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2024-07-20

课题改革方案设计(共12篇)(共12篇)

1.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一

附件1:

艺术设计大类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项目题目:

一、教学研究类

1.当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研究; 2.当前高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教材需求研究;

3.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艺术设计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4.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和教材使用问题报告; 5.我的艺术设计教学体会和做法;

6.出版社应当如何开发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教材; 7.艺术设计大类教材封面设计研究和实例; 8.艺术设计大类教材版式设计研究和实例;

9.当前各出版社艺术设计大类教材的优点和问题; 10.我为出版社艺术设计教材出版献一计;

二、专业研究类

11.艺术设计类公共基础课教学和教材编写研究;

12.视觉设计类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13.网络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14.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15.包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16.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17.工业设计类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18.产品设计类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19.产品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0.家具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1.时尚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2.玩具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3.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4.空间设计类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5.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6.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7.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8.展示与陈设设计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29.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0.雕塑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1.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2.雕刻艺术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3.纤维艺术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4.金属艺术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5.漆器艺术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6.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7.陶瓷玻璃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8.数字媒体设计类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39.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40.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41.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42.摄影专业教学和教材开发研究;

三、课程研究类

43.色彩课程教学研究; 44.素描课程教学研究; 45.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研究; 46.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研究; 47.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研究; 48.电脑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研究; 49.艺术与设计赏析课程教学研究; 50.构成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51.速写课程教学研究;

52.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课程教学研究; 53.试听语言课程教学研究;

54.原动画设计与实训课程教学研究; 55.数码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56.数码摄影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57.家具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58.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59.服饰艺术课程教学研究; 60.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61.3ds Max室内设计效果图实训课程教学研究; 62.文字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63.品牌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64.版面编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65.版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66.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67.印刷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研究; 68.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69.标志设计项目式教程课程教学研究; 70.招贴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71.商业插画课程教学研究; 72.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研究; 73.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74.图形创意与训练课程教学研究; 75.CI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76.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77.CorelDRAW平面设计实例课程教学研究; 78.CorelDRAW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79.3ds Max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80.3ds Max中级技能实训教程课程教学研究; 81.Photoshop中级技能实训教程课程教学研究; 82.风景写生课程教学研究; 83.书法教程课程教学研究; 84.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85.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86.手绘POP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87.人物形象设计——色彩篇课程教学研究; 88.人物形象设计——美容篇课程教学研究; 89.人物形象设计——发型篇课程教学研究; 90.人物形象设计——美甲篇课程教学研究;

四、多媒体教学应用类

91.色彩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92.素描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93.设计色彩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94.设计素描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95.平面构成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96.电脑平面构成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97.艺术与设计赏析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98.构成与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99.速写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0.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1.试听语言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2.原动画设计与实训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3.数码摄影基础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4.数码摄影技术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5.家具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6.服装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7.服饰艺术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8.景观艺术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09.3ds Max室内设计效果图实训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0.文字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1.品牌字体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2.版面编排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3.版式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4.书籍装帧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5.印刷设计与工艺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6.标志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7.标志设计项目式教程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8.招贴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19.商业插画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0.图形创意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1.品牌形象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2.图形创意与训练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3.CI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4.网页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5.CorelDRAW平面设计实例教程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6.CorelDRAW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7.3ds Max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8.3ds Max中级技能实训教程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29.Photoshop中级技能实训教程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30.风景写生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31.书法教程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32.包装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33.广告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34.手绘POP设计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35.人物形象设计——色彩篇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36.人物形象设计——美容篇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37.人物形象设计——发型篇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138.人物形象设计——美甲篇课程PPT开发和多媒体教学研究。

2.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二

“一设”:即课表中每周低年级开设一节“识字活动课”, 中高年级开设一节“阅读活动课”。这样的活动课, 是一种语文综合性学习, 与语文课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协调发展。它以学生为主体, 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识字和阅读活动, 发展思维, 进行读写结合。开学初, 教师就拟订好一学期活动计划;学期中, 提前一周备好课送交年级组长审核, 并按时上好每一节活动课, 学校行政领导在不通知的情况下推门听课, 将活动效果纳入教育教学工作月度考核。强有力的措施使得活动课有序、规范、科学、蓬勃地开展。

“二定”:一是制定年段研究目标和年级阅读目标。年段研究目标分三个层次:至二年级结束, 较好地认读2500—3000个常用汉字, 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至四年级结束, 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 形成较高的自主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毕业前夕, 爱阅读、会阅读、能阅读的基本素养全面提高, 为初中毕业时达到科学认读的最终追求———母语过关奠定坚实的基础。年级阅读目标就每学期阅读数量、方法、能力、习惯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二是制定阅读制度, 即“一诵二看三读”:课前三分钟诵读古诗或优美片段, 每天中午看书半小时, 每晚阅读不少于30分钟。

“三创”:一是创设校园认读环境。走进校园, 就会置身于文化的海洋。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宣传标语, 花草树木上悬挂着名称标牌, 楼道走廊上张贴着名言警句, 唯美墙壁上镌刻着古诗宋词……这些, 如一叶叶小舟, 载着学子驶向知识的海洋, 走向文化的殿堂。二是创设班级认读环境。精心布置教室, 使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让教室成为学生快乐认读、快乐成长的家园。三是创设家庭认读环境。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活动, 倡导家长为孩子建设小书房, 根据《“书香家庭”星级评比细则》, 每学期进行一次评定, 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物化建设的质量提升。

