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公开课

2024-06-24

小石潭记公开课(精选15篇)

1.小石潭记公开课 篇一

《小石潭记》观课报告

今天,我观看了王老师执教的《小石潭记 》一课,深深地体会到王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本节课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运用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中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

《小石潭记》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的教学思想。执教者遵循了这一原则,带领学生探讨、研究本课写法方法。从课堂上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较为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

本节课的设计以“读”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通过初读——解决生字词,再读——解决词语,疏通文意,三读(生默读)——体会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本节课环环相扣,学生的能力呈台阶式上升。

1、首先是课前导入巧妙,精美的图片、优雅的音乐,让学生在没走进文本之前就已经领略了小石潭的魅力,为本节课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2、让学生再读课文,通过组内互助、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次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意境美。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疑难,讨论解决,并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探究作者悲伤的原因。从作者忧伤的原因引出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在这个过程中,点出了两种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和寓情于景。在分析透彻的基础上再次指导朗读,要求更高,让学生读出情感美。

3、关于后面“情”的解读,是建立在前面学生读通、读懂的基础上的。这一环节,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景色如此优美的小石潭,游览者柳宗元的心理感受如何呢?

三、教学环节紧凑、科学。

1、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2、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四、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执教者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注意在难点处作巧妙点拨,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积累是很庞大的工程,在第一学习目标巩固文言词语中,老师采用了拓展延伸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就记住了这些词的意思。并且结束时还作了总结归纳,教会了学生该怎样积累文言词语。

五、教学效果良好。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较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

通过本次观课,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

2.小石潭记公开课 篇二

【细节一】学生说:“做这么多作业累死了。”老师回答道:“就这么办,我看能累死吧!”

从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上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切莫把应试教育再提到教学日程上来。这么看来学生的话似乎能看出“应试教育”、“唯多做作业才提高成绩”的一面,但能看到更多的是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再看老师的话也很强硬,真有点“满堂灌”的痕迹,可更甚的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的权威角色。显然这是在“常规课”上才会出现的情况,可就是“常规课”才能真正地看出教师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的,是如何驾驭课堂教学的,是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一堂课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究其原因有: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寓教于乐”、“快乐学习”是解决这一现象的最有效的办法,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考虑如何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课堂气氛提起来,这样学生还会说累吗?二是角色扮演得不对。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首先应该清楚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弄混淆了,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现象恰恰反映了教师是这堂课的主角。定位错了,学生势必会产生反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把“不知”变为“知之”,把“我要教”变成“要我教”,按需而教,这才是一堂课中教师应该做的。

【结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师可以从言或行上下功夫,让学生“乐学而不厌学”,“想学而不乱学”。

【细节二】“不敢说,我怕说错了。”“回答问题那是好生的事情,与我们差生无关。”面对教师的提问,部分学生趴在桌上,唯恐“暴露”。

一次,我用多媒体上《背影》公开课,讲到父亲买橘子的片段时,我出示父亲去月台那边买橘子的一些图片,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一系列动作。某学生起来却不敢说,吞吞吐吐,语无伦次,很容易说完的内容,几分钟也说不完,而且低着头,不敢看老师。之后才知道,他是不敢说,怕说错了,并认为回答问题是“好生”的事情,与“差生”无关。

在公开课上教师总是希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于是希望“好生”举手,“差生”低头。而教师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公开课的目的和效果,便忽略了对“差生”的过问,以便能让如林的“好生”之手掩盖低下的“差生”之头,唯恐露出破绽。我也是如此,在公开课上就不敢多问“差生”,毕竟时间紧迫呀。而“差生”也知道主动配合老师,把头埋得很深,趴在桌上。上述细节正能体现这一点,可更多的是学生已经失去了自信,失掉了回答问题的勇气,加重了自卑。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两极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势必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那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了。

【结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回答问题的勇气应该是课堂上常抓不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完成的工作,尤其是常规课上更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细节三】在常规课上,学生听到“今天不布置作业了”,“明天不上课了”等话语时,随即一片欢呼雀跃,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平时我上课后,总是布置一些作业:要么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精彩片段写一段话,要么让学生缩写或扩写课文,要么让学生续写课文,等等,学生基本天天有事可做。可是,有一次学生听到我下课后说不布置作业了,明天不上课了,却很高兴,欢呼声不绝于耳。

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厌学现象,总是希望隔三差五放假,在过去尚能理解,只因课业负担过重。可在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八小时,仍然出现不想做作业、不想上课,我们真得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有人说得好:“如果只允许最好的鸟唱歌,森林便会很安静。”老师的上课只重视“好生”的培养,忽略了“差生”的学习,哪还会有“差生”的立足之地,厌学,盼望放假自然可想而知了。还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欢乐中获取知识。

【结论】看到“差生”,理会“差生”,关注“差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差生”能从老师的眼神中看到自信,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还会欢呼吗?

【细节四】“什么屁老师,读书一点也不好,还不如听录音。”一学生在位下小声唠叨。

在《出师表》课堂上,我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诵,再范读课文部分内容。教室内很安静,学生在聆听着,当我读到“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时,在教室的一角有一个学生嘀咕着:“什么屁老师,读书一点也不好,还不如听录音。”这是公开课,面对后面听课的老师,面对尴尬,我的背后沁出了汗珠。幸好我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笑着敷衍过去了。课后,我找到他询问,他说我读得没有录音的好听,不留神就说出来了。我沉默了,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却给我带来了不安与诸多思考:是老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还是孩子缺乏教养,需要进行调教?是老师上课太在意学生的行为,还是孩子平时上课太随便,太散漫?……

诚然,老师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可以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可以避免上面事件的发生,但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老师教学中永远不变的主题。

【结论】老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让不文明的语言远离课堂,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孩子能懂事。

【细节五】“你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迟到点怕啥,至多批评两句,还敢打我们吗?”

