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习题

2024-10-17

批判性思维习题(共16篇)(共16篇)

1.批判性思维习题 篇一

【美】理查德·保罗,【美】琳达·埃尔德

这本书被多少人推荐过就不多说了,单从豆瓣打分8.5你就知道它值得一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告诉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思考,形成一种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什么?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掌握,让你不会轻易的被事物的表象迷惑。同时另一本《批判性思维工具》,可以搭配着读,前者帮你理清逻辑,后者便于读者执行。

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

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让我意识到,世界只有一个,但却有千万种理解它的方式。

2.批判性思维习题 篇二

美国批判思维运动的开创人之一的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1]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批判性思维中心”研究主任保罗博士也给出了相似的定义。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沟通收集或产生。”[2]3由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涉及信念和行为的正当性反思、论证。它包括技能和品质两个方面。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价、说明、自我校准等内容。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包括:求真、分析性、开放性、系统性、自信、好奇心等内容。

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就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而出现,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了美国和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90年代末,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提出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第五条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大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科学知识简单的知识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技能”。[3]4这给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指明了方向。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批判性思维,2002年北京市逻辑学会召开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的学术讨论会,在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含义、性质、作用的同时,还专门研究了批判性思维课程设置的可行性问题。[4]5此次会议推动了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但总体而言,在我国,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面临的难题

1.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批判性反思元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专制,社会维护的是权威而不是科学理性。这种文化反映到教育目标上,便是继承前人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是指令的发出者,又是观念的统一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这种教学文化中,教师可以保持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很难突破这种习惯定势而建立新型教学文化。

2. 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存在偏差

有些人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现存东西的质疑,就是挑毛病,因此,会培养学生的反叛性格,从而降低情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对合理性的一种理性确认,质疑不是目的,只是建构的手段而已。还有另外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把批判性思维视为一种简单的、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可以直接教授的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批判意识、批判技能、批判性思维人格的全面培养。实践表明,过度强调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一面可能会导致学生创造性和探究精神的缺失,把他们的思维局限在自我的狭隘空间中。

3. 目前的教学评估体系制约着批判性思维训练

目前我们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评判方式是通过考试,而在考试中,死记硬背的多,真正需要灵活运用的题相对较少。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创新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教育制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都有意或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5]6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1. 遵循批判性思维发展规律,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

哈佛大学认知发展心理学家佩里认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一元论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总是认为非对即错、非此即彼,凡事总是要问“正确的答案是什么?”第二,多元论阶段。此阶段的大学生认为,世界是复杂的,事情是多样的,每件事情每个问题都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相对性阶段。大学生学会了权衡证据,并能区分出证据的有效程度,认识到知识的背景性,“一切要看情况而定”。第四,信奉相对主义。大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认识到形成正确逻辑的必要性,并能对具体场合如何行动作出选择,只要“这对我来说是正确的”就行。[6]7这四个阶段是由低到高的过程,它并不会自动地发展,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最高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掌握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促进其思维向高层次转化。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文化,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文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只是接受、存储信息,长期以来,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他们懒于思考,遇到问题只知道从教师或书本上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知道是要靠自己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获得。在这样的课堂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和能力是很难得到充分发展的。而新的教学文化应该是一种批判的充满智慧的文化。在这种课堂教学文化中,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的参与式学习相结合。教师不只是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一些微观的思维技能,而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针对各种观点进行理智的质疑和探讨;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特征,使他们成为高尚的和具有开放精神的思考者。在这种课堂教学文化中,要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唱独角戏,这样的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而对话式的教学则是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意识。

在新型的教学文化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权威,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绝对的真理,他们只是在学习中进行批判性对话的平等的伙伴,是学生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要形成这种新型的教学文化,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术问题,应该坚持学术自由,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养成有疑皆可问,有疑必须问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提倡怀疑精神,平时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拥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特质,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为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提供机会,成为大学生

参考文献

[1]ROBERT H,ENNIS.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J].Educational Leadership.43(2):44-48.

[2]武宏志.何谓“批判性思维”[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4).

[3]刘汉民.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6).

[4]杨武金,阎景强.“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5]左洪亮.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J].江苏高教,2004(4).

[6]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3.利用标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篇三

关键词:文本标题;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虽然新课程一直主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阅读课堂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多数情况下是被教师牵着走,为了课堂的顺利进展,很多教师死扣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扼杀每一个“节外生枝”的机会,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走,没有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

对于高中生而言,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而标题就好比文章的题眼,从标题中不仅能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大致框架,还能获得更多文本隐含的信息,如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恰当地对文本标题进行解读与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与结构,让学生参与标题的解读能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性阅读的激情和欲望,并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处理阅读文本时,教师应当巧于借题发挥,利用标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借题发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但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就是更换标题。教师对有些课文处理时,可设计替换标题或引导学生重新设计标题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对标题的更换与重设必然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取的基础上的,引导学生更换标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领会与把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借助文本标题引导学生质疑原有标题,从而带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并积极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讨论并修改标题的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一是局部替换,如必修一第二单元主课文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可以修改为The develoment of modern English。二是补全标题,如必修二第五单元主课文The band that wasnt,可以修改成The band that wasnt a true band;再如必修五第三单元主课文First impressions可以修改为First impressions of future life等。第三种是完全替换,如必修二第二单元主课文An interview就可以改为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cient Olympics and modren Olympics等。在实际操作中,应针对不同的标题采取不同的修改方式。

在阅读正文处理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回头看文章的标题,让学生谈谈对标题的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拟出不同的标题,或者教师给出不同的标题,让学生讨论这些标题的优劣以及原因,重点是让学生思考并讲出理由。学生会基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拟出不同的标题,通过学生的标题,教师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些理解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的标题与文本给出的标题的优劣。

学生自己解读文本标题,构思文本标题,是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学生必须在深入的思考与对照,深刻地理解课本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做好,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段湘萍.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12).

[2]潘云梅.基于高中英语文本解读,培养学生评判性阅读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08).

