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弊端之我见

2024-09-01

课堂教学弊端之我见(精选18篇)

1.课堂教学弊端之我见 篇一

检察机关侦查工作弊端之我见论文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是指专门机关为查清犯罪事实,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和有关强制性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将侦查权赋予了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长期以来,以上机关通过有效行使侦查权,有效地查清犯罪事实,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刑事犯罪,为维护我国正常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民主权力作出了巨大贡献。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多年与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的侦查经验和方法,为有效打出各类职务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97刑事诉讼法修改来,检察机关侦查工作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原有的侦查模式和办案方法也远远跟不上形势需要,虽然各级检察机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在实际办案中,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侦查工作中有以下问题需得到及时解决和明确,以得于侦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反腐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关于立案问题

立案是检察机关侦查活动的启动 和开始。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的发生”,侦查机关即可启动侦查程序。但是,检察机关所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所管辖的案件,一般来说其犯罪事实的发生都是显而易见的,往往都是根据犯罪事实去查找作案人。而检察机关(特别是反贪部门)所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其犯罪手段有高度的隐密性,往往都是根据作案人去寻找犯罪手段和犯罪事实,所以,对“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的发生”问题较难把握。比如:某单位负责人反映单位出纳员用虚假单据提取了本单位公款,从现象上看,有证据证明了这一事实,根据检察机关现有的办案立案标准规定,一是要求有出纳员用虚假单据提取了本单位公款的证据,二是要求虚假单据提取本单位公款达到一定的要数量,也就是要求达到5000元的立案标准;只有满足这样的条件才能立案。在现在的.侦查工作中,检察机关立案和撤案都受到一定的考核指标限制,造成了在侦查部门在一些案件上不敢大胆的立案,有的甚至错过了立案的大好机会,一方面使犯罪的人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有意见,使我们的工作处于被动。

在检察机关,每年上级检察院都要下达立案指标,大部分基层反贪部门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立案指标,干警们几乎连年都是“超负荷运转”,而查办大发案件所花的精力、警力、物力和时间与查办一些小案是无法相比的,这就可能导致基层反贪部门为完成立案数而放弃大发案件的办理,或案件金额达到大案标准后,放弃深挖余罪现象的发生。在一些基层检察院,为了完成办案指标,还会出现将一些本来可以一案处理的案件分为两案或多案处理,造成司法成本的提高,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同时,立案指标的设定也不符合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一个地方,本来就没有发生这么多案件,你却要求这些检察院完成办案指标,显然是不客观的。应当以是否有案必查为考核标准较为科学。

现在基层检察机关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认识,由于办案指标的设立,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同办案对立起来,其原因是预防职务犯罪搞好了,犯罪的人少了,就没有案子可查了,所以对预防职务犯罪不太重视,违背法律的预防宗旨。

在上级检察机关的考核指标中,还设定了大要案比例考核,这种考核必然导致一些检察院为完成大要案比例,对一些小案查而不立或者就不查,使这些犯罪嫌疑人不能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样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也不利于司法公正,群众对此很有意见,从而影响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影响干群关系。

二、不诉率、撤案率的限制,会给侦查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如前所述,立案侦查只是侦查机关认为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的发生,从而对犯罪嫌疑人启动侦查程序,查清案件事实的过程,侦查终结后,针对侦查中所获取的证据对案件依法作出起诉、不起诉、撤案等决定,只要事实清楚、符合法律规定,均属正常现象,但人为地对不诉率、撤案率加以限制,反贪部门为了使不诉率、撤案率不“超标”,在不得以的情况很可能采取“不破不立”的做法去应对,从而影响侦查工作的进行,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不破不立”是在初查时必须查清至少有一桩犯罪事实,且证据要求基本达到批捕、起诉标准后才立案侦查,这种现象在

[1][2]

2.课堂教学弊端之我见 篇二

关键词:国有企业,弊端,根源,产权制度改革

一、为什么要提出国企改革

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要改掉或革除掉事物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 使之合理、完善、更加适合需要。改革, 实际就是通过不断的改良手段达到革命的效果。国企改革也是这样。

笔者之所以现在还提出国企改革, 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部分国企的弊端仍未根除。对内:政企不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对外:缺乏市场竞争力 (内则竞争不过民营企业, 外竞争不过跨国公司) , 有些国有企业目前还在依赖政府保护, 输血生存。

二、国企弊端的表现及根源

1. 政企不分、官本位意识。

新中国建立伊始即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用行政级别的方式与党政干部级别挂起钩来, 这有它的历史原因。当年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为国有, 以后又通过公私合营方式, 消灭了资本家阶级, 50年代即基本完成了工业企业国有化改造。当时大量企业领导人从哪里来?只有从大批党政军干部中调派企业领导干部, 他们都有相应的级别。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领导人也和党政干部一样由各级党组织管理考核任命调配, 因此, 形成了政企不分, 企业领导干部也有了官本位意识。上世纪从80年代开始提出政企分开, 取消企业干部级别, 但时至今日, 国企领导干部的级别实际并未取消, 部分国企领导均有与政府官员相对应的级别。如:中央管的企业领导干部就是省部级, 省委管的企业领导干部就是地厅级、地市委管的企业就是县处级, 县属企业的领导就是科级。这种级别的对应深入人心, 在政府运作中已习惯成自然。由于历史的影响和现实的原因, 国企人的思想, 尤其是部分国企当家人的思想, 很大程度上是“官本位”思想。以完成上级主管单位的指令为责任所在;更有甚者, 当家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个“家”, 而是为了自己能出政绩, 用“升官”的思想来管理企业。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产生, 不来自市场机制, 也不来自企业自身, 实行上级部门委派任命制。国有企业中的经营者, 不管叫董事长, 叫总经理, 叫执行董事, 叫总裁等等, 严格来讲, 都属于国家干部。相当部分国企领导者的行为往往遵循官场规则, 如服从政治, 服从上司, 而不服从市场, 不服从效益最大化。所以, 在企业”国有”的情况下, 很难出现真正的经营者, 真正的企业家。当然不是说国企没有优秀管理人才。但是, 国企体制不利于真正的企业家成长。

