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五年级作文

2024-08-04

看书五年级作文(15篇)

1.看书五年级作文 篇一

我爱看书小学五年级作文

在21世纪的今天,竞争十分的激烈。我作为祖国的花朵、21世纪的接班人,应该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可是光上课认真听讲和回家认真完成作业是不够的,还得全面发展。

首先要多看课外书,并且不能只看一遍,并且要把里面的好词好句(最好背下来)找出来。书,也要选有用的,有益的,对我们有帮助的。不要看暴力……而且看书也要在适当的时候看,不要上课看。

我是一个书迷,每次看书都会忘了时间。

一天下午,我去书城看书。2点半去的,却到6点多才回来。而且还是爷爷把我 “揪”回来的呢!我看书看的太入迷了。我先是去了4楼,看小说,看了2个多小时;又去了2楼,看了一些讲道理的书,还有连环画,并且还买了几本书呢。我最喜欢看这几种类型的小说:1、讲道理的书籍。2、少女心理成长小说。3、关于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的幻想。这些书籍,里面内容,少女心理成长小说:离我十分的`近,又十分的远。它们能告诉我以后发生这种事,该如何面对。

不仅有这一次,还有一次也是这样。一天,爷爷在打扫卫生,他从厕所的水箱的上边,看到了我的书;在我写作业的时候,他过来查看,发现我在看书……我爱死书了!书是我的命根子。

我喜欢看书,书中充满乐趣。周末的时候,我会选出一个下午或一个中午来看书,尽量一周最少能看1本书。多的话,就是3本书了。

我爱看书!书是我的命根子!我爱你,书!

2.看书五年级作文 篇二

具体地有条理地写出实验过程, 注意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细节。

【课前准备】

一只普通的中号透明塑料水杯、四十多枚彩色曲别针和一大杯冷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上,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瞧, 我带来了什么实验用具? (板书:实验用具, 出示透明塑料水杯。)

(学生们的回答很快。有的说“这是一只杯子”, 有的说“这是一只透明的杯子”, 有的说“ 这是一只 塑料水杯”, 也有的说“这是一只没装水的杯子”。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只透明的一次性的塑料的空水杯。”)

师:这又是什么呢? (出示四五枚彩色曲别针)

(有了刚才观察塑料水杯的经验, 学生很轻松地从色彩、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曲别针并回答:“这是彩色的曲别针。”“曲别针真漂亮, 有红的, 有绿的, 有黄的, 有蓝的, 还有白的。”“曲别针小小的, 比我的橡皮还小一点儿。”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两句通顺、连贯的话来描述彩色曲别针。)

师:我还带来了一大杯冷水。 (出示一大杯冷水)

师:开始做实验啦!看, 我在干什么?

生:老师拿起装了冷水的大杯子。

师:说得正确! (接着往空的一次 性塑料杯 里倒满水) (板书:倒满水)

生:老师慢慢地往一次性塑料杯里倒水, 水很快就倒满了。

师:从“慢慢”可以看出你观察得很仔细!水真的倒满了吗?谁来检测一下? (板书:检测)

(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纷纷举手, 准备到讲台前来检测水是否倒满。教师请一名学生来检查。)

师:看清楚, 他是怎样检测的? (学生进行目测)

生:他用眼睛看了看, 说:“水倒满了。”

师:请你再慢慢地检查一遍, 其余同学仔仔细细地看清他的动作。 (学生再次进行目测)

生:他弯下腰来, 侧着头, 眼睛靠近杯沿, 眯起来, 认真地看了一会儿, 才肯定地说:“水倒满了。”

师:观察仔细, 说得具体。 (问目测的学生) 你怎么知道水一定是倒满了呢?

生:我看见水面是平的。

师:能说更清楚些吗, 水面和什么是平齐的?

生:杯子中的水面和杯沿是平齐的。

师:好!谁还有不同的办法? (请另一名学生来检查) 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把每个动作看仔细、说清楚。

生:他走到水杯旁, 伸出食指, 在杯沿上刮了一下, 一看, 手指上有水, 说明杯子里的水是满的。

师:接下来, 我要请一位同学把一枚曲别针放到装满了水的水杯中。 (板书:放入一枚曲别针) 其余同学的观察任务是什么?

生:看水会不会溢出来!

师:对!除了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还要观察什么?

生:他怎么把曲别针放下去的。

生:曲别针落到水里的速度。

生:看曲别针是浮的还是沉的。

生:看曲别针沉到杯底的位置。

师:好!这些都是观察任务。 (请出一名学生, 给他一枚曲别针) 大家眼睛不要眨, 细心观察他是怎么投放曲别针的。 (让学生把一枚曲别针放入水杯中) 再看看, 水杯里的水溢出来没?