[3]张茹芳.运用批判性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4.《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 篇四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可能性

批判性思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任何正常思维的人都有或多或少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因为人类具有自我中心、群体中心、自相矛盾的天性,必须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批判性思考,人类是可以进行理性思维的,即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掌握,任何人或事情自有一套内在逻辑,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只不过他的成熟度不同罢了。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资料,锻炼学生的思维,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无论一个人的知识层次高低,每个人的思想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决定的,“处处有个我在”,“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任何人都摆脱不了其所处的时代的局限,即任何人都受到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约束,思想难免受到限制,不可能超越时代,所以需要与时俱进;另外,任何人的思想观点,都带有价值判断,都从一定的利益出发,当然这个“利益”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某一团体、阶层的,也可以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知识较少、各方面需要完善的初中生,一定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以上的观点,只有让他们明白了这些,才能使他们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从而不盲目相信、盲目否定某些观点,才会尽可能全面的看问题。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为什么我们的某些研究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理念”。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接受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到上大学时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吗?而历史学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阵地,在美国历史学科之所以最受重视就是因为它对培养一个人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批判性思维更加重要,因为它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这个国家就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肩负的重任,意识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祖国的强大尽一份微薄之力。

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正确思维

正确的思维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一种技艺,需要长期通过科学的办法来培养和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的正确引导,不断强化。如在教学中提出关键、清晰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搜集客观信息,不要因为主观的因素而对材料的选取有所偏颇,带着学生进行合理的推导,不要让个人的好恶、利益、和坏习惯影响推导的走向和严密性,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框架试试,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借鉴别人的想法,发现自己思维过程的不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让他们认识到的合作的重要性。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五、做一个终生不倦的学习者

许多人生活在他人的看法中,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认同,便对自己也无法认同,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要时常鼓励学生对于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拥有理性的自我原创性,不依赖于他人思想上的指引和控制。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一个终生不倦的学习者,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随着知识的不断完善,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与众不同,就会更为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信念,从而个人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从《批判性思维》一书中,我学到了许多,不仅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意识到

5.批判性思维:逻辑的革命 篇五

批判性思维:逻辑的革命

批判性思维与以往的各种逻辑理论一样是研究推理、论证的,但它并不是对固有逻辑传统的继承、延续和发展,而是带来了逻辑观念上的深刻革命.它实现了从形式转向内容、将有效降为合理、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书斋走向社会的重大转变,开辟了推理、论证研究的新天地,并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分析、评价推理、论证,以及可以帮助人们更合理地进行推理、论证的工具.

作 者:吴坚 WU Jian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70 刊 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9(5) 分类号:B80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逻辑   推理   论证  

6.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教学论文 篇六

一、在新型的教学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

例如,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课时,有学生将《布列斯特和约》和《马关条约》并提,并得出列宁与李鸿章一样都是卖国者的结论。事实上,李鸿章只是清王朝掌权者慈禧太后的替罪羊,“只是一个裱糊匠”。梁启超在李死后两个月在所撰《李鸿章传》中有说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故“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而列宁其人及其签署《布列斯特和约》的历史背景,显然与李鸿章及《马关条约》,是大不相同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观点。否则,教师违背了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只以“列宁是伟大领袖,他怎么可能会卖国”的传统思维式反问做结,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就不会实现了。

二、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文本(教材)出现多元化的解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是由阅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社会背景、事物感知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在高中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文本的多元解读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趋势和方向,也是构建与组成新的教学策略的重要因素,更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和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并为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审美体验的生长与生成创造条件。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借以增强学生质疑与反思的自信与自主,提高自我效能。另外,要引导与培养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逐渐树立宽容、理解、尊重与合作的思维意识,养成自我反省、自我调节与自我修正的良好品质,合理调控自我思维的课题、过程与结果,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与要求。以教学“戊戌政变”一课时为例。教材在阐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先肯定“有很多原因”,但又着重指出“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显然,这是对变法失败外因的强调,与教材叙述着眼于两派势力之间的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教材叙述角度的理解,多数学生对变法失败原因的直觉感受就是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与反对。但在批判性思维的视角下,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并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仔细研究教材会发现,教材对变法失败的内因(变法实质存在的内在缺陷)基本没有提及,而历史现象的内在成因才是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尊重相关观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多视角、多角度地收集资料,通过分析与思考,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实、清楚地认知相关历史真实。

三、在教学评价中,激励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强化与能力提高

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并对学生学习做出准确的导向,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评价内容与方式采取的科学性、完备性等,对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与展现自我、培养与树立自信、成就与体验成功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极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重在诊断、激励、教育与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精神,促进学思结合。做到这一点:

(1)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学生发言次数与质量,作业完成数量与质量,知识掌握程度与问题解决方法、思路、能力,对相关内容的认知过程、情感、动机、价值观等诸多与学生学习相关的部分,以实现量化因素与非量化因素的评价的综合;

(2)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层次化与民主化,使评价在师生、生生之间积极进行,重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之口对同伴学习的解释、分析、评估、推理、判断、调节等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引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这种来自于同伴群体的评价影响,会对学生持续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意识与能力产生极为积极的和持久的影响。

四、结语

7.浅谈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 篇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对话,探究精神与能力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学习对象的真理性和价值观作出自己的判断。高中学生有比较独立的思维和人格,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教材又不能 局限于教 材,对所学东 西进行大 胆质疑,这样才能从论辩中获得认知升级,在探索中实现思维能力迁移。这和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神是一致的。批判性思维并非要“怀疑一切”,而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研究,通过质疑掌握历史真相。

一、与教材对话,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教材是学习载体,历史教材是由专 家学者编 撰的。其含金量毋庸置疑,但专家学者在编撰教材时,会受到自身世界观、价值取向等因素所作用,教材选编也会存在一些局限。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依据教 材展开教学,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对发现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勇气发起挑战。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对历 史教材要 做全面学习和探究,对其中的某些认知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就不会将教 材思想照 搬给学生,避免出现 “以讹传讹”。特别是教师的批判意识要让学生感受到。其次是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权威性习以为常,一般情况下不会也不敢对教材发起质疑。因 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发表不同见解,有选择地接受教材传递的内容和思想。

比如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时,教材阐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从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繁荣原因、发展特点进行介绍。特别是提到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在西方诞生,这是因为中国闭关锁国、文化专制、君主专制等原因造成的。有 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中国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那为什么中国的发明创造会流到国外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难以给出准确回答,只能引导学生再读教材,展开讨论。最后获得 共性认知:闭关锁国 行为是文 化束缚、思想禁锢的外化表现形式,闭关锁国纯粹是中国自己画地为牢,西方国家有很多机会获得世界最强科技。正像现在的中国一样,改革开放,经济水平日新月异,而朝鲜搞闭关锁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学生的质疑获得了圆满解决,其认识自然升级。

