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

2024-11-22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共14篇)(共14篇)

1.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 篇一

o

2013~2014(2)形势与政策课考试论文题目参考

说明:

1.以下题目根据专题分类,大家任选一题目,如自己有更好题目,在科任老师同意下,题目可自拟。(题目范围为一学年内的专题)以下题目如果有说明只限于大一同学的选题,其他年级同学不能选。

2.严禁抄袭,如有雷同,文责自负。

3.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字迹清楚。

4.字数在2000字以上。

《上海自贸区成立与克强经济学解读》

1、解读上海自贸区成立的时代背景(意义)

2、设立上海自贸区与深化中国改革开放

3、改革是最大红利

4、大学生要做改革的支持者

5、作好职业规划 应对中国自贸区的未来

6、自贸区与政府管理创新

7、自贸区与金融体制改革

8、克强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前景预测

9、上海自贸区的辐射效应与区域发展

10、如何认识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紧迫性

11、怎样认识上海自由贸易区对金融改革开放的意义?

12、上海自由贸易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

13、上海自由贸易区将为民企带来哪些红利?

14、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战略要义?

15、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中国带来什么?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反腐败》

1、透视当前中国的腐败形势

2、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形势的思考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反腐败

4、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与反腐败

5、加强法治建设与反腐败

6、改革是为更好地反腐败

7、从苏联亡党亡国教训谈我国反腐败

8、网络反腐是当前中国反腐败途径的有益探索

9、加强执政党建设与反腐败

10、制度反腐是根本

11、当前反腐败问题浅析

16、结合十八大后的反腐新现象谈谈如何从制度层面遏止腐败

17、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18、网络反腐的利与弊

19、作风建建设与反腐倡廉

20、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

21、青年大学生如何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

1、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

2、十八届三中全会 吹响全面改革的号角

3、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4、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5、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6、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

7、十八届三中全会带给我们的职业发展机遇

8、改革是当前中国发展的最好选择

9、加大国有资本收益的上缴比例 实现公有制

《三农问题与惠农政策》

1、关于当前农村问题的几点思考

2、关于当前农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3、关于当前农民问题的几点思考

4、城乡协调发展是解决“空巢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5、论农业的战略地位

6、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是三农发展的关键

7、大学生支持三农建设的途径

8、城镇化与三农的未来

9、新农村建设给大学生的机遇

10、联系身边实际谈谈如何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11、联系身边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12、关于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

13、当代职业农民的历史定位

14、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23、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

24、谈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25、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6、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7、我国城镇化发展前景如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2、当代大学生应当从哪些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我所理解的核心价值观

4、践行核心价值观 做诚信的人(也可以写“做爱国者/守法者/敬业者/友善者)

5、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

(只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学们也可以题目自拟)

《形势与政策课入门》限于大一学生的选题

1、论“为什么要学习形势与政策课”

2、论怎样学好形势与政策课

《从南海争端谈海权》限于大一学生的选题

1.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论“海权”的重要

2.论如何维护中国的“海权”

3.浅谈中国在海洋中的定位

4.做好周边外交 维护中国海权

5.处理好两岸关系 维护中国海权

6.处理好中美关系 维护中国海权

9.论“海权”与国家利益

10.论中国的海洋战略

11.南海问题之我见

12.中国的外交政策

13.说说你对当前我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

2.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 篇二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应然作用

要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困境,就要从研究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其应然的作用开始。价值和作用就是该课程教学的目标。

1.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把握国家以及国际社会重大政治事实的重要窗口。尽管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引导学生爆炸式的信息量中对关键领域的形势和政策加以及时地关注,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主动把握、分析和判断,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作用。

2.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结合实际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抓手。在西方国家不断加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和平演变之时,党中央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在不断加大,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当中将理论与现实连接得最为紧密的课程,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可以起到极为生动的效果,这是思政课体系的其他课程难以达到的。

3.形势与政策课要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培养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13号文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课可以较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解释现实社会的问题,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教学困境

1.把握统一教学内容和政治思想方向上存在的困境。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形势与政策课首要特点就是时效性强。而由于编写教材的周期较长,教学内容上很难依靠或者参照某种教材。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思想性与社会思想的复杂性难以真正意义上保持一致。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部分,具有强烈的政治思想倾向。伴随着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不论是西方的和平演变还是我国现实社会出现的腐败与各种不良之风,都是对大学生思想的巨大冲击。这使得他们对于国际关系、国家形势、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易出现偏差。如何让学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思维分析下的时政,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纠偏是目前教学中的一大困境。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应该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之下,各高校经过长期的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不少好的经验,但不可避免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填鸭式”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差等。首先,现在时代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只有密切跟随社会进步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思考,才能起到思政课应有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其次,时代变化使得大学生群体不断变化,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方法都随之改变,这也需要教师在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改变。然而,目前各高校师资的匮乏以及教学硬件、技术的落后,阻碍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及时改进。例如,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和硬件上还保持着一两百人的大课堂,这难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3.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时代敏感性,并具备较好的教学理念、掌握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多数是由思政课专业教师、行政领导、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班主任构成。这样的教师队伍,其政治意识、理论基础、敏感性水平参差不齐,理念和方法不甚明确,再加上教材无法保证,让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难以确保。

只有明确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才能进一步找到改革的路径,才能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篇三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实效性

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规定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到《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受到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形成了特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高校也陆续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改革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存在的问题,其中传统教学方式与复杂的世界形势之间反差矛盾突出。200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结果说明,师生都已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但较之于老师,更多的大学生强调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渠道是各种媒体(64%),其次才是学校和师生(36%)。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高校教学手段有待于多样化、灵活化。[1]

