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共15篇)
1.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一
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xxx生工1211学号:xxxxxxxxxx电话:xxxxxxxxxxxx
摘要:本学期我们学院给我们开设了食品工程导论,作为一个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都知道我们学校的生物工程是跟食品息息相关的,两个专业交叉很多。因此我们有幸在本学期能选修食工导论,这有利于同学们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增加对食品工程专业的认识。在这八周中,各位老师详尽的为同学们解说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给大家讲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也让大家对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尽管我下学期就要转专业了,不会再接触食工生工等理科类专业了,但我都还是认认真真的听讲,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领略食工的风光,那接下来就来说说我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关键词:研究方向,前景
正文:
一.食品工程的研究方向
在老师们的讲解下,我了解到食品工程是一个应用型专业而非基础性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基础知识,重在实践与实验。食品工程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到食品加工,保存,综合利用及食品的安全与质量。
1.对于食品加工,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食品加工。比如用小麦经过碾磨,筛选,加料搅拌,成型烘干,成为饼干;如将马铃薯加工成薯片,或将面粉加工成方便面等等。就是属于食品加工的过程,食品加工是一种专业技术。而是食品加工又可以分为制品加工、调味品加工、水果制品加工、酒类加工、淀粉及其制品加工、膨化食品加工、糖果制品加工、饮料加工、休闲小食品、水产品加工、禽蛋制品加工、面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豆制品加工、米制品加工、薯制品加工、蔬菜制品加工、综合加工技术。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食品工业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2.而对于食品的保存,其方法有除去食品所含的水分,如干燥、脱水。冷藏食品,如冷却、冷冻。运用加热的方法,如罐装、瓶装。利用X或伽玛射线照射食品,采用化学方法,如盐腌、腌渍、裹糖屑等。正是有了这些方法,我们的食品才能长时间运输和保存,我们才能吃到以前吃不了的东西。
3.对于食品的安全与质量,随着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拓展,不仅需要食品理化分析和食品卫生学检验人才,还需要食品安全,食品保健功能的检测人才。按现有的专业目录,“食品毒理”(即食品安全检测的理论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由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承担。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食品工程的发展前景
刚开始进入学校时,我就觉得生工与食工这两个专业就业都不怎么好。起初也是不怎么了解这两个专业,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明白了其实很多时候专业都一样的,关键是看个人,“360行,行行出状元”。虽然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这个专业的美好前景,但是我真心不对这个感兴趣,所以还是转了专业,但我还是对食品工程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本科生,不考研的话,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对口单位主要有:海关,卫生疫站,疾控中心,食品药品管理局,粮食局等不这些没有关系不好进,这个需要强大的实力。其他的就是食品企业虽然目前很少有机构雇佣专门品安全负责人,但是就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无疑是食品专业就前景很好!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在一个国家工业体系中所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对食品的需求依然很大。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温饱型逐步向五彩缤纷的精品科技型过渡。食品专业本科毕业就可以工作了,考研也可以。食品专业研究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吃饭问题,其作用不可低估。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她是食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基础,涉及化学、物理、农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人体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治理与工程等各门学科。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对食品的需求量势必剧增。方便、速冻、保鲜、保健、微波、休闲、儿童、老年食品及健康饮料和调味品将风靡全球。食品行业的“大输血”为食品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人们特别关注食品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就业应该不成问题。同时,人们对于食品营养和健康饮食的需求也使营养学家和膳食学家有稳定的就业。相信,食品专业就业前景将会愈加光明。以上就是我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总的来说,食品工程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专业,感谢老师们对我们的指导。不管今后学什么专业,我都坚信一点:“没有更好的专业,只有更强的人!”
2.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二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首批批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到目前为止全国软件学院已经超过100所,这么多的软件学院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超过一万人,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是计算机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分支之一,这就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1 现状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入校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1)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在选择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时,对计算机没有足够的认识,选择这个专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部分偏僻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刚上大学对计算机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基本操作也不会;一部分学生虽然以前接触过计算机,但只会一些基本操作,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了解很少,他们将计算机专业等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很熟练,在高中时就选修过一些计算机类的课程,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些初步了解。
(2)对于从事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是严格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课,整个学期的教学按部就班,内容虽然丰富,但不够生动。并且,由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到软件工程专业后续学习的很多门课程,而每个教师的专业知识侧重点不同,有些内容很精通,就会占用比较长的时间生动地去讲解,有些内容不是很精通,这样就不能全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这门课,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了。
(3)对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2)
第一种是将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设置为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课程;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高新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失去了本课程作为专业引导课程的本质属性。
第二种是把计算机导论课程当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浓缩;内容广而散,概念多而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好把握,学生也很难理解。
还有一种是从方法论入手,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计算机及计算的本质属性,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这种方法过于抽象,很难理解。这三种类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都不适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很难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2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改革内容
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大一新生的一门引导性质的课程,内容选取不能太具体,这样容易把该课程上成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课;内容选取也不能太广泛,这样就可能把该课程上成所有专业课程的浓缩课程,看似讲了很多内容,但一个也没讲透。希望学生从这本门课程的学习当中能够真正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要学到哪些方面的知识,通过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大学生活中。
2.2 改革目标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服务于专业的培养目标,(3)粗略地讲,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大体上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而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那么作为引导型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构建就应该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因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培养对复合型专业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开设,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就业岗位,了解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的专业方向有大致的判断,并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基本了解,对自己将来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初步的认识。
其次,应该培养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基本操作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刚入校的新生虽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掌握得不系统,更何况由于各地区教育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落后地区的新生很少用计算机,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因此,培养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仍然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对人的一生很重要,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学习同样的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学得很轻松也很快又很透彻,还有一些人学得很辛苦又很慢,掌握得也不够扎实,究其原因就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问题。前一种人通常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后一种人总是被动灌输式地学习,所以学习效果有很大差别。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改革的方法
2.3.1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首先,利用2~4学时采取讲座的形式,请资深教授、专家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应熟悉的软件应用和工具,应具备的方法、技术和工具等做全局性的介绍,使学生知道这个专业四年中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树立起学习的目标。
另外,介绍本学科的知识构架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作用、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训,为学生顺利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基本技能的培训利用《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完成。《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一是交互学习环境;二是有问必答环境;三是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四是评价激励的环境;五是统计反馈的环境;六是优秀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首先抽做整套试题作答,答题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分数,并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指明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已经掌握,哪些方面还掌握得不太够,哪些方面知识很匮乏,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有一个定位,然后可以利用优秀的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果有些知识通过网上的学习资源任然不能解决,可以通过网上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老师或者一些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的同学看到留言以后会给出解决的方法,能够回复问题并取得好评,系统要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点,那么就可以重新随机抽取试题,检验自己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3.2 考试的改革(4)
考试应分为计算机考试和掌握内容考查两部分,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采用计算机考试,《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了相关知识题库,学生可以抽取试题,在线操作,做完后提交答案,系统直接给出分数及试卷分析;对于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采用考查形式,通过写报告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总之,我们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找到最适宜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一学生《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软件学院大学生入学第一门专业课《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的作用。
摘要:本文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分析了我校“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①刘利雄,李凤霞.“计算机科学导论”教育改革思路.ComputerEducation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2009.
