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技术标书

2024-12-25

美丽乡村技术标书(精选6篇)

1.美丽乡村技术标书 篇一

鼓风机GRB-100

使用地点:调节池鼓风机

型式:三叶罗茨鼓风机

型号:GRB-100

数量:2台

风量:8.00m3/min

风压:6Kpa

噪音:小于80dBA

出口口径:100 mm

重量:311Kg(不含电机)

配套电机功率:15KW

◇ 技术特点:

川源公司GRB型三叶罗茨风机为严格品质管理,标准化制品。采用电脑动平衡校正,特殊叶轮设计,使用一级研磨齿轮,两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很小,使转子能自由运动而无过多泄露,两转子旋转方向相反,可使气体机壳一侧吸入,另一侧排出。风量与转速成正比,在转速一定时,出口压力提高,风量仍可保持不变。叶轮采用四轴加工的方法,一次加工完成,精度高;叶轮采用复合曲线、效率高运转平稳;GRB两叶轮的间隙小(0.08mm-0.4mm),提高效率轴承及齿轮采用齿轮油循环润滑,磨损及发热量小,保养容易;GRB轴承及其他零部件均采用标准化,更换及维修方便、快捷;GRB重要部件,如齿轮

由专业生产厂加工制造,保证工件的准确性及高精度;◇ 供货范围

1,每套鼓风机供应完整成套,保证鼓风机组能够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主机、配套电动机、传动装置、进出口消音器、进出口过滤器、底座、挠性接头、压力表、止回阀、安全阀、三角皮带、滑轨。2,用于罗茨鼓风机的维护保养的必备手册。

◇ 鼓风机系统

除整机在醒目处设置铭牌外,鼓风机、电机等非单一工厂生产的配套件,均设有铭牌,旋转件有旋向箭头,气流有流向箭头; 进出气接口法兰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规定;

鼓风机可适应24小时连续运行和间歇频繁启动,运行时保持稳定,无异常振动。在鼓风机额定转速时,轴承座上径向振幅(双向)不大于0.14mm;

鼓风机机组运行平稳,无异常噪音,无震动,无过热现象,保证在距风机隔音罩外侧1m处噪音不大于80dBA。

在额定工况流量下,压力差允许误差±5%。

风机转子组装前的静平衡和动平衡实验的精度达到6.3级。

1)风机机壳、机座、墙板、油箱由铸铁FC25制造,采用树脂砂铸造,时效处理。鼓风机机壳具有160℃的设计温度,和表压110Kpa的设计压力。接口进行机加工光滑平整,保证装配气密封。

2)每台鼓风机上都有吊耳,可独自承受鼓风机的重量。

3)风机叶轮材质为FCD500,轴材质为SCM440,经调质处理,精密加工和研磨达到应有尺寸。轴的使用寿命可达到200,000小时。轴具有足够的尺寸,以承受各种运行条件下连接运行所产生的全部荷载。在叶轮轴穿过机壳的位置,有一道迷宫式密封,以减少空气泄露。穿过齿轮箱处,有多道迷宫式密封以防止齿轮箱中油的泄露。

4)传动齿轮材质20CrMnTi,经高频淬火处理,采用磨齿加工制造1 级精度。使用寿命能达100,000小时。齿轮传动装置的外壳体,由铸铁制造,具有足够刚度,在最大荷载时仍能保持轴的位置不动。齿轮壳体的部件经精密加工,以使其与轴承安装。

轴承采用飞溅油润滑,材料为SUJ2,轴承的设计于电机在100%的负载下操作时,能达到五年(50,000小时)运转寿命。

(符合标书中要求)

5)每一设备都有高强度的铸铁底座,可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基础 与底座有支撑填塞垫、尖钉,并与结合体或相关设备排列配合,并有足够的空间作为灌浆或电线管之用。所有钢板间的接口连续焊接及磨平每台鼓风机的配套底座底板作为一个单独部件由型钢制造而成,带有吊耳,具有足够的刚度,使得在起吊底板及上面安装设备时不会产生变形或对基座底板和机器部件造成损坏。

