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共15篇)
1.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一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
(岷县四中甘肃定西748400)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师的“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我自己在课堂提问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归纳了五种方法,可操作性
较强。希望能够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关键词】提问技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
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
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
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
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
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
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
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
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第三要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
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
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
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
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
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
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人为本,无数成功者的历程表明,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远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
要,语文课也同其他课一样,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
瑰宝,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的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
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创造
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讲求技
巧性,下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以供参考。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字里行间,对文章的言语作深
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
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
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10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
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是迂回设问。
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利于拓
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学习《孔乙已》,主题的提示有一点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
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列:
(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造成孔乙已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孔乙已的悲剧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以上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1)过于平实、直露,抛开了作品的审美成分,程式化的设
计,没有太多的吸引力。(2)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问题的设计
照顾到学习因素。(3)则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
时,正确的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三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
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
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
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是逆向设问。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 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面假设,刺激学生逆向思维,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 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 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逆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逆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 趣。五是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 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初中九义教 材第五册《范进中举》是一篇讲读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不屑一顾,无兴趣学习。教学这样 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 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 嘴巴,这里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 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 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 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 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问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二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 那就是提问只面对少数学生, 从而使得提问变成教师与少数学生进行互动的途径。虽然在一个班级中, 总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 而一些学生对回答问题比较被动。但是作为教师, 不能听之任之这种局面的形成, 而是要想办法调动那些比较被动的学生, 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有课堂提问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提问真正发挥效用。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恰到好处, 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一般在历史课堂上, 提问的时机无非就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前提问, 为了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课中提问, 为了总结深化知识点的课后提问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把握这么几个有利时机, 设置恰当的问题, 会使得课堂提问的效果倍增。例如, 在给学生讲到《秦帝国的兴亡》时, 为了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注意, 笔者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秦始皇究竟算不算一个好皇帝?秦始皇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作用?就这样,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学生自然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师再继续新课的讲授, 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三、提问要注意层次性
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对事物认识发展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按照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来设置问题,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深化, 直至得出问题的结论。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必然性, 就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进入近代以后, 中国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每次遭受侵略的结果是怎样的?每次战争结束以后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这些条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今, 我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 我们还会重蹈以前的历史覆辙遭受其他国家的侵略与奴役吗?这样一组问题带有一定的层次性,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 从而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必然性的原因所在。
四、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进行提问, 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 同时还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 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使得学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时, 就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戊戌变法, 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同样都是封建制国家进行的革新运动, 但是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就这样,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从革新发生的时间、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 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受顽固派的大力阻挠, 最终没有取得成功, 从此以后, 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 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成功地由封建制国家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 从此开始迅速地强大起来。
五、提问要善于抓住关键点
3.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三
【关键词】初中 历史 提问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81-02
新课程改革对于科学探究非常重视,而科学探究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在心理学上,问题是学生进行学生的动力来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笔者总结自身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通过研究分析,就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历史教师需认真设计课堂提问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往里面“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1.1知识性的问题。
1.1.1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哪些?”“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
1.1.2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其纵横交叉,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
1.2开放性的问题。
1.2.1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有理有据就行。
1.2.2对比区别法。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例如“西安事变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有何异同?”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要确定好对比项,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
1.2.3神入讨论法。历史不能假设,但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不妨作点假设。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你的愿望是什么?假如你是张学良、杨虎城,你有何打算?假如你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你有何主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分析国内各阶层的主张转变为以当事人身份主动探究时局,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1.2.4转换角度法。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改问“为什么戊戌变法在历史发展中有必然性”。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
2.在进行课堂提问中要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后进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各个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等后进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提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北伐战争》(第八年级上册第11课)这一课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国民党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如:学习“《马关条约》签订及其影响”,我先总的提出:“《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这一总问题下再依次提出:“《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以前有何变化?《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和内涵,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习得变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分解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面临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时能“以大领小,从小到大”,通过提出诸多条理清晰的小问题,从整体上综合把握大问题。
4.提问应注意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提纲挈领
不少学生只侧重记忆具体的历史知识,如某一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因此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高考则往往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况且如果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就会零散,学生即使记住了,遗忘得也快,而且不会应用。因此,教师应该提问一些针对历史知识框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提炼。
4.1利用课本黑体字。课本上的黑体字标题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主体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2利用章节目录。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黑体字、单元目录,把握各个基本知识点或各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形成整体史观,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3由个性到共性。历史知识虽然繁多但又有规律,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师可以就历史知识的规律性设计问题,把历史知识由具体知识上升为规律性的内容,学生又可以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新问题,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5.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使得学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时,就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戊戌变法,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同样都是封建制国家进行的革新运动,但是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就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革新发生的时间、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受顽固派的大力阻挠,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从此以后,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成功地由封建制国家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从此开始迅速地强大起来。
6.初中历史课堂提问中需注意的问题
6.1课堂提问应该重视学生的全体参与。有的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按照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模式设置问题,虽然表面上来看,课堂效率较高,教师讲课的进度也较快,但实际上能跟上教師思路的只有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成绩中等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根本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差距会越拉越远。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置不同的问题,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较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6.2课堂提问要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教师应该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设置问题。一般来说,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应该是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入难的规律,学生可以先把简单的问题理解透彻,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对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教授元朝社会矛盾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从蒙古人的地位是否平等引入问题。
6.3课堂提问和与课堂评价结合起来。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完问题之后,我们一线教师一定不要忘了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因为,及时的课后评价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答案更加明确,课后评价应该以积极评价为主,不管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都要对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的激励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中更加活跃,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问的好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历史教学上的能力,它在历史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而且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并且能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所以,我们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学习和运用以及不断总结各种提问技巧,才能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最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章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的课堂提问策略[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2)
[2]周燕梅.关于课堂提问的几点小技巧[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1).
