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24-10-14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2篇)

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法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把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拓宽解题的思路、调整学习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回顾以往做过的典型题目,对高考知识点加以巩固。总之,高考复习要掌握方法并坚持不懈的执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二

一、认真研究课标、考试大纲和各省的《考试说明》

二轮复习的目的在于在一轮“模块加专题”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合理划分中外各个历史时期, 横向整合三个必修模块中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使之融会贯通, 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阶段通史知识体系, 进而揭示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出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发展规律。教师加强对课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分析和解读, 并加以利用, 在复习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考试说明》, 重点是研究高考历史考什么? 即“考试内容与范围”, 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历史高考的知识要点, 对教材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由于近年来高校教师逐渐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主导者, 高考教师希望回归考试大纲及课标对高考相对笼统要求, 我们要研读考试大纲及课标, 适当拓展《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要求。

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高考试题, 即“题型示例”。要研究《考试说明》中的样题, 如为什么要选这些样题;样题在题型与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样题在命题立意上有什么侧重;样题所涉及知识在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考试说明》的样题中, 各种解题技能都有所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样题, 了解这些样题重点考查的能力, 总结规律, 并通过适应性训练, 掌握解题技巧, 力求做到《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教材、课堂教学、练习相结合。

二、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的教材编写是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体例进行中外历史分编的, 导致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内容被人为割裂, 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 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 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 不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完整的历史知识, 也不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而历史高考试卷的命题则采用通史的思路及编排体例。

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 从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方面看, 从一元史观发展到多元史观, 即从革命史观发展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化史观;从能力来看, 能力要求很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 通篇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 知识依托进一步淡化, 新课标的能力要求特征进一步凸显。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写及高考历史试卷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二轮复习中要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有效整合通史专题, 重新构建历史知识“通史”和“专题”体系, 使历史学习由“模块加专题”模式向“通史加专题”模式过渡。二轮复习要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 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 二者相互穿插、整合, 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建立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二) 重视阶段特征归纳,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内容是按通史体例罗列的, 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各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 适度深化对有关内容的处理, 建立通史基础上的专题知识体系。在明确中外历史划分的基础上, 按历史阶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形成阶段通史体系。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 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 (1) 通过复习掌握各个阶段的历史主干知识, 准确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 (2) 注意分析阶段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 加强同时期中外历史联系, 揭示中外历史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多元史观指导历史复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 都突出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从近两年的高考命题情况看, 体现和涉及这些方面的试题不少。因此, 在复习指导时, 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开阔学生视野, 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文明史观, 即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 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现代化史观, 即以现代化史观认识归纳近代发展历程。全球史观, 即以整体史观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社会生活史观,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 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 (1) 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如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工业革命:从革命史观看, 导致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从现代史观看, 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从文明史观看, 工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人类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社会史观看, 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从全球史观看, 密切世界各地联系, 世界市场形成。这样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 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及走向未来的启示。 (2) 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叙述了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古代中华文明、西方工业文明等, 通过学习和总结, 我们知道文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发展变化中表现出阶段性, 各种文明都具有同等价值, 无优劣之分;不同文明之间有矛盾和碰撞、冲突, 但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动是常态和主流;对待文明的态度有三种:积极接受各种挑战;被动应付各种挑战;闭关自守, 盲目排外。其结果也有三种:新的文明产生;同化其他文明的要素, 并使其融入自己的文明之中;阻碍其他文明的传入或入侵。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四、加强解题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讲练结合, 每天精选大约8~10道选择题和1道材料解析题。每天做到定时、定量完成练习, 并要求材料解析题让学生先做完, 后对答案, 教师及时讲评、学生及时反思, 总结解题技巧、规律。对于客观题, 要让学生懂得分清材料型、陈述型、原因型、比较型、程度型、变换叙述型、评价型、理论型等题型, 对于主观题分清原因类、过程类、特点类、实质类、内容类、结果类、影响类、论证类、看法启示类题型。介绍一些解题的技巧, 如解答选择题的排除法、辨优法、求同存异法、逆推法等。主观题要注意以下环节: (1) 先阅读问题的题目, 大体了解考查的内容。 (2)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3) 注意限制性关键词:在设问中, 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 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及时间、空间限制等。 (4) 注意第一问的解答。一般情况下, 一个材料解析题不是一个问题, 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的。 (5) 解答完整而有层次, 解答问题要注意答案的合理分配, 注意“问什么答什么”。 (6) 注意运用史观, 坚持论从史出。 (7) 答题要简明、直观, 争取做到“序号化、段落化、标题化、要点化”。

五、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为历史教学服务

3.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策略 篇三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的重点主要锁定在考点知识归纳以及规范作答上。

一、重视回归教材

高考试题材料在课外,知识点却在课内。第二轮复习时,考生更应该回归课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课本内容。在回归教材中,我们会发现高考中各类文本的选材都与教材中的课文存在联系或相似性。例如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考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源自课内的,考生可以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遇到考题时,要学会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来解题。比如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Ⅰ诗歌鉴赏的第8题,出现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新的对比阅读形式,把《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鉴赏,这样既考查了考生的文本辨析能力和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还暗考了考生对课文经典作品的理解能力。再如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Ⅱ文言文阅读的第5题,考查的文化常识“古人的姓名字号”,在必修五教材的梳理探究部分《古代文化常识》就有所涉及。因此,第二轮复习时,考生要更熟悉课文。

