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精选19篇)
1.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一
《海燕》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讴歌“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
2.理解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文中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及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理解海燕的精神。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作家,苏联奠基人。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
二、写作背景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参加了学生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三、课题解读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写作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与物。如:生活中,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往往象征许多美好的事物……
象征的作用:可以使不容易理解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事物或道理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五、预习自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飞窜()呻吟()胆怯()翡翠()号叫()
蜿蜒()掠起()
2、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你怎样看文中的海燕?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海燕的形象。
2、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
3、揣摩你喜欢的语句,说说理由。(找出1-2句来进行赏析)
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
1、理清思路:文中的.海燕以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为活动背景,请找出描写大海景象的语句,说说文章大致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为它们拟个名称吗?
2、这篇散文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海燕,但还写了其他的海鸟,这些鸟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海鸟当时的情态?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还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3、从海燕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勇往直前、顽强无畏的精神,结合课文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用意?(讨论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4、作者这样写海燕,当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也就是有他的时代性,有他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我们现在来说,应该说是历史意义了,但我们今天学习这一课时,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5、有人评价高尔基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能针对本文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并加以评说证明吗?
训练案
<一>巩固与拓展
1、《海燕》是一首,兼有和诗的特点,它通对描绘和对海燕的刻画,深刻反映了本文的主题,歌颂了。
2、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答: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答:
<二>以海燕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法,立足课文、补充想象,描写暴风雨来临前海燕飞翔海上的见闻、感受以及与海鸟们的对话,尝试改写和扩写课文。
韩容
2.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阅读课模式,有效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目的是乐于阅读, 基本养成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概括大意、理解词义、预测故事情节等基本阅读方法, 基本掌握常用阅读策略, 初步形成语感。但在实践过程中阅读课要么成了枯燥, 烦闷的汉译英课, 语法课;要么就是气氛热闹但不讲究阅读策略的听说课, 游戏课。是侧重完成阅读课文中的语法教学, 还是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抓语言点, 英译汉?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对阅读课模式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究和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加入一些高中阅读教学的理念, 将每堂阅读课分为:读前 (Pre-reading) , 读中 (while-reading) , 读后 (after-reading) 。从教学的结果来看, 效果比较好, 不仅增强了阅读理解教学的有效性, 参与性, 而且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创造性, 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操练, 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现以其中一篇 (Project English八年级下unit 7 Cooking is fun Section C) 为载体, 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前pre-reading
教师需要对即将进行的阅读进行有效的铺垫和引导, 使学生对本课的背景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1. warm up:
enjoy the song。欣赏一首欢快的韩语关于食品的歌曲, 朗朗上口的旋律, 便于学生跟唱, 烘托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课的导入方式有许多。可以是:头脑风暴式、竞赛式、背景铺垫式、分享经历式、预测式、多媒体导入式等。但无论哪一种,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切合自己本堂课的教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热身。
2. listening:
听短文判断正误, 完成教材2 work alone的教学 (此篇听力文章是有关西方的就餐习俗) 。此篇听力本是阅读后的内容, 我在上课时将它提前放在此, 是因为发现材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 也能对即将学到的文章作一个有力的铺垫。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整合改编教材, 做到不受教材的限制, 以学生为主体, 整合教材, 让教材更加适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
二、阅读中:while-listening
在这一阶段要注重过程, 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侧重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设置任务时要由易及难, 引导学生进行由略到细的阅读。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课文, 主要的步骤为:1.粗略地阅读全篇, 掌握大意梗概。2.通过跳读抓细节, 找主题句, 猜词义。3.详细、逐行反复阅读课文, 通过选择、True/False判断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4.找出段落、重点和疑点, 掌握全部内容。用Yes/No和Wh问题、短文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阅读情况。5.从所读内容中获取知识受到启发,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语言点。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如果说前面的阅读前, 阅读中是输入过程, 那这一环节就是输出的过程。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复述、改写、续写、仿写等形式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如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的题目:Table manners in China。为了扫清学生仿写的障碍, 我先进行了:Guessing game:Is it polite or impolite?让学生们就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哪些是有礼貌的, 哪些是不礼貌的行为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来仿写。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阅读中学到的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三
本单元重点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尤其关注了世界上年轻人对环保的态度和做法。它以“拯救我们的世界”为主题,重点剖析了垃圾种类及来源,并探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减少污染的方法。本节是单元第二课,综合技能部分的阅读重点介绍了北美学生如何爱护环境,减少污染。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点,更要求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并学会勤俭节约,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丽。由于本篇课文阅读难度较低,故在教学中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炼和整理以及号召学生们行动起来减少身边的污染。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Brian, Jenny and Danny决定发动全班同学清扫校园里的垃圾)学生已初步了解“污染”这一概念。课前,先要求学生去关注环境问题,搜集拍摄生活地相关污染图片,和家长或同伴讨论环境的变化。这些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激活相关知识网络。将要授课的初二3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水平不错。对于需要掌握的词汇和接触词汇,以及文中出现的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前期学习中均有所接触涉及,不会对阅读形成障碍。
4.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四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