②崔晓松,刘德山,孙美乔.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信息技术课,2009.
③赵生慧,陈桂林,计成超.“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滁州学院学报,2007.11.
3.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专业导论;质量保障系统;教学实践;材料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35-03
一、引言
随着对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背景、价值和目的日益充分的探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立,任课教师也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专业导论课主要对本专业性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及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进行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兴趣,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规划四年学习计划和未来就业。专业导论课程的授课质量将会影响本科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质量,甚至外延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建立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必要的。
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是教育部批准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电子产品制造绿色化和从源头上解决废弃电子产品环境污染问题的行业背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企业需求开设了本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培养掌握电子信息制造基础知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从事绿色电子材料设计与制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微电子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制造、电子原辅材料制备、电子废弃物处理等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在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对于新专业建设,应当始终把教育评估的质量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2009年开始,我校制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自编了讲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初步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二、课程目标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是大一新生最早接触到的一门和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1学分,16学时。建立清晰、准确的课程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课程教学必须解答新生心中的三大困惑,即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要“学什么”?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学生学完之后将对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专业涉及的科学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本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更明确大学四年学习目标与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就业方向与领域。
三、课程实施
1.课程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专业知识、思想教育、职业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要实现教育和教学双重目标。通过三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第一部分从什么是材料、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用途、新材料入手,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第二部分包括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容以及学科专业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先介绍传统的材料化学专业涵盖的内容,在材料化学专业框架下讲解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的设置背景、研究范畴、专业特点等。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欧盟相继出台了WEEE指令、RoHS指令来应对,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本专业的特点就是培养掌握这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开设本专业的意义,在这一部分增加了电子材料概述、电子辅料概述,无公害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三个模块的内容。
针对学生希望知道在我校这个专业能“学什么”,课程重点介绍了本专业培养方案,讲述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也增加了本专业学生所能参加的技能考试所需的知识点。培养方案包括本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修学年限、毕业与学位的授予、四年课程安排和学分要求。对专业主干课程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一概括。针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不同课程的特点,介绍学习这些课程的基本方法。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有着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为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胶体与界面化学等课程为主,增开了电子信息材料、印制电路技术、电子化学品(电子原辅材料)、封装技术与材料等专业课,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和产业链;增加了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电子产品和电子化学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和毒理学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和电子化学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危害,以及资源化技术。增加了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制备技术的专业课和绿色电子材料设计的实验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原辅材料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与制备方法。增加的这些课程与材料化学专业的材料制备/合成、组成,结构、测试,表征、性能,应用的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来讲授。第一是材料类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第二是已开设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方向)专业、相关材料类专业的学校以及研究所的简介;第三,结合我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主创业教育,为本专业学生明晰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
材料化学导论课程中还设计了专题讲座,包括欧盟WEEE指令、欧盟RoHS指令、PCB与绿色生产,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的特点分析和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的教学难度并不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样化,避免单纯枯燥的讲解。在专题讲座中,邀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1~2个报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体验式教学,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来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成果,比如调研电子原辅材料企业、查找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学校等;实践环节方面安排学生参观我校的学生实验室以及各研究课题组的专业实验室,激发学生对科研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精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教学法,拟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结合学生课后自己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在考核方式上采用期末考试与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课程管理与评价
1.课程管理
课程质量不仅受静态的课程资源要素的影响,也与课程管理对课程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控制有关。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包括教师工作的规范管理、学生学习的规范管理和施教过程规范管理。成立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团队,上好导论课不仅需要统观专业教学体系,还应通晓专业应用领域,同时还要对专业就业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任课教师团队由系主任和两位教授组成。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进程表。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这门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分配,考核方式,教材。教学进程表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分配一学期内16学时课程,每周1个课时的上课内容。所有相关本课程的教学文件每学期进行归档,由教务部门统一管理。学生学习规范包括有学习条件、学习任务、学习要求,有课后作业,接受诚信教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遵守学校的一切教学管理规定。
2.课程评价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教,督导和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督导听课由学校层面组织,并将结果反馈到学院;同行评议是由学院组织其他教师听课,结果由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反馈给授课教师。此外,授课教师在课程学习期中和期末运用课堂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构成今后改进教学的基础。
五、结语
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作业 篇四
然而另外的心理上的障碍接踵而来,听到了各种言论:“这个专业在工大分低”“以后出来不好就业”“起始工资低得可怜”“化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些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总而言之就是:不要学,没钱途,早转行。
所以至此为止我都是迷茫且懵逼的。但是没有勇气回高中复习再来一年,不如接受现实。
直到开学军训后正式上课,听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这门课后,我有了深刻的体会。我知道了原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充满了神秘与乐趣,这门课增加了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和理解,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更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周正发老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做了很多介绍,我对这个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周正发老师从以后工作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研发产品所需要经历的过程。比如说水性聚丙烯酸酯类乳液产品和粉末涂料用丙烯酸系列树脂的研究与开发,其中充满了艰辛,但是成功之后的回报也很巨大。吴宗铨老师再次系统的跟我们阐释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什么,是干什么用。比如高分子材料,它的基本成分为聚合物或以其含有的聚会物的性质为主要性能特征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汪瑾老师主要讲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在航空航天方面的应用。新材料是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一代新型航天产品的诞生往往建立在一大批先进新型材料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同时也可以带动许多新材料项目的快速启动和应用。这说明我们高分子还是很强的。最后一节课的唐龙祥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他不但介绍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还介绍了我们专业的将要学习的课程有哪些,学分是多少。这使我对未来有了自己的规划。最喜欢的是老师最后留下的话:勤奋,诚信。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听了这些老师的专业导论课,我颇有感触。
