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精选12篇)
1.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篇一
2018吉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方式
变更通告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吉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方式变更通告,2018吉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方式变更通告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及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招生、培养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2018年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考生无艺术专业考核要求,在普通类专业相应批次录取有该专业志愿考生,并执行相应批次录取规则,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 2018年1月2日
2018年重庆编导类统考分数线
2018陕西播音编导类统考分数线已公布 2018陕西播音编导统考成绩查询系统已开通
2018年黑龙江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统考成绩查询系统已开通 山东2018文学编导类统考成绩查询时间
2018山东艺术高考新政策:文学编导类专业纳入统考 2018广西艺术统考广播影视编导类一分一档表 2018广西广播影视编导类统考合格分数线已公布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8各科高考大纲汇总 第四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2018美术统考成绩查询时间及系统汇总 2018年高考艺术类招生简章汇总 2018艺术高考信息汇总 2018各省艺考合格线汇总 2018艺考成绩查询
2018年各院校保送生招生简章汇总
2018年各院校保送生报名时间及考试时间汇总 2018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招生简章汇总 艺术高考美术高考音乐高考艺考分数线艺考成绩查询
2.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篇二
一、广播媒体建设新媒体网站现状
目前的广播网站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中国广播网为代表的已经在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的广播网站。该网站于1998年注册开通, 200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广播网”后就积极向着品牌化方向发展, 提出了办“全球最大中文音频网络门户”的口号, 此外还拥有独立的银河网络电台。另一类是由各省以及少数市县级广播电台所主办的初步实现了网上在线直播或者点播但是并没有脱离官方网站特征的广播网站。这类网站的经营基本停留在十年前的发展水平, 只具备对各电台自身情况进行展示的功能。导航上的栏目大同小异:本台概况、新闻中心、广播频率、节目时间、在线收听、在线点播等等, 模式化严重。虽然每个广播网站的上半页都有自己的频道、栏目分类, 有文字、图片甚至是滚动新闻、独家新闻报道, 但是页面的其他部分基本上还是对该电台的全景式介绍, 所以无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虽然我国各地方电台上网时间不短, 但是受技术成本, 投入绩效和机构体制等方面的多重限制, 在互联网新媒体领域中发展相对薄弱。目前, 多数地方广播媒体网站还处于在依靠传统广播发展的时期, 然而随着广播及网络产业结构的调整, 今后, 地方广播媒体网站预计也将调整网站布局, 转化网站角色, 向独立媒体的台网联动、融合阶段逐步迈进。
二、整合内部资源谋发展
由于意识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运作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综合性门户网站, 依托传统广播电台资源的广播网站的运营更是处于一种低层次与粗放经营的状况。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弄明白广播网站的定位和功能。
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作为一家市级广播媒体, 2003年开始建设下属频率都市110台官方网站, 由于资金、人员投入问题, 网站建设初期也同样是模板化, 基本实现了广播节目的网络收听等简要功能。
2008年8月, 台领导审时度势, 率先在本市媒体同行中成立新媒体事业部, 开发建设台属官方网站。2009年1月, 吉林根网正式上线。网站名称没有采用传统的电台呼号, 而是取自经广台整体定位“活力经广, 草根传媒”之意, 网站拥有独立的标示、标志、宣传语, 页面设计、内容设计趋向于地方门户网站风格。2010年1月, 经广台提出四频一网理念, 有效整合内部资源。
1、新闻报道互动
即在新闻报道尤其是突发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 既要有音频节目的报道, 又要有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的网上报道, 使其成为真正的新闻发布中心, 提高广播网站的新闻转载率, 并最终扩大广播网站的影响力。吉林根网在2010年7月吉林洪灾的报道中就与经广台所属的都市110频率、旅游893频率、亲爱603频率、老友之声1251频率实现了这样的互动, 从文字、图片到视频, 全景展现吉林抗洪赈灾的真实画面, 其在全国率先发布的新闻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土豆网等众多网络媒体的转载。
2、活动互动
由于广播电台活动的可预知性强, 而且特色鲜明, 广播网站的有效展示宣传、互动, 能有效扩大活动的网络影响力。2010年10月, 吉林根网在吉林市旅游局赴北京旅游推广活动中实现了远程音、图、文现场直播, 这不仅是直播技术上的新尝试, 也有效提升了网站的知名度。此后, 在“吉林灾后新建温德桥具备通车能力”、“第七届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颁奖盛典”等活动中吉林根网再次实现了高质量的远程音图文直播。
3、节目互动
整合全台各频率节目资源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一个素材, 多次利用。以手机资讯、论坛、博客、微博等方式整合受众资源。这种节目互动主要是针对互联网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的特点而开设的类型。吉林根网为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所属四套广播频率分别提供网络互动平台, 网友通过网站不但可以收听广播节目, 而且还可以发送“小纸条”同直播间内的主持人实时互动。
三、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网站“吉林根网”台网联动方式
吉林根网 (www.jlds110.com) 作为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官方网站, 是地方广播媒体在吉林地区的一面鲜艳旗帜, 网站自成立三年以来, 以电台的音频资源为核心, 抓住机遇开发视频节目, 打造了在线直播, 网络访谈, 根网音、图、文直播等一批视听新业务频道, 而且还开设了吃喝玩乐、房产、汽车等商业频道。其充分实现了台网联动, 即广播电台和网络亲密结合, 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同步传播, 这也是广播网络新媒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网站吉林根网实现台网联动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网为台服务。自2008年8月吉林根网成立之初, 就推出了台属四套广播频率的在线直播业务, 打破广播传播的地域限制, 扩大了收听群体。利用互联网的超强互动性建设网络平台, 主持人直播节目时可同网友即时互动。网站页面基本上都是电台的内容, 包括电台介绍、主持人博客展示、节目简介、节目时间表、广告价目表等。各频率制作嘉宾访谈、特别节目时, 根网同步录制视频通过网站播放, 有效弥补广播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的缺失。各频率组织活动的照片、视频通过网站展示。通过投票系统调查收听率等等。
第二个时期:台网互动。2009年1月吉林根网开始对外进行品牌形象打造。一方面, 广播电台和网站互相宣传, 共同提升各自传播领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合作上加强互动。频率在组织大型活动时, 从活动的宣传到实施到未来延伸, 网站将充分实现互动。如经广都市110台组织的《“六十年六十词“建国六十年关键词征集》活动, 吉林根网制作专题页面进行宣传、征集和展示。频率组织的选秀类活动通过网站进行投票, 话题类的节目通过网站论坛进行交流。这样的台网互动使得广播的节目和活动借助网络传播丰富了自身形象, 网站也通过广播节目充实了内容资源。
第三个时期:台网联动。在广播同网站充分实现互动后, 广播网站要从定位上趋向于独立媒体而存在。2010年1月, 吉林根网改版升级, 在页面设计上趋向地方门户网站类型, 在首页上基本看不出来是一家电台的官方网站, 电台的相关内容只是其网站中的一小部分。吉林根网有意识地建设网站重点栏目, 例如根网网络访谈室, 邀请新闻热点人物、政府公职人员等同网友时时互动交流。网站成功约请中共吉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邹铁军到访, 网民通过回帖留言亲切称呼部长“铁军哥”;还成功约访中共吉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朱淳, 并借活动报道之机采访到吉林省副省长陈伟根及央视知名主持人, 根网的草根形象及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由此得以提升。在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吉林根网自主开发音、图、文直播频道, 对吉林市重大新闻事件, 活动进行网络在线直播。如第十六届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开幕式、第四节中国吉林雪花啤酒节等。网友一边通过音频收听直播盛况, 一边通过直播系统看到活动现场的图片。今年, 类似这样的活动和新闻事件也将通过根网微博同步直播。实现台网联动的根本要义就在于电台和网站不再是谁服务谁, 而是充分实现合作和融合。传统广播的视觉缺失要通过网站进行弥补, 广播网站犹如一个资源库, 与其等着别人来找, 不如主动出击将内容送到网友的电脑前, 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广播电台和广播网站充分实现台网联动任重道远, 需要不断摸索着前行。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 传统媒体要运用新技术, 学习借鉴新媒体长处, 实现自身的发展和飞跃。同样, 新媒体的发展, 也需要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 需要传统媒体的人才、内容的支撑。两者需要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实现共赢。
总之,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不可分割的, 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最终必将走向融合。
摘要: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影响巨大。广播媒体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 如何抢占新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成为要探讨、摸索的重要课题。对此, 本文探讨了广播电台在缺少资金、人才、经验的境遇下, 如何整合内部资源, 拓展受众群体, 充分实现台网联动。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广播网站,新媒体,台网联动
参考文献
3.为了吉林经济的振兴 篇三
实地视察知真情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6月13-15日,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对全省2004年以来重点项目建设绩效情况进行了视察。这次视察的重点主要是投资亿元以上的新国债工业项目,以及交通、水利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几年来,我省通过重点项目和国债项目的实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投资结构的优化,一批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速度加快。2005年,全省工业项目投资完成833.67亿元,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国债项目建设,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我省第三大支柱产业,带动了全省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此外,我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还逐渐形成了合理的中部、东部和西部产业区域布局。目前,全省已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利用外资规模逐渐扩大,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并谋划了一批带动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的大项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14日上午,视察组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米凤君、李介车带队,实地考察了长春大成集团、皓月集团和轻轨集团,了解这些重点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
