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生产函数(精选12篇)
1.中国粮食生产函数 篇一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意见
银监发〔2008〕15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北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
年初以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春耕备耕政策要求,在积极开展抗灾自救的同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信贷资金需求,积极组织信贷资金,加大支农投放力度,为支持恢复农业生产发展,保证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扬、部分国家采取粮食出口管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自足压力加大,加之南方大部分省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后续影响以及东北、华北等粮食主产区的旱情持续发展,今年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支持力度。银监会系统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金融支持工作,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调整信贷投向,确保从紧货币政策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资金供应。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要求,把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作为今年信贷工作重点,积极调整信贷计划,压缩“非农”信贷投放,明显提高农业贷款比重,确保今年农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去年水平。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灵活掌握信贷投放进度。对农业贷款投放时间集中、投放量较大、信贷规模较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协调人民银行合理调整规模。对于支农资金不足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主动申请用好支农再贷款额度。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力加强种养殖业的金融支持,有效增加农户购买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信贷资金投放,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有序开展。对信用良好,仅因受灾造成生产困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要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原有贷款可予以合理展期,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二、继续加大支农信贷投放,着力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按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67号)的要求,大力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要结合实际,科学确定小额贷款的额度、利率、期限等要素,着力满足分散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要把各类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重点支持对象,促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比例、投资地域、融资渠道实行“三放宽”,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入股,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实力。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债,拓宽资本补充渠道。鼓励实力较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兼并重组,拓宽支农服务工作面。进一步健全完善结算网络,建立支农资金余缺调剂机制,加快普及贷记卡等支农新业务,增强支农服务功能。
三、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在坚持商业化经营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拓宽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服务功能,发挥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作用。
大型商业银行现有县域机构网点要保持稳定,原则上不再撤并;建立审批“绿色通道”,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商业可持续原则指导下对县域以下增设具有有效贷款功能的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组建步伐,力争6月底前全面完成。
下放和扩大大中型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各总行要区别不同地区能力、经验和以往业务水平的实际,科学设定其县域分支机构直接审批发放涉农贷款的额度。农业银行要正确处理商业运作与服务“三农”的关系,调整组织与信贷管理方
式,切实发挥商业金融支农服务骨干和支柱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结合县域分支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逐步增加基层网点的业务授权,指导开办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等业务,加快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进度。
原则上,各商业银行在县域内新增存款在使用上主要向当地倾斜,并以省为单位做好统计。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指导,探索建立大中型商业银行支农服务的有效渠道和相应的评价制度,可根据其在县域内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以及有效风险控制状况,对在城市地区增设机构网点以及开办新业务等准入事项实行差别政策。
四、不断拓展政策性业务范围,有效提升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农业发展银行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着力加强对商业性金融难以覆盖领域的信贷服务。要尽快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设网点机构,提高在贫困地区的分支机构覆盖面。按照银监会批准扩大的业务范围,督促指导分支机构在切实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的基础上,加大对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各个方面的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要结合商业化转型,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村基本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等项目的投入。中国进出口银行要积极对非粮食类农产品出口提供信用支持,帮助扩展国际市场。
五、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进度,不断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切实加强对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进度。对于第二批已确定的试点机构,上半年要全面完成筹建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措施基础上,加快推进试点工作,下半年要适时启动第三批试点,继续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督促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业务发展,增加“三农”信贷投放。村镇银行新增存款除缴纳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外,绝大部分要直接或间接投入“三农”;农村资金互助社信贷投放要全部用于入股社员。
六、大力开展担保保险等机制创新,努力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农村经济特点,扩展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凡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各类资产都可允许其作为贷款的抵(质)押物。对应收账款、仓单、林权、渔权等权利抵(质)押方式,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取消与担保公司合作的资本金起点限制,鼓励担保公司在其代偿能力内对农业贷款提供担保。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财政、担保公司等多方参与的信贷联保模式,积极推广“集中担保,分散使用”和“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
大胆探索信贷与保险有机结合的业务模式。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宣传引导贷款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实行信贷优惠;对参保信用保证保险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在其保险额度内可按照信用贷款进行管理。
各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安排好中央政府增加对粮、油、肉生产大县的奖励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协调地方政府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增加配套贴息资金,扩大贷款贴息范围,提高贴息比例。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专业的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基金,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和适度的风险补偿。
七、积极采取有效风险管控措施,切实防范农业信贷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善信贷管理,强化内控机制,切实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要认真分析研究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准确把握风险控制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管理;要坚持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强贷款质量的评价分析和后续监测,准确识别和计量风险;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定价制度,结合贷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关键因素,实行差别化利率;要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准确进行贷款分类,足额提取拨备,有效覆盖潜在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7〕246号)的有关要求,全面、完整、系统地统计上报涉农贷款投
放情况。今年,银监会将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情况进行后评价。
二○○八年四月三日
(请银监局速将此文转发给辖内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主题词:农村金融支农意见
