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员工管理

2024-08-13

公司员工管理(精选11篇)

1.公司员工管理 篇一

公司员工诉求管理

为及时发现和接收员工诉求,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及时诊断分析员工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快速解决员工的合理诉求,建立并形成一个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员工信任、有效沟通的诉求处理机制,我公司特制订本诉求管理。

一、坚持以人为本

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维持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思想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道德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道德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真正地树立起了人才第一的科学理念。

二、尊重员工诉求

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道德强调对员工诉求的尊重,积极探求公司各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并结合公司实际努力满足员工需求,实现员工与公司的良性互动,增强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效果。

三、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统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他律是指管理行为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制度的限制与约束;自律则是指管理者道德的自觉与约束。我公司将员工诉求和管理者的廉政教育作为日常工作来抓,努力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四、强化同心工程

我公司为多方面对员工进行爱护与关心,专门建立“员工诉求中心”。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员工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工作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烦恼及对公司的合理化建议等。“员工诉求中心”为公司员工提供“诉说”平台,让公司员工敞开心扉。公司员工如有问题,可通过电话诉求、面对面或转达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情及对公司合理建议告知中心负责人,如符合公司受理范围,则会组织人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措施,最终使员工感受到公司对其的重视和保护。

2.公司员工管理 篇二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报告公告》数据整理。

一、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现状使得员工外派成为必然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相匹配,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也取决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国际战略选择。

1、中国企业FDI的地区分布。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明显加快,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从海外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FDI投资相对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从投资国家(地区)来看,中国FDI投资多集中于中国香港、开曼群岛、澳大利亚、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等国家(地区)。以2009年FDI流量为例,亚洲FDI以404亿美元投资额占71%的份额,而中国香港就以356亿美元的投资额占当年中国FDI总流量的63%;拉丁美洲以73.28亿美元占据12.96%的投资中,开曼群岛就以53.7亿美元的投资额占当年中国FDI总流量的9.5%。中国FDI投资区位的相对集中由此可窥一斑。

2、中国企业FDI的产业分布。

从中国FDI产业分布来看,其基本格局表现为:第一产业FDI比重较小,第二产业FDI有下降趋势,第三产业FDI迅速上升,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产业投资的内部结构来看,在第二产业中,中国企业的FDI主要集中于采矿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中,中国企业FDI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数据显示,中国企业FDI产业结构仍需不断优化。

3、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程度分析。

学者一般多采用“跨国指数”(TNI)来衡量企业跨国经营程度。TNI是以下三种比值的平均值,即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FATA)、海外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FSTS)和海外雇员数占总雇员的比例三种比值的均值来计算。

复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中国顶尖跨国公司调研成果显示,截至2008年底,入榜的18家非金融类中国企业的海外资产额达148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90%。而研究显示,18家企业的跨国指数差异较大,从3%分布到77%,平均跨国指数为14.8%。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指数TNI的值大多数都在50%以上。而中国企业跨国指数也远低于俄罗斯(54%)、印度(41%)和巴西(40%)等新兴市场国。[2]

4、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分析。

Adler&Ghadar(1990)曾将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国内生产阶段、国际化阶段、多国经营阶段和全球经营阶段。[3]彼得·诺兰所在2010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中指出,“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只相当于世界领先跨国公司累计国外资产总值非常小的一部分。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大企业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经济体系,但中国的大企业却在高收入国家基本上被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企业。”[4]

综上,中国企业国际化仍处于较低的阶段。即中国企业FDI仍未能有效融入发达国家经济体系,其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升级,跨国指数相对较低,企业跨国程度较低———这说明,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仍缺乏全球营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运营能力等。正如Adler&Ghadar(1990)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化经营阶段的关系分析中指出的,在企业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跨国公司更多地采取人员外派的配置策略。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处于较低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为满足总部与海外分支机构的协调控制和知识信息共享的需要,员工外派成为中国企业人员配置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企业员工外派管理现状

1、外派人员选拔和薪酬。

从外派人员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来看,解南(2007)和杜晓晖(2010)等学者调查发现,30岁左右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员工是中国跨国公司外派的主流。[5,6]这与美国企业外派人员调查数据具有相似性。由于各国的工资水准、生活成本、生活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如何使外派人员薪酬既具有外部竞争性又具有内部公平性成为外派人员薪酬管理的一大难题。在具体的外派实践中,中国企业的外派薪酬管理制度又有所不同。有工资属地化,有基本工资加外派津贴等。中国跨国公司海外薪酬福利虽然有所差异,但大体思路一致———即根据区域市场战略目标确定激励制度,补助额度适当向艰苦地区不成熟市场倾斜,在成熟市场如欧洲市场,海外补贴保证维持基本支出,尽可能以合理的外派补偿政策确保员工外派前后的生活保持同等品质。

2、外派人员的组织支持。

外派人员具有额外的商业保险以预防海外风险。在生活上,为避免外派的孤独感和保证正常的家庭生活,部分中国跨国公司允许家属子女陪同,如联想、中兴、上海贝尔等出台明确的外派政策———鼓励外派员工家属陪同。上海贝尔为外派员工子女提供国际学校,公司负责搬家所需的国际运费,中兴则对其员工家属给予一定的海外补贴等。[7]不难发现,中国跨国公司已经采取一定的组织支持政策帮助外派人员减少海外生活中的不适应性。对外派人员及其家属的培训在中国跨国公司中也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以联想为例,一个星期组织学两次语言。同时,联想规定,不允许中国外派人员单独用餐,必须和东道国员工打成一片,在提高语言熟练程度的同时,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

3、外派人员归国后的管理。

外派人员归国后的离职成为中国跨国公司外派管理的一大难题。国内部分企业为留住外派回任人员也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以中兴通讯为例,外派人员离职率10%~15%。中兴规定,满足外派年限员工可以按其意愿回国。回任后,优先照顾工作地点(如西安出来的员工想回西安,给予优先安排);同时,可自由竞争国内各种空缺岗位;再者,给予外派回国人员1~3个月的修养调整期,但如果最终超过规定时间上限,公司会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并给予外派人员一定的补偿。[8]华为也为外派人员设定了“缓冲地带”。即设置内部专家体系,对归国等待安排合适岗位的外派人员,在暂时没有合适的岗位之前,享受比较高的岗位级别,维持相对不变的待遇,以体现企业对外派人员价值的认可。[9]

三、中国跨国公司员工外派的管理问题

从上述现状描述中不难发现,中国跨国公司员工外派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综合素质的国际性人才。

正如前文外派人员选拔中所描述的,目前中国跨国公司大多面临着语言技能与岗位技能不可兼得的国际性人才,而使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不得不考虑采用某种标准优先的原则。这在短期内可能可以解决企业困境,但从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发展来看,这会束缚企业的海外扩张。随企业的国际化阶段的提升,人才本土化比例的提升,一些国际项目可能更倾向于高频率、短期限的外派,而这种短期限外派难以帮助外派人员克服语言障碍。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企业海外经营的关键。

2、外派人员薪酬缺乏公平性。

中国跨国公司外派人员薪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奖金和外派补贴。基本工资一般根据员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等确定;奖金大多与工作业绩挂钩;外派补贴则大多根据外派地区确定。但根据调查,外派人员对外派薪酬颇有争议,具体表现于:第一,考核缺乏公平性。第二,中国外派人员和东道国本土人才薪酬存在差异。中国跨国公司外派人员基本工资大多参照国内同行企业的工资标准。而中国薪资水平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因此,在部分发达国家,中国外派人员薪资水平与东道国员工薪资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横向比较的结果,使得中国外派人员的不平衡感产生。

3、中国外派人员海外构成及海外适应绩效等调查力度相对不足。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外派人员数量的剧增,中国企业外派人员海外适应和海外绩效的调查却屈指可数———根据现有文献显示,仅个别学者根据学术需要,对部分行业、企业的外派人员进行有限的调查。而个体调查如杯水车薪,根本难以满足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企业对外派人员在海外的情况缺少深入调查和分析,使得外派人员的选择缺乏相应的标准,外派人员考核指标设置存在一定的难度,外派管理的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4、外派效果有待提高。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跨国公司外派效果可能并不尽人意———大多存在外派绩效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外派人员归国后离职率相对偏高等问题。而影响外派效果的原因是多方位的,可能是由于外派人员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外派人员预期目标过高造成的……但外派效果不佳却给企业和个人带来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甚至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减少外派人员的自信心和信任感,使外派人员与家人及同事关系紧张,影响公司声誉等。[10]因此,提高外派效果对中国跨国公司外派管理至关重要。

