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2025-01-27

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精选8篇)

1.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杨兰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即能力与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怎么讲?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摸索中。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灵活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本人也是锐意改革的先锋者,现将自己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寻找课文教学的最佳突破口

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的阅读,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避免繁琐化,要突出重点,这样,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确立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发现该文篇幅过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涉及的知识面过广,这些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于是,我选择题目中的“智”入手,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避免了支离破碎、面面俱到的繁琐分析,扬弃了旧的传统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如讲解《香菱学诗》,我抓住了香菱的苦学中的“苦”字,黛玉善教中的“善”,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香菱的苦学、善学、乐学,勤学,黛玉的善教、乐教,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既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又深刻领悟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不但如此,还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大胆表述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可见,准确的突破口,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一条捷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空间

想象,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既能丰富某种意象,开拓某种意境,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主旨。我在进行《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牛郎织女逛街时的景象,脸上的神情,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再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学生对作品表达的主旨就了然于胸。上《我的叔叔于勒》这课时,我更是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续写有人告诉菲利浦夫妇,卖牡蛎的于勒确实是百万富翁时的故事情节。学生饶有兴致,一个个奋笔疾书,把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绘得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学生的续写,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对人物的深刻认识。有的给予尖锐的批评,有的进行辛辣的讽刺,有的表达深切的同情,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在讲解《关雎》这首诗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诗中为什么要写荇菜?”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不同的个性化的结论:有的说是因为小伙子也想去采荇菜,为自己靠近姑娘找点理由;有的说是为了对姑娘的美丽姣好进行渲染;有的说是为了表达小伙子的心里的情感,巴不得自己也是一颗荇菜被姑娘采来采去„„学生们积极的发言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心里感受。至此,《关雎》这首诗表现的中心意思教师就不用对学生过多强调了,因为学生已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诗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再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唐雎是否真的不辱使命,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中,正反两方各执一词,摆出充足的论据,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活灵活现的角色表演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小说类等形象性强的一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表演机会,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如我在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范进和胡屠户。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讨,不断的改进中,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充分认清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嗜财如命、庸俗自私的丑恶嘴脸;范进醉心于功名利禄、圆滑世故的个性特征。学生们极尽夸张讽刺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领悟到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领域的戕害。角色扮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得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有更真切的体验,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五、把朗读贯穿始终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同样讲究朗读。其实。朗读是检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作者、作品思想感情的领悟程度的途径。因此,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如我在讲解《沁园春•雪》这课时 就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朗读,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哪句词?为什么?怎样读?学生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就不自觉的从字、词表现力及表现的情感入手来鉴赏诗词。诗歌教学如此,散文类、小说类教学也是如此。如《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中,我同样采用分角色朗读法,以学生朗读为主,我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在进行探讨交流之后,结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揣摩人物语气。在学生们深情并茂的朗读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唐雎的冷静沉着、不畏强权、有胆有识;秦王的外强中干、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这样,既让学生们感受到唐雎的人格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至此,在轻松而愉快的朗读中,我出色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 以上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教学方式方法也自会不同,写出只供参考。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会在不断地摸索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借鉴和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邮编:438212

电话:***

2.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篇二

一、“生物”理念的由来

对于生物学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议,生物学科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显然是存在的。新课改对于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强调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生物一词也相继出现。

在实际教学中,生物教师所进行的专题知识训练以及课文知识要点总结等,都可以将其定位于“生物知识”。不过在新课标中则强调,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能力提升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生物教学的重点,而同样生物实践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当要针对学生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从而感悟生物课文知识内容。

二、“生物”理念下开展生命教学策略

1. 言与意的有效融合。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相对已经僵化,很多生物教师都讲词语的听写掌握作为了重点,从而忽略了生命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已经逐渐变得不再像生物,也逐渐失去了“生物味”。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品味到“生物味”,需要教师从“言”与“意”两个方面入手。所谓“言”也就是指生物课文中的言生物字,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文字间所流露出的魅力,继而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而“意”则是指课文中所蕴含的意蕴、意向等等,这些内在的精神更是打动学生的东西。“意”与“言”的相互融合将使得学生在充分的生命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思想,从而获得生物实践的语感。

