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恩故事

2024-07-22

我的感恩故事(18篇)

1.我的感恩故事 篇一

母爱伴我成长

固河镇沙王小学 窦心妍

又是一个槐花飘香的五月,又是一个柳絮飞雪的五月,又是一个感恩的五月,母亲节来临之际,我要把心中最温情的话送给我的妈妈。

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享受着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妈妈的爱会捉迷藏,它有时藏在一顿丰盛的早餐里,有时藏在一身干净的衣服里,有时藏在一本崭新的图书里,有时藏在一个温馨的睡前故事里……妈妈的爱无处不在,我在妈妈的爱里幸福成长。

妈妈是个热爱生活的“美学家”:花开的季节,她会带我去认识路边的野花野草,带降落伞的蒲公英、长着天线的车前草、绿油油圆滚滚的地肤草;落雨的季节,她会和我共撑一把雨伞蹲在院子的水洼里观察蚯蚓;叶落的季节,她会和我一起收集形状各异的叶子做标本;飘雪的季节,她会和我堆一个胖胖的雪人,并且随心所欲的打扮它。在妈妈的熏陶下,我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迷上了弹琴、画画、书法、茶艺,并在妈妈的鼓励下,去试着接触和学习,我感谢妈妈让我懂得艺术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别看妈妈平时是个温柔恬淡的人,可坚强起来,她简直就是个“铁人”。去年冬天,爸爸因右脚骨折住进了医院,妈妈一边要照顾住院的爸爸,一边牵挂着家里上学的我。她来回奔波在医院和家的路上,吃不好,睡不着,憔悴了好多。而我因为没有了妈妈悉心的照料,发起了高烧。当妈妈赶回来时,天已经很黑了。她顾不得天黑路滑,抱起昏昏欲睡的我往卫生室跑去。当把八十斤重的我背进屋,妈妈的汗水已经湿了衣服,我在妈妈的怀里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当醒来时,液体已经输完,妈妈揉了揉被我压麻的胳膊,又把我背回了家。妈妈一夜未睡,为我量体温,擦拭身体,喂我喝水,有了妈妈的照顾,我很快康复了,爸爸也出院了,而我的妈妈却瘦了一大圈。可她没休息一天,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就像个打不败的铁人一样,让人敬畏,让人心疼。

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有一个全天下最好的妈妈。她教会了我坚强勇敢,她教会了我乐观向上,她让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在于一颗美的心灵,她让我懂得了人要学会感恩,要宽容待人。妈妈,岁月一定会温柔待你,就像你爱我,我爱你那样!

指导教师:尹桂萍

2.我的感恩故事 篇二

大地告诉我, 我是一粒种子, 一粒将会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她点燃了我心中生长的希望, 鼓励我一直努力, 向上, 向上……

在漆黑的土壤里, 我却感觉不到一丝阴冷。大地亲切地为我讲述那即将到来的美好:蜜蜂快乐地忙碌着;蝴蝶送来醉人的微笑;萤火虫等待夜幕降临时绽放自己的烟火;迎春花期待黎明到来时飞鸟送来新婚的嫁妆……她用纯洁的爱滋润着我, 用浓浓的情描绘着未来的景象。

在大地的怀抱里, 我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 月色的皎洁, 群星的闪耀。我迸发出所有的力量, 向上, 向上……终于, 破土而出。

我是一棵树, 一棵普通的树, 我对自己说。我小心翼翼地探着头, 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你应该抬头挺胸。”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对我说。我尝试着抬起头, 直起腰, 立刻感觉增添了不少自信。

“你应该学会微笑。”旁边一朵正在绽放的花对我说。我开始改变自己呆滞的表情, 开心地还了她一个微笑, 我的嫩叶也开始在风中舞蹈。

“嗨, 你的目光应该充满希望。”天空飘来的一朵白云对我说。我的目光射向天空, 阳光那么明媚, 心中有了自己的目标。

就这样, 我走进了大自然。太阳的光芒给予我温暖;月亮的宁静让我陶醉;星星与我打着手语, 心贴心地交流, 两个不同的世界被友情连接在一起。我与空气、晨风、露珠共处, 寻找更多的快乐;我与狂风、暴雨、闪电搏斗, 磨砺出坚忍的品格;我享受着自己结出的甜的、酸的、苦的果子, 品尝着丰富多彩的收获……

大自然的一切给我提供了营养, 它们都是我的亲人, 引导我朝着正确的目标生长、奔跑!我把所有的感恩渐渐汇成天边的彩虹, 我要为大自然吟诵、歌唱!

但我无法吟诵, 也无法歌唱。因为我是一棵树, 一棵普通的树。

无法感恩的惆怅融汇成一条小溪, 奔向那浩瀚、充满诗意的海洋。我明白了怎样去感恩。

我用尽所有的心血在我的每一片叶子上作诗, 叶子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脉, 就写满我发自内心的真诚与感恩。

不久的将来, 我将把所有写满感恩的叶片挥洒, 让它们飘向———大地、云朵、太阳、月亮、星星……飘向给过我爱的每一位亲人, 让我感恩的声音飘向四方……

我的感恩, 我的诗。你听到了吗?

3.你应该了解的五个经典感恩故事 篇三

最后,小编还要向您讲述五个经典的感恩故事,因为那是前辈们总结出的人类大爱的精髓。

麦琪的礼物

妻子黛拉和丈夫吉姆在纽约过着贫困的生活,每天都要仔细计算努力节俭才能勉强度日。圣诞节快到了,黛拉非常想给吉姆买一件好的、稀罕的、有价值的礼物,她认为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让吉姆快乐,才配得上她对吉姆的爱情。不过现实是残酷的,黛拉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而她所希望的东西至少要二十块。不过她想出了办法,那就是卖掉她引以自豪的,又是吉姆最喜欢的一头美丽的长发——他们两件的珍宝之一,他们的另一件珍宝是吉姆祖传的怀表。黛拉用头发换来了钱后,经过仔细寻觅。终于找到了一条朴素高雅的白金表链,配吉姆的表非常合适。吉姆回来后让黛拉打开一个小包:一套嵌着宝石的玳瑁梳子。黛拉梦想中的梳子,正好用来装饰她美丽头发的梳子。然后她把表链给吉姆看,但吉姆已经用不着表链了,他把怀表卖了给黛拉买了梳子。

点评:欧·亨利的小说总是充满戏剧性。虽然夫妻相互的好意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因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他们体贴入微、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彼此最珍贵的礼物。

吊在井桶里的苹果

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但只是在小时候,当女儿长大时,不知不觉却与父亲疏远了,每次带礼物回家,都是买给母亲的,很少有父亲的,偶尔为父亲带回什么东西,他都像个孩子似的兴奋,话也多了起来。暑假到来时,父亲在电话中说家里的苹果树结了很多苹果,叫女儿回家吃,女儿敷衍着答应了。半个月过去了,女儿完全忘记了答应父亲回家的事。一日,姐姐打电话来问,爸爸说你回家的,怎么一直没回来?妹妹问有什么事,姐姐说,也没什么,就是爸爸一直在等你回家吃苹果呢!妹妹笑了,埋怨着父亲多事,街上不是有苹果卖吗?姐姐说,那不一样,爸爸特地挑了几十个留给你,怕坏掉,就用井桶吊着,天天放井里面给凉着呢。

点评:井桶里吊着的不止是几十个红彤彤的苹果,更是父亲对女儿沉甸甸的爱。对父母的感恩并不需要你用金钱或礼物去回报,有时只需要一个电话那头的问候,因为他们的爱最无私。

感恩节的荆棘花

快感恩节了,珊德拉的情绪却低落到了极点,因为她怀了4个月的孩子被一场交通意外夺走了生命, 这个感恩节本来是她的预产期,而在上个月,她的丈夫失去了工作。珊德拉想在花店订花,却不知道感谢谁,这半年,她太不顺了。店员热情地向珊德拉推荐一种感恩节的荆棘花——12根带刺的玫瑰花枝,玫瑰花都被修掉的。珊德拉大感惊讶地望着一位订购感恩节荆棘花的顾客向店员道谢,店员告诉她,自己过去一直为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所以,当厄运降临的时候,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一直都在享受着生活中的“花朵”,但是,荆棘使我明白了上帝的安慰是多么的美好。所以,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时刻”里学到的功课,店员制作了“感恩节的荆棘花”,并希望与他有着同样遭遇的人们能够体会到。

点评:人生就像一条蜿蜒而漫长的道路。路上不断有拌脚的石块,一路也许阴晴不定,但过去的毕竟成了“历史”,不乐观地走出阴影,怎能看见黎明的曙光照亮大路?

