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24-09-16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共6篇)

1.《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忠门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为了在信息社会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数学教育。美国的数学教育文件《从关注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美国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为生活而思考,他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数学的思考。”日本在1998年《数学指导纲要》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我国从1903年开设数学,一直把“思考”确立为课程目标内容之一。

随着历次课程改革的进行,尤其是《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探究并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也成了当下研究的关注点。

福建省普教室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把对“问题解决”相关课题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已有近十年研究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研究成果,该课题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重点课题之一。所以对于“问题解决”课题已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课题作为子课题之一,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数学家们十分重视“问题解决”与发展学生思维的密切关系。美国数学教育家萧恩菲尔德提出,“我所希望的并非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别人所提出的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学会数学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愈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问题解决”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现实原则。《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

2、实践意义

问题解决的学习,必将改变现有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是最能调动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把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思考的方法。

三、课题确立的理论基础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西蒙认为,强有力的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确是存在的,而且是可教会的。国外的研究者围绕一般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训练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思维训练教程。实际上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说,结合学科内容进行问题解决思维技巧的教学效果更明显。研究者发现,思维能力同时具有概括性和依赖具体思维内容的属性,离开特定的内容教问题解决的方法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将问题解决与学科内容相结合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当前,学科问题解决教学正成为国内外教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并且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结合学科内容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把问题解决表示为模式建构的过程是为把问题解决表示为一种理解过程提供了一种方法。”因此,学科问题解决教学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技巧变得易学易教。

2、多元智能理论

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因此,问题解决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得以培养。

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构建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理论体系,形成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充满温情、友爱、互助、竞争的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思维的状态中参与活动,发挥潜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合适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能力及数学的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

发展教师对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模式的理解、应用及课堂驾驭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问题解决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关系;②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③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必须经历的数学思考过程;④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策略与方法; ⑤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小学生数学思考的自我评价、反思与调整。⑥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研究重点: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研究难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小学生数学思考的自我评价、反思与调整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构建主义理论、问题解决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和方法,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学生学习的数学实践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要点。(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方面运用的新方法、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实验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课题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行动研究方法

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搜集理论的和教学实践中的资料,从行动中明确意识、端正认识,不断反思、探索、改进、总结,成功地总结出做数学的经验和方法。

4、实验研究法

在明确实验目的后,进行实验设计,并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在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之后,对实验资料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同时,要做好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录像)、访谈记录、作品分析(内容分析)、过程自我评价等工作。

七、“问题解决”、“思考”及“思维”的内涵界定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历程。

思考是有针对性的对某事件或问题产生疑问,并运用自己的脑力,结合收集的依据来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以寻求其原由的思维过程。从哲学角度讲,思考就是主体将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在头脑中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只有通过这一改造制作,才会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而思维则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思维的产生和进行起于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思考是针对问题解决所进行的一种较为深入的思维。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做法

1、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获批以后,课题组立即着手制定《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课题开题报告》,重新论证了选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明确了“问题解决”、“思考”及“思维”的内涵与界定,确立了课题的理论基础依据,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确定了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分解了各研究阶段的任务与要求,使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学期为单位,每个学期制定课题组的实验计划,每位实验教师根据自己分工的课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了每个学期的实验总结,归纳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借鉴。

2、追补课题理论基础

由于我校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参与福建省前期该课题的研究,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理论积淀和已有研究水平尚不清楚,我此,我们制定了在短时间内补上相关课题的理论及实践结果,借阅参加上一轮研究的研究材料,大量收集相关的研究信息,并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与交流,第一学年,平均每位实验教师交流了近10份的研究材料,每一次的研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学习交流相关课题理论知识,并组织了一场规模较大的课题理论专题研究沙龙,参与交流的不仅有课题实验教师,还有部分骨干教师。还组织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区级、市级、省级的课题研讨活动。经过近一年的穷追猛补,课题组成员从每人交流获得的6册《理论学习参考资料》学习中对该课题的理论认识及我省已有研究实践经验有了明显的提高,算是爬上了具人的肩膀,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3、调查现状提供依据

设置了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有关思考方面的17个问题,对不同学段的444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总体上较低。优中差三种等级的学生在数学思考总能力与各种分析能力上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在总能力上,优等生达到了较高发展水平,中等生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后进生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而且从调查中也明显看到,即使是优中等生,他们的数学问题思考能力,尤其是思考策略与方法方面尤为薄弱。另据比较发现,男女生在思考的总能力与各分能力的均略有差异,男生思考兴趣与思考策略皆比女生强些。所形成的《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思考现状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策略依据。实验教师对今后的课题研究做到了心中有数,使用的策略更加有的放矢了。

4、研讨学习提升自我

“问题解决”课题研究是我省的拳头课题,研究热潮一次次袭来。课题实验教师为了不断提升自我,提高研究水平,每年我们均积极参与省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参加莆田市每个举行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观摩及片区研讨活动,组织参加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实验观摩研讨活动,部分实验教师还有机会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数学教学研讨会、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莆田市徐国裕名师工作室数学研讨活动。诸多的活动使每位实验教师从理论、实践、经验等方面不断地得到充实与提升,每位实验教师从厚厚的6册《观摩研讨材料》中学就了扎实的理论实践功底,使课题研究有更好、更深入的实践基础。

5、立足课堂开展研究

除了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外,我们重点的研究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法了,为此立足课堂,针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课堂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阵地。

每学期每位课题实验教师上一节有质量的研讨课是硬任务,以课为载体展示、交流、研讨成为研究的主要形式,结合理论进行点评成为实验教师最欣赏的发言方式,是否围绕自己研究专题设计一节课、展示一节课,成为大家评价一节课的准尺。每一次研讨活动,细致的分工,成为活动顺利完成的有力保证,会前的课标教材的研读、集体备课、磨课、假设实验结果的尝试,促进每节展示课质量的提升,于是每次研讨课实验教师总能上出亮点,给与会人员以启迪;会后反思促进每位实验教师的不断成长。三年多的研究,共展示了 节研讨课,其中市级 节,区级 节,中心小学级 节,平常研讨课 节,扎实、高效的研讨,成就了老师综合素养的成长,成就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也成就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诞生。其中获奖课例共 个。三年来我们共积累了8册带有教学设计、教师评价及教学反思的《研讨活动记录》(其中教研沙龙材料1册),它们记录了我校课题实验教师三年来在在课堂上、在研讨平台中的辛酸苦辣、功过得失,撒下他们辛勤的汗水,也留下了他们成长的脚印,是课题组成员扎实深入研究的有力证据。

6、及时归纳形成成果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有序的组织,有效的活动,扎实的理论功底及大量的观摩与实践,以及及时的归纳与总结,结出了累累硕果,三年多来,课题组每个阶段都及时收集了实验教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了5册《案例研究精选》、5册《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有不乏在CN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在省级、市级、区级获奖汇编的文章,有研究成果在市级、区级研讨中进行专题讲座获好评的。文章的水平及获奖的级别等次也许有待提高,但总算无愧于三年多的研究,而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贫乏的农村,这些成绩已经是一次质的飞跃了。

