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2024-09-15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共8篇)

1.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篇一

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站的特

点及对教育的作用

随着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我县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此基础上,有的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远教设备和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有其优点,也有其弊端。网站包括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基层动态、视频点播、视频下载、实用技术、资料下载、专家服务、热点考勤、信息反馈、中小学远程教育。满足各层次人的不同需求。网站缺少一些动态的图片,给人的吸引力不是很强,另外网页内广告较多。优点:

随着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我县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此基础上,有的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远教设备和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有其优点,也有其弊端。

优点:

1、通过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师生能够直接体验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有利于建立新观念,有利于师生把这些新观念转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包括:教育动态、教育研究、教育改革、行政管理、招考咨询、同步课堂、示范课、农村实用信息、学科教学、信息教

育、政策与法规、综合信息等内容。其中同步课堂包括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和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内容,并都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示范课包括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师系列课堂教学实录和课后讲评,以视频文件形式播放;学科教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和艺术十个学科教学研究、优秀教案、教学习题、作文园地、课外学习、相关

2、该网站方便快捷。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远程教育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网络教育已经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已经不用再亲自去教室听课了。只要通过网络就能第一时间掌握知识。及其便捷。

3、该网站一般都采用名师录制课件讲解。学生可以接受到全国顶级名师的指导,这也是一场革命,是传统教育所实现不了的。

4、该网站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加全面。学生往往可以享受24小时答疑服务。有助于对知识的更好掌握。

5、远程教育培训费用低廉。由于利用了网络这个便捷的平台。省去了面授的教室占用,招生宣传等费用。往往费用比面授教育费用低廉。

缺点:

1、由于由于该网站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常常会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有时会出现看了好几遍课件、好几遍书,还是不太理解,没有老师的指点迷津,常出现遇到难题就想逃避的思想,在学习中的思维容易中断。

2、在该网站上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难免也会带入一定的个人经验主义和地域性特点,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管理。

我觉得就是在该网站上同行间、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畅通。有时在BBS上发帖提问,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或是答复不明确,学员还是不能理

解,常会造成误会,毕竟文字上的交流不如语言交流。

董雪

20091122020007 班

2.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篇二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社会课学习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随着美国民权运动和社会变化的风起云涌, 中小学在公民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 如谢弗的理性构建模式、库姆斯的价值分析模式、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模式、科尔伯格等人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以及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 丰富了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实践。但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著名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报告的出版, 学校教育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学术课程的学习上以便“在经济或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然而, 学校行政人员面临的纪律问题不再是抢先发言、嚼口香糖、在室内奔跑、不好好排队、服装不合规定以及乱丢纸屑等;而严重到滥用毒品、酗酒 (美国法定饮酒年龄为21岁) 、青少年怀孕、强奸、抢劫与人身伤害。 因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出现了倡导品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回潮。自1996年起, 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拨款270万美元, 资助全美数十所中小学创立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样板, 州政府也设立专项经费, 培训政府官员、校长、教师、家长, 协助推进品格教育。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并没有直接的、讲授式的道德教育, 没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 而是将这些融入到学校生活和课程体系的各个方面, 融合到学校与社区、社会的互动中, 形成了一个多元的公民道德教育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宗教和法律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宗教主宰人们的精神和灵魂;另一方面, 依法治国, 法律管辖着人们的行为。宗教和法律是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的重要资源。

一、宗教教育:道德教育的精神根基

美国道德教育渗透着美国人社会生活的特色, 作为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 美国奉行宗教和公立学校教育相分离的原则, 认为道德的终极依据并不见得要在宗教中寻求, 就像人们在教授历史和科学时可以避开神学的解释一样, “道德范围和道德教育同样能够以不与宗教冲突和不贬低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进行。”

但是, 宗教和社会力量对于青少年精神的塑造力量是强大的, 对学校教育形成了重要的补充作用。简单地说, 学校道德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的分野如下:学校道德教育重点是公民教育, 让学生学会“对政治问题做道德选择, 如投票、遵守规则、竞选公共职位、表达对公共问题的看法”等;宗教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精神培育, 更重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 强调爱、宽恕等核心价值。宗教教育主要通过这样几个途径来影响学生精神成长:其一, 教区内主日学校, 针对青少年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宗教教育, 使儿童从小就浸染其中, 并且很多教会发起支持教区居民参与的节日、讨论等多种活动, 会鼓励青少年参加, 或吸收青少年担当志愿者;其二, 私立教会学校, 按照特殊的标准招收某一宗教教派的学生, 如基督教私立学校, 强调学生要进入私立学校学习, 每天都要在学校都要进行宗教学习;其三, 公立学校中的学生宗教社团, 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宗教社团, 享有和其他学生社团一样的权利, 可以使用学校设备学经祷告、发布信息、出版刊物。

二、三位一体的公民道德教育网络:学校、社区和家庭

对于多数美国中小学生来说, 每年平均只有200天在学校学习, 且每天只有平均7小时 (高中作息时间一般从早上8点45分至下午3点半) 在学校度过。因此, 美国中小学非常重视与家长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关系, 多数学校和学区都组织了PTA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 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区决策;支持家长随时参观学校, 观察课堂;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在开放日 (open house) 、郊游、演出、晚会等各种活动上充当志愿者;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筹资活动, 尤其是某些学区经费投入不够, 可能需要家长义卖、捐赠等途径来筹集经费。 有些家长还会选择弹性的工作时间, 或半天工作制, 腾出大量时间来充当学校的志愿者, 支持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青少年的责任, 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和品格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社区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多数市镇 (city of town) 在每个社会都会提供图书馆、公园、体育活动和演出等公共集会和公共活动的场地, 还有些社区甚至有自己的博物馆、科技馆。社区的文化生活为青少年的校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通常, 社区有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棒球、橄榄球、篮球等体育活动, 还有戏剧、舞蹈、绘画、手工、制作机器人等文艺科技活动。学生的校外活动, 包括暑假夏令营, 很多是由社区提供和组织的。社区和学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甚至一些学校课程是在社区活动中心进行的。学生在学校组成的乐队、排练的音乐剧等也会面向社区公众进行演出、售票。同时, 社区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暑期实习与工作的机会。