有魔力的红裙子

安娜一家有5个孩子,安娜是四姐妹中的小妹,她很羡慕弟弟,因为他总有新衣服穿,而安娜穿的衣服多是姐姐们穿旧的。丽娜是安娜的朋友,她的穿着既艳丽又有古典美。那天,安娜在她家玩,丽娜的妈妈拿出一包衣服,要送给福利商店,但看见了安娜,就先让她挑几件,安娜选了一条鲜红色的丝绸裙子,上面没有一点污渍,前襟上钉着7枚金色扣子,顿时,她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安娜很爱惜新裙子,每周至少穿3次,每次洗完都小心翼翼地把它挂起来晾干。红裙子是有魔力的,有了它,安娜几乎变了一个人,逐渐长成时髦的姑娘了。后来,小镇新搬来一户葡萄牙人,他们家很贫困,他们的女儿玛塔穿着旧衣服,极像以前的安娜。安娜决定把红裙子送給玛塔,希望它也能改变玛塔的生活。

点评:记住困难时刻的朋友给予你的帮助,随时提醒自己珍惜友情,也许他并不需要你的回报,但另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得到你的帮助则是他希望看到的。

旅途中的陌生人

一一到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旅游,旅途上遇见若干旅伴,发生了一些趣事。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年轻的中学老师趁假期出来旅游,一一感受到由于坚挺的货币和免签的便利让这些喜爱旅游的年轻人很容易地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一个中国人要想这样做就必须付出比他们多得多的代价。一对来自加拿大的工程师夫妇,酷爱旅游,他们谈到现在越来越便宜的机票和越来越详细的旅游手册让大部分穷背包族有了周游世界的可能,可这世界也正在变得越来越似曾相识。两位来自以色列的流浪歌手唱着好听的希伯来歌曲,但他们无法在祖国生活下去,因为战乱,人们都不去酒吧听音乐了,一一发现任何艺术都必须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发展。最后,一一在街头遇到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已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生活了8年,他们抱怨现在的钱不好赚,但回中国更得不偿失,所以他们选择做一种游民。

4.我的感恩故事征文 篇四

曾记否,妈妈弯着腰,耐心的教我们学走路,是妈妈让我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曾记否,爸爸用肩膀举着我们去动物园看动物表演,是爸爸让我们了解人类以外的生物。曾记否,爸妈牵着我们的稚嫩的小手,将我们领进学校的大门,知识的海洋。渐渐的,我们长成了意气风发的少年,头顶上软软的胎发已变成乌黑的头发,而爸妈的青丝中不知何时已是白发缕缕。我们抬头挺胸,脸上自信满满,而爸妈挺直的背影已成了弧形。如今的我们用灵敏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未来,而爸妈的双手已如树皮般粗糙,布满老茧。

妈妈脸上的皱纹增多了,她将姣好的面庞给了我,爸爸的身体变差了,他将健康给了我。岁月在爸妈身上留下了痕迹,而爸妈的爱在我心底也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是默默的,不要求回报的。这种爱是透明的,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我能感到它的存在,因为我感觉世界是美好的,心是温暖的。

有人说父母是儿女只取款而不存款的爱心银行;也有人说父母是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的船;还有人说父母是燃烧自己照亮我们的蜡烛。歌颂父母的文字太多太多。这正是因为父母对我们太过重要。是他们领我们来到这勃勃生机的世界;是他们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跟随在我们身边,对我们细心的呵护与照顾;是他们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赶来,带领我们走出困境。父母对我们的爱的确是太伟大了,再璀璨的钻石在它面前也会变得黯淡无光,再丰富的画卷在它面前也会显得苍白单调。

父母的爱不光伟大,它还简单,圣洁,纯粹。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父母关爱的海洋中。父母的爱,就像空气,透明而必须。父母的爱,就像一座山,博大而宽厚;父母的爱,就像那树根,坚定而深沉;父母的爱,就像那百花酿成的蜜,馨香而甜蜜。

记得高考前,妈妈总是在我学习累了,休息的时候为我按摩肩膀,放松手臂。妈妈总是边按摩边对我说:休息的时候,要注意活动活动脖子,肩膀和手臂。不要一直低着头写字看书,要注意劳逸结合。可不要为了高考,把身体拖坏了。平平淡淡的几句话里流露着妈妈对我的浓浓的关爱。

现在的我,时常为妈妈捶背,看着脸上透着满足的妈妈,我心中不禁一阵酸楚。我只为妈妈做这么一点,她就能如此的满足。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就像世上的道路那样宽阔而漫长;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好比手中的筷子似的细小且简短。

父母的爱,让我懂事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我会牢牢记在心底,以我最大的努力回报他们。虽然父母从未想过从我们这得到什么。,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无动于衷,至少要时刻心存感恩。古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我的感恩故事作文 篇五

我感谢我们的父母,虽然在我们家庭里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比如我的爸爸脾气很差,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大发雷霆,对我们发火,比如我的妈妈比较不懂一些事宜,经常跟小孩子闹矛盾,但是我觉得我们家庭还是很美满的,至少这个家庭是充满爱的,爸爸每天都会早出晚归的努力赚钱,妈妈也会在家里为我们辛劳的打扫卫生,保证家里有一个干净的环境供我们学习和生活,虽然这个家庭里面还是有比较大的缺点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家庭至少是充满爱的,而且我们家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没有吃不起饭,整个家庭是非常小康的,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灾大难。所以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努力让我有这样的生活,能让我衣食无忧的生活,让我无所顾忌的学习,给我良好的生活环境,还有一些学习资源,让我受到良好的教育,感受家庭的爱。

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我的老师虽然有时候也有一点不太讲理,但是我觉得我对老师都是很为学生着想的,他们会非常认真的上课,有时候会比我们对学习上面更认真更心急一些,他们会经常的为我们1对1的讲题,也会为我们细心的辅导他们讲题的时候非常的严谨,生怕给我们讲错了,为我们传授了不好的知识,他们也会教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为我们解决生活上的烦恼,他们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上的良师,也是我们生活上的导师,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朋友。

6.我的感恩故事征文 篇六

感谢风雨,让我们经过洗礼后变得更加坚强;感谢所有的过去的和即将到来的,让我们的人生如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感恩,让我们用感恩的心照亮前方的路。目睹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后,谁说我们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谁说我们的心在死去,风风雨雨的.日子里,那些人和事物不都在我们的记忆里?

那些心里的感动,不正是我们生活的意义么?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目睹人间百态,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如果没有感恩的心,世间将会像冰冷的冰窖;如果没有感恩的心,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感恩的心,我们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那什么事物都将会是冰冷的,没有生意的世界……

7.我的吉他故事 篇七

师范三年, 花费最浓兴趣、最多心思所学的至爱吉他, 在毕业走上教学之路后就常常束之高阁, 直至现在还高高挂起, 成为家里墙上的装饰。

元旦, 应多年前的一个学生之邀, 参加他的婚宴。席间, 另一学生趁着酒兴问我:“刘老师, 你教我们三年, 知道我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这正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于是笑望着他, 等待他的自问自答。

“就是你背着吉他为我们唱歌的情景。那时你刚分配来学校, 在面对全校师生的新教师亮相介绍时, 你为大家弹唱了一首《三百六十五里路》。琴声叮咚, 长发飘飘, 用现在的话说, 那简直是酷毙了, 一下子就征服了我们。”

真是具有戏剧性, 从教以来我花最大心思所钻研的课堂教学, 居然不及一把吉他耐得住时间的冲刷。

不过, 仔细梳理一下, 还是会发现, 我的吉他与我的学生的确是发生了一些故事的。

吉他虽不常弹, 但对于每一次接手的新学生, 我都会注意在他们的面前展现一次。

那一次, 又接手新的一届毕业班, 小刚是其中很令老师头疼的孩子, 调皮, 不守规矩, 对什么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一次, 学校开展教师才艺表演大赛, 我选择古诗文背诵表演后, 加了一个吉他弹唱, 结束后趁兴背着吉他来到了教室。同学们一下就被我的“酷”样惊呆了, 一脸疑惑, 又一脸兴奋, 屏息凝神等待着我的“异样举动”。

“同学们, 今天, 我想给大家唱首歌。”

“好!好!”大家忍不住欢呼起来, 我知道, 他们更多是对我的吉他感觉新鲜。

我轻拨和弦, 随着叮咚的琴音, 唱起来:“抖落异地的尘土, 踏上遥远的路途, 满怀痴情追求我的梦想……”

在学生们全神贯注中我说:“每个人都有梦想, 但追寻梦想却要有‘三百六十五里路’的恒心。愿这首《三百六十五里路》能带给我们这些毕业班学生一些思考。”

老一套的毕业班思想教育, 在吉他的“煽情”下, 在歌声的“鼓动”下变得让人感动, 让人心悦诚服了。

更有意思的是, 掌声中小刚竟拿着本子与笔乐颠颠地走上来, 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 老师, 签名!签名!”“哈哈———”大家大笑。爱唱歌的小刚就这样一下子成了我的铁杆粉丝。

