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2024-07-01

思维能力是理解力(9篇)

1.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篇一

思维能力中,不管是从图形分类、空间认知、数学逻辑、语言表达、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来具体分类;还是从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来划分;都离不开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积极思考的心灵。

思维能力是什么?如何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什么?

思维能力是人类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智力活动。再详细一些来区分:可以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挖掘人类学习潜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激活人类思维潜能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拓展人类探索潜能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发现人类逐步进步的整体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一、保持孩子世界应有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观看世界、了解世界的内在动力。只有保持好奇心,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本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学习,去思考、去认知。

故事中,当年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不去追究故事的真假,每天都会有苹果掉落,但不争的事实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不是因为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因为他有好奇心,见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事情积极的思考,并积极的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这是多么强有力的思维能力!

好奇心就是孩子的一个个“为什么”,这是有了这无数个为什么,孩子才会激发无穷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孩子才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大,他的“为什么”越来越多。时而稀奇古怪,时而让我瞠目结舌,总之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越来越多,这时候不妨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家长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想着树立权威,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也不要谴责抱怨孩子哪里来这么多的问题,这样除了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外,对于他的成长没有丝毫的益处。

二、提升孩子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中,不管是从图形分类、空间认知、数学逻辑、语言表达、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来具体分类;还是从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来划分;都离不开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积极思考的心灵。

很多时候,家长在亲子空间里太着急“填空”,而疏于“留白”。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热切的导入知识给孩子,却没有想过给孩子一个主动思考的空间。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听过《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等的故事,但故事家长是如何讲的呢?很多的家长是在潜意识的灌输,把故事一股脑的讲给孩子,也许绘声绘色,也许声情并茂,但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主动去思考!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文章,大意是一个智慧的妈妈如何给孩子讲《灰姑娘》之类的故事,从前期的引导,到循序渐进的导入,然后让孩子主动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超级有心的妈妈,方法真的很值得借鉴。

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例子:一张白纸上有一个点儿。拿给成人看的的时候,很多人说就是一个点儿,而孩子的世界答案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这是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的能力。

我想用白纸上的点来说的是,“留白”很重要。我们平日里给孩子了太多知识、规矩,甚至会越俎代庖的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却忽视了“留白”的艺术与魅力。这一张纸正如孩子的世界,我们穷其一生给予孩子的不过是这样一个点而已,剩下大量的空白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填充!

三、逐步导入思维导图,加强孩子的独立性

思维导图同样是一种运用很广、很受大家关注的一种解决问题方法,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很多人极大的认可。从我个人使用来看,我觉得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点就在于一个主题下,建立无数的想法分支,是发散思维最形象的直接运用。

那么对于孩子来讲,给他建立一个思维导图的雏形很重要。让孩子逐步去了解、去掌握、去运用,灵活用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他会更加独立自主,对于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也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所以孩子必将受益终身。

我记得印象很深刻的是一次,我通过思维导图给儿子列出一个复杂的“理财”计划,儿子最后居然听懂、看懂并且要求我立即投入使用。这个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儿子需要逐步的把他的零花钱加入到我的日常定投基金里,而他所占有的比例也会随着他零花钱的增加而改变。这里是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涉及到他对自己零花钱的分配、对自己所持有基金比例的增减改变、以及基金本身就存在的风险如何规避等等。

当然,我当时也没有把握儿子是否听懂了我这些圈圈画画的长篇大论,而儿子,最后却用他的想法向我证实了他的理解力以及思维导图的好处。他指着我画到基金有涨有跌无法控制的地方,对我说:“妈咪,你的基金没有办法控制风险,但是我的基金有办法。因为是你要我加入到你的基金里面去,所以如果赔了,我要保证我投入的钱不能少,赚了按比例分。否则,我不加入你了。

我只能说,当时的自己听完他的话,在无语中震撼了!

2.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篇二

一、依据考纲, 加强词汇教学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 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具体表现为学生词汇量缺乏, 分不清词性, 对一词多义的词拿捏不准词义等。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 学习英语最头疼的事就是记单词。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词汇教学思维, 从单元词汇重组、趣味词汇教学、词汇记忆策略指导、词汇游戏等方面着手, 强化词汇的教学效果, 同时增强学生记忆单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高考阅读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或短语及句子含义”这类题型, 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破解能力。例如:让学生将整个单元的重点动词全部找出来, 要求学生以“英解英”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此加深学生对他们词性、词义、用法的理解。对于某些词, 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直译, 还要深究其隐含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灵活地降低难度。为了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还可以采取口头和书面造句的形式, 让学生反复练习, 直到他们掌握为止。另外一种增加词汇量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系统的构词法的知识, 让学生举一反三, 在阅读中碰到派生词、转化词或合成词时能准确判段其意思。同时,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理解训练中会遇到一些新词、高频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词积累下来, 时而温习巩固, 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二、以任务型阅读教学为抓手,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任务型教学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将课堂教学目标真实化、任务化, 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具体任务为载体, 以完成任务为动力, 把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意义性、完整性、差距性、运用性”[2], 任务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施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阅读课教学要实现的目标, 在每一个环节步骤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和认知规律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 (Learning by using) , 而且是让学生为了运用而学习 (learning for using) 。从某种角度上说, 高考阅读理解的考查其实就是任务型阅读的一种, 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 然后完成一系列与材料有关的主旨大意、词义猜测、细节理解等题型。为了加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教师可以将任务型阅读教学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当然, 任务型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阅读内容为基点, 以完成阅读任务为中心,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焦点。任务的设计可以紧扣阅读理解考查的题型, 也可以延伸到话题讨论或写作上。无论使用哪种形式, 通过任务型阅读教学都可以起到拓宽学生思维, 掌握阅读技巧, 提升阅读能力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阅读技巧, 凝练题型, 提高阅读能力

高考阅读理解着重考查学生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1.理解归纳语篇的主旨要义;

2.获取事实性信息;

3.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

4.推断隐含意义;

5.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6.理解篇章的基本结构。

明白了考查要点,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就要注重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突破在于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抓好限时训练, 针对每一种题型, 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答题技巧。比如:文章主旨题往往是以这样的形式考查的: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或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to write the passage?等。针对这种题型, 就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题材及编排结构, 找准主题句或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词义猜测题, 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或找关键的暗示词推断出画线单词、短语甚至是句子的正确含义。推理判断题大多采用排除法, 或者注意文章中出现的show, indicate, suggest, concluded等词后的内容。对于干扰项, 一定要比较其细微的差别, 仔细斟酌, 找出侧重点选出正确的一项。事实询问题, 也就是细节理解题, 常以what, when, where, why, how等开头的特殊疑问句考查, 重点是找准问题中的关键词, 带入阅读, 顺藤摸瓜, 找到答案。为减少学生阅读的障碍,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长难句的能力, 利用语文中学生学过的缩句知识, 找主谓宾的主干成分, 将一个长句由繁化简。例如:The Chinese maker known for low—priced phones on Thursday unveiled (发布) a new model that Chairman Jun Lei said is comparable to Apple’s i Phone6 but thinner, lighter, and much cheaper.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就是The Chinese maker unveiled a new model.