4.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四
1.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如:图片、挂图、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等等手段导入教学。直观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加生动,更加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利用课本教材,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创设一种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生动、活泼。直观生动的课堂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师生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来。如牛津版 8A Unit4 Wild animals 的Reading部分是关于大熊猫希望的故事,我事先上网找了一些有关大熊猫的录像,通过放映,观看后,再讨论一下有关大熊猫的一些问题:Giant pandas are our national gems.They mostly live in China.The number of giant pandas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Why? Because they are many dangers in the wild.What dangers are giant pandas facing that we can know from the text? 这样能让学生怀着激情和求知的欲望去阅读文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提问式导入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除了借助具体的实物外,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提问,使用问题导入法。这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提问要注重针对性,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提问要能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问题,突出课的中心,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我在教学牛津版 7A Unit3 Let’s celebrate的Reading 时:
T: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 China.Right?
Ss:Yes.T: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
S1:Yes.Spring Festival.May Day
S2:Dragon Boat Festival.National Day.Children’s Day and so on.T:OK.Very good.There are also many festival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Such as Christmas.Easter and Halloween.Right?
Ss:Yes.T: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Halloween?
Ss:No.T: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Halloween.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授课的学习。
3.自由谈话导入法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自由地发表看法,也可分组汇报,或者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利用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的特点来使用自由谈话,既可寓教于乐,又可记得牢固。但自由谈话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习什么。因此课前一定要好好准备,做好谈话主题的选择,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地引入主题。如在教学牛津版 8A Unit5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部分时,我从 5月12日 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谈起,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事,大家都很熟悉,都很了解,在谈论的过程中顺便复习一下跟地震有关的词汇,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导入Reading部分所讲的发生在台湾的一场大地震。这样做学生更能很好的理解课文。
4.背景知识导入法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定主题而设计,有些主题学生不一定熟悉。对于一些有背景材料的单元,教师应充分把握该单元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所设问题要与本单元知识点联系精密,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我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参考书等找到有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本单元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背景知识或以课文的关键词出现,或以课文的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采用以介绍人物,讨论历史背景和日常或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背景知识的导入要适时、适度、适当,切莫喧宾夺主。
5.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牛津版的英语教材在每一单元的课程安排上都是前后相连,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授新知识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相连,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从而引出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对复习,教师一定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为传授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变化复习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传授新知识的契机。这样的导入就会显得自然,流畅,顺理成章,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所以,复习绝不是简单的默写几个单词,背几段课文或翻译几个句子,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
6.情景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前景即“情景”相联的,在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好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撩起求知欲,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情境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教师把需要解决的课题与各种情境结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设疑,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为完成新课任务达打好基础。教学情境的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导入只是一种教学活动的准备,不宜费时过多,切不可喧宾夺主。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应立即开始新课学习。新课导入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
5.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五
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问的越多,启发的越深,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方式单一,往往采用“是不是”的判断和“是什么”的叙述型.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所谓“热热闹闹的花瓶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研究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用科学的课堂提问来驾驭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深入探求知识的需要,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及时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随想随问、有疑必问,这样势必把一堂课弄得支离破碎,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好的效果呢?那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首先,设计的提问要有让学生参与思考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提问淡然处之。
其次,设计的提问,难度不能太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重难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
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拟出提问的提纲,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教师在提问中,要投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逐步地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他们进行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的提问方式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样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提问方式。
l.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
“兴趣自疑问和惊奇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兴趣是求知的大门,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应十
分重视自觉地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2.指点迷津,校正思维航向的拨问。
教师在指引学生攀登知识的台阶时,学生遇到困惑是经常的,要及时解开“扣子”,越过思维障碍,需要教师按照程序引导点拨,使学生疑云消散,茅塞顿开,以期达到“自致其知”。
3.按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逻辑层次的层层递问。
每一门学科均有其确切的内容、固定的含义和严格的界限。它的科学性要求在论证它时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合理的论述和透彻地说明。采用什么方式就学生的疑点、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这就要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若干问题讲解是必要的。教师为此要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揭示出知识的理解过程,并在问与答的间隙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其科学的思维能力。
4.垫基辅路,思维转换的曲问。
课堂提问并不都宜由教师发问求答或让学生只是简单地作答“是”与“不是”的“一声雷”的做法,有时还需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掌握知识的目的。
