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共11篇)(共11篇)
1.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篇一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整合市内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金三角”和“三山环线”精品线路。在“金三角”(三苏祠、黑龙滩、彭祖山)旅游线路打造中,进一步完善《眉山市“金三角”旅游产品线路开发实施方案》,加快成都至黑龙滩快速通道、彭山南湖大桥工程建设进度,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完成彭山至黑龙滩旅游道路的勘察规划。在“三山环线”(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旅游线路打造中,进一步完善“三山环线”洪雅段后续建设工作,完成好七里坪国际避暑休闲区一期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做好S305线洪雅至雅安(洪雅段)建设工作。把眉山建成成都和雅安人休闲的首选地。
(二)继续加强四大精品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按“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把四大精品景区打造好,把四大精品景区打造成进入性好、设施优良完备、内涵丰富并且有鲜明特色、管理严格规范、服务热情周到的景区。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东坡文化与三苏文化系列,着力营造东坡文化氛围,修建黑龙滩水上娱乐项目,开发瓦屋山森林探险项目等,提升旅游的品质。加强市内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联系和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三)加强旅游景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销旅游产品。搭建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召开景区旅游新产品研讨会,对旅游新产品的形象定位、产品设计包装、配套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高景区品位和挡次。抓好市内各旅行社的配套建设和培训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加强与成都、乐山等地旅游协会的合作,力争上线,争取成都、重庆等市的旅行社推出眉山一日游或二日游的项目。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旅游发展环境。在市内广场、重要交通路口等路段设立旅游标识牌、广告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眉山景区景点,提高眉山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来眉旅游。与此同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加强对涉旅的酒店业、交通业、商业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让游客有安全感和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游客来宣传推介眉山。
2.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篇二
1 我市规模型农业的现状
我市具有发展规模型农业的良好基础。一是人均耕地较多。全市耕种面积82.46万hm2, 户均耕地面积1.4hm2, 人均耕地面积0.39hm2, 人均耕地高于全省0.21hm2的平均水平。二是耕地自然条件良好。全市常用耕地大部分地势平坦, 适合集中连片经营、机械化作业和发展规模经营。三是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高。目前,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19万k W, 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68%, 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四是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较快。全市现有种植大户4670个, 养殖大户6万个;注册家庭农场1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838个, 加入和带动农户22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37.3%;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03户。五是规模经营步伐加快。种植业方面, 全市流转土地5.9万hm2, 占农村承包土地面积的13.9%, 其中水田流转比例占70%以上。经营面积在10hm2以上的规模经营组织1045个, 经营总面积23875hm2, 占流转面积的39.8%。养殖业方面, 全市现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669个, 规模畜禽养殖比例达到80%,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六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不断创新。
目前, 我市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主体型、村委会领办型、种粮大户经营型等4种模式, 涌现出东福米业公司流转土地1000hm2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龙潭金珠乡西部4村土地整村流转、蛟河新站镇种粮大户黄金太流转200hm2土地发展甜粘玉米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实行“五统一”等一批规模经营典型。
2 存在的制约因素
我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农民存在思想顾虑。特别是老年人, 由于对自己未来预期不确定、对国家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政策不确定, 特别是二轮承包面积以外耕地没有确权, 这些土地将来是否是自己的不确定, 三个不确定导致农户不敢流转土地。二是流转效益不高, 特别是旱田流转效益更低, 难以调动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是规模经营主体数量不多, 带动能力不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家庭农场处于萌芽状态,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起步阶段。四是财政投入不够, 扶持力度小;土地流转一次性投入较大, 而农村金融政策不完善, 信贷门槛高, 融资困难, 规模经营主体普遍资金不足, 制约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
3 发展规模型农业采取的措施
3.1 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
市政府出台《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从税收、用地等十三个方面构筑政策扶持体系;从农民培训、技术指导等七个方面构筑社会服务体系;从组织建设、典型培树等五个方面构筑组织保障体系, 全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民间资本组建农业经营主体, 进入农业领域投资, 参与设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项目经营, 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经营。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通过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等多种方式, 开展规模经营, 成为专业种养大户;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积极引导, 逐步规范, 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品牌信誉高的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提升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 建立稳定的标准化原料基地。
3.2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的重点区域为平原, 难点为旱田。要从破解难题入手, 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 实行分类指导。在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好的近郊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城市周边大力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 实现种植农业规模经营;在旱田集中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种植甜糯玉米、杂粮、经济作物等比较效益高的特色品种, 建设标准化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提高旱田规模经营效益。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大力推行委托代理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 探索试行土地信托制和建立土地流转租金以粮食产量及价格为依据的土地价格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县、乡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纠纷调解仲裁机构, 筹划构建市、县、乡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行农民集中居住, 整理出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进城, 让更多农民离土不失地, 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加大典型宣传力度, 重点推进集中连片流转, 推动土地向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3.3 搭建发展“三大平台”
3.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篇三
大力发展旅游业,顺乎时势。旅游业属 “ 朝阳 ” 产业,发展旅游业对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扩 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都具 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旅游业的基本情况
二、我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认识水平不高,自我宣传意识不强
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 基础比较薄弱, 个别部门及领导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在经济发展中 所起作用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简单地把旅游业看作 “ 游山玩水 ” 的消费行业。对于旅游业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统一的认识。前几年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自我宣传包装的重要性,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旅 游业的发展。我市旅游宣传意识不强,手段形式单一,档次低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 够。
2、缺少总体发展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旅游名牌
长期以来,缺少具有代表性、大手笔、标志性的名牌旅游景点景区, 造成我市旅游开发缺 少新意,品位不高,形式单调,地方特色不浓,在游人心中印象淡漠,没有位置。在省内、国内的旅游市场中,缺少竞争力和吸引力,缺少品牌效应,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薄弱
我市绝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 其思维方式和经营思路 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服务不规范、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旅游 导游人员队伍和旅游管理人员队伍, 尤其是外语导游人才短缺。整个旅游业的管理十分薄弱, 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3、旅行社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行社的市场化进程是在国家总体改革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日益深 入, 而没有先例可循, 势必导致改革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改革中出现的大多 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认识比较模糊,对一些问题的出现准备不足。比如,在 80年代中后期,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为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采用了部门承包 等手段,旅行社业是新兴的行业,不存在职工生产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但是,也 参加到“改革”的行列中来,搞部门承包,结果出现了一大批个人经营、挂靠经 营的旅行社,导致旅游产品质量急剧下降,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但是,这些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最终都得到了澄清和解决。就目前来看, 我国旅行社行业存 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 产权制度和企业机制落后。从总体上看, 迄今我国旅行社真正完成现 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较少, 大部分还是传统的独资企业和翻牌公司, 还有一部分是 名为国有、集体或公司制企业, 实际则是个体或私人合伙企业。这些企业多数内 部机制落后,经营管理手段单一,产权关系及责、权、利划分不明确,管理制度 不科学、不健全或不落实。
第二,网络化、集团化程度比较低。目前的状况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社网 络和集团在总体上还比较少, 大部分旅行社没有形成或加入网络, 仍在各自为战, 业务操作仍处于临时、简单协作阶段, 业务伙伴关系不稳定;已经建立的旅行社 联合体和集团,要么规模还比较小,要么是联系不紧密、不稳定,集团内部机制 比较落后, 行政色彩较浓, 真正以资产纽带紧密联系的全国性、区域性旅行社网 络和集团还很少见。
第三,绝大部分旅行社规模、实力、业绩一般。从近两年年检情况看,占全 国国际旅行社企业数量不足 1/10的百强国际旅行社,其外联、接待等业务经营 量占到总量的 50%~80%;国内旅行社百强仅占企业总数的不足 2%, 其业务经营 量则均占 10%以上。这足以说明大多数旅行社的规模、实力和业绩有限, 也昭示 了作为行业排头兵的百强旅行社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形成网络、建立集团的必 要性和可行性,实力强大的旅行社建立网络、吸收成员的空间非常广阔。
第四,从总体上看,旅行社的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组织接待能力和质量 保障能力较弱。从近年的年检和统计资料看,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 但通过旅 行社组织和接待的仅占百分之几。
4.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篇四