(学生在仔细观察后纷纷发言 :“他捏着 曲别针……”“他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 曲别针从 杯沿放到 水中。他的 手还有一 点发抖呢!”“水面轻轻晃动了一下, 可是没有一点儿水溢出来。”“曲别针好像一条小鱼跃入水中, 水面起伏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就平静了。”“曲别针就像潜水运动员轻快地跳到水中, 潜到水底。”“曲别针静静地躺在杯底的中央, 好像甜甜地睡着了。”教师又请出一位学生, 他在水杯底座四周用手指一抹, 检查发现, 水杯没有往外溢水。)

师:课上到这里, 我们的实验已经做了一半。小结一下, 完成了几项观察任务, 哪项任务做了重点观察。

(学生思考以后, 整理出四项内容:1.观察实验用具;2.老师往杯子里注水;3.通过目测和动手观察了水杯里的水;4.往水杯里放第一枚曲别针。3、4两项任务是重点内容。

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内容口述上述内容。待学生们口述结束, 教师要求学生尽量把第3项和第4项内容写具体。

随后学生迅速进入写作状态, 教室里很安静。教师在座位之间巡视, 不时地夸奖学生“写得真快!”“小节分得正确!”有时提醒学生“把动作写仔细”, 不时地请个别学生站起身高声朗读自己刚写好的文字。

下课铃响时, 多数学生完成了这部分的写作内容。)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做实验。一枚曲别针放入装满水的水杯中, 水却没有溢出来。那么, 你猜猜放几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 (板书:猜猜)

(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 不断窃窃私语, 有的说“可以放两枚”, 有的说“能放二十枚”, 也有的说“能放无数枚”, 还有的摇着头, 不知道究竟可以放多少。)

师:到底能放几枚呢? (请出一名学生) 这位同学每放一枚曲别针, 大家要看杯子里的水有没有溢出来。 (板书:放入十枚曲别针)

(学生往水杯放入了一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 你心里想些什么? (板书:想)

生:水怎么还没有溢出来呀?

(这位学生又往水杯里放入四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 你心里又想些什么?

生:水面还是没有升高, 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学生连续往水杯里放入五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 大家心里想些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 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一事实, 有的兴奋地鼓起掌来。他们说:“我想, 这太神奇了!水居然没有溢出来!”“难道老师带来的水有魔力吗?”“这只水杯里到底可以放多少枚曲别针呢?”)

师:下面, 我让大家往水杯里各放一枚曲别针。请想象场面会怎样? (板书:每人放一枚曲别针) 班长你给同学发放。

(班长把曲别针分给了同学们)

(教师请出第一组约十人, 示意他们排好队。他们有的笑眯眯的, 有的一本正经的, 有的在东张西望, 有的歪着头在思考, 有的笑容满面, 还有的正盯着水杯看……)

师:好, 现在开始放曲别针。其余同学一起大声计数, 同时请仔细观察, 他们怎样放曲别针, 各自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开始!

(该组学生依次将手中的曲别针放入水杯中。)

(台上的学生投放曲别针的动作确实精彩。有放得很慢很慢的, 有拎着曲别针的, 有朝着曲别针吹了口气才放手的……座位上的学生都挤到了讲台四周, 一边大声数数:“11、12、13……”一边饶有兴趣地仔细看着。

此后, 剩余的大概二十多名学生也都从班长 手里各获得一枚曲别针。他们或兴奋地或紧张 地把一枚枚曲别针放进了水杯。杯子底的曲别针堆起来了, 杯中的水渐渐隆起, 水面微微颤动着。学生的情绪更 加激动了。)

师:同学们, 先看四十多枚曲别针在杯底堆得如何, 再看看杯子水面的变化吧。 (板书:杯底……水面……)

(学生不由自主地走下座位观察。一个学生说“杯子里有座小山”, 另一个学生补充说“像一座彩色城堡”, 还有学生说“水面鼓起来了, 像个小馒头”, 细心的学生说“不是小馒头, 是半个水晶球, 你看鼓起的水面在颤抖在闪光”, 教师立即赞赏 :“对!你看得很仔细!眼光很独特!)

师:如果要把这个实验的上半个过程写下来, 应该写哪几个内容?

(学生思考以后, 整理出三个内容:1.一个同学怎么放入十枚曲别针?2.十个同学怎么放曲别针?动作神态有什么不同?3.四十多枚曲别针放进去, 杯底和水面是 怎样的?

同样, 教师仍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口述内容。)

师:把这个实验过程写成文章, 该取什么题目才能概括文章内容呢?

生:《有张力的水》《会团结的水》《有魔力的水》……

师:好, 继续写作, 把实验的下半段过程写具体。

(学生们迅速在作文本上写起来。教师一边巡视检查, 一边夸奖:“动作写得细致, 心情写得真实。”“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实验的场面。真棒!”大概在10分钟后,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写作时, 教师建议学生上“百度”查阅“水的表面张力”, 了解本次实验结论。然后提出要求:1.在文章结尾添写实验结论;2. 写完作文, 多读几遍, 把句子改通顺, 把语意说明白。)

师:下课!

