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2024-08-06

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共17篇)

1.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一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

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

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

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2.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二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是其中应当首先重点解决的问题。

现结合我院近几年来的办学实践,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 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作为课程载体的知识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观。随着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超过科学的成就,而且科学与技术已形成一个双向作用的格局,在其驱动下,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对应的调整,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课程更新速度较慢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专业技术更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纵观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很大一部分没有随着专业技术的发展去更新自身的课程体系,开设课程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效果,在此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已经和市场需求相背离,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2.2 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所开设的课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此情况下,要想使学生能够在日趋残酷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课程体系就一定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中心办出特色,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岗位的工作需要,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2.2 课程体系的导向性、目的性不强

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下,学生们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观能动性较差,而有些院校课程体系的导向性、目的性不强,相关课程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广大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体系有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认识,不能够使学生在进入校门伊始就能够有针对性进行专业学习,导致事倍功半的不良效果。

3 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教育课程理念的依据。

3.1 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契机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因其技能能力强,适应环境快等多种特点,已经成为广大用人单位所青睐的首选对象,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大力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3.2 以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为基础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这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更是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密切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依托,真正做到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同时,在对课程体系更新的同时,一定要避免盲目性和不切实际,要根据本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有针对性地更新课程,使自身的课程体系能够始终走在就业需求的前面。

3.3 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通过专业能力培养来进一步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计算机应用本身就是一个技能性强,实训要求高的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都要始终把专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培养的条件,采取“以证代考”,项目训练等新的形式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营造一种浓厚的专业能力培养氛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目标。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去,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实践性强的、操作性强的课程科目应当占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并使课程体系的结构有利于教学过程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到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方式上来,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在更多更好的实践环境、动手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4 以明确的就业导向为主线

以就业为导向是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就业导向紧密的结合起来,以技能训练为基础,通过项目开发和项目实训等手段,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明确所学课程为之提供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指导,并且能够不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而是能够在毕业前对整个课程体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深刻体会这样的课程体系为其在就业指导、就业领域、就业选择等各个方面所提供的宽松环境,并能够触类旁通,在就业时更为有针对性和竞争力,真正体现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4 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合理处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由于高职高专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计算机应用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再加上课时和生源等原因,我们可以采用“以专业技能为主,寓基础于专业之中”的教学模式,在扩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淡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或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两段式结构;或构成横有基础理论知识,纵有专业技能的纵横交错立体结构。无论哪种结构都强调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有针对性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打破常规,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通过若干与市场需求非常接近的相关项目的训练,将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项目的实现来体现,这样一来,学生摆脱了枯燥的理论学习,在大幅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原本抽象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轻松掌握,并且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知识对其今后工作所起到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采用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圆满完成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实现相关教学目标,并对广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4.2 注重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针对性

4.2.1 连贯性

将就业导向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顺应了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但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整个课程体系的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在三年的学习时间中将前后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所开设的专业课既是基础知识的专业体现,同时又是后继专业课的先导基础课。以我系为例,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采取.NET和JAVA两个专业方向下的课程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图1)。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既专又全”,而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必然使其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宠儿。

4.2.2 针对性

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高职高专的办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来相对应的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总能成为供不应求的市场人才,并获得广泛的社会美誉。

4.3 加强专业指导,明确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以及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辅导,明确培养目标,采取技能竞赛、技能拓展、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为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学生在正确的导向下以就业为目标,提高成才效率,节约教育成本,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5 结束语

总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的改革过程,中间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问题,我们会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努力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摘要: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常规专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如何能够培养出专业能力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是专业发展的根本,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出发,探讨通过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来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就业导向,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海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市场,2007(13).

[2]俞瑞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河北省高职高专网.

3.以就业为导向建设药学专业资源库 篇三

关键词:高职教育 资源库 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29-01

建设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必然趋势[1]。如何针对药学专业特色,搭建教与学的信息化平台,构建高质高效的药学专业网络资源库,是药学专业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在广泛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资源库建设模式,最终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药学专业资源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药学专业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笔者通过对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有的高职网络资源库的实际体验,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课程为单位,而资源库的建设也沿袭了这一组织形式,主要关注资源库的数量及每门课程本身内容的完整性,缺少系统整理与归类[2~3]。这样虽然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但同时也会将每个岗位的工作以课程为单位分解成多个部分,割裂其内部的关联性,进而影响学生对该项工作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药学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从岗位到课程之间的链条,将岗位需求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针对性;第二,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扩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成为延伸课堂教学的辅助学习手段;第三,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各岗位招聘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

2 药学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药学专业资源库由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18门药学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而成,根据资源库的建设任务共划分为10个子库,分别是专业建设中心、师资建设中心、课程建设中心、资源建设中心、课业中心、培训中心、毕业考核中心、就业平台、交流平台和实训平台。

2.1 专业建设中心

课程建设中心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主要建设内容为职业岗位分析、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

2.2 师资建设中心

师资建设中心主要展示各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简历。学生通过点击,进入教师的个人主页留言或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线上交流。

2.3 课程建设中心

课程建设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学习指南、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考核方案、教学任务单等内容。

2.4 资源建设中心

资源建设中心分别按专业课程、工作岗位及媒体属性三种方式进行归类,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

其中按专业课程归类的子库沿袭了传统资源库的建设模式,以课程为单位,注重每门课程本身内容的完整性;按工作岗位归类的子库注重展现各岗位、任务、能力、知识技能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共划分为六个层面,内容包含三大职业领域、八类工作岗位、23个工作任务、23项核心能力以及23项知识技能,最终归结于18门课程中,将所有课程都按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合理组合,完成从岗位到课程的串联;按媒体属性归类的子库主要由文本资源库、图片资源库、音视频资源库、动画资源库、虚拟资源库等媒体库组成。

2.5 课业中心

课业中心以岗位核心技能为单位,将同一学科中不同章节的知识技能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以课业的形式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将课业分为三个难度等级,分别是初级难度、中级难度和高级难度。初级难度的课业一般只用到一门课程中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网上答题,提交答案后,系统自动评分;中级难度的课业需要学生在完全掌握课程中某一章节的知识与技能之后才能完成;高级难度的试题涉及多门学科内容,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实验技能,还需具备资料搜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6 培训中心

