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2024-09-06

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精选10篇)

1.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一

2.三亚落日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选备)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有大小港湾19个,是中国最南部的滨海旅游城市。其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2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它是一个黎、苗、回、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

三亚:海南岛,中国南海一颗璀璨的明珠;三亚,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翡翠。名胜古迹有漱玉温泉、天涯海角、鹿回头、落笔洞、牙龙湾、崖州古城。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我喜欢这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两句)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玫瑰(ɡuī ɡuì) 玉屑银末(xuè xiè)

悄然无声(qiāo qiǎo) 树冠(guān guàn)

3.理解词义:

美妙绝伦 涨溢

硕大无比 收敛

赤朱丹彤 悄然无声

4.写出与“赤朱丹彤”结构相同的词语,如:琴 棋 书 画

、、、

5.我了解到的三亚

【课堂研讨】

【当堂训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像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呢?请用“--”画出来。

(2)本段主要从 、、、、这几个方面来写三亚的特点。

(3)“ ” “ ”“碧玉般” “ ”和“亮闪闪”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色彩和形态之美。而“ ”和“ ”则写出了白鸥和椰子树的动态美。

(4)理解以下带点字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情感:

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①这句话中的“蘸”字能换成“浸”吗?

②理解“担心”一词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情感。

【巩固练习】(选备)

1.完成习字册。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描写日落的成语及诗句。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通读全文,课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三亚落日》中作者把落日分别比作 、、。

2.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思考:

作者大量运用了 、等修辞方法写出了落日的

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

3.再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的毫无倦态与滑落时收敛光

芒的不同景色。(至少做三次批注)

【课堂研讨】

【当堂训练】

1.课文的文字运用非常优美,特别是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2.三亚的落日很美,课文中形容它色彩的词语很多,我能找出来:

3.小练笔。

蓝天、大海、椰子树、沙滩、落日……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好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三亚的落日是美丽的,家乡的落日也是美丽的。请你以家乡的原野、湖水、小镇等为背景,仿照课文三、四自然段写一写家乡的落日。

【巩固练习】(选备)

雨桂林

大凡住在江边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喜欢雨天漫步河滩去看雨,特别是爱看春天的雨。或独自撑一把伞,伫立在河滩上对面遐思,或成双成对躲在伞下,卿卿我我,任雨飘洒。那情调,十分的悠闲,十分的浪漫。

住在漓江边的人,更是喜雨,更爱看雨。不管是老人、小孩,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不仅爱看桂林春天的雨,也爱看夏天的雨,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雨。桂林的雨在桂林人的眼中,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爽朗,那样的甜绵,那样的娇丽。

在桂林,雨是极有灵性,性格极为鲜明,色彩极为丰富的“小不点儿”。雨中的桂林,那山、那水、那树、那石、那花、那草……因雨的变化,如童话般的世界,充分体现出一个“美”字,一个“媚”字和一个甲天下的“甲”字来。

春天,桂林的雨是迷蒙飘渺的,一切在雨丝中都变得十分的朦胧和梦幻,就像是一幅舒展开来的水墨长卷,淡淡的、薄薄的,让你看不清、看不透、摸不着。

夏天,桂林的雨水是酣畅明丽的。万般景物在雨中都十分的明晰,十分的青碧,就像天地间造化出来一个巨大的盆景,翠翠的,幽幽的,很是鲜活。

秋天,桂林的雨是柔绵典雅的。青山绿水被雨轻抚得更加妩媚多姿,更加湛蓝,红的、绿的、蓝的、紫的……就像是一首永吟不倦的诗,一曲永唱不厌的歌。

而到了冬天,桂林的雨则又变得十分的明静和华贵起来,把好一座桂林城,装点得就像尊玉石般的雕塑,把好一条美丽的漓江妆扮得就像是一条流金般的河。这时,它们又显得是那么的雍容大度,那么的富有灵气。

雨,铸造了桂林山水的灵魂。

桂林山水。富裕了雨的生命。

一位当今著名的学者,在雨中畅游漓江时,面对云遮雾绕的群峰,面对斜风细雨中的清流,曾发出这样的赞叹:“中国景观有三绝,夜上海,雾重庆,雨桂林。”漓江雨和雨桂林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就连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被雨桂林的神奇景象给完全折服了。说漓江太美了,有生之年他还要再来桂林。

我赞美桂林雨,因为有了它,桂林的山水才变得分外多姿,分外迷人。

我更赞美雨中的桂林,因为有了它,雨才显得更有灵性,更加鲜明。

啊!桂林的雨,我心中永远的雨桂林。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伫立: 雍容大度:

2.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列举内容的省略 B.话未说完

C.语意未尽 D.说话断断续续

3.文章先总写桂林的雨的特点是 、、。雨中桂林的特点是“ ”“ ”“ ”。

4.文章分写四季桂林的美景,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四季的雨的特点。

[《三亚落日》 学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酷爱、滔滔不绝造句。

3.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3.练习朗读、理解福楼拜的话。

难点:根据福楼拜教给莫泊桑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习作。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188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羊脂球》,引起轰动,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作品。

2.激趣谈话: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作品的,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他是怎样拜师学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