抄送:中央政策研究室、中财办、中农办,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法制办、国研室、发展研究中心、证监会、保监会 内部发送:办公厅、合作部、政策法规部、银行一部、银行二部、银行三部、银行四部、创新监管部(共印140份)
联系人:孙磊联系电话:66279256校对:孙磊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二○○八年四月三日印发
2.中国粮食生产函数 篇二
1 农业补贴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补贴力度不足
虽然近些年农业补贴的力度在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的负担。但是从整体上看,农业补贴的力度还明显不足,很多农业生产中需要的物资价格在不断上涨,比如化肥和农药等,使得农户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不仅使农户粮食收益减少,还影响其种粮的积极性。这说明政府对农业进行补贴的力度仍不足,甚至一些土地被撂荒,对社会稳定发展有很大危害。
1.2 农业补贴的内容不完善
经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农户都愿意接受良种补贴,还有少数农户选择现金补贴。任何补贴方式农民都非常欢迎,其可以使农户得到的实惠更多,进而使他们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增加。在对粮食进行种植时,良种问题主要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广大农村地区缺乏技术员指导的现象十分普遍,配套的服务并不到位,这就造成补贴效果大大降低,造成粮食种植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使农户的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1]。
2 农业补贴完善建议
2.1 合理调整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对粮食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农业进行补贴时,需要按照国内的农业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便使农户粮食生产切实得到实惠。采取农业补贴的目的,就是使地方政府加强度农业的重视力度,可以按照不同地区农业的生产状况对资金形式的补贴进行调整,做到粮食的加工与资金的投入相协调,以便使资金的投入得到边际效用。而且,在对农业补贴进行发放时,还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能够发放到农户手中,防止出现挪用资金的现象。借助对农业补贴的调整,不仅可以确保国内的粮食供给,还可以使整个农业市场的价格得到稳定,提高农户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2.2 建立有序、协调的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也是发展比较薄弱的环节,要想使农民经济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就需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这些都和农户的粮食生产有紧密的联系。需要实施科学的农业保护政策,农业补贴就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的利益得到维护。农业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敏感性,这就要建立起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体制,借助相关的补贴使农产品的价格得到稳定,并保障农民的利益,按照农民的实际需要提供各种优质粮食品种,以便使农户生产增收增产。对于进口的粮食需要按照差价进行补贴,提升粮食的存储量,不能太过依赖进口,如果某种粮食的市场价格比较低,就要给予合适的补贴,以便在维护农产品市场的同时确保农户利益,提高农户积极性[2]。
3 结语
农业补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内农户的粮食生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要对补贴政策进行改进与完善,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补贴手段,以便提高农民的效益,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近些年,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农业科技也不断得到应用。但是,因为农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产量和规模也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为了使农业粮食的生产更加稳定,国内已经采取很多措施对农业进行补贴,本文主要对农业补贴对农户的零食生产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户,粮食生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欧,杨进.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5):20-28.
3.中国粮食生产函数 篇三
关键词 气候变化;粮食生产;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P467;F32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积极探索分析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和发展趋势,降低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危害与损失,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针。尤其是在农牧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的转变,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作为首要因素考量[1]。以农为本是我国自国以来的传统,气候变化引起的农耕变化较为严重,尤其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形成隐患,首先农业发展布局的变革,其次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动,此外传统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新农作物品种、种植措施和设备的引进与投产。因此,应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与预测的重视,提升我国在未来气候变化环境下应变能力,增强我国传统农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2]。
1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区域分布特征
1.1 东北地区
幅员辽阔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几个重要农作物产区之一,且是商品粮产出最大的区域,根据1988年组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的估计,未来的2100年东北地区的生产能力将超出全球平均水准[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该区域缺乏的热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了气象灾害频次将明显增加,使该地域农作物单产的不确定性跃升。在诸多的气象灾害中,高温灾害危害尤甚,扰乱了作物的生长周期,光合作用周期减短农作物提前成熟,致使作物灌浆不充分、正常的传粉和受精也受到影响,导致作物产量的锐减[4]。
1.2 中东部地区
我国华北地区长期以来干旱少雨,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该地区农作物普遍减产。而位于长江下流的中部沿海地区的水稻产量在我国粮食总产上占比颇重,然而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不单降低了该区水稻产量,而且致使稻米品质也出现下滑[5]。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各种热带水果的生长,但水果的产量颇受气候影响,而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直接导致水果产量的波动。气温的升高限制了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等的耕种、花粉传播和单产[6]。此外,气温的上升还导致作物虫害的高发和加剧,此种气候发展趋势下各种气象灾害和虫害将会愈演愈烈。
1.3 西部地区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西部的冰川逐渐消减、部分径流消失、降水量不稳定、地下水位下降等诸多问题。如区域降水量的变化导致了土壤水分的变化,研究发现,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由地表到底含量递减且地表0~100cm变化尤为明显[7]。在最近的几十年中,由西向东上升趋势的水分平衡是西北地区耕地的明显态势,然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势必加速了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致使地力下降作物减产。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导致了干旱、风雹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农作物病菌的繁殖和存活率提高,致使病虫害频发,使得该地区粮食产量频繁波动。
2 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选择
2.1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
积温是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最为主要的主导因素,气候的变暖趋势下,积温和生长期随之变化,农作物一熟区的范围将整体北迁,一年双收和三熟的种植区域将扩大。总而言之,复种面积和指数都将提升,但是对水分的供给量有了新的要求,且它将逐步取代热量在种植中的地位。因此,应转变以往种植的方针,转而投向对新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深度挖掘利用;依据本地的气候特征,转变种植策略,科学优化种植结构类型,提升农耕效益。一方面,积温和生长期的提高,未来水稻种植区双收和三熟的区域逐渐增多,一年双收和三熟意味着比一年一熟高达2~3倍的粮食产量,而这些地区水稻产量的增加必将导致全国粮食总产量和自给率的提升[8]。另一方面,温度升高将加剧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干旱少雨态势,特别是春耕时节,因此,应选用抗旱耐旱的小麦品种、抑或科学合理的将种植时间提前,用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困境确保产量。
2.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
传统种植对于积温的依赖将逐渐被弱化,转为对土壤水分要求的提高。因此,提高和加强农田水里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工程落后、质量不可靠、体系不完整,抵御灾害能力较低,实际作用不大,排涝抗旱的功效极微。因此,提高和改善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防御气温升高带来的气象灾害。
2.3 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中长期预测和预报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造成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类生活特别是农牧业影响巨大,因此准确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及时的灾害预警成为了关注焦点。一方面,构建专业的系统的由点到面全面覆盖气象观测网络、国家气候观测网络,网络内资源形成资料库并共享气象资料;另一方面,稳定持续的气象监测建设和投入,确保预测的先进性和准确度,提高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以及预警的时效性,提高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丑洁明,封国林,董文杰,等.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评价问题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9(2):361-368.