主要介绍药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包括执业药师、医药商品购销员、西药调剂员等认证考试的报考条件,考试流程以及参考书籍。

2.7 毕业考核中心

系统构建药学专业的毕业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介绍药学专业毕业项目的要求与文献资料的查找方法,不断更新各界毕业生各项目组成员名单、项目设计方案、项目进度安排、预期目标、书写格式、专业网站、答辩要求和评价标准。

2.8 就业平台

本平台包括就业指导、校企合作和招聘信息等栏目,方便药学专业毕业生及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及时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面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具有提交求职简历、发布招聘信息的功能,为用人单位节约成本,为学生拓宽就业方向。

2.9 交流平台

突出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性,提供基本的帖子发表和回复功能。特别是设立企业一线专家交流区、毕业生交流区,在线解答学生们对于学习和就业方面的疑问。

2.10 实训平台

介绍药学专业的生产、检验、流通等各环节常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3 成果应用

药学专业资源库,主要面向本系药学专业学生,完成了对10级、11级和12级共计200余人的网络互动教学。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化资源的内在关联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针对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建立了就业平台,为用人单位节约了成本;展现了岗位需求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使教师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由于本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处于初期阶段,岗位种类和能力需求并非一成不变,专业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修订,因此,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工作。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药学专业资源库必将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就业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6):10-12.

[2] 李利平.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6):90-91.

4.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四

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规律,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建设类高职院校建设也不例外,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李伯格 作者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职业技术英文刊名:VOCATIONAL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G71关键词:就业导向 建设类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5.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五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学习,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适应互联网+云计算高速发展的社会,适用于能力本位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第一年就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系统地教学,充分实现计算机应用服务专业发展的目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的方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是在机房讲授,一般是边讲边练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较为宽泛,大多采用案例实现office办公软件的实践教学。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采用统一教学大纲,相同的教程,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授课模式,相同的试卷统一考试,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忽略了计算机服务于专业的教学理念,无法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学内容选取不恰当。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多采取项目教学案例,以任务为驱动,完成实践内容的教学,但所选取项目多以验证性为主,经常缺乏职业背景,因此学生学习完成后仅是可以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无法与专业应用相联系,影响了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些专业中影响尤为明显,例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此后的学期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尤其在Excel电子表格教学方面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其次,从学的方面讲,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地域的不同,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学授课的程度也不同。现在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有文科类也有理科类专业,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参差不齐,而有些地区的普高生甚至是计算机基础知识“0基础”。然而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一般以大多数学生的进度为标准,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而基础差些的“吃不了”。此外,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心理,没有从根本认识到21世纪的职业人,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已经成为职业生存的基本工具。

2 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教学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教学和考试内容要求不同,重点需要注意其专业需求。“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

在每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及时与各个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有效完成专业对接。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相对应,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计划时,请各位专业教师一起参加制定,根据专业需要提出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所应该达到的要求,然后对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和修订,以创建不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模块”,另一部分是按不同专业要求制定的“专业应用模块”。

①在“基础知识模块”设计方面,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如计算机基础常识、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计算机病毒防护和安全等基础理论;实践内容还是以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办公能力。

②在“专业应用模块”设计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和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围绕着以专业为导向,重新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形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整合和重组其相关课程。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现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精心设计案例,适应专业特点。通常,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进行反复斟酌和思考,同时要注重本专业的需求,注意案例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工资表”等案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了解了财务相关报表的制作,从一入学就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是为了解决以后专业课学习的问题,是服务专业的必备工具。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设计案例主要围绕的是财务相关的公式和函数,多使用数据分析和视图等工具,提高学生在“Excel电子表格”方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讲授“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领导介绍财务状况等。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式不仅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的设置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在设计项目时,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的实际应用,不要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而是要真实贴近工作岗位。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使用微课慕课等形式拓展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学校的相关站点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件、习题、视频等资料,方便学生获取。目前微课形式在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实施,通过十几分钟简单而精炼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到一些基础而常用的技能,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了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内容。

3 结论

6.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考核 篇六

摘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微机室、走出校园,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考核改革

一、现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微机室考试;考试形式单一,常用“笔试”、“机试”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在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都就业难的时代,为什么却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觅一个“数控技师”?打字速度相当快、排版水平很专业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诸多的就业“哑铃现象”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机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路在何方

我们知道“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而用人单位欢迎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员工!针对现行计算机专业考核机制中的种种不足,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在何方?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考试的“不可替代”性和考试独特的“教育资源”性,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为龙头,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让学生做考试的主人,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一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蓝领”,也要注重开发这些未来“蓝领”的内在潜力。

三、课程考核改革的试行概况

(一)考核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基础统一、选修放开”。即对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基础统一”这块,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提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选修放开”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活模块”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结合自主选择。

”活模块”是关键,笔者认为在选择“活模块”课程时,要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现行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恰当设置活模块课程,或增添或删减,并且每个模块还应有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渗透。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速录师”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课程;搞网站建设的还要学习微机常用外部设备、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岗位课程。

(二)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7.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七

目前,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上普遍出现一个现象:毕业生就业不容易, 特别是很难找到对应专业的岗位就业。就业不理想, 又同时导致招生困难, 招生困难又影响到专业的建设,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最近, 国家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企业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 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 使网络应用人才供不应求;伴随着数码设备走入普通家庭, 大众对视频处理、媒体编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也不少。

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 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 究其主要原因之一, 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 学生存在着“怕碰硬、软不精”、为了学而学, 不知如何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 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学科融合运用。这现象, 又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有关, 在专业定位、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相对滞后, 造成了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脱节, 导致学生就业难找工作。

2 解决方法及依据

在2009年的《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立德树人,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想形成“出口畅, 入口旺”的良性循环, 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产销对口”。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不足,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2.1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有特色人才

(1) 了解就业岗位群

要做好专业的定位, 必须要先了解市场, 了解就业岗位。通过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 了解到较适和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以下这些:

(1) 电脑操作员 (办公室文员、仓管、收银等) ;

