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2024-11-30

近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精选4篇)

1.近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篇一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

1.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在1832年会议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发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5.宪法纠纷:德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议会与政府之间就军事改革进行的争论。前后共两次。第一次是1860年,陆军部长洛恩提出的一个军事改革方案,遭议会否决,其后政府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了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从而酿成军事改革是否合法争论。这就是第一次“宪法纠纷”。俾斯麦上台后,很快宣布议会休会,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派活动,这些独断的行为被指责为违宪,从而酿成第二次“宪法纠纷”。1864年,俾斯麦以对丹麦的军事胜利征服了朝野,这场冲突才结束。宪法纠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拥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改革,使俄国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使俄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7.吉田松阴: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思想家、教育家。生于一长州藩士家庭。少时修兵学和

儒学。青年时代游学九州等地,拜兰学家为师,寻求抵御西方列强良策。美国培理舰队来航后,撰文向幕府当局提出防备之策。曾企图偷乘美舰出国考察,事败被囚。出狱后办村塾讲学,传授尊王攘夷思想,培养了高杉晋作、久坂玄瑞、伊藤博文等一大批致力于倒幕维新的人才。1858年因反对《安政五国条约》,倡导攘夷被捕入狱,次年被处死。其思想对倒幕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8.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历史使命的简要论述。马克思以印度

为例,这样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外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其中.破坏性使命指,殖民国家向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造成殖民地自然经济解体,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设性使命指,经济上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殖民地,使之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产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与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在殖民地先后兴起资产阶级运动、革命运动。论述揭示了殖民主义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情。

9.南北战争:1861~1865年爆发的美国内战。美国独立后,美国被捕资本主义经济

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方面对立日益严重。1860年11月,北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林肯当选总统,激起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的不满,在1861年初发动了11州叛乱,并在南部建立了政府,向北方发动军事进攻,内战正式爆发。战争初期,南方军队由于准备充分,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1862年林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后北方转入反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1865年4月3日攻占了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4月9日,南方投降,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联邦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

10.柏林会议: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在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1884

年,法国、葡萄牙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把持的“国际刚果协会”,因瓜分刚果河口土地发生争执。德国首相律斯麦倡议召开国际会议,德、奥匈、比、葡、法、英、美、俄、意、荷、西、丹、挪、瑞典和奥斯曼土耳其等国参加。会议集中讨论和制定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会议承认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除卡奔达飞地外,葡放弃刚果河口北岸,宣布贸易自由和刚果河自由通航;此后任何国家在非洲进行新的领土扩张必须通知在议定书上签字的国家。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非洲领土的狂潮。

11.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德川幕府被推翻后,大政归还天皇,日本开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主要内容:实行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政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许可土地买卖;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设立日本银行;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改革军队编制;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12.三国同盟:德、奥、意三国结成的军事集团。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

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予以“全力支持”;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予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任何一个缔约国若遭到同盟以外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攻击,其他两个缔约国均应参战,但若仅遭到除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攻击,则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的中立。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人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13.三国协约:1893~1907年英法俄三国通过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军事集团。1893年

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协约国最终形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双方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中,日、意、美、中等国先后加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之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2.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篇二

2、鸦片战争

3、三元里人民抗战

4、《南京条约》

5、《北京条约》

6、总理衙门

7、辛酉政变

8、洋务派

9、洋务运动

10、甲午中日战争

11、《马关条约》

12、“门户开放”政策

13、《辛丑条约》

14、清末新政

15、北洋军阀

16、《海国图志》

17、洪秀全

18、金田起义

19、永安建制 20、《天朝田亩制度》

21、天京事变

22、《资政新篇》

23、公车上书

24、《中外纪闻》

25、百日维新

26、“戊戌六君子”