我正在邻班上课,匆匆跑来三个同学,报告也未喊,一头撞进教室,闹得满堂大笑。他们看到我在教室,就退回去,说:“没看见,我以为没人。”我愕然,我生气:“老师在上课,你们会不知道?你们根本不把上课当回事,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根本不懂得规矩……”话还未说完,某一个学生却说:“你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迟到点怕啥,至多批评两句,还敢打我们吗?”我当时真想狠狠地教训他们,但理智占了上风,我原谅了他们。学生太放肆了,太没规矩了,课堂上敢和老师顶撞,肆无忌惮,老师却不能打他,甚至说不敢打他。任课老师上课被学生气哭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时纪律混乱的也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结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给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不仅仅是班主任要做的事情,任课老师也要协同完成。常规课上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让他们懂规矩、守纪律、有礼节,让这极少数人无立足之地。

3.小石潭记公开课 篇三

【导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能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的写作手法。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课时计划】 2课时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 的。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历史上的文人们在失意郁闷时往往喜欢寄情山水。在唐代,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到达永州后,他到处寻访山水美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篁(huánɡ)竹

清冽(liè)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佁(yǐ)然 ...俶(chù)尔 翕(xī)忽 差(cī)互 ..寂寥(liáo)幽邃(suì)悄怆(chuànɡ)...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覆盖着;缠绕着;飘动着;连结着。可百许头:大约 .下澈:直照射水底。布:映在。佁然:呆呆的样子。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差互:交相错杂。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深远。.以其境过清:凄清。.(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凉).学法指导:针对步骤二中的(1)

【文言文朗读停顿技巧】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隶而从者(跟从).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用来).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而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见下见小潭(发现).明灭可见(看见).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同游者(游览).环如鸣珮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岩(成为).(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凄神寒骨(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寒冷)..如鸣珮环(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心乐之(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4)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②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③闻水声(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④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⑤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今义:许可,可能).(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例: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为“以整块石头为底”。②省略句 例:斗折蛇行。句前省略了主语“溪水”。3.作者名片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4.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学法指导二:针对步骤三中的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区别技巧】

1.正面描写:即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出色的正面描写摹形传神,细致入微。

2.侧面描写:不直接呈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侧面描写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能激活人们的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侧面描写也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对正面描写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反复吟诵,感知作品

1.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字音与断句。2.小组推荐代表诵读课文。

3.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4.学生再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二、疏通文意,探究文本

5.文章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交流点拨】水、石、树、蔓、鱼、岸等。6.作者从哪些景物感受到了愉悦? 【交流点拨】水声、游鱼。

7.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交流点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理清思路 深层探究(一)理清思路 1.理解文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3.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幽静。(二)深层探究

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步骤四 赏析语言 把握写法

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交流点拨】(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指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4)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5)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6)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出一幅美妙的图画。

(7)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柳宗元运用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等,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既要保持小石潭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请结合译文写一篇导游词,要求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只介绍一个景点即可)【交流点拨】示例: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得名的原因,现在请看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一景: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像小鸟在空中游动一样,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会有好运气,年年有“余”的。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潭中景物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行 岸势:犬牙差互

潭上气氛——寂静凄清 寓情于景由景及情 情景交融 记录同游者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4.《小稻秧脱险记》公开课教案 篇四

1、谈话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要问问你们,当你碰到了坏人,你会怎么做呢?(请3~4个学生来回答就可以了)恩,你们真聪明!在遇到坏人的时候都懂得怎样摆脱危险。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在黑板上画“小稻秧”图或出示图片都可以)(生看后答)

板书:小稻秧

2、揭示课题

教师: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稻秧在碰到坏人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吗?(生答)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

板书:小稻秧脱险记

3、随机教学生字

A、教师说: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这个字老师不会,(教师指着“险”字说)谁能帮帮老师呀?(生答)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说:原来是这样读啊,你这个小老师真不错!那么其他的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个字吗?(生答:知道)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字给读一读,一二读。

B、教师说:哪位小朋友知道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的呀?(生:左右结构)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把这个字写一写。(书空写“险”字)

那么“险”字还可以组什么词呢?(生答:危险……)谁能用“危险”这个词来说一句话。(生说完后,师对其进行评价)

4、请全体学生齐读课题两遍,读完后提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呀?(生:A、小稻秧遇到什么危险?B、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5、读后回答:A、是谁让小稻秧遇到可危险?(板书:杂草)

B、又是谁让小稻秧脱离了危险?(出示喷雾器的图片,板书:除草剂)

6、A、教师指着“杂草”这个词说: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把这个词读一读,谁来?(生读)

教师说: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啊?(请1个学生来评)好,那你也来读读,我相信你也会读得很好的!(生读)

B、教师说:这个字你们除了在我们的这篇课文里面出现过,那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呀?(生答)恩,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们都是很细心观察的,记忆力真不错。老师想呀,你们也一定能把这个“杂”给记下来,对吗?(生答)谁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这个字的?(生答)请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小手来写一写这个“杂”字。(生写)

7、教师说:看来我们的小朋友在学习方面是非常认真的,下面,老师也想请小朋友们认认真真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老师想看看哪位小朋友读得最认真,声音最响亮了,好现在自己开始读。(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自读变成了全班一起读的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停下来说: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团结,连朗读课文都那 1 么整齐,但是老师想你们自己读自己的,不要一起读,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好,开始!)