九、课题研究效果与成果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课题的效果,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提高,更关键的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1、教师能在不同的数学知识领域灵活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本次课题研究按照省普教室的研究总体框架,把数学的四大领域分阶段地进行逐个研究,让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模式“了解问题—抓住关键—应用知识—表述呈现—反思评价”进行不同知识领域进行教学探究,引导教师针对不同知识领域的主要特点进行问题设计、问题展开、问题探究、结论呈现表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不管学习哪个知识领域的内容都能有效地得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也能自如地驾驭问题解决教学“五步法”进行教学,这是最重要的课题研究效果之一。

2、学生从已有信息中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而问题意识的培养的前提是学生能否从已有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过研究,实验教师一致认为:生活化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呈现生活原型的数学信息有助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数学化的表达是学生能把意识到的问题通过数学化的语言表达的关键。

基于以上的认识,实验教师从素材的选择、呈现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与训练,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问题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更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这为教师在课堂上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提供了有利的前提,也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实验教师着重通过知识铺垫、引导思考方向、师生共同交流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独立或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的意识及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3、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目标之一,这是数学科学科特点决定的。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可谓贯穿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课题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以问题探究为明线,以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暗线,平行地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知识与思考方法的铺垫、问题与解决方法的展开、探究结论与结果的应用,无不孕育着思考能力的培养,期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都为学生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考力提供了锻炼与提高的机会,也使得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融合在一起,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立体达成。实验发现,经过实验的学生,有爱问、敢问、善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他们能更好地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由于教师关注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对数学问题的意识及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敏感性明显增强,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

4、实验教师多维度探究总结了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 通过三年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共形成了调查报告一篇,论文 篇,其中在CN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篇,在省级论文评选汇编的论文有 篇,在市级论文评选获奖及汇编的有 篇,在区级论文评选获奖汇编的有 篇。这些文章是实验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在实施课堂教学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主要策略有:

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 学生的课堂习惯是影响一节课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习惯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交流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这样的习惯培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从关注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的维度,通过改变问题解决的策略、方向、途径,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敏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变通性等思维品质。如:《》

差异化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从关注不同思维品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维度,探究优秀生、后进生在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方面不同的教学策略。如:《》

教师有效引导思考的策略

从关注师生角色关系的维度探究如何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地展开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如:发表于《广西教育》上的文章《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

抓住知识间内存联系的策略

从学生学习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的维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因为数学知识就像环环相扣的珠链,每两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如何通过这种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联系、建立联系,产生思维过程中的多种关联的触点,达到融会贯通、活跃思维、发展思考力的目的。如:发表于《家教世界》上的文章《在数学化过程中发展学生思考能力例谈》。《》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相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与技能显得微不足道,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思考才是培养学生策略中的“顶层设计”,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对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目标从后台走向前台,更加凸显出其在数学学习上的重要性。如:发表于《数学教学与研究》上的文章《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的策略》。

还有评价的策略、兴趣培养的策略„„许许多多的策略,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各种各样具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使得课题实验的成果不再变得理论与虚浮,在推广与应用中,许多老师颇有心得,他们得益于课题研究成果,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也使得该课题的研究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十、遗憾和思考

课题三年,有收获也有缺憾。一是课题组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使得各个领域的探究齐头并进,总有一些模块的研究滞后,影响整体研究进度;现在的教师考评制度,还无法使得课题的研究不带功利性,实验教师研究态度有时也是影响研究质量的关键;问题解决作为大课题,其子课题之间并没有办法做到界限清晰,研究过程中“串题”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实验教师有时出现研究方向错误的现象,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种种,希望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得以克服,课题研究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结题报告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的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许多学校都在进行着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而我们这个课题的提出,也是基于我们学校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问题主要有:

(一)学生方面,问题主要是:

1、学生对问题信息的“卷入度”不高

由于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已不再是纯粹文字的、结构分明的“标准件”,而是图文并茂、多元集结的“融合体”,对此,学生出现“顾此失彼”的审题状况。

2、问题思路的“分析力”不强

传统的“应用题”,有着鲜明的“类型化”倾向,只要模仿例题的解答套路就行了,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注重与其他内容的融合,由于缺少了画“瓢”所依的“葫芦”,很多学生便会遭遇“老师讲过我会做,稍作变化我不会”的现象。

3、问题解答的“策略性”不足

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仅仅只着眼于获得问题的具体答案,没有积极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题,而导致错漏百出。

(二)老师方面,问题主要是:

1、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清。

从过去我们熟悉的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为目的的“应用题”教学到新课程以发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许多老师面对其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编排呈现方式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无所适从。

2、只关注算法与结果是否正确,忽视解题思路的教学和形成。

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在批判地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秀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实践,探索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基本规律、总结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好的经验。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2、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3、教育心理学理论观点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数学解决问题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他强调要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必须按“问题解决”的四个过程去落实。即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任务(知道什么,求什么);拟定求解计划(该做什么);实现求解计划(怎么做);检验和回顾(检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的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3、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更新教师的工作观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成学校形成一支专业素养较强的数学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弊端,探索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主要从以下五小问题来进行研究。分别是:

(1)怎样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4)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5)探索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一)文献研究法:学习和积累专家和其他学校及个人的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成功经验材料,并系统归类比较,甄选有效教学经验作为本课题借鉴。

(二)行动研究法:追踪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通过指导、会诊、研究,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三)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在一定范围内交流。通过个人研究课、校级研究课、校级优质课比赛等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总结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六、课题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搭建多元化学习的平台,以学促研。课题组的老师针对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把学习、工作、研究一体化。学校从学习指导、资源环境、交流协作等维度为我们全体教师提供多元的学习的平台。

如资源学习的平台,学校为我们老师们订阅了共读书目,有黄爱华的《智慧课堂》、吴正宪的《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皮连生的《现代教学设计》等书籍,还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期刊,不断地充实老师们自身的教学理论。除此之外,我校还利用校园局域网开设了两个平台:一个是《校本教研学习资料》,一个是《校本教研视窗》,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1、注重审题和数量关系分析的指导

(1)优化“问题表征”,提升审题的效能。

解决问题,起于“问题表征”也就是“审题”。需要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辨认转译题目中一切直接给出或间接给出的条件,排除干扰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去思考,达到准确解题的目的。低年段:

由于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非常缺乏,还须凭借具体事物或图像来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学会看懂图意,理解图的内容。对于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则采取“看——标——说”的步骤引导观察,“看”是看清图上画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标”把从图中找到的数学信息画出来,并标上序号。“说”是将整个图意完整地表达出来。

①进入问题的情境,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说一个什么事?如: 学生通过观察、读题知道了小朋友们在进行体育运动,而且通过多次读题能对题中信息的感知更深入一层,知道有的在踢球,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武术。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题意,通过语言的表达不断地促使头脑中的“问题表象”逐步建立完善。