27、中体西用

28、义和团运动 30、中国同盟会

31、保路风潮

32、武昌起义

33、辛亥革命

34、南京临时政府

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6、二次革命

37、护国运动

38、张勋复辟 40、新文化运动

41、《新青年》杂志

42、“五四”运动

43、香港海员大罢工

44、南京大屠杀

4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46、第二次护法运动

47、第一次国共合作

48、黄埔军校

49、冯玉祥北京政变 50、中山舰事件

51、整理党务案

52、北伐战争

53、“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

54、“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张学良

55、宁汉合流 李德

56、南昌起义 王明

57、八七会议

58、秋收起义

59、济南惨案 60、东北易帜 61、九一八事变 62、华北事变 63、卢沟桥事变 64、遵义会议 65、瓦窑堡会议 66、一二九运动 67、西安事变 68、《论持久战》 69、“三三制”原则 70、淞沪会战 71、徐州会战 72、武汉会战 73、平型关大捷 74、皖南事变 75、重庆谈判 76、《双十协定》 77、“五四指示” 78、较场口事件 79、下关惨案 80、第二条战线 81、台湾二二八起义 82、第三条道路 83、《中国土地法大纲》 84、三大战役 85、渡江战役 86、七届二中全会 慈禧太后 李鸿章 曾国藩: 魏源 洪秀全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陈独秀 李大钊 孙中山 宋庆龄 袁世凯 毛泽东 周恩来 汪精卫

1、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 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6、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7、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8、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9、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10、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11、《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2、“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3、《辛丑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于第二年同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支付赔款本息近十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军队在中国境内驻兵、镇压人民反帝运动、设立使馆界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4、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于 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废除科举考试。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了“新政”的破产。清末新政不仅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速了它的覆亡。

15、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

16、《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7、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8、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19、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20、《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它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21、天京事变: 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22、《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23、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联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24、《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内容主要为编译西电西报,介绍“列强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25、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具有爱国思想的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包括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令,正式宣布变法。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6、“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结果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6 人于 1898 年9 月 28 日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7、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8、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70、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成为三民主义。

29、兴中会: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会。孙中山亲自草拟的《兴中会章程》,以“振兴中华,维护国体”为立会宗旨,并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30、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中国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选孙中山为总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民报》为机关刊物。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31、保路风潮: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32、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由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于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晚 联合发动。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随之覆灭。

33、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34、南京临时政府: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6、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37、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1915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38、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39、护法战争: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1918年5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7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40、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同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41、《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杂志于 1915 年 9 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2、“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5月4日,北京大中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抗议,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罢工声援,反帝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二十多个省区。终于迫使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罢免了亲日派官僚,释放了被捕学生。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3、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举行的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44、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竞赛”,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 30 万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你”。

4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又称二七政治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武力干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46、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再度揭起了护法的旗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1921年9月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两度发布北伐令,分别计划取道湖南和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后因陈炯明的叛变直到导致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

47、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1923 年 6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8、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它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9、冯玉祥北京政变:1924年10月,正当直奉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冯玉祥率部从前线倒戈回北京举行政变,囚禁了曹锟,并合奉军妥协,合击直军,直军崩溃,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的局面顷刻瓦解。冯玉祥将所部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

50、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由蒋介石的盟弟、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欧阳格用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电话命令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中山舰开到黄埔,阴谋分子立刻散布谣言,说共产党阴谋暴动。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异动”,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市内外交通,调动军警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及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所,逮捕了李之龙和中山舰中的共产党员,又扣捕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共产党员共40余人,强迫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工300多人退出第一军。这一事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向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特别是军权的第一个阴谋政变,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压制革命的第一个重大的企图。

51、整理党务案: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 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 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52、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于1926年7 月开始,主力是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目标。北伐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53、“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上海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随后,国民党军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仅三天内,即有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54、“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人的坚决反对,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公开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全面失败。

55、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56、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月一日,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57、八七会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同年8月7日,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总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58、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等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后,决定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转移,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的革命道路。

59、济南惨案:日本侵略者于1928年5月3日,在中国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和军民的事件,又称五三惨案。从5月3日到11日,日军共杀害中国军民6000余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60、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42、中原大战: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43、三湾改编: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44、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作了报告,陈毅传达了周恩来等起草的党中央九月来信。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既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决议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制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和建军路线,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红军即使处于农村环境,在工人成分不多的情况下,也保持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纯洁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从而以新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和建军学说。

6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北大营,袭击沈阳等地。由于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2、华北事变: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把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以各种借口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控制了冀察两省,从而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津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隶属国民党政府,但实际已是变相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中国的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6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晚,驻丰台日均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宛平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影响下,中国驻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也叫“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64、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公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5、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66、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 1 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67、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派周恩来等与蒋介石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它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8、《论持久战》:面对国民党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叫嚣,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强弱优劣对比,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战略方针,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全国抗战及其最后胜利起了极大的指导性作用。