四、中国跨国公司员工外派管理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企业面临着国际化人才短缺问题———而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跨文化管理不足和人员在海外的不适应。因此,中国企业提高外派管理至关重要。

1、人员配置———人员本土化和外派策略的综合运用。

跨国公司人员配置受到双重压力的影响:即来自复制母公司标准程序压力的影响和来自东道国与母国环境差异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可考虑综合运用人员本土化策略和外派策略———在选择适度规模外派的同时,充分利用东道国本土人才。充分利用东道国本土人才,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本土人才所拥有的社会网络以适应海外市场需求变化,拓展海外市场;而且,可以有效地响应东道国的政治需求;再者,强化东道国本土人才与中国企业外派人员的互动,有利于中国企业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并具有一定国际工作经验的专业化人才。

2、建立完善的外派人员选拔制度。

首先,完善选拔标准。在实践中,可考虑建立“三位一体”的选拔标准体系:专业技能、交际技能和适应能力。同时,企业可考虑根据海外岗位需要建立外派人员胜任力体系,将外派人员胜任力作为特定的选拔标准。其次,完善企业内部选拔方法和选拔流程。现大多中国企业在外派人员选拔中,大多方法较单一,缺乏规范的流程。如采用面试方法考查其语言技能,确定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和工作技能后外派,给予半年的试用期来确定是否可以办理工作签证。而事实上,外派试用期已经使企业产生高额的外派成本。因此,选拔方法的多样化综合运用和选拔流程的规范化对提高外派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3、规范外派人员的培训制度。

首先,明确培训对象———外派不能简单地以外派人员个体为单位,需以外派人员家庭为单位。如有家属陪同,培训对象应包括外派人员家属。其次,明确培训内容。文化差异对外派绩效有决定性作用,[11]因此,需加强跨文化培训。同时,明确不同阶段的培训重点。在外派任命前,加强对外派人员及其家属陪同人员的跨文化培训;在外派任命中,加大对外派人员及其家属的交际技能、语言技能的培训,以使外派人员尽快地嵌入东道国环境。此外,还需注重对外派人员的道德培训。再次,确定培训方式。即采取多途径培训方式以提高培训效果。如采取自学和集中讨论等多种方式结合,促进外派人员与中国其他外派人员、东道国居民互动,在有效地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提高外派适应。

4、培育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

在绩效考核中,应考虑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估体系,表现于:第一,进行有效地工作分析,明确绩效考评指标。如可根据母公司对子公司制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阶段性小目标,明确完成时间,确定绩效考评指标;第二,明确考核方法。由于地理距离和环境差异的存在,母公司难以对海外子公司人员进行有效地监督。因此,在考核方法中,可考虑采取360度评估法,即采取母公司考核、当地子公司评价、外派人员的自我评估、下属同事的评价以及顾客的反应综合进行评价;此外,保证及时沟通和反馈。同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制定薪酬。在薪酬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母国外派人员和东道国本土人才的薪酬差异,尽可能减少因薪酬差异而带来的员工不满意,减少离职风险,提高员工忠诚度。

5、帮助外派人员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规划。

引入有效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表现于:第一,外派前,明确外派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第二,外派中,明确外派时间,以避免外派人员因外派时间过长而对工作产生倦怠感;第三,外派后,明确安置目标。如果外派任命结束后,外派人员职业生涯被中断也将使企业付出极高的成本(Coperland&Griggs1985),如培养国际化人才成本增加,影响现有外派人员的工作士气等。帮助外派人员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外派人员建立明确的归国后工作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企业FDI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处于较低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使得员工外派成为企业人员配置的必然选择。其次,本文对中国企业员工外派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企业缺乏国际性人才、外派人员薪资缺乏公平性以及外派效果不良等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瓶颈。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跨国公司员工外派管理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经营,FDI,外派,外派管理

参考文献

[1]Kobrin,S.J.,International expertise in American business[M].New York: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84.

[2]刘琼.中国公司跨国指数“金砖四国”中垫底[EB/OL].http://news.cnstock.com/gjyw/201012/1056764.htm,2010-12-20.

[3]邱立成王丹辉.跨国公司经营国际化阶段与人员配置政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2,(12):16~20.

[4]彼得.诺兰: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EB/OL].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zjxw/201003/21/t20100321_20299789.shtml,2010-03-21.

[5]杜晓晖.外派员工的心理契约[J].企业技术开发,2010,(5):101~103.

[6]解南.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企业外派员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12):58.

[7]王立伟.中国企业:让员工到发展中国家市场去“战斗”[EB/OL].http://blog.csdn.net/jxcjxinxing/archive/2007/07/26/1708621.aspx,2007-07-26.

[8]走出去企业“管人”的世界难题:外派员工如何派得出,回得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17/08132 955151.shtml,2009-07-17.

[9]王宪亮,顾晓敏.中国企业如何培养外派人才[J].翰威特前沿,2009,(5):94~96.

[10]刘桂素.跨国经营企业外派管理人员甄选方法探析[J].现代财经,2008,(10):44~47.

3.如何管理公司员工之我见 篇三

一、给员工目标和希望。现在,在公司做经营管理的朋友们碰到一起经常感叹的一句话是“生意难做”。企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对内加强管理,紧缩开支,对外抢占市场,争取客户。这些工作加在经理身上,虽然让人心里着急,感到压力,但自己毕竟是组织者、指挥者,工作成果最大的受益人之一,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会有成就感,会得到回报。但对于员工来说,却是压力多于其它。特别是对于经营处于同难之中的很多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大,面对的困难多,收入却未必多。因为作为员工很难全面地了解公司的情况,较多地关注当前的利益,所以,他们往往抱怨很多,情绪波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我认为首先要给大家信心和希望。我们搞企业,应该给员工一个盼头,一个期望,靠它把大家团聚在公司周围。这些希望和盼头不能太没谱,而是实实在在的,要让股东有利可分,要让大多数员工的收入逐步有所增加。

二、公司内部的软环境。大学毕业后十几年中,我在国内和国外的公司都工作过。通过比较,我认为各种公司与人一样,也有它们各自的“性格、风格、脾气、秉性”,这是否能算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我想大概是。但是每一个公司的风格都是与主要经营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分不开的,或者说是主要经营者为人处事方法在公司身上的延伸。作为公司经理,应该有一种自律,既放大自己身上积极的东西,压抑自己身上消极的东西,注意在公司中形成一种有利于公司发展和有利于提高公司工作效率的软环境,一个公司内部特有的工作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公司内部的总体的舆论导向就会有利于公司的工作和管理,公司本身就有凝聚力。要形成这种氛围,需要公司的经理通过会议、制度、日常谈活、奖励提升。批评处分等多种方式来营造、来培养。这种氛围、这种公司内部软环境的形成,是公司的宝贵财富,是对公司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三、“软硬兼施”的管理方法。公司经理对员工的管理方法不外乎“奖、罚和思想沟通、情感交流”这软、硬两手。借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句话,我感到与员工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容易被经理们忽视,或者说比较难于找到好的方式、方法。做为奖、罚这些管理上的硬措施,只要定好规矩就行了,对于员工来说这是单向被动、的,但对于沟通和交流来说,确需要双向互动。

作为经理,在员工面前要有权威。这种权威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员工对经理有一种距离感。很多经理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当你走进员工的办公室时,大家会突然停下正在说的话题,调整工作姿态,或埋头伏案,或停下工作等待你有什么指示,而你可能只是在处理完一大堆事务之后想到各屋去转转,未必有什么事情或指示要发布。我观察这种现象在各种公司中是普遍存在的,好不好我很难评价,它表现出了员工对经理的一种敬畏,是管理者权威的表现。

经理的权威是否会影响他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呢?我认为会。但是,作为经理如果你能取得员工的信任,员工有话就会与你说,你与员工就会比较容易沟通。这种信任的建立,我认为是靠经理在员工遇到困难时,有效地帮助他、指导他,在需要承担责任时,经理能把该担当的责任担起来。据我观察,有些当经理的,遇到难办的事就向下推,下级有困难时他不管。这样的经理要取得员工信任恐怕很难。