(符合标书中要求)

7)鼓风机与电机采用皮带传动。

◇ 鼓风机附属设备及材质

1)进口消音器:主要消除鼓风机进口气流噪声,装置重量轻,阻力

小,消音效果好,由A3钢制造。

2)出口消音器:主要消除鼓风机出口气流噪声,消声频带宽,消音

效果好,由A3钢制造。

3)压力安全阀:当系统工作状况异常,阻力高于额定值35mbar时,安全阀开启,将气体从安全阀排出,防止风机和电机过载。

5)压气止回阀:是用以防止停机时系统高压气体倒流,使风机转子反转,而发生故障。

6)出口橡胶柔型接头:是由橡胶钢板骨架压合而成,具有良好的减震和隔音效果。

6)压力表:每台风机提供一个排气压力表,现场指示排气压力。

7)螺栓、螺母:锚固螺栓及特别注明的螺栓、螺帽均采用不锈钢材 质。(符合标书中要求)

◇ 电动机

鼠笼式感应电动机:电源380V±10%,50Hz±10%

功率:5.5KW

防护等级:IP54

绝缘等级:F级

每台鼓风机配有卧式、恒速、鼠笼式感应电动机。电机功率大于整个设计工况范围内的最大负荷值的110%。

当电机在满载而不超载连续运转的情况下,该电机的温升必须不超过NEMA 标准 MG-1或等同标准低一级绝缘材质所规定的限度。电机根据ISO02373标准制造,振动值为25M。

在一个平衡电压供给系统中,当电机在其使用因素内的任何负载运转

时,多相电机各极的不平衡电流不超过5%。

所有电机都有外壳、轴承托架、风扇盖。

电机铭牌包括以下内容:型号、绝缘等级、功率、满负荷电流、转速、温升、制造厂名称和系列编号、电压、接线图。

电机的转子须经过动平衡校正,最大振幅在低于1,800rpm时,不超过0.04mm;在同步转速为3,000rpm时,不超过0.03mm。

(均符合标书要求)

◇ 安装地脚和鼓风机试验

鼓风机安装在本公司提供的地脚上,以吸收鼓风机的质量和振动,同时防止产生不适当的应力和变形。

每台鼓风机出厂前都会进行试验,以确定其整个性能范围内的机械和空气动力学性能满足要求。出厂试验报告包括记录数据,确定工况点保证值。

◇ 油漆及表面处理

所有表面按本公司标准复涂两层油漆,加以保护。油漆后的表面不会遭受撞击、摩擦、褪色以及其它因素的损伤。

(符合标书中要求)

◇ 工具和备件

无需特殊工具;

各部分零件均按标准规格制造,并能随时在现场更换、安装。相同的零件可互相更替。(符合标书中要求)

◇ 接口

设备及管道之间的法兰连接,其规格必须符合ISO标准。

(符合标书中要求)

◇ 包装

所有机械设备采用简装木箱,有完整的保护措施,可免于暴露,保持干燥。(符合标书中要求)

电机的包装适合常规运输和不少于6个月的无采暖室内储存。◇ 说明

所有金属材料都有较好的强度、延伸性及耐用性。铸铁为坚韧的、结构致密,无气孔、缺陷和龟裂;承受应力的锻件为细质的、均匀的;铸铁、钢材及其它材质符合各设备规范中的要求。所有选用的材料均是全新的、未使用过的。

所有设备的传送带或链条、叶片、联轴、暴露的中心轴以及其他转动部分都有较好安全防护的护盖。

每一防护设备都能容易安装与拆卸,并附有所需的支撑及附件;

2.美丽乡村技术标书 篇二

记者:您在参与美丽乡村国家标准起草制定过程中, 认为哪几个条款就目前来说是一种标准创新, 或者说您认为此次发布的美丽乡村国家标准最有创新意义的几条是什么?