[2]丑洁明,叶骂正.构建一个经济一气候新模型评价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3):347-353.
[3]崔静,王秀清,辛贤.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54-60.
[4]邓可洪,居辉,熊伟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39-441.
[5]杜碧兰.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主要脆弱区的影响及对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6]杜华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2006(1):97.
[7]杜娟,关泽群.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98-4899.
[8]杜瑞英,杨武德,许吟隆,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小麦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J].生态科学,2006,25(1):34-37.
4.粮食生产 篇四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我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今年夏粮又获丰收,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相对平稳,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着眼大局和长远,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要确保长期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大粮食和农业生产力度,建立健全支持保护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长效机制。
一、我国有条件有能力始终做到“手中有粮”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连续下发5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我国粮食自2004年以来连续4年稳定增产。
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0032亿斤,比2003年增加1418亿斤,是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633.4斤,比2003年增加55.7斤,增长9.6%,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49%。今年,我国夏粮生产在基数较高、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市场波动较大的形势下,单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有望超过2400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央的惠农政策好,措施针对性强;同时,也得益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是多方面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
强化政策支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至关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等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
和屠宰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建立产粮大县奖励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各地也制定了扶持政策,初步构建了新时期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这些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强化责任落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近年来,针对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的突出问题,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和用途不变,坚决遏制耕地过快减少势头和耕地撂荒现象发生,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为稳定粮食面积提供了重要保障。考试大网站收集同时,中央再三强调要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要求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本地区粮食生产负主要责任,分地区、分作物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引导农民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努力扩大水稻、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面积,坚决遏制水稻“双改单”,发展双季稻。
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单产潜力,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针对品种更新较慢、科技创新不够、技术推广普及到位率低等问题,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技术。今年,为进一步挖掘科技增粮潜力,农业部精心组织开展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应用优良品种,推广集成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推进粮食生产先进技术推广普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动区域大面积增产,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稳定发展的物质保证。2004年起,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国家紧紧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个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强化行政推动,创新粮食工作机制。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部门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近几年,我们坚持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工作督导制度和专家指导制度,不断创新粮食生产工作方式。农业部先后组织开展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农业科技入户行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等,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二、实现我国粮食稳定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挑战
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薄弱,经济社会对粮食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巩固粮食发展的良好势头、始终做到“手中有粮”,面临着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加大。从总量看,尽管近几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供求偏紧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增加约80亿斤,需求的刚性增长将使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区域结构看,粮食主销区在增加,调出省在减少,产销平衡区在缩小,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从品种结构看,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优质专用品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大米占居民口粮消费的60%,且比重还在逐年提高,稻谷供需呈偏紧态势。随着饲料和工业用粮需求快速增长,玉米正在由产大于需转向供求趋紧。大豆进口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高。
资源短缺约束增强。我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水资源等资源短缺约束明显增强。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亿亩。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尽管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大幅减少的趋势有所遏制,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2007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873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灌溉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尤其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发展。
种粮效益持续下滑。近几年,虽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但受农资、人工价格上涨等影响,水稻、小麦和玉米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以年均6%—8%的速度攀升,粮食每亩纯收益呈下降趋势,农村劳动力种粮的机会成本高。2004—2006年,全国粮食亩均纯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2007年收益继续下滑。据监测,今年5月份尿素、氯化钾和磷酸二铵平均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90%和70%,仅化肥涨价就导致每亩粮食生产成本增加50元左右。
