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2024-08-27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精选14篇)

1.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篇一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的学习领域划分为四大部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其中欣赏评述课是比较难上的,弄不好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我在上欣赏评述课时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法

运用比较欣赏法进行欣赏时,可以搜集不同层次,效果各异的古今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来判断哪些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处理的。比如在欣赏我国书法、篆刻作品时,可以选取书法篆刻大家的作品对比欣赏,引导学生 体会他们不同的技法风格,流派特征。

二、分析法

把作品从形态、颜色、配色、构图、笔法、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作品中的诸要素。在欣赏中外美术经典作品时,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审美意识明晰化,将欣赏所获得的技巧、方法、新思路应用到自己创作中,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从画家以及美术作品所处的文化、政治、历史背景着手,分析在作品中如何体现这些内涵,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

三、临摹法

通过临摹,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通过让学生临摹毕加索的扭曲变形的特殊的线条表现方法,并对于他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深刻的体会,来发现毕加索整个创作、表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临摹后欣赏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

四、问题法

问题欣赏法就是设下悬念,引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感受、分析、交流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如《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的教学,就是先让学生去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劳动与绘画的关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画面表现的主题?”“作品中人物劳动的心情和态度?”……然后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欣赏大量的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由学生群体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加以论证,最后由教师补充说明,进行深层引导,拓展学习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欣赏课不好上,无从下手的问题。

2.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篇二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美术专题欣赏·评述课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自己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下面我就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针对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策略浅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美术作品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许多时候教师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而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经常会选择一些“高、大、上”的名作。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他们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也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选择这样的美术作品, 学生不会对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提上来了。

二、欣赏真作,激发兴趣,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欣赏·评述”课离不开欣赏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教师课前准备时会搜集大量图片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供学生欣赏。可是无论老师搜集的图片多逼真,制作的课件多精美, 还是无法引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近距离地观察欣赏真实的美术作品, 就会对这些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时,我在课前把几幅同事创作的国画作品及油画作品摆到教室里,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小型的美术馆,学生课前对这些作品进行观察欣赏,动手摸一摸国画作品与油画作品的不同质感。上课初,我又示范画了一幅水墨花鸟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又请学生在“美术馆”里找一找还有哪些作品是中国画,比较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由于作品就摆在眼前,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与观察,对中国画的材料、分类及装裱形式便轻松掌握了。油画作品欣赏更是如此,油画对于多数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但由于课前学生已经近距离地观察了油画作品,对油画的材料及创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艺术魅力。

三、缩小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

由于时代、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必然与被欣赏的作品产生一定的距离,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力争缩小这种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比如,在欣赏《三毛流浪记———禁止赤膊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时,我让学生谈谈感受。起初学生都觉得三毛很调皮,也很聪明,也有学生说三毛不穿衣服出门,这样不文明,由此可见,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只局限在画面内容上。于是,我以此引出了三毛的生活背景,播放了一段关于三毛生活经历的视频,当听到视频中的歌曲“我不要把我搂在怀里的妈,我不要把我叫做宝贝的妈,我不要唱着歌哄我入睡的妈”时,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接着再让学生欣赏《禁止赤膊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学生的理解深刻了许多,学生这时感受到的是““三毛”的无奈,发现了“三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漫画还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贫苦,了解了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创作这幅漫画作品的讽刺目的。我想,学生这样主动理解作品要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和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是新课标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提出的两个评价要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欣赏过程,还要让学生多说,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学生交流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异同,教师再结合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他作品时,就能从这些方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学生在评述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用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述;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用口述或写作的方法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 篇三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美术专题欣赏·评述课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自己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下面我就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针对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策略浅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美术作品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教师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而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经常会选择一些“高、大、上”的名作。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他们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也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选择这样的美术作品,学生不会对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提上来了。

二、欣赏真作,激发兴趣,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欣赏·评述”课离不开欣赏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教师课前准备时会搜集大量图片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供学生欣赏。可是无论老师搜集的图片多逼真,制作的课件多精美,还是无法引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近距离地观察欣赏真实的美术作品,就会对这些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时,我在课前把几幅同事创作的国画作品及油画作品摆到教室里,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小型的美术馆,学生课前对这些作品进行观察欣赏,动手摸一摸国画作品与油画作品的不同质感。上课初,我又示范画了一幅水墨花鸟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又请学生在“美术馆”里找一找还有哪些作品是中国画,比较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由于作品就摆在眼前,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与观察,对中国画的材料、分类及装裱形式便轻松掌握了。油画作品欣赏更是如此,油画对于多数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但由于课前学生已经近距离地观察了油画作品,对油画的材料及创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艺术魅力。

三、缩小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

由于时代、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必然与被欣赏的作品产生一定的距离,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力争缩小这种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比如,在欣赏《三毛流浪记——禁止赤膊 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时,我让学生谈谈感受。起初学生都觉得三毛很调皮,也很聪明,也有学生说三毛不穿衣服出门,这样不文明,由此可见,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只局限在画面内容上。于是,我以此引出了三毛的生活背景,播放了一段关于三毛生活经历的视频,当听到视频中的歌曲“我不要把我搂在怀里的妈,我不要把我叫做宝贝的妈,我不要唱着歌哄我入睡的妈”时,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接着再让学生欣赏《禁止赤膊 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学生的理解深刻了许多,学生这时感受到的是“三毛”的无奈,发现了“三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漫画还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贫苦,了解了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创作这幅漫画作品的讽刺目的。我想,学生这样主动理解作品要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和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是新课标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提出的两个评价要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欣赏过程,还要让学生多说,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学生交流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异同,教师再结合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他作品时,就能从这些方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学生在评述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用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述;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用口述或写作的方法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让美内化、升华。