“四改”:一是改革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 13岁之前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因此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教学实践中, 我校好几位骨干老师身先试行, 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进行“长文‘短教’”。对于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课文, 老师不再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教学, 而是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剪裁, 或删除多余的教学内容, 或舍弃繁杂的教学环节, 突出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这样围绕教材做“减法”, 大大缩短了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 有时一节课能学习两篇课文, 这就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 为进行课内拓展阅读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二是改革教材。 (1) 增加课文宽度。对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文章, 教师选取其情感核心或训练核心, 选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 再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一个教学块, 以拓宽学习领域。这样, 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 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材变“长”变“宽”了, 学习效益也扩大了。 (2) 增用校本教材。近年来, 我校编写了识字教材《春花朵朵》《喜迎奥运》, 阅读教材《独领风骚》《语文驿站》《<三字经>诵读》《童心飞扬》《古诗文诵读》。这些教材分别对应相应的年级, 每学期, 老师带领学生学完语文课本后, 便筛选内容用剩余的近两个月时间组织课内阅读。孩子在诵读与积累中, 增加了文化底蕴。 (3) 增学经典文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引导诵读、背诵国学、诗歌, 阅读、交流儿童文学。国学以《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中的相关内容为主。诗歌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 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诵背历代经典绝句约80首;三四年级诵背唐诗约80首;五六年级以《诗经》《古诗十九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 约80首;现代诗歌以名家短篇为主, 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中外作家的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则, 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国学诗歌的阅读教学, 遵循“不求甚解”“熟读成诵”的原则, 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如竞赛法、情景法、表演法等, 让学生乐此不疲, 出口成诗。对于儿童文学经典阅读, 我们一般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活动, 便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

三是改革作业。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首要之举是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 让无味的抄字写词、做练习淡出学生视线, 让他们有时间去阅读, 有心情去思考, 有目标去追逐。我们曾为学生精心配置过“营养套餐”的作业形式, 周一至周五分别布置“它山之石” (摘抄阅读中发现的优美词句, 或为作文训练提前储备材料) 、“滴水藏珍” (记录短小的、值得珍藏在脑海中的经典名句, 由老师提供) 、“剪报点评” (阅读报纸, 关心时事, 就某一新闻简要点评) 、“实话实说” (留心观察生活, 就生活中的某一见闻有感而发) 、“我的大作” (命题或半命题习作, 学生都自豪地称自己的作文是大作, 常常打印出来张贴, 大家共分享, 还定期装订成册, 自命“我的大作”) 。以上作业的要求很明确:广阅读, 勤思考, 少摘录, 多练笔, 短小无妨, 质量为上, 不让“套餐”套住学生读书的欲望。

这种“营养套餐”, 从写作这个角度说:有观察生活, 有关心时事, 有语言积累, 有自主的习作。这是非常符合写作规律的, 每一“餐”都是有目的, 有实实在在的“营养”的。既是“营养”, 就讲究“均衡”, 讲究“细水长流”, 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我们体会到:这样符合规律、细水长流的坚持, 肯定比那种简单地依靠读“模范作文”走“捷径”的方法, 更有效, 更有益!

四是改革评价。我们编写了各年级《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就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和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 尤其对课外阅读书目、必背篇目及教师导读和学生阅读晋级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老师们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依据, 就有了抓手, 不再搞题海战术了, 而是真真切切地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阅读。

“五办”:一办展示活动。学校积极承办了“科学认读”课题开题、观摩活动及区市语文课堂教学研讨、竞赛活动, 老师们风格迥异、机智幽默、大气洒脱, 孩子们神采飞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令与会专家、教授忍不住拍手称赞, 用“出神入化”“令人震撼”之词评价课堂教学。二办“读书节”。每年的四月是我校的读书节, 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 规定每个学生必读1—2本名著, 必交一份读书成果展示作品;每班必出一期读书板报, 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学校评比一批“阅读之星”“小小作家”等。三办文学社。学生自愿申报参加文学社, 每班每月推荐五篇教师评改后的优秀文章, 由文学社成员选定、排版、编辑, 出一期《童心飞扬报》。四办广播栏目。“红领巾”广播台设置“书香飘溢”“书海泛舟”“书虫感言”等栏目, 每周进行好书推荐, 播放读书心得, 宣传小读书迷。五办各种竞赛。每学期定期开展美文诵读、童谣说唱、书签制作、读书笔记、阅读小报、个人习作集、演讲、写作、故事等竞赛, 让学生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同时, 享受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品尝成功的喜悦。

3.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三

一、委托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

二、申请单位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

三、研究课题

1.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研究。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研究。

4.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

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6.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研究。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制度机制研究。

8.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机制问题研究。

四、具体要求

1.课题申请单位要根据自身研究优势,精心筹建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负责。鼓励组成跨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团队联合申请。

2.课题组负责人须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高级(或相当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此条件的,须有两名同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书面推荐。

3.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挂名或不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作为课题组负责人。

五、申请、评审事宜

1. 申请单位可登录网站:http://tgs.ndrc.gov.cn,下载《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改革研究课题申请书》。

2.申请单位根据自身研究优势选择课题,如实填写《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改革研究课题申请书》,并于2014年6月30日前通过邮寄或快递方式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以邮戳时间或快递交寄时间为准)。