陆军:美丽乡村,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主载体, 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 延续和完善相关的方针政策, 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 集中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年来, 全国各地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更加关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这过程中, 何为“美丽乡村”, 如何让乡村建设得更美丽, 急需一个综合建设指南来指导, 为乡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从整体上看, 首先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 32000-2015) 的发布实施, 响应了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部署, 顺应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 本身就是一种工作创新。其次, 美丽乡村建设既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又涉及生产、生活、生态问题, 还涉及民居、民生、民俗问题, 同时要兼顾农村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等软要求, 制定这样一个涉及面广、软硬兼备的标准确实有一定难度, 为此该标准在广泛吸收福建、浙江、贵州美丽乡村标准化工作开展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涵盖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其每个章节都可单独细化形成相关标准, 但每个章节却又不失重点, 全面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貌, 这本身就是国家标准形式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再次, 标准技术内容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汇集了财政、环保、

住建、农业等行业部委的相关工作要求, 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总体方向和基本要求上的“最大公约数”, 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定了21项量化指标, 就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目标性指导, 这是国家标准形式上的另一种创新。

从具体条款看,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 32000-2015) 立足“五个突出”, 强化内容创新: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从规划原则、规划编制要素两方面确定美丽乡村规划的基本要求, 强调规划应做到因地制宜、村民参与、合理布局和节约用地, 明确指出编制规划应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其中村民参与强化了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借鉴了台湾“富丽新农村”建设的精髓。二是突出个性营造。如在村庄建设方面, 强调可选择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建筑图样塑造乡村建筑风格, 体现乡土原味和地域风情。在生活设施方面, 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讯等方面的要求, 并对关键控制点提出具体技术指标要求, 让人一目了然。三是突出重点把握。如在标准内容安排上, 对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进行重点规范, 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发展。四是突出文化传承。如对文化体育、乡风文明等方面内容进行规范。主要目的是让农民既能拥有现代健康生活情趣, 同时又能享受传统农村文化的熏陶, 保得住传统、记得住乡愁。五是突出生态文明。如在环境生态方面, 对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整理、村容整治等百姓关心的农村环境问题提出明确要求, 特别是强调农村大气、声、土壤和水环境质量应达到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让老百姓共享天蓝、气优、水净的美丽乡村。

记者:您认为, 美丽乡村国家标准是怎样体现村民参与度和满意度的?

陆军:一是在规划方面, 要求深入农户实地调查, 充分征求意见, 并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同时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规划总平面图及相关内容应在村庄显著位置公示, 经批准后公布、实施。二是在长效管理方面, 规定村民可通过村务公开栏、网络、广播、电视、手机信息等形式, 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动态、农事、村务、旅游、商务、防控、民生等信息, 参与并监督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在满意度方面, 鼓励开展第三方村民满意度调查, 及时公开调查结果, 避免自己说自己好。

记者:地方试点经验对国家标准制定非常重要, 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分别借鉴了浙江、福建、贵州等地方层面的哪些突出经验?

陆军: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借鉴了多个地方实践和探索成果。如福建, 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突出经验:在标准框架结构上, 整体吸收了福建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DB35/T 1460-2014) 的框架内容, 并重点对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进行规范, 突出规划引领、突出个性营造、突出重点把握、突出文化传承、突出生态文明, 力求让农民看得懂、易操作, 也为美丽乡村如何规划、如何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具体内容方面, 一是吸纳了福建省在村庄规划方面的经验, 说明了规划原则、讲清了规划编制要素,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守住自然风貌和乡土气息, 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和规划红线, 方便生产生活;二是借鉴了福建省在村庄建设方面的经验, 强调了应用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建筑图样塑造乡村建筑风格, 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拘泥于统一模式, 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原始性。三是借鉴了福建在生态保护与治理方面的经验, 如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母亲河保护以及规范采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等方面的做法。四是借鉴了福建省在便民服务方面的经验, 提出村便民服务机构应推行标准化服务。五是借鉴了福建省在乡风文明方面的经验, “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 也体现在社会层面。“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就是美丽乡村“自然美”的真实写照, 而社会层面的美则可通过“乡风文明”来体现, 如该章还结合实际, 提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教育引导村民摒弃婚丧嫁娶中的陋习等内容。

