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初中

2024-07-05

记叙文初中(共19篇)

1.记叙文初中 篇一

清晨,打开窗户,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又是一年的端午节的到来。我们一家忙着插艾叶。包粽子……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妈妈轻声唱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DD屈原。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被两次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听到自己家破人亡的时候,无可奈何。吟诵着“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满腔的悲愤,投入了汨罗江里去了!这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剧吗?当当地的人们听说了之后,悲痛之余,连忙乘小船想把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他们用船一直追到洞庭湖的时候,尸体突然不见了。在这个过程之中,一位百姓带着粽子往水里扔,是避免江中的鱼将屈原的尸体给吃了。由此可见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由这个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包粽子,赛龙舟。现在,我们吃的粽子也有许多种,如:肉粽子,红豆粽子等等,都别有一般风味,也更加深入人们对屈原沉重的悼念!

2.记叙文初中 篇二

一、让“情”发泄

情文并茂, 以情感人, 可以说是记叙文的最高境界。张志公指出:“最生动的文章还是来自那些能牵动你感情的主题。”有无真情是记叙文成败的关键。当你真正将生活的喜怒哀乐付诸笔端时, 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遇其事, 如见其人。

要有真情, 就得让情发泄, 我认为写好“三个一”是关键, 即写好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情中的一个细节。

首先, 创设特定的环境, 选取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进行渲染。如《金黄的大斗笠》设置的环境为晴转阴转狂风雨稀, 最后为狂风暴雨, 极力渲染暴雨的情状。而《背影》的背景为祖母去世, 家境凄惨, 父亲赋闲只能借贷, 将祸不单行的日子渲染出来, 让人体味到生活的惨淡。通过特定的背景设置, 为“情”的发泄埋下了伏线。

其次, 选好一件事件。选好事件是完成记叙文的必要条件, 它可大可小, 而初中写作应以小事为主, 通过对小事的叙述描写, 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如《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姐通过观察乌云、风声为弟弟送来斗笠的事情, 《背景》说的是父亲送“我”上火车, 并在车站买橘的事情, 作者都是通过小事件来提示主题的。

再次, 刻画好一个细节。刻画细节是让“情”发泄的关键。叶圣陶在谈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是这样说的:“我常常想, 他这样的经验, 他这样的想头, 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是一闪即逝, 他却紧紧抓住了。”他抓住了什么?由“车站买橘”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朱自清先生从感觉的角度出发, 对人物进行描写, 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还有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示, 将父亲的爱充分地表现出来, 留下了一位至亲至爱至善的父亲形象。由此可见, 写好“三个一”是让“情”发泄的重要手段。

二、把“情”留住

阅读实践告诉我们, 久久难忘的情怀来自栩栩如生的形象, 忘不了的“情”, 实际上就是忘不了的“形”。六七百字的记叙文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可言, 要使文章产生久久难忘的效果, 必须根据形象与情感的内在联系使之与内在的旋律合拍。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正当每个人炽热的爱国情感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 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心的时候, 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 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 作者应说明出处。这引号内的文字来自哪里?他“脸色惨白”到嘴边的话都哽住了, 说不出来。于是“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而含义深刻的几个大字, 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表达了韩麦尔老师此刻的心声, 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表现, 这样收尾, 使文章的主题升华, 同时收到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也正是这“用力写”“呆”“靠”“不说”, 令人终生难忘, 将韩麦尔先生高越激昂的爱国情与无可奈何的亡国恨相互交融发展到了一种外泄的极点, 有力与无力的交替正好与他内心滚动的感情旋律合拍, “这内蕴的情感真而且深, 自然成了很好的文字, 它对人家具有一种近乎压迫似的力量, 使人家不得不感动”。

三、让“情”闪光

张志公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 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 结实的基础”, “必须根据中学作文教学任务, 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践, 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创作的冲动,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命题选好材料提炼出健康向上而又符合要求的文章主题来。

我认为, 要想解决此问题, 在深入思考筛选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必须做到:首先, 要让“情”发泄, “把自己的情感加上一番融凝烹炼的工夫, 很纯粹地拿出来”。把“情”留住, “使人忘却人己之分, 同自己感到的一样地感受得深切。” (叶圣陶《作文论》) 其次, 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此情的认识理解, 加以分析、判断、归纳, 得出恰如其分的人物性格品质。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将其品质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由一人拓展到一个群体, 一事拓展到一种社会风气, 让“情”放射出光芒。

3.初中记叙文教学策略探析 篇三

一、联系教材写人、绘景

记叙文不能缺少人物,那么如何写人呢?首先要从人的特点出发。每个人物身上都有明显区别于他人的特征和异于他人的个性,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体特征出发,细致地进行外貌描写。此外,还应附加特定的情境,通过语言和动作描述,将人的神态和心理完整地表露出来,将人物写活。为了将人写活,我们教师应注意哪些技巧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开源,即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平时的阅读课教学。生活中人都是具体的、真实的,但是要呈现出美文,仅仅是将生活中的人物进行简单地记录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美文,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将教材中描写人物的例子进行归纳与梳理,从模仿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手法写出生活中实实在在、活生生的人。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有多处细腻的人物描写。例如,作者通过描写左拉的鼻子,塑造了一个滑稽且刚毅的人物,除了外貌以外,还有如下的动作描述,“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这句话写得传神,动静结合,神态、动作将左拉的个性沉默寡言但很随和的性格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突出表现了他对个人形象不太注重却非常尊重他人的品格。

纵观初中记叙文,写人叙事是主体,但是要写好人和事,必须注重环境的布设,也就是写景,以景托情。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能够渲染气氛,推动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有序铺开,将无形的人物心情和心理变化外显化、形象化,同时通过景致描写又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留白艺术给读者带来无限美感。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借助于“冷冷的月光”将“我”内心的悲伤进行了勾画,衬托了“我”的心情。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记叙文的阅读是从小学到中学延伸开来的。无论是小学时的浅尝辄止 初中时的习惯养成和基本技能获得,还是高中时的注重文化体验,都是在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从教材的阅读出发,总结写人、绘景的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时,要科学用语将人和景的造型、色彩进行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人和事物的声音,多维度地刻画人和景的内外形象。

