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精选11篇)
1.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 篇一
2017全国I卷高考作文范文2篇
【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1】美丽乡村,魅力中国
亲爱的朋友:
你来信谈到日前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的一则新闻:一名来自中国四川的留学生杨**在毕业典礼上说,美国的空气又香又甜,中国无论城市和乡村,到处是污染的空气,人们出门就要戴几层口罩。你问我这是不是真的?
在此,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中国部分城市确实存在空气污染,时常出现雾霾天气。但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我可以这么说,这位同学以偏概全,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还是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吧。
去年暑假,我到外婆家去小住些日子。那里是中国的一个不知名的小乡村,然后却是中国不胜枚举的美丽乡村的缩影。
早上,还在闭着眼睛沉睡的我被嘹亮、动听的公鸡喔喔地声音叫醒了。我起了床,走到院子,看见院外的电线上,栖息着三三两两栖息的燕子,它们像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正在呢喃低语。
空气特别清新,带着泥土特有的香味。我信步来到河边,清澈见底的河水时而发出哗啦一声,鱼儿们早起床了,正在浅滩处欢快地嬉戏着。微风吹散了水面的薄雾,眼前的荷塘飘来了清香,荷叶顺着微风摇摆着,荷花有的已经开放,有的却像小姑娘,害羞地躲在荷叶下面不肯出来。
晴空中,白云丝丝缕缕。太阳升起来了,极目远望,是大片大片的稻田,一阵阵暖烘烘的热浪混着稻花香沙沙的扑面而来,这时候,天上的云雀也加入进来,欢快的歌唱着这首田园乐章。
这就是我外婆居住的地方,一个美丽的乡村,一个至今没有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的地方。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不少人家办起了“农家乐”。你说你要来中国旅游,我简直喜出望外。
如果你春天来,我们可以带着风筝去桃花朵朵开的原野,看烟柳画桥,听小溪叮叮咚咚地唱歌„„
要是你夏天到,我们可以戴着草帽去钓鱼,听青蛙躲在荷叶里呱呱乱叫,树上的知了快乐地和声,也许我们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雷雨,那时我们可以找一个地方躲雨,听雨点在瓦檐上丁丁当啷弹奏,乌云铺天盖地伴着隆隆的雷声,比贝多芬的交响乐好听多了。
要是你秋天来,早晨我们可以进山采摘那些野果子。踏上秋霜覆盖的小桥,一路走过,路边的菊花镶嵌着金边衣襟,片片枫叶展示鲜艳的红色,那景色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我们这里属于中国南部,所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冬天。要是你想滑雪,那只能去“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了。
发展中的我国,楼高了,路宽了,车多了,城市群一个接一个,由此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与日俱增,确实,一些靠开采矿业兴起的城市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但中国人正在下力气治理。国人深知:没有了鸟语虫鸣,泉水叮咚,没有了雨打芭蕉,风鸣疏叶,这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现代化。
百闻不如一见,不要犹豫,来吧,朋友,我在美丽的中国乡村欢迎你!
你的中国朋友:小明
【范文2】倾听中国最真实的声音
朋友,你听过这首歌吗?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是的,这就是《龙的传人》。没到过中国的你,一定想知道:龙的传人长成什么样?
你一定听过西方国家有媒体是这样宣传我们中国人的:男人全都是留着长长的辫子,戴着黑色的瓜皮小帽,穿着长袍,躺着床上吸着鸦片;一旁的女人裹着小脚,踩着木屐,小心的伺候着......你也许还听过我国台湾的一些先生们在电视上说,中国大陆人民至今吃不起茶叶蛋......朋友,在此我不想对以上这些声音进行反驳。现在我只想让你听一听当今中国随处可听到的声音:滴——,滴滴——
假如你到中国来玩,出门时钱包可以不带,只要带了手机就一切OK,你想吃饭、购物、坐车或是骑车之类的,只要带了手机就行了。中国现在几乎到处可以“移动支付”,吃饭买单,“滴”一下,商场购物,“滴”一下,坐地铁或者坐公交买票,同样只需要“滴”一下。什么?你不懂?那我就告诉你:你的手机上面不是装有“微信”“支付宝”等支付软件吗?那么,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你就能用这些进行移动支付。怎么样?是不是超级方便?
什么,你想骑车逛一逛市容?可以啊,看到人行道路边那些小黄车、小红车、小绿车没有?对了,那就是“共享单车”,人人可以骑。同样的,用你的手机下载相关的APP软件,然后扫描一下二维码,对,就这么“滴”一下,车锁就会自动开了。当你不想骑车的时候,把车停在人行道的白线区域内,让大家都看得到就行,你只要伸手把锁锁上,系统就会知道你已经归还了。怎么样,神奇吗?
什么,你还想去北京看故宫爬长城?那我推荐你去坐高铁,对,就是那种像子弹头的,就是你在网上看到的那个视频:一个硬币竖起来放在高速行驶的车窗上纹丝不动,对,当时的车速显示的是312KM,这是我们中国的高铁速度,比日本快多了,比世界上一切国家都快都稳的高速列车。你可以网上购票,到了高铁站,拿着你的身份证靠近检票口,“滴”一下,你就可以乘坐了,对的,几乎是随到随走。不信就试试吧。
“滴——”“滴滴——”这就是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真实的声音。这是世界最美妙的声音,它是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伴随着中国人民走向辉煌的声音。
朋友,听了我的介绍,不要目瞪口呆,更不要觉得是在听天方夜谭般的神话。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些声音孰真是假?不妨来中国一看,“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欢迎你到中国来,倾听一下当今中国最真实的声音!
2.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 篇二
一、特色选择题
例1 (全国新课标卷 Ⅰ 第12题)设函数f(x)=ex(2x-1)-ax+a,其中a<1,若存在唯一的整数x0使得f(x0)<0,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简评:本题虽然是一个导数应用问题,但如果无视选择题特点,单靠导数会很繁琐.另外, 笔者认为本题立意也在于考查函数增长快慢的知识,检测考生的直觉意识.
对于a=3/4,为探究f(x)=ex(2x-1)+3 4 (1-x)的图象与单调性特征,我们先分析函数y=ex(2x-1).由y′=ex(2x+1),可知它在区间(-∞,-1 /2 ]上是单调递减,在区间[-1 /2 ,+∞)上单调递增,当x=-1/ 2时.根据指数函数与一次函数增长 快慢的知识,y=ex(2x-1)的图象以x轴的负半轴为渐进线;再结合当x=0时,y=-1,当x=1时y=3e,作出其图 象,如图1.因此,函数的图象以直线y=3 4 (1x)向左上的方 向为渐近 线,再结合函 数y= ex(2x-1)与y=3 /4 (1-x)在区间(0,+∞)上增长的快慢,可绘制函数f(x)的图象,如图2.其中,因此a=3/ 4满足题设,否定选项C,故选D.
例2 (全国新课标卷 Ⅱ 第12题)设函数f′(x)是奇函数f(x)(x∈R)的导函数,f(-1) =0,当x>0时,xf′(x)-f(x)<0,则使得f(x)>0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 ).
(A)(-∞,-1)∪(0,1)
(B)(-1,0)∪(1,+∞)
(C)(-∞,-1)∪(-1,0)
(D)(0,1)∪(1,+∞)
解析:令δ(x)=f(x)/x(x≠0),由题意知δ(x)是偶函数.由δ(-x)=δ(x),得δ′(-x)=-δ′(x),即导函数δ′(x)是奇函数.由结合已知条件可知,当x>0时,δ′(x)<0,所以δ(x)在(0,+∞)上单调递减. 又δ(x)为偶函数,由对称性知δ(x)在(-∞,0) 上单调递增.再由f(-1)=0,得δ(-1)=δ(1) =0,所以当x∈(0,1)时,δ(x)>0,f(x)>0, 当x∈(-∞,-1)时,δ(x)<0,f(x)>0.所以不等式f(x)>0的解集是 (- ∞,-1)∪ (0, 1).故选A.
简评:本题把函数的奇偶性与导数应用融为一体,基于导数运算考查考生构造函数的能力,以及借助几何直观探究函数性质的基本技能.
二、特色填空题
例3 (全国新课标卷 Ⅰ 第16题)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 ∠B= ∠C=75°,BC =2,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解析:如图3,作出四边形ABCD,连结BD,记∠CBD=α, 则0°<α<75°,∠ABD=75°-α, ∠ADB=30°+α,∠BDC=105° -α.
在 △CBD与 △ABD中,分别应用正弦定理,得
令15°-α=t,则-60°<t<15°,可得
,易知其在定义域内为递减的,所以,即
故AB的取值范围是
简评:上述解法是把已知边BC和欲求边AB通过两个三角形关联建立目标函数,其定义域易于确定,计算稍显繁琐.如果连结AC,如图4,引入∠BAC= α,可用正弦定理简捷建立目标
例4 (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6题)设Sn是数列 {an}的前n项和,且a1= -1,an+1= SnSn+1,则Sn=_______ .
解析:把an+1=Sn+1-Sn代入an+1= SnSn+1,得Sn+1-Sn=SnSn+1,即Sn+1(1-Sn) =Sn.由a1=-1,得S1=-1,S2=-1/2,继续推导,得S3= -1 /3 ,S4= -1 /4 ,….假设
简评:本题也可以 这样求解:由,再讨论Sn≠0.若存在某个n0∈N*,使得Sn0Sn0+1=0,则必
即依次继续 下去,得到an=0(n∈N*),这与a1=-1矛盾.
所以Sn=-1/n(n∈N*).
三、特色解答题
例5 (全国新课标卷 Ⅰ 第20题)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y=x2/ 4与直线l:y=kx +a(a>0)交于M,N两点.