【教学反思】

本课学写一次小实验。教学目标有两条:一是过程要写完整;二是要描写一两个实验细节。由于采用了现场情景演示的教学法, 把实验过程写完整不 称其为难点, 难的是实验细节的描述。这个难点主要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细节的确定, 二是细节的观察描述。

我事先把“水的张力”的实验反复做了三遍, 对实验过程和细节反复体验之后, 对其中的教学因 素有了把握, 在教学中就有了突破。

具体说, 本次作文内容应该选定这几个实验细节。

①检测水杯里的水是否满。

②往水杯里投放第一枚曲别针时。③最大极限地投放完曲别针时。

一起来看看这些细节的教学内涵。

细节①:“水面检测”。我请出两位学生先后用“眼睛看一看”“手指刮一刮”的方法来确认杯子里 的水是否“满”了。如果教学时间允许, 还可以采用“盖一盖东西”“摸一摸杯身”的方法……从实验意义角度看, 这些细节是培养科学品质的举动, 从写作角度看, 这些细节能丰富地表现实验过程。

细节②:投放第一枚曲别针。我给这个细节确定了三项观察任务:投放的动作、曲别针落水的状态、水平面的变化。细细想来, 三个观察点正好组成第一枚曲别针的投放过程。事实上, 投放一枚曲别针只需“1秒钟”, 而放到作文教学课堂上, 就是一个个“放大了的镜头”, 写出来的就是一段生动的过程。

细节③:投放完所有的曲别针。当四十枚曲别针投进了水杯后, 我设定了“看”和“想”两项任务。先看杯中的“彩色小山尖”, 再看杯子水面堆起的“小馒头”;然后引导学生想:“杯子里的水怎么会不溢出来呢?”把质疑引向探秘本次实验结论。

由此可见, 课堂上的教学细节具有“呈现和观察”的特性, 教学细节就会转化为“写作细节”。

3.我看书的故事五年级作文 篇三

我是一个很爱看书的人,正因为我很爱看书才闹出许多有趣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周末,我写完了作业,从钱罐子里拿出了不得30元钱,准备去新华书店买下我梦寐以求的《十万个为什么》,一到新华书店我就跑进去,呵,里面的人真多呀!这让我有点儿担心,那本书会不会被别人买完了呢?我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好不容易才来到儿童书库,进去之后,我马上找那本《十万个为什么》,我终于在书柜的第二层看到了,我把书取下来翻了翻,然后付了钱走出了书店。我坐上公交车后就找了个位子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我像一棵小树,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源泉,可是我才看了几页就到站了,我真希望车开得慢一点,即然快到家了,我就飞快地跑回家,准备舒舒服服地在书房中安静的地方大看一顿!

4.关于看书的作文400字五年级 篇四

在读书节中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如:好书推荐、

中午看书、图书漂流等活动。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图书漂流!

在这个星期的星期五我们紫金港校区举行了最让我们期待的图书漂流活动。

图书漂流在下午一点钟开始,当图书漂流正式开始的时候。

大家都冲向各个书摊,挑选自己喜欢的书。

而各个班的售货员们都在井井有条的工作着,但有些时候人非常的多,售货员们就会手忙脚乱,但过了一会就适应了。

同学们拎着自己的袋子、书包在操场上逛了一圈又一圈,当有些好书有很多人想买时,售货员会采取拍卖、竞价的方式来公平竞争。我在操场上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书,如:

《哈利波特》、《校园报》、《粉灵豆》、《不要讲话》等其他一些书籍,其中最让我喜爱的书就是《不要讲话》因为它是我花了四十元跟别人拍卖下来的,让我尤其喜爱。

里面讲的是一个班男女生在比赛谁能不讲话的时间长。

当图书节结束时大家都很累,但是大家都很开心,乐此不彼。

虽然图书节十分好玩,但能让人学到很多知识,知道很多好书,阅读很多好书,非常有意义。

5.五年级我爰看书日记500字精选 篇五

我爱看书,从古到今多少名人的故事感动着我们,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匡衡凿壁借光。俄国作家高尔基小时候在一个绘图师家当徒弟,绘图师的妈妈是一个狠心的老太婆,最讨厌高尔基读书,经常阻止他。有一次,高尔基把蜡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用棉线捻一根灯芯,做了一盏灯。她在灯下看书的入了迷,忘了给茶壶添水,等到他发觉,那具茶壶已经烧坏了。老太婆知道了,拿起一根荆条高尔基的背上打去,高尔基的背肿得像个大枕头,第二天医生从高尔基的背上发出了42根刺,医生告诉高尔基可以向法院提出控告,但高尔基没有这么做,他只希望那个老太婆能让他看书。高尔基是多么地爱读书啊!

我爱看书,因为书,我得到了许多知识,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淘气包变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小学生。让我贫瘠的脑海得到了知识的海洋的充实。因为书我认识了许多人物:坚强的丑小鸭;魔法神奇的哈利伯特;可悲可笑的孔乙己;自我胜利的阿Q等。他们带我进入书的海洋。因为书,让我知道许多人生的道理,还明白了人生的坎坷和遥远。

6.培养看书习惯 营造书香班级 篇六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书籍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 我校领导在2009年就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办学目标, 鼓励师生展开阅读行动。校领导的话语如春风微微吹过, 在许多老师的心间荡起了一丝涟漪, 但是, 很多老师都仅仅是提醒同学们要多看书, 却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如今, 学校的教导主任在暖暖的春意中, 又唤醒了师生心中的“书香校园”, 她向校长提出了真正让书香弥漫整个校园的建议和措施, 并请求校方给予大力的支持。因此, 在开学初期, 学校就召开了“阅读推广人”的会议, 会议强调“推广人”要按年级段精选阅读书目, 从学生的晨诵午读开始入手, 让“书香”融入学生的灵魂, 逐渐走进校园。

二、如何营造书香班级

自从参加了“阅读推广人”的会议之后, 我好几晚都失眠。我在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所追求的不正是领导如今的倡议吗?以前, 我只是偶尔去组织学生读一下书, 并没有持之以恒, 现在, 我该如何去营造书香班级呢?