②引导学生多次读题,“盘点”数学信息,对数学信息进行量化。引导学生透过这些繁杂的情境,可利用圈一圈和标注的方法,完整地提取图中的数学信息。如:

圈出参加每项体育运动的同学,并在对应的项目上面标明是几人,这样就为后面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了准备。再引导学生根据数学问题来找有用的信息。如:问题“(1)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此问题求的是“踢球的人数”与“跑步的人数”的两种数量的关系,因此要引导学生找准这两个量的数学信息,并且指导学生给这两项运动项目分别标上数量,如: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 18 9 这样引导就避免学生把数据抄错的情况。高年段:

①引导学生“圈点式”读题。

通过让学生一边读题,一边用铅笔圈出“单位1”和点出关键字。这种读题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做到上口、上眼、上手、上心,避免那种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的做法。(用于解常规题型,单位“1”的量和关键字特别明显)②引导学生补充单位“1”的量,用线段图帮助审题。(变形题)

当遇到的题型不是像A组题型那样:单位“1”和关键字不是那么明显时,我们教师在教学生审题时,有必要引导学生在题目的适当位置把单位“1”的量补充出来,还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来帮组审题,以便正确分析题意,使变形题转化为常规题。

③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

不少数学问题的部分条件并不是十分明确给出的,而是寓于某个概念中或者某个词中,或者隐藏于某个图中,隐隐约约,含而不露,但它们又常常是解题的要点,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解题的有效信息,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总之,科学的审题方法是每个学生所必备的,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我们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适时进行有效的审题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2)增强问题思路的“分析力”,让“数量关系”成为拐棍。

审清题意后,“解决问题”的核心任务是深入分析数量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已知数量的有效匹配,实现未知数量的“水落石出”。那么,教师该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提升学生的“分析力”呢?

①引导学生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模型。

教材的编写将“数与运算”融入生活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意义,掌握算法。同时,又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内化,建立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模型——加减乘除数量关系模型。

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具体问题情境进行概括与提升,逐渐地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衍生于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不断拓展对加减乘除法运算本质的理解,使学生有意识地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也得到潜移默化地渗透。

②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大家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是空口说教,只知道告诉学生有什么数量关系,却没有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方法:例如,综合法、分析法、画图法、标注法等等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十分有帮助。

a、综合法:引导学生看条件想问题,先思考哪两个条件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求出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对解决最后问题有无作用,如果有用就先求出来,再和其他条件搭配还可以求什么问题,层层剥笋,直到求出最后问题。(如:侯桂娜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99页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例题是“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根据一个方阵的人数和3个方阵这两个条件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b、分析法则是引导学生看问题想条件,思考要求的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再看这些条件是已知还是未知。未知的就先求出来,通过这样倒着想就能找到解决最后问题的一个个“中间问题”。如:

求的问题是“3个方阵有多少人?”引导学生看问题思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一个是要知道一个方阵有多少人,一个是要知道有几个方阵。其中一个方阵的人数是未知的,因此需要先求,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从哪些信息可以求得一个方阵的人数呢?再让学生仔细地审题找条件“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由此问题就好解决了。

2、注重练习的有效性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因而我们在设计编排练习题时要着眼于教材和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把握好练习的量与度,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拾阶而上,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精心编排练习题

①专项练习,及时巩固新知。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内容后针对某一教学目标,或者强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练习。当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清楚的表象后,教师可以围绕新的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练习。

②易混淆知识,对比练习

对比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知识的增多,很多的内容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解题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与易混淆的内容加以辨析,通过沟通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正确把握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例:一根绳子长2米,减去1/2米,还剩多少米?

一根绳子长2米,减去1/2,还剩下多少米?

③综合练习,融会贯通

综合练习可以将学生学过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几个相关联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体性,主动完成新旧知识的相互搭配,从而提高综合运用和灵活解题能力。

例:(五年级)水果店运来15筐香蕉和10筐苹果,一共重550千克。每筐香蕉重2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这样的练习既可以用过去学过的算术法解,又可以用新认识的方程来解。不同的解题方法能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灵活解题能力。

④拓展练习,训练思维

拓展练习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达到探索规律,训练思维的目的。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是说要用多快的速度把解题的策略传授给学生,不是要把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强塞给学生,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恰当地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练得有兴趣,有效果。

(三)探索解决问题教学的一般模式

为了实现“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的课程目标,课题组老师们在实践中提炼出“四步式”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设情境时我们不仅要营造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学习氛围,还要善于创设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如创设悬念式情境,让学生“奇中问”;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用中问”等等。

2、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应用拓展——举一反

三、优化策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设计层次性、多样性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提倡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4、评价总结——检验成果、情感升华。评价总结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经历和体验,不仅要从数学知识上总结,还要从数学思想方法上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如果说前面所讲的是指向问题的解决与答案,那么现在的反思评价则是学习者自身内涵的充实。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评价不宜过高,要踏实地进行。如: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么做的?评价其合理性——这样做对吗?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想到的、怎样使用的?评价其多样性——还有其它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在反思与评价时,要珍惜学生的点滴成功与进步,评出自信与喜悦,这些虽然属于情感与态度方面,但对策略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支持。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解题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整合,有利于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体系。

总之,通过以上的“四步式”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不仅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内容的学习,逐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化为自己的解题习惯,养成了会学习、勤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与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参与课堂的主体意识更强了。

(二)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通过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熟与发展,老师们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针对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在备课、上课、评课等系列活动中积极积累素材,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随笔.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倡导团队精神,注重集体智慧,因此教师之间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学习型团队正在不断形成,参与的教师通过学习实践、自我反思,实现了自我超越,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一)研究方法较简单,研究创新不够。

在研究中我们比较多的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但对文献研究不够,也没有运用实验对比方法来研究,这样“摸着石头过河”也使我们走了一些老路和弯路,研究创新还不够。

(二)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和东莞市高效课堂工程建设实验学校的研究工作紧密相连,作为实验学校,我们的校本教研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如何有效地结合有关数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融入生活用数学,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继续推动和发展“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虽然跟之前相比我们有了进步。但在研究中老师们也有随大流跟着走的现象,没有充分调动自身潜能,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课题结题了,但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和发展“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杨九诠,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 美国杰出数学家波利亚 《怎样解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 周玉仁,《“解决问题”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09年3期

3.《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三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四、研究目标:

1、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内容。

2、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数学课程资源的结构与功能,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3、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变革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应用课程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利用互联网等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成果并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5、通过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有效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研究内容:

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资源的特点与分布,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成四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二是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应用、三是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应用、四是其它资源开发应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有关新课程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过程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3、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方法和途径,应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了解课程资源的分布,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七、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06.9—2007.1)实验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制订实验方案,提出实验假设以及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第二阶段(2007.2—2008.1)实验研究阶段。

按实验方案组织实施,抓好实验过程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成效,做好联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经验推广。

