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课考试题

2024-07-25

政治理论课考试题(共8篇)

1.政治理论课考试题 篇一

试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实践

论文摘要:在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道德品质高不高,不是分数能说明的问题”,这是中国高校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共同认知,也是中国教育界要求加强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铜仁学院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力求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受到教育,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论文关键词:铜仁学院;考试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铜仁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由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向综合类大学转型的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解决摊子变大所造成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与教学效果不佳的矛盾方面,积极做了探索和尝试。其中以考试方式改革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方式最为有效。该方法是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精神的基础上,促使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拓展性训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的原因及背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引导大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督促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养成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当代中国正处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时期,西方多元化价值体系对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透析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特点,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科学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和教学考核。由于考试这个“指挥棒”不仅具有独特的教育、导向和管理功能,深深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也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考试方式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关键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来带动教学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势在必行。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实行的是“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方式,其系统主导功能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新时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这种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传统考试模式虽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然而在面对其日益显现出来的卷面性、片面性、强制性的弊端时,大家则又是惊人相似地“见怪不怪”。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传统考试方式难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创造的精神,难以反映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发展个性特长以及激发学习兴趣,难以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难以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大使命,它已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其次,目标必须定位于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完成与发展服务,考试方式上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本质功能的实现、着力于课程特点的要求,考评手段上淡化考试的强制性,寓考于学;淡化考试的片面性,增进考试的全程性、全面性、自主性、多元性、实践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以考促学,“以考免考”的改革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行效果

1.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的设计

我校在设置本、专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努力克服教师少学生多的困难,全体思政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就考试改革主题,多次到省内等各所兄弟院校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材料。联系我校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一方面查找、整理以前考试改革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找准传统考试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一张试卷定成绩”,开展考试方式改革专题对策性研究。

在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后,目标确定为既要明确综合考评,又要慎重试点以后逐步推广应用。经过多次讨论实践后,在已设计具体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是:学生笔记、课堂考勤和提问记10%的平时成绩;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计30%的综合成绩;以开放式作答或闭卷考试情况评定计60%的卷面成绩,三项一起合计,为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具体细节如下。

(1)严格把关前置要求。教师在教学全过程认真落实考勤制度,与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年级辅导员一道对缺勤严重的学生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凡缺勤1/3以上,平时成绩记零分。授课教师仔细抽查、验收学生笔记,以免“前置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形同虚设”。

(2)授课教师在课程进行到半期时,给学生布置实践调查活动、辩论赛、撰写论文与调研报告等开放性问题,学生可单独完成也可组队完成,教师应针对完成情况进行指导。

(3)“开放式作答”的命题改革工作严谨科学,题目既不能变成“克隆”书本,又要求难度适中地应用基本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同时,又要避免与卷面考试内容相重复。

(4)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整合,自2006年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体系开始全面实施,这既是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经过逐一科学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深入反思传统观念的束缚、总结成功的经验,我们从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进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系统完善考试改革整改方案,四年来的实施得到了院系师生的普遍认可。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的实行效果

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的逐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校现已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推广性和可借鉴性的考试操作策略与技术模式,形成了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已成为铜仁学院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得到各方面的普遍认可。

通过四年来数千名大学生的考试实践,综合考评制度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开展。“开放式作答”培育了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能力,克服了死记硬背,丰富了考试内容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并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实践活动考评”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发挥特长优势提供了选择空间。学生在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社会调查、演讲比赛及辩论等形式的考试中得到锻炼、交流与启发,从中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考试方式改革能够成功地检测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情况。学生在自选的实践项目中,查阅大量文献、请教有关教师、开展社会调查、相互讨论交流,良好的学习风气正在学生中形成,严谨教学的风气正在形成,教风和学风都得到明显改观。

考试方式改革在理论探索上突出了以人为本这一先进理念,授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从“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重大转变。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增强考试的自主性、针对性、探究性与实践性,为培养新型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为切实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防止教学中学生主体缺失而认真开展因材施教的互动式教学,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打造成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系统工程的突破点。“考改”带动“教改”,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自觉提升教学水平,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的创新点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的创新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是在对传统考试制度对现实人才培养的适应程度进行深入思考之后作出的改革尝试,该考试方式创新点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1)强调考评方式的综合性。旨在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试中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强调考评方式的过程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综合考评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专题性研究、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段考核,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全程性的考试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减少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功利性目的,改善了学风、考风,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3)改革成绩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创新。改革过去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4)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强化考试效果。课程考试结束后,授课教师要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试题难度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价,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改革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考试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改革也难免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就存在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由于传统考试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对考试方式改革认识程度不深,不能深入理解采用新考试方式的目的和意义,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表现在不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草率选择实践活动题目,避难就易,撰写小论文的多,锻炼动手能力的少,更有甚者,在提交的论文中存在大量抄袭现象,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精神。

