高二历史午练(11篇)
1.高二历史午练 篇一
四年级晨读午练总结
“晨读午练自主管理”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知识底蕴,营造“书香班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0年九月一号秋季开学始,我们四年级就开展了“晨读午练自主管理”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晨读
1每天早晨,孩子到教室后,立即拿出语文课本或《传统文化》《三字经》《四年级必背古诗》等美文进行诵读。
2每天早到的同学开门后,对晨读的同学进行督促检查。读书自觉,声音洪亮的同学,每天在班级树自己的树叶上点一绿点。每周五汇总,下周班会时间总结时,“早读”被点绿点的同学,在班级评比栏内加一笔“棒”字。
3每月最后一个周的周五下午第二节课,举行一次朗诵比赛,优秀者加一个星。
二、午练
1中午孩子们到校后,从1:20至1:40这段时间到教室练字。学生对照课本或字帖自觉练字,每天在一页纸上练五行,并且练字过程中做到不说话,不出声,晚到的同学要悄悄的到自己的座位上自觉练字,文具轻拿轻放,做到不打扰别人。
2每天评选出优秀作品贴到班内宣传栏内。
3作品被选上的同学,在班内评比栏内加一颗星。
三、学期末“全面发展星”评选或者平时各种优秀的评选,星最多的同学优先选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孩子即使老师不在教室里或者只来了一位同学,他也能够自觉读书或练字,“早读书午练字”的思想已深入到每位孩子的心间,已形成了习惯,“早读书午练字”已经成为我们四年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学校增添了浓郁的书香气息。
2.高二历史午练 篇二
一、营造冲A的氛围, 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 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 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 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 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 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 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 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 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 3本书、25个单元, 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 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 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 形成知识网络,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 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 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 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 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 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 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 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 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 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 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 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 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 例如文明史观、近 (现) 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 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 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 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 而且要认真做, 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 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 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 学生往往失分较多, 平时训练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 其实调动非智力因素, 克服心理障碍, 认真审题, 掌握解题技巧, 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迎刃而解。一般来说, 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答题要求:一是依据材料, 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是纯材料考查, 要求学生紧扣材料, 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答题的关键句、词, 特别注意标点符号, 一般几个句号就有几层意思, 尤其是省略号后面一定有答案。材料的出处也要引起重视, 时间、作者、作品名称有时对解题有提示作用。最后还要结合分值答题, 历史学科的分值一般较小, 几分尽量就要答出几点, 并按序列化规范答题。这种考查要求切忌不顾材料, 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例如, 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第37题有关孔子及评价题, 共4小题, 第二、第三小题的第一问, 第四小题均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按照不仅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 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是除结合课本所学知识, 还需照应材料所揭示内容作答。二是材料只是提供新情境, 起抛出问题的作用, 这种解法类似第三种答题要求。上文中提到的第37题的第一小题则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一种, 材料只是“引子”, 所答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上题中第一小题的第二问, 第二小题的第二、第三问, 第三小题的第二问皆属于此种情况。这种题型一定要有信心, 有历史的领悟能力, 即学历史的小智慧, 再难的题目也能从书中找得到答案的影子。讲评试卷时,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说、写, 解题方法、技巧及如何规范答题均在讲评课中渗透。总之, 方法的引领在备考阶段非常重要。
3.高二历史午练 篇三
高二历史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考查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是否达到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考试内容要求的合格标准为目的的选拔性测试,面向2013年的文科高考,面向绝大多数文科学生,以检查文科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为参照,按照“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的命题原则.努力做到既有利于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二、考试内容
1.必修一第一至第四单元、选修一(以《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指定的考试范围为准)、选修二(以《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指定的考试范围: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英国的大抗议书及内战、《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2.必修一第一至第四单元考查内容各章分数的百分比与它们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百分比大致相同。
3.选修内容:分值约25%;选择题单独命题,主观题与必修内容相结合命题,不单独命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结构:
(1)全卷包括选择题(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试卷结构为:选择题25道,每题2分,满分50分;
非选择题3道,满分50分。
(2)试题难度:全卷难度约为0.63左右,其中容易题约占30%,中等题
约占50%,难题约占20%左右。
4.高二历史月总结 篇四
历史组 朱淑文
本备课组在十月份认真执行学校及教导处工作要求来展开工作,下面就教学这一块的情况来小结一下:
一.常规教学常抓不懈。要求备课组老师认真备课,优化导学稿,按时按质地批改作业,及时检测,做好专题小结,进行知识积累。做好试卷评析,寻找知识盲点,强化专项训练。平时要求老师加强时间观念,课前提早3-5分钟到教室,不能迟到或提前下课,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也要注意教学进度。到目前为止,我们进度与计划相符。