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中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至今已经10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达到23%,学生数量增加4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连年的扩招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功利性增强,道德下滑。在这种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为教学内容,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政策学两大部分组成,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一是内容庞杂,教学领域宽,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交叉学科,没有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变化快,时效性强。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2]

形势与政策课在意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分析形势,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政治方向,从而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任务。

二、目前形式政策课教学方法及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大多不存在,但仍然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济南大学学生与任课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

在对43名调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单纯讲授方式2名,采用幻灯片讲授方式41名,采用视频教学方式22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8名,采用实践活动方式9名,采用案例教学方式5名,采用阅读教学方式4名。

在对320名学生教学效果调查中,262名学生(81.86%)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认为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162名(50.62%),认为教学方法综合互补性差的253名(79.06%);尤值得一提的是,在“你所希望的形势政策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选择观看视频录像的276名(86.25%),选择实践活动的252名(78.75%),选择案例教学的183名(57.19%),而选择课堂讨论发言的仅38名(11.86%)。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以求变化,但效果不突出。大学生青睐生动的教学方法,但缺乏学习主动性,一方面试图摆脱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愿参与。最后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①教学基本停留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3]师生互动程度不够,不能产生共鸣,致使新鲜的时事内容无味。②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环节过少,使富于实效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枯燥、缺乏生机。③电子教案水平高低不一,幻灯片以文字、图片为主,制作相对简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敷衍教学任务的印象。④对视频教学依赖性强,讲解引导不够。⑤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叠加,而不是优化组合。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表达能力不强的话,就更易使学生厌倦。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困境,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视角,而是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及教师学生的互动努力。面对困境,笔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创新与开拓相结合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

1.教师是教学中心,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一是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不断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如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辅导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拓宽其知识面,并落实监督考评激励机制;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手段。

2.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有更多的参与模式。通过课堂提问、交流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中,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交流与沟通,通过对话、讨论、质询、辩驳达成共识,如态势(SWOT)分析法、小组教学法。[4]

3.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用校园活动熏陶学生,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创造多角度、持续性的教育氛围,形成大学生关心该门课程的习惯,如组织形势报告会、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等。

4.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如将视频转载、电视应用到PPT上,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扩大覆盖面,形成合力。

5.拓展教育空间,课堂教学社会化。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假期实践等方式,了解并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并内化为投身改革开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青,叶忠明,王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南方论坛,2008,(5).

[2]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3]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4.形势与政策大作业题目 篇四

系部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题:(共6题,每题10分)

1、收入分配改革的难点是什么?

2、食品安全如何筑牢法治“防火墙”?

3、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么什么?

4、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5、简述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什么?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

1、如何建设社会生态文明?

5.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 篇五

一、考查论文题目选题及要求:

结合本学期所学专题知识、《时事报告》大学生版课本相关内容或课外参考资料等,按照如下题自行准备相关资料,自备试纸,于课堂上由任课教师选定一题,同学自行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占期末成绩的70%),不必写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要求工整书写。此考查论文作为期末考试,如有雷同超过30%者,一律记为零分;不交论文者,以弃考论处,记为缺考。

二、考查论文参考题目:

1、如何认识浮躁、焦虑等不良心态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2、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6.形势与政策课作业 篇六

《我的青春我的梦——学习总书记话,题 目:姓 名:王兴卫学 号: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完成日期:做合格共青团员》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共青团员严于律己 20160419310017 专业 卓越人才 班 2017 年 06 月 16 日

共青团员严于律己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就要要做到严于律己。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的精神是共青团员的重要任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共青团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同时共青团还是党的亲密助手,肩负着团结教育青年一代的责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艰难历程还需要要求共青团搞好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在青年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字:

刻苦努力

树立远大理想

勇于担当

一、既然是共青团员,就得必须刻苦努力

和对共产党员的要求一样,要求共青团员有先锋模范的作用,在青年学生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并且在实践中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挣做班上学习好榜样,积极帮助班上同学以及宣传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团的知识,增强团的意识。列宁曾说过:“青年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学习,是从星期六义务劳动开始的。”在公交车上让座,在马路上扶老人们安全过斑马线,一些极小的事情,都是我们把空谈付诸实践的好机会。在家中孝敬父母都是每一名共青团员必须做的事。由此,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是需要我们在各方面都必须完善的。

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拉蒂默

二、共青团员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可以将我们的目标确立好,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就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了将来可以更好的融入共青团的团体之中。有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自己可以为社会、为共青团、为共产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史拉兹所说:“我们用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接纳团体,与团体共同进步,同甘共苦才是我们共青团员必须的团体精神,就像同一个班集体一样,要会融入集体,拥有集体意识,学会为集体而考虑。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学会微笑面对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失败,有时候“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周总理那样的伟大理想,渴望拥有巴尔扎克那样的人生目标,渴望拥有卡纳基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有几度发誓要努力拼搏,但是却整日躲在宿舍里玩网游和玩手机,这明显偏离了共青团员的基本要求,他们没有了目标,更加没有了理想,他们显然已经失去了人生的导航,每天虚度着过日子。如果人生失去了理想,生活就会失去光彩。失去了理想,生命就会枯萎。失去了理想,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失去了理想,人生就会变得暗淡无光。

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一艘在大海上失去导航系统的舰艇,随时都有可能撞焦。而共青团需要的是一名能够明确自己目标的团员。

三、共青团员要勇于担当

当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一种诚信的表现。用于担当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才能够见识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每当我们承认自己的错误时,这时就需要的是我们的勇气。没有勇气,怎么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呢?共青团是一个需要有责任和勇气的团员,在面对危险的时候都能够冷静的面对他所面临的危险。

如果没有勇气来承担自己的责任,怎么能够履行共青团给我们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自觉维护团结。”的义务呢?