三、确保行为底线:法律规范教育

法律规范教育确保学生行为符合底线原则, 法律对学校道德教育和学生成长起到多方面的复合作用。1975年法制教育被纳入学校社会学习课程之中, 法制教育重视社区参与, 同时对法律的尊重贯穿着整个学校体系之中。

其一, 中小学生行为守则 (code of student conduct) 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多州教育法要求学校制定学生行为规范, 并将学生行为守则在学区内存档。一些郡县教育委员会甚至会制定全学区统一的学生行为守则, 尤其是针对高中学生, 尽量包含学生在学校行为时应该知道的所有规则。而每年新生入学时, 多数学校对于家长和学生也特别强调和宣传学生行为守则, 学生人手一份学生行为守则, 并要求家长阅读后将签完字的表格上交给学校。

中小学生行为守则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吸收了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安保人员、包括学生的各方观点, 体现了教育的要求, 表达了对于学生正确言行、衣着、举止的教育期望, 可以引导学生的正确行为, 发展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它具有法律作用。从表1可见, 学校对于学生违规行为的惩罚非常明确和具体, 与社会惩罚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二, 对于枪支、酒精、药品滥用的零容忍政策。随着毒品、枪支等因素对美国学校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要求安全校园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应的违规惩罚也越来越严厉。相关的惩罚措施包括停学、紧急行为矫治、建议开除、报告执法部门。

四、学校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技能的训练

1992年, 一些心理学家、伦理学者与教育界人士提出了六大品格支柱, 成为被学校广泛认可的美国核心价值, 即信任、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公德。学校环境充分体现着上述价值观, 并成为训练中小学生社会生活技能的基本场所。社会生活技能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和聆听他人、与他人合作、解决人际矛盾和冲突以及做决定的技能。因此, 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体育活动、文娱艺术活动, 在美国中小学中很流行, 往往是衡量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学生的社团生活服务于多种目的, 学术性、娱乐性、体育性活动, 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向纵深处发展, 与此同时, 培养学生责任、尊重、合作、领导能力等多项社会生活技能。多数中学, 都会组织学生政府, 投票选举代表参与学校公共生活, 体现民主生活的程序和原则。学生政府监督各年级学生会运作以及学生社团运作状况。一般情况下, 在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很可能会成为学术或政治方面的领袖人物。

五、多方位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自1915年以来, 在美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课 (social studies) 教学来进行的。社会课学习是一种整合课程, 主要包括美国历史、公民、地理等学科, 贯穿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体系。见表2。

社会课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在这个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 让年轻人变成人道、理性和参与的公民”, 社会课学习的课程丰富多样,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学校提供了范围很广的选修课, 如法律学习、经济学和消费、职业学习和国际关系研究、妇女发展史、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 注重实用。为避免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或概念游戏, 教师会组织各种社会活动, 如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等。学习方式也多种多样, 如独立学习、研究性学习、实地调查、服务性学习 (service learning) 。社会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和信息, 而是养成批判性思维。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服务学习 (service learning) , 它可以作为社会课学习的拓展, 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美国很多州, 如马里兰州要求如果要拿到高中毕业证, 就必须要完成一定时数的社会服务, 如从5年级开始累积到75个小时才能满足高中毕业要求, 有的学校则要求学生做社会服务的时间累计要达到200个小时。社会服务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 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顺利实现从少年期向成人期的转变。社会服务学习的形式多样, 如小学生可以到护理室表演节目, 帮助病人战胜痛苦, 中学生可以到社区图书馆义务劳动、养老院做清洁工、学校修剪花草、教堂粉刷墙壁。许多美国学生对社区服务有强烈的兴趣, 利用暑假把自己的时间或才能投入到各种服务组织中。这些活动可能包括在一些为无家可归者设立的收容所、在提供免费饭菜的设施内担任志愿人员、为年级较小的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学校、社会组织、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携手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学习机会。有专门的机构记录社会服务时间, 社会服务活动也成为大学录取的标准之一。

总而言之, 美国学校公民德育体系既是一套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相互合作建构核心价值的过程, 又是利用各种奖励、惩罚止恶扬善, 对青少年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和行为训练的体系, 为青少年道德成长营造出“无一事不学, 无一时不学, 无一处不学”的立体而多元的公民道德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美]A·威尔森;湘学译.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J].国外社会科学, 2000, 2

[2].檀传宝.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2

[3].唐汉卫.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J].教育研究, 2005, 9

[4].Kenneth J.Rehage.The social studies[M].Illinoi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40

[5].Joyce L.Epstein.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M].California:Corwin press, 2002:50~65

[6].Code of student conduct.Miami-Dade County, 2007-2008[EB/OL]http://ehandbooks.dadeschools.net/policies/90/csc_sec.pdf

[7].Kenneth J.Rehage.The social studies[M].Illinoi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4

3.加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篇三

加拿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我国相比,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理念,但并没有类似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很多小学甚至也没有专职的心理老师。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如何开展的呢?现结合以下五个特点来具体分析。

一、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加拿大的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育部规定,本省学校系统的目的是“能够使所有的学生发展他们的潜能,并且能够获得有助于一个健康、民主、多元社会和经济繁荣与稳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加拿大中小学真正得到了贯彻和落实。这一理念使他们必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重视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渗透于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之中

加拿大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积极鼓励学生,让孩子在学校环境中不断获得自信、发展潜能。和国内相比,加拿大的学校给孩子的压力较小,尤其是小学,孩子们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在校时间一般为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学校和教师都很注意给所有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看到自我的成长,并把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减少到最低。例如,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着重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考试的结果。从幼儿园阶段开始,老师就开始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 portfolio)。在小学,档案袋的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它记录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学习的情况,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档案袋往往包括学生的测验试卷、手工美术作品、家庭作业样本、撰写的报告、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等,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看到自我的成长。又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和本人见面,同学之间互不知晓,家长收到成绩报告单后,老师会安排和家长一对一见面,讨论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措施,无不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

加拿大的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公正公开,对每位同学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他们积极鼓励学生,非常强调给每个学生发言和表现的机会,例如,笔者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他的孩子刚到温哥华读小学时,有一次,老师问同学们6×7等于多少,一个同学回答说等于40,老师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很好,你的答案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了。”朋友的孩子感叹道,如果在国内,几乎没有老师会这样做。