3.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课题评审小组,从研究的创新性、深入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对申请单位的申请书进行评估,重点评估课题研究方向是否可以为改革方案研究制定工作提供参考,择优遴选课题承担单位,并于2014年7月15日前通知承担单位联系人。

六、课题进度要求

1.承担单位接到遴选结果通知后,于2014年7月25日前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签订项目协议书。

2. 承担单位应于2014年8月10日前完成课题研究大纲,提交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审查。

3. 承担单位根据审查结果,对研究大纲进行修改完善,于2014年9月底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提交中期研究报告,并根据要求做好中期成果汇报的准备。

4.承担单位根据中期评审反馈意见深化研究成果,于2014年11月底前提交最终研究报告。

5.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重大课题验收相关管理办法,对最终研究报告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正式向承担单位印发结题报告书。

七、课题研究经费

根据课题研究具体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一般在10万元左右)。

八、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邮编:100824)

联系人:马楠、赵少钦

联系电话:(010) 68505838

68505616

4.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四

信阳师范学院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的《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八项体制机制创新实践的重大进展和实际需要,拟定了第一批招标课题,面向社会招标。

1.传统农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以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市为例

2.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由来和发展趋势研究

3.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4.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5.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地就近有序转移的主要途径和政策建议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7.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主要路径和政策建议 ——河南省信阳市华英集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研究

本次招标的综合类研究课题资助经费标准为每项3~5万元人民币,专题类研究课题资助经费标准为每项6000~10000人民币,要求在2012年12月30日前提交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申报从即日起开始受理,申请者从信阳师范学院科研网站下载课题指南和申请书,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25日。

5.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五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

就罗西中心小学当时的作业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问题:重习题练习,轻知识应用;重练习结果,轻思考过程;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这种作业设计现状令学生厌烦,教师头疼。如何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提高作业质量等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校于2006年10月成立了“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改革研究”课题组。

根据研究计划,本课题已于2009年6月结题,但由于某些方面研究欠深入,成果不太突出,故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又延续研究了一年。经过四年多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有关于学生评价的教育教学理论,确定以“新课标”和中外教育家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工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发展。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人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作业观,树立个性化的作业观,树立多元评价的作业观。

美国教育家华特的有关论述也为我们课题实验提供了理论支持。他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业要改变以往那种机械抄写、重复单调的做法,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

因此我们认为要实现发展性过程评价,就必须在作业设计与评价上改革原来由教师一人布置、批改和单纯练习的方式,建立激励性、民主型的评价制度,强化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想做、乐做、勤做、会做的良好习惯。这样才可能在语文教学上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能力提高的新教学体系。

课题研究工作与成果

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实验。四年来,我们重点从学生作业的形式、内容、评价方式上进行了由浅入深地研究。

(一)作业形式灵活多样

1、实行“菜单式”作业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组设置了语文“菜单式”作业。“菜单式”就是想“吃”什么自己点,“菜单式”作业设计,应先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其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设计层次化,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展示,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菜单式”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针对学生的差异而设计,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也要让学有压力的学生“吃得了”,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就必然要求作业实行“菜单式”分层设计。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

如学完《台湾蝴蝶甲天下》之后,我们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四道有层次性的作业:① 读了此文,说说台湾蝴蝶甲天下的理由。②走近自然,看一看,家乡有哪些蝴蝶?写一篇调查报告向大家汇报。③如果有兴趣,可以用上网、查资料,请教家长等方法向同学们介绍“大红纹凤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的特点。④想象小作文:漫游蝴蝶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完成相应的作业。结果很多学生在完成第一道题后都尽力地去完成第二、三、四道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好胜心,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作业实行民主化,保障学生自主选择权。

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极大地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机械单调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课题组把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学了《火烧云》,带学生在广阔的田野,夕阳西下的时候观察火烧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课文内容。这样的语文作业,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菜单式”作业设计,在继承传统作业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作业内容、形式、方式的改革,基本涵盖语文知识要点,包括基础知识、综合练习、开放练习、生活实践、课外知识等各个方面。不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而且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实现最佳的结合,从而培养他们巧学活用的能力,激发他们独立思考与创新的意识。最重要的是,作业方式民主化,保障学生自主选择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作业形式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有的老师往往将一些背诵改为默写,听说的训练改成了写作,大大地减弱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忙于应付老师。因此,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愿意学、喜欢学,并渐渐地迷上学。具体有以下几类型:

(1)自主型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这一类型的作业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自定作业,培养其特长,发展其个性,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如在学习完《火烧云》一课后,我匀布置学生观察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观察到的云记录下来。结果,孩子们兴致高昂,有的画成画,有的用相机照下云的形态,还有的写成了简单的作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后,在班级搞了作业展评,学生们很高兴。通过这次作业,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走进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2)实践型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唱一唱,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海洋,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启发了思维,激发了想象。

如学了《鲁班造伞的传说》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做这个实验;学完《钉子的故事》一课后,让学生小组表演课本剧,帮助孩子树立勇于克服自己弱点的信心和勇气,懂得尊重他人,知道该怎样和身边的人和睦相处;上完《春风吹》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课外学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

(3)合作型作业,促进学生多向交流。

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已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够,因此作业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作业已不在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所以,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形式。