(2) 单位内部局域网的操作维护;

(3) 网络营销;

(4) 计算机安装与维护 (硬件、软件) ;

(5) 多媒体加工处理;

(6) 广告宣传、设计。

(2) 确定专业技能方向

通过岗位的了解, 可以大概确定专业技能方向。在上述的职业岗位群中, 大企业往往分工较细, 比较注重一线员工在某方面的突出能力, 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一线员工是多面手, 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几方面的需要。因此,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 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 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维护方向: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操作、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人员。

(2) 网页制作:培养从事网页设计的专业性人才, 培养具有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网页设计师。

(3) 网络管理方向:培养负责维护公司计算机硬件、搭建与配备计算机网络、根据需求设计网络方案、与网络供应商配合维护和监控公司局域网, 保证其正常运行的人才。

(4) 多媒体技术方向:培养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制作、网络多媒体信息的加工等工作的人才。

(5) 网络广告设计方向: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网络广告设计的人才。

(3) 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就业面向市场, 市场因地方而异, 不同的地方经济发展不一样, 所需要的人才也不相同, 在人才目标培养、定位上必须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市场, 如学校所在城市有茶叶、布匹、虫鸟批发市场, 这些市场聚集了大量的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正慢慢转型走向电子商务, 但是又无法、也不愿意花大量的资金构建自身的电子商务部门, 他们所需要的是既要懂得电子商务方面知识, 又要懂得计算机基本维修、网络组建、日常办公的“万能手”, 针对这种情况,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 就要考虑加入电子商务基本素质的培养。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应该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技能而设计。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而专业技能课程, 则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 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 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基础平台的课程设置, 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该行业所必备的通用知识、素质, 如: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局域网的搭建, 网页制作, 办公软件、图形图像软件、常见的网络软件的熟练使用。此外, 也应该增加与本地经济密切联系的课程, 方便学生就业。如商贸较发达, 电子商务应用比较多的地区, 则应加上电子商务的基础课程, 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应用等。

专门化课程则根据上文所提到的五个培养方向而定, 培养的方向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特别是当地就业市场的需求, 因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着明显的本地化特性。专门化课程应体现技能模块化和项目实践化, 项目实践化重在跨学科、跨课程的综合实践, 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让学生逐步掌握课程的知识, 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 提高学生自学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课程,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能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 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1) 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操性较强的专业,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应坚持“做中学, 做中教”,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改变以往课堂是老师一言堂现象。目前常见较为适合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与实践法……无论选择哪种教法, 应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动手实践、同学间相互讨论。老师不但要承担起知识的传授、解惑作用, 更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更多地起到辅导者的作用。

(2) 教学内容以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为导向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只有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教学的内容、案例应尽量结合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的实例, 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实际要求, 到了企业后, 才能较快地融入到企业工作中。如《Photoshop》这门课, 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 在案例上可多采用茶叶、布匹、虫鸟作为案例实体, 教学的内容可以包括茶叶图片的修饰、茶叶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制作、店铺宣传广告、Banner的设计与制作, 既能掌握Photoshop图像处理的基本技能, 又能体会到该门课程在工作中是如何应用的。又如《网络搭建与维护》这门课, 在案例上以实际小企业 (4~6人) 的情况为例, 电脑7~8台, 能通过ADSL上网, 组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在教学内容上, 就包括了ADSL上网所需的账号、密码配置;路由器的基本配置、DHCP配置、WLAN配置、防火墙配置, 路由器、集线器的选购, 网线的制作……这样, 既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又能让学生轻松适应日后的实际工作。

此外, 可多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如让学生分组到学校的文印室、教务处、图书馆、摄影工作室、实习超市、网络设备中心等部门“打杂”, 负责日常的电脑维护工作, “零距离”体验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4 师资素质提高上紧密联系企业

(1)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做到“专而精”

“名师出高徒”, 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则要有一壶水, 老师过硬的专业知识, 无疑是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有力保障。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前, 专业教师的技能要求是“大而全”,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要懂得基本计算机操作也算是专业人才, 就业也没有问题, 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 就业市场岗位的细分, 所要求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也逐步细化, 再想凭借一些浅显的操作技能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了, 就业市场的细分, 要求技能不再是“大而全”, 而是“专而精”, 这反向推动了教师, 必须做到专业技能、知识的“专而精”。由此, 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 对学校专业而言是教师专业质量增值的途经。

(2) 激励专业教师不断学习、投身社会实践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应激励专业教师通过培训、函授等方式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并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 让教学内容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此外, 应创建条件让教师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网络了解、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随时关注市场动态, 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 增加职业经验, 从而能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

3 总结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社会在进步, 市场在变化,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建设路上, 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市场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才能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走向进一步稳定与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Z].2009.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3]张继增.浅议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1 (2) :87-88.

[4]兰秀芹.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 2010 (2) .

[5]史丽霞.中职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浅论[J].科技信息, 2011 (15) :326.

8.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八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1.轉变教学观念,确立中职教学定位

1.1提高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综合实力,发展创建现代化教学团队。在过去的教学中,中职学校的教师一直努力着保证学生电子理论的学习,然而也显现了部分中职教师专业操作示范能力的问题。师资队伍年轻化,现代化,是提高中职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现代中职学校必须加强中职教师的电子专业技能和创新研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从师资队伍开展针对中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

1.2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实践学习,与时俱进。大量的理论记忆往往起到负面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师生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堂上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信息技术是复杂抽象的技术,我们不如在计算机上模拟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传输具体步骤,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到进制转变和信息转化过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

1.3确立中职学校教学定位,规划学生就业方向。一直以来,盲目的扩大招生造成了大量的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中职学校对学校的教学定位和发展都是不科学的,没有为学生做好足够的就业方向规划和未来前景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就应当以培养一线专业操作技术人员为目标,关注中职学生就业方向,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合理开课施教,要加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电视技术的教学。

