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策略

2024-11-29

研究与策略(精选11篇)

1.研究与策略 篇一

识字写字教学策略

临渭小语群 发表于 2006-9-18 17:26:0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他课程和日后发展的基础。

“语文学习识字始。”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一、识字写字教学概述

(一)汉语拼音

1、对汉语拼音进行准确定位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一种辅助手段。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汉语拼音教学历来受到重视。

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就要求:“拼音字母公布前用注音字母„„字音的教学必须依靠拼音字母。识字教学开始就教学拼音字母,教儿童掌握拼音字母的读法、拼音和声调。识字教学中运用拼音字母来注音和正音,让学生遇见生字就读出来,而且读得正确。”这就将拼音教学的功能定位于注音和正音。

1957年月11月1日,《汉语拼音方案》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1958年2月1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施行。此后汉语拼音教学更加受到重视。

“学会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辅助工具。”这是1963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十分准确、得当。

但从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重视和学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为将来实现汉字拼音化打下基础”“阅读注音读物”起,汉语拼音教学走上了一条不恰当的路子,要求也越来越高。1987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有条件的逐步做到直呼音节”。1992年的试用版大纲要求更高,也更具体:不但要求“有条件的做到直呼音节”,而且要求“能够默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认识大写字母和隔音符号,能够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要重视汉语拼音字母和音节的书写指导,要指导学生掌握字母的笔画、笔顺,利用四线格把字母和音节写得正确、工整”,还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好像“汉字不灭”,中国真的就要灭亡,好像真的要用汉语拼音来替代汉字。汉语拼音再也不是识字的辅助工具,而成了汉字发展的必然形态。

汉字真的要淘汰了吗?承载、创造了两千年绵延不绝、璀璨文化的汉字真的落后了吗?有十几亿中国人熟练使用的汉字真的到了非灭不可的地步了吗? 理性地看,汉字输入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从容、快速、完美地实现数字化,并不在数字技术面前和信息时代落伍,反而具有自身的优势。

再说,汉语拼音只是一种注音符号,相当于英语中的音标,还不是一种文字系统。盲目地将汉语拼音定位过高,不但有悖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而且有损于语文教学的成效,还会让儿童一入学就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2000年修订版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过高的要求进行了纠正,将汉语拼音重新定位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

2001年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功能的定位,由92年试用版大纲的“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调整为课程标准的“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说普通话”。之所以作这样的调整,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直呼音节对方言区的小学生来说,难度过大,而要帮助阅读,又必须做到直呼。将学生难以承受的要求压在学生身上,是原大纲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或者说缺乏选择性的体现。二是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教学上的思路变了。同样是为了尽快阅读,满足学生进入、了解想像世界、文本世界的愿望,课程标准摒弃了借助拼音阅读的策略,而采取了“多识少写”的识字策略。同时还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这就为我们科学开展汉语拼音教学指明了方向。

2、汉语拼音学习目标的变化

汉语拼音的要求(目标)相对试用版大纲简洁了,降低了。之所以简洁,不是因为概括,而是因为认识更理性。说降低,具体表现为:①只要求拼读音节,不要求呼读音节;②只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而不是没有尺度的“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③由“能默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降为“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④由“认识大写字母和隔音符号”降为“认识大写字母”;⑤由“能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降为“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有人说课程标准淡化了汉语拼音。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课程标准淡化了知识,强化了应用,从实用出发,重新定位了汉语拼音的功能,并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底线出发,降低了难度,减少了环节。

(二)识字

1、识字教学理念的发展

关于识字的重要性,王尚文先生在《强渡”汉界楚河”》一文中讲道:“三千常用字,就是汉民族文化的母乳。„„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必须首先越过三千常用字这道汉界楚河,否则就是文盲。只有越过这道汉界楚河,才有可能真正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他甚至还说:“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可以归结为:通过几百篇(段)诗歌、散文的阅读、背诵、默写掌握三千常用字——掌握者,会写、会读、会组词之谓也。也就是使口语语感‘转移’为相应的书面语语感,原本得于心应于口者能够应于眼应于手。”

没有人否认识字的重要性,但有必要研究识字的基本规律,探究科学的识字方法。

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字教学。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识字教学。早在纪元前,西汉的史游就编撰了《急就篇》,这大概是成书较早、流传最久的识字教材。之后,主要用“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教材,对蒙童进行识字教学。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识字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识字教学研究的一个活跃期。当时,小学低年级单纯识字,且识字速度慢,每课书只学三至五个字,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样识字既枯燥,又中断了语言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958年出现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七八十年代,是识字教学研究的又一个活跃期。1982年出现的注音识字,也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识字教学不仅研究如何识得快,还关注如何把识字和普及信息技

术结合起来,如何借助多种媒体识字,于是,计算机辅助识字等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不下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等,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

各种识字方法均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相应的不足。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重要的是能结合学生实际、自身实际和教材实际,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识字。

组织实施识字教学,还要研究识字的规律。识字是言象义统一的过程。学生是带着他自己丰富的感性经验进入识字的。当他所熟知的事物、情感与相应的字形相遇时,他就掌握了这个字的读音,也就轻松地理解了这个字的字义。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将字形、字音和具体的物象同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头脑中具体的物象、熟悉的读音与抽象的字形建立起联系,促进学生提高识字水平。

识字是汉语言情感不断丰厚的过程。爱语文,是从爱汉字开始的。作家毕飞宇:“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每一个字首先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拆开来装上,装上去又拆开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情趣盎然的,具有召唤力的,像小鸟一样毛绒绒的,啾啾鸣唱的。”如果,儿童能从识字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功,他们就会逐渐爱上语文学习,也会逐渐培养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识字是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养成的过程。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会满足于教学的单项功能。通过识字,我们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揣摩字形、参悟字义中,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识字中,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化识字中,养成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

总之,一方面要看到识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还因为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另一方面要看到识字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尽早突破识字关,才能更早、更顺利地进行阅读,以便能够自由地吸纳有用的信息。识字教学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既追求一定的量,使儿童尽早进入汉字阅读;又追求一定的质,通过合理的“序”和科学的“法”,使儿童获得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追求合理的“序”,要讲究先识哪些,再识哪些。追求科学的“法”,要充分发挥汉字形、音、义特有的综合优势;要鼓励儿童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要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要在不同的年级段侧重采用不同的识字方法。