记者: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在生态环境领域, 提炼了哪些国家及相关部委提出的有关美丽乡村的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在规定中是如何体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

陆军:在生态环境领域,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 (GB/T 32000-2015) 提炼了农膜回收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林草覆盖率、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卫生公厕拥有率等11项国家及相关部委提出的有关美丽乡村的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力求通过这些指标设定, 来引导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华。

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在规定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是在重要量化指征指标上, 整个标准共有重要量化指征指标21项, 生态环境达11项, 占一半以上;二是在内容篇幅上, 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共有34条, 为条数最多的一章;三是在覆盖面上, 该章涉及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治理、村容整治等4大方面内容, 各方面又有许多细化方面的规定。

记者:在公共服务领域, 提炼了哪些国家及相关部委提出的有关美丽乡村的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陆军:《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 (GB/T32000-2015) 提炼了农村卫生室建筑面积、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巩固率、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农村五保供养目标人群覆盖率、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8项国家及相关部委提出的有关美丽乡村的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记者:美丽乡村国家标准要求规划先行, 是一份纲领性文件, 同时要求预留个性化空间, 那么, 纲领性和个性化, 起草制定时是如何考虑和兼容的?

陆军:这个问题问得好。《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是侧重于建设前的指导和指引, 应用该标准指导美丽乡村建设, 不仅不会“千村一面”, 而且还会使美丽乡村建设保得住传统、留得住特色、记得住乡愁。首先, 该标准强调“规划先行”, 并在规划方面借鉴了台湾“富丽新农村”建设的精髓, 让广大村民参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 强化了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其次, 在村庄建设方面, 标准在建设的基本要求方面, 强调了应用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建筑图样塑造乡村建筑风格, 但对具体材料、样式不做具体规定。第三, 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是以现有农村为中心, 强调农村产业、自然生态与生活环境的共同规划和建设, 以农村文化的保存与农村风貌的维护为主要精神, 并将美丽乡村推进过程中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服务与评价的体制机制等相关内容形成标准, 加以推广执行, 目的是引导如何建、如何管、如何长效维持。第四, 美丽乡村标准化并不是消除农村的个性, 而通过规定一些建设过程中都应达到的共性基本要求, 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一条正确的路径。

记者:在产业发展中, 为什么提出以农业、服务业为主的农村产业格局, 对工业是怎样考量的?

陆军:在产业发展中, 产业类型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自然优势、现有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标准中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提出部分基本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 在产业选择上可以有所侧重, 并不是三大产业都要协调发展。在农业方面对除规定现代农业、渔业和生态畜牧业外, 对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及庭院经济进行鼓励;还对发展林业经济, 开发林下经济进行规定。在服务业方面, 强调要培育文化产业, 加大对手工制作、当地小吃、特色餐饮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工业方面的考量是基于农村的地理和产业性质, 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但对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是禁止的, 这主要目的是为了留住天蓝、气优、水净的美丽乡村。

记者:“建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建筑面积≥60m2的村卫生室”的制定依据是什么, 1000人口的村庄宜建有多少面积的村卫生室, 测算标准是什么?

陆军:是依据《村卫生室管理办法 (试行) 》 (国卫基层发〔2014〕33号) 制定的。该办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村卫生室房屋建设规模不低于60平方米, 服务人口多的应当适当调增建筑面积”。这意味着, 只要设立农村卫生室, 建筑面积就要不低于60平方米, 这是基本门槛。

依据CECS 354-2013《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规定1000人口的村庄为中型村庄, 需设立卫生室 (所) , 且用地面积指标为0.12 m2/人~0.15 m2/人, 据此估算1000人口的村庄宜建有120 m2~150m2面积的村卫生室。

记者:为什么鼓励建设农村养老机构、老人日托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 是否有好的经验模式借鉴?