2.对接市场需求,创新教学模式。

2.1满足市场的需求,注重中职教学质量。事实上我国对一线的实用性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许多行业的技术操作人员都很匮乏。因此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上就应对接市场的需要,例如近年的运用电子技术专业市场需求很大,在学生的培养课程设置上就应该注重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通信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及应用、现代通信技术的培养和发展。扩大招生并不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在保证中专电子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满足电子专业市场的职业需求。

2.2教学实践创新,因材施教。以就业为导向的中专电子专业教学就必须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高创新能力。例如,中职电子专业一般先从模拟电路学起,我们教师应该考虑学生日后工作的需要,重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路的模拟构建和分析,减少课本理论的记忆。很多课程还要走出课堂教学的模式,走进工厂,走近一线的技术人员,在生产车间里了解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要求,从生产工作环境中学习电子专业技能。同时,教学上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有区别的进行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合理教学方法;了解学生能力,尊重学生爱好,提高学生的就业热情。

2.3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加强和企业单位的合作,了解有关企业和单位的就业缺口,从而有目的性的培养专业的电子技术人员。同样的,和一些企业和单位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中职学校通过这种关系,不断地向一些企业、单位输送实习生,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帮助实习生解决实习中的技术问题。

3.加强实习训练,提高就业能力

3.1建立职业电子技能训练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实习的机会。据了解,现代中职学校中有不少与有关企业和单位合作建立了专门的职业电子技能训练基地,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有充足的的实习锻炼。采取这种措施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有着丰富经验的学生在岗位的竞争上具有巨大的优势。这种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的做法是值得借鉴和实践的,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中,开展与企业合作的试点工厂也是行之有效的。

3.2开展职业电子技能竞赛,激励学生刻苦锻炼。中专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在心理上是有一种自卑感,然而这种心理也将影响到学习和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心理上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刻苦的学习训练也能得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通过开展相关职业的电子技能竞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3.3组织学生就业实习,总结分享工作经验心得。专业的中职教师带队学习也是目前中职学生进行实习就业的一大创新,以劳动者的身份去学习。例如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短期的较高领域的学习工作,带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这些参加短期工作训练的学生通过本身努力学习到的工作经验又能带到普通的中职学生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小结: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电子专业教学,需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开始,充分调研考察市场需求,努力做好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加强与企业单位的交流合作,从而保证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和未来发展潜能,不断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从本质上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冬,李丽娟,许爽,杨立.电子实训中心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赵文兵,柴旺兴.校内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10期

[3]刘瑞敏.如何提高中职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2年03期

9.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九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的确立,使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对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但是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在对“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理念内涵的认识及其实际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对高职教育及其能力培养的简单理解:片面认为其核心技能培养只是以既定的岗位(群)为前提,培养其上岗能力,达到所谓零适应期的目标。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者之一黄炎培先生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进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彰显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的“评估原则’中提出: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日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塔养结果(毕业生)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程度。从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评价导向是职业性导向,而非学术性导向,不能用学术标准来衡量教育计划内容以职业目的为主的高职教育。这标示了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一技之长、能够直接进人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知识、复合)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或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就应该体现在培养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上,因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实践能力)。接受完高职教育的大部分学生要直接进人劳动市场就业,而不是升学或毕业后再进行培训、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因此,就业教育或“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霭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

二、“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而“就业实质上就是人与工作岗位的结合”,真正的结合需要自觉地选择,自觉地选择是来自对高职教育的“职业自觉”,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动力。

“以就业为导向”将行业标准嵌人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人课程体系;将职业培训体系嵌人学历教育体系,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需要高职院校主动与社会、企业、当地行政主管联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途径,实现高职教育在教育观念、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

1、突出以应用为主旨。企业参与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设置认证,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就业服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都需要社会和企业参与,需要产学紧密结合。

2、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源动力来自各个行业一线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产学结合使高职院校能够密切跟踪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按照就业岗位(群)确定培养标准,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保证和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既需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又需要到产业部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校内实训也需要经常得到产业部门和企业的指导,校外实训更需要学校与产业部门、企业的密切合作,需要与当地区域经济融合,适时跟踪行业与产业动态、就业目标市场。

4、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进行专业教学,体现教、学、做一体。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深人企业与现场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服务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实际工作,及时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和校企双向交流中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实现校企文化的共融,实现就业的导向。

三、“以就业为导向”,应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固然重要,而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职业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从就业—职业—事业的层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具有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有用的“职业人、健全的“事业人”。

综合职业素质是指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专业业务素质则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素质,包括职业精神与态度、职业知识与能力。

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要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业务素质教育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专业业务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

1、努力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基本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在专业(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

3、应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专业价值判断,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强化规则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刻下深深的职业烙印,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有用的“职业人”。

4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辩论赛、演讲赛、诗歌散文比赛,等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5、广泛地开展多种文体活动,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学生普遍身心健康;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6、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首先,在校内外专家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将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人员的必备素养,如诚信、敬业、职业道德等作为重要内容;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兼顾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变迁,并与学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流程,适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10.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十

武汉市新洲高级中学就业处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于1988年开办中等职业教育,2004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被确定为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2007年被评定为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基地,2008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14所第一批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826人。开办职业教育二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务科技兴农之实,育创业兴乡之人”的办学理念,全力实施“学历教育+转移培训”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就业有门、致富有术、转移有序、深造有望”的育人特色,学校被评为武汉市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就业安臵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培训体系,创新培训管理,创新安臵举措,立足实际,广开门路,努力开创出了新洲职高毕业生就业安臵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2010年安臵学生2083人,就业率达96%,促进了新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

新洲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农业人口73.92万,占总人口数的77.2%,作为新洲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校将发展“打工经济”,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往深处做、往细处做、往实处做。为此,学校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安臵专题调研,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安臵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学校确立了“一二三四”的就业安臵工作思路:“一”就是一条龙服务。成立培训就业处,建立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安臵和

计电算、车工、钳工、数控技术、计算机模块、电子电工、绘图、园艺栽培与修剪等各项技能大赛,学校按类组赛,按等级发奖。每年的技能节上学校都要拿出近10万元奖励师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校企联合,‘订单’培养‛。学校分别与区内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订单”培养关系,对口为他们培养输出毕业生。学校与一冶钢结构、武汉 “重冶”、湖高阀门等多家阳逻制造业著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关系,仅2010年学校就为武汉重冶、一冶钢结构、湖高阀门等企业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87人。最近,对应阳逻地区产业发展,学校与“重冶”达成了合作办学意向,与“一冶钢结构”、“武汉重冶”等企业联合开办了企业冠名班。学校已成为武汉地区制造业的人才储备基地。