视察的第一站——长春大成集团公司的年产20万吨化工醇项目的建设给视察人员带来了欣喜。公司领导介绍说,该项目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化工醇,目前公司工业化生产技术已经比效成熟,自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可以为该项目提供关键技术保障;整个生产过程采用了清洁生产工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二万吨化工醇试验工厂、6万吨山梨醇工厂和5万吨合成氨工厂等已成功运行。
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皓月集团,视察人员看到,“皓月现代肉牛产业综合加工项目”这个国家首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国债建设项目已见雏形。该项目6个子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现已建成投产3个,开工在建3个。当戴着鞋套、帽子,穿着白大褂的视察人员身临屠宰加工车间时,看到工人们正在井然有序地操作,听说屠宰肉牛能力已由原屠宰20万头增加到30万头时,人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15日,不停下着的大雨并没有阻挡视察人员的脚步。一组到松原市视察了前郭石化四氢呋喃建设工地、吉安生化有限公司、第二松花江松原市城市防洪工程、龙华大桥施工现场;二组到吉林市视察了吉化。在前郭石化,雨伞已挡不住大雨对人们的侵袭,但视察人员还是听得准、看得全、问得细。尤其是省军区原副政委张国珍委员一丝不苟地听着,时不时地问着,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清晨还高烧39度多,是打完吊针后来的。
察绩问效找问题
“我们这次视察主要是看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结构是否得到优化;特大和大工业项目在项目建设中的比重以及科技含量情况;工业项目的开工率、资金到位率、达产率、达效率;基础设施项目绩效主要看建设成本和工程质量;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省人大财经委有关领导如是说。在三天的视察中,视察组成员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他们既为吉林省重点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更为项目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而焦虑。
资金不足仍然是项目建设的“瓶颈”。一是国债资金总量不足,使用分散。由于近年国家实施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压缩国债投资规模,使我省交通、水利重点项目得到国家补助资金总量减少,影响了项目建设的进度。一些高速公路因资金问题延长了建设周期。二是由于我省省级财政实力不强,市县级财力薄弱,企业自筹能力有限,按照国债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需地方及企业部分配套建设资金不到位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受金融环境的制约,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一些拟开工的项目也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开工建设,部分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项目规模相对较小,分布不均衡。2006年我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77项,总投资额3515亿元,平均单个项目总投资只有4亿元,大项目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布局具有带动作用的投资在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项目更少,而且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分布也不均衡,长春、吉林、辽源、通化、松原等五个地区有615个,占项目总数的70%,其他四个地区只有262个,占项目总数的30%。
项目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科技含量不高。我省近年来开工建设的项目中,工业项目特别是有产业带动作用的大工业项目少,大多数是国家投资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加工类项目不多,与汽车和石化龙头企业配套的项目少。在重点项目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项目仍然不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更少。对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承接和转化能力不强,缺乏对高技术、高附加值重点项目的谋划和开发能力。
国债项目资金管理上还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有关部门在对国债项目稽察时发现,个别单位将国债资金用于非主体工程,有的国债资金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短期挪用国债资金,用国债资金报销劳保用品、手机费的事还时有发生。有的项目管理费超支,随意扩大管理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不符、付款没有发票、发票名头不符、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等问题还存在。
认真审议献良策
8月2日,在省人大常委会十届第二十八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重点项目建设绩效情况的视察报告》成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的一个热点,大家普遍感到,重点项目建设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围绕这一问题,委员们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继续加大投资拉动,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效益。要围绕今年新增投资1000亿元的目标,在下半年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多开工、快建设、早投产。要加强协调,及时、全面、真实地了解和掌握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积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特别是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提高资金到位率,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要尽快完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要加强国家和省投资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管理,继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全面提高重点项目建设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绩效考评机制和办法,指定部门和专人负责,适时对重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考评。积极推进项目代建制,对政府投资的非经营项目尽快全面实行代建制,努力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提高资金效益。
——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各级政府要围绕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大、辐射范围广、发展后劲强的大项目。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认真谋划各类建设项目,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进一步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立足优势产业和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产学研开发,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支持省内重点院校和科研部门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做好中省直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承接工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谋划建设一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重点项目,优化重点项目整体结构。
——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改善投资创业环境,营造资金洼地,提高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能力。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区域布局,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合作方,避免盲目招商;在招商方式方法上动脑筋、想办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业,增强地方融资能力。有效利用现有资本市场,改善上市公司质量,做好股改,推动省内企业上市融资。加强银企合作,提高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探索利用BT、BOT等项目建设模式。
4.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篇四
经济管理学院起步于1994年设立的工业外贸专业,十多年来,培养了1400多名高级管理人才,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3个系,以及会计教研室,创业教育教研室、经济管理实验中心,ERP实验室,创业教育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四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近800人。
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0人;2名校级学术骨干,2名吉林市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一名校级教学名师,一 名校级教学骨干;共建成8门优秀课,其中4门省级优秀课,3门校级优秀课,1门院级优秀课;近3年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及著作10余部,承担科 研及教研项目40余项。2007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2011年工商管理学被评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特色学科。
5.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篇五
目前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各个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因此市面上出现的辅助资料和练习题数量不多,招考单位推荐的教材或者一些经典的管理学教材才是最核心的复习材料。为此建议考生在复习时应当遵循紧扣重点教材,构建知识结构的原则,第一步先熟悉教材,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熟悉教材之后,就开始逐本的把教材详细的看一遍,辅导专家们建议考生自己边看边整理书面笔记,整理出知识脉络。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每天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应不少于4个小时。另外,看书之前也可以先浏览一遍历年真题,弄清楚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看书。
