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2024-06-22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16篇)

1.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一

内容摘要:科学课程是近年在小学才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 实验 实践 学生 主体作用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农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动手实践活动为重点,实验是以动手、动脑活动为主的操作活动。实验教学是把科学理论在实践中进行的验证和拓展。它起着把书本知识转化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把抽象枯燥理论知识变成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动手能力劳动能手,这是农村科学课区别城市科学课的标志之一。这些人才的培养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验教学在这方面起一种特殊而不可替代的的作用。实验教学是书本理论应用实践的重要过程,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实验的过程是巩固理论并深化理论的有效过程。当前,农村科学课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科学课专业人才的缺失和没有实验器材严重制约着农村科学课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农村科学课要立足现实、立足本土,让科学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改变农村科学课先天不足的良方。下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实验材料的制作是重要的环节。

实验材料除了老师收集制作以外,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和制作一些易做的材料。在收集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并探究科学奥秘,发现科学规律。农村有广阔的天地,这是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厚条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人人得到了参与,个个得到了发展。知识技能的生成经历了观察、实验、研究,学生在假设中思考探索,教师科学实验的一员而不是说教者。

二、实验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科学课实验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浓厚的兴趣。例如:《淀粉鉴别》一课的实验,农村的实验材料很多,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和收集实验材料。在实验中我没有过多强调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了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红苕、板栗、玉米、芋头、南瓜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充分情感体验。

三、实验教学要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合理搭配,使所有学生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互补。例如:在研究“火山爆发”实验中,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实验材料,成员之间一起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制作火山爆发模型,哪些材料不合适,小组内有材料员、记录员进行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并且学生开展小组制作比赛,极大的培养了了学生协调共同完成任务的合作能力。

四、实验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力养成。

任何科学发明都源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实验教学要充分加以利用,很多实验的教学过程都是从对实验结论进行猜想和假设开始的。例如《种子发芽》这课,学生们知道种子发芽与温度有关,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水分有关吗?这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进行解释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试验,让他们在家中把一些种子,按不同的条件进行处理,通过自己实验可找到提出的问题答案,或的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锻炼了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实验教学是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书中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交流与合作,同时更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合作,形成优势,转化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科学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感受科学世界的无穷魅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亲历亲为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更要为学生开创一片科学实验学习的园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拓者,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试验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2.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二

一、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实施中出在现的问题

(一)缺乏专职教师,重视不够

在许多学生和家长心中,一致认为语文、数学才是必学科目, 其他学科不过是“娱乐”罢了,学好学坏都无所谓;在学校,大多教师认为科学这门学科无多大含金量,只要保证能够顺利开课就可以了,因此安排承担科学的教学任务的基本是一些徘徊于退休边缘的教师或者年轻一点的兼职教师,而从事专业科学课的教师只有极少数甚至是没有,那些兼职教师有属于自己的主科任务,有忙不完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师普遍的科学知识底子薄,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水平偏低,不会合理使用各种小学科学教学法,老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也就无暇对科学尽心尽力。

(二)实验条件难以满足

翻开现在的科学书,几乎每个章节都离不开实验,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实际探究,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的关键又是实验教学。然而农村科学实验教学的最不利因素就是教学仪器设备少。教学器材的欠缺是目前科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要想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成果。学校应配备专业化的科学教师队伍,取消教师兼职科学这一做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小学科学学科研讨会和教材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每学年要安排科学公开课,课后还要与教师一起分析教学思路及反思教学,共同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样一来,也为农村的科学教师提供了观摩、研讨的平台,教师在常规课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能够顺利进行科学课的常规教学,使科学教学水平有一个较明显的进步,使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能够迅速成长。

(二)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农村科学课堂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认识什么是杠杆,而是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然后告诉他们,今天学了这课,就可以亲自去尝试一下把地球撬起来。当学生一听到要撬动巨大的地球,顿时,纷纷流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有的还在相互低声讨论,有的睁大眼睛盯着我,似乎想从我这里得到答案,甚至对老师的这番话产生怀疑……如此场面,已经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心中有数,有效掌控实验过程