2.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加拿大没有专门为学生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或心理健康活动课,但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无不体现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他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能力发展为目的。加拿大小学的课程与生活紧密相联,许多课程内容直接来源于生活,如木工、园艺、家政、烹饪、油漆等,课程的组织形式也模仿现实生活展开。小学课程没有固定的课表,多采用综合课程模式,一节课往往是将语言、算术、科学、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在一起,一般直到五年级才进行分科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加拿大就开始推行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组织下探索未知、寻求答案,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毫无疑问,上述做法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二、注重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加拿大坚信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学生的教育不可能脱离广阔的社会背景而单独进行,因此,非常重视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也成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

1.学区资源的整合

加拿大的教育由各省和地区政府负责,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由各省自行开发设置。各省划分为不同的学区,学区执行长官负责管理预算费用、课程设计、教师聘用、学校开支、教学资源等。一个学区的学校之间,可以共享很多教学资源。例如,不少小学因为学生人数较少,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学区可以聘用心理辅导老师,让几个学校共用。

2.家长资源的整合

在加拿大,家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活跃的因素。老师和家长会经常沟通,以便让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一方面,学校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家长可以来学校走访,看看孩子的学习过程;可以来学校做志愿者,在学校图书馆帮忙、协助老师整理学生档案袋、为个别学生提供辅导等。学校也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另一方面,学校和社区都会开办家长学校,为家长讲授教育孩子的方法。

3.社区资源的整合

加拿大的学校与社区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经常联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社区的停车场、冰球场、阅览室等公共设施,学校都可免费使用;而学校的跑道、球场、图书馆、计算机房,社区也可免费利用。社区有各种促进身心健康的项目供家长和孩子选择,如各种讲座和培训,像“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和孩子沟通”、“情绪调节的技巧”、“冬季抑郁症的防治”等,都是社区经常开设的讲座主题。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也经常担任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和各种服务。例如,当学校发现某个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而无法自行处理时,辅导者可以联系社区的社工或心理专家,由他们协助解决。

三、注重相关教师的专业资质水平

在加拿大中小学,有的设立咨询中心,有的设立健康服务中心,一般都设有学校咨询员(school counselor)。咨询员最接近我国心理教师这一职位。加拿大没有国家的学校咨询员协会,但大部分省都有学校咨询员协会,例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学校咨询员协会(BC School Counselor’s Association, BCSCA),负责引导和规范学校咨询员的工作。

加拿大学校咨询员的职责比我国心理教师广泛。他们不仅要面向学生,而且要面向家长、教师和社区。咨询员对学生既要进行个别辅导,也要进行团体辅导,同时,要和家长、教师、社区人士、校长、校外专家等都保持密切联系。可以说,咨询员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首先,咨询员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学习、生活和心理问题,从学生的课程选择到目标制定,从成绩管理到学习技能发展,从社交指导到生涯规划,从情绪调节到自信建立,从违纪处理到危机干预,都属于咨询员的工作范畴。其次,咨询员要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课程目标和服务内容,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课程选择,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等。再次,咨询员要就学生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商讨,争取教师的配合;对自身有情绪问题的教师要给予帮助;要处理师生之间的冲突。最后,咨询员要和社区保持联系,积极利用社区和其他校外资源来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虽然加拿大学校咨询员的职责广泛,但心理辅导与咨询仍然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因此,要求咨询员必须接受过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训练。一般中小学都要求咨询员接受过教师资格的培训,并具有心理咨询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具体要求包括:能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能进行危机干预,能使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进行心理测验,能制定并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能进行“行为功能分析”等。

四、注重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辅导

加拿大对问题学生和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会进行非常细致而深入的工作。学校设有特殊教育支持小组,由校长、咨询员、班主任、教育心理学家、语言病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特殊教育老师等人组成。小组会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的力量,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 educational plans,简称IEP),尽最大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结合一个案例来直观地感受IEP的实施过程。笔者一位朋友的孩子A,刚到温哥华时8岁,是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老师观察到A注意力极不集中,学习吃力,不合群,不受同学欢迎,于是联系社区的心理治疗师给孩子做心理测试。学校有咨询员,但没有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所以,需要借助社区的力量。因A当时刚来加拿大,不会说英语,学校特意联系了一个会说中文的心理治疗师。通过心理测试,诊断A为严重的多动症和读写障碍。A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并定期接受心理医生的辅导。除此之外,学校还专门为A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计划包括目标和实施策略,实施中定期和家长沟通,对家长做情况介绍。头半年每个月介绍一次,每次有不同领域的老师参加,和家长一起讨论孩子取得了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后的计划,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孩子好转后汇报改为每半年一次。

在对A的个别化教育中,学校尽一切可能改善孩子的状况,并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A的母亲介绍,学校的辅导理念是:“让孩子感到有价值比让他学到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喜欢学校生活,享受学校生活,在学校看到自己的成功。”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对A的个别化教育细致得让人感动。例如,A有读写障碍,在考试时为了尽可能减少这一障碍对考试的影响,学校专门安排老师给他读题目;A跟不上正常学习进度,学校在内容和方法上给他做出调整;A计算能力差,老师允许他考试时用计算器。同时,积极发掘A的长处,鼓励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老师发现A喜欢木工,就创造机会让A多参与木工活动。因做木工前要进行安全测试,A有读写障碍,老师也是读题目给他听,让他通过了测试。现在,A已顺利升入高中,尽管学习成绩还是不好,但已经能在学校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并交到了不少朋友。这样一个有严重学习障碍的孩子,却始终保持着对校园生活的兴趣,没有感受到强烈的自卑和沮丧,我们不能不为学校细致而深入的工作所感动。

五、注重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助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首先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而不是咨询老师。因为年龄相近,同伴之间的帮助可能更为直接而有效。因此,加拿大的学校很重视朋辈心理互助。他们认为,同伴之间的心理互助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营造积极而温暖的校园氛围。即使问题不能解决,朋辈辅导者也可以识别问题并把有问题的学生转介给咨询老师。为此,学校会选择一些学生作为朋辈辅导者,让他们接受相关培训,掌握必要的辅导技巧。

