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1篇)
1.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2.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用数学中的方程解决地理问题
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高考试题地理部分中, 有一组选择题, 这一组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体现出了学科的综合能力, 有一定的难度, 但用数学中的方程解决, 就显得容易多了。现解析如下。
已知月球的公转周期为30天, 并且月亮与太阳的位置在农历初一时最近。有一个在杭州的旅游团, 他们正好看到“雷峰 (塔) 夕照”的同时还欣赏到了“月到中天, 水面风来”的景致 (月到中天是指月亮达到最大高度) 。据此回答1—3题。
1.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 则该日是农历 ()
A.初二B.初五C.初八D.十一
2.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则该日是农历 ()
A.初二B.初五C.初八D.十一
3.若该旅游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并欣赏到“雷峰夕照”, 那么这时期 ()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具体分析:材料中给出的“月到中天”和月球公转周期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 说明农历初一日月地在同一条线上, 正午12时, 日到中天, 月也到中天, 这是一个关键点, 从这时开始计算, 三小题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月到中天, 这也说明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变, 月球公转周期为30天, 一天公转12度, 12度相对地球自转只有0.8小时 (地球自转一小时15度) 。这样它们的对应关系就建立了, 0.8小时对应一天。第1题的条件是, 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 这说明地球转过了4小时, 1:0.8=X:4得X=5则月球转过了5天, 应该是农历初五。第2题中的条件是, 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这说明地球转过了6小时40分, 1:0.8=X:6.6得X=8.3则月球转过了8.3天, 这一天应该是农历初八。第3题中若该旅游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并欣赏到“雷峰夕照”, 18时40分左右欣赏到“雷峰夕照”, 说明杭州昼长夜短是夏季, 应该是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二、用数学公式解决地理问题
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时区, 区时, 地方时, 太阳高度等等都有公式可计算。如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中的一组题。
南极中山站 (69°22′24″S, 76°22′40″E) 时间 (区时) 2009年2月2日9时25分, 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 (80°25′01″S, 70°06′58″E) 正式开站。据此回答1—2题。
1.昆仑站正式开站时, 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 ()
A.5时25分B.6时25分C.12时25分D.13时25分
2.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
A.820千米B.1020千米C.1220千米D.1420千米
具体分析: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 而且还测试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在这道题中, 需要我们运用到较好的计算能力来解答。因此, 学生学好地理, 数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 我们可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锻炼, 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地理计算题, 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用数学图形解决地理问题
有些问题借助于数学上的几何知识, 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可以大大简化学生的解题困难。如2013年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一组问题。
上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 解答下题。
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具体分析:该题以我国人口问题为背景材料, 以直角坐标图和文字信息为载体, 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题中, A、B两项比较两省的“迁入或迁出人口数量”。某省的迁出人口数量=该省人口总数×迁出人口比重, 四川远大于贵州, 广东远大于上海。A、B两项错误。D项条件不足。结合坐标图中给的信息, 可确定浙江的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省, 故C项正确。
四、用平移法解决地理问题
如2012年高考全国Ⅱ卷,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 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2题。
1.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2.30—48小时之间, 甲地可能经历 ()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
具体分析:第1题, 由材料可知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 而图中向西距甲120千米的地区的风向, 即为24小时后甲地主要风向。风向画法: (1) 画原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 长江中下游在北半球, 右偏, 形成东南风, 故B项正确。第2题, 根据材料和图形分析, 可知30—48小时该地受低压槽控制, 出现阴雨天气, 但由于运行速度较快, 冷锋不会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 因此C项正确。
3.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三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
沙尘暴、乾旱、暴雪
4.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四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即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或中时区的区时。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5.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五
1、总括:
(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
3、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
二、东南亚:
1、总括: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南亚:
1、总括:
(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2)中:两大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亚洲的高原);
2、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
四、中亚:
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
2、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罗斯),图兰平原(乌兹别克斯坦);
3、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
五、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2、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
3、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
4、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
(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
3、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的盆地);
4、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欧:
1、总括:
(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2)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盆地:巴黎盆地;
4、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山脉:乌拉尔山(亚洲、欧洲分界线);
3、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九、北美:
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
(1)东部:高原山区;
(2)中部:平原区(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区;
2、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总括:
(1)北部:以高原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