首先是这门课程极大地提高了我对这个专业的兴趣。
一开始我还因为高中化学不好是不是不适合学化学专业而发愁,不过现在仔细想想,“高中化学好不好”和“是不是适合学高分子”这两个事情基本上是不相关的。
大学会学四大化学和专业课,高中学的那点东西仅仅是皮毛,甚至只能算科普。而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可以归入到材料学里去,它很大一部分是物理,并不是只跟化学有关系。所以,喜欢工科的我学这个没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我对化学有兴趣,那我一定会成功。我会珍惜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一样东西的感觉,因为它脆弱但潜力无限。爱护它,灌溉它,总有一天它会带我走向人生巅峰。
其次,提高了我对这个专业的信心。
本专业于2011年批准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是合肥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重点发展专业。
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是很雄厚的,实验室也很齐全.材料学科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高分子材料这种新材料方面。而且本专业的就业率极高,考研率较高,并且我们工大的招牌打出去了,考浙大和科大的研究生非常有利。
近年来,特种材料性能越来越强大;普及度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最后一个特征就是环保性会越来越高。
总的来说,如果就看后20年的发展,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到了黄金时期。所以我对高分子专业充满了信心,前途一片光明。
还有,我对接下来面对的困难又挫折有了准备。最大的困难就是:学化学付出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比如一个人学计算机,学机械,学航空航天,学电子,学土木,学金融……从相似的平台付出相似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相似的回报,但化学就要差一大截。这种差异和个人的所谓“能力”无关,完全是行业的状况导致的。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机遇,更直观确切地说,需要好的运气。不过这不会阻止我前进的脚步。我已经预先做好吃苦的准备,我知道我的努力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无论是金钱上的还是科研成果上的,这是一条艰辛且孤独的路。但是我对化学有着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可以让我不管收入如何,不管前途多么坎坷。我都会努力奋斗。
然后,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打算和规划。
我决定这辈子就要做研究,从事科研工作(至少在20年内)。这是我高中数学老师教我的,奉献自己,活的有价值,才是最高的境界。
至于那些说学化学没有前途的人,我想说:很多人喜欢抱怨自己专业不好,学校一般,城市垃圾,省份太差,甚至抱怨自己的国家最一无是处等等。这些都是借口罢了。再差的领域也有精英和成功者,再好的领域也有垃圾和失败者。当别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专业多么多么差时,我不能这样,优秀的人,在哪里都能脱颖而出。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头就是头,尾就是尾。
5.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报告 篇五
学习软件工程导论将近一个学期了,期间学习让我认识和了解到软件工程专业的各种相关知识,为我能学习好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打下了专业背景知识的基础。自己到了解什么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学习什么,软件工程做什么,也为自己怎样设计大学四年规划做好准备。学习软件工程导论,可以培养我们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工程的理论、相关知识和技能,能构建网络、分析和排除常见网络故障,维护网络的安全和正常运行的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在专业学习后,成为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测试、开发,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首先是什么是软件工程。关于软件工程的概念,一直都存在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一种定义认为:软件工程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开发和维护软件,以及如何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到的方面有: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例如在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办公套件、数据库,游戏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
软件工程要学习的主要课程有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等代数、电子技术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引论(C语言)、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需求与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实例分析、CMM/ISO9000、Asp等。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单位的业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学习完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后,我总结了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经验,发现了自己一开学习软件工程的错误想法,觉得之前认为只要学会写代码就可以很轻松的写出程序和软件,原来学习软件工程并不简单,它有很强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如果不按照这些规范来编写程序,写出来的只是些杂乱无序的代码,这样的代码很容易出错,很不方便修改,而且程序代码不是单是写给自己看的,还要方便帮助你修改的人查看。规范的编程习惯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这是做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要求,要做一个专业的软件工程师不容易,我们必须遵循软件工程的操作规范,不能个人主义,软件工程还强调团体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一个成功软件的开发,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各成员的努力,现今成功的软件没有几个是只有一个人完全编写而成,每个人都有其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因此配合好各成员之间的优势就能集思广益,做出更好的软件来。
因此,我仔细思考后将自己之前不合理的规划做了修改,希望在大学四年能够学好专业知识,我的大学四年能够将专业知识很好的运用,因为我的未来方向是应用软件方向,我的规划是:
大一打基础:充分利用时间将高等数学和英语学习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将自己的英语能力提高到能阅读国外编程资料,这样有助于自己接触最新最前沿的IT信息。提前完成c语言的学习,打好编程知识的基础,而且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规范编写代码,提前接触JAVA,多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口才能力
大二加强稳固基础:自学VB,尽量多学几种语言,增加自己的适应范围,在导师的安排下参加实践,英语争取过四六级,暑假期间尝试到IT公司工作,就算没工资也不怕,赚足经验。
大三锻造强项:除学习好当年专业学科外,自学C++,网页编辑、ps技术,建造自己的网站,让自己的编程技术达到可以做网页接项目的程度,到网上去做兼职,接各种项目做,也可以尝试在网上接简单的外包做做,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组织自己的团队,与团队一起接大点的项目做,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学会怎么团结队友,按照专业软件工程工作流程分工合作。
6.《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软件工程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总学分:2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授课对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程序设计 课程要求:必修课 课程分类: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教学目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软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软件开发与维护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软件的质量难以保证,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进度和成本难以控制,这就要求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指导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软件工程就是这样一种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技术,初步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常用工具,建立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化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软件开发与维护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简介(1学时)
本课内容简介,基本要求和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材(英 1 文原版)的主要内容及使用,中文参考教材简介 2.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4学时)
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软件危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什么是好的软件以及软件的质量的概念,实施软件工程的人员,软件工程的系统方法,软件工程的工程方法,软件工程的发展
3. 过程建模与生命周期(4学时)
过程的概念,软件过程模型,软件生命周期,各种常用的软件过程模型,过程建模的工具和技术 4.软件项目计划与管理(4学时)
软件项目进展跟踪,软件项目的人员,工作量的估算,风险管理,项目计划,项目管理 5.需求获取(4学时)
需求过程,需求的类型,需求的特征,需求的表示方法,原型需求法,需求文档,需求过程的参加人员,需求确认,需求度量,需求表示方法的选择,表示需求的工具。6.系统设计(4学时)
概要(总体)设计和技术(详细)设计,分解与模块化,软件体系结构的风格与策略,软件设计的有关问题及启发式规则,好的软件设计的特征,设计技术的改进,设计评价与确认,设计文档化 7.编码(4学时)
编码的的概念,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编码风格,内部文档和外部文档,程序设计方法学 8.测试(4学时)
软件错误与失败,对待测试的态度,测试的组织,负责测试的人员,测试计划,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自动测试工 2 具,测试结束标准,系统测试原理,系统测试过程,软件配置管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验收测试,安装测试,自动系统测试,测试文档 9.系统提交(2学时)
培训的种类,培训的辅助手段,培训方法,培训文档 10.系统维护(4学时)
系统的改变,维护的分类,维护活动和维护人员,维护存在的问题,维护特征的度量,维护技术与工具,软件重构 11.本课内容的回顾与总结(1学时)基本要求: 1.课程基本要求
每一章都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其中的部分内容。
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思考题和作业,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网或其他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以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了使学生在低年级就开始建立起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化意识,较系统地掌握按照工程化思想开发与维护软件的方法和技术,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软件企业开发和维护实际的大型软件的角度了出发,从成本、风险、效益、进度、过程、质量等多种角度系统地全面地分析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从学生完成某一给定的作业的角度或从事某一个特定软件项目研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2.实验要求
本课无实验,课程结束后安排两周课程设计。3.考试形式
7.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七