2. 生产效率低。

人类生产天然追求高效率, 低成本;尤其是现代企业, 本身就是为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而产生的。大多数国有企业人均产值、利润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太大, 当然与整个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与民营企业相比, 人均产值、利润率、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也有差距。

3. 资源浪费严重。

大部分国企一方面资金严重短缺, 另一方面又浪费大量资金。领导人的挥霍 (公款迎来送往, 吃喝玩乐) 无度已成社会痼疾。据说, 某中央国企老总一年应酬就挥霍1400多万。还扬言“一年缴税一二百亿, 花这点钱算什么。”似乎这个企业缴的税就是他一个人缴的。

4. 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是人口大国, 人力资源最丰富。但也是人力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度, 尤以国企为最。几乎可以说大多数国企人员超需50%以上, 越是能发出工资的企业人员越超编。以电力行业为例。日本碧南电厂400多万千瓦装机, 400多职工。某电厂105万装机, 3500职工。某电厂120万装机3000多职工。即使新建电厂, 所谓先进编制, 也往往是体制内的人, 享受着“精简高效”的利益, 另有许多活外包给编外, 这些人仍然拿的是电厂的工资, 却不算电厂的职工, 工资也不占电厂的工资总额。某热电厂集控室坐20~30人, 实际只要几个人就够了。400多人管2.4万千瓦, 人均收入2.5万元。一年1000万工资性支出。日本原町电厂2×100万千瓦, 不到200人, 一个人相当1万多千瓦。2个人相当该厂400人的生产率。职工人均工资估计人民币30~40万左右。也就是说, 2.4万千瓦发电容量只需要70~80万工资, 我国这个热电厂要付出1000多万元。富余的职工浪费了生命, 因为没有创造价值, 企业也付出了不该付出的代价。

5. 分配制度缺陷严重, 无法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按劳分配在很多国企实际上成为“大锅饭”。譬如升工资, 以前遇到这样的实例:一个司机跑长途, 工作5年, 开车10多万公里;一个开小轿车, 工作20年, 开了大约10来万公里。升工资资格老的先升, 理由是我干了这么多年。你要说他跑的里程短, 他说:那是你领导安排, 不能怪我。

这种比法, 现在已不多见了。但国企内部“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已成痼疾, 尤以老牌国企为最。行业差距之大零人咋舌。某垄断企业机关的“正式司机”年收入可达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 出租车司机累死能拿多少钱?就是同在一个机关开车, 聘用司机的收入也只能是正式司机的1/10.这种制度不仅是社会的极大不公, 也无法调动人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 国企弊端的根源在于产权不明晰, 经营不自主, 负盈不负亏。

三、对国企改革的思想认识逐步深化

国有企业对我国经济在上世纪50与60年代的快速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也为80和90年代的改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的快速发展, 虽然计划经济和国企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从根本上讲, 主要是几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换来的。

等到改革开放以后, 打开国门, 我们发现自己的经济实际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邓小平提出用100年左右时间, 达到中等国家的水平。这是符合实际的追赶战略, 为了实现邓小平的追赶战略,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国企改革, 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回过头看, 国企改革的曲折道路, 反映了对国企制度改革的思想认识是逐步深化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空洞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而盲目的实践是没有前途的。”我国国企改革的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实践冲破旧理论的束缚, 促使新理论产生;新的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循环往复, 国企改革理论的与时俱进就是最生动的例证。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反映理论的与时俱进。我国国企改革经历, 从管理模式改变 (党委一元化领导、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 利益分配的调整 (承包、租赁、利改税) 等许多重大改革措施。一些企业的职工经受了破产, 下岗的阵痛。改革30年来, 党一直寄希望于国有企业, 一直关注国企改革, 一直领导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有一条清晰的线条, 即党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生产力标准的认识, 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认识, 在不断发展与深化, 从而指导国企改革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不能不看到国企改革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国有企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加速发展, 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就是从根本上对国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国企改革进行到今天, 必须打一场攻坚战, 即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必须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产权制度。只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国企才能彻底根除国有的弊端, 充满生机, 增添活力, 在国际竞争中的大舞台上充分显示自己的竞争力, 为国争光, 为民族争气。

国企产权改革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 也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改革, 同时又是必须坚决推进的改革。国企改革的成功将使我国在今后宝贵的20至50年内快速发展, 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3.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之我见 篇三

一、农村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

虽说素质教育的旗帜已经高挂在教育界很多年了,但各教育部门仍会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嘴上高调说着不排名次,但明里、暗里都把名次放在心上。最后就排到了教师和学生头上。不论教师、学生思想品德如何,曾有过多少的付出和努力,只要成绩在前面,你就是优秀教师、带头教师、骨干教师。还有,农村教师为了评职称,各方面条件都比不上市里的老师。只有什么都走在前面才有机会,如果学生条件不好,自然会成为他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二、教师素养不够

1农村教师中,中老年教师大部分是民办教师。这些民办教师多是子承父业。好一些的也只有高中水平。他们的文化水平、素养很难跟上如今教育的要求。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就生活在本地,面对的学生也都是他们身边的熟人。由于对学生家庭很了解,他们往往会带着固定的思想来判断学生。教育训斥起学生也毫无顾忌。