四、管理方法的选择。企业管理得好不好,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企业是否盈利,是否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是否对社会有所能贡献。但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广大员工是否满意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标准。考核经理(也叫考核干部)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所以不得不以上级满意和群众满意来作为评定经理(干部)的标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说到“大家都满意的公司没有效率”。仔细想想很有道理。人都是有惰性的。对于一部分员工来说,工作是比较被动的,如果没有压力,就没有工作效率。对于这部分员工,被动地承受了压力,自然难有很高的满意度。要从追求大家都满意改变到主要是股东和主要业务人员满意,其余人不太满意,甚至要造成小部分人不满意,这可以提高优秀员工的满意度,增加大多数员工承受压力的能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刚从大锅饭中走出来,很多地方都留着平均主义的痕迹。要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必然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使一部分人不满意。当然压力也只能是一步一步往上加,这种不满意要想办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采用“连拉带推”的办法把大家引入市场竞争的轨道。

五、管理的核心是平衡。在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中,作过部门经理、公司经理、外国公司的执行董事,回头总结一下,我认为管理的核心是追求平衡。

1、从公司管理层来说,要形成一种力量的平衡,这体现在公司经理本身要受到制约,他在行使权力时要接受监督和检查。下属们在他面前也要形成力量的平衡,使他始终处在裁判员和救世主的位置。作为公司经理有时要制造一些不平衡,形成部门间的相互制约,而把解决矛盾的钥匙,必须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2、对于公司的大多数员工,公司经理要解决他们期望和回报间的平衡。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人是“经济人”,追求付出与回报的最大满意度。这种满足只能是阶段性的,特别是对于公司的中、高级员工,在某一个阶段满足了,但在下一个阶段他又会有新的欲望和需求,又会不满足。所以,有些行业的企业,阶段性地淘汰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而从下层提升上一批人代替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面对中、高层管理人员逐年升职带来的、愈来愈高的期望与需求,抑制剩余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期望,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对于国有企业,现在很多还是套用各种政策、规定,按职级把大家收入、住房、福利等等限定在一个范围内,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办法,将来一定会改变。

如何管理公司员工,这方面的书很多,成功经验也不少。这对经理来说是很宝贵的。但是这些材料能借鉴的很多,能照搬的却不多。我相信中国一句名言,叫作“战无定式”。这几个字用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中再合适不过了。对于不同的企业,不可能有一种管理模式或办法,只要把它向各企业身上一套,就可以管理好企业了。这就像打仗,指挥员必须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和战场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战役部署和战术实施,在这里“以不变应万变”之说只能是自欺欺人。

4.公司员工管理执行制度 篇四

一、周会制度,在每周一集合全体部门人员开工作会议。

会议涉及内容基本上只要是工作上的都可以谈,但必须有会议目标,即主持者要通过此次会议达成什么目标。

具体到内容可包含:

1、传达公司公布的活动内容、管理要求、访客参观等加强部门人员重视程度。

2、制定工作任务并分解落实到组、个人。强调任务重要性,征询部门成员对任务的疑问,并及时给予明确回复确认。

3、对上周工作进行回顾,针对突出问题逐一分析,并对责任人提出意见甚至点名批评(点名批评,建议管理人员少用,个中含义自己体会)。

4、对绩效考核进行公布,征询部门人员意见反馈,对有疑问之处应当详细解释。

5、征询部门成员对工作意见及建议(不仅限于本部门),对涉及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业务,可会上讨论拿出解决方案。

6、如有新成员加入,应当在会议开始前郑重向部门人员介绍,部门人员也需自我介绍,同时为新成员指定一位老员工带领作为“引路人”。

二、绩效考核制度(KpI),在部门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绩效考核有助于主管人员约束部门人员工作操作行为。

绩效考核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关键在于首先内容能起到约束部门人员违规行为,其次能起到激发工作热情,所以考核内容以实用为主。

具体考核内容、及要求:

1、以5S为要求的现场环境考核(还有其他6、7、8等S,具体以实用为主,未必多多益善)。

2、以工作效率为要求对工作质量(差错率)、任务量(工作完成量、工作时间量、工作人员数等)量化考核。

3、以工作精神面、协作性、工作态度、工作流转交接考核。

4、以工作行政制度、纪律考核。

上面四项,主要以前两项为主,后两项为辅,此外在考核中,尽量减少主考人主观上的评断,主要以数据为考核依据,这样才能让考核不流于形式,部门人员更加注重考核内容。此外考核也包含奖励措施。

三、岗位包干、岗位轮换制度(这一项可能仅适用于小型电商)

随着部门人员增加,在管理上多少会出现监管不到位,吃大锅饭的问题。

1、岗位包干、职责到人。通过流程梳理,将各项工作分解划分,清晰确定人员、职责范围,流程交接有明确的手续证明。将工作区域分区专人负责,5S责任要求落实到个人。意义:每一个部门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颗老鼠屎,老鼠屎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将污染到整个部门环境。通过明确的责任划分,及时发现这颗老鼠屎,同时也能分清自律性强的员工,不至于出现问题打倒一片,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2、适当的将部门人员岗位进行轮换。目的为:A、使人员熟悉库房的整个操作环节,增加各环节的配合能力。B、为应付突发的工作量增加、人员危机,能及时调配人员,被调人员能及时进入新岗位角色。C、库房是一种比较沉闷的工作,适度轮换,改变成员工作环境,增加员工的新鲜感,增强员工求知欲。

四、员工交流制度(这完全在于自己认识程度)

员工交流既是由公司出资组织的活动,也可以是自己掏腰包或部门AA制的聚餐。除此外还有与部门成员私下的工作交流。这些主要是增进员工之间感情,发现一些工作问题。在这里,通过与员工沟通就像一面镜子能自己发现自己所忽略的问题,然而有些员工并不接受在以上环境沟通,这主要是一些性格内向或较拘谨寡言的等员工。因此通过试卷的形式(纳入考核内容,只加分,不扣分)公开向全体成员征询意见。这样能使员工静心、系统的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意见阐述出来。

五、问题汇报制度

5.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篇五

1、为加强公司行政人事管理,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所指行政人事管理包括:档案管理、保密原则、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行为规范管理、人事管理、安全保卫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奖惩制度等。

3、本制度适用滑县锦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全体员工。

第二章 行为规范管理

1、员工在公司内一律穿工作服(副总级以上及试用期员工除外),女员工不得披头散发,男员工不得留长发,要做到仪表整洁、干净。

2、员工上班必须佩带工作卡。

3、保持办公环境整洁。每天上午及下午上班以后各部门组织开例会,然后打扫各部门所负责的区域卫生。每天抽出时间整理办公桌和抽屉,保持办公环境的舒适和整洁。

4、工作环境有序。在办公区内,禁止大声喧哗,在工作时间内严禁串岗,严禁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宜,禁止上网聊天、玩游戏,严禁浏览与业务无关的书籍、杂志、报纸。工作期间不准化妆、吃零食,严禁随地吐痰、丢纸屑、杂物、烟头等。

5、严禁员工在工作时间接待除客户意外的私人朋友,严禁工作时间接打私人电话影响工作及影响信息的畅通。

第三章 人事管理

《一》考勤管理

1、企业员工一律实行上班打卡登记方式。凡企业员工上下班均需亲自打卡,任何人不许代理他人或让他人代理打卡,违反此规定者均按打卡管理规定执行。行政人事部凭信息打卡作为考勤的基本依据。

2、所有员工须到公司打卡报到后,方能外出办理业务。特殊情况不能打卡时,必须由部门领导签字许可后,及时提交行政人事部。否则,按迟到或旷工处理。

4、工作时间开始十分钟以后到岗者,计为迟到。提前十分钟下班者按早退处理。无故提前十分钟(含十分钟)以上下班者按旷工处理。

5、员工一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达三次者扣发当月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工资。

6、员工旷工一日者,扣发三日工资,从当月工资中扣除。无故连续旷工三日或全月累计旷工六日者,予以辞退,不发工资。

《二》 休假的规定

1、正常情况下员工每月工休两天,每月休假不得超过四天(特殊情况除外)。

《三》请假规定

1、员工请假需提前一天写请假条,由部门总监签字后,交行政人事部备案。如遇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未事先请假者,应利用电话及时向部门主管报告,并于当日由部门领导或其代理人按公司规定办理请假手续,否则亦视同旷工处理。

2、员工请假四天以内(含四天)由部门总监签字同意后,报行政人事部备案。

特殊原因需请假超过四天者,报总经理批准。

3、请假批准后,请假单一律送行政人事部保存。部门总监级以上人员请假一律由总经理批准,并将请假单报行政人事部备案。

第四章 档案管理

《一》(归档范围)

1、公司所有公文等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2、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保证原始资料及单据齐全完整。

《二》 档案的借阅与索取

1、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各部门总监可通过档案管理人员办理借阅手续,直接提档。

2、公司其他人员需借阅档案时,要经各部门总监签字批准后到行政部档案管理处办理借阅手续;