三、创新安置举措,促进有序转移

一是转变中职学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学校由常务副校长、高级职业指导师童西元为学生开办《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就业指导》等专题讲座,让学生看清目前的就业形势,掌握市场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媒介向学生的家长及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及家长,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降低职场期望值。

二是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用工信息。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学校明确完整的信息内容,包括:

1、招聘单位的名称、产权性质、所需员工人数、具体的招聘时间,所属部门行业与地区情况怎样;

2、招聘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工资福利待遇,单位的发展前景及其他情况;

3、应聘该职业的条件,包括专业、学历、年龄、性别、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身体状况等;

4、招聘工作环节的内容,包括报名的时间、地点、方式应准备的证件和材料(如个人简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身份证、未婚证等);

5、在求职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有关政策。其次,要把握好正确的收集途径:①就业服务机构;

度,要努力改变现在存在的同毕业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学校都要帮助其推荐不良局面,清除部份学生那种“就业无忧”的观念,利用有利的条件使更多的毕业生都充分就业。

五是服务至上,力解后顾之忧。学校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服务:举办校园供需见面会。邀请用人单位到校,组织校园招聘会,让用人单位现场招聘毕业生。带毕业生到距离较近单位去参观、面试,真正做到“双向选择”。组织毕业生体检,为毕业生代办就业所需的各种证件。如照片、计生证、学历证明等。耐心解答毕业生有关就业方面的咨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毕业生的来电来访疑问作详细解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将联系方式向毕业生公布,方便毕业生就业咨询等。实行跟踪服务,随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定时回访。一次性的安臵,让所有学生绝对满意,不很现实,而要让学校长期派人在外从事调整工作,更不现实。由就业办公室全面负责,采用电话、书信、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解和掌握。对确认出了问题的单位和学生,先进行安抚,随之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及时进行解决,既不能拖延,也不能推诿,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对个别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甚至无理要求的学生,采用感化和劝诫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出品畅、进口旺”。就业安臵是我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安臵过程中,在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实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求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学校在不断完善就业安臵程序和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向学生负责,向家长负责的态度,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了就业安臵工作顺利进行,使每一位合格的毕业生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11.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十一

[关键词]财经专业 就业导向 课程体系

(一)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偏低。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财经类专业就业率偏低是由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高校扩招,特别是财经行业毕业生大幅增加,使就业压力加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使就业机会减少;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使专业对口率降低;就业推荐时,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和学生专长错位,使就业成功率降低。

2.专业定位不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一方面,没有认清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盲目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使培养出的人才没有明显的特色,实践能力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没有经过很好的市场调研,在课程设置上财经类的不同专业没有区别,职业方向不明确。

3.制定教学计划时对行业和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够,教师到行业锻炼的积极性不高。这是目前许多高职学院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难题。也是制约专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面向职业和岗位的高职教育,教师对行业和市场的了解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教学计划制定者对行业和市场的调研动力不足,教师到行业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就其本质而言,是对教学计划制定者和广大教师的激励不科学、不完善。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达不到要求。由于财经专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专业教师都比较年轻,因此,教师队伍不稳定,高学历、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未能及时得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提高。

(二)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特点。

1.就业导向指出了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该课程体系考虑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体现;专业通用课程考虑到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方向课程满足了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

2.模块化确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首先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专业通用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3.动态性阐明了课程体系适应变化的显著特征。动态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方向模块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一致,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动态性;二是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可调整选修相应职业方向模块的学生人数,体现出课程选择的动态性。

(三)构建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公共基础模块主要由教务处或基础教学部建设,大类专业通用基础模块主要由财经基础教研室建设,职业方向模块主要由专业教研室建设。其中,专业教研室起综合协调的核心作用,其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可按以下思路来进行:

1.调研行业企业现状。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方向,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分析每个职业方向模块应具备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写出行业调研报告。

2.调研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每个职业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选修相关专业模块的学生人数建议;写出人才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3.设计职业方向模块。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课程的开出顺序。

4.构建课程体系。将公共基础模块、大类专业通用基础模块、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新的课程体系。

5.编写专业教学计划。按教学计划的格式和要求编写相应专业的教学计划。

(四)实施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方法。

新生进校后不分专业,按财经大类专业组织教学,第一学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财经大类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职业方向模块选修人数的限制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模块,根据对应关系确定其所学专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原则上开课一学期,两年制学生可选1—2个职业方向,三年制学生可选 3—4个职业方向。大类专业通用基础模块课程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确保教学质量。每个职业方向模块结束后,学生必须参加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五)实施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实施,必将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就目前而言,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现行的招生收费及学籍管理面临挑战。目前,学生进校后,专业已经确定,学费也是按专业收取。该体系实施后,第一学年学生的专业不确定,从第二学年开始,不同学生选修的职业方向模块也不相同。因此,新生进校后部分学生的专业将会调整,并只能按学生选修模块的实际学分收费。现行的招生收费和电子注册的学籍管理制度面临挑战。

2.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体系实施后,教学管理从以班为单位转变为以个人为单位。因此,必须建立信息化的学生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排课方式将进行大的调整,选修、重修等也将遇到新问题。

3.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体系实施后,行政班级和上课班级分离,同一行政班级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生,班级管理、学生评优等出现新问题。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改革思想,该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动员更多人的热情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项改革措施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为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单嵩麟等.对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3]徐云青,徐义峰.“即插即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探新[J].教育与职业.2004,(12).

[4]魏龙.高职机械类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5).

