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2024-07-28

课程授课计划标准(精选16篇)

1.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篇一

2012年冷墩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学习计划

为了扎扎实实做好我校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使老师更好的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保障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平稳、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学习计划。

一、学习原则

1.坚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工负责、阶段推进”的原则。对新课程师资培训要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安排,校长负责,教导处,教研组具体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进,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全面顺利展开。

2.坚持“面向全员、骨干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对全校教师、教学辅助人员都要进行培训,要把对教育管理者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摆在突出位置,并适度超前进行。

3.坚持“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学校要把师资培训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4.坚持“以校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制度,课题研究重点放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与教研部门开展合作研究,造就一支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群体,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学习目标

1.帮助广大教师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2.理解并把握各学段的课程标准。

3.了解并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及特点。

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

5.加强学校对新课程的实施和管理。

三、学习内容

1.通识学习

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面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高中新课程结构、内容和实施策略等。重点把握所教授学科的阶段性学习目标。

2.学研讨论

学研讨论是以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小型、多样的小问题、小困惑、小课题。本学期的学研培训的研讨课题为:《如何有效地开展汉语拼音教学》、《如何强化阅读教学》、《如何写好考场作文》

每次学研讨论有一名主讲教师,其余教师在讨论前期应结合自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或教学经验准备好书面材料以便研究讨论。研讨结束后整理总结研讨结果。

冷墩小学语文教研组

二О一二年九月十九日

2.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篇二

2012年,我们迎来了课程改革的十年。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标准”的具体内涵,反思这十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不由得发觉“标准”中也存在一些不太适宜的地方,不利于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的理解与操作,从而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正当我们困惑、迷茫之际,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体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正式出台。笔者认真对比、学习,发现“新标准”更能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适性发展;课程性质阐述得更加具体,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课程目标的梳理整合更加系统、规范,加强了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课程内容设置上按照水平段划分,依照四个领域分层要求、举例说明、深入浅出,更便于体育教师解读、操作与思考,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主要从四个方面做一个简单分析:

一、课程性质表述更加具体,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新标准”将中小学体育统称为“体育与健康”,强化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央7号文件”,确保学生走进操场、走进阳光,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新标准”在课程性质表述中,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明确指出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突出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的特点。

“新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强调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都要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新标准”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关注地区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选择教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分层要求、分层评价、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安全应急、自救自护等能力,突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课程目标设置更趋合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进行了整合,将原先“标准”的五大领域目标整合为四大领域目标(见下表),即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并成一个领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两个领域中本身就有很多方面相交融,两领域合并成一个领域,更趋科学、合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标准”在四大领域目标表述中,每个领域目标阐述得更加具体:原“标准”一开始就是课程目标的综述,对于每个领域目标没有规范的定义,只有具体的目标表现。“新标准”除了有课程目标的综述,还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逐一说明目标要求。例如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个领域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

“新标准”在每一个领域都将小学、初中阶段实施该领域目标的具体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便于教师根据所教学的不同水平段,有针对性地解读。例如在运动参与领域目标中指出“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程内容增设项目评价,便于教师操作实施

在原“标准”中课程内容是按照学习领域划分,先呈现学习领域,然后才是各个水平段的具体要求。这样的划分,将一个水平段的不同领域目标打散,不利于一线教师了解、学习、思考所教年级的内容标准。“新标准”将统一水平段的四大领域目标归类描述,这样教授各水平段的教师很清晰、很快捷就可以阅读整个水平阶段学习各个领域的目标要求。例如:

水平一(1~2年级)

一、运动参与

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学习目标: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二、运动技能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学习目标: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三、身体健康

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目标:努力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更让人欣喜的是,“新标准”将每一水平段中的领域目标具体化,明确指出了这一领域中学习的目标以及达成这一目标学生的具体表现,并运用举例法告诉体育教师如何进行评价,这样的表述方式,让一线体育教师更加深刻的了解该目标,有的放矢地操作、实施。例如:

水平三(5~6年级)

一、运动参与

学习目标: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进行积极性休息。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积极休息方式并付诸实践。如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等。

[评价要点]运用体育活动进行积极休息的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在学习疲倦时,主动通过体育锻炼进行积极性休息的事例。

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学习目标:感受多种体育活动和比赛的乐趣。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感受体育活动和比赛中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如体验小篮球、小足球等比赛中得分时的乐趣和成功感。

【评价要点】参与体育活动的愉快体验。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描述参加小篮球比赛的感受。

四、实施建议阐述更为细化,支持学生健康成长

在教学建议中,原“标准”表述过于宏观、笼统,从地方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教师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给一线体育教师的正确理解和贯彻带来了困难,他们不能完全内化、吸收,影响教育教学实践。“新标准”的修订,以教师为主体,围绕一线体育教学要素,基于操作层面,用平实的语言从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让体育教师一目了然,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完善自身教学。例如,为了让体育教师更好地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指出: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为了让体育教师掌握必备的教学方法,在具体阐述后附上相关教学方法的案例,给体育教师参考、细读: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见附录2中的案例1、案例2、案例3)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在评价建议中,“新标准”从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五个方面具体表述,比原“标准”更为具体、更易操作。例如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法的表述中,“新标准”用案例向体育教师诠释了整个过程,让体育教师直观地获得经验: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1)。在对学生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以及期末测试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给出综合成绩,写出评语(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2),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最后,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进行班级汇总(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3),上交给学校教务处。“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建议教师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测试结果、学生在该学期体育与健康学习各方面的进步幅度(即进步成绩=期末成绩一期初成绩),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录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评价指标(如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遵循原“标准”教材编写原则基础上,新增设了科学性、实用性、差异性原则:

1.要求教科书编写要以体育与健康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符合学生认知与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遵循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和具有逻辑性。教科书中的观点、引文、文字表述和数据等要正确无误,插图力求清晰、准确。

2.要求教科书编写应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强调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健康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使教科书的内容与实践课教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3.要求教科书编写在贯彻本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体现独特的思路,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还应满足使用教科书地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需求。

3.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篇三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

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首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特有的认知规律。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就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针对小学开设软陶制作;针对初二学生开设书报架制作课程;针对高二学生开设自行车拆装的木工课程等。同样的,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摒弃功利性的教学心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关注活动过程。在讲授、演示过程中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观察、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充分体现个性的机会,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特点、认知程度、情意特征和个性状况。

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模式,倡导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课程上存在这样一种误区:有一些教师性子比较急,看见学生一时出不来效果、不会做了,就大包大揽地帮助学生完成。笔者认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交流。学生在出现操作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自觉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

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

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许多综合实践课程是兼以培养团队合作为目的的,笔者观察发现综合实践课程一些学生不动手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团队合作的介入,不免有个别学生会产生“自己不动手也反正有人做”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作,适当地进行点拨。如提供一些合作比较成功的活动案例、让学生自我反思、讨论,明确目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在团队合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了解在团队合作中信任、目的、责任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一个优秀团队应该具备的条件,也是今后融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

四、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采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都要多元化、多样化。在评价阶段,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想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多元化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激发了学习兴趣。多元化评价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機制,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和升华。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

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直观教学,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多媒体介绍课题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风筝制作课程中,笔者插入了全国花样风筝比赛的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作环节通过特写镜头把操作环节中的重点、难点凸显出来供学生参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篇四

本班共有学生59人,他们分别来自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附近的几个村组、居民点。大部分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组织纪律性有所加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的基础较好,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搞好学习。但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还有待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启发、教育,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上学期成绩及本学期的教学指标:

内容

班级

上学期成绩

本学期教学指标

优生数

优生率

合格数

合格率

优生数

优生率

合格数

合格率

二(1)班

46

78%

59

100%

81%

59

100%

三、教材分析: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册共有32篇课文,4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安排注意按内容的深浅,篇幅长短,训练重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安排,同时兼顾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诚实、团结互助、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字词教学,通过我的发现,进一步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认识汉字结构,理解有关句子,对话的含义,理解与事物特点,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的:

1、培养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正音。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

(2)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不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

(3)要求会写的字则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

(4)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口语交际

(1)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3)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插图、挂图、灯片、录音带进行教学,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们慈母般的爱,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热情。

2、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精讲多练,多读,抓住阅读教材的重点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说话的训练,培养学生识字,说话,说句,写字的能力。

3、要改进识字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和自主识字的习惯。既要尽量利用汉字造字的规律,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随时巩固已获得的成果。

4、认真批阅课内外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纠正,虚心向内行学习,向学生和家长征求意见,根据教学情况和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改设想: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和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拟进一步推行“发展与创造”实验,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同时实施上级安排各项教改实验任务,力争抓好二年级语文教学,把好学生的启蒙关。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安排

试卷讲评、1—3课

10

4—5课、测试一

10

6—语文园地二

10

测试

二、9—10课

10

11—语文园地

三、测试三

10

13—15课

10

16—语文园地

四、测试四

10

5.学科课程论课程标准 篇五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学科课程论(含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是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实际英语教学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向学生介绍当前最新的学科教学理念与教育动态。

本课程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授课、穿插英语教学基本功训练和教学录像观摩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考核方式采用百分制,期终成绩由期末笔试(占40%)与平时教学基本技能测试及教学观摩评价(占60%)构成。

《学科课程论(含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的课程教学要求是:

1.理论知识方面:将教学法方面的相关知识整理为“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外语教学法流派”、“英语知识(语音、语法、词汇)教学”、“备课与教案”、“教学评价”、“提问的技巧”、“纠错的技巧”、“简笔画教学”、“英语测试与评价”、“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情感教学与英语教学”等十几个理论专题授课;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根据所给课文书写教案,能根据所给文章进行提问,能运用正确合适的方式步骤讲授所给的语音、词汇、语法或文章等,能够正确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但使学生对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要求有所认识,有所了解,有所感受、而且使学生能理论结合实际,具有较高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

2.教学基本功训练方面:注重学生的艺术基本功及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中英文板书、简笔画、歌曲教学、英文课本剧、教学游戏、英文童谣、绕口令、故事讲演、即兴演讲、幽默教学、非语言交际手段、道具的制作与使用等等,并同时在精神状态、教学姿势、服饰仪表、笔迹、面部表情、手势动作、音质语调、沉默与幽默、体味以及态度等交际能力方面有所进步。通过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唱40首以上的英文儿歌及流行歌曲,能用简笔画呈现实物,能够根据所教内容编写童谣,能够针对某一问题(如新老师的开场白、期末总结等)即兴演讲等等,并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