(1)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2.检查学生词语理解情况。孜孜不倦:非常勤勉。

富丽堂皇:富丽,宏伟华丽。堂皇,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

三、学习生字读音

投影出示:

简陋 烙印 揣摩 孜孜不倦 吆喝 篝火 酷爱 万般无耐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2.指名读词语,教师随时纠正。3.再自由读词语,同位互读。4.再指名读。5.齐读。

四、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达到五不。2.指读全文,达到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感知大意,分清段落。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认真观察笔画和结构。

3.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4.评比作业。

六、布置作业

记忆字形,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会用酷爱、滔滔不绝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莫泊桑拜师

二、精读指导 指导朗读2—5节

1.指名读,边听边划出福楼拜说的话,找出话中最关键的一句。2.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1)福楼拜是针对什么来说这句话的?

(2)他为什么不说是你的功夫还不行?

(3)他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学生回答)3.读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1)一方面对两个人性格特点的感悟;

(2)另一方面勤学苦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4.回顾上述学习方法,小组自学6—10节。5.反馈,学习效果。

三、谈收获

1.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小节。

四、赏读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3.配乐朗读,评议后再读。

五、造句

1.分别找出酷爱、滔滔不绝所在的句子。2.理解意思。

3.再读句子,体会用法。4.仿造。5.集体评议。

板书:

3.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三

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会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有最近发展区(冯伯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伟大的同时,体会战争的残酷,本学期大纲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表演课本剧,而本课是表演课本剧很好的文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截止 诺言 熄灭 厨房

遭到 厄运 楼梯 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1)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a.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b.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c.办法巧妙。

6.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2.重点指导“截”,与“载”“栽”两字。3.钢笔描红、临写。4.反馈。学生习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装有绝密情报)

2.教师引入谈话:是呀,这是非同寻常的半截蜡烛。然而,一天晚上,敌人乘着夜色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的小屋,并顺手——引说: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板:点燃)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它——引说:吹熄,(板:吹熄)可是敌人又——引说:重新点燃,(板:重新点燃)杰克借外出搬柴的机会想——引说:把蜡烛端走,(板:端走)敌人却一把——引说:夺回,(板:夺回)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杰奎琳终于成功地把蜡烛——引说:拿上楼。(板:拿上楼)

3.故事一波三折(画上连接线),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二、深入学习课文

教师谈话过渡: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一)学习第二段,感受伯诺德夫人的努力。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3.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书,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

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调哪个词都是为了在避免敌人的怀疑的前提下,巧妙地熄灭蜡烛,保住那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三段,感受大儿子杰克的努力。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镇定、机智)读。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子。

(2)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3)“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书。

(4)“一把夺回烛台”你们能看出什么?

既然端不走蜡烛,杰克为什么还要一定把柴搬回来生火呢?

如果不去搬柴,就没有斗争的希望了。(请你读读相关的语句)这里有杰克的期待吗?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5.分析:“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三)学习第三段,感受小女儿杰奎琳的努力。

1.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遭拒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教师点评)

(3)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体会朗读。

2.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再看看插图,她上楼了,你们体会一下(用手护着蜡烛,生怕蜡烛灭了,她真想„„学生说,可她还是向军官道了晚安。)学生读

就在她„„ 她在最后一刻拯救的是„„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1)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三、总结全文

1.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2.再读课文,感受全文。(板书:紧张 敬佩)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听写。反馈。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发现。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课堂训练(两选一)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颁奖词,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写一段颁奖词,进行交流。)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6课。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 ╱ ╲ ╱ ╲ 紧张

吹熄 端走 拿上楼

急忙 轻轻 慢慢 从容 娇声 镇定

敬佩

送情报()

6.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爱国主义

女儿端走(成功)

6.半截蜡烛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

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杰奎琳-(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

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

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诺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

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中尉甲-(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

显得异常可爱)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一把夺回烛台,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站起来,“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薛法根教学设计——《半截蜡烛》

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的时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瑙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人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人物评价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师总结、点拨。

教学《半截蜡烛》,可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读中思,读中悟,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爱国的情怀。

一、抓点

“半截蜡烛”是本文的眼点,它贯穿全文,通联全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两次的失败让人心惊

胆战,最后斗争的成功让人如释重负。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教学伊始,我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静心读题,用心揣摩,一连串的问题很快出现,提出的问题有:这到底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里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主动走进文本。

二、探点

“半截蜡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看来,却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其实,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镇静,藏着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

1.由点探险 “半截蜡烛”两次背德军点燃,本来就剩半截的蜡烛,此刻越烧越短,随着时间的流逝,烛油的流淌,形式相当严峻。为了让学生能融入文本,体察斗争的惊险,我设置了以下两个环节:

(1)范读设置情境。课文的第3-7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几处环境描写看似平常,细心阅读却触目惊心。这时候老师的得体范读,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学生很快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纷纷说道:

“这是一场令人提心吊胆的战斗。”

“这好似一场既惊又险的战斗。”

“这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战斗。”