近几年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向考查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转向,主观题一般不再能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特别是案例分析题,需要对整个管理学某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整体的把握,并进行提炼,提出专业回答,然后进行分析展开。分析目录是掌握整个专业知识结构的最好方式,分析目录甚至是每章的大标题,更便于找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好知识结构体系后,在答题时能够将案例或者简答题往自己的结构体系上靠。
在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单个知识点都复习得很扎实,但是缺乏整体感,答题的时候往往是想到一点就答一点,往往答题逻辑混乱或者漏答了某些知识点。这就需要对教材上比较经典的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西南政法考研网上的《复习精编》都是融入很多经典的案例,如果梳理一遍在考试的时候能够适时用上能够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一方面案例十分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论述时答上一个或几个案例来解释你的观点显得专业功底比较深厚,思路比较有心意,能够提高得分率。
专业课的内容繁多,所以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专业课复习,考生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利用时间。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应该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通常都是把需要背记的内容放在每天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且每门持续背诵的时间不能安排得过长。同时利用好每一段时间,做到通过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能真正获得效果。
6.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篇六
关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意见
意见一:
九
(二)中
在“加大土地规划管控力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即对“耕地先占后补、占补平衡”或“补”大于“占”政策。这样
1、可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
2、推动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3、可以节约居民区过渡期生活安置费用。意见二:
十中
明确制定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人口、用地、商业学校、市政设施等“规范”和“标准”,以利于在执行中按规范实施。
白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7.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篇七
一、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内涵
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及其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 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文化软实力是在强调“软实力”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以强调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自信心为主要内容。文化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 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特点, 从形式上看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从内容上看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因此, 文化对于任何民族来说都能体现出其真正的精神面貌和明确的价值追求。而自然资源则是地区文化软实力形成的物质基础, 正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有什么样的自然条件就会有什么内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
吉林市人文历史悠久, 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二三千年前肃慎族人开始在此栖息繁衍。清王朝于1644年统一中国后, 为了巩固黑龙江北部边疆, 于清顺治十三年 (1656年) 在吉林设立船厂, 建水师营, 驻八旗协领, 康熙十年 (1671年) 调宁古塔副都统驻吉林, 这是历史上在吉林正式置官设治的开始。康熙十二年, 由副都统安珠瑚督率八旗军在吉林建城, 标志着吉林市城市的诞生。自此吉林市也成为清王朝治理东北的中心城市之一, 吉林市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沉淀了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人文资源为吉林市成为中国历史名城提供了全面的注脚和诠释。人们在认识和了解从古代汉魏时期的帽儿山古墓群到近代时期的吉林机器局旧址诸多历史遗迹的过程中, 也仿佛能够体会千百年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此间, 人们既可以领略到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图景, 又可以感受到近代
生态外延
晋、冀、鲁、豫的居民移民东北的坎坷经历, 还可以体会到不同年代持续不断民族交融中的悲欢离合。长期的民族融合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灿烂文明成果, 同时各民族也创造了种类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 诸如传统的满族和朝鲜族饮食文化形式及以松花江特种鱼类资源为主要原料的菜肴烹制、以松花江浪木为原料的根雕艺术、满族传统剪纸艺术、东北二人转等各种民俗艺术形式。以民俗艺术形式组成的人文资源为吉林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大的非物质文化基础。
在文化经济、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文化力对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文化力对个体人的塑造。文化力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和作用, 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操守、理想信念, 造就批高素质人才, 为增强综合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从传播的角度来说, 文化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经济、政治等其他因素的传播速度, 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形象能够迅速地被外界所认知, 从而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形成强大的对外吸引力并转化为竞争力;同时文化力通过对人民大众的文化熏陶, 演化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或地区精神, 并化作强大的民族或地区精神凝聚力量,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力直接转化为经济力, 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吉林市文化软实力的外向传播, 使得吉林市不但为外界广泛认知, 而且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并进一步转化成文化吸引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地区竞争力, 使其在国内赢得了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 在国际上则由于《福布斯》财经杂志的着力介绍从而引发了跨国投资者的极大关注。作为一个城市, 能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和认可, 有机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然而, 我们在强调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而实现内向性地强大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 还不能忽略跨国公司投入的生产资本可能会对地区环境形成新的压力和影响。
二、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外延
地区经济发展是地区综合实力的内在体现, 但是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又会不可避免地对外在生态环境形成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 由于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一方面大量地将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转化为动力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同时另一方面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在持续不断地向自然环境排放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 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关系越来越尖锐, 体现出来的是物质财富在增加, 自然环境在劣化。为求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人们在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中, 又进一步提出了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具体的生态文化实力的追求。所谓生态文化, 是指摒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学习自然界的智慧, 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 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 进行无废料生产, 既实现文化价值, 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产品, 又保护自然价值, 实现人与自然“双赢”, 其具体途径就是要转换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利用新的生态工艺, 通过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使用, 把投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实现原料低消耗、产品高效益、环境低污染、废物最小化的社会物资生产。改变传统的物欲横流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 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以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为标准, 倡导绿色消费和文化消费, 崇尚精神生活需求, 满足社会交往、心理调适、精神高尚、娱乐审美等需求。