(Ⅰ)当k=0时,分别求出曲线C在点M , N处的切线方程;
(Ⅱ)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当k变动时,总有∠OPM=∠OPN?说明理由.
(Ⅱ)存在点P(0,-a)满足条件∠OPM =∠OPN.
记M(x1,y1),N(x2,y2)(x1<x2),则证明∠OPM=∠OPN,即证kPM=-kPN.
简评:本题注重检测考生化归与转化技能, 需识别出题 设条件∠OPM = ∠OPN的本质———两条直线关于x轴对称.有幸的是此题正好是笔者的拙著《高校自主招生十二讲》(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中的一个结论(详见第七章第一节).当然,本题也可以按照斜率直接求出目标点:设所求点P(0,t),由kPM+kPN=0,得,即,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将 上式转化为,即t=-a,即所求点为 P(0,-a).
无独有偶,2015年北京卷解析几何解答题碰巧以椭圆给出类似的设计,本质上都是选用两角的正切构建角相等的代数条件,但是北京卷涉及两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可以直接以比例建构对应的代数条件.
例6 (北京卷第19题)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21/2/2 ,点P(0,1)和点A(m,n)(m≠0)都在椭圆C上,直线PA交x轴于点M .
(Ⅰ)求椭圆C的方程,并求点M的坐标 (用m,n表示).
(Ⅱ)设O为原点,点B与点A关于x轴对称,直线PB交x轴于点N.问:y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OQM= ∠ONQ?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Ⅰ)由.再由椭圆过点P(0,1),得b=1,所以椭圆
由题意,得直线PA:y=(n-1) /mx+1.
(Ⅱ)由题意,得B(m,-n),所以把点M坐标中的“n”换成“-n”,即得N(m /(1+n ),0).
设满足条件的点Q(0,t)(t≠0),由条件 ∠OQM= ∠ONQ,得Rt△ONQ∽Rt△OQM (如图5).所以OQ2=OM·ON,即t2=m/ (1-n) · m/( 1+n)=m2/(1-n2).再由m2/2+n2=1,得t2=2.
故存在满足 题设条件 的点Q (0,21/2)或Q(0,-21/2).
例7 (全国新课标卷 Ⅱ 第20题)已知椭圆C:9x2+y2=m2(m>0),直线l不过原点O, 且不平行于坐标轴,l与C有两个交点A,B,记线段AB的中点为M .
(Ⅰ)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直线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若l过点(m /3 ,m),延长线段OM与C交于点P,四边形OAPB能否为平行四边形? 若能,求出此时 直线l的斜率;若不能,说明理由.
解析:(Ⅰ )设l:y=kx+b(bk≠0),记A(x1,y1),B(x2,y2)(x1<x2).
(Ⅱ)由直线l过点D(m /3 ,m),得k>0.
由(Ⅰ)可得OM:y=-9/ kx.
因为四边形OAPB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即x1+x2=xP,所以
故四边形OAPB可以是平行四边形,此时k=4-71/2或k=4+71/2.
例8 (全国新课标卷 Ⅰ 第21题)已知函数f(x)=x3+ax+1/ 4 ,g(x)=-ln x.
(Ⅰ)当a为何值时,x轴为曲线y=f(x) 的切线?
(Ⅱ)用min{m,n}表示m,n中的最小值, 设函数h(x)=min{f(x),g(x)}(x>0),讨论函数h(x)零点的个数.
解析:(Ⅰ)f′(x)=3x2+a,如果a≥0,则f(x)是单调递增函数,与x轴相交,不相切,所以a<0.令f′(x)=0,得
f(x),f′(x)随x的变化情况列表如下:
若切点是极大值点,则f( (-a/3)1/2)=0,无解.若切点是极小值点,则f( (-a/3)1/2)=0,解得a=-3 4.
(Ⅱ)由(Ⅰ)中表格可理解函数f(x)的图象的升降情况,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f(x)与y=g(x)的图象,如图6所示, 两者总有一个交点P,点P与直线x=1的位置关系是影响函数h(x)的零点个数的一个要素.令f(1)=0,得到a=-5 /4.
记函数h(x)的零点个数为N,结合动态图象,得到有以下结果.
上述五个 结论依次 对应于图 象7,8,9, 10,11.
简评:本题以数学直觉立意,检测同学们数形结合的自觉意识、过硬的数学表达能力以及清晰的运算求解能力.
例9 (全国新课标卷 Ⅱ 第21题)设函数f(x)=emx+x2-mx.
(Ⅰ)证明:f(x)在(- ∞,0)上单调递减, 在(0,+∞)上单调递增;
(Ⅱ )若对任意x1,x2∈ [-1,1],都有|f(x1)-f(x2)|≤e-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Ⅰ)证明:f′(x)=memx+2x-m.
因为f″(x)=m2emx+2>0,所以f′(x)在R上单调递增.
令f′(x)=0,得x=0.列表如下:
故f(x)在 (- ∞,0)上单调递 减,在 (0, +∞)上单调递增.
(Ⅱ)由 (Ⅰ)可知,当x1,x2∈[-1,1]时, |f(x1)-f(x2)|max=max{f(-1)-1,f(1)-1},所以题设 条件等价 于
令当且仅当x=0时,取“=”,所以δ(x)是增函数,列表如下:
所以条件(*)化为以下两种情形.
情形一:当x≥0时,em-m≤e-1,记g(x) =ex-x,x∈[0,+∞),则g′(x)=ex-1≥0, 所以x∈[0,+∞),g(x)是增函数,且g(1) =e-1.所以0≤m≤1.
情形二:当x<0时,e-m+m≤e-1,记h(x)=e-x+x,x∈(- ∞,0),则h′(x)=1-e-x<0,所以x∈(- ∞,0),h(x)是减函数, 且h(-1)=e-1.所以-1≤m<0.
3.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 篇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试题设计有四个特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生活。题目的指向是要让学生要关注自身,这样的题目更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二是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学习反思。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作用,思考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三是指向反思总结。要求比较语文学习的三种途径,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四是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的特点,要求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阐述三种途径对自己语文学习的影响,任务明确。
解读本题要重点从语文素养怎么形成的角度思考和切入。这点看似容易,其实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虽沉浸于“素养”之中,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却并不一定关注和思考过语文素养“怎么来”的问题。不过,题目体现出了很好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核心素养的形成渠道—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个途径。“比较”三种途径,既是要求,其实更是提醒,最简明的办法是选择其一,直接立意和阐述。但题目中并没有“你赞同哪一种”之类的表述,所以,综合考虑不同途径也是可以的,而且更利于观点的综合性、辩证性,这也更能体现考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如果只抓住题目前面的话,从语文素养的作用角度立意,则有偏离题目要求之嫌。
面对这个题目,考生都能有话说,能够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作文。但要想切合题意,写得精彩,凸显亮点,获取高分,也很不容易。这就需要考生关注到学科内与学科外、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既要有知识的积淀,还要有思维的深刻;既能埋头学书本,又能放眼看天下;既能论得有理,还要显得有趣,避免干巴空洞——这就需要在布局谋篇和语言表达上“做文章”。
【佳作展评】
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一考生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課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我们原本不善于“说”,正是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渐渐变得能说会道。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在对《荷塘月色》的品读和鉴赏中,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在对《拿来主义》进行品读和领悟中,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在对《宇宙的边疆》的品读和理解中,感受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正是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来完成的。毋庸置疑,课堂有效教学是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此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辅助手段,不可小觑。
[点评]
本文亮点频出,获得一致好评。首先,文章运用总一分一总式安排结构,起笔开宗明义,亮明观点;主体部分充分展开,纵横剖析,内容丰富,说理透彻;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照应开头,逻辑严密。其次,条分缕析,井然有序。“首先”“其次”“再次”“最后”领起各段,眉清目楚,层次分明。再次,文采斐然,情趣与理趣并融。大量排比句的使用,既有文采,又有气势,既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感召力。
语文素养“三步走”
一考生
语文素养真奇妙,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当代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语文素养的高低,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可以通过“三步走”的途径,即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步,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教学结合,教学相长,“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快速、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学习宋词这些内容时,老师引导我们先学习“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再学习“婉约派”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从而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了整个宋代的词貌。特别是老师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明白了写作时怎样去立意和扣题,怎样去打造“凤头”,充实“猪肚”,雕琢“豹尾”。一句话,倘若连老师讲授的课内知识都没掌握好,又何谈语文素养呢?