二、规范答题习惯

在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中,考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科学控制答题时间。通过模拟考试,要有效地培养自己准确填涂答题卡,看懂试题内容,看清答题要求,在指定位置作答,合理安排考试时间等好习惯。这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发现二轮复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很多考生懒于动笔,疏于深思,对于语言表达题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更无法用文字严整规范地表述出来。在二轮的专题考试训练中,考生作答时要更加注意分值,抓住采分点作答;考后要研究参考答案,揣摩参考答案的思考角度和表达方式,力求使自己的答案更加全面;作答要完整详尽,言简意赅,分点论述,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三、整合知识网络

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要努力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与第一轮复习的高考考点进行整合归纳,理清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考查内容,明确每一个考点所考查的能力点是什么,它通常会怎么考,考点与考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许多题目就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小说阅读题考查的是赏析文章艺术手法、分析文章思路、欣赏作品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的能力;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综合考虑作家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意象、表达技巧等有关知识和赏析诗歌的能力。如果考生能认真细致地将这些考点整合归纳,就能够形成一套高效的解题方法。

四、提高复习效率

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要确保每天有一定的练习量。做题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巩固知识,掌握总结答题规律。例如成语、语病辨析题等,要坚持天天练习;而语言应用题(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背诵默写题则可以穿插在其中,轮流练习。对于《考试大纲》规定背诵的64篇古诗文内容,要分篇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实到默写上,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拿满分。对于训练中做错的题目,要建立错题本,也可以在错题上做出特殊的标记。考生每个星期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自觉主动地去浏览纠错本,把已经做过和考过的试卷中的重点题目做好小结归纳,提高训练效率。

1.现代文小阅读、大阅读的复习重点是近几年的新课标卷高考真题。通过高考真题的训练,培养自己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快速把握文意的能力,从而找准答题区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养成首先在文本上勾画、圈点,分析、概括,较好地把握住文意,然后再读题、做题的好习惯。要加强语言理解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Ⅰ选考的人物传记《朱东润自传》,文本由“他传”变“自传”,文章叙事性减弱,学术性增强,考生不容易读懂。题目的综合性更强,对考生加工文本信息能力的要求也更高。面对传记阅读题的这种变化,在二轮复习中,考生要适当地阅读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术文章,以丰富自己阅读不同文本的经验,获取初步的学术探究能力。

2.病句复习则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可以把一轮复习中的病句题整理出来,根据病因分类整合,把典型句子牢牢记住;还可以把近几年的高考病句真题进行梳理归纳,分类检测。这样用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做题的能力就会慢慢提高。

3.文言文阅读复习要重视朗读,最好每天抽出早晚读时间来诵读文言语段,以增强语感;要联系学过的课文,强化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能力(注意积累整理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重视翻译,按照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到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译句力求通顺,译对句式和语气;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述答案。

4.诗歌鉴赏复习讲究抓住意象,体悟意境,善于表达。首先一点是“积累”,要注重积累常见意象。诗歌中有很多意象是固定的,了解了它们的含义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其次要掌握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如表述语言风格常用的术语有:朴素自然、清新明丽、悲壮慷慨、沉郁顿挫、豪迈雄奇、幽默讽刺等。还要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想象联想、虚实等。最后要就诗歌赏析的有关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比如可以总结炼字型、意境型、分析语言型、分析技巧型、综合比较型等各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5.作文复习要注重强化审题,积累素材,增强文采。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区高考试卷,作文命题方向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彰显自己的鲜明个性和思想深度。例如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Ⅰ明确要求以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考生在作文复习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每天坚持积累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热点素材。可以把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背过的名句、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过的心动的事等材料集中起来,按美德、立志、情感、成才等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2)训练准确审题的能力。只有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才会越有思想深度。(3)注意各种作文形式的交替训练,坚持每周的定量练习,认真做好自评和互评,对照作文评分标准,逐项进行升格训练。

但是,复习策略、解题方法再完美,如果没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也是徒劳无益。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一定要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挖掘自身的潜力,及时查缺补漏,提高解题速度,掌握答题技巧。特别要养成做题后及时反思的习惯,争取每做一道题都有新的收获。

主动性

□梁漱溟

认识人心的主动性,宜先从其生命自发地(非有意地)有所创新来体认;然后再就人们自觉的主动精神——人们的意志来认取。

人在思想上每有所开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发,都是一次向上。人生有所成就无不资于此。古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不惟适用于文艺作家,亦适用农、工百业的发明创造,和军事、政治的事功成就。“文章天成”是说自有合理性在其中,“妙手偶得”是说灵机触动,非所意料。诗人巧得妙句,画家有神来之笔,不惟旁人所不测,他自己亦不能说其所以然。若究问其致此之由,一切可说的都是外缘,都是凑成乎此的条件,而不是这些外缘条件的主体——生命本身。生命是自动的、能动的,是主动的,更无使之动者。凭空而来,前无所受。这里不容加问,无可再说。问也,说也,都是错误。

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它既贯串着好多万万年全部生物进化史,一直到人类之出现;接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一直发展到今天,还将发展去,继续奋进,继续翻新。——体认主动性当向此处理会之。

如上所说的主动性,是从本源上指点。至于所谓人们自觉的主动精神,亦即人们的意志(连行动在内)者,恒必涵括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三点,则是从此本源发展扩大的。除其中灵活性、计划性容后分别申说外,这是再就其中主动性之一点试为指明。

自觉是人心的特点。通过自觉的主动性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意识清明中的刚强志气。譬如有人对于外界环境的困难险阻未尝不看得分明,且在奋斗中再三再四受到挫折,而卒能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以制胜于最后五分钟的那种坚毅精神,即其好例。再则对于强敌,如所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却能针对敌人不稍轻忽的那种豪迈精神”,即其又一好例。