例如,朋辈学习辅导在加拿大中小学比较常见。学校咨询老师从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中挑选一些志愿者,他们接受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为学习能力差或有特殊困难的低年级学生提供学习技能方面的辅导。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选修“学习技能发展”方面的课程,上课时通常由一位咨询员带着2-3名高年级辅导者对他们进行帮助。一个学期结束后这些学生能拿到这门课的学分。而高年级辅导者是自愿者的身份,每次辅导都可算入他们的实践活动时间,一般情况下,完成30-40小时的实践活动是高中毕业的必备条件。可见,通过心理互助,被辅导者和辅导者双方都能获益。

由上可见,加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渗透、有效整合、注重专业性、深入细致的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蓬勃开展并且卓有成效,但如何把这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如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加拿大学校的一些做法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4.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篇四

(1)生理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参照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答案要点,已确认是正确的,论述部分自由发挥,给了你点参考框架)

针对性教育:

1、心理教育

一、建立心育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教务处、年级组长、学生会、班主任、班干部的作用,狠抓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及校园文化等。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班级管理”量化评化,评比内容包括仪容仪表、考勤、纪律、卫生、宿舍内务、好人好事等,并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小结,对先进班级颁发“流动红旗”进行表彰。通过心理辅导讲座、主题班会、心理活动课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面对危机时的心理应对能力,教给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套心理自助机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贫困学生窘迫抑郁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对成绩落后学生的自卑无望心理进行鼓励,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之爱缺失的心理给予温暖关怀,对早恋学生的朦胧情感给予正确引导等。通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情操,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等等。这些导向手段对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对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起着暗示熏陶的作用。通过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消除不健康的东西,对学生心灵的污染,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学校教学楼、运动场、花园、旗台、舞台等的设计都符合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把一些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标语挂在教学楼,宿舍楼和餐厅,比如“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自我”、“微笑可以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敞开心扉,让阳光洒遍心房”等。学生随时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团队之声广播站等宣传设施,定时刊登、播报时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用健康有益的东西占领校园空间,感染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各班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开放、合作、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创建优美的教室环境等。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团结协作、自由快乐、积极向上、满足学生交往和归属的“情感家园”。良好的风气催人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雅,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驾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人格的健康 发展。

三、开设心理辅导课学校可根据专项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并保证每班每个月开设一节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内容的选取建立在对本校学生心理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在确定心理辅导课内容时强调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考虑:①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②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③考虑学校对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的需要;④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社会交往、自我意识、青春期心理、消费休闲心理等方面。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组织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活动,充分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学校心理辅导课有定期跟踪进的研讨机制,有开课记录,并有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

四、设立心理辅导室学校结合现时期青少年良好心理缺乏的需要,开设心理辅导室,设立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室个别辅导是采取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辅导:①发展辅导,即帮助心理上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②适应辅导,即帮助心理比较健康、但在学习生活中存在各种烦恼和心理矛盾的学生解除困扰,减轻压力,改善和提高适应能力;③障碍辅导,即帮助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室每周一到周五进行个体辅导,提供学生在适应、发展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辅导。心理辅导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诊断、矫治心理行为的有效途径和健康成长的空间,增强了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五、开展校园特色活动在日常工作中,我校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校园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自身特点,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些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的敝开心扉,快乐生活活动,摸索出了“分时期,有重点、分层次、成系列”的成功经验。在课间引导学生开展班际跳绳比赛,“看谁跳得远”比赛、羽毛球比赛、三人篮球赛等等,增强友谊;采用升旗仪式上开设“学生诉心语”时间;每月举办一次专题心理讲座或辅导工作小结,每学期开展写“三信”(给老师一封信、给家长一封信、给同学一封信)活动;每年举行校运会、元旦联欢、歌舞书画活动、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书画展,让他们备受温暖。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郁积的心结得以开解,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得以放松,心情变得轻松,心胸变得豁达。

六、创新方法,改进心理教育手段以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较多地停留在“堵”的方式中,哪班哪人哪方面发生了心理危机,就往哪里突击。教务处、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充当着“救火队”、“消防员”的角色,辅导效果总是不够理想。为此,学校应该不断进行研究、讨论、寻求对策,找到了一条心育秘诀:变“堵”为 “疏”主题引领,活动涵托,使心育工作达到防患于未然。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实施“心理教育导师制”,即把一个班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分工承担,由各个科任教师分别承担几个学生的心育导师,以利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疏导。②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即针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的共性问题,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③开展主题月活动,即紧紧抓住当代中学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开放、民主等心理特征,每月突出一个活动主题,形成系列,异彩纷呈,以促使学生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心理特征,养成守纪、合群、自制、顽强等心理品质。④架设“学校——家庭”桥梁,即通过多种方式把心育环境的建设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不良心理行为得到很好的矫正。⑤建立心育档案,实行监督跟踪,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 指导和帮助,尽早地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出来。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的需求也就更高。可以说,心理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一条“高速公路”,它需要社会上的有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需要个人多一点辛勤耕耘,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⒈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⒉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庭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失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些困难、障碍、曲折、增强其自信,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⒊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政府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家长要提高认识,配合学校做好工作;使少年儿童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思想道德(或思想品德)的教育首先,要掌握新时期中小学生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从而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新时期的中小学生,他们所处的环境和70后甚至80后的教师是很不一样的。我们那一代人,思想都比较保守,视野也比较受到限制,所以我们一般都比较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90后的青少年则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知识更新加快,孩子们每天获得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也是良莠不分的。这些孩子的语气、衣着、发型和行为都可能会有些怪异,有些另类,比如说,他们敢叫胡锦涛为“胡哥、涛哥、涛涛”等,实际上我们那一代人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现在必须得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我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老师必须得加强学习,否则我们可能跟不上孩子的步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当教师的,要学会和新生代的孩子交朋友,和他们平等对话,不能老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否则他们会不买账的。要善待他们,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不能过于包容和放纵。第二、引导孩子们用好网络,而不要让他们沉溺于网络。我认为,网络应用得好,就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生活、提高,非常有用、有效。在紧张的学习中,网络可以提供给我们太多的方便,可以让我们进步的步伐走得更快。同时,网络也是个玩具,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者大有人在。所以,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网络,把它作为我们的工具加以应用,而不要把它作为玩具,玩物丧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孩子们沉溺于网络和游戏之中,荒废了学业,那就对不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关怀我们的老师,更会自毁大好前程,那太不值得了。