有经验的老师应该将同一文体的阅读材料或同一题型的阅读材料整合归类到一起, 分类训练, 达到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效果。俗话说“熟能生巧”, 技巧加练习, 日积月累,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四、鼓励学生拓展课外阅读, 拓宽知识面, 积累生活素材

纵观历年高考真题, 阅读理解材料的内容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到生活琐事, 大到世界时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 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积累。我们要拓展知识面, 注意社会热点话题。我们了解的东西越多, 知识面越宽, 对文章的理解就越容易。例如:有一篇阅读材料是关于近年流行的一个热点词“tuhao”和一个热点现象“中国大妈华尔街抢购黄金”的, 假如学生对这些背景知识熟悉的话, 对阅读材料一定会很感兴趣, 对阅读设置的问题也很容易答对。学生英语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是一份英文报纸, 如:21世纪英语报, 也可以是简单的名著译本。此外, 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周末的时间收听英文广播或观看CCTV-9英文频道的电视节目。对于学习层次处于中下的学生可以选择收听新闻联播, 了解国家社会生活时事热点消息,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摘要:阅读能力的提高要依靠日常的教学, 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恰好与之吻合。通过让学生完成预先设计的阅读任务,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搜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延伸到课外阅读, 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词汇教学,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 41页.

[2]鲁子问.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2.

[3]李兵.关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2013.

3.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篇三

关键词:培养思维能力;理解数量关系;任务;途径

理解数量关系的数学活动,是幼儿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核心。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数量之间关系,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学前数学中的数量关系主要有以下十二种:1和许多、对应、大小和多少、等量、守恒、可逆、等差、互补、互换、传递、包含以及函数关系。对此,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些探讨。

一、幼儿理解数量关系与思维能力培养

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理解数量关系是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幼儿理解数量关系,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理解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大脑需要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看看自然数:从l起,任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1,比后面的数少1,这就是说,自然数存在等差关系,这也是自然数的本质特征及规律,在幼儿在认识数10以内的数后,教师要充分让幼儿了解自然数中的这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幼儿自己按照递增或递减的规律去认识10以上的数的能力,这样,幼儿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通过理解数量关系进行了思维活动。

可以这样讲,幼儿通过数学活动掌握了相关的数量关系,就为其获取新知识积累了一种思维上的能力,这也就说明了理解数量关系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核心所在。

二、幼儿理解数量关系培养思维能力的任务

通过数学中数量关系的教育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任务,向幼儿进行数量关系的教育,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是硬任务,而培养思维能力是软任务,或者是可有可无的事,很明显,培养思维能力与学习数学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数学教育任务。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而得到的思维能力培养,却能惠及幼儿一生,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理解数量关系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任务需具体化,才易于把握和执行。我们课题组通过实际研究表明,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可从思维活动的态度、思维类型以及思维的智力品质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通过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培养思维的积极性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通常所指幼儿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态度和主观愿望,这一态度是非智力因素,也是保证幼儿智力发展的前提。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初步培养幼的儿思维能力”,这是从思维类型方面提出的要求,对此要求也做了两点具体的界定:一是“初步的”,因为幼儿对现实物体作简单的概括和推理只能限定在直观的基础上,还不具有成人的思维能力。二是对“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这些是从思维类型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这样,我们为教育实验工作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可操作的指标,以此指导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三、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培养思维能力的途径

长期以来,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我们提出,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环境途径

著名的法国数学家佐尔坦·迪恩尼斯认为:应该设置一个数学学习的环境。一般来说,幼儿学习数学的环境分为两类:一是幼儿生活在现实世界的大环境,二是为实现教学任务而设置的专门理解和体验数学的环境。

调查发现,幼儿园基本上都创设了数学区或操作区,但多数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潜能。它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活动缺乏应有的指导,操作材料一经投放,很久都不变,目标不明确,少有计划,很多未能数学活动进行联系与配合。

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这一途径,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数学的简单知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创设适当的数学环境,帮助幼儿系统地构建数学知识,加强思维的训练。在安排活动内容时,注意增加或替换材料,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同时,创设适当的数量关系的小环境,引导幼儿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建构数量关系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二)语言途径

语言是思维的发起者,也是思维的工具,还是思维过程的参照物和外在表现,语言与思维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幼儿在数量关系中依靠语言进行尝试和探索,经历了初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以及判断与推理的思维过程,这就为幼儿在理解数量关系的活动中,通过语言培养思维能力提供了机会。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在理解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对引导幼儿探索、发现、解答、整理、归纳数学知识起着主导作用。例如,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时,有幼儿常常说:“这个多,这个也多。”或者说:“两个都多。”而不说“一样多”或“同样多”,这说明,幼儿在掌握基本数学概念时,还缺乏表达数学概念的相应语言,这些语言需要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述要有启发性,并且必须准确,提出问题的前后顺序要恰当,引导思路也应由浅入深。

然后,教师还要运用语言引导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因为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设置不同的提问对幼儿探索思路和方向具有引导作用,从中可以培养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为此,启发性提问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有助于打开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有可能做出选择性的回答;二是帮助幼儿梳理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启发幼儿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观察、操作、思考,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直观材料

材料是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媒介,它本身的独特性常常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取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培养什么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慎重地选择直观教具和材料载体,并启发幼儿使其与投放的材料发生互动作用,从而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幼儿发现和建构数量关系的知识。这种互动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幼儿领会和学习数量关系的过程。同时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离不开提供操作的材料载体,对材料的摆弄,能使幼儿深刻地理解、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这一点,恰恰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其符号不能比拟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投放适合数量关系活动要求的直观物质材料,千万不能将其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四)游戏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独特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游戏活动本身也反映了幼儿思维的活动。从思维活动的智力品质来看,数量关系方面的游戏表现为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等等,幼儿教育则注重于前三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制定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案,才能促进幼儿思维积极地发展,在不盲目地接受别人提示的情况下,独立地解决问题。

游戏是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受游戏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思维活动是放得很开的,值得一提的是智力活动可以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与独创性。例如,小小统计员玩法:先让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自由拼搭物体,并将其粘贴在统计表左边的空白处,然后再从数、量、色、形等角度统计拼贴物体所用的几何图形片。引导幼儿按开头统计所用图形片的数量,并在统计表中填写。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统计结果。通过这些数量关系的游戏,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品质。

结语

通过将现有幼儿数学活动内容中蕴藏的一些关于理解数量关系的部分揭示出来,启发幼儿去观察、找寻,发现其中的现象,然后进行初步的概括,以此达到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目的。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与现实世界和生活环境的互动,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合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政奎.幼儿感知数量关系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J].教育,2016,20(15)

[2]李林梅.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J].江西教育,2002,12(20)

[3]冯俊敏.方案教学的“互动关系”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05(17-18)

[4]谢嵘瑛.教学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4,05(34)