(4)探究型作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

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及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例如在学完《植物的睡眠》一课后,学生对于植物的睡眠这种现象很感兴趣。因此,我让学生深入研究一下花生、含羞草、胡萝卜、蒲公英是怎样睡眠的。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对植物的睡眠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开始留心观察周围的植物。

(5)创编型作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他们对课本的理解和运用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创编型作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改、说、唱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或加工、整理、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办手抄报、黑板报,或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等。

(二)作业内容体现生活化、差异性

1、作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如利用“三八”妇女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贺卡献给妈妈。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画一幅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敬爱的老师。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这样不仅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陈旧的语文课程理念中,总是认为语文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学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或者把学生作业捆在练习上不肯放松,结果呢?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的乱做一气,这就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

因此,我们认为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除了写一些必要的词语,背一些该背的课文外,不妨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之前,让学生想想乌鸦有哪些能喝着水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佳?经过准备,孩子们想出了五六种能让乌鸦喝水的方法,如用麦管吸,请别的动物帮忙等,并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争吵,最后许多学生还是认为乌鸦往瓶子里放石子的方法最好。当然也有小孩子提出这种方法也有条件限制,即当时旁边没有小石子,瓶口又小,怎么办等等?这个作业设计立足于课文,努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作业内容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慢。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我们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命令式,强制式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因此,我往往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三)学生作业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的形势下,研究小学语文作业评价就是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进行作业评价,不该只是简单的鉴定,而应促进其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到被人尊重和信任,体验到他人给予的支持和鼓励,体验到人与人的真诚相处,体验到个人价值和个人潜能的发挥……在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1)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评价。

优等生充满自信、心情愉悦,但同时又显得自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评价时可采取提醒式,在肯定长处的同时含蓄地提出其自省点以及恰当的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做到扬长避短,更上一层楼。如在对朗读作业的评价时,教师用“你读得很有感情,注意一下长句中的停顿就更好了!”这样的评语。

针对中等生的无为心理采用触动式。这类学生处于中间状态,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这部分学生评价要采用触动式的方式,开启动力点,打气鼓励,使其奋发向上。例如 “别大意,别人正想超过你呢!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继续努力吧!”

针对后进生的自卑心理采用鼓励式,这类学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要多关心,挖掘闪光点,树起自信心,鼓励点滴进步。例如“今天你的听写正确率很高,我真为你而骄傲!说错了没关系,大胆去说就是好样的!”(2)评语评价与言行评价相结合。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关心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特别是当众表扬,亲切的抚摸等行为表露。我们不仅经常用鼓励性的评语激励学生,更重视在作业面批时、订正作业时露出甜美的微笑,投去恳切的目光,送上关爱的抚摸。(3)评价个体与评价小组相结合。

研究表明,合作的学习比竞争或独立学习能创造更好的成绩。我们在班内建立起十个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小组的组建考虑到组内各成员性别比例,兴趣指向,成绩水准,交往能力,守纪情况,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互助小组形成组内异质互补,组间同质可比的结构,这就为学习中开展互帮互助、公平竞赛和评价小组创造了条件。在班内墙壁上,“栽”下了十棵“荣誉树”,周评中作业达标的小组便在自己的树上挂上一个红苹果,学期末可以看到,每个小组都是硕果累累。

评价个体与评价小组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强化集体观念,使学生在集体中互相学习,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4)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自评:学生依据评价标准自评,每次作业都进行自我解剖,要求学生客观全面,评价结果可画红星、红旗、红花。

组评:每周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议、互相学习,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评价结果用激励性语言表述。

班评:每月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发现典型,取长补短,评价结果记录在“荣誉树”上。

师评:依据自评互评情况,以第二人称“你”或以学生在学生间的相互称谓对学生进行评价。评语语言亲切,有教育性、鼓励性、针对性、可读性、导向性。

生复评:他评后,学生写出自己的意见,如:我能行!我真棒!我进步了!我一定努力!

家长评:每月家长对孩子作业及师生评价结果写出反馈意见,使家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

学期评:每学期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总评,评出标兵个人和标兵小组。

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成为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的渠道,学生在参与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课题实验效果与反思

通过以上措施,改变了以前布置语文家庭作业只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作业 量、轻作业质量,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真正减轻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学生乐于读书和勤于写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在实施“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改革研究”实验过程中,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树立了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注重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及格率由2006年的80.6%上升到2009年的98%,综合优秀率由2006年的30.7%上升到2009年的81.2%。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

但是课题研究仍然存在几点问题:

1、怎样将学生的个性化作业与素质测试相结合。传统教育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存在很大不足,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根据新课改要求,怎样将学生的个性化作业与现有的素质测试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素质状况,是我们今后要考虑的问题。

6.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六

一、本课题开设的初衷

我院油画专业学生在经过一年级的基础课后,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工作室学习,在素描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及绘画的形式语言认知都存在很多不足,不利于工作室的教学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造型的主动意识薄弱,对造型表现不肯定,不分析,不研究造型问题;基本艺术素质匮乏,对造型诸因素知识认知较模糊,没有对造型知识性问题进行研究与思考。

2、部分学生虽然有学习热情,但对造型艺术的理解有偏差,只重视技巧与细节刻画等问题,习惯无谓涂改,没有认真感受形体大关系就急于细节的表现刻画,作品表现缺乏艺术感受力。