帮助科学课顺利前行的拐杖就是实验,如果实验过程马虎了事,只会给学生带来肤浅的感知,那么上这样的课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保证每一项实验活动都是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作为科学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掌控实验过程。

(1)做好课前一切准备工作,高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学习“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时,要让学生探究用平展的纸梁和折成不同形状的纸梁之间的抗弯曲能力的关系,需用到纸条、 垫圈,如果不注意选取同样质量、形状、厚度的纸,不注意纸梁架空的距离以及垫圈摆放的位置都会在实验活动中造成极大的误差, 严重偏离了预先的实验目的。在本堂课,我事先就没有注意所选纸张的厚度,产生了将垫圈放在任何一张平展的纸和不同形状的纸上都会弯曲的现象。为了实现实验目的,我不断地更换纸张,学生感到茫然,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兴趣渐渐消退,让这堂实验课进展得很不顺利,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失败之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应该做到事必躬亲,体验一下效果。在课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任何程序的进行都要布置得井井有条,才可以高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如,在学习“定滑轮与动滑轮”时,需要用到测力计,因此指导学生使用前要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等等。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灌输态度要端正、实验须精确的精神要求,明确操作要领。只有让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才算是真正学好了科学课。

3.浅谈农村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 篇三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县大部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资金短缺,教学设施落后;社会、家庭、学校科学观念相对淡薄,科学意识相对差,科学素养相对浅显,因此做好我县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非常重要。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我县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热爱科学、懂科学、不断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热爱科学是做好小学科学启蒙教学的前提。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必须懂科学、热爱科学,加大研究科学的兴趣,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如:“苹果里的星星,企鹅生活在很冷的地方,地球的相对转动,植物为什么会有生命?”等问题的研究学习,就应该用陌生的眼光去不断深入研究——“什么、为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做、谁、有多少?”多问几个为什么,科学总结原因、深入发现奥秘、不断应用实践,从而热爱科学。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科学教学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例如,在教室长廊上挂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利用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可激发起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结合科学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特别是科学教学的实验课,让学生各自身边的简易材料证明结论的科学性。

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即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创造动机源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学生的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如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有兴趣而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外在动机在学校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或奖励而进行创造性活动。成就动机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积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要让学生从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一次实验成功,完成一件作品、参加一次比赛、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满足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积极思考。我们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所以在科学实验探索中有意设置一些小的失败演示实验,发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得出在实验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几点,这样做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加发挥。

(二)学会“解难”。在教学中,当学生“解难”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要学生经常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自己对自然发表的观点。根据已学过的和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科学中的一些现象。

四、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和迥异的爱好。应该根据他们的各方面特点量身订做科学实验和活动,充分利用我们边远农村小学现有的资源,让不同的学生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须的科学。例如:“利用简单教具做小型的实验,利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做实验器材。”不但依照学生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做实验,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活动中学科学,在不断的失败中自我总结原因,让更多的孩子参加实验活动和发表见解,而且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已知领域,更重要的是应当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只有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才能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地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如:少儿科幻画展评活动的材料,可以是幻想对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种种描述;也可以是幻想对未来人类社会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还可以是幻想对未知的宇宙万物、自然世界,人与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或幻想对未来创新产品设想的描述。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学校组织科技兴趣小组;组织年级、学校科技交流活动;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定期向学生开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4.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四

[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让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综合课程,知识面广,接触面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光评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我们结合农村小学的自身优势,从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丰富科学课教学器具,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学科间的科学活动等方向进行科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科学 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小学科学课程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和其它课程相比,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探究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二、开放性。科学课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第三、过程性。小学科学课主要是燃起小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全面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必须做好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而农村小学缺少城市学校相对现成而优资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如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没少年宫或科学馆等,这些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二是农村学生活动的优势;三是农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优势。我们要立足农村,依据农村的现有条件,把这些优势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有效挖掘课程资源,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为农村孩子科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开发科学课的课程资源

1、野外考察

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我校地处山区,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特意把课堂搬到事先考察好的坡沟地带,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这些卵石是从那里来的,理解“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这两个词的具体意义,观察比较坡上、半坡和坡下石块的大小及形状,从而了解卵石是怎样变圆的,在观察和比较中,学生了解了卵石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在让学生小结着部分内时,一般的学生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免去了“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这两个模拟实验,既节省了时间与直观奏效。