12.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十二

一、市场调查

2005年和2006年两年间,来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招聘专业排版人员的大、中、小型排版公司络绎不绝。据就业办统计,仅郑州地区平均每年需专业排版人员大约600人。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已开设相近专业图文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两专业均开设有方正书版、方正飞腾这两门书报刊专业排版课。但是,排版公司要求所要排版人员须有每分钟100字以上的录入速度、熟练的书刊排版技能、相关的校对知识及基本的制图修图能力。由于图文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应用两专业开设课程多、涉及面广,学生对排版课不精不熟,已不能满足专业排版公司的要求。因此,建立并完善计算机排版专业势在必行。

二、发展方向

概括地说,计算机排版专业有三大发展方向:

1. 办公自动化方向

在办公室中,微型计算机最基本的用途就是文字处理,如完成输入文字、编辑文件、制作报表和打印输出等。人们把应用在办公事务领域的微机系统称为“办公自动系统”或“OA系统”。办公自动化处理系统可以完成一般办公室内的文件、表格等内容的文字编辑、排版及打印输出,还可以打印信纸、信封、卡片等物品。输出的形式除了纸张,还有蜡纸,以便用油印机大量印制。随着微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处理系统已不仅限于文字处理,还可与办公事务处理、文件管理及信息检索、数据通信等应用紧密结合,将打字机、传真机、电话机等功能都集中到微机上,成为人们在办公室中的好助手。

计算机排版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Word、Excel或WPS等办公软件,会使用及维护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了解一般印刷常识,录入速度为每分钟100字以上。学生按以上要求做到做好,才能达到“人会我精”的地步,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书报刊排版方向

书报刊排版系统主要是指利用专业排版软件(例如方正书版、方正飞腾、Pagemaker等)排出各类版面。该排版系统功能比较完善,排出的版面规范、美观,有些系统采用集成化的组合软件,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除一般文字编排外,还可以排出各种图文混排、表格、数学公式、化学结构式等复杂的内容。

计算机排版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方正书版、方正飞腾、Pagemaker等专业排版软件,实训课程以排书排报为主,案例以中学数、理、化、语、政、英等各科教辅书为主,实现所学即所用。

3. 彩页设计与制作

传统的排版印刷是“白纸黑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彩色计算机排版系统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排版技术一经涉足彩色领域,就以其开放性、数字化、多功能、文图合一等特点显示出它的技术优势。

计算机排版专业设有Photoshop、Coreldraw等图像处理、图形制作软件,可制作各种彩色作品,如图书杂志的彩色封面、各种广告宣传品、产品包装装潢等。

三、培养目标

计算机排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牢固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从事书刊报刊排版、图形图像排版、办公自动化的中级职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经过实习实践能胜任书藉、杂志、报纸、海报等排版、校对工作。

四、课程设置

计算机排版专业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课程,实现所学即所用。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五笔字型、办公文件排版、书刊排版、报刊排版、排版常识、宣传页设计与制作、封面设计与制作、版式与较对、书刊实训、报刊实训、插图实训等。

五、师资队伍

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的计算机排版专业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都经过了方正书版、方正飞腾、发排软件、Pagemaker、图形制作、图像处理等相关课程的培训,既能教学,又能生产。

教师中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占30%;来自生产一线、录排速度极快的实践老师,占30%。优良的师资队伍,为计算机排版专业的建立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硬件设施

我校共有4个学生机房,每个机房平均有100台机器,共约400台。大屏幕室6个。各类最新排版软件一应俱全。机房晚自习开放,供学生练习。图书室备有各种最新排版类、图形图像类图书,供学生借阅。良好的硬件设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法研究

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排版专业全部课程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当中,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方法等方面采用了新的模式和方法。在理论教学中以师生互动、讨论研究为主,在实践教学中实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考试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重视实践,是专业发展的根本。

13.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十三

作者:张俊霞 索志林

【摘要】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多项政策法规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进行规划与指导,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还存在着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内容针对性不强、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建立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有所作为。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就业 培训 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三农问题突出,而三农的首要问题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增收的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够充分就业,实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研究表明,虽然农村劳动力就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人力资本状况对于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而形成劳动力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对其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必将带来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和对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需求的提升,但是,农民人力资本存量尤其是职业技能水平普遍偏低,严重影响农民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要促进农民职业转化就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和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通过立法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作出了政策性的规划与指导。如:2003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国家六部委共同启动实施旨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其向非农就业转移的《阳光工程》;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关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指导方针和措施;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尽管政府层面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学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家财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也有了一些专门的教育项目和培训工程支持,但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不断扩大,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投资渠道单一,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民培训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极大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农村劳动力参与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一方面使得农民没有能力进行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农民对职业培训的“预期收益”难以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期,而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人力资本存量偏低,绝大多数只能到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劳动雇佣关系不规范,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工大多从事着收入低、劳动条件差、缺乏劳动保障的工作,这也导致了企业和劳动者对人力资本缺乏投资动力。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对象和培训对象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培训项目时也应该分类实施,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已有技能基础等个体特征的差别,分别进行难度不同及重要性程度不同的技能培训,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很多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内容时没有进行需求分析,使得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技能培训的需求,就业适应面较狭窄。

培训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在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体制上,不少地方政府仍然沿用行政管理模式,以行政目标管理制度对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监管,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大包大揽、错位与越位现象存在。此外,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涉及的主管部门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能的交叉现象突出。虽然国家颁布了多部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制度建设落后,执行不利,职业教育与培训运行仍然缺乏软环境支持。

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中国从1999年起已经开始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在劳动准入制度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执行的力度不够,大批没有受过岗前培训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没有全面实施“先培训、后就业”。二是执行范围不够,目前我国实施劳动准入制度的还仅局限在部分技术工种的范围内,尚没有一个涵盖全部职业、按不同层次等级分类、权威性的职业等级标准。

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优化对策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个人和企业均有投资培训的动力,但市场机制又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完美地发挥资源有效配置作用的时候,却无法克服效率与公平不能同时兼顾的缺陷。经济学家分析表明,就农村劳动力培训而言,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培训,但并非能达到培训数量的最优水平。在此情况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一定的责任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把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政府应着力制定财税信贷等各方面政策,培育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以及公立和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