第二步,通过课外大量阅读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的时间有限,接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书山迢迢,学海茫茫,我们只有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通过课外的延伸阅读,继续追寻林冲的足迹,一起上梁山,战方腊,体会江湖凶险和侠骨柔情。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課外阅读,哪来对“四大名著”的全面、深入了解呢?功夫在课外,只有抓住8小时以外的闲暇时间,多读多看,才能保证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自然就会带来“质”的飞跃。
第三步,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实践相对于听说读写来说,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体验过程。只有脚踏实地躬身实践,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历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因为赵括夸夸其谈,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从而夜郎自大,全军覆没,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苏轼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也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这些至理名言启迪我们:实践是培养能力的有效保证,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语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完满的,或许每个人的途径都不尽相同,但“三步走”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只有“三管齐下”,步步为营,我们的语文素养才能步步提升,日臻完美。
[点评]
这篇文章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其亮点有三:其一,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然后运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设置三个分论点,全方位、多角度展开论证,形式优美,结构匀整,又不偏不倚紧扣材料,立意精准。其二,完全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全文从“我”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内容饱满,亲切自然,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其三,素材丰富,有理有趣。文章大量选用课本素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名言警句使用恰到好处,增添了文采和说服力。
课堂有效学,语文素养高
一考生
众所周知,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大多数人认为,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但我认为,我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老师的课堂有效教学。
提升语文素养的第一步是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会千方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老师们精心准备,倾其所有,像播种机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知识的种子。在老师默默的耕耘中,我的知识基础打得越来越牢固。记得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周,语文老师就会要求我们尽量把整个生字表给记牢。压力就是动力,本来半年的基础知识,老师仅用一个月就先引导我们“过关斩将”了。随后,我们学习课文,背诵课文,就轻松多了。老师运用“提前读写”教学法,让我们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又带着积累的字词进行新的阅读。就这样,老师把我们领进知识的百花园,我的基础知识日渐增多,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师在课堂有效教学中,不仅让我们夯实了字词句和背诵等基础,还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口诀法,轻松解决了我们的学习难题,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比如对唐宋八大家,我们总是记不牢,老师总结口诀说:“唐韩柳,宋三苏,曾巩安石欧阳修”,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了。再如讲到《望海潮》杭州“西湖十景”这一课时,老师总结口诀说:“三苏断双柳,花雷平南曲”。这样,我们面对繁杂的“西湖十景”,都能脱口而出:三潭映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平湖秋月、南屏晚钟、曲院风荷。因为课堂有效教学,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如今,我们博闻强记,见多识广,这不都是语文综合素养的极佳表现吗?
同时,语文素养的提升,还得益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我们健全人格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作文课时,经常教诲我们“作文先做人”,文以载道,人品和文品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满江红》时,我们的爱国激情在老师那撼人心魄的诵读之中,瞬间爆发出来,就像火山一样,久久荡气回肠,余温不烬。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实在是太重要了。特别像我们这样的留守生,爸爸妈妈长年累月不在家,爷爷奶奶又不知道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像无拘无束疯长的野草,如果没有课堂有效教学这块沃土的滋养,怎么会有绿草如茵的春天啊?所以说,课堂有效学,语文素养高。
[点评]
文章开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顺势亮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的放矢。紧接着,作者从夯实基础知识、巧妙运用口诀、培养健全人格诸方面,结合自己活生生的学习生活实例,论述了课堂有效教学对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素材真实可信,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共鸣,没有丝毫的空洞感和枯燥感。文章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结尾照应标题,强化观点,完满收束全文。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特蕾莎修女在获诺贝尔和平奖时曾说:“我在做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给贫穷、困苦的人一双温暖的手。”她有一次从下水道中救起一个奄奄一息的流浪者。那人不断咒骂着命运给予他的苦难与不公。特蕾莎修女将他带回修道院,亲自给他擦身、喂粥,为他换上干净衣服,然后守在他身边,紧紧握着他的手。几小时之后,流浪者死去了,可他的最后一句话不再是咒骂,而是一句微笑的“谢谢”。
站在特蕾莎修女或流浪者的角度,你对此有什么感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
这则材料有两个叙述对象,至少有两个立意角度。题目要求从二者中选择其一,谈谈感想,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1.从特蕾莎修女的角度审视:特蕾莎修女为何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正如她自己所言:“我在做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给贫穷、困苦的人一双温暖的手。”她用温暖的手温暖了贫困的人,也温暖了这个世界。对流浪者的悉心照料,就是最好的注脚。材料通过一系列的细节,用特写镜头展现特蕾莎修女的一片爱心,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这样的场景何止千万?从特蕾莎修女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大的“爱”!正是这种人间大爱,使特蕾莎修女获得诺奖的殊荣,也挽救了无数的贫困者,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由此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关爱的力量。多一分关爱,就少一分痛苦,少一分咒骂,少一分失望。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分爱,这个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勿以善小而不为。一颗微不足道的善心,一次不经意的出手相助,可能会温暖一颗冰冷的心,拯救一个绝望的人。可以说,小小的举动,大大的善举。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特蕾莎修女用真诚打动了流浪者,感化了流浪者,让他忘却痛苦,摒弃诅咒,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人世。流浪者的转变,靠的是特蕾莎修女真诚的帮助,无私的关爱。
2.从流浪者的角度审视:流浪者先是内心装满苦难,咒骂命运对他的不公;后来得到特蕾莎修女的精心照料,虽然他最终死去了,可他是带着微笑的“谢谢”而去的。由此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学会感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虽然流浪者回馈的只是一声“谢谢”,但他心灵得到了洗礼,懂得了感恩,实属不易。②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光明。世界之大,不可避免会有阴暗面,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用心发现美,讴歌美,传递美——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4.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作文 篇四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作文范文1:
夯实基础,力争创新
围棋的本手、妙手和俗手其实是三个不同棋艺水平的划分,但正是这样,却告诉了我们很深刻地道理:要着力夯实本手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妙手的能力,同时要避免俗手。就此,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打好基本功?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打好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好基础知识,练好知识基本功。诚然,基本功未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但是确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与宝藏。我们必须承认,学习基础知识是非常辛苦的,有时候甚至是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问题在于,我们为何还要学基础知识?学习基础知识到底对于创新有何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到了:基础知识是我们创新的基础!
我们学习基本知识,不只是为了学习这些知识,而且还要从学习这些知识中理解这些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如何去理解这些知识,如何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比如,我们在小学要学写日记、作文。作文是怎么来得?它是把我们的想法用句子、段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且我们可以表达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思想。我们高中阶段的作文,我们要写得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要在立意上有所突破,与常人思维不同,这就是创新。我们学数学,懂得了推理的重要性,我们就可以把逻辑推理运用到很多领域。因此,归纳的方法、概括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都是我们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同时也是我们未来进行创新的方法基础。要把我们的思考和观点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归纳和概括。我们要从某一个观点出发推出新的论断,这就需要逻辑推理。如果没有这些方法,我们就无法创新,所以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根基。
基础知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基本概念,判断与常识。如果我们没有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学习,我们就不可能不具备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和国家,对于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对于科技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等等,都将是一头雾水,一无所知。这就是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学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去理解、去思索科技发展的速度、人工智能的价值、文明变迁的.形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儿童从小要学习,而且要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教育,因为这些都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了这些知识基础,我们才可能去从事其他的相关工作,包括一些创新性的工作,这便是我们围棋当中入门阶段的本手角色。
基础知识还是我们创新的思想基础。所谓思想基础,主要指的是我们可以把学习基础知识的耐心与韧性用到创新上来。这就是科学研究经常强调的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有恒心有毅力。我们经常听到长辈对我们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让我们变得聪明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化学家戴维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因此,如果不具备学习基础知识的耐心与毅力,我们可能没法具备这种坦然面对失败,在失败中站起来的勇气。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创新的思想基础。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离成功很近,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在离成功很近的地方放弃了。
我们学习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出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会,我们怎么表达我们的创新?如果我们连基本的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都不会,我们怎么才能创新?因此,创新一定是建立在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而基础知识是这一切的基础的基础。我们很多人都想写漂亮的文章,要表达他“惊人的发现”,结果语句不通,表达不规范,怎么能够清晰表达你的创新?怎么能够让你的创新被广泛接纳?怎么持续进行你的创新?尽管基础知识不能保证你有多大创新,但是没有基础知识,你却很难创新。易言之,有了良好的基础知识功底,可以为未来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基础知识是我们创新的基础。这些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论基础、思想态度基础。这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基础不牢,我们都很难创新。掌握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掌握基础知识背后的方法论,我们一样走不长远。有了基础知识和方法论,但是我们缺乏运用基础知识和方法论的德性与韧性,我们同样步履维艰。只有同时把上述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有所创新,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推进创新。