2、识字学习目标的变化

①识字要求分层,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之路。在识字方面,课程标准与试用版大纲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实行“认写分开”,将识字分为“会认”和”会写”两个层次来要求。“认识”的要求是:在课本中认识(能读),到其他地方碰到也认识,不抄写,不默写。”会写”的要求是:会读、会写,了解语境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走“认写分开”的识字之路,有如下好处:“多认”能使学生能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与试用版大纲比较,虽然课程标准在“会写”字总量上没有变化,都是2500个左右,但增加了300个“认识”字的量,而且明显前移。第一学段要求“认识”的字是1600—1800个;第二学段达到2500个。这样的安排,使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基本达到无障碍阅读。提早

阅读是世界各国语文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小学生一入学,就有阅读书籍、了解非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认写不分的不足是识字进展太慢,难以满足学生的愿望。借助拼音阅读,又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相违背。“少写”在确保学生多认字,从而尽早阅读的同时,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小骨发育不全,写字有较大的困难;字字要求会写,往往会因为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而挫伤他们识字乃至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多认的同时少写,有利于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写字指导,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②突现自主识字,关注识字情感。课程标准展现了“学习独立识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一个自主识字的序列。课程标准在强调了“借助汉语拼音”这一工具的同时,前移了查字典这一学习方法。试用版大纲二年级“学习用音序法查字典”,三年级“学习用部首法和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课程标准则要求,第一学段要“能用(注意:不是‘学习’)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达到“会使用字典、词典”。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一入学,就应该把字典、词典作为须臾不离的学具。同时,提倡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第一学段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达到“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实现“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只有学生有了美好的识字情感、主动的识字态度、良好的识字习惯和应用自如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能力才能成为学生乐于为之的事,识字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写字

1、写字的重要性

如果因为有了计算机就不需要再关注学生的写字水平,那是对写字功能的一种狭隘理解。正确、规范写字,是一个人进行书面交流的前提。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同时,规范写字还有利于通过汉字的美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汉语情感日益纯厚。

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要坚持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的指导,直至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使每个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低年级学生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中年级学生进一步把字写得美观、大方,高年级学生再进一步把字写得熟练,有一点儿自己的风格。教师的示范是最好的指导。因此,教师要苦练写字基本功,加强示范,切不可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取代板书。

2、写字学习目标的变化

①在书写工具上,以“硬笔”取代“铅笔”“钢笔”。1992年试用版大纲和2000年修订本大纲对书写工具均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低年级用铅笔写字,中高年级用钢笔写字。但现实情况是可供学生选择的书写工具是多样,特别是圆珠笔,以其方便、耐用、干净的优点备受学生喜欢。如果课程标准再强调“铅笔”“钢笔”,就会脱离实际。以“硬笔”这一上位概念表述书写工具更准确,如果再以软笔替代“毛笔”就更科学了,也给师生以更大的选择空间。

②在书写要求上,以“规范”取代“正确”。大纲对书写的要求一直是“正确、端正、整洁”。课程标准将“正确”调整为“规范”,相应地提高了写字的要求。

③在书写字体上,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书写楷书”。由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是立足于“保底”制订的,所以,在小学阶段明确要求“写正楷字”“书写楷

书”,到了第四学段,才提出“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书写字体范围的缩小将有利于我们实现写字教学目标。

④在书写速度上,课程标准有所调整。“有一定的速度”是大纲、课程标准不变的追求,但课程标准不再采用2000年修订版大纲“抄写汉字每分钟不少于20个”的提法。教学实际中,学生书写速度是千差万别的,如果非要定一个十分精确的标准,要么是不科学,要么是将部分学生引向潦草。所以课程标准对书写速度进行了宽泛的描述。

⑤在书写功能上,强调“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整体性、图画性的汉字本身就富含人文韵味,是激发、培养学生美好汉语情感的重要载体。课程标准在强调“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的同时,特别强调用毛笔写楷书要“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基本理念。这一方面突现写字是学习主体的自主行为,写字应成为一种习惯,写字具有审美价值和培育良好汉语情感的意义,另一方面也界定了小学生写毛笔字的功用主要在于美的熏陶,而不在于实用。

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问题出在坚持不够和书写量过大两个方面上。在坚持不懈、严格要求的同时,创造性地组织写字学习是完全可以达到课程目标这一底线的。

作为教师,只有对拼音、识字、写字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作整体关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精神;作为学生,只有在三个维度下均衡协调发展才能打下坚实而有后劲的汉语底子。

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策略

(一)关注发展规律,形成扎实的识字基础。

1、学好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只是汉语的音标。它本身并非语言符号,学汉语拼音不应成为目的,目的是会读字音。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了不认识的汉字,能借助于汉语拼音掌握字音,汉语拼音的作用就完成了。儿童一入学,最渴望的是以字形为凭借进入汉字阅读。所以,课程标准削减了汉语拼音的功能,降低了汉语拼音的学习要求。如果将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学会拼读音节”,目的仅在于”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不要拔高学习要求,够用即可;同时要注意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增强学习汉语拼音的主动性,维持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增强汉语拼音学习的实用性,在学以致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情境,予以强烈的刺激。

形象化是儿童思维的主导方式。汉字形体的图画性、字理的会意、象形、指事、形声又与儿童的思维相适应,这就有利于借助于多种媒体创设生动的识字情境,突现汉字形体的美、字理的趣和字音的多变。只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才能留下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这就需要我们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使用各种手段,给学生创设能充分展示汉字形体美、音韵美、字理趣的情境。

3、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

已有的汉语语境给学生以丰厚的汉字经验,这是识字教学的巨大财富。如果承认学习是学生经验不断丰厚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学生已有汉字经验的调动。所学的汉字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或某个部件是学生熟

悉的,具体到字音与字义更是耳熟能详的。我们不能另起炉灶,而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经验,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拙为趣。

4、在运用中复现巩固。

有了汉语拼音这个够用即可的拐棍,以生动形象的识字情境给学生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又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予以内化,识字教学是否可以完成了?不是的,还需要在实践运用中通过不断复现予以巩固、扩展、深化,最终达到灵活自由地存取。学生言语实践中出现的错别字、误读音,往往是一些学过的生字,证明识字不是一次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让学生多次认识,多次学习。复现是最好的巩固方法,运用是最终完成识字的必由之路。