3、没有意识到基础知识的有机联系与知识性的相通性,认为素描课就是基础课,油画课就是色彩课,没有建立一个相互有机联系的知识基础,难以发挥他们的造型表现力。

课题正是根据以上的问题展开的教改实践,与传统油画教学模式的从“易”到“难”的教学进度不同,课题的安排以知识点作为命题,提出了以绘画形式语言认知实践为目的的命题——黑白形态训练。课题强调启发学生对眼前对象中所存在着的造型基本要素如点、线、面、黑、白、灰的研究,学习如何取舍与组织画面各要素,在生活中发现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课题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造型意识、艺术感受力与造型形式语言的敏锐感觉。

二、课题的安排与要求

设置的课题分为三个单元,每个部分都有相对应的命题实践:第一单元,体会形态韵味;第二单元,绘画形式语言强化训练。如,强化线感觉、强化面感觉、强化点感觉等;第三单元,笔墨趣味与形式延伸。

课题为了让学生重视审视对象的大关系,强调感受,改变一味地追求细节的习惯,课题设计了对绘画表现工具的限制;规定课题中的绘画工具只能使用墨水、毛笔、油画笔、素描纸。以短期作业为主,画幅以16开的纸张为主。

三、课题的特点与意义

1、以知识点为命题的课题教学方式

以命题写生的方式,命题的内容能引起学生对绘画语言进行主动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把注意力放在绘画技法技巧表现上,这样可以有效地通过自身的视觉体验去认识造型规律,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使学生养成主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命题课题的方式,类似于以前我们的创作课安排,是以写生的方式进行的“创作课”,这个类似“创作带领习作”的做法,能使课堂习作学习更具主动性。面对同一个命题,虽然有范围限制,但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的挖掘反而得到了主动和更加明显的展现;对于客观对象某方面的观察反而会更细致深入,对于绘画语言的运用就会更具体和更加个性。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审视和发现。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题虽然是命题的,但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灵触角不同,都有个人视觉体验的独特一面。

以知识点为命题内容的课题教学方式,围绕着知识点进行实践,使学生的学习目的相对明确,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实用性问题。学生在一个有目的性的体验后能领悟其中的含义,积累个人的视觉经验的同时又能提高艺术审美的认知;具备了对绘画语言各因素的运用与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人的理论素养与审美意识。

2、关于绘画工具的选择与限制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水墨作为课题的限定工具,因为我们希望能建立比较合理的“观察习惯”,养成一种从整体出发的感慨认知的好意识。而水墨工具的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我们达到目的。正是水墨工具的特点使得学生下笔不能迟疑,只能概括对象,无暇顾及细节;因为不好涂改,下笔就得准、得肯定,不能被动地描摹对象;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聚精会神快速抓住对象的大感觉。在课程的刚开始,有学生抱怨说自己不会画画了,“说工具的限制让他们没办法刻画,不知道如何深入,只能是画个大轮廓或者一个墨团而已。”其实这就说明了学生有依赖的惰性,原来的造型积累只是掌握了一些表现方法,对造型的认识是建立在“原来的方法”的信心上,当我们限制他们“习惯”,改变了“原来的方法”。他们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就像前面学生所提的“只能是画个大轮廓或者一个墨团而已。”而大轮廓、墨团恰恰是课题设置希望的结果¬¬¬——敏感的抓住对象的大感觉。可以说,水墨工具的特点是培养从整体出发的感慨认识能力的好方法;无形中就要求画者在下笔时要做到心中有形,先概括对象,下笔才能有把握;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主动感受对象,以“形态”的方式观看,而不是“物像”的观看。

从认识问题的方式看, 观察的习惯与使用表现工具的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记得贡布里希说过:“显然, 艺术家只能描绘他的工具和他的手段所能描绘的东西。他的技法限制了他的选择自由。”[1]这是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谈到的一个问题, 是关于绘画工具的选择会对艺术家表现客观对象产生影响。“描绘方式的不同, 表明观察方法的差异, 每一种画法都选择了看上去似乎合理的切入点”。[2]可以说, 绘画的方法就是观察对象的“切入点”。当然, 提出水墨工具的方式并不是否定原来的素描表现方式, 原有的不足是由于认知意识的不足造成的, 并非是工具技法特点产生的必然结果;虽然学生们在使用细铅笔、炭笔等工具时容易进入细节表现而忽略整体这个原因,但这不完全就是工具决定的,主要还是造型意识的认知问题。如果是一位有经验的艺术家他就知道如何在表现细节的同时兼顾整体关系。所以,心中整体的观察方式与敏感的造型意识才是关键,这也正是课题希望通过工具的特点来达到的目的。

3、作业安排与作业幅度的作用

课题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的小画幅短期作业。要在短期内使学生的绘画意识有明显的提高,达到课题设计的目的;单纯的审美意识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量的作业实践,只有在大量的作业中积累个人的视觉体验才能有意识形态上根本的改变。从课题的作业安排中我们获得经验,小幅作业能让学生的作画心态放松,兴趣明显提高;一幅不成再画一幅,反复尝试与锻炼,对眼前的对象充满激情的进行大胆的实验和创造。而且,连续不断的、重复的训练,可以使手和眼尽快地协调起来;进而激发潜能与灵气,逐渐发现个人兴趣点,避免僵化、模式化,有利于抓住艺术本质。而课题后面阶段要求的有系列感或以组画的表现方式的作业要求,能有助于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因为围绕着一个主体,从观察、思考、表达,再观察、再思考、再尝试,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主动的,是动态的,有创造性的。课题实践证明,运用组画、系列画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研究心态,能够养成对问题深入研究的态度。