(2)考试方式改革强调过程考核、分项评定成绩,这无疑加大了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传统考试方式中,授课教师只需在期末批阅一次试卷即可,而现在既要对“综合考评”进行试卷批阅,又要对“实践考试”进行成绩评定,阅卷工作量是原来的两倍;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对象数量庞大,阅卷任务更为繁重。

(3)考试方式设计上的创新性还不够,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师受传统考试模式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思想不够解放,未能在方案设计上进行大胆突破;另一方面可能与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束缚有关,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基于传统考试模式而制定的,考试方式改革与固有的考试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改革力度越大冲突也就越大,这就导致教师在考试改革的方案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顾虑,不能放开手脚。

四、总结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中,理论探索再提升与实践再创造将是一个任重道远而又推陈出新的过程。

http://

2.政治理论课考试题 篇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方法密切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使学生懂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 要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自觉性。当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考试的评价方法与实现教学目的没有实现有机统一, 考试评价的结果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际相脱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 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 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意见”为我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指明了方向。考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环节,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力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所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部分。考试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最终效果。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目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不统一

通常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 就自然地联想到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写论文等具体的如何考试的方式。但由于过于重视如何考试, 常常忽视为什么考试和考什么的问题, 导致了考试的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出现偏差, 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的方式和方法没有真正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手段。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目的的忽略, 这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2、考试内容主要是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书本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就全部高校这一整体而言是多种模式并存, 但就一门课而言考试的方式是单一的。多数学校考试内容主要是以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 以闭卷的方式考察学生们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程度。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应指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情况。而高校却没有做到, 主要原因有:一是该方面的评价难度比较大, 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都不清楚该评价标准。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即使认识到该方面评价的重要性, 但不愿意开展该方面的评价。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也影响着该方面考试评价突破局限性;一些领导和职能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上重视而实际上的不重视等。

3、平时成绩的考核没能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为了弥补期末考试一张考卷确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的局限性, 目前许多学校采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成绩, 由平时成绩和期末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的确定,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尽可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目标。

但是, 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本没有起到考核对学习应有的作用。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搞清设定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意义;二是对平时考核为什么考、考什么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有问题;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要考核的学生众多考核取得真正的实效也确实有困难。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的思考

1、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的目标

研究确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评价方法, 首先必须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目标。没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评价目标, 就无法判断评价的结果是好是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其教育的目标, 就是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合格的政治素质,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方法, 就是要通过各种科学可行的方式, 帮助这一目标的实现。目前在许多高校的学生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 何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结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不一致的状况, 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内容力求全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评价内容, 要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来决定,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 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评价内容:一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运用能力;三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情况。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必须“采取多种方式”。首先, 要有闭卷考试的方式。通过闭卷考试, 引导学生熟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其次, 设平时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成绩考核的重点应该是在学生真信基础上的运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情况。该方面如何考核的研究急待深入。最后、要考核实践教学。“意见”指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 确保不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关于实践教学考核

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 首先要搞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立足于目的,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最适合完成一份调研报告。评价调研报告主要应该评价以下方面:一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中是否结合运用了所学理论;三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教学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是否结合运用了所学理论, 主要是看调研报告是否是以学生为主导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和研究的问题是否与所学的课程直接相关。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理论的理解,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导者。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课要有充分的准备, 备好实践教学课。任课教师在讲授每一章后要给学生留1-2个实践教学参考题, 以便学生适时进行实践教学选择。在上述三方面的评价中, 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占较大分值。

摘要:本文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高校普遍实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 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原因。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经过专题的研究,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部门,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组织者, 提供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 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3.政治理论课考试题 篇三

【关键词】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改革 政治立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51-01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是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的重要内容,而且其能够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测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健康的考试观念、科学的考试内容、合理的考试方式等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优化学风及考风建设,促进考试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民族大学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情况