4.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篇四

例如:讲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妨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这一问题的感性材料,学生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师可以问:“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踏在岸边泥地上感觉怎样?”“入水后感觉怎样?”“为什么岸边泥地上感觉烫脚,近在咫尺的河水却很凉?”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这是热容量不同的缘故,大陆和海洋也是这个道理,这样讲述就把一个知识难点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化解了。

2.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关键作用。科学家都是富于创造性的,在课堂上适当介绍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科学发现的事例,能起到诱导学生积极创造的作用。如在学习“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之后,可提出“目前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球上五带如何?若黄赤交角增大为30度或减小为15度,五带又如何?”等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巩固了对黄赤交角存在意义的理解。

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

5.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篇五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本文是从作者所理解的角度,来解读该声明,分析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任务的背景、理由和课程建设的初步思路。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九校联盟(C9)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C9会议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工作、解决专业问题已经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专业问题、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础性教育。本文从作者所理解的角度解读C9会议所发表的战略声明,分析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任务的背景、理由和初步的思路。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其所具有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既涉及专业素质,也涉及非专业的人文素质等。对于大学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要教学生“四会”,即学会认知(learn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做人(learn to be)、学会共处(learn to live together)。因此,大学教育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现在:计算机不仅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且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计算机及互联网有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为终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及良好的学习工具;善于使用互联网和办公软件是培养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在信息社会里,计算机使用者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是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1]:

(1)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理解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具有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能力。

(2)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3)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吸收。

(4)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参与性、广泛性和自律性,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从这些目标中可以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2.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科学研究手段方面,计算科学已经和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并列成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手段。不难发现,现在几乎所有领域的重大成就无不得益于计算科学的支持。事实上,当今任何一项被称为“高科技”的项目或专业、职业,无一不是与计算机紧密结合的。例如,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里,传统的手段是数学表达,而今天已经大量地使用计算机模拟。在许多情况下,使用计算机不但能够精确地表示且具有更宽泛的表达。因此,计算机模拟的认识论范围要比解析数学模型的认识论范围宽泛得多。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数学家的研究也离不开计算机了,且计算机能力是综合“理论”与“实验”之间鸿沟的桥梁[2]。计算科学已经成为和数理方法、实验方法、统计方法一起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大量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关键。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国家建设所不可缺少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不仅承载着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使命,也是培养大学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更是训练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领域独特思维方式的教学内容。当然,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知识的传授,而是需要依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以及与专业领域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需要以课程为基础、知识为载体,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鼓励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团队式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全程、全方位教育中逐步培养和实现上述能力目标。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并应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更大的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呈多样化特点[1]。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许多新进校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现有许多大学开设的计算机入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对许多新生来说已不在陌生,甚至早已掌握。

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什么,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否有必要开设等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来广泛的讨论与争议。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1.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的挑战 长期以来存在着把计算机作为工具,“计算机会用即可”,“计算机就是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讲解软件工具使用”等片面观点。这些观点的流行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计算机基础教学学时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被压缩,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配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满足于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本软件的使用或基本程序设计语言等等。的确,早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围绕计算机使用而展开的。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尚未普及,没有进入家庭,更没有深入社会。计算机在高校也是属于实验室设备,因此早期的计算机课程是具有时代印记的。

自20世纪末开始,计算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普及,特别是从微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后,计算机不但深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进入了家庭,使得普通人和计算机的距离被拉近了。文档处理、上网等也成了社会各界人士最基本、最日常的计算机应用。计算科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它的地位如同大学数学、大学物理一样重要。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怎么使用计算机或进行程序设计,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任。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了解计算机是什么,计算机能够做什么、如何做,而且还要知道这个学科领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特点,即学习这个学科领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计算机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只是简单地拓展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面,更需要展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2.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挑战

和数理科学不同的是,计算机源于人类的创造,计算机不具有自然属性。因此,其教学内容从基本的数制到复杂的数据抽象表达,从逻辑结构到系统组成,从芯片到网络,知识构成极为庞杂。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包括教材的编写往往滞后。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围绕“旧知识”进行教学组织,这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备受质疑的问题之一。因此,要夯实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在大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知识体系、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基础课程的基本要素。计算机基础教学既然作为基础,必然需要有相对稳定、体现计算机学科核心思想和方法的内容,同时也需要反映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没有核心、稳定的教学内容,有限的课时无法应对不断更新的技术,教师也将疲于跟踪和更新教学内容。死抱陈旧的知识,使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专业应用的培养目标也很难实现。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今后基础教学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构成庞大,像程序设计这类内容包含着学生陌生的思维方式,这种特点就导致教学过程不自觉地步入难教、难学的圈子。不恰当的教学过程不但使得学生对计算机产生距离,也使得其不能够正确认识计算机,更谈不上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样面临着重大挑战。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虽然广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近年来从未间断教学内容的更新,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内容宽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仍然是近年来困扰广大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们的核心问题。因而,合理地定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稳定、核心的教学内容,形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科学的知识体系、稳定的知识结构,让计算机基础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基础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C9会议认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1.什么是计算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认为[3],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如同所有人都具备是非判断、文字读写和进行算术运算一样,计算思维也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有学者认为,计算思维被归纳、提出,可能是近十年来计算科学和计算机学科中最具有基础性的、长期性的重要的学术思想。

事实上,计算思维的核心是基于计算模型(环境)和约束的问题求解。计算机学科是研究计算模型、计算系统的设计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实现工程应用的学科,涉及基本模型的研究、软件硬件系统的设计以及面向应用的技术研究与工程方法研究。虽然计算机学科研究涉及面广,但其共同特征还是基于特定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比如,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实际上是基于抽象级环境(如图灵机)的问题求解,计算机硬件体系的设计与研究则是一种指令级的问题求解,程序设计是基于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活动,系统软件设计与应用软件设计则是种系统级的问题求解。因此,可以认为,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基于不同层次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而不同层次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行为,也反映了计算机学科的三种不同形态:科学、技术与工程。

如果说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基于计算模型(环境)和约束的问题求解,那么计算思维就必然要涉及怎么构建计算环境以及如何进行问题求解,更进一步地怎么验证问题求解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因此,计算思维的核心方法就是“构造”,不仅构造计算环境,而且构造基于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过程,以及构造对问题求解过程的验证方法。我们不妨称这三类构造为:对象构造、过程改造、验证构造。

IEEE-CS与ACM计算教程联合工作组推出的《CC2001教程》[4],提出了计算机学科核心的12个重复出现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实际上反映了计算机学科最核心的方法与原则。我们认为,这12个概念其实就是针对对象构造、过程构造和验证构造的不同的方法与原则。对象构造:概念和形式化模型、演化、抽象层次;

过程构造:绑定、按空间排序、按时间排序、重用、折中和结论; 验证构造:大问题的复杂性、一致性和完备性、效率、安全性。因此,计算思维也反映了计算机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核心的方法。

计算思维也是一种不同于数学思维、工程思维、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其独有的特征。数学思维注重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逻辑思维注重关系以及推演;工程思维注重工程的过程以及方法;而计算思维则注重计算的状态(环境、约束)及其状态的演化过程。2.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从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看。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4个方面的能力目标中[1],涉及计算机学科专业能力的是: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问题求解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恰好反映了计算思维的两个核心要素:计算环境和问题求解。