建立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政府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和个人,在审批、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设立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术结构不断变化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参与培训的劳动力面临较高的投资风险,就业培训会使投资者面对高风险低收益的问题。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教育需求与教育价格成反比,价格高,则需求受到抑制;价格低,则需求膨胀。因此,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如果完全由劳动者个人进行培训成本的投资,则就业培训的需求相对也会减少。所以需要政府与培训机构分摊一部分投资成本,同时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对接受教育的农民给予培训补助,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机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不会无偿帮助培训者分担私人成本,所以政府在委托某些机构、学校来进行转移培训时,要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以保证转移培训有足够的提供者。

此外,各地政府应当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形式多样的措施进行就业培训宣传,使广大农村劳动力逐渐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农民们免费获取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不断强化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提高农民对就业培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其参与意识。

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广泛调动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动输出(派遣)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农村及县城周边的高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调动它们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就业培训体系,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合理比例。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定点、订单、定向等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学历教育、技能鉴定、就业的三结合,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打造培训特色,要根据劳动力输入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实际需求,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紧缺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努力打造培训品牌,形成培训特色。健全培训考核制,主要包括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培训机构培训绩效的考核评估。

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制度,重点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国家应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会的作用,把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权限授予行会。

强化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增加对职教的宏观调控力,以促进形成“信息透明、供求有序、质量优先、平等进入”的就业机制,保证职业学校有效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促使职业学校不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政府应该定期发布劳动市场信息,并对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科学预测,使职业学校可以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

14.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十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较好的就业率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物理学作为理工专业的`基础课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之时,高职的物理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现有的高职物理教学,建立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教学体系,是摆在广大高职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作 者:赵再琴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554300 刊 名:技术物理教学 英文刊名:TECHNICAL PHYSICS TEACHING 年,卷(期): 17(4) 分类号:G63 关键词: 

15.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教改探析 篇十五

关键词:会计,教学改革,实训课程

前言

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通, 进而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致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 要树立以就业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 才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为专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中, 存在诸多弊端, 导致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师方面,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导致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为主, 促使学生不具备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师资力量方面, 学校不具备较高素质的教育团体, 教师不具备较高的实践教育能力, 导致对学生缺乏综合素质的教育;在课程教学方面, 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 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式教育, 学生难以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在实践操作方面, 教育难以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导致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质, 却不具备实践能力, 使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 极大程度的浪费了教学资源[1]。

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教改举措

(一) 改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 但是这种教学观念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 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便会计人员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 较为迅速的融入企业的工作之中, 可以为企业创造最大程度的利益。

(二) 提高师资力量

会计素质的提高, 主要在于教师的素养, 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 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才可以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培养。因此,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使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经验, 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修, 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会计人员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 以便使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素养, 只有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 才可以高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 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

对会计进行教育, 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 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理念, 要以就业为教育导向, 才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需要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可以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核算方式, 使学生在进行会计技能学习时, 可以较好的对企业进行掌握, 同时可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可以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2]。

(四) 加强情景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教育, 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 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 但是操作能力却只有较低的水平。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加强情景教学的应用, 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引进先进的案例来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对案例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进而总结出会计的技能应用, 在情景教学的方式中, 学生可以较好的对会计知识进行掌握,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来进行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中, 可以较好的拓展思维, 提高思考能力, 进而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 能够较为理想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五) 加强实践练习

在学校进行会计的培训时, 必须要培养会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才可以使会计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在教学中, 学校可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 将学生送到企业中进行实习, 通过企业的会计人员来对学生进行培训。在这样的实践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市场最前沿的会计知识, 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 会计人员可以对专业知识做出系统的掌握, 可以迅速的提高专业素养, 使其以后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 企业通过实习, 可以选拔优秀的人才签订劳务合同, 不但解决了学校的就业问题, 还可以为企业招揽人才, 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益[3]。

(六)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教育中, 会计人员是以基础知识达标而获得会计证书, 但是这种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校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可以在会计考核中, 设定具体的情景, 让会计进行核算, 同时需要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考察, 只有会计综合能力的稳定提升, 才可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希望通过本文对加强会计专业举措的相关介绍, 学校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改, 以便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进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施春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14, 01 (16) :74-76.

[2]李志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11 (05) :126-128.

16.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十六

【摘要】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重塑教学体系。本文采用KSAOs分析方法,对攀枝花学院历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建立起适应就业岗位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体系。

【关键词】就业导向;KSAOs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庞大的就业大军并未填补人才缺口。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难”,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倒挂现象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重塑教学体系,建立起适应就业岗位需要的培养体系[1]。

一、当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随着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企业成为了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现有的工商管理沿袭已有的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培养体系却暴露出种种的不适应。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存在“专业不专”的问题可。第三,从教学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不足,动手应用能力差。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因此必须注重应用,并积极和市场接轨。在今天就业严峻的形势下,针对上述问题,高等院校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确定工商管理的培养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出發点在于适应社会需求,关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基于此,教研室就一般高等院校,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式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三、新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2008、2009级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方向)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这代表了市场的需要方面。如2008级的部分毕业生见下表。

从就业统计分析可知,在40名毕业生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共13人,分布于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薪酬等相关工作岗位,40人中,1人待业,1人自由职业,8人通过考试进入了银行、公务员系统,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和具体的专业方向关系不大,故其就业应从毕业生统计人数中剔除。故毕业生中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岗位占比为43.33,其次从事行政6人,岗位占比为20%,从事销售工作5人,岗位占比为16.67%,其他各种岗位总和6人,岗位占比为20%。所以在所有的毕业生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人数最多,大约占总人数的40%~50%,2009级的毕业基本上也是这种规律。故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应以偏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就业为导向。

2.就业岗位任务清单分析

任务清单部分其实就是把工作任务按照职责或其他标准以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然后由任职者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选择、评价等,最终理顺并形成该工作的工作内容。鉴于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应以偏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就业为导向,故对这部分的岗位进行任务清单分析,得到全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清单,下面列出部分清单(人事资料、人事档案管理):