69、“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名额。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投身到抗日战争中来,并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联合专政,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0、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正面抗战的第一大战役。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2000多人攻击驻在闸北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继而又进攻江湾和吴淞。第十九路军在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的统帅下,奋起抵抗,由此开始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到1932年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让中国撤除了在上海的驻军权,对日本今后的侵略有利。此后,蒋介石也正式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当局处理对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八一三事变后,中国政府为了表明抗战的决心,从1937年8月—11月,组织了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上海沦陷。会战中,中国军队奋勇苦战,虽然负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歼灭了大量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71、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在李宗仁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徐州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但妄图打击中国军队主力的目标却未能达成。再次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而中国军队将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线上,暂时转移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为部署尔后的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尤其是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72、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73、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埋伏于平型关一带作战,当日军进入埋伏圈时,115师发起猛烈进攻,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取得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56、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出动105个团,近四十万大军,向华北各主要交通沿线大小据点之敌同时出击。此战役通过交通总破击、攻坚、反“扫荡”三个阶段,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人,振奋了人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信。

74、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75、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是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76、《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77、“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此后,通过清算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2/3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踊跃参军支前,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78、较场口事件: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一个自称“市农会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分子刘野樵冒充大会主席宣布开会,被大会主席团阻止。这时预伏在主席台下的国民党特务、流氓蜂拥而上,打伤大会主席郭沫若、李公朴及新闻记者六十多人,这就是较场口事件。

79、下关惨案: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界人民和平代表团马叙伦等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当请愿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国民党反动派预伏的几百名特务,立即蜂拥而上,殴打代表,制造了下关惨案。周恩来闻讯后,代表中共坚决支持人民的正义要求,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并深夜赶到医院慰问受伤代表。

80、第二条战线: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腐败统治和反人民内战政策,丧尽了民心,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它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国统区的学生罢课游行,工人罢工,人民团体请愿,市民抢粮及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大大加速了蒋介石政权的覆亡。

81、台湾二二八起义: 1947年2月28日,台国民党反动派指挥军警屠杀台北市民,及其全体台湾人民的义愤。台湾人民在这一天举行了武装起义。至3月8日止,起义人民控制了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国民党一面组织“处理委员会”进行“调查了解”,以欺骗群众,一面急调军队进行血腥镇压。起义最后失败,被杀害者达3万余人。部分起义领导人逃到香港,于同年11月发起组织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为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组织。

82、第三条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提出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即通过 和平改良,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改良的资本主义。他们提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在当时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中,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终于,这些持中间路线的人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别走上了革命或反革命的道路。

83、《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敌,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弟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84、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三大决定性战役,包括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以及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大决战。其战争规模及其成果,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决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集团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8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86、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上谥。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即“孝钦显皇后”,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两位正宫,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1]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1864年5月26日或1864年5月24日也有可能),是太平天国以宗教名义发动民变的领袖,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 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死后不久灭亡。洪秀全以一乡村塾师走上武装斗争道路,领导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曾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中国共产党尊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1]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因多方反对失败,抑郁而终,卒年57岁。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

汪精卫:汪兆铭·字季新(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积极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曾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后期思想明显蜕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华侨陈璧君。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3.近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三

1、宋诗派和同光体:宋诗派:道光、咸丰之际,诗歌在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诗体、作诗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同光体:晚清宋诗运动之第三期。他们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即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上承道光、咸丰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指同治并无着落,改称“光宣”更切实际。这派诗人的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故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以至民国后的宋诗派。同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成就最高,沈曾植、郑孝胥等为重要员。

2、汉魏六朝诗派:清道光咸丰时期,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诗歌,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湘湖诗派。王闿运论诗自尊八代,明言复古,其所作,亦刻意模仿,各种拟作层出不穷。但后世论者一致指认其诗墨守古法。这表明拟古之倡在时代巨变中已无出路,故随着此派另外两位作者邓辅纶、高心夔的下世,湘湖诗派亦告式微。