参考文献:

4.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篇四

论文关键词:欣赏教学 中学美术 路径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以技能训练为价值取向的年代,欣赏教学只偏重于作为在学习和体验造型表现时起到某种参照和补充的功能,但是现在,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面貌出现时,欣赏教学的功能就有了新的拓展,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四个角度构建了欣赏教学在中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充分体现出人文性质,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在作品欣赏中被唤醒,提高他们的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欣赏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实施欣赏教学几个环节,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感受环节

感受是进行美术创作表现的基础和前提,学生表现活动缺少感官刺激,就不能获得感性认识和创造灵感。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个程序,美术课有利于两种认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美术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感知启发学生的美感潜能;另一方面,注意发展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觉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觉、审美知觉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主动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美术创造性语言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欣赏教学也要从学生的自主感受入手,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搞满堂灌。学生对一些艺术作品知之甚少,但目睹这些艺术品,总会有所感受和感觉,而学生不知道的正是教师设置质疑的宝贵契机。抓住这个契机,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追求新的鉴赏知识,使审美的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上升。在这一环节,要鼓励学生看和触,多渠道获得感知信息,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赏评环节

在这里,笔者把美术教学中的赏析改为赏评,其目的是欣赏课要有意识地开展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也是美术课程标准所说的“评述”。尽管在创作课中的赏析环节也有理性的分析,但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论;而在欣赏课中,细致的评论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和作品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本身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当然,评论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审美经验水平确定。同时,评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赏评中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应包括听、读、说等等。比如,在学生初步感受了白石老人精美作品的基础上,整理出白石老人的画作,让大家欣赏、分析、议论:“作品美在哪里?为什么那么惹人喜爱?”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教师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白石老人的画与真的一样,很好看,都是活生生的,充满着生命和生机。此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加以点拨:这就是艺术家作品的动人之处,他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形象同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认识融为一体,抓住最能表现生命力的特征而删掉累赘的细节,把它的活力表现出来,这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又形神兼备”。就以虾来说吧,同学们都觉得像极了,虾体透明,似乎活泼地在水里游动、在跳跃,但是与真的虾相比较,可以看出,虾的头、颈、足等细部都经过了提炼和概括取舍,与真的虾不一样。白石老人通过长期的.仔细观察,按着自己的审美规律,进行夸张取舍,画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激发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并转变了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并在共同合作中发展了教学。

三、表现环节

本环节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一堂欣赏课的美术作品分成两组:一组是用于赏评,另一组是用于表现。在赏评环节中通过欣赏第一组作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因为审美是美术实践活动的源泉,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教育。在表现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表现,让学生在对第二组作品进行自由的感受和自由的赏评,鼓励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发展唯一的目标是使个体活动自我满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师主要起组织、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表现是一种应用,在应用中去复习、巩固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所得;表现又是一种开发,启发学生依靠直觉感受、想象和灵感,通过自由的表现去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说、写,还可以是表现性地搞点小创作,让学生对范画作品的形式美特别是技法等形成更深刻的体验。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获得参与活动的乐趣。写和作不必局限在课堂以内,而应该鼓励学生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主题,围绕主题去拓展阅读、拓展欣赏、创新构思、创新技法等。这实际上就是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四、总结环节

这里所说的总结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中的评价环节,其目的不在于比较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更在于让每个学生认真归纳、概括本课学会了一些什么。既要总结本堂课所欣赏的同类美术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又要总结所学习到的鉴赏知识,还有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总结不仅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还应该说和写。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好的艺术节目等。让学生课外去欣赏、看展览、去继续延伸学习。

总之,中学美术教育中应加强艺术欣赏,在美术欣赏教学要力求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最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更好实现新美育中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

[2]邓福星.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5.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五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但是,假如能在观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那么,这能够克制上述缺陷。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办法有互相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观赏教学办法更理想。

自在型的观赏办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本人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本人的方式来观赏。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招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要一局部的学生控制了观赏的才能,而另一局部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观赏才能没有得到进步。

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依据不同的课业观赏请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进步教学质量。

二、教员要充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沛的认识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员都应引导学生进行观赏,但授课毕竟是教师的个体劳动,教师能够本人做出决议,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剖析观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痛快让学生读文观赏或课后自查材料观赏,处置教材灵敏,详细布置。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置,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员不只要有才能找出每件作品一切美点,而且能精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观赏课教学办法切忌千篇一概。作品剖析防止八面玲珑,假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外型生动、构图平衡稳定、颜色层次丰厚.......”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味可言?假如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观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员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三、教员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敏多样,以此激起学生的兴味

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承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要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干充沛发挥本身的客观能动性,调动本身的发明潜能。美术观赏中,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常常是取得美感的重要根底。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观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遭到个体学问和经历的局限,感遭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的确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依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沛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应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与观赏内容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观赏内容的间隔,产生观赏的兴味。上课时,教员出示观赏作品后,教员不要立刻解说,能够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能够以讨论的方式,再请他们说说本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考虑题,引导学生察看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彩,还是冷色彩?整幅画觉得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客观觉得,胜于教员的解说。这样也改动了那种以教员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舞他们发表本人的.观念。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企图。美术观赏教学开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胜利的经历也并不多,总结经历,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讨探究中学美术观赏教学的规律和办法,以到达调和的教学效果,为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2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论文论文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6.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篇六