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四

1、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其实每个历史阶段特征都是能归纳的,比如每个历史朝代或时期,我们可以归纳社会背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以及一些历史事迹等,然后最好把各个朝代都整合成一张表,这样非常清晰明了,通过对比的方式我们复习起来也快了很多。、

2、攻破重难点知识

我们复习的时候是会发高考考纲的,但是考纲中的考点那么多,我们应该怎么复习呢?当然是选择重点知识重点突破了,其实平时考试经常错的知识点就是重点难点知识了,也是我们查漏补缺所需要面对的,所以我们既要通过教材去复习,还要通过练习去巩固。

3、限时训练

5.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策略 篇五

众所周知,学好数学要多做题,多做题能熟能生巧,但是多做题并不等于滥做题、盲目做题,而是要多做典型有代表性的题,比如说每年的真题,各个区的模拟考试题,会做的就不做,专门做不熟的、针对自己薄弱的题型,反复做,只有熟能生巧后才能做题材速度上去,才能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飞跃。

黄华数学老师所说的“多”是指题目类型,而不仅仅单纯只是题目数量多。数学中题目多,通过合并,题目类型就有限了,只要把各种类型的题目各自做一定数量,加上细心领悟分析,就会发现题目的规律,进而归纳和总结出不同类型的题。

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六

2014高考即将进入二轮复习阶段,同学们要提前做好2014高考二轮复习计划。针对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高考冲刺网小编整理了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看的最佳方案,考生可以参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法,制定自己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案,按照二轮复习计划一步步提高。下面就是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最佳方案,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一、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高考命题的依据。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应将新课程理念与教材相整合,优化过程,突出能力,以主干知识为主线,将教材知识进行重组,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构建新的知识模块,实现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复习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以历史知识主题为发展线索进行梳理: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与革命者反对封建统治专题、思想家的相近类别思想专题、民族独立专题、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制度与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专题等等。通过多角度建立小专题进行知识梳理,深化了知识面,构建了点、线、面立体的知识结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二、把握历史高考方向

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社会的热点问题,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用。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将专题知识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多角度构建历史体系

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罗斯福新政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问题,如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进”,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四、注重比较学习法的应用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

1.纵向比较法: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比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期、西汉时期、北洋军阀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地位。

2.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例如: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两条抗战路线的比较。

3.类似比较法:就是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例如:比较两次鸦片战争。

4.相反比较法: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例如: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封建制度的比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应注重比较学习法的应用,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五、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1、要正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能过分夸大或故意淡化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如:康熙皇帝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杰出的作用;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对战胜封建制度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突出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故意夸大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2、要充分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问题。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如华盛顿、拿破仑、克伦威尔、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如果他们不出现,别的历史人物也会出现代替他们;杰出历史人物的出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3、要注意全面地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把重点放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方面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在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其时代局限性。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主要的,同时要看到他的暴政;拿破仑对法国乃至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应看到他发动一系列战争的消极影响。

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把握历史主干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对历史这门学科而言,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体系构建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能力培养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互动的。

2.知识目标

第二轮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主要着眼于知识重组,而不仅是简单分项复习。要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以适应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

3.能力培养

(1)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包括学科的方法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具体说就是考试说明中的四个能力层次。

(2)特别注意学会从材料的情境、问题中去联系历史结论和观点。

7.高考文言文二轮复习高效突破策略 篇七

一、明确文言文的考点要求, 结合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作重点高效突破

1.联系近3年的考题, 采取排除法。 (1) 排除常见实词 (120个) 中已考过的; (2) 排除常见文言虚词 (18个) 中已考过的; (3) 排除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中已考过的;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求直译, 字字落实) 。

2.强化分析综合能力。 (1) 筛选文中的信息; (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题会涉及) 。近几年选材内容多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 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 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 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现如今文言文考查越来越注重整体把握文意的理解和语段的翻译。

二、强化文言文阅读与翻译高效突破的相关策略

(一) 对应高考模式, 强化实词和虚词的过关。

1. 实词复习重点关注一词多义。

(1) 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明确单音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 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尤其要注意的是, 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 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 这就容易形成错觉, 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卑鄙”是单音节词, “卑”和“鄙”连用, “卑”指出身低微, “鄙”指见识短浅, 举止粗俗。这里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 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

(2)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今发生了不少变化, 词义或扩大, 或缩小, 或转移, 褒贬色彩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因此, 复习文言文时, 一定要注意词义的古今变化情况。例:臭:古义, 气味;今义, 难闻的气味。江、河:古义, 长江、黄河;今义, 泛指。亲戚:古义, 家里亲人;今义, 旁姓亲属。爪牙:古, 中性词;今, 贬义。

(3) 一词多义。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 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 二要根据语言环境判定句中意义。如“道”的常规意义: (1) 道路; (2) 原则, 方法; (3) 道理, 事理; (4) 述说。句中是用本义还是引申义, 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 均要学会推测。

(4) 词类活用。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 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很有关系。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名词用作动词。如: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烛”原来是名词, 但在句中用作动词, 作谓语, 带了宾语“天南”, “照亮”的意思。

名词用作状语。如:斗折蛇行。“斗”和“蛇”原是名词, 是“北斗”和“蛇”的意思, 但在句中都用作状语修饰“折”和“行”, 是“像北斗星座一样 (曲折) ”“像蛇一样曲折 (前进) ”的意思。

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出”和“入”在句中的意思是“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由动词转为名词, 作“殚”和“竭”的宾语。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和“远”在句中意思是“亲近”和“远离”, 由形容词转为动词, 后面跟宾语“贤臣”和“小人”。

