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贫困问题(精选7篇)
1.城市人口贫困问题 篇一
怎样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
现代城市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随着经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大城市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始终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国已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人口也在高速增长,但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不能简单判断我国的大城市已经太大。
对于特大型城市,不能简单从统计上的总人口数量得出其规模过大的结论。中国的城市是按行政辖区来定义的,特大型城市(特别是直辖市)的面积都非常大,严格说来是城市群而不是单个城市。在做比较时,必须区分核心城区、市郊和卫星城。我们将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作为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地区与东京和纽约进行比较。数据显示,如果简单地计算上海、北京和广州的人口密度,这几个城市的人口密度明显低于东京、纽约,但辖区面积远远大于东京和纽约。
我们特别计算了与东京、纽约面积大致可比的北京、上海、广州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结果发现,北京和上海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基本上相当于东京和纽约的密度,但广州的人口密度还较低。如果将东京圈作为比较对象,则北京辖区、上海加苏州、广州加佛山在面积上分别与东京圈大致相当,可以看出,上海加苏州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已经与东京圈相当,而北京辖区和广州加佛山的人口密度则仍与东京圈有明显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来自于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
城市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于发展大城市的忧虑是“城市病”,主要体现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犯罪三个方面。但不能简单认为“城市病”与人口密度正相关。从北京2009—2010年间的区级数据能够看出城市发展的得与失。一方面,人口密度更高的区,平均工资明显更高,失业率则更低,显示出人口集聚对于提高居民收入和创造就业的效应。进一步考察人口密度与犯罪率和环境指标的关系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居中的地区犯罪率较高。在环境方面,人口密度更高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度更高,而人口密度居中的地区空气质量较差。虽然受制于数据量上述分析不太严谨,但这至少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将城市问题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联系在一起。
从美国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在拥挤方面,虽然大城市总体上的通勤时间更长,但在1980—2000年,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其通勤时间却没有比小城市长更多。这背后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大规模且快速的市内公共交通网的发展使大量居民能够较快地上下班,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相应缩减了开车上班的居民的通勤时间。另一方面,在大城市扩张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同时郊区化,住在市郊的居民无需赶往市中心上班,这部分居民也更多地开车上班。平均来看,大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并没有明显增加。如果只比较那些住得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居民的通勤时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几乎没有区别。从中国特大城市的情况来看,当前要做的不是限制人口,而应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引导企业将一些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分散至市郊,推进生活设施、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教育)向郊区分散,减少市中心的交通需求。
2010-02-09 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城市,深圳排名第五!
近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全球人口最稠密城市排行榜,深圳以1715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仅次于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各斯,列于第五位,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拥挤”城市。
2012年12月7日,在响彻山谷的“隆隆”炮声中,一座规划中的新兴城市在榆中县定远镇拉开了规模宏大的建设序幕。时隔一年,当再次来到这里时,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已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建设场面如火如荼,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块块平整有序的土地,使参观者很难想到一年前的这块土地是如何的荒凉。初具规模的新城功能分布,井然有序的企业厂区,让人不由的对新城未来产生憧憬。
地域所限新城被提上议程
据了解,兰州东部科技新城位于榆中定连盆地,处在兰州城乡“过渡带”,面向东部广阔的农村腹地,开发建设的历史时机和基础条件比较成熟。毗邻兰州母城的东部科技新城,既能够共享中心城区的自来水、天然气、城市交通等公共资源,也有利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抽疏和城市功能疏解,相对节省投资。同时,东部科技新城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地质条件良好,尤其是位于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边缘,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空气清晰,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良,非常适合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此外,新城距中心城区只有10多公里,巉柳高速公路、312国道穿城而过,对外连接联系较为畅通。依托高新区建设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对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承载城市功能外溢,接受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吸纳人口产业扩散集聚,促进高新区转型发展和二次创业,培育兰州新的经济增长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诞生历程时告诉记者,从兰州城市发展现实来看,中心城区由于受“两山夹一河”的用地条件限制,城市容量已经饱和,经济、社会、人口、交通、环境、生态已难以承载,迫切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高新区发展需求来看,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国家批准的规划区域基本建成,产业项目难以落地实施,发展空间不足已成为最大的制约瓶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兰州高新区实施增容扩区,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由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兰州高新区主要在榆中县定远、连搭盆地实施增容扩区。2012年8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招商,成功与福建名城企业集团签约,引进爆炸式项目,企地联手合作,共同打造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同时,要求兰州高新区以“兰州东部科技新城”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一座集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办公、总部基地、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现代科技新城,加快项目开发建设步伐。
新城建设创造“兰州速度”
兰州东部科技新城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总建筑面积300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30%以上,项目建设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协调推进”的新模式。根据规划,东部科技新城大体分为三个功能区,西片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面积近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企业总部等高端产业;东片区为商贸物流综合服务区,规划面积近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中部片区为城市功能综合服务区,规划面积超过13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办公、金融、教育、文化、医疗、旅游、会展、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现代商业街区、高品质居民住宅区。
兰州东部科技新城项目建设,以“未来兰州的城市,兰州城市的未来”为总体目标,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人口集聚,通过一年坚实起步,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的实施步骤,将新城打造成为体制机制创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城市功能拓展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在加快建设以“八纵八横”主干道路为重点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东部科技新城将把着力点放在改善外部大的基础设施配套上。目前,横贯全城的宝兰客运专线、以定远为东起点的南绕城快速路已开工建设,定远至兴隆山的快速路正在规划设计。此外,中心城区至兰州东部科技新城的自来水主干线已建成供水,天然气主干线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14年5月可正式供气,城市公交线网布局方案初步形成,规划设立5个公交枢纽站、1个综合性的分公司基地、19条公交线路,并于明年首先开通4条公交线路。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连接中心城区与兰州东部科技新城的轨道交通1号线已完成规划,在新城区内将布局设置6个站点。巉柳高速公路已实施改线工程,两三年内定连段将变为城市道路。这些重大交通项目建成之后,将使兰州东部科技新城与中心城区实现更加紧密连接、更加快捷通行。