二、与教法对话,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其实,历史是一门理解认知特征特 别明显的 学科,不用情感和探究的精神是无法学好历史的。正像宋朝张载所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质 疑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质疑中成长成熟,这才是历史学习的要义。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尊重学生思维成长,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质疑,用批判的眼光和教材及教师展开对话。这样有助于学生实现认知突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也欢迎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展开互动探究学习。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学习,在谈到《百家争鸣》时,我打算在班级中开展一场“百家争鸣”活动,辩论主题是:中国发展之路在哪里?我让学生分组代表一个流 派,开展一场 大辩论。有学 生提出质疑:“老师,我对道家思想有很多认同感,你却让我代表法家参与辩论,这多少有些别扭。不如自愿选择学派。”我一听很有道理,于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流派,并做好认真准备,参与大辩论。学生对教师教法提出改 进意见,这也是挑战教师权威的行为,教师对此要鼓励而不是打压,这对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构筑批判性思维体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帮 助学生构 筑批判性思维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意识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学有师生对话教材,也有师生互动对话,作为被教育对象的学生,更应该在教师引导下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组织合作学习,为学生互动对话创 造条件。学生只有不断纠正思维偏差,才能不断挖掘成长契机,拓宽思维成长空间。

比如在学习“秦始皇嬴政”的相关内容时,针对秦始皇功过展开讨论,特别是对“焚书坑儒”的做法,学生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中国文化的戕害;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秦始皇出于政治考量,为统一人们思想,采取“焚书坑儒”行为是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治国之道,虽然客观上损害了文化发展,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学生的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教师看到两种观点激烈碰撞,认为这应该是一次良好的互动机会,于是组织学生展开了大讨论。活动搞得很热烈,学生互动很充分,学习效果 当然也好。学生出现观点分歧是常有的事情,教师如何抓住教学契机赢得教学主动,这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

8.中学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探析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 批判性思维 理智品质 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67-02

一、绪论

“批判性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on”(标准)一词。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将“Critical”应用于思维,意味着利用恰当的评估标准确定某物的真实价值,以明确行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①那批判性思维又到底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体创造性地运用对话和反思的方法以解决自己应该信什么的问题的过程。”②同时,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思维技巧,批判性思维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比较、因果联系等方法,联系实际解决学习过程中质疑的一系列问题。当然,中学历史主要教学原则有很多,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个性发展、探究精神与方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如何在中学历史主要教学原则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个性发展与批判思维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差异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生是否对历史这门课程兴趣、学生自觉花费在历史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等等,自然也不能将一套思维方法千篇一律地灌输给所有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在分析、解释历史事件间的内部联系上基础好、能力足,那么应该通过各种事例加强他的思维能力并使之转化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但是,有的学生却稍显吃力,那么就应该加强锻炼学生归类、理解意义、审查理念和发现论证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中国历史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历代君王稳坐“龙椅”的必备“法宝”。然而各个朝代对于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集权的程度、贯彻的思想、执行的效果又有所不同。在这一类历史知识的学习中,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和知识储备有所欠缺,除了知识补救,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这些特点侧重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中的基本能力:解释、分析、评估、推论和自我校准。因为只有不断完善历史知识体系锻炼基本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不断反思不断创新,这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础环节。

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还应该理解和包容学生在历史过程中许多独特的理论和见解的存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带走了大量的稀世国宝,对于普遍中国人来说,这是屈辱的一笔,是每个中国人应该谨记的悲痛史,但是,圆明园作为当时封建皇家专享、与老百姓毫无瓜葛的园林究竟该不该烧?除了英法联军抢夺国宝,老百姓又有没有“乘火打劫”?圆明园遗址对于国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又有多大的意义?这些疑问的存在也是学生在认识历史事件过程中逐渐成熟化的表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需要我们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见解。

(二)探究精神、方法与批判性思维

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不是单靠记忆和复述他人的现成结论,是需要自己独立地进行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论证、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所以历史教学是一种具有问题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的教学③。拥有探究性精神对培养批判思维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一个人对于知识的强烈的探究精神意味着其对于知识的求知欲也十分强烈,也正是因为这种求知欲才能促使人积极地去反思、去发现历史文献记载中所隐现的不足。

科学的探究方法,是批判性思维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为学者寻求真理的重要方法手段,这也需要积极的探究精神作为支撑。历史是客观的,是几千年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过程的总览,但是历史书籍是由个人或者群体完成的,其充满着人的主观性见解和局限,对于不同的阶级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清末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于反清人士来说,此次运动被看作是“活跃的”“积极的”,但是对于清政府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猖獗的”造反运动,针对这简单的相反的评价,我们能从中分析出哪些阶级利益和怎样的阶级斗争?遇到这样的疑惑,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扬探究精神,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研究史料、挖掘史实。如果一个历史知识在经过被不断反思后人产生了种种困惑而不发扬探究精神去寻求真理,那么一切的思维活动将成为空想,得不到实际的证实。将探究精神、方法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使知识文化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经受住一次次考验。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与批判性思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④。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各个方面都应尽可能的进行指导,那么教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也该具有并且表现出批判性思维。因为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从教师那里吸收新鲜历史知识和巩固原有历史文化基础,难免会从教师那里模仿到思维模式,那么教师的教学思维就不应该是盲从的、依赖的,否则很难指望学生会有真正的批判性思维。高中历史中,对著名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世界性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作为近代法兰西共和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具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功绩:镇压叛乱,与欧洲“反法联盟”多次战争并取得胜利,摧毁了欧洲的封建根基,稳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等等。但是人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大部分学生都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在拿破仑的丰功伟绩上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评论拿破仑的时候充分表现出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中恰当运用,通过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了解到拿破仑在后期战争中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最终帝国覆灭的史实。这样才能综合全面地认识到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才能获得正确的史学观念,才能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树立独立学习的自信心,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监控。要做到学习的自信心,就必须从扎实和稳固历史知识做起,因为坚实的历史基础,是对相关历史事件提出批评和发表见解的前提,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实际学习中运用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信心,使他人信服。同时还要从侧面了解到自己在思维什么,在批判什么,在评价什么,通过监控自己的批判意识,才能在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时找到合适的解决路径。

三、结语

任何一种思维的培养都该是与具体史料、史实相结合的,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这是解决批判性思维与考试选才之间的冲突的合理途径。任何一种思维的培养都伴随着目的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一系列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这些思维习惯和品质是一贯的、清晰的、正当的和可靠的。学生在抓住历史知识技能要领、质疑辨析历史知识内容、严格推断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区别的同时,早已培养到一种敏捷、机智、灵气的思维习惯,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最吸引人的价值所在。

【注释】

①武宏志,刘春杰主编.《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6).

②钱海峰,王伟群.《论批判性思维内涵及其教学》.《教育科学论坛》,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期第8页.