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烘托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点评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
1、高尔基。
2、《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
3、关于高尔基《海燕》的其他资料。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重点: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一、导入
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情。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a.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ào)呻吟(yín)翡翠(fěi)
掠起(1üè)困乏(fá)蜿蜒(wānyán)
b.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2、指名朗读。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1)作为一种海鸟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你是从方框提示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2、师生互动探讨:(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归结板书(字幕显示)
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
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联系背景理解、概括)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练习与研讨
1、字音词义,常识积累,朗读感受。
2、问题研讨
(1)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
(2)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
教学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较好,理解了海燕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重点:学习课文象征、烘托、对比等表现手法,阅读理解精要文段。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对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作品,认识并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
二、朗读感受,思考探讨
1、朗读描写海燕的句段,观看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穿梭号叫的画面,加深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象征意义。
2、朗读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观看投影画面(1)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
教师小结板书
一会翅膀碰着波浪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强
海燕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 叫喊着
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
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 海鸭:呻吟、吓坏了
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与
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 企鹅:躲藏
海燕的形象。
3、浏览阅读,探讨文中其他事物的象征意义。教师小结板书: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气势。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暴风雨:象征1905年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4、作者把海燕摆到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描写,试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烘托。
象征、烘托、对比等手法的概念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结合本文作引导性阐述,从写作技巧方面引导学生欣赏)。
三、精要文段阅读理解。
1、朗读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的句段,具体说说你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2、文章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试在课文中找出几例并分析说明(从表达方式、作品语言方面欣赏。)
教师小结:
1、充满激情的描绘――间接抒情描写议论结合,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
2、饱含激情的议论――直接抒情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四、课文总结:
1、内容:略
2、艺术特色:略
五、拓展延伸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试以“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我该这样做”为话题,拟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附:课后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设题意图是借助朗读,引导学生领会本文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二、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领会“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广的政治意义和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三、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你想像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设题意图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像,深入体味作品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这样几点:1.欢乐,与其他海鸟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对战胜暴风雨的信心。它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话应该突出它们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和冲突,表现出海燕对怯懦者蔑视的情感态度。具体表述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六、布置作业: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小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5.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本文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
本文的文体是:散文诗。这种文体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这篇作品选自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19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叫《海燕之歌》。
列宁称该文的作者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底层》。
》。
三、写作背景:
四、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以暴风雨的渐次逼近为线索,可分为三部分:
(暴风雨) 将来 -- 逼近 -- 即临
孕育之际--迫近之时--来临之时。
1--6 7--11 12--15
第一幅画面(第1-6自然段):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1--3):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
第二层(4)--6海鸥海鸭企鹅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第7-11自然段):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奋勇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7-8)描写暴风雨逼近时的情景;
第二层(9-11)写海燕勇敢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第12-15自然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
海燕的特点:乐观,自信,英勇无畏,富有牺牲精神。
第二教时
一、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1至3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的?表现了海燕怎样的形象?找出相关的`句子,从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来分析。
参考意见:课文是从形、音、色三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的。表现了海燕矫健、高傲,充满革命的豪情和胜利的信心的形象。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比喻和拟人,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锐不可当的雄姿;--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海燕的行动,
“它叫喊着”--从声音方面来写海燕的勇敢,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
2、乌云听出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指出修辞及作用?
参考意见:拟人和排比。作用:拟人是从侧面烘托海燕叫喊声的威力,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3、课文第4、5、6自然段,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
找出描写它们丑态的词语?作者把它们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什么?
参考意见:词语: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吓坏、胆怯、蠢笨、躲藏。
目的: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4、课文一开头描写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的景象,象征了什么样的革命形势?
参考意见:象征革命的风暴正在兴起。暴风雨象征19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5、海燕象征什么?
