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压教案(11篇)
1.初中物理电压教案 篇一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也有其弊的一面。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 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但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2.初中物理电压教案 篇二
一、“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由王同聚老师在2015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将“微课”引入教学中,同时对“翻转课堂”“研学后教”等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模型见图1)。[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课前、课中两个教学环节,课前学生通过视频自学,课中教师答疑,缺少课后复习环节。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遗忘随着记忆的结束就开始了,因此,课后复习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研学后教”教学模式虽然教学环节较为完整,从课前学生按照“研学案”自主研习,到课中合作学习、教师答疑,一直延伸到课后复习,但“微课”这种适合自主学习的新兴的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优势。“微课”不应该仅仅在课前预习中发挥作用,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常态化的信息技术辅助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优势。“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弥补了“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并对其延伸与拓展,构建了适用于物理实验课、化学实验课、生物实验课、音乐器乐教学课等多种实操性强和演示类课程的教学。[4]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构成。在课前,教师除了制作传统的课件资源以外,还需要在对教材、学情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制作“研学案”与“微课”视频。学生仔细阅读“研学案”, 按照“研学案”上的任务要求,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预习,将预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记录下来。在课中,教师创设教学环境,布置学习任务,分配小组,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单独讲解以及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以及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以上方式不能解决,再向老师寻求帮助。在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找出“微课”与“研学案”的不足,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博客、教师空间、论坛等)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反馈的新问题及时进行答疑。学生课后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巩固,对所学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迁移使用;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进行复习以及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地与同学、教师交流。
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的应用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课为案例, 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叙述“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是如何具体应用的。
1.课前: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和学生按照“研学案”自主预习
(1)教师根据“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几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来设计“研学案”。“研学案”中应该包括具体的“研学”目标、循序渐进的“研学”任务、“研学”检测题、“研学”评价、课后反思等几个模块。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在这里只展示“研学” 任务部分(如表1所示)。
(2)教师根据“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任务需要,针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复习巩固3个环节制作了5个“微课”视频。课前自主学习要用到3个“微课”视频,其中前两个 “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一个“在串联电路中先后加入一节干电池和定值电阻,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的演示实验以及对该演示实验背后所揭示的内容的解析,通过这两个“微课”视频让学生明晰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有关系。复习实验视频主要内容包括“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系, 固体的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两个演示实验”,逐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仍然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课中合作探究阶段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录制一段“微课”视频。课后复习巩固环节需要制作一段对课后复习题解析的“微课”视频。
(3)学生课前在“研学案”的指导下,需要逐步地观看3个“微课”视频,明确电流的大小变化与电压、电阻变化有关系,能够知道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实验。“研学案”中的活动任务是有顺序安排的,学生必须按照顺序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或者教师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者疑惑需要记录到 “研学案”中,在课中与同学或者 教师交流解决。
2.课中: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教师组织教学、答疑解惑
(1)教师准备好学生实验所需的仪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需要干电池(2节)、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根据班级人数和器材的数量将全体学生按小组编排,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对于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学生最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干电池的节数来进行调节,在学生尝试各种方法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对于更换电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不改变电路,又可以根据需要将电压调节到实验所需。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对于如何在更换定值电阻时又保证其两端电压不变,教师应该让学生不断地在实验中尝试,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示数,加深对滑动变阻器的理解与使用。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应该将必要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以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造成仪器的损坏以及不必要的误差。在小组完成电路图与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之后,教师应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之间交流,并引导学生完成最佳的设计。当所有小组完成实验之后,请各小组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并汇报。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学案”的任务要求完成“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与“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两个探究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电路图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之后要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既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应该保证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 学生应该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尝试,逐渐地认识到当定值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都积极地参与实验探究。 当实验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将实验数据转化为实验结论,并掌握使用“图像法”形象展示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不需要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所有问题都要请教老师,老师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人的所有问题都进行指导,这个时候学生只需要观看“探究实验指导”“微课”视频就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当通过观看视频与小组内同学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寻求教师的帮助。