1.考试目标不清楚

大学校园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并安排相应的考试,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以考促学”。具体而言就是要进行课程的考试,来考察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具体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喜好程度,让他们能够认真学习基本知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坚定政治立场,从而保证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得以实现。但是,现在很多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考试目标并不清楚,学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过关并争取获得理想分数,以顺利拿到文凭、评定奖学金和各类先进。对部分老师而言,考试意味着课程结束后,用考试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老师在教授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总是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并没有融入实际内容,甚至有意识地会突出考点,临考前给学生划重点也是常有之事。

2.考试方法不科学

当前大学校园中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考试方法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就拿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近年来为便于操作,尤其是便于成绩管理,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采取卷面考试的状况。题型千篇一律,即严格按标准题型出题,并且纯理论考试使学生见到试卷心生厌倦、无心答题;其次考试内容很刻板,即内容圈在教材内学生按教材答题便视为正确,不按教材答题便视为错误;最后考试的评判十分主观,教师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考后分析;而且多为一考定终身。

3. 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程在考试的时候主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考核,并没有与实践相结合。虽然近年来,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高校已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出勤率纳入考核的范畴,并且这部分成绩约占30%的比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内容依然停留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内容等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考查学生提炼观点、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论证观点的能力,更是很难通过考试内容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原则

民族高校首先应该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的指导思想和《意见》,但民族高校在办学理念、受教育对象、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又有其特殊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从民族高校的特殊性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素材,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内容,使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内容、方式,进一步让师生转变考试观念,明确考试目的,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1.提高人员培养素质原则

大学生是接受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员,他们是整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素养,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还要进行思想政治考试的时候都需要遵守这一基本原则。

2.提高学习风气,整顿考试风气的原则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进行考试主要就是为了“以考促学”,学习风气是学生价值观念的中国要体现,也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展现。学习者是深入钻研,还是浅尝辄止?是谦虚诚实,还是急功近利?这些都是学风的体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课堂表现不好(讲话、玩手机等)已成现实。据统计,近几年我校期末考试作弊的科目2/3以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弊方式包括夹带、相互抄袭、通讯工具接收答案等。因此,考试改革应该朝着有利于转变学风、考风的方向进行。

三、民大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改革的主要方法

1.明确考试的目标,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

大学校园安排思想政治课程,并且进行课程考试,不仅仅是想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所领会的知识内容,更是想要通过考试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所以,在大学校园中开展思想政治课内容需要坚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考察,才能够实现教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从整体上进行课程考察,深化改革内容

这些年来,我国政治思想的考试方法都是出试题,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最终以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的加权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这种考试形式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出现考前集中突击、考后全部遗忘的情况,不能体现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素质与能力的变化。根据目前的状况,笔者建议,一是可以实行“半开卷”的考试形式,允许学生查阅死记硬背的基本概念等知识,但在命题中注重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二是可以设立小论文的考试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调查等拓宽知识面,锻炼提高信息素养能力和创新改造水平。

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并不同于其他的教学科目,这不仅仅是一门教授理论知识的课程,还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所以,这门课程的考试不能够仅仅通过考试答卷的方法完成。总而言之,我国的民族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尽了很大的责任,怎样对大学思想政治课考试改革,克服改革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瓶颈和困难,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6.

[2] 李琼.西北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构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政治理论课考试题 篇四

1.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请直接答在试卷上; 3.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填写清楚。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根本是引进外资。(X)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X)

3.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教条主义。(对)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X)

5.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五四运动。(对)

6.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对)

7.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对)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对)

9.我国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举,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

10.我国实现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对)

1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X)

1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经济发展。(X)13.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吸引外资。(X)

14.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制度是政治协商制度。(X)

15.“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核心的是尊重创造。(对)16.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对)17.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因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艰巨工程。(对)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平等互利。(X)

19.现阶段我国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20.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手段,稳定是前提。(X)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A)

A.土地革命

B.军队建设

C.政权建设

D.党的领导

2、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的(C)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3、“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C)

A.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B.港、澳、台地区保持高度繁荣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4、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基本含义的代表作是(A)A.《反对本本主义》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5、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D)

A.经销代销

B.加工订货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6、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A.依法治国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培育“四有”新人

D.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7、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国家领导人(B)A.周恩来