3、诗界革命: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海外,以“新民”即启发从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动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诗界革命”。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首次标示诗界革命,批评了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第一个尖锐指出传统诗的终结性命运。在对黄遵宪等人的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作了检讨之后,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为衡量标准。1902年,在其《饮冰室诗话》中,将诗界革命的标准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诗界革命除黄遵宪这位代表作家之外,梁启超是发难者,康有为为巨擘,其余则有丘逢甲等。“诗界革命”对此后的旧体诗创作有深远影响,并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4、南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于苏州虎丘。以高旭、陈去病为主要创始人和领导核心。其寓意为“操南音不忘本”,实寓反抗北庭之意,其宗旨即“反抗满清”。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一时间,南北爱国诗人、进步文士纷纷加盟,1916年时达千余人。这个具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1917年因为同光体的态度不满,柳亚子与他人争执,南社几乎分裂。此后每况愈下,至五四后解体。

5、新文体:梁启超倡导文界革命,但比提出文界革命口号影响更大的是他本人的散文创作。至1902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正式提出“新文体”一词。这种“新文体”从语体上说,是一种介乎文白之间的文体;从文体上说,是打破各种文体界限,将议论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富于逻辑性、富于鼓动性的长篇新体散文;从写法上说,是打破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用的、有用的古文、骈文、辞赋、佛典、语录、八股文、西学译文、日本文的词汇、句式、体制,形成兼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的写作方法。

6、狭邪小说: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有一批以狎优狎*为题材的小说出现,鲁迅称之为“专叙男女杂沓”的“狭邪小说”其主要代表作有毗陵的《品花宝》、魏秀仁的《花月痕》、俞达的《青楼梦》、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及张春帆的《九尾龟》等。

7、侠义公案小说:清中叶以后,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表现侠客义士的小说大量涌现。咸丰同治年间既有儿女之情,又有英雄之气的《儿女英雄传》出现,这就是近代小说史上的侠义公案小说。它们是清中叶以后,乡勇游民从军作战获取功名,引起民众羡慕,社会推重勇侠粗豪的绿林习气,又不必违背忠义,甘心为高官大吏奔走的阅读心理的产物。

8、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并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重点论述了小说界革命之必要,指明小说界革命的中心意图是“改良群治”,认为“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它适应了晚清社会文化与文学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促进了新小说的诞生和兴盛,取得了比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更大的成功。

9、谴责小说:他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鲁迅认为:嘉庆之后,内乱外患不断,有识之士呼吁维新与爱国。戊戌变法失败后,又有庚子赔款和义和团之变,人们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其他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

4.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篇四

1923年2月,张君劢对清华学子做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引起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异议,拉开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之间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历史上称之为“科玄论战”。论战的焦点集中在:①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②对科学与西方文明的认识;③对中国文明的态度。论战实质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2.《新潮》

1919年1月的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创办的五四时期的进步刊物之一。主要发起人为罗家伦、傅斯年等。曾得到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支持。创刊后,因其仿效《新青年》,鼓吹“伦理革命”,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在五四运动后,由于受胡适的影响,逐渐向右转。共出版三卷十二期,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后停刊。3.《新青年》

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更名而来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刊物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早期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不断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状况的文章,逐步成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刊物。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2年7月终刊出9卷54号

4.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2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廖仲恺任党代表。(1分)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官学校,不仅重视军事素质的培养,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分)5.整理党务案

是一九二六年五月,继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的限制共产党、夺取革命领导权的反动提案。其中规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中担任执行委员人数不得超过全体执行委员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始能发出。总之,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限制和打击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领导地位。

6.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分)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等。(2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分)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是毛泽东为了支持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到湖南湘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写的著名报告。发表于1927年3月。文章的主要思想是:充分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指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在农村,农民推翻地主阶级的武装和政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和政权是完全必要的;那些攻击农民运动的言论,是站在地主阶级方面打击农民革命斗争的反动言论。这篇文章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经典文献。

8.“好人政府”

1922年5月,胡适、蔡元培、王宠惠、罗文干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2分)提出建立“好政府”的主张,当时被称作“好政府主义”。认为中国的腐败主要是好人自命清高,不肯出来当政的缘故;只要好人挺身而出,组织一个宪政的、公开的、实行有计划的政治的政府,中国就能得救。(2分)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操纵组成以王宠惠为首的内阁,实践了“好人政府”的理论。由于军阀的操纵和控制,该内阁无法实践其具体政治主张,至11月间,因曹锟为首的保定派军阀的反对而垮台。(1分)9.联省自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部分地方军阀为保持地方割据而提出的主张。1920年7月,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在湖南人赶走张敬尧之后,以避免卷入南北战争为借口,通电号召“湘人治湘”。11月又通电主张“联省自治”。