二、训练写生,抒发真情实感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作文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文章造作、生硬,什么原因?这其实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生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现象,记录下当时的心情、所思、所想,积累下生活的点滴,汇聚成海,到了写作时自然下笔如有神。同时,在写作命题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引向性。例如,规定以“来自校园的一组花絮”、“一堂有趣的实践活动课”、“爸爸的最让我难忘的一个瞬间”、“假如我是班主任”等为文题进行作文,将学生引向对最熟悉的校园、亲人、老师的观察,这样不仅仅使学生写起来有话可说,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表达的时尝试着变化视角。在学写作中不规定学生的写作时间,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其在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内回忆并写出自己最为真实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和描写的对象都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写出有着浓浓的“草根”气息的记叙文。

三、张扬个性,实现立意创新

记叙文写作是陈述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呈现的是个性特征与生命特征,是在观察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活动。因此,在记叙文中不仅仅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经历、思想和情感,还要重视视角的独创性,通过文本给读者似成相识又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完成作文《这也是一种幸福》时,从学生交的作品来看,写父母、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等内容的较多,由于缺乏新意和个性,难以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有一个学生没有描写父母的关心、帮助,转而描述了爸爸的严格要求,妈妈的唠叨和责骂,通过这一侧面给我们呈现出“真实的爱”。这样的描述,让老师和读者有心灵触动,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真实而又无私的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立意上的创新,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

立意创新还表现在真实事件的“文学化”处理。过于“写实”有时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记流水账,使读者缺失了想象的空间。笔者认为,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符合生活规律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即用优美的文字将自己观察到的现实生活和切身感受真实地反映出来,让读者透过文本中的人、事、物、景就能读懂作者写作的动机、感情。

四、修辞润饰,意象浮于文外

要写出优美的记叙文就要求作者掌握多种写作方法,尤其要灵活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我们应要求学生掌握哪些修辞手法呢?最常见的有比喻、借代、拟人、通感、象征等几种,这些修辞旨在成功捕捉客观现实中美好的形象与心灵。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鲁彦的《听潮》,作者对“海的沉吟”的描写就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海沉吟的情状形象地展示出来,“像诗人般沉吟”,提高了文章的层次。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透过文字可感、可听、可视,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抒情、议论和说明,要想写作时能够下笔如有神,我们在平时就应该注重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积累,了解各种手法在刻画人物时所起的作用。在阅读课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找关键句、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从中吸取写作养分。通过平时的积累,学会分析含有双关意义的词和句子,感悟其感情色彩,抓住写景状物的句子、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深入分析,感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体会记叙文质朴语言外表下蕴涵着的那份生动、那份深刻。

4.后悔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四

星期五下午放学,爸爸接我回到家时,我都会很高兴地放下书包,看起电视来。看啊看啊,我忘记了做作业。妈妈下班后,问:“你完成作业没有啊?”当时,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说:“我还没做好作业。”妈妈听到了,狠狠地批评我,说:“你不完成作业,妈妈比你还伤心啊!”我就大声地哭起来。妈妈下了厨房,一会儿之后,妈妈出来耐心地教我做作业。

晚上睡觉时,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想啊想,我觉得自己羞愧,以后我要少看电视,要努力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5.春天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五

春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了我的家乡――江北水城。虽然现在只是早春,可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

如果,你仔细地看,就会发现:在原来枯黄的草丛中,一棵棵小草正在努力地伸出头来,仰望大地的辽阔、世界的色彩,以及那春姑娘婀娜多姿的身躯。多么美丽的草丛啊,有绿有黄。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呀!

在湖边,一位位忠诚的卫士――柳树,也开始长出嫩芽了。首先是枝条的颜色,逐渐由原来的黄褐色,一点儿一点儿的变成了青绿色。还有那枝条上长出了鹅黄色的嫩芽,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井井有条,是那么的嫩,那么的美。柔柳们共同守护着美丽而又妩媚的江北水城。

6.学校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六

或者可以蹲下来,仔细观察的话,你就会看到这里有一两个蚂蚁王宫。成百上千只蚂蚁都在里面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它们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啊!站起来,走到旁边,再蹲下来,看着这一根刚发芽的小草,被夹在了石头与石头相隔的小石头缝中,它难道是不坚强的吗?这让我不得不感叹:风是风,花是花,草是草,草是坚强不屈的,它是不会向困难屈服的勇者。

每当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就会往操场跑来,有的一边拍打着篮球一边跑来,有的带着足球向这边跑来正因为如此,我也经常叫这个操场为同学的天地。看那些正在和时间赛跑的同学们啊,他们正在流着汗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锻炼身体。勤奋的同学们,还会在树底下看书,吸吮着新知识。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要是有人想要偷懒,他们总会彼此提醒,互相加油鼓劲。

每当清晨,这象征的是一个新的开始,象征的是欢乐的一天。朝气蓬勃,露珠刚从叶子上淌下来;风儿才刚开始一天的旅途工作为四面八方的人们带来凉爽;小草才刚从睡梦中醒来;一切,都还是刚刚开始听住校的同学说,年迈的大爷和大娘们总会一早就来这里打太极、跑步,这是一道多么靓丽的风景线啊!