3.课后:教师反思总结、跟踪指导和学生巩固复习、在线交流
(1)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课前准备环节和课中组织答疑环节进行总结反思,找出“研学案”与“微课”视频的不足加以改进,不断地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每个学生是否都经历了探究过程,是否通过自己思考与实践,明确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否对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是否掌握了“图像法”,将这些在课前和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备案,并对其反思总结,为今后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案例支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博客、教师空间、论坛)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2)学生在课后需要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复习,对实验中用到的“控制变量法”以及利用图像对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要加深理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按照“研学案”的要求独立完成教材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题,对于不懂之处要及时观看教师提供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微课”视频进行巩固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家里配备电脑的学生可以通过物理虚拟实验室软件 (“金华科仿真物理实验室”“东师理想物理虚拟实验室”等)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模拟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实验探究过程的理解。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由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巩固复习三个环节组成,以“微课”与 “研学案”作为教学支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障,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去经历设计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有较好的帮助。希望通过对“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内涵的叙述及其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的具体应用能够对广大物理教师有所启示,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中应用与实施。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学习,缺乏探索与实践的热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明显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微课导学”是一种适合物理实验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将“微课”引入教学中,同时对“翻转课堂”“研学后教”等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导学”在物理实验课中具体应用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课前,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和学生按照“研学案”自主预习;课中,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教师组织教学、答疑解惑;课后,教师反思总结、跟踪指导和学生巩固复习、在线交流。
3.初三物理电压教案 篇三
学生对上学期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电学知识遗忘得比较多,也就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另外,开学第一天难免有些进入不了状态。
所以,综上所述,本节课效果不是太好。我应该提前几天把演示仪器准备好,或者是在上学期末先备课把实验仪器准备好,而且得有备案,上课前应该事先再把实验做一次,还要带电吹风。应该准备一些多调动学生的小实验,或是小活动。
我先是由闪电高压放电现象开始引入,这点我觉得有点不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是否可以给个“电压”这个名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接触到“电压”这个名词,让学生自己领导自己,进入 《电压》的大门,不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还锻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4.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压教案 篇四
(2)、读出电压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学生还是连错电路……串、并联混淆,教师可示范一遍或让学生先化出电路图。
5.初中物理电压教案 篇五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单刀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3)其出三次R的值,求出R的平均值.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 )
1
2
3
实验记录表格
待测电阻R的平均值
2.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提示学生
①开关要处于断开位置.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的位置.
③电源电压选用4V.
④电压表选用3V量程,电流表选用0.6A
⑤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
(2)指导学生连接电路时强调:
先连“主电路”即由电阻R、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单刀开关、电源组成的串联电路,检查无误后再接电压表.
3.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分组实验的情况,及时解决实验中发生的问题.
(2)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电流表、电压表上的数值.
(3)注意观察,尽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操作.
(4)掌握实验进展,记录下实验做得好的小组.
4.实验总结
(1)选几组汇报实验结果.
6.《功率》初中物理教案 篇六
《功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阴道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四、点评
7.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篇七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知识回顾: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播放视频《踩气球》
从同学们看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一)压力:
让学生观察3幅图片,总结出压力的定义
2.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结合3道组图题,强化学生对压力的定义理解
3.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二)压强:
1.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观察图片雪地里的两个孩子
学生讨论: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体重差不多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深陷雪地,一个没有呢?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自己选择,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师]大家利用“练习三”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压力与受力面积大小的比值有关系。
师]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压强的应用:
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练习1.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本节课开头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师]观察几幅图片,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一)、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P)2.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板书设计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1.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
2.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3.大小:
二、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3.计算公式p=F/S
4.单位: 帕斯卡pa
三、压强的应用 1.增大压强的方法: 2.减小压强的方法:
8.初中物理电学教案 篇八
2. 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 通过简单电路模型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护士是怎么知道的?”,“病房呼叫电路是如何设计的?”.接着通过教材的引导,使学生自主进行电路模型的设计、制作和评价,进一步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特征.