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作文范文2:
本手开路,妙手通途
人生如棋,有人总能出人意料,在普通的轨道上宕开一笔,精妙至极;有人规规矩矩地按着棋理走,走出了本分人生;但也有人,往往只看眼前的利益行棋,给人生留下满盘遗憾。人生如何走?本手,妙手,还是俗手?个人认为,本手开新路,妙手达通途,二者缺一不可。
本手是妙手的前提。何谓本手?“本”为木之根,是一件事情得以成就的基础。按着本手下棋,我们棋出有数,稳扎稳打,路出有招,如水入万渠,各成世界。它是路遥在动笔写《平凡的世界》前认认真真在陕北窑洞整理十年报纸的无限耐心。没有老老实实做学问的笨功夫,钱钟书怎能写出《围城》里的许多妙语?没有规规矩矩按着前人的路子在实验室里搞程序、跑数据,申怡飞怎能开创震惊中国的极化码平台,成为中国5G技术的开创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走过本手的路,才能为“扶摇而上”的妙手打下坚固扎实的基础。
妙手是本手的进阶,是一种升华。妙手并不是走捷径,而是起于垒土的飞跃。它不是歪门邪道者投机取巧的坦途,而是厚积薄发、量变而成质变的结果。奥运会开幕式之所以能光彩夺目,惊艳世界,那是因为有张艺谋团队博学广智的积累,背后默默地努力付出,尝试过了各种的失败。川渝妹子刘明侦之所以能在23岁便开创钙钛太阳电池新方向,那是她每天扎根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日复一日地努力结果。所有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并不是三朝两日就能达成的,这都来自下棋人一点一滴苦心孤诣的积累和创新。当一个人走过前人走过的所有路,他开始不甘心于无新路可走。于是,风雨俱备,百川归海,众妙之门,自然开启,让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回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初学者却为一个“妙”字,失了本心,鄙弃前人修来的路,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把本分当作蠢笨,把剑走偏锋当妙手,这是对妙手的误解。他们努力钻研规则,不肯老实努力,总想投机取巧,苦心经营其他小道,偶然可以得到昙花一现的结果,却总是花开不久,经历不起风雨,很快就会凋谢。也有一些人,一味地守着规矩,不懂变通,凡事只说“从来如此”,没有“妙”手思维,最终落得俗手的困局,甚至于伤害了长远的利益,令人悲叹,着实可惜。
因此,本手为妙手的前提,妙手是本手的进阶。一味固守本手,难免落于“俗手”的窠臼。只有打好本手的基础,勇敢创新,方能开新路,达通途,过好落棋无悔的一生。
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作文范文3:
棋间方寸悟人生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别人下棋,在黑白棋子,看似简单,里面却暗藏着风云诡谲;方寸棋盘中,无不蕴含着无穷智慧。有道是:“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下棋时对心态又非常高的要求,一定要心静气定,临危不乱,时而稳扎稳打,这是基础,练好了“本手”;时而出其不意,“妙手”惊人。棋局如此,人生亦然。人生如棋,所以有了“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常人只消一盘棋”的洒脱,以及“玲珑局”的玄机,让人受益匪浅,所以围棋一直伴随着自己成长。
人生如棋,积跬步以致千里。我们所看到每个人的表面光辉,背后却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努力,没有谁能在想入非非间一步登天将对手的军,唯有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抓好“本手”,步步为营间靠近目标。从古代由一名失去双亲零丁孤苦的放牛娃,后来成长为一代天之骄子的朱元璋;再到近代由因贫贱无钱买书受人颐指气使的鞋店学徒,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着名文学家的高尔基;再到当代白手起家最终名列世界富豪榜榜首的比尔·盖茨,无一不用他们震撼世人的成功演绎着“本手”的魔力,名人都如此。
人生如棋,需独辟蹊径,而出其不意。下棋不光要合乎棋理,还要使出“妙手”。清代时期的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一直勤学苦练,然而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有一次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呢?”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每次的作品都力求与他人有区别,不断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人生如棋,“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很多的围棋爱好者都是三分钟热度,一些初学者基础不牢却热衷于追求“妙手”,最终却满盘皆输的结局,这是多么深刻地教训。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认认真真把基础学扎实,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只有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无所成,后悔莫及。
都说人生繁杂叵测难以驾御,其实只要下好一盘棋;都说人生的舞台都很大,其实不过一张四方棋盘;都说人生哲理浩如烟海深奥玄奇,其实精华唯三:积跬步以致千里,抓好“本手”,独辟蹊径,时出“妙手”,稳扎稳打,避过“俗手”。因此,人生为棋,我愿为卒,行动虽慢,绝不后退一步!只有脚踏实地打好自己的根基,才能立足于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作文范文4:
品棋道,悟人生
本手是开始,是走向妙手的起点,而没有妙手的过程,也难以达到俗手的境界,我们生活与学习的历练过程何尝又不是这样呢?人生宛若一盘纵横的棋局,每一颗黑白棋子的落定,正如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在于黑白棋子间穿梭,我们可以感悟到人生的棋道与棋法。围棋中“本手、妙手、俗手”的术语,三种不同的棋法,或是合乎棋理的正规,或是出人意料的精妙,又或是貌似合理实则有损的局限,都是态度与思想的映射,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历练,是不同的人生行走之道。那么作为掌棋者的我们,又应如何落下自己的人生棋子呢?
在现实的生活之中,面对人生纵横繁杂的棋盘,当以务本求妙之心落脱俗无悔之子。所以,毫无疑问,作为掌棋者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棋盘上妙手生花的创造。何以达到如此境界呢?唯有本手的一次次功夫筑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可有些人却只看到了每一次妙手的出乎意料、精妙绝伦,却忽视了全局落棋的内在的关联,忽视了妙手背后是无数次本手的历练与考量,所以导致最终不仅失了妙手,反落得俗手的结局,棋艺平平不起,一败涂地。
这似乎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究其根本,是我们只看得见眼前而看不到长远的认知,是急于追求而忽视基础的“欲速则不达”。只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了更为常用的本手,就好像是空有好皮囊的汽车,内部却净是破损脆弱的零件,所以不堪受用、走不长远;即使确实下出几次妙手,却也只是停留在表象的妙,达不到深层次的妙手招数,貌似合理甚至精妙,但又以全局观之,却自损前路,导致早早败下阵来,妙手最终成俗手。人生未尝不是如此呢,忽视了基础、不想着如何提升自身的硬实力基础,而一味追求外在的表面包装、一瞬的惊艳,许多人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忘记了如何走得踏实端正,忘了初心,最终自己走向了失败的泥沼,处处受损的棋局,最终悔恨不已,难以展现出俗手的风范。
所以,“本手”这一功夫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仅是人生的掌棋者,更是正处于青春之际的人生初学者,从本手开始,秉承务本之心尤为关键。本手是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是棋道的入门功。但本手绝不仅仅是机械的简单重复,在本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观学基本步法,由生涩到娴熟,这才是开始;掌握正规合制的基础后,我们在不断练习中扎实功夫,求索经验最终灵活运用,这是积极上进;但我们绝不仅仅止步于此,熟练掌握后,怀揣着求妙之心,我们要开始思考每一步本手的所在意义,考量每一步本手对全棋局的贡献,通过不断的深入理解中,才是对棋道的不断丰富的认识。在这样一种回环往复中,我们的才能一步步地夯实基础、提升技艺,深刻理解“棋法”本身,在平常中观其联系,在小步间洞见全局,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助力全局、妙手生花的创造可能,才可免于急功近利之俗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人生的棋道正应如此,在基础中求创造,在务实中求脱俗之妙。
5.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 篇五
东方古国韵,魅力传四方
对于外国朋友来说,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不仅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有鲜明而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国民性格。其实,想要解读中华文化,不妨先从“中华美食”“京剧”“一带一路”开始。
中华美食展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在有些民族眼中,吃饭就是为了果腹。然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美食是对抗平庸生活的武器。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种美食为其代言。也许你们熟悉春节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却不一定知道中华美食还有着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饮食不仅与生活连接,更蕴含着治国理念。中国人在饮食中展现着率真的性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体察。李白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张志和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陆游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袁枚有《随园食单》,梁实秋有《雅舍谈吃》,汪曾祺有《端午的鸭蛋》……读了这些诗文你就会明白,中国人何以将“吃货”作为对人的褒奖了。
华美京剧演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京剧诞生于清代,它与你们熟悉的歌剧有许多相似之处。它服饰华美,以唱为主,兼有念白和动作。从京剧演绎的故事中,你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性格。《长坂坡》中有赵子龙单骑救主的英勇,《武家坡》中有王宝钏拒绝权贵的坚贞,《沙家浜》里有阿庆嫂智斗敌人的智慧,《红灯记》中李铁梅送密码上柏山的胆略……看几场京剧,你就会明白,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何而来。
“一带一路”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个词语在两年前诞生,或许让你陌生。但你一定听说过它的前身“丝绸之路”。它是中国古代连接中西方的纽带,两千年来,一直促进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的丝绸、瓷器和礼乐文明走向世界,世界各国的农副产品、香料、珠宝、乐器等也随之来到中国。经济文化的交融为当时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今,我们的“***”的“一带一路”必将促进新一轮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必将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中国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中国人欢迎来自四海的宾朋。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等你亲自来发现她更多的美好。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个性鲜明的满分作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点明确,主题集中。考生以“东方古国韵,魅力传四方”为核心,聚集“中华美食”“京剧”“一带一路”三个关键词,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解说,而是着力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文化韵味凝聚材料,收到形散神聚之效。
2、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作者在表达观点的同时,时刻注重与读者的交流。照顾到读者的年龄、身份甚至心理。将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对友人的亲切之情融合在一起。语言表达得体,展现了民族自豪感,却没有炫耀的意味,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3、结构清晰,底蕴深厚。文章围绕“东方古国韵,魅力传四方”设计三个分论点,众星拱月,层次清晰。行文过程中,引入大量诗文名句、浓缩京剧艺术思想精华,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外国青年。
大国展胸怀,尽款天下人
曾经风沙弥漫、驼铃阵阵,如今“新丝路”逶迤绵延、高铁飞驰;曾经经济落后、出行不便,如今各款手机、单车一刷,轻松共享。中国,正在世界东方展开大国胸怀,想要“秒懂”中国,只需点击关键词:开放与共享。
开者,不闭也;共者,不私也。
曾经的中国,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历史而身陷蒙昧的泥淖,固守着闭塞与悭吝。而今天,这个与时代一同新生的国家,除却束缚,敞开胸怀,在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挥舞着开放与共享的旗帜,步伐稳健地前行。
一个国家的关键词,不是“脸上贴金”的装饰,而是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国民心理结构融汇与贯通的写照。在个人生活层面,共享单车便是最真实的写照。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的青年投票选出了他们心中的“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位列其中。小小单车何以收获如此高的人气?究其原因,在于它所突出的共享理念,迎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切中了时代的痛点。轻松一扫,双脚一蹬,资源优化看得见,环保意识在身边,如此共享,怎能不令人点“赞”?此外,公司“PPP模式”,丝路亚投行,无不深化着共享理念,让原本资源紧张的中国,有了自信大方的微笑。
在国际合作层面,“一带一路”更是彰显关键词的大手笔。正所谓“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新丝路”跨越万水千山,将开放的讯号传遍世界。今年5月才落幕的“一带一路”合作峰会上,习主席向各国朋友们解读了“新丝路精神”。如今,新大陆桥在亚欧心脏处合龙,中国的开放步伐不断迈进,国人的开放心态也愈发明显,中国展开胸怀热情拥抱世界的美好形象被时代逐帧定格。
王鼎钧先生在《碎玻璃》中写道:“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若将人换为国家,道理亦然。每个国家都面临发展的时代课题,而中国,在经历了摸索与动荡之后,经时代流沙淘洗,正闪耀出开放与共享的光芒。
“厉害了,我的国!” 开而不闭,共而不私。如今的中国怀藏着智慧与发展的美酒,“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以共享展中国气派,以开放展中国形象。读懂中国,只在共享与开放的豪情与胸怀间!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抓住了关键词的内涵。考生突破了按顺序罗列、分析关键词的做法,紧紧抓住“共享单车”和“一带一路”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并以此作为脉络谋篇布局。而在论述过程中,考生又从“个人生活层面”和“国际合作层面”对关键词予以层次区分,全面而有条理。总的说来,考生对作文题提供的诸多关键词能熟练而准确地解读,并抓住其中内涵行文,使得文章的寓意深刻,立意高远。
巍巍中华,不灭骄傲
朋友,如果你不了解中国,请你面朝东方,看看雄鸡展翅的英姿;如果你不了解中国,请你走一走它广袤的土地,看看它瑰丽的面容;如果你不了解中国,请怀着对这个伟大国度的敬畏,去触摸它澎湃的脉搏。中国啊中国,人们为何对你爱得如此深沉?朋友,若你想要了解,就请随我去领略那五千年的荣光与骄傲吧!