(二)关注情感体验,培育自主识字的动力。

1、突现汉字图画美的特质,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学习材料自身的丽质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第一要素。如果说汉字形体的繁杂是识字的最大障碍,那么,汉字固有的图画美、意境美又是识字的最大优势。繁杂只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构成障碍,对汉语环境下成长的中国儿童算不了什么。图画美、意境美、理趣美的优势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而对中国儿童却一点就通,一拨就能心领神会。当教学充分展示、利用了这些丽质,识字兴趣必将盎然,汉字情感必然纯正。所以,在识字中要展示汉字的图画美,阐释汉字的意境美,揭示汉字的理趣美,更要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图画美,感受汉字的意境美,参悟汉字的理趣美,逐步形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写字教学中要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形体美(读帖),拷贝汉字的形体美(描红),表现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深厚宽广的汉字功底,既能参悟字理,又能表现字形。

2、以成功的识字过程,确立学生识字的自信。

学习过程的成功是维持、强化学习动机、内驱力的关键要素。感兴趣的事很多,但兴趣往往只限于兴趣,难以形成自信,甚至于最终失去兴趣,因为过程是失败的。兴趣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兴趣只限于有趣时候。只有学生能快乐地识字,成功地识字,才能有识字的自信。识字失败可能因为负担过重,难以承受;也可能由于方法机械,缺乏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识写分开”,低年级“多识少写”的原则,不要任意拔高要求。满足了自己的虚荣,放任了自己的随意,学生苦不堪言,就会消极怠工,甚至于破罐子破摔。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让学生感到识字的快乐;指导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轻松地识字,让学生感到识字的乐趣;给学生创造运用汉字的机会,让学生感受识字的有用和自豪感。轻松的、快乐的、有用的识字过程,必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新一轮识字活动。

(三)关注习惯养成,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1、主动识字的习惯。

课内识字是有序的,但识字还有无序的一面,那就是课内外随机、自主的识字。如果学生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识字,那识字将是高效的。主动识字的习惯也需要严格训练。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见一个字识一个字,不放过一个生字,还要让学生见一思十,识一个字想想与之相类的还有哪些字。当识字成为一种习惯,识字教学的目标才算真正完成了,或者说有了一定的高度。

2、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习惯。如果所有的字都需要别人来教,那识字必将是有限的、低效的、缺乏张力的。如果学生能运用字典独立识字,识字教学又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个

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会读了、理解了,学生必是自豪的。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摆脱教师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还需要我们促使学生勤于乐于使用字典,最终形成有益终生的一种习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将字典作为一种须臾不离的学习用具,把识字的任务作为皮球踢给学生,教着,引着,甚至逼着学生查字典识字。

3、认真写字的习惯。写字是巩固识字的过程,更是接受汉字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前者,以大量的书写泯灭学生书写的兴趣。写字教学应求精求有效,在少写中培养学生的书写素质。”提笔既是练字时。”习惯必须从坐姿、握笔等点滴抓起,以一贯之。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在严格的操练中才能逐步形成。对此,教师不能心太软,更不能有松懈之心。严师出高徒,用在这儿是十分恰当的。专门的写字要严格,作业书写要严格,课中写几个字或课后写字也要严格,甚至于其他科作业也要严格要求。同时要注意分寸,达到“规范、端正、整洁”即可,切不可拔高要求。各种版本的教材均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思路,教师必须认真揣摩,创造性使用。

(四)关注语言环境,拓展多维度识字的时空。

1、在生活中学。

课内识字是有序的,也是有限的。课外识字是无序的,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识字水平的高低、识字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识字的时空是否宽广。学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生活在汉语汉字的世界里,耳闻目睹均是汉字的音与形。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汉字,有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一方面会给课内有序识字提供丰厚的经验,也会使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

2、在生活中用。

学生是以汉语为工具生活、交流、思考的,经过学生口耳手脑的汉字是大量的、多样的。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汉字,但这是下意识的,是自然状态的。我们所说的在生活中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咬文嚼字地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用学过的字词,增加使用的机会,增强运用汉字的成功感,丰厚运用汉字的经验。

2.研究与策略 篇二

一、成功商务广告翻译方法研究

由于广告千变万化, 文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因此有专家呼吁:广告翻译时译者要敢于冲破死扣原文的传统译法, 在与原意不冲突的情况下, 按照原文的行为方式进行合理翻译。刘法公指出:广告汉英翻译的基本准则是:自然、准确、易懂, 即译文要用流畅、准确、通俗的语言反映原文。我们认为, 商务广告翻译, 首先且最基本的就是确保译文不失真、不偏离原文的意图和主旨。这就要求译者能够以译文读者、译入文化为中心, 做到不离题, 不失意。在此基础上, 译者能够灵活处理, 适度变通, 针对一则广告, 从不同方面入手, 力求找到最恰当的译法, 获得读者的认可, 引发消费行为。

本文通过对如下15家不同行业的知名公司的商务广告进行了研究, 其中英文如下:

从翻译角度来看, 其主要翻译方法是直译法 (5条) , 意译法 (4条) , 创译法 (3条) , 增补法 (2条) , 套译法 (1条) 。

1. 直译法。

直译法尽量保持原文的内容、风格和形式, 将源语言的语法结构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进行最近似的对应转换, 词汇基本一一对译。如A word to wealthy. (一言致富。) 其语言特点是简洁明了、准确明晰、形象生动, 既体现了花旗银行的忠诚品质, 又对顾客充满无限诱惑力。

2. 意译法。

“意译”是一个相对于“直译”而言的概念, 通常只取原文内容而舍其形式, 容许译者有一定的创造性, 这类翻译考虑到了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及理解方式, 便于读者理解, 可读性强。UPS快递公司在“UPS.On time, every time.”的广告语中“on time, every time”通过汉译“准时的典范”中“准时”一词体现出来, 但整句话与英文形式却大不相同。

3. 创译法。

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用时, 就应打破源语言的句式及内容的束缚, 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创造性翻译。切记, 创译法并不是纯粹的创作, 即使在源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 其广告功能的传递性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句子精炼, 可读性强。