(3)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相间分布);
2、山脉: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
3、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十一、大洋洲:
1、总括:
(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亚面积一半);
十二、南极:
1、总括:
(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2350m);
(2)90%大陆冰川;
6.高考高频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篇六
1. 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2.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4. 大气上界离地面约-千米。
5.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7.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9.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10.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11.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12.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13.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14.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15.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16.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7.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18.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9.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20.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1.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2.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2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4.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25.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26.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7.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28.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29.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30.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31.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32.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33.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34. 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35.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36.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37.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38.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
39.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西岸
40.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大陆东岸。
41.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大陆西岸。
42.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43. 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世纪末以来。
44. 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45. 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46. 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夹角。
47. 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48.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49. 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50.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51.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52. 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53. 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54. 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55. 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56. 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57. 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58.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59.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60.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61.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62. 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63.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64.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65.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66.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67.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68.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海洋占地球%。
69. 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70.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千米的范围内。
71.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72. 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73. 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74.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75.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76.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77.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78.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79. 盐度的概念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80.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81.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82.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7.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2022 篇七
1.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 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
②交通运输: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相当发达,交通运输不再成为其考虑的主要因素)。
③通信网络通达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④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4. 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
5. 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一般条件(以鲁尔区、辽中南工业区为例)
(1)能源条件:传统工业区的重工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传统工业区形成的能源基础。
(2)资源状况:钢铁工业是传统工业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同时钢铁又是机械等重工业的原料,因此丰富的铁矿资源是重工业发展的保障。
(3)交通条件:重工业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很大,因此要求有便利的交通,以运进原料和燃料,运出产品。
(4)市场因素:广阔的消费市场促进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5)农业基础:较好的农业基础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6)水源、土地:重工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因而传统工业区发展要有充足的淡水供应,另外平坦广阔的土地有利于工业区的布局。
6. 新工业区形成的一般条件(以美国“硅谷”为例)
(1)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产品的运输和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2)环境因素:优美安静的环境,宜人的气候,有利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3)科技条件:发达的科技、众多的高等院校为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
(4)交通状况:靠近航空港和高速公路,有利于新产品及时流向国际市场。
(5)政策因素: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曼德拉家训要有平行意识。李光耀家训做人要有“逆商”。
7. 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区位因素分析
(2)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返回目录>>>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
2. 可持续发展
(1)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原则:公平性原则——侧重“权利”;共同性原则——侧重“义务”;持续性原则——侧重“发展”。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特点: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具体途径
①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做对学习有用的事。尽最大的努力,留最小的遗憾。“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项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返回目录>>>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利用
1. 水土流失
(1)成因:自然原因有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等。
(2)分布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丘陵、北方山地等。
(3)危害:当地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沟壑纵横,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会导致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涝灾害加剧。
(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成因: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不合理耕作、采矿等。对策: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面积;合理放牧,加强管理;采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2. 荒漠化
(1)成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气候异常;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工矿开发等。
(2)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我国西北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等。
(3)措施:建立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在半干旱农垦区和牧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地比重,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等;在干旱区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营造乔灌防沙林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
3.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1)背景:流域内地形起伏较大;亚热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水系发达,大部分河段可通航,但较大的落差和不稳定的水量对航运不利;矿产资源丰富。
(2)问题:19世纪后期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开发与治理: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对流域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
(4)措施:兴建水库,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发展航运;梯级开发水电;防治污染,保护水源涵养林,提高水质;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
4. 德国鲁尔区
(1)开发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2)早期生产结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
(3)存在问题:环境恶化;煤炭开采成本升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
(4)综合整治的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5.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1)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水源不足。
(2)早期生产结构:以煤炭采掘业为主。
(3)问题: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外运能力不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能源开发使市场压力加大;煤炭开采成本上升,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环境问题突出。
(4)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产业链,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化结构;保护和治理环境。
返回目录>>>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区域可持续发展
1. 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1)条件:平原广阔,适合机械化作业;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森林、草原面积大;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小。
(2)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不当;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
(4)措施: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知道怎样计划,怎样调配,怎样守望,怎么积蓄,怎么循序渐进,是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每一条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5)方向:平原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2.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三角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发展条件:发挥政策、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地价优势。)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升级原因: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珠三角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主要问题及对策问题对策
3. 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原因)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区和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见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以西气东输为例:
对调出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实现西部能源消费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产生的环境压力。
对调入地区:
①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等产业的发展;
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