③余西有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43页.

④余西有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40页.

【参考文献】

[1]楚 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升级版)》.人民出版社,2011-04.

[2]陈慕泽、余俊伟.《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9.

[3孙正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7.

[4]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下)》.人民出版社, (2010-03).

9.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元素的分析论文 篇九

虽然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论证性思维或论证技能并不合适,但也无可否认,论证技能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元素。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前会长格拉夫( GeraldGraff) 最近还在宣扬他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理念: 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在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上获得成功,就要恢复论证这一古老而易懂的概念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数十年来,最开明的教育者和学者都把论证置于教育的中心并恳请我们注意: 论证使学习富有生气,是探询、创新和问题解决的关键。教育研究者已经证明,学校里有关时事、文学角色以及数学解答的正反论证,对学习和考试成绩有令人惊讶的影响。论证也极大地增强我们记忆、检索、应用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论证是思考的真髓。大学的典型特征是一种论证文化( argument culture) 。要获得成功,学生不能只是积累信息,也要估量信息的价值,用它消除冲突意见,提供解决办法,推荐合理建议。对于公民和现代职场亦是如此。

批判性思维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明晰地向学生阐明批判性思维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无论我们想要培养学生多少种具体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论证技能肯定是其中的主干部分。

一、教育使命

21 世纪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是要培养能独立和有效思考的人。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眼中,提问、检验、反驳以及对观念和价值的反思能力,是智慧的根基。社会学家萨姆纳百余年前就指出,社会依靠学校把经验和知识承继下来传给年轻人。当然,这种传递应该是忠实的,但不是没有批判。学校是批判传统事物之新思想和改造风俗人情之新观念的场所。教育教我们根据判断而行动,塑造年轻人发达的批判能力。就此而言,教育是善。

13 世纪没有批判能力,在黑暗和复制错误中徘徊。19 世纪以批判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为特征。宗教教义问答教学法( catechism) 从来不能训练儿童进行批判,爱国的历史和狂热的文学也是如此。批判是对那些为了让人接受而提出的任何类型命题的审查和检验,旨在验明它们是否与真实相符。批判能力是教育和训练的产物,是一种心理习惯和力量。它是人类福祉的一个首要条件,男女都应经受的训练。

它是我们反对错觉、欺骗、迷信和误解我们自己和现世环境的唯一保证。它是保护我们免受一切有害暗示之苦的一种能力。依据暗示或自我暗示的行动是凭冲动的行动。任何一个坚持用精确性和理性来控制所有过程和方法的教师,坚持万事万物均允许无条件验证和修正的教师,是在把一种方法即科学或科学的方法培养成学生的习惯。思考的批判习惯,假如在社会中成为惯例,就会弥漫于所有社会风俗,因为它是一种对付生活难题的方法。在这样的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不可能被雄辩演说家吓倒,也不会被狂热演说家欺骗。他们不急于相信; 在没有确定性( 同时也不会痛苦) 的情况下,能以各种程度的可能性或概率把握事物; 能够等待证据,估量证据; 能够抵抗对他们喜爱的偏见和各种甜言蜜语的诉求。批判能力教育是唯一能真正称得上是培养好公民的教育。

二、批判性思维与论证技能的内在联系

质疑,问为什么,从不同视角提出不同答案,继而在多元可能选择中根据理性证据确定最佳答案,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主线或核心。这条主线包含三环节: 置疑、提问或怀疑多元意见( 替代选择) 最佳选择( 判断) 。三环节构成的批判性思维完整链条也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相一致。例如,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论辩理论家菲诺亚基罗以哥白尼革命作为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样板,揭示出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元素: 批判、推理和判断。

不难理解,论证技能在这三个环节始终如影随形。按照论辩的自由规则,怀疑也许不需要论证。相反,持有被怀疑主张的人应承担论证责任。但是,对取得假设地位的断言抱有怀疑,就得承担论证责任。替代选择或多元意见是针对某个议题、问题或难题而从不同视角、立场、观点提出的可能回答。它也可能是基于同一事实或证据而推出的各种可能结论,多元意见的产生也许与不同人拥有的假设不同有关,即在默认了一些不同背景假设( 如价值、价值位阶、原则、公理、模型等) 的条件下,从同样的事实或证据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论证不同的主张。因而在同样事实或证据的基础上,对多元意见做出论证无须惊讶。每一主张有其支持理由才会赢得人们的认真对待。

换言之,欲使他人慎重看待自己的主张,提议者自身必须严肃对待所提议的主张,即将它置于坚固的理由基础之上。事实上,有资格成为多元意见之中的一员,绝非任意的随想或无根基的独断。正是多元意见中的每一个都获得了某种合理的支持,因而才会有通过分析、比较和筛选最终获得判断的最后环节确定最佳选择或答案。最佳是衡量各种主张之论证的结果。衡量自然要诉求某些理性标准,而对形形色色的具体标准的掌握又构成论证能力的重要元素。

三、批判性思维技能体现

为论证技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本世纪初提出,学校应该教智慧,但智慧不是直接被教的,而是间接获取的。

不是教孩子们思考什么,而是教如何思考,这是为智慧而教的基本理念。在批判性思维运动中,涌现出一些知名的培养或促进智慧的教育计划,如李普曼等人的儿童哲学,运用一套专门编写的儿童小说发展儿童的分析性思维技能。儿童阅读这些小说,然后学会评估小说中的信息,对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做出判断,决定他们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哪种选择; 保罗的计划强调对话思维或从各种视角看问题; 珀金斯注重知识如何被设计和运用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恩尼斯所提供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分类中的许多技能是智慧思维的必要元素。在

提出关于智慧教学应遵守程序的建议时,斯滕伯格指出,要特别强调对话思维( dialogicalthinking) 和辩证思维( dialectical thinking) 的发展。前者涉及思维者从多重视角理解重大问题,以完全不同于自己的方式理解别人如何能正当合理地设想事物。后者包括思维者以进化( 不仅从过去到现在,也从现在到未来) 的观点理解理念和范式。 这种教学应越来越强调批判的、创造的和实践的思维。

四、论证技能系统论

证技能是论辩性思维的要件之一。论辩性思维包括关于论辩的知识( 事实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态度( 价值和认识论信念) 和技能。态度代表对论辩的一般立场和观点,特别是对论辩本质和功能的认识。论辩知识是主要由逻辑、修辞和辩证法整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论辩理论和相应方法( 策略性知识) 。

