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2025-01-22

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精选8篇)

1.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篇一

小学生好句摘抄大全 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春光明媚 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春是活泼的、春是狂热的、春是姿意生长的、春是年青旺盛的。春天到处是人们辛勤的影子,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播种着他们的坚定的信念和永远不变的希望,播种着真执的情和无私的爱。没有春的万紫千红?哪来秋的硕果累累? 春夜沉思 春天的夜晚,淡月笼纱,娉娉婷婷。

春天来的好快,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开的灿烂多姿,一切沐浴着春晨的曙光,在春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

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

春天在哪儿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

春雨和着春雷、随着春风、淅淅沥沥飘来。春雨如丝、如雾、如烟、如潮。透着这缕缕蚕丝,世界的万物如同淡淡、蒙蒙的写意画,忽隐忽现。

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到处是郊游踏青的人群,有老年人的慈爱满意,有情人的欢乐开怀,有孩子的天真笑容。恍忽间明白:春光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

禾苗叶子晒得起卷子,失掉嫩绿的光泽,又没有一点风,人走在两边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简直闷热得浑身流汗,气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谁也不愿出来了。

苦重而炎热的空气仿佛停滞了;火热的脸愁苦地等候着风,但是风不来。

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夹在柳树中间的桃树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绿的柳,红的花,真是美极了!

路旁边浪似地滚着高高低低的黄土。太阳给埋在黄土里,发着肉红色。可是太阳还烧得怪起劲的,把他们的皮肉烧得变成紫黑色,似乎还闻得到一股焦味儿。

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

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子,像是一条流水,日日夜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的流着。

南方的八月间,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起来。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清澈的空气使大地广漠无垠,把它无限地扩展开去。一切都在往远方同去,而且在召唤人们也到大地的蓝色边沿上去。

清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微风吹来,一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

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杉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着天色闪闪发亮,你说春天还会远。

生物在春晨中醒来,展示着生命的可贵、诱人。春晨点染心中的希望,激发着人生的热情。

太阳刚露脸的时候,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雾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地扑在我的脸上,钻进我的鼻子。

太阳在蓝得发暗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着;在我们对面的岸上是一片黄橙橙的燕麦田,有些地方长出苦艾来,竟连一根麦穗都不动摇一下。

我喜欢春雨,不光喜欢它换来的雨后春笋的英姿,更喜欢的是:踏进这淡蓝色的烟雨,在这雨季,你为我撑出的一片无雨的天地。

午后的阳光,太强烈了,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暗地发出微小的声音。

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蓝天。

炎炎的太阳,高悬在世界的当空。红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地面着火了,反射出油一般在沸煎的火焰来。蒸腾,窒塞,酷烈,奇闷,简直要使人们底细胞与纤维,由颤抖而炸裂了。

夜,太静了,而且月光又像朦胧的银纱织出的雾一样,在树叶上,廊柱上,藤椅的扶手上,人的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海似乎也睡着了,我听到轻柔的浪花拍在沙滩上的微语。

(责任编辑:薛琳)

2.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篇二

关键词:色彩词,描绘,真实感,心理,情感

据萧红回忆, 鲁迅曾就衣服的“配色”发表过如下意见:“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 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 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 红上衣要配红裙子, 不然就是黑裙子, 咖啡色的就不行了, 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 上边穿一件紫上衣, 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鲁迅还告诉萧红, 他在日本读书时, 曾读过论及色彩学的美学书籍。通读鲁迅的《呐喊》、《彷徨》, 我们会发现, 鲁迅很成功地把他的色彩学知识融入他的小说世界, 他不仅仅用色彩词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 并且成功地运用于环境描写, 特别是自然景物, 虽然在《呐喊》、《彷徨》中几乎没有纯粹的自然景物描写, 几乎都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但由于鲁迅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来创作小说的, 因此, 对于作品中的自然景物, 作者是尊重自然本身进行描绘的。现在我们就从此角度切入, 来具体深入分析一下色彩词在作品的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自然景物描写, 也称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中某些具体地点﹑地理形势﹑季节气候﹑风景特点﹑山川草木﹑建筑设置的描写。在《呐喊》《彷徨》中色彩词在自然环境描写中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 能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自然景物本身就是充满了色彩的, 色彩美是自然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因此, “在文学创作时, 作家总是运用色彩词把自然景物的摇曳多姿﹑绚丽多彩生动地勾画出来。”由于地域、气候等的不同, 会造成自然景色色彩的明显的差异。作者在《呐喊》、《彷徨》中进行描写时凭借敏锐的观察和色彩感受能力, 准确地把握住自然景物的色彩特点运用色彩词把它的色彩生动而逼真的描画了出来。比如都是写天色, 请看下面三句描写:

秋天的后半夜, 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药》

上面是铅色的天, 白皑皑的绝无精采, 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在酒楼上》

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第一句话用“乌蓝”这个色彩词来描绘在这个特定的季节秋季、这个特定时间段“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的“后半夜”里的天色, 精确而逼真!第二句话用“铅色”表现出了冬季阴沉且有微雪飞舞的天色的特征, 第三句话用色彩词“苍黄”准确地抓住了当时天气阴晦的特征。同样写天色,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色彩词, 把不同的季节、天气的特征做了精确的描绘, 逼真地再现了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同时, 自然景色是有活力和生命的, 就是说他们始终处于运动的过程, 会呈现出无穷无尽的色彩变化。《呐喊》《彷徨》中的描写素以精炼著称, 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中国旧戏上, 没有背景, 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 只要主要的几个人 (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 , 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 这方法是适宜的, 所以我不去写风月, 对话也绝不说到一大篇。”对人物描写尚且如此,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惜墨如金, 但往往能只用几个色彩词, 就把自然景物的运动变化表现出来, 可谓神来之笔!如下面的两句描写:

银白的曙光又渐渐显出绯红, 太阳光接着照到屋脊。

———《明天》

临河的土场上, 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 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 几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风波》

第一句话从太阳色彩发生的从“银白”到“绯红”变化, 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也表现出了单四嫂子在失去宝儿之后迷茫、麻木的精神状态。第二句话通过不同事物、不同色彩的转换, 写出自然环境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悄然变化。两句话都通过色彩的变化, 微妙地展示出自然景色的动态美。

二.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是作品的典型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能够服务于人物心理情绪。

绘景敷色, 不只是景物色彩的客观描写, 它还包含着人物的心理因素和情绪色彩。王国维说:“境非独谓物也”, “物皆著我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也是说, 在小说作品里, 景物的自然色彩往往是同人物的心理﹑情绪色彩相互渗透的。“从美学角度来说, 就是所谓‘移情作用’。人的主观情绪能移注于体外景物, 使之本来只有物理性 (如客观颜色) 的景色, 还会带上某种人为的感性色彩, 从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绪。”在《呐喊》﹑《彷徨》中作者是通过自然环境的色彩描写来反映出人物特定的思想性格的, 因为人物的心境、感情不同, 对环境的色彩感受也大不一样。如下面的一段话:

他说着, 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 但跨进里面的时候, 便不见了白光的影踪, 只有莽苍苍的一间旧房, 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爽然的站着, 慢慢的再定睛, 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 这回更广大, 比硫黄火更白净, 比朝雾根霏微, 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月光》

常人眼中普普通通的月光, 在陈士成的眼中却发生如此奇异的变化, 变的比“黄火更白净”, 反映出陈士成在落榜后精神心理的严重扭曲, 也深刻揭示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残酷摧残。

三.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 能够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色彩一方面作用于人的心理和情感, 因而在人的心灵上留下痕迹;另一方面, “色彩又经过人的心理、情感的折光而被诗化、艺术化, 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体验, 是与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密切地联系着的。”所以, 在文学作品中, 情和景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家多以景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诗词如此, 小说、散文也是如此。因此,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色彩及其变化, 是作家传达思想感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手法。如《社戏》中的这一段精彩自然景物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在鲁迅直面人生﹑揭示社会病态的作品中, 这段用色彩词描绘的充满乡土气息﹑令人神往的自然景物描写实属罕见, 作者先从嗅觉写起, 写岸边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 然后转入视觉, 用“月色”﹑“淡黑”﹑“铁”几个充满色彩的词语为我们描绘出一副富有动态色彩美的画面, 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有时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色彩和人物的色彩的对比, 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如在《故乡》中有这样两段自然景色的描写:

⑴这时候, 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边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尽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⑵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 这我知道, 在海边种地的人, 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

在⑴中描写“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作者用浓墨重彩描写了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挂着“金黄的圆月”, “海边的沙地”上还种着“碧绿的西瓜”, 作者又这么鲜艳和明丽的色彩来勾勒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 从而来衬托人物的美好形象, 那时的闰土在“我”心中是个小英雄。但在⑵中, 作者用“紫色”、“灰黄”、“通红”这几个色彩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描绘, 表现了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生活的麻木。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 可以清楚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对造成人民精神麻木的黑暗社会的沉痛批判。

参考文献

⑴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 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8 8年版⑷。

⑵《鲁迅全集》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年版。

⑶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6年版。

⑷吴篮铃:《小说言语美学》, 1 9 9 6年版。

3.景物描写的技巧 篇三

【关键词】景物描写 指导 技巧 学生 七年级

结合初一的教材,分析和学习经典的课文,从课文中归纳如下的技巧,以便学生掌握和应用。

一、景物描写的前提——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景物的美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有描写景物的冲动和激情,才能把景物描写好。有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必须具有一双发现大自然之美的慧眼。大自然是美丽的,美中有“格”,有品格,有性格。春的灿烂,夏的热烈,秋的萧瑟,冬的凛冽,春夏秋冬各有其美;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要、黄山的秀奇、大海的汹涌澎湃、沙漠的浩瀚广阔等等各有其美;松的坚忍、竹的坚贞、梅的坚强、菊的高雅、荷的高洁、兰的高贵等等各有其格,那“石缝间”的小草、小花,那“峭壁上”的黄桷树,无不诠释着生命的坚强……

二、景物描写的第一要做——学会观察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自然景物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切的景物都以不同的客观存在。教师应教会学生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以前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会说作者抓住了百草园春夏秋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你看:菜畦是“碧绿”的,皂荚树是“高大”的,石井栏是“光滑”的,桑葚是“紫红”的,黄蜂是“肥胖”的,云雀是“轻捷”的,何首乌的根式“臃肿”的,这些修饰语都是抓住了景物的固有特征的。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 弄糟。”我们还必须教会学生会用眼:平视观察与仰视观察和俯视观察法,所得到的景物特征不一样;远看与近看的效果不一样;四季的改变与早晚的变化不一样;天气的阴晴冷暖甚至光线的变化都会使景物表现不一样。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强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三、景物描写的清晰层次——按照顺序写景物

有顺序才能条理清楚,常用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的景物描写就很巧妙的融进了这两种顺序,时间上包含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空间上从低到高的静物,从高到低的动物,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同样,只有在观景时注意景物的时间性,所写景物才真实可信;只有注意了景物的空间性,所写景物才会有美感和立体感。两者交错使用会使所写的景物更有立体感、画面感。

四、景物描写要融进自我——调动感官写景

我们要充分调动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去体味观察景物时获得的感受。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色、声、味、态,所写景物才会更加生动。譬如《春》中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就是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的;“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则是从嗅觉的角度去体验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木桶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悦耳动听,这样将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五、景物描写要有韵味——运用联想写景物

好的文章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同好的音乐因为有了联想和想象而让人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同好的画卷因为有了联想和想象而讓人产生“目尽尺幅,神驰千里”的意趣。《春》中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就是有眼前色彩艳丽的满树春花联想到秋实,让人自然地想象出果实挂满枝头,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场景多么让人陶醉呀。这就是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六、景物描写要生动形象——运用修辞写景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反复、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有情有感。同样是《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两句把拟人、比喻和排比三种修辞手法用在一起,写出了春花之多,花色之艳,展现出竞相开放、百花争艳的热闹场面。像这样的句子,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比比皆是,多让学生体味,会品出其中的妙处的。

七、景物描写要委婉含蓄——侧面烘托写景

学过了贾平凹的《风雨》一文,学生们理解了含蓄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侧面烘托法。只是要教给学生的是,准确的选择用来烘托的事物,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植物,还可以是人。另外,好要注意动静结合写景物。只写静景,容易使文章呆滞;只写动静,又会使文章失却稳定,两者结合,会使文章更有情趣。

