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及如何培养

2024-07-17

数学语言及如何培养(精选8篇)

1.数学语言及如何培养 篇一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 在实现这一改革中,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长期以来,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我校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因此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语言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处理困难。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以至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出现了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

二、理论依据

学教育而言,语言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活动。每天课堂内外的讲授、听讲、回答、讨论,还有看书、解题等等,都要同语言打交道,以语言为媒介,借助书面或口头的表达学会原理、概念、公式和方法。在这些过程中,语言是描述、表达意义的工具,思想交流的载体,甚至还被当做处理的对象。它有着不容忽视的功能。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数学学习的成绩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在数学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除了要有一般的自然语言的能力外,还需要逐步了解和掌握数学中独有的语言特点。事实上,就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困难是产生于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方面。由于数学意义必定要利用词语、符号等来传达,学生如果弄不清楚,或者不熟悉、不习惯数学语言的理解方法、规律和约定,那么就无法搞清其意义,结果就引起理解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语言是这种文化的外在表现,数学思维是这种文化的内在蕴藏;而数学语言又是数学思维的外壳。所以,数学课中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二)、可以使学生准确地表述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可以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数学语言训练的机会。

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

(三)、老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课堂用语的精炼、严密,特别是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数学问题的阐述,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

(四)、重视训练过程中,讲究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条理性。

小学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数学概念中的每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内涵,都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

(五)、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说学语言。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教研活动)、观察法、教育调查法。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确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每学期认真做好一次阶段性小结。将阶段性课堂教学实践个案发布在校内网或其他网上,寻求验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法,最后拿出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全面推广。

(三)总结阶段: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读书笔记三篇;

2、教学案例或教育随笔两篇以及一篇个案分析;

2.数学语言及如何培养 篇二

一、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首先,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 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 (4×25) 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 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 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 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 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转为学生讲, 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40+4) ×25) 。

此外,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把培养和训练贯穿到每天的数学课程教学之中。

二、采取各种形式, 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 当学习中有疑难时, 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 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 灵活运用新旧知识, 使其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 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 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 ) 厘米, 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 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 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 使学生掌握思路, 并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 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 逐步学会叙述, 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 但只需正确引导, 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 课堂小结时, 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 纷纷举手发言, 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 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 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达到智能并进, 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同时, 学生把思维说出来, 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 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 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 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 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 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 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 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 可以丰富感性认识, 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 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 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总之, 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高听说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45-01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呢?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其真正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把一个数44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11×4),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再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又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如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发展学生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组长、记录员,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學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学生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它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4.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多种不同的分法(一共分成几份?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4.幼儿语言能力如何培养 篇四

1、教给孩子规范的语言,孩子学习语言,最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现象。只有通过正确的、足够的语言训练,才能较早、较好、较快地掌握口语。我常和孩子用普通话交流,因为孩子在幼儿园老师上课都用普通话,而且标准的普通话在意思表达上更准确清楚,也更容易被孩子模仿。

平时我和孩子用普通话交流的时候,当发现她说得不够正确,比如她说:“这里很闷,te不过气来。”这是普通话里夹着方言,我就会及时纠正她,说应该是“喘不过气”来。当孩子在发音方面存在缺陷时,我会一遍遍纠正她,教会她正确的读音。如今,我们惊喜地发现诺诺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了,连平翘舌音也能分清楚。

2、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她的语言变得丰富起来。当然平时交流不可能时时注意,但有时我会提一些问题,比如给他讲故事或者看她在画画时,我提出一些问题让他回答,回答问题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她的思维和语言都得到一定的训练,

资料

当然开始问问题不要太多、太难,要循序渐进,否则她回答不上来会产生抵触情绪。在她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指导她尽量说得具体完整。

5.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五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幼儿时期,恰恰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

义。那如何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父母要多给孩子念书听。父母是宝宝最好的玩伴,孩子愿意听父母给他们念书,讲故事。在这期间,孩子不仅培养了孩子对书的兴趣,而且孩子在听的中间也会不知不觉地积累许多的知识,并扩大了词汇量,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想要表达的愿望。在此期间,父母还可以通过让孩子看图讲述,或复述,概括您刚刚讲过的故事等方式,直接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或和孩子做游戏,鼓励孩子通过表演的形式,大胆地表达。