事实上, 树立生态文化理念, 积累生态文化实力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体现, 又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准备。工业文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冲突, 生态文化则是以寻求人与自然长期稳定的关系为目标, 生态文化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作为文化建构的前提, 力图协调人类在生物学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冲突。生态文化锁具有的亲生态性的特征消解了工业文化中固有的人与自然的冲突, 因而它是可持续性的、和谐的文化内容。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然涉及到生态问题, 都必然涉及到破坏还是保护生态环境, 优化还是劣化生态环境, 尤其对于具有长期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的中心城市来说, 持久地利用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资源从事工业生产, 不断地向自然环境排放工业废弃物已经成为城市成长和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 同时, 我们还应当看到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作用, 特别是地区经济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借助于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为此, 探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就是在探讨地区经济能否在未来实现协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或者说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可能性。在良性发展趋势下, 人们需要更加关注的是怎样将生态文化的建设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 并在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之下, 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合理地分配和使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加大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 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强化文化软实力在环境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功能作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地方政府有效实施其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也是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保留地方特色、建造美丽家园的至上执政目标。为此, 我们需要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更加深刻的立意和更加全面的运筹对吉林市的经济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实施战略运作。
三、吉林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所谓战略思考, 就是指要对某个重大目标进行长远、全局、阶段等方面意义的主体思考。启动具有战略意义思考程序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需要进行战略思考的主体目标, 其次是对主体目标进行本质评估、量化计算, 最后制定阶段性的战略规划和战略任务。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良性互动效应是吉林市目前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战略主体目标, 吉林市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天然上好的环境资源和种类繁多的物种资源等自然因素内涵, 以及在自然因素基础上所孕育、积淀和生成的人文资源内涵。从根本上说, 吉林市之所以具备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在空间, 就在于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夯实起来的文化软实力, 如果由于在淡薄环保意识支配下追求单一的经济总量增长, 其直接的结果就必然会由于破坏自然环境而降低人文环境的文化魅力, 而最终的结果则由于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因素和潜在空间。为防止这一问题困境的出现, 我们就必须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进行整体的评估和战略的思考。系统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结构原则。结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时候, 要认识整体系统, 要认识客观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 及其结构方式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和影响。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借发展中国家急需发展资金、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 迅速调整本企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通过产业资本的跨国转移, 将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高消耗的生产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我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王逸舟先生曾经说过:“一些发达国家因其本国的环保制度, 以及处理成本原因, 将大量有害废弃物通过种种途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把危险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 从而把生态风险转嫁给接受国,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发生了这类工厂造成的严重污染事故。最典型的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建立的农药厂泄漏对当地民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灾难。另外, 发达国家借对华投资的机会, 将污染严重的化工、水泥等行业转移到中国生产, 增大了中国环境的压力。1991年, 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生产企业为11515家, 协议投资87.71亿美元, 其中属污染型企业高达3353家, 占生产企业总数的29%, 占投资总额的37%。”上述事例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虽然应该积极倡导引进外资, 欢迎外资在中国投资, 但是为了维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至少我们应当对外资将要进行的加工和经营内容在环保方面设定基本的限制, 依照强化文化软实力的方式对外资的进入设计一道安全阀。
战略的思考可能会与眼前利益发生冲突, 但是为了能够取得长远的利益, 为了能确保前代人和当代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更远地惠及后世子孙, 为了使现有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发挥出绵绵不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我们有必要对吉林市的经济发展制定理性的战略规划, 因为吉林市的价值就体现在以各种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上面, 一旦资源内核不复存在, 文化软实力也将失去它应有的锐利和光芒。我们希望通过战略的思考, 能够有效处理好强化文化软实力与发展地区经济的矛盾关系, 希望有一个双赢的局面出现, 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对地区原有污染企业的治理, 还要杜绝新的污染企业的进入, 使得吉林市始终前行在科学、理性的发展道路上, 在确保人民生活不断殷实的同时还能使他们充分享受到青山绿水的怡人风光, 在绝佳的环境中实现美好心态与理想生态的永久契合。
摘要:在当今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 不论是国家还是地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利用国际社会中的资源, 借助国际市场, 发展和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树立生态文化理念, 积累生态文化实力, 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体现, 又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准备。吉林市之所以具备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在空间, 就在于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夯实起来的文化软实力, 如果由于在淡薄环保意识支配下追求单一的经济总量增长, 最终的结果则由于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因素和潜在空间。为防止这一问题困境的出现, 我们就必须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进行整体的评估和战略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地区经济发展,互动效应,资源内涵,生态外延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267278.htm
[2]《吉林市志——环境保护志》.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年11月第一版第5页
[3]丹增: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新华文摘》, 2007年17期第108页
8.榆林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篇八
近年来,榆林市各县区根据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以能源化工业和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大发展。2012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中榆林占3个,神木居首位,总产值达1003.89亿元。县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度、竞争力是实现富民强县,也是使榆林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火车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榆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失衡
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第一产业较弱,第二产业强,第三产业滞后的特点。由于丰富而廉价的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了优良的资本和人才聚集,对制造业等其他产业造成挤压。在能源化工产业内部,以资源开发和一次性能源生产为主,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下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全市范围内,非能源化工产业的边缘化,装备制造业、轻工业等产业日渐衰落,能源经济一枝独秀,产业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通过进一步对十二个县(区)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第一产业产值对经济总量的作用很小;第二产业产值对GDP的贡献最大。此外,工农业内部结构失衡,传统种植业居于支配性地位,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全年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与轻工业各占98.7%和1.3%。
2.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选取榆林市各县(区)2010—2012年数据进行分析,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各个区县经济总量迅猛增长。200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0243元,2012年则突破82549元。由于资源禀赋与历史发展的差异,榆林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北格局,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南部六县经济发展缓慢,呈现出南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征。2012年北六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11.63亿元,南六县为212.57亿元。此外,区县之间的差异,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异。2012年神木县实现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而吴堡全年GDP只有13.77亿元。