具体的指导中,精读教材中的经典段落,赏析理解,然后要求从课外阅读与积累中摘录精美段落,进行赏析,分享,以加深印象。一次写景只可要求学生二三种方法即可,字数在二百字左右,要的是循序渐进。

结语

4.描写自然景物的成语 篇四

2、遮天蔽日,漫无边际,滴水成冰,繁花似锦

3、倒海翻江,烟波浩渺,凄风苦雨,浩如烟海

4、花枝招展,苍翠欲滴,汪洋大海,含苑欲放

5、风平浪静,风吹雨打,风雨交加,风和日丽

6、姹紫嫣红,莺歌燕舞,晓风残月,倾盆大雨

7、清风明月,落英缤纷,落花流水,晴空万里

8、浩浩荡荡,海阔天空,浮云蔽日,浮光掠影

9、层峦叠嶂,春光明媚,春华秋实,春和景明

10、山明水秀,山重水复,山高水长,大雨滂沱

11、一泻千里,一望无际,千山万水,千岩万壑

12、沃野千里,汹涌澎湃,彤云密布,穷乡僻壤

13、春寒料峭,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意阑珊

14、荆棘丛生,草长莺飞,荒无人烟,柳暗花明

15、万紫千红,天昏地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5.描写自然景物的语段 篇五

描写雨景: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滴像百万大军从天而降,滂沱大雨铺天盖地!雨像疯狂的野兽,带着巨大的怒吼声,不顾一切宣泄着!

雨更大了,房顶上,街道上,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宛如缥缈的白纱.这时一阵风猛刮过来,那白纱袅袅地飘去,雨点斜打在街面的积水上,激起朵朵水花.

渐渐地,渐渐地,哗哗地下着,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瀑布,猛地向大地扑去,简直就是向大地进攻.最后雨水疯狂地涌入人间,颇有排山倒海之势.窗户被雨点打得叭叭直响.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白茫茫的雨中.

描写雷电:

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转眼间云朵滚滚向东涌去,狂风不停地呼啸而来.随后一道闪电,天空被劈成两半,撕心裂肺的雷声响了起来,不一会儿天空就乌云密布,好象披上了一件黑纱袍.

突然,混沌的黑压压的天际裂开了,露出了不规则的几组线条,无比强烈的光从线条里闪射出来,伴随着令人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为狂风暴雨呐喊助威.风狂雨暴,电闪雷鸣,搅得地动山摇! 十分钟过去,雷电停了,风也收敛了一些,视野又清晰了起来.

突然,头顶的天空中一道耀眼的、惊人的`闪光冲破了黑暗,把天幕划开了一条银蛇般的裂口,紧接着一声霹雳,震得地动山摇.

突然,从积满雨滴的云层里,从天地连接的缝隙中,发出了一声巨响——“轰隆隆”!这是第一声春雷,它打破了冬的沉寂,像一只正在爆炸的大球,在人们的头顶上滚动着.

描写月色:

宁静的夏夜月朗风清,总是能给我一种清逸娴静的感觉.明净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倾洒,清光流泻,意蕴宁融.月色柔和而透明,轻盈而飘逸.

我喜欢借月色沉淀心情,如水月色,可饮.推开窗户,任月色静静流泻在肌肤上,轻盈飘逸的韵致,清新蕴涵的情调自然流淌在心际.月华如练,心情在月色中变的清朗而柔软,恍然间生命中的种种感动和美丽灵动浮若.

描写雪景:

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早晨,推开门看,地上已有淡淡的、薄薄的积雪了.刚开始,只有星星点点的雪粒儿随风飘落.不一会儿,大片大片的雪花,便从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下来.没多久,大地上就变得白茫茫的.美丽的六角形雪花在空中飘飞着、狂舞着,给远近的树木、山川和房屋,都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洁白的棉袄.向远处望去,嗬!整个大地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世界.

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又像连绵不断的帏幕,往地上直落,同时返出回光.雪,盖满了屋顶,马路,压断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溶成了白色的一体.你要是在路上行走,不一会儿,就会成为一个活雪人.

描写风:

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五月的微风,飘着道边槐花的清芬,轻轻地吹拂着路人的面颊与发鬓,吹拂着人们的胸襟,温柔的慰抚,有如慈母的双手.