每当下午,操场的草地就是一片难得的宝地了,总会有同学们在草地上躺着,或是看书,或是休息。他们一边吹着凉风,一边与大自然打招呼。当天空布满了火烧云时,已是黄昏了,操场上满是同学们的欢笑声。打篮球的有观众,踢足球的有守门员,看书的有知识,跑步的有汗水,而我似乎有一支神奇的笔,正描绘着操场的一切。

当雨姑娘莅临人间时,这里就更是别具一格的了。Z|珠光,啪啦啪啦的雨声构成了动听的歌曲。雨停时,操场是湿漉漉的,更有诗意了。雨后的跑道,滴翠的树叶,凉凉的风一切焕然一新,一切让我迷醉。

7.如何让初中生把记叙文写具体 篇七

优美的记叙文当然是具体、生动的。具体与生动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 她们的关系非常紧密, 只不过存在姐、妹之分而已。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并且, 在语文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中, 就在同一次写作训练中出现写具体、写生动的要求。

怎样才能让初中生把记叙文写具体、写生动呢?我多年的体会和做法是:首先, 让学生明确方法。即:在写人、物时抓住人、物特征, 写事抓事件要素的感动点的基础上 (简言之, 就是在该要详细写的地方) 力争做到三个“尽可能”。一是尽可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展开想象去描绘。也就是在写同一写作对象时, 尽可能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从多种角度展开想象去描绘。写人时, 还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二是尽可能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三是尽可能抓住一些细节描写。其次是用学生写得不具体、不生动的文章为例, 用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讨论并修改, 进行写具体写生动的训练, 以便理解和掌握。最后, 是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去不断实践, 不断掌握, 不断提高写具体写生动的水平。学生掌握了上述方法, 写出来的记叙文就比较具体, 比较生动了。

如一学生作文《我和我的伙伴们》, 按照这样的方法指导后, 该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认真修改, 作文就比较具体、生动了。在写捉泥鳅时写到:“池塘干得像个大锅底, 很多泥鳅就往‘锅底’里拥挤。伙伴们哪里去顾及淤泥染身, 只顾你一捧, 我一捧, 你追过去, 我逐过来, 既像是在和泥鳅们嬉戏, 又像是在进行捉泥鳅比赛了!再狡猾的泥鳅也逃不脱他们的手心。不一会儿, 我们就捧了一大盆。”写游泳时“我”潜水的时间长, 把小伙伴吓哭时写到:“我想, 这是多么可爱的伙伴啊, 见我潜水后几分钟无踪无影, 以为我‘光荣’时, 又是那样的担心与无助。如果我真有个三长两短, 他们会多么的伤心啊!”不难看出, 按照上述方法修改后的作文, 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还深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心理描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还抓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下巴一翘”, 使我因此而首先发起进攻并击倒对方。这样写就比前一次具体, 比前一次生动了。

如果上述事例不足以证明, 那么, 让我们看看名家的做法吧:朱自清先生的名文《春》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中,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些优美的句子, 就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就展开了想象从多角度描绘, 就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写得具体, 写得非常生动!茹志鹃女士的《百合花》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中, 写通讯员肩膀处的衣服在门钩上挂了一个破洞, 这一细节, 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为深刻地表达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感情 (不是爱情, 胜似爱情;不是亲情, 而是老百姓对军人的军民鱼水情) 作了铺垫。使文章具体、生动、感人。名家如此, 我们何妨不多多借鉴呢?

8.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八

在总结阅读方法之前,笔者首先介绍一下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一、相关知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事情的相关背景,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3.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

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①渲染了……的气氛;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④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其作用主要有: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2)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其作用有: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等。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4.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地“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技巧

1.概括内容

(1)要素归纳法

第一,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第二,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第三,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2)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明确中心

要明确中心,一要抓标题,二要从分析开头入手,三要从分析篇末入手,四要抓议论、抒情语句。

3.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4.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什么。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什么。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反复:强调/突出了什么内容。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①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答出本义。

②抽象、概括的内容,意义要谈具体,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关键语句的作用

①开头句。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的内容也能起到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的作用。

②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给人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作用是使文章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6.答题套路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9.唱歌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九

在学校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歌声又从我的嘴巴里飞了出去,我边唱歌边用各种动作给自己助兴直到上课,我才停止。

在家里,我边写作业,边哼着歌。晚上,爸爸开启了电脑,按了一首我最喜欢的歌,我跟电脑一起唱了起来,我一边唱,一边跳舞,像一位位舞蹈家。我开心地跳啊!唱啊!一直到气喘吁吁的时候停了下来,爸爸妈妈夸我唱歌唱得好。

10.海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十

不知道为什么,对着海有一种独特的情感,总有一种难于言表的喜爱之情。站在海边,不知不觉就会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字词,就连自己都弄不清这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浪漫,梦想,蓝色,深邃,天空……好奇怪,好奇怪。

就在这奇怪之中,我渐渐长大,但对于海的依恋依旧没有变。很喜欢站在沙滩上,伸开手臂,吮吸迎面而来的海风,就感觉到很亲切,那种湿润的感觉,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清新的感觉。孤单的时候,喜欢来海边走走,提着鞋子,一步步向前慢慢的走着,习惯了急忙的我,此时静静体味慢的乐趣,一步一个脚印,歪歪的,斜斜的,有时,海水会缓缓漫上来,轻吻着那一双孤单的光脚丫。不知不觉,回望身后,海边已经多了一串若隐若现的脚印,于是,所有的孤单都被“走”掉了,海,我永远的朋友。

从前,有一种说法,忧愁的时候,把所有的烦恼都写在沙子上,然后,风就会将忧愁吹走,海就会把烦恼带走。尽管一天到晚都念着“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但我还是很相信这个说法,海,永远是我的朋友,它是我心中的天堂。只要相信,又有什么办不了了。

11.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2-01

阅读记叙文,学生如果只了解它写什么内容,表现怎样的中心,这远远不够。要知道,文章离开了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尽管有时候内容也很生动,中心也很有意义。但毕竟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抓住作品中的生动语言,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从作品成功的谴词造句中,还可以获得营养和借鉴,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下面就谈谈怎样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的语言。

一、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语言的形象美

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形象性。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本身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从语言入手,调动学生想象和情感,使语言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有这样一段话:“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溜”有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意思;“推”既说明了风的作用,又使人觉得乌云有分量;“爬”字有一种慢慢的感觉;“卷”字包含着因受风力作用,一起一伏的形态;“挂”,树枝被折下,绿叶就像挂在上面一样;“啃”,是把东西一点一点咬下来,将羊吃草的情态逼真的传达出来。

教学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动词进行分析、品味。因为这些动词能给人以准确、贴切、传神的印象,从而审视语言的形象美。如果是环境描写的语段,可以抓住那些比喻、拟人、形容语句的力度、强度对刻画事物、描写景色的奇异效果。

