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精选11篇)
1.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篇一
摘 要:黑龙江省是农林业大省,具有相当丰富的可利用的农林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薪柴林木等。
论文采用特定的模型综合评价黑龙江省农林生物质能资源的总量及分布,评价结果是黑龙江省各地市(区)农作物秸秆资源蕴藏总量为16279。8万吨,主要集中分布于绥化、哈尔滨、齐齐哈尔与农垦总局,四个地区或单位总量占全省的67%以上;畜禽粪便资源蕴藏总量为20508。1万吨,主要集中分布于绥化、哈尔滨、齐齐哈尔与农垦总局,四个地区或单位总量占全省的65%以上;薪柴林木资源蕴藏总量为1654。1万吨。
2.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篇二
1黑龙江省农业秸秆资源现状调查
1.1数量大,种类集中
通过调查得知,黑龙江省在2013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约0.14亿hm2,产生的农业秸秆量约6100万t,这其中绝大部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作物秸秆:玉米秸秆3100万t,水稻秸秆2400万t;另外还有一少部分的大豆秸秆,约500万t,剩下的则为数量不多的其它作物秸秆。随着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农业合作社(主要是玉米合作社和部分水稻合作社)的大量出现,导致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量不断上升,东部产生的主要是水稻秸秆,西部产生的主要是玉米秸秆。
1.2秸秆资源使用效率低
黑龙江省秸秆主要处理方式包括:能源使用、饲料使用、工业原材料、秸秆还田处理和少量食用菌基料等。通过相关的调查得出了具体的相关使用占比:能源化处理约42%,作饲料处理约19%,直接还田处理约为7%,作为工业原材料使用的约占3%;另外,高达29%的秸秆被直接在田间焚烧或者任由其风化废弃掉了。而能源化处理的秸秆当中大部分是家庭使用了,这一部分当中能量损失问题尤为严重,能源利用率只有10%~15%;另外由于饲料化处理不到位和具体使用条件的不一致性,造成秸秆饲料化处理养分吸收率低,仅有15%~18%。直接焚烧的那部分秸秆浪费现象更为严重,如果焚烧的秸秆进行肥料化处理,可以获得大约47万t尿素、95万t过磷酸钙和95万t硫酸钾,作为燃料则相当于500万t标准煤。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3秸秆资源使用方向多,市场大
黑龙江作为商品粮大省,2014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约1394.2万hm2,依据农学和农机的相关知识可以知道,通常秸秆还田适宜数量为2.25t/hm2,按照种植面积参考,黑龙江省秸秆还田量应为3137万t,但目前秸秆还田量仅为180万t,缺口2957万t。此外,黑龙江还是畜牧大省,仅牛存栏量就达500余万头,秸秆饲料需求量达3000万t(鲜重),而目前饲料化鲜秸秆仅为1400万t,缺口1600万t。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黑龙江可谓是高寒地区,冬季既长又寒冷,需要大量的热量来取暖,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环境压力;而与之相对应的问题是秸秆在生物质能上尚未得到足够的应用。总之,秸秆用途广泛多样,如果关键技术和装备问题得以突破,完全有能力将本地秸秆资源吃干榨净,变废为宝。
2黑龙江省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
2.1关键技术装备问题有待解决
秸秆自身具有质地松散、密度低、体积大、水分高、易虫蚀、霉变和腐烂等特点;其次,黑龙江省作物种植为一年一季,收获期集中、气温偏低,主要作物玉米和水稻多为活秆成熟品种,秸秆水分超过35%,从而导致在利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1)储存物流问题。秋收时间短,秸秆产生量巨大,水分偏高,导致的问题就是难以运输,而且秸秆易腐烂,不易长久储存。(2)秸秆还田地温问题。秸秆在25~30℃条件下腐熟需要20d左右,而黑龙江秋收时节较晚,尤其是玉米收获,一般都在10月份之后,导致地温低,还田后不易腐烂,影响下一季的春播作业。(3)能源化方式少且成本高。目前尚缺少成熟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把秸秆能源化处理,无论是碳化还是乙醇化都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且不易大批量处理。(4)饲料模式处理。秸秆饲料化处理最有效的方法是青贮,但是青贮饲料所需空间大,易污染。而黄贮饲料适口性差,养分吸收率仅有15%~18%。
2.2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链
黑龙江省内目前秸秆处理企业较少,而且非常分撒,没有规模化和产业化;各企业之间沟通不足,导致彼此之间的物流成本偏高;并且除了一些生物质发电厂之外,其他企业都是一些作坊式的企业,发展很慢。截至2015年,黑龙江省稻壳和秸秆发电厂各9处,秸秆固体燃料厂50余家,秸秆气化站50余处,而秸秆饲料厂几乎没有。
2.3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较差
目前受限于种种问题,诸如教育和环境意识等问题,农民群众尚未认识到秸秆的利用价值和货币价值,并没有把秸秆当作一种宝贵的资源看待,反而当成垃圾废物来处理,直接导致了露天焚烧现象难以控制。所以,政策先行,宣传到位,才是促进和保证秸秆利用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3.1秸秆还田处理模式研究
3.1.1秸秆腐熟还田研究目前来说,获得了秸秆纤维素高效降解菌株20余株,构建复合功能菌群3个,缩短秸秆腐熟周期5d。同时,配合土层置换技术,将腐熟后的秸秆施用到10~20cm深的土壤中,不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3.1.2秸秆碳化还田研究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对秸秆进行轻度碳化处理,不仅改善秸秆的表面活性,增加秸秆碳吸附性,利于被污染土壤和水体修复,而且秸秆生物炭可以快速增加土壤的碳库容量(有机质含量可达80%以上),提高土壤肥力。
3.2秸秆能源化研究
2010年投资1200余万元在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的寒地农业可再生能源中试基地,重点开展作物秸秆能源化研究与示范。建成年产3000t秸秆生物质型煤生产线1条;建成年产3000t固体成型燃料生产线1条。
3.3秸秆饲料化研究
针对秸秆饲料收储占据空间大、适口性差、营养成分含量低等问题,开展秸秆生化饲料技术研究。将“低能耗固体成型燃料制备关键技术与装备”与“秸秆饲料真空后喷涂工艺”相结合,生产秸秆生化饲料。将秸秆通过低能耗颗粒成型设备,进行揉搓、粉碎、真空喷涂、挤压成型,减少饲料体积,便于储藏和运输。
4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利用发展建议
a.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秸秆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投入,将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纳入各级政府科技计划,提高秸秆还田、能源化、饲料化等相关技术领域立项比例和经费投入。
b.搞好技术支撑工作。建立省级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科研院所为主体,依托黑龙江省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秸秆综合利用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c.做好技术联盟工作。组建省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联盟,在省级有关部门指导下,以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农业科研部门及院校为联盟核心,发起组建省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联盟。主要围绕秸秆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建立共同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d.完善激励政策。提高公众对秸秆利用的自觉性,通过立法形式,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参观学习、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教育农民更新观念,追求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秸秆综合利用推广与普及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摘要:综述了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了秸秆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简述了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情况,最后相应地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秸秆,资源利用,黑龙江省
参考文献
[1]姚宗路,赵立欣,田宜水,等.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中长期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288-292.