一、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 旨在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技的认识, 激起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兴趣, 加深对科学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 激发探索和创造激情,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是非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逐步改变着高校基础教学的结构体系。2002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发文件积极促进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生物教学的实施, 要求具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面对全校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以培养交叉学科的研究人才, 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结合, 产生新思路, 开拓新领域, 也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健康与环保意识[3,4]。所以, 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 全国很多院校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相关的生物学素质教育课程[3,5,6,7], 课程性质多样化, 在教学计划实施中充分体现了非生物类专业教学的特色。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也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常识、了解该学科的主要领域和进展,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层次参差不齐,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4,8,9], 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整合,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向文科学生时, 采用讲座形式组织教学内容, 主要以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为主, 结合介绍基础知识,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 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生命科学观, 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面向理工科学生时, 教学内容侧重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 采用系统讲授、部分自学的教学方式, 以生命科学系统知识为主线, 同时介绍生命科学领域内的最新进展, 使学生理解、认识一些生命现象和过程, 启迪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思维。
另外, 学生对部分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如分类、形态、结构等生物学专业知识, 因此提倡一些“开放性”内容由学生自学, 激发学生思考与自学。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如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馆、生物园地等基地, 以开拓学生视野,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其他高校相关方面的经验, 编写了适合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材《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新陈代谢、细胞与细胞工程、生物体内的信号和传递、人体的防御系统、遗传及其分子基础、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问题等内容, 从不同角度对生命科学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 考虑到非生物学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浅, 内容编排由浅入深, 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可启发学生思维, 开阔思路。 (2) 从适合非生物专业文、理工类学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出发, 选择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 以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为主题, 综合性地介绍生命本质, 同时以生命科学的热点理论、应用和问题为切入点, 采取专题综述、论证、探究等多种形式, 在不同层次上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开展深入思考。 (3) 在各章节内容后附上思考练习题, 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加深理解。
四、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考试是测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好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增加了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多元化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以利于促使学生注重自身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2]。通常采用平时考核 (如专题演讲报告、课堂讨论和考勤等) 、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 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 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 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 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10]。
总之, 为了提高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 在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基础上, 建立了本校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 以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交叉点, 为今后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从而促进科学研究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生命科学导论》是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本文阐述了在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并从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建明, 杨艳燕.公共生命科学教育与教学课程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2) :84-87.
[2]宋怡玲, 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6) :37-39.
[3]张万海.高师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72-74.
[4]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20-21.
[5]李弘剑.浅谈非生物类专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1, (23) :104-107.
[6]王国强, 吴敏, 丁鸣.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10) :116-119.
[7]朱振元.现代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 2007, (2) :56-57.
[8]向波, 龙德清, 王锋尖.关于我校《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67-68.
[9]段红英, 丁笑生.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的现状及主要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45) :121-122.
8.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八
【关键词】讲座 项目设计 职业规划书 视频教学 启发式教学
一、引言
《物联网工程导论》作为新兴复合型学科“物联网工程”的入门引导课程,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体系化地建立物联网专业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思考,以便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习计划。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工程导论》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特长,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014年以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以下称本院)各专业均开设了相关的导论课程,并采取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教学手段。从教学效果来看,大一新生在C-D-I-O的环节体验式教学中,普遍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程项目制的开展中,学生们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实践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做出了诸多作品。以2015年电子工程系导论课程为例,学生的作品数多达40件。综上所述,CDIO的教学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故在《物联网工程导论》的教学中,拟采取CDIO工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二、CDIO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物联网工程导论》CDIO教学中,主要根据课程的提点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
(一)邀请物联网从业人员进行讲座
大学教师对于基础技术方面非常熟悉,但是对于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熟悉程度不如行业的从业人员。本课程作为行业导论课,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鉴于此,本文在教学中,邀请经验丰富的物联网从业人员来进行免费讲座,如图1所示。
(二)平时作业采用项目设计的方法
CDIO教学的精髓在于项目制的实施。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它是学生建立体系化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故在教学中,拟采取项目制贯穿教学环节的方式进行。具体实施步骤为:
1.拟定设计题目
教学中,结合自己在大学学习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交流,拟定了20多个项目设计题目。主要分为2个方向,行业类的题目主要涉及学习和就业的计划和规划方面,比如“物联网行业研发岗位有哪些公司招聘?需要哪些技能?对应哪些课程?薪酬如何?发展空间如何?”“《我是女生,学这个专业合适吗?现在有什么渠道可以转专业,或者毕业时找其他专业的岗位吗?发展空间如何?”等。技术类的题目主要针对物联网应用的一些技术,让学生进行使用体验,比如“淘宝(或者京东)上有哪些商品使用ZigBee协议?干什么用的?”“使用某一个品牌的云存储平台产品,并且向同学们介绍使用感受”等。考虑到个人思考的局限性和大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允许学生自己拟定课程题目,只要在物联网行业导论这个范畴以内;因为大一新生刚从中学的教育体系脱离出来,对于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就业后的学习工作情况不熟悉,所以题目拟定时注意降低难度,并且和学生的现实情况紧密结合。
2.项目团队的划分
让学生按自己意愿组件项目制团队,每个课题小组4~5名学生。团队划分完毕之后,让学生完成选题工作。
3.综合能力的训练及考核
每个课题组花4周的时间完成项目。并于课程的最后教学阶段,进行实物演示和答辩验收,并组织3~4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成绩综合评定。
(三)职业规划论文的撰写
在课程考核机制中,除项目制的开展外,还应结合本院其他专业导论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的优秀经验,再设置职业规划论文撰写环节。即完成导论课程的学习后,每位学生应对自己的专业规划和兴趣有初步认识,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完成职业规划书一份。主要内容包括:(1)未来自己期望就业的1~3个专业方向;(2)调查该方向的就业单位在用人方面的专业技能需求;(3)以此为依据,完成四年的学习规划制定;(4)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进行指导性的批注,再返还给学生,进行经验的交流。
(四)理论教学中的形式转变
本课程作为行业导论课程,对于物联网各种技术的介绍主要是技术应用案例,而不是技术的原理,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课程做下铺垫。
在这个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的研究阶段,收集了很多物联网的应用案例,这些教学资源都是以ppt的形式存在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ppt形式的讲解,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够高。因此将部分应用场景的介绍的教学,改成了视频形式的,来自世界前沿技术应用的视频,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兴趣,促进其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和毕业后的就业规划的思考,促进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思考、总结、创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统一,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01):38,41.
[2]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04):1-3.