参考意见: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6、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
参考意见: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二、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找出描写波浪的词语:歌唱、冲向、迎接、呼叫、争鸣。
找出描写狂风的词语:抱;摔。
找出描写雷声的词语:轰响;震怒。
找出写海燕动作的词:飞翔、飞舞、大笑、号叫。
提示:注意词不离句,找出后多读一读原句,多体会体会。
2、大海象征什么?--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乌云、闪电、狂风、雷声象征什么?--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3、乌云、闪电、狂风、雷声,写它们的猖狂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同时也为了烘托海燕的豪迈激昂。
4、为什么要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
参考答案:目的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5、写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的殊死搏斗,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的日益激化。
6、大海最终战胜了乌云、闪电,象征什么?--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必胜。
7、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写出了狂风猖狂的气焰。
8、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说明气焰比前更嚣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但最终都熄灭在大海的深渊里,暗示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9、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10、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比喻;“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拟人。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反复,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的信心。
三、学习本课写作技巧。
1、象征手法。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狂风、雷声: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同时也为了烘托海燕的豪迈激昂;
海浪与狂风的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的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的日益激化;
大海最终战胜了乌云、闪电: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2、对比和烘托。
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
烘托: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主旨:通过对比和烘托,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
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四、全文总结。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设计。课后第三大题。试与“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
高傲 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
(革命风暴)
(革命先驱) 对 比 (不革命者)
6.八年级语文《海燕》评课稿 篇六
教学开放周期间,我们组的戈老师上了一堂课题研究的研讨课,八年级的《海燕》。
我认为戈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阅读教学课,扎实、真实,富有浓浓的语文味。
1、合理巧妙地处理了教材,突出了教学重点。她先为学生指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几幅画面,结构清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
2、注重品味和发展语言,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词句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一定像一个寻宝行家一样一眼就能看到文本中的宝藏,并挖掘出来。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语言赏析,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与落脚点,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自主探究的精神。
3、科学设计与使用了ppt课件,简洁高效地辅助了教学 在本课的设计中,戈老师本课导入采用形象的画面,具有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操作,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适时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和朗诵的音乐、视频,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时,趁机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美。
7.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七
一、注重细节、力求完美
第3版教材变化最多的地方是数字的书写形式, 从始至终共有十二处, 均将阿拉伯数字变为中文数字, 这些变化中除去第七页 (“6”名女中学生改为“六”名女中学生) , 其余均属法律、法规条款的摘选, 这一变化显示了编者使用法律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使用文字的规范性。教材83页相关链接中有一处非常细微的变化, 这段材料选自《世界人权宣言》, 第二版使用破折号注明出处, 第三版开门见山在首句用文字表明归属。事实上, 破折号的作用有 (1) 解释说明; (2) 话题的转换; (3) 语意的跃进; (4)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另外, 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 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此处使用破折号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因而做此修改。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能引起编者的高度重视。这充分显示了编者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成就完美。
二、增配插图、更显生动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一番苦功, 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 语言朴实简约、通俗易懂, 强调图文并茂等, 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插图多了, 文字少了, 注重活动设计, 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了。一般来说, 课本中的故事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出现, 比较容易刺激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3版较之于第2版, 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教材第12页设计的探究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第19页“地理环保小组的行为” (法律要求做的, 必须去做) 、第113、115页“做正义感的人” (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徐洪刚的英雄壮举) 等处在原有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增配了插图 (照片) , 使情景更形象生动, 教材活泼有趣, 做到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直观, 更适应学生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更换材料、贴近生活
第3版教材更加注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维权意识。教材在“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这一目中, 列举侵犯人身权利尤其是生命健康权的现象时选择了四种情景:三幅漫画 (P24) 、一则交通肇事的文字案例 (P25) 。第3版用“非法拘禁”替换了第2版的“煤矿爆炸”, 或许有些学生曾亲身经历过被家长拘禁的事情, 自然会有更深刻体会, 对自由会有更强烈的渴望。而“煤矿爆炸”事件虽然学生可以从媒体上了解它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危害, 但这总不及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得直接、深刻。“交通肇事”案例列举了学生同龄人生命健康权遭到侵犯的事实, 更易打动学生, 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加强防范、避免伤害、关爱生命。
四、结合国情、激发情感
第3版教材“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一目中以插图的形式列举了一组国内、国外的智力成果 (P8) , 在第2版教材中只有外国的, 新教材将缝纫机、互联网换成了中国的造纸术和明小说《西游记》,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五、理顺关系、突出主题
第3版教材将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主题探究活动的主题和第一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第一目的标题中的“人格权”改为“人身权利”。第一框题首先将原来两段正文详细介绍人格权的重要性、构成及其特点, 改为一段简短的正文和相关链接简要说明了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和构成, 突出了“人身权利”单元主题。然后教材又将原先安排在后面的人身自由权的有关内容调整到前面, 最后重点说明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和法律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这样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又突出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框题。这一处修改是教材正文改动最大的地方, 原先的按排给人乱的感觉, 修改后使得概念的逻辑关系清楚, 中心突出。
几点建议和几处疑惑:
1教材第五页“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材料, 是否考虑换成2008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 材料更新颖、更具时代性。
2关于义务教育的统一性特征,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解读新《义务教育法》指出“在新法中, 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这个统一性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教材中对统一性包含的内容丢掉了“经费标准”, 是考虑到列举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这一项, 避免重复而省去?还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个不完全列举, 没必要面面俱到?“经费标准”与“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 是否应加上“经费标准”, 使引用更完整。
8.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八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新版教材也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它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现在又正返回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怀抱着这样的期望,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9.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过程与方法
1、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课前认真读,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细读文本,学习写作技巧。教学方法: 1.引导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人生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语文容万象,吟诗品酒,书香年华。听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琦君却说:“每逢新年思春酒,杯中满盛琼浆液!”琦君谓谁?浙江才女也!
二、识琦君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琦君笔下的春节,热闹非凡。琦君为什么格外怀念家乡的春酒呢?