结果不言自明, 一直令老师们头疼的小刚不再令人头疼, 在我的课堂上他变得积极而专注。

毕业考试中, 这班学生考得很令人满意, 当然, 小刚也考出了理想的成绩。

8.我的感恩故事 篇八

姐弟人生,因此命运颠倒。如今,姐姐关靖是卑微的小区保洁工,至今未嫁;弟弟关熙潮则成为知名主持人及畅销书作家,在镁光灯下风生水起……

“也许在世俗的眼光里,她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她渺小卑微,不足言道。但在我心里,她是一切。”日前,关熙潮感恩姐姐,接受本刊专访,亲述感人始末,并希望通过本刊为姐姐寻觅迟来的缘分。

1.为我放弃你所有 那青春焐热的温度

1997年,17岁的姐姐初中毕业,去吉林省白城技校念书。离家的那天,她突然哭了。当时中专包分配,是喜事。姐姐哭什么呢?多年后我才明白:作为一名成绩永远排在全年级前三的女生,她的梦想无限大,远不是一所平凡技校所能容纳。但因为我们家的经济条件,不可能供得起两个孩子念大学。姐姐把唯一的机会让给了我。我的父亲是吉林省洮河农场职工,因患上脑血栓,随着病情恶化,他行走不便,经常要在床上躺半个月。每月只能领点微薄的工资。母亲不得不把一分钱掰成两分花,一有空就跑出去捡破烂:有一次,母亲捡回一个洋娃娃,姐姐特别喜欢。那时她才10岁,每天给它洗脸梳头,还用旧裙子改了一套衣服,整得漂漂亮亮放在床边。可我好动,逮着机会就把洋娃娃拖到地上,还把它的玻璃眼珠抠下来差点吃掉。母亲觉得危险,便让姐姐把娃娃扔掉。姐姐号陶大哭,但还是照母亲的话做了。姐姐一直都在为我放弃属于她自己的东西。

去技校读书后,姐姐经常给我写信,“等以后你考上了大学,你的学校会更漂亮。”里面夹着她在宿舍和教室里的照片。这样的信,在我书桌上越叠越高,渐渐成为我通宵看书的原因和动力。

技校二年级时,姐姐寒假回家,对我说:“我去给你买样东西。”我有点惊讶地问:“买啥?”她说:“随身听。”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时年11岁的我特别爱唱歌,而我从不敢奢望。后来我才知道,为了省钱,姐姐不光天天在学校吃最便宜的菜,连回来的车票也没舍得买,先搭了一段同学家的顺风车,然后剩下的30多公里,她竟然花四个多小时一步步走回来……那个随身听现在早已不能用,黑色的金属边框都磨白了,但我一直留着。偶尔抚摸它,就能感受到姐姐用她的青春为我焐热的岁月温度。

这么好的姐姐,并没有得到命运的优待——白城技校到姐姐这届突然不包分配了。姐姐只能在洮河农场职工食堂做了一名杂工。我爸是当年留在白城洮河农场的知青,在北京亲戚很多。姐姐想去北京打工。可这时,母亲腿病犯了,疼到走不了路。那时我初三,中考的关键时期。姐姐要走了,扔下这一家子人怎么办?她只有留了下来。两年后,母亲腿病终于有所恢复。这时姐姐23岁,开始全力以赴地为去北京做准备。可就在姐姐将所有的行李都打好包、连去北京的车票都订好了时,母亲在沿路捡拾玉米秸时,突然连人带自行车摔了一跤,导致髋骨碎裂、卧床不起。姐姐又一次留了下来。

其实这时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我辍学。按照东北习俗算,16岁的我已是成年人了,理应要承担起家计重担。但姐姐说:“不行,我读不了大学了,你必须读。”我看着她把打好的包裹又打开,她的动作很慢,仿佛不知如何安放那些衣物,如同她那不知如何安放的青春。不幸中的万幸是,母亲康复得比预计快,逐渐能拄着拐杖行走。2004年秋天,姐姐终于前往北京,应聘到西城区一家大酒店餐饮部工作。一年后,她被提拔为领班。

2.我一路向前 她年华沦陷

2005年我考上河北大学后,顺路到北京看望姐姐。姐姐到车站接我,以前黄瘦的脸变得白净,还有了淡淡的红晕。她熟练地看着公交站牌,计算着路程,“离西站最近的是军博。”她说。她还提到有两个北京男人追求她,她拿不定主意,让我给她参考。

她已经完全融入北京的生活。只要不出意外,她很快就会升职加薪,和一个可靠的北京男人结婚,供房生子,即使不大富大贵,也至少能过上温暖平静的小日子。可意外还是又一次发生。2007年底,中风多年的父亲病情急速恶化,连大小便拉在床上都没了感觉。这种情形根本不是拄着拐杖的母亲能应付得了的。这次我坚持自己辍学回家。姐姐为我、为这个家已经牺牲太多,我实在不忍心再拖累她。况且,我虽然大学还没毕业,但已经凭借广播节目《记忆流光》以及参加《挑战主持人》节目,在网络及现实中都有了一定知名度。即使辍学回到老家,我也不难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

那时离寒假也没几天了,我向老师请了假,先行回到河北。不料我前脚刚到,姐姐后脚就到了。见面后,她用毫无商量余地的语气对我说:“你简直是胡闹,快给我滚回去,把期末考试考完了再来。”见我还是站着不动,姐姐火更大了:“我辛辛苦苦费这么大劲,就是指望你有出息,你就是这么出息给我看的吗?你有什么权力半途而废?你明不明白,你不仅代表你自己在活着,你还代表我,代表我们整个家!”

姐姐最后的那句话让我愣了。是啊,曾几何时,我们这个家,残败破落,困于废墟。必须要有一个人先厮杀出来,然后才可以重建、振兴。而我,就是被选中的那个人。我的身上有父母的期盼,更有姐姐的心血。她一再退让、放弃,食苦尤甘,燃臂成烛,不就是为了照亮我的路吗?我没有别的路可选,除了更努力,更奋发。我回到了学校。2008年,我与37度爱合作,推出月播声音精品杂志《蜗牛非常轨》;2009年大学毕业后,加盟云南卫视,担任王牌音乐节目《音乐现场》导演;2010年,任金英马影视公司艺人宣传,同时任北京阳光调频《音乐逆时针》节目主持人……而在另一个地方,我亲爱的姐姐,已经前路断绝、年华沦陷。老家的她每天清早不到五点就起床,晚上常常十二点多才睡,为父母做一日三餐,用勺子一口口喂父亲吃饭,伺候他大小便、擦洗身体,买菜拖地洗衣洗碗。遇上父亲腿特别疼时,她便通宵不能睡,给他按摩、交替冰敷和热敷;为了让父亲不长痔疮,每周她要给他洗两次澡,父亲体重达一百五十多斤,每次姐姐为了把他弄进卫生间,都累得满头大汗……在照顾病残的双亲外,姐姐还得上班,打扫整个小区的清洁卫生。

nlc202309050005

3.她需要被爱,有一个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

2011年春天,我到吉林电视台做节目,顺便回了趟老家。看到她时,我惊呆了,还只有31岁的她,早早老去。手臂粗了,皮肤黑了,眼角有皱纹了。看上去没有任何年轻女孩应有的珠圆玉润。我心里很沉重。

我想为姐姐分担点什么,正好父亲那天要洗澡,我自告奋勇去抱他,可腰弯下去后,却迟迟直不起来——我本以为一百多斤对我一个大男人来说不算什么,不想父亲因为身体僵硬不好受力,抱起来比三百斤还沉重……我尴尬地僵在那里。姐姐见状,“扑哧”笑了。她把我推到一边,搂过父亲的身体,将他的上半身靠在她肩膀上,然后深吸一口气,把父亲扛起来……整个动作流畅、熟练,一气呵成。我的眼眶却瞬间红了。

我想到了为父母请个护工,姐姐也该有自己的空间了。不说别的,以她的年纪,嫁人已是刻不容缓。

父母也特别支持我。他们告诉我,这几年一直在催促姐姐相亲,刚见面时人家对姐姐印象都挺好的,可一谈到父母,就黄了。姐姐每次都是这么给对方说的:“必须‘买一送二’,要娶我,就要把我的父母也‘娶’过去,一起照顾好。”说到这里,二老直叹气,他们反复表示,他们欠姐姐太多,只要为了姐姐好,不要说请护工,就算把他们送进养老院,他们也愿意。

我把我们仨的意思告诉姐姐,姐姐却说什么也不同意:“再好的护工,怎么比得过儿女?再说儿女照顾爸妈也是天经地义的,小时候爸妈不也这样照顾咱吗?”见我不死心,她干脆丢下狠话:“你要真疼姐,就早点出人头地,等你成了大名人,人家就算冲着我是你姐,也会来追我的。到时候还怕没人娶我!”

