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与眼镜的课后反思

2024-08-10

眼睛与眼镜的课后反思(共15篇)

1.眼睛与眼镜的课后反思 篇一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1

教后记这节课教学中精制之处是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教学环节。我应让学生按上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做法,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向学生说明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将蜡烛放于二信焦距之外,并点燃蜡烛,蜡烛相当于眼睛要看的物体,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蜡烛像为止。这时引导学生注意将光屏往远离凸透镜的方向调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指明现在的光屏就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向学生说明现在的成像情况就相当于近视眼的情况,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前面。

那么怎样才可以把这个清晰的像远离凸透镜成在光屏上呢?引导学生进行反推,要把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就必须减轻移透镜的折光能力,而现在凸透镜的厚薄无法改变,只有在凸透镜与物体之间放一块凹透镜,先让光发生发散作用,再经凸透镜折射使像成在光屏上,这就是近视眼的矫正过程。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就自然出来了。这样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获得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究的乐趣。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2

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不过仍然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将本课的重点定位在:①眼睛看近处物体与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②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及原理。另外本课中,我们就用学校所发的基础训练册作为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眼镜度数的计算存在一些困难,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初中物理的教学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另外,本课中,我们还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眼睛,热爱生活的思想教育,因为我们的学生是近视眼高发时期,教学时,我们还介绍了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以及如何使假性近视眼恢复的办法。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3

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不过仍然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所以我们将本课的重点定位在:

①眼睛看近处物体与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

②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及原理。

另外本课中,我们就用学校所发的基础训练册作为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眼镜度数的计算存在一些困难,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初中物理的教学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另外,本课中,我们还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眼睛,热爱生活的思想教育,因为我们的学生是近视眼高发时期,教学时,我们还介绍了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以及如何使假性近视眼恢复的办法。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看到外界美丽景象的窗口。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

本节教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首先,我通过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入手,为眼睛的成像知识作铺垫;然后把眼睛成像和照相机成像作比较,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主要是通过课件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的。让学生明白凸透镜的薄厚不同,它们的焦距、折光能力等都有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远近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是晶状体在调节。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5

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使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层层递进、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 教师积极开发自制教具,大胆创新,展示教学能力

将PVC管两端蒙上橡皮膜,并在PVC管上开两个小孔分别通以橡皮管,其中一个橡皮管上接有注射器,另一个小孔方便通气。用注射器向蒙有橡皮膜的PVC管中注入水,这样就制成了水透镜。

自制水透镜可以通过注射器的注水和抽水来改变其表面的厚薄程度,可以非常形象的模拟眼球中晶状体的薄厚变化,对研究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起到了很好的模拟作用。

丰富的教具,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形象。辅以多媒体演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 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利用前面已经学过的与人眼成像原理相同的照相机导入新课。将七年级生物中已经学过的人眼与照相机作类比的方式,正是从生活中获得教学资源。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中已经学过人眼结构及作用,所以教师在这一知识点处理上没有做更多的赘述,简单利落的与照相机对比。这样学生接受新知会水道渠成,也为下面的探究做了较好的铺垫。

3.创造性挖掘和使用教材

教材中没有安排学生的探究实验。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利用讲授的方式揭示人眼视物、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但教师能够利用自制的可调焦的水透镜较好的模拟了眼球中的晶状体。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过程。这三个实验中“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较好的利用了“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的知识来解释,所以两个实验相辅相成。“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又是“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的延续。所以三个实验之间前后衔接紧密,层层递进。

创造性的开发学生实验,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组交流合作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 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

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后本节并未结束,教师又一次提出“只有佩戴度数合适的眼镜才能较好的矫正视力”较好的过渡到眼镜度数的了解。体现了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一理念,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近学生、走向社会。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健康用眼保护视力。这些活动教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健康教育,注重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激励学生要爱护自己,关心他人,从而可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学生评价方式上教单一

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的,但本节课中仅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评价,较单一。

2.板书未贯穿整个课堂

本节课中只在最后做了总结性的板书,虽形式新颖但整个授课过程的板书略显苍白。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6

眼睛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它是我们看到外界美丽景象的窗口,是我们心灵的窗户。在这节教材中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

首先我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引入,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问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恐龙宝宝做了什么,会引起什么后果,然后进行班中近视眼人数的调查,并让某个近视的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人眼为什么会近视,近视的人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轻松进入课堂,并很清楚这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的。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自己视力的关注,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我感觉这种引课的效果比较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更方便知识的过渡。

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首先通过学生做可调水透镜实验,让学生体会人眼由远及近看物体时晶状体的变化。实验完毕后,让学生总结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是如何调节的。由于实验时学生很难完整的总结出眼睛的调节过程,我又采取第二种方法,利用 flah 课件的优点,形象直观总结演示眼睛的调节过程。

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本节课我在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尽可能将一些内容利用实验和课件并用的手段显现出来,使学生既有理性的思维,又有感性的认识。这节课中我发现很多学困生掌握的也很好,都能很流利的说出眼睛的调节和视力缺陷的矫正,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教师认真设计,学生都能轻松的掌握。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7

物理组 孙超 眼睛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在物理课本上它是凸透镜成像知识的延续,属于知识应用的范畴。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置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创设情景、设计提问、实验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了知识,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复习内容