B.邓子恢

C.邓小平

D.刘少奇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A)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9、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A.生产力标准

B.综合国力的增强 C.党的领导

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0、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突出解决了我们思想认识中的(C)

A.“两个凡是”的误区

B.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C.姓“资”姓“社”的问题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11、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B)A.1949年建国初期

B.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和波匈事件发生之后 C.1978年改革开放

D.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之后

12、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13、实事求是的基本涵义是(A)

A.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

B.找出事物的因果联系

C.发现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区别 D.找出事物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14、中国革命最基本的问题是(B)

A.军队问题

B.农民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党的领导权问题

15、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和平赎买”的对象是(C)A.个体农业

B.个体手工业 C.资本主义工商业

D.公私合营企业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包括:

(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和人权?

答: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组织扶贫开发,解决了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它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高度重视。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总之,社会主义的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经济上,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必须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

(2)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的、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所谓科学的,就是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所谓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四、议论题(20分)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方式与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是指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效率优先”就是使生产要素投入者能按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贡献取得报酬,承认个人在生产要素拥有的质和量以及个人对生产或财富创造上贡献大小的差别,进而承认个人之间劳动收入和要素收入的差别。

(2)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合理和合法的原因有:① 由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按劳分配本身包含着人们富裕程度的差别;②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③ 由于人们占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会产生人们富裕程度的不同;④ 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其中不合理的原因有:① 一些行业依靠行政资源,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和瓜分本属于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由此造成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的比例极不协调。② 由于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导致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不能正常、合理地流动,从而形成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不合法的原因有:① 以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为主的偷税漏税收入;② 各级党政官员的腐败贿赂收入;③ 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的收入;④ 走私贩假等其他的非法非正常收入。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原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十分巨大的阻碍作用,即使是合法和合理的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应是适当的和有限度的。

5.政治理论课考试题 篇五

这位研究生说她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r博士在闭幕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好美好的世界。摘编自 《扬子晚报》(203月17日)

问:

(1) 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考点: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读:

具体针对这两段材料问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两件事情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这是第一个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这是材料二的一段话,对我们从事认识活动有何意义?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问题本身题眼在这样几个字上,就是体现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显而易见这道题主要考到的考点是认识的能动作用。

那么在我们的教材当中,哪一个原理涉及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呢?主要是认识的本质这个原理,那么在教材里边呢,我们讲得很清楚,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那么这种能动性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在辅导教材当中,包括我们所使用的海天点评班28题中我们讲得非常明确,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具有摹写性,人可以通过认识比较客观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在括号1这个问题当中,前半句话用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这个意思主要表达的就是人在能动的过程当中,首先是可以尽可能的用比较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客观事物本来面目,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那么认识能动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具有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就是人的认识活动还可以通过主体认识能力,对客观事物信息的加工,重组,重叠,重构等过程。不仅能够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现象,而且还可以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么不仅能够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现在状态,而且还可以推测客观事物的未来,追溯客观事物的过去,这是它的创造性的主要体现。

那么在括号1这个问题当中所讲到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一般来说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说明它具有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它的大脑中具备了很多的知识,这样的话它的这种创造性在反映客观事物过程当中就能够表现得比较明显。所以说第一问它的这两个引号里面的话,前者用孩子的眼睛反映世界主要说明的是人的认识活动在能动性的第一个表现具有摹写性,那么第二个引号里的话,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那么它主要体现的是认识能动性的第二个主要表现,就是创造性,如果广大考生能够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两个特点的角度来回答括号1这个问题,应该说就能够拿到它的基本分数。

当然括号1的这个问题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除了这个考点之外,像在辩证法里面,我们讲意识的能动性的时候,其实也涉及到了它的具体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考生与意识能动性做相应回答也是可以得分的。

第二个问题,它的问题是用材料二的一段话,“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问题是对于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它的题眼或者关健词是“对实践”活动,那么怎么把前半句话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呢,辅导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考点,唯物论当中讲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它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的过程,其实反映的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那么这个指导作用其实在我们教材当中,包括海天28题里有两个地方都直接的讲到了,第一个地方就是在讲到辩证法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的时候,那么教材里边就讲得很清楚,人的意识它具有能动性有这四个方面的表现,那么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人的意识可以指导实践,使实践物质世界得到相应的改变。这应该说是意识能动性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那么材料里边的大学生所设计的蓝图,所设计的这样一个规划,当然是一种属于认识范围内的,一种对未来世界的描写,是一种未来世界的蓝图,然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让世界得到改变,让世界得到更美好,这就说明人的意识要想发挥作用,对世界产生改变就必须要通过实践,只有把认识或意识活动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的使世界得到相应的改变。