3.城乡发展失衡
榆林市城乡差距比为3.14: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二元经济特征明显。2011榆林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7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南六县除绥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市平均水平,其余五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未达到平均水平,城乡差距已经成为制约该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榆林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势必成为影响和谐榆林建设的阻碍。
二、制约榆林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
1.优势资源占有不均衡
从经济结构分析来看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南部六县三产比例为1:1.6:2.2,北部六县三产比例为1:13:4,可见工业经济滞后是南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北部县依托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支撑的优势产业,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南部县矿产资源禀赋少、品位低、埋藏深、开发成本高,工业企业数量少,竞争力弱,此外,工业用地短缺,移民搬迁和劈山造沟成本大,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缺乏优势支柱产业,难以带动经济发展。
2.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失调
近年来榆林市各县(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但从城乡投入来看,城乡投入比例严重失调,从三产投资来看,2011年榆林市全年第一产业投资2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第二产业投资758.81亿元,增长50.4%;第三产业投资402.89亿元,增长29.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快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严重投入不足造成第一产业薄弱,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成长缓慢;资源依赖的市场机制仍在强化。从农业和工业产值来看,榆林市201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06亿元,工业总产值2661.55亿元,以能源经济为主的强劲工业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强烈反差。
3.非公有制经济滞后
目前,榆林的产业发展基本上鉴于矿产资源和大项目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外来企业,但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开发决定了企业只能是中央或省级企业,缺乏与本地民营企业的配套与链接。同时,缺乏特色产业的培育,无法形成民间龙头企业。榆林市非公经济宏观环境建设落后使非公企业失去了很多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三、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榆林市各县(区)应当在能源基地发展建设过程中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这种转变可以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的核心问题。
第二,采掘业向深加工的能源化工业转变。煤化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发展方式粗放,加之考虑到生态承载力,应及早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能源化工基地内部,改变以资源开发和一次能源生产为主,深加工等下游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主要是依托工业集中区和工业园打造产业集群,同时发展与之配套的装备制造业。
第三,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以榆林市区、工业集中区为节点,发展向周边县、乡镇及省外辐射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网络体系;以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建设为依托,发展房地产业,带动酒店餐饮、金融、中介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融合陕北地域文化,打造黄土风情、大漠风情、黄河风情精品文化旅游业等。
2.推进城镇化建设
榆林近年来通过“1主3副”主中心城市建设、12个重点镇和87个中心镇建设模式推进城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发展城镇旅游、商贸、运输、劳务等服务业,完善交通、通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等向县城和中心城镇集中。加快县城、重点镇、中心镇发展,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合理布局,又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城市的聚集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促进服务业、现代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榆林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3.优化南六县富民产业布局
针对南北部各自先天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南部各县经济进行扶持:一是发挥特色农业优势,促进了富民特色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使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得到有效扶持。挖掘特色产品文化底蕴,提高特色农产品文化附加值。二是利用南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化工产业。三是发挥南六县以黄土文化和边塞文化为契机的旅游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基于基础设施优势,发挥南六县的后发优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
4.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经济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榆林经济跨越发展的活力。政府应发挥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发展土壤的作用,提供政策法规支撑,破除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和做法;完善为发展非公经济的配套服务,构建与之相适应基础设施,落实在审批制度、资金支持、服务体系上的优惠政策;在发展战略上,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借鉴先进地区产业群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经验,加速推进非公经济链群式发展,积极推动非公企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和服务,建立与民营经发展相适应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三位一体”管理机构,以主动服务和积极引导为主,壮大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而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9.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篇九
政治经济学100分
一.略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5分)
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新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的市场秩序。’”运用政治经济学关于产权制度一般功能理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25分)
三.最近,我国部分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已着手修正考察政府官员政绩的常用指标(如GNP或GDP增速等),而代之以多维的(如社会的进步)度量。试运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原理,分析其重要意义。(25分)
四.论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兼及我国成功实施大公司或大企业战略的主要途径。(25分)
西方经济学(50分)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个5分)
1.需求的价格弹性 2.消费者剩余 3.投资乘数 4.法定准备率
二.如何看待利润最大化假说对企业行为分析的现实意义(15分)
10.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篇十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9]36号 【发布日期】1999-11-10 【生效日期】1999-11-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拓城乡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通知
(吉政发〔1999〕3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需要,进一步加大我省开拓市场工作的力度,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开拓城乡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适应和创造需求,坚持把市场作为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销定产,适销对路;坚持工业、农业、商业并举,生产、流通、市场建设“三管齐下”,充分调动经营者、消费者以及各类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全社会的积极性,面向城乡,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全方位开拓市场;加强市场管理和市场建设,努力实现工业品与农产品销售双方向启动,开创省内市场供需两旺的新局面。
二、二、总体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流通、产品开发与消费等信息灵敏、渠道畅通、相互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使我省工农业产品特别是制成品在省内、省外市场占有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省工业产品产销率稳定在95%以上。
三、三、主要措施
(一)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名牌产品。