我还能怎么样呢?回到北京,我接通告、写文章、参加各种活动……我要让我们全家早些过上好日子,也早些让姐姐解脱。最多时,我一天赶八个场,连续两天不睡是常事……我越来越火,也越来越“多栖”。2012年担任大型美容时尚节目《美丽面对面》新晋主持人;同年开始执导电视剧《有爱才是家》;并开始酝酿文集《不如我们从头来过》、《你是无声的离歌》……除了必需的开支外,我把所有的钱都小心翼翼地攒起来。2012年,我们家从洮河农场宿舍搬迁进松原市里,我把攒下的20多万元积蓄全部给了姐姐,让全家人住进了新房。2013年,农场有招工的机会,我鼓励姐姐参加,并为她在网上下载了整套的教材资料,结果姐姐获得了小区物业保洁员的正式编制。我还为姐姐买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教她上微博刷朋友圈,帮她买衣服和保养品……希望她也能像大城市里的女孩一样,真正生活和享受。而姐姐也的确有了变化,变得年轻了,爱笑了,偶尔也在微信上发发风景和自拍……

2015年正月,父亲永远地走了。临走前,还能说出整句儿话时对我说:“古话都讲,儿女是父母的债,我们家反过来了,父母成了儿女的债。只是这债呀,全让你姐一个人担了。我们一家人都对不住她呀。”听着这话,我竟然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此后,姐姐把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照顾母亲身上。母亲让姐姐多想想自个儿的终身大事,姐姐总顾左右而言他。私底下她给我说:“我们只有妈这一个亲人了,得赶紧孝顺着,至于找男人,反正耽误这么多年了,也不急这一时。”

姐姐似乎仍然从未想过自己。而实际上,近两年,她两次不慎摔倒,落下腰腿疼痛的毛病,跟当年的母亲一样。母亲病倒了,有她;她将来靠谁呢?固然,如今的我有能力在经济上回报她,给她足够的物质保障,但除此以外,她更需要被爱,需要被照顾,需要在脆弱和劳累时,有一个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

也许在世俗的眼光里,她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她渺小卑微,不足言道。但在我心里,她是一切。正因为如此,我接受了《知音》杂志的专访,希望能够通过它所提供的广阔平台,给姐姐所最缺失和需要的一切。对于将来的姐夫,不需帅气或富贵,只需正直纯朴、宽容善良,能善待我姐姐就足够。姐姐曾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放弃的,还能弥补吗?那份属于姐姐的情缘和幸福,会在不远处等待她吗?我祈求着,期盼着……

编辑/沈永新

9.八年级我的感恩故事征文 篇九

然而鲁迅先生并没有告诉我们,把孩子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之后,他们并不能学会“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那又该怎么办?我曾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某大学校内公告栏中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亲酸父亲”的家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自从你考上了大学,便成为我们家几代里的唯一一位大学生之后,我的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收到了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简言易骇,主题鲜明,痛篇字迹潦草,只有一个“钱”字特别工整清晰。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我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和饭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的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的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的一刀,还撒了一把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辛酸父亲”的来信,在大学的校园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都以为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刺痛了社会的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父母从小没有进行恰当的教育于此肯定有关系,然而我思考更多的是,在父亲“觉醒”、孩子“解放”之后,“我们现在该怎样做儿子”?这才是我考虑的关键所在。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告清楚“谁是谁的儿子”。这决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孩子被解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之后,搞不清“谁是谁的儿子”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多。今天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意犹昨天的儿子在父亲面前一般必恭必敬,惟命是从。孩子得到了“解放”,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颠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我不是“圣人之徒”,说要搞清楚“谁是谁的儿子”,当然不是要重新确立长幼之序,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在走到另一个极端去。而是因为,这一问题实在是讨论的前提。试想,如果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还如何去讨论“怎样做父亲”、“怎样做儿子”这样更进一步的问题?

那么,“我们现在该怎样做儿子”?

我们需要学会感恩。鲁迅曾说,“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恩”。我也曾说过,我不是“圣人之徒“,听到这样的断语当然不会“面红耳赤”,但我也确实坐不住了。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生育完全是一件“损己利人”的事情。单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在从性爱到生育的环节中,人具有这一圈子的能力。他既然能跳却不跳,偏偏要这般“损己利人”,当然不能说一点恩也没有。退一步来说,即便将“生”看作是满足性欲的副产品,没什么“恩”的话,那么“育”呢?难道一点“恩”都没有吗?我想,我们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父母,才可能以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学会体谅。就算有人坚持要说“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恩”,他至少也得要承认“父亲并不欠子女什么债”。“觉醒的父母,完全是义务的”,这句话父母可以说,其他人也可以说,如果我们也理所当然的这样说,就有点不合情理了。实际上,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含辛茹苦,尽心尽力。他们并不期望有什么回报,如能够得到一句关切的问候,对他们而言已经是“受宠若惊”的事情了。孩子若像债主一般,天天逼着父母做那些力所不及的“奉献”,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人间最大的心灵折磨。我们都需要体谅,父母当然也不例外,要学会体谅别人,首先就要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

我们还要学会承担责任。我们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我们就得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无论是对自己,或对父母、朋友,还是对竞争对手。而单从做好子女一面来讲,我们尤其需要早日自立,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与压力,同时也可以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别忘了,在我们被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之后,父亲还在身后独自肩负着那道“黑暗的闸门”,我们有责任把他一起带到幸福的生活中去。

10.经典感恩故事:感恩的心 篇十

他,21岁是双腿瘫痪,30岁时患上了生病,他的一生与病魔纠缠,但因有母亲相伴,他才成为了史铁生。

残疾,多么沉重的字眼,这曾让史铁生消沉。看着燕子轻盈地飞,看着孩子欢快地跑,他的心多么渴望又多么疼。然而,疼的不止他,还有一直相伴的他的母亲。年少的史铁生被命运击昏了头脑,心中只剩下对命运的痛恨,他无法释放,只有对着自己的母亲发泄对命运不公的怨愤。她的母亲默默忍受着,用心呵护儿子那颗受伤的心。史铁生常去地坛,在绿树杂草间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他的母亲从不曾陪他去过地坛,是她不关心儿子吗?不是,因为他的母亲想要留给儿子一片独立思考的空间。殊不知,这地坛不仅留下了史铁生的车辙,每一块有车辙滚过的地方也都有他母亲的脚印。遗憾的是,当时的史铁生并没有发现这伟大的母爱,而是在他的母亲去世后才感悟。而此时,纵有再多谢意,他也无法说出了。

我们是否和史铁生一样,不曾发现身边人给予我们的爱?

早晨醒来,是谁为我们准备好了早餐?夜晚归来,又是谁在路口等待?我们写作业时,是谁将电视的音量调得那么低?我们难过时,又是谁在开导我们?细细回想生活的细节,不论定格在哪个画面,都总有父母的身影。我们说过谢谢吗?没有,我们把父母的爱习以为常,不再察觉。

感恩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美德。在时间的磨练中,史铁生学会的感恩。他明白了母亲为他付出的一切,他看着合欢树,仿佛那是对母亲思念的寄托。他用文字去感谢他的母亲,文字之间流动的那种情愫长久地记忆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他用心去感恩,因为他的母亲从没有走远,一直在他心中。

我们要学会感恩,用心去珍惜父母给予的爱,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在父母为我们付出时道一声谢谢,让他们知道,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爱。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

史铁生在感恩中获得真谛,感悟爱与生命。因而他珍惜生命,用写作来实现生命的意义。我们也应用心感悟,感恩教会我们珍惜,教会我们满足,教会我们回报。我们在感恩在成长,不再迷惘。

11.我的奥运故事 我的中国梦想 篇十一

明天(指8月6日),我将作为奥运的火炬手,亲身参与圣火的传递。

我还记得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王军霞身披五星红旗环绕赛场奔跑的情景——那时我还在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工作。看着电视里舞动的红旗、雀跃的观众,我一时百感交集。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在奥运会上获得长跑金牌。王军霞身上展现出新时代的中国人身上那些最优秀的特质,自信、勇气、坚忍、不屈不挠……

时光流驶至2001年——这一年的7月13日无疑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当天的情景——在北京燕莎(商场)的普拉纳酒吧,我和朋友们一起等待着最后结果的揭晓。晚上十点多,当电视里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赢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时,整个酒吧沸腾了。中国人、外国人,相识的人、不相识的人,都起立欢呼、相互拥抱,我身边是澳大利亚使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也十分激动地向周围的中国人表示祝贺。

在那个时刻,小小的酒吧好像已难以容纳人们四溢的欢乐,大家都冲到街上,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汇聚在一起,涌向长安街,涌向天安门——原本疏阔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则早已被密集的人潮填满。夜空里烟花怒放,到处都是灯影和掌声……直到凌晨3点,我才回到家,却因难以遏制的激动而辗转无眠。我索性坐在电脑旁,给史蒂夫·鲍尔默(微软公司CEO)写了封邮件,谈到我在这个沸腾的夜晚所体验到的强烈且美妙的情绪,谈到奥运会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国际化因素可能会给北京乃至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带来怎样的改变。

鲍尔默立刻回了一封充满激情的邮件。他说,得知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他和我,和数以千计的微软中国员工,和近13亿中国人一样,感到“无比的激动”。“事实证明了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他说:“我很高兴奥运会能在中国举办。我还想指出,奥运精神其实和微软公司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我们都鼓励个人放手追求极致成就,但同时我们也高度看重团队的力量,相信价值会因有效的合作而倍增。我们都追求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探索未知。我相信北京奥运会一定能取得成功!”