5.催人向上,激发意向的激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要求教师要结合教育内容的特点不断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处于言不及就、欲言不能、欲罢不忍的情况下,教师若能以期待的目光,积极健康的鼓励性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情的激荡,对点燃追求知识的热望能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这种向上奋进的精神一旦成为学生的快感体验,必将成为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巨大动力。
6.只问不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科学并不是保证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和知识答案都交给学生,应提出问题叫学生保持学习的“持续动机”,去感知教材,概括知识和规律,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收到“教是为了不教”之效。
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和“加油站”,但不能满堂问,要善问,即问在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上。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问,更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提出的疑问要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繁难。太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太繁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引不起学习的兴趣;二是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如果问题不是学生深切感受的,教师提了出来,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要使提问达到“导学”的目的,那就必须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进行足够的酝酿,必须使学生真正感到有问题,而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才向学生提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课堂提问技巧的实施措施
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不是一种形式。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理解课堂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愉悦、激动、兴奋的情绪中品味的体验知识的深刻内涵和无穷的奥妙。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它被广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比较高的智力技能,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这一技巧,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的:
(一)问语要精当
首先,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简练,使学生听后能明确提问的要求,迅速投入思维活动。语言模糊冗长的提问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进入问题情境。其次,要指明提问的对象,是要求集体回答还是指名回答,防止出现各说各的乱哄哄的现象。三是提问的内容和语调要具有启发性、鼓励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宽松情境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开放状态。四是尽量避免一次提问多个问题。多个问题同时提问,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以免学生出现“答前”“忘后”或“答后”“忘前”的现象。
(二)提问要深浅适度
课堂提问必须深浅适度,教师对学生估计不足而提出过深的问题,则应随机给予必要提示,以一些辅助性提问架设语言“跳板”,帮助学生起跳。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有层次,有坡度,有深度.提问要难易适度,面问大多数学生,还要兼顾“后进生”。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提问要做答后评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正确,教师应及时表扬给予鼓励,这样就会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课堂上答非所问时,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使学生易于接受。
(四)提问要有侧重性
课堂提问既要注意问题的整体性,也要有侧重点。但课堂提问不能把教材内容摘得支离破碎,要注意它的整体结构。课堂提问必须用明确具体的语言加以表述,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还要善于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始终围绕中心,提出一连半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五)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是多向的,经常性的,前苏联的一位教师E·H·伊利英在其教学活动中竭力鼓励学生提问题,他认为:“谁提问,谁就在思考,谁提问,谁就在形成个性”。学生无问题要问并非好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多提一些自问自答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他们自己所提的问题,必要时还要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表述、深度等作必要的处理。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总想到要问些什么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问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然而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课堂容量、教材内容等因素,往往忽视了学生提问,甚至限制了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外,更要重视学生提出疑问也是重要的一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因此,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问题的学习精神。
课堂教学的提问可以助燃学生的思维之火,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师生在信息双向交流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因素。
6.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六
钟菊花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是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如在教学中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反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的目的进行设计,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提问都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里面我先观察图提出谁更多谁更少,这个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回答起来也有兴趣,接着继续问多多少,学生看着图很容易发现,最后找出多的部分。步步引入,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这需要我们老师认真的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问题,使每个问题都能启迪学生去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精炼、清楚、确切。能启发学生的思路,问题要提的确切,不能信口提问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揭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三、提问要有连贯性。
课堂教学的提问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要做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获取新知识。提问时自然合理,循序渐近,得心应手,学生顺藤摸瓜,对答如流,知前悟后,配合默契。教师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学生在教学中情绪高昂。教师问而有方,学生答而有理。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就非常必要了。针对什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漫无目标地泛泛提问,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既达不到目的,又耽误学生时间,对教学毫无意义。我们面对的学生因其年龄大小、知识面的宽狭和心理需求的各不相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无论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看,课堂提问都必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即注重课堂提问的层次性。首先、提问要有序进行 课堂上提问,应从教学目的出发,通盘考虑整堂课提问的主次先后,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出,先后有序,所提出的问题前后贯通,步步逗近教学目标。尤其对难点问题,更要注意层层分解,循序渐进。再次、提问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必须使提问的层次向纵深发展,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入思考,拓宽他们的思维。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形成一个递进体系。
7.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篇七
一、问得有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这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力量是学习的强大动力。作为一门陌生的语言, 英语的学习更加离不开兴趣。而好的提问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提问是否有趣, 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那么,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 怎样才能使问题问得有趣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讲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5时, 提出了下面这几个问题:
1.What can fire do for us?
2.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fire?
3.If there is a fire, what should we do first?
4.Are you brave enough to save others when there is a fire?
这几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 水到渠成地引出了“Common knowledge about using fire, safety of using fire and how to call for help in a fire”这一主要内容。
二、问得有度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拥有不同的个性及能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得有度, 即要让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思维梯度,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实现教学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7A Unit 4Reading时, 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2.Do you like fruit and vegetables?
3.How about hamburgers?