调整工农业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工业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创新工作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在继续扶持重点传统产品生产的同时,还要重点开发生产附加值高、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轻工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农业生产要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比重,发展优质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畜牧业大县建立基地,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规模化经营。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名牌产品。企业要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和培育特色鲜明、质量、品种新的名牌产品,进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主战场。各级政府要为企业培育、发展名牌创造条件,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积极给予支持。凡获得国家级名优品牌的产品,3年内财政给予奖金和政策鼓励,扶持技术开发;对企业扩大名优产品再生产所需资金银行优先给予安排;对科技类产品和出口创汇的骨干产品,财政部门参照技改项目给予一定的贴息。获得省级名优品牌的企业,在2年内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二)突出特色,建好重点市场。
依托产业、产品和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重点市场。以一汽汽车产品为依托,重点扶持长春汽车中心批发市场,力争在3年内建成覆盖东北、辐射全国的机动车交易中心;以石油化工产品为依托,扶持长春远东石油化工交易中心,建设精细化工产品市场;以玉米等农作物产品为依托,完善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逐步拓展为辐射全国的玉米批发市场和玉米交易、配送中心;以参茸等特色产品为依托,重点扶持吉林参茸中心和抚松万良人参市场,建设长白山特产加工集散中心;以木材及木制产品为依托,以森工集团为骨干,建设一两个集约程度高、辐射能力强,集板方材、装修材料、家具、工艺品等各种木制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木材市场;支持长春果品中心批发市场、长春蔬菜中心批发市场、梅河口果仁市场等扩大规模,规范经营,增强辐射能力。各地可从实际出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确定本地区市场建设的重点。
对新开办的重点市场,可报请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支持;对入市经营业户,要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可边开业、边办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手续,有条件的可实行由一家统一收费的办法。
(三)推行信贷消费,促进消费需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消费信贷政策。鼓励居民贷款购买住房,进一步扩大个人住房贷款范围,降低贷款首付比例;简化手续,缩短确认产权的时间;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允许自由交易,降低交易费标准;买房人所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应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其办理必要的经济担保手续。加大对个人购买小轿车、大件耐用消费品、大型农机具的贷款规模;购买地产汽车,各项地方收费应适当减免,银行和企业可联合推出分期付款业务。积极开办教育助学贷款、装修贷款、旅游贷款、助业贷款等消费信贷新业务。
拓宽消费领域,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消费市场。推进文化、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产业化,搞好旅游资源开发。鼓励私营企业、个人及外商投资创建民办学校、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为其合法经营活动提供一切便利。对外来购买商品房者,可在户口准入方面给予鼓励政策,具体办法由各市州政府确定。
(四)探索新型营销方式,促进产品销售。
实施“金贸工程”,在流通领域试行电子贸易。搞好中国商品交易中心吉林分中心和各市(州)分部的建设,尽快建成省内电子交易网络,吸纳企业参与,实现网上规范交易。搞好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吉林分中心建设,运用现代化通讯、电子、信息技术,把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起来,搞活库存商品流通,实现削库压货,物尽其用。
逐步推行新型营销方式。对跨地区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经批准,由总店向其所在地税务部门统一申报交税。对实行代理制、配送制、网络销售等新型营销方式的企业,可享受连锁企业同等待遇。
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际间各类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促销省内产品。重点举办好长春中国商品交易会、长春汽车博览会、鼓励省信息产业博览会、吉林参茸博览会等经贸交流活动。鼓励省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重要交易会,加强经贸交流,扩大外埠市场。
(五)搞好城乡、工商、产需衔接和政府采购,提高省内产品市场占有率。
要搞好城乡衔接,进一步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双向启动城乡两个市场;搞好工商衔接,发挥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两个积极性,工商联手拓展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搞好产需衔接,优化省内供需结构,合理配置供需资源,提高生产和流通的整体效益,拉动省内经济增长。
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购买汽车、锅炉、电梯、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复印机、传真机、空调器、办公用品等,以及支出在50万元以上的非生产性修缮工程、大型会议接待、车辆保险和维修等,均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要本着在同质同价前提下优先采购省内产品的原则,集团购买省内产品的要优先审批。要严格实行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逐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
(六)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用好、用足、用活国家鼓励出口政策,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省内产品出口。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出口信贷、出口退税、创办境外加工企业等鼓励出口的政策规定,为出口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和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各外经贸企业和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要根据本企业产品特点和比较优势,创造条件,积极扩大产品出口。要注重在中东地区和非洲国家开辟劳务市场、技术市场,扩大劳动密集型和优势产业项目的输出。对有出口创汇能力的民营企业,应协助其争取进出口经营权,开拓国际市场。
(七)加强管理,整顿流通。
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严厉打击制售伪劣产品、价格欺诈、低价倾销等各种不法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及时清理、废止各种不利于市场建设、搞活流通的过时文件,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搞好烟草专卖、酒类专卖等管理工作,加强成品油、煤炭等行业的市场整顿,维护生产和流通秩序。
(八)培育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加强企业营销队伍建设。
开拓城乡市场,必须支持、培育和壮大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使之成为连接产地与销地的纽带。县、乡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经纪人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土生土长的农民经纪人和经营家。要为经纪人和中介组织提供执业资格认定、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切实保障经纪人和中介组织的合法权益,为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对新开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市场信息业的经济中介组织,自开办之日起2年内免征所得税。对以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为主(占60%以上)成立的经济中介组织,同时享受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有关优惠政策。
工业企业要切实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选择业务强、精明强干的人员到销售队伍中,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提高销售人员素质。扩大企业营业人员在企业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产品宣传和销售的力度。将企业营销工作从企业生产、产品开发中独立出来,对营销部门和营销人员实行优惠奖励政策,鼓励其多销多得。在全省逐步推行推销员制,由销售能手试行组建营销股份制公司。
(九)构筑农村商品网络,启动农村市场。
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方便农民购销为目标,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各种所有制商业共同发展的,少环节、低成本、方便畅通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体系。重点构建和完善农副产品外销和工业品内销双向开拓的流通网络。
要在县城和中心集镇建立区域性批发中心,把日用生活消费品等骨干商品批零环节延伸到个体、私营商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要通过直营、加盟、特许连锁和集中配送等形式,把商业网点经营延伸到县城和中心集镇。逐步建立和巩固大件商品下乡渠道,完善农村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功能,解除农民的消费顾虑,逐步提高农民消费结构层次。鼓励城市优势企业在农村开办乡镇企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发挥优势,采取兼并、联合、委托经营,开办分店、连锁店等形式,向省全省城乡扩大和延伸经营。通过建设和改造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十)加强领导,为开拓城乡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开拓城乡市场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协调力度。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经济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树立和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从市场出发,为工农业开拓市场创造良好条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开拓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要引导企业经营者大力开拓市场,选拨和使用市场意识强、能够驾驭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服务,为开拓市场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新闻媒体要做好开拓城乡市场的宣传工作,努力为开拓市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日
11.吉林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方法浅析 篇十一
关键词: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01-2
吉林省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21°到131°,北纬40°到46°之间,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全年的日照较长,平均气温5℃左右。因此,吉林省是一个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省份。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做如下阐述和说明。