3.教学观摩活动方面:按照扶着走——带着走——自己走这三步培养计划,从一开始听课评课等学习过程到自己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开始说课讲课,再到独立走上讲台,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可以经历一个相对科学完整的教学实践过程,为学生择业与就业提供帮助。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教学内容概要体现为:1 概论:语言与学习,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3教师角色的转变,4学习方式的转变,5外语教学流派概览,6教学方式的转变(多元智能理论),7教学方式的转变(任务型教学),8教学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9英语情感教学,10学习策略概述,11语言知识教学(语音、词汇教学),12英语语法教学,14听、说的技能教学,15阅读教学,16写作教学,17英语歌曲与英语教学,18 文化意识与文化教学。

第三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该课程2学分,于第3学期开课,每周2学时,共计36学时。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三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主要为教育教学的理念、方式、方法与革新,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技能训练主要针对英语课堂教学需要的儿歌童谣、板书、硬笔书写、简笔画、即兴演讲等方面。教学实践主要以见习与课堂微格模拟教学为主,重要培养学生英语教学实际操作的能力。其中,采取课堂测试的方式对教学技能与教学技巧进行测评。课堂微格模拟教学则安排每一位学生就给定的课文内容上一堂小课,要求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要求其余学生记录听课笔记,并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自评与互评,通过大量实践与交流,达到培养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目标。

第四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课程评估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分方式。总评成绩由平时课堂测评与教学实践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1.平时成绩包括:英文书写(硬笔与板书)、儿歌童谣、简笔画、教育见习及见习总结(或小论文)、课堂微格模拟教学。2.期考方法与范围:采用开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重在检测学生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方式及相关问题的理解,检测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处理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定义、方式、方法等;

2)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就相关问题论述自身观点或提出创新意见;

3)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就给定的课文内容设计兼顾合理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方案。

3.期考试题结构和题型:

1)简答题30分:测试学生对教育教学理念、定义等的掌握情况; 2)论述题30分: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技能10分:测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教学技能的能力; 4)教学设计30分:测试学生就给定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教学方案的能力。

第五部分 关于教材和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课程选用的教材为: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黄远振著,刘道义审,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8月)学习参考书:

1.《英语教学法》(胡春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中学英语微格教学教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评审,袁昌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

3.《剑桥英语教师宝典——趣味活动五分钟》(Penny Ur Andrew Wright著,黄小婷、董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4.《剑桥英语教师宝典——口语测评药方》(Nic Underhill著,刘新华、刘玉珍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5.《剑桥英语教师宝典——会话高手速成》(Friederike Klippel著,刘金娟、顾毅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6.《剑桥英语教师宝典——课堂图片显身手》(Andrew Wright著,张淑琴、柴学茹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7.《剑桥英语教师宝典——听力制胜要略》(Penny Ur著,李家荣、郭凤岐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6.标准工作计划 篇六

成员: 牛新颖 (教务副校长)

努尔波拉提 (后勤副校长)

加那提别克 (法制副校长、综治办主任)

加米拉 (教务主任)

金丽(教务主任)

孙玲灵 (德育主任、校办主任)

努尔兰别克 (后勤主任)

张玲玲(教研主任)

古丽娜尔 (双语教研主任)

冯照源(教育干事)

张鸿疆 (阿克恰普帕教学点负责人)

五、工作要求

1、学校各部门要对照标准认真摸清底子,摸清学校校园、教学生活用房的面积,学校校舍维修、用水用电和厕所的现状,教师办公设备、学生课桌椅以及教学设备和器材等的现有数量和需求状况,建立完整的摸底工作台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7.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篇七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指出:“2001年, 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 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通知》客观评价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课程“有待调整和完善”的承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 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 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不少困惑, 但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 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 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回顾十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个人认为主要的成绩有三个方面。

1. 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课程改革这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 教育教学改革行为随之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观念上, 即“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十年课改, 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核心观念指向的是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 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 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实践证明, 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2.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 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十年课改, 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课改之初到现在, 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课改成果从试验初期的表浅、宽泛到现在成果深入到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 深入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上。这些成果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略有瑕疵, 都是宝贵的财富。

3. 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 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等方式涌现在体育课上,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取得的成绩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 应该充分肯定。一线体育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主力军, 是对课程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价最有发言权的鉴定者。十年课改的成果需要珍惜, 更要下工夫梳理、总结, 清楚哪些是正确的, 应该坚持;哪些是有待完善的, 需要修正;哪些是错误的, 应该汲取什么经验教训;清楚成果本身既是新成果, 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

(二)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不足

体育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是正常的, 这也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基本动力。实践证明, 十年课改存在的主要不足体现在——《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 课程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 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内容, 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理念很好, 但可操作性不强。

二、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一些基本经验

作为参加了5轮体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研制的人员, 对近十年课程改革经历的理想与现实、激情与冷静、兴奋与沮丧、挫折与成功等有多种多样的感受, 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与波澜不惊”的经历中有以下一些认识, 与教师们共享。

(一) 课程改革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作为指导, 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起点上, 站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用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用更扎实的工作,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继承发展、开拓创新

课程改革涉及2亿多中小学生的健康, 事关中华民族未来国民身体素质的高低。因此, 课程标准必须体现国家意志, 确保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这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 避免空谈或空想, 只有理性、务实、实干才能解决中国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二) 课程改革要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 克服片面性, 避免走Z字路, 避免折腾, 少走弯路

