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建设心得体会

2024-10-24

文化自信建设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文化自信建设心得体会 篇一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建设文化强国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①。我国文化自信源自对民族的、传统的、当代的、革命的、世界的文化理性审视和借鉴;源于从未间断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在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发展;源于以一种开放心态兼容并蓄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内的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在外来精品之上加以本地化吸收融汇;源于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和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内因。只有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文化强国追求中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从世界看,文化对传统固有的根本命脉不可割舍,任何一个国家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唯一的结果就是丧失特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文化系统,内涵丰富、体系庞杂,儒家伦理、道家生命哲学和释家宗教信仰构成了完整体系。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从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创新中发展,始终如一贯穿着尊生爱人、保民养民的价值追求,浸透着对大众民生的关爱,多重形态文化样式满足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文化需求,形成庞大的受众群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新性,即使在外族入侵时期也从未中断,显示出极强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作用,塑造着民族心理,锻造了民族向心力,铸就着民族精神,维护着民族尊严,展现着民族形象,维系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强大自信。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全人类解放为历史使命,其原理、方法、观点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这片灿烂文明的古老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关键是其将中国化作为一种内在要求,为不同民族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一样,是一场文化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等环节,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并构成其重要内容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优秀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要理论,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有效路径,为文化繁荣撒下了种子,也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丰富营养和坚实保障。

三是强大综合国力与文化自信相生相伴。文化自信背后是强大综合国力。纵观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或朝代文化繁荣、文明输出,无不是立足于强大实力,如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文化、唐宋文化,又如近代历史上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③近代中国所受的文化冲击,不断失去文化自信,直接源于战争带来的文化输入,反映了国家实力衰败导致文化失去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是政治独立、经济发达、国民富足。中国文化自信在强大综合国力支撑下与日俱增,在对外交往、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也正源源不断进行文化输出,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点。

文化自信是文化进步、国立强盛的结果,同时又增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和方向。改革开放虽使物质极大丰富但出现了“精神文化饥渴”,使文化强国建设有强烈现实性。文化强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发达的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会使群众受到教育、感染、鼓舞、激励,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群众也能从丰硕的精神文明中汲取营养、享受成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由个体素质提升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使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蕴藏于传统文化最深处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上的民本要求、社会建设上的和谐理念、伦理关系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矛盾解决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上的“修齐治平”、社会发展上的“小康大同”,历经数千年始终绽放着光芒,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历次低潮中走向辉煌,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中发挥了强大作用,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如“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等包含深刻生态智慧,让社会广泛认识“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等错误观念对人类存在与延续的危害,把探究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作为发展始终坚持的第一原则。但也要注意,如庄子天人合一精神境界追求中,尽管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有深刻合理性,但其主张“无以人灭天”观点却是消极的、不科学的,需要对这些错误观点加以批判。但无论如何,在当前日益严峻环境形势下,都要把“天人合一”中“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理念吸收贯穿到经济增长、生活改善、城乡统筹发展中④,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人追求高质量生活与自然平衡的关系,让对“与天地合其德”的向往植根于文化最深处,建立起现代生态文化,使生存系统运转更有整体性,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同传统文化精髓找到了契合点。

二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有序治理。文化强国重要标志是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示范,应着力借鉴继承。如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民族意志,形成了不断进取和独立自主的民族气概,激励中华民族一次次从困境中昂首走出,谱写无数壮丽诗篇,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同富裕与否、精神信仰无关,是民族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之一,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高度一致,是值得世代继承的传家宝。如中庸思想中“允执其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兼容并包”、“遐迩一体”等思想,小至为人处世、自我完善,大至社会管理、安邦治国,对协调各方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在维护国际秩序中有鲜明时代意义。如传统文化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和创造性发展,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用道德抵御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⑤。