„„

学生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显露出来,这时候,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当时惊险的句子,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2)品读置身情境。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出示: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伯诺德夫人心中的焦急。这好似置身在紧张的情节和气氛中,真正达到了“入其境,通其心”的境界,读出的不仅是声,而且是惊险的场面,涌动出的更是生命的灵性。

2.由点探魂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任务刻画生动形象,语言细腻,处处闪现出人心高的光芒,因此,感悟三个人物的内在品质是文章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学时,我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自主发现文本中人物的光华。

(1)探词句,如见其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的周旋是文章的主体,现在这个主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精彩纷呈:机智、勇敢、镇静、聪明,而内心深处却是万分担心、焦急、紧张。为了让学生把握好三个人物的形象,我以一句简单的设问:“在周旋的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把学生再次带进了文本,画出重点词、句,并写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思考问题有了深度,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渐渐地领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在德军第一次点燃蜡烛时,从“急忙”中学生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内心的担心、着急,但她却急中生智,很快相处了取油灯的方法,学生从“轻轻”一词又感受到她的镇静、从容;杰克搬柴生活没能段邹蜡烛,但那时他依然从容地搬柴生火,学生也感受到了他应付自如的一面;小小的杰奎琳的娇声以及她计划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就这样,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说体会,三个人物形象逐一立体地呈现。

(2)探内心,如入其心。本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注重人物心里描写。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每一个认得内心都是丰富的,各有各的想法,但有一样是相同的:担心、着急、对敌人充满了无限的仇恨。而这又与人物外在的机智、镇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教学时,我出示了下列场景: 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

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了„„

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

要求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场景,任意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时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教者适当地点拨、评价更是启迪了学生 的智慧。渐渐地,学生深入了文本人物的灵魂深处,其爱国之情在学生心中显得更加真实可感。

三、拓点

教学的尾声,当一股股爱国情怀已在学生心中不断涌动时,我这是后再次回到眼点,相机问道:这仅仅是装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为深入的诠释,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小读者一个个激情洋溢,纷纷说道:

“透过这半截蜡烛我们看到的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三个高尚的灵魂。” “透过这半截蜡烛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

4.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四

一、教材简析:

《识字3》是本册识字单元中的第3课,是以介绍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为基本内容,主要是认识象形字。

二、教学目标

认识象形字,通过象形字的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象形字的特点,感受祖国文字的内在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通过字理认识象形字。

四、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是典型的构字率非常高的象形字,因此我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字理识字能力,为以后继续进行字理识字、自主识字打下基础。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形象直观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舟”的过程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和文本的资源,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充分了解“舟”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方试,了解象形字的由来,对我国的汉字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五、舟字的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初识象形字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他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2、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把你们看到的用简单几笔画下来?

4、想想看古代人是怎样记录他们看到的东西吗?课件展示。

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因此这个环节中我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观察简化字和古代象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自主探寻字理、发现规律、认识字形、明白字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再次感受不同字体汉字的演变

在教学”舟”的过程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和文本的资源,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充分了解“舟”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

(三)、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读准翘舌音。

(四)、看图想象,在情境中认知

1.学习词语。看图,小船是什么?也就是小舟。

2、 认识了汉字的演变,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幅祖国的山水画。(出示山水图)你喜欢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当它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生字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还能在强化生字教学的同时,发展语言。

(五)、拓展:

「舟」字是一个部首。在「舟」部的字,都与船只有关,无论大船或小船,简陋的船或华丽的船,都是舟字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字理识字方法,为以后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的象形字,并运用象形字的表义规律以一代十地学习相关的形声字打下基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并在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而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性。

5.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五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四、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师说:《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多媒体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

4、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等方面区分画线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细小的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分小组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多媒体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并会组词和运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多媒体播放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师说:《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分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教师小结:“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教师小结:“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教师小结:“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教师小结:“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背诵第2节。

四、齐唱诗歌,升华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在网络上收看纪录片《话说长江》。

2、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

6.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六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什么是读后感,了解多写读后感的好处,增强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通过学习例文,初步掌握读后感写作的方法。

3、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抓住书中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 人物镜头:

1、同学们,最近老师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他们的孩子都已经上六年级了,于是问我该给他们推荐些什么书。这可把我给难住了,不过我马上想到了你们,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那好,我们今天就来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书,让他们听了你的推荐,也能产生读这本书的欲望。那怎样来推荐一本书呢?老师觉得除了要把这本书精彩的内容告诉大家,还要说出自己阅读后产生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才能使别人喜欢上这本书。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习作3,学习写自己读书后产生的感受和见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读后感”。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习作要求: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书,抓住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 人物镜头:

2、那么学会写读后感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人物镜头:

从这段话中我们感受到写读后感对于我们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告诉我们读书就应该学会写读书笔记,而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中重要的一种,它也是我们今后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写议论文的基1 础。

二、了解内容 人物镜头:

那么,读后感可以写些什么方面的内容呢? 其实读后感可以写很多方面的内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令人感想深刻的地方有很多: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书或文章的内容令人感动。] 人物镜头:

例如像《爱的教育》这本书,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再如《夏洛的网》一书中夏洛凭着它和威尔伯之间真挚的友谊和无限的爱,用自己的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最后自己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读来感人肺腑。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书或文章的内容令人感动。

