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精选4篇)
1.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篇一
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受到最早的教育是来自家庭,家长不仅是孩子的最大依靠,同样也是孩子的领路人。孩子是看着家长的影子长大的,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不过也有很多第一次当家长的,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途中,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下面家长注意:家有孩子的话,这4件事情不要在孩子面前做!
1.说脏话
说脏话总归不是一个好习惯,可能有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言行举止已经很优雅了,平时很少说脏话。可能你没注意,孩子是很敏感的,喜欢有样学样,就算有些话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是觉得好玩,就跟着说起来。总之,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好了。
2.吵架
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不管是有儿子还是有女儿,都不可以!家庭的感情对孩子的性格是有很大影响的,家庭和睦的,孩子的性格都会比较乐观开朗;家庭不和的,孩子的性格多少会有一些缺陷。
3. 埋怨长辈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存在婆媳关系不和的情况,发生矛盾的时候,多数妈妈在家里说话不怎么顾忌,直接当着孩子的面开骂。如果孩子听进去的话,说不定也会对你们有意见,所以我们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长辈。
4. 玩手机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抱着手机玩,很多家长也一样,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孩子天性好奇,什么事情都要尝试,肯定也会凑到你面前看你玩什么。孩子学东西很快的,知道手机怎么操作以后,会通过耍脾气来要挟家长,来达到玩手机的目的。这样的后果很不好!
本文编辑:小杰
(图文来源网络,侵联删)
2.不要在孩子面前避讳亲人死亡 篇二
贾斯汀是我在卡仰大学的老师,也是一位7岁小女孩的父亲。一天,在上班时,贾斯汀无比忧伤地告诉我,他的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已经没有治疗的意义,最多只有3个月的存活期。
我连忙劝慰,贾斯汀却说:“这下子,我女儿艾丽莎可要难过死了。她跟爷爷的关系最亲,几乎是由爷爷一手带大的。”
“你最好先别告诉她,她还小,知道不太好。”我建议道。
贾斯汀听后非常惊讶地看着我:“为什么不告诉她实情呢,反正迟早都会知道的。”
“那她会伤心难过呀,对她成长不好。”我解释道。
“告诉她实情,她才会更好地珍惜跟爷爷在一起的最后时光呀。对他们祖孙两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宽慰!更何况,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孩子哀伤的权利。”贾斯汀坚持说。
一周后,贾斯汀又告诉我,当他告知女儿爷爷即将死去的消息后,懂事的艾丽莎刚开始果然大哭不止,伤心得不得了。但她很快学会了面对现实,决定把每天的大部分空余时间都用来陪在爷爷的左右,给爷爷端水递杯,帮爷爷拿衣穿袜……祖孙两个在一起充满了温馨的快乐。
3个月后,贾斯汀的父亲去世了。贾斯汀对我说,艾丽莎给他看了她写的日记“我再也见不到很爱很爱我的爷爷了,但是,跟爷爷在一起的最后时光里,我对爷爷的陪伴和照顾,让他非常高兴和满意……这也是我仅能为爷爷做的,没有遗憾……”
贾斯汀说,其实他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是他的父亲教给他的。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从不在他面前避讳谈死亡。每当家里养的小猫和小狗患病无法医治,父亲都会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它们很快就要死了,你将永远都不会再见到它们了。”让他难过好一阵。不像有些父亲,为了防止孩子哭闹,马上买一只更好的给他。父亲说如果那样做,只能让孩子变得无情,不知道何谓忧伤,甚至希望它早点死,以得到一个更好的。
“孩子不应被剥夺即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哀伤的权利。如果对他们隐瞒了实情,编出各种理由来搪塞他们,他们不但不会平静下来,反而会显得越来越慌张和不安,甚至会胡思乱想,这对他们的成长大大不利。”贾斯汀说。
3.孩子写给吵架父母的一封信 篇三
孩子,在慢慢长大,在成长的路上,孩子感觉父母更像孩子,有时觉得好玩,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引起他们的”长篇大论”。真是,你快看,”今天中午吃米饭吧?正好有小菜。”母亲说:”总吃米饭烦不烦!我要吃面条。”父亲说:;哎呀,太费事了,要吃你自己做”。”我做,要你干嘛……”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吵起来,但渐渐地父亲保持了沉默,是对母亲的软弱,还是忍让,还是……难以表达的爱。
母亲的方式是诉说,她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她维护家庭爱的氛围,她付出的太多,而我们总是不以为然。因而有时母亲会因失落而流泪,痛苦的诉说。
父亲爱的方式是沉默,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平时也少言寡语,也许是遗传了他的基因,孩子也如此冷酷。正因如此,孩子才深深了解。父亲不是没有爱,而是不知如何表达爱,他爱家里的每个人,却总是满不在乎,他时刻心疼着母亲,却说不出爱的语言。
爱的方式有许多,争吵——只因不了解对方的爱。
爱的语言千万种,沉默——也许更深刻。
时间一闪即逝,光阴——走过了四十条长河。
命运不由天注定,相遇——只因你我有缘!
xxx
4.教育孩子父母不要以我为主 篇四
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识孩子是受教育的主体
孩子的成长,内因是关键。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使孩子产生动机,从而行动起来去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动机。孩子的需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动机也有正确不正确之分。父母应分析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正确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父母一切包办代替,就是以父母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父母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怎能有好效果呢?父母必须必须记住,对于孩子来讲,“我”是外因,“我” 的教育行为,目的是使孩子积极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我”应该认真反思。
二、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
心理换位,就是父母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能极大地减少父母在实施教育时出现盲目主观。
作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经常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尤其要强调把孩子当孩子。
为了使换位思考更切实际,专家建议:父母可读一读《儿童心理学》和《中学生心理学》。没有书,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或其他能者请教。
三、耐心倾听孩子“心声”
教育是双边行为,一边“教”,一边“受教”,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倾听的前提条件是尊重孩子和具有民主意识。许多父母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爱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与封建父母制意识和“主宰”思想有关。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虽小,也是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不管多么幼稚,父母都要耐心倾听。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推荐阅读:
孩子不要学习怎么办07-29
不要在商务礼仪中掉队07-07
孩子生日父母感言06-27
孩子生日父母寄语08-13
父母孩子的寄语01-25
父母严格要求孩子02-13
父母该怎么称赞孩子?07-01
父母孩子间的爱07-21
呵护“孩子”,感恩父母作文08-18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