(元宵前的“拘束”和元宵后的春酒形成对比。春酒充满温情的回忆是和我的童年生活、母亲和乡邻们联在一起的。)
四、品味春酒,关注细节。
文章的主题,常常在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中流露,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琦君之意的句子,小组交流,合作分析。以“我从看出,琦君之意不在酒,在乎也!”的句子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趣三点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可能涉及到的
1.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2.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充满孩子般自由天真的想象。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3.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形象的描绘出我的可爱
10.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十
望秋园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新课导入
1、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课件展示:马到成功,牛头不对马尾,好马不吃回头草,……
2、《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自号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自主学习,检查预习成果,并进行课堂训练:
1、学生试读课文,试着划分节拍;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o( ) 骈( ) 槽枥( ) 食马( )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
3、课堂训练: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之”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4、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7、“说”,古代一种_________,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_____________,写法灵活,讲究文采。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_______相似。
【自主预习案】
2、zhǐpiánlìsìsùyélìcè
3、(1)两马并驾。(2)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3)面对。(4)竭尽。(5)正确的`方法。
4、(1)“食”通“饲”,喂。(2)“见”通“现”,显现,表现。(3)“材”通“才”,才能。(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1)shí动词,“吃”。sì动词,通“饲”,喂。
(2)名词,马鞭。动词,用鞭子打。
(3)岂,难道(表示反问语气)。恐怕、大概(表示推测语气)。
6、(1)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2)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7、文体观点杂文
三、初读课文,补充理解词语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教师点拨。
2、全班交流:
(1)、重点词:
祗:只是。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是:这。
能:才能。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2)、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给学生10分钟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
六教学反思
第二教时
一、检查背诵作业,并复习旧课:请学生到黑板写词
二、探究质疑
1、写作背景:
韩愈不仅是千里马,而且是极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马:25岁中进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称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马说》、《师说》等经典诗文。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内容探究
(1)这是一匹怎样的千里马?
(2)这是一个怎样的食马者?
(3)千里马喻__________食马者喻__________伯乐喻__________
示例:这是一匹遭遇悲惨的千里马,,因为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参考答案】
(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
3、主题探究,归纳写法。
(2)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4、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埋没人才,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封建统治者应当善识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
六、延读拓展
【拓展:】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延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书勤乃成,不勤腹中空。--韩愈
七、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八【拓展检测】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祗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2分)
【拓展检测案】
1、zhpiáncáolìshísùdànsìsì
2、(1)吃一顿(2)正确的方法
3、C
4、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答对一个要点即可)
6、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意对即可)
九、【课外语段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Z ,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n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而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nán溃焊呔僮磐贰"邗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7.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人或怜之()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不艾()亦以病矣()
8.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
9.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0.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答案】
7..①就,总是②有的人③如果④先前,从前⑤停止,悔改⑥疲惫
8.B9.B
10.特点:用了对比写法,用Z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练习
十一、板书见课件
十二、教学反思、
11.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十一
【点拨】 There be句型的一般将来时,可用There will be ... 或There is going to be ...。例如:
There will / is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match this evening. 今天晚上有一场篮球赛。
2. Will people use money in 100 years? 100年后人们还用钱吗?
【点拨】 介词in后面接表示一段时间的名词短语,意为“在……以后”,一般与一般将来时连用。例如:
He will be back in three days. 他将在三天后回来。
3. Ill live in Shanghai, because I went to Shanghai last year and fell in love with it. 我将会居住在上海,因为我去年到上海去了,而且喜欢上了它。
【点拨】 fall in love with是一个固定短语,意为“喜欢、爱上”,通常指突然间爱上某人或某物。例如: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他们相爱了。
4. On the weekends, Ill be able to dress more casually. 在周末,我可以穿得更随便些。
【点拨】 dress作“穿”讲,意为“穿衣”,后面不能接表示衣服的词,但后面可接人作宾语。例如:
Get up and dress quickly. 快起床穿衣。
The girl can dress herself. 这个女孩能给自己穿衣服了。
5. There were many famous predictions that never came true. 有很多著名的预言根本没有实现。
【点拨】 come true是一个固定短语,意为“实现、成为现实”。例如:
After many years hard work, her dream has come true at last.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6. 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there will be such robots in the future. 一些科学家相信将来会有这样的机器人。
【点拨】 so与such都有“如此、这样”的意思。such是形容词,意为“这样的、这种”,可修饰可数名词的单数、复数形式或不可数名词。修饰可数名词单数时,such要放在不定冠词的前面。so是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当名词前有many, much, few, little等表示数量的词修饰时,也要用so。例如:
Ive never seen such beautiful flowers. 我从未见过这样漂亮的花。
7. I need to get some money to pay for summer camp. 我需要得到一些钱来为夏令营付款。
【点拨】 pay for意为“付款”,“为……付款、付钱”,一般要用人来作主语。例如: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book? 买这本书你付了多少钱?