4. 增补型翻译。

对原文关键词的词义进行挖掘、引申或扩充。这类翻译通常使得意境更加深远, 内容更加贴切, 且多使用汉语的四字成语或四音节词, 使译文富有修辞美。多数时候无法将原语译成目标语时, 我们都采用增译法。在以上15条商务广告语翻译中, 现代汽车公司和浪琴手表公司巧妙地使用了此方法。

5. 套译法。

有些广告本身采用了仿拟修辞手法, 这时可采用套译法, 即将原文的修辞手法译成目的语中大家都较熟悉的习语等。此类翻译充分尊重文化差异, 形象生动, 可读性强。只有我们对两个国家的习语都非常了解时才能灵活运用。

二、商务广告翻译原则

通过对以上15家不同商务广告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广告翻译的基本原则:音美、形美、意美。

1. 音美。

音美即商务广告的音韵美。广告翻译本身发音响亮, 节奏分明, 富有乐感, 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在15条商务广告译文中, 浪琴手表广告就具备这个特点。“优雅态度, 真我性格”声音和谐悦耳, 语出不凡, 瞬间引起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强烈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 形美。

所谓形美是指商务广告译文易看、易懂, 具有极高的记忆价值, 避免生僻字眼。在15条广告译文中, 东芝公司和苹果公司对“形美”的处理极具特色。东芝公司“拥有东芝, 拥有世界”的广告, 短小精炼, 四字短语恰当得体, 以小见大。然而有趣的是, 苹果公司“不尝不知道, 苹果真奇妙”趋于口语化的广告译文, 没有过多辞藻, 却亲切自然, 让人记忆犹新。

3. 意美。

所谓意美, 即意境之美。在15条广告译文中, 万宝路香烟的汉译“光临风韵之境, 万宝路世界”意境优美, 境界深远, 让广大消费者跃跃欲试, 从而提升了万宝路香烟的形象, 其经济价值骤然提升。

三、商务广告翻译对我国企业的启示与借鉴

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纵观国内外知名企业, 在进入中国市场前, 无不进行长期了解与反馈。这是由于存在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商务广告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其翻译技巧, 尊重文化差异, 根据目的语文化, 合理而有效地翻译译文;切勿生搬硬套, 产生歧义, 以致阻碍其产品销售, 影响经济效益。上述15条广告翻译都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

在国内企业产品对外宣传的商务广告语中, 大多巧妙地运用了这些翻译技巧, 如联想集团和联通公司。联想集团曾以“失去联想, 人类将会怎样”的广告语, 在国内市场引起了极大轰动。其英语译文为“Without Lenove, Without Life”, 将“Lenove”与“Life”联系一起, 二者缺一不可, 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联想集团的重要性, 气势磅礴。联通集团的经典广告语“情系中国结, 联通中国心”, 其英语译文为“Your emotions in a Chinese knot, connecting you to the whole world.”此广告语最先出现在香港凤凰卫视中, 广告语一出, 就获得了极大的美誉。不论中文还是英文, 都承接流畅、亲切自然, 一个象征和平的中国结完整体现了“音美、形美、意美”的原则。

与此同时, 中国企业也有很多商务广告, 没有很好地借鉴翻译基本技巧与原则, 从而降低其销量, 影响其形象, 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蒙牛集团算是最典型的案例。2012年, 蒙牛提出“只为点滴幸福”的宣传语, 其英译文为“Little happiness matters.”。此广告语引起轩然大波。原来其英译文与汉语原意截然相反。英文为“幸福并不重要”。中国译协针对此事指出, 广告语是企业形象的主要体现, 应给予充分重视。

四、结语

广告是语言和文化的统一, 商务广告也不例外。进行商务广告翻译时, 应在了解众国文化的基础上, 巧妙地运用翻译方法, 遵循“音美, 形美, 意美”的翻译原则, 通过广告语清楚、准确、简洁地将其产品展现出来, 提升企业形象, 发挥广告语的经济价值, 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白玉, 窦钰婷.语言经济学视野下全球十大品牌翻译原则探讨.江苏商论, 2011, (3) .

3.合作学习问题与策略研究 篇三

合作学习模式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是以若干成员组成集体互相合作活动的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将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以下对有关合作学习的问题做一些讨论:

一、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

在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中,学习是一件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普遍只管闷头学习,缺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作为教师,应当改变这种局面,告诉学生合作学习形式的重要性和好处,逐步扭转以往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比如选取一些个人比较难解决、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又如注重对小组的集体表扬,增加学生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另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良好的时候,教师应给予一些表扬或是适当的奖励,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

二、要选取适合用于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进行比较和筛选,选取那些学生凭借个人能力难以全面、综合地处理与掌握的知识,或者是具有探究空间的开放性的话题。例如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内容为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古诗词等一时难以掌握且较难理解的课文;对课文的延伸想象、需要发散思维的综合讨论等情况。以上这些内容在教师教授和学生理解与掌握时都会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增加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学生可以更好、更全面、更牢固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

三、运用各种课堂形式辅佐合作学习

选取了适合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学习内容后,也应当对课堂的形式加以改变,以适合于合作学习的进行。比如:课堂座位分布可以按照分组后的小组为集体摆放,这样安排使组员距离更近,更利于小组内信息交流和讨论;或是举办各类主题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对课上所学习知识进行延伸的理解;另外,还可在学习某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让每一小组学生分配角色扮演文中人物,对事件进行演绎,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中所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四、注意分组原则,维持和谐共进的气氛

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意以下这些原则:

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因素,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加以比较,按照优势互补、人尽其才的原则为学生进行分组;

要保证每个组内都包括不同程度的学生,这样才能使每个小组能力水平相当,不会出现总是某一组表现最好,其他组学生积极性受挫的现象。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地创建共同提高的和谐学习环境;

给每组选任一名组长,还可增加记录员、督促员、卫生、纪律检查员等角色,且这些职务组员要轮流担任,让每一位同学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体验。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位组员的热情,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使同学们得到锻炼与提高。