《三》 档案的销毁

1、任何人非经允许无权随意销毁公司档案材料。

2、若按规定需要销毁时,由部门总监审批在专人监督下销毁。

第五章 《一》会议管理

1、每月末为公司例会中的最高级会议,就一定时期工作事项做出研究和决策。会议由集团总经理主持,参加人员为总监及各部门经理等领导成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召开一至两次)

2、公司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3、公司各部门每天早上开晨会,针对前一天工作进行总结及分析并对当天工作进行安排。

4、公司办公例会由公司行政人事部组织。行政人事部应于会前一天将会议的主要内容书面通知参会的全体人员。

《二》 会议纪律

1、与会人员不得迟到、早退或缺席。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会,应提前向行政人事部请假。

2、与会人员不得中途退席,特殊情况经会议主持者同意方可离开。

3、与会人员在会议期间,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来回走动。

4、迟到、中途离席者应轻声入、出座位,尽量不干扰会议进行。

5、与会人员应坐姿端正,禁止吸烟,禁止交头接耳开小会。

6、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要认真听取会议内容并做好记录,并关闭手机(或将手机处于静音、振动状态);会议期间不会客。

7、与会人员应保持会场整洁,不准随地吐痰,扔纸屑,会议结束后将座椅整理好。最后离开会场者负责关灯、锁门。

8、与会人员不可无故打断他人的发言。

第六章 保密制度

《1》公司机密涉及企业及员工的根本利益,全体员工都有保密义务,特别在对外交往和合作中要注意不能泄漏。

《2》公司机密包括下列事项:

1、公司尚未付诸实施的经营方向、经营规划、发展项目及经营决策。

2、公司合同、协议、意向书及可行性报告、主要会议记录。

3、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告及各类财务报表、统计报表。

4、公司内部制度资料及计算机内的所有资料。

5、严禁将公司任何文件进行抄录、复制、传递出公司(包括利用网络传输)。

6、因工作需要查看超出自身权限的文件或资料,必须得到部门总监的批准到行政部办理手续方可查看。

7、属于公司机密计划的原始载体,其保存和销毁必须由公司总经理委派不同部门职位的两人共同执行。

8、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公司机密事项必须获得总经理批准。

9、公司员工发现公司的机密已泄露,应立即报告公司上层领导并及时处理。

10、严禁和人交往中,泄露公司机密,严禁在公共场所讨论公司机密。

11、违反上述规定要追究部门领导的责任,情节严重的,公司保留诉讼法律的权利。

第七章 办公及劳保用品的管理

《一》 办公及劳保用品的购发

1、公司所需办公用品由行政人事部统一购置,各部门按实际需要领用。办公用品只能用于办公,任何人不得移作他用或私用。所有员工对办公用品必须爱护,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努力降低消耗。

2、负责购、发办公用品的人员要建立账本,并办好出、入库手续。出库物品一定要由领取人签字,特殊用品需由其部门总监签字后方可办理出库。

3、行政人事部指定专人制定每半月办公用品计划及预算,经领导审批后负责将办公用品购回并办理入库。有计划地分发给各部门并办理好出库手续及记录。

4、除正常配给的办公用品外,若还需用其它用品时,须经部门领导签字由行政部批准方可领回。

5、劳保用品的购发,由行政人事部统一购买,并根据实际需要每月定期发放。

《二》 安全生产管理

1、下班前,必须切断所有电器设备的前一级电源开关。

2、资料柜、办公桌不得放密级以上文件、资料和现款、印章、贵重物品。

第八章 后勤保障管理

《一》 食堂管理

1、食堂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的卫生工作,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工作服,工作时要穿戴工作衣帽。炊事人员要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无健康证者,禁止上岗。

2、食堂人员要在规定的开餐时间内保证员工就餐,员工不得提前去食堂就餐。

3、食堂工作人员要以热情、礼貌地接待员工就餐,做到少打、勤打,不浪费。

4、严格各项卫生制度,节约水、电,节约成本,做到营养合理,饭熟菜香、味美可口、不多做,不少做。

5、做到餐具干净、无污渍,对环境及餐具按时消毒。

6、计划采购。严禁采购腐烂变质的食物,做到少采购、勤采购。

7、做好安全工作。使用炊事械具或用具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事故发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厨房;易燃、易爆物品要严格按规定放置,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第九章 奖惩制度

《一》本公司员工的奖励分为下列四种:

1、嘉奖:每次加发当月三天基本工资,同当月工资一并发放。

2、记功:每次加发当月十天基本工资,同当月工资一并发放。

3、记大功:每次加发一个月基本工资,同当月工资一并发入。

4、奖金:一次性给予一定数额的奖金。

《二》 有下列事迹者,得予嘉奖:

1、连续三个月绩效考核为优的员工。

2、连续三个月未休假、迟到者。

《三》有下列事迹者,得予记功:

1、对于工作流程、维修技术或管理制度,提出具体建议方案,经采行确具成效者。

2、年终考核中节约费用开支或对废料利用成绩显著的部门或个人。

3、遇有事故或灾变,勇于负责,并措置得宜,免于损失,或减少损失者。

4、发现有损害公司利益举报而被查实者。

5、遇有意外事件或灾变,奋不顾身,极力抢救因而减少重大损失者。

6、年终考核,全年完成销售任务的销售员。

《四》有下列事迹之一者,行记大功或颁发奖金:

1、年终考核全年绩效考核均为优秀者。

2、研究发明,对公司确有重大贡献,并使成本降低,利润增加者。

3、年终考核,全年被评为优秀的部门。

4、一年内记功三次者。

《五》 有下列情况之一经查证属实者或有具体事证者,处以警告

1、在工作时间谈天、嬉戏、阅读与工作无关的书报杂志或从事规定以外的工作者。

2、在工作时间内撤离工作岗位者。

3、因过失导致发生工作错误情节轻微者。

4、妨害现场工作秩序或违反安全卫生规定者。

5、违规驾车未造成严重后果者。

6、初次不服从主管人员合理指挥者。

7、浪费公物,情节轻微者。

8、检查或监督人员未认真执行职务者。

9、出入公司不遵守规定或携带物品出入公司而拒绝保安或管制人员查询检查者。

10、在食堂就餐不排队、不守纪律、无理取闹者。

11、未经行政人事部同意,私自调换房间者。

12、品行不正,不文明礼貌,辱骂他人者。

13、进入公司不佩戴工作卡、不穿工作服经查获者。

14、受指定受训人员无故不参加组织培训者。

15、在工作时间,躺卧睡觉者。

《六》被警告超过三次者、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罚。

第十章 附 则

1、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或随着公司的发展有些条款需要增加或删减的,行政人事部将会补发相应的制度及规定

2、本制度解释权归行政人事部 。

3、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6.公司员工考勤管理制度 篇六

第一条 为了避免公司员工发生早退、迟到、旷工等违纪行为,以使其认真工作,特制定本考勤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各下属全资、控股企业可参照执行,也可另行规定。

第三条 员工正常工作时间为上午 9时至 12 时,下午 2 时 至 5时30 分,每周六、日不上班,因季节变化需调整工作时间时,由总经理办公室另行通知。

第四条 上班时间开始后 10分钟至 30分钟内到班者,按迟到论处,超过 30分钟以上者,按旷工半日论处。提前 30 分钟以内下班者按早退论处,超过 30分钟者按旷工半天论处。

第五条 公司员工一律实行上下班打卡登记方式。

第六条 凡本公司员工上下班均需亲自打卡,任何人不得代理他人或由他人代理打卡,违犯此条规定者,委托人和被代理人均给予记过处分。

第七条 公司每天安排专人监督员工上下班打卡,并负责将员工出勤情况报告值班领导,由值班领导报至劳资部,劳资部据此填报员工考核表及核发全勤奖。

第八条 员工办理外出业务时,必须先办理打卡手续。特殊情况需经主管签卡批准,违者按迟到或旷工处理。

第九条 员工外出工作前须向本部门负责人(或其授权人)申明外出原因及返回公司时间,否则按外出办私事处理。

第十条 上班时间外出办私事者,如经发现,即扣除当月全勤奖,并给予警告一次的处分。

第十一条 员工一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达三次者扣发全勤奖 1/2,达五次者扣发全部全勤奖,并给予一次警告处分。

第十二条 员工无故旷工半日者,扣发当月全勤奖,并给予警告一次的处分;当月累计三天旷工者,扣除当月工资,并给予记过一次的处分;无故旷工达一个星期以上者,给予除名处理。