二.根据学校的布置,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集体备课,每次备课组会议时主讲老师先准备好导学稿或相关教案,让老师们讨论提出自己看法。导学稿或教学流程更加完善适用。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间相互学习,认真评课。按照年级组安排每隔一周都安排一个老师上公开课。每次听课出勤率都较高。听课后更重要的是组织评课,在评课时充分肯定授课老师的优点,并诚恳地指出不足。从而使授课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更高的提升。
四.根据学校安排认真做好第一次月考的各项工作,狠抓考纪考风。为了严肃考纪考风。提醒备课组教师监考构成不准带书或报纸到试室看,或批改作业,专心监考。阅改试卷时,各老师都按学校要求,采用流水方式,认真审阅,做好评卷工作,都要做好试卷分析工作。认真统计考试分数,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等。特别是在学生答题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去发现好的或者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是学生获得更大进步。
存在问题:1.学生答题时未掌握答题技巧,未找到得分点,学生综合做题能力较差,未能学以致用,2.学习上不善于反省,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与分析。
五、组织实习老师进行两周的听课学习。根据学校安排,八中作为湛师实习基地,本月迎来了第一批历史实习生。备课组每位老师都肩负知道实习老师任务,并落到实处。本月主要组织每位老师随堂听课,为他们讲解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建议。
2013-10-30
高二历史备课组11月工作总结
历史组 朱淑文
十一月的这个月里,来到本学期的十至十三周的这个时间段了。在这四周当中,我们备课组的主要工作基本按照学期初工作计划进行,先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学常抓不懈。要求备课组老师认真备课,优化导学稿,按时按质地批改作业,及时检测,做好专题小结,进行知识积累。做好试卷评析,寻找知识盲点,强化专项训练。平时要求老师加强时间观念,课前提早3-5分钟到教室,不能迟到或提前下课,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也要注意教学进度。到目前为止,我们进度与计划相符。
二.根据学校的布置,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集体备课,每次备课组会议时主讲老师先准备好导学稿或相关教案,让老师们讨论提出自己看法。导学稿或教学流程更加完善适用。
三.根据学校安排认真做好期中考试的各项工作,狠抓考纪考风。为了严肃考纪考风。提醒备课组教师监考构成不准带书或报纸到试室看,或批改作业,专心监考。阅改试卷时,各老师都按学校要求,采用流水方式,认真审阅,做好评卷工作,都要做好试卷分析工作(组织实习老师同时批改阅卷)。认真统计考试分数,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等。特别是在学生答题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去发现好的或者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是学生获得更大进步。
存在问题:(一第一次月考问题相似,却有所好转,除3外)1.学生答题时未掌握答题技巧,未找到得分点,学生综合做题能力较差,未能学以致用,2.学习上不善于反省,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与分析。
3、作弊之风见长
四、根据实习生实习安排与学校安排,这个月实习老师开始走上讲台进行试讲,本备课组教师本着认真备课的态度认真听课评课,获得实习生一致好评,有些教师基本上把每个实习生的每一节课都听看一遍,有相对完善的评价。在这块工作,本备课组做得非常好。
十一月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如上。
2013-11-30
高二历史备课组12月工作总结
历史组 朱淑文
十二月的这个月里,来到本学期的十四至十八周的这个时间段了。在这四周当中,我们备课组的主要工作基本按照学期初工作计划进行,先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学常抓不懈。要求备课组老师认真备课,优化导学稿,按时按质地批改作业,及时检测,做好专题小结,进行知识积累。做好试卷评析,寻找知识盲点,强化专项训练。平时要求老师加强时间观念,课前提早3-5分钟到教室,不能迟到或提前下课,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也要注意教学进度。到目前为止,我们进度与计划相符。在前半个月完成新课学习,后半个月进行复习时期。
二、前面我们经过一次月考和一次期中考试,我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为教改的深入,所以在学校的指导下,我们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反馈调查。结果如下:
总的来说同学们对教师各方面都有较好评价,特别在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方面评价方面较为突出肯定,但由于我们高二历史团队在教学经验方面还有待积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各班代表在这里给出了一些性对中肯有用的建议或意见:
(1)不得不说的是我系大多数老师很负责,认真,备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活跃课堂气氛,但由于备课经验的不足,往往在备课当中花费的时间较多,所以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够高水平上好,都运用到多种教学手段,在这方面我们会多组织集体备课,尽量提高效率。
(2)希望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多与同学沟通,例如在班级奖励机制方面很多地方不一致,以致奖励制度落实力度有限,同时希望老师教学方法再多变一些,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在组织学生预习方面,科任教师对本学期计划不够熟悉,有时候会忘记给予学生有指示性地进行预习,以致有时候预习没有做好,课堂效率有所降低。这会引起一种连环效应,课堂效率降低,实际教学与教学计划出现差距,学生感觉课程内容花费的时间比预期多,逐渐失去兴趣。
(4)希望科任教师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得更多的御高考直接相关习题或一些有价值的视频资料,更好地练习高考,加深印象。这个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我们教师谋得更多资源。
(5)课堂上希望抽更多的时间评讲教辅资料,而不是仅限于导学稿,提高学生使用教辅的机率。另外,导学稿的设计内容希望在缩减些,减轻我们负担。而且当中一些同学会因为导学稿内容太多而放弃完成的情况。
(6)对于历史这是个要求视野开阔的学科,希望学校能够引进一些有意义的历史熟悉,开拓学生视野,从课外知识中回去书本知识。
(7)在班级学风整顿方面,希望科任教师能够多关注,做得更好,进步更快,希望能够更多地关心学生等。
(8)关于课室多媒体的维护修理方面要落实到位,有个别班级多媒体平台修理了两个月都仍不能投入使用,严重影响课堂教学。
尽管在调查中,依然看到我们科任老师当中存在不少问题,以上是提及到较多的部分。但是我们当中都为教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这是不能够否定的,从第一次月考及期中考试的情况中是可以看到的,我们的学生在不断进步。今后,我们本着不断进步不断充实改正的理念,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三、湛师毕业生离校,教学回归正常状态,每位老师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为进入期末复习全身心投入。
5.高二历史小论文 篇五
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观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
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xx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比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4、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常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对最新史学动态的关注,对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之后,这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积累素材。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如相关版教材的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应该是专家们精心选来的,价值不容小觑。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6.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篇六
学生也反映了一些自己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普遍是觉得课堂较无聊。有些时候觉得相当困惑,因为这个问题也请教了本科组的老师和其中它科组的老师,他们对于历史课堂的沉闷也表示可以理解。也给我提出了些很好的建议。前辈们的细心指导令我倍感温暖。他们平和的心态也让我认识到有了困难不要紧,关键是迎难而上。于是自己认真地把过去观摩过学习过的其它老师的做法思考了一下,最后还是觉得很难在理科班应用。那么只能课堂上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因为综合科对于这门学科的要求较简单,只做客观题。所以也尝试课堂上搞搞做题比赛。结果发现学生还是挺喜欢的。
但总的来说,理科基础只考基础性的知识,不可能提一些难道深的问题要他们花时间探究。所以课堂上经常强调的是注意基础知识。文科基础这一学期开始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对于复习课如何上如何处理,如何让学生更感兴趣。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复习课总要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所以课堂上还是以知识结构为主。把重点难点讲讲。然后每一单元出些练习给同学们做。