这是在我们辅导教材,比如说海天所使用的好题解析中,在我们预测试题,海天使用28题当中都讲得非常一清楚的一个原理,那么另外一点就是在认识论当中,我们讲到人的认识活动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那么这种指导作用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正确认识来指导实践,能够使实践顺利进行获得成功,错误的指导实践对遭到失败,受到挫折,显而易见研究生这个设计当然应该是正确的一种认识,让它指导实践,当然可以得到成功和美好的结果。所以括号2这个问题,如果要想比较完整的回答出来的话,从我们教材当中所涉及到的原理来看,应该有这么三个原理可以相应的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原理就在唯物论中所讲到的全部社会生活,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那么第二个原理就是在辩证法里边讲到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的其中一个表现,它可以通过指导实践来改造世界。

第三个可以涉及到的原理就是在认识论里边所讲到的,比如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两种效果,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可以获得好的结果,能够获得成功,当然括号2这个问题它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在认识论中,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产生的两个效果。

6.政治理论课考试题 篇六

《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旅游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

我校2013年专业学位入学《政治理论》考试的依据是国家当年考研大纲,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查考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参考资料为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复习指导和近期党和中央的主要文件。主要知识点如下:

1.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及政策支持

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有:(1)民营企业信誉体系尚未建立,企业融资困难(2)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偏低,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薄弱(3)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其自身管理能力较低(4)民营企业不正当竞争问题突出。

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给予下列政策支持:(1)由政府牵头,成立个私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商业银行要调整信贷结构,在政策上向民营企业倾斜。鼓励和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要加强并逐步完善民营企业信用建设。(2)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努力开发出有较高科技含量、适销对路的产品。民营企业要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姻”,加强技术创新合作。要帮助民营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民营企业资本与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合理配置的合作模式。

(3)创优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民营企业实现“三个转变”,即不断由家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由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个体分散经营向集体、规模经营转变。

(4)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规避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问题,保障民营企业合理有效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但还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这样才是全面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以下几方面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第一,经济关系市场化,即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一切经济往来,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论属于什么所有制,也不论规模大小、技术水平高低,都要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即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事务,而通过指导性计划、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第四,经营管理法制化,即一切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评价、控制、协调各种经济活动,法律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和保证。第五,社会保障制度化,即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维护社会稳定。

3.当前我国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尽管我国物流发展较快,但还刚刚起步,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其中的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就会影响我国物流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市场需求基础限制。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 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 有全面展开。(三)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物流系统效率低、综合水平不高。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四)行业管理分散。在物流业,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五)缺乏专业人才。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人才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

(一)搭建信息平台。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过程与网络财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

(二)完善配送中心来提高整体物流效率。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同时还包括整套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港口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积极为物流园区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物流园区内的交通、道路、绿化、教育、娱乐设施等项目,形成齐全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六)培养物流专业人才。鼓励和允许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4.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

5.如何理解当前的央企垄断问题

6.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紧迫性及路径

(1)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在此环境下,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出口导向为标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必然要求。(2)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升经济增长的国民福利效应。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着眼于破解自然资源的瓶颈、规避国际收支失衡的进一步扩大、解决危及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收入差异,通过制度和政策制定,使技术进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内涵的转变。(3)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解决各级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错位现象。第二,在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同时,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利用。第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教育科研部门的改革。第四,注重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第五,兼顾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稳定就业的关系。第六,坚持开放路线不动摇。

7.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点是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通过试点和微调进行体制改进、过渡的办法。这种改革方式的优点,是政府比较容易控制改革的进程,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试错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校正改革的步骤,使改革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都凝聚了很多基层创造的改革经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扩展和推进,就业体制、社会保

障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户籍体制、单位体制、立法体制、基层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改革都在不断地进行。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旧体制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寻找改革的突破口,采取了从上到下、先易后难的路径;(2)先试验、后推广,由点到面逐步展开;(3)体制外先行,双轨过渡;(4)增量改革逐渐向存量改革过渡;(5)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有机结合;(6)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经济转型。