摘要: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主体参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学生观念,培养主体参与意识;加强学生音乐素质,提高主体参与能力;加强教学导入,营造主体参与情境;通过听、唱、想、说、创作等创设主体参与途径;合理选用、组织教材内容,降低主体参与难度。

关键词:音乐欣赏;主体性;主体参与

新颁布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过程与方法倡导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学习。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对音乐美的感知、感动及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都只能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而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很少考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对音乐作品的看法与见解,很少提供机会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并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因此,要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中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参与。

一、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的特点:

生成性:在主体参与教学中,音乐知识、信息不是单向传递的,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与他人不断地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生成是在动态中的生成,是在活动过程中的生成。主体性是生成的前提条件。

开放性:主体参与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性就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完成教学过程的创造。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和教学评估的开放等。

全体性:主体参与强调全体学生参与,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教学不能忽视的对象。全体参与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全体学生参与,而且是实质上的全体学生参与。

全面性:主体参与是全面的参与。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还是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参与,不仅要求学生在场,更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宽容性:主体参与非常强调宽容的音乐课堂氛围,它不仅要求教师有宽容精神,还要求学生有宽容意识。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对音乐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的类型

按参与主体划分,可分为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群体参与又可分为合作性参与和竞争性参与。按参与过程划分,可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细分:按参与的态度,分为积极参与与消极参与;按参与的意识,可分为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按参与的真假,可分为实质参与与形式参与;按参与活动的特点,可分为情感型参与、智慧型参与和情智混合型参与。按参与结果划分,有两种分法:根据参与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参与和负面参与;根据参与的程度,可分为高效参与,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

三、中学学生音乐兴趣的特殊性

音乐兴趣是指个体对音乐的某方面内容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肯定性的积极反应。建构主义理论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兴趣是主动性产生的一个条件,因此,有必要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探讨。

1中学生音乐兴趣的倾向性

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绪体验感知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如何接受音乐的教育、喜爱什么样的音乐,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倾向。对于“合乎学生口味”的音乐,就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要求教唱或听赏。对于不感兴趣的音乐,只能用“睡觉”、“看其他书”来消极对抗。

他们欣赏音乐倾向于较为熟悉的“文字”和极富“感染力”的音响刺激,追求外表上的“听得懂”,很少去思考音乐的真正内涵。他们按各自的审美观来学习音乐,理解音乐,音乐兴趣呈现出较大的个性化倾向。因此,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即使面对同样的流行音乐,在个人喜好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2中学生音乐兴趣的狭隘性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众多的国内外“排行榜”及“歌手秀”成了青年学生们“研究”音乐的方向,社会环境中到处充斥着震耳欲聋的音响,大街小巷的书店和音像商店里到处是中外歌星的cd、录音带及广告宣传画。受此影响,使得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音乐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尽管流行音乐作为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音乐形式,给人们带来了通俗易懂的理解,但如果只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其它音乐,音乐兴趣未免过于单调,长期以往,不利于中学生发展。

四、学生主体参与策略

1培养主体参与意识――改变学生观念

首先,是对音乐才能的误解。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判断自己是否具有音乐才能时往往喜欢这样说:“我没有音乐细胞”、“我没有音乐这方面的才能”。他们的依据就是自己唱歌五音不全,对于乐器一窍不通。问卷调查显示,68G的学生估计自己音乐能力一般,只要23G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音乐能力较高。其实这是对音乐才能的片面理解,把是否能表演作品的能力作为一个人音乐才能的唯一标准,而不知道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领悟的能力是音乐才能的重要表现,而且这种能力正是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中学学生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的音乐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这种能力,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已逐渐摆脱具体形象思维,而代之以抽象思维,这对他们从理性的角度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是忽视欣赏过程。中学生欣赏音乐总想用结果是否正确验证自己是否听懂,其实,欣赏音乐更应该重视体验过程。学生只要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音乐的魅力,就是欣赏,就是听懂的表现。不一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才是听懂音乐。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改变评价观念,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动参与欣赏教学。

2营造主体参与情境――加强教学导入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方法能有效创设音乐审美情景、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产生审美期待,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中学音乐欣赏包容了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精髓,感情方面涉及到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等;内容方面涉及到地理、人文、政治、道德等等,因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上要因课而异,现介绍几种常见类型:

故事导入法:课堂上教师用一些古人或是伟人的故事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语导入法:成语包含了很多典故,传说,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当出示一个成语的课题,学生就会对这个成语涉及到的内容产生联想,从而激发学生们愿意去想、愿意去听的兴趣。例如《十面埋伏》就可以从成语导入教学。

律动导入法:即给学生创造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通过运用肢体语言,迅速缩短与作品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共鸣,引发兴趣,然后进入新课教学。

音乐欣赏课的导入方法不胜枚举,但是,只有在遵循导入新课原则的基础上,经过教师认真构思、巧妙设计而成的导入方法,才能有效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有效地参与音乐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次。《论音乐欣赏》人民音乐2010年第2期。

2、张前。《音乐欣赏心理简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李玉前。《再论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发展阶段》,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7.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篇七