评讲练习的时候看到同学们的反应还是可以的。可能讲解知识结构的时候就没什么兴趣。因为大部分都是我在讲。看来以后再上复习课时这个要改一改。应该把讲授和练习结合起来,也可以即时反馈学习效果。学生估计也更积极些。
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也倍加努力,向科组老师讨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7.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篇七
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任再一 本次参加考试的班级是高二(1)班和高二(4)班,参考人数是39人,及格人数是22人,及格率是 56.4%,优秀人数是 18人。下面就这次考试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卷的总体特点
1、试卷紧扣教材,着重基础,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互为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重在考查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设置新情境考查基础知识多,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相对较少,是一份难易适中、有较强区分度、很有参考价值的试卷。
2、试卷在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归纳比较概括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把历史事件、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题目思路开阔,联系实际,并体现了史学的借鉴功能。
3、试卷关注重点、难点问题,材料选取多样化,充分运用文献、地图、图片等材料来创设历史新情境,试卷的区分度较好,题目的切入点基本扣住了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必修选修教材交叉部分均能注意重点。
三、学生答卷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选择题部分:失分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记忆不得法,审题能力差,解题无技巧,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主要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史实间联系搞不清,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识记不清。
2、主观题部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失分主要原因:1.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没有把握或把握不牢,对基本概念、结论理解不深、不透,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2.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3.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四、今后教学建议
1、返朴归真,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不能投机取巧,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试卷不论怎么出,考查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不会变,扬州期末试卷特别注重对史实的考查和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具体的史实,也包括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要以教材为本,掌握得全面,记准记牢,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默写的方式强化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
2、强化训练,把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1)要打破教材的专题限制,做到融会贯通。选择习题要精,一定要选择
一些典型的试题进行变通训练,并能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整合,对一些重点知识和学生在练习考试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要不厌其烦地讲,变换多个角度编制题目加以强化。要把解题技巧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练习中要做到有考必改、有改必评。
(2)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现在考试的一
个很大特点,就是设置新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理解记忆,但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还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还有什么”?把握历史史实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评价(性质、影响)等方面去把握。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归纳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同时进行横向、纵向联系。
对于材料解析题,看材料时应该结合问题来看,因为有些答案大多数可以从
材料中找。当然,现在的材料题回答需要结合教材中相应内容。对于学生从未见过的新材料,一定要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把教材知识作为理解材料的参考背景。行文规范,文字要求简洁通顺,用历史学科语言(包括术语),禁绝文学描写类文字。
对于问答题要注意:(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把题目“肢解”清楚。首先
要抓住解题要求和条件。其次要明确中心,围绕中心答题。(2)归类对号,落实到教材的章、节和子目。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3)确定答题结构,列出简单提纲后再有针对性地作答。对于拿不准的题,多
答比少答更保险。答题要求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观点正确,文字表达清楚。
回答比较类的问题,一定要有比较项,如从历史背景、内容等等各个方面来考虑。
(4)除注意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要注意答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力求要点全面,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高中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多提出或设计一些问题,旨在开
8.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篇八
一、基础方面:(适用范围:全级)
1、老师在备课及上课中,要做到以下的要求:结合课标及考试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新教材,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编排,认真写好教案,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采用“ 情境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基础知识,要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内容,对于单元,则着重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树立整体意识。
2、早晚读:在读科时间,老师要提前布置学生读书的内容,并在读书期间多巡视,以监督学生的读书状况,另外,可在读科时间结束的前10分钟,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或老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抽背以检查读书的效果。
3、周日及周三的晚自修: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课前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并检查完成情况。
4、周日的自习:除学校安排上课外,其余时间都是进行限时测试,并要求学生上交,老师作批改。
5、作业安排:在选修阶段,必须做到每课2份练习,每单元一份练习,并在课程结束前打印,以便让学生得到及时的练习。
6、每次段考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并制订下一阶段的目标。
7、要求每位老师多听课,并在听课后要进行评课。
二、提高方面:
1、进行分层练习:在平时的单元测试中,设置选做题,普通班可做可不做,但重点班则全部做。
2、针对尖子生,教师应在上课时多提问这部分学生,在段考后要求每位教师分别找相关的学生进行谈话,帮助学生分析在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3、针对后进生的问题,通过检查学生的笔记,要求掌握基础,做到答题规范化。
9.高二历史选修一测试卷 篇九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
——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个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科目。——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8分)
(2)分析材料二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