4.What do you eat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
5.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接着再让学生work in pairs, 试着根据问题的答案写成一篇有关饮食习惯的文章, 继而顺势引出课文。这样一来, 通过这些问题, 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思维都可以被调动起来,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得灵活
课堂提问最忌老套且模式单一, 那样非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烦, 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因此, 课堂提问应问得新颖、问得有趣, 像磁石一样, 牢牢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 从而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的提问方式更应体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 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形灵活运用导入式、疑问式、判断式等多种提问形式, 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拿7A Unit 2这一单元的教学来说, 教师就可以设置“Who’s your favourite star?What can he/she do?”这样两个问题, 用学生比较热衷的话题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可能会回答“Sun Yang can swim.Yao Ming can play basketball.”等等。进而再出示一些常见的动作类图片, 问学生:“Can you ride a bike?Can you play the piano?Can you...?”接着再导入正文的问题:Can Eddie fly?问题之间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且充满时代气息,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问得有“物”
值得注意的是, 归根结底课堂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我们并不是为了“问”而问, 而是要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舍本逐末, 过于追求“问”的形式, 而要注重问题本身的内在价值, 问得有“物”, 问得必要。教学中应避免问一些过于简单或者模式化的问题, 要巧妙地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现调动思维的目的。例如, 在学完7A Unit 3Integrated skills中的Part B之后, 教师可以问学生:
1.Which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in the year?
2.Why do you like it so much?
3.What can you do at the festival?
8.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八
关键词:课堂提问;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常言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然而,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课堂提问往往不注重实效性,过于简单。诸如“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极易导致学生思维松散;有的教师提问过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有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大量问题,对学生大搞“问题战”,出现了从传统课堂中“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遵循“指、准、序、放”四个实施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明确的知识指向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难
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来精心设计一个“中心”问题,体现鲜明的知识指向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切忌泛泛而问,否则,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感到枯燥无味,失去求知的欲望,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教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不竭的动力:感受新时期的时代精神》一课,涉及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时,先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状况,并让学生进行比较,再提问:“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此,直接明了,既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又让学生理解了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时刻注意自己提问的语言艺术,力求准确严谨、简练明白,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切忌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否则,难免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文化素养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失去崇拜感,必然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也将失去往日的活力。
如部分老师在讲到九年级下册《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时,会直接提问:“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怎样才能走向和谐世界?”这种常见信息量太大、语言内涵过于丰富、不够严谨、模棱两可又缺乏准确性的课堂提问,就会使学生听起来稀里糊涂,莫名其妙,造成对提问的困惑,除非学生在书本中能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否则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出乎意外、惨目忍睹的,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甚至出现课堂“冷场”。
三、“循”: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循序渐进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准确完整地了解掌握地理现象、历史事件,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忌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否则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事倍功半。
如在教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发展》一课时,笔者设计六个阶梯式问题:“(1)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洋务运动?(2)洋务运动由哪些领导人领导的?(3)洋务派为实现富国强兵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怎样来评价这些措施?(5)洋务运动的结果是怎样的?(6)洋务运动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这样“导→知→探→悟”逐一提问有利于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放”: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开放的意识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培
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放”一些,“粗”一些,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更多、新、奇的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切忌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日积月累,会使学生的思维狭窄,又使课堂变得琐碎冗长,缺乏活力,影响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八年级上册《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材料,如何评价秦始皇?”
1.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 风(其三)》 唐 李白
2.材料二:据《汉书》记载,秦始皇统治时,百姓(负担的)“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各种刑罚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
3.材料三: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途经秦始皇墓》 唐 许浑
学生1回答:“从材料一来看,我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长期的战乱,居功至伟,堪称‘千古一帝,李白的诗词概括了他的丰功伟绩。”
学生2回答:“从材料二来看秦始皇统治时期加强剥削,人民负担沉重,刑法严酷,是个暴君。”
学生3回答:“从材料三中发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
师:以上三位同学结合材料分别对秦始皇作了一番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时,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客观、全面地分析,要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功过是非。客观上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巨大贡献,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从材料中看他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而抹杀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提问技巧的培养,教师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保持敏锐的探索意识。很多教育名师都是有“问题”的教师,他们就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的艺术,去点亮学生心灵的火花,成就高效的课堂。问题是探索的开始,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做个“问题”教师。
参考文献:
9.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九
与技巧
【摘要】具有生物学特色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形成生命科学体系,使之在能力、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得到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新课程背景下对生物有效性课堂提问进行初步探讨,并借助一些生物教学实例分析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生物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提问的效率上说,可以分为高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和无效的提问三个层次。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减少问题的无效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课堂效率。
一、有效提问的含义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提问的策略。具体是指通过师生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及期间的师生互动,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二、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启发思维,主动学习。
课堂中穿插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可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获取或形成新知识。
(二)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姆〃乔伊斯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有效的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反馈信息,教学交流。
新课之后,提问是教学反馈的一种渠道。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教学做调整和弥补。
三、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常见的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提问过于“频繁”。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在上“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时,一节课十几个问题的“满堂问”,细胞器有哪些?叶绿体是什么颜色?有哪些功能?线粒体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什么功能?……
“做秀”式的一问一答,课堂上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
(二)提问过于“平淡”。一是提问的内容平淡、枯燥,根本没有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往往是一些识记型的问题,学生仅凭记忆或照教材读就可以回答。例如:什么叫光合作用?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二是提问的形式平淡、单调,如提问总是用“…是不是…”“对不对”等
(三)提问过于“片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配提出的问题,往往偏重于学习好或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在一节生物公开课上,教师提问同一个学生达6次之多,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教师省时省心,课也自然“水到渠成”。而那些基础差或胆小、不主动参加课堂提问的学生,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一学期下来,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未曾一次被老师提问。
(四)提问过于“短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一旦学生答不上来,思维出现了障碍,教师不是启发,惟恐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惟恐课堂冷场,便急于让另一位学生来作答,甚至自问自答。
四、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基于以上认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倡“有效提问”,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富有启发性,能使学生自省;二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三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四是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非智力因素,进而能积极影响学生课后的、甚至是一生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要使提出的问题是“有效”的,一方面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有提问价值之处,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高度清晰的认识。
“有效提问”可以通过如下几种形式来实现:
(一)引趣性提问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这种提问方式一般用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择有关内容,制造悬念,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可以从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挂图、录象等感性材料中,寻找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发兴趣的提问信息。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以创设以下的问题:(1)水果储存太久后为什么就没有甜味了?(2)萝卜放久后为什么会空心?(3)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为什么会有烫手的感觉?(4)刘翔在训练时常会在第二天早上肌肉发酸,为什么?又如在教学“细胞的衰老”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老年人会满脸皱纹?为什么会满头白发?为什么会长老年斑?为什么会食欲减退?