不是传统的提问式的一问一答,而是把上节课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动手就能做的实验,通过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模型的制作和观看复习了凸透镜成像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叠加,让学生试着观察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为下节课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学生实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在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尽可能将一些内容利用实验的手段显现出来,使学生既有理性的思维,又有感性的认识。先利用口径不同的两个凸透镜,通过实验找它们的薄厚、焦距、折光能力等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远近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是晶状体

在调节,和如何调节。在教学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有师生共同设计方案探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更是放手让学生完成,这也体现了老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利用双手模拟眼球的模型,更形象、更直观。

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浅出地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己学习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老师在旁边适时指导,有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复杂多变,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及时抓住生成性问题对出现的突发状况作出判断,巧妙地将意外纳入预设的教学之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掌握局面的能力。这样既可使自己摆脱窘境,又能使课堂意外转化为可用的教学资源和财富。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8

本节课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新课导入情景设置较好

新课导入是从身边实例引出物理知识的运用,还有情感的激励,过渡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本节课我引用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一段散文作为情景,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教育。

2.探究实验设计的很新颖。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尽方法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形象、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教学中最精制之处就是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教学环节,我所使用的是上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具,以近视眼的成因为例来说明一下,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并向学生说明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光屏就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将点燃的蜡烛放于二信焦距之外,此时在凸透镜前面紧贴着凸透镜放一个凹透镜,相当于近视眼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蜡烛像为止。再移走凹透镜,此时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向学生说明现在的成像情况就相当于近视眼的情况,此时要让学生探究怎样移动光屏,才能使上面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就是成像的位置。探究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就自然出来了。这样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获得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3.小组合作的效果很好。

这节课小组合作的也很到位,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很放松,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1/3模式的精神。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课堂语言有待规范,教师评价不够及时,评价性的语言不够新颖,当学生表现很优秀的时候要注意适当的表扬,表现不够好的时候,要适当的鼓励。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请多多指教。

《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9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

在这节教材中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人眼是一架特殊的照相机,通过让学生们看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思考我们的眼睛是怎样调节的?引起学生对自己眼睛的关注,从而很快进入正题,这种引入新课的效果比较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更方便过渡知识。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理解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在设计中在黑板上先利用口径相同的两个凸透镜,要学生找它们的薄厚、焦距、折光能力等有什么不同,而是利用他们自身的感受引导学生自学人眼看远近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是晶状体在调节,同时拓展一下让学生思考人眼和照相机的区别和联系,为近视和远视的讲解做铺垫,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本节课我在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尽可能将一些内容利用实验的手段显现出来,使学生既有理性的思维,又有感性的认识。

2.眼睛与眼镜的课后反思 篇二

新课标下的作业, 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七种或七种以上的潜能, 每一种潜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 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形式, 如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并用。

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为具有学生鲜明个性, 愿望的一项活动, 成为学生在校内、校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因此, 作业应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生中自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所以, 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 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计划、探究和体验, 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 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水平和个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作业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操作形式多样, 听、说、读、写、诵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结合;体现层次需求, 采用阶梯式递进, 还是螺旋式上升, 同一知识点,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应布置不同的作业, 以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能力要求明确,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基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 学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科学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从多维度吗, 根据学生层次, 基于学生发展, 评价作业完成的优劣。

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与学科教学特点相适应、与学生健康发展相适应。语文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要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我认为对于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 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型入手。

一、合作探究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 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如《边城》的课后习题第三题和《归去来兮辞》的课后习题第四题, 这两个作业, 前者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展开一场开放式的讨论, 重在剖析;后者可以从所给的材料延展开去, 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辨析, 重在质疑。这两个作业都可以作为研究性作业留给学生们。研究的组织形式:多以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研究的实施过程一般为“确定研究的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假设——初步交流——成果展示交流。”只要组织得当, 指导得法, 这种作业都会使学生收获丰厚。

二、个性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 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个性化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教授《雨巷》结束时, 课后作业的形式为点餐式:配乐诗歌朗诵展示, 绘画雨巷意境, 创作朦胧的青春散文, 收集朦胧忧郁的经典诗歌等等。课后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 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最后, 在《雨巷》的课后作展示时, 多样的形式, 丰富的内容, 让学生享受到的一份非常丰富的精神大餐, 受益匪浅。

三、体验型作业

体验性作业是形式多样的, 各种体验实践既是独立的, 又互相联系, 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使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 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如利用周末时间,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生活中不规范汉字。然后, 进行小组比赛, 各小组积极参与, 效果明显。我以利用身边的资源, 设计一些语文实践作业。如“清溪河保护与利用之调查研究”、“梨花节自愿者活动”,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他们深入到乡镇村庄进行考察, 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作业, 学生感到新鲜, 饶有趣味。尽管调查、采访并不轻松, 但对学生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大有益处。我还让学生搜集广告用语、对联, 深入农村搜集俗语、人文典故、民间故事来自编课本剧等。在体验中内化, 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四、积累整合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 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体验, 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按以下要求积累知识: (1) 做好课外阅读和摘抄。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做好不少于500字的摘抄作业。摘抄的内容为自己所读的课外书中的精彩语句、语段或文章, 后面要附上自己的点评, 点评的内容可以是摘抄的理由, 也可以是自己的阅读体会, 还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2) 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 结合文章内容, 查找相关资料增加课外知识。 (3) 做好一些小故事的积累, 这些小故事往往能给人一定的启发或教益, 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积累性作业的设置促使学生多读书, 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接受了思想文化熏陶并积累了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是益处无穷的。

3.眼睛和眼镜教师教学反思 篇三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起探究眼睛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这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身边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有生物知识基础和凸透镜成像知识,加上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特点、生理变化和矫正方法就已掌握较好。