8、用卡片或者小黑板来出示下面这些词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

9、教师说:请小朋友们把这些词语读一读。(生读)那么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老师就让你们发挥团体精神,全班一起把第一、二自然段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这些词语,边读边想它们是什么意思,明白了吗?(生读)

10、表演理解(读完后请理解了的同学上台进行表演)

A、请学生上台表演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教师读,生演,当教师读到“团团围住”这个词的时候,可以进行提问:团团围住的意思就是什么呀?(生说:包围住),接着读完“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呀?(生答:非常凶)谁来说说他们演得怎么样啊?(生说)是呀,他们表演得真不错,老师授予你们最佳演员的称号。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第一自然段来读读。(读后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纠正,老师感觉你们这些杂草不够凶,可不可以再凶一些啊)

B、教师说:现在我们来开拍第二自然段,哪位小朋友也想获得最佳演员的称号啊?(请生表演)演完后教师说:你们看看这些杂草野蛮吗?(野蛮)他们这样讲不讲道理啊?(不讲)所以这就是(板书:蛮不讲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杂草让小稻秧说话了吗?(没有)这就是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板书: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请小朋友们把这两个词语读一读。

C、教师指着“拥”字说:谁来把这个字读一读?(生读)那么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生答)真聪明!好,老师想看看哪位小朋友最喜欢思考了,老师想让小朋友们用“一拥而上”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想好的同学可以举手。(生说)

D、教师指着“拼命”这个词说:谁来读这个词?好,你来!(生读)那么你是怎么记这个“拼”字的呢?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的?(生说完后,教师说:你真棒!)

E、教师说:小稻秧遇到这些蛮不讲理的杂草,怎么样了?(生说,师板书:当场病倒)

教师说:它们得了什么病啊?(生说,师板书:营养不良症)什么是“营养不良症”啊?(生说)对了,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一定不能挑吃,要样样都吃,身体才会棒棒的,不会像小稻秧那样营养不良了。

11、请全体同学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

12、把第一、二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如果觉得读得不是很理想的话,还可以再读一遍。

13、读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第一、二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进行描红,然后用本字把这些生字,每个字写一行,在写之前,教师一定要提要求,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巡视和指导。

5.《小石潭记》教学记片段 篇五

上周五用了十五分钟读了两遍《小石潭记》,今天早读和第一节课,我们在联系背诵这篇文章。

有些孩子周末已经背熟了,自然充当了小老师的身份。

我经常想尽可能照顾那些后起的孩子,就兼顾不到那些自觉用功的孩子啦。但是,大班制授课,只能如此。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让那些十分熟练的孩子一遍遍地陪着那些后起的孩子,其实对优秀的`孩子也是一种磨砺吧。在诵读中,一遍遍体悟文字的能量,这一遍跟上一遍的功效也应该不是一样的吧。你看,课堂上那些总是充满热情读书的孩子,他们从不会因为老师让他们多读一遍而心生怨气,反而觉得是一种荣耀。

今早读时,我的眼睛扫过全班,发现大概有10个孩子是周末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因为即使在同伴如此清脆的琅琅书声中,他们依然目光涣散,嘴角只能不合节奏地抽气般蠕动。于是,只能一遍遍反复带读。

尽管已经对全文解释过,还是不断提示那些文字顿感读较强的孩子:“日光下澈——日光照耀下,水底如此清澈,你眼前有什么画面出现?”不用我解说,自有学生代答:“水底很清,每条鱼都看得很清楚。”

“影布石上——是什么的影子在石上?‘布’这个词,在此跟‘夏夜,星星布满天空’的‘布’是一样的意思吗?”不懂,就再讲讲,再读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是怎样的“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写景的文章跟这篇文章的意境有相似之处?

有孩子说是《桃花源记》,种民和彦皓都说是《与朱元思书》。

那些地方相似呢?

孩子们复习了一遍《与朱元思书》。有五六个孩子不记得原文了,于是,好的同学又带着大家再读一遍。

大家找出写树、写水的句子进行了比较。只是泛泛地杂议,并不是严格地区分,有感觉就够了。

这篇文章,你对哪几句话特别有感觉?不少孩子都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海洋只说了一句:“如鸣佩环”,我说:“我也喜欢这句。真会打比方呀!”

认识“奉壹”中的这个“壹”,顺便把汉字中表示数字的大写壹贰叁肆伍……全认了一遍。区分“壹——噎”时,问“噎”这个字在哪见过吗?孩子们马上说:“黍离”中“中心如噎”!于是,吟诵了一遍《诗经·王风·黍离》。声音真好听!尤其是吟诵到“悠悠苍天”时,我觉得这是一班美声训练过的孩子。

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六册教材里共有41篇文言文 (含语文专题中的文言文, 如《狼》《田忌赛马》等) ,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17篇。纵观整个苏教版语文教材, 在最重要的六篇借景抒情类的文言散文中, 就写作技法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而言, 是对七年级上册的精品美文《三峡》的承接;从思想情感 (被贬后的借景抒怀) 而论, 又可以联系今后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佳作。可以说, 这篇文章安排在八年级上学期,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石潭记》隶属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个单元以“江山多娇”为主题, 以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了江山的美丽多娇, 其中有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 有风光如画的阿里山, 有别具魅力的水城威尼斯, 有积水空明的黄州承天寺, 更有水清境幽的永州小石潭。《小石潭记》作为本单元主题的第一篇, 具有极为重要的总领作用。首先, 本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全文不足200字, 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其用词之精、技法之多, 最令人惊叹, 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其次, 本篇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其用情之隐、意蕴之深, 也是最值得思考与品味的。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如凄、寒、邃、清等实词, 以、其等虚词。归纳和掌握本课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教学重点)