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
教具 实物投影仪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活动1)分析病房呼叫器的电路设计
①护士是怎么知道病房中的哪个病人在求助的?
②如果只有一张病床,灯和电铃该如何连接?
③如果有两张病床,灯和电铃由该如何连接?
③开关应该如何连接到电路中?
分析:病人闭合自己床位的开关时,值班室中的电铃就响,同时该床位对应的灯泡也发光。各床位对应的灯泡应该能独立工作,并且有对应的开关,所以两灯泡应该并联且各有一个开关控制。无论哪个床位对应的灯亮,铃都会响,所以铃应该在干路。
简单电路设计的方法:
1.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用电器的连接方式。
2. 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开关的作用,分析个电路元件的位置(在干路还是支路)
(活动2)选答器的电路设计
分析:每一盏灯代表一个可
供选择的答案,有相对
应的开关控制,所以灯
与其对应的开关应串联,
各灯之间则应并联。
(活动3)完成以下电路设计
1.将图17中所给元件组成一个电路,要求K1控制L1,K2控制L2,元件不许移动.
图17 图18
2.图18中的元件位置不动,组成电路,L1、L2并联,K为总开关.
3.请用如图19所示的电路元件组成一个并联电路,要求:K1控制L1,K2控制L2,K3控制L1、L2,请在实物图上连接电路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图19
4.设计一个自动防盗报警电路.要求:晚间房门被打开,细导线AB被扯断,电铃发声自动报警,如图20所示.
图20 图21
5.用图21中的元件组成串联电路,元件位置不动.
6.有电池、灯泡、电铃各一个,
电键两个,要求安装一个电铃
电路,当前门或后门来客人时,
电铃都响,并能分清前门来人
还是后门来人.在虚线框内
画出电路图.
观察课本P72图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由学生分析讨论并画出电路图
总结电路设计的方法
学生课堂练习
利用实物投影及时反馈,纠正练习中的错误.
9.初中物理参考教案 篇九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景激学——知能生成——应用内化——总结反思”四环教学流程,与各位同行商榷! 创景激学
“学习始于问题”、“动力源于兴趣”!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学生实际经验和学校实际,从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物理与社会的结合点、物理实验、新旧知识的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入手,创设真实的、主题鲜明的、具有发展性、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知能生成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情感提升的过程,在知能构建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探究实践,学习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高科学素养,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积极发挥我们促进、组织、引导的作用,让知能构建过程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亲历为载体、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下面提供两个学习生成途径,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讨论合作
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然后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形成由一系列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小问题组成的学习过程。
在问题提出后,在教师或学生的主持下,让几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若能自己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再提交小组、全班进一步讨论解决,使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
(二)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践中,探究学习过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各要素之间均可结合教材相互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思维程序。下面仅仅介绍一种“思维探究模式”:
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可采取如下的程序:提出问题——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建立模型或假说——检验模型或假说。
操作说明
⑴提出问题:师、生或师生一起提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问题。
⑵搜寻实事:针对问题的内容,让学生寻找与之有关的大量实例。可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寻找,如观察周围的现象、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回忆有关的事实经验或查阅有关的资料等等。
⑶归纳分析:让学生分析他们所搜集到的大量的实例,找到它们的共性内容或特点。
⑷建立模型或假说:根据这些共性的内容、特点,让学生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
⑸检验模型或假说:让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设计实验、寻找其它实例等)去检验自己的假说、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应用内化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习题教学的意识。一要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小”、“精”、“活”,要注意梯度、变式,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三要重视评析,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评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出方法、评出思维、评出规律、评出士气,评析方式要多渠道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四要把我们的要求要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