2、参观访问

校属地蕴藏的极其丰富的乡土资源,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我校周边有个晨龙太空植物园,里面种植着许多瓜果蔬菜,由于他们采用的是太空种子,所以与我们在农贸市场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大不同,因此我定期组织学生到栽培基地实践和考察。学生们采用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了解西红柿、黄瓜的科学种植技术和它们的效益。学生们知道了有关反季节蔬菜的生长、管理过程,懂得了科学技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领先作用,唤起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设科学教学氛围

1、建立实践基地

校园内建立了供学生兴趣活动的植物园、气象观测站等科学活动基地。植物园种植品种的选择上,我们本着四个原则进行安排,以适应讲授不同时间、不同种类、不同环境植物的需要。这四条搭配原则是:不同季节的植物搭配,喜阴和喜阳的植物搭配,当年生和多年生的植物搭配,根生、籽生的茎插的植物搭配,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年级和各段时间植物课教学的需要,如《植物的一生》、《新的生命》和《生命与环境》等,都是在实验基地这个大课堂上完成的。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季节变化让学生自己选种、栽培,以增加学生的植物生长和种植知识。

我们还邀请了当地的种植大户来学校作科学栽培讲座,并作现场指导。请科技能手做学校校外科技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科技辅导。课上,“小科学迷”们活跃在实践基地上,忙着开展“挖沟”、“翻土”、“施肥”、等小种植、小试验。“自古实验出真知”,一次次的尝试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到了课后的业余时间,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自家小院中饲养家兔、鸽子、蜗牛、鸡或是金鱼养殖,这样,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2、建立科普活动室

科普活动室的建立是为了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室内环境。科普活动室的后墙建立科学专刊,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定期刊登和或展示有关教材内容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设立图书角。图书可以是从学校图书室借出,或同学间每人献出供大家调剂阅读,有的是班级集体订阅一些科学报刊杂志,设有专人管理这项工作。还设有科技作品陈列区。把学生自己制作的观察实验小作品、自然日记、小发明作品及生物、矿物标本陈列出来,学生有一个互动学习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尽情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领略祖国灿烂文化的同时,还随手收集一些当地的岩石、小昆虫,植物的花、叶、根、种子等,并把它们制成标本,陈列在科普活动室中,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整体协调校园绿化建设

校园绿化时,既要整体布局,又要考虑选择多样树种和花,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校园四季自然环境的变化,为学生认识、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服务。让学生观察春季绽放的鲜花,夏季活跃的鸟虫,秋季飘零的落叶,冬季皑皑的白雪。我们在每班教室的窗台上,摆放上盆栽的菊花、文竹、吊兰、仙人掌等花卉植物,学生定时观察其生长情况,并做好生长记录;在校园的花坛中栽种着牡丹、芍药、玉兰、迎春花、法桐、侧柏、龙爪槐等这些活动基地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技能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认识了自身价值。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器具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

1、废物新用

废物利用是克服实验仪器不足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造一艘小船》一课中,我就利用泡沫塑料雕刻成船模型,用废弃的“眼睛按摩器” 的电机做动力,用孩子玩过的塑料“竹蜻蜓”作螺旋桨,电池作电源,联上导线、开关,制作了一只电动模型船。上课直接在校园旁的池塘边进行,让学生观察“船怎样在水中行驶”。老师有目的地提问:是什么力使船在水中航行呢?恰到好处地把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来。如果没有自制的船模在池塘内作航行演示,只让学生看看插图,听听教师的讲解,是难解决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

2、替代材料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村小学科学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科学)事物。科学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科学)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四、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学科间的科学活动

随着科学教材一次次的修订,教学内容日趋丰富多彩,大都与我们的农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教师是教材的二度开发者,在教学中,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放眼于农村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地寻求两者的缔结点,发掘教材中的内在因素,将有关知识放置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大背景下,综合其他学科,在教学中拓展延伸,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书本中的有关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会到身边的事和物都是学习资源,并能从中悟出一定科学道理。