2.能清晰、流利背诵出《小石潭记》。

(二) 能力目标

1.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小石潭记》一文的行文思路 (内容大意) 。

2.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如寓情于景、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等。 (教学难点)

(三)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研读, 结合教师的补充材料, 能有理有据地说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心境,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难点)

2.通过反复朗读, 进行“美点寻踪”, 获得美的感知。 (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在学习《小石潭记》之前, 学生除了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三峡》一文, 还没有正式接触过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 对如何发掘、体会景物描写背后作者的情感还比较陌生。不过之前已经学过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春》 (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夏》 (梁衡) 等现代散文名篇, 两者有诸多共同之处, 都是通过对用词、绘景的语句, 议论抒情语句的筛选、辨析, 从而发掘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表现的心境。

但是, 《小石潭记》创作时间距今已经很久远, 学生之前还没有学习过柳宗元的作品, 对柳宗元其人、其事了解都很少, 无法较好地结合史实、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知人论世”, 所以要通过反复地阅读来使学生感受柳宗元短文的用语。尤其是当学过《记承天寺夜游》和《岳阳楼记》后, 一定要将它们进行对比阅读, 一是加深对已学课文的认识, 二是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小石潭记》的独特之处。

此外, 需要通过补充课外与本文有关的史实资料、柳宗元生平资料,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从而更好地发掘《小石潭记》一文背后蕴含的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和心境, 这样就可以完成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情感 (心境) 。至于文章大意,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自主解决, 教师要注意结合以往所学进行补充和归纳。

总之, 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教学准备

(一) 教师准备

1.制作PPT课件。本课从图片、古典音乐、背景资料、知识结构展示到文字呈现的展示,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 都需要精美课件的配合。

2.课前单独对班级几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二) 学生准备

1.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

2.利用网络或书籍,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 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 教师缓缓导入: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南小桥, 青山绿水, 会令你赏心悦目;塞北大漠, 落日长河, 更使你驻足惊叹。或许是这一汪浅浅的水潭, 总能留下多情的“诗仙”;或许那一池柔柔的绿波, 却难以排解忧伤的柳宗元。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步伐, 去永州的小石潭看看, 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

(二) 了解作者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 (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 注意在此不展示写作背景) ;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 教师补充省略, 只强调笔记的书写。

(三)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明确节奏

1.指名回答 (抽查基础较弱且不爱回答问题的几位同学, 一人念一排) 。

课件出示:

2.强调节奏:舒缓。

(四) 二读课文———读出疑问, 合作研讨

1.个人自读, 勾画疑难:自读课文过程中, 每个学生分别在课文中勾画出至少一个有疑问的难词与难句。

2.左右互评, 合作研讨:同桌共同研讨, 分别解释各自的难字或难句。

(五) 三读课文———读出韵味, 师生共研

1.全班齐声朗读, 要读出文言文独有的韵味, 要求学生挺胸坐直, 拿起书本, 放声朗读。

2.学生提出疑问, 由学生帮助解决, 教师点拨, 同时引导学生画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情况, 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 用红色字体强调重点字词)

(六) 一课一得, 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跬步卡”片, 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不翻书及相关资料, 闭卷完成。练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词类活用归纳、重点语段翻译, 做好之后, 全班校对。

跬步卡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七)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孔子云:“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山之磅礴, 水之灵动, 使人迷醉。山水之美, 自然的折光, 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 看山山有情, 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继续跟随柳宗元的脚步, 去看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 去开启难忘的寻美之旅吧!

(二) 一读课文———听读课文, 梳理思路

指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背诵课文,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 思考两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梳理思路:前四段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

【课件出示板书】

游踪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美点寻踪一:结构美】

(三) 二读课文———精读语段, 赏析技法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课件出示板书】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行→隔→闻→伐→取→见

小丘篁竹水声竹道小潭

3.全班背诵第一自然段。

4.全班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

(2)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板书】

潭中景物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游鱼→潭水 (清冽)

不动→远逝 (动静)

6.全班男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7.全班女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 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课件出示板书】

小潭源流 (比喻修辞、动静结合)

溪身→斗折蛇形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 (参差不齐)

【美点寻踪二:语言美】

9.全班女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10.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1)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该如何理解?

注意此时在课件中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 联系写作背景进行讲解。可适当引用柳宗元的《江雪》, 并提出教师个人的理解, 关键词:气质。

【课件出示板书】

潭中气氛 (寓情于景) :

孤凄悲凉 (情) ←→幽深冷寂 (景)

(作者的气质、心境) (石潭的气质、特征)

【美点寻踪三:情感美】

小石潭的气质:小

(1) “全石以为底”, 小而一目了然, 如小小盆景的底座支撑;

(2)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小而细细可辨, 如小小盆景的假山装饰。

(3)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小而树蔓点缀, 如小小盆景的绿枝摇摆。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而清晰可数, 好比小小盆景的池沼荡漾。

(5) “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 反衬出此处石潭的“小”。

(6) “四面竹树环合”, 不一会儿便游览完毕, 足见其“小”。

小石潭的“气质说”

小石潭的气质:小而精、小而清、小而幽、小而美。小石潭的遭遇:远离人群、无人问津, 小而孤独。作家的气质:被贬的小官, 官小而有才华, 官小而有志向, 官小而有抱负。

作家的遭遇:远离政治中心, 无人赏识, 小而孤独。

12.全班背诵第四自然段。

13.全班背诵第五自然段。

教师一句话点评: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 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 三读课文———配乐朗读, 读出感情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请学生示范朗读。教师注意点评两处“乐”字以及“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等句的读法。