1 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首先,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农民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多的。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到2011年为止,我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为48.73%。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旧占了将近我国人口的一半。在农村,农业是农民维持生活的基本途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以往农业的发展是靠天的。风调雨顺的时候对农业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相反,如果遇到干旱或者是洪涝就会对农业的发展有阻碍。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农业靠天的状况。例如,碰到干旱的天气,可以利用人工降雨来解决这种情况。近些年来,吉林省针对干旱天气曾进行多次人工降雨,这对吉林省农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利用到农业发展中,这对吉林省农业发展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例如,杂交水稻的发明。杂交水稻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水稻产量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基因突变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可观的,例如,前几年太空椒,就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改变了辣椒的原有基因,从而创造出来新的辣椒品种,使得辣椒在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2 制约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因素
目前,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除了受到资源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受市场供应状况的影响,有时农产品会出现价格下跌的现象,这对农民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由于我国的农民占总体人口的一半,这也就是意味着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都在从事农业这个行业。因此,农业在整体的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这就导致了其他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小,由于各个产业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性的,因此这种情况对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慢的主要原因。
2.2 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不是很乐观
近几年,由于受市场因素的制约,使得吉林省农产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难卖问题。因此,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并不是很乐观。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主要产玉米、大豆、水稻等。吉林省的玉米是产量最高的一种农产品之一,但是每年吉林省的玉米除了自给外,将近三分之一都需要对外销售。但是由于我国的玉米价格和国外相比较高,因此我国会选择进口国外的玉米来填充中国玉米的需求。由此看来,吉林省玉米的销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3 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投入较少
除了单纯的对农产品进行出售外,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一个重要选择。例如,可以把玉米加工成饲料,在出售的时候价格往往会翻几番。但是由于吉林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大,很多设施也不是很齐全。这就导致了农产品的深加工的层次较浅,所以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差。
2.4 粮食增长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矛盾
虽然吉林省是一个粮食大省,每年的粮食产值都比较高。但是粮食产量增长与农民收入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和矛盾。由于吉林省的农产品深加工设施不够健全,因此会使得深加工的产品成本高、质量低,所以就会造成了销售比较困难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吉林省的农产品产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农民收入会出现负增长的局面。
2.5 资金设施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虽然吉林省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隐患。例如,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仍旧是非常薄弱的,农田水利的滞后,导致了没有很强的抗灾能力,由于对农业的投入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因此也就很难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2.6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近些年来吉林省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这对吉林省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年吉林省森林的覆盖面积和以前相比减少了很多,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这无疑对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由于森林覆盖面积的不断减少,就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壤风蚀等现象。因此,耕地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也就会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3 如何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对农民收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笔者根据吉林省实际,提出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几个方法。
3.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吉林省的耕地面积比较多,但是由于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很完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吉林省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的收入。所以吉林省在农业发展中应该大量引进一些先进设备,例如,收割机、喷灌机等。这些先进设备的引用不但会大大提高农民作业的效率,还会对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3.2 做好土地使用面积的规划
近些年来,农村的森林覆盖率和草地覆盖率都在不断的下降。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很多农民只看重眼前的表面利益,他们以对树木的砍伐来扩大耕地面积,认为这样就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可见这种观点是多么的肤浅和不科学。而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增大森林的覆盖面积。这样不但能够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的风蚀现象,而且对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 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提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吉林省应该围绕以科技发展来促进农业经济的提高为宗旨,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大大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实用技术。例如,针对比较干旱的地区可以示范灌溉技术。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施绿色大棚技术、化肥实施技术、玉米二比空技术和新的改良品种技术等等。
3.4 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因为农民收入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只有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对外销售的产品种类很单一,即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农业产品。很多农民认为农村就是等于农业,而农业也就是等同于粮食。要想发展农村经济我们就应该对这种传统的观点有所改变。应该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农业不仅仅是单纯的农业,而是和其他产业存在一些相关性的。对于农业品种结构的调整,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林业、牧业等。吉林省是一个粮食大省,具有非常多的农副产品,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吉林省可以利用玉米产量大的优势来对玉米进行深加工,把加工的饲料提供给养殖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玉米的利用价值,还可以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3.5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了他们很难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科学理念。他们受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比较严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往往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尤其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农村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科普培训、技术讲座,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也可以通过在农村建立科技咨询站、服务站等,对农民在农业作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指导及服务。
4 结束语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应该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导下,努力探索快速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的方式方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参考文献
[1] 崔岩,郑少锋.农业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5-55.
[2] 杨宝祝,刘锋,李翔.GIS在农作物管理领域的应用及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5年第8期,8-10.
[3] 罗雪中,潘志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民市场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年第3期(总第141期),118-12l.