2现今农村小学校难以留住大学生。近些年来,农村小学校新上岗了一些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比较有思想、独立性强。对于农村小学教育事业来说,他们无疑是一股新鲜的血液。但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已经墨守成规的乡村教育。有时还会被当成异类而很难融入到农村小学教育的环境中。这样,他们宁愿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走人,也不愿在农村寂寞寒冷度春秋。

3业务培训流于形式。组织业务培训本是为让农村教师在某些方面有所受益。但农村条件有限,设备不齐全。就拿“国培”来说吧,很多农村学校没有几台计算机,多数老师也根本不会操控计算机。其实参加“国培”学习的人都清楚。尽管近几年国家对于农村小学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很多设备形同虚设。

三、家庭环境影响颇深

1农村中智商比较好的学生已经大部分转到城里就读。如今的农村已经快速地走向城市,一些有知识、有教养、有远见的农村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比较好,为了孩子有好的教育环境,不惜花血本,到城里买房子,让孩子到城里就读。而留下来的继续在农村就读的孩子,大部分是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个人修养不够,根本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只会一味的溺爱。遇到问题不是一味求老师帮忙,把责任完全推给老师、学校头上。

2家庭中几代同堂不利于孩子教育。现在的农村家庭中,多数是三代同堂,在教育孩子上,老少观念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多数会对孩子溺爱,有的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存在意见不统一,这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不利。

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更大。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极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到城市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给年迈的双亲,这种教育的特点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教育则排在了第二位。其实,就算排在第一位,恐怕他们本身的学识和能力也是难以企及的。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祖辈对孙辈过于顺从,缺少交流与沟通,而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又有谁会来关注呢?

4父母离异,子女成为牺牲品。父母受各方面影响把婚姻当儿戏,离婚率飙升。离异家庭的子女成了父母婚姻的牺牲品。他们从小就缺少父爱和母爱。有的父母甚至会把婚姻的失败与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让他们从小心里就产生不健康的情绪,性格孤僻内向,人格不健全,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盲目跟随社会环境

在农村,很多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中,学习、生活都经常在一起。如果有一个孩子因为有某种原因辍学或走下坡路,其他学生也会相继效仿。而且,还会影响上、下年级的学生,造成恶性循环。

4.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四

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者:吴贵忠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3期

作为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是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教学呢?我认为教学目标在教师实施教学中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得到了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即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啊?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力求一课一得。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不应奢望在一堂课里头去灌输很多知识,解决许多问题,要知道十个指头是按不住十个跳蚤的。

二、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实施教学时应采取启发式,废止满堂灌,充分鼓励学生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让“教是为了不教”逐渐变成现实。

三、必须认真备课和制作课件,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仅凭熟悉教材是不够的。课前必须花时间去查阅与教材相匹配的翔实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在40分钟里头,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在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课堂活跃之目的。

四、必须精心设计和认真进行板书。板书的内容是一堂课的精髓,便于学生复述和复习。必须精心设计,切忌草率行从事。板书时教师必须很工整地进行书写。把教师最好的书法水平充分展示出来,切忌龙飞凤舞,以达到见课如见人,为人师表的目的。

五、必须十分重视和具体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好了,课堂上教师实施教学才能收放自如,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对答如流,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渐入佳境。

5.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五

盐山县千童中学胡文鹏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经常感到“作文难”,“没得写”、“不会写”。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这也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谈两点自己的看法。

一、取材于现实生活,避免“没得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老师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就会避免作文时“没得写”。

(一)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讲礼仪、创文明的教育,我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庭的小主人;在社会上做好人好事,送温暖,搞调查,提建议,做家乡的小主人。然后举行系列活动事迹报告会和成果展览。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二)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座“千童祠”,班上所有学生都去过,可一写有关“千童祠”的作文时,却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可见,他们平日没有留心。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再次游览“千童祠”。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其中的花草树木,认真欣赏其中悬挂的简介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

(三)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四)阅读积累

学生作文材料有的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的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同时注重课本阅读积累(后文中还要详述),从他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

心应手。

(五)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老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二、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避免“不会写”。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除结合讲读课进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

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

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其次,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目前,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范文,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运用范文进行作文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讲读教学中,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好,教学效率也高。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

此外,在讲读教学中,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讲读教学重

6.道德课堂之我见 篇六

为了学生们一生的成长,我们要把“打造道德课堂”作为重要工作之一。什么事道德课堂?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人看待;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看待;当做一个未成年人来看待就可以了。

把学生当成一个人,你就会不再高高在上,不会骂人不带脏字,当学生成绩暂时落后时候,你就不会挖苦、讽刺、嘲讽学生;不会把学生赶出教室,让学生站在走廊度过上课时间。把学生当做一个发展中的人看待,你就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一个孩子!这样,你的教育就不再急功近利,因为改变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是几句话,几件事就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需要慢慢地成长,回顾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你不一定一直都优秀,在某一阶段,你也许很一般。可是,你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好的前途,也许就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改变了你的一生,难道不是吗?

学生之所以厌学,不思进取,当然有许多原因,但是我们老师真的没有任何责任吗?曾几何,为了提高班级、学校的成绩,想尽办法让后进生离开校园;曾几何,对于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是尽量挽救,积极想办法改变他们,而是“开除”了事;曾几何,学生在课堂上睡到一片,我们还沾沾自喜——上课纪律好多了!曾几何,我们对学生没有了耐心。。。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和我们没有关系?