特色品牌的调查与思考
乡村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刚兴起的,因而,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也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谁在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方面抢得先机、拔得头筹,谁就能在乡村旅游业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取得最后的胜利。
今年上半年,党校课题组围绕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情况,先后走访了张桥镇的西桥村、曲霞镇的印达村、黄桥镇的祁巷村、姚王镇的桑木村、宣堡镇的江苏古银杏森林公园与郭寨村、虹桥镇压的森萱农庄、滨江镇的三泰农庄、广陵镇的普丰生态园,召开了10次座谈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几年来,我市依靠独特的生态产业优势和地方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在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进一步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
乡村文化旅游是在乡村旅游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旅游就是以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文化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乡村文化旅游,旅游是形式,文化是内容,文化是关键。乡村文化旅游要求旅游项目要有一定的文化品味,有教化美化功能。使旅游者在旅游中既获得美的享受,又得到教育和启迪。乡村文化旅游已在各地悄然兴起,但只有形成品牌才具竞争力。
对于什么是品牌?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如下: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所谓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就是指作为旅游产品之一的乡村文化旅游这种产品中著名产品的牌子。正如格力、美的、春兰等是空调产品中的品牌一样,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就是**乡村文化旅游的一个品牌。任何产品要成为品牌,都必须经过认真的打造。
(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意义
品牌就是名片、招牌,就是资产、实力,更是附加值和效益。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对乡村文化旅游经营者、乡村文化旅游企业、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由于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我市农村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和优化,在农村中,服务业占比2012年较2011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2、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通过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可以使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农民致富的目标。据统计,我市乡村文化旅游搞得好的乡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较临近乡村提高了1200多元。通过集体土地、鱼塘等的出租等,也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滨江镇的三泰农业生态园每年给卢碾村带来近三十多万元的收入,宣堡镇郭寨村的文化休闲旅游也给郭寨村带来近三十多万元的收入。
3、促进文明风尚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行为。
4、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的综合治理、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的要求,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解决目前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问题的最佳模式。
二、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成绩
1、政府给力氛围初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而把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作为重中之重。首先,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制定了推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全市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其中对乡村文化旅游作了专题规划,这为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奠定了基础。其次,建立了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市旅游局”,设立了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明确了人员和职责,理顺了体制,为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三,专门设立了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资金。在市服务业引导资金中拿出部分来鼓励和支持旅游业发展,制定了旅游品牌创建的奖励政策。如对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每年投入扶持、奖励资金1000万元,对黄桥古城区建设、维修每年投入扶持、奖励资金600万元,而且已投入数年。这就为全市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这些努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氛围初现。
2、品牌打造初见成效。经过近几年的多方努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呈现出项目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高、品牌越来越响的良性发展态势。截止目前,我市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特色景观名镇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文化旅游点10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文化旅游点2个,三星级乡村文化旅游点4家,还有业态丰富的生态园、农家乐、农庄、乡村休闲中心60余家。其中,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陵普丰生态园、森萱农庄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小南湖生态园、三泰农庄、桑木生态园、西桥生态园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黄桥祁家巷村获评“江苏最美乡村”,曲霞镇印达村获评“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区,江苏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凤灵集团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黄桥镇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发展黄桥旅游已写入江苏省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黄桥正在积极申报国家4
A级景区。
3、品牌效应日益凸现。以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杨根思纪念馆、江浙独立支部等基地为景点的红色旅游,以黄桥古城区为景点的古镇文化旅游,以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广陵普丰生态园为景点的绿色旅游,以洋思中学、黄桥中学等为基地的教育旅游,以新街现代农业生态园为景点的农业科枝旅游,以宝塔湾、庆云寺等为景点的宗教旅游等已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对外名片。2012年,全市乡村文化旅游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近2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近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3000人,带动近2万农民增收,乡村文化旅游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农村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可见,乡村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支柱和重要的增长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如泰州的姜堰区、兴化市、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等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在质量上全市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级5A级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意识不强。**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人杰地灵的地方,它西临长江、水网密布、交通便捷,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充裕,而现在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却不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农民或村干部,他们的品牌意识不强,没有把品牌看作是影响自身长期发展的资源,没有意识到品牌对于提升自身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巨大作用。加之**人传统的小富即安的意识较强,因而,在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
2、文化内涵不深。**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地方,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银杏仙子的神话、季三嗒子的传说、岳家军的历史、新四军的足迹等等,历史上的文化名人、革命英雄也是不胜枚举。目前我市乡村文化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由于乡村文化旅游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或村干部,受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大都缺乏文化内涵,产品定位不准,大多数文化旅游项目都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很难形成品牌。
3、人才严重短缺。由于乡村文化旅游是近两年刚刚兴起的一种旅游产品,因而针对乡村文化旅游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开发人才、销售人才等在市场上都很缺乏。成立时间不长的市旅游局和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还未曾对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实际上许多乡村文化旅游点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职,从业人员由当地农民担任,专业素质普遍低下,因而乡村文化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全市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
4、政府投入不足。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投资我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工业资本、商业资本、村集体资金、个人资产等,政府投入很少。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同时,有效的融资平台尚未搭建,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缓慢。据调查,我市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只有两项,一是每年拨付1000万元支持宣堡乡村文化旅游区发展,累计投入达4000万。二是每年拨付600万元支持黄桥古镇文化旅游区发展,累计投入达2400万元。显然,这与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要求相距甚远。
5、旅游交通不便。公共交通、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不配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乡村文化旅游景点都在农村,虽然**市早已实现了村村通工程,自驾车可直达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但城乡公交基本没有直达乡村文化旅游景点的。如想乘城乡公交去旅游,公交车只能将人带到有关乡镇,下车后还要步行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乡镇的出租车很少)十分不便。如宣堡的古银杏森林公园、曲霞印达村、黄桥祁家巷村、虹桥的森萱农庄等就是如此。加之过去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盲目发展,因而我市乡村文化旅游景点虽不少,但地域上分布广而散,组织旅游线路的难度很大。这也制约了全市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
三、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思路和建议
(一)打好品牌战略牌
1、意识要强化。强烈的品牌意识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决定了品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关系到品牌建设的力度和深度。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主体固然是乡村文化旅游经营者,但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组织也是参与者,所以,不仅乡村文化旅游经营者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而且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组织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从上到下尽快形成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浓烈氛围。