五、教师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

小学生群体因为年龄偏小,具有活泼好动、思维发散等特点,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只是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更重要的作用还是在过程进行中的正确引导和总结。教师应参与到每一组的学习中去,亲身体会这一组合作学习的方向是否正确,体验该组学习进程中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好的方面可以供其他组学习,对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加以指正和指导,从而得到正确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六、重视对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这种学习的形式可以在同学之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生之间通过互相沟通与帮助,可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但是,真正实现合作学习以后,到底是否像我们预期的那样顺畅,结果是否如期待中的那般共赢了,则要依靠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与总结。小组进行活动之后,教师应对活动中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褒贬要客观及尊重事实,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以鼓励为主。另外,在全班范围内对小组为集体的表现也要加以评论,哪一组表现较好,哪一组还需要加强,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集体荣誉感特别强烈,在听到老师对自己所在的小组的点评后,无论是表扬还是指正,他们都会继续努力保持或是想办法改进,这样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加强了教学效果的推进。

七、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实用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说明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互相合作、博采众长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的欲望,让每一位组员都积极参与,取长补短,从而构建了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习成果的提高。

4.小学群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四

【摘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的习惯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 作文教学 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1-01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小学阶段的群文阅读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四篇课文和相关课外读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此概念来自日本佐藤学教授倡导的群书阅读,他在其《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等著作中提出“群书阅读”观念,倡导学习共同体;其后,台湾香港的教育家将此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称为多文本阅读或群文阅读。而“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从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对“群文阅读”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偶见一些零散的研究(更像经验的交流)和探索(课堂教学的尝试)还是比较浅显的,并没有上升到教育理论的层面,对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仍然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建构。

2.关于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研究

几十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广大教师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其中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但目前的现状是儿童阅读量少,阅读能力普遍不高,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书面语言接触得不够多,文字表达能力差,往往作文时言不从心,词不达意,语不成句。同时,因为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结构十分生疏,不懂得如何结构文章,如何选材,如何立意行文。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如挤牙膏,很少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教学生写作文,功夫应下在课外阅读上,扩大阅读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把群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能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二、课题的提出

没有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校的学生,也要博览群书,方能摆脱平庸,演绎精彩的人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越需要阅读。

小学生六年时间,只读十二本教材。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40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海量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谈作文教学是空中楼阁。每周一次的作文暴露出的语言匮乏,素材缺失,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问题,让学生只能像挤牙膏一样举步维艰。有的干脆抄袭克隆,应付了事。因此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成为解决作文教学难题的不二法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把群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的结合作为本次研究的主题。

1.研究的理论意义

(1)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群文阅读及作文教学策略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让学生愿意读,学会读。读而有获、读而能用。直至乐读、乐写。迅速提升小学语文素养。为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多读书对写作诗文的重要意义。作文教学要有成就,功夫也不应单在写作技巧写作构思、立意上下功夫。应在课外阅读上扩大阅读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为此,我们确立了“群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探索群文阅读及作文高效模式,为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深化“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课程改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根植于生活,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研究的实践意义

(1)通过研究,构建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读写结合的群文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目标更明确,方向更精准,更好的服务于写作教学。

(2)以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反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在初始加以指导,精选读的内容,使之成为语文教学辅助材料。当兴趣被激发后,要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中心,在充分阅读基础上,注意写作训练。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精神,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在理解、积累、表达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拓宽学生写作思路,会选择素材,会挖掘提炼主题,创新性地写作,讲真话,抒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教师层面

5.研究与策略 篇五

第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的高度关税化,使得人们学习知识的方式有了深刻的变革,“仓库理论”受到挑战[1]。取而代之的学校课程应是研究型课程”,学生的学习应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应是“研究性教学”。

第二,上海市二期课改要求构建新的学力观,这种学力观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即知识的`要求必须是“开放性,多维性的”[2],能力的要求必须是“探求态度,批判与创新的”[3],因而单一的研究型课程和基础型课程很难适应这一要求。

第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形势的迅猛发展,各年龄层次的学习者都能接受优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对差异性极悬殊的学生,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研究型课程及其学习的现状分析

随着二期课改的有序推进,各校都在实践研究型课程,使研究型课程朝着规范化、理性化方向发展,如成立课程教研室,使课程进展、实施有计划、有考核。因而对研究型课程,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参与,在自主性、自助性、参与性、尝试性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实践活动,教师也为学生有如此大的潜能和出色的表现而赞叹。但因处于实践阶段,具体操作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有两个:

从研究型课程的教师配备来看,仅局限于史、地、生等小学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学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处于非主要地位。同时从功利性看,教师从事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活动仍在为高考的综合能力测试作准备,仍留有应试的色彩。

从研究型课程的课时数来看,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研究型课程投入的时间比基础型课程投入的时间要少得多,同时在实践中基础型课程侵占研究型课程课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综合上述两方面,两种课程现处于平行不相交的状况,唯有整合才

6.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六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作为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最佳教学策略成为学校教改中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讲授要有导言;讲授的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讲授的语言要具有可接受性、丰富而机动;讲授的语言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注意系统性、逻辑性、启发性;讲授是要与其他教学形式配合。

(二)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对说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 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对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谈话;用比较分析归纳法进行谈话;摆出矛盾,并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去解释矛盾现象;联系实际进行谈话。运用谈话法的时候必须做好以下几点: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具有较高的针对性、思考性、推理性;简短性、机动性。要重视总结。

(三)讨论法。讨论法是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争论,最后由教师小结,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脑筋思考,钻研问题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和体会。讨论的时候要做好充分准备,并且围绕主题,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达到获取共同结论的目的。

(四)演示法。是教师在上课时,或呈现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放映影视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加深学习的印象,把书本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知识易于巩固。

(五)实验法。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作业,以获得知识或验证的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从教学角度分来看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实验和学生课堂实验。实验时要注意安排要适时、要求要严格、指导要具体。

(六)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地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结合思想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二、当代国际上流行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交流式教学法: 即采取个案研究、角色扮演和模拟、解难决策、数据分析、调查、试验、设计、讨论等多种方式讲授新知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

探究思维和合作态度,关心社会有关问题的决策目的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解决法 :是一种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科学的事实、原理去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的方法。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景(2)提供科学事实(3)探究解题方法(4)得出科学结论(5)运用新知解题

(三)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法教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一般是:教师或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准备、收集材料;探索发现(处理与解释资料);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问题解决)

(四)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过程。它是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是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手段;是发展学生智能的有力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手段。三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要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