文明之光——“一带一路”
当张骞身处西域时,不知道他是否曾感叹过这里的荒凉。平沙无垠不见人,径万里兮度沙漠!前途艰难,但是,他选择了出发,选择了风雨兼程和义无反顾。驼铃和烈日随他一起,走向未知的远方。历史上,多少中华儿女埋骨他乡而默默无名!所幸的是,张骞成功了,尽管被大月氏处处为难,他还是成功地传递了和平与友善的种子,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少数民族的交流,他不仅带回了葡萄和珠宝,更推动了共享与包容,让更多的人走了出去。所以你看见了甘英为安息国王挂上丝绸,你看见了鸠摩罗什为传承大乘佛法跋涉万里,你更能看见习总书记倡导的包容、合作、共享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你不只是桥梁,也是博大的胸襟,成就正在追梦的赤子!
诗意栖息——美丽乡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穿越茂密的树林,你能依稀看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胜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景,鞭策着华夏子孙不断前行。心中有桃源,你便不必望穿秋水地去寻找。这与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内涵完美契合。村镇门口修葺一新的建筑,平坦宽阔的马路和乡亲们因实现致富而洋溢的笑脸,是时代无声变迁的写照。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安居乐业,这实在已臻于《礼记》中天下大治的境界。我真诚地祝愿: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愿这美丽的精神家园永驻心间。这大概是国人不老的诗意与远方吧!
驰向远方——高铁速度
中国速度,震撼世界。从改革开放几十年后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到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再到如今“高铁速度”频繁刷屏,我们不得不感叹:厉害了,我的国!鸟瞰中国,你会为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而震惊。那是新生的希望,那是中国力量,正在崛起!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美哉,我巍巍中华,与天不老;壮哉,我巍巍中华,与国无疆!世界东方屹立着巍巍中华,赤子心中燃烧着不灭骄傲!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议论性散文。考生抓住“一带一路”“美丽乡村”“高铁”三个关键词,表达内心的“荣光与骄傲”,文气充沛,气势磅礴。醒目的结构和以小标题的形式标清内容,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晰,每段文字都表现了考生的自豪感,又紧扣全文中心。文章语言精当,用例、化用恰到好处,语言富有画面感又饱含情感,行文整散结合,既有节制又意气风发。
我眼中的中国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诚然,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短板也会显现出来。中国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是最好的时代
大国泱泱,大河滂滂。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犹记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景象;犹能想起驼铃声声,昭君出塞;犹忆起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丝绸之路将展现出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也给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她积极响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时也让中华文化传播四方。
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中国保障国内民生,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为此骄傲。
这是最坏的时代
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时,其短板亦会十分突出地暴露出来。发达的工业同时雾霾成了各个城市“常驻”的客人。当绿水青山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面纱,当蓝天白云不再拥有它们清晰的面庞,当口罩成为人们出行必备的物品,我们应该反思。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了大自然,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环境问题,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工业发展,不法分子和黑心商家为了经济利益,视人民利益而不顾,制造并销售有害的食品。三聚氰胺、毒胶囊、地沟油等等层出不穷,这类危害社会的事件不断被曝光,食品安全也就成了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不敢买”成为社会普遍心理。甚至有网友打趣说:中国人的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胃。
不论是最好的时代还是坏的时代,中国始终走在路上。我相信,最好的一面展现的将是中国长期的面貌,最坏的一面只是暂时的。中国一定会用他的实力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风采,也让生活在中国的我们倍感自豪。我们已经在行动了,我眼中的中国就是最棒的中国。
此生无悔入华夏!
名师点评
6.全国II卷高考作文解析 篇六
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材料分析】
材料第一段第一句描述现代生活现状,是绝大多数考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第二句则如的天津卷一般,描述了一种未曾发生的科技畅想。
材料第二段阐明问题:我们应该拥抱现代科技,足不出户地通过互联网感受世界,还是需要真正走出房间,亲身感知?
此外,规定文体必须为议论文。
【立意角度及素材】
立意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使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拥抱变化;
立意二(推荐):我们不可完全依赖于现代科技,使用需适度。人类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是不可能完全通过科技来传达的。我们可以运用科技手段来传递信息,对于可能影响人类情感交流的技术,我们无法完全远离却可以保持适度的距离。
【特别注意】
1、浙江是高考(精品课)改革的前沿省份,与相比,命题思路变化较大;
2、审题难度明显降低,主题常见易把握;
3、必须写成议论文,立意角度相对固定,高分作文靠论证逻辑取胜
【难易度】
7.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 篇七
一、仔细审题、不要盲目作文
审题,是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2015年全国高考二卷的材料给出了三个人物,除了都对社会有贡献这个相同点以外,剩下的都是不同。如果考生任选一个人物,挖掘人物品质,文章写得也许很顺畅。但在材料的最后还有这样一段话“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你要写清楚谁更具风采,但你的文章更要解决是否“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才是所给材料的题眼。也就是说这次作文是不能就单一人物来作文的,一定要在比较分析三个人物后,体现你的选择。比较分析就是“思考、权衡”。近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开放性作文,所考察的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所以高考中跑题作文已经罕有出现,但无论是在习作还是考试中,都会出现偏题作文,其实这都是审题不明造成的。在现在的高考阅卷中,立意也是要分等级的。好的立意分值和一般立意的分值虽然在标准化批阅时的打分差距不大,也就是几分,但在文章的综合评判上, 分数的差距就会很明显,一般为7—8分,乃至一个分数段的差距。所以,想要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分数,一定要过审题这关,绝对不能盲目作文。
二、仔细分析,不要一叶障目
近年来的全国卷作文都是材料作文,大家觉得材料看懂、知道意思就可以作文,其实不然。想要说明和阐述一个理论需要几百万字的论著,想要反应社会的一角需要几十万字的小说,想要分析一个问题需要几千字的论文。考试中的材料才几百字,却能让你明白你该如何作文,材料一定非常概括、凝练、有内涵。所以,别小看这一、二百字的材料,它需要你用心来分析。
今年的材料给了三个人物,仔细阅读可以得出以下思考。
老李,他笃学敏思,矢志创新,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他破解生命科学,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去做“破解生命科学”这么大的命题? 他率领团队,不是什么人都能率领团队的吧?
老王,他爱岗敬业,练就绝活,那什么样的人能做到这一点? 他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那他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他从高职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他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小刘,酷爱摄影说明什么? 不是谁任意拍出来的照片都会被人称道吧?
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更加深入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老李应该从小就是个优等生,在学业上不断攀登,接触到了科学的大门,自身拥有过人的魅力,大家愿意追随他共同研究。他善于带领团队,能够让团队产生合力不断突破研究,并且不甘落后,一直勇于创新。
老王应该是中等生,在学业上的成绩只考上了高职, 但他却能干一行、钻一行,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性,虽然在综合学习上不占优势,但动手能力特别强,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并不断地发挥自己的长项,把善长的专业做到极致。
小刘应该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更加看重自己在精神上的享受,材料说他酷爱摄影,但却没有说他是个摄影家或记者,这只能说摄影只是爱好而不是工作,但他在自己的工作之余,显露内心本性,勇于尝试,最后也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在得到这样的结论后,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这三个人也许就是我们千千万万考生们的缩影,考生们正处于这三个成功人的“青年阶段”,他们的成功给考生指明了方向。 这种成功的代入感会引发出强烈的共鸣,分析到此,考生们就会有话要说“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 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1]王国维的这句话说的就是带入人物, 引发共鸣,再跳出人物,做出公平的议论。其实这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分析材料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泛泛的理解,只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刚作文的时候也许还能下言过百,等到展开深入的时候就会理浅词穷了。
三、仔细思考、不能随心所欲
当有了上文的分析后,考生们大多有话要说,但请别把感情现在就抒发出来,这毕竟是考试,不是读后感。你得去“应答”题目。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材料呢?