2、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6分)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了近代化之路。——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9分)
材料二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2)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6分)
4、材料一 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1901年起实行“新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27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
——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6分)
5、材料一 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材料二 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6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体现了宗教改革的宣传形式与内容.
材料二 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吴于廑<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1)据材料一中的内容,概述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4分)
7、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材料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皆有程式。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他在《易言》中又主张:(中国)“于政事之举废,法令之更张,唯在上之人权衡自秉”,上下“情谊相隔”,不如西方议院制度优越。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道”。
材料四(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美国政权构建体现的原则及进步意义。(6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一《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材料四 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政治改革在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4分)
9、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苟子·议兵》
材料三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10、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其书若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4分)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2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分)
(4)自20世纪以来,中国在“慕效西法”上经历了什么变化?(6分)
11、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梭伦传》(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材料二:(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3分)
(3)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20世纪最初20年间提出了“宋代近世说”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学说和 “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的中日文化关系论。对清末中国的研究,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陷入政局反复动荡、军阀割据的黑暗时代的失望,促使他去追寻他所看到的这些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现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中国史上的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他找到的答案就是“宋代”。他发现“宋代以来的近世”是中国目前弊端的根源,是中国走向未来所必须克服和超越的对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他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他预言:东洋文化的发展,有时还会越出本民族、本国的界限,形成一个“东洋文化圈”。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将移至日本,将由日本来代替中国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就是近代日本的国家使命、文化天职。评材料中内藤湖南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3、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材料二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材料三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9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6分)
14、材料一 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风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肆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闻英华书院、墨海书院藏书甚多,又俄夷道光二十七年所进书千余种,存方略馆,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
——咸丰十一年(1881年)冯桂芬《采西学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清政府正式决定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其重要性超过了后来的辛亥革命。12月6日,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也正式成立了。学部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工作。从那时起,中国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那里起,中国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1907年春《初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诞生了;从那时起,中国教育便有了视导、考试制度,这是清末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那时起,中国便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1862—191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采西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的依据。(8分)
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5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10分)
【答案】
1、(1)科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或废除死记硬背的考试科目);改试策论。(4分)教育: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或思想教育与实用知识并重)。(4分)(2)作用:使知识分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世界;有利于培养近代建设的实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8分。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2、(1)不同:俄国侧重于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方针是否得当等。
3、(1)特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4分)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2分)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3分)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2分)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同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2分)
因素: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先进的思想指导。(2分)
4、(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迸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分)
做法: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6分)