在开工建设的第一年,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已到位资金30亿元,实际投资20亿元。其中,以总投资87亿元、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城市功能区首批项目一次性全面开工建设最为突出。其一次性投资之多、一次性开工面积之大,在我市城市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该项目开工建设仅仅两个月,已经完成159栋楼位的地基开挖和基础施工,今年底前工程将全部达到正负零以上,目前,新城展示中心已经封顶,2014年2月底前将投入使用,历史性地创造了“兰州速度”。同时,东部科技新城在功能分布上十分重视培育产业功能与居住功能协同推进,千方百计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目前,投资5.8亿元的兰州联合重工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10亿元的瑞鑫现代商贸城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投资10亿元的陇神戎发生物医药园已开工建设,投资4亿元的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科研产业基地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随着产业项目的不断集聚,将为兰州东部科技新城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也必将吸纳带动一批城镇人口进入,达到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良好效果。
在开发建设中,兰州东部科技新城一贯坚持社会事业设施项目优先的新理念,首先引进配置优质资源。11月18日,东部科技新城的建设方已与市教育局和市卫生局正式签订合作建校建院协议,首批引进知名的科学院小学和中学、兰大附中和市第一人民医院,使新城居民享受全省一流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对此,李彦龙认为,东部科技新城的建设,就是要先培育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以功能性建设为载体,更加全面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由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最终实现城镇化带动产业化,并使两者融合,相互促进良性发展。今后,东部科技新城还将着力引进“海洋世界”公园等西北地区缺乏的游乐项目,将新城建造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娱乐全面兼容的新型开发区。
三线并行无振动拆迁让农民得实惠
新城建设离不开征地拆迁,如何做好失地农民的赔偿和生活安置,是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初期建设中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按照“土地一次性征收、房屋一次性拆迁、补偿一次性到位、农民一次性安置”的征地拆迁模式,兰州高新区在东部科技新城的拆迁工作中,派驻综合协调、现场工作、清算兑现、社会保险、宣传保障和维护稳定六个工作组,进驻一线进行征地工作。截至目前,已征收土地8412.16亩,发放征地款52917.96万元;青苗补偿6903.84亩,补偿资金2011.12万元;集中迁移各类电缆80公里,兑付补偿款550万元。按照“规划设计先行、征地拆迁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功能项目和安置房建设先行”的开发建设原则,统筹规划,为建设东部科技新城打下坚实基础。
据兰州高新区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的工作人员介绍,自2012年12月28日征地动迁工作展开以来,兰州高新区就在充分做好农民宣传引导和思想发动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执行省政府新颁布的《甘肃省征地补偿区片综合地价及甘肃省征地补偿统一年产值标准》,切实做到丈量一把尺子拉到底、补偿一次性足额到位,在征收近万亩土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最大限度地给农民提供实惠。同时,由兰州高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全额出资,为4000多名被征地农民买了失地养老保险,免去了农民个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资金,减轻了农民负担。从今年8月开始,已经有近千名被征地农民按月领到684元的养老保险金,享受到城镇退休职工的同等待遇,实现了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历史性跨越,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称赞。
李彦龙说:“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和今后生活,兰州高新区在东部科技新城的征地拆迁过程中采取了三条保障线并行的方式,使如此大规模的拆迁实现了平稳、和谐的‘无振动拆迁’。首先,在失地农民土地赔偿方面,东部科技新城项目给予了最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并采取就地安置方式,让失地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其次,由企业全额负担为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使失地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此外,充分考虑到新城建成后当地农民融入的问题,兰州东部科技新城为部分失地农民余留了一些土地,用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
2020年新城成为全市经济新增长极
2014年是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加快形成主体框架的关键一年,也是建设规模、开发力度、投资强度最大的一年,预期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其中当年实际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重点征收土地8000亩以上,已开工的200万平方米建设项目建成率达到80%左右,新开工建设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启动建设现代商贸物流核心区。根据兰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要求,兰州东部科技新城的建设在2014年将按照做优小环境、改善大环境的思路,加快城区内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广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全力实施外部交通连接项目。按照规划,当年将基本建成五星级酒店、会议中心、中国丝绸之路博物馆、海洋世界、主题公园、绿色文化景观带等公共设施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兰大附中、科学院中小学新校区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等社会事业项目。同时,按照产业高端化的目标,精心筛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低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实现产业与城市协调推进、融合发展,使产业兴、城市旺的新发展思路逐步变为现实。今后,兰州高新区将继续以高速度推进开发建设,继续增强兰州东部科技新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真正成为投资开发的一方热土。同时,兰州高新区将充分依托平台优势、载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高新区的比较优势和“金”字招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客商参与开发建设,加快形成集群开发、规模建设、集聚产业、集聚人口的良性开发推进机制。
预计到2020年,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将基本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营业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的兰州城市副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届时,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业之城、创新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会将她所有的美与朝气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1 上 海 1270.22 2 北 京 1067.00 3 重 庆 999.05 4 武 汉 768.10 5 天 津 752.21 6 广 州 583.89 7 西 安 497.38 8 沈 阳 488.66 9 南 京 480.35 10 成 都 439.79 11 杭 州 387.01 12 佛 山 338.98 13 济 南 327.55 14 哈 尔 滨 311.77 15 长 春 303.94 16 唐 山 292.75 17 大 连 273.23 18 淄 博 271.84 19 淮 安 266.58 20 太 原 245.65 21 青 岛 241.74 22 郑 州 236.71 23 昆 明 220.04 24 襄 樊 217.67 25 无 锡 215.92 26 常 州 214.63 27 苏 州 212.40 28 枣 庄 206.16 29 石 家 庄 204.96 30 宁 波 203.41 31 莆 田 200.81 32 贵 阳 194.92 33 兰 州 191.70 34 长 沙 188.98 35 临 沂 187.22 36 南 充 182.49 37 阜 阳 181.77 38 南 昌 180.99 39 吉 林 178.90 40 六 安 175.56 41 烟 台 168.45 42 乌鲁木齐 167.74 43 贵 港 167.58 44 南 阳 167.57 45 随 州 165.71 46 徐 州 164.55 47 福 州 157.64 48 泰 安 157.17 49 东 莞 156.19 50 商 丘 151.91 51 洛 阳 147.81 52 合 肥 146.50 53 鞍 山 145.54 54 台 州 145.00 55 齐齐哈尔 143.85 56 遂 宁 143.18 57 湛 江 143.14 58 淮 南 140.84 59 包 头 140.71 60 南 宁 140.39 61 宿 州 140.10 62 亳 州 139.99 63 深 圳 139.45 64 抚 顺 138.98 65 泸 州 138.64 66 内 江 137.88 67 大 同 137.73 68 厦 门 137.16 69 邯 郸 137.10 70 潍 坊 136.42 71 信 阳 136.33 72 中 山 136.03 73 常 德 135.77 74 菏 泽 133.61 75 温 州 132.06 76 江 门 131.53 77 益 阳 127.03 78 巴 中 126.91 79 莱 芜 123.88 80 宜 昌 122.35 81 广 安 120.68 82 