8. No, he doesnt have any money, either. 不,他也没有钱。
【点拨】 either作“也”讲时,一般用于否定句中;too, also作“也”讲时,用在肯定句或疑问句中。
9. I need some money to buy gifts for my family. 我需要一些钱给我家人买礼物。
【点拨】 动词buy后面可以接双宾语,即buy sb. sth,也可用buy sth. for sb.来表达。
10. Everyone else in my class was invited except me. 除了我之外,我班其他人都受到了邀请。
【点拨】 except是介词,意为“除……之外”,即从整体中除去,不包括在内。例如:
He works every day except Sunday. 除了星期天外,他每天都工作。
11. You left your homework at home. 你把作业落在家里了。
【点拨】 表示“把某物忘在某地”,要用“leave + 某物 +地点”。而forget表示“忘记”时,一般指忘记某事,不与地点连用。例如:
I left my key at school. 我把钥匙忘在了学校。
Im sorry I forgot his name. 对不起,我忘了他的名字。
12. What was the girl doing when the UFO took off? 当飞碟起飞时,那个女孩在干什么?
【点拨】 1) 过去进行时由“was / were +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表示在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内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常与过去进行时连用的时间状语有at that moment, at this time yesterday, at nine oclock yesterday等以及由when或while引导的过去时间状语从句。例如: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at eight oclock last night. 昨天晚上八点我正在做作业。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your friend came to visit you? 当你的朋友来看望你时,你在做什么?
2) 句中的take off意为“起飞”。take off还有另一个意思是“脱下”。例如:
Please take off your dirty clothes. 请脱下你的脏衣服。
The plane took off ten minutes ago. 飞机10分钟前就起飞了。
13. You were supposed to meet at the bus stop this morning to return it. 你应该今天早上在车站见面以归还上衣。
【点拨】 be supposed to意为“理应;应该”,后面跟动词原形,相当于should。例如:
Everyone is supposed to wear a seat belt in the car. 在汽车里每个人都得带上安全带。
14. If you do, the teacher wont let you in. 如果你那样做,老师不会让你进去。
【点拨】 如果主句用了一般将来时,那么以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要用一般现在时来替代一般将来时。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既可放在主句之前,也可放在主句之后;放在主句之前时,要用逗号与主句隔开。例如: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 we will go the park.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公园。
15. If you become a professional athlete, youll be able to make a living doing something you love.如果你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你就可以做你喜爱做的事来谋生。
make a living (by)意为“以……谋生”,介词by后面可接名词、代词、动词-ing形式,有时by也可省略。例如:
The young woman makes a living by singing. 这个年轻的妇女以唱歌谋生。
巩固练习
()1. There ______ thousands of volunteers serving in Beijing in August 2008. (2008云南昆明)
A. will have B. are going to have
C. are D. will be
()2. I hear that he will be back _______ two weeks time. (2008广东省)
A. atB. inC. afterD. for
()3. Qingdao is such a lovely city that I _______it when I first visit it. (2008云南昆明)
A. knew about B. fell in love with
C. found D. noticed
()4. —Can you_____ your little brother? Im busy now.
—OK. Ill do it right now. (2008湖北咸宁)
A. wear B. put on C. dress D. in
()5. —Could you help me do some cleaning tomorrow?
—If I _______, I will do it. (2008辽宁12市)
A. am free B. will be free
C. will have timeD. had time
()6. It was __________ music that I lost myself in it. (2008江苏泰州)
A. such a beautiful B. so beautiful a
C. so beautifulD. such beautiful
()7. If you dont want to _______ for plastic bags in most supermarkets, youll have to bring your own shopping bag. (2008山东临沂)
A. spendB. takeC. payD. cost
()8. —I havent seen Bob for a long time.
—I havent seen him, ______.(2008四川成都)
A. tooB. eitherC. instead
()9. My father will ________. (2008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A. buy a new book me
B. buy a new book for me
C. buy a new book to me
D. buy a new book at me
()10. —All the clerks went home _________ Mr.Wang. Why?
—Because he had to finish his work.
(2008湖北咸宁)
A. except B. besidesC. without D. beside
()11. This morning I went to school in such a hurry(匆忙) that I _______ my notebook at home.(2008福建厦门)
A. leftB. forgotC. lost
()12. —Were you at home at 9 oclock last night?