4.眼睛与眼镜的课后反思 篇四

本节课我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课堂实效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好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通过“渴望知识的眼睛”的图片,让学生说印象最深的地方,同学们说的很好,直接点到了眼睛,并对图片有自己的评价,然后通过我简单叙述眼睛的重要性后提问:围绕眼睛这一主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由于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过有关眼睛的知识,所以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接近主题。如:“我想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我想知道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开阔,兴趣高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

1、使用flash动画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在教学人眼如何看到物体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由于语言叙述较抽象,所以在学生说完后,再观看flash动画,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实效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生的表述不够具体或表述其它同学没听明白时,可以通过幻灯片或flash动画呈现出内容,这样避免了教师板书浪费时间,而且也能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幻灯片还向学生介绍了几种特殊的眼镜,这是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这个内容的呈现活跃了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以后,我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不良的用眼习惯,然后再说说如何保护我们的视力,由于这个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学生们很踊跃,经归纳后出示眼保健知识须知,通过这个情感教育纠正了学生不良的用眼习惯,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课堂练习的设计,注重人文化,置问题于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学习物理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5.眼睛和眼镜教案 篇五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卫生及眼睛保健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三、学习用具:眼睛模型、近视镜、老花镜

四、学习过程:

(一)提出问题

爱动脑筋的小明和爷爷都戴着眼睛,平时他有这样的观察和体会:爷爷看书读报时必须戴上眼镜,而看远处的物体时可以摘下眼镜;而自己看远处的物体必须戴上眼镜,而看书时可以摘下眼镜;视力正常的爸爸却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那么作为 “心灵的窗户”人眼是如何看见周围物体的呢?小明和爷爷患各有怎样的眼睛疾病?他们各自佩戴的眼镜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主探究

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照相机”,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那么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观察图5.4-1眼球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了解眼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

2.眼球好像一架 ,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 ,视网膜相当于 。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 ,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3.小组讨论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是凸透镜成像的那种情况?像有何特点?

4.认真观察图5.4-2,小组讨论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到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的?

5.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是我们有些同学成了近视眼,有些人成了远视眼,你们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吗?

(1)特点

近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远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2)成因及矫正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发散,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认真观察图5.4-4,观察近视眼同学的眼睛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汇聚,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自学《科学世界》眼睛的度数,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知识链接: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五、学习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 )、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 )、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 )组成。

2.近视眼佩戴 矫正。

3.远视眼佩戴 矫正。

六、达标检测:

1.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2.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

A.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3.近,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越近了,这说明小华已( )

A.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 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4.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

(2)图中甲眼、丙眼比较,不同点是:a ;b .

5.图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的各两种光路,在A、B、C、D四种光路中,__________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A B C D

6.眼睛与眼镜的课后反思 篇六

本课的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着“以技术为载体,体能与技能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律动感十足的垫上操导入,遵循快乐体育的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在多变的鱼跃前滚翻组合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鱼跃前滚翻的蹬摆能力,完善完整的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为鱼跃前滚翻,是八年级体育男生必修教材,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的控制能力,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力量及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本课为鱼跃前滚翻单元教学的第二课时第3课次,通过前两课次的技术教学,学生已经基本形成鱼跃前滚翻完整动作技术概念。协调有力的蹬摆技术是完成鱼跃前滚翻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课采用各种以蹬摆技术为主的跳跃练习与鱼跃前滚翻相结合,在组合练习中,发展蹬摆能力,巩固与提高完整技术动作。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水平四的初二男生,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及求知欲望强,喜欢富有挑战性的事物。在体育课堂上具有一定的表现欲,课堂上能够按照老师指导,积极参与、完成各项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堂课技术动作教学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蹬摆有力;腾空远撑。

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动感的垫上操,设计了合理有效的专项准备操,结合蹬摆动作将鱼跃前滚翻的起始动作与结束姿势顺利引入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发现“蹬摆远撑”的动作要点,通过反复体验、层层递进的组合练习巩固技术动作。

五、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知道蹬摆在鱼跃前滚翻中的重要性,明确蹬摆远撑的的技术要领。

技能目标:通过学练多种形式的鱼跃前滚翻组合练习,学生能够明显做出协调的蹬摆动作,大部分同学能够完成腾空远撑到第一条标志线,少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腾空远撑到最远的标志线,发展学生蹬摆能力,提高上下肢力量和身体控制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相互激励,克服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略)

(二)基本部分:

1.教学内容

(1)鱼跃前滚翻练习。

(2)兔跳练习。

(3)鱼跃前滚翻接兔跳练习。

(4)收腹跳接鱼跃前滚翻。

1原地收腹抱膝跳接鱼跃前滚翻练习;2收腹跳过小垫子接鱼跃前滚翻练习。

(5)收腹跳接鱼跃前滚翻积分赛(根据鱼跃前滚翻远度设置分值)。

(6)素质练习:俯卧撑依次报数;“此起彼伏”俯卧撑。

2.组织与策略

(1)讲解示范鱼跃前滚翻动作要领,组织学生练习。

(2)教师示范兔跳动作,讲解其要领,并逐步提出蹬摆远撑的要求。

(3)讲解并示范鱼跃前滚翻接兔跳动作,组织学生分组自主练习。

(4)示范收腹跳接鱼跃前滚翻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要求蹬摆协调。

(5)提出更高的要求,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巡回指导。

(6)组织优秀学生展示,及时表扬。

(7)组织收腹跳接鱼跃前滚翻积分赛,并根据胜负给予相应“奖励”。

(三)结束部分:(略)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鱼跃前滚翻单元中的第二课时第3课次。鱼跃前滚翻单元是围绕着“以技术为载体,体能与技能和谐发展”的理念进行设计,将本单元分成了5个课时(技术维度1课时、体能维度3课时、应用拓展1课时)。这节课主要是从体能的维度进行设计的,通过兔跳、收腹跳、跳过小垫子等以蹬摆动作为前提的身体素质练习与鱼跃前滚翻相结合,形成多变的组合练习,来发展学生鱼跃前滚翻的蹬摆能力,完善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整堂课从热身部分就将蹬摆动作融入到欢快的垫上操中,完成了准备部分与基本部分的有效衔接。基本部分中多变的蹬摆组合练习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垫子上不同远度三条线的设置给了学生明确的目标,提高了学生练习兴趣;等待学生练习的设置使得学生处于持续不间断的练习状态,增加了课的密度。

在实践体育课堂中组合练习是一种有效促进技能与体能和谐提高的手段。组合练习实现了让学生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体能,而体能的提高又促进了技术的掌握。组合练习能够丰富课堂,给传统的技术教学带来一些变化。组合练习可以是技术本身的组合,如技巧当中的连续鱼跃前滚翻;可以是技术与技术的组合,比如前滚翻接鱼跃前滚翻组合;也可以是技术与身体素质练习的组合,就如本课中各种跳跃与鱼跃前滚翻的组合。但无论是哪种组合练习,体能必定是有增量的,而恰当的组合练习能够服务于技术的掌握,同时组合练习的选择不能违背原先的技术动作。所以组合练习的选择要行之有效,要围绕着课的目标,服务于解决课的重难点,避免出现为了组合而组合的现象,成为徒有组合练习而无实在意义的“华丽”课堂。选择有效的组合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练习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复习技术动作?为了提高运动量?为了应用拓展?还是为了服务于实际生活?

7.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说出眼睛的构造,简述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简述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眼保健意识。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这些东西(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这是什么? 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拿着不同东西,让学生们摸。

[师]为什么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生]因为我们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能摸出来是触觉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其实这些东西的特点,除了用手摸,用眼睛一下就看出来了。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上节课我布置收集关于跟睛的资料,来说给大家听。

二、新课教学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 [生甲]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生乙]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生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人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生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师]大家鼓掌,对他们精彩的讲解进行鼓励,谁还有不明的问题,请提出来。[生甲]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生乙]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生丙]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生丁]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生戊]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师]请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甲]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险;睫毛、结膜、泪器。

[生乙]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生丁]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人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生戊]光线由物体射人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课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一)眼睛(板书)主要构造; 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有些人单*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生甲]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生乙]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魔,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丁]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师]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看投影。(课本图3.4—

3、图3.4—4)[生甲]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生乙]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人眼睛。[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生甲]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乙]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丙]怎么预防近视眼? [生丁]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 [生戊]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

[师]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找出答案。

[生甲]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生乙]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生丁]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生戊]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宜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生已]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

[生庚]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表示,即=1/f 如果远视很严重,所戴花镜(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它的焦距是1 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了,但如何预防?如何矫正?(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三、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四、布置作业

P64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P65科学世界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甲图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是正确的。

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应成为平行光,而乙图的光线向外发散,是错误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应发散,而丙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向主光轴*近成为平行光。丁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是错误的。2.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睛镜片相对较平。

3.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

4.+300度是远视镜片,-200度是近视镜片。焦度是3 m-1,焦距是3 m,眼镜度数越深,说明眼镜镜片焦距越短。

五、板书设计

8.幼儿园保护眼睛教案:眼镜 篇八

方案的产生因我视力不好,经常戴眼镜.有一次新买了隐形眼镜不会戴,就带到办公室请同事帮忙,我在努力往眼球上贴镜片时,几个小朋友在窗外窃窃私语:“丁老师在干什么?”“我知道,我阿姨戴假睫毛也这样。”“不对,是隐形眼镜,我妈妈也戴的。”“我爷爷有两副眼镜,看书时拿一副眼镜,走路又会换一副眼镜。”“我爸爸开车时才戴眼镜。”“我偷偷带了爷爷的眼镜,一点也看不清。” 从小朋友的谈论中,我觉察到他们对于眼镜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正巧,我班有个陈文杰的小男孩因视力不好也戴了副纠正眼镜,针对孩子们写字姿势的不正确,经常沉迷于电视不爱护眼睛等现象,于是一个关于“眼镜”的方案就这样产生了。

9.浅谈课后反思的反思点 篇九

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要根据教学实践、学生实际,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 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反思课堂情景创设

课后, 应对教学情景的创设进行回顾总结, 考虑你所创设的情景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引导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从该课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 考虑下次课的情景创设, 并及时修正教案。

三、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本教科书、两支粉笔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本次教学是否依据课程标准, 注重联系社会的实际生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课程的和谐统一体。

四、反思教法学法

课后应细心琢磨,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启发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对于本课中的得失, 及时总结, 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五、反思学生的课堂表现

本次教学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生是否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保持较长的注意, 学生是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中, 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六、反思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 因人施教, 实现分层教学。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设置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对接受能力较弱的, 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下功夫,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验成就感。一个成功的教学, 就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 跑得快”, 中等生“吃得好, 跑得动”, 让学习困难的“吃得了, 不掉队”。