美术课中艺术欣赏课是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正所谓, 没有艺术的欣赏, 便不会有艺术教育。而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其对人的情感、思想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相关的必修课, 是培养学生的美感的主要的课程, 其对学生在陶冶情操以及启迪智慧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而通过不断的欣赏各种美术和艺术, 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 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精神享受。探讨比较具体的对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中的实施途径是目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

对于美术的欣赏课程, 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精神活动, 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思索、玩味、领悟的过程而不断的产生出对该艺术品的喜爱和喜悦的心情。这样的欣赏形式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艺术素养, 还可以对人的视野进行开拓、陶冶情操和拓宽知识面等。美术欣赏的过程是人们通过直观的感受艺术品而产生的情感交流并且向理性思维转化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的用来进行艺术欣赏教学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计算机、投影、幻灯片以及各种媒体来放映和展示。但是真正的美术欣赏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直接观看就了事, 不仅要让学生看懂每一件艺术品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还要将其所具有的内在其他价值发挥出来[1]。美术是一种人文学科, 因此就必定会与其他的学科存在很密切的关系, 所以通过在美术课程教学的时候, 采用艺术欣赏的形式来对其进行贯彻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提高学生对语文、政治、历史以及自然等其他的人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对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艺术欣赏的课程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的时候, 作品的色彩、线条等都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对中学的美术教学中的艺术品进行选择的时候, 要尽量的选择那些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相关的艺术品进行欣赏, 并且所选择的艺术品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指引学生产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等。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探讨美术课程中的美术欣赏的课程的时候, 可以分步骤的进行。为促进其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采用以下的感受、赏评、表现以及总结四个环节进行。

1. 感受环节教学。

直观的感受是进行美术的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假如没有适当的感官刺激, 学生就无法进行适当的创造。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是属于感性认识的一部分。而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感性认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学生的美感的潜能进行发挥, 并且发展学生的视觉认知方面的能力。直观训练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感性知觉、对审美的知觉以及对事物的表象进行鉴别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还有各种通过美术而创造的各种与人交流或者是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等[2]。所以, 对于欣赏课程的教学, 需要从感性认识入手, 将各种直观的教具进行结合。并且教师不可以搞满堂灌, 不能将美术欣赏的课程变成老师的演讲课。一般的学生不可能会熟知所有的艺术作品, 因此, 在让学生欣赏这些艺术品的时候, 当学生出现了新的感受和感觉的情况时, 适当的抓住时机, 通过设置不同的疑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生追求新知识的乐趣, 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2. 赏评环节教学。

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评述。细致的评论在欣赏课中是必要的, 评论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 但最重要的是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评述。评论的深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确定的, 评论者则可以是教师或者学生。学生在赏评中的实践活动有听读说, 等等。

如, 学生在欣赏白石老人的艺术作品时, 可以让他们对作品进行欣赏议论:“作品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学生讨论, 老师要鼓励大家说出自己关于作品的想法, 大家各抒己见。此时老师应该趁机对学生进行点拨, 作者将作品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融为一体, 抓住最能表现艺术生命力的特征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和同学共同协作完成了一次良好的教学, 在加强学生社会意识的同时也转变了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观。

3. 表现环节教学。

老师可以将美术作品分成赏评和表现两个环节, 赏评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表现环节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由感受和评价, 个性化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自我实现来培养独立创新的精神和独立分析的能力。教师进行引导, 学生则是学习主体。表现既是应用也是开发, 表现的途径有很多种, 让学生在拥有更深刻体验的同时, 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并实现自我的机会。教学面向了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鼓励大家在课外寻找自己的兴趣, 并且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这就是所谓的“研究型学习”。

4. 总结环节教学。

总结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比较学生学习成效的好坏, 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自己的学习所得以及所欠缺的地方。总结需要学生认真的总结自己的知识, 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纳, 不仅要总结本课程中所学习到的艺术欣赏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 还需要对其学习到的与鉴赏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3]。此外还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在总结的课程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听, 还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说和写以及思考的活动,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和欣赏, 延伸学习。

四、结语

美术欣赏的课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并且在具体的实施的时候, 通过加强对美术课程中美术欣赏课程的比例, 可以为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地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该项工作不仅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符合美术课程的新标准, 并且还可以帮助解决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欣赏教学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其正确的实施途径可以为其作用的发挥提供比较好的基础, 研究主要分析了目前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主要的作用和地位, 并且通过感受、赏评、表现和总结四个环节的设计以及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所需要做的工作的分析来为其的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欣赏,路径,实施

参考文献

[1]常锐伦.全国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教育论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

[2]黄惠娥.浅析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路径实施[J].新一代课程与教学, 2010, (2) .