汕 头 120.12 83 天 水 120.05 84 钦 州 119.34 85 茂 名 118.73 86 日 照 116.67 87 西 宁 115.72 88 大 庆 114.91 89 赤 峰 112.80 90 乐 山 112.65 91 扬 州 110.76 92 荆 州 109.79 93 呼和浩特 109.58 94 绵 阳 108.29 95 永 州 108.16 96 湖 州 107.68 97 自 贡 106.41 98 资 阳 104.97 99 济 宁 104.43 100 鄂 州 103.64 101 抚 州 100.97 102 镇 江 100.04 103 聊 城 98.91 104 武 威 98.42 105 来 宾 96.67 106 泉 州 96.33 107 本 溪 96.32 108 宜 春 95.54 109 柳 州 94.38 110 安 康 93.93 111 葫 芦 岛 93.32 112 岳 阳 92.39 113 保 定 92.02 114 金 华 91.98 115 鸡 西 91.87 116平顶 山 91.25 117 渭 南 90.52 118 贺 州 90.37 119 广 元 90.18 120 衡 阳 89.98 121 玉 林 89.70 122 孝 感 88.20 123 绥 化 86.06 124 巢 湖 85.42 125 张 家 口 85.26 126 锦 州 84.51 127 伊 春 84.31 128 保 山 84.05 129 宣 城 83.81 130 佳 木 斯 82.39 131 咸 阳 82.33 132 眉 山 81.75 133 淮 北 81.71 134 南 通 81.23 135 牡 丹 江 80.45 136 通 辽 79.52 137 嘉 兴 79.45 138 萍 乡 78.89 139 开 封 78.75 140 新 乡 78.64 141 珠 海 78.61 142 蚌 埠 78.53 143 阜 新 78.37 144 焦 作 78.36 145 安 顺 78.34 146 新 余 77.49 147 东 营 77.46 148 株 洲 77.22 149 安 阳 76.93 150 宜 宾 76.06 151 丹 东 76.01 152 昭 通 75.72 153 临 汾 75.58 154 铜 川 74.53 155 廊 坊 72.67 156 秦 皇 岛 72.01 157 荆 门 71.81 158 辽 阳 71.38 159 银 川 69.28 160 湘 潭 69.21 161 鹤 岗 69.12 162 舟 山 69.10 163 桂 林 69.09 164 营 口 68.12 165 揭 阳 68.07 166 芜 湖 67.09 167 黄 石 65.92 168 长 治 65.76 169 攀 枝 花 65.76 170 盐 城 64.97 171 连 云 港 64.74 172 阳 泉 64.30 173 郴 州 63.89 174 海 口 63.88 175 遵 义 62.70 176 曲 靖 62.65 177 池 州 62.50 178 德 阳 61.64 179 运 城 61.50 180 邵 阳 61.35 181 泰 州 61.31 182 绍 兴 61.15 183 滨 州 60.98 184 宝 鸡 60.39 185 安 庆 58.79 186 驻 马 店 57.04 187 朔 州 56.83 188 盘 锦 56.28 189 德 州 55.58
2010-02-09 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新加坡!请看下面的吉尼斯记录:
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 超过400人/平方公里。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达4400多人,是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日本由四个大岛及约40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377873平方公里。人口12750万以上,为 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估计1998年人口已经达到10.24亿人。它的年自然增长率是1.3%,即每天44 100人。中国现有人口超出150年前世界人口之和。
人口最少的国家
人口最少的主权国家是梵蒂冈,1999年7月为止它的人口估计为870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面积19.3平方公里,1997年人口达到421 0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 813人。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区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是孟加拉国,该国总面积达147 570平方公里,1997年人口达1250.3万人。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该岛1997年有11 870万人口居住在132 186公里的土地上,人门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98人。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
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是蒙古。蒙古面积是1 566 500平方公里,1997年人口有237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
根据1998年的世界银行人口普查,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该国女性寿命83.9岁,男性77.3岁。最低的人均寿命
塞拉利昂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低国家。该国女性人均寿命39.8岁,男性人均寿命35.9匀。
最大的男女两性寿命差距
1995年,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男性寿命是58.27岁,女性寿命是71.7岁,两性相差13.43岁。最缺少女性的国家
最缺少女性的国家是卡塔尔。该国人口67.2%是男性,而世界范围内估计,每有1000名女性就有1015名男性。最缺少男性的国家
乌克兰是世界上最缺少男性的国家,该国人口中53.7%是女性。最高的出生率
据联合国估计,尼日尔在1996年的出生率达到54.59‰。最低的出生率
如果将梵蒂冈城忽略不记,波黑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1995年到1996年该国的出生率是6.5‰。最高的死亡率
1995年至1996年,塞拉利昂的死亡率为25.1‰。1975年至1980年,东帝汶的死亡率是45‰。这个数字在1990年至1995年间稍有下降,为17.4‰。最低的死亡率
科威特是死亡率最低的国家。1995年至1996年,该国的死亡率为2.2‰。最高的自然增长率
1992年至1997年,阿富汗的自然增长率是每年7.4%。最高的结婚率
美国维尔京群岛的结婚率是35.1‰。
结婚率最高的主权国家是马尔代夫,为19.7‰。最高的离婚率
1997年,在美国有115万人离婚,离婚率为4.3‰。1998年美国有1940万成年人离婚,离婚率为9.8‰。最高的自杀率
自杀率最高的是1991年的斯里兰卡,47‰。最低的自杀率
1970年,约旦的自杀率是每100000人0.04人,当年只有一个人自杀。拥有医生最多的国家
拥有医生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995年该国医生达到191.8万人,其中包括牙医和中医。
人均拥有医生最多的国家是摩纳哥,该国每169人就拥有1名医生。拥有医生最少的国家
马拉维是人均拥有医生最少的国家,每49 118人才拥有一名医生。护士最多的国家
美国是护士数量最多的国家,1995年的护士人数是204.4万。最高的失业率
1996年,波黑劳动力中的75%失业。最低的失业率
列支敦士登1997年的失业率仅为2.7%。
人口最多的城市
日本东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据联合国统计2000年3月东京人口达到2640万。
最高的人均电话拥有量
摩纳哥是人均拥有电话最多的国家,每1000人就拥有1994部电话。拥有药剂师最多的国家
拥有药剂师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995年药剂师数量是418 000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主要依靠药剂师秤量中药。
2.城市人口贫困问题 篇二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体体现在城市地区的人口集中和农村地区变成城市地区。在这个过程中,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的本质是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但无论是生产方式转变, 还是生活方式转变, 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 城市化是农民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背后应有农村的机械化发展作为基础和支撑条件, 农村得不到发展, 城市化的步伐就无法加快。城市化有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两个概念, 土地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人口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者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点内容。
二、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关系
商品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如果把城市化比作一种商品, 土地和人口就是它的二因素。为什么如此比喻?研究商品我们要研究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发展城市化也要解决两个问题:土地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缺少了土地和劳动力任何一种因素, 城市化都难以发展。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土地是城市化的自然属性, 是构成城市化的物质内容, 是城市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人口是城市化的社会属性, 是本质因素, 是城市化的动力。所以本文尝试用商品的二因素来解释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关系。
哲学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是矛盾的综合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城市化是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矛盾统一体, 城市化进程要处理好土地与人口的问题。