【美点寻踪四:音乐美】

(五) 四读课文———学做导游, 学以致用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 设计一段导游词, 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3至4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

【美点寻踪五:意境美】

(六) 五读课文———配乐齐诵, 总结课文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课件出示板书】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 都值得我们借鉴。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最大的亮色是以“小”见“大”, 通过解读小石潭记“小”的气质去解读作者柳宗元独特的心境——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其实, 如果广泛阅读一些名家授课的经典实例, 可以发现各个名家解读的侧重点虽然不同, 但无一例外都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充满着解读文本的创新精神!同比阅读, 以余映潮老师解读《小石潭记》的设计最为大胆, 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余映潮老师的《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案例:

【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 叫你们找一个字, 一个“清”字;然后再找一个词, 什么“清脆”呀, 什么“清幽”呀, 什么“清冷”啊, 什么“清秀”哇, 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 注意这个“清”字啊, 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 一起读起来。 (大屏幕显示)

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脆清亮

清澈清幽清冷清寒清寂清静清冽

清凄清丽清晰清纯 (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这个板块的设计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个环节, 其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这一块将一组带“清”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 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 笔者想到了《小石潭记》教学方案设计的其他角度。“清”这个字可以用来解读, “潭”这个字也内涵丰富, “小”这个字也未尝不可!“石”这个字亦有道理!“记”这个字也颇具匠心。

以“石”字为例, “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 “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 “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 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 可谓一字千金!

再以“记”字为例, 小石潭记的游踪顺序, 处处见“记”, 记的内容丰富, 有美石有美水, 有美树有美鱼, 有美景有美乐!记的方式多样, 有移步换景、有动静结合、有生动比喻, 也有正侧结合!还有记的同游者也颇有深意——为何最后一段同游者众多, 却依然使柳宗元觉得“寂寥无人”, 于是“记之而去”呢?这些都是执教者可以认真思考的富有价值的问题。

7.小石潭记公开课 篇七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

8.《小石潭记》学案 篇八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资料链接】

1. 有关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明确学习目标2.请同学们自学【资料链接】中“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用红笔将自认为最重要的内容画上线。

二、自学,初步感知:

1、初游小石潭,读美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着重号。然后将你认为特别重要或难读准的字及其注音写在下面。庙子一中“疑探展练评”学案

2)寄情于景是山水游记的通用法则,我们该如何体会这类文章的款款深情呢?

3、展文采,撰美文:

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四、课堂小结,背诵美文: 作者一行游小石潭,赏美景,留下千古美文,这其中佳景,佳句,及其寓情于景之妙法,不能背诵,岂不遗憾?请大家整理课文思路,背诵课文。

五、检测拓展 :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

()

为: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为坻,为屿„„()..

卷石底以出

().清:水尤清洌

()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

()

不可知其源

()..

2、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9.围绕潭字教《小石潭记》 篇九

一、潭的布局

“下见小潭”是文章第一次出现“潭”字的句子, 随着, 文章围绕“潭”依次分层写出了三种景物。一是潭水。用“清冽”二字写出了潭水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一是潭石。“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这里先写潭底, 用一个“全”字突出潭底的特点;再写近岸, 用一个“卷”字来形象的刻画潭近岸之石的形状, 这还不够, 又用“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来具体描写“卷”的形态。写潭石从下到上、从中心到四周, 形象地刻画了潭石的多姿。还有, 潭岸树蔓。先用“青”和“翠”分别写出了树与蔓新鲜的颜色, 青翠相映, 树蔓和谐;再写蔓的形态, “蒙络”形容翠蔓攀附在青树上掩遮缠绕的样子, “摇缀”极写蔓条之轻柔, 在微风中摇动、下垂, “参差”是不整齐, 有长有短, “披拂”是随风软软地飘荡的姿态。这里既有静态的描形, 又有动态的绘神。“潭”字一出, 层次分明的展示出水的清、石的奇、树蔓的柔美。

二、潭中景

“潭中鱼可百许头”是文章第二次出现“潭”字的句子, 围绕这字, 作者对潭中鱼展开了描写。首先写对潭中鱼总的印象,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描写游鱼。鱼的静态,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一层写出了潭是以全石为底, 因此鱼影就显得格外清楚;二层从文中水色鱼影想象出这一天风和日丽。“佁然不动”写出境之寂静。“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是写鱼的动态, 描写出游鱼往来自由, 轻快活跃。无论是静态, 还是动态, 都传神的刻画了游鱼的形态与神韵。最后用“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人鱼两乐, 鱼乐, 人也乐, 游鱼也懂事似的与游人相乐。

这只是对潭中景的实写, 然而, 作者的用意不仅仅这些, 他给读者创设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那就是虚写—潭水。而本段大部分细致地、形象地刻画了游鱼的形态神情, 创设想象的空间, 想象到画面没有画出的部分, 那就是清澈明净的潭水。

这几句潭中景的描绘, 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游鱼的欢快自由、活泼可爱, 自然流露出作者欢悦之情。由景及情, 景中寓情, 借景抒情。

三、潭之远景

“潭西南而望”是文章第三次出现“潭”字的句子, 顺潭远望, 追溯潭水的源头。先用“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来写溪水, 这里用“斗折蛇形”形象地描写出溪水的形态, 其中弯处大的如“北斗”, 弯处小的似“蛇行”;用“明灭可见”来描写溪水的光泽, 明暗交替, 变幻莫测。再用“其岸势犬牙差互”来写溪岸, 突出岩石形状奇异。

写潭之远景, 有形有神, 有静有动, 半藏半露, 饶有画意;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 又富有诗情;烘托出一种幽深含蓄的境界。