3、第三阶段(2008.2—2008.9)实验总结阶段。

对整个实验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整理实验材料,写好实验报告,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对实验成果作出鉴定,积极做好实验成果推广和深化研究。

八、研究措施:

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成立研究小组,落实研究计划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此项课题由溧阳市小学教学能手陈军老师任组长并主持研究,研究成员均为大专以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老师。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人才力量。

2、建立了教科研究制度。我校先后出台《竹箦中心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竹箦中心小学教科研奖励办法》,以此来规范和激励教科研行为。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直接写入《竹箦中心小学岗位考核方案》,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并在发挥老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强业务培训,培养数学骨干

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结合我校数学教学与研究实际,本着以科研促提高的宗旨,初步培养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数学教师队伍。同时加大数学教师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参与活动及比赛,以提高其学科教育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年都要输送部分骨干参加省、市级数学新课程等方面的培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力量,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对其他年轻老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营造资源氛围,开发应用资源

(一)开发校内课程资源:

1、开发教师自身资源:

(1)开发和应用教师自身的情感资源。让情感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教师用自己的情感输出,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语言资源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资源包括导语、结语、评价语。

(3)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体态语,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体态语能生动、形象、鲜明地揭示概念的属性,描述抽象数量关系的具体特征。教学中应让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情感神态等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2、开发学科知识资源:

(1)本学科中的资源:

①开发本学科中的人文资源: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中外数学、古代数学的研究成果等。

②开发本学科中的德育资源:通过情境设计,数据计算,教育学生要节约一分钱、一张纸、一滴水,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品质;通过地图展示,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

③开发本学科中的系统知识资源:就是要把数学各知识点相互联系,构成一定的体系。如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这三者归纳整理在一起进行教学或复习。

(2)开发其他学科中的资源:

①开发语文学科中的资源:语文是和数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中蕴含大量的词汇、丰富的语句和优美的篇章。我们可对语文学科中所藏有的数学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

②开发科学学科中的资源:科学课中的自然现象、研究方案、探究活动、教学实验等都可对其进行细加工变成数学教学资源。

③开发体育学科中的资源:数学教学过程中用体育活动或体育知识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应用体育知识、体育信息来设计习题。

④开发美育学科中的资源:把美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挖掘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

3、挖掘教学生成性资源:

(1)挖掘教学中学生的优点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它视为一种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加以挖掘,以帮助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2)挖掘教学中学生的错误资源:学生理解的偏差,思维的不深入,看待问题方式的不同,导致学习中错误的发生。如何利用这些错误,把它视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纠正利用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3)捕捉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潜能,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要多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及师生互动生成资源。

(二)利用校外数学课程资源:

1、利用生活化资源:

(1)把数学和生活中的“材料”沟通: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现实生活中的图、表、形或实际情境、数量关系有时可作为数学课程资源直接加以利用。

(2)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把数学学习与生实际活相联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综合应用。

2、利用图书报刊资源: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材料。有时,我们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重组,加以间接利用。

3、开发地区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教学过程中要加以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

4、利用实践活动资源:这里所说的实践活动是校内实践活动的延伸,是校外的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体验。如开展我是小小收银员、调查河水含磷量、设计租车方案等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1、收集音像资料资源:

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案例供教师讨论。

(1)开发和利用教学光盘、CAI课件、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认知、引导学生探究、促进教学反馈。

2、利用互联网络资源:

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

(四)开发其他相关资源:

其他相关资源是数学课程资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解题档案卡、实验操作卡、习题试题、论文反思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加以积极开发和应用。

(1)解题档案卡:解题档案卡,是记录学生解题正确率、解题错误率、优秀解法示例、错误解法示例等一系列有关解题方面的记录卡片。

(2)实验操作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实验探究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卡。

(3)习题试题:由教师、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所编写的一些高质量的习题(基本习题、深化习题)和试题(或分类编写的试题)。

(4)教学设计:分为平时课堂教学设计和比赛课教学设计等。包括教案设计、教学片断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等。

(5)论文反思:教师根据平时教育教学实践所撰写的论文、札记、反思、经验总结。

(6)专家学者资源库: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论著、教学论文。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对教师进行的讲座或继续教育培训等。

九、研究成效:

通过两年的尝试和实践,在广大教师以及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资源开采扎实有效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广大教师能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扎实有效地作好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抓好数学课的教学。教师所教学的数学课都力争上成公开课,并且在上课之前备好课,课后及时总结反思,同时写好教学札记。

2、利用相关学科为学生拓展数学知识。利用教材(主课和术课)中的数学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时不用。

3、在兴趣小组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热情。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认真有效,要求做到活动前有备案,活动中有记录,活动后有小结。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的灵感。

4、校园网站开辟易教平台、电子备课栏目,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开发应用。同时网站上传了多个数学类网站,如数学快船、圆的周长、七巧板等。

5、利用好校园广播电台。在学校广播电台开辟数学广角镜栏目,每周一次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宣传。内容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小百科、趣味生活数学等。

6、用好学生作业错题集、制作设计解题档案卡、深入研究探究记录卡、开设班级小诊所、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和数学小日记。

二、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我们把数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途径、多层面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1、积极创建学校数学研究及课题网站。学校创建了“茅山老区小学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日常课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等数学课题网站。网站以理论学习、研究反思、成果展示等为栏目内容。为课题实施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2、筹划开辟“数学类”图书馆。图书馆以数学类读物为主,有《数学史话》、《数学解题策略》、《数学小百科》等。学校相机开展了数学小报制作比赛、数学小论文写作比赛。

3、大力创办校园数学导报。学校还创办了以《数学报》为主,以《数学1+1》、《生活数学》、《数学在线》等为辅的数学类小报。通过设计制作评比,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解题能力。

三、课题研究经验积累

课题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注重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并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

1、教育观念有所更新。能够重新申视和定位教师角色。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科技学习和创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课里课外善于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正因如此,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实践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评价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我们更要用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互评,然后根据其不足加以改进或更新,再进行二次评价,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3、资源挖掘真实深广。数学课程资源蕴藏于校内外所有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我们不仅重视开发校内外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还注意到数学老师本身所具的基本条件资源。努力开发利用与数学教学相关的隐性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等,并要对资源进行分类归总、综合运用。

四、课题研究成果累累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在课题资源开发应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获溧阳市校本培训先进单位称号、数学教研组溧阳市优秀教研组称号。王红霞等4人获溧阳市优秀教师称号,陈军等8人获溧阳市“四类”教师称号,王青来等4人在市基本功竞赛、评优课比赛中获奖。潘建新等3人作市级讲座,吕科等13人上市级课计二十余节。课题组成员参与“茅山老区小学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日常课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浅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教师,你也是课程资源》等三十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数学专题性网页《轴对称图形》获市一等奖,数学课件《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获市二等奖,多名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获奖,多名学生数学小论文发表。广大教师用好错题集、制作解题档案卡、研究探究记录卡、开设班级小诊所、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