[3]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9.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九
罗斯,雷鸣,彭亮,曾清如
摘要:针对当代环境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本文联系实际精选了该课程的重点内容,结合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更新知识,探讨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以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A187):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科学是一种多学科到跨学科的科学体系所组合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教育受到了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重视,环境类专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环境科学导论》是高校环境科学和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环境专业本科生所接触到的首门专业性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理论铺垫和知识储备的作用,所承担的教学使命远远超出了介绍环境基础知识本身。然而,随着环境理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专业人才培训的需要。因此,开展此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岗位。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环境类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是认识极其模糊;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对就业前景不乐观,丧失奋斗目标等。《环境科学导论》作为面向环境专业开设的首门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性了解,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知识,以及环境防治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开探索环境保护领域的兴趣之门。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这门课程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而第一、第二学期则以基础课程为主,完全不开设环境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固然符合教学规律,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许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对环境科学专业了解甚少,对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目标、专业特点、前景及专业发展方向等感到困惑。因此,建议将《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便于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增加专业认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好地起到“引”和“导”的作用。此外,由于该课程属于导论性课程,讲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笼统,也不能过于复杂深入,避免重复后面课程的学习,这使得在学时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困惑,本人认为对此课程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教学探索和改革非常有必要。
二、课程的内容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汲取了国内外很多教材的优点。当前,各高等院校选用的参考教材中,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知识体系脉络清晰,简明易懂。此书获得了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注重基础,突出重点。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要进行详细讲解,从条件、建模入手,逐步推出结果。在内容的系统性上要比较完备,能涵盖如今环境科学领域的水体、大气、土壤等方面,并兼顾有害、放射和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注重术语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等基础知识的阐述;在深度上要掌握适中,毕竟《环境科学导论》会起到一个“概”或“导”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注重把握难易的程度,注重打好专业基础。
由于授课学时所限,不可能全部内容面面俱到,而且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后续的专业课中会系统讲解,也不宜做过多介绍,因此要求教师进行详略选择,突出重点。例如:在大气环境部分,大气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等是本章节重点;水体的环境部分,重点内容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类型和常见的污染指标等相关专业术语,此外还包括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等;土壤部分中,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不同污染物在土壤体系中的化学行为是讲授的重点。
2.更新知识,关注热点。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保留传统经典的内容,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补充更新现有的教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授课时,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来阐述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些环保问题,同时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指出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这样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趣味性和知识性,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引用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溴代阻燃剂、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还有新兴的环境功能材料、污染控制技术等,都可从最新的国外学术杂志或者国际标准上摘录相关内容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这些热点问题的引入,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引发他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为将来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在教学手段上,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在授课模式上,采用互动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
1.重视案例教学。由于《环境科学导论》的理论性较强,如果单纯的讲述概念、原理,学生听起来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典型实证案例,是有效改进的方法之一。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角色,教师是策划者的角色,负责提出案例话题并且掌控具体实施结构,经过讨论和分析,达成一些共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尚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引导其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运用哪些方法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为通过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平时注意素材的搜集和筛选,使所选案例生动、典型、真实,能带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其进行思考。如在讲授“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时,可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诸如介绍古巴比伦文明、三北防护林和三江源保护工程;在讲解“空气污染指数”概念时,可以展示当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指导学生计算API的指数,讨论自己家乡的污染水平和特征污染物,并与其他城市比较;又如对“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的状况、特点及治理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和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等。同时,还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国家近年来大力投资建设的大型化生态工程,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从而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明确我国当前污染治理的目标。此外,可以利用案例与就业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增强其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规划自身专业主攻发展的方向。
2.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科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这就要求它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大气环境部分,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工厂的除尘装置,掌握四大类型除尘装置的构造原理、运行参数、设计规格等;水体环境部分,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指导他们了解各级净化装置和具体污染指标的测定方法;配合课程设置中的生态恢复内容,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及人工湿地,加深对资源环境知识的理解;此外,可以组织各类环保活动,比如成立环保社团、设环保论坛等形式。各种不同的实践形式,使学生丰富、巩固了专业知识,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其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以上教学环节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总结或调查报告。
3.引入双语教学。实行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环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采用英汉双语教学对跟踪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前沿,同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教材的选择、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对其改进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思路和意见。双语教学毕竟是新生事物,还有待于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获得更加丰富系统的经验理论。
四、结论
环境科学是一门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和完善。对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变革探究,有利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和学习热情,使其在环境保护的相关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上好这门课,要求教师们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及对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控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教学任务和优化教学的效果。当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会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燕舞,王晓,乔启成“。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理念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4(6)。
[2]杨迎春,刘盛余“。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10.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论文 篇十
导论课论文
电子工程学院#班###
记得小时候家里经济很拮据,没有足够的金钱支持自己去摆弄电子产品。但是我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当高考结束的时候,我选择了北邮,选择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是我自己的意愿,这是我憧憬的专业。我相信这是一个无悔的选择!下面是我对这个专业的一些看法。
一:专业认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属于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以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基础,侧重工程与实际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在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内具备较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电子系统、信息系统等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系统设计、可编程技术及应用、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息处理、DSP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检测与传感技术、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等。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模拟电路实验;高频实验;单片机应用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等等。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能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与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理论和技术人才。通过学习,将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三是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四是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五是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六是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七是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我们在北邮大一还是上基础课,到了大二的时候我们就要接触专业课。到那时我们能够更深的体会本专业的魅力。我们还可以努力学习去参加竞赛,去体会团队合作的感觉,去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挑战对手。只要我们在大学四年里认真学习,能够形成上面所说的那些能力。我相信我们就能在社会里很好的生存。我相信我们就能够无悔自己来到大学,就能够在社会里证明自己的价值!
二:目前状况
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的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
2012年1月,我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被正式确立为IMT-Advanced(俗称4G)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再次走到了世界前列,也为TD-LTE产业的后续发展及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外,2011年,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突破65纳米,TFT-LCD、PDP面板大规模量产„„一系列电子信息核心技术的突破,正推动着整个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136.4万件,占全部专利申请总量的35.8%。
此外,产业内部子行业间、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也在融合渗透深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与服务、终端与网络、硬件与软件、应用与平台间的边界进一步交融。在融合模式下,价值链拓宽延伸,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拉动了整个产业的旺盛需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三网融合”、IPTV、手机电视和互联网
视频进入规模化发展;云计算、Saab(软件即服务)等新型产业形态逐步成熟;4C融合加快,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终端产品。
但是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有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结构比例失调,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的利润率低;产品老化与新品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仍然是制约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此外,大企业不强大,小企业缺乏专精特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性转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与同类跨国公司差距大。
所以未来我国该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我们的年轻人的努力,我们能够注入这个产业更多的新鲜力量。努力学习,为了祖国的复兴而奋斗!