四、潭之近景

“坐潭上”是文章第四次出现“潭”字的句子, 潭四周的景色由此展开描写。先写潭四周的环境, 用“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直接写环境的空寂, 又用“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间接写环境的冷清。创设了一种清幽孤寂的气氛。再写作者的感受, 由于自己的遭遇及幽静的气氛, 自然产生了寂寞、凄凉的心境。这几句描写, 将抑郁忧伤的心情熔铸于潭景之中, 因心冷而觉潭冷, 因潭幽而添心忧, 难分何为景, 何为情, 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10.《小石潭记》翻译 篇十

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11.《小石潭记》说课 篇十一

《小石潭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课文有的记事,有的是游记,有的状物、有的抒情,学生不但了解了古人的思想、情趣,还可以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继续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心情变化的原因。

3、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以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实际,确定如下教法:导入课文时,运用激趣导入法,开始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后面的教学。朗读法,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合作探究法,新时代教师随时都要有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互动学习,使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主阵地。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意境中,且增加了课堂容量。归纳整理法:对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记忆,牢固掌握知识。学习主要以圈点勾画法和讨论拼读法为主。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我将教学分为六大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大声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小组翻译,弄清课文大意。

(三)积累文言词语

(四)分析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五)背景资料介绍:

(六)链接课外阅读: 《使得西山宴游记》

12.小石潭记公开课 篇十二

一、重视文言散文语言的优美

这四篇文言文作为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自然在语言上有它的独特之处。细读这些作品,我们会发现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体现了文言文之“言”的独特魅力。《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在描写潭水清澈见底时写道“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仅展现出了一幅水清鱼悠的画面,也流露出烦闷无所依的心情;《岳阳楼记》中构筑了洞庭湖上一系列能让人产生“悲”的情绪的画面;《醉翁亭记》中用了大量的对句来表现一种寓乐于醉的心情;《满井游记》中将景物人格化,展示了文章清隽洒脱的风格……

基于这些美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中规中矩教字词解释句的模式,用教现代美文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这些文章的美点。尤其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使诵读贯穿其中,通过朗读与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品读语言,直接迅速地感悟到语言的优美、内容的韵味。作为写景的美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句子,体会这些写法,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注重作家古典情怀的反映

新课改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的讲解如果仅仅局限于字词、语法是极其肤浅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四篇文章的作者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和袁宏道在创作这些文章时都遭遇政治上的失意,前三位都遭遇了贬谪,袁宏道则是厌恶官场的腐败擅权选择了独善其身。

贬谪文化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由于作者遭到贬谪受之触动而完成的,因此对前三篇的解读就不能脱离这一话题。这三篇分别体现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尽管他们都受到被贬的打击,但始终怀有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展露出了他们的人生抱负和价值取向。他们三人在最不得意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最高追求,这体现出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不同的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的乐是暂时的,是被动的,愁苦明显地摆在了文章的字词间;范仲淹通过文章,表达出了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不管朝廷多么亏待他,不管自己是穷是达,都没有彷徨,并规劝自己的同道者,表现的是一种“超我”的人生追求境界;欧阳修则试图表现一种返璞归真雍容大度的心情,将“醉翁之意”寄托在那些山山水水、黎民百姓上,体现出了自己的“与民同乐”。

《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党派追名逐利斗争剧烈,他清廉公正的为官原则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于是他吸取了老庄自由的生命观念,选择逃离朝廷这个是非之地,当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官。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袁宏道“是一个关心世道”的人,但袁宏道生当天下无道之世,因此只能寄情山水,独善其身。文章最后带着作者的自慰、自嘲,表达了他鄙弃官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把握文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缺乏兴趣,他们认为文言文表达的内容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文言文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对我们当今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只是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部分的讲述,使文言文的学习无法联系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教师在这四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观现实生活,体会四位作者带给我们思想上的触动,从而获得精神力量,使这些文言散文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从这四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四位作者的豁达心态,即使官场失意,即使生活中遭遇许多坎坷,但是仍然对景物进行着讴歌,对理想充满着向往,这些自然都闪烁着光芒,值得学生去学习。现在的中学生从小受父母呵护,娇生惯养,他们抗压能力差,对他们进行这种豁达心态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山水景物历来是中国文人最为欣赏的对象,他们会被山水景物折服,忽略了一时的功利计较,将自己投身于山水景物之中。这四篇文章都流露出作家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体现出对美好风光的独特感受,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展示,要鼓励学生回到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山水景物的风光,引导他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感知世界的真善美,在内心中产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四、总结

总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四篇游记,不管是其极富魅力的语言,还是展现出的人生抱负,行为价值取向,在课堂中教师将这几篇联系起来讲解,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13.小石潭记教案 篇十三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赏景探情。

(板书:赏景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还写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板书:水清鱼灵)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板书:石异树翠)

看来,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却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于是他遍游山水,寄情抒怀。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

(板书:乐由心生凄怆哀怨)

(三)拓展延伸

最后,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

(四)收束全文

14.小石潭记公开课 篇十四

(本教案有配套视频,教学PPT)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想象故事中小动物们对鸭子骑车的不同想法,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2、感受鸭子骑车带来的快乐,体验坚持不懈就会等到成功。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突发奇想的鸭子:(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瞧,这是一片快乐丛生的农场,满满的洋溢着温情的气息,我们的主人公即将登场了。

2、(走出一只鸭子)打招呼!