3.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篇三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障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The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and Obstacles of Resourse-based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sition
KONG Wei-wei,YANG Xiao-dong
(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China)
Abstract: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base of energy and raw materials. There are seven cities which developed by exploitating resources of all 13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aqing, Yichun, Daxing'anling, Jixi, Hegang, Shuangyashan and Qitaihe,these seven resource-based cities contribute a great deal of oil,timber and coal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these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faced withmany problems such as resource decay,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economic crises ,etc.
Key words:
一、黑龙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搭建转型平台,初见成效
党的十六大做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大庆市在发展过程,深刻认识到单纯依靠石油资源的局限性,明确新时期的新发展目标: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5月份国务院将大庆列为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伊春市明确提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即加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构建林区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单一林业经济向复合型林区经济的跨越”的政策主张,还积极发展了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生态畜牧、绿色食品、北药开发等五大优势特色的接续产业;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个煤矿城市在搞好矿井技改和新井建设、增加煤炭产量的同时,拓展坑口电站、焦化和煤化工等项目,加快煤炭城市资源转化和城市转型的步伐等等。时至今日,在全省的七个资源型城市中多数地市经济转型已初见成效,试举例如下:
1.在总量方面:七个资源型城市中除大兴安岭地区GDP增幅有所回落外,其他六地市近几年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增长率提高最快的地市是鹤岗市,2004年比2000年提高了11.0个百分点,双鸭山市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七台河市提高了7.9个百分点,伊春市提高了2.7个百分点,鸡西市提高了2.5个百分点(详见图1)。
2005年上半年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等四个煤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以及全国性煤炭短缺等因素影响,经济出现大幅度增长,这四个煤城GDP分别增长11.9%、10.6%、12.9%和13.4%,
增幅高于或与全省平均速度持平。
(黑龙江省统计局,上半年全省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05年8月)
2.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方面:2005年1-8月份鸡西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2%,双鸭山市增长35.7%、伊春市增长29.9%,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七台河市进出口总值增长3.1倍,鹤岗增长78.4%,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资源耗竭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从全省7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实践来看,多数面临资源耗竭进而使得生态环境出现严重污染的危机。以大庆为例,大庆油田已累计采出原油18亿吨,占可采储量的74.9%,剩余可采储量仅有5.8亿吨。近几年每年提交的可采储量只有3000万吨左右,原油产量每年以150-200万吨的速度递减,每年减少增加值30亿元左右,已经进入效益下降阶段。同时由于经济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性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突出的破坏:油田区内纵横交错的管网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而使植被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并加快了土壤沙化、盐碱化速度,最终造成油田区域内已无完好的生态植被覆盖区域,截至2006年8月份大庆市森林覆盖率仅为9.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45个百分点;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已达84%,特别是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程度已达95%;耕地沙碱化严重,已有50万亩耕地不适合耕种;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水年超采量近1亿立方米,大庆西部已形成55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使大庆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面临巨大威胁。此外,其他六个资源型城市如鸡西、鹤岗和伊春等城市的煤炭和林木等资源也不同程度上面临资源耗竭的危机,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污染和破坏。
(三)产业结构单一,替代产业发育不良
资源的天然禀赋是资源型城市兴起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城市发展的前提,其特征之一就是以矿建市、以厂兴市或矿兴市兴,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使得经济对当地某种或某些资源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造成了严格依赖资源发展的、单一的经济结构。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德伯里(Beadbury)和马丁(St.Martin)所言,资源型城镇的发展除了要经历建设阶段、雇佣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以外,由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经济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如果不能及时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随后极可能会出现厂衰市衰、矿竭城衰的经济现象,于是经历下降和关闭两个阶段就会接踵而至。
在黑龙江省的七个资源型城市中,经济结构的共同特征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较高。以大庆为例,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追求石油生产数量的增长,导致主导产业单一,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石油的开采及粗加工,导致产业结构畸形,而接续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低的非油工业对经济增长拉动能力有限,地区经济过度依赖石油及化工工业,使得大庆一、二、三产业严重畸形化(具体如图2),石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68.9%,非油经济仅占31.1%,地方财政收入的75%来自油经济,而第三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值低22.1个百分点。从2004年的调查数据看,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大庆市占8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6个百分点。另外,四个煤城的煤炭经济也占较高比例:鸡西市占41.4%、鹤岗市占43.3%、双鸭山市占43.5%、七台河市占53.2%;而林业城市伊春市林业经济占45.6%。
(四)企业社会负担过于沉重
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起家、靠资源发展的城市群体。对于黑龙江省的七个资源型城市来讲,大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同时存在相似的问题。具体说来:一是资源开发和建设早;二是受前苏联影响大;三是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四是小政府大企业,企业承担着更多的政府职能和义务,由于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造成资源型城市企业的社会负担过于沉重。比如:2002年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市四个矿务集团累计贷款达58.7亿元,欠息1.3亿元,拖欠税金7.5亿元,其他债务51亿元,再加上资金紧缺,4个煤矿集团每年需支付企业办社会费用近10亿元,2002年末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5 、19.4和12.8个百分点。
(五)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功能萎缩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大都经历了“企业开发资源-形成产业基地-企业成群、产业膨胀-城市形成”的过程。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初期大多是因
为发现并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从而迅速崛起的资源开发型工业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所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功能以及本应该提供给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都在围绕资源型工业的开发和发展进行“摆布”,忽视了应有的城市基本建设以及基本的城市的功能健全,实际上转换成一切服务于资源开发的功能异化的城市,而这种功能异化的城市往往又会因为资源的耗竭失去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大庆市为例,现有的城市设施大部分是为石油开发和石化生产配套建设的,而一些城市道路、城乡电网和给排水设施等都急需新建和改造,特别是有关于公益事业、文化建设等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这种矿区与市区功能的重叠虽然在发展初期有利于生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提高,尤其在人们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今天,由于原有格局极大地制约了城市生活设施和城市综合功能的开发,使得资源型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筑巢引凤方面形成了巨大瓶颈,从而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大壁垒。