1、人事资料之汇集

2、人事资料之调查研究

3、人事资料及报表之查催

4、人事资料之汇编转呈

……

3.任务的分析KSAOs分析

KSAOs要素是指一个人为了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Knowledge)、技术(Skills)、能力(Abilities)和其他要素(Other Characteristics)。知识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对具体信息、专业知识和岗位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是指完成任务所需要对机器、工具、设备的熟练程度,包括实际的工作技巧和经验。能力是指在工具、设备和机器不是完成工作的主体时,完成工作对员工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如空间感、反应速度、耐久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等。其他要素则是指出色完成某一工作所需要的其他个性特征,如兴趣、价值观、气质和个性特点等。

4.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构建新型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KSAOs分析,分析各岗位完成任务在理论上所需的知识(Knowledge)、技术(Skills)、能力(Abilities)和其他要素(Other Characteristics),构建相应的课程对其进行支撑。知识(Knowledge)的支撑主要是学科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管理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技术(Skills)和能力(Abilities)的支撑主要是专业核心课,包括:组织行为学、招聘管理、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项目投资管理学、绩效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其他要素(Other Characteristics)的支撑主要是专业选修课,包括:商务礼仪、物流管理、运营管理、劳动经济学、公共关系学、企业战略管理、运筹学、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证券投资学、工程咨询概论、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管理心理学。

4.2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KSAOs分析,分析各岗位完成任务在实践上所需的知识(Knowledge)、技术(Skills)、能力(Abilities)和其他要素(Other Characteristics),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其进行支撑。知识(Knowledge)的支撑主要是认知实训,包括:企业认知实训、沙盘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行政管理、产品开发的实际认知,重点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技术(Skills)和支撑主要是操作实训,包括:运筹学实验、办公自动化、经济法模拟法庭、薪酬调查、劳动争议处理、招聘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生产运营模拟实验、项目评估实训。能力(Abilities)的支撑主要是业务实训,包括:会计学基础实验、财务管理实验、统计学实验、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其他要素(Other Characteristics)的支撑主要是综合实训,包括:毕业实习、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

参考文献

[1]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63-165.

17.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篇十七

摘要:以要求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我校开展的合作办学有着自身的特点。校企双方也各自得到了益处。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得到了企业的资金支持。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通过合作办学。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

关键词:需求校企合作双赢

多年的办学经验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校企合作办学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高职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推动,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很难办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通过合作可以获得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弥补国家、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资金投人的不足。企业通过合作可以得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最好方式。

一、寻求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岗位不断出现。这对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有了更多的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我们要抓住机遇,办出新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寻找与行业及经济增长的最佳结合点。

我校最典型的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是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合作单位是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该公司规模很大。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和地区设有分公司和生产企业。EPS(ExpandablePolystyrene)是可发性聚苯乙烯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热塑性泡沫塑料。EPS由于具有优异持久的保温隔热性、独特的缓冲抗震性、抗老化性和防水性,在许多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EPS行业在我国是一个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行业,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我国EPS行业生产企业就达5千多家。EPS行业不仅市场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而且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也是空白,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有此专业,企业又急需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了解到这一市场需求情况后,主动与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联系,得到了公司的积极回应,经双方协商,决定开展合作办学,双方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书,使我校真正走上了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二、我校合作办学的特点

1学校和企业共同制仃和实施培养方案

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及专业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来设置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多少门专业课,每门专业课开多少学时,哪个学期开设都有企业来确定。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所有专业课都由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来讲授。我们还聘请公司的董事长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他和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经常到学校来提供咨询和作有关行业发展的情况介绍及学术报告。整个实践环节,无论是专业课实习,还是毕业实习,都由企业来负责,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指导教师。

2“订单式”招生

我校“EPS”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为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或EPS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协议书中,明确规定在学生人学后,公司要与该专业的学生就奖学金和就业等有关事项分别签订合同。如果学生符合其合同要求,即为合格毕业生,毕业后由企业负责接收或推荐到国内外EPS企业就业,从事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工作,并保证毕业生在国内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大学生就业待遇。这样,我们在招生时就可以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写上:学生毕业后,对合格毕业生包分配或提供就业。这种‘・订单式”招生,确实大大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3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

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为我校提供资金支持是我们双方合作办学的一大特点。一方面,公司为学校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经费。协议中明确规定:公司负责专业课授课,负责安排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并承担上述教学环节的所有费用(含教师讲课费、指导费、师生旅差费、补助费、资料费等)。另一方面,公司还为学生读书提供一定的资助和奖励。公司在学校设立了“清华EPS奖学金”,该奖金主要用于对该专业学生的资助与奖励,奖学金等级、标准、比例为:一等,3000元/年,占学生总数的10};二等,元;/年,占学生总数的15%;三等,1000元/年,占学生总数的75%。这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办学资金,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学生可以顶肉实习

三年制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完成了两年半的理论课学习后,利用最后半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不再是以往实习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的形式,而是亲自动手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因为实习单位和实习工作就是学生毕业分配的单位和即将要从事的.工作,所以顶岗实习具有见习的性质,半年的顶岗工作实习期也是学生毕业分配后的见习期,这就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见习时间,能够提前转为正式职工。

三、校企合作办学的益处

1扩大了生源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本科教育的今天,有些高职专业的生源不是很好的,招生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招生简章中注明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包分配或提供就业,而且在校期间每年提供10003000元不等的奖学金,这种条件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对农村学生,对那些家庭较困难、读不起书的学生来说,选择这样的专业再合适不过了。自从我校与吉林省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合作办了这个专业后,几年来生源一直很好。

2节省了办学资金

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人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和贷款。近几年来我校由于不断扩招,需要不断加大基本建设投人,改善办学条件,所以几年来办学资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展这种校企合作办学,就可以为学校节省大量的办学资金。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仅讲课费、学生实习费,每年就要为学校节省十几万元。

3解决了就业问题

据调查,近几年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年年不断扩招;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相关政策的实施等。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即供需不吻合。像我们这样具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就不存在毕业生分不出去的问题,而且是100%的就业率。由于现在就业难,高职学生在一进人大三时,就开始忙于找工作,频繁出人人才招聘市场和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而我校EPS泡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就不必为就业而烦恼,可以安心学习,集中精力完成学业。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节省了因准备应聘材料而耗费的大量精力和金钱,从根本上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4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

上一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一篇: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