我一直从事的是中低段的教学, 但在我的教学中, 我对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落实在中低段的教学任务上。我认为, 我不仅要教给学生在本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 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时常听到高年级阶段的老师埋怨学生这样差那样差, 说低段学习的知识很狭隘, 即使学生在低段考得很好, 但一到高段就不行了。每每听到类似的话, 我的心都很痛, 于是, 我又在反思:也许评议的老师说得有些过火了, 但可能真有那么一回事!于我而言, 我该如何开展好中低段的教学呢?

现在, 我就结合这十几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的看书习惯, 营造书香校园。

(一) 看书不分年龄, 早接触为好

曾听到老师说:“一年级的学生还没认几个字, 看什么书呀!”我是极其反感这种话的, 因为, 在城里, 家庭环境好的孩子, 在没入学前就已经开始能看书了。双休日的时候, 你会在新华书店发现:一个个孩子捧着书坐在地上, 看得津津有味, 甚至连那些走路都还不太稳的孩子, 他们也会指着图片翻阅。看书未必就是读长篇的汉字, 如今出版的书籍非常丰富, 有注音版的故事、图文结合的童话、绘本等。在孩子未认识汉字前, 家长就可以指导孩子看看绘本, 看看配有图画的书籍。总之,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从小就让孩子记住多少的东西, 而是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帮助他们养成看书的习惯。当然, 由于孩子还小, 稳定性不强, 我们要适当选取时间, 不要过分强求。

(二) 硬性布置任务, 家长协同督促

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爱看书的, 于是, 我们就需要牵引着他们走向知识的大门, 带领他们遨游知识的海洋。对于刚入学的孩子, 又有几个能认得字, 有独立看书的能力呢?但是, 作为教育者, 你应该明白,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是从小培养而成的。于是, 我结合教科书上的配图引导他们学习,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然而, 单靠老师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后, 我让孩子回家把图意说给家长听, 还请家长帮忙记录在固定的本子上, 以便检查与收集。一学期下来, 这个本子就成了孩子自己编说的第一本故事书了, 他们都十分高兴!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趣, 我就抽空弄些绘本制成多媒体课件供他们阅读。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这样坚持下来, 到了第二个学期, 孩子们就已学会了拼音以及很多的汉字, 他们基本上能独立阅读带拼音的读物了。接着, 我又号召大家捐书, 在班里成立了图书角, 中午到校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午读。图书角刚成立时, 每天12:50左右, 我就会在教室里督促学生, 后来, 就让小干部们自己管理。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以书为友, 我制定了“以书为友”的记录册, 人手一本,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背诵积累一首诗或儿歌, 日有所诵, 每天看书半小时, 并请家长给予评价, 就这样, 我开始以作业的形式来落实“以书为友”的措施。

(三) 创设书香环境, 让学生沉浸在书香中

学校自开展书香校园以来, 加强了书香环境建设, 并对各班提出了各项要求。为了激励孩子继续沉浸在书香之中, 我们年级都开展了“同书共读”的活动。读书时, 老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 当学生读完之后, 将书在班与班之间进行交换, 让学生轮流着读。这样, 孩子买了一本书就能共读十四本书。在班里, 我们也提倡孩子“献二本书看百本”活动。班级设立的图书角每天定时开放, 它由专门的图书管理员管理, 读书活动严格按照借阅规则来执行。为了激励孩子多看书, 他们每看完一本书后, 我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累计起来, 到学期期末开设“书香少年”的评比活动。

在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下, 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书香味。只要一踏进学校的大门, 你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郁书香文化, 三五成群的看书队伍, 朗朗的读书声, 就像一条条清澈的小溪, 流淌在师生的心田里。

参考文献

[1]陈宏文.和谐统一, 书香校园[J].广东教育, 2006 (11) .

7.看书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七

看书小学三年级作文

我家有很多很多的书,我最爱看的.书是儿童故事书。

每天放学回到家后,我都要拿一本故事书坐在那里聚精会神的看起来。有一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后我又和以前一样拿起一本书正准备看的时候,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我说:“今天必须先把作业做完后才能看书,不然作业做完了又很晚了。”我看妈妈非常严肃的样子,赶快拿出作业来做。妈妈看我开始做作业了就去做晚饭去了。我趁妈妈做晚饭之际赶快又拿出故事书藏在桌子下面看起书来。正当我看得精精有味的时候,妈妈就来看我写作业的情况,我在桌子下面听妈妈说:“咦、人呢,怎么作业也没写”?我听了妈妈的话正偷偷的笑呢!这时妈妈一下子就发现了我,做出生气的样子对我说:“你这个小家伙,我叫你写作业,你怎么藏在桌子下面看书呢?桌子下面光线不好,容易把眼睛看坏,妈妈又不是不让你看,而是要你把作业写完了再看,”妈妈边说边把我从桌子下面抓了出来,偷偷看书的行动失败了,我只好乖乖地写作业了.