—Yes, I _______ a shower at that time.(2008吉林省)
A. tookB. was taking
C. was takenD. am taking
()13. The plane from Shanghai to Paris will _______ in an hour. (2008上海市)
A. take upB. take away
C. take outD. take off
()14. From what we get, we can _______ a living;what we give, however, makes a life.(2008云南)
A. get B. make C. takeD. have
15.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英语句子。每空限填一词。
我希望去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
I wish to watch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My dream has __________ __________ now. (2008甘肃兰州)
12.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十二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巩固政权的斗争, 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有同学以为‘下面就可以讲建设社会主义了’,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还没建立起来, 如何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呢?”“我们下节课就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老师有个问题, 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回去想办法找答案: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哪?下节课告诉老师好吗?”下课铃在学生回答“好!”时清脆地响起来。
要上三大改造的内容了, 不知学生准备得如何?我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个应急预备措施。预备铃响后, 我走进班级, 立刻就看到很多学生手里拿着大大小小的纸条, 有个学生甚至还大声提醒我:“老师, 别忘了提问上节课留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哪位同学有了答案?”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孩子们纷纷举起手, 有的孩子还欠着身举手对我喊:“老师, 叫我, 叫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请每大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 陈述他们的答案。“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这些知识的?”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特意表现出对他们获取知识途径的兴趣, 班里立刻热闹起来, 有的说查《辞海》, 有的说用百度搜索, 有的说用google查找会更快。
“那有谁知道生产资料主要是哪些东西?我知道大家的政治课里没有这个内容。”然后我微笑着提问, 有的学生直接摇头, 有些学生却依然很兴奋, 并举起了手。我请了其中一位学生, 他说:“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原材料等都是生产资料。”班里开始有了掌声, 随后掌声越来越大。“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 是自主学习的好办法。这几位举手的同学做得很好, 值得我们学习。”我借势表扬, 鼓励更多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让我们来看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哪里。”通过我的引导以及与学生的讨论, 我们知道了生产资料基本公有和生产资料基本私有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至此, 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正确的了解, 而且经过推理还得出只有把生产资料改变成基本公有为主, 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算建立起来的结论。这为后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中“特区姓‘社’不姓‘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请同学们看看课文, 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土地改革’那部分内容, 想想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之前, 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领域, 生产资料是私有还是公有为主?”看了课文后学生纷纷回答:“以私人占有为主。”我紧接着提出:“所以, 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 把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改变成公有制, 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对不对?”“对!”全班齐声回答。
到此为止, 没用几分钟, 我通过教学设计, 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解答了“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的问题, 为顺利学习三大改造的过程、方式, 引导学生推断出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 正确评价三大改造, 最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三
本学期,我担任教初中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学年以来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编写教案。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题目灵活,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设置的问题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点和兴趣点,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3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五、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六、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14.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四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身为一位生物老师还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同时在初二生物会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注意组织教学,抓好会考总复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提高。
组织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二年学生的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两极分化开始,独立意识增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是人一生中的关键转折时期。针对这种情况,我能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灵活运用软硬兼施、赏识教育等策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针对义务教育各班均有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实际,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抓好优等生的培优和后进生的扶差工作,做到有跟踪有反馈,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以此来促进中等生的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抓好生物结业会考总复习工作,所任教的班级在初二年结业会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1、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漫漫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
三、不断学习、更新理念,同伴互助工。
15.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
(1) 审题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严谨, 不按要求解答;不能有效分析题目信息抓住关键。
(2) 理解能力差: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肤浅, 答题时仅凭感觉和印象。
(3) 实验能力差:仪器使用规则不熟悉, 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不足, 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 学科结合差:不能用其他学科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简单数学运算错误频出。
(5) 表述能力差:逻辑思维混乱, 语意表达不清, 计算式来历不明, 代入数据错误, 单位“鱼龙混杂”;书写不规范, 作图不严谨。
这些问题的出现, 我们教师一定要警醒、反思、重视, 否则学生中就会出现“一学就知, 一用就错, 一放就忘”的现象。
二、对教学的反思
(1) 反思教学目标。首先, 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把握教材和教学大纲,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实现三维一体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要到位, 分析要透彻, 要让学生融会贯通。其次, 教学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所选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非常明确。最后, 对一些基本知识, 我们应随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让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第一, 要面向全班学生, 同时兼顾“两头”。对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 要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做好个别辅导。第二, 注重学法指导。第三,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自身要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第四, 应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反思教学技能。其一, 物理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科学性的学科, 要保证讲授正确, 推导流畅, 过渡自然;语言要简练规范, 充满激情, 富有感染力。其二, 板书工整精致, 体系主次分明;基本功扎实, 会画直线、圆、小人物等简笔画。其三, 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操作要熟练、规范。
三、提高教学成绩的策略
(1) 改善教法。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感性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 分组讨论, 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激活课堂气氛。
(2) 注重双基。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使其掌握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自己的结论, 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 要讲清适用条件、范围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进行比较区别, 消除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模糊认识;在习题讲析中,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挖掘隐含条件, 抽象物理情境, 找出规律列式求解, 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 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 分析、推理严密。
例如, 光学作图教学时, 我就讲清了注意事项: (1) 要借助工具作图, 作图一定要规范; (2) 实际光线画实线, 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 光线要带箭头, 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 不要断开; (4)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虚线) ,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这样, 学生作图就比较规范了。
(3) 尝试诊测。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特点与教学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 组织诊断性测试, 学生要根据课内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法, 例如:可将幻灯片分发给学生当答卷纸, 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 放在投影仪上, 当着全体学生的面, 现场批改矫正, 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结果, 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这种有目的、有反馈的有效学习, 能使学生积累顿悟的经验, 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尝试诊测的成功实施, 必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认知上存在的缺陷, 帮助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 重视课外。课外实践活动, 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要恰当引导, 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而灰心丧气, 但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在碰壁中产生兴趣, 在挫折中收获成功。
16.《海燕》教学实录 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海燕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探究——拓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他是谁?(抢答题)
1.他是俄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2.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3.他少年时曾参加倾向民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20岁开始流浪,并组织秘密小组进行革命宣传。
4.他的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师: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生:高尔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基的优秀散文诗《海燕》。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知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代表,它的疾呼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豪情万丈,激动人心。)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鸣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染力的“海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对老师进行评价。(教师朗读课文)
生:我认为,老师朗读时的感情很饱满。
生:我认为老师朗读时的语气有变化,开始时低沉、缓慢,后来则热烈激昂。好像要表达一种情感变化。
生:我觉得老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读得很有气势。
师:说得好,就是要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现在就请大家来试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好吗?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当点评。)
三、分析海燕形象
师:通过诵读,同学们脑海里一定出现了海燕的形象。现在请小组讨论: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概括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行动角度表现了海燕矫健、勇敢的雄姿和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生:第2段“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出海燕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第3段“在这叫喊声里”则从声音角度写出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生:第9、10段 “叫喊”、“大笑”、“号叫”, 作者从声到形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中搏击,更显示其欢快,豪壮的雄姿;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其敏捷、勇猛。
小结: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敢坚强,乐观自信,渴望战斗并勇于献身的战斗者海燕的形象。
四、探讨象征手法
师: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想一想文章写的仅仅是海燕吗?不是,那么具体指什么呢?