国际市场约束加大。从2006年6月份开始,全球粮食价格迅猛上涨。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42%,其中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上涨47%。今年国际粮价仍在大幅度轮番上涨,不断创新高。5月份,国际大米、小麦、玉米每吨价格分别达到873美元、350美元、244美元,同比分别上涨197.6%、72.5%和53.5%。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世界性粮荒迅速蔓延,使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难度增大。在全球粮价上涨的同时,国外针对我国的技术性壁垒大幅提高,反倾销反补贴力度加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更趋频繁,遏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
5.粮食生产大户收购合同 篇五
乙方: 县(市)乡(镇)村 户(售方)
为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订单农业”的发展,保护种粮大户的利益,甲方与乙方协商就 年粮食生产收购事项订立以下条款,双方共同遵守,确保合同履行。
一、品种数量
乙方种植的粮食品种、面积向甲方交售的数量如下:
品 种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公斤)
定单数量
(公斤)
二、收购价格
甲方对乙方合同内的粮食实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格在国家规定的同等级粮食收购价的基础上实行价外补贴,每50公斤补贴 元。
三、结算方式
乙方将粮食送到甲方指定的收购点,由甲方验收合格后,当场付清全部粮
款和补贴款。
四、权利义务
1、乙方合同内的粮食必须交售到甲方指定的粮站,运输费用由乙方负责。
2、乙方交售的粮食必须符合国家规定质量标准,甲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甲方不得压级压价。
3、乙方在交售粮食时可要求甲方提供预约、优先验收结算等服务,甲方不得收取服务费用。
五、预购定金
1、甲方在合同签署之日预付给乙方粮食“预购定金” 元。
2、甲方预付的粮食“预购定金”在乙方交售粮食时由甲方收回或在售粮款中扣除,“预购定金”不计利息。
六、违约行为
(一)以下行为视为甲方违约:
1、甲方不按合同规定的条款收购合同内的粮食的;
2、甲方未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论价、压级压价的;
3、甲方未当场付清全部售粮款和补贴款的;
4、甲方其他违反合同约定行为的。
(二)以下行为视为乙方违约:
1、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非主观因素),乙方未按合同约定向甲方交售合同内粮食的;
2、乙方其他违反合同约定行为的。
七、违约责任
1、甲方违约,乙方将不返还“预购定金”,并可要求甲方赔偿运输、保管等方面的费用。
2、乙方违约,乙方需向甲方双倍返还“预购定金”,甲方可要求乙方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八、变更与解除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任何一方提出变更或解除合同,应及时通知另一方,经双方一致同意,以书面方式达成协议,方可变更或解除。
九、其他事项
1、本合同未尽事项,由双方协商解决;
2、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引起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或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双方均可向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3、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送义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备案一份。
4、本合同有效期自签定之日起至______ 年_ 月_ 日止。
甲方(盖章):
乙方: 县(市)乡(镇)村法定代表人(签字):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6.做好粮食生产的建议 篇六
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近几年库存结构和地区分布也有较大改善,特别是我国粮食依靠自主生产,抵御国际市场粮价冲击的能力较强,保持粮价稳定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总体判断,后期粮价仍将会保持稳中有升的基本走势。我国食用油供应主要依靠进口,2009/10年是世界大豆大幅增产年,目前国际市场产需关系宽裕,库存高企,预计后期国内食用油价格以基本稳定为主,不同时段可能有所波动。
当前,做好保持粮油价格基本稳定工作的关键是,抓好粮食油料生产,搞好市场调控,切实保障供应。同时,应加强粮油价格监测监管,努力做好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工作。
(一)抓好粮食生产,努力夺取今年粮食好收成各地要认真落实好最近国务院召开的切实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紧急会议精神,抓好粮油作物春管春播,稳定春播面积,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把前期灾害影响减少到最低,努力夺取今年好收成。同时,应看到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仍然较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已出现农民种植意愿下降情况,各地一定认真落实好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条件地方还应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
(二)做好粮食储备吞吐工作,调节好市场供求
近几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储备粮吞吐制度对稳定市场粮价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中,不少粮食经销商都认为粮价掌控在政府手中。目前,种粮农民和经销商普遍看好后期粮价,一些地方农民惜售心理重、个别经销商囤积现象也有存在。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储备轮换和吞吐调节机制,不断增强调控的及时性、针对性,并把握好节奏,特别是要做好夏秋两季粮食上市前储备粮轮换吞吐工作,安排好拍卖粮时间和底价,既要有利于保持粮价稳定,又要有利于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强价格监管,稳定引导好市场预期
7.中国农业生产函数的模型与分析 篇七
鉴于农业是“三农”问题之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国家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和综合国力能否提高,我们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理论,产出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的资本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其原形为Y=A*K*L,其中A为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规模参数,a、b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且C-D函数容易转换成线性函数:㏑Y=㏑A+a㏑K+b㏑L。因此,它在生产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于那些生产获得规模报酬近似不变和技术进步速度不快的产业比较合适。用C-D生产函数分析中国农业生产的状况,由于规模报酬假定不变和技术进步不快,所以我们主要从成本投入的角度来考查成本投入对产出的影响,这样我们得出a+b=1(近似)。另外,假定其他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可以忽略,而投入只有资本和劳动力,资本投入为统计中农林牧渔的投入,劳动投入为农林牧渔的从业人员,农业总产值为农林牧渔的总产值。“农业总产值”设为因变量,“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设为自变量,设定以下经济模型。
(数据来源于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设定
根据经济学原理把中国农业生产函数模型设定为Y=A KαL1-α,其中Y表示农业总产,K表示资本总投入,L表示农业就业人数即劳动总投入,α表示资本产出弹性(资本投入的变动引起农业总产值变动的幅度),且0<α<1、1-α为劳动产出弹性,见表1。
为了方便参数估计,我们对生产函数变形,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得:㏑Y=㏑A+α㏑K+(1-α)㏑L。两边同时减去㏑L整理得:㏑Y/L=㏑A+α㏑K/L。设y1=㏑Y/L, x1=㏑K/L, c=㏑A,整理得:y1=c+αx1。
三、参数估计与检验
1、参数估计
运用统计SPSS软件得出一元回归模型:
2、检验
(1)经济学意义检验:a=0.656, 0<a<1,可以看出,各指标符号于先验信息相符合,所估计结果没有违背经济学原理,说明有经济意义。
(2)统计检验:拟合优度检验R=0.712,勉强通过。
t-检验:tα/2 (n-k-1)=t0.025 (15)=2.110<tx1=6.091,说明资本投入是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因素。tα/2 (n-k-1)=t0.025 (15)=2.110<t c=4.449,随机误差项通过检验。
F-检验:F0.05 (15)=3.68<37.105,通过。
(3)计量经济检验。由于我们模型中只有一个变量所以不存在相关性,检验通过。我们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所以显然不存在异方差性,计量经济检验通过。
(4)统计推断检验。从回归结果看,模型的拟合优度R=0.712有些偏低,这是因为在计量经济模型的线性变换中,一般的要求只对因变量或自变量取对数,在公式中分别对K、L和Y取对数,因此影响了拟合优度的大小。我们在看c和x1的t统计值,说明在给定显着性水平α=5%的情况下较显着,F统计量的值在给定的α=6.091=5%的情况下也较显着。
四、对模型的经济解释及存在的问题
1、经济解释
从以上的模型中可知道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是影响农业总产值增加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的总产值影响不是很大。劳动力的增加对农业的总产值变化小即农业从业人员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说明我国农业中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
2、存在问题
由于C-D函数中的变量指的是资本存量,我们用的却是流量,故模型只是一个粗略的回归模型。另外,统计数据中折算依据不同引起统计数据有出现误差的可能。忽略了气候等因素的作用可能导致R值小;在收集数据时专门采用农业中的数据,而不是其他统计数据,可能引起t统计值偏小。模型还需要继续完善才能更准确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如再考虑技术、化肥等因素。