(5) 通假。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 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 尤其是一些常见通假, 如“说”通“悦”、“具”通“俱”、“直”通“值”、“识”通“志”、“属”通“嘱”、“知”通“智”等。

2. 虚词复习重点关注“五义”。

(1) 谙熟本义。如“与”, 本义有: (1) 给予, 授予; (2) 结交, 亲附; (3) 对付; (4) 和, 跟, 同; (5) 参加; (6) 赞许; (7) 句末语气词。可将其简分为三类:动词、连词、语气词。

(2) 将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考虑语境义。还如“与”, 首先考虑它在句中位置, 结合语句前后看是动词还是连词或是语气词, 然后缩小范围推断它的语境义。

(3) 看前后的搭配确定引申义。例如“之”字, 常见用法有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助词两类。而且在名词前多作指示代词, 如“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用在动词后往往作宾语, 如“逐之”“闻之”;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多作助词, 如“吾之妻”“古之学者”;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多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秦之围邯郸”。

(4) 注意不同虚词的用法确定结构义。如“乎”用在句中, 其用法基本与“于”相同, 如“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然”“乎”“焉”前面是叠音形容词时, 这三个虚词都是“的样子”的意思, 如:“硿硿焉”“恢恢乎”“欣欣然”。“以”和“而”作为连词, “仅”和“但”和“特”作为连词其基本意义相同。

(5) 注意实、虚词的交叉义。如“之”“予”“若”“犹”等。

(二) 文言文特殊句式重点关注判断

1. 常见特殊句式重点关注省略句。

常见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重点关注教材中的35种固定格) 。可根据提示语判断句式类型。如根据“者, 也”或“即”“乃”“则”“皆”“本”等确定判断句;根据“于”“见……于”“为所”“受……于”等判断被动句;根据“无乃……乎”“奈何”“如……何”“孰与”等判断固定句式。

2. 借助句子本身结构与现代文的差异来判断。

如今天状语通常在谓语前, 若一个介词结构放到了动词后面我们便可推断是状语后置;同样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了动词前面, 我们便可认定是宾语前置;我们可用同样方式来推断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三) 文言文翻译重点关注直译

1.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 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 就是译文明白晓畅,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 无语病。“雅”, 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 坚持“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重要的词语要相应落实, 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 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 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原则是, 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 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3. 重点把握“留、换、删、补、调”等翻译法。

(1) 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 临川王安石记 (下此文) 。

(2) 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 用法已经变化, 语法已经不用, 在译文中, 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 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 (前来拜访我) 。

(3) 删削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 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 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

(1)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例:“更若役, 复若赋, 则何如?”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 恢复你的赋税, 那么怎么样呢?

(2)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 能够不焚毁, 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3)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曰:“独乐乐, 与人乐乐, 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 (孟子) 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 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 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 回答说:“不如同别人 (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

(4) 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 如关联词语等。

例: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 (却没达到) , 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 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5) 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译文时,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例: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强劲的筋骨, (却能) 向上吃到黄土, 向下喝到黄泉, (是由于) 用心专一的缘故。

(6) 意译, 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 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适用意译的情况有:

(1) 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 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 僵卧长愁。———《促织》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他仍然) 直挺挺地躺着, 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2) 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 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 让远方的人归附, 招抚谁, 谁会不来呢?

(3) 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 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 (秦) 有吞并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4. 熟悉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 领会文意;扣住词语, 进行翻译。字字落实, 准确第一;单音词语, 双音换替。国年官地, 保留不译;遇有省略, 补充词语。调整词序, 删去无义;修辞用典, 辅以意译。推断词义, 前后联系;字词句篇, 连成一气。带回原文, 检查仔细;通达完美, 翻译完毕。

5. 强化落实六“注意”。

(1) 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曲,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 降低身份, 委屈自己, 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2) 璧有瑕, 请指示王。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文:璧上有斑点, 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3)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词义变化)

译文: (我) 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 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1)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

译文: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 其中的 (另) 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2) 君子死知己, 提剑出燕京。 (为动)

译文:君子为知己而死, 提着剑离开燕京。

(3) 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

译文:先生的大恩, 是使死了的人复生, 使白骨长肉啊!

(3)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1)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比喻)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2)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 尚且不相互欺骗, 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3)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 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1) 若有从君惠而免之, 三年将拜君赐。

译文: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 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 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2)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 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 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 把她嫁给了别人。

(5) 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句)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2)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对于遭到风雨霜露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 (这种现象) , 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3)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

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 表现在哪里呢?

(4)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5) 予羁縻不得还, 国事遂不可收拾。 (无标志的被动句)

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八

【关键词】2012 高考 复习

目前,贵州省大部分中学高三年级已经基本完成或完成了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的教学,通过第一轮复习,同学们已比较全面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查漏补缺,扫除了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第二轮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作为一名连续多年在高三任教的教师,笔者对如何抓好物理学科第二轮复习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2012届物理高考试题应起到指引方向、平稳过渡的作用,因此试题难度和考点相比2011年不会有较大变化

2012届考生是我省最后一批使用老课程教材的考生,2012届高考试题肯定还有指引方向、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认真研究高考大纲,同时对近几年贵州省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试题认真进行研究,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应在复习老教材的同时,教师自己应多关注新教材,特别注意新旧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结合点部分。其实在2011年高考物理试题中也有体现,例如第23题实验题,考察的是多用电表的原理及使用,这与新课程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八节的《多用电表原理》内容如出一辙。

二、突出重点,建立知识网络架构

第二轮复习可以把高中物理划分成七个大的单元:①运动和力;②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③动量与能量;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⑤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⑥热光原波;⑦物理实验。在第二轮复习中,应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高度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并且力争达到熟练记忆。