第十三条 员工因公出差,须事先填写出差登记表。副经理以下人员由部门经理批准;各部门经理出差由主管领导批准;高层管理人员出差须报经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情况紧急不能向总经理或董事长请假时,须在董事长秘书室备案,到达出差地后应及时与公司取得联系。出差人员必须在出差前先办理出差登记手续并交至劳动工资部备案。凡因各种情况或未填写出差登记表者不再补发全勤奖,不予报销差旅费;特殊情况须报总经理审批。第十四条 当月全勤者,获得全勤奖金。

员工培训制度

第一条目的为了对员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以达到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根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政策,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原则和政策

(1)公司培训按照“经济、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人员分层化、方法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培训政策。

(2)员工的专业化培训和脱产外出培训坚持“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员工通过突出的业绩和工作表现获得激励性培训和发展机会。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正式员工。

(二)培训内容和形式

第四条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态度培训。

(1)知识培训

不断实施员工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知识的培训,使员工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迎接挑战所需的新知识。

让员工了解公司经营管理的情况,如公司的规章制度、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基本政策等,是员工掌握企业的共同语言和行为规范。

(2)技能培训

不断实施在岗员工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在充分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自由的应用、发挥、提高。

(3)态度培训

不断实施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价值观及政治觉悟的培训,建立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五条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分为员工自我培训、员工内部培训、员工外派培训和员工交流论坛。

1、员工的自我培训。

员工的自我培训是最基本的培训方式。公司鼓励员工根据自身的愿望和条件,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公司会尽力提供员工自我培训的相关设施,如场地、联网电脑等。

原则上对员工自我培训发生的费用,公司不予报销。

2、员工内部培训

员工的内部培训是最直接的方式,主要包括:

(1)新员工培训。

(2)岗位技能培训。

(3)转岗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员工调换工作岗位时,按新岗位要求对其实施岗位技能培训。

(4)部门内部培训。部门内部培训由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员工进行小规模、灵活实用的培训,由各部门组织,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汇报培训情况。

(5)继续教育培训。公司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进行培训。

3、员工外派培训。

员工外派培训是公司具有投资性的培训方式。公司针对员工工作需要,会安排员工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在公司以外进行培训。员工个人希望在公司以外进行培训(进修),需填写《员工外派培训申请表》,并附培训通知或招生简章。由人力资源部审查,总经理批准后方可报名。外派培训人员的工资待遇、费用报销由人力资源部决定。

4、员工交流论坛

员工交流论坛是员工从经验交流中获得启发的培训方式。公司在内部局域网上设立员工交流论坛。

(三)被培训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被培训者的权利

1、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员工有权利要求参加公司内部举办的各类培训。

2、经过批准进行培训的员工有权利享受公司为受训员工提供的各项待遇。

第七条被培训者的义务

1、培训员工在受训期间一律不得归于规避或不到。对无故迟到和不到的员工,按本公司考勤制度处理。

2、培训结束后,员工有义务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3、外部培训结束一星期内,员工应将其学习资料整理成册,交由人力资源保管。并将其所学教给公司其他员工。

4、员工自我培训一般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如需占用工作时间的,在人力资源部备案后,需凭培训有效证明,经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做相应处理。

5、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受训员工必须与公司签定培训合同。

(1)外部脱产培训时间在3个月以上。

(2)公司支付培训费用3000以上的。

(四)培训的组织和管理

第八条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活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基本程序如下:

1、培训需求分析。

2、设立培训目标。

3、计划培训项目。

4、培训实施和评价。

第九条其他各部门负责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培训的实施、评价,同时也要组织部门内部的培训。

第十条建立培训档案

1、建立公司的培训工作档案,包括培训范围、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学习情况等。

2、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将员工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记录备案,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培训效果自我评价、培训者对被培训者的评语等。

(五)培训计划的制定

第十一条培训计划的制定

人力资源部根据规定时间发放《员工培训需求调查表》,部门负责人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将其汇总。并与规定时间内报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结合员工自我申报、人事考核、人事档案等信息,制定本公司的培训计划。

根据培训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培训的具体负责人、培训对象、确定培训的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选择学员和老师、制定培训计划表、培训经费的预算等。实施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以公司文件下发到各部门。

第十二条部门内部组织的、不在公司培训计划内的培训应由所在部门填写《部门计划外培训申请表》,经总经理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备案,在人力资源部的指导下由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对于临时提出参加各类外部培训或进修的员工,均要经过所在部门负责人同意,填报《员工外派培训申请表》,经总经理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六)培训实施

第十四条培训实施过程原则上依据人力资源部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如果需要调整,应向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请,上报总经理批准。

第十五条员工内部培训期间人力资源部监督学员出勤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学员进行考核。

第十六条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培训过程进行记录,保存过程资料,如电子文档、录音、录象、幻灯片等。培训结束后以此为依据建立公司培训档案。

(七)培训评估

第十七条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培训结束后的评估工作,以判断培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第十八条培训结束后的评估要结合培训人员的表现,做出总鉴定。可要求被培训者写出培训小结,总结在思想、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培训成绩一起放进人事档案。第十九条培训评估包括测验式评估、演练式评估等多种定量和定性评估形式。

(八)培训费用

第二十条公司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培训,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调整相应数额。

第二十一条外派培训人员的工资待遇、费用报销由总经理决定。对于公司予以报销的费用,原则上先由培训员工本人支付,待获得合格证书后,方可回公司报销。培训人员发生的交通费、食宿费按公司报销规定报销。

第二十二条员工内部培训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

(九)附则

7.公司员工管理 篇七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简称ESOP)由美国Louis.O.Kelso(1956)最先提出,其主要思想体现在《资本家的宣言:怎样用借来的钱使8000万工人变成资本家》著作中。ESOP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职工通过贷款、现金支付等方式来拥有企业的股票,并委托给某一法人机构托管运作,该机构全权代表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监管,并按所持股份份额分享企业利润,从而使员工以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产权制度或激励约束机制。

ESOP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许多成功经验。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部分企业借鉴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成功经验,尝试性地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员工持股计划,但是,受到国情、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完全意义的员工持股计划并没有在企业内全面推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经历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有效证券市场、相关政策法规、现代企业制度日趋完善,为顺利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创造了良好契机。2012年8月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表明员工持股计划即将在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推行。员工持股,能否使员工真正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员工和股东能否共享公司发展利益?是否真正有利于形成上市公司发展的有效驱动力?员工持股,值得我们期待吗?本文梳理国内外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文献,阐述员工持股计划理论背景以及现实意义,并简评《上市公司一个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为我国顺利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一点有益借鉴。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背景与现实意义

ESOP的创始人为美国经济学家、律师Louis Kelso,他认为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了社会财富,财富的集中对自由和民主来说是危险的,因此他主张通过扩大未来资本财富所有者的范围来解决少数人拥有大量财富的问题,此解决方案就是ESOP。他认为利用该计划,能在不剥夺不侵犯原财产所有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减少管理和劳动的冲突,抑制工资的膨胀性要求,解放新的资本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ESOP兴于美国,其相关理论研究也集中于美国。

1.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背景

Louis Kelso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双因素经济论”(Two-factor Theory),该理论认为,财富由劳动和资本两个因素共同创造,而且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的作用日益增强,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得资本家与劳动工人的收入差距日趋扩大,资本主义陷入贫困和危机中,它暗示着在古典经济学中相当明确的劳动价值理论不再适应现实。资本工具必须和劳动工具等同视为一种投入要素,由此经济学从单一系统转变为双因素系统。Louis Kelso认为,要实现双因素经济,必须采取同时承认人们成为资本工人和劳动工人权力的经济政策,做到这一点的途径就是员工持股计划,这是一条使劳动工人同时成为资本工人的道路。双因素经济论一直被视为员工持股原因的精典思想,其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员工阶层贫困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缺乏资本所有权而不能分享资本收益。

双因素经济论为职工持股计划提供了理论根据。因此,70年代的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得到了较快发展。除了Louis Kelso的双因素经济论之外,众多学者对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进行了大量而有益的探索,其中,Weitznlan(1984)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滞胀的原因着手分析,提出了“分享经济论”(The share economy theory)。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对付滞胀,应实行分享经济制度,使工人的劳动所得由固定的基本工资和利润分享两部分组成。分享制就是把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的指数(如企业的收入或利润)相联系,即工人的收入被确定为与资本家在企业收入中各占多少比例。在W eitzman看来,分享制可以使企业通过调整利润分享数额或比例来降低价格,扩大产量和就业,因此具有兼顾保证充分就业和抑制通胀的双重作用,而要实施分享制,员工持股计划就是一种有效形式。同时,Weitzman还指出,为了保证分享制实行,除了加大舆论宣传,还要对工资收入和分享收入在税收上区别对待,对分享收入予以减税。