8.上好欣赏评述类美术课之我见 篇八

同时美术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其它文、理专业相接壤的边缘学科,假如我们要设计一幢大厦,不但要考虑到建筑构件的实用、舒适、可靠,还要考虑到入住人的审美情趣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有序。这就需要懂得美学的建筑师。在这里不光是建筑,像工业制造、纺织设计、园艺设计等,无处不闪耀着美学的光辉色彩。可见美术教育就是不断提高中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和识别。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欣赏和评述活动中,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们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应注意到,中学生从心理上对美术课的设置有无感情障碍和思维阻隔。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对美术课的感知,开始会感到有些模糊,也可以说有些肤浅,同时对美术课所包含的新的知识层面感到好奇和渴求。这就需要老师加大砝码,不断激发中学生对美学美术的学习热情,吸引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老师和学生的两个力点平衡起来。

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可将不同风格的中西作品展示给他们。当今的美术体系,是个包容量巨大的学科,你很难用几堂课的时间去阐述清楚里面的来龙去脉。面对这么多的学生,你不妨把大家当作一个旅游团,老师做导游,学生做营员,我们大家在艺术的长廊做一番游览和赏玩。我们在学校图书馆和市图书馆搜集资料和美术图片,让同学尽可能的开阔艺术视野,让大家对东方的美术作品和对西方的美术作品做比较,并有个粗略的了解。从而使中学生能够意识到西方艺术和东方传统艺术,在创作手法、创作思想上都有着很大的艺术差别。同时我们也必须让同学知道每一件美术作品都不是一件孤立的作品,它并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轻松,在作品轻松的背后蕴涵着艺术家创作的辛劳。

我们还应该使中学生看到,艺术永远是历史的产儿,没有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不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社会风云的巨大影响,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更能反映时代的脉搏,揭示出自然美的艺术形式来。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一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因此,在选择美术作品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选出反映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以加深学生对一个时代美术作品的总体把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美术作品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我们让同学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折射,所传达的信息直观、形象、具体,是文学不能替代的。如《步辇图》让学生不仅了解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历史事件,而且还可以了解汉人和吐蕃人的相貌和服饰差异等。

美术欣赏课中如能将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用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对于教师而言,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

在选择美术作品供学生们欣赏的同时,使学生从古今中外人类创作的辉煌文化遗产中不仅可以获得美的精神享受,还可以学会比较与分析不同民族、风俗、文化的异同。在保存、发展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同时我们在选择美术作品欣赏时,应注意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间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与价值。

美术欣赏课是引导中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同学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欣赏和观看这些中外艺术家的杰出艺术作品。在学生们欣赏之余提高审美素质,这对中学生,特别是立志美术学科的学生,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起着潜在的滋补。

总之,美术欣赏课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是非常必须、及时到位的,对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美育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9.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篇九

阜宁县教研室梁亚桥

新课标中强调音乐欣赏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目前,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在落实学生主体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无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重教师讲解,轻学生感受体验;一味强调统一理解的获得,忽视个人见解的发表。二是对学生主体性认识深度不够,把主体参与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动”;把主体参与仅仅集中在某几个学生身上,造成参与垄断,课堂的主流只充当了陪衬的角色。三是排斥教学内容;习惯被动接受;羞得动、懒得动等现象在现实的音乐欣赏课堂上屡见不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略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 的正确认识

21世纪的音乐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口耳相授”,专业地“技术训练”,单一的“文化传承”,它更多地体现了审美性、多元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统一,应当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走进音乐,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学会用音乐美化人生。

音乐教育的目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气氛的活跃、在所有内容和形式的背后,应当有一个上位的目标,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人(包括学生和老师)与音乐的和谐联系”。

主体参与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倾向性表现行为。应当从“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发展表现个体的重要途径”的角度认识主体参与的意义。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音乐欣赏在整个音乐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它主要依赖于人的听觉,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情感性、抽象性。结合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一领域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必须遵循音乐欣赏本身的规律,特别强调体验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不能局限于解释音乐;不能把个别人(老师或学生)的音乐感受,把个别人的音乐学习方式强加于全体。

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基本认识,是确定和评价具体参与策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说“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实施原则

以听觉体验为核心。一切活动形式都应当建立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外部操作参与是为了强化体验。特别是在创造、探究类活动中要注意与具体音乐作品的感受相结合。另外,以听觉体验为核心,要注意发挥静静聆听的作用,动、静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

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应当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参与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角色、任务、收获应当是互补的。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适时引导,不能仅作为旁观者。学生要大胆实践、充分表现,不能仅成为接受者。

重视活动间的协同融合。一堂音乐课、一个音乐教学内容应尽可能融合不同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音乐审美素质。如:《多彩的民族音乐——藏族民歌》老师就设计了听、唱、跳、看、议、辨等参与活动,一节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了藏族音乐高亢、热情、舞蹈性强的特点,以及藏族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指向明确,有内在逻辑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所有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在关于《流行音乐的类型和特点》的专题研究活动中,老师不是“放羊式”的让学生去研究,而是通过师生研讨确定了“节奏布鲁斯、说唱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四个基本研究范围,“音乐起源、特征、代表作品、乐器等”几个研究方向。在研究汇报课上,师生围绕既定目标看、听、说、唱、析,最终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对流行音乐类型特点清晰认识。

三、谈“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 的策略及方法

由于方法、策略本身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没有确定范式,没有限定数量的,因此,我们在注重吸收现有宝贵经验的同时,强调结合学校、师生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更强调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使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我们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

教学中,教师不是成为教材的“奴隶”,而是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地再创造。如,为了丰富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我们增加了以音乐表现要素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教材”成了“素材库”,一切为学生所用,为教师所用。还有的老师经常将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著名的音乐盛会影象资料引进课堂,用丰富而富有时代精神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改变他们对音乐课的认识,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

其次,丰富多样的外显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音乐欣赏也是如此,它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而是一种多种感知通道协同活动的感知活动。教学中应当有丰富的、可见的(教师可以观察到的)、可控的(教师可以引导、控制的)外显操作活动伴随倾听欣赏,打开学生各种可能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