三:前景发展
有人说北邮的电子通信的发展正在趋向饱和,我却不这么认为。
作为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行业领域,电子信息业有望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呈现长期需求旺盛局面。
对于我国而言,更是如此。
长期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业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并成为出口的中坚力量。在经历了2011年投资高峰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今年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8月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5998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1至7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完成投资820亿元,同比增长3.1%。虽然是2012年因为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稍有回落,电子信息业仍然是我国的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态势的影响下,我国电子信息业整体增速也在逐步放缓,业界开始质疑电子信息业发展是否已经临近“天花板”。对此,在近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仍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行业领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仍有广阔的前景。
对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日前表示,其发展重点是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服务外包、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和IC设计10大领域。此外,规划还重点部署了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基础软件提升工程等8个工程。
此前发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和“重点应用电子产品”三大突破方向。“《规划》提出,未来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增加值年均增长则要超过12%。从这两个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电子信息制造业将更重视增长质量的提升。”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说。
对于落实这两个规划,杨学山指出,关键在于明确其主线是要实现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高端需求到全面支撑国家信息化建设、满足信息安全需求的转变,逐步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具体来说,既要重视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需求的技术支撑能力,也要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对于国家的这些政策,极大的说明了我们电子工程学院是很有前景。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有更好的发展。相信自己,努力学习才是我们的正确的道路。
四:就业状况
有了上述三四点的介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做为一个电子人的以后的就业问题。
我们北邮的就业率是很高的,研究生能达到百分之百,本科生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这无疑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还需要我们努力的学习,学好专业知识,才能保证自己的就业问题。
一般来说做为对口行业,电信公司是毕业生的首选,这些电信公司包括国内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摩托罗拉等越来越多的进入内地的跨国企业。由于这些行业的高成长性及高额利润,所以公司员工的薪金也十分优厚,因而这部分企业备受我们毕业生的青睐。除了公司以外,我们还有很多会到相关的银行、邮电等部门从事工作,这些行业有些虽不是以电子通信为主导的,但这些技术对其又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说我们的就业范围还是很大的,我们有很多的选择并且如果我们专业学的很扎实,我们的以后的薪水是很高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专业的一些想法,我不会后悔自己来到北邮,来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必然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11.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生命科学导论 探讨
1.《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开设的必要性
公共选修课是指高校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从而达到扩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的目的。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在学科交融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公选课正是对学生原有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应该纳入综合性大学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中[1]。公选课的开设要坚持文理结合的原则,要求理工科学生加入人文知识的学习,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科间交流[2],而“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3]
20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生命科学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加紧密,在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粮食、环境、能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很大程度都将依赖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因此,掌握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是21世纪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4]。国内外许多高校已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设为本科生通用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升本后经过认真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由生物技术系组织教学力量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本科生公开选课。
2.《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1明确教学目的
生命科学与人类和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面向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目的非常明确。本课程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热点问题为视点介绍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使非生物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达到认识人类自身、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趋势的目的;本课程也致力于引导学生多视角、多重思维模式探讨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2.2制定教学内容
我校13级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选课人数为102人,涉及包括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园林艺术、茶学等多个专业。由于教学对象数量较大、专业背景差异悬殊且学时有限,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位倾向于“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授课内容包括细胞与细胞工程、基因与基因工程、微生物与传染性疾病、营养与健康、社会生物学与繁殖对策、人类遗传学与优生、肿瘤及其防治、生物的进化、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种群生态学与人口问题、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以及生物伦理及社會决策等。所选内容由点及面的将生物学的热点和重要问题做出简明准确的解释。同时,由于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也尽力及时地把它们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如讲细胞这部分的内容时,及时补充干细胞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在讲遗传的部分我们介绍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慢性疾病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近况;对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知识点,则把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系统生物学等最新成果补充进来。及时准确的将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探讨教学方法
传统的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模式是公选课的授课的基本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组合方式讲授课程,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同时,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生物学相关知识点的影像资料可以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比如,讲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时,哈佛大学的科教影片《Cell》就很好地展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带领学生进入了奇妙的细胞内旅行。
同时,由于生命科学导论是大班上课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课堂气氛沉闷、出勤率低等问题。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知识背景差异较大所造成的对授课内容理解程度不一,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原本就是抱着挣学分的目的,课程重视度不够。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们积极探索了多种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如在讲授社会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增加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围绕着“社会生物学理论是否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命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另外,通过学生试讲的方式也吸引了一部分对生物学确实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下积极主动的学习生物学最热门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从而调动了课堂气氛。
2.4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于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包括出勤率、听课质量等,另一方面来自于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课后作业(占30%)和期末开卷考试(占70%)。通过对13级选课学生进行的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4级选课学生整体的课堂出勤率保持在80%以上,且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参与到课程学习和课堂讨论中去。通过对课后作业和期末开卷考试试卷的分析,发现80%左右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是比较到位的。
3.关于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3.1关于实验课的思考
生命科学导论开课一学期结束后,通过随访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希望开设实验课的环节。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很多非生物专业的学生仅在高中生物中短暂接触过生物演示实验,很多学生期待亲自参与实验,以期更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奥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实验课程,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以及如何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价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3.2关于考核的思考
现存的期末开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但同时也存在着学生相互抄袭作业和试卷的情况,我们甚至在改卷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几乎一模一样的答卷。虽然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学习过程及学习的效果,而不是考试成绩,但是采取何种考核方式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而且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4.结语
公选课的开设在我校刚刚起步,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而生命科学的独特魅力必将吸引更多的非生物专业学生选修《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机遇。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我们所面临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努力创新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红英.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和管理刍议[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2).
[2]贾贞,兰小平,裴建文等.生命科学类公共课教学管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2):86-88.
[3]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6):58-60.
[4]余晶,张春,陈欣.理工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探讨与实践[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2).