书或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发人深省。] 人物镜头:

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告诉我们要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再如《生命的林子》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才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书或文章的内容令人感动。

书或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发人深省。

书或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语言丰富,描写细腻,意思表达准确。] 人物镜头:

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描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那一段,林冲先是沉着应付,接着寻找时机,变守为攻,只是巧妙地“抡棒一扫”便把洪教头打得扑倒在地,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佩服至极。再如我们学过的《水》这篇文章在描写我们打开水窖用水洗澡时那每一寸肌肤,每一根血管,每一个毛孔对水的渴望,描写得是多么的细腻生动。

以上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写读后感内容,我们可以就以上几个方面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点,集中笔力,生发开去,写出自己真实的体会感想。

三、学习方法 人物镜头:

1、刚才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读后感,为什么要写读后感以及读后感可以写些什么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怎么写读后感。

我们先来看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就告诉了我们读后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读,第二部分是感。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感是读后感的重点。]

人物镜头:

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自己深有感触的内容更要多读、多想,把书读懂读透了,才能产生丰富的或者深刻的感想体会,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是写不好读后感的,所以说“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而“感”是读后感的重点,读后感重点是要把感想体会写具体。写感想体会时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这个“感”应是发自内心的,确实是读完文章后深受教育,深受感染的“感”,最好使读者读后也深受感染。

2、张佳星同学读了《海伦•凯勒传》后心潮澎湃,写了一篇读后感,也激发了我们读一读这本书的欲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插入flash:读读想想)

人物镜头:

读了张佳星同学的这篇读后感,你知道我们该怎么来写读后感了吗?我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插入flash:小组交流)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谈得都很好。我们写读后感一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写: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

1、引,即引出所读的书或文章,简要地叙述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人物镜头:

例如像张佳星同学写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的,先简要地引出自己所读的书以及内容。接下来就要写自己的感想见解了。这也是同学们感到最困难的地方。那么感想怎么写呢? 幻灯片镜头:

第一种方法是“议”。即对这本书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内容进行议论。

[幻灯片:

1、引,即引出所读的书或文章,简要地叙述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2、议,即对这本书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内容进行议论。人物镜头:

例如张佳星同学的这篇读后感的第二自然段就是议论,是对海伦凯勒以及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议论。这是谈感想的一种方法。谈感想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联”: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

1、引,即引出所读的书或文章,简要地叙述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2、议,即对这本书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内容进行议论。

3、联,即联系生活实际或在书籍、电视等媒体上看到的人和事来谈感想。人物镜头:

例如张佳星同学的这篇读后感的第三自然段就是联系,他由失明失聪的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联想到了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每一天。最后这篇文章又用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地阐明了自己要表达的感想见解。这就是我们写读后感的第四步“结”: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

1、引,即引出所读的书或文章,简要地叙述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2、议,即对这本书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内容进行议论。

3、联,即联系生活实际或在书籍、电视等媒体上看到的人和事来谈感想。

4、结,即用一两句精要的话总结自己想要阐明的感想或见解。] 人物镜头:

以上是我们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也就是一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叙述,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想体会才是最最关键的。

3、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同学们写读后感一般会犯三大毛病: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三大毛病:

1、复述原文。] 人物镜头:

所谓复述原文就是大量地叙述原文的内容,占了读后感的大量篇幅,使得“读”成了重点,而“感”成了次要内容。有人因此而笑称“读后抄”,我们这次写作可不能成为“读后抄”哟。4 毛病二: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三大毛病:

1、复述原文。

2、感想杂多。] 人物镜头:

感想杂多就是指感想的内容多而零碎。有一位同学在写读《二泉映月》有感时,当他读到二泉的美景时便大谈自己的感想,说二泉怎么怎么美;当读到阿炳的悲惨命运,他又大发议论,说阿炳怎么怎么可怜;当读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时又大谈感想,说这首曲子怎么怎么好听,文中的词语怎么怎么优美。这样整篇文章感想多而杂,没有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来谈。我们这次习作只要抓住自己感想最深的一点来写,集中笔力,生发开来。毛病三: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三大毛病:

1、复述原文。

2、感想杂多。

3、感想空洞。] 人物镜头:

所谓“感想空洞”指的是说大话,说空话,不切合实际,甚至还有说假话,无病呻吟。例如有的同学一写读后感就像是在写检讨书,说自己这儿不好,那儿不好,这儿不如别人,那儿不如别人。如果在这方面有真实感受,确有其事,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无病呻吟,硬往自己身上套,甚至编几个谎话。我们今天写读后感要防止以上三种毛病的发生。

四、学生习作 人物镜头: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搜寻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并给它拟个题目。可以像张佳星同学们那样拟题目—— 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

从《×××》想到] 也可以是: [幻灯片: 从《×××》想到] ——读《×××》有感] 还可以起正副标题,正标题的内容往往是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见解,副标题就是“读《×××》有感”,或“从《×××》想到”等,例如有一个同学的读后感的标题是这样的:

[幻灯片:

从《×××》想到] ——读《×××》有感

做一个不屈不挠的人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做一个不屈不挠的人”就是正标题,下面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就是副标题。