2. 注重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其最终反应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时写作,只有当学生能够进行完美的写作时,那么生物的所有实践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同样也包含生命,因此在进行生物生命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写作结合。很多的学者专家都针对生命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将二者结合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新课标中也有所体现。生命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而写作则是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对于语言文字的不断运用显然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在进行生命教学过程中,应当要适当穿插写作教学。

3. 强化学生认知能力。

对于初中生物阶段来说,其最根本的任务依然是强化学生在读、听、写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从学生听得能力入手,让学生能够专心致志的去”听“,同时在听得时候能够进行自主思考,这样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生物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技巧,让学生在进行生命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并在生命完之后能够深入了解所生命内容的含义。而教师则应当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开展生命,从而让他们的生命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当学生掌握了听得技巧之后,其认知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最终逐渐培养学生的生命能力。

4. 注重良好生命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生命能力的提升是根本所在,为了提升学生生命能力,教师应当要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不管是进行何种教学模式开展生物教学,给与学生足够的生命空间都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

5. 加强生命训练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完善,因此在这一阶段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变得十分重要。在进行生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要针对“美与丑”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而让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衡量标准,继而在随后的生命过程中能够自我分辨出美与丑的形象。当学生在思想中产生完整的美得形象时,那么学生将会对生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自主投入到生命中来。

总而言之,生物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不仅体现在人文性,更重要的应当是体现在工具性,生物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生物生命能力,同时也要传授给他们使用生物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生物”理念的根本。在进行初中生物生命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生命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教师必须要从生物理念出发,制定完善的策略来使得学生在生命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卫志骞.生物生命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03).

3.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英语 大班化教学 课堂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57

小班化教学是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也是当前国内外较为盛行的。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实施小班化教学是遥不可及的。那么,在现行的大班化教学模式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取得与小班化教学相同的效果呢?

一、合作,叩响心灵之窗

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会让教师遇到许多问题,如教学环节不易组织、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效率低、学生参与率不高、教学空间不充裕等。教师如果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个60位学生的班级,以6人为一组,可以分为10个小组,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指导,再让组长帮带其他学生。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就会增加。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也会更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升。

案例:教学《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 Story time》时,我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做小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读Story time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句式结构以及大概意思。当个别学生有困难时,组长和组员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帮助他扫除障碍。在对话表演时,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在组内操练。当他们操练结束之后,当众给大家表演。在他们表演时,我会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倾听,以便指出错误,并改进自己。这样的分组合作,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所有学生都动了起来。

二、竞争,点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引进竞争机制,让竞争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竞争的内容可以是比学习、比纪律、比进步等,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个人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和动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把竞争活动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设计表格在班上定期公布比赛的进程,这样可以让竞争的效益最大化。

案例:教学《Unit 3 My day Story time》时,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一天生活。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与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比赛。每一位学生都想为本组争光,他们在组内叙述时,就显得特别认真。我在组间巡视时,听到很多学生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他们把My day说得特别的好。如:

S1:I get up at 6∶30.I usually go to school at 7∶15.I have four lessons in the morning.I have lunch at 11∶40.

S2:I have three lessons in the afternoon.I play football at 4:30.I do my homework at 6∶00.

S3:I usually have dinner at 6∶00 and watch TV at 8:00.I go to bed at ten.