三是应继承传统文化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民族相互融汇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世界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使整个肌体保持旺盛生命力,这种强大包容性和世界范围内吸收扩展的特质一直延续下来。这项特质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同样要发扬光大。另外,中国文化还有不断扩张的特质。中国文化在与外民族文化交流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直到清朝,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等国均以中国为文化母体,大规模受容中国文化,中国的科技、数学、瓷器、文学、哲学等对西亚和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民族尊严,树立了民族形象。当前,文化在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与世界强国竞争合作中更应继承文化扩张特质,不断让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在碰撞中壮大,成为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世界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内藏于文化之内的差异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格局变动中冲击碰撞越来越剧烈,深刻影响国家行为和地区形势;地球村里依靠互联网形成的各种交往平台在巨大信息流中交换着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人的观念、知识和思维造成巨大冲击;在通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对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核心价值体系把传统文化精髓融进其中,引领文化创造和文化竞争,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与指南针,是我国区别于以往时代、其他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同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一致,是把这些方面串起来的“骨架”。不依托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失去了基调和方向,中华文化在向世界输出中也失去了特色。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把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工程做牢做实,强化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示范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统筹协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架,但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和全部内容。应充分尊重文化强国建设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加快建立起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文化形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和群众需要生产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精神生活需要,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文化强国建设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文化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统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既要敢于接受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创造性改造为我所用,聚攒“正能量”;也要敢于对文化糟粕、庸俗文化说“不”,对承载这些“负能量”的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报刊、广播等加强管控。

其次是改革文化体制,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特别是要改革政府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使政府由“办文化”转到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扭转部分文化领域由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格局,加速国有文化企业转企改制。

再次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动广大文化主体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造潜能,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⑥。

最后是要培育文化创新良好氛围,塑造并传袭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哲学,弘扬先进、摒弃落后,宣传奖励先进典型和创新性成果,祛除专制、奴性、保守等有碍于创新的消极落后因素。

三是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强国建设才具备雄厚根基。公益文化事业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要健全发展公益文化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格局。适应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素质,打牢群众基础。从发展历史看,文化深深影响基层群众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创造智慧、源泉和“活水”大多也来自基层民众,基层也是群众展示自我的重要文化平台,当前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基本单元,地位不言而喻。要紧紧抓住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把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科技教育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努力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把群众的需求和夙愿作为文化建设出发点,从基层群众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本源,给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生命力。

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条件⑦,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才能鉴别真伪优劣,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首先在态度上,必须包容对待多元文化竞争,避免以封闭抗拒心态对待竞争。文化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竞争。要以一种开放心态欢迎世界先进文化走进中国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实力、积聚优势,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是要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下加大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交融交往中使中华文化获得尊重,行使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可以是“引进来”,通过文化、科技、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通过互访、互派、互助等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还可以是“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不能仅停留在狭义形式上,仅依靠到国外办学院、派留学生、访问学者、表演团体等远难以实现,更要在布局经济和政治项目时逐步增多重大文化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文化强国的深层表现。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民间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渗透力强,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民族最细微个体的交流,从下到上获取不同方面文化内涵,基础最为牢靠。要提高我国同其他国家民间文化交流水平,发挥民间组织、团体、协会乃至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促进多种形式的交流,借助民间力量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使中国文化更多被世界接受认可。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页。

②徐剑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④⑤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8~380页,第384~385页。

⑥涂可国:“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理论学刊》,2013年第6期。

⑦靳凤林:“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责编/丰家卫(实习)

2.文化自信建设心得体会 篇二

一、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和教师的独特作用

(一) “国民之魂, 文以化之;国家之神, 文以铸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文化实力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 一个民族的兴盛, 往往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 而一个民族的衰退, 也经常伴随着文化的衰落而式微。汉、唐在我国历史上曾是两个取得了辉煌成就的王朝, 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先进文化的繁荣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曾描述说:“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统治的疆域远未及汉唐, 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 从未实现大一统疆域, 但文化却高度发达, 使赵宋在中古之后的各朝代中享国最久, 东京汴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 在新千年来临之际, 纽约时报还特意撰文《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五千年来, 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却一直发展沿袭至今, 在人类的历史上成为唯一能够延续传承古老文明的民族,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当今世界处于高度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 文化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功能, 而且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 只是经济发达和军事强盛, 而文化实力不够, 就算不上世界强国,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建设文化强国, 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 中华民族只有不断高扬先进的文化旗帜, 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 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及作用