由于理综高考中物理试题数量有限,不可能覆盖高中的全部内容,但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一定会考。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每个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做到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中要重视对热光原的教学,将必拿的选择题分数拿到

热学、光学、原子物理有近30个知识点,在每年高考试题中约占18一24分。从这些年的高考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命题方向在回归课本,考查基础知识,“考课本”“不回避陈题”成为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对于一些优秀学生来说,可能平时注意去做大的计算题而忽略了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导致高考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你要求他能很好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大题、难题是不现实的,而热光原这一部分与其他内容无太大联系,没有什么复杂运算,学生容易掌握,所以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必须牢牢抓住这一部分分数。因此教师在复习这一块时不可大意,不能一带而过,而要认真对待。

四、注意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

由于高考物理试题的题量较少,所以突出学科内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要特别加强背景教学、规律应用教学,注意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

如:

1.牛顿运动定律与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是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中出现。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

五、重视实验复习

纵观近几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明显具有以下特点:

1. 注重对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的考查。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是实验的基础,特别是对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的正确读数的考察。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深刻理解其测量原理,学会准确读数。

2. 对实际操作的考查;注重考查实验的多种思想和数据的处理方法;注重课本基本实验所掌握的实验原理、技能的迁移。

因此备考要以大纲中的每个实验(包括演示实验)为依托,以实验能力的要求为中心,以实验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实验原理为重点,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实验方法,这样,许多实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及规范的答题格式

由于到了第二轮复习階段,经常是理化生三科合成一起进行综合测试,不少学生总感觉到时间不够,因此看题很快,而忽略了一些关键字以致条件疏漏甚至读错题,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与老师也有一定关系。因为课时紧,而物理需要的复习的内容又太多,所以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时间,常常是自己念题目,并给学生提示题目的关键字眼。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一离开教师,就不会读题。因此,在平时练习中,我们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审题,其实学生审好题后,解题速度就会快了,反而节约了时间。

还有,很多学生答题格式不规范,比如在画电路图时平手画,线不直;作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不用圆规,画的圆不规范,而影响了解题;在答计算题时不分步把关键式子逐一列出,导致一步错误,全步都错等;这样,都有赖于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加以规范。

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九

专题13近代世界思想

考向一 文艺复兴 1.讲高考(1)考纲要求

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背景、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及其向西欧其他国家的扩展。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扩展和延伸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全貌,更加深刻地领会文艺复兴运动地性质及其影响。

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是重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在深刻性、广泛性等多方面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都有明确的提高,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发展成为波及整个欧洲、影响遍及世界的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2)命题规律

文艺复兴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背景;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及向西欧各国扩展;三是文艺复兴的特点及影响。该专题在复兴时需要更多的关注,它可以辐射近代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复兴这个专题时也可以近代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并且从中找到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例1【2014江苏单科,13题】“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答案】D

【解析】本题以人文主义者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向往财富,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揶揄上帝。

例2【2013年广东历史B卷】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2)适应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3)创造了划时代的艺术、文学成就(4)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发展清除思想障碍

(5)动摇了神学无上权威,对宗教改革运动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3.讲典例

【例1】【江苏省扬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2013年12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说:“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也是以身作则最伟大的老师之一。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愿意为自由和平等、民主和正义而奉献一切。”曼德拉的精神最符合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价值追求? A.苏格拉底 B.但丁 C.薄伽丘 D.马丁·路德

【趁热打铁】【北京市东城区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

(二)17】之所以说“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是因为这场运动 A.冲击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C.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平等 【答案】A

B.倡导“先定论”,挑战教皇的权威 D.用理性之光驱散了现实的黑暗

【解析】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B项属于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的思想,C项中的“彻底”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属于启蒙思想。故答案选择A项。

【例2】【2014山东高三文综模拟历史,题8】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5.讲易错

【题目】西方人文精神从起源到成熟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下列有关人文主义精神的阐述,符合这一顺序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美德即知识 ③真诚购买赎罪券的人与真心悔罪的人一样稀少④人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A.④③②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考向二 宗教改革 1.讲高考(1)考纲要求

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宗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备运用宗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规律

本知识点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比复习。教师讲解时要注意本知识内部的考点联系与区别。

例1【2012高考广东文综,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例2【2011高考福建文综,21】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A、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

B、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C、其思想主要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性质: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精神束缚的一场革命运动a.德国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

b.加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同时他的思想更为激进,他宣扬“先定论”,这一思想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4)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影响。3.讲典例

【例1】【2014年浙江 杭州二模18,题】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 A.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 C.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

【趁热打铁】【2014东北三校一模,32题】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最早努力“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是

A.但丁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达·芬奇

【例2】【2013年北湖北八校联考,30】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这种禁欲主义

A.有利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D.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的禁欲主义提倡个人应该抑制感情,应该过严肃、“勤劳”的生活,这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生活理想。因此答案选择C项。文艺复兴早于宗教改革,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与史实不符,新教伦理的提出晚宗教改革。

【趁热打铁】【2012年湖南长沙一模历史,题18】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种主张()A.A.否认了罗马教会存在的合法性 B.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精神权威 B.C.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4.讲方法

本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并与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点对比来考查,同时也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要注意新教教派各派别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新教与旧天主教的根本区别,不要混淆知识点间的区别。5.讲易错

【题目】【2012年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2题】《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考向三 启蒙运动 1.讲高考(1)考纲要求

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及影响;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理解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和文化的基本确立。学会从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中发掘历史信息,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影响.通过对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异同点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继承和发展的观点。