4.《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1、理论依据: 在语文实践中,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基础,是儿童由运用口头语言向运用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环节,也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段学生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因此,识字教学在小学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识字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反复地读、抄、记、背生字,投入的时间长,学生花的功夫深,但识字效率却很低。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是长期困扰我们低段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美国教育家加涅认为,学习有外部和内部两大类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和形式,包括刺激物的安排和时机的选择;内部条件即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准备或有关心理的顺利展开,包括诸如注意、动机以及激活同个人目前学习活动有关的知识和能力等,在内外条件都起作用的情况下,学习才是有效的。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思想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识字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成为可能。广大的语文教师也对识字教学方法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识字教学方法。因此,针对语文新教材识字的特点,以加涅的“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综合各家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找到一条既能为不同层次、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所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的识字教学的新路,对学生进行有效识字教学。

2、目的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小学一、二年级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阶段目标时明确指出: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所谓识字就是意味着汉字的音、形、义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统一联系的形成,只有把这三方面统一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语文教学又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而识字则是这个核心之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起点。本课题针对低年级教师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不断的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研究出一套在识字教学中提高识字效率的方法,对顺利完成识字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⑴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活动中学、情境中学,变枯燥乏味的识字为快乐识字,以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以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突破传统识字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种适合低年级学生兴趣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识字教学模式。

(2)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愿望和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探索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切实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4)通过长期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课题的界定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研究》是指在小学1—2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通过从汉字本身规律着眼,改革以往枯燥单一的识字教学方法,改变汉字教学理念,探索多种有效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既使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的方法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文献法: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和识字教学改革实验,探究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

(2)测量法:对识字能力、阅读能力的达成程度做出评价。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内容,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具体行动中进行。(4)实践法:在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完善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提供成功的教学案例。

(5)经验总结法:总结前人的识字方法及课题实施中的成功经验,整理出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本阶段进行了一些学习,如:学习先进的识字教学理论,观看名师的识字教学视频、讲座等;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儿童识字兴趣低,课堂上识字形式比较单一,没有注意识字过程的阶段性,忽视了识字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等结论。第二阶段:根据理论指导和班里学生的识字现状进行了一些研究,改进识字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以本为“本”,抓好课堂识字。

1、增加学习趣味性,培养识字兴趣 ①、在游戏中识字

教师要让学生喜欢、热爱文字,才能使他们产生识字的愿望。根据汉字本身的规律以及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原来识字也是有趣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字宝宝”或“新朋友”,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教朋友的过程,亲切自然地称呼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除了亲切的称呼之外,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也十分重要。快乐游戏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把它运用到课堂之中,不仅营造了活跃的学习氛围,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如“猜认生字”“组合生字”“送字回家”“玩玩字卡”“找找朋友”“邮差送信”“眼明手快”等让学生享受了学习生字的乐趣。我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设计了很多游戏环节。同时在游戏中还要多鼓励学生,奖励给他们小花,小星星,这样会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②多媒体创设识字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了声、电、光等现代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那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记忆效率明显提高了。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鲜花和星星》这一课是一首儿童诗,描绘了地上美丽的鲜花和夜晚天空中美丽的星星。在生字教学时,我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一课的生字隐藏在一朵朵鲜花和一颗颗星星里,然后,在课堂中,以采鲜花和摘星星的方式趣味导入生字教学。学生这样学生字就比简单的利用卡片识字的兴趣浓厚,印象也比较深刻。

2、交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

识字教学充满乐趣,只要我们多动脑筋,想出更多的好点子,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具体方的法有:

①、猜谜法:如教“目”字时,可出示字谜:一扇小窗细又长,两只眼睛明又亮。教“口”字时,可出示字谜:一张大嘴四方方,里面空空无家当。②、拆字法:汉字里的合体字很多,多数可以用分析部件的方法来记忆,如木子李,弓长张,上“立”下“十”辛辛辛,上“日”下“十”早早早。

③、加减法:学习了加减法后,根据合体字的构成,我让孩子们做加减法得出要学的字,这让孩子们很兴奋。如:木+寸=(村)。树—木=(对)等等。

④、换一换:这里指的是形近字,采用换位置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如“跑”的足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成了“抱”。

⑤、编顺口溜:如教“朋”时,可编成“两个月亮并排走,成了好朋友”。

⑥、讲故事识字法: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就是“休”字。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就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⑦、形象记忆法:小学生善于联想,如记“当”字时,他们说:一座山被推倒了,可山上的小树还直立着。当了解到蚕的作用时,他们说“蚕”就是天下最好的虫。

⑧、表演法:教学“跑、跳、踢”这些字时,分别让学生来做动作,孩子们在做动作的同时就明白这些为什么都有足字旁了。

3、鼓励学生自学生字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证明,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更能提高识字的效率。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对一些简单的生字我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形式上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学。提出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分析含义。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自学成果,说说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怎样记住字形,字的意思是什么等,不完善的地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自由发挥,兴趣较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及时巩固识字教学

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衰退的。所以,在学生经过强刺激并正确识字后,还得进行间隔性的再现。否则,必然会遗忘的。那什么时候进行生字的巩固练习比较恰当呢?从时间上说,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一般在认字后的两三天内进行强化比较合适。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再进行必要的复习,使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否则,如果遗忘已经开始,很多字词学生忘记了,这样的复习就会变成重新进行生字学习,无强化认识可言。

(二)倡导在生活中识字,构建自主识字的平台 生活是学生课外自主识字的源头活水,能否将生活之水长久地激活下去,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措施,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课外识字的成果,以激励欣赏为主,让学生人人有成功感。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

如教室的板报,校园里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识字,让学生在感受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拓宽了识字的途径。

2、认同学的姓名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认字。

一年级时,我为每个学生做了一张精致的姓名卡,让他们粘贴在课桌上方,方便互相认识同学的姓名。在发放簿本时让孩子比一比,谁认识的同学姓名最多。

3、制作商标识字小报,趣味识字。

为了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增加识字量,我们班举行了“制作商标识字小报”的活动。要求学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一些商标剪贴在小报上,并能熟练读出这些商标的名称。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孩子们很兴奋。看到我给他们展示的小报样本,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也对完成任务充满了信心。周末,作业完成的时候,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小报上图文并茂,排版也很美观。我让几个孩子读出自己小报上商标的名称,他们读得也都很熟练。

4、有趣的小小介绍会,展示识字成果。

学到了《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我们班随即开展了一次小小的介绍会,介绍各种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这是一次很好的识字机会,对于动物过冬方式的资料,学生们要自己先进行仔细地阅读,不认识的字通过注音或查字典等方法了解读音。上台介绍的同学要先说出动物的名称,再根据自己阅读的资料对动物过冬的方式做简要的复述,稍差一些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准备熟练地读出资料的内容。动物过冬的方式各不相同,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小小介绍会让孩子展示了自己,也认识了许多汉字。