8.当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9.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1)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2)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3)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4)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5)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6)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7)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10.当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分配秩序混乱和分配关系部合理,主要问题体现在: 1.1.居民收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2.2.城乡收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3.3.地区收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4.4.行业收入之间收入差异过大。

对策建议:

1、1、加强收入分配法制建设: 健全分配法律体系;加大分配执法力度;加大依法调解收入分配关系的力度;

2、2、改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完善企事业薪酬制度;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制度;改革资源,生产要素和农村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工资分配工具,从制度设计上指定调节政策。

3、3、改革完善收入分配体制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强对垄断行业和某些群体过高收入的调控;治理扭转地区、城乡收入差异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分配体系

11.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1.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广大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收入。2.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要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继续深化和推进农村改革,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的投资,这样既有利于扩大内需,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又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可以一举两得。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这些保障措施,才会让老百姓有安全感,敢于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消费率和消费倾向,从而进一步推动内需的扩大。4.深化住房、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当前,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遏止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同时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在医疗教育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继续深化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所谓“产权清晰”,主要有两层含义:(1)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

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2)国有资产的边界要“清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摸清家底”。(2)权责明确。“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3)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宏观和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4)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从较宽的意义上说,它包括了企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从较窄的意义上说,“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

13.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打破行政垄断的关键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核心是放开一切行业的准入,直接的措施是政府废除各种行政性的市场准入壁垒。加快我国垄断行业改革,根本问题还是要取消行政保护,并对垄断行业进行综合治理。除要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名义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外,还应研究制定以下措施。第一,抓紧取消行政保护。第二,实行行业工资分类调控制度。第三,加大利税调节力度。第四,强化审计工作。第五,建立严格的披露制度。

1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15.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调整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与就业状况紧密相关:必须着力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必须改革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

推进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调整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与就业状况紧密相关:必须着力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必须改革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

16.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建立农村市场机制。快速推进农村城镇化,通过乡镇、行政村缩减,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农村市场进一步繁荣。二是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快速转移。三是逐步完善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应保尽保地纳入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四是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17.在当前复杂形势下,政府应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总结吸取我国历史长河中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绝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现有的管理制度以及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更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紧紧把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个大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内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水平

1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级差地租理论对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启示。

首先,应该按照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明确土地资本及其收益的真正主体,有效控制地方政府附着于国有土地的利益,遏制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的非理性行为。其次,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最后,建立合理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制度,使归属于全民所有的国有土地收益真正惠及国家的每一份子。总之,要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为指导,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使用出让制度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电力改革虽然自2008年起即陷入停顿,但却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新政府的成立,“重启电改”再次成为舆论焦点。2013年3月18日,国家电监会刚刚摘牌并入国家能源局,一则“最高决策层决心把国家电网公司一拆为五”的传闻便引发行业震荡。国网系上市公司股价应声大跌,发电企业上市公司股价则大涨。

国家电网公司如何定位,的确是电力改革的关键环节,但“一拆为五”并非既定方案。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重组后的国家能源局负责研究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的方案建议,具体方案由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拟定,决策权则在国务院和中央高层。

据《财经》记者了解,拆分国家电网的方案被热炒,并非来自决策层“自上而下”的意志,而是来自电力业内人士“自下而上”的推动。

“电力行业需要新企业,新位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新能源局的三定方案正在制定,不可能全盘接受原国家电监会300人的编制,向企业分流是必然的选择。除此之外,五大发电公司的高层中也有人有向电网公司流动的意愿。

无论如何,新一届领导班子表达了强烈的改革意愿,在剩下的经济改革“硬骨头”里,电力改革的理论准备、舆论准备、国际经验、国内探索都已非常充分,因此相对“好啃”。而在“下嘴”之前仔细梳理检讨过去十年的成败得失,对未来的改革实践无疑意义重大。

请结合理论及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谈谈你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

2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2012年,中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相当长时期以来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2030年以前,会稳步、逐步有所减少。

中国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尚存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的趋势,将会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新问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日前在上海发表演讲时称,借助户籍制度的改革,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立竿见影的效果。

蔡昉认为:目前的城镇化是不完整的城镇化,有四个城镇化应该履行的功能还没有做到。第一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二是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第三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第四是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农业发展方式。

农民工确实在面临着潜在劳动力市场风险、潜在的社会风险。可以预见未来10年、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减慢,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从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转