1、语文与科学的整合

例如语文课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以后,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了深刻的体验,这时科学老师乘势而上,顺应学生的意愿,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拓展活动。学生为了解环境污染情况,进一步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分成小组到周围考察水土流失的情况并拍摄了照片,了解小河的水污染状况并采集样本。同时,资料收集小组的同学则深入图书室或上网查寻相关资料。在两个多月的调查中,学生们收集了详细的环保资料,统计了丰富的污染数据,在科学老师的倡议下,召开了“让

地球更美”的主题中队活动,并邀请部分厂矿企业领导参加。本次学生的调查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撰写的书面报告,引起了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举摧毁了一个破坏水源头的地下小造纸厂,改善了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这事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家乡、爱农村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生物与环境》这一课时,可以用FrontPage制作课件(内含大量图片、文字、和录相资料)把整节课分为四块。⑴先以色彩鲜艳的图片切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猫眼瞳孔的变化为例,用电脑出示一组图片,我提示学生:“你动一动鼠标,看能看到什么?”学生很好奇地动了一下鼠标,鼠标提示:“点击我可以放大图片呦!”放大了的图片看起来更清晰,有的同学很快反应过来是光线对猫眼产生了影响。⑵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功后,鼓励他们继续讨论和探索其他图片,对于学生能自己解答出来的,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他们不知道的,追问:“你们想知道吗?你们可以自己来查查‘文字资料’。”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带着疑问动手操作鼠标点击第二部分‘文字介绍’。⑶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后,接着再问:“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吗?那么自己试试点击‘录像资料’吧。”电脑出示2个录相片,(分别是环境对动物的影响、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扩展知识,加深印象。通过动画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环境会对很多生物产生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上面那些文字、图片、录像资料,最后的总结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说出来了。有的学生说:“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有的学生说:“生物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去适应环境,如果不适应,就会灭绝,就像恐龙一样。”还有的学生说:“如果世界上的生物都灭绝了,那势必要影响到我们人类。”在学生讨论出这些结果以后,因势利导地问:“我们要怎样保护生物呢?”学生们会很快说出:“我们要保护生物,就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教师再问:“看看咱们讨论的结果是否和科学家们总结的一样呢?你们点击‘课上总结’看看。”学生们看到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和科学家的一样,别提多高兴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告诉我们: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途径。参考文献:

1、《科学课》----《农村天地大有作为》 2011.3

2、吴云《亲近自然体验科学》《实验教学与装备》2003.2

3、史文杰《如何开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011.11

5.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五

摘要:《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农村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利用农村学校特点,深入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任重道远。

关键词:高效课堂 学科阵地 读书活动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需要。《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我校开展的一项针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调查反映,小学生总体上科学探究素养不高。在调查的3至6年级12个班级的500名学生中,约60%的学生没有读过科普类图书,约52.6%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约56%的学生遇到问题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解决;约58%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先思考并作出假设,然后再寻找证据,得到答案。分析科学教师的现状也不乐观,科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有一名,专职任教科学的教师有两名,其他4名教师都是语文或者数学兼职的,在日常教学中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几乎没有接受高层次专业培训的机会,缺少案例开发的图书资源和教具资源,课外科学教育的实践资料更是奇缺。而农村家长也只重视孩子语文、数学的成绩,忽视了对其子女的科学素养培养,从而影响了农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任重道远。

为此,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实践研究,以“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研究为基点,发挥农村小学优势,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展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方法的讲座,辅导师生在校内外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提升科学教师素质 保证科学教学质量

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实施科学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的效果。《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一节中也强调: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教师将成为科学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生命线。农村小学专业科学教师很少,兼职教师大部分任教过原来的自然和常识课,责任心较强,但缺少科学理论系统的深入理解,在课堂中往往会体现出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科学理性思维的缺陷,直接影响科学教学的质量,甚至误人子弟,所以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张红霞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影响科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第一因素是对科学性质的理解,其次是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小学科学的内容并不深奥,涉及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部分,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和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加强学习,系统培训,真正懂得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别,了解各种科学哲学流派的确切含义及其对科学教育,掌握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及教法。立志做一名小学科学好老师,善于发现科学教学的一般规律,总结规律,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与科学理性的关系。