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4.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②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原材料和土地价格、环境因素等。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8.2022高考理综知识点 篇八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判断的依据
①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②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具体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
②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③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F--
④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Na+>Mg2+>Al3+
⑤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高三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一、向心力
1、向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向心力的方向指向圆心,总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3、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因果关系是,两者方向恒一致:总是与速度垂直、沿半径指向圆心。
4、对于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作为向心力,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应是: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二、向心力公式
1、由公式a=ω2r与a=v2/r可知,在角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质点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在线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质点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作为向心力,故物体所受合外力应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合外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根据公式,倘若物体所受合外力F大于在某圆轨道运动所需向心力,物体将速率不变地运动到半径减小的新圆轨道里(在那里,物体的角速度将增大),使物体所受合外力恰等于该轨道上所需向心力,可见物体在此时会做靠近圆心的运动;反之,倘若物体所受合外力小于在某圆轨道运动所需向心力,“向心力不足”,物体运动的轨道半径将增大,因而逐渐远离圆心.如果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将沿切线方向飞出,这就是离心运动。
三、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公式求解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时应做到四确定:
1、确定圆心与圆轨迹所在平面;
2、确定向心力来源;
3、以指向圆心方向为正,确定参与构成向心力的各分力的正、负;
4、确定满足牛顿定律的动力学方程;
做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同样遵从牛顿第二定律:Fn=man在列方程时,根据物体的受力分析,在方程左边写出外界给物体提供的合外力,右边写出物体需要的向心力(可选用等各种形式)。
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 高考理综如何复习
★ 高考理综答案
★ 高考理综答题顺序
★ 高考理综学习重点
★ 状元高考理综学习方法
9.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 篇九
(1) 工业联系:
A 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 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 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10.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十
第I卷(选一选,共44分)
一、选一选(各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填写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2分,共44分。)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人口迁移造成的区域人口数量变化。下图是美国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美国东北部就业条件好,对人口具有较大吸引力,而南部“阳光地带”养老条件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是因为人口迁移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
D.③<④
2.图示人口迁移态势使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口比重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3.美国主要农业区人口密度较低,其原因没有包括
A.全国城市化水平高
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C.实行土地休耕轮作
D.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
【答案】1.A
2.B
3.D
【解析】
本题以美国人口的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的方向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分类,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图中③④)和国际迁移(图中①②),国内迁移可改变国家内部人口的分布,而国际迁移可以变国家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口的机械增长率高”意为美国人口增长中机械增长比重较大,指的是国家人口数量变化,为国际迁移,且美国为发达国家,以迁入为主①>②,故选A。
【2题详解】
由材料“美国东北部就业条件好,对人口具有较大吸引力,而南部“阳光地带”养老条件好”可知,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中东北部迁入人口以青壮年寻求良好就业条件的为主,迁出的多为寻求更高的“养老条件”的老年人,故老年人口比重下降。选择B。
【3题详解】
美国农业区占地面积大,由于美国城市化程度高,农业生产又实行休耕轮作且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使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少,农业区人口密度小,A、B、C没有符合题意。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指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人口关系没有大,故D正确。
下图是江西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没有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前阳台正对的方向是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5.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的原因是因为6月
A.白昼短
B.风力强
C.云量多
D.气温高
6.图示日出太阳光线可能出现在A.1月
B.3月
C.7月
D.9月
7.该日该地日出时刻的地方时约为
A.3:00
B.5:00
C.7:00
D.9:00
【答案】4.A
5.C
6.C
7.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视运动,昼夜长短的计算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考查学生图幅转化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是地理实践力。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太阳视运动,江西正午太阳光线位于正南方位,日出时太阳光线位于偏东方或者正东,前阳台门正对着的方位是在正午光线和日出光线之间,向东偏离正午太阳光线15°,故为东南方位,A正确。
【5题详解】
日照时数与昼长情况和天气状况有关,与风力和气温无关,故B、D错误;6月太阳直射点位置较8月更偏北,广西6月的昼长大于8月,没有符合题意,故A错误;6月恰逢梅雨,多阴雨天气。8月正值伏旱,多晴天,故日照时数8月更多。故C正确。
【6题详解】
由图可知,日出太阳光线在正午太阳光线(正南)的东侧105°位置,可得日出太阳光线在东位,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太阳日出东北,7月符合题意,故C正确。
【7题详解】
由上一问可知日出太阳光线在正东偏北15°位置,因太阳光线在正东位置时当地地方时6点,自转15°约一个小时,可得太阳光线移动15°为1小时,所以当地日出时间为5点,故B正确。
【点睛】太阳视运动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总结规律如下:
①太阳升落的方位
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②正午太阳方位
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方;
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
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方。
③日影的朝向及影长
日影朝向与阳光来向相反;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直射点影长为零