在大班英语课上进行竞赛活动时,要遵循“任务型”教学原则。在赛前要明确任务,说明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让他们能够在竞赛中获得更多英语知识。另外,还要注重竞赛评价。因为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的肯定,是对他们的认可。

三、游戏,激活学习热情

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那么,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呢?他们在做什么时能够全身心投入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那么,在大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否把游戏引入课堂呢?我们该怎样运用游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案例:教学《Unit3 My day Story time》后,我把课堂上用到的所有短语和图片,都悄悄地藏在了教室的各个角落。然后,我给学生提出游戏要求:每6个人一组合作去寻找我所指定的短语和图片,如果哪组先找全了,哪个小组就可以先下课,走出教室自由活动。学生听说完成任务以后,可以提前下课,他们特别兴奋。学生都在等待我发提示纸条,当他们拿到以后,他们就立刻去寻找。因为我藏的比较隐秘,他们找起来还颇费了一番工夫。当然,他们还必须对手中纸条的短语非常熟悉,才能找到相应的图片。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即使是大班化教学,在如此的游戏活动中,课堂教学效率也不会因为人多而有所失色。

4.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篇四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抓住内容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在获得空间知识的同时,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 空间观念;观察;操作;想象;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164-02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由于这部分知识抽象性强,学生较难理解,加上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多,对老师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提高“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效率,有效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新课程理念,笔者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重观察,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我们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方位的感知,对物体三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的研究,都离不开观察。而空间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是在活动中观察。可以通过摆、拼、折、量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观察水面的变化,直观感受体积的转化过程;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组织学生利用小棒制作长方体,在操作中观察每条棱的特征,并总结出长、宽、高的概念。二是在生活中观察,对于抽象的概念,要利用生活的原型,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类比、判断、思考促进理解。比如教学《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射线,有的学生发现头发就是一条射线,有的说燃放的烟花就是射线等,这样的生活原型,有利于学生理解射线的特征。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在揭示了平行线概念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现象”学生会想到很多的例子,如公路上的斑马线、操场上100米跑道、商场电梯两边的扶手等。图形与几何教学离不开生活的原型,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实物,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世界。三是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图形与几何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生活实物和动态演示,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无疑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使得数学课堂又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四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述。表述能力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必要因素,因为,这样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直观化。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描述的实际物体、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物体的方位和位置关系等是空间观念包含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述有利于增强空间意识和发展空间观念。

2.重操作,突出知识形成过程

操作是小学生智力的源泉和思维知识的起点,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他们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以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我们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就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渺渺”的局面,这与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相符,也与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相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具体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不仅知道结果,并经历结果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的平台,这些概念、公式、性质、定理不是我们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再创造”出来的。

3.重想象,激活学生创造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是几何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象具有伴随性和隐形性的特点,渗透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是几何教学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既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想象具有隐形性特点,在教学中有时想象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有时需要老师巧设情境激活想象。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课前先出示真假孙悟空打斗的画面,问学生金箍棒可以看作哪一种线?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直线,从而复习直线的特征。再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张白纸在慢慢变大,最后到无限大,这时白纸上出现了两条直线,请把你想象到的两条直线画下来。这样的情境创设,既生动有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巧妙的为后面新课教学,突破“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和永不相交”作了铺垫,有效丰富了空间表象,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学生在观察实物、概括实物和几何图形时,在练习、操作过程中都始终伴随着想象。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要看到想象对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4.重思想,点燃数学智慧火花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思想不仅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作为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抽象思想、归纳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与模型思想、极限思想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是数学思想反复运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点燃学生数学智慧的火花,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学生根据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建立平行的表象,从而归纳概括出平行的概念;对于相交的两条直线,通过量一量所形成的角的度数,再一次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相交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进而建立垂直的表象,归纳出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分类的结果是由分类标准决定的,在这些活动中渗透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再如,在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转换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从而体验转化思想的应用;在圆的面积和圆柱的体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徐利治教授说:“不懂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师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看到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要把把?笛?思想方法的渗透放在第一位,使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领悟了数学思想,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要抓住内容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等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在获得空间知识的同时,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5.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篇五