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看。其知识体系涉及4个知识领域[1]: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是计算思维所依赖的计算环境基础;“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涉及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知识涉及与专业应用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是系统级问题求解的基础,也往往成为语言级问题求解的目标;而“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知识则直接涉及面向应用的系统级问题求解技术与方法。

从通识教育应有的特征看。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5],通识教育应该有以下特征:第一,通识教育要同时传递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二,通识教育要展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第三,通识教育要充分展现学术的魅力。因此,计算思维能力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的核心能力,而且还涉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知识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环境的认识,更重要的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在计算环境下的问题求解方法,这是今后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另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展现了计算机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将来创新性地解决专业问题奠定基础。

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不仅紧紧围绕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知识内容,而且反映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也体现了通识教育应有的特征。显然,这样的教学定位,不仅摆脱了以“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造成的“危机”,也更好地诠释了课程建设的目标,更好地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特征。

四、围绕计算思维进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C9会议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不意味着需要将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倒重来”;而需要以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目标和内容为基础,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角度,重新组织和梳理教学内容乃至课程体系,突出体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有别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可能也没必要涉及计算思维的方方面面,应该面向各专业计算机应用需求,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下面,我们针对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探讨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初步思路。

1.大学计算机基础

目前,该课程是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入门课程,也是备受争议的一门课程。近年来,许多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突破了过去那种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地教授计算机系统知识,包括系统组成和结构、软件和网络等基础知识,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由于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步普及,许多大学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程相关的操作性内容可以被简化或者纳入自学内容。

一直为人诟病的大量的计算机名词、设计细节往往使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变得琐碎、教学难度加大,因此可以梳理和删减,突出核心的基础内容。例如磁盘数据只需要知道存储原理和工作过程,了解格式化,而不拘泥于磁道、扇区、柱面等。另外,也可以考虑将有关抽象表达与自动执行的计算机思维的概念予以体现,通过一些典型的、易于理解的实例来解释计算机是如何进行算法设计,以及算法与数学方法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计算思维的理解。总之,该课程可以以分析基本的计算环境(如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计算的社会影响)的构成和基本原理为主,同时介绍抽象级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如图灵机、基于抽象指令的简单程序设计、算法概念等,使学生在对计算系统及环境有所了解的同时,初步体会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基本方式。2.程序设计基础

尽管我们知道计算科学不等于程序设计,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程序设计方法是理解计算机的最好途径。

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是学习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路,而不是成为程序员。显然,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也最能够体现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方法,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语言表达形式的误区,尤其是许多考试内容偏重语言而不是编程,这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相悖的。在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任务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该课程的教学应该突出体现使用编程解决特定问题的方式,即程序设计方法,而不是语言本身。另外,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特别注重实践,要使学生通过实践确实感受和领悟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3.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知识领域的核心课程,也是与各专业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突出相应领域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基本技术与方法(如:数据库的数据组织与查询,多媒体的信息编码、处理与传输),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小规模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

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这两门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领域的深入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针对的计算环境是微型计算机系统,既涉及指令级的问题求解又涉及系统级(硬件系统)的问题求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针对的计算环境是网络,涉及系统级(网络应用系统)的问题求解。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一是要把握相应计算环境(微机系统、网络)的构成和运行机理,二是通过讲授相应环境上的应用开发方法,使学生初步领悟计算机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法。总之,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角度看,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对计算环境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方法。包括:初步了解抽象级的问题求解方法,掌握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技术,并根据专业的应用特征了解或掌握应用系统级或计算机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法。

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实践的过程。我们期待经过几年的努力,九校联盟(C9)能够在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体系、教材等方面有长足的进展,为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设、改革探路,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6.用中国的思维方式理解绩效考核 篇六

可能有多人在打嘀咕,什么中国思维,什么中国环境,这些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中国人强调一个“和”字,以“和”为贵是很多人处事的信条,对企业来说更是。前些天跟一位做生产出生的经理聊天中无意聊及绩效考核,没想到他竟是个中专家,他说我对这个绩效考核研究有很长时间了,什么360度考核、平衡卡考核等等我都尝试过,说起这些考核方式他是如数家珍,但是,他话锋一转,最终都以“和”告终,也就是最后都以皆大欢喜而持续。我因为开始疑惑所以急于想知道原因,于是他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里面的水太深了。如果真的做起来,打击面太广了,不利于整个团队的安定团结,这才是中国式管理人员必须要考虑的。

我们知道绩效考核是个舶来品,外国很多企业做得很有心得才被很多崇尚外国管理方式的专家们引进的,很多企业希望从这个管理工具中找到根治自己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让企业焕发活力,但做过的人都知道,开始是风风火火(所有部门都积极配合),到后面的举步维艰,已无退路,于是只能停步驻望,期待奇迹了。

对于外国佬为何能应用好这些管理工具,与我聊天的“专家”道出了本质:外国人对于人情世故与关系的认识要单纯一些,所以在做事就不要做人的外企,他们的执行力能够有效开展,而中国企业,受儒学浸泡多年的管理者,在找不到更好的管理工具之时借重绩效考核,但又不愿放弃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考虑,所以更多的是对于员工的理解和更强调以“和”为贵,既然要“和”,那么就要顾及员工的工作情绪以及由绩效考核所导致的裂痕,这些中国式的思维在执行绩效考核这个外国人的工具是肯定就会遭遇水土不服的情况。

有人会说那可能是因为考核项目不够量化的缘故才会导致考核的失效,是的,这是一种思路,但我到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人说我们公司的绩效考核真正做到了工作绩效的提升,我更多的是看到很多人的郁闷,特别是我们的HR兄弟。既然这个工具这么好,为什么要郁闷呢?这些天我看到一个案例,说是该公司的绩效考核已出现“刺轮”效应,也就是说已到了瓶颈状态,不知道如何下去了,皆因为该企业在做绩效考核时普遍打高分,员工的工资随着绩效考核的良好形势也逐渐地得以提升,已高到顶限了,再下去人力成本的控制就会出现失控了,但问题是整个公司的工作绩效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与工资涨的幅度般的提升,这样下去,绩效考核就成为很多人为此加薪的工具了,