文化强国, 人才为本;人才培养, 教育为本;教育发展, 教师为本。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主要途径, 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标志。高校是传播、弘扬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 是培养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 传承创新文化的神圣使命,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纵观历史, 在五四运动时期,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就开始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传播先进文化思想, 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启蒙。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 闻一多、朱自清等知识分子追求真理, 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通过著书立说、兴学办报、巡回演讲等手段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爱国思想,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通过多种方式来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 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文化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许多教师迅速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做出了贡献, 涌现出许多师德典范。今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必须努力发挥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建设文化强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优秀的人才, 是时代赋予每一位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 建设文化强国,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是关键。高校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 传承人类文明, 创造出既表现时代精神, 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 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 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 就难以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的重任。

(二)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高校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文化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 是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的培育者, 肩负着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推动先进生产力、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崇高使命, 教师的价值导向、一言一行、事事处处都在点点滴滴塑造着学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个性发展, 决定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 高校教师的师德素质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 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 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创新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文化创新才有文化兴盛, 民族振兴。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发源地, 高校教师肩负以文化人, 以人化文的使命, 不仅要传播先进文化, 更重要的是创造发展新文化, 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纵观历史, 代表中华民族创新的四大发明曾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 创新素质在我们高校教师身上却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有调查表明, 目前95%以上的大学生的创新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创新素质,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文化知识, 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成为创造性人才。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探究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论述, 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一) 培养高校教师高度的“文化自觉”, 坚定教育理想和信念

“文化自觉, 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 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 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对教师而言, “文化自觉”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 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

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 也是平凡的事业, 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把献身教育当作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时, 才能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对教师职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呕心沥血、忠于职守、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以不断创新和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自觉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默默奉献, 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设文化强国, 教师必须要有高度自觉的职业责任感, 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站在时代的前列, 自觉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 以辛勤的劳动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二) 培养高校教师高度的“文化自信”, 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

“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教师而言, 知识就是力量, “文化自信”, 就是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 还要有优良的教育素养、教育智慧和娴熟的教学技艺, 能够得心应手成功驾驭课堂教学, 上好每一节课, 成为教育大师。

教育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一个具有文化品位的高校教师, 学问越多, 知识越丰富, 就越自信, 教育教学技能越强, 就越自信。高校教师不仅要有丰富专业知识, 还必须懂得教学规律, 追求高超的教育技巧, 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升华为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 以自己教学的魅力使师生知、情、意、行沟通在一起, 形成一种心灵的交融。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如果我们对于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点估计不足, 那也是错误的。有了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的真正财富。” 一方面, 高校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其学会学习, 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应长期不懈地研究教学理论, 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 在教育过程中, 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把每一节课上成优质课, 做一名敢于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教育大师。

(三) 培养高校教师高度的“文化自强”, 提升知识素养

“文化自强, ‘自’, 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 依靠自己的力量, 突出自己的特色, 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 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 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对教师而言, “文化自强”, 就是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 具备以文化人、以人化文的自强之本。

高校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要通过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达到培养一代新人的目的,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责任心, 二是有资本。这“资本”就是指教师要有知识储备, 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首先, 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专家”。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不仅要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知识, 同时在自己的专业方向或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要努力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和优化专业知识结构,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 充实自己, 才能透彻的理解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 才能在讲课中做到旁征博引, 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教师要努力争取成为“杂家”。要有广泛的基础知识, 涉猎多门学科, 特别是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要及时了解, 争取做到文理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为讲解理论知识和指导学生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使教学内容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能够感染和说服学生,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树立立德树人的良好形象

“文化化人, 必先化已”。“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大学时期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发展, 形成思想品德、性格与世界观的关键期, 教师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对学生影响极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具备了立德树人的文化觉醒, 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才能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 具有高度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是兴国之魂。因此,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师德建设之中, 有利于培养教师树立以身立教、立德树人的良好形象。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 代表中国精神,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首先, 要在高校教师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凝聚教师队伍, 使广大教师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 要在高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广大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再次, 要在高校教师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 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 成为言行一致、治学严谨、行为世范的合格人民教师。

(五) 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教师要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实现教育观念创新, 勇于破除旧观念和旧思想的束缚, 培养自己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勇气, 做一名富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 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 从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 汲取营养和力量, 在文化形式、体裁和内容上积极创新,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真正落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使中华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大力造就一支热爱教育、崇尚师德、精通业务、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文化人才, 是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自觉自信为开创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社, 2011-10-25.