怯懦只是夺去安全的手段,它不仅减削我们的卫护能力,甚至于驱我们于毁灭之崖,使我们碰着从来无意干犯我们的灾祸。——沙甫慈伯利

担当是一种表现,一种接受与责任的彰显;担当是一种勇气,一种大爱与慷慨的豪迈;担当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与思想的跨越。担当精神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贯穿于我们党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7.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 篇七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定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的重要使命在于, 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的教育。与此同时, 形势与政策课还肩负着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形势, 使学生掌握正确认识、分析形势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正确认识形势, 善于发现矛盾, 恰当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因此说, 《形势与政策》课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 教学的目标更强调, 使学生在知晓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基础上, 还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能够自觉地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自《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以来, 各高校教师为提高教学实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此同时, 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 他们也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近年来, 就《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 归纳来看, 很多高校采用过如下的考核办法, 现将具体情况作以分析。

1、采用以卷面考核为主的方式。

即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来综合评定成绩, 并且卷面成绩占比例比较大。卷面内容以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为主, 要求学生闭卷完成。这种考核形式是以期末书面考核为主。在实际考核中, 我们发现, 有的学生, 平时听课并不认真, 甚至有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的表现, 但在考试之前, 临时突击, 基本知识都掌握, 卷面分数很高, 但并不具备运用理论正确认识形势、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的学生平时认真听讲, 学习态度端正, 但因理论知识没有背好而成绩很低。所以, 这种考核模式无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认识能力, 很容易造成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

2、采用开放式综合论述为主的方式。

即采用命题论文成绩与平时综合评定, 命题论文成绩占比例较大。主要是根据教学范围, 划定若干问题, 布置作业要求, 由学生任意选择一题撰写小论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有的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大量材料, 在撰写论文时通过材料的组合, 拼凑出一篇文章, 甚至会有个别缺课学生论文成绩也很高。

三、《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综合考核大学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形势、正确分析形势的实际能力, 我们应在继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 重视改革和创新考核方法。

1、在考核体系上, 成绩评定应把期末考试与日常考评相结合。

一直以来, 很多教师把成绩考核的时间统一确定在期末进行, 但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平时不努力, 期末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惯, 导致一些学生平时态度不端正, 学习懈怠, 甚至寄期望于期末的投机取巧、临阵磨枪。事实上, 知识是靠平时积累的。《形势与政策》课在考核方法改革中, 应采取期末考试与日常考评相结合的方式, 确定合理的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具体措施是, 除期末考试外, 应加强日常考评力度, 包括对学生日常行为考查、课堂听讲状态的考查、课堂发言情况的考核、完成平时作业的考核等, 督促学生循序渐进扎实掌握知识。

2、在考核内容上, 期末考试应把理论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针对以往考核重记忆, 轻能力的普遍现象,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改革要坚持理论和实际并重原则, 树立能力培养的考核观念。尤其是期末考试的内容, 以往的课程考试大多只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 而忽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检验。以往期末考试时大多以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的题型为主, 而这些类型的试题重点考核的是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情况, 并不能有效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正确理解政策、分析形势的实际能力。我们认为, 教师命题时, 除上述题型外, 还应增加辨析、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题型, 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考试类型应采用开闭卷结合的方式。试卷中, 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等试题要求学生闭卷完成;辨析、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题型采取开卷形式进行, 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教材等相关材料, 独立完成答卷。

3、在考核形式上, 增加实践考核环节。

关于实践考核, 可以通过就特定内容要求学生讲演、分组讨论、辩论、撰写学习论文、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例如“撰写学习论文”这一项, 就可提出这样的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抒发学习后的体会及收获, 或者是就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形势和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就其中某一次讲座的某个主题阐述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有一定的见解和深度。

注:本文是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L11DZZ065)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蕴哲:《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办法改革》, 《中外教育研究》, 2009 (4) 。

8.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 篇八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问题;探索创新

【分类号】G641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宏观形势讲解与政策分析的理论课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经过数年的发展变化,也存在着许多影响课程实效性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模式单一、泛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侧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探讨;教学管理松散,缺乏课程建设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该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据资料显示,不少学生对该课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感觉没什么用,跟本专业关系不大,对以后工作考研也没什么帮助”;二是直接“建议取消这门课程,自己历来对这一类课就不感兴趣,硬着头皮上,纯粹是为了凑学分”;三是认为“平时都能看到和听到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上专门课程学习形势政策,纯粹是浪费时间”。诸如此类的想法,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课程的实效性,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深化到学生内心深处。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实行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结果是“学生被动地听讲,教师疲惫地讲授”。在现代教学中,应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主题发言教学法、实践体验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选取某一个专题,在班级中开展座谈会,结合专题内容,让学生根据专题内容,畅所欲言。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的认识。在教授课程内容的同时,结合时事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视频观看教学,更直观地引导学生。在播放视频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观看视频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问题。观看视频结束后,老师要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加深对于所要思考问题的理解,并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视频内容中看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思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抓住精神内涵,更新教学题材

在教学内容方面,广大教师要紧抓两点: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基本立场。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到形势与政策的讨论中去。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实事,更新教学题材,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紧密联系,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事性特点,其教材可能是所有课程中变动频率最快的。再加上如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这就对教学工作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兴趣特点,构建立体式、系列化的鲜活教材。要打造立体教材体系:即教材可采取“活页式”的形式.基本理论部分集中在前.做指导思想,属固定部分,要经常检查;时事部分要及时编写。及时变动,再辅以相关报刊、音像等资料,使稳定部分和变动部分有机结合,并坚持按期修订一次。不断完善不断丰富。教材既包括教师高度的理论概括成果,又收集以往学生的点滴思想收获,争取形成一整套广大学生不仅喜闻乐见,而且广泛参与的立体式、系列化教材体系。