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熊希龄则进一步主张仿照美国联邦制,由各省制定省宪法,实行“自治”,并号召召开联省会议,成立联省自治政府,以此改良腐败的政治,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广东军阀陈炯明、云南军阀唐继尧等通电响应,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要求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浪潮。1924年,一些进步人士也曾利用这一口号,推动浙江自治和苏、浙、皖三省联省自治,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孙传芳的斗争。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后,联省自治的口号无人再提。10.工农武装割据

是毛泽东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在开创和坚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守提出来的一个科学概念。即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阵地三位一体的思想,亦称“红色政权”的理论。它是关于农相。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11.《井冈山土地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开展了土地革命。1928年12月,在总结了并冈山根据地创建一年来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后,由毛泽东起草并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共9条14款。主要内容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由其进行分配;分配土地的数量标准和区域标准;山林分配法;土地税之征收等。这个土地法的颁布,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由于缺乏经验,土地法出有一些不足,如没收所有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苏维埃政府而不是农民,禁止土地买卖等。12.中原大战

1930年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改组派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冯、阎、桂军阀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战争在11月正式爆发,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关键时刻,蒋介石得到张学良的帮助,迅速取得了胜利。此战巩固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及其政权中的地位,张学良及其东北军也顿时身价倍增,但是此战却给广大民众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使国民党最终丧失民心。

13.新月人权派:

又称“新月派”或“人权派”,[1分]是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1分]出现的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松散联合的政治派别,[1分]因创办《新月》月刊和主张“人权”而得名。[2分]

14.中国国民党改组派

又称改组同志会。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国民党内的主要反对派。1928年冬成立于上海,主要负责人是陈公博、顾孟余等,奉汪精卫为领袖。(2分)宣称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却又反对共产党。反对独裁,揭露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得到了不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的拥护,最盛时会员达1万多人。在国民党“三大”和中原大战期间其反蒋活动达到高潮。(2分)蒋介石采取又拉又打方式分化瓦解,1931年初,汪精卫在香港发表宣言,宣布解散改组同志会。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作,改组派不复存在。(1分)

15.法币政策:

1935年11月,〔1分〕国民党政府实施的废除银本位制,改用纸币的币制改革。〔2分〕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分〕

16“东北易帜”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继任奉天督办、东北保安司令,不顾日本的一再阻挠和压力,于7月1日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又派人与蒋介石洽谈统一事宜。(1分)10月8日,张学良接受国民党中常会任命的国民政府委员职,又达成东北统归于国民政府的4点协议。12月29日,张学良与张作相等联名通电声称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30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2分)国民政府实现了南北统一。(2分)17.瓦窑堡会议 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2月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会后,毛泽东根据中央的决议,在共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决议和报告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基本变化,指出了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决议和报告着重阐明了建立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会议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瓦窑堡会议为迎接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18.洛川会议

中国共产党中央为了正式制定其在全面战争时期的行动方针和具体政策、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发出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伟大号召。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新形势,指出共产党同国民党的争论已经不是应否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而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为此,会议决定:必须坚持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乱后战场,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在一切国统区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会议在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变为民族战争的历史关头、及时地规定了党的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为实现党对抗记战争的领导,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19.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是1939年1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抗日问题和国共关系问题。(2分)关于抗日问题,全会仍旧标榜“抗战到底”;关于国共关系问题,会议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秘密通过了《防止异党活动办法》,设立了防共委员会。这次会议标志着抗战以来国民党在联共政策上的改变,给国共关系蒙上了阴影。(3分)

20.减租减息

是中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在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1分)基本原则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2分)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增强了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联合了地主一致抗日,壮大了抗日力量。(2分)

21.《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并通过的全面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基本政治主张和争取抗战胜利的具体政策的一个纲领。基本内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实行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实行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防;建立抗日的民族团结。纲领主张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是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指针,是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有力武器。

22.史迪威事件 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2年3月至1944年10月,蒋介石与史威迪之间围绕着美国援华战略物资的分配、调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改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蒋因不满史威迪与中共联系并进行军备支持而不断对美施压以致史于1944年10月被召回国,它表明美对华政策的转变,从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史的主张变为最后接受蒋的要求,扶蒋反共控制干涉中国内政。