1.考题后面的背景
当今的高考不仅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对于千千万万的考生而言,高考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所以就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说。但是不是只有过了独木桥才能有所成就呢? 这次高考的材料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屡创新高,大学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反而成为了“包袱”。大学生就业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作为,更需要大学生自身“作为”,别去挤“好的”只选择“对的”职业,选择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
这样的考题就是要看看这些即将成为大学生的考生们是不是从小就有了理想,有了自己选择。如果你早早的就立下宏愿,那这次作文恰恰给了你抒发志愿的机会,如果你没有任何想法,那这作文也就只能写得“假大空”。
2.网络评论的兴起
现在是网络的社会,每天网络上产生的信息量惊人。 人们发表自己的言论不是传统的报纸和书籍,随便一个手机,登陆一个网站,拥有一个账号,你就可以“畅所欲言” 了。但是有时间、有能力发“帖子”还是少数,更多的是在下边评论。那么问题来了,你会评吗? 你会评的有理有据吗? 你会评的让人信服吗? 面对一则新闻,你是仅仅表述一下你的心情还是阐述一下你的观点呢? 这次的高考作文题目明确提到“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就是要考察一下你的思辨能力。
当你能够了解作文题目的深层含义时,你就能够把握住作文的方向,看清出题者的思路,把握材料的脉搏。阅读前的心理背景同阅读中对作品的心理反应必然相互作用,如果他们的性质和方向是一致的,就互相加强,产生放大作用; 如果他们的性质和方向是相悖的,就互相消弱,产生缩减作用[2]。
四、仔细作文,不能白话成篇
上面从审题、分析和思考三个方面解读了这次的高考作文题,正所谓“不辨不明”,也许这时考生们都“有感要发”了。但高考作文不是你随便发发感慨、写明自己理想、 心情就能得高分的考试,高考作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察你的作文能力,也可以说是“成文能力”。什么是成文能力呢? 就是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承载你的思想。北京四中的一位常年评阅高考作文的老师这样说过“一篇作文先看看运用了什么样的词语,什么样的修辞,什么样的句式,使用了几种标点符号,文章分了几个段落,基本上就对这人的写作水平有了大部分的认识”。这话虽然是有点经验之谈,但却深得高考作文的要领。
每年高考,作文都是大家热评的话题,随便什么人都能对作文评论一番,就连考生也能来上几句,但考生的分数出来以后和评论的思想几乎一致,却没有什么好分数。 作文说到底还是要看你的写作能力: 字词句是不是有过积累,能不能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能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来表达语气,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段落划分能否做到清晰有序; 有没有开篇点题,有没有结尾照应,有没有夹叙夹议,有没有议论抒情; 议论的时候有没有论证方法,描写的时候是否详略得当,抒情的时候有没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些都是阅卷老师需要摘取的得分要点。词语的锤炼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既生动又新鲜活泼的表现人和物,善于选择句式、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3]。所以在考试中想要拿到高分一定要把这些基础做好,所谓“文以载道”,不成文又如何载道呢? 没有平时的写作练习,题目分析的再透彻也是没用。
五、结语
8.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 篇八
录音内容复杂化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录音内容中提供的信息变得更加难以理解,这主要体现在:
* 人名地名生僻化
人名地名或专有名词一直都是历年高考英语听力考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今年的试卷上没有出现England或America等考生再熟悉不过的国家名,而是出现了Spain、Italy等相对少见的国家名(第9题),以及一些不常见的城市名(第16题的Louisville)和景点名(第14题的The Zen Garden、The Highlands以及The Red River area)。虽然它们可能是考生听都没听过的地名,看似陌生难懂,但它们毕竟不是听力题要考的内容,所以考生即使不明白这些“生词”的意义,只要知道这几个词表地名也能解题。
录音中的人名相对简单些,但也不是我们常见的,如试卷上出现的Michelle Ray (第13~16题)以及Dr Garfield (第17~20题)等。不过,它们基本都是对应录音中的主要人物,会反复出现,考生大可不必太过专注于其读音,只需明白它们就是人名,将注意力放在解题关键信息上,解题就会容易很多。
* 数字读法多变化
去年的高考英语全国卷I听力部分共考了三道数字题,今年虽然只考了一道,但是难度不小。而导致难度提高的并非设题而是录音,一起来看第3题。
3. At what time will the two speakers meet?
A. 5:20.B. 5:10.
C. 4:40.
【录音原文】
M: Let's meet at 4:40 (twenty to five).
W: Well, could we make it at 5:20 (twenty past five).
M: That's a bit late for me. I could manage at 5:10 (ten past five).
W: OK. See you then.
【解析】对于那些对数字不那么敏感的考生来说,这组数字听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英语中的时间本身就有很多种表达方法,如果考生平时只对某一种说法比较熟悉而对其他说法很陌生的话,听录音的时候就很难快速且准确地反应。比如C选项4:40,录音中采用了传说中的“逆读法”(twenty to five),如果考生平时只习惯于“顺读法”(four forty),那么就很难将选项中的4:40与录音中的five联系起来。而对于A选项,录音中读的是twenty past five,与C选项的读法仅一词之差,很容易混淆。当考生正纠结于这两者时,却恰恰错过了最重要的解题信息:ten past five,即5:10。故正确答案为B。
【小结】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学应注重人名地名以及数字的听力训练,尤其是数字方面,不仅仅是针对时间的读法,还有价格的加减运算读法也有必要熟练掌握。此外,大家还应注意对数字题的预测。以今年的数字题为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选项和题目的暗示判断出对话极有可能会围绕见面时间的提前或延后进行讨论。
题目设置多陷阱
* 选项在录音中齐现身
今年的考生对高考听力部分评价最多的就是一个字:绕!其主要原因在于命题者利用录音中出现的内容设置干扰项,令考生在录音中几乎能听到所提供选项的全部内容,不能再简单依据“所听即所选”的原则作答,从而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以第1题为例,这是一道关于戏剧(play)的题。
1. What does the man like about the play?
A. The story.B. The ending.
C. The actor.
【录音原文】It's a simple story with a happy ending, but luckily they had a very strong actor, and he managed to carry the whole play.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词是the play,三个选项中的ending、story以及actor都和play相关,且在录音中都出现了,但这道题中说话人的态度非常明显,用了感情色彩十分突出的but以及luckily表示出对actor的欣赏,因此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正确答案为C。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其实并不难,很多考生只是习惯于凭借“所听即所选”的原则解题,而当题干中的所有选项都出现在录音中时,就容易产生疑惑,判断失误,导致失分。考生如果在备考阶段仔细研究过历年真题,遇到这类题目应该就不觉得陌生了。因为早在2008年,湖北卷的听力部分就出现过非常类似的题目:
5. Which aspect of the film does the woman like?
A. The plot.B. The music.
C. The dialogue.
【录音原文】
M: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lm, Ellen?
W: Well, the plot is not so good.
M: But the music ...
W: The music is just so-so. Anyway, the dialogue is humorous.
【解析】同样,录音中也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所给的三个选项:plot、music和dialogue。如果考生在听录音时没有整体把握,仅仅只关注了关键词the film而不注重其相关的修饰信息,显然就会难以判断。录音中,plot用了not so good (不太好)形容,music只是just so-so (一般般),而dialogue却是humorous (幽默滑稽的),感情色彩非常明显,说明the woman喜欢的是dialogue,正确答案为C。
【小结】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听力题,单从选项的设置上我们就不难发现,该部分对考生的要求正在逐年提高,以前那种“唯有正确选项会出现在录音中”的题型正逐年减少甚至消失不见。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未来短对话出题的趋势。因此,“听到什么选什么”的策略并不可取。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中注重策略,专心听完全部录音,不仅要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把握,同时还要注意对关键信息的甄别和筛选,善于分析,去伪存真,才能在遇到此类型的题时胸有成竹。
* 陷阱改设题干中
以往高考英语听力部分所考查的场景常常都是与考生关系密切的场景,如学校、购物、饮食、机场等,且说话人一般都在该场景中。今年略有变化,考查的并不是说话人所在的场景,而是说话人谈论的第三方所处的场景。例如第6题:
6. Where is Ben?
A. In the kitchen.B. At school.
C. In the park.
【录音原文】
W: Hey, where is everybody?
M: They took Ben to the park. Where have you been?
W: Sorry, I'm late. I picked up the cake and it took me longer than I expected. When will the party start?
M: Ben invited 8 children from school and they'll arrive at about 2 in the afternoon.
W: OK then. I'll put the candles on the cake and leave it in the kitchen. And then I'll come and help set the table.
【解析】阅读选项,结合录音内容可知,三个选项中的核心词在录音中都有,且说话人所在的场景是in the kitchen,所以很多考生受经验主义影响错选了A。需要注意的是,题干问的是“Ben在哪里?”即Ben所在的场景,而非对话发生的场景。由第二句“They took Ben to the park.”可知,正确答案为C。
【小结】通常情况下,考生看到where类的场景考查题,再结合选项看到熟悉的场景时,就会不自觉期待在录音中听到相关场景的标志性词汇,而往往忽略了题干的具体信息,导致出错。上题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考查的仍然是考生都十分熟悉的场景,且录音中也都出现了这些场景的关键词,但命题者却在出题时进行了小小的变革和创新,打破了“考查说话人所处的或对话发生的场景”的惯性思维,令不少考生落入了陷阱。所以笔者在此再一次提醒考生:经验主义要不得,惯性思维要打破;题干信息细琢磨,录音内容巧捕捉。
对考生推断能力的要求更高
推断题要求考生对对话发生的背景、地点和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话人的意图进行推断。出题者经常会通过替换同义词或近义词、变换句式结构、变换逻辑关系词等方式进行考查。今年的听力部分出现了大量的替换现象,例如第17题:
17. Why do some people say they never have dreams according to Dr Garfield?
A. They forget their dreams.
B. They don't want to tell the truth.
C. They have no bad experiences.
【录音原文】
... Mostly when people say they never dream, what they really mean is that they don't remember their dreams or they don't think their dreams are important....