三、善于运用新媒体,改变传统教育印象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工具,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政策分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新媒体这把双刃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坚持传统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相结合,在抓紧课堂主教育的同时要运用新媒体加强教与学的交流。高校可以自主开发形势与政策的辅助教学平台,在教育讯息的选择方面,应围绕大学生最关心的国内外形势和一些热点问题,创建网上形势与政策的数据库,把文本、音频、视频等不同的素材融为一体,将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内容。可以通过专题网及时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辅导,或是开设网上论坛,让学生在平等、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中,就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自己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则在其中及时进行正确引导。

四、开辟“实践教育”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第二课堂,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多地注重历史;立足现实,关注本地区现实,安排大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有意义的考察;并运用主课堂和第二课堂中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思考,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并尝试提供解决某些问题的思路或方案。这种考察、研究性质的学习方式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兴趣。

五、重视课后反馈,完善授课环节

有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变换着新鲜的教学题材,运用时尚的新媒体手段,增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最后还得重视课后反馈这一重要环节。第一,完善考核制度。目前写论文考试这种宽松的考核方式助长了学生的不诚信作风,与“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属性背道而驰。因此,严格考核是有一定必要的,评判标准就在于文章是否是学生自己所思所想的成果。第二,要注意对学生的后期追踪,观察教学效果,根据效果和影响再调整以后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这样“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

形式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讲授,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到学生内心深处。不断反思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真正地把这门课上好。

参考文献:

[1]王永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9.形势与政策课结业论文 篇九

形势与政策课,从大一上到大三,也陪我从懵懵懂懂走向了渐渐成熟,从大一时候的机械的跟随别人的脚步、不认真对待这门课到后来的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时事政策,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我一直都认为人不应该强迫自己去做什么,因为人的一生到了哪个阶段该做什么不需要强迫,它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只需要顺其自然,顺应自己年龄的增长,精神就会达到该到达的层次。所以从大一到现在,我感觉自己的精神层次提高了,开始更多地关注国事、关心民生,开始用理性和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世界、分析实事。80后们正在自己的事业上拼搏,他们小有成就;90后们正在过着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他们衣食无忧。而我们处在80的尾巴90的头上,正在为离开学校和同学分离而忧伤,也在为即将踏入社会而准备,我们即将接受挑战。所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青涩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正确的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方向;正确的人生观能帮助我们正确定位和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在的大学生似乎越来越少的关注国事却越来越多的关注娱乐、薪水、房价等,不得不承认造成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社会原因,更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的问题。教育首先应该教育人们爱国,爱国主义是我国的民族精神,其次才是教育知识发展强大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应该关注国事,让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国事,让我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爱国团结的接班人,而不是做什么都与我无关、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被扭曲的大学生。北大校长陈佳洱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不仅具有开拓新知识的创造力,而且具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及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尚的灵魂从哪里来?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哪里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希望工程,不知道扶贫工程,不关心下岗问题,不注目企业改革的大学生会有多么强烈而具体的责任感。

关心国事,这永远是一个历史命题。作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政治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当代 大学生,我们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高屋建瓴的气度和心忧天下的胸怀,我们应该做国 家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首先应该做有原则有责任感的爱国者。“大学生”何以为 “大”?唯气魄高远可以为大,唯心忧天下可以为大,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多地关 注国事。

其实作为社会中实实在在的成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民生的组成部分,我们每天在上演着真实的民生生活,民生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民生,关心百姓生活,就是关心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关心民生问题,是民之本,国之计,当前首要任务应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使民生问题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和改善,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过上好日子。

人生观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形成价值观、伦理观等具体思想观念体系的基础正确的人生观不仅有助于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要在内心里对名利、权力、他人、家庭、社会、祖国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繁华的都市、精彩纷呈的生活常常让现代人变得更加浮躁,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真正做到内心和谐实在不容易,但是拥有良好的心态是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心态良好,内心和谐,才能淡薄名利,宠辱不惊,1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从容应对,处变不慌;才能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宽容大度,公正客观。而这些首先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前提是必须对世界有着清醒正确的认识,能够摆正个人与社会的位置关系。每个人的一生,无非就是在生活。人们首先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用禅的观念来看,这是一种合理的人生观。树立正确人生观,对于确定一个人事业的方向并取得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古今中外,大凡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或在某领域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一般都是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获得的。他们在为社会工作,为人类服务的崇高思想指导下,忘我劳动,敢于创新,做出许许多多成绩。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理想的看法是积极的、进步的。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就是在这样人生观指导下,积极工作,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生征途上,就会或彷徨徘徊,或随遇而安,或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科学人生观,增长识别是非的能力,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方向。

10.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有感 篇十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发展。大发展决定小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应该是必须去关注的。我们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周围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形势与政策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的制度和约束的体现,这是对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与发展方向的一个约束和限制,所以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运用政策帮助我们发展,懂得变通,更应该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同时,我们应顺应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去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发展

收获

感悟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始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在经济上处于弱势,而发达资本主义年国家以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多种形式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对我国形成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形成时间不长,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因曲折与反复而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演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我们认清中国所面临的时代特征和外部条件以及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帮助我们明确担负的历史使命,激发我们的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学习国家的形势与政策除了是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是对我们知识的一种丰富,所以在学习形势政策时,应能做到与时俱进,能更好地收集资料,了解我国的形势政策,同时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形势政策,就是关于就业方面的形势政策,所以我们在学习形势政策课的过程中应该加入这方面的学习,这样更能让学生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能更好的抓住机遇,能更好地迎接挑战,这是我们形势政策课所应该具备的。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