语言类,说出自己听音乐后对作品情绪、联想、音乐特点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这一类的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体感受,教师主要引导如何把学生的体验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联系起来,要注意防止纯文学化倾向。

音乐表现类,歌唱。这是很重要的参与方式,通过唱主题旋律或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最精华的表现特点。除了在教师要求下的唱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还有学生的自我歌唱,唱自己喜欢的歌,唱自己收集的歌。如:《民歌》内容的教学,老师们就设计了“我唱民歌”的内容,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积累。

演奏,一方面发挥器乐特长生的优势,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再现整体或局部的欣赏作品。另一方面,发挥同学的创造性,用身边的材料模拟音响,表现节奏,投入到音乐创造中来。

创造、探究类,课堂上留出固定时间交由学生主持。如:我们在课前5分钟,师生共同设计了“个性天地轮执”活动。每节课由四名同学登上讲台。两名同学主持,并负责课后填写“历史记录”,另两名同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或评论近期发生的音乐事件,或表演自己的“音乐绝活”等等。一学期下来,每人都拥有了表现的机会。围绕专题的音乐“研究”活动。我们积极吸收、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每学期都安排了围绕

一、两个专题的音乐研究性学习内容。如:《流行音乐的类型与特点》、《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三宝和他的音乐作品》等。这类活动不是严格的科学研究,考虑到学生实际,为了保证效果,常常周期不长,一般整个过程用两到三周左右时间,除了最后汇报一般用一整节课,其他环节常会和相关内容融合进行。音乐课堂以确定专题、小组研究内容、分工;交流研究进展情况;汇报为主。课堂以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研究中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媒体手段收集资料;如何分析整理素材,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学习音乐、看待音乐;如何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因为研究的主题都是同学们关注的,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灵活的,所以这类活动深受他们的喜爱,主体性也在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其三,设计灵活多变的课型,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课,有的以欣赏体验为主,有的以参与实践为主,有的以学生的探究发现为主,有的以教师引导为主。如:《流行音乐中的几种类型》一课,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整个教学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由学习小组协作完成,大家汇报交流、信息互补,老师给予适当点拨。一学期中,各种课型穿插进行,使学生始终保持了对音乐课堂的新鲜感,也给了学生更多发挥主体性的机会。

再者,整合各类课程,融入主体参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课题组在主体参与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在于:延伸课堂教学,利用和创造性地开发各类课程,课内外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校本音乐活动课、音乐选修课、丰富的社团活动、艺术节等。在这些45分钟以外的天地里,老师们将主体参与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其中,放手让学生唱主角,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开展活动,进而浓郁了校园的艺术氛围,浓厚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调动了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10.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 者:季燕飞 作者单位:通州市实验小学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11.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篇十一

【关键词】情感因素;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前言:学生是教学主体,现代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很多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轻视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而美术欣赏课程有不能缺少情感因素,否则将导致课堂沉闷,起不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因此,应重视情感因素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情感因素应用到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推行以前,中学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然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整节课都是教师一人在自说自话,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很少,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也长期处于禁锢状态,学生也没有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将情感因素融入到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师生研究教学材料的过程中,也会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情感的传递。对于教学来说,就是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随着情感的变化,所掌握与接受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将情感因素与美术欣赏教学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将情感因素应用到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措施

要将情感因素应用到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体现情感因素的作用与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情感因素,完善美术作品赏析

为正确利用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价值,完善美术作品欣赏,应先对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用语言描述作品内容、类型以及画种,分析作品色彩构成、造型,再进一步介绍作品,分析作品价值与观念,然后完成作品评价。如在《向日葵》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是哪位画家的作品?作品名称是什么?”或“画家出生在哪里?”等之类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将这些问题一一为学生解答,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学习与了解梵高的经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准备一些与欣赏课程相关的内容,配上合适的图片等,让学生向同学与教师介绍画家经历,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记忆更深,由于对画家有利全方位的了解,可以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在欣赏其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更有新意,感悟也就更深。

(二)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如果没有应用正确的方法,缺少了情感因素,就会让课堂缺少很多新意,学生也不会对欣赏课堂产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挖掘情感因素,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应树立新型教学观念,减少学生思想上的障碍。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应认识到美术教育离不开创新意识,不能缺少情感的融入,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较少对课本的依赖,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增强学生的欣赏与审美能力,如在欣赏梵高的自画像时,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就是一幅自画像,没什么好欣赏的”这样的想法,但很多学生却不敢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大胆的说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幅自画像只有半面而不是全面,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会参与到欣赏中。其次,联系学生实际,以情感为基础挖掘情感因素。如在欣赏《城市》这幅作品时,由于整个作品并没有具象内容,只有相互交错的线条等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城市中都有什么,城市交通是怎样的,这时学生就会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就会了解作品要表达的内容[2]。

(三)突出美点,打动学生

美术欣赏教学并不能仅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要做好对于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对于美术艺术品来说,由于作品内容不同,能够打动人的地方也不同,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准确的抓住打动人之处,并适时的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这样就能打动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现有美术教材很多内容都存在跨度大的情况,每章节之间的联系也很小,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中学美术教师精准的找到美点,找到最能打动学生的地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自己观察在画中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教师也要在适当时机为学生指出美点的存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美术作家的伟大之处,这样也可以调动与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从中国画中感悟美术的魅力。同样在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分析支离破碎的画面背后的深意,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里了解到画家在画中所表达的深意,也会尝试着用这样的绘画手法制作一下绘画作品看,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绘画能力。