2、规划要先行。没有规划,很容易导致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还容易打击广大投资者和经营者对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如沿江湿地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尚未编制专项规划。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只能由政府或主管部门来制定和监督执行。政府或主管部门在制定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时要根据景观类型和交通条件,有选择地重点开发和创造开发,避免相互模仿、重复开发;要协调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之间、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的衔接;要充分利用传统旅游景点知名度高的优势,提高乡村文化旅游知名度,带动乡村文化旅游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3、品牌要定位。通过对市场消费趋势和竞争态势的调查分析,选择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策略,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为自已的品牌在市场上选准一个明确的、符合消费需求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定位。
(二)打好特色文化牌。
文化品位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新生长点,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别性的核心元素。针对目前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普遍存在的文化内涵不深的现状,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急需创新思路,提高文化品位。从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的角度,我们认为**可重点打造以下几大板块,集体打包,推向市场,创建品牌:
1、黄桥板块。重点以黄桥古镇、古溪镇、祁巷小南湖为中心,挖掘古镇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祠堂文化、饮食文化等,引导游客吃黄桥烧饼和祁巷八大碗、品古镇风情、游览胡锦涛祖父开的茶叶店及何氏宗祠、缅怀黄桥战役牺牲烈士、参观东方禅寺等。
2、宣堡板块。重点以宣堡古银杏森林公园、根思陵园、新街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中心,挖掘银杏文化、红色文化、养老文化、饮食文化、农业文化等,引导游客凭吊根思烈士陵园、观古银杏树、打白果、呼吸清新空气、吃宣堡小馄饨与刘陈猪头肉、食各种白果佳肴、赏奇异花草、当一天农民等。
3、沿江板块。重点以庆云寺、虹桥森萱、滨江三泰为中心,挖掘以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以江鲜为主的饮食文化、以江上垂钓为主的娱乐休闲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等。引导游客参佛、钓鱼、吃河豚等江鲜、尝新市复烧饼、畅游长江、访陆文夫故居等。
4、沿靖板块。以曲霞的印达、广陵的普丰园、张桥镇的西桥村为中心,挖掘灯文化、节庆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等,引导游客吃曲霞蟹黄汤包及生态健康食品、观灯、赏珍稀植物、参佛、做一顿农家饭等。
(三)打好人力资源牌
乡村文化旅游要上规模、上档次,提高水平,最终形成品牌,关键要有高素质的经营性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包括这三支队伍:一是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经营者)队伍;二是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人员队伍;三是乡村文化旅游市场营销人员队伍。
1、培训从业人员。要通过教育、培训与引导等方式,对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经营者)进行接待礼仪、服务规范、卫生常识、安全知识、农业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另外,要加强环保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全方位提高从业人员(经营者)的素质。实行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障乡村文化旅游的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2、培养专门人才。乡村文化旅游的专门人才是指具有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市场信息分析、农家菜肴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素养的人才。要鼓励市内各类职校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工作,有条件的应开设相关专业,增加培训课程。大力发展乡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3、招引各方人才。对具备条件,有意涉足乡村文化旅游的农户和农民,尤其是对毕业的学生、复员退伍军人、农村“能人”以及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创业辅导和培训,鼓励他们进入乡村文化旅游行业,为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人才保障。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智的力度,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用丰厚优越的待遇吸引外地人才,让外地的这方面的人才也为我所用。
(四)打好政府扶持牌
1、提升管理级别。结合省委省政府推进泰州综合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发挥**省直管县体制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综合改革。在发展我市乡村文化旅游集聚区的基础上,探索设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实验区,借鉴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提升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的级别,既让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品牌的打造,又让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享受到“一区四园”同样的各项优惠政策。
2、完善相关政策。今后我市应在现有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对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创建的扶持、奖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联合推进机制,成立由农业、工商、国土、税务、卫生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工作小组,明确要求各部门全力以赴配合支持,既要确保坚守政策底线,又要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要求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既要强化管理,又要确保审批最快,办理证照等各项费用最低;国土部门用活土地政策,优先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用地;税务部门做到各项税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还有在信贷方面,制定和出台一些可用农村房屋、土地、鱼塘、注册商标、林木、大型农具等抵押贷款的政策、办法来。
3、加大资金投入。从苏南和其它一些成功地方的做法中可以看出,政府对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扶持力度都很大,动辄都是数亿元、十数亿元,而且一扶持就是数年、十数年。如泰州市姜堰区的溱湖旅游景区,2003-2012年,全市旅游项目及配套累计投入财政及财政担保信贷资金12亿元以上,吸引社会投入35亿元左右,使姜堰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溱湖风景区创建为泰州首家、苏中第三家5A级景区,2012年底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再如在法国,凡是取得“法国居住所合格证”和“欢迎到农场来”标识资格证的农户,进行房屋维修时可获得由欧洲、法国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50%补助。与他们相比较,我市对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4、加快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推进交通、饮水、电力、邮政、电信、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着手推进集散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点污水处理、厕所改造。改善乡村文化旅游点交通、住宿等条件,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另外,加快完善乡村旅游指引标志体系,尽快建立通往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的公交专线,将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之间的公交连成线。如印达到普丰园、三泰到森萱等。
(五)打好宣传营销牌。
正如任何产品都要做广告、搞营销一样,乡村文化旅游也要搞好宣传营销,特别是乡村文化旅游形成品牌后,更应如此。姜堰溱潼和兴化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1、宣传力度再加大。加强与宣传部门和旅行社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旅行社在宣传、推广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上的积极作用,重点是搞好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策划和包装,帮助乡村文化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服务产品形象。支持他们到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乃至中央电视台做广告。支持乡村文化旅游经营者参与省内外旅游展销会,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产品促销会、展示会、说明会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2、组织程度再提高。首先,在市旅游局下成立乡村文化旅游总公司。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开展招商引资,实施强+强联合战略,把乡村文化旅游做大做强。其次,在各乡镇或相邻乡镇成立乡村文化旅游分公司。如黄桥分公司、广陵分公司、曲霞分公司、虹桥分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旅游点)”、“公司+农户(旅游点)”等形式,整合分散的旅游点,设计出**的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再次,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和协调服务,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5.对金麦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五
周志龙
2012年3月20日
旅游业包括很多液态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者与旅游资源、旅游消费、旅游交通与旅游服务、旅游文化、旅游宣传、生态旅游等。本文主要对铺口乡金麦村当前现状,简单分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金麦的旅游市场促进金麦发展,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一、基本情况
金麦村位于铺口乡西面,距靖州县城22公里,距铺口乡集镇9公里,与本乡木山村、五星、坝阳村交界,西边与三秋乡交界,金菜公路贯穿全村,正在建设当中的上型水库金麦水库位于该村。金麦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1485人,党员35名,劳动力约900人,民族全为苗侗少数民族;全村总面积4.5万亩,其中稻田1856亩,旱地116亩,人均耕地1.25亩,林地3.5万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2011年人均年收入3561元。
二、旅游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距县城仅22公里,距铺口集镇仅9公里,交通方便,如果路全部修好,从县城到金麦不超过半小时。
2、正在建设的金麦水库。作为我县最大的水库,建成之后在发挥其正常灌溉、发电用的的同时,带来了气候环境的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无穷资源。
3、较好的生态环境。全村范围内基本上森林全覆盖,空气清新宜人,是休闲好处所。
4、民族风情,另一个发展旅游的热点。金麦村民全为少数民族,住着最古老传承的木房,民族风情浓郁。
三、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建议
综上所述,对金麦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建议以生态休闲游与民族风情游为主,这样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既能吸引本地人周末的放松旅游,又能在生态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民族风情吸引外地游客。
四、旅游建设上的几点建议
1、做好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规划也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对目的地或景区的长期发展提供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作为金麦的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该产业的长远发展。
2、在理念上坚持策划先行。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因此地发展理念上,坚持策划先行,而且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开发发展的前景。
3、在实施中坚持规划策划计划三位一体,稳步推进。在实施过程中,不论实施建设哪一部分,坚持按规划进行,策划好全过程,计划做到细致周密,稳步推进。就目前而言,在金麦移民过程中,属后靠安置的,在建房过程中,就可以考虑建民风风味更浓郁的房屋,稳步推进。
4、从现在开始做 好宣传工作。一个旅游地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目前金麦水库还没有蓄水,还没有优美的水面,但宣传工作应尽早起动。
6.对崇明岛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篇六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H.Ceballos-Lascurain) 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 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 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从其定义来看, 生态旅游的内涵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回归大自然, 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 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 探索和认识自然, 增进健康, 陶冶情操, 接受环境教育, 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二是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不论生态旅游者, 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 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 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