五、政策建议
鉴于以上模型的最终结果反映出中国农业的现存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以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畅通。第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007年全国乡村人口7.27亿人,政府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农村生活。
参考文献
[1]田萍: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函数模型及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7 (2) .
[2]郭艳、王维、郑继兴:黑龙江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与测算[J].经济纵横, 2005 (5) .
[3]王道平、乐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湖南汽车工业生产率分析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 1997, 24 (5) .
[4]杨素梅: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模型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3 (1) .
[5]侯振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函数分析及实证[J].经济师, 2004 (2) .
8.中国粮食生产函数 篇八
【关键词】粮食生产补贴;种植决策
一、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以及与农户种植积极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1.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2004年以后,我国调整了原有的粮食补贴政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补贴体系。国家通过几个步骤:首先,完善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同时采用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来保护种粮农户的经济利益。其次,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民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成本,从而缓解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最后,确立了对良种和农机的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的改造和升级,进一步地增加农民收入。这样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粮食生产补贴体系,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保护了农民利益。
2.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相关性研究现状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涉及 “三农”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在粮食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的关系上有很多研究成果。较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并不能促进农户扩大粮食生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持消极态度。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能够保护粮农的经济利益,对保持种粮面积,促进粮食增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考虑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否能积极地影响农户的种粮决策,不完全要考虑粮食补贴政策本身,同时还要考虑与农户决策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综合考虑才能评价粮食补贴政策的有用、有效性。
二、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农户对当期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度和农户面临的经济选择进行调查,以2014年辽宁省灯塔县内的200名农户作为样本,分析农户面对粮食补贴政策,如何做出种粮经济决策。
1.问卷内容与调查问题
调查问卷设计了农户自然状况和与种粮补贴相关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农户的自然状况、农户是否扩大种植面积、农户扩大多少种植面积、收入是否增加、农户对最低收购价格的满意程度、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程度的满意程度、农户对农资综合补贴的满意程度、农户是否有种植经济作物的意愿、农户是否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而选择进城打工。
2.问卷主要的几项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大都分布在31-5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71%。有37.5%的农户选择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而种植面积也不超过10亩,有62.5%的人对增收不满意,更愿意选择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例如蔬菜、水果。被调查的农户也会选择进行土地流转,进城打工的方式放弃粮食种植生产。有97%的农户对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格表示一般和有点不满意,只有23%的农户表示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满意,对农资补贴持不满意的居多。这些调查数据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目前农户的种粮生产积极性和经济选择问题,本文就此结果分析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现有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和改进策略
1.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户对现有的粮食生产综合补贴体系并不是十分满意。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国际粮价的低迷,国家财政面临着较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补贴压力,因此,采用最低收购价格并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应该逐渐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让市场来调节粮食的种植行为。同时,采用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补贴保护种粮行为,稳定我国的粮食供应。对于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政策存在较多的不满意意见,主要原因还是农民种粮收入增长乏力,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从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角度分析,粮食种植的替代品-种植经济作物和进城打工会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农户更愿意选择其他方式而放弃种粮生产获得增收。因此,国家应该探索改进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的政策,通过完善补贴的范围和程度,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来提高种粮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增强种粮积极性。
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实现种粮规模经济
鉴于农户更愿意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现状,国家应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同时对土地集中之后进行的粮食生产,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单个农户生产能力有限,获得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也较不容易。因此,农村土地流转之后,一方面,出让农户通过流转获得一定的补偿取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较大的土地经营者获得更多的土地承包权,形成了规模经济,降低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更大地凸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优势。反过来雇佣流转出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农户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良好途径。国家应该综合利用粮食补贴政策与规范了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来促进粮食生产,提升种粮积极性。
四、结束语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缩小城乡差异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该从优化补贴方式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来保障农民收入,同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来获得种粮规模经济,发挥粮食补贴的优势。因此,國家需要综合利用补贴政策和管理方法,才能促进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国泰民安的治国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琼,刘颖.国外农户粮食储备补贴的主要方式[J].农村工作通讯.2012(24).