陆军:可借鉴福建晋江建立的集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敬老院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如该市大埔村、嘉排村、洋宅村、围头村、萧下村和下灶村等均是“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典型示范单位, 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和支持。晋江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福建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记者:在您看来, 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有什么具体办法吗, 是基于什么情况作此要求的?

3.“美丽乡村”美在哪里? 篇三

《指南》包含9个部分、21项指标, 对“美丽乡村”给出了具体考评标准, “美丽”实现了完全数据化。

从我国历史看, 对农村建设问题的直接关注起始于近代的中国资本主义开始发育时期。晚清政府 (1908年) 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 在农村开展了“乡村治理运动”;民国时期, 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在多个省区均发动了“乡村自治运动”。近代的探索主要侧重于农村政治建设方面, 而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予以较为全面的关注, 则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即新中国建立初期。之后, 我国农村发展逐步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特别是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明确具体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一次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随即出台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 新农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法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

如前所述, “美丽乡村”的建设, 标志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让人们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 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

《指南》中明确了“美丽乡村”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要求, 注重培育惠及面广、效益高、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培育特色村、专业村, 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电子商务, 带动经济发展。《指南》同时对乡风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规定, 明确了公众参与和监督两个长效管理机制, 鼓励开展第三方村民满意度调查, 确保在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农业部科教司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魏玉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指南》的发布实施意味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评价、考核有了权威的依据, 他指出, 在贯彻落实《指南》的过程中, 应该制定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 明确创建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试点乡村的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要推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考模式, 开展相关研究, 搭建交流平台, 提供相关服务等。他还透露, 下一步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科技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引导各地以《指南》为蓝本, 组织专家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实施细则。

4.美丽乡村的“互联网+” 篇四

之后便是一番冥思苦想, 由“互联网+”展开了思路, 请朋友们检视, 请朋友们补充。或许, 我们可以以众筹的方式汇集志趣、汇集智慧、汇集行动, 在互联网上让每一个村庄绽放美丽!

想法一:每个人都有家乡, 每个人的梦中都飘过美丽的村庄, 这是人与乡村的必然连接, 是互联网实现的基础。赞美家乡, 表达美丽的梦, 是人类内心的美好追求;这是每一个人与乡村连接的理由, 是众筹实现的前提。

想法二:基于网站、地图和位置技术, 我们可以为每一个村庄设立开放的动态网页, 任何一个相关的人都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与交互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并不断地叠加、丰富, 造就网上的乡村美丽。

想法三:由互联网“+”起来的网上乡村, 必将在网上传播她的美丽, 由美丽引来更多的每一个从乡村走出的我们, 汇成万众参与的海洋。如同维基百科, 假以时日, 一个美丽乡村画卷必将跃然网上。

5.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篇五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欧洲,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 (旧约全书) 中, 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夜景。在15世纪中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油画中, 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文艺复兴后, 景观逐渐被引申为包含着“土地”的地理空间概念。尤其在18、19世纪, 这个空间概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含义, 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和Godron (1986) 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 将景观定义为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先党构成, 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 具有高度空间一致性的区域。1995年Forman进一步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 在更大尺度的区域内, 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 主要特征是可辨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 兼具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

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 创造了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每一块土地都是独特唯一的, 并提供不同的微环境。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 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与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 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 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2.1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 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 由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广场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 能够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 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投资环境, 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2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 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有害生物的控制等许多方面。乡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也赋予了乡村对城市的多功能性。其包括了景观的价值, 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 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景观层次上的建设, 如拆旧建新、农村土地整治, 其需要研究林渠和农田项目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 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 不仅要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 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水土与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及重建, 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升生态景观价值。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 也是评价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它应成为乡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长远效益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 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 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4 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及实践

随着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生态景观的特征和质量。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遭遇忽视, 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 可以从土地类型、土壤和植物质量、土地利用的方式、人居类型以及给人的感知等方面识别。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 如果失去这些特征, 则会出现“千村一面”。关注景观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并识别景观的特征, 并进行分类, 提出维系、保护、延续、恢复及重建和提升景观特征的原则和方法。