(2)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5、(1)生产方式:游牧方式、农耕方式。(2分)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2分)
(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赋役来源;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6分)
6、(1)宗教改革是在宗教外衣下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同时又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宗教改革的宣传形式是多样的。参加的阶层具有广泛性。
(2)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7、(1)举措: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2分)
影响:重农务耕织可获奖励,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奖励军功,百姓可按军功受爵;土地私有,人民获得了生存的必备条件。(6分)
(2)措施:均田制、穿汉服。(2分)特点:成年男女均可受田;民族间的生活、习俗相互融合。(6分)进步作用: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3)主要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培养人才,国家才能富强;主张设议院制度;(4分)历史原因:列强入侵加剧,民旅危机严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2分)(4)分权制衡(3分)。三权分立,保障民主。(3分)
8、(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1分)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1分)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分)(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每点2分,任答一点)
(3)影响: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1分)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1分)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每点2分,任答一点)
9、(1)因为秦国地广人稀,希望能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秦国战斗力大大增强。
(3)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奴隶主贵族。理由: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废除所欠的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
10、(1)“天下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4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4分)
(2)基本原则: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4分)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4分)(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2分)
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4分)
(4)孙中山学习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毛泽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苏联制度,走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道路;邓小平学习西方市场经济模式,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6分)
11、(1)6分:措施:释放负债者方面,解负令。改革政治制度方面,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或答“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公民(民众)陪审法庭”)(2)(3分)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
(3)(6分)缓和矛盾,解决社会危机;改革是富强之路;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2、(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作者意在说明中国文化已不会发展;中国文化的精髓已被包容在日本文化之中;其观点是为日本的侵略政策服务的。
(第一层次,0—4分,观点不明确,没有结合史实论述,逻辑关系不清楚。第二层次,5—8分,观点较清楚,只结合部分史实论证。第三层次,9—12分,观点明确,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严谨,层次分明。)
13、(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9分)(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2分)答哪一点均可
若认为材料一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4分)若认为材料二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4分)若认为材料三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4分)
14、(1)特点:小范围试点实行;中西学并学;有选择地翻译外国书籍;聘请外国人教学。(7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2)依据:废除科举后,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成立;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教育有了视导、考试制度;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8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15、(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7分)。
10.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篇十
以课改理念为指导,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以“生本高效”为切入点,达到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中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基本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上来,这都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三、工作目标:
1、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历史学科在高考文综中的地位,使我校历史教育教学达到市乃至全省一流水平。
2、搞好常规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3、全方位研究探讨历史“生本高效”模式,努力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答题应试,提高考试成绩。
四、具体工作:
1、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搞好常规教学。
2、组织好3次大考,认真阅卷、登统分、讲评及分析试卷。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了解高考信息,学习他人长处为自己服务。
4、加强高考研究,筛选各种资料,处理各种信息,夯实高考基础。
5、抓好临界生,培养特优生,为一中取得好成绩做贡献。
6、听课,不少于15节。
7、搞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常规教学的主题研究。
五、进度安排
理科班:一周1单元,争取在期中考前后完成必修3的教学,期中考后进行第一轮的复习。
11.高二历史教案 篇十一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秦始皇生活在什么时期?那时候叫做什么?
(2)、请描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经过。
(3)、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什么意义?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5)、秦始皇统一中国具有哪些历史意义?
3、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进行自学和讨论。
4、学生交流并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
5、教师进行补充介绍。
三、学生质疑,互相答疑解惑。
四、巩固练习。
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个人?
【高二历史午练】推荐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优秀07-23
高二年历史方法10-15
高二历史的学习原则06-19
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分析06-27
高二历史月考题二汇总07-20
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07-04
高二历史改革迫在眉睫08-31
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10-05
高二上学期历史教师工作总结06-28
高二上半年历史知识点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