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主观题重点(6篇)
1.教师资格证主观题重点 篇一
《心理学》
论述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答: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是学习更有效,反之。我们知道,学习效果是客观的但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是主观的,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当然,成功感的获得也需要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是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应耐心有效的解答学生的问题,同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论述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答: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创痛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才外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里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当然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给予学生表扬,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都会产生消极作用。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稳定维度而言,学习者把成败归因于稳定(能力任务难度)或者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后者不会影响将来的学习行为。内在维度而言,学生将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能力努力身心状况)相反的,学习者也有将成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后者不会对将来的学习产生影响。可控维度而言,学生如果把学习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会产生信心或者犯罪感,反之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产生感激心里或者仇视报复心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优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归因,哪怕这是的归因并不真实。
论述三:怎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有1领导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包括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维,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多种形式的联系,可以调动学生中东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包括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久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论述四:如何培养创造性
答: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包括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包括1包括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包括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和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职业道德》
论述: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解读《六条规范》
一爱国守法。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2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其具体表现1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2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上课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亚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2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4作风正派,廉洁奉公。5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法规》 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二专业知识三专业能力 一专业理念和师德: 1职业理解和认识: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和交流。2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实施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中学生。不讽刺、武库、歧视中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中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要求;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3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的只是学习、能力发展和品的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尊重和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4个人修养和行为: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齐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特岗教师考试主观题总结 篇二
①终身化 ②全民化 ③民主化 ④多元化 ⑤技术的现代化 ⑥全球化 ⑦信息化⑧科学性
2、教育学的研究价值。①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实践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 ⑤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5、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6、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⑤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9、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③教育能够传播、交流、融合文化 ④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1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多种因素
1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具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3、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⑤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④高等教育大众化 ⑤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⑥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⑦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6、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①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②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③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④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17、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个“对”】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的要求:【全全理解保尊严】
把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把爱与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要全面关怀学生 要关爱全体学生
理解和宽容学生(给他们改错的机会)
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
对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教学能力
④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④健康的人格
18、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①专业理想的建立
②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③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④专业能力的提高 ⑤教师的专业人格 ⑥专业自我的形成
19、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 ②入职培训 ③在职培训 ④自我教育
20、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①加强教师的教育
②制定法律法规 ③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①善于学习②恒于研究
③勤与反思 ④勇于实践
21、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2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②加强学风教育
23、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②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③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④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24、课程的分类(课程的类型)
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学习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表现形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5、教学的一般任务。【德、智、体、美、双基】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④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①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②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③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④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③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27、教学过程的阶段(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8、启发性原则(启发式教学)。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④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等
29、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局限性。(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④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⑥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30、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1、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②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③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④知行统一原则
⑤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⑥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⑦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⑧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⑨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动力)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重要保证)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标志)
3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⑨个别教育工作 ⑩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
34、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①选择研究课题
②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③制定研究计划
④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⑤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35、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36、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复习时机得当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②复习方法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复习次数要适宜 ①内容数量要适当 ②适当的过度学习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注意用脑卫生
37、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⑤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8、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39、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④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⑤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⑥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40、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②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③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41、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42、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③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④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⑤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3、气质与教育。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①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②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③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④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教师应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44、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⑥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⑦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5、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
③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④表达明确的期望
⑤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⑥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⑦有效地运用表扬
⑧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4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特点 ②原有的认知结构 ③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④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⑤学习策略的水平⑥智力与能力 ⑦教师的指导
47、促进学生有效的迁移。①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②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③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④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4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情境
②定势与功能固着 ③原型启发
④已有知识经验 ⑤情绪与动机
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49、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③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⑤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50、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①环境
②智力
③个性
51、创造性的培养。
①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③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④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52、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
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的约定 ④价值辨析
⑤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53、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①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②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③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④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5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①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③做好课堂监控
④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55、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自我意识正确 ②人际关系协调 ③性别角色分化 ④社会适应良好 ⑤情绪积极稳定 ⑥人格结构完整
56、学校心理健康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 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③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④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⑤小组辅导
57、教师成长的途径。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3.教师资格证主观题重点 篇三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分享经济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材料一
随着生产发展,经济过剩成为社会新问题。在企业层面体现为闲置库存和闲置产能,在个人层面表现为闲置资金、物品、认知盈余。分享经济是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主要是互联网平台)与他人分享,盘活资源,取得收入的经济现象。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分享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意义。①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有效供给,助力供给侧改革. ② 促进供需直接对接,降低消费成本,提高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③促进个人创业就业,扩大投资渠道,增加收入. ④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材料二
在经济新常态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分享经济。2015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分享经济”,这是第一次将分享经济写入党的全会决议中,标志着分享经济正式列入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2015年12月16日,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我国将发展分享经济,支持给予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意味着今后我国将更加注重分享经济在构建良性经济体系中的引领作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并强调要大力推动包括分享经济等在内的“新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进的新引擎”。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在推动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将分享经济写进党的决议,列入国家规划,发挥在构建良性经济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②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在党的领导下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职能,并积极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健全体制机制,建设共享平台,为分享经济打造新引擎.