二、立足高效课堂 将探究活动进行到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倡导“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它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精神、方法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摆在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营造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科学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农村小学因师资力量的匮乏,科学教师基本上是兼职的,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语文、数 2 学、美术、劳动等许多学科的内容都有和科学课类似的地方,只是不同学科关注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开发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开展横向联合,集中一段时间共同完成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描述、制作、概括等探究活动更具新的内涵。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绝不能枯燥无味,尽量简单明了,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不断加温。

三、建立学科阵地 发挥农村小学优势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农村学校应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构建“大科学”课堂,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1、建立活动基地,提供探究的平台。农村具有广阔的空间,是开展研究科学的广阔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特别是有关动植物方面的教育,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为他们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例如在《三》下科学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种植凤仙花》和《养蚕》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将学生身边的科学引入课堂,利用校园空地,开辟了红领巾种植园,种上了桑叶、凤仙花和各种种子,也提供了相应的各种设备、场所等条件,建立了红领巾养殖场,进行了养蚕活动,把课堂上完不成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利用了长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不断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的机会。

2、依靠家长,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孩子生活中的科学课堂,而农村家长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对家庭这一科学资源的开发更是我们农村学校不可忽视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利用农村家长的特点,将科学实践活动设制成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中去,以达到促进和发展他们探究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不同的深化实践活动。(1)针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了和家长一起下农田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观 3 察认识各种动植物。(2)针对中年级学生,在进行观察力培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力求自己解决,在家长的参与下,共同活动,如调查“家乡的桑叶园分布图”、“家乡的动植物”、“家乡的矿物”等活动(3)对高年级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兴趣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拟定带有一定探索性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促使他们智能的发展。如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了《环境和我们》,对家乡的河流、垃圾处理等进行调查,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矿山,了解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倡议农村垃圾分类改造,集中处理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发现的特殊的有价值的问题,家长无意识地不断引领使探究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推广读书工程 科学启蒙从小开始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可以是动手实验,也可以是去收集资料,进行加工。实验观察是直接经验,尽量给孩子提供直接经验的机会。但一个人的知识架构,直接经验不能占最多的,更多的是间接经验。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科普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阅读科学书籍,也是学生走近科学、爱好科学,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学校科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的阅读系统指导,在平时的科学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运用科学术语表达科学观点,对当前的科技大事和科技发展漠不关心。而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数时间都在农活务工上,没时间买课外读物,更没有意识买科普读物,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就是依托学校优势,推广读书工程,注重农村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近几年,随着省书香校园活动的推进,农村学校的图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好学校的图书资源,指导好阅读活动是有效提升农村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利用这一阵地,我们整理出科普类图书,开设科普类阅读专栏,定期更换图书。学校每年根据“读书活动月”中定下一周为“科普活动周”。通过“读科学家故事、写科普日记、说科学发明、画科普手抄报等活动,逐步培养,巩固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故事,重温科学发展历程,科学启蒙从这里开始。

参考书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著

6.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点滴体会 篇六

黄梅思源实验学校: 於松洋

内容摘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工作轨迹,感受到那一位位充满活力的青年优秀教师,那一节节撞击智慧火花的科学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至深。同时,加深了我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意义的认识,学生学好科学课程是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方式和科学自然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小学科学常识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规范和繁杂,但其目的还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方法,自主探索。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之目的。那么,针对农村小学而言,怎样才能上好小学科学课,这就引人深思。在此,我谨以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谈我的一点点教学体会,与之勉之!