而今,我荣幸地加入了奥运火炬手的行列。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也有着自己的“奥运目标”和“中国梦想”。

奥运精神不只存在于体育界。正如史蒂夫·鲍尔默所说,半个多世纪以来IT产业的飞速发展正是基于无数先行者对于“卓越”和“再超越”的不懈追求——矢志创新,持续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发起挑战,这是包括微软在内的IT产业参与者,之所以能用短短的数十年改变全球亿万用户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

中国所要面对的,也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奥运。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制造大国,今天的中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并努力向“‘智’造强国”转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我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国的大门已经向世界打开,莘莘学子们走出国门,去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期望着有一天能学以致用,帮助自己的国家走向振兴。2003年,当我有机会在北京向基辛格博士介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发团队时,他惊奇地发现每个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在中国大陆成长;在中国大学里获得学位,然后赴海外深造,最后回到中国工作。当时基辛格自豪地表示:“这也有我的一份功劳,中美建交是中国对世界敞开大门的起点。”他认为,微软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为中美间的科技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的一个梦想是,中国也能成为全球科技奥运的冠军和领袖之一。带着这个梦想,我将把手中的火炬传承下去。

12.我的“故事” 篇十二

一、我和我的“小班主任”

2013年9月我担任高二 (3) 班班主任时碰到了成绩优良、个性鲜明、性格独立的学生朱小蒙。他经常在班级使用手机,晚间在宿舍直接“无视”老师存在,接打手机与校外人员称兄道弟,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以及对我这个班主任的“无视”,学生都看在眼中,悄悄地观察着我。

我知道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我将没有办法带好这个班级,我深入了解了他以前的情况,为了手机问题与前任班主任是矛盾重重,而与他“交锋”的结果是:他不可能不用手机,哪怕是学校开除他。

我一定要合理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既保护好他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消除他对班级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想到他非常自负,于是我向他表达了将班级交给他管理的想法,他觉得不可思议,但又“狂妄自大”地接受了。我在班宣布朱小蒙同学是班级的“小班主任”,而且为了方便我与他联系,他可以使用手机,我辅助他管理班级,不可随意干涉。

在担任“小班主任”期间,他将他的“权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要求全班同学晨读前、午饭后绕教学楼闲逛一圈,每周将我的一节数学课变成体育课,每两周举行一次歌唱比赛,同学们跟在后面是玩得“不亦乐乎”,我是“目瞪口呆”。他又组建了四人学习小组,提出了“理科作业日日清,文科背诵周周过。”学生们在班级内学得“天昏地暗”。

学生之间的约定我不了解,他与同学之间的管理细节不足为我所知了。我也从不过问他的手机问题。我只知道他看见我时总悄悄将手机收起来,到宿舍时也看不到他使用手机。而我这个班主任彻底成为了一个“闲职”。

学生管理学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我也曾经“恋爱”过

2014年寒假后,我班男生袁浩和女生李雨谈起了恋爱,成绩明显下降。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可又束手无策。

一场偶遇,酝酿了一次春游班会,同学们跟我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溱湖风景区,来到了茶吧前,一会儿,一名同学发现了我的沉默,又有人发现了她的红脸,于是起哄开始了。老师:“你们是什么关系?”“你们曾是高中恋人?”

陈飞问:“老师,那时,你是不是很疯狂,没心思学习啊?”,“是的,那时候课堂上心定不下来,课间总跑到她身边。”

“姐姐,你是不是一开始就同意了?”

“当时觉得特有面子,心里挺乐的,可后来成绩变化大。”

“那你们分了吗?”“没有。”

“为什么”“不知道,可能是为了面子”。

“陈老师,后来你们怎么没在一起啊!”

“进入大学之后,离得远了,而且我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渐渐淡了。”

“老师问你们,你们中谁谈恋爱了?”

“李雨,姬小凯,朱妍……”学生在互相“攻击”中散开了。

春游回来,两人的状态渐渐好了,成绩回升了。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借助于社会的教育力量,比老师空洞的教育更能令学生接受。

肖川在《信息、知识、经验和智慧》中写道:“智慧是个体面对现实情景解决问题,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机智和策略。”我将“智慧”的处理好发生在我身边的每一件事,使它成为一个个不留下遗憾的故事。

三、我的“抄袭”班会

2014春学期,多名家长先后诉苦:子女对他们厌烦、顶撞、甚至谩骂,为了尽快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决定从网上照搬别人的班会。

于是,我召开班会“给父母洗一次脚”,我将主办的流程和要求张贴到了班级,让学生积极准备。

班会开始了,在轻音乐中,开始播放视频,有人笑了,他们谈论着别人,渐渐议论的声音小了,一声“哇”的哭声打破了教室内的宁静,“老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会让我的父母为难了。”杨雨佳的倾诉,调动了学生的心弦。“我觉得我以前特别不理解父母。”,“我不应该跟我的父母顶撞。”学生的心灵境界得到了升华,最后我让学生说出了对父母的看法、想法。

13.感恩励志故事:无声的感恩曲 篇十三

画画对他来说,其实是一个意外。小学二年级那年暑假,他在村外山坡上遇见一位来写生的姑娘。姑娘穿着宽大的汗衫,一边快活地哼着小曲,一边往面前的画纸上优雅地涂抹着绚丽的色彩。绿树红花于是栩栩如生地落到纸上。他竟看得痴了,回了家,他对父亲说,我想画画。

父亲说,你能保证好好画吗?他赶紧点头。父亲不再说话,走进羊圈,牵走家里的奶羊。当时,那几乎是家里收入的惟一来源。

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撒手而去,他只有父亲。

很快他就发现画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好玩。当他上到高中,每天面对一堆冰冷的石膏像时,那种厌恶感便与日俱增,可是他仍然考上了大学,读美术系。尽管不喜欢,但他认为美术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他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因为一只奶羊,因为一个画夹,因为一句不负责任的话,以及父亲的殷切期望。

上大学后他第一次看到了钢琴。那时很多同学在校外租了房子,他也和一位同学合租了一间简陋的宿舍。他要强迫自己练画,而他的同学,正在疯狂地练琴。他们需要一个无人打扰的住所。

他给那位同学画了很多张练琴时的速写,每画一张,他心中的那根神经就会被拨动一下。终于忍不住了,有一天,他坐到了那架钢琴前。当他的手碰到黑白分明的光滑琴键,心就开始狂跳不止,就像面对一位暗恋多年的姑娘。他想,他的人生,或许会因为面前的这架钢琴而发生彻底地改变。

他疯狂地喜欢上了钢琴,只要同学不用琴,他准会端坐在那儿,一曲接一曲地弹。的确,他是天才。仅用了半年时间,他弹奏的水平便赶上了他的同学。他的同学请来一位老师,老师仅听他弹了一支曲子,便肯定地说,将来必成大器!老师收他当了学生,他却没有自己的钢琴。他的专业是美术,他没有走进学校琴房的权力。只有在他的同学不练琴的时候,他才能弹几下。

后来他发现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那架钢琴很少有休息的时间。而当钢琴要休息时,他的那位同学,同样需要休息。并且,那位同学高他两级,马上面临毕业。这意味着,他能够摸到钢琴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

父亲从老家来看他,给他带来零用钱和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晚上父亲住在那里,他给父亲弹琴。父亲说,你不是学画画吗,怎么又弹琴了?他说,弹着玩。他想告诉父亲钢琴现在几乎成了他的生命,他想告诉父亲他多么想要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张了张嘴,终于没说出来。

他和父亲挤在同一张床上睡觉。那晚,他翻来覆去,一夜未眠。

第二天,父亲要走的时候,突然问他,买那样一架钢琴得多少钱?刹那间他无地自容。其实从昨天一直到现在,他的眼神、他的动作、他的叹息,都在向父亲传达着一个同样的讯息:他太想拥有一架钢琴了!这些细节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轻易将他出卖,让敏感的父亲洞察。

他发誓不再摸琴,可是他办不到。他每时每刻都想扑上同学的钢琴,他说服和欺骗不了自己。

三个月后父亲来了。父亲的第一句话是,画画得还好吗?他说还好。父亲笑了,说你骗谁?