[2]胡锦涛.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单行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陈寅恪,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先生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45.

[4]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 2007-8-31.

[5]启瑄.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求是杂志——红旗文稿[J].2012, (5) .

3.许荣茂:要“建设中华文化自信” 篇三

7月20日,在故宫博物院,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新家园协会董事会会长、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李季代表三方签署协议。根据协议,世茂集团捐资8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

8000万元资助养心殿修复,世茂公益首次捐赠文物保护

此次由世茂捐助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是故宫当下最为紧迫也是故宫古建筑修缮保护工作的标志性项目,其研究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养心殿作为紫禁城古建筑群中的经典代表,历史与地域信息丰富,现存各类室内外陈设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研究清代工艺美术发展及清代帝后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珍贵史料。但养心殿区域的建筑长期以来未进行系统的修缮保护,亟待整修。

在此次捐赠之前,世茂集团在乡镇医疗、艾滋病防治、教育事业、抗灾救助、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领域为大家所熟知。首次向文物保护领域捐赠,即向故宫捐款8000万,其中有怎样的机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他和故宫的缘分。今年3月份,许荣茂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偶然相遇,听单霁翔如数家珍地讲述故宫的文化和历史变迁,令他非常感动。故宫目前展出的区域和文物只是一小部分,大量展品无法展出,因为仍有很多房屋等待修缮。其中最紧急的便是曾有多位皇帝办公、生活过的养心殿,“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仍有巨大资金缺口。

许荣茂听到这种情况,当即表示:“短缺的8000万能不能让我们来捐?”

当天即达成共识。

建立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力量

“公益事业要看什么地方最需要,急人所急。比如希望小学在30年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而今天,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刻。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时对文物不够重视,很多文物已经到了难以挽救的地步,非常紧迫,与之相伴的还有国人‘文化自信’的建设。”许荣茂说,“能参与到修缮养心殿这样非常重要的事情中,我感到很幸运,这也为世茂公益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文化保护将和教育、医疗等一起,构成世茂公益的重要板块。”

许荣茂表示:“每年我们都会分析,社会当前最需要我们做的是什么,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而现阶段,发掘文化力量、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是许荣茂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中国人怎样能有文化自信?许荣茂认為:“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传承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看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这么多宝贵的东西。我们要去发现它、保护它,这是一个传给后人千秋万代的事。”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他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向养心殿项目捐助8000万元的想法。

“希望我的行动能起一个示范带头作用,号召更多的人来参与文物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许荣茂表示。

促进文化交流,推动香港青年国家与民族认同

实际上,就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捐助期间,香港新家园协会组织的另一个公益项目也正在同时同地举行。

7月17日~21日,第二届“四海一家·香港青年交流团”赴内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在同步进行中。许荣茂作为团长,亲自带领1000多名香港青年来到北京。这一次,许荣茂特地安排了大量诸如到天坛抖空竹、打花棍、练武术,到梅兰芳大剧院勾脸谱、学唱腔、听京戏,爬长城等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项目。

20日当天,香港青年们也来到故宫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零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雨中,许多青年朋友在参观结束后仍不愿离开,沉醉在故宫的深邃文化之中。

“香港青年人现在有一部分不太了解内地。让青年们来看看,亲自感受一下真实、有魅力的中国,他们能带着很多美好的东西回去,回去还可以给他们的父母、亲人、朋友讲述此次特别的经历。”许荣茂透露了他的良苦用心,“香港回归,最重要的是人心回归。今年带领香港青年来内地交流,特意安排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体验,如果在更多了解、理解的基础上,香港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建立更多的文化自信,就一定会有更坚定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为香港和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许荣茂还说,希望今后能把交流团持续举办下去,就像去年第一届交流团侧重“创新创业”,今年主题设定在“文化体验”,每年主题会有不同侧重,满足青年们的需求。