一、提高思想认识。

说实话科学课实验课,由于农村学校实验器材还不充足,设备也不太齐全,亦得不到各级领导的应有重视,虽然开课,教师也是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加上学生记录操作步骤而取而代之,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操作,主体被简化,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减少,削弱了其动手能力。有的教师是为实验而实验,许多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只顾依据现有的实验步骤跟着老师一起,听着老师的指令,机械地摆弄器材,取些数据,填填表格,表填完了,实验就完成了。所以,必须把实验教学作为一项尤为重要的工作来抓,要想实验教学真的有出路,我认为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积极性要高。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在科学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体验科学。以往,我们有些教师在让学生做实验前,为了节省时间,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出所有实验的过程,再让学生照着去做,这样学生不是通过自己探索出实验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如讲到《年轮》时,实验前,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不同木质的横截面分组分发,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我讲的要清楚多了。又如讲《形形色色动物》时,学生根本不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我就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科学走进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科学。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这样会使学生做起实验更有兴趣,对实验的理解才更透彻,才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丰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土法上马,自制教具。

土法上马,自制教具是我们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结合教材实际做一些教具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也可以达到教师预想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光的折射》时,我把一个玻璃茶杯 用墨汁将全身涂黑,只留下长4厘米,宽2厘米的缝隙,然后用电筒对着小孔一照,发现光通过茶杯的小孔,应该反射在小孔对面,然而反射在另一折;又如在教《让灯亮起来》一课前,我就自制了一些相关的教具,组装了简易电路图。总之,只要大家做生活有心人,科学就在身边,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眼里有资源,心理有教育,科学资源就无处不在,更是取之不竭的。

四、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在思想上不能抱着“等、靠”的依赖思想,等来了设备,有的学生已经毕业了,这是很不现实的。我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进行替代和补充。如教《用根茎繁植的植物》一课时,教材中的插图夹竹桃、天竺葵,我都不太认识,何况学生呢,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用本地随处可见的杨柳、葡萄等植物进行压条、扦插实验,真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呢。又如在教《家养小动物》 一单元,我预先让学生喂养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以及生活习性等等。诸如此类的像《养蚕》、《青蛙》等内容。皆可随时而择,因地而栖。这样就接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感知事物参与教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深刻。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虽然很费时间,而且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很大,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地形、作物、水域,等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水资源的利用、土资源改造与利用、茶叶的加工等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五、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1、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市学生,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周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他们经常见到一些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养殖过程,熟悉大自然中的山川地貌和岩石。如:《稻谷的观察》、《植物的一生》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2、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等。

7.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微 篇七

一、 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

1. 明确实验 目的。做 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情上, 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去观察、操作。因此,明确实验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 明确实验 操作过程。 学生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操作, 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或者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或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让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还知道该怎么做,这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3. 明确观察任 务。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物质所呈现的形态、特征,以及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4.明确实验结 果。从观察现象到分析比较以及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是一个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二 、通过各种方法拓宽实验空间

1. 因地制宜开 辟实验场 所。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场所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实验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 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并想想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是什么等。学生通过亲自选材、种植,并把植物每天的生长情况都记录下来, 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还提高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 就地选择实 验材料。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教师要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 就地取材,以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如,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节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水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自己家里带。

三、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1. 寓欢乐于学 习实践中 。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其做实验。

2. 让学生在 大自然中 获取知识 。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 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8.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小组合作;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如,形式主义严重,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缺乏对教学策略的认识与反思等,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收获甚微,导致小组合作成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对此,笔者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旨在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小组合作要注重分组的合理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开始按照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经验,因此,小组合作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小组划分的合理性问题。许多教师为了方便小组的划分,往往是采用就近原则,即同桌或者前后桌,这样座位较近,方便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方式。这样方便了小组的划分,却忽视了小组成员之间有效搭配的问题,忽视了小组成员之间能力互补的目的。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自身的缺点和长处,以实现小组内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划分合作小组时,为了保证小组内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讨论合作,笔者将小组规定为每组四人或者六人,根据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分层,使每个小组内都有每个层次的学生,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的特征,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二、小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妥善处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小组合理划分,小组合作学习效果逐渐提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准确认识到有些学习内容不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探究性问题,反而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才能更明显体现其探究性价值。

小学科学的学科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人类已经掌握的学习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学科目标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展开的学习活动,只是在学习方法上有所不同。所以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从而将两者做出明确划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

如在教学新内容前的预习环节,笔者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在课堂教学甚至实验操作等部分,可以让学生来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合作实践探究达到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课堂科学评价制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激励性的评价来保持学生合作热情,对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暗示、肯定等不同的手段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保持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如对一个组织有序、分工明确的小组予以肯定和鼓励,其他小组会积极效仿,甚至创造出更有效的合作方式。

在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中,教师应当将合作过程和合作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并有侧重地对学习过程进行重点评价。在对小组评价和个人成绩的评价时,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侧重对集体的评价,从而增强小组凝聚力,强化组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另外,为了保护学困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小组内的努力情况和进步程度,可以给全组适当肯定和鼓励,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以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自主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丁伯荣.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2014.