结语

导师工作室的水墨黑白形态训练课题的设置是结合本工作室的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而确立的,是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的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实践。水墨黑白形态训练课题结合了版画的黑白画与水墨绘画的一些绘画语言因素,拓宽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造型意识,充分体现当代高等艺术教育本科阶段的“厚基础,宽口经”基本要求。课题将技法训练与专业知识的审美教育培养结合,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学生在课题实践中受益明显,在提高造型表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艺术审美素养。为学生在今后的油画专业性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正本.范景中译,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7.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课题研究;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3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44

众所周知“有效学习”是针对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来说的。它必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应用得当的策略和学习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加工,以便在特定时间内有效地落实学习目标、完成预期学习任务的过程。

一、当前研究现状调研

新课改已好多年了,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重点探讨和考虑的问题。人们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有效性学习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以下成果:

(一)理论层面

研究者从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不同科学不同角度对有效性学习进行了研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有:

1.有效学习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一:学生固有的学习经验、已有的知识准备。

(2)内部条件二:学生主动的学习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学生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合理的学习策略对提供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加工。

(3)外部条件: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相当多,包括社会、学校、家庭这样大的学习环境,也包括班级、课堂和同桌等方面。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的具体管理方式和管理公约、同学之间的互相交往和交流特点等都制约和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些无一例成为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

2.学生有效学习的产生需要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内部条件是内因,内因起主导作用。

(二)有效学习的策略

研究成果表明促进有效学习的策略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利用成功体验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提升学习效能感,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说教提升学习效能感。

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才能在学识时积极主动、自觉自愿。

3.教会学生学习策略,包括学生的信息选择策略,掌握和灵活运用高效记忆的策略,把零碎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类别、结构组织起来的组织策略。此外还有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指导策略等。

4.促进学习的迁移。

5.优化学校和课堂管理。

(三)实践方面的研究

实践层面的研究,一方面是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把有效学习理论应用和贯穿到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另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些对经验的积累或理论的应用,又因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和学习领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实践方面的研究涉及解决学生愿不愿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问题,解决能不能学(已有知识经验基础、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的问题,解决会不会学(学习方式、方法、策略等)以及乐不乐学(学习情感、态度等)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的知识不是天生的,由教师辛勤努力传授给的,而是由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获得的。学生可以以自己最合适的方式从不同途径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获得对新知识新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合作、探究、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点拨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而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者。

2.教学要成为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活动,这是因为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型课程使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具有综合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也促进了他们间竞争的关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改变和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促进有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县全面深入新课程改革,由我校承担的《新课改背景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无论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点

(一)研究的目标

1.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有效学习的状况。

2.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学习的基本表现及其发生的条件。(包括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等。)

3.总结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具体教学策略及其应用。

(三)研究的重点

1.重点在于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理论与经验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在学科教学方面,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主。

2.促进学困生有效性学习的研究。

(四)研究假设和特色

我们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实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科学化,效果上达到高效率,教师在教法上形成适应新课改的模式。

8.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八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办法

为推动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建设工作,加强对研究生教育模式、教学思想、学科专业改革和特色化研究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申报立项课题对象

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立项主要面向我省高等学校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个人或集体(含教师、教辅人员和教学管理干部),课题研究负责人和主要合作者一般不超过5人。

二、立项课题范围

研究生教育与改革研究课题是在研究生教育领域中,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

三、立项要求

1、课题研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对提高研究生综合水平和质量进行探讨。

2、课题研究的目标明确,立题根据充分,内容具体,项目方案要有继承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要着眼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着力于教育思想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取得预期成果,对今后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3、课题组成员具备课题研究所必备的业务水平和相应的研究能力,有必要的实际工作积累,研究条件较好,有一定的经费保证。

四、立项程序

1、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分省、校两级,省级分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从2006年起,一般每两年评审、确立一次。

2、课题申请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被确定为校级重点教学研究课题,经课题研究负责人申请,所在学校评议、推荐,可申报省级教学研究课题。

3、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统一受理申报课题并负责进行初审。

4、省教育厅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符合条件的申报课题进行评审。经专家组评审通过的课题,由省教育厅正式立项。

五、研究经费

一般课题研究经费由所在学校自行解决。对部分意义重大的省级重点课题,省教育厅将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同时课题申报单位应投入不低于1:1的配套经费。

六、课题管理

1、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负责本课题的管理和协调,承担本课题的高校负责落实经费,并在人员安排、政策保障和条件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

2、立项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主持人负责把握立项课题的总体水平和研究、实践进度。在课题研究中期,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并向所在学校提交阶段进展报告;对省重点课题,还需向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提交结题报告。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课题主持人有变动,应向课题所在单位报告和审批,并及时报送省教育厅备案。

七、结题与成果申报

1、完成课题立项规定的研究任务后,省级课题应结题。结题应提交的材料为:科学总结或总体研究报告、主要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

2、本项目立项的课题,可以申请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凡申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按其规定的程序、要求申报。

八、本办法由山西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9.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九