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学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不能仅仅只死读书本,不问窗外之事,了解当前的一些形势,国家的一些基本政策,对于指引我们的前进及努力的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现如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我感觉世界并不是完全和平的,虽然世界大战不会再次爆发,但小规模局部的战争也会不停地发生。虽说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会被撼动。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唯一超级大国,它认为应该由它来主宰一切国际事务,因此它向全世界推行它的价值观,美国的外交处处凸显单边主义,全然不顾其他国家的想法,并时刻推行它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也许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美国以种种借口打击了它认为邪恶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两个国家,并还一心想除掉朝鲜和伊朗等“心腹大患”。美国与我国也有很深的矛盾。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殉职;2001年,美国的飞机驶入中国的领空,我国的飞行员王伟去拦截,被美国的飞机撞到,坠入海中,以身殉职。在这两件事上,美国找了很多借口搪塞我们,总说是“意外”。可是究竟是不是意外,我想很多人应该能看个清楚,就更不用说美国对纯属我国内政的台湾问题的粗暴干涉了,它的企图任何人都应该看得很明白。因此,我们国家一定要努力发展高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世界形势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振兴我们的民族。“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如此。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六号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旱灾害,森林退化,空气污染,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但是我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在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念书,有的人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还不过百元,还没有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

在大学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形势与政策课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审视社会,也审视自己。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具体内容的同时,寻找与调整自己的方向。以及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

11.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 篇十一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教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73—02

《形势与政策》课是近年来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设立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对于大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立场、凝聚力量、增强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具备较强的时效性与新颖性,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注意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句话,《形势与政策》课具备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教化功能。关于教化的含义,在我国许多著作里有描述,中国儒家关于教化的概念,就是教育感化,与教育的概念几乎是一致的。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它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术的的传授或能力的培养,更关键的是,教化本身具有同真理的某种深层次联系。教化本身是人的存在性的本质性的转变。《形势与政策》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阐述现实和历史上发生的事例和对这些事例的分析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以及对国家民族、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从关心国情、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等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因为“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形势与政策》的功能即是教化理论的教化实践,而其效力的最佳判准就是受教化客体的是否认同,就是受教化客体对所教化理论与教化实践的认同度,实质上就是通过“化”资源与“化”的方式与方法取得受教化客体的认同,通过多种化育途径促进受教化者个体的认同转变,促进个体的认同广度与认同深度。

从本课程的特点来说,它具备较强政策性、时效性、新颖性、针对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眼球,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正是由于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没有达到“精神科学”的高度,本应生动有趣,很吸引眼球的课程却流于形式,学生到课率不高,教师对此感到无奈。许多实践和研究表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提升民族情怀和国家自豪感方面却陷入困境,从学校、部分教师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功能认识不足,也没能认识到本课程中包含的强大的教化功能。

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内容近年来颇受诟病,究其原因就是无论是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都以所谓的“灌输”为主,坦率地说就是填鸭式的教育,特别是人文科学教育与世界潮流的差距在拉大。大学作为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应该充分借鉴西方教育中注重个体主动性、个性、自主理性等以“培育”为突出特征的现代教育转型。以传统“灌输”理念为突出特征的传统教育逐渐向注重这种重在“培育”的教育实质上就是伴随着精神科学一起生长的“教化”概念,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和发展,标志着我国重教传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的是看它所宣传的精神和价值能否被受教育者接受,即被受教育者认同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这门课程上升到“精神科学”的高度,必须直面现实,找出当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让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才会具有光明的前景。首要的,是让这门课程得到认同。教化与认同是在教育过程中是必须解决一对矛盾,要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目的,首先要认识到本门课程被认同的困难在哪里。

对本门课程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价值认同,即表现为社会、学校对本课程的价值认同,还表现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同。只要得到认同,这门课程的教化功能就能够被挖掘和发扬。我们可以尝试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等各个方面来考察这门课程教化功能缺失的现象:

(1)社会乃至学校对课程的认识模糊和忽视。由于整个社会的浮躁和道德缺失,大学不可避免地走向教育的庸俗化,大学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早已全面失守,急功近利和道德底线低下的社会思想疾病在大学里蔓延,无论是社会还是大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忽视甚至藐视,导致这门课程整体教育氛围不浓,学校教务部门在安排这门课程时,多采用周末或晚上上课的方式,其根本原因是其他课程排挤掉了这门课的白天授课时间,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这门课没有正式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使得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这是一门非常规也非正规的课程。

(3)由于网络传媒的存在,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得海量知识,反衬出教师在课堂上授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内容陈旧不堪。许多老师的观念里仍然认为学生是被教育的客体而不是能够自由思想和主动学习的主体,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枯燥和空洞被许多学生认定为思想政治理论的这主要特征。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新闻、信息被完全垄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甚至比教师得到的更多的知识,但一些老师没有与时代同步,不能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评论社会现象和国内外大事。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几乎形成了“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的思想,致使课堂气氛沉闷。这种忽视学生个体主动性、个性、自主理性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越来越不重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到课率不高,教师深感无奈,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是极大的打击。

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知,正是因为以下原因造成了这门课程教化功能的缺失:“对教育对象、实际发展、教育方法注意与研究不够,难免脱离实际,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与整体性研究”;忽视“教育客体的情感、意志、思想的形成过程”;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学科创新不够”等等。

针对以上列出的困境和问题,要挖掘和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化功能,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必须进行创新:

(1)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化”资源取得受教化客体的认同,加强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集中性和指向性。例如可以就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和“反腐败”问题,“就业”和“产业结构”问题挂钩,让学生深深懂得国家的现状和未来就是大学生们的现状和未来,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每个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动性、个性、自主理性,通过多种化育途径促进受教化者个体的认同转变,促进个体的认同广度与认同深度。除了采用教师课堂授课方式,还应该采用包括视频教学在内的多种方式,最能增加学生认同感的方式是就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给予成绩,甚至可以请学生上讲台就某一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进行评价。对某些专题,在考察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后可以请学生自己制作PPT,自己上讲台讲课,自己发起讨论,教师做的仅仅是维护课堂讨论的方向。从笔者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充分信任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激情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精美的的课件和出众的才华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体验,也会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学生不仅仅是“被教化”的客体,还是教育的主体,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往往与教师有所不同,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在讨论中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道德得以加强。另外,学生从竞争到一个学习主题到整个的学习活动开展都是通过自己小组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确定方案,也极大的锻炼了大家研究的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专业训练,让教师们术业有专攻是极其必要的。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形势与政策》课包含大量的内容:国家政策、周边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要所有教师掌握所有国内国际大事的由来和走向显然是很困难的,谈吐清晰、知识面广、分析精辟的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观点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即达到教化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要的是师生之间要心理相容,心灵相通。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民主的、和谐的的氛围是实施教化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自言自语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使这门课程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应当具备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我国大学生还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社会,有的学生的人生观是悲观的,有的学生的人生观是乐观的,但最终学生是透过教师的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来看待社会和人生。教师在在教学中有身教示范的作用。这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的智育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影响着教学中德育的效果。任何教学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活动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是阳光的、向上的、客观公正的形象,学生内心就会人生对社会、和自己都充满信心。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在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不仅是学生享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也能享受到学生的友谊。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让人感觉到温暖和信任的人际关系,也是美好人生的一种体验,在此基础之上,本门课程教化的目的与功能自然而然能够被实现。如果学生在师生人际关系中见到的是自私、圆滑、冷漠、怀疑,他们就会以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从而得到仇恨、势利、自私等道德经验。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4)在教学管理上,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不仅能够实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还可以加深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 罗久.海德格尔论教化与真理——对柏拉图洞穴喻的一种生存论解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2]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 奚彦辉.化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深层理论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 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兼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6] 殷明明,赵海月,许鸣.理工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7] 谈超群,李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2(06).

12.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 篇十二

一、“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选题难以把握

“形势与政策”课除了介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 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等, 还要对当今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这些内容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具有很强时效性和现实性。当前形势与政策发生改变, 或是出现新的社会热点问题, 授课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可以说这是一门需要时时更新的动态课程。所以“形势与政策”一般没有固定教材, 高校一般会根据当年总的形势与政策制定一个教学大纲, 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本人。而教师在内容或是角度的选取上往往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社会焦点上, 疏于将选材与学生层次和专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容易割裂开来, 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程度、认可程度不高

“形势与政策”作为通识教育课, 普遍不受学生重视。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所讲授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大政方针等内容与所学专业没有联系, 对个人成才没多大帮助, 是一门形式大于内容的课程。这种看法一方面表明学生对宏观的时事政治和社会形势关注程度不高, 缺乏政治敏锐度;另一方面体现出学生没有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联系起来, 缺乏宏观意识。

3、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教学水平有限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高校都日益重视, 在师资结构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同时具备知识性和现实性, 并且结合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不同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而任课老师往往是由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或是辅导员担任, 专职的“形势与政策”课老师很少, 甚至没有。学校在优化师资结构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到任课老师的学历或是教龄, 却忽略了这些老师很可能只具备单一专业背景, 缺乏跨学科教学的经历或经验。任课教师不具备跨学科讲学的能力, 就容易在选题、备课、讲解的过程中陷入僵化, 难以将不同方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讲解。教师在授课时就容易照本宣科, 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授课效果自然不尽理想。

4、考核形式单一, 成绩评定方式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一般以考查为主, 方式为由学生提交一篇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根据论文的完成情况打分。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出勤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作为平时表现, 只在总成绩中占10%到30%的比例。可见, 成绩主要来自课程论文的得分。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时往往是对网上资料的抄袭或拼凑, 论文质量不高, 雷同率却高得惊人。这样的论文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在批阅时也不好拿捏评分标准。

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对策分析

1、引导学生将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无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 还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 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 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 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2。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其个人的成才必然跟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繁荣紧密相连。而形势与政策的大环境决定了大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空间的上限和个人发展的方向, 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只有认清当前形势, 把握现实政策, 结合自身实际, 才能正确定位, 为自己的发展确定适合的职业和发展方向3。

任课老师在选题之初就应该针对性的选取一些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相关的形势与政策作为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能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适当加入就业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 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从而引导学生及早确立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还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情况分析、思考专业相关的形势与政策, 使枯燥的政策理论知识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也能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学习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真正进入到学生的意识中。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教学内容就必须以实际为本, 以学生为本。任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出发, 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4等。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应该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和专业特点, 同时密切关注与该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行业新闻动态, 并收集整理形成素材, 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及专业的实际情况, 为实现“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做好准备。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实际, 将专业发展趋势、职业素养等贴近学生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 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这些“非专业”的教师虽然有较高的学历, 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是不一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跨文化、跨专业的背景。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高校应当建立起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形势与政策教师培训机制, 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的培训, 并将新的形势和政策发展介绍给教师, 同时也向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主动学习, 了解新的时事动态、政策导向, 了解学生的专业发展态势, 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教学水平的, 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

4、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媒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以真实案例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 引入理论教学的案例分析法;模拟真实社会环境, 让学生体验社会情境的情境体验教学法;选用适当教学相关视频, 帮助学生直观生动了解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学法等。