相应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本地、本校实际,依据教师本人特长和教学时间的许可性 四 生物学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要认真学习修订大纲和标准,要把重视和落实生物学的教学,放在能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突破,能否成功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能否有效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去认识。

(二)明确目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生物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学未知世界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要成为观察和描述生物及其相关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查阅书本或网络等获取已知信息,设计探究方案,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进行总结和交流等活动全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适时指导和点拨,辅助学生完成探究。

(三)着眼应用,加强科学方法训练

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结合生物学科学发现简史的介绍,渗透科学方法教育;②开展简便易行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进行科学方法的演练;③练习探究活动的设计,尝试科学方法的运用;④结合科学探究活动的实例,体会科学方法的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就找到了进行探究活动教学的金钥匙。

(四)抓住核心,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探究活动的教学一定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探究活动时,最初可先让学生依据现成的探究方案进行;而后可让学生针对给出的探究课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和 实施探究方案;最后可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自行选定探究课题,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

7.建筑照明节能设计与策略研究 篇七

在世界能源储量不断下降的今天, 如何合理利用能源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 建筑能耗占到了27.5%,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如此庞大的比重, 使其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因此, 有效实现建筑节能, 已经成为当前节约能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共建筑中的电能消耗为例, 就我国当前建筑电能的消耗现状而言, 公共建筑中的电能消耗是相当高的, 而公共建筑中的照明用电平均为10~40KWH/平米/年, 占建筑用电的20%~40%。从这项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在公共建筑电能消耗方面, 照明占了不容忽略的一部分, 因此照明用电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二、建筑照明节能的原则

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设计原则是在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照明需求, 利于发展以及不降低原来的照明功能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减少没有必要的消耗,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节能, 进行大量的投资。因此, 在设计时应从多方面考虑, 既要满足建筑的功能, 也要满足照明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舒适、节能的基本原则设计符合多方要求的建筑照明方案。即照明节能所应遵循的原则是:节约照明用电应建立在保证有足够的照明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 不能仅片面追求节能, 而忽视照明数量和质量。

(一) 保证建筑物的照明功能。照明系统应满足建筑的照度, 如保证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 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二) 考虑实际效益。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 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 增加运行费用, 而是应该让增加的投资部分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以节约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三) 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照明功能无关的, 再考虑采取相应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 又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 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

三、建筑照明节能的策略分析

(一) 充分利用天然光。天然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的绿色洁净能源, 为了在建筑照明设计中贯彻国家的节能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 实施绿色照明, 宜利用各种技术措施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如大型商场共享空间的弓形或尖形玻璃屋顶就是充分利用天然光的典型。工程中要充分利用天然光是需要多专业人员密切配合的, 采用天然光导光或反光系统时, 必须采用人工照明措施, 天然光导光系统只能用于一般照明, 不可用于应急照明;当采用天然光导光系统时, 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对人工照明进行自动控制。充分合理地利用天然光使之与室内电气照明有机结合, 从而大大节约照明电能。我国目前现有的建筑物中, 将天然光主动引入室内用作照明的设计领域有很大进步空间, 主要还是利用建筑外窗玻璃幕墙等自然采光, 因此天然光采光技术还需要更加成熟与普及, 并加强设计人员主动利用天然光的意识。太阳光导入器是目前国际上新推出的集节能、绿色、环保、健康为一体的产品, 它主要采用太阳光自动跟踪、透镜集光、光缆传输自然光, 实现朝北房间的阳光照射。据资料统计, 一束阳光导入相当于500W光源的照明亮度, 采用太阳光导入器, 零成本使用, 可以有效地减少白天的照明电耗。充分利用太阳光导入系统, 作为一项可持续能源技术, 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导致其在建筑采光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 合理进行照明设计。

1.确定科学合理的照度标准。节约电能, 并不意味着降低照度。在进行照明设计时, 要根据建筑用途, 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 来确定照度标准。标准太高即浪费, 太低会影响照明效果也是不可取的。不可以只注重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 而不注重场所的实际照度, 只看场所的LPD实际值, 不看LPD折算值, 防止“倒推法”在设计领域的流行、泛滥。同时在照明设计文件中, 应对照明器具核心元件指出明确的技术参数要求, 不能仅标明光源种类及容量。

2.配光形式的选择。灯具的配光形式除了满足照明质量指标外还应考虑节能问题。配光形式依场所而定, 例如在空间不高的场所选用窄配光的灯具, 为了保证照度均匀度这一指标, 就必须增加灯具布置密度, 降低光源的功率;例如在高大厂房选用宽配光灯具, 就会增加光在空中的损失, 降低光的利用率。由于同类光源中功率越大, 光效越高, 光源功率降低, 则光效也就降低, 因此房间窄而高时, 应选用窄配光灯具, 如:深照型、集照型。宽而矮房间选用宽配光灯具, 如蝙翼型、正弦分布型, 中等高度房间选用中照型灯具, 如:漫射型、配照型。室内顶棚、墙面、地面采用浅颜色装修, 提高环境反射条件, 也能提高光通量利用系数值。

3.照明方式的确定。在同一照明区间内, 优先选用分区一般照明, 根据视觉作业的要求, 按需分设照度标准值, 改变照度标准单一的状况, 要切合实际, 避免浪费, 有效节能。一般照明可按需增设局部照明, 高照度区采用混合照明。近年来, 导轨照明系统装置和多功能“柔性”光带系统装置的出现, 更加有助于照明方式灵活化。

(三) 有效采用节能设备。

1.采用高效节能光源。选择高效节能光源是照明节电的首要工作。光源选择的原则是:发光效率高, 寿命长, 显色指数满足要求, 性能价格比合理。由于气体放电灯的光电参数较白炽灯有很多优越性,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光效是指一种光源每消耗1W功率发出的光通量 (流明) 。由于照明电能几乎是由照明灯消耗掉的, 因此光源光效的高低对节电影响较大, 金属卤化物灯和高压钠灯的光效就较高。例如:为获得同一照度, 使用高压纳灯要比白炽灯节电约90%。但高压钠灯的显色性差, 只能用于对颜色分辨要求不高的场合。显然露天场区照明选用钠灯比白炽灯要经济。如果选用白炽灯需增大功率, 定会造成电能浪费。但白炽灯因其固有的优点仍被普遍采用, 荧光节能灯因光效高、节约电能、光色好, 也为人们乐于采用。