人物镜头:

下面就开始练习吧。(插入flash:认真写作)

四、评议修改

1、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一起来评议一下。幻灯片镜头:

[幻灯片: 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

学习了《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我对主人公霍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霍金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与命运做斗争,最后成为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的。他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主人公霍金对病魔的轻蔑,对命运的挑战。他在“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也不行了”的时候,仍“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霍金的命运是不幸的,很多人会在这不幸的命运中哀怨、颓废、消失。可是霍金没有,他凭着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书写了科学史上的奇迹。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向命运挑战成功的例子。有中国“保尔”之称的张海迪大姐姐,5岁就高位截瘫,曾经哭过,怨过,但是她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学习了医学,为许多人排忧解难,使许多人得到了快乐,自己从中也得到了快乐。还有那些在残疾人奥运会上勇于拼搏的残疾运动员不也都是靠着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书写了自己的辉煌吗?

朋友们,当挫折、困难、失败向你袭来的时候,记着请不要悲观、失望、叹息,因为只有经得住挫折、困难、失败无数次的敲打,才会迎来成功的明天!] 人物镜头:

读了这篇读后感,你觉得他写得好吗?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这篇读后感是小作者读了《轮椅上的霍金》后写的,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值得我们学习的有: 幻灯片镜头:

[

1、引文较为简练,突出了“感”这一重点。

2、议论不空泛,能联系生活中知道的事例,事例和想要表达的见解很贴切。

3、文章的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人物镜头:

2、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都是在一遍遍的修改中改出来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修改要点,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桌之间也可以互相修改。

幻灯片镜头: 修改要点: [幻灯片:

1、有没有犯上面说的三种毛病。

7.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

2、集体讨论。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美丽的校园、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呢?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回答

(2)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3)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听录音,欣赏录像

(2)出示句子: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联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1)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六、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6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心愿呢?

2、出示: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七、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八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 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的“壮丽山川”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

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

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

虽表达的主题相同 但写作的方法却各有特色 《长江之歌》以诗歌形式出现 表达强烈的热爱之情

《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 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

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 熟读背诵 积累内化

《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

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 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学会26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背诵相应的段落

3、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 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4、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 把家乡的名胜古迹 民风民俗等介绍给大家

6、明白“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道理 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 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时

长江之歌 2课时

三亚落日 2课时

烟台的海 2课时

习作 2课时

练习2课时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王世光作曲 胡宏伟作词

作为中**亲河的赞歌

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 可以视作这类文章的担纲之作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 唱长江的歌 赞长江的歌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

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

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它源远流长 与黄河一起

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 滋润两岸的气概

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 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 永远充满青春活力 永远向前发展 该节长于抒情

但这两部分又用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

并把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

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 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歌词语言精练 对仗工整 结构精巧

巧妙运用比拟、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在抒情状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 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

表现出了长江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

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长江的深深的依恋与无尽的赞美

教学设想:

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三点:

1、形象;

2、感情;

3、活动

1、形象

教学这篇课文

一定要让长江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树立起来

这篇课文是《话说长江》这个电视栏目的主题歌曲 而《话说长江》这栏目的主要创作思想 是为了人们能够了解长江、认识长江

明白长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血脉之江 民族之魂

母亲河!因此教学这篇课文

就要让孩子们了解长江的沧桑历史 了解人们对于长江的情感

2、感情

这是本文教学重要的人文价值 情感价值

让孩子们爱上长江

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而这一思想情感在文中是通过词句来表现的 因此教学中

我们还是要抓住课后的思考题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有关的诗句具体说说

这一提示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

3、活动

要举行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 文字的 图片的

影视的......让孩子们通过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多感官的、多方位的感知长江 感受长江

让长江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与长江血肉相连!

教学目标:

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

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读中探究现代诗的特点

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 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感悟语言

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 在反复的朗读中 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

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出示问题 激发兴趣

(1)长江的源头在哪?

(2)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

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 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 “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 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 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

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 哪些词提示了你?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 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 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

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 长江很长

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 从西至东

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 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永不分离)指导学生看地图

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 长江从远古走来 向未来奔去 时间跨度很大 长江永远不会停息

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 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反复 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拓展学习

1、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

2、出示相关诗词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 读一读 品一品

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三、出示资料 共品长江

1、出示课件

播放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

长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美丽风光、地理知识等好地拓展了课文的学习时空

2、看完后

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

四、交流资料 抒发感言

1、根据交流 从自己的角度 写写对长江的感言 如”长江是历史的象征 她是一条母亲河

更是一条历史之长河“ 如:”母亲是无私的 母亲永远是天底下最美的人 母爱永远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

“如”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

千百年来她给了诗人多少诗的灵感!“

2、学生练笔

2、三亚落日

教材分析:

《三亚落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文章

课文描写了洋溢着热带风情的三亚壮美而富有诗意的落日景象 文中活泼、清新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 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朗读品味 使学生了解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并积累一定的好词好句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文章层次清楚 词汇丰富 语言清新

可以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

文章开篇点题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时 文章却宕开一笔

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作者从天写到海

既描绘了三亚海的特征

有为下文写落日提供了环境和背景 接下来的3、4小节 写三亚的落日 太阳落下的过程

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无声地入水 文章的最后写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叹 也呼应了前文