摘 要:什么是生命?生命科学给出了一个确定的答案: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那生命教育又是什么呢?1968年美国一位学者在他的《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词,并且在该书中,作者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教育真谛。在《生命教育导师》一书中,对生命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解释,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生命教育;真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59-01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行业一直像是一滩死水,缺乏一种生命力与活力,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仅仅是应付考试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性与改造性。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被大多数学生或者老师严重误读,老师和学生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有目的性地学习,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等均没有自主的发言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幻想和创造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并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们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很大的冲突,如此对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产生很大打击,使他们对语文逐渐失去兴趣。新课程的改革,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否定了传统的,仅仅只是针对考试而教育的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和改造性,提倡自主学习。在这种大环境下,生命教育开始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生命教育,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相比,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提倡我们学会珍视生命,了解生命的真正的价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课堂教学

教育的改革,其实就是对教育方式的改革,而教育方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教师的改革。对于语文来说,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老师认为,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平时的阅读和积累,与课堂那短短的四十分钟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这种说法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是错误的。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并不能够真的交给学生们太多的知识,可是在这四十分钟里,我们可以教会他们怎么学习语文,让他们学会从一篇文章里总结出他们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应该怎么做,让他们学着去学习语文,这才是在这短短四十分钟里教师们应该做的。我们以一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做一个大概的总结。

1、我们首先要对文章的题目做一个简单的解析,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文章主要是写什么的,作者既然把罗布泊比作消逝的仙湖,那么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2、然后教师打出一组罗布泊以前的照片,让同学们通读文章,找出文章中描述以前罗布泊的段落语句,找同学朗读,在朗读的时候要揣摩作者在写这些语句时候的感情,注意朗读时候的语速和语气。

3、然后教师打出现在罗布泊的图片,让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对现在的罗布泊进行描述的段落语句,重点品味第三节中如“一棵”、“一条”、“任何”等词语,联系这些词语,体会现在的罗布泊的荒芜。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22节中的“裸露”、“脱尽了”、“你能看清按一道道的肋骨的排列走向”等词语,作者在这里采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作用?

4、以前美丽的罗布泊变成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痛苦的罗布泊,恐怖的罗布泊,这是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相互之间讨论。

5、在课文的第12,13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表现罗布泊的现状,作者罗列这些数据的作用是什么?“全部枯死”、“成片死亡”、“马上”这些词又说明了什么?“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体会作者的遗憾,无奈和愧疚之情。

6、品味“当年碧波荡漾的罗布泊如今成了干湖,死湖,谁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7、细读第19―26小节,作者在这里面明确指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我问自己”,作者在这里仅仅是在问自己吗?他更是在责问所有的人,体会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深深忧患意识。

8、最后,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小学的语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所提倡的是传授,可是只是让学生们被动地接受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所提倡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探究。其中,预习和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预习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简介等,了解了这些,对于课堂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温故而知新”,复习可以巩固我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并且发现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自主探究,就是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做一个更深的探究,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等。

三、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对自己教授学生的方式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老师就是失败的,会被淘汰的。在每一年的教学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对自己这一年的教学做一个总结和反思,对自己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做自我检讨,保证自己的教学方式的正确性。此外,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的发展,对专业知识应该及时补充,确保不会与社会的发展相脱离,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生命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生命意识贯穿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6.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篇六

● STEM教育与机器人教育

1.STEM教育

STEM教育理念是当前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这一理念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领域的交叉融合与运用。在STEM教育中,科学素养是重点,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打基础的;技术素养和工程素养则是在实际的社会分工中普遍体现的,它以明显的应用特点为科学研究提供工具和思路;数学素养是STEM教育的基础,技术深入、工程论证、科学推理和建模都需要数学作为基础。[1]

2.简易机器人教育

作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简易机器人制作”课程的开设成为当前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有些高中甚至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机器人课程,让机器人教育进入课堂,进入每位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一活动的综合性以及知识技术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STEM与机器人教育的整合