去年,许荣茂带香港青年交流团来内地时,主题定为“创新创业”,团员们参观了各种代表企业、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学生们面对面与马云对话。而作为去年活动的延续,许荣茂表示,今年下半年他计划在深圳建立一个给香港年轻人的创业基地,为他们提供场地和创业基金,助力港青的创业实践。

让文化的力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到国家现在重要的“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许荣茂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文化和商贸交往。其中文化的传播将中国友善、友好、社会共荣、和平的理念传播出去;商贸交流则把我们先进的器具、茶艺、农作物、丝绸等带到海上沿岸地方去,文化先行是人文交往与商贸交流的重要前提。正因为和各地建立良好的文化交往,所以在“一带一路”上现在有这么多的华侨、华商。

许荣茂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广大海外侨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文化的友好使节,是连接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现在大家主要注重于投资、商贸往来,但文化更要先行,不仅仅只是谈生意,也带着各自的文化相互来往、交流。我们可以通过华侨、华人学校、孔子学院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2013年下半年,随着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战略此后逐渐清晰。作为侨商领袖、中国侨商联合会会长,许荣茂积极发挥其自身的示范与纽带作用,带动侨商力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在许多场合为此积极奔走。

“华商是商,更是华人,华商投的是一份情,积极参与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建设,心里有天然的情感纽带。”许荣茂曾这样说。

本刊整理自《公益时报》

4.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发言 篇四

2020 年 9 月 17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参访书院讲堂、历史陈列馆、中国书院博物馆,对院内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和院外闻讯赶来的师生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代兴起,历经宋元明诸朝,在清代达到鼎盛,且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统计,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七八千所书院。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至今仍承担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功能,被学界誉为“老书院焕发青春的唯一典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而来,是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丰厚滋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植根的文化沃土。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我们说现在我们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如果缺失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何

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并且服务于新时代的各项建设,是总书记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岳麓书院大门口,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真是人才济济啊。总书记表示,“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更是指的这个时代,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他希望同学们继续传承中华文化和湖湘文化的精神,“真正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总书记为古典知识注入现实意义,富有创见、发人深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湖湘文化以其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思想宗旨闻名于世。正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接续传承,铸就了湖南人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气魄与风貌,促成了近现代湖湘人才群体的涌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累累硕果,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根植中国文化、面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近年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自身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资源,凝心聚力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等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习礼育人”,通过习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实施独具特色的四维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交流密切、感情笃厚的师生关系,导师以自身品格去感召、影响学生,学生受到其精神熏陶和人格熏染。打造高水平历史学、哲学的科学研究平台,健全科研人员队伍,不断推出学术精品。同时,岳麓书院充分发挥文化

5.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篇五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6.2021教师坚定文化自信的心得 篇六

2021教师坚定文化自信的心得

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阮教授用了半个小时的生动案例,对照师德规范要求作为导言导入主题。阮教授围绕着孝、仁、怨、礼、义利几方面来阐述了中国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的传统和现实意义。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有效的从事教育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也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在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引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业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无论哪一层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参照对象,所以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以身做则要求了教师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要求我们仪表端庄,大方得体。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是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精神支柱。此次讲座让我受益非浅,我会用时刻的鞭策我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

2021教师坚定文化自信的心得

在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欣赏越来越少,大家的生活都充斥着忙碌,休息时也是玩手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几乎没有,为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我们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师生一起学习传统文化。