二、黑龙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障碍分析
(一)资金短缺障碍
建国以来,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为振兴祖国的民族工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特定的财税融资政策,企业长期靠国家拨款或贷款,企业留存利润很少,导致资源型城市企业的自我发展资金不足;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由于国家将森林和煤炭行业下放到地方,而外部产品价格低廉、内部负债累累的企业根本补充不了紧缺的资金。虽然实施股份制吸引民间资本是解决的方法之一,但并不能完全改变资源型城市资金紧张的现状。拿伊春市来讲,在计划经济时代伊春曾长期实行“统收统支”政策,森工企业创造的利润和所提折旧大量上缴国家,积累贫乏的企业和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都无力承担经济转型成本,所以资金短缺就是在转型进程中面临的头号难题。又如全省的四个煤炭城市,总沉陷面积达423万平方公里,沉陷离地表面最大下沉约20米,最大水平位移10米,区内有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影响居民大约11万户、约35万人左右,沦陷区居民职工恢复正常生活生产急需资金,安置职工等也急需资金。又如双鸭山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筛选121个项目共需贷款73亿,加上2003至2010年分三步走规划建设其它资金需求,预测8年内年资金需求增长率将超过辖内金融机构年存款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预计资金缺口达30亿元左右,资金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凸现。
(二)配套政策障碍
为有力推助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中央政府给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支持,具体包括:(1)项目投资。为支持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国家发改委已经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2)财税政策。从2004年7月1日起,国家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石化、冶金、船舶、汽车、高新技术、军工、农产品加工等8大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3)金融政策。中央已经明确,允许东北商业银行进一步采取灵活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4)国有企业改革。2004年国家启动了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3家中央直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5)社会保障试点。从2004年起继辽宁之后在黑龙江、吉林两省推开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国家拿3.75%,用人单位拿1.25%,做实个人账户5 %。(6)沉陷区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11号文件明确提出,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治理问题,中央对东北三省的补助比例提高到50%。
但从长远发展看以上配套政策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1)由于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工业方面,因而将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2)如果观念、体制和机制不改变,这些项目所发挥的作用将受到很大限制;(3)大量的国有经济投资有可能会对民间资本产生一种挤出效应,过去的经验表明,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而国有企业往往采取内部化的方式,把产业链各个环节甚至相关活动都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由此扼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机会,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4)政策适用地域的“泛化”问题,目前国家采取的带“普惠制”性质的援助政策,有些过于宽泛,难以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5)缺乏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资源型城市的老工业基地具有不同的类型,这些基地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然而,国家现有的政策还没有较好地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
(三)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并存障碍
经历了先有资源开发企业而后再有城市(政府)演变过程的资源型城市,其政企关系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政企合一型,即资源工业企业和城市党政组织实行党政企一元化领导,城市党政一把手要兼任企业一把手。比如伊春市现行的就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政企合一”体制对于以大企业为依托,加速资源开发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必要可行的,它排除了条块分割、相互制约的干扰,决策快、实施快且见效快,但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之际,仍采用和维持这种体制则值得商榷。仍以伊春市为例,截至目前林业管理局(管理机关)共通过行政直接干预手段为企业担保贷款10.69亿元,其中大部分已逾期,而金融机构根本没有办法强制履行政企合一的政府作为担保人的责任和义务。政府的行政干预给银行资金造成了惨重损失。二是政企分离型,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采用这种管理体制,或在经历了“政企合一”后,最终走向了“政企分离”。原因是城市和企业追求的战略取向和发展目标不尽相同。比如大庆就是市政府和大庆石油管理局两者分离管理体制。
城市的使命是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综合功能,创造以人为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追求产业多元化、设施完备化,有其公共服务的性质;而企业是经济实体,其使命在于不断强化企业行为,追求生产专业化、规模集约化、经营高效化和利润最大化。所以资源型城市的市场机制和政府的相互博弈成为在转型过程中的又一障碍。
(四)区位障碍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诸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影响是通过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等相互作用、密切联系而发挥作用的。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随着自然资源的采掘,资源型城市资源储量逐渐减少,资源开采工业的生产成本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地区的区位优势也就逐渐下降。从全省七个资源型城市看,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鼎盛期己经过去,矿产资源产业的整体萎缩己经相当明显。 以大庆为例,大庆油田探明石油储量约占全国的47.4%,居全国第一位,是世界特大油田之一;天然气储量居全国第8位,己连续24年稳产在5000万吨以上。截至2003年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30%,仅为7. 45亿吨。根据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估计,大庆油田的产量在未来7年内将以每年200万吨的数量递减,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 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在目前己经很高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无独有偶,号称“祖国林都”的国家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型城市,森林面积395.4万公顷,下辖16个林业局中己有12个无木可采,其余4个也处在严重的过度采伐之中,活立木总储积量由开发初期的4.28亿立方米减到2.47亿立方米;公顷蓄积量由167立方米减少到87立方米,可采的成熟森林只剩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图3是黑龙江省部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以来占全省GDP的占比情况,可以看出2004年地市GDP位于全省后三位的鹤岗市、七台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合计起来仅占全省当年GDP总量的5.1%,可见资源型城市在区位优势方面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有的地市甚至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谓步履蹒跚。
(五)再就业压力障碍
从现实的角度讲,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城市总人口中占很大比例,这些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资源的枯竭或资产组建而造成的资源性企业减员;另一部分是因资源性企业的萎缩而萧条的关联企业和缺乏竞争力的其他企业所产生的失业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因城市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而形成的新增劳动力的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着三个突出矛盾:一是劳动力总量多与就业岗位少的矛盾。以双鸭山市为例,该市到2004年年末有近4万名下岗职工需要安置,每年新增5000名左右的城镇劳动力,还有7. 9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全市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有6000-8000个左右。二是就业愿望高与就业岗位条件差的矛盾。大部分下岗职工观念旧,缺少创业的激情和冲动,择业挑剔,都想找比较稳定安逸、收入较高、不脏不累的工作,但能够满足这种就业愿望的岗位非常少。 三是需安置人员素质低与市场用人要求高的矛盾。就业需求的是有专长、有特殊技能的人,而待就业的大多是年龄大、文化低、素质较低的人员。
此外,部分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支撑力减弱甚至断层,将引致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而许多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就业主要是围绕着资源型企业就业的,从而资源型企业进入转型调整期就业矛盾就会非常尖锐,给当地经济造成很大的稳定压力。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发达国家在对衰退产业区的改造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模式的基础之上,应针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特殊属性,排除转型中的障碍, 积极采取延伸传统资源产业链条、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
参考文献:
[1]朱铁臻.资源型城市如何实施转型战略 资源.产业[Z].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3.
[2] 赵兴武.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观察与思考,2004(6).
[3] 栾华贺,王六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6).
[4] 蒋浩,赵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5).