(二)广泛性提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总是集中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认为这些学生能很好地配合自己教学,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总担心他们答不出或回答不正确影响教学进程而避开他们,这样就使得“尖子生”成了课堂回答问题的“常客”,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成为“局外人”,不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生物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一要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既注意聆听回答者的回答,又注意要求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判断和补充答案;三要不采用先叫学生名字后出题的方式。
(三)探究性提问
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的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由于有较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学生的理解就更为深刻,记忆也更为持久。可以这么说,教师能否取得这些效果,是一堂探究式教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和过程”一节,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探究性问题: ①比较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两位科学家所做的,对我们做事有什么启示?②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所做的实验科学之处是什么?如何改进,使得对我们中学生才有可操作性? ③在光反应中,水被分解为氢和氧气,这一过程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④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别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的?
(四)生活化提问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充斥专业术语的提问,是很难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等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时,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以下问题:当你连续嗑盐渍的瓜子或吃过咸的食物时,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解决?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饺子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样的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体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五)层次性提问。有的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学习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无从动脑,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妨把知识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如在讲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时,若提问:人的体温是如何调节的?就显得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作答,我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1)人的体温是多少?(2)为什么要保持37℃?(3)怎样才能保持37℃?(4)人体是怎样产热的?(5)当你吃饭后或跑步后有什么感觉?(6)热越产越多会把人烧死吗?为什么?(7)皮肤又是怎样调节散热的呢?这种递进式的设问,能引导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六)指向性提问。提问的指向性决定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范围过大或指向性不够明确,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如“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基因的表达过程是怎样的?”、“科学家是如何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呢?”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不知从何答起,这样的提问就成为无效的提问。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尽可能符合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做到有明确的指向性,便于学生有针对地进行思考。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学生的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也就越好。例如在学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节时,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后,我提问学生:从资料2和资料4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果,提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课后,我考虑了一下,其实我可以把提问的范围缩小一些,问“发光”“、肥胖”是性状,上述两则资料,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另一个班再上这节课时,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很快同学们就回答出来了。
(七)巩固性提问
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在课堂上演示其探究过程的,所以,更多知识点需要我们的后人直接去理解、记忆和应用。而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也是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对一些重要的、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性提问、或变换角度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一种艺术,“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力求使每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起到调动和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0.初中数学课上提问技巧 篇十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提问要有科学性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师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要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
提问的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
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每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
11.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提问;技巧;创设情境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理解和认识来回答的一种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精彩的课堂提问不仅作为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被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掌握程度的反馈手段。可见,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提问,达到上述效果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避免随意性。问题设计选择精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的欲望,从而获得知识。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如果抓不住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即使设计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完不成教学任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教师要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就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又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提问要新颖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火候
教师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火候,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提问的时机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有所困惑需要发问时、学习有所收获和感受需要表达交流时、学习时情绪需要激发和调节时。准确把握好课堂提问时机,将会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课堂节奏来看,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提问,因为导入新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问时机。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创设情境设计一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会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到学生积极性。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间提问,这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为突破重点、分解难点设计问题提问,让学生主动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当然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精神状态,当发现学生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思路跟不上教学节奏时提问,可引发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在课堂结束前提问,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引发学生“且听下回分解”的欲望,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从提问的对象来看,教师应注意针對不同的问题提问不同的学生。对基础较差、学习吃力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而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可以提问基础较好、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样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又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抓住几个点
1.抓住兴趣点来提问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时,可以这样提问导入:“现在有些学生盲目追星,模仿明星的服饰打扮,甚至有人因追星而引发了悲剧。这样的学生追求的是高雅情趣吗?如何才能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呢?”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追星,甚至崇拜明星。由学生最感兴趣的现象来提问,进而引出课题。
2.抓住疑难点来提问
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疑难来提问,可以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接受。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花季中的男孩女孩》时,针对男女生想交往但又怕对方不理睬或被同学误解的心理困惑的现象来提问,首先创设情境,然后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最令你困惑的问题是什么?对情境中的问题你怎么看?假如你是那个男孩子或女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
3.针对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来提问
一方面为学生解决实际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4.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
聚合点是体现教材知识和基本观点的社会热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适合抓住聚合点提问,因为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时,可以播放关于京津冀雾霾严重的图片,然后设问:“你了解雾霾吗?它有哪些危害?国家为防治雾霾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青少年能为防霾做些什么?”这种结合热门话题提问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并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抓住发散点和模糊点来提问,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课堂提问需要技巧更需要艺术。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不仅要注重“问什么”更要注重“怎么问”。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不断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让课堂提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确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王鸿.有效提问:构建高效的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闫利容.教师的提问的技巧[J].读写算(教研版),2012(24).