通过对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现身真理、捍卫正义事业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精神。(2)命题规律

本考点是本专题中最重要的考点,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主要的考查点有: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启蒙思想的特点及影响。例1【2013年江苏文综卷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人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例2【2013年天津文综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2.讲基础

本考向主要考察法国的启蒙思想(复习需要注意启蒙思想起源于英国而高潮在法国),复习时学生要注意其背景的重要性。

一、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严重障碍,要结束旧的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

3、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挣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

4、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5、工业革命的推广

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潮:理性主义

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内容

1、伏尔泰(1)主要观点: A、天赋人权学说的提出

B、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

C、主张开明君主制,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2)评价: A、是启蒙运动的先驱

B、他比同时代的理性学者更尖锐的批判现在制度,更热情的歌颂理性一,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C、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2、孟德斯鸠:

(1)主要思想:发展了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主张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和平衡”。(2)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3)评价:三权分立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实践了三权分立学说的国家。

3、卢梭: 主要观点:

A、提倡“社会契约”论

B、认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 C、“人民主权”说,否定封建王权。

4、康德

(1)主要观点:人非工具(2)评价:

A、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B、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三、启蒙思想的影响

①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②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在欧洲、美洲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迫使封建君主改变统治方法,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起了深远影响;

④启蒙思想的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3.讲典例

【例1】【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趁热打铁】江苏省扬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例2】【四川省绵阳南山实验高中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题5】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予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A.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B.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C.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D.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趁热打铁】【2012东北三校二模,32】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这则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衡

4.讲方法

它可以与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比考查,难度较大。选择题与材料题两种考查方式都有,复习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对比学习,强化知识点的准确性。更应该注意的是本专题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运动图示或是表格的方式来进行复习。

5.讲易错

【题目】【2013江苏单科,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

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错选】C或D 【错因】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易受材料内容的表象迷惑,不能从深层含义上分析出正确的答案。【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哲学家即启蒙思想家。他们认为人类通过自然科学支配整个世界,所以B项错误。近代科学追求的是自由平等,而不是王权公平,所以C项错误。阶级平等在启蒙运动中并未提及,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领社会进步的思想,故A项正确。

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十

生物应由单科复习向综合复习转化

指导名师:哈师大附中生物高级教师、遗传学博士孙仲平一模考试考生暴露问题多

高三一模结束后,对首次参加“理综”(物理、化学、生物)考试的考生而言,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是三科的时间分配问题,部分考生对三科的时间分配不佳,导致成绩不理想。其次是对理综的适应性问题。包括选择题的正确率;实验设计题解答思路不明晰、回答不全面等。进入综合复习阶段,生物试题的应用性、综合性增强,要求的能力水平也相应较高。另外,对实验及实验设计的考查比例加大。考生今后需要调整复习策略与方法,增强适应性。

复习策略一:增强针对性

冲刺阶段,最重要的是增强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有效的措施是研究高考真题,尤其是近三年“全国理综ii”生物科高考试题。首先,要研究试题难度,并适当地超越高考题的难度,但绝不能以难度来评价学习效果。其次,要研究高考命题视角的演变。研究高考命题视角,如知识重组法、信息转化法、实验开放法、逆向思维法、具体化运用法及信息给予法等,将成为决胜高考的关键因素。对该类命题视角从信息给予方式、潜在的演变方式、与生物学原理的切入点、应用价值等全方位进行分析,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复习策略二:精选习题

首先,所选用习题要与全国理综考试大纲要求相吻合,切忌多、杂、难。其次,进行典型例题分析。“典例”既可来自于近期的模拟题,也可来自于平时做错或积累的题。“典例”要具有典型性,要从中归纳出各种题型的特点,充分挖掘题干关键信息及隐含信息,选准与生物学原理的切入点,进行相关关系的分析。

复习策略三:

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

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要针对个人情况,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对各科的时间安排,既要有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目标;既要考虑个人的基础,又要顾及各科的特点。生物科知识点多,可将生物第一册、第二册、选修模块的复习时段合理规划,分阶段复习。在距高考10天左右的时间内,还要安排三册书的通览时间。切不可因数、语、外等科的压力而排挤生物科的备考复习。制订计划对决战高考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生物学知识点很多,易于遗忘,必须反复浏览教材及复习笔记,尤其在高考临近的一段时间内,更要经常巩固、强化对细节知识的识记。

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每一道精选题的反思。通过反思,不断促使知识内化并科学建构于已有知识网络中,在运用时,才能达到触类旁通。同时,自我剖析也很重要,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我。

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十一

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希望能帮助学生找到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有效策略,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能在应试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有效地学习和发展做出努力。究竟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策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一、复习目标策略

要根据高三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可对高三学生备考情况的能力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确定,从而建立起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目标体系。每位学生在学期初都应该制定了详实的奋斗目标,要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计划落实进度与达成目标情况。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的复习要按照序时进度,可分成月、周的目标,以避免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的盲目性和重复性,避免高能耗、低效率现象的发生。强化目标意识,做到心知肚明,经常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给自己升温鼓劲,有利于明确努力方向,提升信心。

例如《考试说明》中的样卷是本年高考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对本届高考试卷的题型、长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的映射。学生在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的复习中要和老师一起结合《考试说明》前两年的样卷、高考试卷加以认真研究,把握命题走向,做到心中有数。一般说来,高考试卷每年都会稳中有变,变中求精,精中有新,教师要收集和研究前两年试卷,来了解命题指导思想,把握命题动态。但教师不能采取简单低效的“拿来主义”,把各种模拟题随便塞给学生。对于外来的试题要经过认真选择、加工,使其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所以,对高三学生备考情况的能力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确定,从而建立起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目标体系这一环节尤为关键。