STEM教育建立在集成其他学科知识,并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它把这一整体的最佳结合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正体现了当前机器人教育的诉求。

STEM理念下的机器人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学生创造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图1)。而这种价值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程体系中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否具备创新性。

●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需要放在“活动”的结构中来实施课程。而依据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的机器人教学则很少考虑“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协会提出了STEM取向的课程架构,以工程问题解决为主轴,再辅以技术(设计)、数学与科学相关知识,发展专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整合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工程的兴趣。它利用工程设计的方法把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集合成具体的项目,通过解决核心问题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以及工程设计的过程,给学生呈现的课程任务是一个需要执行产生最终产品的一项或多项任务,产品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个模型或者一个成型的设备,而项目活动的高潮则是一个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的产品展示以及具体的活动过程介绍。[2]

基于这一理念,结合简易机器人教学的实际需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系统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在创设的情境中明确目标,通过活动的实施与评价,实现系统问题的解决,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如图2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是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后,在认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获得成长的预期,同时目标的设计也要能体现学生对STEM理念学习的强调。例如,在使用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感应接力的实际应用中,关于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程序编写过程中涉及的分支结构均属于知识范畴,且前者属于感知科学范畴,后者属于编程技术领域。具体的设计过程将通过“机器人接力赛”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 “机器人接力赛”教学案例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硬件采用Lego mindstorms NXT教育机器人套件以及配套的可视化编程软件。学生在学习本项目前已经对乐高构建有了一定的经验,熟悉了编程软件的基本操作,并有了使用传感器的经验。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48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个小组3名学生,4个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参加比赛。

1.活动主题:机器人接力赛

2.活动目标(如右上表)

3.活动设计

“机器人接力赛”的任务将由4台机器完成,学生自主设计不同角色的机器人,共同完成机器人接力,场地如图3所示,1号机器人从起点出发,到达2号接力点时,1号机器人停止,2号机器人前进,依次类推,最后4号机器人在终点处投放物体。

机器人活动的项目设计作用在于从活动理论的角度去考虑机器人教学活动如何建构。总体而言,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内容和活动流程设计两部分:活动内容的设计包括对任务、规则、分工以及工具等的设计;活动流程则是对具体活动完成序列的规定,该序列有助于活动实施过程的有序组织。

4.活动实施

(1)情境设计(10分钟)。研究阶段实际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界定。教师在该阶段引导学生关注运动途中的巡线问题以及接力过程的感应,给出模拟流水接力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问题。学生通过《机器人接力赛任务说明》以及实体场地获得对该任务的深入理解,以团队讨论的方式梳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如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及基本的使用方法等。

(2)活动计划(10分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规划,包括明确定义问题、对问题解决进行任务的拆解和分工、时间规划、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是由小组合作转变为团队合作,不同小组之间要讨论不同角色的机器人结构特点以及感应前一个或后一个机器人的方式。

(3)结构设计与调试(60分钟)。按照任务要求搭建机器人并编写程序代码,其中包括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以及传感器的应用。将载入程序的机器人放入实体场地进行调试,对方案中结构搭建或程序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实时修正。

(4)比赛总结(10分钟)。即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和项目管理过程的报告及讲演,以团队为单位演示机器人在实体场地中完成接力任务的全过程,并对团队合作过程进行口头报告。

机器人课程在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机器人教育中体现STEM理念也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更好地在具体的课程中实施这一理念,是值得广大机器人教育者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7.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篇七

一、低碳设计的内涵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的生活方式主张人的生活饮食起居所耗费的能量要少,它相对于司空见惯的铺张浪费行为,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贯穿于人们生活的点滴,要节电,节油,节气,等等。“低碳经济”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禅宗文化的内涵