向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再转向更加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转向更加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对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有新的要求。

目前来看,当我们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之后,想要劳动力转移,必须提高工资。但是我们工资提高速度已经很快了,如果再快的话可能带来一种休克式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时候可以用公共政策来替代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起到和工资上涨同样的保持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也就是说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给他们户籍,这样可能会保持劳动力转移的持续性。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要有明确时间表。我们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主要的途径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一提高潜在增长率,第二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再一个是可以保证社会的长期稳定,甚至在短期内可以见效。

请结合理论及中国人口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当前人口红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

第一次人口红利虽然正在丧失,但还是有潜力的。当城市劳动力供给越来越不足的时候,我们是依靠农村转移劳动力大规模进城来填补了劳动力的需求。目前这部分需求很强烈,而供给也在减少,因而就遇到了民工荒和招工难的现象。但在看到这个现象必然性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有一些体制的因素还在阻碍农民工更充分地转移,户籍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没有得到城市的户口,他们的社会保障就不健全,就业不稳定。当宏观经济遇到周期性波动,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自然就返乡。此外,城市职工正常的退休年龄是60岁,而农民工某种程度上四五十岁就退休了。这两个原因导致农民工劳动参与率的降低。

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的主体,城市就业中存量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增量有三分之二是农民工,他们劳动参与率的降低会大幅拉低整体的劳动参与率。在劳动年龄人口整体不再增长的情况下,劳动参与率再降低,供给就成问题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一边转移、一边又制造新的剩余的过程。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提高,农业所需劳动力就会进一步减少,刘易斯拐点虽然出现了,但严格来说,还有大量机会把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

农村还有10到20个百分点的劳动力有待转移。要实现这些劳动力的转移同样需要户籍制度的改革。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亟待推动的一项改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可以得到城市的户口和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劳动参与率,也可以拉动更多的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户籍改革的路径选择

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两条腿并行,一方面,由于最主要的公共服务的差距是由户籍身份衍生出来的,因此要尽可能地把更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户籍,他们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个方面可能地路径还是选择性的,需要劳动合同签订时间、社会保险缴纳年限等条件。这条路的速度可能不会那么快。

另一条腿也要同时迈进,在户籍制度没有彻底改变之前,尽可能让常住人口享受公共服务。这也是十八大报告中直接要求的,1.6亿农民工就是属于常住人口,在他们没有得到户籍之前,也可以得到基本公共服务,这就缩小了户籍的功能,剥离户籍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这样,两条腿向前走路速度就更快一些。

7.政治理论课考试题 篇七

一、注重思想性, 突出鲜明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因此, 命题要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 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认同、确信程度, 以及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充分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鲜明的政治方向。2011年山东卷文综政治试题第28题和安徽文综政治试题第38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体现实践性, 突出能力的综合考查

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注重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2011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坚持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注重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试题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北京卷文综政治第38题, 课表卷政治第38题、39题。

2. 试题注重考查自主探究能力。例如:2011年安徽卷第38题, 以十二五规划为背景, 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 提出新问题,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题目的设置上体现了探究性题目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3. 试题通过和现实问题的连接, 提供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构建新视角, 提出新问题, 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试题选材较为广泛经典, 信息量大, 并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宏观具体、中观具体、微观具体三个层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多是学生应该关注和能够理解的具体事件。有许多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 生活化的趋向明显。如2011年浙江卷第41题。

4. 试题强化辨析, 突出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2011年广东卷第36题第3问, 运用了辨析观点命题。

三、富有时代性, 突出重大热点和现实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 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 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要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的指导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因此, 命题既要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 反映社会热点, 体现时代性, 又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主题进行设计, 把对基本理论观点、原理、知识的考核融入生活题材之中。所以, 文综政治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立意命题, 试题大都是从现实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选取材料, 创设问题情景, 更加真实全面的模拟现实, 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感。2011年各地新课标文综政治试题显性或隐性考查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建党九十周年、十二五规划、民工荒、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物价上涨与国家宏观调控、包容性增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基层民主自治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现实热点的选取, 既注重了具有全局性、长效性的重大现实问题, 又突出了本土化和区域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 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实现了考纲的考点、教材的重点、社会的热点的有机统一。这些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文综测试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 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的距离, 渗透性地实现了学科教学的价值, 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意志, 有利于引导教学更紧密的联系实际。