二、复习内容策略

根据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目标和语文教学特点,教师须合理安排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内容,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内容体系。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了不少练习,但因其功课紧张,往往还未能做好总结梳理工作,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是可以有所帮助的。首先,教师应依照内容的文体特征,指导学生吃透文本内容,让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掌握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的内容特点。同时,教师还要再次强调学生读文本时要有梳理脉络的习惯,教师还可以给文本进行适当的分类,用一些同类体型集中到一起,指导学生及时生成有效的答题方式。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文本的利用率,完成一个文本内容的训练,不只是完成其中的已有题目,还可以深度挖掘文本内容,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设题。教师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特征多出几道题,从各方面来训练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文本内容的训练价值,如果学生的学习层次较高,也可以指导学生去自主设置C层级题目,让学生在设题中认识文本内容特征从而建立起C层级题目答题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训练答题规范的目的。

三、复习方法策略

根据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特点,教师应着力探索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课程的学习方式,确定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模式。

首先,教学模式要从“讲授”到“引导”转变。讲授,就通过讲把知识授给学生。讲授式教学,教师一言堂,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学生很少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凸现出来,教师主导作用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出来,而且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也就是低效的。在二轮时间如此紧张的背景下,没有充足的思维训练无疑是不行的。所以,教师要懂得引导,通过科学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我们的讲授往往只是给学生一个结果,一个答案,即使提问,也是为了看学生记住了没有。时间一紧,我们甚至连这样的提问都会忽略。我们讲授很少给学生一个答案的生成过程,显得语文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要通过提问让答案生成过程明显化,并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自觉严谨推理,提高课堂容量。

其次,学习模式要从“学”到“习”转变。“学”强调简单学习新知识,“习”强调的是“复习”。我们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课程也要强调复习的重要性,但是复习的不仅仅是一般的文言文实词、成语等需要记忆的东西,而是对于很多广义上的知识,甚至需要用到的逻辑,更要复习和练习。有的时候老师会发现有些学生很努力学习语文,但是成绩总得不到提高,就是因为推理过程和逻辑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复习。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授课当中更需要引導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复习,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二轮复习的时间很紧张,更要注意“习”语文,不仅习知识,还要习逻辑、习思维,学一点,习一点,掌握一点,不能学了就忘,忘了机械重复。

最后,生成模式要从“自发”到“自觉”转变。笔者认为,学生语文复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自觉生成答案的能力,在这其中,我们尤其强调自觉,也就是自觉进行生成,而不是凭感性估计答案或者回忆答案。在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二轮复习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自觉去形成生成答案的能力,而且我们授课的环节上也要做到自觉,自觉教给学生生成答案环节当中要用到的推理和逻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平常的教学有时就会显得处于一种无序、随意和刻板的状态。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强化自己在授课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带动学生的自觉意识。

二轮复习是建立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以追求“质变”为目标,以期学生在考场上能够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的专项复习,因此需要侧重于强化学生的综合把握试题的能力。法国的哈伯特曾说过,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风都是逆风。如果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的二轮复习也将如失去罗盘的船只,迷失于茫茫题海中。高考语文要想取得突破,只有花精力对高考语文C层级试题作专项的考察、分析和研究,我们才能在高考的浪潮中扬帆起航,决胜千里。

1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十二

一、运用深层加工策略 引导学生形成历史通感

深层加工策略,是一种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组织、归纳、整理和系统化的策略。系统化知识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核心主干知识形成历史通感和“大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对大跨度命题的解答,而大跨度命题是浙江高考文综历史卷的一大特色。第38题,2011年考查政治文明的演进,从中国古代秦汉考到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2012年考查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从古代中国、古希腊考到近代中国维新变化运动;2013年考查中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从古代考到近代国门洞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014年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更是明确指出“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第39题,2013年考查1750—1850年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着重考查这一时段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2014年将中法关系置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中立题思考,有机联系新中国外交、法国文学成就、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等诸多内容,贯通核心主干知识。

以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为例。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11分)

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命题,解答这道命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怎样能让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借助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取核心主干知识,归纳整理完成架构。在二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这一架构。

第一步,学生快速翻阅教材目录,找出涉及“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专题。涉及这一主题的专题共有6个,分别是:必修1专题七“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必修3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等。以主要内容分类,这6个专题可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

第二步,学生翻阅课时标题和课时子目,师生共同提取核心主干知识,按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归类叙述。政治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640—18世纪中叶);美国:独立战争(1774—1781)、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巴黎公社(18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俄国:十月革命(1917);欧洲: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等。经济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开始)、殖民扩张(16—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思想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14—17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初开始宗教改革、17—18世纪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16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1687)、进化论(1856)、蒸汽动力技术(1783)、电气动力技术(1861)等。文学艺术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18世纪末19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民族乐派(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19世纪中期)、印象主义绘画(19世纪后期)等。

第三步,学生对提取的核心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制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架构图式。

在这一步骤中,有的学生制作成表格,有的学生制作成大括号图,有的学生制作成时间轴,还有的学生制作成树状结构图,虽然图式的表达方式各异,但是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知识内化,建立了“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系统化知识架构。拥有这一系统化知识架构,学生就能有效地解答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这一命题。以1750—1850年这个时间段为标尺,筛选出“近代世界”知识架构中的核心主干知识。政治方面: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等;经济方面: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等;思想方面: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进化论、蒸汽动力技术等;文学艺术方面: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绘画等。再依据题干要求从这些核心主干知识中概括出这一时期西方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经济:生产力极大提高。文化: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显示伟大力量。生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

二、落实反馈调节策略 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

反馈调节策略,是一种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和结果,及时调整和采取补救措施的策略。反馈调节策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与属于认知策略范畴的深层加工策略不同,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调控手段的作用,即计划、准备、预学、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等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运用这一策略。在二轮复习阶段,要有效完成对所应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学习任务更需要反馈调节策略的运用,尤其在课堂学习环节,更需要教师正确、大胆地落实这一策略,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以必修2专题五《蒸汽的力量》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一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教师的课前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完成2009年浙江文综历史卷第39题第(1)问,即(1)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课堂教学片段第一部分)

师:教材93页第一段叙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PPT), 这里所说的“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指的是什么?