“你从韶山水田的黄色的阡陌上走来;你从安源煤矿的黑色的巷道里走来……你从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走来;你从顿失滔滔的大河上下走来……”随着大屏幕上著名朗诵家殷之光气壮山河、震撼人心的《人民万岁》的朗诵,由聊城同心国学院主办的聊城市市级培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骨干教师专题培训拉开了帷幕。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会,通过培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聊城市教育局哈宝泉局长作了“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报告。哈局长从文化力量推动复兴、文化魅力助力复兴、文化自信实现复兴三个板块深入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与魅力,他声情并茂的讲演博得了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在场教师从哈局长的讲解了解到了经典国学、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了古典文学、中华文学的源远流长。哈局长深入浅出地引导着我们寻根溯源,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传统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到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从无远弗界的远大志向到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到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从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到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哈局长特别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浓烈民族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博大胸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关心民众疾苦的体贴之情等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后依然光彩依旧,熠熠生辉。

三个小时的讲课,哈局长思维清晰,见解独特,字字铿锵,中间没有休息,现场座无虚席,老师们的视线都被哈局长的精彩讲座深深吸引住。

传统文化,深邃如江海,滋育华夏,恰似“江河万古流”;传统文化,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正如“光焰万丈长”;传统文化,高妙如山川,丰富生活,好比“黄钟大吕金声玉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传统文化丛林中漫步,在传统文化长河里凌波,在传统文化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最美好的教育诗篇,描绘出山青水秀、欢声笑语的画卷,成就清新高尚的人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听,诗经论语、诸子百家、唐风宋韵、元曲清梦……走进传统文化,感受家国情怀……

7.文化自信建设心得体会 篇七

一、先进文化在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凡是准确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要求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当前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谓“文化自觉”, 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创建。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二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所谓“文化自信”, 是指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 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 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 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1]弘扬先进文化, 对于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先进文化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容和基础。

历史和现实表明, 一个民族的觉醒, 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 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 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 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 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以先进文化为基础的, 当前中国先进文化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引领着社会积极向上发展,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先进文化以其严格的科学精神、科学内涵、科学方法, 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基础。先进文化不断地修正自己, 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 以宏大的气魄, 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增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 先进文化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

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2]先进文化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促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 促进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先进文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是文化自信的动力。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 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先进文化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 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源泉。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 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3]

二、创建先进文化工程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任务, 高校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大学文化传承的优势, 创新先进文化的建设途径和方法, 将先进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一) 打造基础工程, 夯实根基。

科学文化以其真理性、开拓性和人文性的特性成为先进文化习题中的基础和先导, 因此,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以科学和教育为基础, 夯实先进文化工程的根基。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的媒介和手段,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课堂和阵地。要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是通过教育传播、传承先进文化,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注重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二是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去伪取真,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优秀外来文化。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的态度是创建先进文化工程的基础, 只有夯实先进文化的根基,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会有活水源头, 水到渠成。

(二) 强化主体工程, 突出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工程是建设先进文化工程的内在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 坚持正确的导向, 强化主题, 突出重点。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同样, 先进文化建设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果辉煌, 世人共睹。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着力培育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四是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深邃,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五是努力弘扬中国梦。中国梦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 是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信心所在。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三) 美化环境工程, 扩大影响。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 是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载体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化校园环境, 提炼校园精神, 提高文化自觉自信。校园精神是高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5]校园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三大功能。利用校园精神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 将校园精神融入环境工程中, 通过文化墙的宣传、雕塑群的体现、网络化的推广, 注重环境和氛围的沟通作用, 将校园精神化成富有暗示、感染意义的具体情境与氛围, 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 优化创新工程, 提高效率。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 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采, 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必须优化创新工程, 提高效率。一是创新先进文化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 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健全领导体制机制, 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 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二是要创新先进文化传播形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 “独特的文化传统, 独特的历史命运, 独特的基本国情, 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6]因此, 必须走群众路线, 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大力推广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式。三是创新先进文化传递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与新媒介相结合, 创新先进文化的传播媒介, 以互联网为依托, 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微信等新媒介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汪金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N].湖南日报, 2011-10-26

[2].刘国彬, 崔丽华.论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3] .云杉.文化自觉是基础——十八大报告文化亮点述评之十一[N].黄河新闻网, 2012-11-23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第3卷