二、崇明岛生态旅游建设发展目标
依照《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 根据崇明岛岛域自南向北的地带性规律, 结合岛域东西两端的特色空间要求和道路布局特征, 整个岛域总体布局将形成五大功能分区。 (1) 崇东分区:以生态示范、休闲运动和国际教育为主体的门户景观区; (2) 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办公总部和休闲居住为主体的中央森林区; (3) 崇北分区:以主题乐园和生态农业为主体乐园旅游区; (4) 崇南分区:全岛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的田园式中心城区; (5) 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和滨湖度假为主体的东方日内瓦式景湖度假区。
至2020年崇明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 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一级环境大气标准, 届时森林生态系统将成为崇明岛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崇明岛将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最为优越、自然环境独具特色的地区之一, 成为上海向全世界展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类生态环境与生态活动的示范岛区。
三、目前崇明岛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 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游客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足, 不遵守公共的规章制度, 在旅游景点搞破坏, 不良的旅游行为, 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二) 生活垃圾污染现象突出
随着生态旅游热的上升, 崇明岛这片美丽净土受到一系列的破坏。旅游景点垃圾偏多, 其它的如阴沟污水、汽车尾气、室内空调排热等都给整个岛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污染, 这是与崇明岛生态旅游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三) 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岛内外交通不够便捷, 岛外交通承载力波动较大, 黄金周客流量大, 接待能力存在不足, 给旅游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不能满足大批量顾客的需要。另外宾馆、景区接待可以满足日常旅游活动的需要, 但旅游旺季宾馆接待超载, 黄金周崇明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趋于饱和, 前卫村出现超载情况。“吃饭难、住宿难、购物难、停车难、入厕难”的基本问题也是最要待解决的问题。
(四) 崇明岛生态旅游节庆活动知名度不高
崇明岛生态旅游节庆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强, 对外开放度不高, 人们对崇明岛生态旅游的认识和了解不够, 大多数游客知道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也有不少人知道前卫村、西沙、东滩和候鸟栖息地, 而对于其它的景点知道比较少, 从而影响了崇明岛旅游业发展。
(五) 旅游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崇明岛旅游景点服务人员没有统一的管理, 专业知识不硬, 这样不能给游客满意的服务。宾馆接待人员等一批从事服务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四、崇明岛发展生态旅游业对策建议
(一) 提升岛内外交通承载能力
以长江大桥开通为基础, 以崇启大桥建设为重点, 推进岛内公路建设, 提升配套水平, 完善交通一体化网络体系, 促进交通便捷, 提高游客的接待能力。
1、加速建设轨道交通
加速建设轨道交通对于增加境内外游客有着决定性作用。依据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尽快将轨道交通9号线延伸至崇明岛陈家镇和横沙岛, 轨道交通1号线延伸至城桥新城。
2、完善崇明岛岛内公共交通
增加公交枢纽站, 多设站点并增加通往热门景点的公交车数量和指示牌, 方便游客出行。
(二) 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加快新建旅游设施, 如酒店、宾馆和公共厕所、停车场、购物中心、游客咨询中心等, 避免在旅游旺季出现“吃饭难、住宿难、购物难、停车难、入厕难”的基本问题。
(三) 加大宣传崇明岛生态旅游的力度
加快建设和完善崇明岛生态旅游的宣传网站, 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 增强崇明岛生态旅游对外开放度, 同时为游客提供旅行过程中吃、住、行的信息, 提高旅行的便利性;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画册、广告牌等各种传播媒体, 宣传推广, 树立崇明岛生态旅游品牌, 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高旅游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四) 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
1、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必须加强人们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 改变人们的不良旅游行为。如借鉴澳大利亚的生态旅游公司, 聘请少数在环境方面资深研究的人员当导游, 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知识解说。其次可以在各景区派发“生态旅游准则”相关宣传手册, 在指引游客的同时能更好地让他们了解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并倡导更多的人加入环保者的队伍, 用口号和以身作则的行动宣传和感染, 以达到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作用。再次, 还应充分利用崇明县前卫生态村生态学科普教育基地, 加强示范和生态宣传教育。
2、运用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法制宣传, 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 运用法律、法规等保护生态环境, 在生态意识还不太强时, 加强有关法律执行检查力度, 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行为。
(五) 开发与设计特色旅游项目
根据旅游者不同的心理需求并利用崇明岛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以及当地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 适时在各景点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 打造多元化和富有崇明岛特色的旅游项目。譬如对户外运动爱好者和商务者, 可以投资专项的旅游产品:攀岩、赛龙舟、赛游艇、高尔夫、户外游泳等;对于偏爱休闲活动者, 可以进行垂钓、野营、植物采摘等农家乐、打造天然养生馆等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更能增强旅游过程中游客的愉悦性、体验性和参与性, 从而提升崇明岛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 提高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平
推进各类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按照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对导游进行讲解培训;对饭店酒店等服务人员进行服务技能和水平的培训。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崇明岛域总体规划 (2003-2020) [EB/OL].http://www.smmail.cn/smmail/ggxx/bmfwnew/zfyw/userobject1ai282234.html2001.1.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7.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篇七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它在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扶老、助残、济困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慈善团体及组织的成立,更促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负责人担任市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德高望重的在职、退职负责人担任会长,自2005年3月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组织网络初步建立,慈善捐赠、慈善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市民政局组织专门班子,就我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慈善机构的大力倡导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慈善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1、慈善组织日趋完善。2005年,我市成立了慈善总会,并制定出台了《**市慈善总会章程》和《**市慈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市慈善总会组织了换届选举,将市级机关多个部门吸纳为会员单位,乡镇建立了慈善办事处,全市基本建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2、社会参与日益广泛。通过持续多年的宣传,特别是开展慈善捐赠和救助活动,慈善精神深入人心,捐赠行善已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和企业的自觉行为。据统计,已有数十万人次参与捐款,特别是驻地企业争当捐赠排头兵,新浦化工、中丹集团分别协议捐赠50万元及500万元,泰隆、泰星等骨干企业累计捐赠均已超过50万元。建筑、商贸、房地产开发商你追我赶,竞相为慈善事业作贡献。
3、慈善实力持续壮大。慈善总会刚成立时,只募得起始基金近100万元,至2009市慈善总会换届,累计募集资金554余万元。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之际,市委、市政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市慈善资金总量达到近3000万元(不包括向汶川、玉树灾区捐赠的的善款)。
4、救助方式更加多元。以助学和助医为龙头的慈善项目救助为广大的困难学子和重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2005至2010年,先后六次组织助学救助,救助特困学生达400多人次。2010至2011年,先后两次组织“尿毒症、白血病患者”专项救助,救助800多人次。与省、泰州市慈善总会联动实施的“心蕊工程”,先后救助“先心病”患儿20多名。为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开展慰问乡镇敬老院等等慈善工作,为一部分特殊困难群体“雪中送炭”。
二、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方面需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特别是慈善捐赠和慈善救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加以推进。
1、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在我市城乡居民中,住房性支出、高消费支出、娱乐性支出已不在少数,但主动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主动参与慈善捐赠的比率较低,不少市民虽然参加或多次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是被动性参加所在单位、学校、企业、街道集体组织的捐赠活动,缺乏主动性、自发性的捐赠意识。
2、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慈善机构作为连结捐赠方和受助方的纽带和桥梁,必须要有人做事并且能够做好事。目前,从市级层面看,市慈善总会日常办公的只有两人,办公场所也是临时借用的;从乡镇层面看,还有极少数乡镇没有成立慈善办事处,即使成立了慈善办事处,从事专职工作的人员也很少。在全市组织大的慈善捐赠活动时,人手不够、力量不足的问题相对突出。
3、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滞后。企业捐赠可享受税前扣除政策,但对为慈善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还没有建立表彰、宣传、奖励等激励机制。
三、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广泛普及慈善理念。宣传普及慈善理念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要研究制定发展慈善事业的慈善理念宣传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相关责任,使慈善理念宣传制度化。慈善理念的树立,慈善精神的弘扬,慈善文化的普及,慈善氛围的营造,是慈善机构和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提升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上。运用灵活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慈善精神和对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同时,要营造慈善热点,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进一步宣传和落实慈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自愿捐赠的基础上,倡导和研究多形式的捐赠,如“协议捐赠”、“冠名捐赠”、“定向捐赠”等,促进更多的企业和公民主动参与慈善事业。及时报道和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捐赠活动,以慈善救助带动慈善募集,以慈善募集促进慈善救助,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借助捐赠和救助平台,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出版、广播、报纸、影视、网络等主要媒体的作用,开辟慈善宣传专栏,使慈善理念宣传常态化;三是要把慈善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工厂、学校、企业,使慈善理念宣传广泛化,激发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慈善工作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召开慈善工作表彰大会,用先进典型感召社会。