二、指导学生领略语言的音乐美

人们总认为歌曲、乐曲,才是音乐,才有音乐。实际上我们的汉字,以及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同样有诱人的音乐美。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要求,恰当地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语调、语速等。把文章赋予的节奏恰当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领略文章所蕴涵的情感韵味。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风来啦!……雨来啦!……姐姐带着斗笠来啦!……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

读上面这段文字,就像在唱一手优美的歌,“风来啦”“雨来啦”的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回环婉转的音乐美,出现一种热情奔放的气势,造成了美的韵律。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喜悦、明快的节奏。

三、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色彩美

很多记叙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时,常常赋予人物、景物以色彩,为作品渲染气氛,来突出人物的性格、际遇、命运等。例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是这样刻画闰土的形象的: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带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脸色灰黄……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以上文字通过对闰土的刻画、描写,可以看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其鲜明的反应了闰土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

作品语言的色彩美,有的淡雅清新,如出水芙蓉;有的浓烈鲜明,如大幅油画;有的朦胧,有的亮丽……这是作品的整体产生的色彩美,是作家写作风格的特色。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

四、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含蓄美

记叙文的语言,蕴涵丰富的美,语言不多道理深刻。如含橄榄,回味无穷,含蓄丰富。既有字面的表层意思,又有深层含义。有时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有时直接表现主题。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领会这类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含蓄美。方法如下:

1、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冰心的《小橘灯》中“我提着灵巧的小橘灯……我似乎觉得有无限的光明” ,结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可以体会到语段的深层含义:小橘灯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象征,那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线光明。

2、结合特定的语境,领悟到蕴含在其中的表情达意。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觉察……” ,这句话中的“狡猾”不能按本意去理解,而应理解为“机灵、顽皮”的意思。

3、要善于从看似不合常情的表述、矛盾的语句中,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表现出:既是穿“长衫”,又不到里边喝酒,只是“站着”,与“短衣帮”为伍。这就是孔乙己的“不同寻常”之处,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4、用修辞知识分析、感悟语句实际蕴含的感情。记叙文常常以多种修辞手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教学使,适当作点修辞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更准确、更深刻、感受更真切。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前面“偷偷地”修饰,写出了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生动地表明了春草的情态、活力和长势。“嫩嫩”“绿绿”,这些词传神的写出春草质地、色泽。指导学生阅读时,紧紧抓住这些词语,便会在他们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农小艳.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几个要点[J].课外语文,2016(02)127.

[2] 柴继帅.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刍议[J].语文学刊,2016(03)104-105.

[3] 黄穗良.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的教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34-138.

12.记叙文初中 篇十二

一、借助文本, 揣摩细节, 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 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其中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我们在教读课文、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个资源, 让学生悉心揣摩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如《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文字为什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究其原因这里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 把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等都如实写下, 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仿佛看到一位慈爱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吃到桔子的艰难过程, 拳拳父爱跃然纸上,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细节描写所产生的魅力。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所接触的文本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真揣摩细节, 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篇文章中是否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在以后写作中也要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传情达意以打动读者阅读的欲望。

二、分析思考, 品读细节, 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

除领会细节描写魅力外, 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 找到打开细节描写大门的钥匙。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一是锤炼词语。通过对一些精彩的动词、形容词的辨析和筛选, 精心锤炼词语可以准确生动地修饰和限制描述内容, 达到以少胜多、一字传神的效果。如《孔乙己》中的“他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的“排”和“摸”显然是作者精心锤炼出来的。“排”字生动表现了孔乙己卖弄自己是规矩人, 但又拮据、穷酸的本相;“摸”字生动表现了孔乙己已穷困潦倒到极点, 显示了他悲惨的境地。虽然“排”、“摸”只是一字之差, 但是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没有精心锤炼词语又怎能达到如此效果呢?二是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如《孤独之旅》中:“当杜小康一眼望去, 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 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 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把杜小康在家庭衰落之后无奈走上离家放鸭之旅的孤独、无助、胆怯的心里很好地传达出来。三是调动五官。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细腻描摹, 写准写活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素。如《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一段文字作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进行细腻地描写烘托出人物欢悦而迫切的心情, 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是细化过程。细节描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和“慢镜头”, 写作时必须真实地再现动作的整个过程, 把过程细化, 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中的“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这里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把捕鸟的这个过程细化, 传神地写出了捕鸟技术的娴熟, 也生动地写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三、观察生活, 捕捉细节, 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细节

方法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归纳完细节描写的方法后, 还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 捕捉细节, 运用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去记录生活中精彩细节的习惯。而且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悉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并将平时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归纳, 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 分散的变为集中的, 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以便在写作时提取。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 把捕捉到的精彩瞬间及时地记录在周记本中。笔者在实践此种教学方法时发现有不少学生通过留心观察日常生活, 把自己捕捉到的细节在作文中细腻地描写出来。如学生在习作《今天我当家》中写道:“我拿出两个鸡蛋, 把鸡蛋的中间部分在碗边轻轻一敲, 然后用双手抓住磕破处用力掰开, 蛋白和蛋黄像两个乖顺的小孩倏地滑进碗里, 我操起一双筷子, 双手像上了发条似的飞快地搅拌着蛋, 筷子撞击着碗发出“哒哒哒”的声音, 不一会儿, 蛋清和蛋黄就融为一体了。”读着这一段文字, 我们仿佛和小作者一起站在厨房里进行紧张的餐前准备, 这一段文字也正因为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对打蛋的过程细化, 同时也运用了拟人、比喻, 调动了视觉、听觉把当时在厨房里打蛋的情境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片段训练, 强化细节, 让细节描写深入人心

正如人的十指长短不一, 我们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自觉的同学会在平时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也会在周记、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增强文章的神韵, 使文章变得更具可读性。但是仍有不少同学细节描写的意识薄弱, 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课进行片段训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对细节进行刻画。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 仍然是全面对接中学生的生活, 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在内容上更多关注“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等方面, 我们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精心确定片段描写的重点。如针对“考试受挫的情境”、“取得成功时的喜悦”、“独自面对黑暗时的害怕”、“感人的亲情”、“坚持不懈的过程”、“美的瞬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题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片段训练。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 原先写作中描写意识比较薄弱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他们细节描写的意识得到了强化, 描写的方法也领会在心上, 运用在笔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片段训练, 强化细节描写, 相信在同学们写起作文时也能够得心运手地运用细节描写。