12.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十二
专业导论课主要是为了使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和了解所学专业内涵特点、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和课程等等, 帮助学生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识, 满足大家了解相关专业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要求而开设。通过上专业导论课, 学生可以对自己所修的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而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就业或考研出国深造有进一步的打算。因此我们老师总是希望学生每次上完专业导论课后对学习就充满动力, 充满热情。感觉这门课就像是在自己松懈时的警钟, 告诉大家在大学里应该更加有意义地度过, 怎样过一个成功的大学生活。通信导论对于我们通信与信息工程系的学生来说就是这样一门课程。于是如何上好这门课程, 达到导论课的目的就成了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通信工程导论课程的现状
通信工程导论课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大部分理论课一样, 老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样一个传统模式下, 主动的施教者是老师, 学生则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 多媒体资源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 灌输的内容是书本知识。由于导论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要把每个知识点都讲解清楚是不可能的, 并且这也不是导论课的目的, 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时会越发的觉得课程难度很大, 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导论课上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是很被动的。
三、剧本式教学模式
剧本式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剧本式教学属于模拟教学法, 隶属于现在国际流行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范畴。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个关键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应用中对学生快速的掌握技能有非常大的帮助。那什么是行为导向法呢?首先, 行为导向的特点是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总的来说,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四、剧本式的课程改革方案
4.1教学内容
这门课程是从系统总体的角度去介绍整个通信工程专业, 由浅入深的介绍当前主流的各种电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CDIO的思想, 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采用专题项目制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专业概论课和四个专业方向专题, 共5个部分。
4.2教学过程
除专业概论课外, 每个专业方向专题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教师授课。教师从一个本专题典型项目着手, 由浅入深的展开专题介绍, 让学生对本专题的主要原理、技术和应用有初步认识。
第二部分:专题任务设置。在学生对本专题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将一个或几个专题项目以任务形式分解到各个小组, 一个专题任务将由多个小组共同协调完成。
第三部分:任务的构思 (Conceive) 和设计 (Design) 。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部分资料、课外的自主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 提交初步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加以引导纠正, 最终以学生为主完成任务的初步构思和设计。
第四部分:任务的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通过组员间的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的协调合作, 完成专题任务, 展示任务成果, 成果评定。
4.3教学形式
具体说“剧本式”的导论课程设置就是在现有的知识环节上, 把以前各部分内容, 如计算机通信网、移动通信、固化交换设置成相对应的几个专题, 教师在专题开始简单介绍专题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设计好的专题任务的剧本。让学生模拟剧本中的一个角色, 最终通过学生的各项表现来进行评价。
剧本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剧本的设计。剧本要求设计出特定的环境, 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贯穿这种环境, 这样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觉得单调枯燥, 在此基础上把相关知识糅合进去。这些剧本要让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分工和角色, 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还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然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和讲解, 方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办法。让学生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去主动去了解掌握知识, 在表演的过程中去消化知识, 在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同时培养对专业的兴趣, 甚至找到自己以后发展的方向。
下面对剧本式模式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 权且是抛砖引玉,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剧本名称:GSM系统呼叫建立的基本过程
宗旨: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环境:两部手机A、B处于不同的小区, A呼叫B, 演示呼叫过程中手机信号的流向。
人员:学生。
场景一:手机B空闲场景二:手机B通话中场景三:手机B已关机
4.4教学评定
百分制, 60分合格。学生初始分数为0, 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加分。
职业规划书一份, 20分。学期末第16周每人上交一份《职业规划书》 (电子档和纸质档各一份) , 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初步规划自己期望的1~3个就业方向, 列出该方向就业单位的基本要求, 并据此完成四年的学习规划 (课程的选择、课外的安排等) 。
专题任务四个, 每个20分。本学期四个专业方向专题将设置四个专题任务每个任务20分。任务评分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 评分内容包括资料查询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表现能力、最终成果评分等多项目内容, 评分表如下。
五、结束语
如果我们充分完善和实施了剧本式教学, 相信这将对我们的导论课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深刻的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专业的内容, 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岳欣.现代通信系统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2
[2]马华兴.大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M].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1
13.通信与信息工程导论论文 篇十三
经过八周的《信息工程导论》的学习,我对信息工程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尽管是一些基本知识,但我认为会为我以后的学习,给以很大的帮助。
信息工程专业是建立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研究信息处理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的专门学科。该专业以研究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应用技术为核心,在面向21世纪信息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课堂上讲师主要介绍了信息科学技术概论,信息论,雷达技术,雷达处理技术,数字成像技术,电子对抗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信息系统网络化与综合化技术。这些都是这个专业主要课程内容。
信息的基本概念:控制论中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式、关系和差别的东西,他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是事物本身;信息论中的信息就是使概率分布发生变动的东西,即随机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数值上用概率熵来描述,概率熵越大,信息量越大。同时信息科学与技术涵盖范围广,技术发展迅速,成为其他学科发展或延伸的“助推器”、“倍增器”。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包括:①雷达技术:总体来说,地(海)面雷达技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且我与国际水平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雷达在微波遥感成像雷达方面、在空中和空间探测方面、气象雷达,交通管制雷达方面,都有了丰硕的成果。②无线电通信技术: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趋势;蜂窝移动通信与无线接入网进行融合的趋势等等。③音视频处理技术:音视频处理技术从数字信号处理开始,逐步覆盖包括语音、图像、视频处理、多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等。④微电子技术:该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发展该技术对现代国防和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战略性意义,我国在这方面仍比较落后。⑤微波技术:更好的适用于军用和民用,发展迅速。
张教授所讲的雷达技术和老师所讲的雷达成像技术,让我对雷达有了深刻的认识。雷达成像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雷达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雷达的功能不仅仅是将所观测的对象视为“点”目标,来测定它的位置与运动参数,而且它能获得目标和场景的图像。同时,由于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和宽广观测带,以及易于从固定背景中区分运动目标的能力,从而使雷达成像技术受到广泛重视。雷达成像技术应用最多的是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当前,机载和星载SAR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已可得到亚米级的分辨率,场景图像的质量可与同类用途的光学图像相媲美。利用SAR的高分辨能力,并结合其他雷达技术,SAR还可完成场景的高程测量,以及在场景中显示地面运动目标(GMTI)。SAR的高分辨,在径向距离上依靠宽带信号,几百兆赫的频带可将距离分辨单元缩小到亚米级;在方位上则依靠雷达平台运动,等效地在空间形成很长的线性阵列,并将各次回波存储作合成的阵列处理,这正是合成孔径雷达名称的来源。合成孔径长度可达几百米或更长,因而可获得高的方位分辨率。
由刘老师所讲的电子对抗技术,我了解了:电子对抗是随着电子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电子对抗的发展。(1)电子对抗的范畴:电子对抗是敌对双方为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电子设备发挥效能而采取的各种电子措施和行动,又称电子战。电子对抗分3个方面: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电子防御。(2)电子侦察的基本方法:电子侦察技术对密集复杂、多参数变化、超宽频率范围和全空域的环境信号进行搜索、截获、测量、分析和识别是电子对抗侦察技术的显著特点,主要反映在接收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上。在接收技术方面应用低噪声固态器件、声表面波器件、微波集成器件、电荷耦合器件,研制出信道化接收机、数字瞬时测频接收机、压缩接收机、声光接收机,较好地解决了在超宽频率范围内电磁辐射信号的全概率截获,以及瞬时测量信号参数的问题由于采用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快速频谱分析技术、高精度时差法测向定位技术和实时信号处理技术,使通信对抗侦察能截收跳频、直接序列扩频和猝发通信的信号,并能对1毫秒的短信号测向定位。在信号处理技术方面,采用相关理论、模糊理论、模式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对信号流中的每个信号进行实时处理,使在时间上交错的信号得到分选、使未知的辐射源得到识别和判断威胁,最后依据敌我态势给出最佳电子对抗对策。
仰老师所讲的数字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是一种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数字通信系统通常由用户设备、编码和解码、调制和解调、加密和解密、传输和交换设备等组成。发信端的来自信源的模拟信号必须先经过信源编码转变成数字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加密处理,以提高其保密性;为提高抗干扰能力需再经过信道编码,对数字信号进行调制,变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已调载波数字信号并送入信道。在收信端,对接收到的已调载波数字信号经解调得到基带数字信号,然后经信道解码、解密处理和信源解码等恢复为原来的模拟信号,送到信宿。
数字通信可以传输电报、数据等数字信号,也可传输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语音和图像等模拟信号。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具有许多突出优点:
(一)抗干扰能力强。
(二)是通信距离远,通信质量受距离的影响小。数字通信可采取“整形再生”的办法,把受到干扰的电脉冲再生成原来没有受到干扰的那样,使失真和噪音不易积累。这样,通信距离可以达到很远。
(三)保密性好。模拟通信传送的电信号,加密比较困难。而数字通信传送的是离散的电信号,很难听清。为了密上加密,还可以方便地进行加密处理。
(四)通信设备的制造和维护简便。数字通信的电路主要由电子开关组成,很容易采用各种集成电路,体积小、耗电少。
(五)能适应各种通信业务的要求。各种信息(电话、电报、图像、数据以及其它通信业务)都可变为统一的数字信号进行传输,而且可与数字交换结合,实现统一的综合业务数字网。
(六)便于实现通信网的计算机管理。
信息系统网络化与综合化技术:通信交换与接入技术;信息系统的组网技术;电子系统的综合化实现技术;电子信息系统的体制综合与技术融合。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新技术,需要我们不断发展。