三月睛朗的午后,空气真是融和得很,温暖的微风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酝酿出来的,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醉意,使人感受着了怪适意不过,同时又像昏昏迷迷的想向空间搂抱过去的样子

太阳刚露脸的时候,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雾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地扑在我的脸上,钻进我的鼻子.

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五月的微风,飘着道边槐花的清芬,轻轻地吹拂着路人的面颊与发鬓,吹拂着人们的胸襟,温柔的慰抚,有如慈母的双手.

6.描写大自然景物的词语 篇六

1、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2、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3、水木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4、听风听水: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5、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6、碧空如洗:碧空:浅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

7、未能免俗: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8、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

9、春色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10、新亭对泣: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11、红装素裹:红装:妇女的红色装饰;素裹:淡雅装束。指妇女艳丽和淡雅装束。用以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

12、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13、千岩竞秀:岩:山崖;竞:竞赛。重山叠岭的风景好象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丽。

14、旖旎风光:旖旎:柔和美丽。柔和而美丽的韵致风采或自然风景。

15、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16、满园春色: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地景色。比喻欣欣向荣地景象。

17、寻幽探胜: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地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地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18、含有山水:千山万水跋山涉水山光水色山明水秀山高水长山高水低穷山恶水水秀山明。

19、丹桂飘香:原指桂树开花,香飘到十里外。现在形容某件事物出名,人人皆知。

20、水色山光: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21、江山之助:江山:山水风景;助:帮助。自然景色地帮助。形容清雅、拔俗地诗文、绘画都借助于自然山水地熏陶感染。

22、湖光山色:湖地风光,山地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23、自然景观:冰消雪融风和日丽山光水色草长莺飞山明水秀明月清风奇花异草鸟语花香。

24、蔚为大观:蔚:茂盛;大观:盛大地景象。发展成为盛大壮观地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地印象。

25、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地著名地方

26、霞蔚云蒸:喻景物绚烂缛丽。

27、一泻千里: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28、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29、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30、如花似锦:锦:有彩色花纹地丝织品。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

31、歌莺舞燕: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32、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地锦缎。许多色彩纷繁地鲜花,好象富丽多彩地锦缎。形容美好地景色和美好地事物。

33、浩瀚如烟: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34、冰消雪融:像冰一样消融,像雪一样熔化。比喻事物彻底崩溃消失。也用来描写初春的景色。

35、明月清风: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36、描写景色:万紫千红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碧千里翠色*流翠色*滴五彩缤纷五光十色。

37、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38、浪蝶狂蜂:轻狂的蜂蝶。比喻轻狂的男子。

39、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40、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41、水软山温:形容景色幽雅。

42、无边风月: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43、粉妆玉砌:用白*装饰,用白玉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肤白嫩。

44、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45、山川米聚: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46、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47、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指各种色彩艳丽的花。

48、天开图画:上天展示出来的图画。形容秀丽的自然景色。

49、山光水色: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50、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51、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52、晴空万里:晴空:晴朗的天空。形容天空晴朗,没有一点云彩;也形容一个人的心理。

53、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54、柳烟花雾: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

55、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56、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地景色。

57、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58、分外妖娆: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特别艳丽。

59、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地美好景象。

60、山情水意:形容山水地自然景色使人产生地情感兴致。

61、眼开眉展:形容极度高兴。

62、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地山岭。

63、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地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地繁荣景象。

64、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地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65、悬崖峭壁:峭壁:陡直地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66、名山胜川:风景优美地著名河山。

67、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68、杀风景损:坏美好地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地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地事物。

69、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70、引人入胜: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71、一望无际: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72、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地事物。

73、奇花异草:原意是指希奇少见地花草。也比喻美妙地文章作品等。

74、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75、大块文章: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76、作如是观: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77、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

78、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79、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80、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81、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82、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83、碧空如洗:碧空:浅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

84、一川风月:川山间平地。一片风景优美的天地。

85、高出云表:高高直立,伸入云端。形容山峰或建筑物等高峻挺拔。

86、莺啼燕语: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87、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88、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89、波澜壮阔:形容大海壮观,一望无际。