浓墨重彩的描绘

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而如何让学生理解 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亚落日》像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 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 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 活力四射 动感十足

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 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

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跳荡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

学习《三亚落日》后 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 借鉴作者的写法 观察落日的过程 并做一次小练笔 学以致用 强化积累

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 学用结合 增强底蕴

教学设想:由景入情 由情到文

再由文升情编排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 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

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文字 领悟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感悟三亚落日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激发兴趣

出示题目: 2 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 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 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3、学生划分段落

三、初步感知全文 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

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

(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诗情画意

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激趣 导入新课

1、从上节课我们在学习中

三亚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三亚是个怎样一个美丽的地方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亚

二、精读课文 细细品味

1、(出示三亚美景图)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 请学生说感受

2、带着观图感受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眼里落日像什么呢?一起来欣赏这一轮落日

(播放录音)第四段

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又平稳地停住了 “读句子 感悟

比较字词的妙用 为什么用”挨“不用”碰“ 还有”悬“、”沉“等字

师:长时间看着落日 会有不同的感受

李白曾有过这样的诗句:”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故人是什么意思?李白把谁比成了朋友?

师:如果是孩童 是怎样一个孩童 如果是跳水员

是怎样的跳水员?读一读

把你的感受与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但要言之有据

4、根据师生交流作者眼中的落日 师引读:(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

------只见它慢慢地下沉......最后像跳水员那样......向人们道了再见)

5出示:藏起了那份绚丽

静静的 无声无息

椰子树不再摇曳

大海也在轻轻叹息

止送你远去

人在斜阳里

6、齐读”目送你远去 人在斜阳里“ 小结:”哦

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7、出示《巴金:海上日出》片断:”过了一会儿 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红 是真红 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

终于冲破了云霞 完全跳出了海 面 颜色真红得可爱“ 这是描写日出的美景 有兴趣地找来读一读 见课外补充阅读

8、总结:风景无处不在 只要心中有”美“ 板书:美

三、作业

1、其实日落时的景象不光在三亚看富有诗意 只要你静心的去看

每天看似平常的日落无论是在城市 还是在乡村 无论是在高山 还是在海边 那都是一种诗意 不信

你就去欣赏一番 有时间也写一篇有关落日的短文 片段也行

(提示:放学后

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观察地点 细细地去看

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光芒和周围的云彩 然后把看到的下来)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烟台的海

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

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文章共六个自然段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 交代烟台的地理特点

总写烟台有独特的海上奇观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

具体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民的生活情景 这部分分四个层次写了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烟台的海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 赞颂烟台的海和烟台人民

课文第二部分着重为我们展示了烟台海的绮丽与壮观 以及烟台人的勤劳、能干

我们在阅读时对这部分应重点感受

本文的语言很美

写法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构思精巧 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 ”景“与”人“交相晖映 ”总--分--总“的结构 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炼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教学设想:《烟台的海》文字精美 如诗如画

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实与忙碌 使烟台的海成了一幅画 一道广阔的背景 一座壮丽的舞台

文字亦如笔下景观一样波俏明丽 如何让学生感悟烟台的美 教学中

我们可以尝试着把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美景放在一课时中学习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与表象 让学生深入的朗读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 让学生美美地读 把文章读得美美的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壮观 壮丽 惬意 呢喃细语 轻盈

2、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

3、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重点:

”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

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

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 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

你们看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 沿海城市很多

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3 揭题

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看画面 听配乐朗诵 说说自己的感受是的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

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 评议纠正

(3)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4)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齐读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 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由于是地理位置的不同

这就使得烟台的海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那么在一年四季中

烟台的海各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在烟台的人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大家默默地 静静地想 并画出主要词语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深入指导

(提示学生画出重点词语 并查看学生默读效果)

2、同桌可以简单交流一下

3、师生交流

并根据生答板书:冬-巨浪拍岸(气势汹汹)-观赏春-微波泛起(绿盈盈的)-播种夏-凉爽恬静(恬静温柔)-休息秋-湛蓝凉意(格外湛蓝)-收获(根据学生的概括 用书上的词语)

4、师指板书总结

在寒冷的冬天烟台的海――(生看板书答)――烟台的人们勇敢地――(生答)

三:深入品读“冬天”部分

1、深入品读第二节 现在

我们就用我们入情入境的朗读 把自己带入到冬天的烟台

去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冬天烟台的海

2、放声朗读 边读边想 边读边看 边读边感受

3、指名读

指导读针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可以暂停下来进行指导一番: A、表现“气势”时 也不能用声嘶力竭的声音去喊 B、教师注意充分用手势来引读

4、示意学生按刚刚的指导 再来深入品读一番

把那小山似的浪涛读到眼前来 把自己读到烟台去

5、重点品读:(我们再走近一点读)出示-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 A、自由读读这儿

看能不能把这巨浪折岸的场面给映在自己的脑中 能不看书读出那就更美了

(让学生自由反复读)B、指名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C、指名不看书“读”(也即背)