3、你们猜猜鸭子想干什么?(一笔带过)

4、原来这只鸭子想骑自行车,大家觉得这个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1-2人回答)

5、究竟鸭子骑车的想法能否实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着这个疯狂的鸭子一起去农场转一天吧。

二、鸭子骑车上路:(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多元表达)

鸭子一摇一摆地爬上自行车,骑了起来,刚开始他骑得很慢而且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它一点也不怕,还觉挺好玩的。于是他出发了。

(一)感知鸭子骑自行车的决心。

1、鸭子骑过母牛身边,冲母牛招了招手。“你好,母牛!”母牛了应了一声,小声的嘀咕道“一只鸭子在骑车,这可是我见过最愚蠢的事了”。然而鸭子微微一笑,小声地说:“我行、我行、我一定行!”(做动作)

2、母牛赞同鸭子骑车的想法吗?她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愚蠢)

是啊,母牛并不赞同鸭子骑车的想法,甚至表示出了嘲笑,可是鸭子有没有因此而放弃呢?它是怎么说的?(集体说)

(二)自主观察画面

鸭子坚持自己的想法,继续向前骑着。

1、接下来鸭子又会遇到哪些动物?

2、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三)遇见朋友

1、集体回忆:来!一起说说鸭子遇到了谁?(集体说)

2、它们之间可能在说些什么呢?(一幅幅放大)

3、分析画面

●担心的母鸡

(1)母鸡在和鸭子些什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原来云朵里的图案给了你们提示!)

(2)的确大家所料,母鸡又担心又害怕。(播放录音)那鸭子会不会母鸡的担心害怕而放弃骑车的想法呢?它会怎么说呢?(集体说)

看来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坚持自己的想法,鸭子骑车课真不容易。喜欢他的小朋友竖起你们的大拇指。

●不屑一顾的马(师生互动:老师做马,小朋友做鸭子)

鸭子乐器越好,经过了马的身边。

(1)看看马是什么表情?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看。(一起学)

这个表情是什么意思?(学完放云朵)看懂了吗?看懂了谁来演鸭子?

(2)幼儿扮演扮演马,教师与孩子们演鸭子?

*是呀,鸭子并没有因为马的瞧不起而放弃骑自行车,它越骑越快,越骑越快!喜欢鸭子的小朋友替他加加油!

●羡慕老鼠(幼儿情景表演)

鸭子快速地骑过了老师的身边。

(1)有没有看到小老鼠的动作,是怎么样的?(一起学)(学完放云朵)

(2)谁愿意上来演演鸭子和小老师。(一组)

(3)想不想都来演一演?(一半小朋友演鸭子,一般小朋友演老鼠)。

看来鸭子不仅鼓励了自己,还能鼓励同伴了,喜欢他的拍拍手。

3、小结:虽然这些小动物对鸭子骑车各有各的想法,有的担心,有的嘲笑,有的不屑、有的羡慕,可是鸭子它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一直鼓励自己说“我行,我行,我一定行”最终学会了骑车。

4、看看鸭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会骑车的?看懂了,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先一只脚跨上自行车,然后开始慢慢骑车,等熟练了就可以用单脚站在自行车座位上,最后可以撇开车把骑车了)

(1)现在这里就有一辆自行车,谁来试一试?(个别体验)

2、鸭子骑车可真有趣,我们都来骑骑看吧!(集体体验)

鸭子们鼓励一下自己“我行,我行,我一定行!”

三、惊喜的秘密(进一步体验坚持不懈就会获得成功)

突然,一大群孩子骑着自行车冲下路来。他们骑得特别快,谁也没有看到鸭子。他们把车停在门前,就进屋去了。(播放至他们看着自行车在想什么呢?)

(一)动物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看着自行车,在想什么呢?

(二)你们看到了谁在骑车?动物们骑车太可爱!

(三)动物们一开始不是都是不赞同鸭子骑自行车的吗?现在怎么也都骑上自行车了呢?

小结:鸭子成功骑上自行车告诉我们,只要你敢于尝试,你行、你行、你一定行!

那么,我们的鸭子是不是学会了骑自行车以后就停止他疯狂的想法了呢?瞧,瞧!此时此刻的鸭子他又会有什么疯狂的想法了?让我们一起再把故事欣赏一遍。

(完整欣赏)

四、延伸(情感迁移)

15.小石潭记公开课 篇十五

一、品读作者的“乐”

这篇山水游记是以作者的 “西行”开始的。这段旅程不是枯燥无趣的,因为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所以倒很像一部山水风景片。“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对于上海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这种方法并不算难,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已经有所接触或做过相关的写作尝试。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能够借鉴作者巧妙的构思、灵活的变换,这样才能做到“眼中有景、胸中有竹”。

一起观察作者的“移步换景”:不过“百二十步”,便能够 “隔篁竹,闻水声”,不消费太多功夫就能够有欣喜等待着,游览者自然是 “心乐之”,这是一 “乐”。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然有水声,人都有猎奇之心,自然要上前一探究竟,接下来便有了 “伐竹取道”的动作,欣喜果然在后,“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好一池清如许的潭水,真是美哉!这是二“乐”。再待仔细观察,这水潭真是与众不同、美丽宜人:“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下大家也就明白了“小石潭”这样美丽的名字来由也莫若此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再看周围的环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大自然竟然不吝赐美,让小石潭在这样迷人的青树、翠蔓映衬下显得勃勃生气,这是三“乐”。

相机的焦距一下子拉回到了特写镜头。镜头投射到了小石潭中,有游鱼,在“若空游无所依”;有阳光,“日光下彻”;有影子,“影布石上”。这么清晰的动态图,难道还感受不到水的清澈吗?游鱼是小石潭的主人,这一方不大的天地是它们的天堂,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驰骋”。小睡是不需要了,打盹倒也无妨,看它们“佁然不动”,呆头呆脑的,就像两三岁端着小碗吃饭都可以打盹的小孩子一样“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四 “乐”。这边厢打盹,那边厢已经回神了,鱼儿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又像一个顽皮的孩童四处乱窜,非常活跃,“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五乐”。这一段特写让读者领略了小石潭的动态之美。