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是统一的。首先, 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有着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 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但是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 随着人口的增多, 城市需要扩张, 扩张需要占用农村用地, 致使大量农地非农化,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也随之市民化, 土地城市化推动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其次, 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政策相互关联。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当确保农用地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同步发展, 确保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能够平等地分享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和城市居民待遇。这样城市化才能可持续地、高效地发展。最后, 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质量相互促进。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两个主要指标, 是城市化水平的具体体现, 二者单一水平的提高, 都不能较好地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又是矛盾的。政府为了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需要扩大城市范围, 因此要征用城市周边的大量农用土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住房等建设。与此同时, 大量农村人口也转变成城市人口, 但户籍上依然是农民身份, 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水平。政府一边得益于征收农民土地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一边却在解决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中举步维艰。但这种矛盾与商品二因素的矛盾不同, 对同一商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 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城市化却并不局限于此。如果政府是城市化的生产者, 那群众就是城市化的消费者, 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都是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 而且最终要实现人口的城市化。
三、我国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
2001—2009年以来,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如表1所示。改革开放以前, 城市化水平在8%左右, 城市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2%左右。2001年, 城市建成区面积2.40亿km2, 城市人口达到4.81亿人。2001年—2009年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建成区面积增加了1.41亿km2, 增长率为58.75%, 城市人口增加了1.41亿人, 增长率为29.31%。我国土地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 基本快了一倍。除了建成区面积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之外, 在1995—2005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人口密度变化分析中也有学者指出, 全国城市人口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特大以及大中小城市人口密度均呈下降趋势。从数据可知, 城市人口数量在增加, 但城市人口密度却在下降, 那么就说明城市建成区面积是高速增加的, 也就是说土地城市化的速度高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
数据来源:2001—2010《中国统计年鉴》。
四、结论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大城市病”和城市“空心化”现象是因为没有解决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矛盾问题。劳动产品因为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进行交换成为商品, 城市化要想可持续地发展也必须实现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同步发展。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因为目标城市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更便利的生活条件, 因此社会功能齐备的特大、大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但是大城市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无法容纳不断涌入的人口, 就产生了“大城市病”问题。中小城市为了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大搞住房建设, 盲目扩大城市范围, 但是房价虚高, 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也不具备优势, 所以并不能吸引人口流入。因此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要从鼓励“走出去”到提倡“引进来”, 把教育、医疗、交通等各项便利的生活水平引到农村, 让农村较方便的甚至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政府鼓励企业到农村投资, 增加农村人口就业, 鼓励农民自主创新, 对农民企业家更要大力支持。城市化的问题根本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解决了, 城市化才能稳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蔚冈.从土地城市化转向人的城市化[J].财经, 2011 (02)
[2]范剑勇.应将土地城市化扭转为人口城市化[J].瞭望东方周刊, 2012-10-22
[3]长子中.人口城市化应快步跟上土地城市化[N].中国经济导报, 2011-05-17
[4]河北城市化低密度化调查[Z].http://www.docin.com, 2011-4-9
3.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现状问题的调查 篇三
很多城市流动人口来到这里,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为了家庭收入的提高。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对于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开,很多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一些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寻找发财致富的机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规模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很多人都拉家带口的来到城市,其子女的发展状况逐渐成为新的问题。
一、生活状况
就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状况来看,大多数城市流动人口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收入较少,更多的是从事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而且工作稳定性差,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样的现状就往往导致他们的子女相对于城市孩子要差得多。
首先是居住条件较差。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和父母一起租住在城中村或者城郊结合部,居住环境一般是脏乱差;同时为了节约开支,往往是一家几口只租住一间屋子,基本没有自己的空间;这往往导致很多孩子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很容易染上成年人的一些陋习。
其次是医疗水平差。本来城市的医疗水平相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要条件先进得多,但是现实状况是很多人享受不到这样的条件,原因就是在医疗保障方面他们很多人因为不是城市医保,无法享受医保的待遇。这就往往导致当疾病特别是一些大病发生时,他们因为无力承担相对高昂的医疗费用而无法真正享有城市里的医疗条件,所以他们都害怕、担心自己的子女生病。如果是身体出现了异常,他们往往是让子女坚持或者去一些小诊所,往往小病发展成大病,最后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再次就是缺乏安全保证。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以后,挣钱养家是第一目的,这就导致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很多情况下都是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或者是上下学、吃饭等,这样一方面确实能够使孩子尽快的成长起来,能够独立自主;但另一方面,也要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因为子女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差,这往往会导致一些危险状况的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子女的生命安全。
二、受教育状况
在调查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来到城市打拼,目的不完全是因为经济发面,而是从孩子未来成长所做出的决定,这就是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城市中很多外来人口的子女由于没有城市的户口,在入学上存在着很大的限制,不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进入到公办的学校里,很多孩子被迫在一些教学、师资条件非常差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如果想进入城市里的公办学校就读,就必须缴纳高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等城市孩子不用交的费用。
在了解中发现其实他们都很想让他们的孩子在城市里的公办学校里就读,原因主要有三个:(1)孩子在自己的身边会更放心;(2)城市里公办学校的教育条件远比农村老家里的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的好;(3)城市里的生活和文化环境远比农村老家里丰富,孩子们在城市里能接触到更先进、更新颖、更丰富的文化,这样更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但公办学校高额的借读费最终让他们望而却步。
那么,针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问题出现的状况应该如何解决呢?我国作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排头兵,在二十一世纪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问题越来越受党和国家的关注,也在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就是继续加大对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创办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和地方特色经济,鼓励广大农村的劳动力在家乡就业,给子女一个安定的家,使子女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生活、学习。