七、反思教学中“闪光点”

“闪光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一次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 比如:找准活动内容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课堂引入;师生互动的提问技巧以及留有悬念的教学延伸活动等, 这些“得意”之作, 将他们记录下来, 以便于以后教学中参考使用。

八、反思自己的“败笔之处”

俗话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 比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妥, 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 某种原因造成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草草的收场等。这些“败笔之处”, 要对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九、反思“教学偶得”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 更不可能100%的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 偶发性事件产生的灵感, 是课堂丰富的素材, 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 这些往往是突如其来,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加以重组整合, 就会转瞬即逝, 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十、反思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要层次分明, 精选、精炼, 评价的主题是能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 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能否发展学生思维、引导探究、迁移拓展提高学生能力。

10.眼睛与眼镜的课后反思 篇十

课件特色与亮点

仿真实验型课件《眼睛和眼镜》真正实现了电脑虚拟实验,精确、形象地展示了眼球结构、成像原理、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及矫正,并设计了配镜实验。对于每一内容的学习,都不是单纯地演示,而是交互式的仿真实验设计。不仅适合于教师课堂教学,更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验场景和现象仿真性强,提供了实际实验中没有的智能化判断。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眼睛和眼镜》是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节要达到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二是要了解不同眼镜是怎样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本节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凹透镜、凸透镜的特点及光学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已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也已介绍,本节把眼睛看作一架照相机来研究它的成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就较轻松。针对八年级学生探究能力并不是很强的特点,在教学课件中降低了探究难度,只是通过拖动相关元件来进行交互,突破性地让学生可自己探究出眼球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特点、生理变化和矫正方法等。

设计思路及表现手法

本课件设计了眼球结构、成像原理、近视及矫正、远视及矫正、虚拟配镜室、预防近视眼等六个交互式仿真实验场景。

“眼球结构”形象地展示了组成眼球的各部分元件,由于学生已在生物中学过其结构,所以这里只是复习和巩固一下,交互性是通过单击可查看各部分名称。

“成像原理”实验场景中提供眼球与照相机结构、成像对照图,照相机与眼球光轴左边远处(2倍焦距以外)放置有可在各自水平位置一定范围拖动的蜡烛,照相机与眼球处分别设计了可随蜡烛位置动态变化的焦距和像距值。当拖动蜡烛时,照相机与眼球成的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在拖动的过程中,照相机镜头的位置发生变化,即像距会发生变化,而眼球的像距不变,但晶状体的厚度会发生变化。所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得出“眼睛好像一架可变焦距的高级照相机”的结论。

“近视及矫正”提供的实验场景能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到形成近视时眼球所发生的变化,并可探究出用什么类型的镜片来补救。

本环节由动画和交互操作两部分组成:动画部分演示近视的形成,交互部分探究对近视眼如何补救。

当单击播放按钮时,开始动画演示正常眼睛变成近视眼的形成过程,其中眼球前后径变长了,晶状体变凸了。同时,经晶状体折射后的光线也发生了变化,成清晰像的位置提前了,视网膜上形成了模糊的像。动画完成时展现出探究补救近视眼的场景:提供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片及拖放的位置提示线框。

学生可将凸透镜或凹透镜拖到眼球前的线框中看是否能补救近视眼。当把凹透镜拖到线框中时,凹透镜会将折射光线发散,再经晶状体折射后,光线会发散一点,清晰的像就会成到视网膜上,同时,场景下方出现原理;当把凸透镜拖到线框中时,凸透镜会将光线会聚,再经晶状体折射后,光线会聚的更厉害,清晰的像离视网膜越来越远,视网膜上像变得更模糊,场景下方也出现原理。

“远视及矫正”提供的实验场景与“近视及矫正”相仿,只是现象及结果不同。

“虚拟配镜室”提供了给近视眼配戴适宜眼镜的仿真实验场景,学习者通过自主尝试操

作,能知道配近视眼镜的原理及过程。

在本虚拟配镜室场景中,初始状态为上部放置的远处(5米外)蜡烛通过眼球的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正常眼)。

眼球前设置镜框,作为拖动镜片的目的地。眼球下方设置近视度调节滑块,可向右拖动使晶状体的厚度变大形成近视(文字同步发生变化),越往右,物体蜡烛所成的清晰的像离视网膜越远,在视网膜上的像越模糊,表明近视程度越厉害。场景左下方设计有6块不同度数的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当调节好近视度后,如果没有按右下方的“开始”按钮就去拖动镜片,则会出现不能拖动镜片的提示。

当用“开始”按钮确定近视度后,可把镜片拖到眼球前的镜框中,由于拖的镜片不同,晶状体的厚度、所成清晰像的位置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若清晰的像没成在视网膜上,则视网膜上会出现模糊的像。

可把不同的镜片拖到镜框中去测试,当在镜框外释放镜片时,镜片自动回到镜架上。如果框中有镜片,再把其他镜片拖到框中时,会出现错误提示,并自动回到原处。

当把合适的镜片拖到框中后,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上,并且视神经上出现动态闪动和表示成功的文字。

按右下方的“重做”按钮可返回正常眼后重新开始实验操作。

“预防近视眼”提供了保护眼睛的注意事项图片,学生可拖动这些图片到相应的框中,如果拖到的目的地正确,会停止在此位置,若错误则返回原处,全部拖正确了,会出现提示。

内容结构与艺术布局

本课件中的眼球结构、成像原理、近视及矫正、远视及矫正、虚拟配镜室、预防近视眼六个环节是按照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在内容上各环节既是循序渐进的,也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可按顺序来学习,也可在任意位置退出去学习其他内容。