三、帮助孩子们树立责任感。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家庭环境优越,往往缺乏责任感。有些孩子只要父母服务,而不知感恩父母,关心和回报父母。对别人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家庭都没有责任心,又何谈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呢?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某人负责,对某事负责,只有养成了凡事负责的习惯,将来才会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四、教育孩子做有爱心的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弱点,但是,社会往往经常出现各种灾难、意外等,人总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何况社会到任何时候都存在贫富不均,总是存在弱势群体的。培养学生具有乐于助人的品德十分有意义。一个具有爱心的人总是乐善好施,充满活力,现实社会我们总是报怨人心不古,报怨物欲横流,好心人太少,热心人不多,人情冷漠。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必须要注入爱心的教育,教师必须要言行一致,为学生做好表率。

五、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但不要只是空洞的说教,最好能结合实际,利用鲜活的案例来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得到正确引导,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犯罪当然,新时期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个话题,是个很大的话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与家庭、社会紧密配合,而不能孤立地依靠学校。

3、关于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或人生观世界观(因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所以,选择怎么说都可以的)

一、注重交流,促进师生互为信任,增进情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 “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只有对本职工作无比热爱,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厚的感情;学生反过来才能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才能使学生从 “亲其师”,到“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我十分重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从细微之处入手,处处事事体贴他们,如感情上的亲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的关怀,尽量满足他们自尊需要。这样,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诚意,消除了他们的疑惧、自卑等心理障碍,融洽师生的感情,促使这些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行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的多与少、先知与后知的差别,没有人格上的差别。所以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密切交往是促进学习进步的一个强劲的因素。和学生能够交流沟通得像朋友一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会比较高,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是教学相长的境界。当然,学生所学的功课不可能每章每节都能和生活联系起来,但只要有联系的就会使学生学得亲切,感到学了有用,这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措施。从学生的感情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学习的信心,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时机,激发学习热情。赞美是人人都喜欢的,当我们赞美一个人的时候他必定会按照你所赞美的方向去做。只要我们多用赞美代替讥笑,多用鼓励代替嫉妒,只要我们多讲一句鼓励的话,就会给别人以极大的支持与鼓舞。所以、我们应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老师在他们获得每一点进步时,都应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树立自信。此外,还要注意到讲课时,要把他们放在主要的视线里,而且要多提问,多让他们演示,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样才不至于让心里产生自己是陪客,或以为被老师遗忘的心态。在个别 辅导时要主动接近学生,常常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怀,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5.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篇五

“教育是一向良心工程”是龙文的服务宗旨,要做到真正的“做

教育,做良心”并非说一句话那么容易。送到龙文来的每一个孩子,都要求我们用心对待。怎样才能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呢?我个人认为只有在了解学生实际的特点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做到“做教育,做良心”。下面就针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特点及教育策略作一简单分析。

一、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教育

五年级学生出现性成熟现象,尤其是女孩子。这同社会文化传播、营养改良、人文行为观念进步的刺激有直接关系。月经是普通女性都会遇到的生理现象,它是女性生理发育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一次重大转变。从调查情况看,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中根本不知道生理现象的几乎没有,但是对于初潮来临时怎么处理,却有不少学生表示恐慌,心中无数。说明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缺乏引导,应注意到孩子可能较早地出现的生理现象。此外,男女学生开始变声。一般要经过两三年时间才会稳定。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变声,什么时候结束,本人往往感觉不到。男女学生都有变声期,但是男生能比较明显地感觉到,女生几乎不等发现便悄悄地完成了变声期。变声期经常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不少学生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加上外接社会环境的影响,电脑的普及,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加上学生好奇心重,记忆接触不健康的信息,以至于耽误学业。家长要注意对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加以监控和引导,当然这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作为我们课外辅导行业,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适当的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

二、五年级学生能力发展、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

1.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家长应鼓励他出去玩耍。

2.五年级学生一般心理特点:

(1)竞争意识增强。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竞争中伤和气,容易过于疲劳。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增加身体锻炼。

(2)敬佩优秀同学。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3)自己组织团体活动。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可

以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不轻易解散。表现在课堂上也会有受他朋友影响,互传字条的现象,应注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他人,取长补短,与他人和谐相处,能辨别是非,不讲哥们义气。

(4)不轻信吹捧。五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6)自制力增强。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对孩子学习的教育要求是:

① 加强预习。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不管是几年级的学生都要强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紧跟老师的思路。

② 加强复习。由于现下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应该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平时多下功夫,才能在考试的时候轻松应对。

③ 接触自然、社会。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接触社会的另一

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三、教育策略

1.完整地做一件事。

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先易后难,彻底完成。如果不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会出现类似虎头蛇尾的做事习惯。要把将来成为什么人、应该怎么做、不准做什么这样的概念和想法隐含在行为中,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去体会。

2.开玩笑的引导。

五年级学生嘲弄人的“本事”增长很快。有一句俏皮话开头,后面就会层出不穷。这是学会开玩笑以后形成的一种语言习惯,引导好了,会形成许多幽默体裁的“作品”。五年级学生不仅会开别人的玩笑,而且对事情喜欢用“不正经”的语气描绘一番,自己创作笑话。有时很平常的一件事,到了他们那里则能渲染得天花乱坠。不过,由玩笑引出对他人的嘲弄就不值得提倡。要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开玩笑而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身体有缺陷,体胖或着装等。

3.应对偷窃行为

偷窃行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始出现。一般人们认为,偷窃行为与个人的贫穷有关,但是在学生中不是这样。从心理上分析,五年级学生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重要的心理基础。但同时,善于夸张,敢于冒险的个性也开始显露。除了心理原因之外,现实生活中 家

长和老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致使孩子见到什么新奇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某些家长纵容孩子贪小便宜,也容易诱发偷窃行为。

四、小结

为了达到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弥补班级授课制及家庭教育的不足,课外辅导机构,特别是一对一的课外辅导机构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应致力于对孩子学习技能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教育的主题应该集中在一个词语上:进取。