课程改革不像建高楼大厦, 对人的塑造需要长期的过程和适宜的环境。因此, 对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优秀传统需要继承, 只有知道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哪些是顺畅的、哪些是曲折的、哪些是徘徊或倒退的, 知道我们现在走到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点上, 才能更清晰地知道我们应该往哪里走, 怎样走得更好。在课程建设中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 不加分析地把教学大纲定为“内容体系”、把课程标准定为“目标体系”, 既不符合历史, 也不利于课程发展。所以, 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无疑是正确的。需要用全面、辩证、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待课程改革, 避免非黑即白、二元对立、推到重来等思想方法和做法, 可以少走弯路, 减少或避免折腾。

(三)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使得课程改革永无止境。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感受到“如沐春风”“焕然一新”, 正说明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学和学生的发展。但教学实践很快就会验证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实践会不断提出改革的新需求、新经验。因此,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不断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完善课程改革机制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整合并协调专家、教授、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体育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 机制的完善和整合协作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是课程发展的必要条件

每次课程改革都伴随着学术观点的争鸣, 有些时候十分激烈。针对课程改革的学术研究, 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越鲜明, 甚至有一点儿“对立”, 越能够激荡人们的思想, 使人明辨是非, 深入思考。有争鸣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一大幸事。但是, 应该区分学术争鸣和课程实施的区别和联系, 学术争鸣主要是从理论探索的角度, 而实施主要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课程完善和发展。面对艰巨复杂的课程建设,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 使更多的学校体育同仁参与课程研究和实践, 才能有效促进课程发展。

(五)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是保障课程科学、可行的基础

课程设计需要坚实的理论做基础, 更需要科学的实证做支撑。仅仅从课程内容构建看, 我们从哪些角度确定课程内容, 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角度, 是从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的角度, 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 是从娱乐学生身心的角度, 是从终身体育的角度, 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 还是从侧重或综合的角度, 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 也无论内容如何分类, 如何分段, 如何确定难易程度, 如何协调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等, 都十分需要更加周密的理论研究, 更加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证研究, 只有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用实证的方法, 不断探索体育与健康学科理论, 才能构建出更合适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陆续将个人学习《课程标准》的体会和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 提出一些建议, 供教师们参考。

8.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篇八

2001年实验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从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高度,阐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价值,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力。相对于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实验稿课标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

2011年修订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与2001年的实验稿课标都是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验稿课标为: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进行编写。

2011年版课标仍然坚持了实验稿课标提出的关于化学学科的价值、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以及5大课程内容主题等观点及框架结构。但较之于实验稿课标更充分地体现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增强了实用性和指导性。

二、两个版本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对比

1.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结构及其说明

(1)基本框架结构两个版本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上基本相同,都涵盖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2011年版课标在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中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明确规定了在义务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至少应完成的8项基础实验。

(2)说明一级主题的每个二级主题(单元)从“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后附“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2.课程内容对比

针对两个版本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涵盖的5个一级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表1至表5以实验稿课标为基准,逐一整理出了2011年版课标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中改变、强化、增加的内容及降低、删减的内容。

9.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标准 篇九

生产计划标准指标

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有:产品品种、产品质量、产品产量与产值等,它们各有不同的经济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企业计划期内生产活动的要求。

一、产品品种指标。产品品种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生产的品种、规格的名称和数目。品种指标表明企业在品种方面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反映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发展新品种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品质量指标。产品质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各种产品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反映着产品的内在质量(如机械性能、工作精度、使用寿命,使用经济性等)及外观质量(如产品的外形、颜色、装潢等)。产品质量是衡量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实现生产任务、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企业的产品质量,也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产品产量指标。它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的实物数量和工业性劳务的数量。产品产量指标通常采用实物单位或假定实物单位来计量。产品产量指标是表示企业生产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国家进行物资平衡工作的依据,也是企业进行供、产、销平衡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组织日常生产的重要依据。

四、产值指标。为了计算不同品种的产品总量,需要运用综合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价值指标,即产值指标。企业产值指标有商品产值、总产值与净产值等三种形式。

1、商品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出产的可供销售的产品和工业性劳务的价值。它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在计算商品产值时,工业性劳务对象的价值和订货者自备材料的价值不应该包括在内。商品产值是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它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

2、总产值。它是用货币表现的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完成的工作总量。它一般按不变价格计算。总产值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总的规模和水平;是计算企业生产发展速度及劳动生产率指标的重要依据。总产值中除包括商品产值外,还包括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型的期末、期初结存量差额的价值,以及订货者来料的价值。

3、净产值。净产值指标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它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工业净产值,可采用生产法与分配法。按生产法计算净产值,是以总产值为基础的。其计算公式为:

净产值*总产值#物质消耗价值物质消耗价值是指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外购动力、固定资产折旧价值以及其他物质消耗费用。

按分配法计算净产值,是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出发,将构成净产值的各项要素,如工资、利润、税金等直接加总。其计算方法为:

净产值*工资+税金+利润+其他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质的支出

10.标准商业计划书 篇十

目录

一、 企业概况………………………………………………

二、 商业构想和市场分析…………………………………

三、 主营产品………………………………………………

四、 定价计划………………………………………………

五、 选址计划………………………………………………

六、 促销计划………………………………………………

七、 法律形式………………………………………………

八、 启动资金………………………………………………

九、 启动资金来源…………………………………………

十、 组织结构与员工………………………………………

十一、 企业运营与成本预测………………………………

十二、 现金预算…………………………………………

十三、 盈利情况预测………………………………………

十四、 资产负债表…………………………………………

一、企业概况

企业名称: 湖南电脑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形式: 合伙企业

联系地址:湖南省怀化市迎丰东路的612号

电话:15274582565 E_mail:wei121422198@163.com

经营范围:

[ ]制造业 [﹀]服务业 [ ]批发商 [﹀]零售商

商业计划简述

产品或服务

零售一些品牌电脑、数码等电子产品。提供电脑的组装、维修和维护。

顾客

学生、居民

所有者

(姓名、地址、资质、企业中的作用、相关经历)

胡伟:怀化学院 董事兼技术总监

吸收就业人数 10

启动资本

投资 30万

运营资本 10万

总计 30万

资本来源

业主的储蓄 30%

合伙人出资 30%

民间借贷 20%

银行贷款 20%

二、商业构想和市场分析

商业构想描述

(如确定的需求、谁是顾客、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如何接近顾客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对电脑的需求很大,而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有了电脑 ,对电脑的维修和维护,无疑有了巨大的市场。

在当今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电子产品更是有了极大的需求。人人都想有一台电脑。本店正是为了迎合此种消费趋势打造的。

经过认真全面的市场调察发现,如今很多家庭都已有了电脑,但是对于他们并不是很懂电脑技术,对于一些常见的故障,他们不能解决,就会请人修理。我公司将提供服务。而且,电脑用久了自然而然的会出现一些故障。只要你一个电话打过来,我公司将派人去修理。

市场分析

(如地域、城镇、顾客种类、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情况、新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等)

1.产品和服务需求调查:通过对居民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有80%的人有电脑,但90%的人表示不知道装系统。这无疑需要的大量的维修人员。更多的人准备买的脑。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不上网那真是太落伍了。人们就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电脑。

2.竞争调查:就以我们怀化为例吧,我们发现这买电脑的有好几家,好几个到的电脑城,但修电脑的没几家。

三、主营产品

产品或服务的详细描述

产品/服务(1)(2)

名称

华硕笔记本电脑Mp5

规格(例如大小,颜色,质量等)

367×268×34.8~44.3mm

纯黑 2.2公斤198×114×16mm

典雅黑

150g

包装

厂家全包。

厂家全包。

售后服务

7天无理由退换货,1个月保修,终身成本维修

一星期包换一年保修 全国联保

四、定价计划

产品/服务(1)(2)

顾客愿意出的价格中;低

竞争对手的价格 中;低

我方价格

11.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办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20-02

21世纪的今天,饭店服务行业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有素质、有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湖北省秭归县职教中心(以下简称“我校”)的饭店管理专业正好满足了酒店业对人才的这一需求。

饭店管理专业是我校的主干专业之一,2005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学校大力投资建立了酒店仿真模拟实训室,并培养了一支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本着以服务旅游经济、拓展就业渠道、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彼此发展的办学之路,先后与苏州会议中心、三五醇酒店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他们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

一、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立足于行业、地区经济需求,放眼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共同论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从而建立起与行业接轨的课程体系。

1.根据就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本专业根据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走入市场进行行业调查,明确了就业岗位,确定了就业岗位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目标,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参考依据。

2.根据能力结构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根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目标,我们将所有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选修课四大模块,根据“必须、够用”的总体原则和公共基础课服务于、服从于专业课,教学突出专业课、优化技能课等基本原则,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教材》+《实施性教学纲要》的形式呈现,形成了适合学生发展的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计划更加完善。

3.根据行业标准,进行专业课程项目化。根据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归纳整合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目标,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知识体系,即一个个具体的教学“项目”,形成较为完善的新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二、推进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是一种以行为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模式。为此,学校教务处结合本专业特点,围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了系列课堂教学设计活动,推选出本专业的典型课例,进行专业示范和引领,将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推向深入。新课程体系主要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有:

1.实物演示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素材,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并强化记忆,如托盘的使用、刀叉、餐巾折花等,学生由认识到使用,教学更加的立体化、实用化。

2.场景教学法。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如中式铺床、中西餐摆台、客房服务、酒吧服务等,将学生引领到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学习。不仅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面对顾客,让学生意识到服务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尝试去处理服务中的突发事件。例如,酒水突然倾倒、台布的操作失误,甚至客人的无理挑剔。

3.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操作课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分阶段练习、操作、突破。例如,练习托盘从托盘站立到行走,再到障碍穿行,一个阶段着重完成一个项目的训练,直到操作规范为止,再进行下一个项目。学习时,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同时进行一个项目的采集、归纳、总结、制作,如菜单的制作、菜品的搭配、宴席的安排等。

三、校企深度合作,创建新型的“教学工场”

在教学场所创建、培养方式、训练模式等方面,学校与知名企业进行全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企入校创办校内教学基地,入企办校创新校外教学基地,为新的课程标准建立了充足的教学实际场景和设施设备,为学生的技能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

1.建立专业课程一体化实训教室。目前,我校前厅、客房、餐饮、计算机等课程都已经建立起充足的高标准的适应新课程标准“一体化”课程的实训教室,让学生现场学习理论,现场进行操作与演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

2.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饭店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校主要和苏州会务中心、三五醇酒店等多家企业联手开办本专业。由学校和企业根据岗位需要和用人标准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同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明确培养目标,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要求不同,“订单”模式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在具体运作上,鲜明地体现了适应企业的“订单”特色。例如,苏州会议中心比较注重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修养,学校在教学就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礼仪规范》、《会议服务》等课程;企业派送专业人员到学校深入教学,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且及时完善、调整教学大纲,让教学内容更贴切市场需要,强化针对性技能实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能力评价标准,共同对学生的专业成绩进行考核,合作企业为合格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四、多方保障,实现课标与岗位无缝对接