2、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加大行政推力是慈善事业前期发展的必要手段,它可以为慈善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慈善机构开展募捐活动营造良好的慈善生态环境空间。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慈善发展机制。在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上,“靠政府”还是“靠民间”?实践证明,慈善工作既要靠政府部门强势推动,也要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在发展慈善事业上,行政推力的“三大要素”主要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思想发动到位、干部、龙头企业带头。党委政府重视,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慈善工作,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只要党政一把手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要求,思想发动到位,慈善事业一定会有突破性发展。榜样是无声的命令,带头是无形的感召。加大行政推力,还可以通过下达一定的慈善捐赠指导数、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动员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赠。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影响力的负责人,还可采取召集全市企业家及相关单位“联谊座谈”、“餐叙座谈”,举办“专场演出,举牌捐赠”等方法,通过各种形之有效的手段扩大慈善捐赠资金总量,做大做强慈善资金的蛋糕。2009年,借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通过一定的行政推力,党政机关带头,使市慈善总会的资金盘子由500多万元扩大到近3000万元,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实践。
3、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扩大慈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在大力开展慈善捐赠的同时,合理科学地使用慈善资金,积极和适时地开展慈善品牌项目救助。打造慈善救助品牌,这是慈善工作目前和今后的较长时间内,要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发挥时代精神和普及慈善文化的需要,也是体现社会关爱,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品牌救助,扩大慈善影响,加大慈善救助力度,使之系列化、制度化,不断创造“品牌项目”,把慈爱洒向最需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身上,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结合我市实际,需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开展慈善助学“圆梦”行动,面向贫困的大、中、职高新生、孤儿学生开展助学活动,解决他们上不起学的问题。这一工作慈善总会虽已在做,但今后应继续加大救助力度,圆困难学子大学梦。二是开展慈善助医“阳光”行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与民政、卫生、财政、医保等部门联手救助,形成一套完整的慈善助医救助机制。对城乡低保人员、特困职工、农村五保、六十年代下放职工、民政救助的孤儿等对象中患重大疾病的人员,除按合作医疗保险规定报销应报的部分外,慈善机构相应帮助解决个人承担的部分。实行“品牌救助”,克服了传统救助的随意性,变资金救助为医疗救助,变同情救助为机制救助,变临时救助为长效救助。三是开展慈善“助残”行动。与残联、民政共同研究救助低保、五保、孤儿中的残疾人,他们是困难群体中的特殊对象。如“健行、复明”等活动,通过装假肢、消除白内障等活动,使这些对象中的残疾人象正常人一样站起来,走起来,让他们看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一起融入社会大家庭,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品牌救助,不断提升慈善救助水平和扩大慈善影响。
4、建立慈善激励机制。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长远谋略。对为慈善事业发展做出重大或较大贡献的个人,除给予表彰和奖励外,探索建立“回报激励机制”:企业或个人向慈善机构捐赠达到一定的数额后,慈善机构对这些企业和个人在今后遇有重大困难和变故时,可优先予以慈善援助或救助,让献爱心的人有爱的回报。
5、发展慈善义工队伍。加强慈善义工队伍建设,是慈善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义工队伍是壮大慈善事业发展的源动力。“义工”就是义举,“义工”就是善举,“义工”队伍越大,行善举的氛围越浓。首先,倡导机关部门、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建立义工队伍,努力营造“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志愿、服务、热爱**”的氛围。其次,大力开展义工服务,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义工队伍,制定义工公约,开展义工活动。依托慈善服务基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重点面向孤、老、残、幼人员,烈军属、革命伤残军人、贫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员服务。再次,要提高义工服务专业化水平,健全义工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力求克服义工队伍服务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使义工服务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自觉”,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8.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篇八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思考2010-06-29 18:51:4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思考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思考(2)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有力推进了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8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水产品总产量万吨。渔业总产值亿元。工副业产值亿元,其中水产品加工产量万
吨,同比增长%,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出口创汇6300万美元,同比增长%,渔村人均年纯收入达万元。总结近年来我市海洋与渔业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产加工业异军突起 “十五”期间,总建筑面积65万m2,占地400亩的水产加工园区已基本建成,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40余家,冷库30座,年加工产量万余吨,销售额(产值)亿元,创汇额突破6,000万美元,占温州全市总量的40%强。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百龙工程”企业4家,温州市级龙头企业8家,瑞安市级龙头企业15家;年加工产值逾亿元3家,5,000万以上9家;8家企业获自营出口权,并通过了欧盟、美国等卫生检查与国际食品注册。全市水产加工产品四大类(冻品、干制品、腌制品、休闲食品)200多个品种,已正式注册产品商标20余个,其中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华盛“大三元”牌虾皮,全省水产品仅2家)、省级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4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个。连续6年保持加工企业数量、冷藏能力、加工产值、出口创汇等4项温州市第一。华盛“渔加1号”大型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在国内乃至亚太地区均属首创。2006年底,我市被命名为“中国水产品特色加工之乡”。
(二)水产养殖业提档升级 我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约万亩。其中集海水养殖面积万亩,淡水养殖面积万亩。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养殖基地5个,总面积万亩。其中省级以上2个,面积万亩,新增养殖品种10多种,通过对旧虾塘的全面改造,现代养殖园区已初露端倪,对虾高位池循环水精养鱼虾新模式已初见成效,水产养殖业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使水产养殖业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目前全市渔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到11家,联系养民260多户。
(三)休闲渔业方兴未艾 “十五”
期间,根据区位和资源优势,我市以港、河、岛、溪为据点,以海岸带为重点,近海、岛屿并重,先后建立或完善了铜盘山、林垟、桐溪、阁巷、上望等休闲渔业基地,许多新颖休闲项目深受游客欢迎。全市从事休闲渔业企业20余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年收入2,000多万元。
(四)科技兴海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全市开展科技兴海项目10多项,先后完成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软课题4项。海洋微冻保鲜与船用节能器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效益。美拉德反应和微囊生物工程食品工艺的引进开发及深海抗风浪网箱等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成功,大大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含量。海洋捕捞方面,先后引进卫星导航、电子海图、彩色鱼探器等技术设备;海水养殖方面,引进了国外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开展了鲍鱼工厂化养殖;水产加工方面,建立了万吨级冷库,实行全自动智能化调控,并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流水线和新技术。
我市水产可工企业近几年纷纷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水产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省水产科研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进行科技联姻,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华盛、华忠等企业聘请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水产加工专家,瞄准国际市场,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创汇能力。目前全市已有5家(华盛、华忠、眯眼、香海、顶味)水产加工企业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科技型企业,分别承担了省、市科技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10多个,有的还获得创新奖、进步奖。华盛水产加工厂投资3200万元率先兴建了温州市首座万吨冷库,冷库实行自动化电脑程控操作,冷藏的温湿度进入计算机程序。瑞安水产加工园区被命名为浙江省“科技兴海”海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
(五)渔业执法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十五”期间,全市渔业执法机构不断健全与完善,2003年组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和渔业办证中心,实现海监、渔政、港督、船检等合署办公和综合执法。在执行伏季休渔新制度、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依法查处水域污染事件、保护渔民合法权益与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荣获全国“伏休”管理先进集体、全国船管文明执法单位、东海区渔政管理先进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多项。
瑞安渔业经济在由生产型向管理型,经验型向科技型,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道路上,正朝着产业规模化,生产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9.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篇九
一
回顾发展历程, 我市的农机事业与国家同命运、共沉浮。
计划经济时期, 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著名论断, 举国上下重视农机工作, 我国的农机事业从无到有, 实现了第一次跃升。各级农机集体经济组织均建立了农机站, 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农机具, 培训了一批农机技术、操作人员, 机械之力开始替代部分人、畜力。但总体上说, 我国的农机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其原因有:一是国力贫弱。虽然国家十分重视, 但受国力所限, 无力大量装备农机。二是供应不足。我国整体工业水平低下, 农机制造产业更是落后于其它工业产业, 农机产量很低, 从而制约了农机的推广普及。三是科技落后。当时所使用的农机品种少, 功能单一, 不能解决农业所有的作业工序问题。四是农村劳动力多而廉。使用农机具既不经济, 又会产生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但农机事业却转入低谷。其原因是:一是实行家庭经营后, 农业经营规模小,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由实转虚, 农机服务体系土崩瓦解。三是长期形成的工农业剪刀差使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农业资本积累十分缓慢, 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导致农业财力单薄且分散, 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户无力购置大型农机具。四是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 其它产业资本不屑加盟农业, 本已微薄的农业资本也转移至其它比较效益高的产业, 导致农业资本净流出, 农机投入长期匮乏。
我市的农机事业发展更是受到了许多独特的地方因素制约。一是耕作模式的制约。我市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仅为一亩左右, 从而形成了间套夹种、精耕细作的传统, 农业复种指数高达2.5以上。这就给农机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二是种植结构的制约。我市主产棉花、油菜、蚕桑、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 而这些作物与稻谷、三麦等大宗粮食作物相比, 其机械化的复杂程度更高, 难度更大。三是土地形态的制约。虽然我市地处肥沃的长江下游平原地带, 但沟河密布, 田块狭小, 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四是田间交通的制约。我市农民惜土如金, 田间道路十分狭窄, 大型农机具无法通行。所有这些, 更是加剧了农机推广的难度。
二
放眼当今时代, 历史前进的车轮给农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可以说, 当前农机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一) 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 给农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使我国经济总规模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家有了充足的财力来支持农业。取消农业税, 对农机经销、农机作业实行增值税全免政策,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 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社和各类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对农机户发放“双优加油卡”, 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同时,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农机的购买力也迅速增强, 农机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使农机的作用愈显突出。