5、成绩评定采用综合评价方式

现阶段的“形势与政策”课成绩评定体系以课程论文的成绩为主, 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形势与政策素养, 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当适当加强平时表现和实践教学的权重, 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可以从上课的考勤、课堂发言、分组讨论、平时作业等环节纳入平时表现评价中, 再结合课程论文的撰写情况, 将过程性表现与结果性评分综合起来, 做到成绩评定与学生能力发展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开放式的课程, 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也需要持续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陈红媛, 陈若松, 唐海珍, 周立华编.形势与政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

13.形势与政策课心得体会 篇十三

作为一名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当今的国际与国内的形式与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正好这一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

今年的中国与往年不太一样,值得自豪和反思的事情特别多。

世博的胜利召开,亚运的完美谢幕......这些都是值得庆祝的事,让我们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对我们的发展有着很大帮助的作用,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前景是一片美好,从而对自己以后的路也更有希望。当然,成长的道路不会这么平坦,伴随着的还有干旱,泥石流......而这无疑是一场场的灾难。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他又是一种磨砺,特别对于成长中的我们来讲。突然之间,将人置身与生死存亡之中,从而我们开始摆脱固定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或者从更深的角度去考虑这一问题。这些灾难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危机意识,怎样正确对待危机意识;这些灾难也促进了我们的爱国意识。

这样的一个国内形式,与之相对的国外形式确是另一番景象。

韩国和朝鲜,目前的局势正处于紧张当中。作为朝鲜的友谊国,朝鲜却让中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对于这样的一个国际形式,中国的每一个选择都显得格外的重要。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看到中国是怎样把自己从危机中“解救”出来,又是怎样化危机为转机,虽然目前还不知道结果,但是我们对此深信不移,中国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这一场危机,让世人看到我们国家正在强大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受欺负的。

对于这一课程来说,我们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是在我看来学校对于这门课程重视不够,一个学期也只上了两三堂课,而同学也是看自己心情来确定是否要去上这趟课,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老师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开展一些寓学于乐的活动,让大家在知识与信息里乐在其中,学得更好,懂得更快。给学习以一种开心的氛围,给快乐以更丰富的内涵。

14.形势与政策课论文题目 篇十四

一、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 “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育教学要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指南, 但尚无统一的全国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因此,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主题与内容的随意性较大,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用的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难以形成规范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教学尺度。近些年, 随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 如何构建科学规范的“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已引起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热烈探讨, 并产生众多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观点和理论, 但是课程体系建设本身还缺乏统一规划, 对这一学科的内涵特点、教学规律、建设内容也没有一致性的意见, 所以各高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仍处于一种自主选择和自主把握的状态。由于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还没有整体上的突破和进展, 因而这一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还有较大不足。所以,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目的和任务、课程内容和特性、课程结构和层次, 建立起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思政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 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应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还未建成相对完整和成熟的课程体系,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本是以兼职教师为主体来组织和实施, 具体包括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辅导员、学工团委教师以及部分专业课教师。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内容来看, 涉及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 具有“新、专、深、泛”的特点, 所以对授课教师深度理解和把握所讲内容提出了更多更高的理论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形势与政策”课一般由教研室或委托给教师备课, 大多数教师并不参与备课, 只是拿到现成的大纲、讲稿和教案进行宣讲, 但是不同教师对教案课件的理解和把握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对于非专职教师而言, 由于其工作特性往往对于教案准备不充分, 无法像备课教师那样深度地理解和把握所讲内容, 因而造成教学水平难有较大突破、教学效果难有充分保障的问题。对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解决:一是重点强化专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 一支专业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二是加大培训和督促其他授课教师参与教案、课件的分析和研究的力度, 着力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要点的认识和理解。

三、省情区情教育

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基本内容之一, 如何有效地在“形势与政策”课上进行省情区情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省情区情教育是国情教育地方化、具体化的教育实践, 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言:“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对于各地方高校而言, 将教育教学要点与省情区情结合起来, 就要精心组织和合理安排, 以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讨论, 以此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所在省情区情的理性认知, 从而激发大学生热爱家乡和报效家乡的热情和动力。就省情区情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来看, 重点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举措, 使大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家乡未来发展的态势以及自身所承载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 由中央频繁出台的推动区域和省区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 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高校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和全面地贯穿和融合起来进行讲解和学习。课堂教学要注意将理论讲解和实际认知结合起来, 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 畅谈认识和体会, 从而增强省情区情教育教学的影响力、说服力和动员力。

四、教学主题的选定

从近年来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看, 所涉及的要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党的建设以及重大会议、社会事件等诸多方面。如何在这些主题和内容中选取两到三个进行专题讲解和学习是一个智仁各见的问题, 在实际的备课和讲授过程中, 历来存在不同意见和看法。另外, 有些重大问题在教育教学要点中历年或跨年重复出现, 对于是否要重点讲解和反复学习也存在一些疑问和困惑。由于存在分歧和异议, 造成在选定教育教学的主题和内容时分散、凌乱, 不利于组织备课和撰写教案。对此, 有必要系统地规划和分解主题和内容, 从历年的教育教学要点中总结和归纳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如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主要集中在3—4月和9—10月, 会议所形成的决议往往是教育教学的重点, 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党政军等国内国际事务、重民生与反腐败等方面。由于每年“形势与政策”课所施教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同一问题对不同的学生仍然是一个新问题, 对于以三至四年为一个轮转周期来确定教学主题和内容而言, 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讲解和学习并非是多余的。然后就选定的主题围绕内容在深度、广度和高度方面进行深入和系统的备课和讲解, 避免选取内容过多但对理论本身理解不透彻、讲解不深入、面面俱到但又泛泛而谈的空洞现象发生。