6、这样的场面真是太吓人了 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

他们却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

7、指名完整朗读 其他同学看图

四:深入品读其他三季

1、从总结读书方法引入:刚刚大家读得很投入 大家是把这些文字

全都变成了真实鲜明的图象印在自己的脑中 所以大家在读的时候

脑中就会很自然地浮现那一幅幅很动人的景象 下面大家就按着这种的方法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海 把它给很生动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2、学生自选一个季节 示意学生多读 尽可能少看书 或不看书读出

3、师生交流:根据时间指导: A、提示学生尽可能少看书 渗入背诵指导

B、注重树立示范(教师指名读时 适当评价)

引导没读这节的同学比较读一下 C、对一些特别精彩的地方 多用些齐读的方式 让全体同学都能背出

D、教师注意用自己形象的手势默契地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

4、收尾总结

1、与学生一起回味式总结:刚刚我们一起走过了冬天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学生可用板书的语言 也可用“凝重”等)

2、这样看来 我们可以说 烟台的海 是一幅画

是一道――(让学生齐读)

五:美读积累

针对每个季节中 拣最美的那个小场面再试着多读读想想 多回味回味 试着背下

(如果时间不够

就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

六、实践作业: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

课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

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 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 所以叫“双龙洞”

全文按游览顺序 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

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 经过罗甸 渐渐入山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先写山后写溪流

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双龙洞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 双龙洞位于其中 自然更值得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不然

学生写游记

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 主次不分

第三段(第4、5、6、7小节)

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 然后具体描写外洞

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 最后又提到泉水 交代了泉水的流向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 这一节写得很详细 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 承接上文 自然过渡 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 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

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 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

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 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 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 “内洞一团漆黑” 第二层写“奇” 借着汽油灯光

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四层写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指明泉水的发源地 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 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

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 条理清晰

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 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旨在构建动感课堂 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

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 勇于创新

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 感悟内化文本 催生个性语言 促进思维发展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感悟与体验相结合 发展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特别注意“臀”的正确读音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领悟作者移步换景写游记的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感悟与体验相结合

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 发展语言能力

4.感受旅游情趣

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 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 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 叶圣陶 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4.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 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 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 好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 生生互相纠正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三、寻觅游踪--整体感悟

1.披文入境 概说全文感知

今天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轻声读课文

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金华双龙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文本 梳理游踪线索

你跟随着 叶老 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再读读课文 圈出景点的名称 教师根据汇报交流 完成板书:

上山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3.浏览文本 把文字变成画

读了课文

金华双龙洞的大体情形有没有在你的头脑里形成画面呢?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 根据文字的介绍

在自己本子上用简笔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环境 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画后给同学们介绍画的理由(从文中找出根据)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畅谈游历--从自己的生活切入

在节假日里

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置身名山大川 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 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 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 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

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可参照这样的句式 出示

1、我游览过(什么地方)那里(什么风光)我感到(什么印象)

二、导游竞聘--比赛促读 深化感悟

1.激趣引入

上节课你跟随着 叶老 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

2、金华双龙洞神奇的景观

每天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观光 我们凭着对课文的阅读 是否能做一次小导游

带领游客欣赏这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呢?

3、说议“景点”

要做导游 需要熟悉景点

尤其要把握好景点的特点 唯有这样 通过你的解说

游客方能领略大自然的可爱之处 才会被大自然的奇妙所吸引 你能结合图示

说说各景点的特点吗?

读议课文

感知景观特点

让学生自由选择景点 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作如下追问 引导理解并体验

--山上景色明艳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读一读

--外洞很宽敞

文章是用什么方法讲出这一特点的?你还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

--孔隙窄小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在那样的孔隙里 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读一读 演一演

--内洞黑、大、奇的特点

分别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读读说说

......质疑探究 读通文本

提示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大家一起来解决

可相机配图释词:石笋、石钟乳

4、竞聘赛读 表达真我感受

下面我们将要进行各景点小导游的竞聘 最先读得好的先做小导游 先练一练 读的时候

一定要把景点的特点 还有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共议“导游”--调动思维 让“导”“游”出彩

1.体验“导游”角色 说法论技

为了给游客“导”出精彩 让游客满意 并为之神往

导游需具备不寻常的功夫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怎样做个好导游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予以肯定 归纳说话内容 引导学生体验

--开头需有开场白

让游客一听就喜欢你(可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如导游外洞开场白:游客们 带着向往

在欣赏了明艳的山林风光之后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双龙洞的洞口 下面将由我为各位导游 我叫XXX 愿我的导游将各位带进人间仙境 一睹双龙洞神奇的容颜......);

--(重点段落)背上 不看书;

--丰富说的内容

使游客获取更多的人文知识(增加传说、内洞石钟乳的形状等 教师出示2 丰富阅读

为导游增加积累);

孔隙介绍

进洞

须经蛤蟆嘴逆水而行 洞穴宽约3米 长约12米

水面离穴顶约一尺左右 游人入内

必须仰天平卧小舟中 徐徐送入洞内

脸面相距穴顶仅数寸 奇中有趣 趣中寓险

“洞中有洞洞中泉

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 轻舟仰卧入回溪” 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

-(突现特点)把握好语气、做好动作 使解说声情并茂

富有磁性、感染力;

--还需预测游客的心理愿望 或发难问题;

......2.体验“游客”角色 问题发难

做一名游客 观赏着无限风光

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导游吗?对提出来的问题 引导解疑或存疑

--山上哪来的泉水呢?