9.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九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可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实验条件与师资相对缺乏;在日常教育中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家长也只重视孩子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其子女的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创新能力逐渐下降。

于是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做到人人会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学会假设、取证;情绪亢奋,活而不乱;能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有计划,观察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关健词】

农村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科学课明显不同的现象:学生动手机会多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课标中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如何呢?下面,结合自己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浅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对自己的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的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了解学生知道的概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开展科学学习活动。

记得有次上公开课,内容是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前一天的备课过程中,只顾埋头苦思课的设计流程,而没有去了解学生对所学相关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了解程度,以及知识的后续内容。更没有在课前到班里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是一意孤行地认为:“沉浮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故而将课的教学起点设置过高。只记得那天上完课后感觉很累,面对评委,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上学生的表现,真是汗颜。我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去关注学生的已经知道的概念是最大的原因。在说课时提出的这点也得到了学校其它老师的认同。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入手,效果会迥然不同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落在有效处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

可以这样说,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情感目标在许多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然而通过对一些教学目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目标只是为了体现新理念,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有些目标不是一节课或某段时间就能培养的,这样的目标有时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我在《时间在流逝》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目标:(1)(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初步体验主观感受时间,有时会不正确。(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在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在这节课中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然而情感与态度目标,则显得不足。我认为应该是。科学概念:(1)通过用各种方法感受时间的长短。(2)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学习时刻、时长两个概念(3)在不同环境中感受如:在看动画片时和安静等待时感受十分钟。看看会有所偏差吗?过程与方法:(1)设计“时间在流逝,感受时间”实验,经历简单地探究性实验过程。(2)初步学会用比较方法合理感受时间的流逝过程。(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对探究实验的指导要有科学的态度 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科学课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科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根据书上设计是要准备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然后在铁丝上由学生粘火柴棒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学时就可对材料进行了处理。利用以前学具袋里的材料,把实验中的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而且火柴棒粘上去也更为方便,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还会有他们的自己的创造。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有在金属棒上涂上凡士林的,有在金属棒上涂上蜡烛油的。基于这点,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了多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超市式”材料区:有涂了蜡的金属棒、涂了凡士林的金属棒、没涂任何东西的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必须仔细认真地考虑各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实验方案指导要到位、实验方法指导要到位、实验记录指导要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十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理论,在其探索和完全确立的过程中,都要先经过假说阶段,通过科学假说,再进行实验探索,最后获到真理。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猜想的功能

1.猜想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浮力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猜想1:浮力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理由是轻的木块在水中会浮起来,而重的金属块则沉下去,说明木块所受浮力比金属块大。

猜想2: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有关。理由是轮船体积大,在海上载这么多的货物,说明它所受的浮力大。

猜想3: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理由是木块能漂浮在水面,压入水中较深时松开手,木块会上浮,说明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越大。

猜想4: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有关。理由是盐水密度大,鸡蛋在盐水里漂浮而在清水中会沉入水底。

尽管结论的正确性是未知的,但是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个性得到了张扬,在未知领域的探究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勇气溢于言表。经常进行这样的猜想训练,猜想将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科学素养。

2.猜想可决定科学探究的方向。

科学探究活动中当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学生对问题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论证。如果没有学生的大胆猜想,就进行实验探究,这样的实验是盲目的。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自主猜想的过程,是逐步明确探究目标、激发探究动机的过程,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创新意识的火花迸发的过程。

3.猜想能激发科学探究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回忆重力,学生思考后,陆续发表意见,教师逐一板书:重力可能与质量、位置、温度、种类、密度、形状等物理量有关。