总结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小结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概括、分析比较、预习引导、首尾呼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小结、学会反思沉淀,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规律、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好小结。并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反思,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以及在以往学习中忽略的东西,促使学生沉淀积累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改进学习。
流程、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象探究七要素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实际进行有选择的渗透和有机的循环,以上四个环节在一堂课也可以形成多个相互渗透、融合地循环。再者,预习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有力保障,我们教学中也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0.初中物理参考教案 篇十
教材是的源泉,也是教学幽默的“富矿”所在,最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恰当发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是教学幽默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在讲到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一个鸡毛掉下来,你将怎样?学生肯定回(转 载 于:wWw. :物理讲课)答:“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上的电风扇掉下来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用手盖着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到势能和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跳下来做比较,应该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又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在初中学过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编一个对联。上联: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下联: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横批:我爱物理。这个对联一说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便能活跃起来。同时,学生也会在愉悦中牢牢记住这两个著名的实验,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幽默故事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轻松谈笑中领悟物理思想,诙谐交流中增进感情。它是物理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在笑声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适当巧妙地穿插一些幽默小故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现将平时积累的一些小故事列举如下,与大家分享。
1、两位老太太头一回坐飞机,听说飞机的速度比声速还快,她们找到了机长,恳切地说:“机长,请飞机开的速度不要超过声速,因为我们在机上还要谈话。”
2、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车突然刹车,漂亮女士被后面的年轻人撞倒。漂亮女士气呼呼地说:“什么德行?”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行,是惯性。”
3、上完分子运动论——扩散理论后,老师问学生:“上次作业为什么有几个同学错得一样?”学生回答:“因为扩散。”
4、两个吹牛大王坐在草坪上吹牛,一个说:“我的本事大,给我一个电筒,我能够沿着光路爬到月亮上去。”另一个说:“我的本事更大,能在千里之外遥控电筒开关,当你爬到一半,我关掉开关,让你从半空掉下,摔个粉身碎骨。”
5、奇怪的答案:老师讲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课时,打了个比方,问学生:“一个男同学用很大的力把车往右推,另一个女同学用较小的力把车往左推,会看到什么现象?”一个学生回答:“男同学停止推车,先去教训那女同学。”另一个学生说:“那女同学找死。”
6、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住,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开车还没有1小时,怎么可能每小时走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1个小时您将开过60英里。”“这也是不可能的。”妇女接着说:“我只要再行使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
7、父亲对儿子讲:“凡物热则胀,冷必缩,这是自然规律。”儿子跳起来道:“唷!原来如此,怪不得我昨天手被火一烫,就激起一个泡了。”
8、物理复习课上,老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完全弹性碰撞?”皮皮回答:“台球桌上定球碰撞”。“那什么是非弹性碰撞?”“刚才教室门口‘小不点’
和‘胖兄’的碰撞”。“那完全非弹性碰撞呢?”“溜冰场上男孩一不小心滑向女孩”。老师怒将粉笔头掷向皮皮,喝斥:“这又是什么碰撞?”皮皮把头一歪,躲过粉笔,答:“这是非碰撞”。
二.物理学一向以严谨、抽象、刻板著称,为了给同学们的物理学习增加些趣味性,本栏目特推出系列与物理相关的幽默及笑话。
1.不懂科学
儿子躺在沙发里看画报,母亲气喘吁吁地走进屋说:“我买了一车煤,现在煤车停在桥那边,拉不上来,你来帮妈推一下吧!”“咳,妈,你不懂科学,”儿子躺着不动,歪了歪头说:“按照牛顿的惯性定律,你只要把车子退后20米,然后猛冲上去,车子就能过桥了。”
2.涡流与蜗牛
每次讲到:当有交变磁场通过金属截面时,该金属截面内会有涡流产生。学生们总会发笑。应该高兴他们有这样的想象力。于是和他们一起想象:当有交变磁场通过金属截面时,该金属截面内会有“无数只蜗牛在绕同心圆周爬动”,但一定要搞清楚“蜗牛爬动”的原因:电磁感应。
3.物理学家天堂躲猫猫