课件整体色调为蓝色,显得稳重和清新。封面上放大的眼球及写意的眼镜框形象地突出了课题;眼球中循环播放的动画生动地展示了课件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航菜单(学习内容)从上至下顺序罗列,配以眼睛闭合式动态按钮,使之一目了然,生动活泼;封面下方设计有向上展开的百页窗既可使画面整体和谐,又寓意打开知识的窗口。

课件各环节版面设计相同,为了使内容展示区最大化,标题、按钮放在最上方,内容导航菜单隐藏放在最左边,要进行其他内容学习时可移上去很方便的到达所需内容。展示区背景为深蓝色,镜片、光线、文字、晶状体采用白色和黄色等对比色,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光线、镜片、晶状体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变化。

课件流程控制交互设计方便实用。各环节画面左方隐藏放置内容导航菜单,可直达其他环节;画面右上角放置帮助、返回封面、关闭这三个功能按钮,方便学习者操作;对于还要出现按钮的环节,统一放在画面右下方来进行本环节的控制。

课件的帮助系统内容详尽、操作方便。封面上有整个系统的使用说明,每一环节都有本步的操作帮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调出相应的帮助。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学生自主探究。

课件中的动画有三处:一是封面眼球上循环播放的各环节内容展示动画,采用了遮罩效果,使动画与眼球浑然一体;二是表现近视眼形成的动画过程,这里采用了按钮来控制动画的播放,方便学生观看各方面的变化;三是表现远视眼形成的动画过程,处理方法与近视眼的形成进程相同。

元件要素与技术处理

课件设计的亮点和技术处理的难点是“虚拟配镜室”这一环节。关于本步要达到的交互目的前面已叙述,这里着重谈谈完成交互目的创意技术设计。

先来分析一下本环节的时间轴,如图1所示,共有4层、5帧,在场景舞台上为了方便观察,将重合的“开始”按钮和反应状态拉开了。

图1 在时间轴第1帧上没写动作,其他帧上都写有动作stop()。当程序运行时,就会停止在第2帧,状态显示为正常眼,镜架上覆盖有隐形按钮使镜片不能拖动,这时的滑片可在水平线上向右拖动,晶状体要变厚,清晰的像会向左移动、变小,视网膜上出现模糊的虚像(为了便于观察,图中将虚像向左移了移,实际应该在视网膜上)。本步将近视程度设了三档:轻度、一般、严重,分别设计在3、4、5帧中。当滑片向右拖一点进入轻度近视范围内时,下方的对应的“开始”按钮出现(其他按钮不出现),单击此按钮程序可跳转到第3帧。

图2 如图2所示,在第3帧的编辑窗口舞台上,除了原有的清晰的像和视网膜上的虚像外(它们在图中被遮住了),又放置有6个清晰的像,从左至右分别对应于镜架上的6个镜片,在遮挡层上设置有6个与背景颜色相同的矩形,用来遮挡原有的清晰像。程序运行到本帧时,隐形按钮消失,只有原来清晰的像和视网膜上的虚像显示,对应于镜片的像不显示。各镜片都可分别拖动到眼前的镜框中,当拖一只镜片放到框中后,对应的清晰的像显示在相应位置,大小发生相应的变化,遮挡矩形遮住原来清晰的像,视网膜上的虚像位置不变,但大小会发

生变化。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加入的镜片使像的位置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当-100号镜片被拖放在框中时,对应的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上,覆盖住了下方虚像,出现正确的文字反应,表示配镜成功。

在第3帧滑片上放置有隐形按钮使其不能拖动。只有用“重做”按钮返回运行第1帧初始化后停止在第2帧上重新开始实验。

第4、5帧的制作设想与第3帧相同,只是对应像的位置不同,外形相同的镜片其实是不同的影片剪辑。

课件评价与反思

11.眼睛与眼镜的课后反思 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晶状体的调节过程,知道人眼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楚的原因。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理解。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蜡烛、两块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光具座、火柴。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如图是两个直径相同,焦距分别为3 cm和5 cm,画出平行光经过他们之后的光线。(PPT2)

2.凸透镜越凸起,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3.我们的眼睛就是这种焦距可变化的凸透镜,它是怎样看清物体的呢? 板书课题

5.4 眼睛和眼镜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第100页至102页。2.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眼镜及视物原理

活动一:

完成下列填空: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__晶状体和角膜__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

2.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__薄 __(选填“厚”或“薄”),折光能力变__弱__(选填“强”或“弱”),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会聚于视网膜上;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__厚__(选填“厚”或“薄”),折光能力变__强__(选填“强”或“弱”),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会聚于视网膜上。

【教师点拨】

1.外界的物体在人的视网膜上所成的是倒立的像,而人看到的却是正立的像,是由于人脑中的视觉神经的自动调整作用所致。

2.利用凸透镜成像模拟眼睛成像从而来理解眼睛成像及调节特点的方法,在物理上运用得非常广泛,称为模型法。

3.在凸透镜的焦距一定时,调节物距,得到对应的像距。根据眼睛的调节模式,我们还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另一个方面的结论:在凸透镜像距一定时,调节焦距,也可以使不同物距的物体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眼睛及视物原理