生(思考后回答):指俄国大革命前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背景资料理解的很深刻。表面上写的是海燕,可实际上写的却是俄国大革命前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象征。
师: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师:请同学们继续讨论一下文中的“暴风雨”、“大海”、“乌云”、“狂风”、“海鸥”、“海鸭”、“企鹅”等事物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因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通过连线的形式给出答案,降低难度。)
小结:本文通过象征手法对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海鸥、海鸭、企鹅来作对比,表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
五、课外拓展
海燕以坚强、乐观、勇敢的形象迎接暴风雨,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和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送给大家。愿我们都能象海燕一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做生活的强者。
17.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十七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景色的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后反思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人类顽强地从刀耕火种一路走来,本该站在高高的云端无比骄傲的时候,却尴尬不已地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和愚昧。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厉,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也日渐深沉。
于是,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这堂课的重中之重了。
为此,我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动态,制定了一个既教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并精心地安排了教学环节来完成目标。由于“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议论性、说理性很强,所以在理清文意体会文章主题方面很容易入手,学生一点即通。
至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自然观方面,则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四边互动形式和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见解的发表是本堂课的亮点。摒弃了空洞乏味的说教,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并通过讨论得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开阔视野,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环保问题,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过检查学生以活动小组开展的板报展示活动,看到了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树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思想观。通过参与了由班委会组织召开的“我为环保添块砖”主题班会,更进一步体会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高涨的环保热情。
18.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十八
【设计简说】
是一篇写母亲的自传体传记文学,胡适先生在文中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本教学设计的关键词是“听故事,理内容,说形象,品妙笔,做积累”,即通过学生耳听、口说、脑思、手写等充分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胡适先生笔下的母亲形象,在受到人生成长教育和美德教育的同时,从中了解和感受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作家肖复兴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听一段故事,概括内容。
1.听一段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她来说,幸福是那样短暂,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当时她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这对一个中国妇女来说,是多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当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冯顺弟。
2.读课文,概括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放声朗读、默读等)通读课文,读完后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事情。
提示概括角度:
①从“我”的角度概括:写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我”受到母亲严父般的管教和慈母般的关爱;“我”亲身体验到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
②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写了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课中小结:全文脉络清晰,三个层次十分明晰。第二部分主要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以及她对待他人和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这是全文的叙述重点。这一部分围绕着母亲的品质来选取和组织材料。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都记叙得清清楚楚。
三、说一说感受,体会大爱。
1.说一说母亲: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词句,用“母亲是一个xxx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如:母亲是一个管教子深细而严格的人。“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我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母亲是一个刚气十足的女中丈夫。“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说一说“我”和母亲:文章末尾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说说我受到母亲的影响。
如:母亲是“我”的严父,每天母亲催“我”早起,回顾自己昨日的错误,然后上学;“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遭母亲严厉责罚。从中“我”学到了学习上要勤奋、守时和做人要反省“吾身”。
母亲是“我”的慈母,她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为“我”医眼病。
母亲是“我”的恩师,从她对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的态度上,“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人,体谅人”,学会了自尊自强。
3.母亲,我想对您说……: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
4.母亲,我想对您说……: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
课中小结: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四、品一处妙笔,赏析妙要。
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形式组织语言,品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如:水到渠成的铺垫——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铺垫。
别致生动的叙事角度——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母亲与我”的角度、“母亲与家人”的角度叙说母亲的故事。
鲜明的对比——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
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作者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毫无夸饰的自传语言——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流淌,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课中小结: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表现出的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也许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五、做一点积累,滋润心灵。
1.从文中积累洋溢着作者对母亲深情的语句。
2.从课外书中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诗句、故事、歌曲、散文等。
课中小结: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让我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永远热爱我们的母亲!