父母还要多和孩子用语言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找一些话题,启发孩子勇敢的说出他的观点与想法。并锻炼孩子有条理的进行表达。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注意孩子表达的词语是否正确,然后及时

地帮助孩子纠正表达不当的地方。

父母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锻炼孩子乐意说话的勇气。家长应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并多鼓励孩子勇于表达,敢说,而且要多提醒孩子表达时的举止、态度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说话条理。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和仪

表。

父母还应该经常领孩子到外面转转,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各种事物,不断地充实孩子的生活,扩大孩子的眼界,让孩子发现新鲜的题材,有事可说,有话可表达。这样既有利于培

6.如何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篇六

语言表达是阐述个人思维和观点的方式,学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智力的开发和自信心的树立。因此,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培养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前儿童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基础环节。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将来有所作为。有的家长早在孩子上学之前就给孩子制定了成长计划,要将孩子培养成为科学家、政治家或尖端科技研究人才等,这些都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要完成这些计划,家长的早期教育是关键。学前儿童的主要任务是感知事物、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家长要了解孩子思想和对事物的认知情况,就需要孩子通过语言来告知家长,如果孩子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较好地把自己的思想和对事物的认知情况告知家长,那么家长的教育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时,一要循序渐进。语言表达对学前儿童是一个全新的过程,特别是3—5岁的孩子,家长要准确地、不厌其烦地向孩子阐述做人、做事的观点和道理,对事物的认知要把用途、特点和事件的简要过程讲清楚,并让孩子掌握,加深孩子对事物的印象。对事件的了解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复述或转述,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二要积极鼓励。学前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弱,在一些知识的掌握上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例如讲述一个故事,孩子往往会出现表达不完整、张冠李戴或者逻辑不清等现象,家长要给予及时纠正,并通过“比上次好、有进步、讲的真棒”之类的语言进行鼓励,切忌挖苦打击,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要为幼儿

争夺更多的畅所欲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的、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三要营造氛围。培养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环境十分重要,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另一方面家长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准确性和逻辑性,孩子讲话要专心地听,要多给孩子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例如让孩子讲幼儿园的所见所闻等,以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

培养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前儿童开发智力、树立信心的关键所在。简单地理解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让孩子开口说话。但开口说话并不等于孩子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个人理解,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能讲出有条理、有逻辑、有道理的话。家长在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时,首先要让孩子养成先思考、再表达的习惯。先思考就是让孩子在表达前思考要向别人表达什么内容,思考怎样表达才能让对方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尽量克服多余的语言修饰或啰嗦话,让孩子思考清楚后再向别人表达。在思考这个环节可养成孩子动脑的习惯,促使孩子把事物的真相弄清楚再向别人表达,让学前儿童的智力得到开发;善于表达的孩子善于交际、讨人喜欢,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孩子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很容易融入属于小朋友的活动圈,接触更多的小伙伴,锻炼孩子相互包容、互相团结等方面的能力,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孤独的实际问题。反之,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性格相对孤僻,家长掌握孩子认知事物和思想的情况就不会很全面,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也不会很广泛,孩子的自信心也不会很足。因此,学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重点在引导上下功夫,要引导孩子把所需、所求、所想、所盼表述出来,引导孩子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敢于面对困难。要重点在培养孩子自信心上下功夫,家长和教师要正确面对孩子所遇到挫折,要帮助孩子弄清楚所受挫折的原因以及

其中的经验教训,要通过鼓励的方式给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的信心,尽快把孩子从阴影中引导出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社会、集体和家庭的温暖,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口的素质,并提出提高人口素质要从教育抓起,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培养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所想、所盼、所需、所求,使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培育更具针对性,确保党和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教学方针得到更有效的贯彻落实,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环境。另一方面要讲究科学,以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选择因人施教的教育方式,把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前移到儿童的学前阶段,把孩子的早期教育工作抓好抓实。