正午日影最短,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北;
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正南。
下图示意某中等城市辖区内郊区水果、蔬菜和粮食三大农业部门经营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城市附近农业生产的没有利因素是
A.地价
B.交通
C.技术
D.市场
9.三大农业部门对图示城市市场依赖和最小的分别是
A.粮食,蔬菜
B.粮食,水果
C.蔬菜,粮食
D.蔬菜,水果
10.导致粮食经营面积下降的原因是
①劳动力数量变化
②水果经营面积变化
③蔬菜经营面积变化
④城市用地面积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A
9.C
10.D
【解析】
本题通过“水果、蔬菜和粮食三大农业部门经营面积变化曲线图”,考查郊区农业的区位条件和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
【8题详解】
城市是区域内交通、信息技术和人口高度聚集的,因此城市郊区的交通便利,技术发达且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故B、C、D错误。因为交通便利邻近城市必然地价较高,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故选A。
【9题详解】
对城市依赖程度越大的农业部门,应越靠近城市,在城郊经营的面积有增大的趋势,依赖小的农业部门逐渐外迁,城郊经营的面积变小。蔬菜经营面积近年来增幅,可知对城市的依赖,粮食经营面积明显降低,可推知对城市依赖最小,故选C。
【10题详解】
粮食经营面积的减小是被其他用地方式取代,由图可知水果的经营面积也是下降的,且城市附近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数量没有明显变化,故①②错误;由图可知蔬菜的经营面积增幅,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断向外围扩张占用土地,故③④正确。选择D。
下图是我国东南海滨某地略图,该地地形复杂,适合漂流运动,且瀑布较多,成为的旅游地。图中三个瀑布甲落差,丙落差最小,丙瀑布落差为30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a等高线数值是
A.0
B.100
C.0或100
D.100或200
12.该地漂流和观赏瀑布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乙瀑布的落差可能是
A.30米
B.40米
C.50米
D.60米
14.图示漂流河段平均流速由快到慢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11.A
12.B
13.B
14.D
【解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并能利用等高线判断河流流速及高差的估测。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闭合等值线的判读,a为闭合等值线,位于0和-100之间,等值线数值要求相邻的等值线的差值为固定高差或者为0,所以闭合的等值线的值为只可以是其两侧的等值线的值之一。故A正确。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为东南沿海某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是漂流或者观赏瀑布的季节,故B正确。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丙地瀑布落差最小,甲瀑布落差,所以乙瀑布的值应大于30,但由于甲、乙瀑布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所以两个瀑布高差的和小于100,所以乙瀑布的高差一定小于50,否则乙瀑布的高差将大于甲,没有符合题意,故B正确。
【14题详解】
①②③三段河流都是自100m等高线高度流入河流,其中①和②注入河段偏上游,因此①②河段高差小于注入下游河段③,故③高差,流速最快;①河段等高线较②河段稀疏,可知①流速慢。故D正确。
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下图是为二氧化碳减排而推行的能源替代,箭头代表替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农业生产方式,最容易造成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季风水田农业
B.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
C.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D.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6.等量的能源转换过程中,二氧化碳减排的能源替代是
A.①
B.②
C.④
D.⑤
17.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所促进的能源替代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②③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是因
A.产生灰渣
B.产生酸性气体
C.发热量较低为煤炭使用过程中
D.运输量较大
【答案】15.C
16.D
17.B
18.C
【解析】
本题以全球变暖为背景,考查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低碳生活的具体措施。
【15题详解】
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因为生产生活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和森林的破坏,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季风水田农业、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和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都未大面积破坏森林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增多影响没有大,故A、B、D错误;亚马孙平原的迁移农业,是毁林开荒式的粗放农业,大量破坏森林植被,可使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故C正确。
【16题详解】
化石燃料使用后的碳排放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是清洁能源,故由风能替代煤炭资源,是替代中的。故选D。
【17题详解】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我国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东部地区,是用天然气替代原有能源,应选择被天然气替代的①③,故B正确。
【18题详解】
②和③是用天然气和石油替代煤炭,使用煤炭产生灰渣和酸性气体都与排放二氧化碳量无关,故A、B错误;石油、天然气也需要运输,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没有大,故D错误;由于煤炭的没有充分燃烧,发热量低,提供相同的能量,消耗煤炭量大于石油和天然气,故排放的二氧化碳多,故C正确。
某气旋在欧洲大陆自西向东匀速移动,气旋巴黎。下图为气旋前后,巴黎气压变化情况,此期间巴黎仅在7日出现降水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影响该气旋移动方向的气压带、风带是
A.副热带高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低纬信风带
D.中纬西风带
20.受该气旋,巴黎4日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1.7日巴黎出现降水的原因是
A.温度较高
B.湿度较大
C.岀现上升气流
D.出现较大风力
22.下列日期,巴黎风力的是
A.4日
B.6日
C.7日
D.9日
【答案】19.D
20.A
21.C
22.D
【解析】
【分析】
本题利用巴黎经历的气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图,考查气旋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是地理实践力。
【19题详解】
巴黎位于中纬度大陆西海岸,受盛行西风影响显著,符合材料信息“气旋影响巴黎,且自西向东运动”,故D正确。
【20题详解】
由图可知,气旋气压的区是于7日前后影响巴黎,故4日巴黎应位于气旋的东侧,由北半球的气旋图可判定为东南风,故A正确。
【21题详解】
由图可知7日气压,说明该日气旋影响到巴黎,低压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冷凝降水,故C正确。
【22题详解】
风力大小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由图可知9日单位时间气压变化幅度,说明单位距离的气压梯度大,风速最快。故D正确。
【点睛】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要从两个角度记忆,垂直方向气旋上升气流,反气旋下沉,这往往影响天气的阴晴;水平方向的运动用“左右手定则”判断,也可直接利用等压线图判定风向。
第II卷(综合题,共56分)
二、综合题(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本大题4小题,共计56分。)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沿北回归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山脉受板块挤压而形成,这里植被覆盖率高,树种丰富多样。
(1)指出A处海底地形类型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岛河流水文特征。
(3)说明山脉东部多雨的原因。
(4)分析山脉树种丰富多样的原因。
【答案】(1)地形类型:海沟成因: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俯冲。
(2)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流速快(东部大于西部)。
(3)临海受海风影响(夏季风来自海洋),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气温高气流上升(多对流雨,多台风雨)。