比如,对论辩相关重要概念( 如论证、理由、证明责任、反驳、论辩阶段、论辩行为准则) 和规则的理解就属于论辩知识; 策略性知识或方法包括解释( 定义) 、分析( 如论证图解) 和评估论证( 如谬误剖析) 的方法; 重视论证,考虑不同意见,把论证视为明白显示合理性的方式,坚持通过论证解决意见分歧,承认论证具有可废止性等,都属于论辩态度的范畴。理想的论证者应该在其论辩中显示的人格特质包括: 讲道理,理解证据的重要性; 不教条,在合适的情况下愿意改变看法; 是一个想要理解他人立场而非仅仅重申自己立场的好倾听者; 是有同理心的人,懂得论证总是要理解自己争论伙伴所持的立场: 为什么他相信他的所为,他如何看待与他立场相对立的你的立场,等等。

10.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的助推器 篇十

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的助推器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逻辑思维形式,杜威、恩尼斯等人对它的`教学和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究,西方哲学家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它的哲学意蕴.这些研究成果为批判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莫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科学研究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推动科学研究的每一个进步.基于批判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特点,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能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作 者:吕红香 徐锦中 LV Hong-xiang XU Jin-zhong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2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1(5)分类号:B81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科学研究 逻辑思维

11.MBA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篇十一

我们谈到MBA教育时,实际上能学到什么呢?第一,接受一些新的理念;第二,系统地学到一些知识;第三,会掌握一些工具,学会一些套路;第四,要提高能力。可以看出,参赛的同学们在套路掌握上、知识的学习上还是相当优秀的,每个案例分析都能跟理论联系起来,应用某种理论,使用某种工具,譬如,大家都会SWOT分析,都会五力模型,套路做得头头是道,但是这里面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实际上,我们面临一个现实发生的问题,可能要从四个角度考虑。第一个问题,明确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可能需要审时度势,需要有高度,而不是要陷到案例给定的情景里,以后同学在学习中间需要正确处理高度与深度的关系,考虑企业现实问题时候要把问题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但是分析具体问题时候,又要深入到具体解决方案层次。第三,分析案例需要开发方案,管理具有科学性,需要数据分析,需要证据,需要结合某些理论或者原则,但是管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有艺术性,艺术性是要强调创新,强调与众不同。本次案例大赛里如果从不足地方讲,还是创新不足,如果真的有一个队提出企业现在做法是有问题的,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做法来做,那样的话可能得到更大的好评。第四,可能要权衡利弊,要评价、要分析、要比较,现在的案例当中有一点不太足的地方就是缺乏比较,一般围绕着一件事情说,一说到底。

12.批判性思维习题 篇十二

一、营造质疑的氛围

传统课堂讲究的是“师道尊严”, 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 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特别是制约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敢于对老师质疑, 对教材质疑, 对同学质疑, 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乐意质疑的意识。只有在民主宽松、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下, 学生才敢于发问, 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质疑情境, 为质疑活动做好必要的学习准备。如教学《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你要切开一个西瓜请同学们吃, 切一刀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切两刀、切三刀呢?分别怎么切?”这一问题顿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围绕着“西瓜怎么切”这一问题, 一场激烈的“质疑—辨疑”活动迅速展开了。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引进激励机制, 促使学生的质疑活动开展。如通过开展提问比赛,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而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 学生质疑之处比平时课堂教学时多得多, 教师必须给予机会, 给学生提供乐意质疑的广阔时空。

二、教给质疑的方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考技巧,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 很少引导学生翻阅教科书, 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学习工具。教科书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 也是引导学生质疑学习的首要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 从多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展开思考、讨论, 从而引出问题。一切创新源于问题的发现, 让学生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 可以促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 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质量。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 而在于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数学结论习以为常, 常常使用。然而, 如果我们认真推敲的话, 从它的反面也可以找到问题的来源。如“0的0次方没有意义”, 这个结论学生早已熟悉, 但在课堂上, 有一名学生提出了“0的0次方为什么没有意义”这样一个问题, 反而把全体同学难倒了。经过笔者引导, 学生讨论, 最终从0次方的定义等方面证明了“0的0次方没有意义”这个结论。对教学内容的质疑, 可以激发学生的新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同学的观点, 敢于追求以往不曾有的观念, 有时可以借助反方角色的扮演来促进智慧勇气, 注重从不同观点来思考问题, 注重求得拥有多重逻辑的见解。

三、提升质疑的品质

质疑教科书、教师、同学, 还属于弱势批判性思维, 反思自我则属于高水平批判性思维层次———强势批判性思维。强势批判性思维要求客观地、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 及时修正错误[2]。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何种弯路;原因何在;该记取何种教训, 等等。例如, 对《开n次方根》一节, 在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上, 应引导学生进行如下三点反思: (1) 通过引出n次方根的概念, 分析互逆运算的关系; (2) 通过探讨n次方根的性质, 总结其概括过程中如何进行的分类; (3) 由求n次方根的运算, 领会有关的数学思维法, 如分类讨论的思想。

除了课堂教学中抓好“反思”这一环节外,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质疑, 也能提升质疑的品质。在布置作业时, 我要求学生做反思摘记, 主要内容有: (1) 每步推导、演算所据概念、定理、法则; (2) 对错误的简要分析及纠正; (3) 题型或思路小结; (4) 其他体会。再配合作业当日批改, 分类指导, 及时强化, 对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有益处。

数学教学需要不断重温先哲古训:“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 让学生疑有所思、疑有所悟、疑有所值, 才能真正培育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创新性, 才有利于造就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 (1) .

13.批判性思维习题 篇十三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批判性思维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人们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就今天所出现的国学热,我们应该用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国学热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文言文是国学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学国学,宣传国学。随着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国学热又热起来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的国学作品从央视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种现象如作为传统文化回归可以看成是社会发展中的理性选择,但有人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样的回归是文明的倒退;也有人坚持,并将国学作为视为民族信仰的主题,更有人将它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相比,提出了另一种论调。

这次国学热的出现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国学热,我们应该看到“热”的背后所出现的问题。

一、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热

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从一个曾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大国,沦落为在西方的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的封建帝国。巨大的反差,使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感情色彩明显占据上风,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沦落到那个样子,全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的祸,于是乎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五四时期、全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儒家思想先后遭遇过数次大劫难。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这也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

在国际上,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后,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一时间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空白和迷茫。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所需要的,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分析,从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另一个精神的支柱,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就成为一种现实需求。这大概也是国学热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今天的国学热