双因素经济论与分享经济论分别从劳资之间贫富分化与资本主义滞胀视角提出了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而Ellerman(1992)、Giddens(1998)、与Blair(2000)另辟蹊径从经济民主论、均衡权利与义务和利益相关者论视角,分别提出了“民主公司论”、“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公司专门投资论”。其中民主公司论将工人和公司之间关系看成是成员关系,即一个经济版的“公民身份”,而不是雇佣关系,认为民主的公司制应当是职工合作社与员工持股计划中最有价值思想的混合物,即同时赋予工人不可剥夺的选举权和剩余索取权;第三条道路理论认为在所有制方面要把少数人的资本所有权扩大到多数人,其中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员工持股计划,人人可获得经济和政治权力,每个人都应拥有资本所有权,并获得充足稳定的资本收益;公司专门投资论认为员工作为在财富创造中作用日趋重要的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必须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实现他们的价值,而这一制度安排就是员工持股计划。

综上所述,员工持股计划理论是从福利和激励两个视角阐述企业推行员工持股的真正目的,这些理论的共同假设就是劳动者在法律上、经济上占有企业财产权,并以此分享剩余利润,劳动者会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进而提高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员工持股计划的现实意义

推行ESOP,一方面使员工具有公司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它可以把公司的兴衰和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激发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参与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员工股东不仅可以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而且可以对公司管理层的管理行为等进行日常性、连续性地监督,有效降低代理成本。

股份公司的劳动者与出资者在法律上为雇员与雇主关系,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公有(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构筑在原有的企业主人翁基础上的职工积极性和凝聚力必然受到严重削弱,因此,重构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企业凝聚力,特别是保存原体制中的优点和合理性机制,成为当前应当解决的问题。通过员工持股计划,使员工个人收益与企业绩效挂钩,企业盈利水平越高,员工收入越高,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或亏损,员工收入减少或没有股利收入,企业破产,员工股份投资也遭受损失,以此形成“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责权利结构,这样员工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收益,缓解劳动与资本矛盾,形成良好的劳资关系。员工为了享受资本收益,必然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参与管理和生产的激情会随之高涨。

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民主又是经济民主的基础。在股份公司中实施员工持股,通常被认为是加强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员工通过持股在公司经营决策、公司治理等中占有一席之地,按照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公司治理,这不仅满足了员工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经济民主也符合我国国体与政体要求,实行民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员工持股计划就是在企业中保证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

总而言之,员工持股计划不仅关系到员工自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公司经济利益、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简评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及政策建议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发布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作为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生产效率和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意见稿对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规范内容、实施程序、管理模式、信息披露等予以规定。

1.《暂行办法》的要点

《暂行办法》共分六章三十五条,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规范内容、实施程序、管理模式、信息披露等作出规定。《暂行办法》首先体现了“企业自主、员工自愿”的特点,规定企业依照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及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如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同时须充分尊重员工意愿,不得强制摊派。笔者认真研读,总结《暂行办法》的要点如下(见表1)。

2.《暂行办法》的缺陷

一是资金来源单一,员工买入二级市场股票的资金来自员工薪酬,而非公司利润,这必然减少员工的薪酬现金收入,必将影响员工持股积极性。

二是36个月锁定期影响员工持股收益预期,加大持股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熊长牛短”现象比较明显,员工完全没有必要拿属于自已的薪金来赌远期收益,还不如用自己的薪金直接从二级市场购入股票,从而规避锁定期资本市场波动风险。

三是增加员工持股成本,《暂行办法》规定员工持股计划必须委托公司外部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由于委托管理公司仅对股票进行管理,而不是现金,必然要收取管理费用,增加员工持股成本。

四是持股员工虽然实现了劳动者与所有者身份的两者结合,但是员工通过公司外资产管理公司按照所持股份比例行使诸如公司经营决策、股利分配等权力,由于持股分散、个人意见不一等原因,同样无法形成统一决策参与公司经营。

五是《暂行办法》缺乏刚性,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加大资本市场异常波动。该办法规定员工“自愿”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由于员工(含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与发展前景比外部投资者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当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员工持股机构每一次的买卖均会向市场传递利好或利空信息,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势必加大资本市场异常波动。

3. 政策建议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员工是员工持股计划的核心主体,真正有效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最关键的是持股资金来源。由于我国企业员工不是“风险中立型”而是“风险厌恶型”,我国传统保守文化在人们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人们通常不愿承担较大风险。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上市公司经济效益不佳,员工经济收入单一,对上市公司前景预期不乐观,就进一步促使员工成为“风险厌恶型”人群,很难保证员工持股计划有效实行。笔者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以期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如期有效实施。

(l)健全发行与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回报。健全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积极培育发展机构投资者,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强制实施公司现金分红机制,现金分红比例不得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让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从资本市场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2)责权利相统一,增强员工持股计划制度刚性。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员工在上市公司中所承担的责任与权力不同,其薪金收入必然不同,与普通一线员工相比,管理层更有经济能力购买公司的股票,应加大管理层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强制性要求与比例。我国现行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少关注自已公司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主要原因是管理层的薪金收入没有与公司股票市价相挂钩,势必造成管理层只关心薪金收入,而不关注公司股价。为保证员工持股计划顺利实施,建议按员工薪金收入比例划分不同等级有区别地强制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即公司管理层强制参与,普通一线员工采取自愿原则,这种方法一方面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另一方面将彻底改善公司管理层长期不关注公司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抑制管理层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以及在职消费等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3)设置累进员工持股比率,避免“羊群效应”。在不突破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所持有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与单个员工所获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员工持股比例,可以参照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或每股市价,在此基础上细分一定比例作为执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基准点,如当公司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1%~5%、5%~10%、10%以上,则上市公司启动员工持股计划,从二级市场购入股票;或当公司股价下跌10%~20%、2 0%~30%、30%以上,则启动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购入公司股票;当公司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一定比例或公司股价上涨一定比例,则启动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减持员工持股股票。这种方法即规避36个月锁定期给员工持股带来的市场系统性风险,同时也避免了资本市场“羊群效应”,维护资本市场长期稳定。

(4)多渠道筹措员工持股资金,解决员工持股资金来源单一问题。《暂行办法》最大的“硬伤”就是员工持股资金仅为员工的薪金。众所周知,我国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上市公司普通一线员工薪金收入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中西部更为明显,因此,员工持股计划的购股资金仅来自员工薪金收入,则必然使《暂行办法》的可执行度大打折扣。建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多渠道的筹措持股资金,具体渠道包括:一是上市公司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二是员工以个人固定资产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贷款;三是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注资;四是员工正常薪金以外的奖励或激励资金;五是公司历年留存的公益金等。

(5)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加强政策支持。要联合财政、税务、证监会等多部门尽快出台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优惠、扶持等相关政策,为员工持股计划保驾护航。税务部门对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所获得的股利、利得收入减税或免税;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员工持股提供优惠信贷服务,放宽抵押贷款政策,允许员工以不动产、股票等获得购股所需贷款;允许公司担保并由公司借款参与员工持股;制定公司外部资产管理机构管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收费标准,降低员工持股成本。

(6)加强立法,依靠法律完善员工持股制度。我国引入员工持股计划已有多年,虽然2005年《公司法》、《证券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为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基础法律保障,但至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员工持股立法。员工持股计划往往包括国家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以及持股员工与上市公司的权利与义务、信息披露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重建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必须从加强立法开始,制定专门的《员工持股法》,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视,确保员工持股计划顺利推行。

四、结语

8.伟志 员工在先,公司在后 篇八

“像迷你的MBA。”他对《中外管理》说,“对‘学生’的级别要求并不高,有些业务员,我们也要把他培养成管理干部。”

已经有23年历史的伟志集团,下辖服装和房地产两大业务。“85后”的新生代员工10%都不到,不足百人。但沈建山仍感受到了压力。以前是公司在先,员工在后,而现在,不断地明确员工的个人目标,并将公司的目标与之配合,是伟志在管理上做出的最重要改变。