【解析】录音原文中出现的词是don't remember和don't think ... important,三个选项中,唯有A项的forget与don't remember相对应,故正确答案为A。需要注意的是,同义替换和近义替换不能扩大、缩小或偷换原文的概念和意义,如C选项的no bad experiences与don't think ... important虽同属否定,但并非同义或近义关系,故不正确。
类似的还有第19题的A选项(It is very useful),对应的录音内容为“they help us deal with our problems”。
【小结】应对替换,仅仅依靠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积累更多更好的词组和句式才是王道!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推理概括的题目在以往的试卷中不会超过四题,但是今年加上主旨题在内一共出了七题,超过了听力题总数的1/3。可见,同学们应充分重视听力推断题。那么,同学们如何通过阅读题干的已知信息预测哪些题目是推断题?以今年试卷中出现的提问方式为例:
8.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11.Why does the man say that he should keep away from babies?
16.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in general?
17.Why do some people say they never have dreams according to Dr Garfield?
18.Why did Davis stop having dreams?
19.What is Dr Garfield's opinion about dreaming?
20.Why do some people turn off their dreams completely?
上述这些提问方式中出现了“what ... talk/say about”“opinion about ...”“why”等等,多为谈论内容、观点意见、原因等,一般都要求考生通过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推断、概括总结等,难度较高,是所有听力题型中最容易失分的一种。从今年的题量来看,以后的考试必定会对考生听懂和理解录音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丰富词汇和句式的“储存量”,注重听力训练。
总而言之,高考英语听力部分正逐年提高难度并不断推陈出新,同学们如果单纯沿用以前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技巧去解题已不足以应付。想要获得听力高分,同学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听前仔细审题、做好预测,听时集中精力、捕捉关键信息,听后对信息去伪存真、筛选答案。而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同学们应尽可能每天定时定量“磨耳朵”,注重跟读和模仿。听和说其实是个互相影响的过程,能说得出就能听得懂。特别是听力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比较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课本上很少出现,只能靠同学们平时主动去搜集。此外,同学们还应重视积累一些常考的词组,比如work on这个词组已经连续在2009年和2010年短对话题目中出现,而在今年的最后一篇短文中又出现了!还有manage (to do sth.)这个词(组)几乎每年都考,今年在短对话中甚至出现了两次(短对话1和短对话3)。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多加记忆和掌握。俗话说“功在平时”,只有在平时真正付出努力的人才能在高考英语听力中稳操胜券、自如发挥。
作者简介:
9.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 篇九
【作文题目】
是以“某人推出花茶新工艺,但很快被模仿,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他担心会破坏这一市场。于是公开工艺流程、并制定行业标准。最终规范了市场,自己也成了致富带头人。”为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1、四川
【命题解码】
20是四川省由自主命题回归全国卷的第一年。考生所使用的语文全国Ⅲ卷(适用四川、云南、广西),全卷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平和之中见深意,在凸显学科特色、彰显“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功能、关注传统文化、直面时代主题、着眼考生未来发展等方面有诸多亮点。
其作文选材“小羽的创业故事”属于阐释型新材料类型,既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小羽带动乡亲集体致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代语境的一个缩影。围绕这一事件,可以探讨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与推陈出新、创新驱动与创业环境等诸多话题,由近及远地生发思考、写出有才情有时代意义的文章。
(1)审题立意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及含义。首先看今年这则叙事体材料,主体对象是“小羽创业”,主体事件是“推出了花茶新工艺”、“公开工艺流程”“成了致富带头人”,其次在字里行间材料的命题人对“某人”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是“欣赏”,是“肯定”,是“赞美”。材料中的“小羽”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呢?“推出了花茶新工艺”,体现了探索创新精神;为了遏制“大量假冒伪劣”,而不惜“公开工艺流程”,体现其开放的思想,乐于分享的态度;“小羽”传播“花茶新工艺”,“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把市场做规范,”带领“茶农”一起致富,“自己也成了致富带头人”。而“小羽”的行为和体现出的精神品质,正是现今社会需要大力弘扬的。
(2)审题构思角度切合题旨的如:敬业,和诣,分享,法制,公平,诚信、知识产权保护等。立意重点可放在思考材料的主体对象最后公开工艺流程、制定行业标准的行为上,挖掘其行为折射出的品质,如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襟、敢于舍弃眼前小利、着眼全局、维护规范、规范行事等,最终还要联系结果“最终规范了市场,自己也成了致富带头人”,这说明具有优秀品德的人最终会取得成功。
(3)立意较好的角度和标题:
1)责任角度:责任与行动、愿责任之风劲吹、眼光要长远,胸襟要宽广;
2)竞争角度:正面突围、愿共享之花遍开、与人分享,天下为公、创新·分享·共赢;
3)规范角度:规范的市场创新的沃土、市场的规范是成功的保障、变“堵”为“疏”,规范市场;用胸怀和眼界开拓市场;用规范为发展开路等;
4)担当角度:规范成就模范、“工匠精神”引领时代发展、博大的善心,有效的善行;
5)用观念引领全新发展、创新观念,拓宽发展之路、政府可在市场规范与发展上做得更好。
【高分作文】
父亲
最近一次看到父亲,发现父亲的.头发少了,头顶的“地中海”也若隐若现,母亲高兴的忙上忙下,但我不知道是感到高兴还是难过。
前,父亲经过一路奋斗和打拼,终于在这座落在川、滇,黔、渝交界的美丽的小山城站住了脚,一度成为老家人羡慕的城里人,一家饲料厂的老板。他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搞企业最怕假冒伪劣产品”。他说这句话时,语气总是那么重,表情总是那么严肃,而我总似懂非懂地点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才明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讲规矩是企业家的良心,市场的规范是成功的保障。
成为一名企业家,拥有自己的事业,这是父亲一生的追求,但这并不庸俗。因为过去穷,没有钱是他永远的痛,因为没有钱,爷爷最终死于糖尿病;因为没有钱,奶奶最终死于肺癌;因为没有钱,父亲不到15岁,就早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一生四处在风雨中奔波,一生在泥水里劳累,确实始终徘徊不前。他在乡下卖过猪肉,在乡镇开过茶楼,也曾伙同他人一起经营过小煤矿,也三把铲子,一口锅办过饲料厂,当过厂长。只要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都一心一意去干,去闯……
最难忘的是几年前的一天傍晚,一切都变了,这个他苦心经营的事业一下子破碎了,我们全家被迫在傍晚时分搬出来了,搬出了我从小就住在里面温馨的家,妈妈茫然无措的低声抽泣着,我茫然地看着凌乱摆放在街边的家具。
“我的饲料新配方刚批量上市,受到养猪大户的欢迎,怎么才几个月,市面上就冒出几十个?”父亲低着头,倚在黑夜路灯柱下的木椅上,不知是在给我抑或是妈妈说话,还是在自言自语,话语中还夹着烟味,烟蒂也掉了一地:“外地几个万头猪场死了快出栏的猪,硬说是我厂的饲料有问题,赔了四十多万!”
假冒伪劣毁掉了企业发展的命,毁掉了我的家啊。
后来父亲只身去了两千公里外的地方又办了建筑扣件厂。他汲取了教训,每个扣件都打上自己厂特有的标志,发往建筑工地的扣件也亲力亲为,一个个检查。还牵头拟定了建筑扣件等非标件的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久而久之信任他的企业越来越多,甚至外省的建筑企业也来进货。该地也慢慢地成为建筑非标件的集散地。
每次通电话他都不忘教导我“一定要守学校的规矩,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才能要求别人”。放下手中的电话,我对着台灯沉思:搞企业如此,做人不也是这样吗?。
有时父亲也给我开玩笑说:“上大学我和你妈跟你一起去吧,你走到哪我们跟到哪,嘿嘿”我知道,父亲,走到哪,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讲规矩的男人。
10.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 篇十
材料一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寖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5)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
(6)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参考答案:
(5) 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6) 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的道理。
本题是跨学科综合题,把历史地图和古文结合起来,隐性介入当前国际上的“迁都”热点,考查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失分情况及原因
1. 基础不扎实,概念不清晰
对于第(5)小题,表现为两个“分不清”:第一,分不清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的区别;第二,分不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许多同学错误地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论,所以答题时只用辩证唯物论观点进行分析,没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联系、发展的观点进行思考。
解答第(6)小题时,有的同学认为两种建都观都是错误的;有的同学认为以“阴阳五行说”为依据的建都观是正确的,“在德不在地”的建都观是错误的;也有的同学古文功底不好,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因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2. 答题方法不规范
一般来说,回答论述题既要有理论的支撑,又必须联系实际,夹叙夹议,事理交融,但许多同学写出了事与理脱节、材料与观点脱节的答案。比如,有的同学在回答第(5)小题时只讲了三个原理,不与实际的材料联系;有的同学在回答第(6)小题时只进行判断,却没有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进行论证。
3. “漫天撒网”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答题没有把握时,有的同学就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把自己能想到的、与本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点都罗列上去,总会有几点切合答案。殊不知,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相当于让阅卷老师做选择题,很令人反感。
二、 对策及建议
1. 立足教材,深化基础知识
注意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近似的、邻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关联。比如市场和市场经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和公民、权利和权力等。要通过一课或一单元的学习,搞清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要设计好知识体系图表,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纳,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2. 不断磨炼,提升解题能力
11.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 篇十一
1.【解析】选B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依据文中论述的悲剧在第三段限定为“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而D项为历史事实,而非文学艺术。
2.【解析】选C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为偷换概念,文章倒数第2段倒数第2行说,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获得悲剧感。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依据文章倒数第2段,悲剧作为艺术,它建立了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展现的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些陌生的空间,审美主体才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才能体会“以悲为美”的意思。
4.【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对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能力。“励精”是“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之意。