[5] 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石树文)
4.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篇四
从5个阶段回顾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历程,旨在警示提高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
作 者:程伟 杨滨丽 作者单位:程伟(黑龙江省第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杨滨丽(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
刊 名:林业勘查设计 英文刊名:FOREST INVESTIGATION DESIGN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F3 关键词:森林资源 管理 工作 回顾★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的探讨
★ 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论文
★ 论行政伦理选择机制的重构
★ 建立桂越边境合作机制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 论创新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助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 论新型管理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应用及延伸
5.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篇五
基于网络技术构建黑龙江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对策研究
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源共建、共事体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网格技术建立黑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策,是促进各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 者:赵开才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25关键词:黑龙江省 文献资源 共享平台 网格
6.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篇六
统人员基本信息修改办法的通知
黑人保函[2009]143号
各市(地)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农垦总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森工总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目前,我省各地“金保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人事人才信息系统数据初始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部分地市即将正式使用系统经办人事人才业务。省大集中数据库和统一软件为全省1200多万人提供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的地市也在逐渐规范标准和业务流程。在全省各级人事部门和劳动保障各相关部门(包括各级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和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各级就业经办机构、解欠办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数据质量不断提高,存量数据中的错误信息逐渐清理,初步做到了唯一基本信息基础上的业务合理耦合。但是由于存量数据比较大,重复、错误、冲突数据仍然大量存在。为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给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全省人事部门和劳动保障各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配合、齐心协力、高效快捷、保质保量地做好数据整理清理工作。现就省级大集中数据库有关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出生日期、民族、照片、指纹)修改业务流程明确如下,请各地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遵照执行。分布式数据库的地市、系统,请根据本地本系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办法。
附:《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人员基本信息修改办法》。
一、凡是已领取社会保障卡的人员基本信息有误,由社保卡应用地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办理社会保障卡注销,并修改其基本信息;跨地区的,由省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省信息中心)办理注销,并修改其基本信息。已经采集但尚未写入社会保障卡的,由人员信息采集地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修改。附加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的,还应按本文件
第六条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二、只有就业业务的人员基本信息有误的,由人员所在地就业经办机构修改。
三、只有单一社保业务的人员基本信息有误的,由管理该人员的社保经办机构修改;跨地市县(系统)的重复或冲突,由共同上级社保经办机构修改。
四、只有解决企业拖欠工资信息的,由该人员解欠企业所在地的解欠办报省解欠办批准后修改;如果附加其他业务,同级业务经办机构审核通过,省解欠办批准后,由省信息中心修改。
五、地市、县级机构改革前,人事人才信息系统人员基本
信息修改暂时采取以下办法:只有人事人才业务的,由人员所在地人事部门修改;与劳动保障系统冲突的,由人员所在地人事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确认后,提交省信息中心修改;跨地区人员冲突,由发现冲突的人事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提交省信息中心协调处理。
六、如果人员基本信息附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按以下流程处理:
(一)附加养老保险并轨挂账业务信息的,经省社保局批准后,由省信息中心修改。
(二)附加社会保险补贴信息的,由本人到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填写《跨业务人员基本信息修改表》,由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和社保补贴发放机构分别批准后,由当地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修改。
(三)附加社会保险信息的,由本人到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填写《跨业务人员基本信息修改表》,由社保经办机构批准后,由当地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修改;跨地区人员信息有误的,由省信息中心修改。
(四)附加就业信息的,由本人到当地就业经办机构填写《跨业务人员基本信息修改表》,由就业经办机构批准后,由当地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修改。
七、社会保障号码(公民身份号码)被占用的,被占用人员提供第二代公民身份证原件,由被占用人员所在地社保
经办机构将占用方社会保障号码前两位改为99,身份证复印件存档备查。如果被占用人员与占用方不在同一属地,由被占用人员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将材料提交到共同上级社保经办机构修改。前两位被改为99的人员,不能在系统中经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直到修改正确后方可恢复经办。如附加两项或两项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的,由市地劳动保障信息中心报省信息中心处理。如果占用方已领取社会保障卡,则应按本文件第一条规定处理。
八、所有人员基本信息修改,均在业务网上通过变更申请单流程办理。需要省信息中心修改的,应将身份证明原件扫描或拍照后作为变更申请单附件,通过业务网提交证明材料或传真、邮寄至信息操作部门。身份证明的复印件,由操作人员签字,并注明对应的变更申请单编号,由信息修改操作部门存档备查。
九、数据库中个人基本信息重复的,应首先按相关政策合并账户和业务。合并的原则是:已经制发社会保障卡的,以社会保障卡信息为准合并到社会保障卡信息中心;没有制发社会保障卡的,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合并;其他以养老保险业务为主合并。有并轨、解欠信息的,应经过并轨、解欠原审批部门同意后修改。
合并个人基本信息的,系统中个人编号同时修改,个人编号将作为查询、经办的初始密码。
十、不同数据库系统中的个人基本信息数据,应通过发行社会保障卡等方式进行整合清理,并按全省统一标准,以全省大集中数据库为准,更改个人编号、卡号、社会保障号码,以保证全省数据交换、生存认证、查询经办的一致性。
十一、省劳动保障信息中心负责此办法的解释。人员基本信息修改统一由信息资源管理科受理。联系电话0451-87097610。受理后,已制发社会保障卡的,由社会保障卡管理科负责,未制发社保卡的,由信息资源管理科负责。
十二、基本信息修改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原则上要求在本机构业务受理的2个工作日内办结。
7.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篇七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是实现农村各项卫生工作的关键[1]。而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其数量、质量和配置的合理性都直接关系到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掌握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对策,让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2]。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边陲省份,其地理、经济、文化和卫生等各个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经济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卫生基础建设也比较薄弱。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黑龙江省8个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政府行政部门在制定农村卫生人力发展规划、科学配置卫生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文献采自2009—2010年黑龙江省卫生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0年黑龙江省卫生人力资源数据库资料;2009—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2011年黑龙江统计年鉴。同时,在黑龙江省抽取4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2家乡镇卫生院,共抽取8家乡镇卫生院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调查表8份,收回8份,有效率为100%。同时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及其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此次共访谈乡镇卫生院院长8人,卫生局工作人员4人。
1.2 研究方法
利用文献法了解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利用现场问卷调查与个人深入访谈法收集、分析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所得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到2009年底,黑龙江省共有乡镇卫生院977家,共有医疗卫生人员22 625人,服务总人口数约为1 984.65万人,平均每所乡镇卫生院服务的人口数约为2.03万人。在全省乡镇卫生院中,执业医师4 798人,执业助理医师3 207人,注册护士3 231人,药剂人员1 313人,技师(士)820人,管理人员1 383人,工勤人员2 135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1.14人[3,4]。