23.长沙大火:

1938年冬,〔1分〕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进入湖南北部,国民党政府惊慌失措,以焦土抗战为名,下令火烧长沙,(1分)自11月12日晚间纵火,至14日大火熄灭,全城房屋大部焚毁,居民被烧死二万余人,财产损失无数。(2分)之后,日本侵略军并未立即进攻长沙。国民党政府为了推卸责任,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备司令等3人枪决。(1分)

24.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期设于昆明的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长沙,组成临时大学,10月25日开课。1938年4月,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学。设理、工学院子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后亦迁至展明)。1939年后,共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等5个学院,以及2个专修科。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迂回北平(今北京)、天津复校。8年中华业生约2000人。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反内战反暴行斗争就发端于西南联大。

25.重庆谈判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在重庆举行的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篡夺胜利果实,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反人民的内战。为了伪装和平,蒋介石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谈判进行43天,最后签订了“双十协定”,“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国共双方达成了同意长期合作,避免内战等一系列有利于建设国家的共识。重庆谈判使共产党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取得民心等,有重要的意义。

26.《中美商约》

是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于1946年在南京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简称。条约经历了3年的谈判酝酿,最终以互惠,对等的形式规定了两国国民在对方领土上的权利,美方法人团体与中方法人团体有同样的权利等诸多内容。但是因为当时中国生产落后,远洋运输又不发达,中国人民无法实现该约规定的权利。该约缔结之后,受到当时中国人民的普遍反对。

27.“五四指示”

即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布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根据日本投降以后国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引导农民积极性,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有计划地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引向深入,而颁发了这项指示。规定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调整为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同时要求在1946年底前全部或大部分解决土地,发动群众,执行群众路线,禁止命令主义,包办,代替,恩赐。使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2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于同年10与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施行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法规。大纲是土地政策的法律化,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公布和实施,使得全国掀起了土地改革的高潮,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农村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满足了广大贫雇农对土地的迫切要求。这对于巩固解放区,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9.金圆券法案

即国民党政府为避免货币的破产于1948年8月19日颁布的《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废除法币,另外发行金圆券,以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8百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并强制收兑民间金银外币。金圆券发行后,以比法币更快的速度贬值,不到10个月,发行额就增加了65万倍,批发物价随着上涨120万倍以上。1949年7月2日,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的前夜,宣告金圆券作废。

3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1分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政策和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会议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禁止给党的领导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道名和企业的名字。(2分)它规定了中共对夺取全国胜利和在全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为夺取革命胜利,推动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2分)

31.《美中关系白皮书》

是美国国务院于1949年8月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共分八章,回顾了从《中美望厦条约》签定到1949年的中美关系。(2分)白皮书的主旨在为美国对华政策作辩护,把美国在中国的失败归于国民党的腐败,而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误。其结论是中国内战国民党的失败超出美国政府的控制能力,也是无可避免的。白皮书发表后,毛泽东连续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五篇文章、新华社发表了《无可奈何的供状》对其进行了揭露和批评。(3分)

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23日由冯玉祥发动的针对直系的政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统治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除溥仪出宫。

曹锟贿选

1923年6月,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指示其党羽采用各种手段进行“逼宫”,把总统黎元洪逼出北京,为自己上台扫清了道路。但曹锟既想登上总统宝座,又要披上“合法”外衣,于是就以巨款贿赂国会议员,选举他当上总统。9月,在总统选举的预选会上,曹锟以5000元一张选票,到处收买议员,又以40万元的高价,收买了国会议长,共用去贿赂款1350余万元。就这样曹锟贿选当上了大总统。史称曹锟为“贿选总统”。

郭松龄倒戈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由于地盘分配问题导致奉系内部矛盾激化,奉军土派将领郭松龄决心推到张作霖,清除洋派代表杨宇霆等而发动的倒戈事件。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起兵开始反奉,次日,又在滦州宣布倡导和平,班师回奉,要求张作霖下野,查办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总司令。郭松龄反奉以他本人被杀而告终。郭松龄事件导致奉系军阀与直系军阀联合对抗冯玉祥的国民军,国民军退往西北。

古史辨派

上一篇:质检科述职报告下一篇:爱心主题 大学生班会 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