材料
近日,海昏侯墓的珍藏首次亮相,引发了人们对这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汉代王侯墓的高度关注。这个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已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不久的将来,一座优美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新的历史时期,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3)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推动文物保护对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意义。
①文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推进文物保护有助于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②展示中华灿烂文化,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程,增强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维系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2)
(4)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推动文物保护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请你就“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文物保护”写两条建议。
①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统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②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同时,推进文物合理利用. 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文物适度利用,严防过度利用,走出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2、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规划》从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任务。
(1)、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我国如何有效推动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②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区域统筹、主体协同,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③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④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每点2分)
材料二习近平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今天,我们仍然要弘扬长征精神。
班级召开“长征赞歌”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弘扬长征精神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每条2分,共4分。)
示例:①立足学习,重在实践,贵在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②发挥“主心骨”的核心作用。③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④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
3、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世界因互联网而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自2016年的11月1日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全球首部为互联网+、分享经济立法和正名的法规,网约车在我国的合法地位得以明确。在互联网以及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专车与拼车服务快速崛起,因其等待时间短、经济实惠,在较短时间内赢得市场,填补了传统出租车和公共交通未能覆盖的短途出行需求空白。《暂行办法》明确将网约车车辆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满足条件的私家车可按一定程序转为网约车,从事专车运营,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也受到鼓励。
(1)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确立网约车合法地位的意义。(6分)①确立网约车合法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实现公共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②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和水平。
③有利于鼓励出租车行业创新和出租车市场有序竞争,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促进我国“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激发社会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给满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12分)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申遗不仅对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3分)
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申遗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3分)③文化影响人,优秀文化塑造人,“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实践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作用;(3分)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相匹配,挖掘“二十四节气”丰富文化资源,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3分)
4、《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观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嘉宾解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1)总书记强调“(对语文课本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请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证这句话的合理性。(12分)
①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去中国化”易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去中国化”易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需要继续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④反对“去中国化”,有利于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顺应了人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每点3分,共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表现形式的认识。(10分)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找到解决传播中国诗词的正确方法,让更多的观众欣赏领会该节目。(3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节目诗词的实际需求来发挥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的具体优势,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3分)③把握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做到宏观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实践中将“技术手段十艺术表达”的形式和诗词的内容相结合,从而达到了最佳效果。(4分)
材料二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党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忠信、坚执和固守,包括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其优势的确认、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世界多元文化碰撞的形势下,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2)结合材料二和《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措施及其理论依据。(10分)
①坚定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心骨”。②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③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必须坚定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忠信、坚执和固守,包括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其优势的确认、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信;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必须树立中华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担当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⑤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因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5个得分点,每个点2分,措施原因各1分,本题共10分)
5、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复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发展多种经营,使大多数村民逐渐脱贫致富。
(1)结合树料一,分析说明W村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重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学习推广运用的经济意义。(14分)
(1)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学习推广运用:①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3分)②有利于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新农民,有利于更新农业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3分)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3分)④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分)⑤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从而统筹域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分)助农民不断增收;(2分)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政府帮助农民不断增加收入。(2分)(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最高12分)材料二 《孟子·滕文公上》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产权自古以来就是稳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的“定盘星”。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全文发布。这个以中央名义发布的顶层设计文件强化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明确对公私财产要平等保护。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经济意义。(6分)
4.教师资格证总结题 篇四
答:错误,理由:(1)负强化是指移去某事物,导致行动者愉快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增加,其目的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2)惩罚使用在学生出现不当行为之后,目的在于否定他的行为,制止他再度表现出该行为。2.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差生问题。
答:错误,理由:(1)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2)差生问题一般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行为以及不认真学习等问题行为。(3)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除了差生会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学生有时也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
3.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
答:错误。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学习。因为:(1)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首先,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其次,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的进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2)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它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接受学习只是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程度,教师的作用来界定的,而有意义学习是从新旧知识是否有联系方面来界定的,二者并不冲突,接受学习完全是有意义的学习。