7.数学语言及如何培养 篇七

一、创设情景, 创造发言平台

以语言训练为主线, 找出小学生的兴趣点, 创造他们喜爱的情景, 创建并拓展学生发言的平台, 让学生不仅想说, 还有机会说。在情景教学中, 课堂就是学生表现的舞台, 而教师则是这个舞台的导演,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材料中各种涉及到语言培养的素材进行挖掘, 掌握教材的“想法”,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将自己想说的、爱说的、会说的通过多种情景说出来, 比如组织游戏、购物情景、讨论比赛等, 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拉近师生距离, 学生只要融入到情景中, 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迅速高涨, 对下一环节的学习也会更加期待, 那么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和熟悉的生活较为贴近时, 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纳能力就会主动提升, 而在课堂中也更加敢于发言。因此, 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时, 必须注重对生活素材的挖掘, 尽量创设生活情景, 提出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践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学学习中。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心思大都比较细腻且敏感, 在过于严肃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样会限制他们的发言胆量, 消磨他们的自信心, 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怕自己说错话被教师批评, 被同学笑话,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注重营造良好、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教师在学生心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 创设更多的让学生敢说、会说的情景, 锻炼学生发言胆量, 鼓励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 使学生逐渐养成敢于发言、敢于提问的习惯。在此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示范作用, 保证语言叙述、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听课的意识。比如在讲解应用题时, 题中有这样一句“火车速度比汽车速度快30km/h”, 由此可见, 问题主要有两个量, 简言之就是火车快, 汽车慢, 而火车不仅可以与汽车同样快, 还能比汽车更快, 因此也可将此句话转换为“汽车速度比火车速度慢30km/h”, 这样不仅能够通过转换、转译、把握关键词、进行关键句联想来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还能丰富数学语言。

三、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要确保学生数学语言训练的顺利开展, 首先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积累,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要求学生自主琢磨各种例题和应用题, 使学生在阅读和记忆中不断积累数学语言。由于数学语言相对于语文语言更加严密, 更加简洁,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只有更加规范才能准确地将数学概念构建出来, 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训练他们正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能力, 比如几朵花、几个人、几辆车等, 特别是在应用题解答中, 在答案后面通常要求注上单位, 学生拥有准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能力, 其解题过程才会更具规范性和逻辑性。训练学生的“说题”能力, 使学生能够将题目和解题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 比如, 在口算题57+33中, 先算57+30=87, 再算87+3=90, 通过这种训练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计算规律或计算法则,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逻辑性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 语言是人进行思维的外壳, 是人心声的表达,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数学运用能力等, 最终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深化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作用, 必须将其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 使学生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最终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操作、进行思维。当然, 教师也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不断探索创新, 强化自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对数学语言训练的运用能力, 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裴晓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 2013.12

8.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篇八

一、让小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

很多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较强而数学的阅读能力较差,原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很大比重。而对于数学教材,觉得没什么可读的。其实在数学教学中,阅读也很重要。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如果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指导小学生认真细致阅读,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可见,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掌握数学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3、提高数学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进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4、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二、给小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

我们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多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以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为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较好的语言环境,改变满堂讲的做法,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说”这条主线,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十分有效的策略之一。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经常设计一个“说”的教学情境: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比较,并结合某个概念知识的特点的学习、体验,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尝试概括这几个概念,反复说,边说边对比一些典型列子,理解概念中的数学定义,还特别对一些准确性难以把握的字词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使概念的表述恰当、合理。

在式题练习中,教师可以先进行充分的听说训练,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读题、审题、分析题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读读题目,说一说题中容易引导我们计算错误的地方,说一说式题的解答步骤等,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地克服思维惰性,优化其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三、给小学生安排说话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说话的内容,让学生有言可发,有话好讲。当出现一个新的课题,或一道数学题时,要求学生说题目的含义,说出自己想提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推导出公式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推导过程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计算公式,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解题思路,可以进一步明确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总要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围绕整节课回忆,这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说话的机会,教师不能草草了事,因为学生通过说,能升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说”进行评价和引导,对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形成正确的数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坚持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准确的语言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平时的听说活动是形成数学语言准确性的关键,日常生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教师要有针对性,对一些语言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引导,循循善诱,让他们多经历练习,多经历尝试,反复训练,他们也会说一口标准的数学语言。除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必须做到表达准确,结构严谨,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为学生作出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上一篇:1月教师资格面试题高中英语下一篇:市场调查与预测精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