其次,加强立法保证。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朝着社会主义法制化国家迈进。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基本权利是整个社会的呼声,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为此,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保障其合法权利。
再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关注,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出台,农村新农合的完善,这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生活来说是有效保障。
最后,完善教育制度。真正落实义务教育的要求,力争做到城乡教育的公平性,并且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使孩子们在家乡也能够享受到先进的教育。
4.城市人口普及社会调查报告 篇四
学校: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09秋工商管理 姓名:潘腾飞
学号:094500145018
5城市人口普及社会调查
我是中国广西南宁市人士,现居地也还都在南宁,关于人口普及社会调查形式有所研究。我市虽然不大,但都有几十万人口,这还只能算是在市内,要是按照整个南宁城区来算的话,少说也有百来万人口。根据中国人口平均调查显出我市也能算是中等城区。中国34个省56个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也能称得上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而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现已成为世界全球最加人居地,这是2007年被全球公认评出的奖项。
广西还算是在亚热带地区分部,南宁在亚热带地区是一块盆地,水源地区邕江中下游分布,水源直流广东沿海一带。壮族是广西最多的民族,也是整个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类族群,广西也称之为壮乡之家。壮族的象征除了铜古之外,还有绣球,就像民谣里说的铜古和绣球是壮族象征的标志,就像是中国的五星红旗和国徽那样,作为象征性的标志。
南宁市原本只是一个很旧的一座城市,那是在九十年代以前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城区,到了改革开放后,九十年代初,我市就开始迅速的发展起来。每隔两三年就有一次大的变化,先是从桥做起,本来只有一两座桥的,一下子又多了几座桥,直到现在南宁市的桥少说也有十几座,使得桥南、桥北两岸畅通无阻,交通方便。不单只是桥的变化,路也做了很多条,而且道路还经常被扩宽,方便行车路线不堵塞。还有路面上的路灯,一条接着一条的,路变多了,就连灯光也显得格外的明亮起来。路灯旁边的花草树木也是在这灿烂的灯光下徐徐儒生地生长着,变得空气清新,二氧化碳排放干净。既然路变宽了,桥变多了,自然的就少不了城市里的居民小区了。南宁市的人口也就从原来的十几万人,一下子就变成了百来万人口,我市算成为了城市中的典范。人口不断增加,小区不断扩大,慢慢的就越来越热闹起来。再加上房地产不断的投资,使得南宁市小区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多了,那肯定就少不了车辆了,车辆多了,那就少不了交通道路和桥梁的扩充形式了。
到现在南宁市已经完全的成为了商业化的城市了,满大街到处都是商场和娱乐场所,每年还要举办东南亚民歌艺术节和东盟博览会,搞得真是热热闹闹、漂漂亮亮的,还时常开有美食节。说到吃的就不能不提起南宁市的中三路了,每到晚上,中三路一条街的都是吃的,什么山珍海味都有,每天晚上全都是满座待席,人来人往的气氛浓重级了。水果也都是各式各样的摆在路边,中三路可称得上是南宁市里的美食一条街了。外地人来到南宁不得不来中三路凑凑热闹,过过夜市,逛逛街,吃吃东西。这可真是尝美食怎么能少得了中三路一条街呢,对不对。
商场也有很多,原本只有市中心才有的,现在满大街的都是商场。就拿市中心来说吧,得先提到南宁市最早的的商场就是百货大楼和裕丰商场,在下去还有和平商场跟交易场。除了这些,又新开了好多购物商场,例如市中心的百盛和沃尔玛,其他的还有梦子岛和南城百货超市,北京华联和利克隆再加上聚福隆等。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梦子岛和沃尔玛,梦子岛还开了很多家分店,生意是越办越红火。而沃尔玛虽然只有两家,一家是在市中心,另一家则在航洋国际那里,也就是会展中心斜对面,但是每天到那里购物的人也是源源不断的,还真是热闹极了。南城百货、北京华联、利克隆、聚福隆生意没梦子岛和沃尔玛那么好,但在南宁市也算是不可或缺的购物商场了,给南宁市也增添了许多外来游客。南宁整个城市现在都成为了商业化的城市了,说是商业中心也不为过了。
旅游景点光从市里面来说,就属青秀山最为突出,然后还有一些比较大的公圆,例如人民公园、动物园、石门森林公园和狮山公园、南湖公园等都属于比较大的旅游景点。在这些旅游景点里,每天都有着一定量的游客观光。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热热闹闹的。除了市里的这些,在市区里还有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和花花大世界等比较重要的旅游专区。这些旅游景点每天都吸引着外来的游客进来观光游览,给南宁市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游客一边游览景点一边又享受着南宁市的繁华景象,也别有一凡滋味。
娱乐的地方也有很多,街上到处都有KTV娱乐城和电玩城,还有电影院。就南宁市里面来说,KTV少说也有几十家,电玩城也是有许多,都是提供给大众休闲、娱乐用的。电影院也是一样,其中最出名的电影院就属市中心里的万达电影院了,在那里每天都是游客爆满的,全球最新最先出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在万达电影城里首次放映。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娱乐场所,南宁市才会有很多外地来的富商进来投资、开发,所以南宁市很快的就发展成了以商业为主的城市。
酒店、宾馆也有好多,五星级酒店、宾馆在主要的交通要道基本上都有,特别是在东盟国际博览会那段期间酒店、宾馆都被外来游客订满。南宁市的每一条路都设有旅馆、招待所,为了方便外来游客的衣食起居,这些旅馆、招待所里的设施基本上都是设备齐全的,都调整得干干静静,清清除除的。随着外来人员的不断增加,以上这些都是为外来宾客特别准备的,这样一来对外来宾客的衣食起居也算得上是够负责的了。南宁市也因此显得吸引很多游客进来观光、游玩。
客运站也有很多,例如江南客运站、琅东客运站、北大客运站、安吉客运站这四个客运站都是南宁市最主要的交通路线。还有火车站,现在南宁市里的火车站都已经跟得上主要干线的路段了,通往哪个省的首府都有着专线直达,在中国已经成为了铁路中的主道了。提到这里,肯定少不了飞机场这块最为重要的外交航线了,外来省市和国外的地方,都要经过机场才能更方便的抵达南宁这座城市。特别又提到东盟国外的游客,能很快的到达南宁参加东盟国际博览会和民歌艺术节,飞机场是少不了的重要交通航班。
南宁市里的学校也有很多所,光算高中的都有几十所,再加上中小学,少说也有四十来所,还有中专、技校、大学加起来有五十几所左右。一个学校少说也有两三千人,那么多所算起来都有几十万在校学生。本地高中生大约也有十来万人,中专、技校也是,几所大专、大学也相同的比例。人流量光从学校加起来都有几十万了,最后再算算工作岗位上的职工人数量一共加起来也有百来万人口了,不过真正属于南宁市人口的就只有几十万人而已,其他的都是外地来读书和工作的人数。南宁整个城区的人流量、客流量在最近这几年都基本上都爆满了。所有每天上公车的人数基本上都是满座的,不用说在市内了,就连客运站、火车站、飞机场也是满载而归的。
5.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思考 篇五
一、加快农民进城的紧迫性我国经济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20多年间有1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农村总从业人员的30%左右,使乡镇工业取代国有工业,成为我国工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则逐渐地减缓,并在近几年因市场变化而出现倒流趋势。仅1997、19两年统计,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就净增366万人,1999、2000、年每年至少也有净增100多万人。出现上述情况并不意味着资源配置效应的潜力告终。主要依据是:尽管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领域,但由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迅速增长,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还有3亿多,同改革初期相比,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100多万。农业与非农业的边际生产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经过20多年高速增长的量变积累,已经呈现质的变化,即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经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市场导向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饱和,不再有超常发展的空间;而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领域虽然市场广阔,却需要乡镇企业进行重大结构调整,不可能再以低技术和粗放经营的方式跨进结构升级这道门坎。况且,80%以上分布在村落的乡镇企业,由于缺乏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远离城市集中地带,难以再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调整期,这就不可能再以从前那样的超常速度增长着。与此相联系,乡镇企业可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于下降。从“七五”期间年均925万人,降到“八五”期间年均719万人,降到19674万人,再降到19的400万人。在今后的若干年中,如果不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前面所说的资源配置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显著放慢。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的一、二十年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并因此带动了乡镇企业高速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城市化的.发展,但这种替代终究是有限度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是不可阻挡的,限制城市化是积累矛盾,加剧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史无前例的进展,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后果,集中反映在最近几年前者速度大幅度回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趋缓。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地解决这种不协调问题,并使之相互促进,以开创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原动力,也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可缺少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是产业结构变迁引起就业区域结构变迁的结果,也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工农业产值结构已由建国初期的3:7转移为7.5:2.5,而城乡人口结构乃为3.6:6.4,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下并且独立于城市化进行的,使得迅速增长着的剩余农业劳动力无法被城市二、三产业所吸收。1952年至1978年,我国城市工业所能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只有3723万个,而同一时期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全国城乡劳动力共增加19127万人,大部分新增劳动力不得不被安置于农村,这就必然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市场取向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有了显著的进展,并且与工业(尤其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打通。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正是市场化因素不断强化的结果。然而,在依靠市场机制和农村工业化力量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城市化滞后的矛盾又日益突出出来。