在实践中, 基于景观特征评价和保护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就是:①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应顺应自然山水格局, 保持山体、水系和自然地形地貌空间格局特征, 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 实现绿脉、文脉和景观格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②文化遗产是当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的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保留重要文化路线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 修复或再现文化遗产景观, 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标志性文化景观。③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 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和传统技术与工艺, 修复地域景观, 保护、延续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④ 加强乡村景观的特征提升, 运用丰富的乡土植物组成植物群落, 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 提升乡村风貌的景观多样性。

3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3.1 构建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景观

研究表明, 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和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 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因此, 在景观尺度上, 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 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实践联系或障碍, 然后提出优化方案, 充分利用现有的绿篱、湿地、林地、池塘等景观斑块, 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村落的分布, 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 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 引入新的景观斑块, 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 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3.2 保持和提高自然、半自然的生境

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 不仅要求生产效益, 也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 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 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3 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防止集约化生产

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 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 因地制宜合理分配, 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 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培植苜蓿等豆科植物, 不仅抑制害虫, 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 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3.4 保护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讨论空间异质性管理和维护, 辨识景观的结构连续性和功能连接性, 保护防护林带、河流等生物廊道, 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看, 大多数据研究表明, 通过田地尺度上降低化学药品的投放、采用轮作和保护性耕作, 景观尺度上管理和建设农田边界、沟渠路缓冲带、植物绿廊、缓冲带和小片林地, 增加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面积, 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 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

4 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 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 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同时, 要将生态网络、绿色廊道、休闲廊道建设相结合。

自然的河岸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对滨水区的管理要尽可能保持其自然状态, 同时还应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 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 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 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 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河溪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基本原则应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保持原有河流形态和生态系统

依形就势, 遵循自然。尊重原有自然河道, 尽量减少人为改造, 保护自然水道。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 保持河道的形状和形态的自由性, 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动调节功能。在满足河道、提防安全的前提下, 研究分析河道特性、水温条件、河滩结构和绿化功能的需要, 确定河流宽度、横面设计、缓冲带建设和绿化植物配置方式等。

4.2 生态优先设计

河溪护岸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特别是河岸带原有植被廊道的保护, 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 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 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 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建立多层次、多样复杂的植物群落, 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4.3 提高河岸抗洪能力

生态优先设计。在水流比较急、河岸侵蚀较强烈的地区可采用石头、混凝土护岸, 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 综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植被选择上, 尽量选择乡土植物, 特别具有柔性茎、深根可固定河岸的植物, 还可以加固土壤。

4.4 突显高滨水带文化特征

尊重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 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 构建滨水区的特色地域景观, 提高景观的历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 使滨水地带成为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

5 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工程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 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 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 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主要的生态植被工程有农田防护林、山地和丘陵水土保持林、田埂地带、村庄及其沿河地带、绿色开放空间等。乡土植物景观从安全性来看, 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从景观美学来看, 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从生态角度来看, 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社会文化角度看,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精神角度看, 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 记得住乡愁。

6 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 尤其是硬质道路, 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 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 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 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道路绿化建设工作应先保护后绿化, 如保护地标树和乡土林;绿化应乔、灌、草结合, 注意植物的合理搭配, 维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行, 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生态路面的设计重点在于路面结构层的透水和透气性, 根据道路等级、车流量, 合理确定道路硬化方法;避免田间道路没有硬化或是过多的硬化, 走向两极化。

7 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及乡村道路生态景观。笔者在文中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从当下城市化迅速的脚步看, 景观生态建设还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 将生态景观融入到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宇振荣, 张茜, 肖禾, 等.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对策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7) .

[3]Chapin F SⅢ, Carpenter S R, Kofinas G P, et al.Ecosystem stewardship: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 for a rapidly changing planet[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10, 25 (4) :241~249.

[4]宇振荣, 郑渝, 张晓彤, 等.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91~97.