(4)纬度低,相对高度大,垂直分异明显,水分充足(山脉东西方向存在水分差异,山脉南向存在热量差异)。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自然特征为背景,考查板块运动、河流的水文特征、区域气候和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等相关内容,知识覆盖面较广,体现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①由图可知A地位于海平面以下3000多米,且起伏较大,判断为海沟,是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底部而成的沟状地貌。
②河流的水文特征从水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和流速等角度答题,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故河流水量大,有明显的夏汛;纬度低,无结冰期;由材料可知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地形以山地为主,流速快。
③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来自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并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气温较高易引起气流上升形成对流雨;位于中低纬度西太平洋,夏末秋初多台风,形成台风雨。
④本题考查垂直自然带谱的相关内容,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是纬度和相对高度,纬度较低,且山脉海拔高,随海拔增高热量和湿度变化大,且山脉东西两侧水分差异明显使自然带种类丰富多样。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洋流包括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总体上,表层洋流将热量由低纬带到高纬,深层洋流将热量由底层带到表层。洋流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来自较高温海域,寒流来自较低温海域。下图是北半球中低纬洋流模式图。
(1)说明A处洋流流向及成因。
(2)比较A、B两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
(3)分别指出甲、乙、丙、丁洋流的性质。
(4)分析暖流的海域空气湿度大的原因。
【答案】(1)流向:大致自西向东成因:受西南风(盛行西风,西南风)影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
(2)日较差:A小于B,年较差:A小于B。
(3)甲:暖流,乙:寒流,丙:暖流,丁:寒流。
(4)温度增高,蒸发量大,下垫面(海面)水量丰富。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洋流的相关知识,涉及到洋流的成因、性质和影响。
【详解】(1)由图可知A的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A位于中纬度地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影响,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而成。
(2)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由于海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变化较慢且变化幅度小,故A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小于B地。
(3)由材料“暖流来自较高温海域,寒流来自较低温海域”可知甲是由低纬度(高温)海区来的暖流,乙则是由高纬度(低温)海区来的寒流;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是从表层向下温度递减(海平面以下1000米深度再往深处气温基本没有变),故丙为由表层高温区来的暖流,丁是由深层低温区来的寒流。
(4)暖流对于气候有增加温度和湿度的作用,温度高蒸发旺盛,洋面为蒸发提供丰富的水汽故湿度大。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德国分南北两大地形区,北部为平原区,南部为山地冨原区。工业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工业薄弱。农业方面,北部平原以畜业为主,小麦多分布在南部河谷地带。下图是德国区位略图。
(1)简述德国鲁尔区有利的自然条件
(2)概括图示产业转移的积极意义。
(3)分析德国北部农业以畜业为主的原因。
(4)说明德国小麦主产区分布在南部河谷地带的自然原因。
【答案】(1)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煤炭资源丰富。
(2)转出区: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产业升级。
转入区: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
(3)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地形平坦。
(4)纬度低,海拔低,光热充足,水源充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德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为背景,考查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和产业转移的影响,答题时要材料中的地形条件主要的分布区分析;体现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工业区位,设问旨在考查自然区位,材料可知鲁尔区位于德国北部,地形平坦;由图可知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煤炭资源丰富且品位好。
(2)产业转移的影响应从调入地和调出地两个角度作答,对于调出地,传统工业的调出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对于调入地,可增加就业,促进工业化、城市化。
(3)本题考查畜业的区位条件,畜业的重要区位条件是市场和饲料,德国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冷湿的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由材料可知北部为平原,地形平坦;由材料“工业和城市多分布在北部”可知北部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4)由图可知南部谷地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光照充足;且为德国纬度较低的地区,热量较为充足;河流为小麦的种植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快递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走进千家万户。以下左图是某快递公司在南昌设立的主要网点,右图是快递三轮车,快递三轮车是连结网点与客户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1)说明图示快递网点共同的区位优势。
(2)分析三轮车成为快递网点连结客户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
(3)快递货物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分析过度包装对环境的没有利影响。
【答案】(1)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对快递业务需求大;交通便利,有利于货物集散。
(2)三轮车机动灵活(车型小),便于小巷(小路),装卸方便(周转快),适合短途运输(具有一定的载重量)。
(3)消耗资源,造成资源过度开发;产生废弃物多,造成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
本题立意新颖,以当前热门的快递业为材料,考查交通区位条件和快递过度包装引出的环境问题,体现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
【详解】(1)快递网点必然分布在人口稠密接近市场的地区,且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才能及时运输快递到网点并及时分派快递。
(2)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三轮车和汽车运输相似但三轮车更机动灵活,体积小便于穿街过巷派送快递,装卸货物方便;载重量较小,适宜运输距离较近。
11.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十一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 8.16焦/厘米。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是季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扣除蒸发量等损耗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称为矿产。有矿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则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和证据。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工沼气、煤与煤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耕作业)。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
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高考地理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
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渝藏西南
西北陕甘宁青新
晋豫皖和湘鄂赣
中部六省正崛起
中原大省河南省
大别山界鄂豫皖
太行山东冀鲁豫
陕甘宁边区延河唱---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考地理知识点详解09-18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概括08-21
高考人教版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11-02
高考地理得失总结09-22
2023高考地理总结体会08-30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总结11-12
2015 年美术班地理高考备考工作总结06-13
高考地理.资料10-15
高考地理试题解析10-05
高考地理气候特征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