二、是进小城镇抑是进大中城市
6.城市人口贫困问题 篇六
本文所指的乡—城迁移人口, 泛指原籍在农村, 不论其目前是否变更为城市户籍, 但实现了向城市流动、迁移或人口常住地集中化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口, 主要包括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并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群体, 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而转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失地农民群体。
“半城市化”概念的提出源于地理学界,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均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1]继国内学者王春光首次提出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概念之后, 学界开始基于人口城市化质量的视角展开广泛研究。目前, 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乡—城迁移人口“半城市化”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制度、文化、行动和心理问题, [2]在现行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框架内, 现有的社会结构中,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既无法返回农村, 又不能彻底融入城市, 而是在城市的边缘性领域及空间里“沉淀”为“外来边缘人口”, 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的“巨大瓶颈”。本研究着眼于农业转移人口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 在城市社会聚居形态方面所表现出的“半城市化”问题展开分析。
一、成都市乡—城迁移人口居住状况的调查分析
1. 乡—城迁移人口的典型聚居形态分析
与东部地区主要以城市群“面状”吸纳格局不同, 中西部地区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点状”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当前, 成都市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 势必吸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就地、就近定居和就业。但由于单中心发展的历史沿革, 成都市域城镇体系呈现“大城市太大, 小城镇太小”的总体特征, 城镇群林立, 贫困山村也不在少数, 从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来看, 目前, 乡—城迁移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外围的大片区域发展缓慢, 城镇化动力不足, 吸引力较弱。
目前, 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与周边市民的居住隔离已初显端倪:成都市圈层化分布的地理特征, 使之主要聚居于一、二圈层及三圈层内侧的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 以满足其对于到达市中心或是就业地的通勤距离要求, 但城乡两套管理体系在城乡结合部的混杂和交叠, 往往在职责不清甚至互相推诿中导致“行政管理真空”的状况出现, 不少村委会除了房屋租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外, 很少愿意去承担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和管理的责任与义务, 而城市的社区管理组织即使想插手, 也不便直接介入农村事务。因此, 它为外来务工人口提供的实际上仅仅是一片集中的居住场所, 而很难为其生存、适应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庇护和依托。从居住环境来看, 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 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加之户籍制度的屏蔽作用和暂住制度的不完善, 使其很难享有与市民相等的公共服务, 生活环境质量堪忧, “脏、乱、差”现象突出, 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同时, 空间上的隔离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工群体与市民群体之间的心理隔膜与社会距离, 并最终外显为人际交往上的隔离。
2. 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空间与安居支持意愿调查
本研究以具有农业户籍身份, 但举家迁徙至城市居住生活, 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并具有稳定工资收入, 及具有个体经营和自我雇用身份的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13年9月, 通过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为集中的成都市主城区公立小学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和进入上述农民工家庭展开深入访谈两种形式, 对在成都市范围内就业, 且最具市民化能力的农民工群体展开调研, 共发放问卷6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97份, 有效问卷占91.85%, 其人口社会学特征如下表1所示。
由此可见, 在上述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 约有8成受访者来自于除成都市之外的省内其他市州和省外地区, 年龄段主要集中于30~40岁之间, 多数具备较为熟练的工作技能, 在城市的职业以务工和一般性管理、服务类工作为主, 当稳定就业和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均已解决之后, 城市“安居”问题自然就成为其市民化进程的第一要务了。
在调查问卷中, 对于其城市居住客观状况的统计描述 (如表2所示) 。
根据统计数据, 接受调查者的进城方式基本属于“举家迁徙”, 以夫妻俩加孩子的“核心家庭”居住模式为主, 也有3成左右的接受调查者家庭为“三世同堂”, 其在城市长期居住倾向更为明显。在调研中, 大多数具有本地户籍的农民工群体均已通过“自建房”、“返迁房”等方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部分来自成都远郊区和在外地来蓉的农民工群体中, 除了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自购住房之外, “租住私房”是非成都户籍农民工群体最为主要的住房来源;而无论租房者还是拥有自住房者, 其居家环境均主要是在与成都市民混合居住的社区区域, 很少有选择在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外来人口聚居地居住的。
据调查数据显示, 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借助市场化的渠道实现其城市居住, 然而, 参照国际经验和公共财政的论点, 政府应当成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此, 在回答“您认为最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住房问题的政策”的问题中, 接受调查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认为政府通过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提供多元化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和拓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人群等方式, 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居”问题。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 国内民众历来对于自购房拥有与生俱来的偏好, 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也得到充分印证。调查中, “您对于政府所提供的住房保障方式的期望”的问题, 也正好印证了上述观点:有超过7成的受访者愿意购买经济适用房或在购房中享受更为灵活的货币补贴方式, 而选择租住政府提供的公租房或是廉价房的仅占1成左右。在对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保障性住房”的调查中, 受访者们普遍心理期望较高, 可简要表述为“方便子女求学”、“居家生活便利”和“务工为要, 距离工作地点较近”, 而“预算有限”则退居其次了。基于此, 对于上述在城市具有稳定职业, 并在事实上实现了“举家迁居城市”的农民工家庭而言, 他们在城市的理想住所, 已不仅是单纯的栖身之地, 还包含了对城市居所所处的人文环境、交往对象和生活方式的主观能动选择。综上所述, 租住房所在区域交通和生活的便利性、住房的舒适宜居性、租金的经济性和租赁的稳定性, 是其在做出租赁决策前需考虑的4个关键性因素。
二、乡—城迁移人口聚居形态的“半城市化”问题分析
1. 顶层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凸显
现行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政策设计, 总体上是在既定的行政制度框架下出台和实施的, 并不以改变其“流动性”特征作为其前提, 即外来务工人员并没有被真正纳入到城市化进程的规划当中, 这样的政策为地方各级政府, 尤其是农民工流入地政府,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留下了很大的自由操作的空间和余地。目前, 尽管许多地方政府已积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如为其子女提供基础教育、建立社会保障等, 但这只能使其在城市社会处境得以改善, 并不足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各自为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度, 使之真正进入城市化进程, 成为“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因此, 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人均GDP、各项公共服务统计范畴, 将其公共服务支出纳入预算, 机构、人员配备要以城市常住人口为依据, 应当成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2. 地方政府现有住房安居保障体系的掣肘