2.2 卫生人力资源基本结构
在所调查的8所乡镇卫生院中,人员规模从16人到51人不等,平均拥有工作人员28.5人。其中每所乡镇卫生院平均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5人,占89.47%,管理人员1人,占3.51%;平均每所卫生院拥有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4.75人,注册护士5.25人,药剂人员3.25人,检验人员0.75人。从人员数量变化来看,2009—2010年间,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分别为89.54%、90.86%和89.47。乡镇卫生院在职人数是上升的,院均职工人数由27.5人上升到28.5人;执业助理医师和药剂人员略有增加,其他工作人员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大幅度变化,见表1。
2.3 医疗卫生人员学历构成
人
调查得知,8家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截止2009年底,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8.26%、31.65%和3.67%;无学历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为0。从总体上看,2011年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高学历人数正在逐年增多,低学历人员逐年减少。2009—2011年中专学历比例均占一半以上;处于较高层次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由2009年的3.67%上升到5.05%,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大专以下学历人员比例由2009年的64.68%下降到2011年的63.34%,下降比例不大。从整体上看,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层次正在逐步提高。
2.4 医疗卫生人员性别构成
在所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男性占36.56%,女性占63.4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见表2。
%
2.5 医疗卫生人员职称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以中级、初级职称为主,2009—2011年分别占总数的91.94%、91.05%和91.45%;各职称等级人数以初级职称比例最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2011年比2009年增加了4.12个百分点;中级职称人数2011年比2009年降低了4.61个百分点;2011年正、副高级职称人数比2009年增加了0.91个百分点;无职称的卫生工作人员总体比例在不断下降,见表3。
%
2.6 医疗卫生人员年龄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1年31~40岁的医疗卫生人员占总人数比例最多,约占50%;其次为41~51岁的医疗卫生人员,约占38%;51~60岁的卫生技术人员约占构成的12.75%;几乎没有20岁以下和61岁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31~51岁的卫生人力资源约占构成的88.00%左右,年龄在30~40岁的卫生人力资源在黑龙江省卫生人力资源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是黑龙江省乡镇卫生事业的未来,对他们的培养关系到乡镇卫生事业的发展。
3 分析与讨论
3.1 领导层对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领导对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如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不足及财政资金缺乏,卫生人员待遇水平差,导致人才流失,继续教育的覆盖面低,继续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等,严重地阻碍了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
3.2 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在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约为2.2~2.4人,目前我国每千人医生数已经达到2.0人,而黑龙江省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数仅为1.14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学专业教育。2009年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本科学历者仅占3.67%,大专学历也只占31.65%,并且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仅有8 005人,说明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不但人员数量严重缺乏,而且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
3.3 不重视技术培养,缺乏人才培养意识
许多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接受再培训的机会较少,甚至没有。尽管有些卫生院也在鼓励职工进修或参加学历再教育,但还是因为领导层不重视和卫生院卫生人力不足等原因,选送的学习人员数量极少或没有相应配套的促进措施,进修培训没有经费上的资助,挫伤了卫生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4 卫生人力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
调查得知,医、护、技比例以及全科医生比例失调,高、中、初级3种职称人员结构比例也不合理,中、初级职称占到总数的91.00%以上,职称结构不合理现象在城乡各级卫生机构中普遍存在,严重地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高[5]。由于人力资源配置缺乏计划性,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医、护、技人员难以满足医疗卫生工作需求,有的科室甚至排值班都困难,如检验、影像、妇产等科室存在一人顶一个科室的现象,很难保证治疗的规范性,医疗安全隐患极大。
3.5 环境、条件、待遇差成为人才引进的瓶颈
调查得知,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骨干人员经常外流,而一些边远或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由于生活条件差,加上卫生院自身缺少资金,卫生人员不仅工资福利待遇比较低,晋升的机会也比较少,卫生人才的引进相当困难,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停留在传统的业务管理阶段。此外,乡镇卫生院缺乏对医疗卫生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政策,职工的进出、职称的评定、薪资的发放及人事档案的管理等也存在着较多问题。
4 建议
针对目前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存在的管理水平低、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卫生人才缺乏、医护比不协调和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归纳总结建议如下:
4.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医疗卫生人员工作条件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各级政府要重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逐步在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薪酬福利的保障机制上有所倾斜,并为乡镇卫生院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人员培训等,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吸引力。
4.2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首先,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卫生院的改革目标和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卫生院实现既定目标,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其次,要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卫生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家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指导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4.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乡镇卫生人员的服务意识
通过政治学习、谈心交流和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全院职工找准价值取向,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观念,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4.4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卫生院整体医疗水平
在职卫生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培训,或者选拔优秀人员到高水平医院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新聘用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应按照相关规定参加规范化培训,提高卫生院的整体技术水平;对业务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医务人员予以重用;通过建立与高校的合作,鼓励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加强卫生院的人才队伍建设[6]。
4.5 优化岗位结构,协调医护人员比例
具体要做到因岗设人、能级对应和量才使用,使人才合理流动,人尽其才。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尤其是高素质、高水平护理人员的数量,使乡镇卫生系统协调发展[7]。
4.6 完善考核办法,健全激励机制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施特殊的奖励政策,在职称晋升、外出学习及短期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合理拉开分配档次,鼓励创新,培养扶植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工作人员,使优秀卫生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目前,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较低,诊疗水平发展相对缓慢,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而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应积极加强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努力提升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水平,从而满足全省乡镇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光荣,江明.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1,4(6):245-246.
[2]荆丽梅.我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卫生统计年鉴[M].哈尔滨,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5]毛宗福,王永橡,刘继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及其研究现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2-16.
[6]王烈,王阳,吴辉.乡镇卫生院生存活力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11):18-19.