(四)将欣赏与操作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作为学生的价值,成为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有用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美术欣赏教育也是如此,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欣赏操作联系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体现学习的价值。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做到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与体现学习意义。如欣赏抽象派画家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确定这幅画属于哪一派别,这样主要是为了教给学生正确的欣赏方法,只有了解属于哪一派别的画系,才能正确鉴赏,在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尝试绘画,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欣赏中,且也是应用这种方法最多的地方,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民间工艺品,当学生制作完成以后,教师多给予学生作品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因此建立起来,更不会认为教学一无是处。此外,教师还要适当的给予学生指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制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及时弥补这一缺陷。

(五)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要促进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还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中国水墨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古典音乐,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刺激学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深入。同样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剪纸艺术或民间工艺品应用到教育中,由于民间工艺品容易获得,也可以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无处不在[3]。为利用好情感因素,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美术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意所以制作一些剪纸作品,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一下自己的创作用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浓厚兴趣,教师也可以因此發现学生的美术天赋,有针对性对其培养,这也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有效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也愿意参与欣赏教学。

结论: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成为重点教育内容,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将情感因素融入到中学美术欣赏中,降低了美术欣赏教学质量,面对这一现实,就需要中学美术教师认识到情感因素的作用,联系实际情况将其应用到欣赏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明. 析情感因素对大学美术欣赏课的作用[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29-131.

[2]马玉玲. 中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影响分析[J]. 亚太教育,2015,15:54.

[3]游桂兰. 谈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路径实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8:131-132.

[4]冯华茂. 浅议中学美术欣赏教学[J]. 美术教育研究,2014,02:124-125.

12.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篇十二

胡晓瑜 推荐 作者:佚名

音乐欣赏课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音乐欣赏课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主要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激趣

教师要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感知”。相比较而言,语言激趣是最简便易行的,如讲故事、说背景等等。比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教师若能将“楚汉之争”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思接千载”感受当时的战争场面,那么,就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大致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

这里的讲故事实际上也起到了说背景的作用。有时候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及创作意图,则可单独作为背景来叙述,对此学生往往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时,学生对其天才的创造力和传奇式的生平惊叹不已,急于要了解他的作品,这时激趣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

二、示范激趣

通过教师表率性示范,拉近师生距离,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音乐作品包罗万象,有各类声乐作品、各种器乐作品等等,如何示范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特长、教学条件而定,因地制宜地进行示范。

范唱激趣是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比如《白毛女》、《松花江上》、《我爱你,中国》等歌剧和歌曲的欣赏,用范唱来激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器乐基础比较好的也可用范奏激趣,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c小调练习曲》、《瑶族舞曲》等等,还便于教师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局部的分析讲解。有舞蹈特长的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和着音乐跳舞,哪怕是简单的舞步,也常常会让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乐曲的意境。

高质量的示范激趣不仅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也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亲敬之情。

三、手段激趣

要通过多样、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感官”。现在音乐欣赏的各种观摩研讨课、示范课,几乎都用上了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确,多媒体技术在欣赏课中的用与不用,效果完全不一样,通过集视、听、动于一体,全方位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兴趣明显提高。

除了多媒体设备,根据学情若能注意适当地运用挂图、投影、简笔画等方式,特别是办学硬件比较差的农村学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次在某农村中学听《苏武牧羊》,音乐教师画了一幅苏武衣衫褴褛在雪地里放羊的简笔画,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四、最大的激趣,是学生的全身心参与

“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的活动中去,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系列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形式很多,主要有“说、唱、写、演”四个方面。

第一是“说”。说有几种,而说出听后感是最重要的一种参与形式,因为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并不只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上面,而是表现为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当中。如在听赏《黄河大合唱》选段后,可让学生分部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或投影小结,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唱”。音乐欣赏应以听为主,但对作品主题的熟悉,仍需学生多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要帮助学生把握主题形象,准确辩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比如在欣赏舞剧《天鹅湖》选段《场景》时,演唱其主题,能让学生很直接的体会到其温柔、优雅而略带哀伤的情绪,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三是“写”。在音乐欣赏课中,有时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还可采用让学生写的形式。一位教师在学生听完《牧歌》之后,请学生写一写听后的感想,不少学生非常动情,因为音乐真正打动了他们的心灵。

13.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篇十三

关键词:审美;美术教育;美术欣赏;欣赏课程0引言

在人们的生活中,时刻都会本能的感受到艺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它的内容及情感。美术欣赏是一种对艺术品的认知、感受及理解为一体的思想活动。这便要求我们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需要能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我们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我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常常能直接影响欣赏质量,而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则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的欣赏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因此,欣赏和评述恰恰也是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的试金石。

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欣赏课程,更是普遍中学美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与世界经典作品“亲密接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观点看待名家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对美的感知更加敏锐。因此,美术欣赏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