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就是仔细检查我们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使我们的理解力得以提高,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批判性思维不是仅指一种思维方法,而是指对包罗万象的世界进行认识的所有思维方法的总和。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是丰富的,美国学者约翰和查非明确指出,组成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活动有:能动性思维;独立思考;仔细研究情况或问题;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以论

据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讨论我们的想法。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是普遍联系的,面对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宣传、广告、评论、新闻等等,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随时对它们做出评价、进行筛选和过滤,从中找出适合我们需要的信息、帮助我们较顺利地达到目标。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如此重大,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再沿袭传统的做法,否则就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要将批判性思维放在重要地位。而我们的国学并不只是纯粹的书院式研究,不是一层不变止的,国学是发展变化的,是要确立作为民族精神来发展的。其次要冷静思考的是国学的价值对现实人生的作用。目前很多国学班开讲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孩子们穿着传统服装,在学堂里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学习之后的谦逊,礼貌、小大人似的“世故”,但同时很多家长又开始担心这样的孩子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就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弟子规》等国学产品背后隐藏的价值系统问题。一方面让孩子在家是乖巧听话的,另一方面又想让孩子在社会中是有个性的,是可以施展自己的。一方面想让自己的孩子是知书达理的,善解人意,另一方面又想让自己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进取心,积极健康向上,而不是固守陈规保守的。这是民间人们对国学热敬而远之的基本态度,这样的态度也足以表现出人们对于国学的追捧其实还是有所保留的态度,我们谈国学时就真的是要想想他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了。国学本质上是民族之本,国家精神之源。当时时代确实存在着文化认同危机,人们信仰的确实,当我们看到中国文化目前正前所未有的不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别的国家在研究我国的敦煌学,我国的《山海经》,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建立起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适应时和时代社会发展并且与时俱进的思想与信仰,不是回头来泛泛得读一些《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小学式的教条文字,正如医生治病,不能对症下药,就算是吃不出人命来,但对人终是无益的。

三、总结

14.批判性思维习题 篇十四

新时期新形势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这一要求之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加紧迫,它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推动力,因此必须加大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分量。创新要求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则是创新人才培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勇于质疑,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正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笔者任教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它从建校初期就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有效教学见长”的教学理念,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本文拟就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做一些探讨。

一、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源起西方,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一位哲学家约翰杜威(1910)提出来的。他在《我们怎样思考》这本书中用了“反思性思维”这样的提法,他认为“反思性思维”的重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独立的思考,搜寻有效的证据,最后做出延迟的判断。说到底,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是一种对外部事物和问题的判断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杜威之后,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开始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风行起来,甚至于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受西方研究批判性思维的热潮的影响,我国的学者们也意识到了培养批判性思维重要性,在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了相关的研究。文秋芳(2008)和黄朝阳(2010)等学者都相继发表论文著作对批判性思维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批判性思维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都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在中国也有小部分大学实验性地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方面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尊师重长,强调顺从和接受,追求个性脱离主流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而被社会所不容。举一个小小的例子,笔者的女儿最近刚上一年级,她的语文卷子上的一道填空题吸引了我的关注。“圆圆的荷叶像什么?”女儿的答案是“像把伞”,这道题被打叉,正确答案是“像盘子”。我说圆圆的荷叶像把伞,没有错呀,很有想象力呢。女儿立刻反驳我,老师说的就是像盘子。看到这样的试题和女儿这样的反应,我感到莫名的惊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将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是教育这条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吗?孩子们只知道死记硬背,没有想象力;孩子们只会惟师命是从,没有自己的判断。从小所受的教育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习惯。到了大学这种思维定式的弊端更是逐渐显现出来,学生们缺乏创新精神,对所学不求甚解,60分万岁,毕业论文更是靠剪切和粘贴来完成。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对适合我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框架还没有完全搭建好,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评判的机制,就很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批判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实会发展得相对慢一些。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现有的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习得的。笔者在高校担任大学英语教师17年有余,与英语的亲密接触让我的思想也受到英语思维的很大影响,下面我想谈谈大学英语课堂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具体实践。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加强批判性意识。批判性思维不是单纯的挑毛病和简单的否定,而是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深思熟虑后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教师应在课堂上作出表率,明确向学生表明态度,欢迎质疑。教师不要再把自己架得高高的,而应该重新给自己定位,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他们的参与程度,他们的学“习”热情,才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评判标准。其次,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批判性思维并不是需要全盘否定,也不需要剑拔弩张。它需要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让大家各抒己见,让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碰撞,闪现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要善于发现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融入批判性思维的氛围。嘉庚学院的校级选修课中有一门课就是批判性思维课,任教的是一位资历颇深的外教。

在和他的交流中,他告诉我中国的学生们缺乏批判性的精神,他用一个学生们作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句子作为例子——“一个硬币有两面”,他问学生们,一个硬币真的只有两面吗?你们有认真观察过吗?从直观上看一个硬币应该有三面,而从抽象的角度看,一个硬币的面就数不胜数了。学生们都超爱上他的课,简单生动又有趣的范例,引导他们走入了教育薄弱的一个领域。受他的启发,我在每一单元的导入课之前都要认真思考,尽力设计出学生乐意回答、有话可说的问题。其次,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单一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教育发展至今,大家应该都充分意识到这种教学的弊端。

一个有效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课堂活起来,加强互动,要在上课之初就让学生明白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要讲解一篇英文文章之前,预习工作很重要,我在所教授的每一个班级都会建立QQ群,通过这一平台我能及时地把预习的任务下达。进入每一单元之前我都让学生把生词、难句在课前先查阅完毕,并让他们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章至少三遍。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对于这一问题你的看法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思考。

这样学生们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并发现其中的难点,然后通过图书馆或是互联网的平台去收集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比对,确定各种信息的关联性,得到对文章所涉及问题的初步推断。带着这样的分析到了课堂上,学生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我在课堂上的一般做法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用一环扣一环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用辩论等方式对英语文章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小组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化整为零,在大班的环境里也能实现小班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对所要学习的文章设置合理的问题,循序渐进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在小组里同学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有之前充分的课前准备,讨论起来也是有章可循的。

教师这时要在旁倾听,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帮忙分析原因。最后由每一小组派代表上台做总结发言,阐述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时教师的作用特别重要,要对每一组的发言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反馈,并提出建议,这样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嘉庚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是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我用第四册中的三个单元为例来展示课堂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实践操作,抛砖引玉,以期与大家讨论。先来谈谈辩论的实践操作。第四册的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关于两性对美的追求的不同看法。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们讨论什么是美以及影响审美标准的因素有哪些。同学的回答各种各样——“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的性别……”接着同学们的回答,我把话题引入男性和女性对于美的不同认知。