9.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篇九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种田效益比较低。随着目前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年轻人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耕田、播种、收割都主要靠请工。据不完全测算,种1亩水稻从种子、肥料、插秧、管理、收割,成本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与收入基本持平,由此带来许多农民宁可买粮食也不愿自己种田现象。二是非农用地日益增多,耕地面积逐年递减。三是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四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政协委员建议:
1.建议改革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制定科学完善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提高用于直补的数额。
2.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完善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机制: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用途,均要按所征用土地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
3.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切实加强农技部门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业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
10.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
19、皖麦
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11.粮食生产效益的调查与分析 篇十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国历来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六年下发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产粮大省。驻马店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该市地处黄淮平原,下辖九县一区,全市总人口8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3万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市耕地面积1239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02亩。常年粮食产量120亿斤以上,占河南省的八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河南省的近七分之一。正阳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02万亩,其中小麦160万亩,平均亩产419公斤。西平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99.08万亩,其中小麦97万亩,平均亩产484.1公斤,这两个县都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对驻马店市粮食生产具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二、调研结果
正阳县与西平县各选取3户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户(小麦播种面积500亩以上),10户分散经营户(小麦播种面积均在20亩以下),同一个县内无论规模经营户或是分散经营户,其耕地的质量、气候条件均相近,耕作水平基本相同。以2009年小麦生产为例,种粮农户种植小麦每亩粮种、化肥、农药及耕种、灌溉、收获时的花费,并按照当地平均一个工时30元的标准计算了每亩耕地的用工花费。通过对数据的汇总与换算,得出正阳县、西平县规模及分散经营农户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的主要情况。见表1、2、3、4。
表中需要说明的:一是所调查的20户分散经营农户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8.5亩,最小的仅4.5亩,平均每户耕种规模10.5亩,所以表中不再一一列出;二是当地种植小麦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据农机部门统计机械化率达到90%,所以耕种和收获都是机械化,其耕种和收获投入均是付给农机所有者的净支出;三是其他费用包括运输、秸秆还田和粮食翻晒的投入;四是由于正阳县降雨充沛,加上农民没有灌溉小麦的习惯,所以大部分农户没有灌溉支出;而西平县种植小麦水平明显高于正阳,大部分农户都对小麦浇了丰产水;五是亩产值是按照农民亩收获小麦的产量乘以实际销售价格得出的,由于小麦品质不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重要结论:
(一)无论是种粮大户或是分散经营户,其种粮的收益都很低。
通过四张表中亩效益一栏我们可以看到,正阳县粮食生产大户种植小麦的亩均收益为477元,西平县为556.9元,而分散经营户的收益更低,正阳县为380.3元,西平县为300.4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规模种植大户还是分散经营农户,种植一季小麦每亩地所获得的收益都是很低的。另外,亩收益较高的规模种植大户如果扣除每亩土地260~46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那么种粮大户每亩地得到的净收益也只有100~200元。据当地农民介绍,驻马店市农民的种植习惯是夏季小麦,秋季玉米,玉米的收益与小麦基本相同。如果按照该市农民人均耕地2.02亩全部种上粮食,则一亩地年平均收益仅有700元左右,农民辛苦耕种一年所获得的收入也只有1400元左右。据统计资料显示,去年驻马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00元,说明农民依靠种粮所得的收入不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种粮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小,农民更多的收入还要依靠多种经营以及外出打工来获得。
(二)在当前同等耕种水平下,规模种植效益比分散种植效益更高。
通过四张表的平均亩效益对比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正阳县种粮大户平均亩效益比分散种植户平均亩效益高出96.7元,而西平县种粮大户的平均亩效益更是比分散种植户高出256.5元。通过表1与表2对比,表3与表4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收益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工成本的下降。正阳县每亩地的用工成本规模经营户比分散经营户节省27.7元,而西平更是节省了113.2元。二是小麦品质的提高。正阳县规模经营户平均每斤小麦的售价是0.95元,而分散经营户的价格是0.85元,每斤相差0.1元;西平县则分别是1.02元和0.91元,每斤相差0.11元。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小麦的品质上。分散经营的农户小麦品种乱杂,难以在市场上卖上好价。而规模经营户由于实行了统一良种,种植的是优质小麦,单收单存,大部分作为订单小麦被企业收走。而西平县的规模种植户则全部作为良种销售给了种子公司。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规模种植不但节约人工,节约投入,而且有利于区域化、良种化、规范化种植,提高产出效益,这实际上就是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三、政策建议
从以上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就稳定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价格。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要想保证粮食的充分供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实行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且收购价格逐年提高,但从调查情况看,补贴力度仍较小,粮食价格仍然偏低。2009年驻马店市种粮农民每亩获得国家的补贴平均为82.84元,加上种粮收入每亩年净收入还不到800元,仅相当于一个农民工一月的打工收入。小麦的收购价格以三级白麦为例,去年为每斤0.77元,今年提高到0.87元,每斤增加0.1元,今年全市小麦的平均单产是845斤,则每亩也仅增加84.5元。况且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抵消了国家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驻马店市政府制订的小康规划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该市已连续六年取得粮食丰收,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速为1%~3%。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仅靠种粮难以实现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也难以实现小康目标。因此,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必须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真正让农民种粮不吃亏、得实惠。