2.选用高效率照明灯具。照明灯具的效率为照明灯具的光通量与光源总光通量的比值, 一般除装饰性的需要外, 应优先选用直射光通比例高, 控光性能合理的高效灯具, 灯具的结构和材质应易于维护清洁和更换光源, 除建筑装饰灯具外, 室内用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7, 装有遮光格栅时不低于0.6, 室外用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5, 室外投光灯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6, 另外还应注意灯具的配光曲线, 应针对不同面积和高度的房间, 计算室内空间比, 然后具体确定选用宽、中、窄光束的照明灯具。

3.选用适宜的照明器控制方式。照明器的控制方式应按照各房间的使用特点和要求来确定。面积较小的房间宜采用一灯一控或者两灯一控的方式, 面积较大的房间采用多灯一控的方式, 但是每个开关控制的灯数不宜过多, 同时应考虑适当数量的单控等。建筑内的楼梯间、走廊等公共通道, 照明器宜采用自熄开关控制系统, 使用者需要时才开启, 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开灯时间、数量和过高的照度, 以有利于照明的节能。对于建筑物电梯前室, 由于其对于保证人员疏散的重要意义, 所以此处只能采用翘板开关。对于天然采光不足、远离侧窗的区域内的电气照明, 宜采用光电控制的自动调光装置, 通过天然光的变化而自动地调节电器照明的强弱, 保证室内照明的稳定。室外照明宜采用光电自动开关或光电定时开关控制。

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可以实现照明控制的智能化, 使照明系统工作在全自动状态, 系统将按预先设定的若干基本状态进行工作, 这些状态又会按预先设定的时间相互自动地切换, 从而使电能及灯具的有效利用率达到最高。以写字楼为例, 当一个工作日结束后, 系统将自动进入晚上的工作状态, 自动并极其缓慢地调暗各区域的灯光, 同时系统的移动探测功能也将自动生效, 将无人区域的灯自动关闭, 并将有人区域的灯光调至最合适的亮度。

4.选择合理的照明电器配件。各种电光源中均需要有电器配件, 镇流器是一个高能耗器件。《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04) 中对照明设计的镇流器选择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的能效优于普通电感镇流器, 电子镇流器对提高照明系统能效和质量有明显优势。自镇流荧光灯应采用电子镇流器, 直管型荧光灯应采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公共建筑场所内的荧光灯宜采用带有无功率的灯具, 紧凑型荧光灯应选用电子镇流器, 气体放电灯宜采用电子触发器。

(四) 加强照明用电管理。照明用电日常管理对节约用电有着积极的作用, 应提高节电的自觉性, 对暂时不用的房间或其他场所, 如办公室、教室、仓库等要及时关断照明灯, 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 杜绝室外昼夜常明灯, 如庭院灯、门灯、宣传广告灯等。室内如有足够的自然采光, 可以熄灭全部或部分照明灯。加强照明系统配电线路、设备和灯具的维护, 对绝缘强度达不到要求, 接头松动, 影响照明质量或有漏电的环节要及时修理, 对失灵、损坏的开关尤其是有问题的自动开关要及时更换或修理, 以免造成常明灯或开关不灵。灯具积尘尤其是透光罩或反光罩应及时清扫, 擦拭。对使用时间过长, 光效过低的灯具要及时更换新品, 根据使用寿命及时更换光源, 同时要加强照明环境的卫生管理工作。

四、结语

建筑照明节能领域的发展空间很大, 相关人员要充分考虑照明环境的需求, 在满足照明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可从硬件设备、设计手段与技术和加强用电管理等方面着手,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创建一个适合节能的人居环境, 更好地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照明设计的发展, 公建、住宅除整体照明、局部照明外, 有的还设有装饰性照明或其他辅助性照明, 作为建筑能耗第二大项目的照明系统, 其节能问题已经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因此建筑照明节能对建筑节能、城市照明节能而言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建筑照明节能重要性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应用节能设计与节能设备的策略来实现建筑照明节能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照明,节能设备,照明设计

参考文献

[1].路秋生.LED照明与应用[J].灯与照明, 2009

[2].曹学林.建筑照明节能设计分析[J].低压电器, 2008

[3].刘辉, 刘艳岭.关于住宅建筑电气工程节能的分析[J].河南科技, 2010

8.分层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篇八

一、学生分层策略

分层是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进行的,但如果分层不当,可能加重学生不平等的观念,或者教师还不能一下子对以往的做法有全新的转变,在思想和态度上还不能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分层带有歧视的成分或被学生认为是有歧视的,那么就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伤害并不为教师所知晓,特别是在学生畏师、惧师情绪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学生很少把自己的感受直接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感受也就知之更少了。因此大多数反馈回来的是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上的教学效果,而少有关于情绪体验的信息。同时,对这些教学的效果评价也大多集中在知识智力上,知识智力上的提高程度成为教学好坏的主要标准。在同一个班里,实施合理的分层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因此,要对影响学生的相关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数学想象、数学思维等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为20%、60%、20%。

二、教学目标分层策略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三、施教分层策略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1. 按课型确定分层。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一般是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能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学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2. 按教学内容分层。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感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进行恰如其分的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3. 提问分层。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的回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4. 练习、作业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

5. 辅导分层。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学习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培优辅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

四、测试分层策略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和综合题,其中基础题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

由于大班额背景下的分层教学加强了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潜在的影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由“不想学”变成“很想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不会学”变成“都会学”。对它的尝试、探索与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初级中学)

9.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策略研究 篇九

化学组:王浩

一、课题的提出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中化学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现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时间里,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有:

一、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针对以上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此课题,对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实践。

(3)探究性实验是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实验操作或从事的实验活动。在化学教学中,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教材、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实验专题,由学生自己或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操作实施。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实验活动。探究性实验一般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体验性等基本特点。开放性——实验专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等多方面、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各不相同呈多样化;探究性——实验内容、实验方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结论;实践性——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实验设计和操作学生主动参与;过程性——注重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活动,注意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性——注重实验获得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积极求知的态度、激发探究创新的欲望。

(4)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应是基础性的探究性实验,它应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中选取专题,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最根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课题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理论来研究在初中化学实验中能帮助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能有利学生开发潜能、勇于实践的一种实验类型。