禅文化最早是从中国佛教中的禅宗思想衍化来的一种思想文化,内涵包括禅宗影响下的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的总称。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进入入禅定思虑的状态,以此达到开悟和自在解脱,更凝结了老庄美学、魏晋玄学等主流传统美学观念。禅宗向往在融入简单但博大的自然的天地中表达纯粹的内心精神世界,抛去事物纷纷扰扰的表象,超越了人生烦恼,删减到一种空白状态,从而回归和审视内心,以达到一种理性的超脱;它强调整体性,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因此要求人抑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一种无欲则刚的状态,从而也预想到了现代社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禅宗作为一种静默的哲学,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与关怀,由此而展开的返璞归真的精神理念简淡冲和的人文精神。

三、低碳设计方式下的禅宗思维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 在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灵性

禅宗追求在喧嚣的尘世之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无所矫饰,浑然天成”讲求回归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关系,并只有沉在自然的“静”中才能反思本心,看到本质,从而感悟生命的灵性,体现一种可贵的反物欲精神。这与低碳设计理念中的节能降耗观点不谋而合。

洛可可设计设计公司曾推出了“上上”系列品牌的代表作“上山虎”香台设计,如图1。它以虎代人,以石代山,秉承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传统哲学观,营造出“步步登高,香之燃尽,轨迹犹存”的禅宗精神境界,将物质的使用和精神的愉悦达到完美的结合,以自然作为一种最初源起和最终诉求,在材质上遵循天然材料的原始肌理,我们可以将旧的陶瓷融化后凝结烧制成的陶土制成的陶瓷,这样可以减少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在意境表达手法上,运用象征禅意的符号,将人赋予在“物”之上的“灵性”表达的淋漓尽致。

2. 妙悟参禅的“空白”之美

禅宗追求在质朴的自然中参禅悟道,讲求“空”的丰富性,也就是人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与西方著名设计师密斯·凡德罗所提倡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是类似的。那么什么是好的设计呢?也就是说,好的设计并非“繁缛富丽”的无规则堆砌,而是一种“空”的哲学,它以物的“极简”为起点,那么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反馈与想象的空间,人丰富的精神可以衬托并补足物的“极简”。“空”既是没有,但又是所有,可以是万物的起点,可以生长出一切来,也可以是一切的终点,可以作为一个谦虚的容器包容一切。

3. 素简静慢的生活方式

禅宗提倡“宁静平和,修身养性”的慢生活理念。“慢生活”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生活新模式,其核心理念与东方古老的禅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符合低碳设计的理念。

如著名的杭州法云安缦酒店设计堪称禅意酒店之最,营造了融于自然的居住结构,和空寂清净的意境。整个酒店设计在设施完备的前提下秉承节俭的理念,低耗能,高环保,与自然融为一体。著名学者朱学东指出“善意的设计是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善待。”法云安缦的生活方式很好的诠释了禅宗的“物质”的节俭与“精神”的丰富。

四、当下本科产品设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教育,更应当将寻找到创新发展的教育路线。因此,本科的产品设计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国的产品设计教学目的缺乏针对性。在课程方面,缺少实践课的安排。并且,由于产品设计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除了美术史论,人机工程学,艺术概论等理论课之外,缺少工学以及心理学课程的安排;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授课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即行为导向式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与我们最初的培养目标是背离的;在教学模式方面,忽略工作室制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没有紧跟形式明确当下产品设计的低碳发展趋势的必要性以及本土文化的风格渗透的重要性。

五、低碳理念下的禅文化元素融入本科产品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着力措施

1. 转变教学思路

首先,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教育家杜威的理念,通过完成课题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并实践过后进行学习汇报,教师和学生沟通,并进行教学反思。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包豪斯的工作室制度。其次,由于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的学问,教师应当注重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多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我们万万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发扬赏识教育的理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从而将学生的潜意识激发出来。

2. 重视德育环节

当下本科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单方面能力培养,忽略了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的最初意义,即制造出合理而美观的工具,来方便人们的生活。因此,低碳设计理念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纸质的椅子,一个回收旧羊皮做的灯,一个可以接水的雨伞,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融入今后的设计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重视民族文化,这就是德育的意义所在。