打造有道德的课堂,还教育为本来面目,静下心来,不再急功近利,不再片面追求成绩,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按照教育规律教学,因为治大国如烹小虾,教育也是一样,来不得半点急躁。

7.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七

一.立足学生的生活, 写纪实性作文

1.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训练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有效的训练途径。特别是日记中的个人秘密, 心底的话语, 无不是学生个性的极好凸现。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写日记, 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持之以恒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 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习惯得以巩固。

2.学写人物传记。我曾经要求学生练习写家里所有的成员、班级的老师和同学。以传记的形式记叙所写的人物, 在写每个人的时候, 都要根据自己的了解给每个人概括出一个鲜明突出的特点。结果, 学生的习作让我大加感慨:学生的思维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创造力是如此的无止境。

二.放飞学生的思维, 写想象作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 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课标中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 小学生作文, 虽不是艺术创作, 但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

1.睹物想象——依据直观性、具体性的事物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睹图想象。看图作文的图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幻想, 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 然后用笔画出来, 最后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画, 写成一篇文章。也可以是教师给定多幅图,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续上结尾的幅图。这种作文练习的过程,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学生可以自由地想, 自由地写。再如:看到一滴墨水形成的图案, 学生就可以把它看成一幅画, 在头脑中想象、构思就可以写成不同的文章, 看到一张获奖证书都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 写出自己的文章。

2.听录音想象——依据一段优美的音乐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听鸟鸣, 想象茂密的森林的美丽影像;闻水声, 想象泉水丁冬的溪流, 波光粼粼的湖面, 汹涌澎湃的大海;听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宽阔的马路、热闹的街市……四年级有一次作文是运用象声词写作文, 我就是播放了一段有声有色的公园美景让学生观赏聆听, 让学生在听声音的过程中, 展开丰富的想象, 说说当时的情况可以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就用上几个象声词写出一篇有声有色的文章来, 真是太让我惊喜了!学生的想像力真是太丰富了!只要你给他创设适当的情境。

3.假设想象——依据一个假设的事物或情节进行的想象习作训练。如:练习写《假如我是校长, 我将……》《假如我是一名护士》《假如我是国家总理, 我将……》《假如我是一只小鸟》等。

4.学写童话、寓言故事。童话、寓言的特点决定了其创作时应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幻想力以及独有个性的创造力。学生创作的一篇篇充满童趣而又富有一定人生、生活哲理的习作, 让我赞不绝口。如:《馒头的自述》、《地球的自述》、《小河的哭泣》等等, 学生写得都非常好。尤其是《小兔逃家》的续写更是让我赞不绝口, 学生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三.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练笔

1.仿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小学生作文必须通过模仿才能逐渐发展并有所创造。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真意切, 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值得我们借鉴。如:仿写《听听秋的声音》, 让学生仿写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 写几段话。学生能把诗写得生动形象, 把整个秋天写活了。结果是他们写得可带劲, 可感兴趣了, 人人笔下生花, 个个都争着展示自己的大作。我当时真得觉得班级就是一个大花园, 百花齐放、桃李争妍。

2.续写。有些课文耐人寻味,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 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如学完《虎门销烟》一课后我引导学生:此时你来到林则徐塑像时, 你想说…… (可从鸦片的危害、林则徐的功劳、联系自己等等) ;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你会和她说些什么?你会为她做些什么?等等。

8.“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八

我个人认为,解决“习作难”,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抓住习作教学的全过程,重点落实“写前积累”、“写中指导”、“写后讲评”这三大环节。

一、写前积累

古人说:“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就是写作的材料,没有真实具体的材料,即便是写作高手,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因此,平时注意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收集生活中的材料。积累材料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归类法:

归类法是按照不同的要求,把材料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几大类。凡是你熟悉的人,包括大人和小孩,男人和女人,平凡的人和特殊的人,高尚的人和有缺点的、错误的人,都可归入写人类,并分析他们的外貌、思想、语言、行动有什么特点,随时记录下来。凡是你熟悉的好事和错事,喜事和愁事,令人感动的事和发人深思的事,都可以归入叙事类。凡是你熟悉的动物、植物、景物、小物品等,包括喜欢和厌恶的,招人爱怜的和引人深思的,有纪念价值的和象征意义的,都可归入写景状物类。如此分类积累,到写作时,就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或写人,或记事,或写景状物,都可以有许多材料可供选用,就不愁没东西写了。由此可见,积累材料比写作更艰苦、更重要。积累材料是学生习作的一项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功。

二、写中指导

有了材料,就要考虑怎么写,包括这几个问题: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和用词造句。例如在用词造句方面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要准确。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首先要求准确。准确是用词造句的基础,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谈到简练、生动。准确要求作者从掌握的词汇里,选取最恰当的去叙述描写一切事物。

2、语言要简练。简练,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例如《落花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一段话就很简练,第一句是出“半亩空地”,这是种花生的前提,不能不写,也不宜多写;第二句写母亲的建议,是事情的起因,也为后边的照应做出必要的交代。第三句写姐弟几人种花生的经过,因为不是文章的重点,就用“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八个字概括,十分精练。

3、语言要生动。在内容正确、感情健康的前提下,如果语言不但准确、简练,而且生动形象,有色彩,有音响,就能让人产生一种美感,激发一种情趣,引导读者去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写后讲评

讲评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发扬优点,鼓励进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讲评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或提高习作兴趣,或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或学到一定的方法。

1、典型讲评

根据习作的特定要求,从作文中选择有典型性的一篇或几篇佳作进行讲评。通过深入分析,以典型指导一般,启发全班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明确佳作好在哪里,哪些写法应该吸取。一般做法是先将佳作印发给学生,或向全班学生朗读佳作,让大家讨论、评析,并找出自己的差距。

2、交流讲评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本次的习作组织讨论,交流看法。要求从每个学生的习作中找出一两处优点,并指出不足。有时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评改,在小组互改的基础上,个组交流批改情况,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朗读,师生共同比较,分析、评论。