1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在人类几千年璀璨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先辈们的精心创作,我们收获了很多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作品。它在形式上五花八门,所以人们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审美意识,同时也积攒了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如绘画、书法、陶艺、雕塑、建筑、摄影等。它们都来源于生活,是通过每个作者用与他人不一样的观察方法、用各不相同的表现手法和特殊艺术语言来表达作者对美的理解,能更好地诠释作者对美的与众不同的向往。它们产生于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宣扬历代帝王的威仪、百姓对英雄的尊崇等。所以也可以说,美术是存在的,并能通过大自然和社会人文生活的许多方面反映出来。美术欣赏的范围更是十分广泛,它和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并反映出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例如,我国的美术,它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文化传统,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沉淀,留下了许多绚烂多彩的艺术珍品。从总体上来说,新课程改革开设强调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是总的来看,审美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提高思维能力、熏陶审美情感上。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里,审美理念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新内容,一定要融入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们才会将美术这种最为原始的特殊语言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由浅入深的感受艺术作品的雄厚艺术内涵,这不仅能使我们在视觉上得到满足,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更加进一步领悟作者在作品内容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除了能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之外,还能提高我们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每一件艺术品中有着别人没有感受到的美。

《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美术教學的目的、性质、任务,并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感和发展智力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进行美术教学,应巧妙运用本学科的特性,加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和结合实践感受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艺术欣赏、审美情感、艺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单一的知识点转化为多元的知识结构框架。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欣赏课已经慢慢走入各个中学课堂。因此,欣赏课程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是学生源源不断的再创造的必经之路。

2美术欣赏课程在中学教学的现状

我国美术欣赏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很多从事美术相关工作的人都会以绘画实用为主,研究美术理论的人相对较少,从而导致美术欣赏教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东方艺术不断与其他西方国家交流沟通,美术欣赏逐渐被人们重视,所以目前美术欣赏课程正逐渐在各个地方、县、市的中学里普及。自美术欣赏课程从2003年起成为我国中学的必修课以来,总体上美术欣赏课程的地位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美术教学课程实践中,美术欣赏课程最根本问题依然没能妥善的解决:重实践、轻理论。中学美术老师们能够轻松上好一节美术实践课,然而在美术欣赏课程却无法传授学生关于艺术的知识,无法教学生如何去理解艺术。因此,中学生们对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很难从本质上有什么改变。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每个教师都能了解,但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愿意配合,对于他们而言,美术只是一门副科,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们,其他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写写作业、多学习些与考试有关的东西或者做些小动作,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更实在些。不仅学生、教师们对此不够重视,美术课给其他“主课”“让路”已经是一种被社会、学校和家长们默认的现象。

3教师在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的着重点

(1)教学中老师们要提高对欣赏课程的认识。依据新课改变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且美术欣赏课程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其他课程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端正自己对美术欣赏课程的态度,肯定在中学教育阶段中美术欣赏课程不可磨灭的地位及重要性。(2)充分的备课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根据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研究教材、补充材料、加工知识,必须要对作品有一个相当全面且深刻的了解,而且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技巧、教学用具的使用过程和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等方面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知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和创新。(3)教师应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也应有主有次。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使得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必须灵活的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欣赏时要有侧重点,艺术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艺术作品在欣赏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作品想表达的思想情感。选择教材中的作品也要有主有次,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有代表性的名作欣赏上,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记忆和理解。

4结束语

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充分地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和审美欲望。教师应将旧的观念舍弃,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要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出来,教师也应由知识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辅导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育最重要就是审美,即学生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后加以解读,从而形成自我的审美意识,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独立的审美观。学生的欣赏到达一定的认知水平后应与自身的情感经验相结合,逐步完备自身的知识结构框架,提升自身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一定的教学模式规范是美术欣赏教学过程所要必备的。教师的任务应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向启发引导教学转换,教给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欣赏方法。参考文献:

[1] 毕加索.格尔尼卡[J].世界中学生文摘,2007(01).

14.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篇十四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加发展起来的,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关系。通过教师的博引广论,学生知识的积累,促使欣赏教育有效的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种种的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育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美术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鉴赏是理论,技法是实践,鉴赏和理论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欣赏一些著名的作品,来逐渐提高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例如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要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风格,首先我们要讲解这幅作品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讲解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了解作者绘画此图时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因此说在欣赏课中教师必需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因为美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和它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文化,甚至艺术家的个人生平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课前准备很重要。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或者到生活中去收集和学习内容有关的事物图片,让学生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用出题的形式来发起学生对作品的讨论,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教师的讲解。

美术欣赏也不应该仅仅是欣赏,一些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作品临摹,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在欣赏剪纸艺术这一节课时,可以先展示优秀剪纸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剪纸的故事和知识,一幅剪纸往往就是一个浓缩的故事,紧接着让学生临摹几幅作品,最后把作品进行比较、评价,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

“美术新课程标准就是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并能使学生运用多种的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其实从这样的要求来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对美术欣赏产生兴趣,主动的`收集美术作品相关的资料,使美术欣赏被动学习的情景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

三、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感受艺术魅力

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创设一种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染目睹中体验其艺术美的魅力,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欣赏教学中应大力提倡情境法。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的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例如在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时可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能让学生感受山水缥缈的意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采用语言的描述,设置情景等往往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与作品相关的情景,这是欣赏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便捷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注重审美素养的提高

美术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就在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美术作品的创造,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这样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做出理性的评价,使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提高到欣赏美术作品的内蕴美之上,这样也就要求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一定意义的审美经验的交融,因为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比如,罗中立的《父亲》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视觉上的快适,甚至说不上快感而是痛感。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典型中所体现的真理,就会在理性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而且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形的审美教学中,无论其表现形式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都会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悟,这也是其他的一些学科所不能给予的,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环境下学习的,这样的欣赏课也是时代的需要,并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上一篇:档案管理工作细则下一篇:关于秦腔演唱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