(二)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种粮能手,实现规模经营。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但有利于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提高种植效益,而且有利于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农民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驻马店市户均经营土地只有10.5亩。尽管近几年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已开始进行,但规模还太小。据该市农业局统计,2008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有444748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69%,涉及农户96987户,占农户总数的3.17%。各级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加速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规模经营。这样,既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支持,真正实现城乡统筹、良性互动。
12.中国粮食生产函数 篇十二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 其产品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而不断增加。改革开放至今, 中国建筑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从1978年的4%增长到现在的20%, 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常年保持在6%左右, 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其增加值的增长率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下波动, 年平均波动约5个百分点, 最大波动约9个百分点, 最小约1个。这使我们有必要去探寻建筑业为何不能维持高速增长? 以及为何在明显的增长波动下, 建筑业仍能维持较高的发展总量? 技术效率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长期以来大多学者是采用DEA (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这种非参数法对建筑业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至今尚未有学者使用SFA (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这种参数方法基于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建筑业的增长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因此, 本文将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时变形式, 对我国建筑业产业的劳动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进行全面测定和具体分析。
2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 SFA) 模型设定
由于技术发展能引起技术替代的边际效应变化, 在模型中引入t能使某些斜率系数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本文先设定模型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时变形式:
其中, Yi为第i省建筑业在t时期的实际产出, Kit和Lit为资本和劳动力。式中所有 α 为待估参数。误差项vi为统计噪声, vi~ iidN ( 0, σv2) , μit为第i省建筑业在t时期, 非负的生产技术无效率的随机误差项, μi~ iidN ( 0, σμ2) , 假定其服从理论假设: μit= μi·exp[η ( t - T) ], μi~ iidN+ ( 0, σμ2) , η 是待估参数。通过该式可推出:
技术效率TE = exp ( - μit)
对t求导可推出 η = T E/lnTE, 由此可以看出 η 若为正值表示建筑业技术效率不断改善, 负值则表示技术效率不断恶化。此外, 还可得出劳动、资本、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变化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
3变量选取和模型分析
3. 1变量和数据的收集
本文选取2001—2010年建筑业的省际面板数据 ( 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各指标数据的选取和处理如下: ①实际产出选取建筑业增加值, 并以2000年为不变价格进行平减。②劳动力选取建筑业从业人数 ( 上年年底和本年年底的平均值) 。③资本选取建筑业实际资产净值的年平均余额, 是实际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流动资产的年平均余额之和, 两者分别是先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 2000年= 100) 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 2000年=100) 平减后, 再取上年年底和本年年底的平均值得到的。
3. 2模型的假设检验
不同模型对现实经济状况的解释能力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多个系数假设的联合检验。在非限制性 ( 备择假设) 的估计时, 限制性 ( 零假设H0) 和非限制性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估计值应该是近似的, 所以本文使用似然比例统计量来测量这种相近性: LR = - 2 ( LR- LU) , 其中LR和LU分别是限制性和非限制性模型对数似然估计的最大值。当H0成立时, LR服从混合卡方分布, 自由度为约束的数目。模型限制类型及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全部假设均被拒绝, 说明模型系数的设定均是合理的。
* 非限制性对数似然估计的最大值 LU= 597. 24784; 临界值为 5% 显著性水平下的值, 自由度为约束的数目。
3. 3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Frontier 4. 1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结果见表2。由于 γ 非常接近于1, 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建筑业的实际产出与生产前沿面的确定性产出之间的偏差 ( 即复合误差 ( vit- μit) ) 几乎完全来自于技术非效率。可见, 相较于不存在技术非效率设定的传统生产函数模型, SFA模型能就现有数据得出更合理的经济解释, 因为其不仅可以分析技术非效率对产出的影响, 还可以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来分析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η 的估计值为负值且通过1% 的显著性检验, 表明建筑业行业的技术效率随时间存在恶化的趋势。而技术进步效应 αT虽为负的, 但并不显著, 可忽略。
注: * 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5% 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
3. 3. 1劳动力因素