6.幼儿教育的特点教育方法 篇六

幼儿教育的特点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影响着儿童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形成,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幼儿教育的具体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给我国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年轻的父母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同时也为了让孩子能早点接触学校,适应学习环境,一般都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送他们入幼儿园。所以,幼儿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的特点,不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幼儿教育的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到社会接触的第一个环境。而幼儿在家里都是被宠着惯着的,因此个性非常明显。教师应首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行为方式及表达方式,然后用鼓励、赞美的方式去引导幼儿成长。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于一个强烈的认知阶段,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幼儿的模仿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发育。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语言和行为上都要积极地鼓励幼儿,注重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对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幼儿教育还要重视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智力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幼儿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幼儿教育不应太注重结果,应按照幼儿的喜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多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开拓他们的思维,而不能不顾幼儿的天性,只按照教师的想法来要求幼儿。幼儿教育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及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只有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积极地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为他们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幼儿教育的特点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现在幼儿入园年龄偏小,不能独立完成最基本的生活,衣食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从穿衣、吃饭等基本生活常识来引导、教育,让幼儿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在这个阶段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以此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实现幼儿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

二、当前幼儿教育的方法

当前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各类人才辈出,社会也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要想使幼儿教育更成功,方法最为重要。首先要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利用幼儿的模仿本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其次要进行必要的常识性教育,使幼儿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对事物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再次就是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配合。

1.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

幼儿的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性格,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他们的想法。只有让幼儿感到被尊重,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候我们感觉他们的行为怪异时,不应盲目地指责、批评他们,那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今后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呵护他们。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他们发表意见时,要耐心倾听;与他们交谈时可以蹲下来,与他们视线平行,同时说话的语气尽量温柔,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要鼓励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呵护和关爱;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幼儿模仿的本能

幼儿有模仿的本能,在教学时教师应好好利用幼儿的这一本能。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比如吃饭时,教师和幼儿一起吃,告诉他们用哪个手拿勺子,哪个手拿筷子,怎样拿筷子,一边说一边演示,再加上周围小朋友的影响,幼儿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学会跟大家一样的吃法,这样会让他们自己很有成就感。在玩耍的时候,教师要先告诉幼儿怎样是正确的,怎样避免受伤,通过引导,让幼儿找到玩耍的乐趣。幼儿除了模仿教师,周围的小朋友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不良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与教师的细心和耐心是分不开的。除了行为模仿外,就是语言模仿。语言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教师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时,要教导幼儿多用敬语,如谢谢、对不起等,这样对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幼儿爱模仿的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对幼儿还要进行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这是幼儿独立适应生活、认识世界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所以,进行常识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幼儿多认识周围的事物,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等,让幼儿多看、多学,教师多引导,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好处的。此外还要教幼儿文明礼貌方面的常识,如怎样与小朋友相处,对帮助自己的朋友要说谢谢等。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谈举止都要注意,有时很细微的动作被幼儿看到也可能会模仿。因此教师对自身言行的任何细节都不能忽略,要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多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的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赢在起跑线上。每位家长都希望幼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所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更为重要。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并将幼儿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幼儿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了幼儿能更好地成长,教师和家长都需要付出努力。

5.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年龄较小,接受知识的能力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这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挑战。但是,幼儿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对于知识兴趣,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兴趣的培养,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才是幼儿教育的真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设立的。幼儿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制定符合幼儿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使幼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必须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7.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篇七

自1987年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以来,许多国家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以下简称ESD)的探索与实践。2002年在第57届联合国大会上,日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英文简称DESD)议案,并于同年以第254号决议的形式获联大通过,决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牵头机构从2005—2014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ESD。2014年11月,由教科文组织和日本政府共同在日本举办“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全球性会议”,对各国完成十年计划的情况做全面总结。

面对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以国家战略或重大项目的形式来推进。作为议案的发起国,日本政府于2005年组建了包括内阁官房、文部科学省、外务省、环境省等9部委在内的ESD相关部委联席会议,负责教育计划的制定、推进及协调等。2006年该会议制订了《我国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实施计划》(以下简称《ESD实施计划》),提出了ESD的目标、日本国内重点推进的领域、实施的方针及策略。2008及2009年分别修订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学习指导纲要,2008年制定了振兴教育基本计划,将可持续发展写入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2011年根据各界反馈对《ESD实施计划》进行了修订,强调在全国各行各业继续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学校的示范作用以及进行基于新学习指导纲要原则的教育实践活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各实施主体的交流网络,使ESD“可视化”、“关联化”。[1]从日本国内的实施现状来看,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中小学为主要实施机构、以学校—社会合作为主要实施方式的模式。

二、日本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及现状

1.教育目标

在《ESD实施计划》中,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如下描述:“通过推进ESD,使每一个人关注自己与当代社会、国际社会和后代人的关系,使每一个人认识到应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社会,并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1]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通过课程来进行,为便于教师及学生更清晰地把握ESD的目标与课程的关系,日本国立政策教育研究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从ESD的视点将课程学习指导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指发现并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的相关问题,包括多样性、相互性、有限性、公平性、协同性及责任性等六大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具备批判性的思考能力,预测未来及制定计划的能力,多角度、综合思维的能力,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尊重“相互关联”的态度,积极参与的态度等七大能力。[2]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学校则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的要求,提出了分阶段的教育目标及学习方略。

2.学校参与现状

《ESD实施计划》提倡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以及政府机关都应实施ESD,但其中教育机构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学校教育,其效果可辐射至家庭、社区、企业乃至社会各阶层,由此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全国。[1]由于日本政府鼓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学校发挥示范作用,因此,自2008年颁布新的学习指导纲要后,合作学校的数量大幅增长。如表2所示,从1956年开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以来,至2006年的50年间,合作学校的数量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增长,但自2009年后就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其中以中小学为主,也有部分幼儿园及大学。为促进校际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ACCU)构建了合作学校交流平台,各合作学校可以在此平台分享各校的成果,加强合作与交流。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特点

ESD活动包含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首先,ESD不仅发生在教室里校园内,也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里。其次,不仅注重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技能的训练,还必须创造机会,引导、要求学生参与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5]因此,ESD重视体验与实践,要求教育者不能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采用重视体验、探究及实践的参与型教学方式。此外,ESD活动内容涉及众多学科,体现出跨学科的特征。《ESD实施计划》建议中小学不仅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基础教育、人权教育等与可持续发展各主题相关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用多种方法将各学科领域连接起来,进行综合的跨学科教育。[1]有鉴于此,日本中小学的ESD概括起来具备教学内容跨学科、教学对象覆盖全校、活动方式重联合、持续推进靠制度等特点。