最后我抛出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女性为了让自己更美需要化妆吗?”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加入正反两个阵营进行辩论,课堂气氛立刻被点燃,持需要化妆的一方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内在美需要外在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化妆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社交礼仪,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持不需要化妆的一方认为化妆是肤浅的表现,女性追求美不需要化妆,应多看书开阔眼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辩论一般都没有输赢,我会在总结时针对每一方的精彩表达给予鼓励。辩论只是给大家一个机会抒发不同观点,发现看问题的各种不同角度,重要的不是输赢。再来看看如何让小组进行项目介绍。第四册的第三单元是围绕企业家精神为主题展开的。嘉庚的学生不少都来自父母经商的家庭,孩子们身上多少都有父母爱闯敢拼的基因。因此,我想到,这个单元就让他们自学,参透文章传递的意思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策划一个毕业后想创业的项目,包括项目的现状、前景,运营方式,盈利方式,等等,放手让学生们去想去做,他们会给我们很大的惊喜。

学生们创业的项目就像“头脑风暴”,五花八门,争奇斗艳,有的还用上他们财务专业课上学的知识,为自己的项目加分不少。有的小组想在校区附近开设一个综合的乐活商圈,有的想办一种私人订制的摄影工作室,还有的关注现在快递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绿色包裹的概念。一个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项目规划,我听得热血沸腾,感觉看到他们自由飞翔的灵魂。这样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们学会如何独立思考,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第四册最后一单元的主题设置得非常好,在两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和学生们谈谈人生的意义。我给每个小组设置的话题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答案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有人认为要赚很多很多的钱,有人认为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人认为是拥有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自由,不要惧怕别人的眼光,有人认为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生活的更好。基于这样的讨论热度,我引导他们谈谈文中男主人公的一生是否有意义,文中作者也是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并没有下定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结束语

15.批判性思维习题 篇十五

阅读课在英语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它要求读者从语篇的高度着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质疑、评价和提出自己对文本的观点和看法。尤其在信息与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拥有批判性阅读技能、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更符合当今时代对先进人才的需求。

长久以来,我国偏重于英语的工具性需求,恰恰忽视了英语的人文性。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在语言的单词、语法及重点句型结构等浅层次的表层信息的讲解。而对于语篇文章的深层次信息的分析、质疑、评价与反思非常欠缺,尤其缺乏引导学生对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学习,这也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弱,严重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需要批判性的阅读习惯,根据批判性的思维来分析辨别他们日常所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再者《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将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主张内部的认知过程。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构建的,主张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学生在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组织信息,完成一个大脑内部信息不断整合、加工、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进而通过思维的构建,呈现英语语篇理解的层次,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英语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2.批判性阅读理论。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要求读者区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区分事实与观点;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推理文本来弥补文本蕴含的意思,得出结论。”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但需要对文章进行表层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更应该对所阅读的文章提出更高层次的审视与质疑。

三、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以某种标准为参照对信息甄别和评判的考量过程和思维级别,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批判性思维需要批判者对信息进行储备、智力、逻辑等活动的参与,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过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读者对所阅读文章的信息进行理解、评判和处理,批判性思维更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语言阅读材料中,从而深刻的理解阅读材料并得出新的结论和观点,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养成。

批判性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作者、文本、读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桥梁,读者要通过文本查找文本表层意思,理解隐含的深层次信息并形成自己合理的观点。批判性阅读是以表层阅读来促进深层次阅读的过程;是将材料内容与个人已有的价值观念、态度联系起来,设立假设,提出问题,综合分析,对文本内容做出超越文本本身的评论性反映;是批判性阅读教学和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提出批判性阅读课的建议

1.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需制造和谐友好的氛围。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和同学和平相处,努力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不是一味的接受文中的观点,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中敢于提出质疑,勇于向文本与权威提出挑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总结与文本中作者的观点相融合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2.培养学生的学与思相结合的能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思考,如何思考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会思考,更应该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并在独立思维的养成中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信息时代和未来的竞争中学会辨别真伪,立于不败之地。

3.批判性阅读需充分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在进行批判性阅读前,教师应着重讲解文本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生不懂的词语、术语、概念讲透,并鼓励学生学会用工具书学习,以期弄清其最准确的含义。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了解材料相关的背景资料,学会批判性阅读。对文本进行有选择的质疑与反思,而不是全盘否定文本。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五、总结

16.群文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 篇十六

群文阅读指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这一过程既是批判传统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建构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一、对传统的批判

传统语文教学有利有弊是不争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落实到实践中则显得苍白无力。群文阅读对如何取舍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单一文本到多篇文本

从形式上看,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传统阅读教学实践相比,是课堂中阅读篇目的变化。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堂课只呈现一篇文本,而在群文阅读中一堂课会呈现多篇文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5万字。课本本身是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的,而群文阅读在课堂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把课外阅读这一不可控因素变为可控因素——课内阅读。

同时群文阅读也不同于“一篇带多篇”和“主题阅读”这两种多文本阅读模式:前者强调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取文章,从多角度看待这些议题;后两者则强调一篇为主,其他篇目为这一篇或者证明这一篇主题服务。

孙绍振指出:“从人所共知的常识到天经地义的权威,都要反思。有了反思,有了对立面,分析才有切入口。”[2]教学中进行单一文本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常态,这样的语文教学是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阅读量的。群文阅读正是在这一反思中进行分析而产生的实践。

(二)朗读到思考阅读

朗读教学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阅读教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有利支撑。对于朗读法的利与弊詹丹先生分析得很透彻:“通过吟诵或吟唱来阅读经典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借助声音效果的营造,把自己与现实暂时隔离开来,充分投身在经典所构建的世界里,如果说这样做能够对当下急功近利的现实、浮躁的世界起一定的隔离效果的话,与此相伴随的缺陷也不容小觑。因为,如果让自己浸染在经典中不能自拔,完全把现实抛弃在脑后,经典的隔离现实就很有可能变成逃离现实,阅读经典就很有可能变成了麻痹自我。”[3]语文教师喜欢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甚至不顾文本的具体特点,一味要求学生多读,而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