(1) 新建保障性住房区位总体欠佳, 有“居住隔离”之虞。近年来, 成都市的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先后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了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范畴, 但新政的实际受益人数极其有限。究其原因, 新近在建和建成的保障性住房小区, 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三环路内外侧、主城区以外的各郊县或城乡结合部, 位置较为偏僻, 存在交通不便、生活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 并且保障房的选址彼此相邻, 在主城区的边缘地带形成规模巨大、结构清晰的居住带, “居住隔离”的状况凸显, 这与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群体的主观愿望相去甚远, 且大大增加了租住者的出行和生活成本, 易形成贫富居住空间分离现象, 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实上, 自2011年以来, 国内各地陆续推出的公租房项目囿于地段不佳、租金较高和准入门槛过严等因素, 已部分出现“弃购”、“弃租”和保障房闲置等现象。
(2) 保障性住房政策性解释庞杂, 外来务工人员受惠份额较小。目前,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定义, 涵盖“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棚户区改造房”等内容, 其中棚户区或旧城动迁的安置房还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严格意义上讲, 保障性住房的主体不应是单一的经济适用房或拆迁安置房, 而应当定位于切实地保障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中低收入阶层, 即以公共租赁性住房为主。
事实上, 城市的产业升级是必需的, 但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 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相伴而生。一座城市的生命活力, 取决于城市的低服务成本, 城市产业、就业、收入和消费的多元化。城市高端人才的集聚必然会带来更多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例如, 高端的写字楼越多, 需要的保安和清洁工就越多。高收入的人越集聚, 就需要更多的消费性服务业, 包括餐饮和家政服务。低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集聚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如果通过保障性住房的政策限制来限制外来务工人员流入, 则必然提高相应岗位的劳动价格, 反而不利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3) 重大城市规划项目的制定较少惠及农民工群体的安居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常常因城市治理而被迫搬迁至城外区域, 除自身引起工作生活不便等问题之外, 还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放大交通流, 并由此埋下的交通和安全事故隐患。旧城改造的周边地区, 也可能因此面临更深的发展困境, 如人口激增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 基础设施不足及社会管理层面的问题凸显“复制、外推”。
从国际经验来看, 制定较为全面的法律体系是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保障。而我国目前的住房政策大多以各层次各种类的政府部门“指导意见”、“通知”等形式出现, 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住房保障也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性住房建设骤然提速, 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缺口, 地方政府只通过行政命令动员各种资源, 而不是从制度建设上确立保障房的法律地位, 从此引发的资金风险、权力寻租、挤压市场以及房屋质量等问题不容忽视。
三、推进乡—城迁移人口聚居形态由“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变
1. 以“产业引领”和“包容性规划”为核心, 树立“功能互补, 互惠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 它的有效运转和持续发展, 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撑, 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劳动者, 在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之际, 对于低技能、服务性的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势必相伴而生。基于此, 乡—城迁移人口住房保障问题首先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系统, 尤其是进入重大项目推进实施的决策视阈, 将政府保障性住房的选址与保障对象的就业区域、产业布局区位相协调;第二, 在乡—城迁移人口相对集中的产业集聚区, 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存量土地、闲置建筑的新建和改 (扩) 建等多种方式建设满足一般性人才和外来务工者的住房需求, 并在户型设计上, 充分考虑举家迁徙的农民工群体的实际需求, 将其整个家庭的住房福利需求纳入其中, 创造职住关系良好, 形态结构完整, 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区, 形成生活、生产组团式布局结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切实改善乡—城迁移人口的住房条件。
按照“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理念, 在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大社区区域内, 使得社会各阶层共享公共配套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 并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类就业机会, 推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功能互补, 互惠共生”, 创造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在不影响居民住房功能与私密性空间的前提下, 在居住区内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样化、多层次交往空间, 会使混居更加和谐。[3]具体而言, 首先, 尽量避免乡—城迁移人口住房的孤立选址, 将其纳入“大型居住社区”范围之内进行考虑, 以避免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之间相互自我隔离、缺少交往和了解, 形成亚文化的自我循环和代际传承, 不利于各类群体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第二, 通过一定的空间分割, 在“大社区”区域形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普通商品房—中高端商品房”阶梯式的混合居住模式, 再通过修建公园、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 作为不同社区之间的连接“媒介”;第三, 通过地铁、短途社区巴士、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实现居住社区中心和地铁站的无缝连接;最后, 尽可能与产业用地靠近, 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
2. 推进具有市民化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迁转俱进”
(1) 整合社会存量房源资源, 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供应量。鉴于当前“举家迁徙”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以租为主”的城市住房需求特征, 充分发掘和利用房产市场中的存量房资源, 如通过收购、回租等方式, 将中心城区符合公租房要求的老式商品住房, 或交通便利、靠近产业园区的动迁安置小区居民的富余房源“收编”为政府公共租赁住房的储备性房源, 为保证出租屋的质量符合基本的居住、卫生和安全条件, 应在统一标准配置后, 再统一出租, 其利处有3点:一是可成为政府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的有益补充;二是便于从源头上预防“群租”等社会现象的蔓延;三是租赁者没有产权, 可以避免权力寻租。
(2) 完善房屋中介信息系统,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搜索能力。房产中介对于促进城市住房资源配置、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现有的城市房屋租赁中介对于符合农民工需求的低端市场租赁房缺乏经营兴趣, 收入菲薄的农民工群体也对于须支付的房屋中介费用也较为敏感。基于此, 成都市住房保障部门可考虑探索建立相应的利益引导机制, 如由政府给予房屋租赁公司相应补贴, 鼓励其有针对性地收集适合农民工居住的房源租赁信息, 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及其连锁门店网点, 向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房屋租赁信息, 增强农民工获得适当住房的能力, 并为其租赁住房提供优质服务。
(3) 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并轨, 推进“租售补并举”的多元保障。进城务工人口是城镇低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 理应纳入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整体框架下, 可考虑将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两者合二为一, 实行统一管理。严格科学地界定低收入与中低收入群体, 对两者均提供建设、物业服务和租金标准一致的公共租赁住房, 而对其中的低收入家庭, 由政府给予另外的租金补贴。此举一则将过去对于廉租房家庭的“暗补”转为“明补”, 并使之惠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家庭;二则拓宽了保障思路, “既补砖头, 又补人头”, 调动了社会存量房源进入公共租赁房市场的积极性;三则进城务工群体往往并非永久性贫困的一般居民, 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 对其的租金补贴亦可随之动态变化,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当前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