8.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篇八
【关键词】牡丹江;镜泊盆地;地热;敦密断裂;牡丹江断裂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若实现地热能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将带来较大的环境效益,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牡丹江镜泊湖地区现有能源结构、为实现我省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减少CO2排放量40%的节能减排任务有巨大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2009年度,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在宁安市镜泊盆地开展了地热普查工作,选择地质、构造条件有利,热封闭条件好的地点进行了地热井钻探验证,施工了镜泊湖地热1号井(井深1579.4m,井口出水温度48℃,单井出水量1000m3/d)。
一、地质概况
1.地层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元古界张广才岭群新兴组(Pt3x)、古生界泥盆系上统歪鼻子组(D3w)、二叠系上统开山屯组(P2k),中生界三叠系上统西土山组(T3x)、侏罗系中统帽儿山组(J2m)、上统宁远村组(J3n)、白垩系下统猴石沟组(K1h)、上统海浪组(K2hl),新生界古近系珲春组(E2-3h)、新近系中-上新统土门子组(N1t)、船底山组玄武岩(Nc)、第四系全新统玄武岩(βQ14)等。
2.地质构造
区域上发育有两大岩石圈断裂,一是敦密岩石圈断裂,呈北东走向该区通过,断裂带倾向南东,倾角50度左右,断裂带宽度10~20km。该岩石圈断裂自古生代以来多次活动,并呈现挤压特征,它控制了区内大多数次级断裂,而次级断裂又控制了岩浆及火山活动。图1,黑龙江省东南部大地构造分区图(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1993)。
二是牡丹江岩石圈断裂,其规模小于敦密断裂。呈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分布于牡丹江市至东京城镇连线的东侧,断裂带略倾向于北西西,倾角较陡,部分地段呈挤压或逆冲性质。
图1黑龙江省东南部大地构造分区图
在两条大断裂形成之后,沿其次级断裂发生过多次岩浆侵入活动,使部分地区呈现基底隆起,部分地区呈现凹陷而形成盆地。镜泊盆地即位于该区域内,北起牡丹江市,南接近吉林省界,西起海浪农场西侧,东至代马沟,盆地面积超过5000km2。盆地中沉积了巨厚(大庆石油管理局1987年施工了一口深3176米的石油探井——敦参1井,在埋深2500米时测得温度为90.8℃。敦参1井钻探控制底界埋深2650m)的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地层,形成了地热资源良好的热储层。
上述大的断裂构造、频繁复杂的岩浆活动及盆地内沉积地层,共同提供了在本区域内形成地下热储资源的地质条件。
3.岩浆活动情况
区域上岩浆活动比较活跃,各期岩浆岩均有出露。最早的为张广才岭期花岗岩,后期有两期岩浆侵入,早期为华力西期花岗岩(γ34),呈岩基产出,主要出露在山市及周围地区;晚期为燕山期花岗岩(γ25),呈岩株或岩墙产出,主要分布在牡丹江市至宁安市以西大部分地区,在海林市以南,以岩株或岩墙沿张广才岭群地层侵入。
二、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1.地热形成条件
1.1热储层
本次发现的地热主要位于镜泊盆地内的海浪盆地内,海浪盆地之南为敦密地堑式断陷带。海浪盆地在其发生,演化过程中,受牡丹江深断裂的制约,以牡丹江断裂为轴,造成了东西两侧不同沉积格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热储层岩性条件。据此将海浪盆地地热形成条件分为盆东、盆中、盆西、盆南四个区:
a、盆东:位于牡丹江断裂以东,为下白垩统猴石沟组(K1h)地层分布区,热储层主要为猴石沟组底部砂砾岩层(厚>400m),埋深约1500m±,南部有上白垩统海浪组下段地层上覆外,主要由土门子组和船底山组呈半地堑式盆地不整合覆于其上(即宁安盆地),形成良好的盖层。
b、盆中:位于牡丹江断裂西侧,无盆地沉积物,是盆地基底地层及其中的侵入岩组成。长期裸露地表剥蚀夷平区,热储层推测为深部构造破碎带或裂隙带中的带状热储层。
c、盆西:位于牡丹江断裂以西盆地西部,盆地无猴石沟组地层沉积,也无新近系盖层堆积,只有上白垩统海浪组地层沉积,在沉降中心的海浪组下段底部砂砾岩埋深较大,可预测为可能的热储层。
d、盆南:即盆地之南镜泊地热田分布区。镜泊地热田位于敦密地堑式断陷带内镜泊盆地中。热储层为上白垩统海浪组和呈带状分布在花岗岩中构造破碎带。
测区通过瞬变电磁测深工作,圈定了2条近东西向带状热储异常体(图2)。在此异常带上垂直异常带布设的人工地震剖面勘探,从人工地震勘探叠加剖面成果图(图3)所见:①区域断裂推测为敦密断裂;② 与区域断裂相交的次级构造与瞬变电磁测深异常相吻合;③次级构造近东西向,可能为张扭性断层。由此判断,本区热储层为构造成因。
区域土门子组最大厚度106m,与热储层埋深不一致,根据钻孔编录分析,该区热储层应为猴石沟组地层。热储层上部沉积的细碎屑含煤沉积建造(土门子组)和船底山组是良好盖层。
1.2热的来源分析
a、上地幔隆起
众所周知,地球由地壳向地球深部,地温随深度逐渐递增的,这主要是地幔热流较稳定地向上传递有关。
海浪盆地位于张广才岭幔坳区亚布力凹陷与太平岭凹陷之间的牡丹江隆起带,隆起带呈北东向分布,东北部与佳木斯幔隆区相连。莫霍面深度平均37km,由北东向西南逐渐变深,但在幔坳区内地壳相对较薄,热能外溢,易于形成地温梯度相对较高的地温场。见图4(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1993)。镜泊地热孔终孔深度1579.40m,经物探测井,在孔深1550m处,测得水温为54.78度,自260m至井底平均地热增温率为2.629℃/100m。
b、花岗岩体分布
热流量=地温梯度×岩石导热率。从公式所见,一定的区域内地温梯度变化不大时,热流量大小主要与岩石导热率有关。大家知道,地球物质中含数量不多的放射性元素,如U、Th、Ra、K40等,它们自发分裂蜕变时,放出大量的热。花岗岩类的酸性岩石,平均每吨每年由U发出的热量为2.3卡,由Th發出的热量为2.1卡,由K发出的热量为0.5卡,即
平均每1立方米的花岗岩类岩每年发出13.7卡的热量;玄武岩类3.8卡热量。显然酸性岩类产热量高于其它岩石,见图5(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1993)。
海浪组底部砾岩含放射性铀矿。U的衰变期长,产热量也大,海浪盆地西部易于形成区域性浅部地热异常。
该区处于嘉荫——牡丹江市南北向元古代花岗岩带上,在该花岗岩带上海西、印支、燕山构造活动期均有不同规模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多期次的酸性岩浆活动易于形成区域性地热异常。
1.3隔热保温盖层
热储层上覆盖层对热田承压热水的形成和保温隔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盖层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隔水、隔热,即岩石孔隙度小,节理裂隙不发育;二是具有一定厚度。
该区隔热保温盖层,在盆东、盆南为土门子组含煤细碎屑建造和船底山组玄武岩,其厚度200余米,盖层条件良好。盆西为海浪组地层上部粉砂岩、泥岩及第四系细粒堆积物。盖层条件较差。盆中基本无盖层。
1.4热流体通道
全国温泉分布和某些地热异常区的普查勘探经验:
a、区域性的地热异常分布,和现代活动性构造体系和构造带相一致。如我国东部北东向构造体系,郯庐断裂带;
b、局部地区的地热异常分布往往与有活动性断裂有关,或与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有关。天津地区总结的地热异常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是北东向的“深断裂、新活动、隆起侧”。
构造不仅控制区域和局部性地热异常区,而且构造造就赋水构造成热储层,深大断裂控制导热构造,地表水与深部热储层间水联系的导水构造,深部热水向上迁移排泄形成温泉的泄水构造等。因此,构造是热流体形成、排泄的主要通道。
该区位于南北构造与北东向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北东向敦密断裂带多次活动,地幔物质向壳层运移,第四系镜泊玄武岩喷发构成镜泊热田热储层的底板,因此敦密断裂带造就赋水构造,也起到控岩导热和导水构造作用。镜泊热田钻孔井温测量结果显示总的趋势是井温随深度加深而增加,但局部出现温度突然降温或升温现象,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热储层内局部地段构造裂隙发育程度不同所致。推测裂隙发育段水量多温度略偏低的缘故。
敦密深大断裂带是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北段分支断裂,向北延伸入俄罗斯境内至鄂霍茨克海,向南延入吉林省敦化,在沈阳附近与郯庐断裂相接。在省内长度约500km。
断裂带由两条高角度相对逆冲的主干断裂构成,为“逆地堑式”断裂。断裂带宽度在10—20km,地貌上表现为开阔的谷地。断裂两侧岩石破碎,片理发育,局部见牵引构造。该断裂早期以左旋走滑为特征,控制了白垩系含煤盆地的形成(包括海浪盆地在内),早喜马拉雅期发展成为线型断陷,形成宁安盆地、镜泊盆地等半地堑—地堑式断陷盆地。自新近纪晚期沿断裂带裂隙式喷发有船底山组玄武岩,到第四纪中更新世沿断裂带底板局部喷发有镜泊早期玄武岩。断裂深度67.5km。敦密断裂带的热储、导水、导热作用很明显。
牡丹江深大断裂是在海浪盆地内与地热形成有关的深大断裂。断裂呈近南北向分布,断裂南段被敦密断裂所切错。该断裂发育在早—晚元古代末,佳木斯隆起带与张广才岭边缘隆起带之连结部位,晚印支运动复活,发展成为A型俯冲断裂,燕山期以来继承活动。在盆地内燕山期以来至少有三次活动:
a 白垩早期断层为向东倾的正断层,控制了白垩系下统猴石沟组河湖相沉积,其下部400多米厚的砂砾岩层是理想的热储层,断裂以西没有猴石沟组沉积。
b 晚白垩世断裂再次活动,此时断裂向西倾,断裂以西形成沉积盆地,断裂西侧下降,东侧抬升或剥蚀而出露盆地基底地层,形成盆中和盆西两个不同热储地质单元,盆西堆积了海浪组河湖相沉积>1404m,底部热储层为含砾中粗砂岩440m厚。
c 喜马拉雅期牡丹江断裂又有轻微活动。
牡丹江断裂的多次活动,不仅在盆地内形成不同的热储层,而且构造导水作用也显而易见。
三、地热资源类型
牡丹江地区镜泊盆地地热资源有以下特点:
a 地热资源位于两大超壳断裂带(牡丹江断裂、敦密断裂)交汇处,敦密断裂带上盘。大断裂带及次级断裂构成了热水上升的通道。
b 地热资源位于断陷盆地边缘(次级断裂构造发育部位),断陷盆地海浪坳陷内的白垩系猴石沟组和海浪组的砂砾岩为地热热储层,其上覆玄武岩为热储盖层。
c 镜泊地热田内,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区热流量较大(1.92HFU),高于地球的平均热流量(1.5HFU),由于牡丹江断裂早期具A型俯冲断裂性质,白垩纪又有复活,牡丹江断裂与敦密断裂带有导热作用,在地表水与热储层之间有水源联系,因此该区的热储层的预测流量较大。并有钻孔验证,效果良好。