是的,绩效考核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估来寻求绩效改进,但我们的很多企业在绩效考核开展到一定阶段时不但绩效没得到改进,工资环境倒是得到提升了,真正做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绩效考核的瓶颈。那天聊到公司各部门的指标性绩效考核,每一年各公司都会有一个KPI的指标制定,为了确保改进,基本上就像目前国内GDP的增长一样,都会设定一个增长比率,比如说能损率,今年是1%,那么明年就要低于这个值了,要不然你改进什么?对于企业的发展初期,各种指标设定要容易些,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不断改进,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瓶颈出现,即改进的空间有限,所以为了不至于影响以后的绩效,很多领导就会把改进的比率设的比较低,比如刚提到的能损率,今年是1%,明年就设0.98%,后年就设0.96%,然后在第二年的指标审核中我们会发现真的就完全达到了,几乎分毫不差,有人道出了玄机:各部门的领导基本上在上半年就会拼命赶指标,感到差不多了,下半年就会放松要求了,只要达到指标要求就可以了,并不要求突破,其实其改进的空间是很大的,如果按照其上半年的工作效率,可能当年可以做到比如0.94%,但是他们不会这么做,这么做了,明年的指标怎么办?指标完不成,大家喝西北风吗?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卓越的领导人,他们到一个职位上后,大力推行改革,结果当年的业绩疯长,老板就会认为这个人是天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这个人因此可能就上去了,但换了一个人来,结果却是业绩远远不如那个人,企业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就会认为他不行,再换另外一个人,还是没有那么好的业绩,还是不行,殊不知那个人的到来把企业的改善空间压榨完了,剩下的只有窄窄的一点空间,所以要继续改进就比较难了,不是继任者不行,而是一碗饭被吃得差不多,剩下的已经容不得你的尽情发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追求改进的空间时会非常谨慎,因为有的改进总比没有好,要是那个傻不啦叽的领导一下子把速度开到最大,那么后来者的改进空间就非常小了,大家也就只能整天挨训的份了。

绩效影响收入的浅析。通过绩效考核,来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绩效,很多时候大家是捆绑在一起的,所谓利益与共,部门与部门间的人员考核,会跟着形势走,比如说一个部门的领导给自己下属的全是高分,或者高分居多,低分没有,也就是大家一片红,另外一个部门的领导很认真、客观的打分,也基本体现了个人绩效,但是当他看到别的部门这种情况后,他就会想他们的都高分,我们的都是中等,到时候员工的工资与奖金肯定要比他们少很多,这样认真做绩效考核的结果却是降低自己部门的工资待遇,对员工而言不公平,既然大家都这样,那我也无所谓了。这种想法代表了很多人,也是为什么个人绩效无法形成有效评估的弊病,正所谓以“和”为贵。

绩效考核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也有一段时间了,从目前来看困难重重,但我们只有理解中国社会这个大环境才能了解为何难做的原因,如果只是照样全搬,那么很可能水土不服,导致夭折。

7.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篇七

一、反思方法

高中数学题更加注重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及灵活性,因此很多练习题存在着很多不同解法。高中生在进行练习时往往容易局限某一种方法,一旦题型稍加变动,就会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从解题方法方面进行反思,不要拘泥于某一种解题方法,而要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多加思考:是否本题存在某种更好的方法?如果将其某个条件进行转变,是否还会有新的题型出现?如果条件转换了,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解法等等。让高中生通过反思由一道题延伸出多道题,由一个解法探究出更多解法,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学会从多角度去对问题进行全面考察,从反思中不断改进、不断优化解题方法,让思维更加灵活和具有创造性。如题:已知方程x2+ax+2b=0为实系数方程,其中一个根小于1且大于0,另一根小于2且大于1,求(b-2)/(a-1)的取值范围。学生们一般会先运用根的分布知识通过列不等式组的方法进行解题。即: ,得出 (* 式)得出 ,得出 ,所以,(b-2)/(a-1)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4小于1。

这种计算方法的缺点在于解题思路容易造成混乱,解题时间长。而让学生重新进行审题,就会发现这道题完全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轻易求解。很多学生进行反思后,有了新的解法:将(* 式) 用平面区域图进行表示(见图),已知A(-3,1)、B(-1,0)、D(1,2),如果C(a,b)是可行域内的任意一点,那从几何意义来看,(b-2)/(a-1)是直线CD的斜率,从图中可以得出kBD>kCD>kAD,所以(b-2)/(a-1)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4小于1。通过以上案例可知,打破常规思维,认真反思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找到最佳解题方案,不但省时、省力,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二、反思过程

在引导学生对其解题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让他们继续反思这些方法中是否有一些可循规律存在,是否能够探究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解题方法,解题的全过程是否存在着一些技巧与捷径。通过多道题的不同求解,引导他们探寻潜在的规律,并由一道或者是几道题再延伸出新的题目类型和解法,不但能够让高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大大提高,还让他们的数学思维更具创造性。如“已知(ac-bc)x2+(bc-ab)x+(ab-ac)=0方程有两个等根,证明1/a、1/b、1/c成等差数列。”该题很多学生会从Δ=0的应用中得出a、b、c三者的关系,再证明1/a、1/b、1/c的关系。其实这种类型的题,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0为系数之和”的关系,再利用“系数与根”的关系来证明就会非常容易。引导学生进行常规性解题后的反思,就是让他们从中找到这些隐性规律,再用于实际解题中,就会事半功倍。

三、反思“失误”

失误,是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失误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基础有关,也与学生非智力因素有关。所谓非智力因素表现于解题中,就是指方法、应试心理掌控、时间的科学规划等等。因此,面对解题中的失误,并非仅仅是改正错误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认真反思失误产生的原因:是题意理解错误,还是解题过程出现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再去思考应如何改正,从而提高高中生对失误进行辨析的能力,并学会在反思中对自己的不良习惯以及不足之处进行自我修复。如在“已知x∈R,求1+x+x2+x3+...+xn-1+xn的值”题中,学生们经常会犯的错误是会将“x=0”的条件忽略,直接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结论。这种失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知识性方面。因此,在题后反思时,应重点让学生对数学定理以及公式进行回顾,然后再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题过程中,比较思考前后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并加以纠正,使他们的数学思维更加严谨。

8.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篇八

关键词:领导工作;创新能力;如何提高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研究公共领导学以来,飞速发展的科技浪潮冲击着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观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领导者的思维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力的研究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开拓认识新领域,解决现实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部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首要条件和根据。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能力。它要求领导者与时俱进、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领导者思维创新能力是保证领导活动成功的关键。行政部门的领导者是拥有国家法律所授予的权力、处于领导和决策地位的人,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行为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

一、创新思维能力与领导工作密切相关

(一)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综合素质能力中的一朵奇葩

领导能力是领导者以自己特有的远见卓识、领导方式和个人魅力,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科学确定组织的绩效目标,并有效地开发组织资源和运用群体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特殊本领。它包括权力和魅力、角色规定和个性特质形成的影响力、认知资源和人际资源的资源力、理性思维和内心直觉的思维力、领导意识和情境需求的应变力、影响过程和创造过程再加上激励过程的创造力五种能力。著名美国管理学专家华伦·本尼斯认为,领导就是“创造并实现梦想”。[1]无论“创造”或“梦想”,都体现一个“新”字,作为行政部门领导者其创新主要在于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要求领导者要大胆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制度、机制等,还要进行对原有机构的改革。今年,深圳市“告别铁饭碗、捧稳瓷饭碗”的改革将把公务员原来“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三档。其中69%的公务员将被划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中,通过职位分类和聘任制的实施,部分公务员“官帽”将被摘掉,“铁饭碗”变成了“瓷饭碗”。深圳市人保局局长王敏曾说:“改革能走多远,突破的程度有多深,只是时间问题”。[2]改革或创新都是领导者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要真正实现并完成领导工作关键在于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创造,有创造才能有变化,有变化才能有进步,有进步才能有新成果。