2、学科教学理论:在《化学实验论》中,中学化学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基本类型。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获取书本知识为重点、以学生模仿操作为基础、以实验结果为评价标准,学生在实验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探究性实验则以学生为主、以掌握科学方法为重点、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以实验过程和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学生在实验中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持续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本课题通过对两种不同实验类型的比较,研究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基本特点、基本目标、操作模式、评价标准以及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

3、新课程标准: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学生实验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

(一)研究的策略和内容

1、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和现象、实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2、学生尝试、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学生在感知了实施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一般过程以后,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都要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前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在学生实施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在基本操作时的规范性、观察实验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及时提供帮助。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加深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水平。

3、适时独立与合作,发展实施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对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有了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刚开始的探究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引导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一步步展开探究性实验。

4、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有些是操作难度较大的,有些是有一定危险性的。这些实验如果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比如:设计反应的装置,设计实验的操作步骤等。既可以避免学生实验的危险性,又同样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能力。

(二)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0.研究生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与风格 篇十

一、心理压力及其表现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造成他们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共性。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等诸多压力和冲突面前,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孤独、苦闷、情绪低落、思想消沉、冷漠、偏异、反感和厌倦等等。做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看上去好似泰山压顶,包袱沉重。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活得很累”、“没劲”、“真烦”。应对策略

1.大学生自己要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自己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要无畏地去正视它,解决它。应采取积极态度看待压力,那就是压力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因此在压力面前要保持勇气和信心,有心理准备去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确定后,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半途而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用经济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益去衡量,知识是长远的利益和效益,不能简单地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立刻就会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永远都不利于我们意志的磨练与健康心理的形成。

2.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

研究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成就和抱负水平,而且与个人的认知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过去的成就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积极地评价自己,而指向未来的抱负水平越高,个体则越不容易满足,越难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是在全面准确的自我观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深刻的自我批评、积极有效的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就能量力而行,并为实现自我而不懈努力。

3.加强与导师、同学的沟通和交流

一些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总感到导师对自己不了解、不理解,与导师产生隔阂,感到来自导师的压力比较大。如果研究生能多与导师沟通交流,在熟悉导师的同时能够让导师更多地了解自己,许多压力就会烟消云散。同时,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同学之间的友谊可以提供研究生以更多的心理宣泄的渠道和心理支持的途径,有效缓解压力,使身心健康发展。

4.合理宣泄、释放心理压力

11.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幼小衔接 误区 策略

一、幼小衔接的误区

幼小衔接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幼儿园轻小学;重局部轻系统;重知识技能轻习惯与能力;重活动形式轻衔接实效;重视物质准备轻心理准备

二、正确认识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不应只是大班阶段的事,而是需要在幼儿园三年的时间里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尤其是习惯与能力将伴随幼儿的一生,需要从小养成,为幼儿学习知识技能服务。

三、幼小衔接的策略

(一)增强幼小衔接意识

幼小衔接是为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初等教育打基础的教育,所培养的基本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品格教育将会对整个学校教育乃至整个人生教育产生影响。可以从领导、教师、家长三个层面着手提升幼小衔接的意识,读懂“幼小衔接”的焦点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具备入学的良好心理准备。

(二)制定幼小衔接课程

幼小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可以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方式来完成。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是正规课程,是幼儿园和小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

(1)主题活动课程

语言浸润,启迪童心。幼儿园在统筹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注重幼儿前阅读的积累、前书写的准备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不同层次、形式的活动,提供言语品性、培养习惯兴趣、增强表达的能力。

班级活动——完善阅读区,图书分享交流活动;开展“阅读节”主题活动,创设“读书节精彩瞬间回顾”展板,请幼儿作“小小讲解员”;保证每天5~10分钟的幼儿阅读时间;系列主题活动的组织等。

亲子读书活动——建议家长拓展购书渠道;在奖励孩子时以书为礼物;每天30分钟亲子阅读时间;家长记录幼儿口述阅读内容,纳入幼儿成长档案;利用园内APP软件系统交流平台,家庭间自愿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阅读交流或“好书推荐”交流活动。

年级组活动——小班组亲子图书制作;中班组图书漂流活动;大班组“跳蚤市场”换书活动等。

园级活动——开展“分享阅读”讲座;参观图书馆;走进社区、同轨班合作、家长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故事、绘本、情景剧表演等活动。

游戏课程,开启智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游戏课程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利用捏、撕、剪、穿、系、缠等游戏活动进行握笔书写之前肌肉协调性的练习;注重领域教学整合,从小班开始前书写能力的培养;借助儿歌、描红、竞赛形式等认识书写工具,练习基本笔画,培养幼儿方向感;借助小实验、拼搭、超市等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增强数理逻辑能力;采用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建立规则意识;开设小小建筑师等社会性游戏活动,增进交往能力。

寓教于生活,养成习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我们尝试把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做为生活活动的重点。一是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幼儿独立地生活习惯及做事有计划,按时完成的学习品质。二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三是能理解完成简单任务。四是在日常活动的各种游戏中学习守纪律、尊规则,锻炼意志品质。

(2)体验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觸与亲身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观察警察叔叔如何指挥车辆,行人如何有序过十字路口,学习自主辨别红绿灯,亲身体验过马路,了解交通知识,感受集体温暖,学习自我管理与约束。丰富幼儿的社会性认知

“我要上学了”系列活动。大班下半学期做好几件事:一是走进小学;二是模拟小学课堂;三是在6月份开展我当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四是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换班活动;五是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活动;六是毕业典礼我的小学生活讲述活动。激发幼儿争做一名合格小学生的憧憬。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和不易觉察性。

一是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幼儿中开展“我是最棒的”“我为班级做好事”、轮流当“值日班长”等竞赛活动,既练习自我管理,又增强了幼儿的自觉性和相互交往、协作能力。

二是重视幼儿心理的发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幼儿合作性行为、多与同学、老师交往,为幼儿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三)注重家园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为增加“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可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园幼儿的实际,通过开设《幼小衔接专栏》、家长专题讲座、幼儿活动观摩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同样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习惯的准备。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需要我们在不断反思、探索、实践中去进一步拓展更适宜的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通过努力成功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关于表彰大会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