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一堂课中阅读一组文章,可能是四五篇,甚至是七八篇,而且阅读后还需要完成预期的目标。在蒋军晶《创世神话》的研究课中,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记录下自己的听课感受:“这节‘冷清的课, 只有教师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 ,孩子们在忙碌地看书、思考、陈述、倾听。”[4]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本,而且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文本思考问题,会减少对单一文本反复研读的厌烦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挑战动能。从阅读时间上看,文本增多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增加,同时教师讲授的时间必定减少,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在规定时间阅读多篇文本的过程中,朗读技能的培养相对弱化,学生必须学会运用默读、范读,甚至跳读这些以前很少受教师关注的阅读技能,这与课标中“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的目标是一致的。朗读注重聚焦文本的某一点进行感知,群文阅读则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文章之间异同的比较,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师传授知识到学生建构知识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两种方式。接受学习强调老师的传授,有利于学生抽象能力的发展;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的发现,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认真听的现象随着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情况依旧不乐观。

传统阅读教学是教师依据课文传授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始终是以某一篇课文为基础,这一特点导致学生思考的碎片化。崔勇先生对群文阅读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概括得很清楚:“群文阅读是以完整的材料为单位的阅读,学生通过高屋建瓴地对一组材料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材料间的关联性。并且,学生还将在进一步的比较中发现材料间的差异性,从而看到细节对整体产生的作用。”[5]通过材料关联性与差异性的比较而构建起的知识是整体中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合理性”,不禁让我们反思教师传授知识中的“知识”是否符合这一特性。谢小庆先生的理解是:“中国学校中广泛流行的这种‘真理——谬误的非审辩式思维方式把学习过程理解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事实上,在今天的学校中,讲授的许多标有‘科学真理标签的东西都是非常可疑的。”[6]同样,学生构建知识中的“知识”是否具有合理性也需要反思,这些知识是学生在一组文章中对同一议题多角度的理解,在《创世神话》的教学中,学生最后总结出神话中有许多民族元素,这是通过六组文章的对比得出的这一结论,与只通过盘古《开天辟地》这一篇文章而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材料的丰富性使群文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知识”更显“合理性”。

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11中国SAT年度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学生SAT的平均分数仅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的平均分数1509分差距高达300分。这300分的差距主要来自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这也是目前限制中国学生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并不是只需要在大学里完成,而是从中小学就要开始。群文阅读或者是有意为之,或者是无心插柳,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来说是有意义地探索。

“批判性思维是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德育部分,是一组关于认知和行为的批判理性精神和品德。它包括谦虚、谨慎、客观、具体、公正、反省、开放等指标。”[7]智育部分,特别强调反思、质疑,层层深入的具体分析。下面具体论述群文阅读是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

(一)学生的质疑能力

孙绍振说:“这可能就是西方哲人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反过来说,我不思故我不在。通俗地说,我不会反思,就白活了,瞎活了。”[8]叔本华也曾说过:“不思考的读书只是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有自己的思想,必须先在阅读过程中对别人的思想进行思考,进行质疑。

教材中的文章,老师的讲解通常在课堂中被当作权威,群文阅读则逐渐对这一权威进行质疑。首先,把教材中的文章进行重组,由单篇文章教学变为一组文章教学,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和这一组文章中的其他文章被列入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开始怀疑教材中文章主题的唯一性与作者观点的绝对真理性;其次,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思考时间大大增加,教师讲解相对减少,学生更多的是回到文本学习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威性会相对下降;再次,在一组文章的对比中发现异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即为什么同一议题的文章会出现这些相同或者不同点,使学生的思考上升一个层次。

(二)学生的比较与评价能力

《2011中国SAT年度分析报告》中指出,在考察批判性思维的阅读和写作时,“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出现在‘比较和评价论点这类题型中,因为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剥离表象去探求文章的‘前提假设,同时对比不同作者的观点,这也成为中国学生‘最大的软肋”。传统阅读教学过于重视对单篇文章中的语句、结构、主题、作者意图等进行精读,则对不同文章的比较、学生自己观点的提出不够重视,这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群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比较和评价论点”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首先,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课堂上只呈现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教师提供其他文章,学生则无法训练比较能力;群文阅读则根据一个或者多个议题提供一组文章,为学生根据议题比较文章中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可能性,并以此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其次,这组文章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某一主题的,学生要理解这一主题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评价不同作者的观点,从而整合得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蒋军晶老师在“友情诗”群文阅读教学中,提供五组友情诗,每一首诗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友情,学生需要理解每一首诗中作者对友情的看法,自己最后得出“什么是朋友”这一问题的答案。最后,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相对完整客观地审视文章,使得出的观点更具“合理性”,从一篇文章中得出某一结论(阅读《盘古开天地》得出“古人喜欢把世界看成一个蛋”),与从一组文章中得出某一结论(阅读中国神话、伊朗神话、罗马神话、印度神话后得出“古人喜欢把世界看成一个蛋”),显然后者的结论更符合批判性思维中的“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9]更具“合理性”。

(三)学生的德育

群文阅读对学生智育的培养只是批判性思维中的一个方面,对德育方面的培养也体现得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平等的精神。“批判就是研究,就是讨论,是思想的交锋,是思想的互补和互动,是通过交换达到思想的完整和提升。”[10]在这种交流中平等是前提。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每一篇文章有一个固定的主题,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理解这一主题,教师参考资料中有对这一主题的解释,所以在讨论前教师心中已经有了对这一主题的正确答案,再加上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始终高于学生,使学生表达思想时有所顾忌受到约束。群文阅读中,一组文章是由议题组合在一起的,议题就是用来讨论的话题,在讨论前教师心中也没有固定的答案,这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更好地发挥点拨、指导作用。同时这一平等还体现在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在学生与文本互动过程中,既能理解文本,又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开放的精神。世界的多元性决定学生必须以开放的精神进行学习,群文阅读中材料的丰富性可以使学生突破课本的限制,开阔眼界。主题到议题的转变,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

第三,客观的精神。客观是指纵览多个角度,揭露事物的本质。单一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总会存在局限性,群文阅读中的透过多个文本多个作者的视角看同一个问题,更有利于接近事物的本质。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会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重视多角度、客观的审视事物。

群文阅读本身蕴含着对传统的批判,有利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一新兴的阅读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如何选择议题组织文章,如何处理默读和朗读在时间上的分配,如何对这一教学实践进行推广等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注释: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

[2][8]孙绍振.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J].语文建设,2012,(09).

[3]詹丹.从经典的吟诵到思辨性阅读[J].语文学习,2015,(01).

[4]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5]崔勇.群文阅读的价值追求与实现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5,(5).

[6]谢小庆.审辩式思维在创造力发展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2014,(06).

[7][9]董毓.角逐批判性思维[J].人民教育,2015,(09).

[10]张晓芒.批判新思维[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06).

上一篇:比尔盖茨成功背后的家庭教育下一篇:公司高层领导述职述廉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