(二)领导的决策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

领导者决策的过程,也就是领导者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决策是一个过程。从认识论上考察,决策过程就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动态认识过程,是从实践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形成概念,再从抽象到具体形成决策以付诸实践的过程。实践既是决策的起点又是它的终点,决策过程是认识论中两个飞跃的中间环节。这个过程贯穿着人的逻辑判断,特别是创新性的思维活动。问题存在于实践中,而要从问题中揭示其固有的本质,保证概念开发的正确并作出科学的决断,必须靠理性思维的抽象力。决策在实施中发现了偏离目标的震荡,发现了同客观规律的反差,经过反馈进行再认识,修正主观认识,调整决策以同实际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这就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创新性的决策过程。在现代复杂多变的条件下,领导者的决策更需要领导者具有科学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对领导决策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领导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领导的决策活动常常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对决策者来说,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具备创新意向。当今世界,任何一种停滞不前实质上就是一种退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具体单位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任何死抱陈旧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的做法,只能被时代所淘汰。由此可见,没有创新的领导工作是无所作为的工作;没有创新素质的领导者是不称职的领导者。决策时创新性的活动,总是以变革现状为前提的,每一项决策,在本质上都包含着创新,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决策。[3]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草船借箭”反映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决策时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领导活动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者能力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爱岗敬业,才能投入热情,只有投入热情,才能聚才聚智进行创新,创新就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为了使创新成为领导者主体的自觉思维,在领导工作中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摈弃旧观念,培育新理念

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关键是思维能力的竞争,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转变创新思维理念。当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摈弃旧观念,培育新理念,主动接纳新知识,掌握新办法,不断解决新问题。全球性危机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是对领导干部队伍的新考验。过去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用旧观念老办法想问题、做事情,工作缺乏创新思维,只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新的时代要求领导干部要转变创新理念,学会要不断了解变化,了解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二)克服旧思维,培养新意识

要具有创新意识,就是乐于创新。什么叫做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说明白就是创新的欲望、动力和激情,这就是创新意识。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培养创新意识,要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旧的封闭思维方式,克服狭隘封闭和目光短浅,克服旧观念的束缚。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要有世界眼光、创新意识,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处理新问题。

(三)学习新知识,提升新素质

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已成为立身做人之基,敬业善事之本。领导者素质全面提升是提高领导者思维能力的保证。现代社会新的边沿学科不断出现,知识更新换代较快,随着高学历背景的年轻人不断进入公务员队伍,他们思想解放,观念超前,而作为领导干部也要刻苦学习新的知识,充实新的理论使思想观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转变更新,不断增长才干,提升自己的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去降服下属。

(四)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如果方法没有掌握,思维创新就无从谈起。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发散思维法、收敛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换位思维法、灵感思维法等。这些方法,只要理解并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善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思维,就能切实提高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总之,领导干部要以创新的思维对待自己的工作,提高领导水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经常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以思维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促进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开创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华伦·本尼斯.重塑领导者-对话集[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1).

[2]青年时报.2010-02-05.

9.思维能力是理解力 篇九

关键词:思维;概念;气;物质;象

气的思想充斥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中华民族的瑰宝中无不气韵流动。且不用说在文学、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豪气”等,在社会生活中有“天气”、“才气”、“口气”、“神气”等,单就中医学中所用到的气就有诸如:“清气”、“浊气”、“寒气”、“热气”、“食气”、“谷气”、“酒气”、“药气”、“邪气”、“毒气”、“恶气”、“乱气”、“厥气”、“郁气”、“积气”、“聚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精气”、“阴气”、“阳气”、“水气”、“木气”、“火气”、“金气”、“土气”、“卫气”、“营气”、“血气”、“胃气”、“脉气”、“正气”、“动气”、“形气”等数十种之多,气对中医学更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古人从未,似乎也从不需要为“气”或以上数十种气下定义,“如人饮水”,其个中滋味古人似乎能很好的意会。然而,世异时移,现代的我们已无法与我们的先辈们心灵相通,或是在一片要求中医学“现代化”、“客观化”的呼声中,我们不得不给气下一个定义。如此,就产生一个两种研究视角转换的问题。很明显,既然有为气下定义的要求,正说明现代人是站在不同于古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随着西方科学日益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的视角、我们的思维方式几乎已经完全被西方同化。而许多中医界的同道们为了中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力求证明中医的“科学性”。这样,为气下定义,无疑是要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或者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国古代的概念,其所得的结论无疑是要符合西方哲学或现代科学的概念标准及思维习惯,如此就要求该定义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并逻辑严密,推理清晰。考察现代中医学教材对气的定义,也是本着这一初衷的。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对气的定义仍然不尽如人意,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就其内涵归纳起来约有如下数端:

(1)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2)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3)气是有很强活力的物质。

“物质”一词在西方哲学中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是对不同形态的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所作的最高概括,“物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外延最广的范畴。在这一意义上,是不能用作对具体事物进行定义的,因为那将导致此定义毫无意义,如上文所讲的“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即可以理解成所有人体的基本客观存在都是气,这样的定义非但无意义,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错误的。在现代科学中,“物质”通常是指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即可测知的客观实体,包括宏观物体、微观粒子、电场、磁场、射线、引力场等等。这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的“物质”的含义基本一致。查看各中医学教材中相关章节的上下文,也是取此含义。既使这样理解,上面所说的“基本物质”、“精微物质”、“有很强活力的物质”仍然没有给出气的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而仅仅让人感到气同目前现代科学所发现的所有物质都不相同,是一种特定的物质,或者是几种物质的集合,或者是人体的所有物质。问题在于,若以某种物质作为气的定义,上述如此多的气是同一种物质,或各有其物?同一种物质显然是不合情理的;若各有其物,籍以区别其内涵的当是“清”、“浊”、“寒”、“热”、“食”、“谷”、“酒”、“药”等定语,那么“气”这种物质是怎样在不同的场合变成不同的物质的?更着实令人难以理解。