8.我爱看书一年级作文 篇八

记得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还很想笑。在间操时老师让我们全都出去玩,让值日生扫地我扫完后就坐在了桌子前拿来了自己一直没舍得看的童话书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拉了哪些内容。过了一会儿我就变成了其中的一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这是老师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原来老师叫我也下去玩

而我就对话了几句就继续看了起来没想到老师还叫,我只好和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出去我还要看书呢。”可老师那能听呀硬生生的把我赶了下去。哎!

9.水平三(五年级)《耐力跑》教案 篇九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的理念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书用书》 (以下简称《教师用书》) 要求,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充分关注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确定耐力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并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有效策略。整节课始终围绕少先队队旗这一教具, 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 让学生跟着音乐掌握跑的节奏, 既提高了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在练习中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耐力跑是《教师用书》必学内容五年级上册跑教学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改编传统的耐力跑练习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渗透数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来转移学生耐力练习时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的兴奋度, 减轻身心的疲劳感。

通过小组的互助合作学习, 设计口号、队名或者标志, 突出团队意识, 特别在评价上更要突出团队精神, 在集体团队力量的激励下, 完成耐力跑的任务。本课趣味耐力跑充分发挥教具—少先队队旗的功效, 特色鲜明、操作性强。

通过自由慢跑、叫号赛跑、直线跑、曲线跑、绕圈跑、往返跑、“数字”跑、图形跑等多种形式, 对发展学生耐力速度具有重要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小学生, 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 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 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刺激, 而且在性别、遗传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较大, 且单一的运动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

四、课的流程

课的开始阶段 (课堂常规) →课的准备阶段 (自由慢跑、体会摆臂、跑得轻松自然、有节奏, 游戏:叫号赛跑) →耐力跑学习阶段 (体会呼吸节奏) →耐力跑提高阶段 (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伴奏下跑数字、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跑图形) →耐力跑拓展阶段 (游戏:队旗永不倒) →放松小结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伴奏下愉悦身心) 。

对耐力跑教学的试教感受和点评

笔者按照原教学设计不加改动进行授课, 感觉到这个教学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欲望, 也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针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感受进行简单说明。

一、教学后的感受

本教案是水平三 (五年级) 《耐力跑》教学, 教案针对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的流程进行论述与分析, 并按照四段式撰写教案, 教案中主要教学过程是由基本部分中的“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跑数字”、“跑图形”和“队旗永不倒”5个环节构成, 这些形式的跑的连续运用, 极大地激发、维持与提升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与兴奋性;文中设计的图形跑、跑数字在小场地内就可以完成, 解决了小场地练习耐力跑的困难。但按照原文作者的设计, 教学后虽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明显出现运动量较小、需要讲解的地方较多、练习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现象。

二、教学后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开始部分中的时间安排4min, 进行常规与安全教育的说明, 没有让学生动起来的安排, 笔者上课时只用1′30″, 因此, 在这个环节安排4min的时间过长。

2.准备部分中利用篮球场地线进行自由慢跑, 合理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练习, 保证学生的跑有一定的方向与目标, 在教师指导栏中针对自由慢跑有专门的说明, 即用“顺口溜”口号激励鼓舞提示学生, 笔者上课中不知道具体的“顺口溜”是什么, 如果在教案中明确给出来则更好;在学生活动一栏中有“与教师互动喊口令”也存在和“顺口溜”同样的问题。

3.游戏“叫号赛跑”安排在耐力跑前面较好, 先用游戏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并且游戏是学生都熟悉和做过的, 简单易懂;按照教案中的安排1min, 笔者清楚这1min是每名学生的练习时间, 但没有明确标明在1min时间内可以练习几次。

4.在耐力跑教学环节中, 先进行“体会呼吸节奏”的练习, 再进行“跑数字”、“跑图形”的练习, 从时间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笔者上课时让每名学生练习一次, 每次分别持续2min、3min、2min。这里出现的问题是“跑数字”时数字的大小、每个数字的大概距离是多少没有明确说明, 建议给出每个数字跑完大概有多少米的距离, 便于操作。而且笔者上完课感觉这个阶段的三个内容可以合并为两个内容完成, 将第一个内容“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融汇在“跑数字”和“跑图形”当中, 让技术与运用相结合, 这样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而且减少一次讲解、示范、点评的时间, 将这些时间运用到学生的练习中, 能进一步提高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

三、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后的整体感受

1.运用多种形式的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学中学生对“跑数字”十分喜欢, 第一个班级的课为了完成原教学设计的安排, 没有让学生尽兴地“跑数字”, 课后学生直言“跑数字”比“跑图形”有趣, 变化多样, 并建议不按照0~9的顺序跑动, 可按照每组排头自由跑动。第2节课, 笔者改变了教学设计, 删除“跑图形”采纳上一节课学生的建议, 每组利用自制“皮垫”规划出一块场地, 学生在这个场地内由组长带领进行绕“数字”跑动, 效果较好。

2.教案的出发点是利用“队旗”作为教具, 结合音乐并让学生合作设计口号、队名, 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变得生动有意思,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形成“乐学、勤思、多动”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但在教案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明“队旗”在各个环节和不同练习形式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仅仅在最后一个游戏“队旗永不倒”中有明确说明。建议在不同形式的跑的练习中加以说明。