[5]郧文聚, 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1~6.

6.陈村镇美丽乡村中国梦 篇六

科学规划夯实基础

陈村镇位于凤翔县城西, 距县城13公里, 全镇共有22个行政村, 162个村民小组, 全镇1.2万户, 农业人口50, 183人, 耕地面积6万亩 (全为旱地) 。工农业总产值30.1亿元, 粮食总产量16 500吨。2013年人均纯收入10 689元, 2014年人均纯收入11 689元, 全镇财政供养人口607人, 财政收入2 729.8万元, 财政支出2 728.6万元。

2014年凤翔县陈村镇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1个省级试点镇之一, 以整镇推进的方式,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陈村镇以整镇推进为契机,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整治、长效推进的原则, 对全乡22个村根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基础的不同, 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在工作中突出重点, 落实责任, 认真组织各村开展一事一议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 通过一年工作, 全镇完成美丽乡村总投资1.7亿元,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80个, 其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63个。全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一事一议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 针对全镇各村地域差别做到对上报项目认真核实筛选, 按照“不唯减、不唯增、只唯实”的标准, 对各村实施项目多次考察, 根据实施难易程度, 群众筹资筹劳情况, 对上报项目进行详细审定, 确定财政奖补数额, 做到项目与实际相符, 投资与项目数量、质量相符。

按照整体镇推进工作总体安排进行规划设计, 制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规划, 既整镇推进, 又分档次搞重点搞亮点。提出了着力打造庞家务、紫荆、西街至水沟“O”型环线建设, 以点带面, 整村推进, 彻底整治, 达到“标兵村”建设标准;着力打造以“一线三路”和24条环线为重点, 宝平高速引线、凤陈公路、陈尹公路、尹汉公路沿线涉及的王堡村、东街、小海子等10个村, 按照“标兵村”整治标准, 确保环境整治工作达到“五化”目标要求;着力打造北环线“T”字型主线为抓手, 建设料地、李家堡、雒家务和西吴头4个“示范村”。

筑起项目建设防护墙

严格筛选, 深入实际。一是确定项目。在各村申报的基础上, 镇上实地考察, 认真筛选, 集体研究, 审定最美乡村建设实施项目。按照“美丽乡村, 重在建设, 美在特色”的工作思路, 镇上将大项目与县委、县政府确定重点打造的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相结合, 小项目与乡镇集中打造亮点相结合。布局上重点考虑在集镇周边、凤陈公路和宝平高速沿线, 人口相对集中, 有一定产业基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进行。2014年最终确定一事一议项目63个, 项目总投资1 825万元, 各级财政奖补资金1 500万, 村民筹资筹劳293万元, 其它投入32万元。二是突出重点。确定紫荆村、尹家务村、西槐村、蔡阳山村4个村为中心村, 其余18个村为一般村, 按照资金向镇区村、中心村倾斜的原则, 奖补100万元以上项目的村7个, 项目26个;60万元以上项目的村8个, 项目23个;30万元以上项目的村7个, 项目14个。三是严格标准。对一事一议项目的建设全部采取招标, 并邀请监理公司, 监理员每天深入项目建设现场进行监督指导, 严把项目的建设标准, 并按照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包项目的原则, 制定项目包抓一览表, 层层落实责任。

严格筹资筹劳政策。严格执行《陕西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严格执行议事程序, 统一使用凤翔县农民筹资酬劳专用票据, 坚决杜绝了提高筹资筹劳标准, 或以自愿捐款、自愿以资代劳名义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严格项目管理。在工作开展中, 按照《凤翔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依据项目计划制定实施规划;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范围、内容、标准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口径和规范要求编制工程预算;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制度;聘请专业监理人员, 严把项目建设数量、质量关;认真做好项目竣工决算, 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及时进行了项目决算审计, 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投资效益。

严格资金管理。按照《凤翔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 将资金专项用项目建设, 不截留、不挪用, 在项目实施中坚决杜绝项目建设形成新的村级债务, 项目资金坚持公开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 准保资金运行安全。