d 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大面积的玄武岩浆喷发)为该区地热资源提供了进一步的热源。
e 综合前述各方面,该区地热资源勘查类型应属Ⅱ类(中低温地热田)第3型—地热田兼有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特征,彼此存在成生关系,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160
[2]主编:韩振新.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南部地热资源普查报告,2011年5月
9.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篇九
论文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使得黑龙江省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的深化开放虽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也对其国际竞争力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找出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因素,由此提出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建议,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帮助。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裕,农业资源十分充足。辽阔的黑土地适合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也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林业和畜牧业发展相当迅速;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一些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这些都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优势。近些年来,黑龙江省通过各种国际和国内农产品交易会或展销会,积极宣传,树立了农业大省的形象,正积极地向农业强省迈进。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以大宗农产品出口为主,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近一半左右,其中罐头等占16.5%,畜产品、蜂蜜、水果占38.5%左右。出口额同比翻番的农产品有谷物及谷物粉、辣椒干、鲜冻牛肉、活鱼和天然蜂蜜等。出口额下降的品种有大豆、食用菌和药材等。由于地理方面的原因,俄罗斯、韩国和日本一直是黑龙江省农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其中,俄罗斯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最大的国家,对俄农产品出口额可以占到黑龙江总体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其次是韩国;从2006年开始,由于日本对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限制提高,导致黑龙江省对日农产品出口的额度有所下降。而出口目标国的集中决定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也导致近年来技术性壁垒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增大。
二、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因素
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农产品出口贸易是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产业,其出口规模直接关系出口创汇的规模。而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是黑龙江省出口的骨干产品,但黑龙江省现有的出口基地很多都没有加工项目,出口的大多是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较少。因此,现阶段黑龙江省对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仍有待发展。不合理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仅制约着绿色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提高。
2.主要粮食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弱
由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再加上投入不足,在良种培植推广、产品保鲜、冷冻、包装等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以致出口的农产品有的不能完全达到国际标准,产品质量较低,已经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国外生产的一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商品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也就失去了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三、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1.重点扶植龙头企业
发展农产品贸易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出口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依托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开拓特色绿色农产品市场。在进一步巩固完达山系列豆奶粉、哈高科、日月星大豆蛋白、九三系列豆油及黑龙江米面产品等这些现有品牌优势的同时,不断开发和培育新的品牌,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其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标准化建设,规避贸易壁垒。推行农业标准化,是适应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现实选择,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钥匙,是培育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农产品只有符合进
口国的质量、安全、生态、卫生标准,才能顺利进入其市场,获得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发展食品产业,加强对俄出口
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原产地农产品资源,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重点发展乳制品、大豆制品和玉米、水稻、薯类等粮食加工以及肉类制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健全以有机食品、绿色特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加快发展边境地区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域优势非常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水果蔬菜产量丰富,品种齐全,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价格有竞争优势,在俄远东地区有较为固定的消费者群体。而近几年不少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形成一批农产品名牌,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进一步开发俄罗斯市场。日本、韩国、非洲是农产品主要进口国,由于产品结构互补,运输保鲜便利,日本又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我国出口的大豆73%是黑龙江产地,其中66%出口到日本,20%出口到韩国,而非洲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增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绿色农产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增加绿色农产品科研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从资金、项目、奖励机制等多渠道支持科技人员进行有关绿色农产品方面的研究,搞好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工作。要全面推动普通农产品生产向安全、优质的绿色品牌方向发展,将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部门纳入绿色农产品开发、技术支持、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要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检验保证体系,保证绿色农产品质量,全力打造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大省、绿色农产品强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和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安静.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潜力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8,(4).[2]翟涛,周慧秋.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08,(3).