五、修改习作, 锤炼细节, 让细节描写增添神韵

古人云:文章不厌千回改。学生要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 在修改中锤炼细节, 使文章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让细节描写能够为作文添神韵。一篇好文章的细节描写有如下要求:细节要典型, 紧扣文章的中心, 为中心服务, 不能为细节而细节;细节描写要真实、自然、贴切;细节描写要生动、形象。关于如何教导学生修改习作, 笔者的方法如下。一是批注批阅。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不写最后的总评语, 不打分数, 但是在文章需要修改的地方, 如入题较慢、详略不当、细节不真实、细节不够细腻等处做出批改, 提出要求。二是改后自改。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在集体讲评之后, 要求立即修改。个性的问题, 如细节不够典型等,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个别同学面批, 指导他们重新选择细节来服务中心。三是互批互改。在老师指出不足, 学生自己修改之后, 很多学生很难再发现自己的不足, 可谓“当局者迷”,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旁观者清”组织学生互批互改, 启发智慧, 交流经验来对文章进行修改。四是讲评佳作。把学生精心修改的作文收上来, 再次批阅, 写上评语, 并在学生习作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做批注, 把好的细节描写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经过反复多次修改, 可以让学生对习作中的细节做到精心锤炼, 让细节描写生动又不失真实, 使细节描写典型又不矫揉造作, 让细节描写真正为作文添神韵。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 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 这时, 再前进一步, 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于细节处见功夫, 在记叙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 学生认真观察, 细致描绘, 反复修改, 及时总结方法, 学生的作文会因细节描写而增添神韵!

摘要:初中的记叙文写作应加强细节描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 借助文本, 揣摩细节, 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分析思考, 品读细节, 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观察生活, 捕捉细节, 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细节;片段训练, 强化细节, 让细节描写深入人心;修改习作, 锤炼细节, 让细节描写增添神韵。

关键词:揣摩细节,归纳方法,观察记录,片段训练,修改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立根.作文智慧[M].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9.

[2]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13.克服困难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十三

秋天到了,小熊到西瓜地里去摘了满满一篮子的西瓜,它走在回家的路上,穿着格子的背心,外面穿着一个马甲。看着路边的野花,心里开心极了。

小熊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团纸,弯下腰捡起了纸团。这时,小熊的西瓜从篮子里滚了出来,小熊看着摔碎的西瓜,心里很伤心。小熊心里想:我的西瓜呀,怎么就这样碎了!小熊想了个办法,可以把还没有脏的西瓜榨成果汁,它请来朋友小兔和小狗一起来喝它的果汁。

我们要向小熊学习,克服困难,不要被小事打败。

14.记叙文初中 篇十四

一、读写结合和记叙文的基本理论

笔者从以下三点阐发:

第一, 阅读与写作的概念。阅读实际上就是主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客观事物、社会生活, 以及作者的主观愿望经过作者的头脑加工并以文字的方式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过程, 是作者具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思维活动过程, 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言语操作过程。

第二,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 要有根, 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1]P55明确指出了“吸收”与“倾吐”相辅相成, 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由此见,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离开阅读, 写作就成了空中楼阁, 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 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开始。重视阅读,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 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记叙文是记载和叙述事情原委、描绘事物情景和状态的文章, 所以记叙文的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以叙述性而言, 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它要求文章交代清楚, 叙事完整, 线索清楚, 剪裁得当。以具象性而言, 是就描写而言的, 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面貌描述出来, 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举一例:有些没有形体的东西, 如音响、气流、光波等, 在绘画中是难以描摹的, 但都可以用语言描写出来。如:《荷塘月色》, 朱自清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绘画无法表达的荷塘全景:“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有着和谐的旋律”的“光和影”, “笼着轻纱的梦”,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洲缕缕清香”, “像闪电般的洲颤动”, 叶子底下的“脉脉的流水”。由此可见, 语言不仅能绘色、绘形, 还能绘声, 能写出情态的发展变化。

二、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 本人在2010年9月对本校初三学生328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研究材料,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一, 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现状。笔者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得出如下调查结果:1.从写作兴趣、写作目的来看, 大部分的学生 (57%) 不太喜欢写作文, 他们写作文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任务, 遇到自己感兴趣或惊奇的事时, 只有少数的学生 (31%) 会记在日记本上, 许多学生缺少写作文的主动性。2.从阅读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喜欢读书, 也认识到阅读对写作文有帮助, 但阅读时存在很大问题, 读书无计划, 不经常读课外书。很少一部分学生读优秀作文选和提高作文技能的书籍, 他们只通读全书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摘抄的习惯。3.从学生作文写作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想写记叙文, 但写不好, 只能凭空编造;从取材范围来看, 对自己家里或亲人发生的事情较关心, 但对我们国家或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和对我们周围或学校发生的事情关心程度一般。

第二,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可分成两点:1.写作主体方面。要指导中学生写出好作文, 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欣赏, 可现状让人担忧。如初中生阅读量过少, 作文词汇贫乏;初中生阅读量小, 作文素材的积累严重不足;初中生课外积累少, 文化积淀不够。由此可见,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 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个性表达的需要出发来组织作文教学过程和写作过程, 教学的模式化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 使作文教学成为令人生畏的“老大难”问题。2.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相关不足之处:首先,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我们不否认“读写结合”对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 但是, 对文本的体裁、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风格等的分析, 看起来是注重“读写结合”, 其实, “读”与“写”并未真正结合。其次, 初中记叙文写作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许多人对于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和编撰, 历来注重阅读方面, 而多少忽视了写作方面, 真正能当作文教科书使用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作文教科书的编撰长期以来一片空白。最后,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本身有限, 而大多数的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当中往往把记叙文的写法作为重点训练内容却忽视了对生活现象的剖析认识, 使得许多初中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面临同样的问题:明明知道该怎么写, 就是没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写出来, 也是空话大话满纸, 毫无感染力。