发挥示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庞家务村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 建设了占地8亩多的芦苇湿地小游园, 做到了污水处理与景观建设同步, 生态修复与休闲娱乐并举。绿化美化了30多条街道, 建成了5处小游园和村中心广场。广场四周的一行行雪松树、桂花树、玉兰树, 迎着微风, 展示着全身的绿色;一些叫不上名的花儿, 一簇簇争相绽放。走进广场, 西边一溜崭新的双人漫步器、蹬力器、扭腰器等六组健身器材的周围, 挤满了等待着一试身手、看稀罕的老年人;东边的篮球场上, 年轻人正在激烈的进行他们自己的“NBA”比赛;南边乒乓球台、北边羽毛球场地则成了孩子们展示球技的舞台。在一事一议项目的有力支持下, 该村现在已经成为全市首批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凤翔县新农村建设标兵村。

尹家务社区王堡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 村容村貌明显改观。2014年新建花坛111座9 600平方米, 栽植国槐、刺柏、小叶黄杨、红叶李等绿化苗木4万多株。拆除乱搭乱建56处, 清理“三堆三乱”300处, 新建垃圾台12座、垃圾填埋场9处, 落实保洁员8人;投资40万元建成休闲娱乐广场2处, 占地面积3 500平方米;硬化主干道路2 600米, 整修街道10条2 000米, 全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9%。

凤陈公路陈村段柳枝婀娜, 迎风招展……, 在春季绿化中该镇补植柳树、杨树等200余株, 与原有的1 000余株柳树形成了一道3公里的亮丽风景线。从而使宝汉高速延长线凤陈段沿线成为了一条绿色长廊和生态屏障。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

2014年陈村镇一事一议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确定实施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63个, 分布在全镇22个行政村。项目涉及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治理、文体广场等项目工程, 总投资1 825元, 其中, 财政奖补1 500万元, 群众筹资93万元, 筹资人数33 398人, 筹劳折资200万元, 筹劳人数13 060人, 其他投入32万元。

63个项目中:村内小型水利项目3个, 村内水渠6.3千米, 人畜饮水项目1个, 村内安全饮水管线13千米;村内道路硬化项目15个, 硬化10.7千米, 村内道路拓宽完善1320平方米;休闲广场项目12个, 修建村内公共活动场所16 002平方米, 其他公共设施 (体育健身器材) 57个;村容美化亮化项目32个, 村内文化墙23 656平方米, 绿化植树224 520株, 修建花坛花池27 077平方米, 安装路灯292盏, 受益人数5.1万人。

村级一事一议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 有效地把一事一议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等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最急需, 群众愿望最迫切的村间道路硬化, 人畜饮水和环境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通过项目的建设, 促进了农村经济实会的全面发展, 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达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凝心聚力谱新篇

在新的一年, 陈村镇将坚持高起点规划定位, 高标准推进一事一议项目建设, 在新起点上开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新局面。

一是继续抓好中心村、特色村、精品线、先进村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及时开展村庄摸底排查和选村工作, 新启动三个中心村和三个特色村培育、创建活动。同时, 在大海子村羊肉饮食民俗村现有基础上,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配套, 使之成为羊肉饮食和羊产业发展的重点村;以槐原村“女登会”为背景, 打造排灯文化艺术节弘扬“女登”文化;以紫荆村屈家山窝阔台行宫遗址为点, 打造旅游项目。确保“四村一线一镇” (庞家务村、王堡村、尹家务、大海子村, 公路环线, 陈村镇) 的重点工作在年初科学规划、在年中项目建设时扎实推进、在年末考核验收时顺利圆满。

二是坚持“硬化强基、绿化跟进、美化提升、亮化增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 针对“特色村、示范村、重点村、推进村”四个类型结合一事一议政策, 跟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从“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五个方面分次提出具体标准要求, 做到了全域化、规范化、有序化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上一篇:卫生院纪检监察工作职责下一篇:酒店员工工作评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