四、强调基础性, 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课程。它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 引导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因此, 命题要注重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认同、确信程度, 以及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2011年各地新课标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着重考查那些同相关现时联系的、基础的核心的学科内容, 即主干知识。如:价格的决定与变动有3套试卷涉及, 生产与消费有4套试卷涉及, 效率与公平有4套试卷涉及,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5套试卷涉及, 公民的政治参与有5套试卷涉及, 政府的职能有7套试卷涉及, 我国的政党制度有10套试卷涉及, 文化的作用有9套试卷涉及,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4套试卷涉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4套试卷涉及,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8套试卷涉及,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有5套试卷涉及, 发展观有5套试卷涉及, 矛盾观有8套试卷涉及。这些思想政治课中的主干知识都是今年试题的高频考点。

五、体现地方性,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紧密联系实际, 体现时代特征。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 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 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适当的扩展和充实, 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而高考自主命题就很好地适应了高中教学的这一实际, 各省自主命题结合当地实际, 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2011年各地的文综政治试题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考查和背景材料的选择上注意了地域特色。如福建卷文综第39题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背景的命题, 安徽卷文综第38题以安徽十二五规划为背景的命题等。

综上所述, 2011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坚持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方向, 积极探索新课程高考的命题思路, 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特点, 体现了文综测试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 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试题凝结着命题专家的智慧, 渗透着课程改革的理念, 认真研究2011年的高考思想政治试题, 对我们2012年的科学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2011年新课标高考思想政治试题, 立足教学实际, 紧扣《考试大纲》,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把对知识的考核融入生活题材之中, 基础考查与能力考查并重, 体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

8.思想政治理论课效益谈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益

一、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效益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能否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经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经、科、教一体化的发展,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是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而“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的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如果学校思想政治课仅把教育对象当作承传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方向,就不能开创新的局面,“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课效益

学校思想政治课改革能否成功关键还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建设目标就难以达到。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用,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教师自身品德的要求、知识结构的要求、教学过程的要求,要比专业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不论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理论水平提高、知识结构的改善,还是教学的投入、教学质量检查等方面,都要比对专业课教学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财力,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开全、课时开足的现状。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社会考察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思想政治课建设上来。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网络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具备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的业务能力,从而培养素质全面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队伍。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领导听课、学生打分、自由选课、末位淘汰、评选优秀等办法,激励和检测教师,让教师时刻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自己的言行去教化和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要关心时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的重大问题,留心一些新变化和新现象,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产,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三、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课效益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育应从单一的、封闭的、线性的教学模式向多层次的、开放的、互动的模式转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敝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成为一种空洞的教条式的说教,学生容易产生排斥情绪和逆反心理,很难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对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开放性、探索性的教育模式,通过集中学习、课堂渗透、理论联系实际、课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的教与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拓宽教学信息传播渠道,建立网上思想政治课教学园地。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深入到大学校园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必将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把网络教育方法运用于大学每个具体门类的课程教学之中,不仅是一种国际趋势,也是大学课程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拥有更广阔、丰富的信息,能体现教师与学生更富有成效的互动和最快捷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魅力,能更好地发挥联系课堂和现实社会的桥梁和中介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工作效率,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为让学生在网上能时时听到思想政治课的声音,我们应增加网络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量的比重,尤其是要充分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网上思想政治课教学基地,向学生即时发布教学信息资料。教师可以把自己所讲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学资料发布在网上供学生浏览,还可以在自己的个人主页或专题教学网站上,建立关于教学内容交流、研究和探讨的专题BBS或聊天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具体的教学服务,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各级领导的重视,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增强思想政治效益

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条件。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不是单靠思想政治课教学单位所能够完成的。只有各级领导首先确立起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改革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周密布置、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不断深化、取得实效。

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鼎力支持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落到实处,取得成效,不仅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勇挑重担,还要求全校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参与,鼎力支持,齐抓共管。首先,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考试方式的改革等,都涉及与教务处、学生所在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为教师、为学生、为教学的观念并付诸实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专职学生工作队伍的参与和努力也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再次,学校的育人环境尤其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可忽视。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课堂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濡染中陶冶思想道德情操,不断影响他们观念和行为,从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从而使学校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上一篇:大学生入党申请书1500字20下一篇:清明节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