1.(中考·莆田)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D)A.正立、缩小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2.关于正常眼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A.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 B.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紧,晶状体变厚 C.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厚 D.正常人眼睛的明视距离大约为25cm 3.当我们将物体拿到距离我们的眼睛很近时,物体就变模糊。这是因为(A)A.物距太近,在视网膜成模糊的像 B.视角变小,在视网膜成模糊的像 C.有少量的光将物体反射入眼睛 D.物体和眼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探究点二近视眼的特点和矫正 活动二:

1.取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为70 cm,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换上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__强__(选填“强”或“弱”)],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是为__一光斑,没有清晰的像__,如果需要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起来,则需将光屏向__靠近凸透镜__(选填“靠近凸透镜”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可以。

2.在上述情况中,如果不移动光屏,而是改为在凸透镜前放置一种透镜,则应该插__凹透镜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上的像也可以重新变清晰。

【教师点拨】

1.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过强,成像于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眼睛的前方戴一个凹透镜使远处的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如果戴的眼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没有使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也就不能达到矫正视力的效果。因此,近视患者要佩戴度数合适的近视眼镜,不是随便找个凹透镜就可以矫正近视眼的视力。

2.现在还有一种矫正近视眼视力的方法,就是将角膜中间凸出的部分削薄一点,减小角膜的曲度,从而减小角膜的折光能力,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探究点三 远视眼的特点及矫正 活动三:

1.取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为25 cm,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换上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折光能力越__弱__(选填“强”或“弱”)],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为为__一光斑,没有清晰的像__,如果需要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起来,则需将光屏向__远离凸透镜__(选填“靠近凸透镜”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可以。

2.在上述情况中,如果不移动光屏,而是改为在凸透镜前放置一种透镜,则应该插__凸透镜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上的像也可以重新变清晰。

【教师点拨】

1.判断眼睛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关键看光的会聚点是在视网膜前还是在视网膜后。2.将近视眼与远视眼对比起来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且对近视眼、远视眼的特征理解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因此对比法是学习同类型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针对训练】针对练二:远视、近视的矫正 4.如图所示,表示矫正近视眼的是(D)

5.(中考·淮安)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若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则正确的说法是(D)

A.该眼睛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B.该眼睛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C.该眼睛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D.该眼睛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6.某同学是近视眼,从戴上眼镜能看清书上的字迹,到摘下眼镜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他应该(A)A.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C.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了神奇而高级的照相机——眼睛,也学习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我们为自己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自豪。如何科学用眼,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完成巩固练习。

2.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的“课后评价案”部分。板书设计

4.眼睛和眼镜

一、人眼视物原理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三、近视眼及其矫正

12.多媒体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十二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 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 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 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 以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 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3.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 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 使教学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超文本认知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 满足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 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 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 能更好地驱动教师们去探求教法及知识结构的改革。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教师往往为了应对检查和听讲, 便强拉硬扯, 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仅以语文教学为例, 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 有很多老师在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往往会把课文照搬到课件中, 再简单地配置几张插图, 在边看边读中翻译文章内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 授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回放一下相应的影片资料, 然后肤浅地作点评, 便草草了事;又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 有些老师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孰不知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有些老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 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 而全然不顾所选资料是否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合拍。这种不得已而为之, 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盲目“借用”。

目前, 真正能亲自制作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怎么办?当然是“借用”。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 自然方便下载, 但问题的关键是养成了“不能自理”的坏毛病。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 它深深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 课件是个别的, 不可借用的。盲目地“借用”, 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改进多媒体教学形式的措施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定向能力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差一些, 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 运用多媒体,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感知, 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 而以多媒体操作, 以其快速, 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 让学生感知。

3. 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 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

课堂上, 不要以教师为中心去进行授课, 而要在师生的互动中, 使学生亲自去探究书本中的隐含知识, 从而让学生更能体会多媒体教学的乐趣。切忌, 不要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

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时代的必然, 然而它仍处于发展阶段,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所以, 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 或为追求时尚, 借此来哗众取宠, 装点门面, 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 等等, 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摘要:现今,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 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 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作者试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所得谈些认识。

13.课文看花灯的课后反思与感悟 篇十三

这篇《看花灯》是以诗歌的形式把中国正月里传统民俗看花灯记录下来的。内容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性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上课前,我动了不少脑筋。因为看花灯这个传统的民俗在现代化的今天,好像已经在我这个年代就已经淡忘了,只有在个别地区,还保留着这一民俗。怎么才能让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也可以领略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呢?课前,我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的信息,同时请同学们把家里存放的花灯拿到班上来,在教学设计上,围绕看花灯把语文与音乐、手工通过生活常识整合在一起,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课上,学生们看着花灯,说得自己家乡的趣事,听着看花灯的音乐,想着当时热闹的场面,再看着花灯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读课文时,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生字的学习。

14.戴隐形眼镜眼睛红的原因 篇十四

第二个原因:隐形眼镜镜片异常,影响佩戴。这种异常有很多,镜片破损、镜片护理不干净、镜片脱水严重都是,这样的镜片戴在眼睛上会引起眼睛的强烈不适,就容易出现眼睛红的现象。

第三个原因:镜片戴反。左右戴反或者正反面带错都会带来强烈的异物感。

这些原因都是会造成眼睛红的因素,要尽量的避免。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你今天晚上凌晨2点睡觉,第二天要早起床,那么就是说不够睡了睡眠不足眼睛状态不好,比较疲倦情况下,这时候如果当天还佩戴长时间的美瞳。那么就会出现血丝的情况,当然不是一次 两次就会出现,是经常这样做,血丝自然也会来了。因为不够睡,眼睛本来就缺氧,在戴美瞳更加缺氧,然而当天没办法要一定要戴美瞳,参加什么活动的。

