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会课的上法

2024-11-14

浅谈班会课的上法(共2篇)

1.浅谈班会课的上法 篇一

主题班会课,换个上法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在这里布置相关工作,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交流思想,解决问题。

传统的班会课主要注重老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是班会课的主人,学生难以在班会课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教师一人包揽全课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极易形成居高临下的训斥式或是散漫的东拉西扯式,造成学生的抱怨:“真无聊,不喜欢上,还不如让我们做作业算了”。有些老师有时也认为这不过是在做形式,走过场。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在强调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结构重组的今天,在教育、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我认为班会课也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尝试创新,适应新时期学生的特点,采用他们乐于接受和易于表现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以达到教育之目的。要开出新意,开出特色,开出学生喜欢,老师赞成的,有实在意义的班会课。

可以将班会课划分成几大版块:才艺展示、榜样示范、大事通报、班务论坛。

一、才艺展示

传统的班会课给人的以沉闷、压抑的感觉,所以首先要缓和气氛,给学生一种清新的感觉,要让他们忽觉眼前一亮。具体的就是由班委会和团支部共同负责,每次由一个或数个同学表演拿手技艺。

比如二胡、古筝、武术等等都可以,只要你自己认为这是自己的拿手项目就行。也可以由某个同学向其他同学介绍一首名曲、一幅名画、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既可以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不知不觉中积累着每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体现现代教育的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榜样示范

这个板块也可以叫做德育养成。提到德育,我们容易想起的就是满口大道理的夸夸其谈,或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地板起面孔训人,把班会课开成训话课。其实德育也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话讲到学生的心坎上。所以我想设立这个板块。具体的由某一位同学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周内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好人好事,重点是本班或学校内部的。

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报告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通过可以感知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去影响、感染学生,通过无穷的榜样力量去带动学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是非,升华思想,其效果远非那种强制式的这禁止那不准的教育可比。

三、大事通报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应该对于班级的事情享有知情权。由值日班长将本周班级所发生的事情、所参加的活动、所取得的荣誉(包括班级整体和班级的某个同学的),当然也包括所发生的问题及带来的不良影响经过事先的整理,向全体同学做通报。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为班级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班级近段时间的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为班级近段时间所发生的问题而思考,有利于班级的建设和良好的班风形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成长提供较好的环境。

四、班务论坛

既然是开会,就应该让每一个与会成员能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发表他们的见解,允许他们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的意见,给他们以不同意见辨别、争论的机会,而不应该是班主任老师一言堂。

设立班务论坛就立足于此,让我们的学生对于班级建设充分发表看法,经过大家讨论甚至是争论,并形成决议,对于经过自己的讨论而形成的意见,学生执行起来要比那种被动的来自于老师的、毫无商量的命令式的意见要主动的多、容易的多、效果也好得多。

首先是对于大事通报中所涉及的上一周的班级工作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反思,重点是对于下一周班级工作进行探讨,班主任进行布置,大家进行讨论,吸取前面的经验教训,如何将下面的工作做的更好。

还可以由同学们提出下一周班级还有那些事情是必要的、急需的。需要说明的几点:传统的班会主持人理所当然的是班主任,但这里也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应该由学生代表轮流主持,教师由主持人、命令发布人、彻头彻尾的会议操纵者向会议的参与者、班级工作的思考和提出者角度转化。班主任老师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几大板块的时间分布不是均衡性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二和四上,也不是每一次都必须四大班块齐全,可以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也不需要几大班块之间泾渭分明,可以适当融合。

几个版块主题内容的选择既要依据学校的中心工作,又要服从于班级的共同努力目标,避免主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其实,形式的如何改变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形式的变化能真正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的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平等得主体来对待,让孩子有机会说话,让孩子说真话,说心里得话,能让我们的孩子得到锻炼和发展。也许我的想法还很幼稚,但只要能始终本着这一点,也就够了!

2.浅谈初中实验课的上法 篇二

一、课前分好实验小组

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对各种实验材料感到好奇,往往东摸摸、西看看,不注意爱护仪器,经常会损坏仪器。因此,进实验室前要进行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度,把注意事项写在黑板上。强调不许大声喧哗和打闹,不能乱走动,对显微镜不能用手摸目镜、物镜等,从第一节实验课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保证实验有序进行、防止失误和事故的前提条件。对此,教师有必要先将学生分好实验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一名纪律委员,一名记录员。

实验小组的意义不仅仅是共同使用同一套实验用具,还是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基本单位,是进行实验成绩评定的基本单位,小组内成员的所作所为,代表了这个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纪律和实验成绩的约束,督促小组内成员更好地配合学习与实验,因此编小组时,要把好、中、差的学生岔开来编,并相对固定座位,以便于教师的督促与评价。一般情况是6人为一组,组长负责主持该小组的讨论与交流,纪律委员负责维持本组的秩序,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小组成员讨论与交流的个人情况,并给组员评分。

二、制定得分方案,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实验课前,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有关注意事项,制定出本课评分细则,不能太细、太多,关键是便于课堂实施。笔者一般采用A、B、C、D四个等级来对小组实验学习情况进行评定,能完成一个项目的得D级,能完成三个项目的得C级,依次类推。

比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课,笔者制定了五项评分细则:1.观察菜豆种子时,各小组成员能对照教材图解,认清种子的种皮、胚根、胚轴、胚芽、子叶者得分D级。2.观察玉米种子时,能按照教材介绍的解剖方法进行解剖的小组得分升级C级,否则降级。3.能完成讨论题,并把答案项写在空白处,经教师检查合格者得分升级B级。4.小组实验报告填写认真,记录这一项能写出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最后分析结果,能填写出这两种植物种子的共同点是什么,得分升级A级,否则降级。5.进行全班交流过程时,对违反纪律的个人或小组给予扣分、降级。

三、具体操作过程

很多学生对实验感兴趣,认为很好玩,这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实验课前把评分要点出示在黑板上,并准备好写有小组编号的小黑板,上课时把以往讲解实验步骤方法改为讲解评分细则,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学生开始做实验时,教师到各小组引导组长带领组员阅读教科书,按照要求进行实验与观察,记录员则把观察到的种子和各部分名称填写在实验报告中。教师可提出问题:“菜豆种子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并亲自到小组现场抽查三、四个小组观察与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把此项等级得分及时写在小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了解各组得分的情况。

对其他还没得分的小组,就由教师指定代表面向全班作答。教师可以让所有回答问题的学生答完之后再讲解与评价,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在解剖玉米种子时,解剖方法错误的,说明没有认真阅读教科书,教师给予提醒,并给一次改正机会。如果还没有悟过来,就进行批评指正,则此项不得分。第三轮,是进行讨论与答题。教师巡逻到各小组检查讨论做题情况,并给学生一些指导,对讨论情况好、做题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记分,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根据检查小组讨论情况,教师指定一些小组做好全班交流准备。对没有评过分的小组,由教师指定小组代表给个人记分。教师根据各组评分情况和实验报告单,写出各组的最后得分等级。小组内部个人评分也写在实验报告单上。这样通过教师给小组评分,小组再给个人评分的办法,完成了本实验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笔者认为,实验课采用当堂评分的教学方法比课后仅凭实验报告单评分的教学效果好。首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特点,到实验室上课,就更显得兴奋与好奇,实验课的秩序和纪律往往难于保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纪律约束,就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当堂评分的教学方式还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亲自指导督促的小组毕竟有限,学生回答又是五花八门,怎样在有限的時间内安排好讨论、交流与讲解必须要有计划性,才能完成课程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上一篇:粮食局实施行政成本控制2013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2023年机械设计大作业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