父亲说,这次来是给你买钢琴的。说完,父亲掏出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一万两千块钱。父亲很抱歉地说,只有这些钱,我去问了,这些只能买个最便宜的。他没敢问父亲哪来的钱。他想,就算父亲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了,也凑不出这么大一笔钱。他和父亲一直没有说话,他们把钢琴搬回来,请人调好,然后坐在那里发呆。父亲说,你不弹一首曲子给我听?他就弹,弹得婉转流畅。父亲听完,拍拍他的肩说,你已经长大了,从此后,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好好弹,当大师,将来开演奏会的时候,我要坐前排。父亲走了,走得很慢,似一位蹒跚的老人。其实,父亲真的老了。

本来他已经跟父亲说好了,那个寒假,不打算回家了,因为他要抓紧时间练琴。后来他发现自己是那样想念父亲,就回了村子,却找不到家,找不到父亲。他的家里,住着另外一户人家。村里人告诉他,你的父亲上山了。

村后的山窝里,有一个很大的石子场。几个月前,父亲卖了房子,住到了山上。石子场老板也是村里的,经过父亲的再三恳求,他预付了父亲一年的工钱。然后,父亲把这一年的工钱、卖房子的钱和多年的积蓄加在一起,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父亲住在四面透风的窝棚里,他比几个月前更显苍老。他每天在山上放炮采石,那工作不仅劳累,而且危险。那天他站在父亲面前,突然想给父亲跪下。最终,他紧紧拥抱了父亲。那是他第一次拥抱父亲,他的泪打湿了父亲的肩头。倒是父亲慌了,他说,你怎么找到山上来了?好像儿子知道了他生活的窘迫,让他深为不安和自责。

回去后他疯狂地练琴,他想早些成名。他对父亲说,等有了钱,他会在城里给父亲买一个大宅院。他相信他能。可是他再一次遇到了麻烦。和大多数人一样,当他的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开始停滞不前,每前进一步,都异常困难。

有一段时间他想放弃,可是他想到了父亲,想到了父亲那个四面透风的窝棚,想到了父亲苍老的面容。他努力让自己坚持一天,再坚持一天。

终于,在大学毕业后的第六年,他有能力并且有资格开个人演奏会了。可是,父亲已经听不见了。父亲在一次放炮采石时,跑得慢了,出了意外。他的耳朵被震聋了,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他给父亲跪下。他抱着父亲的腿,号啕大哭。父亲说,你现在成功了,能开个人演奏会了,成大师了,我们该高兴才对,你哭什么呢?他不说话,却哭得更凶。父亲说,虽然我的耳朵听不见了,眼睛不是还好着吗?能看到你坐在台上,能看到你弹琴,就跟听到你的琴声一样幸福。

他信,他相信自己的父亲,能用眼睛,听到他的琴声。

他在城市里开了十场个人演奏会,连续的十场,每天一场。他给父亲留了剧场中最好的座位,父亲能够清楚地看到他弹琴时的每一个表情和每一个动作。每天,父亲都坐在那里,安静地看着身穿燕尾服的他,看他的手指在黑与白的琴键上熟练地行走和跳跃。父亲眯起眼睛,仿佛真的听到了美妙的琴声。满足和幸福的表情,在父亲脸上静静地流淌。

其实那架钢琴已发不出任何声音,几个月前它就坏了。他曾试图修好它,可是没有成功。其实有没有声音,对他的父亲来说都是一样的。父亲在意的,只是他弹琴时的样子。可是他仍然会郑重地对所有的听众说,这首曲子,献给我的父亲。我要用父亲送给我的钢琴,为他弹一首感恩曲。

14.感恩故事 篇十四

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尝了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这是谁和谁?有人吃的之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这又是谁和谁?答案其实很简单,前者是父母与孩子,后者是孩子与父母。父母尝了一小口只是为了知道那食物是否烫嘴、走味,然后才放心地让孩子去吃。孩子想到应当与父母分享的时候总是之剩下一小口,因为这时他再也吃不下去了,也只有父母才会无怨地接受这一切,并夸奖孩子孝顺。

太多,有太多含辛茹苦的 父母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我们的同学又是怎样做的?我们常常会为一个陌生人的帮助而感激涕零,却忽略了父母给予我们细小琐碎而又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些同学不仅不对父母感恩,还要以爱相挟从而满足自己自私的欲望,当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不孝的子女甚至会产生怨恨之心,抱怨不止。正因为缺少感恩之心,让很多人变得消极冷漠,才会让人感觉这个社会上多了一份凄凉。

还有的同学说父母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任何喜好,其实不然。不妨试试,制作一份关于我们所有喜好的调查让父母填填。你也许就会知道是你不了解父母,还是父母不了解自己。这学期我班就做了一次这种调查,结果是95%的家长填对了孩子一半一上的喜好,而只有5%的孩子天队了父母一半以上的喜好。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应当反思。

还有这样一件事:开学初班主任便布置了这样的任务:回家亲自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洗一次脚,然后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看似简单,但对于我们这些娇生惯养、被父母伺候惯了的“皇帝”“公主”来说,伺候父母一次却是难于上青天。这以前从未做过的事好多同学都不知该怎么做,更别说写出自己的感想了。有些同学说编呗!这一方案立马被推翻,老班是过来人,假的她肯定会识破,到时候可就惨了!又有同学提议说,从作文书上抄一篇不就得了。有人便马上反驳道,万一抄重复了,全班都得遭殃,大家都得挨批。一时间,大家都没了办法,有人建议找老班通融,改成送礼物,没想到被老班一口否决,这下大家都是穷途末路,再无花招可使,无可奈何,大家便都硬着头皮去做。可没想到,第二天来效果和第一天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同学之间互相诉说着,有的家长激动地落了泪;有的家长有些不好意思,还连忙推托,直听到说这是作业时,才肯配合孩子;有些家长不住夸赞自己的孩子,说孩子长大了,懂得体贴大人了,而我一贯严肃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同学们都一时间感触颇深……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但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补偿。所以现在的我们,就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让我们在世上至少少留一件遗憾的事情。

我们一天天地长大,父母却一天天地老了。他们的腰弯了,头发白了,额上也有皱纹了,是我们吞噬了父母的青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哪怕是给父母洗一次脚,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端一杯清茶,也是我们做儿女的对父母的一点回报,一片孝心。

一个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父母机遇了我们生命,机遇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舐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我们的父母。父母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

同学们,不要让那颗沐浴爱的心麻木,让我们为所拥有的一切而抱一颗感恩的心吧!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成长、去生活、去面对困难、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吧!

感恩故事+一杯开水与几片面包的回报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15.我的教学故事 篇十五

上午10点钟, 我接到张星悦妈妈的电话, 她非常希望我到她家去家访。因为她家比较远, 这次不在我的计划之内, 我有点犹豫。她说:“李老师, 我跟您打电话孩子是不知道的。昨天孩子回来说, 不愿意老师家访, 因为心里会很紧张、很害怕, 但我希望老师能来我家家访, 想让孩子觉得这没什么可怕的, 老师也不可怕, 改变她对老师的看法。”

我想了想, 同意了中午抽时间去一趟, 并顺路送孩子回家。她的妈妈非常高兴, 说会一直在家等着。

中午快放学的时候, 我请了假到教室接张星悦, 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诉她, 我要去她家家访。她惊讶地瞪大眼睛, 看不出是激动还是害怕, 好多同学投来羡慕的眼光。我拉着她的手走出教室, 走出校门……跟平时不一样, 她很健谈, 说话风趣且有条理。她像只小鸟一样在我身边跳来跳去, 一会儿指指这边, 是哪位同学家, 一会儿指指那边, 是她曾经抄近路爬过的墙, 东边那棵树春天开的大红花可好看啦……她的笑声像夏日徐徐的凉风, 让我忘记了头上的烈日, 忘记了路程的漫长。

到了她家, 她身上的紧张感荡然无存, 一会儿给我开风扇, 一会儿给我倒茶, 忙前忙后。她还带我参观她的卧室, 介绍她养的那一只聪明的八哥, 看她平时画的画。她的画用笔细致, 色彩绚丽有层次, 很有绘画潜质。她妈妈一直在我们身边陪同着, 却很少说话, 脸上带着欣慰的微笑。我们经常会意地对一下眼神, 我眼里有惊喜, 她眼里有感激。为了不错过学校的午餐时间, 我匆匆告辞了, 孩子不舍地送我到门口, 一直说着让我下次再来。

这次家访过后, 张星悦变了:上课爱发言, 听讲特别认真, 还能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平时经常主动帮老师做事;遇到老师, 老远就跑过来打招呼……

16.我的换装故事 篇十六

军服设计师:我参与研制了海军军衔袖章

口述:苏扬(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2005年10月间,总后邀请专家对新式服装的初步方案点评会审。有外事专家提出,国外海军藏青色常服一般不佩戴军衔肩章,而是使用袖章,新式海军军官藏青色常服能不能也采用这种形式,便于海军的国际交往。杨廷欣所长当即交代:“你们研究一下,先拿出个方案”。

随后,我与吴宇、徐新和两位同事一起,分析了国外海军服装的样式、军衔标识等,掌握了其中的共同点:白色海军服装主要用于一般礼仪场台藏青色海军服装主要用于日常工作、生活和冬季场合。军官在袖口缝制袖章,士官佩戴臂章。