9.实效课堂之我见 篇九

——《实效课堂与新课标导向培训会》心得体会

灵宝市故县镇中心小学佘英歌

7月17日——7月18,我有幸参加了在市立体声影剧院举行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实效课堂和新课标导向培训会。通过聆听赵志祥、熊生贵、韩军、吴琳四位资深专家的讲座和示范课,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更激发了我教好语文的热情和信心。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一路前行。现将我这次培训的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精心备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所以才会有名师说“对于一节课来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对于一堂课来说,则只用了15分钟。”所以,在课堂上,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设计,还是在一些教学细节上,“旁观者”们看到的只是挥洒自如,只有“当局者”才知道,在课堂上轻松随意后面,教师为了准备这一节课该付出多少的心血——何况,还要知道怎样的准备、怎样的设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远的目标。所谓的“有效”,我想就是备课时候备的东西能用上,不至于让备课与上课脱节。所谓备课就是教学质量的“风向标”;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关键还在教师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1.研究教材,进行“课标”和“教材”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应以课程标准为教学活动的指明灯,在此基础上准确无误地研究教材,分析教材。而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形成能力的资源,所以又要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准确性,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2.研究学生,进行“教法”和“学法”的整合有人说:“最佳的课堂是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教学中,教师要如导演般尊重主角的个性,让他们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演出自己的特色。如对性格活泼、热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我的教学设计以学法指导为主,准备讲课时重点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设计了课堂抢答、想象表演、质疑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对性格内向、学习认真、成绩中等的学生,设计边学边放的方法,准备把讲课的重点放在对难词难句的理解,举三反一的练习上,使他们切实把握知识的内涵,以达到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为巧学的目的。对自卑感强、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设计为以教师的“教”为主,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地讲解,以达到教给学生夯实基础的方法,并通过及时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喜欢上学习。

二、努力读书,切实提高自己的基本功。

听了专家们的示范课,深深为他们的教学艺术所折服——深厚的文学底蕴、漂亮的板书、生动的描述、机智的引导、生动的表情、动情的朗读„„这些对孩子们来说,具有无穷魅力。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选烂,秀才半”、“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教师勤于读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只有教师热爱文学,才能教育学生热爱文学。胸中无墨,自然不能泼洒成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直接的和间接的积累,才能解决写作之源这个关键问题,学生提笔作文时,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常常感染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领学生也熟读这些作品,在春风润

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滋生出灵感,感悟生命和理想,感悟人性和人生,然后产生创作冲动,更使人格和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文学的积累不仅是阅读的积累,也是除知识的积累之外的人生的积累。有一句话叫“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还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说,此乃都是看书积累的经典名言。作为语文教师要为教学做准备,注重多方面收集整理,探索丰富的教学资料,从教学论文、教学新点、学生习作、课堂实录、精彩时文等方面做积累,给孩子们更多的引导。

三、创造氛围,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今,学生被提到了学习中主人的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应转变落后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应大胆退场,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

在新课程面前有些教师却顾虑重重,担心放手让学生学,怕他们学不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心里总不踏实。须知“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取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使之终身受之不尽,对于学生来讲,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引导

学生转变自身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自己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应处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还应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良好,如微微的笑容,鼓励的眼神,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

四、扎实训练,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课是什么?语文课就是“学语习文”,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上,语文课上就要讲“字、词、句、篇”,就要训练“听、说、读、写”。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读的句子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通过有效教学研讨,我们力求把字词句的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引导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在读中感悟,把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努力做到指导到位,训练扎实,读得充分,说得透彻,力求深入浅出,尽量不求甚解。

10.双语教学之我见 篇十

当今,英语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科中一门必修主科,为了更好的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双语教学应运而生。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双语”的真正含义就是指某个个人或语言社区同时懂得两种不同的语言,从而把它们运用于生活当中去的现象。

那么,双语教学又是什么?应该怎样开展?

最早的双语教学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出现的。在我国,最早的双语概念主要指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双语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项目。

11.课堂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情感态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

首先,阅读的目的和内容要遵循下面两个原则:

一、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1.学生、教师之间对话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借助文本和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师生之间把自己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所得到的一些感想、体验进行交流,这就是一种对话。要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老师要设计好一个非常有效的对话情境,在这个对话的情境中间展开师生的对话。第二,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得体会,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受。第三,老师要创设一种很好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很和谐的,老师很和谐、很委婉、很亲切地跟学生在一起交流,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就会把自己想说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

2.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落实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带着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进入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着心与心的交融。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需“太勤劳”,而要有把时间、阅读的主动权让给学生的意识,学生直接面对,亲近文本。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8课《小溪流的歌》一课时,我放心地让学生去阅读、感悟、做批画。让学生围绕着“小溪流的歌是怎样的一首歌”的话题,让他们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句子,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结果证明,学生们通过阅读实践完全能够从文本、关键词句中,感受到小溪流不怕困难,永不停息的品格。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迅速提高。

3.学生、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 教科书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设练,都体现着教科书编者的智慧。在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我努力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实现他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在开始时要有更多的耐心,让学生在参与文本对话时能够学着关注单元主题、课文之间的联系、课后思考等方面的因素,保证与编者进行的对话是有效的,从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不管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教师需要钻研文本,也有跟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阅读过程的完美境界,就是文本、作者和师生心与心的共同交流。

二、阅读目标中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阅读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阅读活动和他的兴趣爱好紧密相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各方面是整合在一起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起着引领的作用。比如我在同版本的第二单元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中,某个学生神情异样,好像在他心中,“母亲”并不勤劳、慈祥,我发现他的苦恼后,给他爱与温暖,鼓励他学着理解别人,换位思考问题,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他听了我的话后,透露出一种渴望求解之欲望,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来参与学习,通过学习,他理解了妈妈的做法和苦心,这个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价值判断放进去了。这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因素。