十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的劳动产出弹性大小顺序并未发生改变, 产业均值西部约比中部多0. 01%, 比东部多0. 023% ( 见表3) , 说明落后地区增加建筑业的劳动投入对产出增长的作用更明显。但这种作用逐年减弱。这是由于建筑业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就业门槛低, 现阶段成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吸收机”,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其次, 劳动产出弹性不到0. 1, 属于非常低的程度, 表现出不断吸收的农民工劳动力由于技术力量薄弱, 所能带来的产出增长量非常少。并且, 劳动增长对产出增长的平均贡献度COBL仅为2. 67%, 更进一步说明了劳动投入不是促进建筑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注: 区域划分原则为: 东部 (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 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 、中部 ( 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 (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 下同。
3. 3. 2资本因素
资本产出弹性的区域差异几乎与劳动产出弹性一样 ( 见表4) 。但资本投入增加1% 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 西部约比中部多0. 17%, 比东部多0. 325%, 落后地区资本投入对建筑业产出所带来的正效应远远高于发达地区。其次, 资本产出弹性的年均值高达0. 770, 比劳动产出弹性大15倍, 虽有小幅波动, 但总体实现增加。若技术条件不变, 一个地区无论是经济落后还是发达, 增加资本投入比增加劳动投入更能提高建筑业的产出水平。可见, 资本投入是建筑业增产的重要因素。
然而, 这十年内的资本增长率与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的波动不一致 ( 下图) , 并且资本增长对产值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仅为28. 24%。说明建筑业增加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于资本投入的增加。
3. 3. 3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率在三个地区的高低顺序与劳动和资本产出弹性是完全相反的, 体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优势。十年来三个地区建筑业的技术进步率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 并且西部地区虽落后于中东部, 但整体的增长速度是与之基本持平的。原因可能是建筑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容易扩散, 即技术溢出效应非常明显, 使得发达地区技术进步能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此外,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高达71. 9%, 表明建筑业的产业发展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依赖性。技术进步率的加速发展以及对产出的高贡献度, 预示着这种加速势头不会减弱, 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产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和内部结构优化。还说明了发达地区之所以在建筑业产业总量上优于落后地区, 是因为技术进步率高且贡献度大, 对产出水平形成叠加效应, 拉开了区域差距。
单位: %
3. 3. 4技术效率的因素
三个地区技术效率变化率的均值基本都接近于0. 4% , 说明建筑业的技术效率没有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而拉开差距, 并且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其原因应该是建筑业产业中的市场竞争和外资进入较为有限, 缺乏竞争。暗示着建筑业产业过多地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干预和影响, 产业内部没有有效地通过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实现技术效率增长。此外, 技术效率的变化率在2003年和2007年呈现巨大波动, 均与房地产行业的过度膨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忠富等 ( 2008) 认为这个时间段内的第一次大波动是由于膨胀起来的庞大建筑施工队伍没有及时进行结构调整, 进入和退出壁垒不对称, 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恶化、产业内分工不合理。同样, 2007年之前的房地产行业也是价格虚高不下, 中国在金融危机席卷下短时间内通过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内需, 使得原本低技术效率的变化率变得更低。由于技术效率降低而增加值在技术进步下仍是增加的, 使得技术效率变化率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度是个负值, 为 -2. 82%。但这并不能说明技术效率对建筑业产值有 “负拉动”的作用。从上图来看, 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技术效率的变化率的折线图形几乎一模一样, 说明技术效率的变化程度是导致建筑业增加值出现波动的根本原因, 决定了建筑业是否能长期稳定增长。
单位: %
4结论
我国的建筑业虽然在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实际上大量的劳动投入对我国建筑业产出增长的影响十分微弱。相反, 增加资本投入更有助于提高建筑业的产出水平。但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 落后地区劳动和资本投入的产出效应比发达地区更大。尽管如此, 建筑业维持高速发展需要依赖于技术进步而非资本增长, 加大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和技术人才培养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建筑业发达程度存在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是发达地区相较于落后地区具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此外, 我们不能忽视建筑业技术效率对产出平稳性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建筑业产业的政策干预和垄断, 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使建筑业技术效率得到快速增长, 推动我国建筑业产业平稳高速发展。
摘要: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时变形式结合省际面板数据, 测算出2001—2010年中国建筑业产业的劳动与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 以及各增长因素对建筑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度。主要结论一是劳动投入对建筑业产出的影响远远低于资本投入;二是相较于资本投入, 技术进步才是中国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三是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决定了建筑业发达程度的区域差异;四是技术效率的变化率与建筑业产出增长的平稳性紧密相关, 政府应减少干预, 增加企业自由竞争, 促进技术效率平稳增长。
关键词:建筑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增长因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
参考文献
[1]Aigner D, Lovell C A L, Schmidt 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77, 6 (1) :21-37.
[2]Battese G E, Coelli T J.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 3 (1-2) :153-169.
[3]刘仕强, 顾国章.基于时变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上海工业增长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 2006 (12) :94-103.
[4]李忠富, 邹心勇, 李国良.中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迁:1996—2005年实证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 2008, 41 (11) :106-111.
【中国粮食生产函数】推荐阅读:
粮食生产状况分析07-27
贡井区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10-25
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10-17
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补制度的几点建议11-18
世界粮食日节约粮食国旗下讲话稿07-27
浪费粮食公告07-21
节约粮食名言08-02
爱惜粮食班会09-28
粮食的阅读答案06-17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