最大的挑战在于传承

在新生代面前,沈建山常常会觉得自己老了。他们多才多艺,开会时会踊跃举手发言,他们的思维那么新、那么广,很多方面确实“青出于蓝”。

“员工的更新给公司增加了活力。”但同时,怎么去传承公司原有的文化,及管理模式成为最大问题。

和很多公司一样,沈建山发现:这批新生代员工的离职率极高,可达以往的两倍。他们的离职速度往往很快,不给公司挽留他的机会。一旦被“招惹”就直接走人。

“这个年龄层平等意识较强,对于传统的层级管理方式接受程度低,更多要求领导有个人魅力,能提供教练式帮助。”沈建山说,“如何去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工作激情,以及让他们去理解长期目标和眼下在做的事情之间的关系,都是挑战。”

如今,伟志在招聘时也会提出一些基本特征要求,比如:进取心、个性阳光、学习能力等,通过逐级面试来确保从最开始就找到合适的人。但沈建山认为:这种把员工嵌入公司的方式只在招聘阶段管用。一旦已经变成你的员工,就该更多倾听他的想法,然后来看公司有没有给他实现的可能。

而成立伟志学校,也会更加强化员工个人的职业化行为能力。“原本你只要在我这里好好干,你就有发展。但现在随着员工流动率的增加,要确保他离开后还有竞争力”。

管理调整,从透明开始

伟志在管理上的调整,首先从透明开始。

和老一代相比,新生代见多识广,鉴别能力很强。那么,就不妨给他们摆事实。“一是要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二是在讨论中一定要恢复事情的本质,他就自然有一个判断。”沈建山说。

很多公司都会讲愿景,但员工会不屑: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伟志则一定会让员工明白,他所在的岗位对公司的价值实现有什么具体贡献。在引导绩效文化时,也会从原本比较崇尚公司整体,逐渐要求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做团队配合。

一言以蔽之,员工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成为心中有数的参与者。公司给他提供了舞台,他做了之后能得到什么自己可以计算得出来,有所预期。伟志现在也鼓励内部创业,划小核算单位,让员工在小单位里努力获取自己最大的成功、最大的事业空间、最大的利益。

“当然这带来的挑战是在整体的业务布局、业务策略、业务分工上,公司的领导人要想得很明白,怎么样一块块分割完之后,全部做在一块还能很好衔接,推动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沈建山说。

9.公司员工管理规章制度 篇九

一、总则

为了加强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特制订本管理细则。

凡属本公司全体员工都必须遵守公司章程,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各项决定,同时享有本章程所规定的一切权益; 凡违犯本章程的职员,依公司规章制度制度为准绳,按程序公正处理。

1、公司用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和临聘制(临聘制员工参照雇佣合同管理)。

2、新聘员工先填写应聘人员登记表,实行先试用后录取的原则,试用期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考核后方成为公司正式员工。

3、从入职起一个月内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满者,需以书面形式向公司提出申请,经考核合格者转为公司正式员工。

4、在劳动合同期内,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对合同进行变更、解除和。

5、在劳动合同期内,公司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对品德良好、能优秀完成岗位工作的员工依法实施奖励;对工作怠慢、违章乱法、损害公司形象和利益的员工,有权解聘、换岗直至解除劳动合同,造成经济损失严重者和影响恶劣者依法追究赔偿责任,构成犯罪者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6、劳动合同期满后,公司对能遵守规章制度、工作能力显著者优先录用和续签协议。

二、人事管理流程:招聘、入职、离职

(一)招聘:公司根据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有能力又有兴趣到公司任职的人员,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

1、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向人力资源部提出用人计划;

2、人力资源部汇总报总经理审批,部门主管以上岗位须报董事长审批;

3、人力资源部和各职能部门实施招聘计划;

4、面试官根据考核结果择优录取;

5、人力资源部通知录用人员办理入职手续。

(二)入职

1、办理入职手续,填写个人资料(填写员工信息表);

2、与录用部门负责人见面,接受工作安排。

(三)人事变动

1、目的: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规范有序的人事变动管理机制,保证公司人力资源的稳 定、健康发展,人事变动主要是包括部门间调动、跨部门调动、调薪、晋升、劝退。

2、原则: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以任职资格为标准,以考评结果为依据,结合公司各部门用人需

求,综合考虑员工相关的知识技能、资历和经验。

3、职责:各部门主管或经理负责本部门人事变动的申请或提名; 人力资源部负责申请人员的评审、汇报和异动手续办理;

(四)离职种类:离职分为正常辞职、非正常辞职、辞退、开除和自动离职等;

按正常手续辞职、辞退给予发放所有薪资,非正常离职给予发放50%薪资,开除或自动离职不予发放任何薪资。

(1)正常辞职:员工本人主动向公司提出书面申请离职的。

(2)辞退:公司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企业内部规章,但未达到被开除、除名程度的员工,依法强行解除劳动合同;达到以下条件均给予辞退,违反劳动法规,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消极怠工,没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的;给公司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赔偿责任。

(3)开除:公司对具有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企业规章制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而又屡教不改的员工,依法强制解除劳动关系。

达到以下条件均给予开除,给公司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赔偿责任,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提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1、搬弄是非,破坏团结,损害他人名誉或领导威信,影响恶劣的;

2、泄露公司秘密;

3、玩忽职守,违章操作或违章指挥,造成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4、工作不负责,故意损坏设备、工具,严重浪费公司用品,造成经济损失的;

5、一线员工酒后上岗的;上班期间喝酒的;

6、打架斗殴的;

7、顶撞或威胁领导的。

(4)非正常辞职:按正常手续辞职的急辞。

(5)自离:达到以下条件均视为自离,自离者按除名处理,给公司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赔偿责任。

1、职工要求请假,但未经公司批准而擅自离职的;

2、长假过后(7天以上属于长假)三天内既未要求回原公司上班,又未办理离职手续的;

3、假日后一周内未到岗,并未对公司做出任何说明;

4、连续旷工达 3 天者;

5、不按本公司规定流程离职的(离职程序如下)

2.离职程序

(1)离合同期的员工需提前二个月填写《离职申请书》;辞退、自离的员工由主管或人事部开据《离职通知书》,经相关负责人批准后方能生效;

(2)审批权限:员工辞职必须经部门主管批准后统一交人事部初审,总经理核批,主管级以上须由董事长核批。

(3)离职申请生效及审批完成后,人事部应提前通知离职人员,并告知其准备办理离职手续,在离职前完善工作交接,完备离职手续,包括:

1、工作物品交接:交还所有公司文件资料、电子文 档、办公设备及其它公物; 在任职期间如有损坏、丢失情况的,须照价赔偿。

2、报销公司账目,归还借款;

3、离职者需填写离职工作交接表,以双方签字为准。

3.相关规定

(1)已决定离职的员工,必须尽力服务至最后工作日为止,如借故怠慢,损害公司利益,公司有权立即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任意缺勤而无合理解释者,以旷工论处。

(2)离职人员在办理离职手续时,必须交还公司的一切财务、文件及业务资料,否则公司不给办理任何手续,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要负责赔偿。

公司提倡诚实守信,凡新加入员工必须确保信息的准备性,如发现虚报信息公司有权终止劳动合同并开除。

我已阅读并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10.公司员工招聘管理办法 篇十

一、总

第一条 为保证集团各岗位能够及时有效地补充所需的优秀人才,满足集团不断发展的需要,健全人才选用机制,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规定了集团面向社会招聘管理人才的基本程序、方法、要求。

第三条 集团招聘管理人才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集团高层以下各类管理、技术人才。

二、招聘职位的确定与招聘组织管理

第五条 集团人力资源规划和组织人事调查是确定招聘职位的基本依据。空缺职位原则上须预先在本集团内部进行公开招聘,如不能满足职位要求,则由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请,经董事长批准后方可进入社会招聘。

第六条

管理、技术人才招聘工作由董事长直接领导(特殊情况可授权他人负责),人力资源部负责拟定招聘计划和组织实施,招聘职位所在部门参与招聘考评的技术设计和实施工作。

第七条 人才招聘属非常规性的重要人事工作,经费预算实行单独列账管理。

三、组织实施程序与人员甄选

第八条 人才招聘实施基本程序如下:确定职位的具体资格条件和要求,发布招聘信息公告、报名组织、应聘人员初选(确定进入考评的人选)、依据测评方案组织实施考评测定、确定聘用候选人、审核及体检、签约、岗前培训、上岗、上岗培训。

第九条 人员甄选测评方案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设计和实施,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或委托专业服务机构承担设计和有关测评工作。

第十条 人员甄选通过多角度、多方法进行测评。评估内容一般须包括基本素质(智力性的和非智力性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个性偏向等方面,各项内容的评估结果须以量化方式显示。具体评估内容和方法依据职位重要性和要求确定。