5.【解析】选D。本题重点考查对文中语句的解读推断能力。断句遵循两个原则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断句语句表现的是面对李揆的嫉妒休烈坦然应对,前主语多为李揆,后主语多为休烈,先交代李揆嫉妒的缘由,采用的打压手段,后叙写休烈的坦然。补充省略的主语,抓住词语名词、代词“宰相李揆”“之”“国子祭酒”“之”“休烈”以及虚词“以”,理清事件的逻辑性就可以了。
6.【解析】选A。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精准概括、提炼的能力。“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评析不当,错误。并非直言不讳,而是委婉含蓄。
7.【解析】
(1)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实词“罪”,从句子结构看应为动词,可翻译为“归罪”。重点实词为“规”,依语境理解为“改正”。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主,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这个句子关键抓住“下”“亲”“推毂”等实词和“曾无”固定句式。可以翻译成“屈身对待”“亲近”“推荐”,“曾无”可以翻译成“连„„都没有”。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评分标准】(1)“罪己”“规过”翻译正确各1分。(2)“亲贤”“推毂”“曾无”翻译正确各1分。
附【译文】
于休烈是河南人,有美好的品性,坚贞、诚实,机敏有悟性。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擅长写作文章。被举荐为进士后,授官秘书省正字,后又转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出京做了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发动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升迁做了太常少卿,掌管礼仪方面的事,兼修订国史。肃宗从凤翔回到京城,振奋精神致力于听从接受大臣建议。曾经对休烈说:“国君的举动一定书写,是好的历史。我有过失,你书写吗?”于休烈回答说:“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
主,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当时中原发生了动荡叛乱,经典书籍基本找不到了,没有历史书籍可以检索、搜寻。休烈上奏说:“《国史》《实录》,是圣朝大的经典,修订撰写了很长时间,现在没有底本。我期望下御史台推断勘订从史馆得来的资料,让府县官吏收集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到《国史》《实录》,如果送到官府掌管机构,要付大价钱收购赏赐。”以前的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战胜贼人,进入东京,至此把他家里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不久,于休烈转任工部侍郎,修订国史,奉献《五代帝王论》,皇帝嘉奖了他。宰相李揆自夸才能嫉妒贤臣,因为休烈修订国史和自己地位并列,很嫉妒他。上奏让休烈做了国子祭酒,权且留在史馆修订编撰史料来使他在自己下列,休烈很恬然淡定,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代宗即位后,辨别名望官品,宰臣元戴很赞成他,于是征拜他做了右散骑常侍,依照以前兼修订国史,多次升迁被封为东海郡公,加任金紫光禄大夫。在朝总共三十余年,多次掌管要职,家里没有多少积蓄。为人恭敬节俭温和仁爱,不曾在脸上显现欢喜生气的神情。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休烈)十分喜好经典书籍,经常手不释卷,直到临终。大历七年去世,年龄八十一岁。这年春天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特地下诏赠名号韦氏国夫人,埋葬那天提供了很盛大的礼仪。等到得知休烈去世的消息,追思悼念了很长时间,褒扬赐官尚书左仆射,赏赐百匹赙绢、五十端布,派拜见使者内常侍吴承倩去个人府第宣告慰问。作为一介儒生的荣耀,很少有和他并列的。
8.【解析】这首词的上半阙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春天风雨交加,枝残花落,为凄凉惨败之景,再加上残日西斜、寒水自碧,让人对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评分标准】既明确作用还要结合内容分析。要点答出奠定感情基调,2分。要点②结合内容分析,描绘画面概括氛围,3分。
9.【解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歌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写出了词人因愁而无心下棋,但又想通过下棋摆脱愁苦,因而思绪烦乱,犹豫不决。抓住动作,结合前句进行合理联系,就能得出答案。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评分标准】准确答出词人愁情,2分;能借助诗句,抓住动作“整顿”、“沉吟”进行分析阐述的,4分。
10.【解析】(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中易错字为“长”,易写为“常”;还有“太”值得注意。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其中难写字为“猱”;易错字为“度”,易写为“渡”;“援”字也为难写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是易错字。
只有建立在对默写名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联想得到答案。
【评分标准】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11.(1)【解析】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CE不得分。本题考查对文学
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涵盖面广,涉及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需要我们全面分析选项,落实相关文段、放眼全文脉络、慎重确定答案。B项,原因分析不完全正确,我吃惊的是为何渡夫说出这般吓人的话,当然也有防范意识和担心。C项,结合文章相关语段分析,留下住宿的缘由是上岸返回,路途遥远,一样危险。E项,对渡夫脸上没有异样表情,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的心理情感分析不正确。应该是惊诧于老人的淡定以及胸怀的宽广。
(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正面描写来分析总结,还要结合环境描写、陪衬人物等侧面手法来剖析。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复。结合语言,自述的自身经历以及神情举止可整理概括出人物性格。由文中渡夫对“我”的种种担心安排,以及和我的坦诚对话、“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可分析出人物热心等性格;由文中“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等句子可看出对生活的态度,刚强不屈,坚强对待,坚持自由的性格。
答案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各2分。要点①要答出对人的态度,热心。要点②要答坚强独立的性格;要点③要答出对生活有信念、对命运不屈服的意思。
(3)【解析】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叙述表现手法,是一道鉴赏题。要重点考虑情节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注意不同叙述角度的作用,结合叙述方式的好处,分析文本。叙述角度上,文章以第一人称写作,显现了事件的真实性;叙述方式上,作者并未直奔主体,而是用谈价钱引出,颇为引人;主体通过两人的交谈展开流动,落脚点可集中在渡夫身上;内容安排上溶入情景描写,让人展开联想体会
【评分标准】第一点是叙述角度为第一人称,结合文本分析好处,2分;第二点叙述方式上开篇引入方式及好处,2分;叙事过程的方式及作用,2分;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2分。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阅读能力。赏析解读赏析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文章故事情节由渡夫感情的急剧变化结尾,在歌声中结束,出人意料形成突转;内容刻画人物形象上,前文写了渡夫经受的打击、苦难,而仅隔一晚,态度发生巨大变化,看出人物胸怀的宽广,洒脱豪放,同时也可理解为排遣自己的痛苦;抒发的思想情感上,默默的承受变化突变为纵情高歌,体现了苦难的深重;主题的关系上,歌声也唱出了渡夫的心声,体现了渡夫对生活的态度。
答案:
【评分标准】答案能答出结构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思想情感的抒发,和主题表现的关系四方面作答,每方面2分,两点5分,三点以上8分
12.(1)【解析】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A得1分,选CD不得分。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项文章第二段中虽提及玻尔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但未明确表明爱因斯坦对他有直接的支持;C项关注倒数第三段信息,文中只是说玻尔去德国调查德国科学家安全情况,并非有敏锐的察觉,也未提及是大批犹太科学家,他参加的是救援组织,并非抗敌组织。D项倒数第二段是着力点,文中只是出于对研究原子弹成果的担心,是出于良知,并非有政治家远见,只是建议英美首脑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而并不是禁止使用核武器。是歪曲文意。
(2)【解析】考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提取关键词,然后分条作答。答题区间为第一、二段,尤其是第二段开头两句话。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点明身份地位;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
学点明争论内容;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点明影响的广泛。整理即可。
【答案】(1)从成员看,论战双方都是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2)从内容看,辩论涉及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3)从影响看,辩论带动了物理学界的学术争鸣。
(3)【解析】考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提取关键词,然后分条作答。答题区间为倒数第三段,段落结构为分总式,结论句就是“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推前整理分三条三个层次概括,第一层从“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抽取信息;第二层从“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抽取信息;第三层从“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可概括出精神独特。
(4)【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探究能力并能提出个人见解。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标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中的事例作深入的分析。立足人格魅力分析整合文本材料,从第二段“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可看出无个人恩怨;从第三段“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可分析出善于培养发现人才;从第五段可抽取信息整合出人道主义精神,从立足本国建立哥本哈根学派为祖国培养人才,看出其爱国情怀。
【答案】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现代汉语成语运用的能力。“当仁不让”侧重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责无旁贷”侧重责任担当;“义不容辞”侧重道义必须性。① 句中“天职”强调应当应分,指的是道义;②句中“承担义务”则更多是一种责任;③句中突出面对重任,强调积极主动。此题分析语境是重点,故选C项
14.【解析】选D。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他充满着辩证法”主谓搭配不当,应该为“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运用了辩证法”;
C项乱用介词,“就„„方面”后面连接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应该将“就„„方面”改为“在„„方面”;D项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应该把“不仅”放在“过程中”的后面。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语言连贯、语言内部联系的掌握程度。答题的时候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
根据③叙述内容推断主语应为“珠算口诀”,而④句依照逻辑应该是“珠算算盘”,可以连接为⑥③和②④,⑥中关联词“则”可确定上句对应句有②,①和⑤ 都是珠算的优势,与前面对珠算的介绍构成前因后果关系,而⑤为最终结论,因此排列为②④⑥③①⑤
1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的内容,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根据上文的坏处列举,应该为概括性较强的一句话。②处根据转折连词“然而”应为“坏处”的反面“好处”,下文具体内容
也印证了这点。③根据前文内容植物还活着,而如果土壤被污染,后果则为植物死掉,也回应了后面“失去”二字。
【答案】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17.【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图是构思框架,表述时依照一定的顺序,先总后分注意事件的开展顺序,先准备后实施,不要丢落信息,再调整保持连贯。
【评分标准】内容完整,1分;总分归类准确,1分;表述准确,2分;语言连贯,2分
【高考作文全国高考I卷作文解析】推荐阅读:
全国I卷高考作文优秀09-12
高考全国卷作文10-03
高考全国卷作文立意与06-13
2023高考作文点评(安徽卷、全国卷)10-31
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06-29
全国二卷高考作文范文08-16
全国卷II高考材料作文真题07-17
202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09-17
历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慢尝书香10-19
全国卷2高考零分作文:如果有,那是谁呀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