1.机构设置突出校企合作。①进一步完善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机构,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合作企业、校企合作联系会议、到企业参加实践教师、等渠道,监测市场变化,采集市场人才需求信息;②加强校企合作,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继续强化与苏州会务中心、三五醇酒店、三亚机场等企业的深入合作。合理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坚持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方向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

2.学业评价结合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学业认定实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学业认定时,强调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双合格;强调学习过程评价和毕业综合考核双合格;重视实践操作,强调前厅、餐饮、客房等技能全部达到初级水平,至少有一项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中等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

3.学习途径结合企业岗位实践。在办学过程中,我校与酒店共同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途径。①理论学习+实训操作。第一年,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增强饭店服务的综合意识,掌握现代饭店的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和要求,以及所涉及的管理理论和相关知识内容;同时进行实训操作,这一阶段着重是分项训练强化基本功;②实训操作+阶段性实习。第二年,教学上加强学生的综合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每个人都能独立从事前厅、餐饮和客房的工作,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阶段性实习,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并能对技能学习做相应的调整;③顶岗实习。第三年,酒店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灵活、合理的安排学生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实习。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掌握酒店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总之,通过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课题研究,我们创新了校企七大主要合作内容:即人才培养方案共定、课程内容共选、教学过程共施、实训基地共建、教学效果共评、优质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培。不仅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满足了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12.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篇十二

关键词: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初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个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无业者有业”的前提是求业者能够掌握从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有业者乐业”的条件是让就业者娴熟地掌握从业的职业技能, 因为只有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才能够愉快的工作。因此,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技能对接是探索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一条新路。

我们在研究法律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对接过程中摸索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是靠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 开发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二是靠积极的就业政策, 进行政策扶持, 如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到西部就业, 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靠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服务, 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理解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呢?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要毕业了, 讲讲就业形势, 开几堂职业指导课, 教教学生求职技巧。只有做到全程、全方位, 人性化, 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 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这就需要学校把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为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考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到“制度化, 专业化, 社会化”。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学校需要的就业服务制度;二要建立专业化队伍;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 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这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前提。此外, 要做好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 我们还要在深层次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索。比如, 我们的教育发展, 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以职业为导向,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们的办学要围绕这个目标,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 全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能够立即顶岗, 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纺织工程系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提出必须坚持“素质为本、技能争先、无缝对接”的办学特色, 具体体现在“八化”上。

一、“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专业培养市场化

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申报和培养目标的制定工作, 在开设每一个专业时, 都必须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 通过走访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 掌握人才需求趋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成立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 全过程、全方位、全面深入地介入专业设置和专业论证工作, 合理地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 职业教育应该主动融入市场, 敞开校门办学、面向市场育人, 并将市场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样, 才能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二、为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教学计划模块化

随着职业岗位知识内涵的不断增加、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 对高职毕业生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为此, 我们必须制定并实施既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又与职业资格要求相衔接的模块化的教学计划, 由道德素质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 专业技能模块是在劳动力市场及行业需求调查和预测基础上推行的, 为学生奠定尽可能宽的专业技术基础, 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此平台之上, 各专业设计3-5个方向性的限选课组, 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 形成新的课程模块,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就业形势进行选择,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目标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 必须借鉴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 推行目标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学好课程的信心, 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加深专业认知程度, 实训环节流程化

在实践性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按照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保全实习、岗前实习等几个环节, 循序渐进, 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序而踏实的进行, 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毕业课题企业化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师提供的毕业课题均应来源于企业, 而且实现从选题、论证、指导、试验、数据处理到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均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 甚至有些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里面去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还可以更好的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搭建起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在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难题的同时, 也体现出了高职教育灵活多变的特性。

六、岗前实训模拟化

我院法律系有投资十多万元的模拟法庭和八所校外 (新建监狱、泰康监狱、鸿运律师事务所、恒晨律师事务所等) 实训基地, 共同为我系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提供了一个可以模拟企业生产实际的锻炼条件。通过这种模拟化的岗前培训,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保证了高满意就业率的实现。

13.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篇十三

为了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段课程标准系列学习研讨活动的通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新颁布课程标准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将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参与对象。

全校教师。

三、研修目标。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教师明确学习课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课标的思路;通过教研组集中培训,详细解读任教学科课程标准并应用于学科教学;通过学习课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并形成案例成果。

四、组织实施。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研修工作,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实施和考核评价。

五、研修内容。

我校所使用的8个学科课程标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研训的内容主要包括:

1、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2、了解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目标。

3、了解修订课标与原课标发生了那些变化。

4、了解怎样把握新课标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

5、运用用新课标有效指导本学科课堂教学。

六、研修方式。

(一)自主研读。

1、研修内容:

自学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

2、措施办法:

(1)每位学科教师认真研读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师要重点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核心部分,熟记相关章节,写3000字左右学习笔记。

(2)教师要将学习课标与实际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将课标理念、目标、要求有效应用于学科教学。

(二)专题讲座。

1、研修内容:

课程标准的解读。以修订课标与原课标发生了那些变化,怎样把握新课标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等为内容。

2、措施办法:

(1)学校邀请区教研室的教研专家,分学科进行《新课程标准》解读专题讲座,并请教研专家现场和教师进行互动,解决教师学习中的困惑。

(2)教师结合专题讲座内容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感受。

(三)集体研讨。

1、研修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和《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

2、措施办法:

(1)各学科教研组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和《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

(2)各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交流讨论如何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转化为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研究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

(3)教研组做好学习记录,教研组长写学习小结。

(四)知识测试。

1、测试内容: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和《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

2、措施办法:

学校将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对教师课程标准的研修情况进行检测。两周一次。

七、时间安排。

1、xx月xx日学校部署《课程标准》研修工作。

2、xx月xx日——xx月xx日教师学习任教学科课标。

3、xx月xx日——xx月xx日请专家进行课标解读专题讲座。

4、xx月xx日学校组织进行第一次知识竞赛。

5、xx月xx日——xx月xx日继续学习任教学科课标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教研组内在教研活动时间,研讨分析课标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并形成研究成果。

6、xx月xx日学校组织进行第二次知识竞赛。

14.《美术课程标准》试题 篇十四

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电话***(张)短信

1,《美术课程标准》力求体现()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和(),注重()与()的紧密联系.2,美术学习应当从()层面提高到()的层面.3,《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4,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或()的方式,既可以在()中进行,也可以在()后进行.5,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选择:24%

1,美术课程具有()的性质.A,综合 B,人文 C,审美

2,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的主要途径.A,德育 B,美育 C,智育

3,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A,标准B,阶段目标C,学习方式 4,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A,学习性 B,探究性 C,综合性 D,游戏性

5,欣赏 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进行欣赏和评述.A,听觉世界 B,视觉世界 C,触觉世界 D,知觉世界

6,综合探索领域可分为()个层次.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7,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是()A,美术表现 B,艺术风格 C,美术创作

8,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和提高动手能力.A,设计意识 B,审美意识 C,探究意识

问答题:30%

基本的美术素养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美术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对美术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实践题:26%

在元宵节即将来临前,一位教师围绕“花灯缭乱的元宵灯”这一主题设计了这样的课例:首先调查元宵节和花灯的来源,用文字,图象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进行设计构思.其次,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最后,用花灯美化校园和社区.请你从教学观念及方法,对以上设计作出评价.qq;407755188叶子青(张)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15.课程授课计划标准 篇十五

1.1 环境教育是地理课重要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

随着《地理课程标准》和新一轮地理课程计划的实施, “环境保护”在地理的课程计划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特别是“环境保护”作为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列入选修课程计划, “环境保护”已成为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各地和各校在编制地方和校本教材时, 也把当地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内容来编制。由此可见, 环境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学目标, 也是构成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开展环境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1.2.1 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在国际上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教育领域。早在1987年, 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上, 环境教育被列为会议议程之一;1997年联合国再度召开世界环境教育大会, 并制定21世纪第一个“环境教育十年”。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教育, 如美国早在1970年就率先制定了《环境教育法》。该法宣告, 美国的国土环境恶化, 生态平衡破坏, 对国力和国民的活力构成了重大威胁。为此政府援助那些向公众进行有关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教育的事业, 政府教育署设置了环境教育司。

1.2.2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 加强环境教育已十分紧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 与这种高速增长的经济相伴随的是环境的恶化。我们刚刚沉浸在发展的喜悦中, 享受物质进步带来的巨大利益时, 却不得不面临环境恶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特别是提高青年一代的环保素质已迫在眉睫。应该说, 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早在1978年, 就要求“普通和小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内容”;1981年国务院发布的有关文件中更加明确地要求“中小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1983年将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大纲。为推动中国环境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在1997年由国家教育部、WWA及英国石油公司共同合作开展了“中国小学绿色教育行动”, 成立了三个环境教育中心, 对学校的环境教育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中小学注重应试教育, 只重视考试科目的教学, 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有关环境科目的开设也不是很正常, 造成环境教育的效果并不好。另外, 在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使老师和学生对环境教育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使环境教育流于形式,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这么说, 严峻的环境形势和落后的环境教育的反差已十分鲜明, 加强环境教育已十分紧迫。

1.3 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环境教育两个突出的特点是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这就决定了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要将环境教育有关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以及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之中。在阶段, 实施环境教育的学科主要有地理、生物、化学等, 实践证明, 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又远远高于生物和化学学科。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 它们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地理教材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 以“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和观点, 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等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 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地理必修课教材的内容, 从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起, 阐述了地球的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同时说明了人类可以通过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 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 和环境发生联系, 在此过程中, 人类自身也得到了发展。通过地理的学习, 使我们认识到环境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而我们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不仅具有提供资源的能力, 还具有容纳人类排放废弃物的能力。如果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 或过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使我们认识到,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认识问题。只有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 人类才能协调与环境的关系, 有关环境问题也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

2 地理课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2.1 地理课堂教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要大量的单独增加环境课程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 所以, 立足于地理课堂, 在每一节地理课上进行充分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最有力的保障。我们要不断用最新的环保知识来充实我们的地理教材, 并运用到每一节地理课中, 争取使每一节地理课都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环保知识, 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能力和环保责任感。教师在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时, 也要考虑设计环保教育的目标, 使每一节地理课都成为环境教育课。