其次,阅读是过程,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

一、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要保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读书和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踏实下来专心地和文本对话。但是在我们教学中,在课堂上很短的时间内达不到这样一个目的,那么可以让学生在家预习,写预习的心得,把自己在阅读中明确阅读目的,对比较感兴趣的、比较关注的、不能理解的,或者对作者持批判态度的地方,给画出来,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还可以在课堂上专门辟出一段时间,让学生独立看书去圈点批画。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从整体出发,学生有了整体感知之后,老师再组织课堂交流与共享。

二、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本书,就能打动学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学习古诗,我通常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面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质疑、探究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教师把对课文的把握和理解引向深入,在群体合作的条件下,共同提高阅读水平。学生在学一篇文章以后,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提出很多问题,我把这些问题都罗列在黑板上,然后针对某些问题通过共同合作进行探究。解决了的问题,就把它擦去。最后留下两三个难度比较大,涉及对这个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的问题,留给学生共同探索解决。学生在在学习过程之后,又生成了新的问题,然后老师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权,把问题提出来,学生经过探索提出来的问题正是有价值的教学问题。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在阅读实践中进行。

四、课外求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吸收、去处理。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阅读量,扩展阅读面,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此我注重在课外求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就没有丰厚的智力背景。让课堂为课外阅读导航,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更有质量,让孩子在浩瀚的书海里愉快遨游,才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参考文献

[1]方慧平.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02期

[2]杜永杰.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J].文学教育(下),2010年06期

[3]刘莉.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2.器乐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一、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意识

中国孩子有的具有很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可往往却不敢大胆地表现出来;而美国的孩子却能够大方地谈论自己的想法和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我们的孩子缺乏的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意识。

在我所在的学校,以往每逢文艺表演几乎总是那些熟面孔,有些孩子几年来很难登台表演节目。学生乐队成立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表演的机会。虽然有的学生只是简单地打击乐器伴奏,可他们还是表演得非常带劲。从他们快乐的表情中,我看到了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正是小小的乐器,让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的感受乐曲、创作乐曲和表现乐曲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使得他们的表演得心应手。器乐的演奏让孩子们找回了自信,充分展现了自我的表现能力,让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二、和孩子们平等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器乐合奏的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一首曲子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对于每个聆听者来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怎样在演奏的时候协调这种关系呢?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正处于性格形成的阶段,如果教师的方法不得当,就很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起到相反的作用。于是,我平时就很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性格都不相同:有的生性腼腆、内向,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的眼神和不经意的动作甚至是说话的语气都是很好的鼓励,能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欣赏;有的活泼、外露,我就根据他们这种性格特征,安排他们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起到“引路”的作用,引导大家参与到讨论中来,找到最佳的表现方式;有的孩子似乎天不怕地不怕;有的却胆子很小……通过仔细的观察,了解了孩子们的性格,我就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去指导、鼓励和帮助他们,和他们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不但在课堂上我们是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以外我们不知不觉也成为了朋友。于是,以前的“捣蛋鬼”不见了,大家都处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里,音乐课真正让所有的孩子都“乐”起来了。

三、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首先,我根据教材的要求,请孩子们自己选择吹奏乐器,然后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加入了许多打击乐器,比如用口琴演奏时,吹竖笛的学生就用打击乐伴奏;竖笛演奏时,吹口琴的学生也为他们伴奏。在充分尊重他们选择的前提下,孩子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觉到了师生的平等和尊重,学习起来也就特别卖力。

其实不论是口琴还是竖笛,学习起来都不是很难,关键是指法的熟悉过程,要多吹多练习。可是孩子们的耐心是有限的,怎么才能让他们在枯燥的练习中找到乐趣呢?在简单的练习曲后,我就选了两首孩子们喜欢的歌曲《粉刷匠》、《小红帽》让他们吹奏,听着熟悉的乐曲,孩子们也不觉得枯燥无聊了,反而有种成功感,甚至那些以前的“捣蛋鬼”也放下了小动作,跟着认真练习起来。见此情况,我马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刚开始,他们还感到难为情,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划归为没有音乐细胞、不受音乐老师喜欢的一类。可是渐渐的,他们转变了,在平时的课堂上表现得谦逊了、配合了,在器乐学习中更是认真勤奋了,当我时不时请他们来表演时,他们的表现更是让我、让全班同学吃惊,他们居然比那些公认为有音乐细胞的学生还演奏得好,这不能不说是器乐课给了他们发现自己才能、表现自己水平的机会,让他们在吹奏活动中找到了自信。我还让他们在乐队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的乐趣,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器乐的学习和演奏,使他们得到了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树立了信心,使他们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终日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自信心的支持,我们的孩子才能勇敢地面对以后的挑战。

四、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生活中,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器乐吹奏的过程让他们知道,若要使乐曲演奏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学会考虑怎么做才能使团队的努力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分别练习好了的情况下,进行集体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非常喜欢分工合作的方式。一些表现欲较强的孩子,他们不愿意“默默无闻”地“埋没”在乐队里,时常在合奏时发出各种怪声,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引起哄堂大笑,他们就有了满足感。我把他们合奏的曲子悄悄录了下来,当我重新放出了他们的“杰作”时,他们都笑不出来了。于是,我对那几个孩子说:“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想破坏我们大家的成果,只是在演奏中听不清自己吹奏的声音,才这样做的,是吗?”得到他们肯定的答复后,我又说:“这样的音乐你们觉得它优美吗?如果不优美,你们有信心创作出更加动听的旋律吗?”他们都兴奋起来,表示要团结协作,共同创作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当他们再次听到录音机里自己演奏的曲子时,每个人的表现欲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那种笑是发自内心的、满足的、自豪的。

孩子们从小学到的知识和养成的习惯,都会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长大后会带入社会。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的麻烦,产生很多的困难并且无所适从。