那么你身上一定要戴伴侣盒,在不舒服的情况,请把美瞳摘下来吧,放进去伴侣盒,换上镜框眼镜。没近视的美女,哇,简单,摘下来放进去伴侣盒搞定,不用戴镜框多方便。如果在不舒服情况下,眼睛状态不好情况下,还要强硬着和眼睛过不去,硬要戴。眼睛血丝自然会出现。所以生活的很多习惯,会造成问题,美瞳本身无罪的所以眼睛状态不好的话换上镜框吧,一天不戴美瞳,不会怎么样的啦好好保护眼睛,健康佩戴美瞳。血丝多了怎么办以下必看:

比平时严重。当然有的人天生眼睛里的血管会比别人粗些。 眼睛过度疲劳或感染,血管还会破裂,造成出血。1.睡眠充足有助于滋润眼睛,减少眼睛的血丝 2.清洁眼睑,以免因残屑、油脂、细菌、化妆品等尘屑导致眼睛发炎,布满血丝 3.使用人工泪液,减少干涩

4.以冷毛巾敷眼部,可收缩血管,滋润眼睛。

15.浅谈课后反思交流 篇十五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集体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有一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之后的经验交流, 只遵循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方式, 即便做认真的课后反思, 也可能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利用组内教研和校内教研的机会, 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成功之笔、遗憾之处, 共同探讨怎样上好一堂课, 每一位教师对教学流程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各抒己见, 大家集思广益, 必定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研究出解决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办法.尤其是年轻教师, 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但缺乏的是教学经验, 特别是缺乏课堂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所以更应该听取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 达到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的效果.教育是服务的行业, 教师是为广大学生服务的, 教师应树立服务意识, 应该摒除自私的想法, 做到资源共享, 相互沟通, 从而共同进步.

以下是一堂《平面镜成像》公开课后的组内教研活动, 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经过课后反思, 认真探讨, 总结出了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

《平面镜成像》一课,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恰当地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在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过程与方法, 在引入和结尾环节的处理上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在课堂中以学生的实验探究为主, 很好地体现了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把科学方法教育与实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概括, 完成本节内容从实验现象到理论总结, 从实验技能到科学推理的教学任务,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参与度高, 符合课改精神.

一、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会物理课堂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过程与体验

本节课的亮点, 就是能让学生体验、感受、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和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教师有意识创造探究的条件,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例如, 针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精心设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从物像的大小关系, 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左右关系、上下关系进行了猜想.然后师生经历设计实验方案过程,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不用“镜子”而用“玻璃板”的道理, 同时渗透出“替代”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虚像”概念的教学, 授课教师让学生把手指放在像的火焰上烧, 手指没有烧痛的感觉, 从而说明是虚像.笔者觉得这种方法非常好, 学生一定记忆深刻, 这个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2.教师准备充分

整堂课是在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从生活中做出猜想, 然后围绕猜想进行实验探究展开的.可以说, 我们每天都要照镜子, 那么对平面镜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在学生猜测的过程中, 却对平面镜的特点做出了一些并不正确的归纳.授课老师非常沉着地提出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逐个探究,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师的老练和在教学设计中做了充分的准备.

3.关注交流与合作

实验探究环节中, 采用了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 之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既有师生共同评估, 又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精神.课中引用了画面图片, 猴子捞月的故事等,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乐于讨论、猜想、动脑设计并动手做实验, 让学生成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发现者”.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并从中点拨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思路, 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 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应用恰到好处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开始, 屏幕上出现美丽的桂林山水等,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进行和展开实验探究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提示和条件.在课堂中准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为本节物理课增添了色彩, 但应注意不能一味依靠多媒体课件, 造成课堂重心偏离.制作的课件也应简单, 便于操作, 以免给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三、课堂中的细节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授课教师替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张画好格子的纸, 学生在纸的一侧放上一枝蜡烛, 在纸的另一侧像的位置也放上一枝蜡烛, 很容易就发现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 从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等距.这一看似不经意的举动, 其实是在老师经过反复的推敲后决定的.如果对课堂的设计不够充分的话, 很容易忽略这些小细节.另外教师要注意纠正上课过程中的口误, 以求教学的严谨性和周密性.

真正的教学设计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创造,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案例证明, 在课堂交流之后, 组织组内老师进行“课后研讨”至关重要, 从案例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课后反思交流的内容.

1.授课教师的自我反思

授课教师就所上的课从教材、教法、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 谈分析教材、理解教材, 谈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 谈学生的特点, 谈在课堂中自己的应对方法, 找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和课堂中的不足.

2.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

参与教师要共同思考授课教师对于新理念、新教材的把握是否到位, 课中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地方, 究竟怎样研究与解决, 今后如何开展教学研究, 怎样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听课教师针对授课教师进行提问、质疑;并根据课堂交流中形成的书面评价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

(1) 谈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教学共鸣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 谈“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其进行回顾、梳理, 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 谈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4) 谈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办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 谈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哪些创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 写课后反思, 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的收获.

3.授课教师提出的较多的、疑难的、分歧大的问题

要把教师提出比较多的、疑难的、分歧大的问题拿出来, 组织教师相互辩论、互摆事实, 在争论中寻找解决的最佳方法.

上一篇:行政本科论文下一篇:如何领导深入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