5、课外阅读,增加识字量。

学生到了二年级,已经和大量的生字交上了朋友,在一定程度了减少了阅读的障碍。于是,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和课外书亲密接触。正巧,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读书节”活动,下午到校后是集体阅读的时间,这正是课外阅读的大好时光,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考虑,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的课内外书籍,现在,班里已逐渐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都让他们记下阅读时间、书名、作者、好词语。(二年级时还写下主要内容)并给文章配一幅插图。这也就成了一本精美的读书笔记。它不但可以增加识字量,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词语,了解词句的意思,还可以提高书写能力并在绘画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的识字教学绝不是仅局限在课文中的几个字,而是应该拓宽识字的空间,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总结阶段。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识字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2、教师真正做到快乐教学。

我将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运用于识字教学当中,优化了识字教学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从学习借鉴别人的教学法、反思教学的得与失、创造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法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教生字的枯燥,寻找到了更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由“学会”到“会学”,由“苦学”到“乐学”。

课题实践与探究,促使我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真正尝到了“科研与教研整合”乐趣。与此同时,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备课设计时,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维持和深化)的思考有了着眼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了具体的抓手。在低年级文的识字教学中,开发学生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环境,使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随之也提高了。

八、反思与设想

(一)科研意识提高了,更感理论的贫乏。

在科研课题研究中,我真正体会到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义,做一名科研型教师是时代对新型教师的要求。一线教师科研课题的开展,给我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平台,提高了我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更感理论的贫乏,今后一定坚持理论学习。

(二)研究意识增强了,更需操作的规范。

在研究中,作为教师的我,成了教育科研的主人,是科研活动的主体,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社会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提高,我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然后在教学中实践检验,并形成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把在教学过程中、备课当中、信息搜集当中或在任何时间产生的新灵感、新思路、新的教学思想,随时记录、整理,使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自身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工作方式。今后我一定在实验的操作上做得更规范。

(三)今后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

因为实验时间紧,所以实际学生人均识字量与实验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有决心同时也有信心,在下学期一定能实现我的目标。

5.《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五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推行以来,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门活动性、实践性课程,主题性活动是它的主体内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课程领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走过场,无实效。针对这些问题,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到有效实施策略探讨,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论教学研究等艰辛的历程。这些研究对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课程实施的主体还是学生,没有成熟评价体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像是一份没有正确批改的试卷,老师稀里糊涂,学生也不知所措,这样的课堂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低效的,甚至也有可能误导学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性研究工程。

2.很多老师只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成果。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特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数学综合实践上的培养责任非常多。但是,现实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后并没有实际性的收效,很多老师还是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何种方式真正转变老师的这种评价观念,如何催生健康有效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在课程研究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3.课程理念的落实,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基于上述愿景,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思考把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作为研究重点,拟定课题为:小学数学活动课堂与综合实践相整合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改变教师观念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活动,探索等方式,难以控制学生。学习过程浪费时间,而且有时不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不如教师真接讲解,即能节省时间,又能直指问题词的结论,省时省力。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不但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过程的感受。

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活动的内容是不参加考试,有一些教师就人为的把这部分知识给省略掉了,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要彻底转变教师这种想法,就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教师能够有章可依的主动的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些学生因为个人智力水平的差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有不同的差异。以往的学习活动,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往往有偏科和厌学的情绪,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课的综合实践活动,这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他们也会产生一种被需要和被认同的情感,加上教师适时、恰当的鼓励,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实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数学上得到发展”的课程目标。3.改变家长的教育理论

很多学生的家长没有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意识,在他们心目中认为只要孩子的成绩高,一切就都好了,形成一种重成绩而轻能力的思想。然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就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得到家长的帮助,更有助于家长理解新的教育理论,改变他们传统而落后的教育思想,更好的和学校配合,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共同努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整合是指在数学活动课上对学生按照综合实践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把班主任引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在不增加学习学习负担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进行研究,总对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课的分课型课时的教学模式。能对学生数学活动进行动态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方式、及评价的时间、评价的延伸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转变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理念。2.建立数学活动课的分年级分段的教学模式。3.探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

4.探索1-5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互相衔接,对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纵向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与实施的要求。

2.调查访问法:对课题组、当地教育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访问或书面调查,了解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的看法,并对本课题改革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3.实践教学法: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进行实验,创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班”,并及时总结经验。

4.理论分析法:以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有效评价。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4年4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

2、文献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收集文献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组成员分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形成系统的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3、行动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7月,学习有关理论,确定教学实践方案,根据实践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方案,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广泛搜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并及时进行交流为课题提供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源。依据实施方案,开展行动研究,将研究和工作紧密结合。

4、总结阶段:2014年9月~12月。对研究过程、研究成效进行系统的总结,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分析研究结果,谈论总结一年的实践体会。整理编写有价值的操作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在这基础上做好结题工作,并拟定今后的深化研究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实践活动课与传统教育的评价不同,传统教育评价注重的是结果,重事不重人,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重点,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进行分层分级评价。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交流的主动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也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评价主要以引导、鼓励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事事需要数学,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立足教育的发展趋势,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档案;承认现实教育条件的限制,正视终结性评价的不可避免性。尝试建立操作性强,客观公正的有效评价体系。我组老师经过了近三年的实验研究,创设了“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整合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采用多种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多元智

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因此我们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的课堂评价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定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应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而多元化是个性的一种体现,不仅仅是在教育领域,在其它领域多元化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评价不仅仅包括“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长评学生”等。如何评价学生还得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如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评价表(附件1),除此我们还觉得“多元化评价”的范围还可以往其它的层次拓展,“多元化评价”的涵义不只是形式,“多元化有效评价”最终还是得根据学生的需求形成。

例如在《制作年历》这节综合活动课中,设计了以下过程。

(1)小组合作制作年历

(2)小组展示制作的年历,代表说明制作的方案和设计意图。

(3)全班学生充分评价展示的年历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了生生互评的课堂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师占据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平等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又如在上《营养午餐 》活动课时老师先展示自己的午餐菜谱,让学生小组交流评价老师设计的营养午餐,评价老师设计的菜谱是否科学、合理。让学生帮助老师修改设计合理的菜谱。

在这节课上,教师一改往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了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形式。教师在课堂放下“居高临下”的评价态度,反过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这样反而让学生有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使师生之间建立了平等、民主、宽容的评价氛围。