2.2 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目的和手段, 培养学生由环保意识走向环保实践是环境教育的根本目标。环境教育旨在普及环境知识、培养环境道德和参与能力, 其实效性如何主要看学生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和环境实践的主动性程度。地理学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十分注重课外活动的课程, 需要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去体会、提升所学知识。同样,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 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 那么, 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 组织学生通过野外观察、实践调查、采样分析等手段来获取环境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这种活化了的地理教学过程, 不仅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功能, 而且能够深化环境认知、规范环境行为、发展学生的环保技能。

3 结语

作为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应该有一个超前于一般人的正确认识,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 培养公民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 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环保素质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如果在环境教育方面再不抓紧, 在环境问题上我们将犯更多的无法挽回的错误。应该说, 现在各部门对环保问题的认识都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国家有关环保的法规和法制也在进一步健全, 中小学教育也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这一些都为我国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 环境教育的春天正在到来。

摘要:环境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人们言与行高度和谐的统一, 是融入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中自然而然的习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环境危机的加剧, 人类的环境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作者结合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 分析了地理学科进行环境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提出了地理课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并对地理课实施环境教育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本文旨在通过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问题的探讨, 开创地理课环境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环境教育,地理课程

参考文献

[1]王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袁孝亭, 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10期

16.“设计素描”课程标准解读 篇十六

【关键词】中职课标;设计素描;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0-02

【作者简介】徐海,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2)数媒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平面美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而其中的“设计素描”课程则更为年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引入我国,并开始深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在平时的“设计素描”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存在着许多困惑,甚至一些具有丰富美术教育经验的老教师还以“传统素描”模式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全新理念的“设计素描”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开展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能给教师们提供一定参考。

一、崭新理念的课程定位

(一)以“学以致用”的理念确定课程性质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本质是,以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为辅助工具,融合艺术设计理念,使艺术设计产品更为便捷高效地呈现出来。设计素描是上述这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更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标特别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艺术和技术相融合”,对“设计素描”课程性质的定位是“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素描基础造型能力与设计思维能力。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即通过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以及分析与归纳能力,对客观形态构造特征进行设计与分析,发现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特征,掌握视觉语言规律,具有一定审美鉴赏能力,为后续绘画类、设计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以“学有所用”的理念确定课程思路与目标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行业范围很广,人才需求量也很大,对本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做一个普通的平面设计人员,只要熟练使用多种软件就可以,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则需要多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最主要的就是能画画,而素描的基本造型能力则是绘画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充分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还要适当考虑现阶段中高职分段培养的需要。课标特别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确定强调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注重理实一体化达成教学目标。希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素描基础造型能力,在将来平面设计工作岗位上,能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绘画技能应用于设计作品;具有设计素描的写生及简单创作能力,能基本适应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继续深造。

二、科学规划的课程内容

(一)以岗位能力需求规划教学内容

通过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分析,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借助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是具有艺术审美、实用性的创造性生产活动。我国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表明,针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传统素描教学模式显然跟不上现代设计发展的步伐。根据中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及认知规律特点,本课程不再采用以往传统素描造型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框架内,三分之一课时用于学生基础造型能力训练,三分之二课时用于设计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造型基础训练”“认识设计素描”“设计素描基础表现技法训练”“设计素描形体演化技法训练”“设计素描图形语言的运用”“设计素描创作训练”6个模块。

根据各模块的教学侧重点又分解为14个教学单元,对于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作为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本课程的开设固然要重视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但它并非“纯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基于计算机平面设计工作过程,现代数码设备为高质量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可能,各大网络素材平台更有大量现成的设计资源可以借鉴。故本课程的教学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开发,重视学生造型语言的表达和形式美法则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专业从业能力需求,逐渐引领学生进入平面艺术设计的创作领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从实际学情出发设计教学单元

就教学规律而言,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内容都是不科学的。中职层次学生在入学时美术基础普遍薄弱,基础造型能力几乎是“零起点”,要从学习素描观察方法到造型能力、绘画技巧的掌握,再上升到画面表现创造,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训练过程,而对点、线、面的基本造型元素的理解,平面造型的装饰性表达技巧却很容易达成。传统素描的画面表达方式较适合绘画创作表现,于实际设计“工作过程”而言,并没有实质性意义,真正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反倒是图形创意与设计思维能力、画面快速表现能力以及实用的画面装饰表现能力。

造型基础训练模块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素描基本功。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需要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学会素描绘画工具的使用,学会以素描的形象思维去观察理解形体的透视、结构、空间、光影、肌理等,掌握基础绘画语言及形式美法则的表达,掌握一定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后续进入实质性“设计素描”的学习奠定基础。后续三分之二的课时比重,是学生进入实质性设计思维能力及造型能力的训练阶段,教学单元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较符合学生对绘画造型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和训练。

三、行之有效的实施建议

(一)基于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建议

教师要根据学情因时、因地、因材施教。注重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的细节内容确定、课题的设计上,合理取舍,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发挥,采用“项目式”“课题式”等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设计素描是“视觉艺术”,要求用视知觉进行感知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技能,要注重示范教学和视频演示教学。特别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观摩画展、设计展,参观平面设计企业等,使学生对设计素描特有的表现语言有直观的认知。改变传统素描教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现象,把教学重心调整为训练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现积极教育的课程评价建议

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建立评价主体、方式、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以及优秀作品展等开放式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还应努力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在实施评价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这在教学中将体现出积极的教育作用。

上一篇:经济师转正自我鉴定下一篇:基层党建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