总之,信息工程专业包含了很多内容,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狠多。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具有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以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部门及国防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以及制造等方面工作的信息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信息工程专业对数学、物理、电路理论、信号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并紧紧跟踪当今发展最迅速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最新技术,有很多新的内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故今后的打算必须考虑这些要求并且以此为目标,首先必须打好基础,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学习状态的转变,掌握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专业方向兴趣,为即将到来的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另外不断关注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了解信息工程所涵盖的众多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学习好英语,因为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许多是国外的,这要求我要掌握好英语,会用英语。更重要的是掌握好电脑技术,能够熟练的运用电脑。学习专业课时,掌握好雷达、通信、图像等学习内容,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总的来说,在四年学习要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3.具有设计、开发、集成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4.了解信息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在毕业时,希望自己能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地训练,具备信息获取与处理、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在华为、中兴等大型公司工作。
1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结课论文 篇十四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1202班杨恩泽12213056
通过几周的专业导论课,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我 发现我对电子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小时候对电子产品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原理。因此大学填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这个专业,期待着在这个领域里有所建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相信有兴趣做引导,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一定能在电子信息领域里取得一番成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下面谈谈我自己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认识和前景。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概述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要求,于98年确立的电子与信息类较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一大批具有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能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必不可少的。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是学生需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实践的基本训练,包括生产实习和室内实验。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前沿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领域有数字信息处理、电子和光信息技术、高频技术和通讯网络等。基于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技术)的重要性,电子计算机和电脑程序起了主导作用。现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技术。
三、专业培养与目标定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现阶养目标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适应性强、可以与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相互渗透和工程应用开发的通用性人才;
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可持续发展的较高素质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15.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十五
食品质量与安全 (Food Quality&Safe) 专业属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性质的专业。它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管理学为基础, 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交叉学科, 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 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机械、医学、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 《食品安全导论》是最先接触食品安全的课程
一、《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原料中各种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原料产地环境和各种预处理对原料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危害性分析及关键点控制方法或措施;食品流通中的安全性及其保护;同时对食品安全性法规和标准化意义及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控制体系ISO9000、ISO14000、GMP、SSOP及HACCP体系有所了解。
二、《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本校指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计划, 《食品安全导论》课程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 这也是在结束大学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接触专业知识的开始。《食品安全导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食品毒理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等内容[1]。虽然内容涉及广, 但在40个学时的课程教学中, 只能将重点突出, 避免泛泛而谈, 从宏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按照从“什么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去控制食品安全”这条主线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逐步地讲解。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这部分内容, 涉及知识点较多, 主要介绍采用现代检测技术手段, 以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作为参考, 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食品生产者的角度出发, 介绍怎样在现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提高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不停地讲授, 学生不断地翻书做笔记, 课后学生背笔记, 考试结束以后,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所剩无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未调整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起到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因此, 在《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中, 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 结合国内外最新的食品安全事件, 进行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作为每位普通老百姓共同关心的话题, 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广泛关注。我们每天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 及时地了解在国际国内最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课程教学开始前, 可以采用新闻报道、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关注最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从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来引起同学们的广泛思考。通过案例的分析, 可以引申出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区别, 引申出食品标准法规和食品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点。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2]。
2. 增加课堂讨论的环节。
教师在讲授完阶段性教学内容以后, 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专题, 作为该阶段性教学内容的拓宽和深化,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就个别主要问题和疑难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辩论。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对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讨论小组可以就小的方面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出发考虑如何保证食品安全、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应该怎样看待食品安全等。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由其中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观点的阐述, 根据阐述的内容和表现给出评价。在观点阐述结束以后, 由老师进行点评, 并表明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观点, 这样便可起到交流沟通、启发教育的作用。
3. 积极开展课堂外的学习, 加深对食品安全的理解。
在《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知识中, 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GMP、SSOP、HACCP等知识点的讲授多是理论, 缺乏现场示范。结合本校在校外建立的生产实习基地, 运用课堂外参观访问的形式, 例如对省质检局实习基地的参观, 加深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检测工作的了解, 同时也加深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 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参观学习, 了解企业如何从规章制度、生产管理等方面建立起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体系。课堂外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 有助于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的知识内容, 更深层次地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4. 以学生为主题, 建立有效合理的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成绩考核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目标, 督促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 掌握重点知识[3]。课程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在平时成绩组成中, 除考勤以外, 还包括课堂表现。课堂表现应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别, 主要取决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小组讨论时阐述的表现。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 课程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考试试题的命题应基本涵盖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 除基本概念以外, 试题中的一些题目, 应包含一些平时课堂上讨论分析过, 需要经过一定的资料分析、思考和总结以后才能回答的命题。比如“食品中为什么会出现苏丹红和瘦肉精, 二者有什么不同?”“四个大盖帽管不了一颗豆芽菜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等类似的命题, 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也加深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食品安全导论》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课程内容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完存在较大的难度, 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 才是这门理论课教学的关键。讲好这门课, 需要教师对课程体系内容具有广泛的理解, 同时对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深入的认识, 结合活跃、多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引导、启发和思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明勇, 陈绍军.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07-10
机械工程材料论文报告10-24
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荐书06-16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专业考研经验贴07-02
激光技术与材料科学 课程小论文08-23
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07-31
材料与人类文明选修课论文08-27
SCI论文的写作材料与方法之解析08-22
营养与食品卫生论文食品包装材料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