--那石钟乳还有些什么形状 可以取什么名称?

--“双龙洞”的名称有什么来历?

--我还想知道......3.交流课外资料 拓展视野

丰富“导”“游”内容

为了使我们的“导游”和“游客”了解更多的知识 让我们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一下 分小组交流

过后把小组里有价值的图片、牒片里的资料等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共同玩赏、阅读

教师相机出示下面的文3 让学生阅读文字

感受双龙洞的奇、妙、趣

内洞奇观

舟至洞内豁然开朗

内洞面积约200多平方米 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

石壁上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纵横交错 奇形怪状 千姿百态 似人似物 各具风采

故取名有“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寿星仙桃”、“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金鸡展翅”、“龙台龙帐”、“龙麟龙爪”等 妙趣横生的景观 使人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在灯光映照下

宛似置身于水晶龙宫之中

明代大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游此洞时 在游记中写道:“中悬重幄 水陆兼奇

幽明凑异者矣”

3.择段演练说话

四、设境导游--体验角色 内化文本 创生语言

1.“导”“游”互动

◇景点: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

◇教师:提醒两方角色动作、语言、神情表演逼真 并配合学生表演

用多媒体展示图画、文字等营造情境场

◇“导游”:到讲台前 手拿导游旗 随兴为游客导游

◇“游客”:随机观看、赞叹 向导游发问

也可对“导游”作出评价

2.“游客”抒怀

游览了双龙洞

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

游览胜地总有凿得十分平整的“回音壁” 那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 如果让你来写

你会写些什么呢?可以是一个词 可以是一句话 想写诗也行

(教师可在黑板上简笔画出石头 让学生写在石头上 以激发更大的兴趣)

五、走进自然--延伸课外 记录人文生活

选定地方景观 组织学生郊游

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的经过及所见所闻 尝试写一篇游记

事先可安排习作水平高的学生观察 写出导游词

在郊游时给同学们导游

习作1

本次习作以钱钟书的女儿回忆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的一段文字为例 表达浓浓的父子之情 编者以这段文字为引子 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 捕捉可以表达亲情的镜头 进行习作

这篇习作属于记事的范畴

注意以几个特写的镜头来展开记叙 写出情趣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 旨在突出“趣”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

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 同学们

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 你看

那会飞的梦

那冬阳下的骆驼队

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

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 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 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 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

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 要有意思 要有发现

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 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 可以是钓龙虾 可以是玩泥巴

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三、范文引路 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 然后各组长汇报

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第二课时略

练习1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项内容:

语文与生活: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

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

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 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把这些事物写下来 要求:写“活” 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 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 师小结

诵读与积累:背诵与冬天有关的成语 注意在适当理解的基础上 想象成语构成的意境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

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 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写好钢笔字:注意行书的间架结构和行间距 把字写得端正整洁

1、指导:

2、⑴读这段话

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

重点观察整体布局 行款的优美

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3、练习:

⑴生描红 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 练习用自己的话 把家乡的名胜古迹

珍奇的动物、植物或矿产资源、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介绍给大家 注意说话的条理性 尽量用导游的口吻介绍

一、审题

1、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 请你做个小导游

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题 明确要求

(用介绍的口吻 语言要亲切

表达要清楚)

二、指导

1、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2、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3、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4、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 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9.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会重点字词的读音。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情感的特点。3.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肚【dǔ】 糜【méi】 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榆阴【yú】 揉碎【róu】 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xiāo】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几回回:一回又一回。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登时:即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3.作者介绍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4.背景介绍

《回延安》:1956年,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5.文体介绍

“信天游”的特点:

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二、课文导入

请同学想一想,如果你踏上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三、教学步骤 《回延安》

⒈ 提问:通读全诗,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回延安。写诗人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三部分:聚延安。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四部分:颂延安。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五部分:看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2.提问:诗的开头运用祈求的语气“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祈求语气,写自己的感情激动到需要压抑的地步,以及拂去挡住视线的灰尘的急切,感受到诗人回延安在将要看到延安身影时的昂扬情绪。

3.提问:体会第二部分第一小节中“回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把延安当成自己的家,可见对延安热爱之深,眷恋之切。

4.提问:第二部分第二小节中有“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山水怎么也有亲疏之分呢?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明确: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的血肉联系。5.提问:仔细阅读第三部分,找一找具有陕北特点的事物。明确: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

6.提问:阅读第四、五部分,并结合全文思考:如果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再别康桥》

7.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明确:①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②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8.提问: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

明确: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②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③“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用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

9.提问:“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成“摇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如果换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

②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

10.提问: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离别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离别的诗,告别时回又千言万语的叮嘱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11.提问: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

四、作业布置

10.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亚落日 3教案 苏教版 篇十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第二课时

一、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二、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上一篇:关于三年级记事日记300字作文下一篇:宏观经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