三、读写结合是提高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途径

笔者从策略、步骤和操作方法两方面来谈谈。

第一, 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可分为以下四点:1.采撷百花, 积累记叙文写作素材。要想写出成功的作文, 除了需要文思敏捷外, 材料的积累更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博览是丰富文化知识, 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勤加练习, 多写作一些记事、记人的记叙文, 所有我们平时阅读中积累的素材, 可以为我所用, 还可随机应用。如记事一类的记叙文, 要注意体现事情、情节的阶段性和完整性, 也就是要把事情、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这类文章, 事情是重点, 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述只能围绕着事, 服从于事。2.多看静思, 激发记叙文写作激情。作为一般的学生, 对生活难以产生深刻的感悟, 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具有浓厚感情的文艺作品, 体验间接的生活,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而自化, 再返观自己的生活, 感受到其充实, 从而激起其高尚纯美的感情和写作的冲动。3.熟读成诵, 发现记叙文写作秘诀。对文章多看精思, 熟读成诵, 才能进入文章的美妙意境之中,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感, 进而对作者的构思、立意、观点、感情, 有逐层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沟通与作者的感情, 引发大量的联想,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陶冶。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范文, 能够增加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积累, 这些对于学习写作都是必要的准备。在博览中应注意记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名言 (诗、文) 、警句、谚语、格言、佳句 (指含排比、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 内容健康的句子) 、鲜活生动的口语、典型的人和事;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精彩的描绘片断、颇具特色的顺口溜。4.品味鉴赏, 感悟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要写出好的记叙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与能否掌握写作技巧密切相关。文章各有各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各具特色。所以, 对于学写文章的学生来说, 就要善于从阅读材料中吸取他人写作的技法和写作经验, 真正做到“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比如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善于“化大为小”, 还要善于“以小见大”, 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范文《往下走, 往上走》把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 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 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 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住的变化。由此可见, 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 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第二, 记叙文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步骤和操作方法。先从训练步骤说起:初一阶段:1.指导学生妥善处理材料, 选择材料可围绕和突出主题、真实而又典型、新颖而又生动这三个原则来进行。2.指导学生学会构思, 有如下方法:A.选例典型, 以事感人。B.抓住特点, 写出个性。C.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D.小中见大, 引申升华。以B为例, 学习《藤野先生》, 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勾勒,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征进行描写, 从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初二阶段:1.要求学生讲究感情真挚。感情的真实往往寄寓于一定的事情中, 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 还包括作者所想, 只要符合“四点”———此时、此地、此人, 能为此事, 就可视为“真”。如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味朱自清的《背影》中的四次流泪, 深刻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2.要求学生描写具体形象。具体可引导学生做到:A.调动多种感觉, 使描写细致入微。对学生有必要进行“五官训练” (眼 (视觉) 、耳 (听觉) 、鼻 (嗅觉) 、舌 (味觉) 和身 (触觉) ) , 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朱自清先生的《春》, 为什么写得那么耐人寻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他把“五觉”都写进去了。B.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使人物栩栩如生。写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时, 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用上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中的两三种, 一定要尽可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向读者传达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 用自己的审美的眼光来裁剪生活中的“美”。初三阶段:1注重细节描写, 即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如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中有一段有名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的走到铁路边, 慢慢探身下去……”在整个送行的过程中, 作者抓住了这一感人的细节, 不惜笔墨, 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描述中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跃然纸上, 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浸透纸背, 因此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回旋在我们的胸间, 使我们为之感动。2.正与变相对比, 抑与扬相映衬。要使文章惊澜四起, 就要注意写法的变化。“正与变”相对比, 就是逆反用笔, 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它在看上去不可思议、毫无道理的事理中显示事物的价值和深意, 从而造成波澜起伏的效果。如《平凡人的新鲜事》为了反映老太太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 作者没有写老太太忍着口渴的煎熬、坚持早出晚归不请假、工作从不出错的生动事迹, 却偏偏选取了违反常态的几件事:为了工作平时从不喝水, 今天却喝水了;平时从不迟到早退, 今天却提前下班了;工作从来不出差错, 今天居然出错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在这些反常现象的背后, 隐藏着一个令人无比感动的事实:老太太在丈夫患脑血栓、病情危急情况下仍然坚守紧缺人手的工作岗位。这样逆反用笔, 比从正面表现老太太的敬业精神更有艺术效果。“抑与扬”相映衬, 就是欲扬先抑, 抑的目的是为了扬, 使文章波澜起伏, 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即是欲扬先抑法。由于运用此手法, 因此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 单调乏味。“正与变”、“抑与扬”在对比映衬中实现了统一, 文章就张弛有度、波澜起伏,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 产生鲜明的艺术效果。

再从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操作方法说起。读写结合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 从总体上把握序列的“线”, 明确每个训练的“点”在“线”上的位置。循序渐进, 以“读写结合点”为小目标, 以文章为例子, 以读写训练为途径, 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具体操作方法有:1.借鉴创造, 照猫画虎。即学生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作文训练。教师应精选出那些文质兼美, 学生易于和乐于模仿的文章, 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 充分体会和琢磨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理出思路, 并确立模仿的对象或框题, 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 进行仿写。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 要逐步增加创新的成分, 写出有个性特点和新意的文章来。2.具体补白, 无中生有。补白拓展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依托课文语言文字, 无中生有, 虚中生实, 浮想联翩;此过程又伴随着学生的理解、感悟。具体做法: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 给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点滴的补白, 点滴的培养, 点滴的训练, 潜移默化,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联读悟写, 改换门庭。联读悟写, 强调用读来掌握知识, 用写来运用知识, 用联来调动知识, 用悟来巩固知识。“联”的内容有:联系课内知识、联系课外知识、联系新旧知识、联系实际。此外, 还可以按方法分为各种联想:如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类似的事物的相似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反事物的对比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和它接近事物的接近联想等, 是联读悟写中“联”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改换门庭, 是在原文的基础上, 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 充分发挥想象, 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就改写的类型有:内容、结构、人称、语言的改写。以“语言的改写”为例, 常见的是把文言作品改用现代汉语来写。如把文言文《愚公移山》改写成现代文的记叙文。4.心有所动, 抒写随感。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 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感练笔, 一因习作空间广阔, 随意性大, 无“规矩”束缚;二因“感”皆源自学生本人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 有材料可写, 所以学生写起来不怵。这样, 可谓一举三得———观察能力, 思考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在随感中同步提高。

综上, 本文从分析当前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现状入手, 以前人在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 指出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指出了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以为, 如果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能进一步打开学生心灵的枷锁,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写作中提升阅读品位, 读和写相互作用, 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至善, 叶至美, 叶至诚编.叶圣陶集 (卷13)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55.