上述对气的定义之所以不如人意,问题就出在定义者总是试图用现代的、西方的观念、角度、价值取向考虑古代的问题,即用现代的思维模式思考中国古代的问题。西方哲学或现代科学与中医学在思维方式、研究手段、认识途径、判断标准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要用前者的语言解释后者的概念,就如同将中文翻译成英语,或是将古诗翻译成白话文,既使翻译得再精确,也不能再现原有的韵味。因此,翻译才被称作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对于文学来说,不能再现原有的韵味,或加入译者的理解和修饰倒无关大局,而对中医学,在某些情况下则有可能导致越定义越不明白,越定义越远离原意,甚至出现错误。这正是为什么读外文书要读原著,对英语专业的学生重点在于培养其英语思维,而不是汉语思维的缘故。所以,要对气进行正确的理解,我们就必须沿着中国古人的思维历程,把握气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内涵,明确中国之气同现代所说之物质的区别,以及中医学在吸收古典哲学中气的概念后的具体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对气有较准确的把握。中国古典哲学中气的内涵及思维方式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气是“中国先民们对于自然界云烟等的直接观察,或对人自身的嘘吸等的直接经验,是象形的直觉思维。”[1]这种直觉思维通过先秦哲学比类取象地演化到哲学领域,即失去了具体的形质,而变得抽象起来。虽然在《国语》、《左传》、《孟子》、《管子》、《庄子》、《荀子》等典籍中关于气的论述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点只有一个,即在于气是运动变化的,是世界万物的活力源、原动力。最典型的论述在《管子·内业》中:“一物能化谓之神”,“化不易气”。这就是说,事物时常在变,但总离不开气。并对气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非有形实体。《庄子》则明确地将气与形区分开来,他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由以上论述可知,古人是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的。这时的气和同一时代出现的阴阳、五行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指象的意义了。虽然阴阳、五行、气三者都是对世界本源认识的学说,? 庵侄员驹吹奶教植⒎窍蠊畔@叭艘谎游镏嗜胧帧V泄湃怂溆行奶角笫澜绲谋驹矗次抟庥谖镏适堤宓难芯俊U缭凇吨芤住分校淙挥梢跹舳素裕臁⒌亍⒗住⒒稹⒎纭⒃蟆⑺⑸蕉既∽钥凸凼堤澹淠康娜丛谟诠畚锶∠螅魍蛭锏慕桓斜浠庖舱橇呢员怀莆韵蟮脑颉S秩缭凇逗榉丁分性蛎魅分赋觥八蝗笙拢鹪谎咨希驹磺保鹪淮痈铮岭技陴!狈胗牙妓担骸昂河锏摹小郑庵竧o act(行动),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 agents(五种动因)。”[2]这既是活动,就是不具体事物,就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与此相对应,则不难理解气的指象意义。

西汉后期,在对天人宇宙原始性的探求中,设定了“元”的概念。也把“元”作为气之始,把元气设定为具象世界阴阳二气所具有活源力的根源。元气生阴阳,与《易传》中的太极生两仪,礼乐中的太一生两仪相对应。这时,对于宇宙生成论有较系统的认识,《广雅·释天篇》说:“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可见在生成论中,气不同于形质,而又贯通于形质之中,成为形质运动变化的根据。形质始于气,又包含或继承了气的特性或要素,即永恒运动变化的特性。张衡在《灵宪》中论述天体的起始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然,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唯无。”把宇宙生成的拫源置于形而上的本体——“无”中。在这一由无而气而形而质的过程中,其内在的罗辑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张衡的亲近友人王符在《潜夫论·本训篇》中说:“是故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之后,元气 “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这里的“道”即是“先天地生”的世界的本源,即上文所说的无。作为道之使的气,其主要特征在于“变化”。道与气是体用关系,而气则可以“翻然自化”,运动是其内在本性,成为产生形质并推动形质变化的原动力。

到了宋代,气的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张载提出关于气的较详理论,认为:“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凡象皆气”,(《正蒙·乾称》)将具象世界及元气之前的“无”统一于气,建立了较明确的气一元论。并强调气的运动变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正蒙·太和》)又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汤,升降相求,絪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申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说明了运行不息是气的内在本性,并不需借助丝毫外力。只有朱熹似乎将气当作“器”来看待,他提出了理与气之辩:“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认为理是气的根椐,不承认气的“自动性”。

后世多有发挥张载学说者,如王廷相、方以智、王夫之、戴震等人,在阐发气在天地间无所不在的同时,更强调了其运动性。

纵上所述,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的理解占绝大多数的看法是相同的,即气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以象会意,用以描述事物永恒运动的特性。当我们经历了古典哲学中气的思维历程,可以看出,气是基于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中国古人从未将人与自然万物分隔开来,天人合一是其根本思想。天地与我同心,万物与我并生的老庄哲学,反映在认识过程中就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中国人是在有诸内必形诸外、由外而知内的理论前提下,通过直觉“领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注重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运动,并且要求在认识过程中达到人心与道相合,即这种领悟过程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事物保持充分的一致性,对事物进行直接地把握。这使得其理论体系必然不是确定、客观的,也不是重实证的。相对于西方科学,在非对象性思维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意象性的理论体系,关于气的理论也是如此。它明显地区别于西方科学,与西方哲学也难以融通。它不重视物质结构,它的概念并非通过解剖手段得来,故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其所代表的意义是可变的、模糊的、抽象的。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不是依靠逻辑推理,而是通过直觉领悟来对人与自然、人自身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把握。正所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领悟之所得乃系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然而,为了极不情愿的表达的需要,它多采用了意象性的比类的方式。中国之气与西方之物质间的不同

不是所有东方和西方的东西,现代和古代的东西都能一一对应的,虽然关于气的学说同阴阳、五行一样代表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就此认为中国古代的“元气论”也象古希腊的“元素说”一样,将气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客观物质实体或基本单位,则未免牵强。

诚然,不能离开物质来谈运动,而中国古人却是在探求运动的过程中引入物质的,(而非象西方那样先分析事物的结构,再去认识事物的运动特征。)这是中国古人特有的认识过程。他们关心的不是事物的肉眼看不见的细小颗粒,而是其气势磅礴的交感变化的相互关系。不同结构的事物的运动特性可以是相同的,这就是对事物运动进行认识的基础。古人只不过取气、阴阳、五行之象来说明事物运动的特征。同时,不同于古希腊,中国古人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他们不象欧洲人那样,将主体与客体严格区分开来,用分析还原的对象性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是将自己融于这世界之中,用非对象性的思维去领悟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只会是注意事物交感变化的运动现象,通过直觉感悟它,而非是分析事物的基本结构。另一有别与西方的特殊之处是中国古人对这种运动规律的描述,他们不是运用抽象的概念、定义、逻辑推理,而是用比类取象的手法。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古人取气之象,用来说明事物运动的虚无无形,遍流万物。正如汉字一样,通过形象的字形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有别于西方的特殊方面,我们在理解气这一概念时,不能将其机械地等同于古希腊的“元素说”,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张岱年认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形、质有层次之别。质是有固定形体的。(此质不是今日一般所谓性质之质。)西方古代哲学所谓原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名词来说,应云最微之质。而中国古代哲学则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非形非质的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气。这气没有不可入性,而具有内在的运动性。”[3] 这说明气并不等于物质,而是表明一切物质的运动性的范畴。中医学中气的指象意义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当气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医学之时,同阴阳、五行一样,仅是取象的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的阴阳关系说明人体运动的不同状态。五行学说用五脏应四时、五色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运动的相互联系。而关于气,《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显然,此处之气并非指物质实体,而是指示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物质运动之象。《灵枢·决气》中岐伯在解释气的含义时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更为我们描绘出了人体生命运动的生动画面,而不见丝毫形质可言。