3.教案中呈现了“自由慢跑、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跑、跑数字、跑图形、队旗永不倒”六种跑的形式, 这些形式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 跟着教师的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利用作者的原创上课中发现, 过多的练习形式的运用, 无法凸显最有价值的练习形式, 也无法体现出重点方法。

4.此教学设计过程清晰, 每种练习形式也都相对独立, 但这些练习形式之间的衔接语言、鼓励的顺口溜、教学设计中谈到的队旗的利用、组织的形式、场地的布置等没有明确地说明, 让上课者很难把握作者的设计初衷。

以上是个人对教案设计和上课后的肤浅感受, 仅供参考。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兴发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意犹未尽团队跑, 寒冬料峭添欢乐

吴老师的五年级耐久跑 (第三课次) 很容易上手,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也不需要器材。笔者在对这篇教案进行试教时, 感受到本教案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教案, 很接地气, 体育教师拿来就可以借用。

从热身的简便易行开始, 通过“叫号赛跑”游戏, 提高学生课堂的兴奋性、注意力, 为随后进行的耐久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令指挥学生两步一吸气, 两步一呼气, 学生的体验是夸张且富有生机的, 欢乐跑也因此随之而来了。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的伴奏下, 大部分团队在进行阿拉伯数字跑时跑得很形象, 效果较好;但有部分团队不是靠速度完成任务, 而是靠投机取巧完成的。针对这部分学生, 笔者认为加强思想教育就很有必要性了, 除了针对队员的教育, 更要引导小组长负起责任, 确保学生在耐力练习时, 能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和思想水平, 从而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

为跑出极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体育教师需要一定的技巧。接下来, 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进行各种图形跑时,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 认真、扎实地使用学到的克服极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的练习乐此不疲, 整个教学秩序井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这样被吴叶青老师的设计所涵盖。在“队旗永不倒”游戏中, 每位学生的积极意识、尊重意识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培养。最后的放松环节, 欢快有趣, 达到放松的目的。

对吴老师提到的分层教学困惑, 笔者在实践中没有体验到, 原因是学生练习的量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分层教学的需要不够明显, 究其原因是课堂借班上课和学生的配合不够, 密度和强度还没有达到分层次的要求。课后, 组内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认为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而且也很容易安排分层教学, 将队旗跑得好的团队队旗贴星, 星越多, 代表这个队耐力素质越强。学生可以自荐, 教师可以给跑得轻松的队员贴星, 自动升级到相应的队旗队伍中去。组内教师们还建议增加走跑交替环节和音乐, 便于贴星和克服极点, 也是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一种保护。

基于吴老师的设计、反思与笔者的课堂实践、课后研讨, 对吴老师的课做了适当调整, 在自由慢跑之前增加了“找朋友”的游戏, 这样过渡到团队跑更自然有趣。为了学生的安全和跑时的有效性, 建议利用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进行教学。“队旗永不倒”的游戏中, 队旗可以作为一个“接力棒”, 方法为一名学生将接力棒立于地上不动, 下一名学生跑来握住, 依次进行, 目的是训练学生对队旗的敬仰和对规则的遵守。

教学中的最后环节, 吴老师运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 教师示范放松, 可能是因为没有现场看到教师的放松舞蹈, 所以有些质疑放松的效果。同时, 认为此音乐不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 觉得稍显幼稚。因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放松环节更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藏族锅庄舞, 学生放松时特别欢快, 气氛很轻松。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陈明建

10.小学三年级作文:看书启示 篇十

我来到儿童读物专区,看到已有不少小朋友沉迷书海了。他们看书的样子真是千姿百态,有的趴着看,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甚至还有些人躺着看。我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相中了一本郑渊洁写的《皮皮鲁和复活的恐龙》,便从书架上取出专心致志地看了起来。这本书里讲了恐龙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战的事情,工作人员用了麻绳、枪、煤气毒都没把他弄死,原来有个名叫长发李的人把恐龙变活了。

我看了一会儿,觉得这本书没有太大的趣味,看了一半就准备重新换一本时,妈妈看见了,她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要等一件事做完后才能干其他事,看书也是这样,要等这本书看完后才能看其他书。”我惭愧地点点头,只好又耐着性子继续看完了那本书。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为自己能坚持到最后而感到兴奋不已。

通过看书这件事我明白了,在新华书店,我们就像漫游在书的海洋里,那些读书半途而废的人,在“海洋”里永远不会“游泳”,而那些读书勤于思考的人,他们就是一个个“游泳健将”。

(指导老师:崔秀琴)

来源公众号:泗水文心

11.看书的男孩三年级作文 篇十一

当我被当成一个文档的时候,我不仅仅是追求那种故事,而是从作文本上阅读提取好的单词和句子,然后应用到我的作文中。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因为爱看书,不注意保护眼睛,只好请了个“朋友”—眼镜。有时候妈妈不让我读太多书,怕我视力下降。但是我爱看书怎么听妈妈的话呢?我妈不注意的时候,经常睡觉的.时候偷偷看书,我的视力又下降了。