近年来,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使农业的劳动力结构出现了亘古未有的变化。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村劳动力日渐枯竭, 农村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 农业比较效益的逐步提高, 使农业开始成为具有巨大投资潜力的行业, 农业资本的不断汇聚为农机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财力基础。
许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工业、建筑业、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家, 开始把投资的眼光投向农业这一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一个个现代农业园区崛起东疆大地, 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逐步被现代农业所替代, 农业发展模式开始出现大的转变, 这使得农机的大规模装备和使用成为可能。
(四) 农机科技的迅猛发展, 新型、适用农机具层出不穷, 农机功能日臻完善, 使农机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
现代农机具有多样化、系列化、配套化的特点, 深耕、播种、收获、灌溉、施肥、铺膜、挖掘、植保、捡拾打捆、秸秆还田、运输等各道农业作业工序, 几乎都可以实现机械化操作, 许多农作物的生产已经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 与使用人、畜力相比, 使用农机无论在生产效率上还是在生产成本上, 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五) 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为农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
我市是教育强市, 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这就有力地保障了我市农机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六) 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田基本建设的不断完善, 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近年来, 我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得到全面的改造, 水利建设风起云涌, 田块整治如火如荼, 田间道路也逐步得到拓宽整修, 农机推广应用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三
谋划“十二五”的农机事业, 必须站在历史转折点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出发, 认清大趋势, 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既要承前启后, 又要兼顾各个方面。
(一) 既不能放松对传统农业的农机化服务, 更要着眼为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农机服务。
所谓历史转折点, 就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期。其特征是旧的农业生产模式尚大量存在, 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萌芽, 但很不成熟。所以, 一方面农机部门依然不能放弃对一家一户农业生产的支持服务, 帮助这些农户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实现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 更要重点支持新兴的现代农业, 让其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 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度跃升, 使之成为农业经营模式的主流, 逐步替代传统农业。
(二) 既要大力推广现有农机具的使用, 更要注重新型农机具的研发制造。
我市是机械制造强市, 但农机制造业几成空白, 这与机械制造强市的地位很不相称。目前我市所使用的各类农机具, 几乎全部从市外购入。其后果:一方面外来的农机与我市农业种植模式和种植结构不相适应, 另一方面, 农机的售后服务得不到近距离保障。因此, 我市应该动员现有研发制造能力较强的机械制造企业向农机研发制造方向拓展, 大力研制适合本地农业种植模式和种植结构的新型农机具, 这样, 既支持了本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又为企业自身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 既要重视农机的推广应用, 更要重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一家一户购置农机具, 自己拥有, 自己使用, 当然也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种途径, 但这种方式仍未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 农机资源被大量闲置, 经济效率极低。这不应该成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动员拥有农机的农户组织起来, 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对现有的农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实行市场化经营, 为周边的无农机户提供农机服务。这样, 一方面可以减少普通农户的农机投入, 降低农本支出, 另一方面, 大幅度提高现有农机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从长远看, 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农机服务收入后, 其资本积累不断增加, 将会添置更多的新型适用农机具, 从而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将从当地的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中剥离出来, 走向更大的市场, 发展集团、连锁、跨区域经营, 成为相对独立于农业的一个新兴产业, 这就是农业服务业。
(四) 既要扩大农机具使用的覆盖率, 更要重视农机服务链的配套。
农业机械化水平, 既体现在农机具的推广普及上, 也体现在农机维修、农机油料配件供应、农机培训等农机后勤保障上。农业的季节性十分强, 误了农时, 将会使农业生产遭受惨重损失。因此, 各地都应着力建设农机维修、农机油料配件供应网点, 为前方日夜奋战的农机手提供快速后勤保障。平时也要注重加强对农机手的业务操作知识培训和安全培训, 提高其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确保农机高效安全使用。
(五) 既要发挥传统的管理服务手段作用, 更要注重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机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借助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农机部门推广应用的“平安农机通”, 迈开了信息服务的第一步, 但“平安农机通”属于单向信息发布, 其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 各地应建立专门的农机服务网站, 开设“政策导向”、“服务动态”、“农机总汇”、“服务对象”、“供应商”、“制造商”、“农机医院”、“满意度测评”、“联系我们”等栏目, 实行双向信息交流。随着物联网的发育成熟, 将来完全可以实现每台农机实时监控, 随时了解每台农机的使用状态, 据此进行农机的通盘合理调度。
四
机遇和条件是发展的客观因素。抓住机遇, 勇于创新, 精心组织, 强力推进, 才是实现农机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这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级农机部门要站在引领历史潮流的高度, 打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想, 进一步提高组织程度, 加大行政推力。
(一) 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加强镇乡农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镇乡农机管理岗位人员, 并明确职能定位。二是加强农机推广机构建设。吸收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干部进入农机推广机构, 强化其研发、宣传、推广、辅导的功能。三是加强农机培训机构建设, 为农机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四是加强农机监理机构建设。强化农机安全管理。五是组建农机协会, 把当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 进行行业发展方向研究, 实施农机资源合理调配, 开展各类活动, 实行行业自律, 协调内部关系。
(二) 部门协同配合。
各级农机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形成发展农机事业的合力。一是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的配合。把农机发展规划与农业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机推广计划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机示范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农机研发项目选择与农业耕作模式、种植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加强与工业生产部门的配合。及时向工业部门沟通农机需求情况, 提供新型农机产品研发信息, 鼓励现有机械制造企业转向制造市场前景广阔的农机具;大力招商引资, 引进农机制造大型企业。三是加强与科技部门的配合。共同编制农机科技发展计划, 联合申报农机科技应用项目。四是加强与公安、安监、工商、质监、交通等部门的配合。建立互联的信息渠道, 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对农机作业单位和农机制造、修理、经营企业联合开展农机安全执法行动, 共同维护和规范农机安全秩序。
(三) 实行绩效管理。
一是目标管理。应根据农机发展规划和要求, 确定农机部门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 并层层分解下达, 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强化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以工作目标的实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判农机人员工作业绩的唯一依据, 增强农机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激发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三是选贤任能。在符合政治条件的前提下, 以工作业绩高低作为人才贤能的重要评判依据, 大胆提拔那些在工作中取得骄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农机干部进入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 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四) 树立先进典型。
农机事业的发展依靠典型引路。这些典型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要大力培育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 并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 使之星火燎原, 带动整体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要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大力表彰先进, 提高先进典型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五) 提供资金保障。
10.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篇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社会建设和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社会建设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尽快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东向发展、奋力崛起”的思路,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民政工作的诸多方面,从全市民政部门在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所做的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1、建立了城市低保工作制度。自1997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经过试点、扩面、完善和提标的四个过程,坚持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保障标准有升有降的原则,整体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同时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施保、完善程序、动态管理、配套政策等,有效地发挥了“第三条保障线”的兜底作用。到2004年底累计保障城市贫困人口****万人次,发放保障金****万元,保障面达9.5%。建立了经常性社会化扶贫济困的长效机制“爱心救助超市”,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改革,维护了社会稳定。
2、建立了救灾救济工作机制。针对我市救灾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制度。在认真总结1991年、1998年和2003年救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级完善了救灾工作预案。加强了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整理、出版了《2003年救灾工作资料汇编》。对六十年代精减下放退职职工和职业制武装警察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并建立定期救济档案。开展了“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对农村医疗救助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3、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在农村五保供养和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分类施保、逐步提标、有序推进的原则,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行办法》,确定最低保障标准为年人均720元,凡家庭上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纳入保障范围。据调查,全市农村低保人口将有48209人,预计年发放保障资金1700万元。
4、建立了五保供养机制。全市现有五保对象15115人,其中集中供养1136人,分散供养13979人;新划入的七个乡镇为3789人。全市乡镇办农村敬老院46所。全市13所敬老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20所敬老院被评为省二级院,在全省居于前列。同时坚持集中居住、分散供养、兑现政策、提高质量的原则,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的生活和住房问题。