应该承认,古人用词常是一词多义的,没有精确的概念,即使给出了定义,也会衍为它用。《内经》中也有诸如宗气、营气、卫气、邪气、气道等概念描述,似乎确有这么一种物质存在于人体之中,但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其似是而非之处。首先,从其描述中可见,虽然似是在描述某种实体物质,然而仍从运动处取意。如“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灵枢·邪客》)此处对于营气的描述并未从分析其结构、形态、组成等处入手,让人无法确切知道营气倒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而重在描述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给出一个具有某种特性的运动变化之象来。其次,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没有走一条分析、解剖的道路。中医学理论中的解剖学基础极其浅显,而且没有被重视,在这极简单的解剖学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极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源自何处呢?很显然来自“黑箱方法”,由外知内,从人体外在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象来研究人体。如藏象学说,其重点只在一“象”字,简直不能将中医学中关于“肝”的理论与能用手术刀切下之“肝”相对应。因为藏象中的“肝”实为一组有密切联系的人体功能活动的象,而非有形实体。同理,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用气来描述的那一系列如元气、六气、邪气、正气之类的名词,本非确有实体,而是同种功能活动的概称,取其运动之象。如果古人权且将其作为一种物质实体看待的话,那也是对“黑箱”内部的推测。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能触可及、能用刀切下的活生生的肝脏都不屑一顾,更何况一气乎? 气是物质运动之象

正如气一样,象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不能被现代西方哲学摡念所代替的范畴,所以我们只能直接引用。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讲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观的物体的外部特征,而这里的象虽然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过后形成的整体感受。是认识主体对事物的内涵、相互联系、特别是运动变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把握。我们认为,象的形成过程有别于西方式的概念形成的过程。西方的思维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在这种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对象性思维过程中,主客体永远处于对立的方面,感性认识必须经过感觉、知觉、表象、演绎推理等过程,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理性概念,这一概念的全部意义是由这个演绎推理过程中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而象的形成源于真觉感悟。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重在对运动变化的把握,对事物的这种永恒而又微妙的运动的体悟,便形成了一个个综合的象,中国的道、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都是象。在中国这种以整体性、运动性为特征的非对象性思维过程中,直觉感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产生逻辑推理等理性过程,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综合的象,而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概念。在这一点上不能说气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概念,而是直觉感悟的象。

至此,在经历了古人的思维历程,对中西方思维方式作过比较之后,我们不难给出气的较为准确的定义:气是物质运动之象。

这里的物质同样也是取现代科学中通用的含义,即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能被感知或测知的客观实体。气不等于物质,而是表明一切物质的运动性的范畴,是认识主体通过直觉感悟,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表现出的征象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把握。值得指出的是,正如上文所说,西方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使之过于注重物质的结构,故而看不到或忽略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有在非对象思维中才会有气这一注重运动的范畴,而运动本身就代表无时无刻的变化,不象结构那样易于观测和数学表达,就更难于把握,非逻辑思维所能胜任。在现代科学中,每种物质都有其结构和层次,如果我们假定某物由A,B,C,D四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所对应的运动规则的集合分别是a,b,c,d,传统科学对该物的研究从结构入手,一般认为该物的运动规则的集合是a+b+c+d,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一个整体,该物的运动集合有可能是ab+cd+ac+bd或abcd或其它的可能,而唯一不可能的就是a+b+c+d,因为当A、B、C、D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时,它们之间很强的相互作用及信息交换使这一整体的运动出现了“突现现象”,即物质的结构可以叠加,而运动不可以叠加,正如约翰·H·霍兰所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使我们对绝大多数物种的活动进行了分类,我们还远远未能认识生态系统中种种变化之效应。”[4]这是现代科学正在观注的复杂系统理论,并为其理论的建立而大伤脑筯:“为CAS建立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CAS是整体行为,不是其各部分行为的简单加和,CAS充满了非线性。非线性意味着,我们通常使用的从一般观察归纳出理论的工具,如趋势分析、均衡测定、样本均值等等,都失灵了。”[5]而这一突现的运动特性正是中国古人在整体观念下观注的对象,上述“ab+cd+ac+bd或abcd或其它的可能”就体现了事物运动的特性,表达这一运动的范畴即是气。在为复杂适应系统建立理论方面,中国古人为约翰·H·霍兰作了很好的解答。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并不是说静止的物质就不可以从“气”的层次上加以描述,因为静止是从一定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故这一定义同样适用于相对静止的物质。而在哲学意义上,由于“物质”一词代表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运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所以我们说气属于物质范畴,但这与将气定义为物质是两个概念,应当注意区分。

在中医学中,气的含义应该是人体生命运动之象。而人体生命运动又具有多重特性,包括如精、津、血、脉、营、卫等各方面的生命活动,故《灵枢·决气》中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在《灵枢·营卫生会》中又有“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即精、气、津、液、血、脉及营、卫等都是气之下的范畴,这些名词在中医学中绝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实体名称,它们还代表了生命活动的一定形式或状态,其外在表象也是气。结语

将气作为一种物质是目前中医界公认的。然而,这一理解是极其有害的,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明显的阻碍。不但形成了中医学和西医学难以沟通的主要障碍,而且阻碍了中医学自身的深入研究。例如,在理论方面,如以气作物质论,则上文所讲的精、津、液、血、脉等中医学名词更加难以理解。又如,在对经络实质的研究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却进展甚微,其主要原因就是古人在观察到经络时是观察到经气流动这一现象,而非以解剖为基础。实际上,同一个人体,西医看到的是组织器官,中医看到的是生命运动,并不存在特殊的与经络相对应的实体组织,正如中医学中的“心”在西医中没有一实体器官与之相对一样。故而一味的寻求经络的解剖结构或物质基础往往陷入困境。归根结底,是在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的定义过程中完全抛弃了中国哲学或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方式,抛弃了这些概念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以另一种视角进行重新定义,这样难免会失去其原意。

无论是西方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还是中国古代的非对象性思维方式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也都是人类文明的硕果,我们不能试图以一种代替另一种。若非要以一种取代另一种,则有可能造成很多人类文明成果的丧失,当此之时,悔之晚矣。将气定义成物质运动之象,可以说是站在现代的角度,充分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思维精华,为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作的一次尝试。事实上,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人的头脑中,也可以共存于同一概念的定义中,且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二者有机的融合是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作为遗传算法之父和复杂性新科学的先驱者之一,约翰·H·霍兰非常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并不是故意削弱西方传统中基于规则的方法。2500多年前古希腊初期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就开始引入坚实的化身,这确实是令人惊叹之事。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寻找宇宙间‘合法’的东西。自泰勒斯开始,我们沿着演绎、符号数学和科学理论的方向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然而,这些方法对激发创造性过程的隐喻想增加了约束,正如格律和韵脚对西方诗歌起了约束作用一样。……真正综合两种传统——欧美科学的逻辑-数学方法与中国传统的隐喻类比相结合.参考文献:

[1]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40.

[2](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5.[3]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8.

[4](美)约翰·H·霍兰著,周晓牧、韩晖译,陈禹、方美琪校.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4.

[5](美)约翰·H·霍兰著,周晓牧、韩晖译,陈禹、方美琪校.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6.

上一篇:萧西实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汇报材料下一篇: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