15.心灵润色与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篇十五

一、心灵润色技巧与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一)心灵润色技巧

心灵润色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它是将情感渗透到写作中,来为记叙文的写作润色,这需要初中生心灵的参与,将自己的感情寓于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记叙文的每一部分都充盈着情感的流露,能让读者体会到记叙文所孕育的真情实感。如以“那一段的时光”为题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男生关注生活中或愉悦,或痛苦,或焦虑,或甜蜜的时光,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将内心世界与写作有机结合。初中生可以通过记叙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教者也可以此来了解初中生的所思所想,这样的记叙文写作如同一座桥梁,既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又能对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做出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二)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的重要环节,也是初中生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中男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弱。一是初中男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是运用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并将相同的句子反复应用于不同的作文中;二是初中男生的素材选择单一,从初一到初三的难忘事情甚至是同一件,不能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新鲜的素材;三是初中男生在写作时没有个人情感的参与,套话太多。原因既有初中男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依据初中男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心理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女生,男生更凸显出成熟与幼稚之间的冲突,这无疑会干扰他们对知识、事物等方面的理解。另外,初中男生的理性思维要多于感性,这使得他们在写作中感情渗透比较滞后,不能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维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男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心灵润色的引导。

二、心灵润色技巧在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强叙述情节的心灵润色技巧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质量与记叙文开展的线索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记叙文的写作会以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或以事情展开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很多时候是两者融合。记叙文写作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语言,粉饰的句子,而是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的叙述,即使语言朴实无华,只要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融即可。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初中男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创设多彩的故事情节,依据记叙文的写作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将情感渗透到记叙文写作中,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能凸显自己的真实体验。如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的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画面:温馨的亲友团聚、闲适的书画相伴、热烈的运动竞技等,从而迅速打开思路。

(二)提高叙述语言的心灵润色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是通过语言的文学性来表达心灵的感触的,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心灵润色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句段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要引导初中男生用心灵来关照自己笔下的人或物,将自己的情感与经历寄托于叙述文中,寓情于文,充分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如《幸福是什么》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引用诗句来增添文采。

(三)深化叙述情感的心灵润色技巧

学生的情感表达是作文写作的源泉,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像一张白纸,读起来枯燥乏味,只有渗透作者情感的作文才能吸引读者,唤起读者的共鸣。初中男生的情感是不露于表的,他们的情感较初中女生隐藏得更深一些,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初中男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引导他们将真实的情感蕴于记叙文之中,让这种内在的情感通过记叙文的写作转化为外在的一种形式,既能让初中男生的情感得以表达,又能使记叙文的写作锦上添花。

心灵润色技巧对提升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掌握引导的技巧与方法,促进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16.捡拾幸福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十六

很多人都说:“幸福就像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其实,幸福很简单,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口中,涌出了“什么是幸福?”“我不幸福。”“幸福和我无缘。”之类的话。

听到这些话,怎能不让人伤感,又怎能不让人心酸呢?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抵挡末日的残酷,在不安的深夜能有个归宿;我要稳稳的幸福,能抵挡失落的痛楚,一个人的路途也不会孤独;我要稳稳的幸福,能用生命做长度,无论我身在何处都不会迷途。”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渴望这种稳稳的幸福吧。但幸福不只是说说而已就能感受到的,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17.唱歌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十七

我今天放学回来,看了一个小故事,“会唱歌的骨头”。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头凶猛的野猪,它糟蹋庄稼,国王命人张贴布告,除掉野猪者,就能成为公主的夫婿,有两个兄弟愿意试试,弟弟杀死了野猪,哥哥却坐在小酒馆喝酒,当他看到弟弟杀死野猪,嫉妒在他心里疯狂的蔓延,于是,他杀死了弟弟,娶了美丽的公主,几年后,一个渔夫捡了一块白骨。竟然自己会唱歌:“我亲爱的朋友,为了国王的赏赐,哥哥向我举起了斧头,而他去坐在公主的床头。”

渔夫把它献给了国王,国王十分愤怒,把哥哥扔进大海里,安葬了弟弟,我看完这个故事,懂得了一个道理,人要善良,不能做坏事,也不能说谎。

18.记叙文初中 篇十八

一、梳理材料, 积累展现个人烙印的素材

初中学生普遍存在作文“恐惧症”,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重要原因是积累不够, 知识贫乏, 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 再加上学业的重压使学生失去亲近自然、沉浸书海的机会, 许多学生远离名著和经典, 几乎断绝了民族和人类文化精神的滋补。他们的文章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丰厚的底蕴和隽永的思想, 文章的内涵一眼见底, 单薄而又贫瘠。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个性几乎荡然无存。到了初三, 笔者分两组梳理以往习作的材料或生活经历:

(一) 写事

考场作文大部分是写事的记叙文, 即便是写人, 也避免不了记叙有关人物的事件。因此, 事件的梳理非常重要。

1. 家庭、校园方面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都来自家庭。比如, 家人的聚会、旅游、农家乐等集体活动;还有家人教你学本领、帮你化解矛盾等。校园生活是同学们熟悉的生活, 往往多表现其中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从实验课、体育课、综合活动课的角度积累课堂学习的材料;从参观、艺术节、运动会、军训生活、文体活动等角度积累课余生活的素材, 这样材料才新颖、独到。

2. 社会方面

除了家庭和学校外, 同学们积累素材的角度就是社会方面了。其实, 报刊、电视、网络等能经常给我们提供各类新闻素材, 比如, 郊游、庙会、灯展等传统节假日的游艺活动;志愿者、文明交通岗、关注弱势群体等公益活动;图书展、文化街、街心花园见闻等文化生活……