[5] .张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3

8.文化生产力彰显文化自信 篇八

文化生产力形态主要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类。文化事业是政府的规定动作,体现社会公平,强调统一性、普惠性;文化产业是企业的自选动作,提倡市场竞争,注重原创性、差异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构成了文化生产力的两个侧面。

文化生产力概念是中国领导层和理论界根据中国社会实践进行创新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体现。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用巧实力概念对他自己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加以修正,而文化生产力理论则是对软硬结合的综合实力作出的科学概括。概念是话语权,概念后面紧跟的往往就是战略部署。为推动我国现阶段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深化对文化生产力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从四个方面彰显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在物质符号方面,强调文化建设与历史传承的关系,对可传承、可物化的文化形态进行梳理,以求流传;在精神价值方面,进一步提炼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向心力;在行为规范方面,针对一些人文明素质缺失和道德水准下降的问题,从法律、行政和道德等不同层面进行引导;在制度设计方面,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索有效、可行的文化制度设计。

全面梳理与用好我国传统文化资源。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元素库,促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元素的产品开发和服务贸易;鼓励在文艺创作、影视生产、装帧设计等方面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文化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和科技平台进行内容开发,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尚文化、流行文化相结合,激发全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文化领域国家级重大工程建设。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从国家层面以国家级重大工程方式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进行攻关。在文化科技领域,可以借鉴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高新科技发展经验,以国家重点文化科技工程方式推动文化技术与应用平台开发,推动信息、材料、生物和认知等前沿科学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实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评估与提炼数据库”等重大工程。

9.文化自信建设心得体会 篇九

2016年12月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出席论坛并致辞。

路甬祥表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核心是科技创新,基础是培育和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各国工业文化的精髓,适应知识网络时代和全球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和新要求。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要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公平,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敬业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要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坚定自主创新、跨越引领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理念。

张峰在致辞时指出,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还需要工业文化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柔性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支持开展工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系列专题研究,注重工业文化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解读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张峰强调,加快工业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重点加强工业文化对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的研究,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支持工业文化发展的产业、财税、人才、土地等政策体系;二是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群,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区域和大师工作室,研究建立国家工业博物馆,支持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三是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要着力塑造我国工业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的新形象,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提升对外交流水平,创新宣传方式,讲好中国工业故事,传播工业文化,展示国家工业新形象。

本届论坛以“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作为主题,探讨在工业领域坚持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10.文化自信建设心得体会 篇十

作者:张全林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文明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土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红色文化具有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的巨大能量,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源泉、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只有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始终深深扎根于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根深叶茂,任人信服,凝聚力量,取胜未来,实现梦想!

文化即灵魂,文化即血脉。人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谓之行尸走肉;国亦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国家或民族,便会失却前进的方向和力量,甚至被人唾弃,成为待宰羔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身系亿万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前途的伟大事业,既需要自信、实干的精神,更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

一、红色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先进的部分 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造就的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树立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红色文化是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精髓的结晶,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的战无不胜。回望历史,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革命,在不断流血的凄惨中,在‚狼奔豕突‛的曲折中,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最终‚选定‛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路人,绝不是偶然。这,既是历史的选择(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验证和升华),更得益于毛泽东同志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才大略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工作方法。

‚挨打‛是文化落后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愚以为,最大的教训是:仅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此,直至‚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然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再次给‚幼稚‛的国人上了一课,‚仅靠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仍然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于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浮现在我们面前:百年耻辱的根本是中国封建文化落后于西方西本主义大工业文化的 必然结果;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是比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更为先进的文化,且至关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战无不胜,除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更为深刻的内涵在于毛泽东思想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人类的文化,从大的方面看,无非东西方文化而已,西方文化中最先进的部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中最为优秀部分的结晶,众所周知的,诸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优秀人物的思想。同时我们知道,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性的继承,也就是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无产阶级文化‛的优秀部分,诸如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事在人为。这充分凸显了优秀、先进文化所共有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优秀品质。

二、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 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伴随的,是文化领域的深刻的变革。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这场伟大的政治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中国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悄然‛质变,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主流逐步走向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即红色文化的前进方向,特点是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