六、课堂小结。
【点评】
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语文教师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中活动”就像一只美丽的万花筒,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组合。
从教学的手段看,有听、读、说、品、写等不同形式的课中活动。听一段故事,让学生在情感的冲击和洗礼中走进了课文,定下了全课的感情基调;说一说感受,是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整体认识和细致了解;品一处妙笔,是对文章进行赏读,进行悟读,进行美点寻踪;做一点积累,是将学生由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完成了一次思绪与情感齐飞的课堂学习之旅。
从教学的目的看,有语言性活动、思维性活动、情感性活动等。如概括课文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说感受,是对学生表达能力与感悟能力的训练;品妙笔,是对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等等。而这些目的性活动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自然地彼此交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教学过程的安排来看,有辅助性的铺垫过程,有主体性的说读活动,有延伸性的收束过程,循序渐进,线条明晰。
19.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篇十九
一、精心准备, 力求第一节课就抓住学生的心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我尤其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按常规教学, 第一课就是介绍Photoshop的作用及窗口界面, 显得有些平淡。为达到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我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 PS处理效果很好的图片;其次, 还用天安门图片做背景, 把我的生活照PS到了其中, 并挑选了上届学生的一些作品集成到幻灯片中。上课的时候, 在展示网上下载的图片的时候, 同学们纷纷睁大眼睛, 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在看我在天安门的图片时, 有同学忍不住问, 老师你放假去北京了?在看到他们的师兄学姐做的那些作品的时候, 他们都忍不住议论纷纷, 感叹做得真漂亮, 当我告诉他们, 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这学期要学习的Photoshop软件来搞定, 并且如果学好了这个软件, 以后可以从事美术编辑、广告设计、平面媒体制作等白领高薪工作时, 他们都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在简单介绍Photoshop的基本知识后, 我又趁热打铁, 教他们画了一个有渐变效果的太阳和通过选区呈现的一轮弯月, 还没等老师布置, 他们就立即打开Photoshop尝试自己画起来, 由于听得认真, 看得仔细, 几乎每位同学都能在下课之前成功完成。通过这节课, 学生既欣赏了美丽的图片, 初步领略了PS的强大功能, 了解了该软件在现实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 又从上届同学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也能学好的信心, 同时通过自己成功完成太阳和月亮的绘画, 初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巧妙处理,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
由于Photoshop软件是图像处理软件, 所以必不可少的要学习一些譬如图像文件格式、颜色模式分辨率等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 他们通常是不太喜欢, 也不易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于是, 我取消常规的直接介绍这些理论知识的模式, 而是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理论, 譬如, 在介绍图片文件格式的时候, 我选择了两张尺寸大小、内容完全一样连主文件名都相同但格式分别为PSD和BMP的图片, 先让学生观察, 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大多数同学说没有区别, 于是我说我们来做一个试验, 我先双击PSD格式文件, 系统启动了Photoshop软件并打开了这个图片, 而双击BMP格式文件的时候, 却只是启动了看图软件, 并没有启动Photoshop软件, 然后再进一步介绍PSD格式文件与BMP格式文件的区别, 并让学生学会在Photoshop对不同文件格式进行转换, 并通过给我的博客中添加同样内容的图片, 用GIF式和JPG格式能够上传, 但BMP和PSD格式不能上传的实际例子, 说明了不同格式的文件体积不同, 适用范围也不同。通过这些从实践中学来的理论知识, 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而且也能记得更加扎实和持久。
三、联系实际, 多用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图例
进行图形图像处理, 不可避免地要选用一些原始图片, 我们可以使用教材提供的图片, 同样也可以使用贴近学生生活, 来自学生熟悉环境的图片来进行处理。因为学生往往对在电脑中处理他们熟悉的图片更感兴趣, 也更有学习的欲望, 如在讲述文字层与图层时, 我就用了就是大家上课的网络教室照片作为原始图片, 并在上面输入某某某的网络教室来练习文本层使用技巧, 同学们都显得非常投入;再譬如讲解选取工具时, 我使用了我们新疆最著名的天池美景作为实例图片, 一下就让学生对图片有了亲近感,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 美化家乡的高尚道德情操。
四、分步实施, 化繁杂为简琐
在Photoshop教学过程中, 有一些实例要达到其效果, 步骤很多, 常常数十步甚至上百步、学生往往做起来要么是只会前面, 不会后面, 要么后面刚做前面又忘了, 屡试而不得其要领, 如绘制奥运五环和篮球实例制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让学生切实掌握其技巧, 并达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的目的, 我把其知识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进行了梳理, 如在讲述绘制奥运五环的时候, 我先设定了一个圆环的绘制的任务, 再设定了三个圆环以及两个圆环在不同图层的对齐。最后再把图层的合并链接及最难的遮罩和建立选区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任务。通过这样分块和分步, 学生掌握和应用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 对最难的步骤也更容易集中精力去突破和掌握, 从最后学生的作品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最后的篮球实例制作, 我也是用类似的方法, 把它分成了六步, 让学生通过掌握每一步以达到最后全部掌握的目的。
【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海燕教案07-02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08-13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学案10-23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06-28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总结07-18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7-30
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反思07-31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10-12
八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总结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