(二)依法自治,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1、社区建设得到稳步推进。按照试点引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逐步完善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社区体制改革。目前,全市建立新型社区188个(其中,村改居26个),社区工作人员1750人。随着城市社会工作的全面推开,社区功能、基础设施、民主制度、社区服务、示范活动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强、完善和开展,“四有”目标基本实现。妥善落实了社居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全市已有28个村实施或完成了“村改居”工作,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建立和完善。以贯彻中办发17号文件为契机,全面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村务公开工作继续向纵深发展。研究制定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办秘[2004]97号),从22个方面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对“六规范一满意”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和量化,增强了可操作性。全市村村都建立了村务公开栏,按照统一公开时间、形式、内容、程序和资料管理的原则,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广泛开展了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得到依法组织开展。按照村民委员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省的统一部署,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对我市村委会进行了三次换届选举工作,保障了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利,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一肩挑”、交叉任职、连选连任等出现了新的变化。通过三届选举,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了村民的自治水平,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双拥工作不断深入,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落实
1、双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适应双拥工作的发展,按照“巩固成绩、保持荣誉、标准提高、奋力争创”的工作思路,逐步完善双拥考评办法,制定《关于做好我市今后三年双拥工作的实施意见》,修定《淮南市双拥工委成员单位职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双拥宣传活动,建立了“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了6批全市双拥模范单位的命名表彰活动,加强对76个军民共建对子的管理工作,双拥工作获得了新的发展,先后四次和五次荣获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2、优待抚恤工作水平得到逐步提升。全市有重点优抚对象5114人,其中城市1113人,农村4001人。坚持标准高、优待面广、兑现及时的原则,逐年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双重保障”和“三重保障”,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积极做好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特困救助工作。加强了市烈士陵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3、退役士兵安置任务得到基本完成。针对安置工作出现的新形式,采取“政府安排、自谋职业、有偿转移和依法督办”等办法,安置任务得到基本完成。军供和军休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市军休所荣获“全国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建房服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四)拓宽领域,社会福利和专项社会事务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创新社会福利工作方式。从2001年开展的星光计划到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星光老年之家113个,其中社区82个,乡镇敬老院31个。积极发行社会福利彩票和开展为孤残儿童手术康复的“明天计划”。认真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配套的实施细则。按照我市老龄工作发展的五年规划,积极发展和丰富老龄事业。慈善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捐赠规模仅在起步阶段。
2、加大推进殡改工作力度。开展殡改工作集中宣传,对全市经营性公墓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继续加强对全市丧葬用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和定期检查。改建了市殡仪馆。市第二公墓正在兴建之中。乱埋乱葬现象有所控制。
3、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名设标工作。完成了和****县七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我市新增区域面积475.5平方公里,新增人口18.8万人。开展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将袁庄街道和田集乡合并调整为田集街道。堪界工作除新划入的部分外均得以堪定,边界地域社会稳定。主干道地名设标工作基本完成。
4、加强了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团体20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47个,其中建立党组织社团2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个。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引导、突出主体、绩效明显”的思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了新的发展,登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达25个,服务“三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对社会建设和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趋多样化,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社会管理的法规亟待完善,社会管理的体系亟待健全,社会管理的体制亟待创新。因此,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的体制创新,是抓住发展机遇期,实现富民强市、奋力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四个”尊重、构建和谐淮南的必然要求。面临新的形式、新的情况,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所承担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健全,财政投入自然增长机制没有建立,救助水平偏低,网络还不能适应工作开展的需要;二是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还不牢固,服务功能还不健全,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还没有妥善解决好;三是村务公开工作还不够扎实,部分村走形式的现象依然存在;村民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宗族门头势力干扰选举和重选举轻管理监督现象依然存在;四是非农入伍数量不减,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难度加大,自谋职业率较低,部分越战士兵、抗美援朝老战士、8023部队核辐射人员上访等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五是城乡社会福利机构还不得到很好发展,社会化程度推进难度较大,关爱老人的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六是行政区划还不见合理,部分区划规模较小,乡镇建制较多,村的规模小和数量多,制约了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加以探索和加强。
(一)多轮驱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只有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健康有序、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坚持党委领导,是社会管理的根本原则。在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宽广的眼光观察社会,正确把握时代的要求,准确判断社会发展的形势,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支持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改善领导方式和方法,提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实行政府负责,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构建和谐淮南的进程中,应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实现社会协同,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必要环节。利用民间组织植根于民间的优势,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这是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发展社会服务、多方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依靠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要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规范公众参与的行为。要使公众真正懂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要靠自己。
(二)依法自治,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实践证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通过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增强依法自治意识,共同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民自治,按照“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要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提高实效。一是要完善制度体系。针对我市农村实际,认真贯彻淮办秘[2004]97号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四个民主”和村务公开及其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和规范村务公开栏,开展示范引导活动,切实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实施村民权利提供制度保证。二是要健全组织体系。在完成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力度建立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其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处理好村委会与村党组织、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增强整体管理社会的合力。三是要加强村民自治与农村其它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和配合。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工作的源头,并融入各项农村工作之中。为此要结合实际,将村民自治与发展农村经济、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以及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发挥村民自治的整体效果,把我市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城市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的基本制度,是城市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统一体。一是完善居民自治,增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居民自治,是增强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合力,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措施。不断完善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健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居民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等制度,吸纳社区内各方面人士参与社区管理,培育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形成社区管理的合力。适时进行我市首届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展“居务公开”活动,拟建立公开栏162个,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和社区服务,搭建为居民服务的综合平台。这是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关节点,也是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立足点。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目前我市有31个社区面临办公用房被拆迁或正在拆除,没有工作地点,为此需要进行资源整合,驻区单位要积极提供社区办公用房。同时,还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服务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自愿者服务。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整合服务内容,在田家庵区开展建立“数子社区”示范服务,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群众的满意率和参与率。三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创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和“星光老年之家”户外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十佳市级文明社区”评选工作,丰富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文明楼院建设,创造和谐共处、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增强管理社会的功能