90、红装素裹:指衣着淡雅的妇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

91、游目骋观:纵目观望,尽览景物。

92、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93、双柑斗酒:比喻春天游玩胜景。

94、歌莺舞燕: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95、水送山迎:玩赏风景,寄情山水。也指旅途绵长。

96、旖旎风光:旖旎:柔和美丽。柔和而美丽的韵致风采或自然风景。

97、山辉川媚:辉光辉;媚美好。形容风景非常优美。

98、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99、分外妖娆: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100、孤峰突起:单独的一座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101、山容水态:山与水的姿态和面貌。比喻山水风光景色。

102、嘲风弄月: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103、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104、水碧山青: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105、重岩叠嶂:嶂是屏障之意,指的是重重叠叠的岩石直立的像屏障一样。

106、连云叠嶂:山峰高耸入云,重叠连绵。

107、东南形胜:形胜地理条件优越。指东南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108、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09、良时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110、高耸入云: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111、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112、背山起楼: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113、百花凋零:百:表示多;凋零:凋残衰落。各种各样的鲜花都凋残衰落了。形容秋霜严酷,触目伤怀的情景。

114、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115、山高路陡: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116、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117、鸟语花香:鸟唱着歌儿,花飘着清香;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118、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119、三山二水:三山:护国山,位于南京西南,以有三峰得名;二水:白鹭洲,位于长江之中,分江面为二。泛指南京的山水。

120、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121、放情丘壑:谓纵情游山玩水,不以世务为念。丘壑,泛指山水。

122、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123、水秀山明:形容山水清丽,风景优美。

124、云雾迷蒙: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云雾笼罩,使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125、鱼游濠上: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126、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127、雪月风花:①代指四时景色。②比喻男女情事。

128、泉石之乐:泉石:指山水:泉石名胜之处;乐:乐趣。比喻生活在山水园林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129、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130、色彩明丽:许多的美丽颜色,非常明丽,好看。

131、姚黄魏紫: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

132、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着名河山。

133、真山真水:形容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

134、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135、路转峰回: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136、云兴霞蔚: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137、安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138、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139、桂子飘香: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140、落花流水:①落下的花随流水漂去。形容暮春景色衰败。②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141、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142、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出处:鲁迅《述香港恭祝圣诞》:“金风送爽,凉露惊秋。”

143、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144、拔地而起: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

145、绿肥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瘦:花渐凋谢。形容暮春时节花稀而叶盛的景象。

146、绿意盎然: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147、流水桃花: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148、山情水意:形容山水的自然景色使人产生的情感兴致。

149、水木明瑟:瑟洁净鲜明的样子。形容风景清爽洁净。

150、游山玩水: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151、青山绿水:青的山,绿的水,泛称美好山河。

152、大杀风景:意思是损害景物,破坏人的兴致。今泛称败人兴致为大杀风景。

153、霞蔚云蒸:喻景物绚烂缛丽。

154、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155、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156、大块文章: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157、波涛汹涌: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158、春风雨露:像春天的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159、青山碧水:青色的山,绿色的水,形容秀丽的景色。

160、良宵美景:美好的夜晚和景色。亦作良宵好景。

161、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162、秀色可餐: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

163、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164、飞沙走石: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165、苍翠欲滴:苍翠:深绿。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仿佛饱含水份一样。

166、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花凋谢。形容暮春景色。出处:宋吴礼文《桃源忆故人暮春》词:画桥流水飞花舞,柳外斜风细雨。红瘦绿肥春暮,肠断桃源路。

167、柳绿花红: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

168、暗香疏影:暗香:清幽的香气;疏影:稀疏的枝影。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169、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170、满园春色: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出处: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71、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172、汹涌澎湃: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173、层峦叠嶂: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174、莺歌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175、泉石膏肓:泉石:指山水;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据说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比喻嗜好山水成癖。

176、临水登山: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177、林寒涧肃: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178、斑驳陆离:斑驳:色彩杂乱;陆离: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

179、奇山异水:不同一般的,奇异的山水。

7.《荷花淀》景物描写的教学 篇七

现在以《荷花淀》中开头三段描写为例, 谈一谈“读写结合”原则的运用。

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月色中的水乡景色

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三段描写眼前实景的句子, 然后加之分析。通过点拨, 让学生感受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特点:

1.作者从天上的皓月清辉写到地下的千里水乡, 既有面上的描写, 又有点上 (院子里) 的描写, 这样在读者面前就展开了一幅宁静秀丽的千里水乡的立体画面。

2.作者还注意用色彩点染, 荷花淀“一片银白世界”。

3.由视觉写到嗅觉,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通过上述分析, 学生自然感受到应该如何对景物进行观察与描写。

比较这篇小说景物描写与《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学生很快发现, 两篇课文都是写月下荷塘或荷淀的, 而且《荷塘月色》也具有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学生也很容易发现二者的明显不同点:《荷塘月色》浓墨重彩, 《荷花淀》简洁朴素。我又提示“两篇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于是学生发现:《荷塘月色》文学色彩浓, 《荷花淀》语言质朴, 多用口语, 文字较俗。

这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上述不同”, 学生能分析到“人物心境不同”, 显然, 学生只分析到了“表”。经过引导, 学生就会明白, 《荷塘月色》的景物观察者是朱自清, 而《荷花淀》的景物观察者却不是孙犁, 而是“水生嫂”。“水生嫂”自然不会有“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感受。

通过上述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一些原则或者规律:景物或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所以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有时还要能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如第一句中“干净得很”, 这“干净”就侧面说明了水生嫂“勤劳”的性格特征。

我又引导学生:“我们在写一篇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时, 是否可以浓墨重彩?”学生回答:“能, 因为我们可以是景物的观察者。”

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和谐与统一

我引导学生:“在这秀丽、宁静、温馨的景物中, 如果这时出场的是水生的爹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好, 水生嫂的出现, 一方面是情节的需要, 另一方面能与景物描写所提供的背景和谐统一, 否则即使是一群青年妇女出场也会打破这温馨与宁静的气氛。”

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学生能分析到, 这一段插入的叙述与描写, 写出了白洋淀的美丽富饶。

于是进一步点拨:难道没有表现家乡人民的什么性格特点吗?文章中的“大家争着买:好席子, 白洋淀席!”能说明什么?学生终于分析出这一段还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聪慧。

通过进一步的引导, 学生认识到:如此美丽富饶的白洋淀, 人民一定会拿起枪, 保卫家乡。这样, 这段景物描写还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铺垫。

全面总结景物描写的原则与规律 (略) 布置作业

为了能使阅读能力转化成为写作能力,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仿照第二段的句式写一段不超过二百字的文字, 描述家乡的风物或特产, 要求既要写出家乡的富饶, 又要表现家乡人民的勤劳与聪慧。

8.《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 篇八

例一:“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镜子一样平”突出的是阳光照耀下的淀水的“平”与“亮”,而“蓝天一样清”则强调淀水的“清”,是“水天一色”。“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衬托的是水之“清”。这样巧妙地寓情于景,不仅强化了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而且还通过暗示鬼子的愚蠢来赞扬他的智勇双全。本来,按照常理,在这样的地方,稍微细心一点的人,是不难发现水中枯木桩子上系着钩子的。但鬼子一则为老头子的举动所迷惑,二则为新鲜的莲蓬所诱惑,一个个成了笨头笨脑的蠢猪。敌人的愚蠢正反衬了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例二:“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这是老头子为受伤的大女孩报仇后,“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为什么鲜嫩的芦花在他眼里显得格外地美丽?这是由老头子杀敌解恨之后内心萌发的轻松、愉快的情绪所决定的。

例三:课文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属于多项描写。对于多项描写,应该以先分后合的方式赏析、体味。

所谓“先分”,指的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把景物分成若干景致,然后一一分析。我们可将景物一分为四,其中一个就是“天空的星星”:“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里明写星星暗写淀水,还暗示了“风”的存在,用的是烘托法。只有淀水晶莹明澈,星星水能倒影在淀水里;只有随着微风的轻拂,水面才能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从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其他几处,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

所謂的“后合”,指的是在具体分析之后,有所归纳与总结,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合”:这段景物描写富有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面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技法小结: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善于概括景物的特点;2.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析景物描写所渗透的人物的情感;4.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5.分析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渲染气氛方面的作用。

上一篇:单位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学校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