3. 走“官产学研用”的教学模式

“产学研用”的系列教学模式最初是由美国辛辛提那大学教授赫尔曼·施耐德提出来的。它旨在进行教育改革,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和美国以及日本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将政府支持,学校研究,商业生产,工作室制教学等四大模块儿进行无缝对接,组建双师型团队,凝聚教学资源,营造学习平台,在授予学生“道”的同时,也重视“技”的能力,从而由“技”进“道”,例如禅宗文化的道义,在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六、结语

艺术设计源于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终需回归于生活。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更重要的不仅是高科技的渗透,而是人类要怎样发展才能能更加和谐的适应自然的可行性,以及产品设计融入本土文化的必要性。那么节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成为了设计发展的新地标。而禅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有着玄奥的精神体系和表现形式。设计离开了文化,犹如无根之萍。我们更应当重视自身深厚的本土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的低碳设计技术,通过高校教育的改革和传承,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以及审美观念。目前我国本设计科教育存在它的薄弱环节,我们应当尽快提出方案来更新我们的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法,以更好的培养有思想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来扶持我们的文化产业。引领大众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观,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消费观,惜物和悯物,向善和归真,遏制过度的欲望和浮躁,回到生活本来清净状态,这是对社会人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审美的更新。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三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出版社,2004.187.

[2]范臧辉.无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0(1).

[3]刘苏.从深泽直人设计风格解读极简主义新内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7).

[4]苏克.细节——设计的成与败[J].装饰,2008(8).

8.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方法

科学属于综合学科,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向前承接小学的自然学科,向后又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在新课标背景下,“填鸭式”“放羊式”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客观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此,需要综合分析科学教学现状,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完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围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案例,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去阐明相关的科学理论,逐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思考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多问个为什么,把所学的科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解释相关的现象。以“死海浮力”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章节内容,巧妙地引申出“游泳”这一话题,利用在游泳中所感受到的浮力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死海浮力”相关知识点。以“运动和力”为例,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拔河比赛,向学生解释相互受力的情况,大大降低课程内容难度,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意识到科学教学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科学实验操作,和现实生活相结合,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浮力”为例,教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亲自感受木块漂浮在水面、铁块沉在水底哪个所受的浮力更大?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能让他们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深刻体会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勤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

二、要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多媒体技术集动画、音像、文字等于一体,只需要借助活灵活现的实验、动画等,来理解那些死记硬背的概念、原理。(1)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实践的科学实验特别多,有些简单,有些复杂。对于那些难度与危险系数较高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模拟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际操作。以“燃烧类实验”为例,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将实验的声音、动作等呈现出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可以有效防止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危险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铺垫。(2)借助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多媒体作用下,教师可以从宏观、微观等角度直观地呈现各种现象,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记忆重要的知识点。以“登月之旅”为例,对于这部分知识,课本上有这样的实验:借助手电筒,模拟太阳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的过程,并仔细观察该过程,感受太阳照射的不同角度以及图形动态变化情况。在该实验中,手电筒可以比作太阳,沙盘上的石子坑比作月球。针对这一实验,教师可以选择在晚上天黑后进行该实验,主要是因为白天光线太强会影响看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录下实验的全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更好地体会太阳光线的动态变化情况,更好地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就科学知识而言,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加上爱玩、好动也是初中生的显著特点,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其中感受该课程的魅力所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已有水平,合理划分小组,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不断拓宽他们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以“认识动植物”为例,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动植物图片,并在课堂上共同合作,制作成科技小报,并上交给教师,每个小组的小报都丰富多彩。借助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应有的提升,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领域,科学学习已成为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增加师生、生生互动,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上,使其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不断向前发展,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傅忠余.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的几点策略与方法[J].教师,2016(6):80-81.

上一篇:Webquest-英语教案 《Merry Christmas》下一篇:浅谈考研英语语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