历史正在冷静中逐渐回归正轨。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的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就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具有红色文化的深深烙印外,更兼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为如何在新时期继承、捍卫、发展好红色文化,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治愈部分党员干部‚缺钙‛造成的软骨病,解决好党员干部及全体国民‚总开关‛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化发展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千百万年的探索和百年的屈辱,练就了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必将永久震动五千年之后人类文明的历史罗盘,告诉世人,历史的方向在哪里?作为有幸生活在五千年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久违梦想,无愧于生命的意义,踩着先辈的血迹和足迹,我们当为宣传、弘扬、发展红色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每一位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同志,都应该清新的看到,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无不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基础之上,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造就的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和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紧迫感,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基础,为改革开放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任务保驾护航,为社会和谐发展汲取和激发正能量,从而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 源泉、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

三、文化铸魂是实现中国梦、取胜未来的根本 伟大者自与‚伟大‛共存,然而,庶民的胜利终究是文化的胜利,点点滴滴,奔流向海。‚狭小的心灵‛听到诸如‚伟大‛的字眼,总觉得那是‚伟大者”的事情,殊不知‚伟大‛就是‚进步‛、就是‚好‛‚美好‛,就是‚前进‛。‚伟大‛的事业和‚好‛的事情有着同样可循的规律,都要经历‚磨难‛,用中国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叫‚好事多磨‛。

古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教诲,今有‚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呐喊。踏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脚步,一路走来,你是否听到‚青年强则国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谆谆教导和深切呼吁?

历史告诫我们,控制一个人,最高明的办法是控制他的大脑;控制和打败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是‚观念斩首‛。在兵法上,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今世界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国,其军事最高学府西点军校,<<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尤>>占学员必修课的半壁江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警示历史:帝国(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时期表现为新干涉主义,如文化入侵)的贪婪和被压迫民族人民觉悟和反抗意识 的增强,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难以预料。尤其是伴随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命,战争也已发展到了‚以‘斩首’为核心,打击经济设施为重点,摧毁敌国人民意志为根本的全新模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未来难测的战争面前,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要避免劫难,实现习总书记‚能打仗、打胜仗‛的豪言壮语,为人类文明及和平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必须清醒的明白:战争没有道义的高低,只有拳头的强不强硬。

如何攥紧拳头,是个永恒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需要。攥紧拳头就要是形成统一的意志,就是组织起来;攥紧拳头既要有物质上的考虑,更要有思想上的重视。攥紧拳头就有敢于亮剑的力量和勇气,加上正确方法,我们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当前,一是要严惩腐败,提升信心,尤其是谨用和慎用那些讲话、座谈、写文章只字不提人民利益、只字不提理想信念,只字不提共产主义的所谓‚领导‛,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都没有,靠他们带领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同富裕‛那将只会是天方夜谭;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群众参与改革的力度,增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群众基础,坚决杜绝用权力和金钱来裁量真理的愚蠢行为;三是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井冈山精 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志愿军精神以及雷锋精神、铁人精神、钱学森精神、志愿者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稳步、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追赶、跨越和‚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造就的红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具有实实在在藐视、打垮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连它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不得不加以学习。继承、捍卫、发展、发扬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保障‚党不变质,江山不变色‛的需要,更是赢取未来‚战争‛胜利的命门,尤其对新时期敌对力量进行文化入侵、观念斩首的和平演变图谋要高度警惕。

四顾寰宇,在社会变革、政权更替速度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和隐蔽的今天,文化腐败(侵蚀)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失陷‛将比军队腐败更为可怕。只有铸好文化魂,才能打胜未来‚仗‛!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只有深深扎根在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根深叶茂,任人信服,凝聚力量,取胜未来,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19日《十八大报告》(全文),新华网新疆频道)

2、《习近平:要使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2013年7月13日人民网广西频道)

3、《习近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2013年11月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4、《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刘云山出席并讲话》(2014年1月4日新华网》

5、《刘亚洲上将:未来战争,我们如何亮剑》(2014年1月11日中国国防动员网)

上一篇:5中医科研的选题下一篇:我们家的低碳达人PK赛作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