4.19世纪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答:错误,属于典型的遗传决定论。因为,(1)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是有限度的。(2)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其中,个人所受的教育也是一种环境,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而知识又具有认知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因此,良好的后天教育可以弥补先天遗传的不足。因此,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坚持遗传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在遗传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的塑造作用才能促进人的发展。5.综合课程就是活动课程。
答:错误。因为,(1)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2)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有目的的活动系统而编制的课程。(3)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都建立在打破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前者只是一种学科组合,学科仍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后者则是打破了原有学科的逻辑系统,是各门学科的融合,已经没有了学科的相对独立性了。
6.选修课程就是隐性课程 答:错误。理由如下:(1)选修课程是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2)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3)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不具有强迫性,可以自由选择,不同之处在于选修课程一般都列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7.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过程。答:正确,理由如下:(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生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不利于弘扬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同样,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不利于造就现代科技人才。12.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
答:错误。因为:道德认知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个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标识。13.讲授法就是“填鸭教学,满堂灌”
答:错误。因为:(1)讲授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认知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2)“满堂灌,填鸭式”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充当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师生生活缺少交流,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权利。
14.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答:错误。理由:学习中是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无意注意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不能持久和稳定,但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消耗巨大能量,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分散注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转换两种注意,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轮换,才能将注意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
15.注意的转移就是指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的分心现象。
答:错,注意的转移跟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在新的需求下,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优良品质,而后者则是无意识地,被动地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意的不良品质。16.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答:错误。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增强,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简答题
一.述教育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教育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性条件。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给定的环境并不能确定人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也逐步增长。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简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知识又具有认知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因素,学校教育之所以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因为学生不仅学会了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他们国家的未来有关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四.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主要特点。
答: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帮助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2,学校课程应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做社会的一员,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选中去。3,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4,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五.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答: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的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
2,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2)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求,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可行性与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组织好教学,布置好课外作业。(3)课后的教导工作,要求,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4)教学评价,坚持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综合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 自1995年9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本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 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
本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本法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号发布)本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
2008年9月1日新的《中小学教师子夜道德规范》正式公布是继1997年以后首次修订
二、教师的权力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1.教师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七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的义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八条
“教师享有法律法规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学生权利保护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四十二条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三)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案例)
二.教师职业行为
(一)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概括起来16个子:政治坚定,业务精通,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二)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1 内容理解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2.新《规范》的亮点
(1)要做“先生”,还是要做“学生”。(2)抵制有偿家教,规范从教行为。(3)“保护学生安全”不能简单理解为“以命换命”(4)要重视分数,但不能只为分数。(5)不是法律,但与法律有关联性。3.修订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3)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4)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5)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对待教育事业
①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准参与和支持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活动。②不得利用专业职务和专业工作之便,收受他人财物。③不准破坏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说脏话、损坏学校教学设备等。④不准在工作时间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⑤不准随意旷课和对工作敷衍。⑥不准衣冠不整。2.对待学生
①.不准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②.不准歧视学生
③.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推销书籍、商品等 ④.不准超范围增加学生负担 ⑤.不准向学生以及家长索取财物 ⑥不准侵犯学生隐私(日记等)
⑦不准因学生违反纪律而罚与违反纪律无关的任务 ⑧不准与学生谈恋爱(利用地位优势和便利)3.对待同事
①.不准在公开场合造谣中伤同事,②。不准剽窃他人学术和科研成果
③.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妨碍其他教师工作 ④.不得违反学校集体规定,擅自行动 ⑤.对待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 ⑥不准因为学生的原因批评训斥家长
5.教师资格证主观题重点 篇五
特点:1)强调学生自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个别性特点更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包括:
1、诊的增长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养能力,技能的形成、式的呈现。2)增强学化;把知识传播给 广大民众,直接为 全州社会与经济 服务。
教学方法:运用语 言传递教训内容 的方法,如讲授 法、谈话法、讨论 法等;通过直观感 知传递教学内容 的方法,如实验 法、演示法、参观 法等;通过教师指 导下学生的独立 活动获取知识技 能的方法,如练习法、实习法等。教学组织形式的 变革 包括:
1、教 学活动的小规模 化;
2、教学活动 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 样化。
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1引导观念更新;2服务政策咨询;3推动实践发展。洪堡教育思想: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大学的教学应该在科研过程中进行,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师生一同为学术而共生;二学术自由原则:学者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师生的教学自由;大学本身的独立自治。传播活动过程是统一的,互为基础的;4)培养和发展个性,教学活动对个性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的去认识世界;2)认识的交往性: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和完全人格的养成;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高校教学原则及运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理论高度指导着教学实践,也是对教学实践
生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做好教学安排;有效利用各种资源。3)强化问题意识原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要对学生
严格要求。5)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原则: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用系统化、完整化的观点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种教学活动;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6)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为了实