13.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三

作文教学之我见

大庆肇源县三站中心校 崔继波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会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严,一番虚情假意的吟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字里行间不再有真实的自我,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对生活真情品味的缺乏,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一)观察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素材问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生活中的人和事物都是写作的题材。如果对这些写作题材熟识无睹,那写作就如干涸的溪水。(教学论文 )记得,去年冬天的一堂语文课上,外面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霎时白茫茫的一片。学生已无心听课,心早已飞出窗外,我索性让学生来观察下雪的情景,其间让学生随意交流、议论,还让他们站在雪中尽情感受雪,雪落在脸上的感觉。随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有的学生主动描述了下雪时的感人景象,有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还有的学生发挥想象,述说自己心中的憧憬。我再适当点拨一下,这篇作文就容易完成了。

(二)情动而辞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经常结合各种情况,指导学生写应用文,使他们看到自己写作的价值与作用。如教师节到了,让学生给以前教过自己的老师寄贺卡、写信。

还记得我现在教的这个班是我从二年级接的,一天语文课上,我对学生说:“我刚接触大家,准备对全班同学做一次家访,你们欢迎吗?”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鼓掌并高喊:“欢迎!”接着我说道:“可我不知道你家在哪儿,你能告诉我去你家的路线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几个学生口述后,我又做出为难的样子说:“咱们班50多名同学,老师怎么能一下子记住呢?这样吧,你们就以《老师,请到我家来》为题,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谁能让老师拿着作文找到你的家,就说明他写得好。”

(三)让日记成为孩子的练兵场

学生的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日记就培养了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它能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如让学生观察大白鹅、小兔子,还有夏季园子里各种蔬菜等,然后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能做到专心致志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实行多就少改,尊重学生的个性

14.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十四

一、投其所好,重视过程

1.让数学贴近学生的喜好

数学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使枯燥的数学变得趣味化。如,将1~9个数填入3×3的方格中的教学,我是这样做的:学生实验得出结果后,问:“同学们看过《射雕英雄传》吗?”学生一致回答:“看过。”师问:“黄蓉给黑姑出的一道题是什么?”学生大声说:“就是这个题。”师又问:“她如何做的?”一位学生答:“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对换,四维突出。”师说:“很对。”

2.淡化复杂,重视过程体验

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数学中有很多复杂的公式和计算。在新课程观念下,教师要淡化复杂公式记忆,重视公式的过程体验。变复杂计算为简单计算,注重运算过程,重视简化运算,注重估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活动,创新方法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适时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引领式教学的重要特征。如,认识对称图形的教学,让学生研究汉字结构,然后分组竞赛,看哪组找出的对称汉字多;让学生观察建筑结构,讨论哪些图形具有对称性,使学生体会数学融入生活。适时组织学生做一些活动,既有效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及创新能力。

2.创新方法,在活动中发展数学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基础知识教学,应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课题。如《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讨论、体验,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出准确描述位置与方向的方法。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利用课间,让学生自由结成对子,互相描述位置与方向,从而极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重视生活,回归本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引领式教学就是要将数学教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学生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1.引导学生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驱动式教学就是要教师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如《三角稳定性》教学中,结合修桌椅,自然亲切,易懂易记。

2.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除了要打好数学知识基础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一是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二是要自觉联系生活经验,三是要借助生活经验解释有关数学信息。如“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学生无法测量,与实际生活有差距,如追问:“有多少层楼高?”学生就能对所得结果有更深刻的理解。

15.识字教学之我见 篇十五

一、识字教学要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有人把“汉字”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是不为过的。汉字传承着丰富的中华文化, 每一个字, 都散发着奇妙多姿的形象之美。无论是写汉字, 还是讲汉语, 都有丰富深刻的内涵, 无穷无尽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追溯汉字的演变,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汉字的知识, 了解我们祖先在造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 激发起他们对先人的敬佩, 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例如, 教师在教学较为典型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时, 可以借助图片、多媒体动作演示等手段, 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汉字的造字方法、演变过程。一位教师在教学“掰”时, 直接用手去掰一块饼干,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动作猜“掰”这个字该怎么写?学生猜字时兴趣十足, 猜到后更觉得回味无穷。在教学类似的字时, 均可采用这种方法。再如教学“森”字时,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森林是由很多树组成的, 所以用三个木表示。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呢?这样, 学生不但了解了汉字的又一个结构特点, 还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学会更多的汉字, 对汉字的热爱也会更进一层。

二、识字教学要与阅读相结合

从长远目标看, 识字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阅读, 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基础。虽然学生在阅读时收获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收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有的是来自于语言的, 有的是来自于精神的。过去, 我们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目的分得不清, 很多教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因而严重地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明确了低年级阅读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教学中, 就该尽量避免细致的讲解、深入的分析、求全的训练, 教师要把精力用在通过阅读进行识字, 通过阅读巩固识字基础上。

三、识字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

16.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六

关键词:作文教学 素材 兴趣 模仿 评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文写什么,如何写作文,确实是一件很费心思的事情。《初中语文新课标》为初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现就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说点个人的想法。

一、打破旧的传统作文教学格局,建立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机制

传统作文教学大多奉行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讲评的模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写作,接受指导,缺乏自我意识,毫无自主和创新,没有参与立意与评判,由此,逐渐地对作文失去了兴趣,甚至生厌。所以,必须建立开放的作文教学系统,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丰富写作素材,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文思泉涌,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对所读内容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苦”为“乐”,以克服学生的厌倦心理

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还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3.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收到明显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应积极提倡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的“仿”,“仿”的目的是为了“创”。开始求“与古人和”,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自己的文风。