(二) 写人

写人也是记叙文着墨的对象, 无外乎写自己、写他人、写人与人的关系。积累素材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最好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方面积累素材, 比如, 弹琴画画、打球逛街等课余生活;还可以从自己的性格和经历方面积累素材, 比如, 聪明、坚强、勇敢类的故事;积累描写他人的素材, 首先要确定对象, 可以是亲朋好友、师长同学, 甚至是路遇的陌生人, 他们的爱好、特长、性格可以作为素材积累的内容;积累人与人方面的素材并不需要另起炉灶, 以上所有人、事方面的素材就发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邻里之间, 所以可以不必专门搜集, 只要在写作时注意表述的角度就没有问题。

二、“专业”描写, 善于取舍, 发挥“自我”的空间

(一) 细致入微地描写

除了从多角度积累素材外, 还要特别注意“专业化”的要求, 即对素材要有类似内行人的知识, 在文章中才能细致入微地描写,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 同样记叙过年生活, 南方与北方有明显不同, 春节与元宵节也不同;同样写旅游, 游山和玩水不同, 名胜和农家小院不同;同样写养花, 养君子兰与养水仙也绝对不同……总之, 应该深入了解素材包含的知识。梳理升入初中以来的有积极意义的事例并分类归纳, 这一点对初三学生来讲很有必要。许多被遗忘的事情中有不少是好的写作题材, 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素材的积累并不难。

(二) 素材的取舍

根据多角度和专业化的要求, 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记叙文的材料, 但是这些材料不是“万能”的。因此, 面对不同的题目, 我们需要对材料作出选择。下面以一道作文题为例, 谈谈记叙文选材的方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在你的家庭生活中, 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 请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围绕家庭生活, 以“家事写真”为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从命题的提示语来看, 选材的难度较大:一是因为能达到“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的材料才是最佳的, 二是因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围绕家庭生活”来选材, 同学们易局限于家庭中发生的事, 地点过窄。其实, 命题并未要求地点, 而是“家庭生活”即可。同学们应该能够从提示语中判断:命题者限制了什么, 没限制什么, 才能游刃有余地写作。

1. 选材提示一。

可以从家庭生活的不同角度选材:可写精神生活, 可写物质生活;可写家人, 可写家事;可写喜事, 可写悲事;可写大事, 可写小事……2.选材提示二。扣住“社会风貌、时代特色”来选材: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 写出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经历。如:全家在郊区种菜, 家庭的卡拉OK比赛, 街心的健身锻炼等。

3. 选材提示三。

事件不必拘泥于家中, 可以写家人旅行, 可以写市场购物, 可以写运动健身, 可以写走访故乡……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优秀记叙文材料的选择有四个要求, 即切题、真实、新颖和有意义。反之, 则是我们需要淘汰的材料。

三、放飞心灵, 展现个性的自由

我们抓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做人与作文的关系, 要让他们有思想, 对事物对社会有正确的、辩证的认识。指导练笔时, 要让学生往表现自我的方向写,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 任他们的思绪自由飞扬, 历史也好现实也好, 高尚也好卑微也好, 欢乐也好伤感也好, 都潇潇洒洒、自自然然地流淌在他们笔下。比如, 写学生熟悉的人和事, 这些人和事大多烙印在他们的情感深处;有对身处其境的日常生活的观察;有自己经历的某一社会生活场景的片段;有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观察和赞美……在这些作文中, 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包含着或生动的叙事, 或生动的描写, 或恰当的评价。“个性化”成了学生写作的基点, 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 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 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 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

总之, 记叙类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展示, 落实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了, 思维更敏捷了, 表达更准确了, 语言更优美了, 语言表达能力就自然提高了。

摘要:记叙类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展示, 落实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了, 思维更敏捷了, 表达更准确了, 语言更优美了, 语言表达能力就自然提高了。

19.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之谈 篇十九

一、题眼:恰当解读

写作构思的第一步便是审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命题人给出的记叙文的题目进行深入探索,仔细的推敲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这样才能领会题意,对题目进行恰当的解读,从而抓住写作的中心和重点,掌握题目的限定信息和要求,从而选取符合题意的新鲜材料,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审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步骤一般包括:审文体形式、审写作内容、审写作重点、审文题限制。把握题目的题眼是第一位的。例如“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虽然作文题目有点长,但应抓住题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最熟悉”,找准文题所要求写的重点,选材也就有了范围。“记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令我敬佩的一个人”、“记一件拨动我心弦的往事”等这些命题作文,也都能用此方法找到它们的题眼,即“难忘”、“有意义”、“敬佩”、“拨动心弦”,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再例如“春天”、“清晨”、“路”等题目,在写作时就应该在理解题目上多下功夫,因为记叙文的题目就一个词,这个词既是题目,也是文章的题眼。同时还应分析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象“春天”,它可以代表季节,可以写这个季节里的雨、风、花草等,也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象春天一样美好。

二、行文: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能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前后照应,其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种:(1)文题照应。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巴金的《繁星》一文,文章开头一段:“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2)前后照应。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有三组对比,即济南和北京的对比、济南和伦敦的对比、济南和热带的对比,其中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从而得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结论。在这一组中“宝地”对应了前文第一组对比的“奇迹”,在后文中交代和阐明前面所写事物的结果与发展脉络,使全文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和逻辑清晰。(3)首尾照应。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待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以对比开篇,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结尾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笔,和标题“济南的冬天”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三、观察:注重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包括全面细致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在观察之后师生交流,归纳和总结。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都能写出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个在生活中太容易让人疏忽的“背影”却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写的焦点,从小小的背影中却映衬了大大的父爱。

四、仿写:熟能生巧

仿写作为一种作文的训练手法,能带着学生慢慢的走进“爱上写作”的文学殿堂,不管是作为范例的课文,还是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写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正如王维模仿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成了《桃源诗》,毛泽东的“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辉”模仿借鉴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仿写句子到仿写片断,再到仿写范文,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作思路,只要勤练笔,定能熟能生巧。

五、讲评:科学合理

上一篇:铅山县律师行业发展状况之调研报告下一篇:新乡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