在此基础之上, 还可探索建立“公租房”由租转售的体制机制, 在住房保障对象在承租公租房者3至5年之后, 如果房屋已经装修, 本人不愿意搬走, 亦有购房意愿和能力, 还可考虑按相关政策对其出售, 使之真正在城市实现“安居乐业”。
(4) “以需定建, 严格问责”, 严格问责保障房建设制度。在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之前,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性住房需求, 展开扎实的实地调查过程和前期研究, 预测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同时, 详查城市土地利用潜力, 确保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应和合理布局等, 力求在区域分布、地段选址、数量配置和户型设计上均能“有的放矢”。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工作的评价体系, 应将对其使用率和入住率的考核纳入其中, 综合考评。为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工程质量, 还必须从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强化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和招投标等方面的处罚, 对质量工程实行责任终身制, 彻底改变和扭转“重建设轻分配”现象, 将资源节约、效率优先, “见房见人”, 作为衡量住房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评价和考核指标。
3.“创新思路、拓宽渠道”,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
当前, 保障房市场的开发、运营、管理等专业性较强、资金投入量大, 如果完全靠政府管理, 既容易造成低效率、严重官僚化等问题, 也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捉襟见肘。基于此, 应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 将其建设投资基金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政府种子基金;另一部分是以种子基金为引导向社会募集的资金。
此外, 保障房市场的开发, 也可拓宽投资和经营主体。以中国当前所广泛采用的宿舍劳动体制为例, 工厂宿舍作为员工工作期间暂时休息、居住的“缓冲地带”有其优势所在, 但在通过扩大居住面积, 改善居住环境等方式, 将核心员工整个家庭的住房福利需求纳入其中, 进而提升其就业安全感和忠诚度等方面尚大有可为之处。
摘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 也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本研究从当前乡—城迁移人口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 对于目前成都市典型的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形态展开分析, 提出相关建议:以“产业引领”和“包容性规划”为核心, 树立“功能互补, 互惠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推进具有市民化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迁转俱进”;依托“过渡型社区”, 探索“大混居、小聚居”的和谐居住模式。
关键词: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半城市化
参考文献
[1]Adell G·Theories and Models of the Peri-urban Interface:A Changing Conceptual Landscape[C].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999.
[2]王春光.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09, (05) .
7.城市人口均衡发展 篇七
关键词:人口;城市;均衡发展
城市化是一种趋势,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构成要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其中的人口问题是所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人口均衡发展的意义
城市人口均衡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城市人口均衡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状态。但是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步转移到了需求方面。只有城市人口均衡发展,才有利于改变多数人生产少数人消费的现状。才能推动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根据计算,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人发展成本是10万人小城市的1/6~1/8。我国只有16.5%的人口生活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比世界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较发达国家相差很多。参见表1
二、保定市特征、优势与问题
(一)全市人口总量发展缓慢,主要趋于自然增长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1119.44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58.92万人相比,这十年共增加60.51万人,累计增长了5.71%。年平均增长率是0.56%,平均每年增长6万多人。与其他地区相比,保定市人口增长主要归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数量所占比例不高。
(二)家庭户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03.92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071.93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3人减少0.2人。
(三)人口年轻,劳动力丰富
保定市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形态,这与保定市总的人口构成状况密切相关。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91.58万人,占17.11%;15-64岁人口为837.06万人,占74.78%;65岁及以上人口为90.8万人,占8.11%。
(四)保定市受教育人口不断提升,市民受教育程度不断增高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69.27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24.52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515.79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89.7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五)保定市区人口密度大,周边县城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不均
保定市区总面积22159平方千米,人口119437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5人。保定市区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85人,市区外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7人。
三、实现保定市人口均衡发展的思路
(一)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城市人口发展的基础在于城市的承载能力。承载能力高则有助于城市人口的均衡发展。因此想要加强城市的承载能力,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运输建设。
(二)优化产业结构
保定市自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后,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状态,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保定市人口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鼓励交通信息、物流、科研、金融保险等的具体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餐饮、零售业的环保排污、消防安全、卫生防疫扥方面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其加强监管。
(三)提高人口素质
影响人口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口素质。保定市高素质人口数量少,所比重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并且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很明显的差距。保定市今后要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对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重视,并且大力引进。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四)提高人口管理水平
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注重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覆盖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二、努力形成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岗管人和以信息管人相互协调的管理系统。三、着力进行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管理。四、增加公益性服务,促进商业化与公益性服务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世巍.城市人口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9-28.
[2]宋健,巫锡炜.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62-365.
【城市人口贫困问题】推荐阅读:
城市人口调查报告06-13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不利于城市发展08-11
晋城市困难人口调查报告06-25
我国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06-26
讨论人口问题的作文06-24
浅析人口与失业问题10-14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08-29
贫困人口退出工作总结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