通过上述二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课

堂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评价的多样化。

2.活动的方式多样化

学生在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之前,都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调查,并能结合课堂的学习内容,对要做的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而且我们才用多种不同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归纳为:“语言激励型”、“肢体赏识型”、“精神鼓舞型”、“物质奖励型”等。如:①快来和老师握一下手吧,把你的智慧传到我的身上。②老师用手抚摸孩子的头,“你终于敢大胆的表现你自己了。”③拍拍孩子的肩膀,“你精彩的发言又一次的超越了你自己,你真棒!”。又如,表现出色可以在学生光荣榜上画上一颗五角星,表现非常出色可以画上一颗五角星再加“+”好等。这些方面的评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鼓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值得研究。但学生的反应往往只是一个微笑。高效的评价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影响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那就需要从其它的层次进行研究。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最自以为豪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他人的认同,也需要自我的认同。不仅仅是听别人说“你真棒”,更需要听自己说“你真棒”。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如:完成得很好,可以画一个红苹果给自己;完成得较好,可以画一个青苹果给自己,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完成得不好,可以画一个苦李子给自己,以示批评;本着发展性的原则,在进行评价后可以再给得青苹果和苦李子的学生一次乃至几次机会进行补充和修正,以得到红苹果为最终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完成后充分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能促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之后,我们上了一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优美的图案的实践活动课,课上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设计得很好,图案非常优美,有些同学的想法却很简单,设计出的图案也很单一,于是我们让同学们相互学习,不管哪位同学都要到别的同学那里学习,学完之后再对自己的作品修改。结果很多同学原先设计得并不美观的,都在别人那儿学得一招半式,然后把自己的图案还修改得像模像样。接着我们把每位同学设计的图案贴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并在每张图案上写上了一句表扬的话。结果差不多每位同学都感到很轻松、很骄傲,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表扬。这也许要比直接展示几张好的作品效果要好的多,我们的评价不是针对几个优等生,我们要使每位同学都要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又如我组老师上了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先在同学和家长之间进行调查,然后汇总所有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得出计算结果,再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并进行了评价实验。评价方式有老师随堂评价加小组评价及互评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基本上我们采取鼓励性评价为主,再加上建议性评价,学生表示满意,由于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学生都感到特别放松,能尽情地发表看法,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也积极大胆发言,效果比较好。学生对于这种新型的学习活动方式很接受也感到很放松,因为这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用到了不仅是一种的数学知识。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不再是老师一句话肯定或否定了,学生自己也当起了评价者,每位同学都具有了评价别人的权利了,学生相当受鼓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多媒体已走进了课堂教学,色彩鲜艳、活灵活现的动画,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调皮可爱的卡通形象加之机器人的配音给予学生的表扬是令之无比欣喜、欢悦的。因此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活动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组老师在实验课时也曾尝试过,学生表现为很兴奋、新鲜。在平时偶尔用一下效果比较好,不过使用多媒体评价也得看准时机,如果泛滥成灾,将会大大影响效果。

在以上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大受鼓舞。学生的数感、估算、口算、解决问题、创造意识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数学活动中更多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

小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成果大多都比较微小,但是我们主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重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及信息量的多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过程的评价。对于成果的检查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当学生想出一种与众不同好方法时,教师要结合此方法的精妙之处进行边讲边评,有时还可以故作不知,请他指点。评价过程不需要任何表扬,学生也会有很强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源于知识本身。

4.上述评价方式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成长

(1)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标指出,学生过程性学习也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感受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平时的课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系活动课的知识就会更乐于的学习,那么对于他们还没有明白的知识,在日常的学习

中,也会促进他们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因此我们在追求活动——学习——提升的整体结构的过程中,势必会依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时间结构、知识结构、师生关系结构等,有效的活动可以有利于促进这个结构的良性发展,方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可以说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认清课堂上的各种结构,促进教学质量。学生的能力实现了由过去重知识、重技能转变到重思维、重创新的转变,学生由怕学转变为乐学,积极动脑,动手实验,普遍喜欢上数学课,成绩有所好转。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责任感

数学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关注学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占着主体地位,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和辅导者的作用,因此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学生自己“放手一搏”,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势必得到锻炼。在未来,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通过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潜能,从而锻炼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语言、表情等得到反馈,其中语言表达就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新的教学方式下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堂,通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主体等的转变,教学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原来的“满堂灌”转变成了由学生唱主角,对于学习的困惑、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感受等等都需要通过他们的表达来传递给老师,在久而久之的“畅谈”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得到锻炼和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个重要目标,因此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实行新型的评价制度,改变了许多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唤醒了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业负责,提高了学习成绩。另外,学生作为互评的角色,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公平、公正地对同学进行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3)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个性和特色,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方面所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但授法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要从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入手,教师在引领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感受到新的授课方式对课堂教学的良好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的依据新课标的引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

师转变思想,在其他教学设计上,也能更好的应用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加之活动课的多元评价的方式。同样的讲授,搭配不同的教学风格,明显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一位严肃刻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视而不见甚至做出消极评价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非重要因素。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然后设计符合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于是慢慢有意识地形成重学生、重过程、重感情的教学模式,加上新观念下教师的个人魅力,新的教学风格就形成了。此外在课堂中按照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教学过程,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以评价的方式反馈,从而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数学活动课也是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之一。

(5)有利于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提升自身业务,提高团队意识

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科研意识较强,积极主动性高。我组在研究本课题时教师坚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师们不仅提高了理论业务,还丰富了课堂教学经验。处在教学的第一线,觉得有事要做,有事可做,有时值得做,主动性、自觉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组教师研读了有关专著、文章,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好途径。也写出了一些与之有关的论文(见附件3)。教师们在学习工作中互相学习,积极研讨,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较上一年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如图)

(6)有利于回归“以人为本”

本课题是研究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相整合的研究,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考虑到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引导有差异的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体,在接近或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不断超越,这正是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回归。

(7)对“数学生活化”理念得到进一步理解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生活化只是数学学习的手段,决不可喧宾夺主。不要强求生活化。因此我们教师要建设“数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应用。

我们也认识到了教师虽是落实“数学生活化”这一理念的能动主体,但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潜在的真正主体。教师“数学生活化”的主体作用往往以某些外显的教学行为呈现出来,而学生对“数学生活化”的主体作用则体现为更直接的内隐的结构同化。教师充分

尊重学生这一极具人文色彩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生活化”的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由于我们的研究志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观察研究和行为研究法,虽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方面着手,力求整体改革,但由于研究人员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仍有相当多的经验成分、实验效果还要作长期跟踪。实验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改进。如:

1.如何将现有的一些成果进行推广,乃至深入,有待努力。

2.怎样把数学活动课的数学方法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

3.如何使教师的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评价探究》 张红芳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年第20期 3.《多元化教学评价初探》 冯万行 《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年第1期

6.《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六

课题负责人:金孜清

摘要:本课题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模式寻找出解决同

一类型问题的不同途径,并且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们通

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拉近,学生从生活经验

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改变了原来刻板的教学模式,而且更加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潜力。试验一周下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大有提高,每堂数学课前

学生都主动帮助老师搬器材去教室,这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数学”和“快乐”

不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发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比

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得重要,有了这个“快乐”相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主动

地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探究,多元化,情境教学,换位思考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是2011年经批准,在县、县两级的关

心、支持、指导下,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

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

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应用题。而应用题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

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课题。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

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研究缺乏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内容体系、呈

现形式、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国的应用题

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题目的素材、呈现形式,还是教学的着

眼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使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有: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依附于