[3]吕仕花.课堂提问的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0).
12.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十二
一、提问要有整体性和针对性
“提问”是为了教学, 所以提出的“问题”应服务于课堂教学目的, 同时也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要围绕中心问题、主干知识不能太散;量要适度, 不能太多。例如我在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 课前给学生印发了有关中国近代时期荣氏家族民族工业的兴衰历史的资料, 并提出以下问题, 让学生思考:
(1) 从荣氏家族工业在近代的兴衰历史中概述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2) 在近代历史上, 荣氏企业发展最快的是哪个时期?荣氏兄弟为什么选择此时投资面粉业和纺织业?
(3) 荣宗敬曾论述过“实业救国杜侵略”的思想, 张骞也主张“实业救国”, 他们都把“振兴实业”看作救国的根本途径。你认为这种方案能成功吗?为什么?
(4) 从荣氏家族民族工业在近代的兴衰历史中, 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 请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探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明眼人一看便知, 此课的难点已渗透到上述问题里面了。因为, 问题说的虽是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折射的却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利用荣氏家族, 学生也有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围绕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甚至唇枪舌剑地激烈争论, 这堂课被我上“活”了, 学生也掌握好了这课的重、难点。
二、要把握好提问时机
一节课的效果不在于课堂气氛的热烈, 如果教师一直问个不停, 整堂课也就在提问中度过了, 教学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什么时候是提问的最好时机呢?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话,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 课堂提问应使学生处于求知欲心理状态。为此,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 如果在复习课上, 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 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 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
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节时, 设问1:明清时期为调整生产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设问2:这种调整反映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趋势怎样?影响如何?对问题1的等待时间可稍短些, 而对问题2的等待时间要稍长些。但也不能过长。王夫之提出因机施教即“施之以时”“教之以序”, 若无学生“真心内动”则是无益的。“若教则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
三、课堂提问面要广而新颖, 调动学生积极性
历史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要兼顾到全体学生, 不能只是考虑优等生。提问的问题要有新颖性, 如果问题新颖, 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注意力。
例如, 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 不妨这样设问。1929年10月24日, 是让世界震惊的一天, 人们称之为“黑色的星期五”。这一天, 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像火山一样爆发了。纽约股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会引发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股市而不是其他行业的崩溃标志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 华尔街成为美国人心目中一切痛苦的根源,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现在的学生对股票并不完全陌生,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 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与思相结合。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要注意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东西, 也有许多应该重新反思与继续探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 结合现实加深认识, 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观点, 做到古为今用, 以史为鉴。
比如, 讲“闭关政策”时, 可以设问, 如果清朝不实行闭关政策, 中国现在会怎么样?对这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大相径庭, 虽有些点不能认可, 但通过这个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五、提问时语言亲和、面带微笑
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答问题, 教师的语言都应力求亲切柔和, 感情丰富, 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提问时还要注意明白简练, 即语言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使学生明确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从心理上来说, 人的面部表情对人际交往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 对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教师提问时, 面对学生的回答表现的不耐烦, 甚至刻意刁难等, 会让学生产生畏惧,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面带微笑, 用鼓励的目光增强学生的信心, 才能创设一个民主、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 才能使提问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课堂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 本文难以一一罗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教师不仅要教, 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 二要指点”。如何指点, 这里包含一个艺术性的问题。加强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若能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 善加指点, 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提问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朱家鼎.浅谈中学历史探究性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 (1-2)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1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十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必须越来越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突出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所需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在生物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探究性提问”的形式实现的,因此,“探究性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在生物探究 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性提问的特点
探究性提问是指那些为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而提出的问题。早在1912年,美国学者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大 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在这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提问,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口忆或对具体事实进行回答,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思维,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虽多,但却较少是探究性的。那么,究竟怎样的提问才具备探究性的特点,通过一年多对新教材的探索,我认为探究性提问应具有以下 四个特点。
(一)鼓励性
从形式上说,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许多教师常常是通过学生主动举手的办法选择答题的对象。这样虽然避 免了强行要求学生答题的弊端,但由于经常举 手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优秀生,难免使提问面 过窄,使多数学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得 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 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把较难的问题分解,以 阶梯式提问形式出现,由易到难,照顾到多层 面的学生;或在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 发表看法,从而扩大提问参与面;或对于正处 于“起飞期”的学生,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特设 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全 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学习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 “起飞期”的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生物生存方式的资料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使他们在自豪感中建立对生物 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由汇报现成的 资料,探究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逐渐参与到 教材中的探究性提问中来。因此,教师善于鼓励,这在学习生物学的入门阶段尤为重要。