12.如何提高五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十二

在五年级数学教材中, 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 几何图形, 简易方程等等, 也都要进行计算。尤其五年级数学上册, 基本上都以计算为主。如:小学乘除法, 解方程, 求多边形面积等内容。学生升上五年级, 就开始教小数乘法, 小数除法。学生的作业做得相当差, 分析一下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由于到高年级试题的计算量增大, 因数的位数增多, 计算变复杂, 造成学生计算不准确。第二:由于学生刚接触小数乘除法, 把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混淆, 经常把小数点对齐, 产生计算错误。在四则混合运算中, 学习简便计算, 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了, 学生出现的问题更多。所以学生上了五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比四年级退步了许多。分析一下考卷:一张数学考卷100分中至少有85分得通过正确计算得分的。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在教学中,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应注意枯燥乏味的计算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采用多种训练形式, 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利用各类小游戏、小道具的训练方式, 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

良好的口算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训练形式主要有三种:一、开火车: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 看哪组答得既快又准确。二、抢答。教师出示卡片, 看谁最先讲出答案。三、教师在黑板上写口算题, 生直接写出答案,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四、听算, 教师念题目, 学生写答案。以上都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挑战, 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评比, 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 口算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效果非常好。

三、笔算是关键, 反复加强训练

小学阶段, 大部分数学题要求学生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 因此这一内容学生特别容易出错, 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 因此要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如:小数乘法要训练一些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题目, 学生最容易漏掉0, 还有训练一些积的末尾有0怎样点小数点, 和点小数点时, 遇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该怎样点小数点的题目。小数除法训练一些,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商中间有0的除法, 这是本单元的重点, 又是难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病例, 在展示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怎样订正?经常这样训练, 学生计算时就不在犯同样的错误了, 计算的准确率提高了, 收到的效果甚佳。

四、增强简算意识和能力, 提高计算灵活性

简算是计算中的难点, 它是依据算式中数据的不同特点, 利用运算定律, 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 使计算过程简化。在小学数学课程, 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依据, 组织学生反复进行简算练习, 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性。并让学生熟记一些常见数据, 提高计算能力。如:让学生熟记, 50×2=100, 25×4=100, 125×8=1000等等。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很常见也很简单, 但学生就是容易算错, 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算错的原因主要归结于未认真审题, 看错符号, 错误判断运算顺序等。如计算:25×4÷25×4学生容易将25×4放在一起进行运算, 结果与 (25×4) ÷ (25×4) 相混淆。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对于学生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认真审题、看清符号、遵循正确的运算顺序等。同时, 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计算过程, 如计算格式规范, 书写工整, 并培养学生在计算时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

计算课对学生来说, 是枯燥无味的。对教师来说, 最难组织教学。每节课面对的是全班60多个学生, 计算速度相差很大, 快的同学10题做完了, 慢的同学有的才做2题。产生的后果是:做完的同学讲小声话, 既浪费时间, 又影响课堂纪律。针对这种现象, 我每次课堂上训练的题目, 通常分为基本题{每个同学必须完成的}和提高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 规定提高题做的越多, 本单元考试加分更多。这样, 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大家都想赶着做完基本题后, 来做提高题加分。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充分利用, 学生积极性特高, 这样做既做到统一训练, 又注重个体化学习优势的发挥, 受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具有综合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精心培养和注重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在做好以上五点的基础上,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针对个别学生采取必要的个别辅导, 同时应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分析, 找出原因, 从而指导教学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3.爱看书的我-三年级作文 篇十三

爱看书的我

灯神,灯神。谁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人?他有不胖不瘦的身材,多一分显胖,少一分显瘦,头发乌黑发亮,眼睛又大又圆,你猜他时谁?那个人不是我吗?正是。

我很爱看书。有一次,我写完作业,想出去玩,妈妈严肃地对我说:今天不许你出去玩,给我在家里看书。我听到妈妈的命令,连忙从书架里抽出一本书,《查理九世》,一本关于冒险的侦探小说。这本书让我越看越爱看,每次看时,我都好像跟着查理九世进入了他们的世界,忘了时间,忘了身边的人,所以有人给我说话时,我都没有搭理他们,一声不吭地继续看书,因为我什么也没听到,完全沉浸到书中的世界里了!

14.一年级作文:我爱看书 篇十四

我爱看书,特别是《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每天睡觉之前我都要看一会儿。

我喜欢看里面的动物世界,我知道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比如青蛙,我知道它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它主要捕食农业害虫,每只青蛙每天大约要吃60多只害虫,是庄稼的忠实保卫者,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所以我们要保护好青蛙。

15.人教版五年级典型失分题分析 篇十五

一、典型失分题折射目标意识的缺失

1. 单元教学缺乏整体意识。▲题例

例1:对比着读读下面两段介绍松鼠的话, 比较两个片段在介绍内容、说明方法与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片段一:松鼠亦称灰鼠, 哺乳动物的一种。体长20~28cm, 尾蓬松, 长16~24cm。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 腹面白色。生活在松林中, 有的种类毛皮珍贵。

片段二: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乖巧、驯良, 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 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 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 一直翘到头上, 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答题情况分析

抽样班级的平均得分率为65%, 可以想见教师平时教学中单元整组意识的缺乏。五上年级第三组共四篇课文, 其中《松鼠》这篇略读课文是文艺性说明文, 采用的是描写性的说明方法。提示语告诉我们, 《松鼠》一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教学中教师若能站在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 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比较几篇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道题得分率不可能这么低。此外, 这一题例也反映出我们的阅读教学缺乏文体意识, 往往把资讯性文章也当成文学性文章来上, 尤其是像《松鼠》这样的文艺性说明文。