四则计算,按运算步数将应用题教学分段,人为地将应用题分成一般应用题和典

型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看不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目的只注重有没有正确解答问题,而很少与实际

生活相联系,没有真正养成应用的意识。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

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模仿为主,“一例一类题,照葫芦画瓢”,忽

视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这样想??”一题一种思路,没有给

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充分的空间,并且教材的解题方法以分析推理为

主,思维活动分散在每一个推理环节中。总之,传统应用题教学中,过分强调

应用题教学的训练价值,从而形成了以单纯的抽象数量关系分析、解答形式化为

特点的教学模式。而我认为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价值取向应朝多元化拓展,数

学观念、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创造性、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等都应当

成为应用题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解读新课程中有关数学应用的要求《标准》将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数

学、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实验教材中不独立设置“应用

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将“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用数学的 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

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

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

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课,呈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寓于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寓于数学体验与探索、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之中,使数学活

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四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数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

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也就

是说作为教育的数学科学,是血肉相连的一个有机整体,以培养应用意识、问题

意识、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解题策略为侧重点的应用题教学,必须有机地结合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探索与体验及数学思考活动过程之中。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标准》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200张纸大约有

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长?”。再如,实验教

材在教学““先乘后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时,将学生放入如下的问题情境中,“商店里有标价18元的钢笔和标价5元的圆珠笔,小强拿了一枝钢笔和3枝圆

珠笔,请您帮助小强算一下,需付给售货员多少钱?”。这些都使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法则的教学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这样一方面使枯燥的数

学基础知识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有趣味、富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

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同时,不断地提高了学生从周围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克

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游离于知识教学之外,独立成章,单独成块,分类型、系

列化、模式化、单调重复和机械模仿的封闭式教学体系。从而使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溶于一体,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题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

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

趣味性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

探索欲得到满足,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为个性化的人格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明

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

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

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问,或者问题已给出,但其

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创设或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探索,所

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其教育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且能够有效地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问题、填

条件、编题是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多余条件的,条件不足的,解题方法和答

案不唯一的更加开放性的题目,创设一个“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环境,使“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落到实处。

3.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基本解题策略和一般解题能力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评价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所谓一般解题能力,简单说就是解任何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联系、分析、分类、想象、评估、自我调控等。一般解题能力是在了解数学问题情境、明确组成和结

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区别于解一定类型题的个别技

能技巧,是一种具有广泛迁移性的的能力。因此,一般解题能力可以说是学生终

生受用的。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一般解题能力和基本解题策略应作为小学数学解

决问题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内容很复杂,多步计算的复合应

用题时重点,综合运用明显增强,与低年级相比,坡度较大,使得此内容成为学

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

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

断改善,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学生把

解应用题从解决问题转化成构建数学模型。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数学教

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法,辅以调查法、访谈法等.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要运用边实践,边

反思,边总结,边改进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工作顺利达到既定目标。

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自主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

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

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是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

响和参与教育活动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

性,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

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化。

5、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为学生所接纳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空间上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认真备课,采用不同课型对本学期的应用题进行引导,并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从中总结出得与失。认真做好收集工作,收集学生的反馈,并对数据和意见进行细致分析,认真总结。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及方法,采取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通过在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及方法,与同专业教师探讨商榷师探讨商榷,总结出针对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通过自己对应用题教学的研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帮助自己对本课题分析的全面性。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阶段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设想:

1、在学生中进行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

2、收集、编纂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3、在学生中进行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

4、将有关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的教与学实践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和成果形式

1、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

①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选题撰写研究方案;

②第二阶段: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2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③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实施课题的内容和方案,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此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④第四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3月)。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2、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学生的观念得到转变,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精神得到培养。

3、操作成果:

(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学生参加各类调研测试所取得的成绩。

六、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1、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基本结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教育观念我转变,课堂上教师不再像原来那样泛泛讲解了,应在引导上下功夫,既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更多地是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活动场景和研究的空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体现“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水平都有质的提高。学生的课堂语言丰富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学生从怕数学,转到了爱数学实验班的学生多了,善于钻研的精神正在形成,成绩是最好的证明。两个实验班成绩在每次统考中成绩在年段都是名列前茅。

3、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有明显提高。

在教学中,合作、交流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挑战性的问题,一般先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一方面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初期,学生没有合作意识,缺少合作精神,也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技能。因此,一下子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无法适应。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及合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与人合作的重要,产生了既要自己学好还要帮助同学的双重责任感,萌发了追求小组内“人人进步,全组成功”的学习动机。懂得了“齐心协力、合理分工、集思广益”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经过实验,现在学生能积极地投身于各种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专门布置,一部分知识上完,学生会主动有预习一部分的新知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在许多公众场合,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抛头露面、羞于启齿的学生也开始有了探究的欲望、交往的原望、展示自我的渴望。如原三(乙)班的 xxx等同学的性格变化最大,原先他们十分内向,可他们现在能在小组的讨论中争论问题,问题抢着答。三(乙)xxx同学是全年段全体老师共认的有组织能力的好人材。在班队活动中,被同学推选为主持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地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帮助实现他人的计划等等。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随着学生在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已开始向多个学习层面辐射,辐射到其它学科,辐射到班级管理、文体活动。班级涌现了一大批教师的小助手、小参谋、小主持人。实践证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兴趣广了、学生活了。

4、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课堂评价氛围日益浓厚、和谐。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课堂评价的尝试,对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非常的和谐、自然。评价的尝试,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评价指导思想:

(1)评价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发展导向,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知识人”更要成为“社会人”,达到人人发展,全面发展。

(2)评价要落实在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就是发展,评价不能千篇一律,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3)要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通过某些结果或某些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今天和昨天比,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明确明天努力的方向,知道该怎样去做。

(4)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建立自我激励的评价机制。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自我完善的反省能力。

通过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总结过去,使学生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5、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及教学设计水平均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有了自己的主导思想,照搬教材、按部就班的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能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有效的改编或重组。有了教学模式的支撑,教师设计教学有了主心骨。

6、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相互协作的学习氛围。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建立了“我要学、我能行”的自信。使学生不仅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班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验班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下面是两个实验班与对比班近年来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及学生获奖情况。

三(乙)实验班学习成绩分析

(1)近一年来参与调研的老师一共撰写了论文和总结十余篇,虽然获奖不多,但是却凝聚了我们的心血。

(2)本人的研究自始至终得到了县教科室和学校领导的关怀,还有学校其他教师的支持,得到了全校教研组中老师们的支持,没有他们的参与就没有研究的成功。

八、存在的问题

1、进一步完善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实验中反映出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但操作性有待改进。

2、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

3、如何使家校更紧密联系,使家长也参与到课题的改海潮中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4、课堂上反映出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效果还不太理想,说明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要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还要有相应的培训,使课题研究成果也让其他老师尽快尽多地受惠。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关军训第一天心得体会下一篇:片段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