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在社会建设和管理进程中,社会组织要以民间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民间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体系;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组织。目前,我市的民间组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小、示范能力还不突出,为此我们提出要在近1-2年内培育出10个具有相当规模、较强辐射能力、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5个服务社区、方便群众、示范标准的社区民间组织。加强对民间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加大对非法和违法、违纪民间组织的查处力度,保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民间组织自律机制建设,坚持和完善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健全以民间组织章程为核心的自律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以“诚信”为重点的信息披露、社会评估和失信惩罚制度。加强民间组织的党建工作,确保民间组织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整合资源,健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救灾工作预案。在各县区完善救灾工作预案和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基础上,建立以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全面落实救灾应急预案,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一旦发生灾害,要全力保证受灾群众的衣、食、住、水、医等基本需求和灾区的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初步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优惠政策为支撑,形成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城乡低保要科学界定保障标准和保障范围,真正发挥兜底作用;积极开展每年一度的社会捐助活动,做到互助互济;加大五保供养力度,提高和改善其生活水平;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多渠道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目前,我市已经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残疾人约有13万。每年还有相当一部分孤儿和弃婴需要社会和福利机构抚养。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挑战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家庭小型化”,使养老、助残、救孤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对此必须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逐步有计划地改造农村敬老院,建立市县(区)两级老年公寓,大力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新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金,研究“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办法,提高民办民营的水平,务求在扩大社会参与上有新的突破。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宣传“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的传统美德,着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形成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合力。
(五)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区划和地名在社会管理中服务作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行政区划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单位要素。实现区域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县(区)、乡镇、村(居)三级的区域和谐是构建和谐淮南的基源,而区划乃是工作的基础。从建市以来,形成了现有的区划建制。从我市现有的行政区划来看,为6个行政单元;从构建大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来看,框架组合是不够的;从城市发展“三度”(外向度、扩展度、聚集度)来看,构建大城市人口应达到600—800万人;GDP达到800—1000亿元,必须对我市现有的行政区划进行战略性调整。从城市的长远规划来看,世界60个大城市,长远规划都在100年以上,200个具有活力的中等城市规划也在80年以上,从我市发展来看,规划的前瞻至少要在50年左右,立足长远,具有战略前瞻性的规划,才能保持城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才能达到自然、开放,融入社会、经济、人文于一体的运行态势。从城市聚集度来看,也必须进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现有的五个行政区域经过适度调整可作为四个区域单元来进行划分,保留潘集区、田家庵区,建立山南新区和西部城区。同时,将凤台县和潘集之间形成一个新区,做到区划总数不变,区域带动能力增强,真正达到互动的目的。此时,由现在的47个乡镇调整为30个,街道由现在19个调整为15个,真正实现东进南扩、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互动。同时,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地名命名和设标工作,尤其是地名的命名工作,做到统一命名、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地名信息、建立全市地名名称数据库,彻底改变目前我市地名不统一、管理不规范、命名随意性的问题,逐步提升我市的城市形象和品牌意识,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11.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 篇十一
近几年,电子商务发展正在进入密集创新和快速扩张的新阶段,日益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许多地方政府都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作为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
提到电子商务,就不得不提当前地方政府对电商普遍存在的一些误区,下面就电子商务产业的误区、我市现状及发展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对电子商务产业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电子商务属于重资产运营的模式。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模式属于轻资产模式,以为其像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一样属于重资产运营模式,而电子商务突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不可能对土地有大量的需求(除了京东、阿里自建物流园区外,但毕竟属于少数),不可能大量投资,也不可能轻易就吸收当地的人员就业,更不可能在短期内给地方带来税收,带来的更多是电子商务交易额。
(二)电子商务=网购。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等同于网购,等同于淘宝、京东,以为吸引他们入驻地方就万事大吉,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已经由“平台电商”转向“产业电商”。而不是靠外围的招商引资,引进“平台电商”就能解决一切。
(三)引进电子商务公司就会给区域经济“输血”、“造血”。对于B2C的平台发展模式,格局已定,淘宝、京东占据80%以上的市场,其他平台在“双寡头”的挤压下,生存都成问题,盈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地方政府还指望他们在地方落户,增加成本,即使他们去了地方,也是要地方政府的资金补贴和优惠政策来“补血”,增加市场竞争力,而不可能为地方政府“输血”,更不要谈为地方经济“造血”。
(四)电子商务本土企业不擅长,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于B2B模式的企业来讲,如果围绕着地方优势产业做文章,打造垂直行业交易平台,倒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是,传统企业的线上线下的利益如何权衡,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公司谁来主导,谁来整合,诸多矛盾是造成B2B模式缓慢发展的原因。目前发展的模式大部分以外来的电子商务公司为主导,传统企业参与的格局。传统企业也在探索,但是对新业态的认识和人才的稀缺是阻碍他们发展的重要原因,毕竟,目前,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只是一种补充,即使不发展电子商务,他们也能生存下去。
二、我市电商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经了解,我市电商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截止去年年底,我市电商企业项目共计300多个,主要依托阿里、京东等大型O2O电商平台,通过开设网店、建设蓬莱特色馆,推广销售我市的农副产品和海洋食品等,年交易额在30亿元左右。但未形成产业规模,没有专门园区,对地方财税贡献不大。
蓬莱电商协会就是在蓬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与蓬莱博展商贸城合作,在南王街道博展商贸城A座联合打造了7万平米的蓬莱胜境电子商务众创空间,成为我市首个本土电商产业孵化基地。目前,电商协会已成功引进上海先农台、阿里巴巴产业带、阿里村淘服务总站、京东特色馆等平台企业和机构入驻。在茫茫电商云海中,“蓬莱电商”有了一席之地。但目前来看,孵化基地仍处于成长期,品牌知名度、现金流量、财税贡献等都还有一定差距。
三、制约我市电商产业发展缓慢的因素
(一)发展层次有待提高。目前来看。我市电商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活跃的电商主体仍以散户和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90%以上电商做的是淘宝或微商生意,以销售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本土企业发展不快。2011年以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大众点评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基本垄断了全国的网购销售市场,各地在发展电商产业时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本地电商企业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从前期数据来看,我市虽有300多个电商项目,但多数是依附于阿里、京东等大型O2O电商平台,未能形成自己的产业平台。虽然胜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成立,聚拢了一部分项目,但规模仍不大。平台本身的营销、推广能力有限,且未获得省级以上大额资金和政策补贴,短时间内较难形成较大规模。
(三)与传统产业融合不够。我市传统的旅游、葡萄酒、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电子商务化程度依然偏低。企业或自建平台,或选择外地行业平台交易,本地企业抱团具有行业话语权的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的局面尚未形成。许多中小企业尝试“实体店+网店”的模式经营,但实际效果不佳。电商物流方面,我市目前还没有一家像申通、圆通、顺丰等规模的大型物流在我市设立运营中心;本土物流企业也不具备与这些大型物流企业分销商争夺小、零快递市场的能力。
(四)电商发展机制不够健全。电商支撑体系还不完善,在与电商密切相关的信用、标准、支付安全、物流以及硬件终端等关键支撑环节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促进电商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配套政策、配套服务和配套设施有待健全和完善。目前,我市各职能部门中没有专门机构对电商行业进行管理引导,电商行业自律较差,市场成熟度不高。同时,电商人才紧缺,专业培训机构少,也制约行业发展。
四、对我市电商产业发展的建议
从其他地区电商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力发挥电子商务产业的示范、推动作用已十分必要。我市必须紧紧围绕该领域的产业发展、应用普及、行业管理等,积极搭建平台,完善制度,做好保障,才能有力促进电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电子商务工作运行机制。摒弃传统的招商引资的理念,在现代服务业上下大气力。正如马云所言:未来的招商引资不是靠优惠政策和几通几平,而取决于两方面,一是金融服务能力,二是大数据能力。电子商务工作涉及许多职能部门,聚集多方面力量齐抓共管是当务之急。由商务部门牵头,建立起常规工作联系制度;鼓励、支持电子商务促进会、协会等组织成立发展;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搭建政府部门之间、行业组织间、企业间的全方位协调沟通平台;加强行业间和区域间的沟通合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与服务。
(二)出台发展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正视现实,允许电子商务产业在短期内不直接创造税收。加大力度、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扶持政策,要结合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策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电子商务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园区建设、人才培育、配套产业等方面给与相应政策扶持,着力培育和发展本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三)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相关工作人员要多研究、多学习电子商务新业态。电子商务是新兴产业,也是高科技、高人才聚集产业。大力培育本地化电子商务人才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政府与电子商务企业都相应承担这个职能,共同实施好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战略。可以依托现有本土电商企业,充实师资力量,给予培训补贴,加强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以及应用企业电子商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到边发展、边培训,并积极做好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工作。
【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思考分析】推荐阅读:
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11-17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12-04
我市轻纺产业分析材料09-08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调查报告12-17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10-22
我市农机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1-04
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