一次,天堂的所有科学家一起玩躲猫猫。很不幸,论到爱因斯坦找人。所有科学家都躲了起来,但除了牛顿。牛顿只是在爱因斯坦的面前画了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了中见。爱因斯坦数完数,就看见了牛顿,马上叫到:牛顿出局!牛顿却死不承认。结果其他科学家都出来了并帮牛顿证明牛顿
没出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牛顿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站在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中间,也就是说,我是牛顿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
4.惯性实例
物理老师在讲惯性这一课,一个学生在下面小声讲话。 老师暗示了他一眼,可他仍我行我素。
老师:我刚才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惯性
老师:请你举个实例
学生:刚才我在下面讲话,虽然您暗示了我一眼,但我没法马上停住,这就是惯性。
5电功的单位
一节物理课上,老师在讲电功。小明睡得正香,不料老师提问“电功的单位是什么?”小明站起来回答道:“电工的单位在发电厂。
6.热胀冷缩
爸爸讲:“凡物热则胀,冷必缩,这是一定的道理。” 他儿子跳起来道:“唷!原来如此,所以昨天我手上被火烫了一烫就激起一个泡了。”
三.课堂幽默语
1、你们只有平时不“懒羊羊”,考试的时候才能“喜羊羊”。
2、我改的不是试卷,是寂寞。
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4、这题8分,某同学砍一半——得0分。
5、听到没有啊!有些同学就像雕塑一样。
6、你受的不是打击,是历练!
7、玩深沉不要玩得太狠了!
8、这种时候你们不能一睁眼就开始发愁。发愁不行,你们得发奋!
9、做几个小题目玩玩。
11、跟大家说,人生贵在坚持,今天我能看到你们已经很高兴了,咱们再坚持一会儿,还有?? 还有4个小时是吧?
12、大家为什么用这么漠然的眼神看着我?没有听懂吗?唉,为什么大家每次都用这种方式来抗议我沙哑的发音呢。
13、同学们不要趴在桌子上,这方面我很有经验的,大学时我几乎每节课都趴桌子,所以我的每一本书都很脏。
15、有意见可以提是不是,虽然我不会采纳,法律也没说过不能提意见是不是?
16、上厕所都要打批发?
17、动一下嘛!让我知道你们还是活的。
18、翻一翻黄历,今天是不是不宜物理?
19、我一直以为当老师是卖智力的,今天才知道,原来是卖体力的。
20、反应一下嘛,这么经典的题,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真是可怜。
21、谈早恋:是我无意发现你们有意在一起,还是我有意发现你们无意在一起。
22、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这里是寝室还是教室?
23、又坐在那里思考人生了是不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
11.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 篇十一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会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属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根据课题设计实验电路图,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本节的重点,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接线并且排除接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故障是难点所在.
教法建议
本节拟采用先讨论,后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学习.
考虑到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出下面的几个问题:
(1)怎样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值?电路图是什么?
(2)需测哪些物理量?
(3)怎么算出电阻?这个算出的值有误差吗?
(4)怎么减小误差?
(5)怎么才会取得多组数据.
按以上思维过程,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变用器去改变待测电阻中通过的电流及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变阻器也就呼之欲出了,突出了变阻器在此实验中的中心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情况并按下面的实验报告加以纠正.
实验目的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
实验原理变形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单刀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3)其出三次R的值,求出R的平均值.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
1
2
3
实验记录表格
待测电阻R的平均值
2.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提示学生
①开关要处于断开位置.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的位置.
③电源电压选用4V.
④电压表选用3V量程,电流表选用0.6A
⑤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
(2)指导学生连接电路时强调:
先连“主电路”即由电阻R、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单刀开关、电源组成的串联电路,检查无误后再接电压表.
3.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分组实验的情况,及时解决实验中发生的问题.
(2)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电流表、电压表上的数值.
(3)注意观察,尽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操作.
(4)掌握实验进展,记录下实验做得好的小组.
4.实验总结
(1)选几组汇报实验结果.
【初中物理电压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06-22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09-05
初中物理引言教案10-17
初中物理《怎样认识电阻》教案06-09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07-20
初中物理微课教案08-03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及反思10-24
内能的利用 火箭-初中物理教案学案06-11
家庭电路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08-29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