1.利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跨学科教育

日本文部科学省从1998年起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立“综合学习时间”,作为与各学科并列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等的“生存能力”。在2008及2009年修订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3~6年级的“综合学习时间”为每学年70学时(每学时45分钟),初一为50学时、初二及初三为70学时(每学时50分钟)。高中没有按学年进行规定,课程时间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进行弹性设置,但要求毕业前需取得3~6学分即进行105~210学时的学习。[6]鉴于此,《ESD实施计划》建议中小学除了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跨学科的ESD活动。[1]因此,许多学校在制定综合学习时间教学计划时都纳入了ESD视点,努力寻找各学科与ESD的关联,进行跨学科教学。例如日本冈山县冈山市立津岛小学基于环境保持与保护以及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视点进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该校5年级ESD教学计划的主题为:低碳生活———地球变暖与我们的回答,教学学时共计三学期100学时(日本中小学多为三学期制),主要通过综合学习时间,整合语文、社会、品德、科学和家庭等课程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环境调查、“变废为宝”环保产品制作、参加所在学区的ESD活动等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孩子们的组织能力、调查能力、表达能力等。

2.覆盖全校、纵贯全程的综合教育

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一般要经历“自我认知—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等五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和行为、促进学生健全健康的品质不是一次教育活动能实现的,要通过多次往复、经历螺旋上升的过程。[7]因此,ESD活动应采取整体规划、全员参加、不间断进行的方式。例如静冈县袋井市立三川小学将该校的ESD命名为“三川学习”,项目时间跨度为6年,1~6年级都需进行此项目的学习及实践。学习内容与乡土教育紧密结合,利用综合学习时间和生活课程,设定了“我们的食物”、“我们的环境”、“福祉与健康”、“我们的家乡”等主题。该项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通过农业栽培、环境调查以及当地历史人物调查等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理解当地的生产、环境与历史文化,由此培养热爱故土、感恩自然的思想品质,有效提高孩子们的自信与心理素质。

3.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进行的协同教育

《ESD实施计划》要求:教育机构、NPO、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都应在工作中开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行动。为了促进各个实施主体的活动,需要推广ESD活动的“可视化”及“关联化”……各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应紧密结合当地相关人才及设施,各志愿者中心、NPO中心等要发挥协调及策划作用。[1]因为政府的提倡与支持,日本中小学开展ESD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校内校外合作进行的协同教育。除了社会教育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海洋馆、公民馆等)之外,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NPO及个人也积极为当地的中小学提供项目资源,合作开展ESD。例如东京都小笠原村立小笠原小学联合小笠原海洋中心,从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视点,组织学生开展绿海龟的孵化及放生活动,通过孵化、观测、解剖、放生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生命与自然的伟大及尊严,详见表3。

4.推进 ESD 的校内制度建设

为保证ESD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引导与支持,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同样不可或缺。由于日本公立中小学为保证教育公平,实行教师省内调动制度,每位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3~5年就必须调动至省内另一所学校。因此,为保证ESD活动的开展不因校长及教师的流动而中断,必须进行ESD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保障ESD的可持续进行。例如东京都江东区立八名川小学的制度建设包括以下三项内容。[3]第一,组建ESD研究推进委员会:委员由校长、副校长、各年级代表和科任代表各一名组成。第二,共享文件夹:在校内的计算机上建立共享文件夹,按年度输入各年级的所有实践资料,包括活动单元的指导方案、单元展开表、各课时教案、上课使用资料、给家长的信、课时工作表、学生的活动案例、学习过程的照片及录像、校内发表用的资料等。通过共享文件夹,使ESD活动能持续深入地进行。第三,制作ESD日历:每学年结束时,由各个年级做活动总结,并在该学年活动的基础上,制作下一年度的ESD日历,将ESD与各学科的联系及进展以日历方式呈现出来,以利于ESD活动的反思及延续。

四、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日本中小学尤其是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学校积累了许多良好的ESD案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是学生提高了对居住地的关心与热爱;其次,通过与校外机构及个人的交流活动,培养了交际能力,并开始思考自身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三,提高了家长及当地居民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也得到了相应的支持[8],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1.如何进行 ESD 评价

《ESD实施计划》提出,有必要对ESD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希望各实施主体在ESD活动的基础上,研究出合适的评价方式。[1]由于该计划并未给出确定的评价方式,因此各学校的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文部科学省的《新学习指导纲要》的四项评价指标(分别是:关心、上进心、态度,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技能,知识与理解)[9]或国家有关政策教育研究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设定的课程学习指导目标。多采用观察与工作表的评价方式,也有学校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档案袋评价、相互评价等方式。评价的时期多为期末或单元结束时,也有学校采取年度评价或随堂评价甚至不评价。因此,许多一线教师反映,评价标准不统一,教师难以把握,使教育活动产生混乱,影响ESD的持续开展。[8]

2.如何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

由于ESD并非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以及利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跨学科的整合,且ESD重视体验与实践,开展地点并不局限于校园内,因此,如何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面临校内沟通及校外协调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校内是否具备顺畅的沟通体制。开展ESD活动,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活动,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保持沟通,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这不仅导致教师工作的时间及强度增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求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横向沟通,以利于提高教师对ESD的理解,增强开展ESD活动的动机及热情。第二,与校外机构是否能保持顺畅的协调。学校需要向校外合作机构说明开展ESD的目的,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支持与帮助,以及如何协调学校与校外机构的时间安排,如何确保足够的经费来进行ESD实践活动等等。[10]

3.如何挖掘本地资源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认为,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实现教育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成教育促进全社会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该计划特别强调ESD应该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的作用,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使国际计划与本土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际实施计划》的本土化。[11]由于各地拥有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ESD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当地情况来开发。但是,ESD的本土化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别的学校的良好案例不一定就能成为本地学校的样板。那些地处优良自然环境或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学校,相对来说ESD的开展就要容易一些。例如日本作为ESD示范学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学校,几乎都位于沿海、山林地带以及有世界遗产等自然及人文环境优越的地区,而大城市中心则较少。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开发挖掘ESD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大多数城市中心学校面临的问题。