(二)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例如,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中设计探究性提问:“如果水升温消耗的热量,远少于花生的燃烧热,那么,损失的花生所含的热量哪里去了?”当教师向学生提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 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
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那些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会剥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在探究教学中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动脑思考,学会思维的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开展探究的自信心。
(三)序列性
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而为,这样显得杂乱无章,而应当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在探究各阶段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且相互呼应,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没有任何铺垫而直接引出“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题目太大,初中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很可能就会采取放弃态度。教师如采用序列性提问就不同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森林 里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回答“古猿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其次,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古今自然面貌的改变,对比森林古猿,类人猿、人类的外形,探究提问:人与猿这种形态上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最后由学生总结人类进化的历程,这样的探究性提问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活动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从而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
(四)提示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应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可以认为,一个具有探究倾向的教师很少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但却经常向学生提问。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在什么条件下种子发芽最好”便是一个不适合探究的问题,因为它并未提示学生从何处以及如何寻找答案。只有在设计的问题具体到足以提示出需要什么资料去回答时,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科学问题。若将其改成“种子是在有光照条件下发芽好,还是在无光照条件下发芽好”,便成为一个有提示性的问题。
二、探究性提问的基本要求
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达此目的,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自知有疑的地方;另一种是自觉无疑其实有 疑的地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将它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实验,把它们逐一解决。例如,在“植物叶子上气孔大多分布在下表皮”这一知识点的讲述中,教师可以进行 这样的探究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挂图、显微镜的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在进化中叶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教材中没
有现成 的答案,要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多种看法,教师应适时加 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正确答案。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设 “疑”,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例如,在“探 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中,初中学生不会知道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从口腔开始消化的,不会理解淀粉在口腔中起了化学变化。教师要设计几组对比实验(①馒头碎屑+唾液+搅拌;②馒头碎屑+清水+搅拌;③ 馒头碎屑+唾液),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滴碘液后各组实验的现象,由学生从实验结果的差异中找到疑问,从而提出探究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难易适度
探究性问题属于高级问题,但这不是说问题要越难越好,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不利于他们有效地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容易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1.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激发起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时,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之前,提出探究性提问“家里养花,为什么白天摆放在屋内,晚上要移到户外”,引导学生 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氧等)进行探究,学生必然产生这样的疑惑: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如果是,晚上我们为什么把花移到户外?这样,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往下进行探究学习,以求得到结论。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2.启发性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含混不清,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3.启发性提问要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如果教师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4.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例如,探究提问“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个问题时,要求学生观察鸟的外部形态、剖析鸟的骨骼结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例如,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环境、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它要求学生综合教材第一单元有关生物圈的知识、第四单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有关计划生育的知识,联系实际,并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 造,灵活地加以运用。
(四)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篇十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鼓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少不了老师的引导, 要施以引导必定少不了提问。七年级学生普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但发言积极踊跃, 气氛活跃而有失于秩序混乱;九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自我意识也较强, 但患得患失, 不愿发言, 羞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就必须采用激发、鼓励的办法。
1. 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设置情境, 渲染气氛, 积极创造语言环境, 尽力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进入角色, 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师生共同体味课文的精妙之处, 共同咀嚼课文中一些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使之有话可讲, 进而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如在《济南的冬天》中, 作者把山上的松雪比作“日本的看护妇”, 学生一开始不能理解句子的美妙之处, 这时教师问一句:“大家想象一下‘日本的看护妇’是怎样的形象?”有学生回答:“大概与中国的护士差不多吧。”教师:“对呀。”学生顿然彻悟, 完全明白了作者笔下的比喻是多么美妙。
2. 鼓励赞许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 学生必定会有许多说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教师绝不能泼冷水、挑剔、指责、批评, 而要以鼓励为主, 适当补充完善答案。提问时可以用“说说看”“试试看”“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的话语, 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用赞许的口气肯定他们的主动探讨精神。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想顾虑和心理障碍, 营造一种讨论、座谈的宽松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提高学生的临场口头表达能力。
二变通、量化
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问时学生出现“语塞”的现象是正常的, 也是难以避免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 运用变通性原则引导学生, 或降低提问的难度, 或变换提问的角度, 或进行一番提示, 要力争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活水”。如果课堂提问中出现学生发怪论干扰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 教师要采取灵活的应变办法, 将不利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如讲授鲁迅的《故乡》时,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杨二嫂?”一个平时调皮的学生用奇腔怪调说:“因为她是女的!”引起了哄堂大笑。老师该怎么收场?我随即不慌不忙接过话题:“是呀!杨二嫂是女的, 闰土是男的, 这是性别上的不同, 请大家想想他们还有哪些不同?”于是课堂立即转向正轨, 讨论继续:“他们不仅性别不同, 职业不同, 性格也不同”。我追问:“他们有没有相同的?”学生:“有, 他们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 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我的目的达到了。文章写杨二嫂、闰土, 则是表现了作者从不同角度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匠心。因此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教师应采取冷处理, 灵活变通的办法。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发言中气氛热烈, 积极主动, 教师还可将课堂提问“量化”, 即要求每位同学每周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次以上, 而且要自己主动举手发言, 周末稍作总结。这样, 像机械钟表似的, 给学生拧紧课堂发言的发条。在“量化”中学生自我激励, 自我鞭策, 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了锻炼说话的机会, 久而久之, 培养了他们课堂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三评估、提高