我们确定了服装样式方案,但军衔袖章方案却迟迟不能确定:一是我军一直采用肩章表示军衔,增设袖章后,三军不一致,打破了原有认知习惯,争议较大;二是军衔袖章如何与现有的军衔等级对应,如何能清晰的识别;三是军衔袖章如何缀钉。徐新和同志设计了多种缀钉方案:预先在底托上刺绣金黄色条道,用热熔胶粘合,或者将底托用尼龙搭扣固定,以及将底托缝合在袖口上等,但效果都不理想。看来,必须采用由军官自行缝制的方式。

直到2006年7月,我确定了新式海军军衔袖章由袖章饰带和五星组成,以饰带宽窄和条数区分军衔,以五星质地区分将官、校官和尉官,袖章由军官个人自行缝制的设计方案。方案得到了批准。

在技术的细节上,我们对饰带的宽窄、间距、高低位置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了大量的近距离和远距离的观察比对试验,最终确定了饰带分为宽条、中条和窄条三种规格,将官用宽条和中条,校官用中条,尉官用窄条,饰带的条数与肩章星徽的数量对应。满足了通过目力即能清晰判断军衔等级的设计要求。2007年3月军衔袖章产品规范正式批准,转入生产。(赵雪妤整理)

维和军官:新军装穿出中国军人的气质

口述:聂海涛(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军官)

八一建军节还没到,国内换发新式军装的消息,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已经在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传得沸沸扬扬。大伙儿纷纷盼望着,要是在万里之外也能穿上新军装,那该有多好。

前几天,罗富强营长突然宣布,新式军装已经从国内空运到了黎巴嫩。原来早在一个月之前,国内就做好相关准备,以便让海外的维和军官能够和国内同步换装。拿着刚领到的新军装,我仔细抚摩,这可比照片里好看多了,由于是量体裁衣,新军装非常合身,大方又帅气。紧接着,营长又宣布了一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即将到来的授勋仪式上,我们将首次身着新式军装接受司令的检阅。届时,联黎部队司令将亲手把维和勋章佩戴在官兵胸前!

授勋当天,中国工兵营热闹非凡,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代表、30个出兵国、10多个国家的文职人员及当地政要代表部应邀前来。中国官兵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始终保持着严整的军容,身着新式军装的军官方队更是昂首挺胸正步走过主席台,接受检阅。仪式结束后,不少来宾没有离开,纷纷和中国军官合影留念。我意识到,维和军人就是祖国的一张“名片”。现在,新式军装将为这张“名片”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中国维和军人的形象更完美。(邓舒允整理)

国旗护卫队班长:八一,我将国旗抛向天安门上空

口述:高红甫(武警国旗护卫队班长)

7月26日是发新军装的日子,整容镜前成了最拥挤的地方,让人感觉和小时候过年一样。不到半小时,大家早把领花、警衔、胸标什么的缀钉好了,正当大家相互欣赏时,队长一声邻下,衣服全进了衣柜。

7月31日下午起床后,我们第一次穿上了07式军装进行训练,训练结束,我们按惯例把衬衣、手套洗一次,礼服则反过来挂出去让散汗。降旗时间到了,我们又换上了老礼服。这伴随了我1700多天不知吸收了我多少汗水的老伙伴,将随我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数万群众的检阅。别了,“男子汗”。

建军节凌晨3点,起床号响了,比往常提前了半小时。战友们一骨碌爬起来,洗脸的速度都快了许多。我这个抛旗手从来都是提前到达国旗杆下。3点20分,我出发了。距升旗还有近两个小时。

这是我作为抛旗手第一次穿上马靴去执勤。笔挺的礼服,雪白的执勤腰带和手套,簇新的金色绶带……从午门前的中轴线上,穿过端门、天安门,群众的目光比闪光灯还叫人眩目,瞅得我都不好意思走路。

我尽量让自己目然一些,穿过天安门东侧的地下通道,进入广场,昂首挺胸走上了国旗基座,按要求走下了地下室,在十多平米的小空间里想像广场上数万往前挤的观旗的人们,期待那庄严的时刻。5点整,我回到基座,面北背南,一眼就能看到天安门城楼门洞里列队准备升旗的战友们。

5时10分,战友们正步走过长安街,深绿色的军装显得无比庄严神圣。138步,我几乎天天在国旗基座上默数着他们的脚步。眨眼间,擎旗手把国旗交到了我的手里。将国旗挂在旗杆绳索上时,我心想,新换的马靴后跟要高一厘米多,千万不能在转体时身体变形犯“历史性”错误。

我上体右转90度,右手顺势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向上一抛,行举手礼,国旗飘扬,国歌在响。无数的摄像机、照相机对准了我,人们的目光随着国旗徐徐上升。2分18秒后,国旗升到了旗杆顶端。下哨后,我才发现礼服全湿了。因为马靴跟大,为了做到两腿夹紧我用尽全力。我是第一个着07式国旗护卫队礼宾服走上天安门广场的人。(张向宇张向东整理)

仪仗大队军官:“礼服如同皮肤,礼服就是国服”

口述:张洪杰(仪仗大队一中队采队队长)

自成为仪仗兵以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走上检阅场,但这次意义非同寻常。

正式任务的前晚,战士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准备工作。有的两人一组擦拭高筒马靴,有的在熨烫礼服,有的在用牙刷轻轻刷洗衣服上的细微污点,还有的在检查衣服配饰,那个认真劲儿,象是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般。我带着骨干对整理好的礼服一件一件地进行检查,看到一排排整洁而崭新的礼服,看到战士们自然、喜悦的表情,我的心踏实了——明天的任务一定会圆满成功。

在这之前,战士们可没少吃苦。6月的京城烈日炎炎,白天地表温度有时高达五六十度。为了适应正式任务时的天候,我们在训练中,不但要身穿厚厚的礼服,系紧领带,戴上手套,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每天还要在烈日下一动不动站立两个半小时,洲练结束,脱下衬衣衬裤能拧出半盆汗水。

作为队长,我不但要组织方队训练,

自身也得经过刻苦锻炼。在这次任务中,我是军旗手,将引领仪仗方队走在所有方队的最前列。为了锻炼臂力,我每天晚上坚持做俯卧撑、举哑铃,为了把军旗甩得更威武,我在旗杆里灌满沙子,旗首坠上铅块以增加重量反复练。

“礼服如同皮肤,礼服就是国服。”这是我们仪仗队最为流行的两句话。如今我们又要穿上更为美观、大方的新式礼服,每每想到这,我身上就充满了力量。

7月3日,刚被雨水冲洗过的天气显得格外晴朗,盒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暨新式服装发放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展示方队最前头是仪仗方队,我手持军旗站立在仪仗方队的最前头。当军委首长和一位位将军经过我的面前,对我们发出啧啧赞叹时,我觉得当一辈子仪仗兵部值得。(张力、刘梅宝整理)

军事记者:在出访军舰上目击换装

口述:刘文平(人民海军报记者)

2007年7月31日,风力6级,浪高2~3米,当地时间下午5时许,在波涛汹涌的印度洋斯里兰卡海域,我在“广州”号导弹驱逐舰后甲板上目击了一场“印度洋·庆八一新式军服展示”会。这次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途中换发07式新式军装。

今天的“广州”号导弹驱逐舰后甲板分外热闹,五星红旗和海军军旗在舰艉迎风飘扬,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鲜艳;由红色地毯铺成的新军服展示“T”型台格外醒目。二队教导员李卫军和情报电子战技师李毅等15名官兵,身着崭新的海军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等各种新式军服,在编队上百名官兵的掌声和喝彩声中,立定、转身、敬礼,一一亮相。

担任新军服展示解说的“广州”号对海导弹分队长蔡彦告诉我,这次印度洋上换发新式军装,使官兵深切感受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在军事外交场合更好地扬我国威军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编队指挥员苏支前少将对我说,出访途中换发新式军服,不仅是一种荣誉、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嘱托。编队要把穿着新军服的喜悦化作工作和训练的热情,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出访任务!