再拉长焦距,“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小溪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其岸势犬牙差互”,又有了独特的形态美。盛景共欣赏,别致的小潭源流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与感叹。

二、体味作者的“悲”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这篇文章作为山水游记来鉴赏,其实也就背离了作者柳宗元写这篇游记的用意了。那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我们再来欣赏这篇游记。

诗人久谪远荒,欲在山水中寻找乐趣,的确也找到了:

1.听到了悦耳的水声,“如鸣佩环”。“佩环”在书中解释为“系在腰间的玉制装饰品”,《礼记》 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有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它象征着高贵、纯洁、友谊、吉祥等,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信物,中国人佩玉以求避邪除凶,人们以玉为美为荣为贵,玉成为人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把水声听做如同佩环作响,可见这一汪潭水的形象已经高大起来,而这样一个幽僻之处的小潭却有如此曼妙之声,显示出了它“卓尔不群”,他大概已经认为这样一个还未看到的风景是与自己的心志契合的。再看清澈的潭水,“水尤清洌”,没有了外物的熏染,小潭用 “尤清洌”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外面的世界都与自己无关, 清是自己的。这潭水还与众不同在它的“奇”,“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简直正是因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让它们肆意忘我的争奇斗艳,真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从听觉再到视觉给我们呈现出了小石潭景美、水清和石奇的特点。

2.看到了活泼的鱼儿,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鱼儿仿佛置身于忘我的境界,自由遨翔(“翔” 见《山川之美》“鱼翔浅底”)在以石为床铺以水为棉被的仙境中, “似与游者相乐”。鱼乐。

我们再来转到作者的写作背景中。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也曾一度在朝廷做官。但是他却因为一场政治运动一再被贬官,仕途充满波折。这对于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的政治抱负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反倒遭受重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愤懑在他心头不断蔓延却无处倾诉, 而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之下,他走近了小石潭。这里是大自然一低头的温柔,却竟然造就了景水清美石奇鱼乐的和谐画面。”再读 “皆若空游无所依”,水潭本应是鱼儿快乐生活的天堂,但是鱼儿在这里却是“空游”、“无所依”。可以带领学生从词语的推敲中感受作者寄托其中的情感,水至清却有鱼,但鱼儿在一个本该视为家园的地方像是少了归属感,这是不是又和作者遭贬黜的身世联系到了一起,作者的仕途不受重视, 不正如这鱼儿一样,少了太多被信任感。再看“似与游者相乐”,这里是拟人和假设,一方面鱼儿与游者琴弦和鸣互相逗趣,但却只是“似乎”而不是“与游者相乐”,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文本的再深入探讨和理解。

再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水流顺势而下,直到成为这一方水潭似乎也是历经坎坷。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再来分析这段文字,岸势的险峻是否也有暗指作者仕途不顺,宦海险恶,前途未卜之意?学生可以小组活动学习等方式进行解读探讨。

如此美景却偏偏“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一方面与上文作者的“伐竹取道”相呼应,一方面告诉我们这里并不是游人纷至沓来的热闹之地,热闹是别人的,小石潭除了美它什么都没有,其境过于凄清、冷清清。而作者自己呢?一心报国却被排挤、受迫害,踌躇满志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自己的身世不也如同这小石潭一般有着不同一般的价值,却也无奈遭受着无情的冷落与遗忘。小石潭静静地处于山林一隅,而他自己也如同这潭水一般被贬在远离朝廷的小地方,无人问津孤凄悲凉。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再与作者的身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景中融情又可知其中一二了。

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中曾经说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管美景令人陶醉,柳宗元也是话锋一转“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教师可以再次带领学生解读注释,“寂寥”是孤苦伶仃,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是“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带领学生回忆六年级所学王维的《山居秋暝》课后题曾经引用孔子的一段话,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然而“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快乐的人来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而对于不快乐的人来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王夫之也曾说:“情境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曰: “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 景中情。”柳宗元33岁的时候, 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在唐顺宗李诵的支持下进行了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革新。革新失败后,于当年被贬居永州,心情抑郁,他的敌人同时又不断寻衅。柳宗元在永州经常惴惴不安,恐怕大祸临头,并没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他只是借着看山水排遣愁怀。这就是他写“永州八记”时的思想状况。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三节,其内心自不然是不是也就随着小石潭的地自偏的落寞而心远呢?多么痛的领悟啊!“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好一个过于凄清、冷清清,唉,不正是契合了作者的情绪了吗?越是清寒凄冷,作者孤独寂寞沉郁悲忧之情愈深。那也就只好这样了, 小石潭只适合“记之而去”,至此,作者的悲达到了极致,好不让人失望与无奈,而他的身世何尝不是如此清、寒、凄、孤。

所以,尽管同游者众多,但也能领悟到如此心境的人只有作者一人了。作者的委屈与哀怨无处诉说的悲愤只有和这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共鸣了,此苦只有它我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学生的理解层面只止步于情景交融,教师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再做深层次的思考,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源自于诗人情感的触发,给它赋予了色彩,而情感的表达体现在诗歌的景色描写中,共同构成诗歌的主体,形成情真景浓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也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深化了。

《小石潭记》 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名作,正是因为它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倾注了他怨愤抑郁的心情。让人读完沉浸在作者的身世与冤哀的叹息声中。让读者为他感到惆怅。

上一篇:美国中小学下一篇:中外政治制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