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体现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选择教学方法的要求。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做好教学设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教师的备课(预习)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班级授课制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的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的兼顾学生的个别
断与反馈功能;
2、导向与调节功能;
3、激励与促进功能;
4、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方面,其中,纵向结构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高校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功能:促进经济
量与效果,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文化功能:文化保存、继承功;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高等教育研究意义: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由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开展高等
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1、理念源于实践;
2、理念引领实践;
6.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论述题 篇六
以上两种说法都不正确,两句话都忽视了教育学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否定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他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他完全可能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到了一定的符合教学学规律的经验。第二:没有学过教育学能干得挺好,并不能否定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渗透;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这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都不能走向极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优点,摈弃二者的不足,使教育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四: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者说是核心问题),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五: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六:为什么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涵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价值选择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倾向。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初期旧式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下,工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学说。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说,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七: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创造性指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2.连续性,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的时间界限,上班前,上班后都可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3.长期性,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八:教育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教育和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师要具有制定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和组织教育各方面力量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是教师用于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作,所以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教师要具有组织管理班集体和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能力;
4.自我反思能力:教师要具有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表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以及调整预定计划,适应变化的能力。九: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总之,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即使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十: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十一: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完成教学环节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与教学任务; 4.根据教科书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活动作出统筹安排。十二: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劳动技术教育;
3.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4.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要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十三: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十四:试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所谓“教会学生学习”是指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其中包括学科知识中的科学方法和学生在教学条件下使用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发达的智力,也包括较强的自我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
1.“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目标,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一个条件;“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2.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第一,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自信心,要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第二,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第三,是学生常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第四: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第五:要使学生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年组相应的自学能力;第六: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十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如何理解?在教学中应用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2.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意联系实际,教学才能活泼,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教学实践和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两者要结合起来;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和逐步提高的规律。
十七: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十八: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根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道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识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十九:假如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将如何培养你所带领的班集体?谈谈你的看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二十:班主任工作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班主任工作主要包括常规工作和个别工作两大类。其中,常规工作包括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学生操行评定;8.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于总结。个别工作主要是指对先进生的教育和对后进生的教育。此外,还包括一些班级活动的组织工作。二十一:论述班主任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对优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都发展的关系;
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引导,多方面配合因势利导; 4.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 5.在个别教育工作中贯彻德育原则。二十二:现代班主任应具备哪些素质?
所谓班主任的素质,主要指作为一个班主任在思想,知识,管理,交往等方面所具备的水平与能力,主要包括:
1.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班主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饱满的工作热情,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师表;
2.广博的知识与才能
第一:班主任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不但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要熟练精通,还要不断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学习和更新已有的专业知识;第二:要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教育工作的理论修养;第三:要有多方面的才能,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学习,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首先,班主任的组织能力表现在善于根据学校工作的总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订有目标,有措施,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其次,组织良好的班集体,团队,学习小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
另外,考勤制,作业制,卫生轮流值日制,课外活动制,干部科代表工作责任制,家长联系制,全班周小结制,月评比制和奖惩条例等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也是班主任组织能力的重要表现;
4.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班主任应该掌握良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的技巧,适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与学生融洽相处。
二十三:简述教育研究学的特点和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1.在研究目的上,注重应用性;2.在研究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即合作式研究;3.在研究内容上,强化实践性;4.在研究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意义:1.有助于转变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3.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4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十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取代的。
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二十五: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
【教师资格证主观题重点】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07-14
教师资格证数学面试题12-01
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100题12-11
教师资格证面试常见问题100题分析07-31
2011香港特别行政区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考试技巧重点11-19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背诵(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起考教师吧背诵重点10-22
1月教师资格面试题高中英语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