五、教学教案的组织

根据教育教学要点组织备课是由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实施, 还是委托给部门其他教师组成备课小组来实施, 这是一个颇难处理的问题, 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对策和办法。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专职教师全程备课和组织, 有利于从整体把握教案的深度和广度, 但是略显群体智慧不足;组成备课小组有利于集中各方意见和建议, 但存在教案有效整合和融合的难题, 出现教案松散有余而集中不足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虽无完善的课程体系, 但并不是一门缺乏知识广度、理论深度、讲解难度的课程, 这门课程实际上具有一些内在的特殊属性:理论性与现实性交织、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实践性与可控性并存, 这就要求讲解教师深度理解和把握教学主题和内容;在讲授上要求难点鲜明、重点突出, 举重若轻, 深入浅出。从教学效果来看, 教学教案的组织和安排是“形势与政策”课能不能上好的重要前提, 其中, 在组织过程中能否集中广大教师的意见、建议和智慧是能不能备好课的关键所在。因此, 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属性, 结合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和专业方向, 融合教育教学要点的内容与主题, 进行合理的组织分配, 即教研室牵头组织成专题备课小组, 对某一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专业性的分析研究, 全程负责具体专题的资料收集、主题提炼、教案撰写和课件制作等问题。

六、教学资料的选用

目前, 在“形势与政策”课还没有统一指定教材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教育教学要点合理地选用教学资料, 以有效地组织备课和教学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组织备课和撰写教案过程中, 不同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确定的教学主题和内容的理解选取不同的参考资料, 来源是丰富多样、五花八门的, 但如此在统一课件和教案时会出现内容庞杂、数据不一、观点迥异、前后矛盾的问题, 给教师理解和把握课件及教案造成疑虑和困惑, 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讲解和学习。所以, 在参考资料的选用上有必要规定基本来源:一是选定基本的参考资料, 是以教育教学要点为资料来源的基本依据, 将要点资料认真学习和完整理解;二是选定必要的辅导资料, 是权威性刊物刊发的由权威专家学者所撰写的解读性文章, 如由中宣部、教育部定期编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资料》、《时事报告》等, 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 又是“形势与政策”课基本的备课辅助资料, 值得深入研读;三是时政性较新较强的网络资料, 有必要借鉴和引用,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另外, 所选定的资料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以及经济承受能力, 如果资料过多过杂就会导致学生无从选择, 甚至无所适从, 既容易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又容易造成实际的资料浪费,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七、网络平台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网络信息化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将“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扩展是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新要求。依托网络平台, 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处理技术, 将网上选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成绩考核、效果反馈整合和关联起来,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新途径的实施, 寻求提升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但是, 在实际的网络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可控性问题。首先, 相对于教室课堂教学, 网络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主要由大学生自己操控, 因此, 学习的随意性、主观性较大, 教师除了能够通过规定的课堂作业来考查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其他方面则无从把握。其次, 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问题, 从学生提出问题到教师的解答、回复往往需要一个多回合交互的过程, 这其中可能出现师生交互无法同步的情况, 继而错失相互进一步围绕问题展开深度讨论的时机, 使得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兴趣渐趋弱化。所以, 通过网络平台组织教学仍需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有益补充, 尤其是要注意网络平台单向度的局限与不足, 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交流、沟通和辅导, 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与焦点问题。

八、教育教学考核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 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内容进行考核是一个不易把握的问题, 就这一课程的考核来看, 撰写论文是考核最常见的形式。学生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 按教师规定的题目和范围撰写论文, 这一考核方式具有优劣二重性:优点在于简单易行、时间灵活、易于评析;缺点就是学生易于抄袭应付, 敷衍了事, 特别是从网络复制、粘贴、拼凑、嫁接的现象较为严重, 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实际上, 就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来看, 考核内容应包括课堂学习、回答问题、社会实践、撰写论文等许多方面, 单纯以撰写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 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 如何合理地考核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成绩需要科学地规范和完善考核制度。一是学习过程与考核结果相结合, 注重出课率、课堂表现、社会实践、考试成绩;二是学期总评成绩=出勤成绩 (30%) +课堂表现 (20%) +社会实践 (10%) +考试 (论文) 成绩 (40%) ;三是对最后总评成绩加权平均, 结合不同学期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总成绩,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考核成绩的科学性、综合性和有效性。此外, 开发适合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成绩管理的软件系统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简化成绩评定考核、实施科学化程序化管理的关键, 将各项数据指标进行量化和数据化之后, 能够极大减轻广大教师的工作量, 并且提高教学综合评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九、教学质量评价

从筛选教育教学要点中的讲解主题和内容到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 关键在于严谨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教学要因势而变的新特点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也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指标、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混杂多元的复合性问题。对于如何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众多教师对此进行了探索, 例如, 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与要点内容、资料教材、教师队伍和组织管理四个维度相结合, 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进行整体评价。有教师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这一评价模型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分解为最高层 (目标层) 、中间层 (准则层) 、最底层 (方案层) , 这一分层结构模型基本上囊括了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和内容, 比较系统全面地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化的要求, 值得借鉴和完善。

十、教育教学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既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 也是进一步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因此, 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一直以来是众多教师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怎么改革, 改革什么, 也是众说纷纭。分析研究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设想、方法和措施, 一些高校也不断总结和提炼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践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 大大促进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和持久推动的系统工程, 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专职教师的广泛实践和不断探索。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有必要组织专项研究, 集中相关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围绕这一学科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监控体系、考核体系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同时, 实施专题的课题立项, 通过专题研究带动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的大改革大繁荣, 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科学发展和实质突破, 着力提高这一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使之真正实现预期目标, 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Z].2004-08-26.

上一篇:政府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乡镇)下一篇:它是什么牌子的用英文怎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