三、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收集国内外科研机构有关的成果与发展动态,把握课题研究的任务,围绕重点,既注重理论研究,又紧抓实践研究;既注重自我纵向研究,又积极横向汲取他校已有的成功经验;既注重科学研究,又重视成果推广,并在推广、运用中发现不足,及时矫正、深化、完善研究成果。(1)实验法:分别在低、中、高段年级用科学方法抽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个案研究法:整理典型个案实录,作出分析评点,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3)调查法:问卷、座谈、采访、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及研究效果;(4)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5)观察法:在教学实践中,观察被研究对象的心理有关方面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7)课堂渗透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的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网络对农村城镇小学生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农村城镇小学生热衷网络游戏的原因,特别是游戏成瘾的原因;

2、研究农村城镇小学如何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3、研究符合西部农村城镇小学的网络教育模式,尤其是构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的联动机制。

4、摘引和创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资源,并科学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将研究第一、二方面的内容,研究的难点将是第二方面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学校将学生心理教育纳入了常规教学管理之中,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全校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自觉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课题组在学校的支持配合下,基本构建起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学校家长委员会是这个育人机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由学校牵头,成立“社区工作站”这一专门教育机构,联系相关单位、街道、家长代表参与,建立社区学生图书室、学生专用网吧等教育阵地,分享学校课题组建立的心理健康专题网页、学校“绿色网吧”等主要教育资源。经过三年来的大力推动,联动育人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学校、家庭、社区三者都十分重视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都十分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课题组已经形成教师论文集一本共50余篇,学生征文集三本1027篇,课例光盘二张,专题讲座光盘、教育个案光盘各一张。

4、从实验的直接效果看,实验班级的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明显减少,他们从网络中学习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同时,他们乐观、积极,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5、课题组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心灵驿站”即二小课题试验网站,网站内容日趋丰富,登录浏览人数超过10000大关。

6、课题组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到荔枝、喜神等农村学校作专题讲座2场,听众2000余人,而且效果良好,反响强烈。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以后的研究方向

1、参研人员虽然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可是,他们的理论素养还不够高,缺少总结提炼,不能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理论。

2、目前的研究仅仅针对本校实验年级,而本地的黑网吧到处都是,网吧老板只顾赚钱,未成年上网极为普遍,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正面效果。

3、由于我们属于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硬件设施还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我们学校有6000多名小学生,目前只有3间多媒体教室,200台电脑,还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10.小学语文课题设计研究 篇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题;设计

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可以说,生活有多么浩大,语文学习就有多么广阔,只要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应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引入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来。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丰富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告诉我们,它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小课题研究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必要途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的过程。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的时空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文字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勤于探索,独具慧眼;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符合新课改理念。 基于上述理念,我在引导学生学完小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后,组织学生开展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以表演、演讲的形式,赞美家乡。如“我的家乡好”本地孩子说“我的家乡人杰地灵,钟敏毓秀。有爱国诗人屈原,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有的说“我们这的纽荷尔,长虹等脐橙新品种誉满天下。”“九畹溪漂流更是惊险刺激”来自外地的孩子说:“我家乡的荔枝玲珑剔透,甜润爽口”,学生那对家乡的热爱,那份自豪感真令所有的人震憾。手抄报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及传说、古诗、对联等等。通过这次活动,使语文课堂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确立学习主题,阅读课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学生与自然、社会等问题,它的主题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的整合,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样的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用学科整合的方式,把课文语言转换成画面,形象地再现美丽的景色。同时,有机地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引进课堂,让学生课后自由组合,去查一查、读一读介绍祖国名胜的书籍,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过课堂所得。

三、实施语文激情教学的方式

第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学语言要幽默诙谐。语文教学注重“言为心声”,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有声语言传播知识,而语言就是语文情感表达的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应有的吸引力,教学语言要丰富多彩,表达要形象生动,讲课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性,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传达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他们体味到语文学习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最终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和教师一起创设语文激情教学课堂。第二,课堂教学要张弛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平铺直叙的讲课方式是很难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讲课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张弛有度。在课堂教学高潮时要引导学生达到思维高峰,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热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上获取语文知识。第三,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语文可以教学没有定法,但是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法的灵活性,让课堂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感受到语文学生的乐趣。另外,语文老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运用广泛的学科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臣服教师的学识,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让语文课堂更加富有激情和魅力。

11.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十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同时是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在巩固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的基础上, 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大型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的提高, 而且其研究方法对工科学生在校和离校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 对于有进一步深造要求的学生而言, 它也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 因此如何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效果就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多年教授《数据结构》课程的经验出发, 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基于分层教学和课题答辩的《数据结构》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 希望能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以推动《数据结构》课程不断向前发展。

二、《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现状和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 目前大多数院校《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方面授课教师感觉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先修程序设计知识点掌握不扎实, 而《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中对程序设计要求较高, 因此实践教学结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 本来理论学习难度就比较大, 而实践课程要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程序运行出来, 因此产生较大的畏惧心理, 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望而却步。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本课程高度抽象且学习量大;先修课程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实践动手能力差且轻视实践课程。