作者简介:许文慧(1966-),女,吉林省梅河口市和平街财政所农业经济师。
12.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篇十二
1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发展现状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是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获取更大效益、所需服务和保护自身利益, 在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从事资金、技术、购买、生产、服务等方面的联合与合作, 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协会组织。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就是本地区比较典型的协会组织, 现成立于2003年, 最早的形式是为了解决江北乡畜牧业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低等问题。随着农民增收、畜牧业规模兴起壮大和地区经济不断发展。2009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成为以畜牧业生产、畜产品深加工、牧业技术服务、牧业资金信贷等产经销加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合作组织, 并以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生产、经纪人联系、地方政府等多种渠道为突破口, 积极打造特色优势畜牧业品牌。该组织下设5个专业协会, 即奶牛协会、养鸡协会、养鹿协会、肉牛协会和养猪协会, 涉及鲜奶储配、鹿产品深加工、肉牛养殖、仔猪、肉鸡销售等10大产业的几十个品种。现全乡10个村, 130多个养殖大户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 拥有会员200多人, 已成为去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协会组织。
2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特点和优势
近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把握国家政策和惠民措施这一主线, 采取多种特点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2.1 专业性较强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 以某一类产品或特色产业为载体, 将从事生产、运输、销售等某一环节中的农民组织起来,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联合体。
2.2 以政府渠道为优势服务农户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与地方有关部门建立依托, 最大程度发挥合作经济组织职能。通过政府渠道, 协同有关部门, 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供、销过程中的服务, 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进行合作, 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2.3 以增设协会优势扩大经济发展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 整合了原有的养殖专业协会服务资源, 并以特色产业为基础, 增设了新的协会, 为有效发展建立了广阔的平台。
2.4 推行订单牧业发展制度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为保障农户的长远利益, 找准市场, 积极通过与大型企业洽谈、政府联系等渠道, 签订畜产品订单,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上述特点外,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运行中还表现出与一般经济组织不同的特点:一是在合作方式上, 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坚持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不影响自主经营的权利, 不变更家庭财产关系;二是在组织管理上, 实行自愿结合、民主办社, 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对内以服务为宗旨, 对外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三是在利益分配上, 让利与社员, 实行按股分红和按产品投售量享受二次分利的利益分配办法。
3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作为市场、农民、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降低了经营风险程度, 调整了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化进程, 从根本上实现畜牧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在增加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3.1 强化引导提升产业调控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立足当前, 谋求长远, 科学制定全乡畜牧业发展规划, 提出了以发展牧业园区为重点。目前, 全乡已经建成牧业园区2个, 其中八家子牧业园区占地15万m2, 入驻养殖户12户, 棋盘牧业园区占地9万m2, 入驻养殖户7户。此外, 还有三个牧业园区按照总体规划正在建设当中。牧业园区的建立, 提高了全乡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而调动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和调整步伐。全乡畜牧业占全乡生产总值的比例, 从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之初的不到10%, 上升并稳定到45%。
3.2 强化服务提升技术指导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畜牧兽医部门为依托,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先后成立了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一是培训指导中心, 负责组织专家服务团和技术人员, 每年春季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 解决养殖户缺少技术和技术不精的问题。二是品种改良中心, 负责畜禽新品的改良研究、引导和配种工作, 引导扩大养殖户走科学繁育之路。三是畜禽防疫中心, 该组织筹集资金7万多元, 购置了化验、检验设备, 使防疫中心在硬件设施上达到本地区同行业一流水平。并为养殖小区和经营户提供防疫支持和技术保障, 同时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和防疫体系建设工作, 设立业务防疫服务员,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防控体系, 增设24 h疫情监控电话, 一旦发现疫情, 可以有效协同地方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疫情突发事件, 每年为全乡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左右, 使全乡动物免疫率达到100%。
3.3 强化市场与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发展合作经济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 依托本地奶牛养殖散户多, 渠道少, 销售规模和市场风险大的情况, 积极与长春广泽乳业集团联系, 成立鲜奶储备站, 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一头奶牛年收盈7 000元为例, 一户养殖5头, 年收入就在42 000元, 对于农民是个不小的收入。不仅提供了场地, 解决了奶农保存鲜奶的问题, 而且极大的方便了奶农的销路问题, 也为以后建立示范区, 保证地区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为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从厂家购置饲料, 通过与品牌规模饲料生产企业联系, 签订订购合同, 比市场价格每吨便宜300元购置饲料, 使农户最大程度得到实惠。同时,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还与兽药生产品牌企业联系, 从厂家直接购置低于市场价的兽药, 来降低养殖户的防疫成本, 提供防疫技术、信息宣传等方面的服务, 保证养殖户的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3.4 注重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去年在养鹿业发展势头好的情况下, 根据市场的供求,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全乡养鹿业发展规划。在保护好农民利益的同时及时对全乡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协同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倾斜, 通过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向金融部门的担保, 并由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社、养殖大户等多方牵头, 经过努力, 全乡现发展养鹿46户, 每户年经济收入在上万元。
3.5 强化组织程度成为连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主导产业为基础, 把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 改变了以前那种销售市场混乱、销售价格低、销不出去等现象, 使农民在发展规模经营方面走上了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之路。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带动下, 2008年, 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7 129万元, 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3 422万元, 占总产值的48%;全乡畜牧业纯收入1 700多万元, 养殖农户人均增收2.6万多元。全乡建设百头鹿场2个, 百头牛场4个, 千头猪场5个, 万只鸡场5个。在全乡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全面加强, 会员的创富带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职能部门服务优势优化组织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对组织畜牧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注重对乡土能人和协会带头人的培养, 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鼓励干好事业、干成事业, 切实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好。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 扶持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 保证政策的全面落实, 并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在项目立项、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要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 金融部门要积极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 使其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2 加强经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广开门路多元化发展
农村经纪人是畜产品流通的重要联络员, 是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可靠保证。首先,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经纪人网络渠道, 使经纪人成为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会员和沟通外界的纽带, 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变成市场价格供求的调节器, 做到畜产品供大于求时, 不恶性压价,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在供不应求时主动协调各方利益, 确保当地畜产品可以争取到更大、更稳定的市场。同时利用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平台, 引导经纪人逐步由个体营销走上联合、合作之路, 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4.3 加强组织制度化和证章化管理规范经营稳步推进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从建章立制入手, 加强农村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促进规范发展。一是建立契约机制。约束机制和协会的自律公约, 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提高行业信用度。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确保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 共荣共损。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实行民主科学管理, 维护会员利益, 确保入社会员的主体地位, 确保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4.4 加强地区组织间培训与交流提高协会组织管理水平
【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推荐阅读:
吉林交通广播主持人06-24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毕业实习材料模版01-04
吉林大学2014年数量经济学考研方法09-11
吉林市商业地产情况07-11
2018—2019吉林省吉林市一调物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09-15
吉林市十二五规划01-11
吉林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网站01-16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06-30
吉林大学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