课堂提问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让学生回答问题上, 而是要求教师要及时、准确地运用这一信息反馈, 正确引导研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涵, 拓展知识范围,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 课堂提问也有“质量”优劣之分, 当学生的课堂发言形成习惯之后, 教师就应当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质量上下工夫。
开始对学生回答问题后是鼓励性的评估:“基本准确, 但不足之处是……”“大体上正确, 只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就应该用“及格”“正确”“很好”等准确性的词语进行评估。在不知不觉中将口答的难度逐步加大。标准提高了, 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能像磁石般吸引学生。这除了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外, 还要能从教材内容里巧妙地提出问题, 而问题的答案又往往是当堂教学的重点、疑点、难点。问题一提出, 就会吸引学生再看书、再思考。在学生有疑问, 渴求解答的时候, 教师“拨开云雾见晴天”, 一经点拨, 学生便豁然开朗, 这个问题就会牢牢地印在脑子里了。
15.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十五
【关键词】 初中化学;提问技巧
一、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进行提问的原因
首先,传统的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自顾自地在讲台上讲述课本知识而很少去关注学生上课的效率,这样的上课方式常常会导致教师不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因为上课内容的单一化而对学习化学失去了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进行合理的提问,能有效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枯燥感,从而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上课充满活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偶尔的提问能很好地解决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一个提问就能用一双无形的手将神游在课堂之外的学生给拉回课堂上来,当学生的关注度都集中到课堂了,学生上课的效率就得到了保障。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有重点的提问能为学生划分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地对课上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更对他们能将知识进行一个合理地运用有很好的帮助。
二、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提问的具体方式
1.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的动力源泉,只有当学生对初中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才会得到保障,课后也自愿花时间学习。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提高提问的吸引力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一个重要工作。
例如,在我讲到《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我往往会在正式上课之前以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切入,在实验之前我会向学生们提问:你们知道铁是怎样燃烧的吗?因为在学生还没接触化学之前,他们的固有观念认为像铁这类金属是不可燃的,通过我这样试探性的一问,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想一探铁是怎样燃烧的究竟。而当他们真正看到了铁在氧气中火星四射地燃烧时,他们固有的观念得到了冲击,从而便会有想了解其中原理的冲动,这样一来学生上化学课的兴趣就会因为这样的提问和实验而变得十分浓厚,这种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不但让上课的气氛更加活跃,同时还激发起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对化学的学习。
2.设问要针对上课的重点内容
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所包括的知识面是较为广阔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注意主次之分,尽量做到能够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才能体现出问题的价值。
例如,在我讲到《燃烧和灭火》中灭火部分的时候,除了讲述了有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更着重强调了三种灭火原理: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而我们在提问时候的侧重点应该倾向这三种原理,给学生一定的场景描述或者是图片,来问他们这是属于哪种原理的灭火方法。像这样,只有在提问的时候抓住上课的重点内容,学生们才会对这一重点更加留心达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从而为高效的化学课堂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提问要掌握难易程度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固然重要,但对问题的难易度的控制却也是不能忽视的。首先,教师的提问得让学生听清听懂,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对这个问题能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话可说,而不是学生听到提问时表现出一脸茫然。
其次,教师的提问应该有层次性,要从易到难,从表象到深意进行提问,以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逐渐的转变,而不能一下就向学生提问文章的内在含义,这样思维的跳跃度很大,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而导致学生不能回答好问题或者是不会回答。例如,在我讲到《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时候,可以根据书本知识的难易度来向学生们提出这些问题:酸和碱的pH值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范围上?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酸和碱分别能发生什么反应?那么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什么反应,有何特点?像这般,把问题由易到难对学生提问能很好地进行一个教学层次上的分层,让学生能很好地缓和过来,从而保持住清醒的头脑而不会因为跨度过大而反映不过来,如此一来,学生们的上课效率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同时,对于不同的问题提问的对象也可以加以调整,对那些学习较好的同学而言,教师可以让他们来回答一些较为有难度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还能增加他们在学习上的挑战性,而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教师应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或者在回答难点的时候给予提示以避免他们因回答不出问题而内心受到影响,这样便能激励他们更加专注课堂,努力学习课堂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设问要能联系实际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设问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就课本知识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只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材上,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还应当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我讲到《溶解度》的时候,会以生活中制糖水为例,问他们泡是跑糖水的时候糖放多了会怎样?同学们大部分都能回答糖不会完全溶掉,然后我再用溶解度的知识告诉他们这样糖水溶液会达到饱和,饱和之后糖分子达到一个平衡状态,看上去就不会再溶解一样。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教学的设问是一门艺术,有着较强的技巧性,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时刻注重问题的质量,只有教师落实做好提问的合理有效,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和学习成果才能得到保障,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提问和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薛林秀.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12期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推荐阅读:
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06-08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1-15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09-09
初中物理教学提问技巧08-30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10-20
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06-11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0-12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1-05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11-08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宋学涛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