4.改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进行写作

要学生品尝写作成果,改变作文批改的方式很重要。要变教师的单一批改为边评边改,或是学生自评、自改,或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批改,或是师生合批合改,或是全班讲评,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讲评这一契机,激励优生,启发差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之感。教师批改时,还要对学生的认识、个性感情方面给予关注、热心的指导。批改作文的过程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的过程。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大胆摒弃旧的传统模式,引导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多看、多说、多写,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17.幼儿绘画教学之我见 篇十七

绘画作为美术教育的主体部分,是幼儿的第二种语言,从事绘画活动是幼儿天然的需要,是他们健康和谐成长必不可少的,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它区别于其它的教学活动,是一种集感受、思考、幻想于一体的活动,绘画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意义。

绘画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孩子在绘画中,往往按照老师的范画去模仿,教师和家长也常常以画得和老师象不象作为好的评价标准,而幼儿自身的创造性被忽视呢?幼儿在绘画时是不是愉快、自愿的?也就是绘画时幼儿的情感是否积极主动,这常常被成人忽视了,认为只要幼儿能模仿得象就行了。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也身有感受。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自身情感活动的发展和在绘画中的作用。通过反复思考,也阅读大量的教学经验。让我认识到绘画教学是让幼儿对事物的正确感受和理解,以及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表现欲望,这是幼儿绘画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动力。那么怎样指导幼儿绘画活动呢?

一、通过欣赏大班幼儿的作品激发幼儿的兴趣。

把大班幼儿的图画作品布置成一个展览,供幼儿小班欣赏。一幅幅色彩鲜艳,画面充满童趣的作品会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从而激发孩子的绘画意识,兴趣。

二、游戏为主,注意绘画方法的多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前班幼儿也不例外。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如画“有趣的面具”,我先用准备好的面具戴在脸上,并随着音乐做动作,幼儿积极性很高,他们兴致勃勃地开始绘画,结束后随音乐一起快乐地唱啊,叫啊,跳啊!在绘画“放风筝”时,让幼儿将画画在准备好的风筝上,然后到户外放风筝。绘画时,孩子们十分认真投入,他们在比试一下,飞在空中的风筝谁画得最美。在活动设计中也注意用游戏形式,如一个谜语,一个电话,一封信等吸引幼儿。这些有目的,有任务又带有游戏性的绘画活动,幼儿极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通过一、二次作业就掌握绘画技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逐步掌握。

三、教学运用趣味形象语言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会边观察边画,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往往粗造、散乱,有的孩子则表现的无从下手,畏手畏脚。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形象的语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使其孩子大胆作画,比如画灯笼,我是这样说的,“大圆圈,圆又圆,加上小须子,变成大灯笼。”通过形象的儿歌教学,孩子就很快画出小灯笼。形象性之语言使课堂气氛变的轻松愉快,使孩子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绘画,效果就更好了。

四、多评价孩子的作品

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快感。所以教师要发现幼儿的不同的特点,给予每个幼儿不同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幼儿的绘画潜力,不要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18.案例教学之我见 篇十八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肖登国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理念与独特视角,更加侧重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依据上述指导思想,新课标教材强调地理思想,注重问题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尝试多种表达,构建了新的体系结构和体例结构。比如,新教材增加的“案例”“问题研究”等模块,就是特色与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之一,地理案例的引入是辅助教学的载体。我们有必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地理案例进行相应的处理。

1、对案例进行整合

对某些与教材课文联系紧密的案例,可将其与教学课文整合,即作为课文的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譬如,在进行“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迁移”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案例“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与课文中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存在时间的先后关系,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可以将案例与课文相应的内容进行 整合后教学,让学生对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有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可以插入电视热播种的《闯关东》联系起来)。在“必修2”的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等级发展区位条件”部分,选取“上海市城市化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的案例,而上海市等级的提升本身又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教学中可将其与“城市化”一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实施案例教学。

2、对案例进行增补

根据教学内容或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课外选取相关的地理案例进行适当增补。如果能够找一些本地的案例,那就更好了,结合乡土教材是最有效的办法。譬如,“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教学时,教材案例“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只涉及到民族因素,就需要补充其他因素(个人收入、地区知名度、早期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案例。这样,例证会更充分。在阐述交通运输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引用“南昆铁路的建设”的案例,具有代表性。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建成通车,我认为教学中应该增加“青藏铁路的建设”案例,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

3、对案例进行拓展

即对教材中的地理案例适当地予以拓展。譬如,在农业 地域、工业地域案例的教学中,仅仅凭借教材案例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欠缺的是这些地域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实践的一般认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相应的内容适当量地进行拓展。案例“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与京杭运河的兴衰密切相关,而历史上与京杭运河共兴衰的名城还包括山东济宁、江苏扬州等,教学时候可进行一定的拓展。

4、替换

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地理案例进行替换,其目的是为了更符合教学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生态农业教学中,相关的典型案例很多,教材的案例可替换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案例。“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水资源的利用的案例“咸海的忧虑”可替换为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案例;“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人地关系失衡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可替换为我国黄土高原或者新疆罗布泊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用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可替换本地工业集聚的案例。

另外,部分教材案例以客观地理事实呈现,教师教学中,可依据教材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挖掘隐藏在地理事实背后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再者,以具体解释抽象的例证性案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顺序调整。比如,“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中,可以将“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呈现顺序提前,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分析、抽象及概括,最终得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论。这样,可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案例教学应该注重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单单知识的传授,要重在教学的过程而轻结果。让学生从案例当中学习总结事物的规律。

当然,新教材地理案例的处理归根结底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处理的方式会因为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学中应该灵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地理案例是辅助教学的载体,只是外在手段;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地理教学的灵魂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赋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上一篇:史上最难的数学急转弯下一篇:给亲人的一封信初二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