三、基于分层教学和课题答辩的实验教学改革

1. 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学基本思想。

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学基本思想: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不能“一刀切”, 实践形式要层次化, 我们进行了实验题目的分层改革,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 分层思想如下:实验分为三个层次, 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其难度由高到低;综合性实验针对具体问题, 应用某几个知识点, 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并上机实现;设计性实验针对具体问题, 应用某一个知识点, 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并上机实现;验证性实验针对教材上的重要数据结构, 不需要学生自己设计, 将给定的方案上机实现即可。当然为了避免同学在选择题目的时候都倾向选择简单实验, 对不同层次的题目给予不同的权值以区分难度,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题目。具体实施过程:以单链表实验为例, 实验题目的安排如下:综合性实验的内容是实现约瑟夫环问题;设计性实验的内容是实现集合的交、并和差运算;验证性实验的内容是单链表的抽象数据类型表示及实现。每个层次大概有3~6个不同的实验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选择合适的题目, 并指导学生区别对待难点、重点和基本点,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尽其能, 体验成功的乐趣。

2. 课题答辩的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

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编程能力、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其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设置实验学时:打破传统的2周1次, 每次2学时的实验学时安排, 采取相对集中的方法。比如我们把18个学时安排到每个学期的后6周进行, 每周1次, 每次3学时。其优点如下:首先, 随着理论课的深入, 学生对前面所讲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有利于安排一些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其次, 实验时间相对集中, 可让实验内容得以连续进行, 尽量减少中断次数;最后, 在前期理论课进行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他们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不够扎实, 因而会自觉加以复习。 (2) 打破传统的所有学生做同一个实验项目的做法, 采取分组做法。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 要求一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实验项目, 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打破传统的学生做完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就算完成的做法。要求每个小组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但要求小组成员对实验过程进行答辩, 依据答辩情况进行评分, 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基于分层教学和课题答辩的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评判。采取的方法是进行公开答辩。成立答辩委员会, 委员由各小组组长担任。答辩分两阶段进行:陈述阶段和提问阶段。陈述内容由各小组根据组员分工情况进行。提问则主要由选择同一课题的其他小组成员参与, 这样可以共同交流各小组在完成课题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答辩过程完全由学生组织和完成, 教师参与指导。各小组的成绩由答辩委员会给出, 各小组成员的成绩则由组长根据组员的工作情况给出。

我们对2010级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采用了基于分层教学和课题答辩式的实验教学, 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实现本层次的要求, 且有强烈的成就感, 对《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学习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 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需要利用实验教学的过程来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为此, 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形成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数据结构》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提出的基于分层教学和课题答辩的实验教学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且做到了因材施教, 不失为一种好的《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马晓波.《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171-172.

[2]朱文球, 文志诚.《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索[J].福建电脑, 2010, (4) :34, 46.

[3]孟佳娜, 孙雪莲.“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0, (5) :272-273.

[4]王伟嘉, 张立, 石岩, 张洪萍.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 (13) :155-157.

[5]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 (C语言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田鲁怀.数据结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12.课题改革方案设计 篇十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获得国际认同和普遍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所谓研究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此切实转变方式和习惯,营造开放的课堂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自己去揭示,知识让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去发现,点拨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和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该课程基于提高“发展性学力”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力”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力”,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贴近,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多渠道的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的养成,充分发掘潜能,进而陶冶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

实践证明,研究性没有失败者,它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精神,并迈出了向成功攀登的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首肯。

众所周知,学科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目前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因而,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大趋势,尤其要努力履行“求实、求精、求新、求活”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视野,着重夯实双基,为终身奠基,争创一流的质量,而“研习”正是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理想境界的可行途径之一。

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尽管大家已作出了极大努力,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应试的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研习”领域不仅存在盲目性、片面化、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问题,并且宏观上展开的多,具体学科的讨论尚在起步阶段,况且人科尤其是科仍属薄弱环节,研究力度亟待强化。何况今后必然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免存在种种误区、偏差,那么研究性在改革实践的课题研究呼之欲出。我们将以务实、开拓、创新理念,与同仁抛砖引玉,共同切磋。

二、研究目标

该课题坚持素质根本导向,力求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诸原则,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的运用,注重过程和的实践与体验。由此我们应以为主体,遵循学、心理学科学理论与原理,立足于我校教、学、考实际,以转变的方式为切入点,力求坚持一个核心(整体素质);确保两个结合(改革与科研、课内与课外);推进三个转轨(观念、内容、手段);处理四个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兼顾;教师的教与的学相同步;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协调)。现代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先的宗旨,以资源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创新为基点,转变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为此,势必要求教师寻求以创新为本质的新策略,优化内容,试行探究式、情境式、参与式,以提高的兴趣和实效。

三、研究条件分析:

该课题在广泛借鉴各地研究性实践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个人反复酝酿和同行的切磋交流,现已具备充足的主、客观条件,主要有:

(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趋势,为改革和“研习”创设了优越的环境。

(二)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课程(试验修订稿)》、《全日制普通高级大纲(试验修订版)》及相应的新教材,并逐步推广实施,最新大纲附设了22个研究型参考,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等。南京金陵的816名围绕402个专题展开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研究性课程从新学期开始走进了我省课程,这些为“研习”提供了正确导向。

(三)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领导重视教科研,教师的现代技术十分过硬;同学们积极参与,并已初见成效,所有这些为改革和“研习”营造了优越环境。

(四)各地改革的深入展开,并且目前一批研究性课程集脱颖而出,都为“研习”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自从有了你下一篇:工作会议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