第十一条 依据测评结果,人力资源部针对岗位要求按一定比例确定聘用候选人名单,审查复核候选人有关材料,组织进行体检,提交相应的个人测评综合报告。

四、聘 用

第十二条 进行正式聘用决策前,由招聘职位的直接上级和人力资源部部长负责与聘用对象进行沟通,就聘用契约等有关具体内容达成共识。

第十三条

人力资源部提交聘用候选人甄选结果材料,由董事长、总经理进行聘用决策。人力资源部负责办理聘约签订等有关聘用手续。

第十四条 新聘用人员由劳资社保部负责进行岗前基本培训。

第十五条 新聘用人员在试用期内由职位直接上级负责进行胜任力考核,人力资源部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转正、辞退和职位调整。

第十六条 新聘用人员转正后纳人公司常规人事管理。

五、附

第十七条 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制定,报董事长批准后由人力资源部执行。

11.员工必须理解公司的使命 篇十一

美国航空事件

事情发生在一个新年前,正是假期出行的高峰期,美国航空公司一架载满乘客的MD80航班。计划从旧金山飞到达拉斯的沃斯堡机场。不幸的是,该航班因为机械故障晚点1个小时。

就在该航班飞往得克萨斯州的途中,由于沃斯堡机场的天气骤变,猛烈的暴风雨早于预计时间提前袭击了该地区,沃斯堡机场被迫关闭。然而,如果这架航班能够准时从旧金山起飞,就不会遇到坏天气。美国航空公司连忙把从美国各地飞往沃斯堡机场的航班,改调到其他地方。14架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包括从旧金山起飞的那一架,都被临时安排改飞奥斯汀,那里距离沃斯堡机场仅200英里。

美国航空公司在奥斯汀的运作几乎被挤垮。公司在奥斯汀机场只有四个登机口,这四个登机口本来就已经相当紧张。公司最初计划让这14架改飞的航班先在奥斯汀加油,等天气好转后再飞往达拉斯,但是,达拉斯的暴风雨持续了很久,更糟的是,就在这些飞机在停机坪上等待时,暴风雨蔓延到了奥斯汀,使那里的运作一片混乱。

天气有所好转后,一些航班陆续离开奥斯汀,飞向原来的目的地。然而,从旧金山飞来的那架航班,却没有那么幸运,飞行员不断地向公司在奥斯汀的调度发出请求,希望能够安排一个登机口,让乘客下飞机在候机室相对舒服的环境里等待。

美国航空公司奥斯汀机场运作部门的经理,作出了一个可怕的决定——优先安排美国航空公司原计划在奥斯汀起飞的那些航班。飞机里坐满了绝望的乘客,而奥斯汀机场常规的航班却可以按时起飞。

这架从旧金山飞来的航班,滞留在奥斯汀,没有得到机场工作人员的任何帮助。其他好几架飞往达拉斯的航班,已经正常地在这里中转和起飞了。整整8个小时,这架飞机,停靠在奥斯汀机场的停机坪上,就像被美国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忘记了一样。

与此同时,被“囚禁”在飞机上的乘客和工作人员,几乎不敢相信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卫生间一片狼藉,带小孩的家庭没有纸尿裤了,飞机里就和一个露天卫生间差不多。飞行员不断地通过对讲机请求帮助,他向达拉斯的飞行主管求助,向奥斯汀机场的经理求助,却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那天晚上9点,在奥斯汀的跑道上等待了8个小时后,也就是他们离开旧金山将近12个小时后,该航班的机长决定自己来解决这件事。他不顾机场的指令。在发现一个空闲的登机口后,立即发动引擎,把飞机开到了这个空置的登机口。

然而,令他们灰心的是,当他们进入机场后,却没有任何美国航空公司的人来帮助他们,改乘其他航班或帮助他们的酒店。一些行李被卸下飞机,而有些行李却没有被卸下。一些乘客在美国航空公司的票务中心排队等待了三个小时后,被告知这些问题都是天气造成的,航空公司无法给他们提供价格优惠的酒店。“最令人气愤的是,没有任何美国航空公司的人来看望我们并向我们道歉。”后来,一名乘客说。

第二天,这次航班乘客们的遭遇被刊登在《达拉斯早报》的头版,在其后的一个星期内,这则消息出现在《华尔街日报》和全国各地无数报纸的头版。国家电视台就此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华盛顿的官员们要求国会对此事进行调查。美国航空公司试图道歉,但是,这件事久久不能平息。这一事件给美国航空公司的声誉,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关系协调

这样恶劣的事件,怎么会发生在像美国航空公司这样一家受人尊敬、管理完善的公司呢?我认为。这得从人们看待他们工作的方式上寻找原因。朱迪·吉特尔教授在她的《西南航空之路》这本书中,试图探寻西南航空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与许多对西南航空公司不熟悉的人观点不同,吉特尔发现西南航空公司的低成本优势,并不是源于低工资、无工会组织或者廉价的飞机设备。恰恰相反,西南航空公司的工资待遇等于或者略高于行业水平,同时也是美国民航业内工会组织最好的公司之一,而且它的飞机是波音737机型,其中绝大多数是刚刚从波音公司购买的。

吉特尔教授进一步总结道,西南航空最独特的竞争优势来自—个称作“关系协调”的文化。在研究中,通过广泛的调查、访谈和统计分析,吉特尔教授将西南航空和美国航空的公司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她发现:通过经常、及时的交流,西南航空公司的职员,可以以一种很协调的方式,对变化的情况作出快速的反应,而美国航空公司却无法做到。

美国航空的员工非常关心一件事情,那就是避免因为没有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受到责备,并以此作为工作的中心。一个飞行员指出,美国航空公司的登机口管理人员“对一个小小的延误都怕得要死”。于是,这样的害怕产生了一系列相互冲突的目标,而不是共同的目标——在美国航空,几乎不存在通过共同努力来实现同一目标的理念。

美国航空一线的工作人员,几乎不了解公司总体的工作流程,他们只了解自己那部分工作的程序,对其他部分则毫不关心;而西南航空一线的员工,了解公司的整体工作流程,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员工不但知道怎么去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在民航界,正点率是一个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美国航空公司的经理和员工们、达拉斯运作部门的经理们,非常明确地专注于分内的工作:保证飞行正点。这也是别人评估他们工作业绩的标准,而不断延误一个从旧金山转飞来的航班,却与他们的业绩评价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不明白他们的决定,如何影响到那些陷入困境的乘客,或是如何影响到他们公司的客户服务目标。

了解公司的使命

吉特尔教授通过观察预言:缺少拥有共同目标、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组织,将缺少集体认同感。个体不会强烈地认同组织,不会为集体的最大利益考虑,与之对应,他们往往关注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狭小职责范围内的任务。

那次事件发生几个星期后,美国航空公司对潮水般的批评作出了回应,它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公司制定了一项新的规定,满载乘客的飞机不能在停机坪上等待超过4个小时。

吉特尔教授用“关系协调”来描述西南航空公司巨大的竞争优势,这其实是一个用来描述团队协作的术语。换句话说,就是让不同职能部门的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关系协调”不仅可以造就一个优良的组织,而且能够使其表现不同凡响。

有些乘客乘坐西南航空公司的航班时,也是由于天气的原因遇到了飞机延误。值得关注的是,在遭遇了同样的经历后,他们却联合起来为西南航空辩护。一位乘客在飞向底特律的航班上被耽搁了5个小时,他写道:不同的是,西南航空给了我50美元的优惠券和一封道歉倍,其实这一事件并不是西南航空造成的,是天气原因。

由于某些原因,像西南航空这样的低票价公司,在进行客户满意度评价时,得分常常要高于那些高票价公司。低票价运营的公司,往往更加注重客户服务,员工会因为他们热情的客户服务、超标准的表现、提出创造性的方案而受到表彰。

有些人认为,给员工进行有关公司使命和价值的教育,是不必要的学术试验。实际上,这正是建立公司文化的第一步。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员工可以感觉到自己投身到公司的成功中。在这样的团队里,他们感到自豪,有实现目标的成就感,知道自己在做出一定的贡献。这不仅仅适用于民航业,所有的商业领域都是如此。

减少咖啡杯里的咖啡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会减少顾客得到的价值。把顾客接待员的声音用电脑合成的声音来代替,告诉顾客们应该按电话机上的某一个按键,这样可能会节省成本,但是,对那些喜欢人工应答的顾客来说,可能会感到很沮丧。

吉特尔教授证明,用“关系协调”方式所组成的团队,可以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关系协调”是管理实践的法宝。

上一篇:优质胚胎能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下一篇:书香飘飘伴我成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