10.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篇十
2003年8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高效和持续利用,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整体效益,适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及相关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土地、水、森林、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对农业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市、县人民政府农业资源区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海洋、水产、水利、土地、环保、气象等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专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做好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的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业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促进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和持续利用。
第六条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调查与规划
第七条建立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和综合评价。
第八条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分为综合调查、区域调查和专项调查。
综合调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区域调查由县级以上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区域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应当抄送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专项调查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项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应当抄送同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第九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监测,并会同有关专业主
管部门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农业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定时、定位、定性、定量监测。
第十条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技术规范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一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当互相配合,建立农业自然资源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
第十二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定期编制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并抄送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综合区划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专业区划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经同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和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科学论证。
第十五条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应当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变化状况,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当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农村产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开发与保护
第十六条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符合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要求,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农业自然资源合理、高效和持续利用。禁止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过度或者掠夺式开发。
第十七条建立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
对农业自然资源可能产生影响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
对农业自然资源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跨市、县行政区域、跨流域的开发项目,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对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评审;评审通过的,方可按规定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的具体办法,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鼓励和推广使用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有效保护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江河湖泊水面,改造山丘缓坡地、中低产田和林地。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农业自然资源重点保护山区和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重点保护山区和水源涵养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具体办法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应当作为考核当地人民政府工作的重要
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的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定期进行考核。
第二十一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在农业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工作中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调、监督、检查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生态环境保障制度的实施;
(二)监督、检查重大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的实施情况,并进行后期评估;
(三)协调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方面的争议,并向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
(四)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予以制止,并依法处理;
(五)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并报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四条专业主管部门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也可以由人民政府或者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组织协调。
在争议解决前,不得改变农业自然资源的现状。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括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的,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补充相关内容;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评审未通过、擅自开工建设,或者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中弄虚作假的,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给予通报批评,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或者编制区划的;
(二)不按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进行开发、利用、保护的。
第二十八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依法执法,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按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11.黑龙江省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研究 篇十一
黑龙江省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整体发展速度仍然十分惊人,在2015年全省电商交易额就已经达到了2041亿元人民币,而且在政府各项政策支持与规划之下,该省农村电商发展速度也在逐渐上升之中。为了确保黑龙江省农村电商的稳定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该省农村电商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黑龙江省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近几年,黑龙江省电商发展情况极为可喜,僅在2015年,全省的电商交易数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而全省网络零售额也同期增加了30.5%,整体电商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而且为了突出地方特色,有效带动农村电商发展,该省建立起了“黑土地与绿色”特色品牌,目前该品牌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绿色有机食品以及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速度较快,特色涉农电商平台数量在逐渐上升阶段。像北大荒电子商务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2015年的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17.1亿元人民币。而且在2015年6月,“淘宝特色中国·黑龙江馆”已经开始了试运营。
虽然黑龙江电商发展速度较为明显,但与东南沿海地区电商发展相比,还是有待提高。以浙江省电商发展为例,截止到2015年,该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就已经超过了3万亿,位居全国第二位,而且还有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该省还制定了“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0年要保障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可以达到1000亿元数值。为此,该省不仅会按照农村电商的实际需求,建立起相应的电商中转机构,同时还会在农村成立电商物流试点运营,加快对各地预冷以及冷冻运输等冷链物流的建设步伐,以确保农村生鲜产品可以真正融入到电商产业之中。
黑龙江省应对东南沿海地区电商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按照本省电商发展特点以及农村电商实际需求,不断对本省电商发展规划进行优化,要采用多种措施,来帮助本省农村电商获得更好地发展。
农村电商发展问题
电商人才较为缺乏。在义务教育的辅助下,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水平还是与电商人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四五十岁的农村人员对于电脑的掌握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这就对农村电商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阻碍。
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影响,现代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市场对于农村产品,尤其是食品的要求极为严格,这就对农村电商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商必须要对自身产品安全情况以及质量检查进行优化,才能保证电商的顺利发展。
电商成本相对较高。黑龙江农村农村想要置办一台电脑,成本在4000元左右,而网费每年需要支付800元左右,这对于农民而言,属于较大的成本支出,在对销售前景并不确定时,民众并不愿意冒险花费这笔费用,这也对农村电商发展形成了影响。
农村电商问题优化方案
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
电商人才培养是推进电商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黑龙江省必须要对农村电商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并加大对该类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民众必须要对自身的消费意识以及消费方式进行转变,逐渐接受电商,习惯使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易,从而自觉对计算机基础操作以及电商运营操作进行掌握,化被动为主动,更加积极投入到电商运营学习之中;一方面要建立起专业的培训机构,要重点对村镇中20周岁左右的年轻人进行培养,使他们可以成功带动周边乡亲一起对知识点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农村整体人员对于电商交易的掌握水平,并强化他们防范欺诈的能力,确保电商在农村的立足与推广;另一方面要定期开展电商专业知识讲座,使农民可以了解到不同方面、不同范围内电商内容,并要对农村电商讲解典型创业案例,使他们可以有效规避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电商经营之路,逐渐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商人员。
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黑龙江省应帮助农村逐渐实现标准化的产品生产流水线,有效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以及卫生水平,并要建立起专业的产品检验系统,改变以往产品卫生方面的问题。政府应作为主导,帮助各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起专业的食品检疫流程,并要帮助地方招聘到专业的食品卫生检验人员,保证各项检查环节的质量。同时要严格对每件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问题进行检验,确保自身生产产品能够符合市场要求标准,提高市场对于农产品的认可程度,使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树立起良好口碑,保证整体电商的稳定、健康发展。
切实对农村电商平台进行完善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电商的经营成本与投入成本,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利润,从而更加积极投入到电商队伍之中,不断对农村电商实力进行扩充;一方面,要对整体农村销售体系进行完善,帮助他们成立电商合作组织,切实解决农户与市场之间的问题,有效整合农村电商资源,保证各地市场的合理调配;另一方面,要帮助农户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使他们能够对自身产品进行调整,准确对市场商机进行掌握,保障农村电商收益。例如以往农民都以普通草莓种植为主,但白草莓进入市场之后,整体销售趋势极为走俏,这时电商就应及时和合作农户进行沟通,适当引进白草莓品种,从而确保自身商品能够受到市场喜爱,获取更大利润。
【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推荐阅读:
黑龙江省农林生物质能资源10-01
黑龙江面试题09-30
黑龙江省实施水法08-12
黑龙江经济发展08-17
黑龙江高二期末试卷09-22
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07-20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10-19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处理下岗分流职工劳动10-13
黑龙江优秀导游词10-09
黑龙江导游词大全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