军需助理:新服发放,虽苦尤乐

口述:李声跃(空军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助理员)

当战友们拿到新式服装时,可能不知道,这要经过多少道程序;预算计划、生产发运、接收入库、平衡分运、发放调号等。07式军官春秋常服采用吊挂式包装,整箱包装(10套)体积0.4立方米,比以前同类包装体积大一倍多。同时,由于是吊挂包装,不能横置、倒置,码放层数受到限制,这使各级仓库面临“爆棚”的危险,

通过调研和试验,我和同事们决定将老式服装采用适当加犬码放层数、减少垛间距离,为新式服装腾空间,并利用其他服装和军官春秋常服到货时间的不同,打时间差,一用时间换空间,先到先发、一到就发,减少占用库容时间。

7月4日下午,接到通知,“和平使命-2007”参演部队部分军官须于7月15日前发放春秋常服及相关服饰。我们发现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参演人员已经进驻新疆数个集洲点,由各单位分发存在线长、人散、效率低的问题;二是新式服装增加了不少服饰等新品种,官兵不熟悉,采用“发放后不管”方法恐怕不行。

怎么办?处长姚小平提出了一个大胆可行的方案。我们将大件物资由驻京单位周转抽调,小件标志服饰由各单位按人份包装好,集中发运至北京,调号周转物资由兰空乌鲁木齐片周转物资解决二是由本处派要带物资专程前往驻训地点组织发放,并指导着穿。

分头行动,姓名牌最晚8日送达部队,9日所有物资准备就绪,可是物资的发运又成了最大的问题,离15日还有6天时间,采用汽车发运到新疆要4~5天,火车行包要3天,飞机快,但是这60余箱运费就得近10万元。正在举棋不定,好运悄然降临,我得到消息:11日有专机前往新疆。我立即提出申请让新式服装搭机的计划,并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了乘机证、货运证……

17.感恩小故事 篇十七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

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单子上写着这样七个字: 手术费.一杯牛奶 二:

一个流浪者流浪街头因饥饿而倒,一位好心人给了他十元钱,那位流浪汉因那十元钱而重新站了起来。对那位好心人感激不尽,他求好心人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一天能回报他。好心人对流浪汉说了一句话:我曾经也与你一样陷入此困境,也是一位好心人给了我十元钱让我走到了今天,那位好心人也对我说了一句话,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所以今天我对你所作的一切,也真心的希望明天,你也能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三: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再准备来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四 :

18.感恩父母的故事:我的父亲母亲 篇十八

一样的,我以为我的父亲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中最好的一个。

很久以前就想写写我的父亲母亲,一直在构思,却不曾下笔,感觉满满的记忆与感动不知究竟应该怎样写才能表达清楚,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先写哪一件事?总怕写不好,反而会对不起他们。

吃过晚饭,突然想给父母打个电话。听着电话那端传来父母的声音,心里感到说不出的温暖与踏实。父亲虽然没有几根白发,但头顶的头发开始越发稀疏,脊背不再挺拔,皱纹已经深深烙在眉头和眼角;母亲也越来越瘦小,膝盖越来越弯,走起路来似乎也开始摇晃——即使我不愿承认,即使我从心底一直认为父母依旧年轻,即使他们还和我小时一样充满疼爱的铿锵有力的对我讲话,可我亲爱的父亲母亲,真的已经开始老了!

妮儿,上班了吗?吃饭了吗?孩子写作业了吗?女婿干嘛呢?电话打通,先传来父亲的声音。每次打电话,不管接电话的是母亲还是父亲,都会连珠炮般先问我这几个问题。年过四十,父母私下仍多喊我“妮儿”,听着这宠溺的称呼,似乎仍感觉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电话开头的话虽都是老生常谈,但我很享受给父母汇报此时此刻我们一家三口每个人的行踪、动作甚至表情,乐此不疲。而且我也同样想知道他俩吃过了吗,吃的什么,这几天都忙些啥,现在正在做什么。

父母的血压都稳定,父亲的空腹血糖降到了6以下,这几天没再去县城打工修路,这些都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消息。早就给父母说,六十多岁的人了,况且还都有高血压,现在孩子都已立业成家,都过得还算不错,别再过分操劳了。可父亲总也闲不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多挣一点,万一需要钱的时候孩子就会少花一点。农忙时早出晚归日夜辛苦自不必多说,农闲时还要跟着堂哥去县城修路,人家年轻的一天挣一百多,因为父亲年龄大只给七八十,但实际上父亲比年轻人干的活要多。父亲在外忙碌,家里大事小情就都落到母亲一个人身上,同样没有清闲的时候。年前从苏杭旅游回来父亲查出糖尿病,我真觉得有些无所适从,想着怎样能让父母在我这里多住几天好好调养调养,或许他们看出了我的担心,保证回家能按时吃药,控制饮食,不再拼命挣钱。听着父亲嘿嘿笑着向我“汇报”身体情况,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原来打电话都是父母轮流说话,今天却没听到母亲的声音,父亲说母亲正在西屋喂二舅吃饭。母亲姐弟七个,是家中老大,二舅排行老四,比母亲小九岁,两年前脑出血,遗留左半边身子活动不方便,过年的时候又不小心碰翻了烧水壶,把右胳膊和胸膛都烫坏了。这几天表妹住院,妗子去陪床,表弟孩子小,舅舅就成了一个没人管的人。于是,母亲把舅舅接到我家,给他换药、洗衣、做饭、喂饭。父亲说,你舅烫伤的地方正是褪皮长肉芽的时候,痒起来嗷嗷叫着骂人,痒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忍着,骂人也止不住啊?你娘跟他说说话转移转移注意力就能好点——父亲的语气没有埋怨,满是怜惜。

父亲一直就是这样,母亲对姥娘家怎样付出他都无怨无悔。记得小时候,姥娘中风后一直住在我家,母亲种地做饭看孩子还要伺候姥娘,父亲则每日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请医问药扶着姥娘锻炼。姥娘去世时小姨15岁,小舅还没对象,几乎天天住在我家,这样过了好几年。母亲给他们买衣服,给小舅娶媳妇给小姨办嫁妆,花钱不说,简直操碎了心,记忆里却从没听到他们因此拌过嘴发过牢骚。我有时还会向父母抗议,家里的钱都给姥娘家花了,又不是只有母亲这一个姐姐,凭什么对他们那么好?父亲说,没你姥爷姥娘了没办法啊;母亲说,长大了你就会明白,孩子,你一定要记着你爹是个难得的好人!

随着慢慢长大结婚生子,我逐渐理解了母亲,长姐如母,对自己的弟弟妹妹,我也是发自内心的爱他们,想对他们好,这都是母亲无形中教与我的。对于父亲,我想,“善良”、“无私”、“伟大”,都不足以表达我对他的崇拜!

父亲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也一样掏心掏肺,母亲,也总是默默支持从来没有表现出烦闷不满。父亲兄妹六个,上有四个大爷,下有一个姑姑。父亲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爷爷辛辛苦苦把他们养大男婚女嫁,分家后和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母亲不止一次对我们说,父亲是一个顶顶孝顺的人。以前家里条件不好,难得炒个菜炖个肉,但只要做个差样的饭食,父亲总会先给爷爷送过去一份,用母亲的话说,跑的比兔子还快,母亲刚盛出来放一边,转个身就不见了,再转个身就已经回来了。母亲会跟父亲闹着玩,你是怕我反悔不让你送吗?父亲则嘿嘿笑着说,不是怕凉了吗!爷爷在终于到了该享清福的年纪却突然撒手人寰,父亲紧紧搂着八岁的我跪在爷爷灵前哭的肝肠寸断,我能听清父亲的呢喃,日子刚好过了,日子刚好过了……

几年前大大爷总是咳嗽,痰中带血,低烧不退,去医院检查医生直摇头。堂姐当时正巧生二胎,大娘顾不过来,伺候大爷就落到父亲他们身上。三大爷四大爷轮流值白班,父亲值夜班。最后一个多月,大爷不怎么吃东西了,父亲每晚坐在床边,只要大爷醒着,隔一会儿就往他嘴里挤一口牛奶,就这样衣不解带一直陪着大爷到最后一刻。母亲心疼父亲,一个人忙农活,白天要他在家好好休息,可父亲郁郁寡欢根本睡不着。我回去送大爷走的时候,看见我的父亲瘦了好几圈,满嘴唇都是血泡!

四大爷和我家离得最近,老房子前后院,新房子左右相邻。大大爷走后不久,四大娘高血压中风,四大爷也查出极高危型的高血压,他只有一个闺女——我的堂妹,因为嫁到离家十几里的村庄不和他们一起住。父亲早晚都要去他家转一圈,有时即使出去干活回来很晚大爷家都没灯光了也会到屋后喊一声,等到大爷答应了才会放心的回家。母亲说,父亲虽然嘴上从没提起过,其实是怕大爷会有不测,这一天天就跟去“请安”一样。大臣给皇帝“请安”是被迫的,父亲可是心甘情愿的,而且雷打不动。母亲说,谁让人家是他亲哥哥呢!偶尔父亲会很早出门,母亲就会代替父亲去“请安”,母亲请的更彻底,不会只听声,还会进到屋里帮大爷忙活一阵,陪大娘拉会儿呱。

父母从没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因为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父亲因为家里穷只上过半年学,后来能看懂农药化肥说明书能认识常见的大部分字,全凭自己平时请教别人一个字一个字积累起来的。母亲是老大,天资聪慧,上学从来都是考第一名,怎奈姥爷重男轻女,在母亲四年级的时候,姥爷要她辍学看舅舅,爱学习的母亲要求背着舅舅去上学,可是在课堂上舅舅总是哭闹,母亲坚持了半年多最终还是离开了学校。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可父母坚持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父亲说,没文化出了门就跟傻瓜一样,母亲说,我们不能让你们体会那种想上学却不能上的痛苦。他们说,尽你们的能力学习,学习上爹娘帮不了你们,但保证不会拖你们的后腿!现在,我们姐弟四个都过上了让乡邻夸赞羡慕的生活,算是对父母有个还算满意的回报,父母也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开开心心享受晚年了吧!

上一篇:“劳动最光荣”征文活动下一篇:民主的细节 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