2. 阅读体会“泛泛而谈”。▲题例

例2:摘录文中一个带给你启示的句子, 并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 谈谈你的体会。

▲答题情况分析

抽样班级学生所写的体会, 都是就句论句, 没能联系文章内容, 也没能联系生活, 显得空洞、单薄。从中可以反映出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体会的引导与要求存在着泛泛而谈, 不求实质性内容的弊端。

3. 单元习作“形散神离”。▲题例

例3:成长中的记忆

提示:刚刚过去的2008年, 在我们身边, 在中华大地上, 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也许, 有那么一件事, 给你比较大的启发, 让你一下子长大了不少。回忆一下, 把这件事写下来吧。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语句通顺, 不写错别字, 字数在400以上。

▲答题情况分析

这个作文题, 尽管似曾相识, 但学生的现场作文还是存在以下问题:审题没有抓住“长大”这一题眼, 选择了普通的玩耍、嬉戏等事情, 造成偏题;叙述事情不具体, 语言表达索然无味, 不通顺;套作现象依然存在。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是教师对于新教材单元作文的呈现形式与编排意图把握不准。二是教材中的每次习作, 讲评、修改不够到位, 只写不改或者少改, 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原地踏步, 不能循序渐进地从每次习作中得到提高。

二、把握教学目标必须“三观并重”

目标意识的缺失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意发挥, 学生学习低效甚至无效。那么该如何把握教学目标呢?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 教师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把握教学目标。

1. 宏观把握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所述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是编写各年级教材的依据, 把握目标首先要认真解读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比较课程总目标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分解在各个学段当中的。比如, 各种文体阅读的能力与方法, 对第一、二、三学段《课标》的阅读, 我们会发现:不同学段, 适合阅读的文体有别;同一文体, 在不同的学段, 阅读要求也有别。

再比如句子的阅读, 《课标》要求第一、二、三学段从“了解”到“理解”到“推想”, 逐步提升, 并且越来越强调个体阅读、生活积累与体验的过程。前文例2题, 学生谈体会空泛现象就与教师没有把握第三学段句子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直接相关。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联系相似文章的阅读等方法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生对于重点词句含义的体会与表达自然也不能做到具体化。

2. 中观把握学段目标在各册教材中的呈现。

一个学段有两个年级、四个学期, 学段目标是怎样在各册教材中呈现的呢?从呈现方式上来说, 有明、暗两线, 明线指“单元导语”中的第二自然段以及“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 暗线指课后练习;从目标的承接性和发展性来说, 有一以贯之的, 也有循序渐进的。

细读、比较、分析学段目标在九到十二册教材中的具体呈现, 我们可以领悟到编者的意图。首先,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与阅读水平,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进行了分解。其中前者分解为“思乡情、童年生活的情趣、父母之爱、令人震撼的感动、热爱祖国的情怀、关爱他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人与动物的情感、热爱艺术的情操、对人生的感悟、关心人物命运”等等;后者又分解为描写的方法、表达感受的方法、抒情的方法等等。其次, 这些分解后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方法”又按照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的规律在各册呈现, 比如表达感受的方法是从“留心观察, 用心感受, 真实表达” (十册) —“展开想象与联想, 表达独特感受” (十一册) —“用不同方法表达感悟” (十二册) ;描写的方法是从“描写人物方法” (九册、十册) —“描写景物、风情的方法” (十册) —“写出风俗特点的方法” (十二册) ……第三, 同一种表达方法的领悟, 在不同年级与不同单元的教材中所要求达成的目标度也是不同的。比如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 九册 (第六、八组) 只要求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而十册 (第七组) 则要求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是贯穿第三学段始终的一个阅读训练要求。本着读写结合的思想, 第四册教材中有近十个单元像十册第七组那样在习作中提出了学习文章表达方法的要求。这样的单元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把握目标难度不大。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 大多数单元的习作编排是扣住单元专题的, 习作要求的呈现则重在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帮助丰富写作内容, 往往为学生提供多个选材的角度。像上文列举的五上年级第四组“生活中的启示”这次习作, 教材提供了三个选材的角度:小事、漫画、格言, 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写作。教材这样的作文呈现方式往往使老师只关注了形式, 即让学生自选一个材料进行习作, 却忽视了每次习作虽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材角度与题材, 但并非没有统一的目标与要求。“生活中的启示”这次习作, 就有三个目标: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关心生活、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示;能写清楚事实, 记清事情的过程;能写明白自己所得到的启示。而从上文的例3作文题 (成长中的记忆) , 学生现场作文出现的种种问题, 可以想见单元习作训练在选材、表达上都没达到目标。

3. 微观把握单元目标在课文教学中的达成。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 (人文专题为主) 组织单元, 学段目标在各册教材中循环呈现, 螺旋上升, 这样的教材编排与导学体系客观上导致了教师在把握单元、课文教学目标上的难度,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整体把握能力, 不仅从宏观、中观把握, 还要能从微观上把握单元目标在每篇课文教学中的达成。

上一篇:四川大学校级学生组织印刷品制作管理制度下一篇:1月国际贸易实务(二)试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