生: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手工工场的技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有另外的学生说,不是三个吗?怎么说了四个啊?)

笔者依据教材的叙述在课前设计中运用了“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但是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学生不仅将三个条件回答成了四个条件,而且回答的是这些条件出现的具体史实没有明确指出条件本身,这是笔者在课前设计时未曾预料的。面对学生的这一反馈,是按照课前设计继续推进?还是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要调整又该怎么做?基于学情才能促进有效学习,发现学生知识系统的缺漏并对之进行弥补正是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在这一环节选择了反馈调节策略。

(课堂教学片段第二部分)

师:是啊,怎么说了四个呢?你会去掉哪个?(教师再次追问)

生: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个好像是政治保障。

师:那么,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不是答案就准确了呢?(学生思考)

师:我们暂时不看这个问题,先回到本课的标题。本课标题是?

生:蒸汽的力量。

师:蒸汽作为一种动力技术,大家知道它在生产中主要用来干什么吗?

生:用来开动机器。

师:机器生产与手工劳动相比主要的优势在哪里?

生:(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陆续回答)

师: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能为市场所消化吗?

生:能,英国有广阔的市场。

师:哪些事件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

师:好的,那么我们现从最后一个问题往回看,你会看到什么?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市场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增加。需求量增加,需要人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人们采用机器生产。

师:市场扩大需要什么采用机器生产,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思考)

师:关注教材94页的叙述。

生:传统的以水力、畜力、风力为主的动力却严重制约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师:人类需要自己创造的,受自然限制不大的动力。这就是?

生:蒸汽动力技术。

师:关注教材95页表格中的“动力”类别,蒸汽动力技术在历经近百年的传承与改良后最终在瓦特手中收获成熟。

师:瓦特的成功改良带来了高效的机器生产,除此之外,开动机器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需要钱(资金),没有钱(资金)就不能购买机器。没有人(自由劳动力)也不行。(学生陆续回答)

师:资金、自由劳动力,加上市场和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些都成为了开动机器不可或缺的条件。

师:这些不可或缺的条件英国具备吗?如何具备?

生: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获得大量资金,也扩大了海外市场;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师: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其提供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反馈调节策略在这一课堂学习环节中的落实,虽使笔者的课前设计毫无用武之地,但是学生对“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问题回答的反馈结果,恰恰暴露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理解的缺陷,三个条件学生为什么会说成四个?要求回答条件为什么学生只回答了具体史实?这不仅是学生陈述性知识系统的缺陷,也是学生程序性知识的缺陷,笔者在这一环节所运用的调节策略是充分利用教材,借助教材知识体系与主要内容,采用层层设问、步步递进的方式,调整出一个既符合学生认知逻辑,又能帮助学生获取程序性知识的课堂学习环节,真正帮助学生提升了历史质感。

三、借助检索应用策略 推动学生进行知识转化

检索应用策略是一种正确提取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策略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陈述性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但是高考不仅注重对陈述性知识的要求,更为侧重对程序性知识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高考对二轮复习提出的重要学习任务。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 R. 安德森认为,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检索应用策略正是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把学习内容转化成问题,学生通过提取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挑战,更让学生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程序性知识,而拥有这些体验的学生将能更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以必修3专题一第一课时《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为例。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对本课的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孔子”。教材在本课开始的第一段中这样叙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依据学科指导意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叙述,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请作一简单描述。

2.这一批杰出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些谁?

3.他们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分别有哪些?请列表分类叙述。

4.依据他们的主张,请举例说出他们相互争辩的焦点有哪些?

5.他们的相互学习又体现在哪些内容上?请举例说明。

6.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这组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第1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背景,第2~5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内容,第6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影响,背景、内容、影响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三大基本要素,这三大基本要素实际上是学生基本了解历史事件的程序性知识。

其次,就背景层面而言,第1问着重要求回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三个基本角度,它们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程序性知识。就内容层面而言,重点落在第4和第5问上,即内容理解的核心在“争辩”和“学习”上,这一处理恰恰反映了对本课标题的理解和核心主旨的把握。理解教材标题,把握核心主题,亦是学生进行二轮自主复习时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就影响层面而言,第6问侧重于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虽然影响角度的叙述侧重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面,但是历史事件的影响通常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问题解决和设计情境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角度侧重,以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影响多角度认识的程序性知识。

“知识是因为应用之需而产生的,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被确切理解。”学生灵活运用陈述性知识获得问题的解决,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形成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再通过练习和变式练习来实践程序性规则的“做事”功能并获得其具体意义,最终规则达到熟练运用并被纳入图式结构的相应位置中,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这也正是二轮复习使用检索应用策略的重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7).

[2]张林,张向葵.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7).

[3]卢宁,赵俊华.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0).

[4]李亚云.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1).

上一篇:公司交接流程下一篇:对外汉语把字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