4.如何理解 ESD 与各学科的关系

《新学习指导纲要》在中小学几乎所有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里都写入了ESD相关内容,但ESD与原来的教学活动如何关联,或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ESD价值观的渗透,依然是教育一线的难题。例如日本中小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进行环境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已经进入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虽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指出ESD不能等同于环境教育,但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困惑,如ESD究竟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还是环境教育是ESD的一部分,抑或ESD是环境教育的发展版等等。从日本目前的ESD研究来看,实践研究居多,理论研究较少[12],尤其在各学科教育与ESD的联系与区别方面,理解和操作因人因校而异。因此,如何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使ESD在教育实践中“可视化”、与各学科“关联化”,是各学校及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启示

我国的ESD是从环境教育逐步演化而来的[13],自1998年起进入大规模推进阶段。2010年,ESD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成为新时期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目前全国有1000多所学校加入了中国ESD项目成员学校的行列,ESD在各地区与学校中产生了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学校课程与教育教学模式、普及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逐步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建设节能减排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效果,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社会各界的良好评价。但是,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在有效推动学生出现变化、进而对周边社区、家庭产生良好的辐射与示范性影响的案例为数不多。[14]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探究与体验活动,面临课时安排、安全与经费、校外机构的合作以及家长支持与否等困难。我国与日本的国情有很大差异,但在进行ESD方面,日本中小学的经验还是很有参考价值。

1.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 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15]作为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缺少长期、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导致课程开设缺乏整体性、全面性和衔接性,在开展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16]且课时开设不足、随意挪为他用的现象并非少见,与教育部建议的“体验探究”、“亲身实践”的开课初衷相去甚远。国家设立综合课程的目的就在于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如何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开展ESD活动,既能满足ESD跨学科渗透的特点,也符合ESD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在这点上,日本中小学利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ESD的经验值得借鉴。有了课程时间的保证,还需要有目标明确以及内容翔实的教学计划,才能使得ESD从一阵风似地走过场类型转变为具备持续性及稳定性的常规教育活动。

2.扩大 ESD 的范围

与日本示范学校相反,我国的ESD项目示范学校多集中在北京等大城市,ESD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都局限于一些大城市中的重点学校,但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是全国范围的。只有从小学、中学开始进行ESD,才有利于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可持续发展知识、思想与能力素质的专门人才与劳动者队伍,以形成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质人力资源基础。[14]尤其是乡镇学校一般来说规模较小,校园环境较差,居民对自身的认同以及对居住地的认可度较低,但同时也拥有当地独特的自然及人文资源,这些资源无论是好是坏,都可以成为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资料来源。例如日本东北地区因地震海啸频发,就把防灾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纳入了ESD活动,称其为“负向资源”。此外,日本ESD示范学校几乎都位于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除了自然资源条件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些地区大多面临因少子高龄化而引发的家庭教育水平下降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理想寄托于学校,从而推动了ESD示范学校的发展。[17]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不一,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ESD,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ESD的受益者,也成为ESD的参与者。

3.积极寻找校外资源

虽然日本的学校也面临与校外机构协调困难的问题,但多数是时间上的协调,并不意味着校外不支持,由于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校外机构尤其是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质的部门在与学校联合开展ESD活动上是很有热情的。对我国的许多公益机构来说,与中小学联合开展ESD正好是发挥其社会责任的绝佳机会,因此,学校以及校外机构都应该努力寻找对接的渠道,建立合作伙伴网络,营造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教育氛围。

摘要:日本中小学作为该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为利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跨学科教育,教育对象覆盖全校,教学方式注重体验与探究,教学活动注重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并进行学校制度建设,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何进行教育评价、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各学科的关联等。我国也在大规模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日本的教育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8.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 篇八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艺术感受;特点;教学方法

在形象可感的色彩和形状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生动的图片及直观的画面小学美术教育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从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分析,美术课程的开展应当建立在必要的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之上,从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角度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更好地实现德育与美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有效结合。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渐趋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今后的思维意识及能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小学美术教育从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多方面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1.审美教育的渗透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目的,基于美育教育基础之上的美术课程开展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教育特征,同时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观念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德育与美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还体现出自身综合学科的教育特点,将美术教育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2.趋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物质原料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呈现方式,其中关于物体空间及面积的描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实施,因此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成为了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广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并赋予美更多的艺术内涵,这对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影响深远。

3.特殊的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本身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探知欲望促使下他们能够积极发掘身边事物的特点,然而在真实和虚幻之中他们一般很难辨清,注意力极易分散。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容易和乐于跳出现有学习模块的束缚,将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因而对于视觉艺术本身也有着强烈的内心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小学美术教育在迎合不同阶段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在专业师资力量训练方面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在学科知识融合方面也形成了一定学科关联,文学、舞蹈等学科的融入对于加深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极为有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促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特定学习氛围下促进自身审美意识与创造意识的发展。社会生活与美术课程的结合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对于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积极影响。

2.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

小学美术课程的一般教学步骤表现为先讲后画,这一教学模式在当前美术教育中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教师可以边讲边画甚至是先画后讲,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内容掌握情况来决定。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在实践研究能力培养方面也大有裨益。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外出写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至关重要。

3.多媒体教具的辅助

多媒体教具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出现已屡见不鲜,这对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也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如何开展多媒体美术教学的问题探讨方面还需要诸多斟酌。我们可以将网络教学视频或是优秀儿童美术作品在课程中呈现给学生,或是通过网络教学指导来提升学生对图画的整体感知。此外,感受画面的情感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对学生思维意识的拓展极为有利。

4.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差异也是需要在小学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视的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形成,这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影响深远。传统模仿式教学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绘画天性被抹杀,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师生之间融洽平等关系的构建是极为重要的,这对美术教学的实施效果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基本认知规律考虑,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趋势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美术教学需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征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呈现方式,尽可能体现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真正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环境的创设也应符合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在积极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M].李蒙丝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张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于晓红(1985.11.05-),女,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人。工作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七小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学历:本科;职称:小教一级。

上一篇: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下一篇:艺术团换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