学生能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说明学生开始投入到探究性学习的状态中,是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的开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从而激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在动力,会使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

二、培养猜想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1.丰富的知识是猜想基础。

猜想并非凭空捏造的,需要科学依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先要奠定猜想的基础――丰富的知识,即要有各种经历、各种经验,要有广泛的生活面、知识面和阅读面,这些潜在的东西在特定条件下就会激发思想的火花。物理科学能很好地提供给学生包罗万象的知识,物理教材本身就是学生的知识宝库。我们惊喜地发现,物理新教材已不是一本“死书”,它用神奇的自然现象把同学们引入了物理世界,融入了生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书教“活”是学生建立扎实、广阔的知识基础的一个有力保证。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猜想信心。

培养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让学生猜想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关系是比较容易的,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这一环节,要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培养,让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3.利用物理情境激发猜想兴趣。

物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科学家介绍、科学史介绍、科技产品介绍等,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不仅能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对猜想产生兴趣。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中介绍了欧姆、法拉第、磁悬浮列车等,教师如能巧妙地加以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运用猜想去探索世界的热情。

4.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提高猜想能力。

有了猜想的兴趣,还应对所猜想的内容进行思考,没有思考的猜想等于是瞎想、妄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猜想的能力。

5.正确评价猜想。

猜想与假设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猜测性,猜想的依据很多,但我们都知道猜想在教学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到底让学生依据什么来猜,还要结合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创设猜想的情境,而不是盲目地猜测。科学的猜想,是有计划的研究,我们在“猜想与假设”的教学实施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训练猜想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科学猜想。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都给予肯定,并对于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寻找猜想的理由,最终学会对猜想的修改、筛选,提高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猜想这种思维具有独特价值,猜想的结论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才能确定,在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正确评价。

11.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十一

一、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1、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校园一角种植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常见植物。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油菜花开了》一课之前,就可以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油菜花的生长过程,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以便课堂上提取。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就地取材选择实验材料,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如在教学认识昆虫这部分内容时,特意带领学生到菜园里观察,如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除了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以外,还让他们适当采集制成昆虫标本。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捉蜻蜓、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从而也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此外,还可根据新教材的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考察河流的污染状况,采摘、压制各类茎和叶标本,到沙滩考察卵石的成因等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二、自制教具、学具促进实验教学,它也是科学这门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巧选代用品,补充实验装备不足

科学课有些实验,如三年级的《溶解》,可布置学生每人带两个广口玻璃罐头瓶或玻璃茶杯,各装半瓶水,这就解决了分组实验仪器的不足,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使分组实验按新教材要求开齐开足。

2、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且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

3、制定“实验材料一览表”,以便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

如教学《电流》一课时,学生自带电池、花线、小电珠,材料全了,他们就会以更大的兴趣去探索组装电路的方法。

实践证明,以上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自制教具或学具,确保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三、善用多媒体,完善实验。

“农远”和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这时应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通过间接形象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12.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十二

一、农村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对科学的质疑,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阶段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极度缺乏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1.科学教师专业水平低

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差,学校对科学学科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科学学科的重视度比较低,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教师缺乏丰富的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比较低,一些科学教师自己对科学知识都是一知半解,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师的科学意识淡薄,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讲授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学生科学知识不全面,难以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缺乏教学设备

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村小学的教育资金有限,教学设备比较少,甚至连一些科学实验基本仪器都没有,难以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教学依赖教材,学生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尚未实现信息网络、多媒体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学生和教师查阅相关学习资料比较困难,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难以进行有效扩展。教育资金有限导致农村小学教学难以展开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难以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质量比较差。

3.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落后

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形同虚设,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度都比较低,科学学科难以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教学质量比较差。

4.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教学中,学生没有对科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只将语、数、外三门课程作为学习重点,缺乏学习科学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比较低,一部分学生会在科学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没有鼓励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重点课程,科学教学难以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作用,无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在学习中提出自己与科学相悖的意见,总是会有顾忌:“我提出的问题其他人都懂,同学不会觉得我很笨吗?我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学重点,老师会批评我吗?”缺乏信心,不敢提出质疑,质疑能力难以展现出来,学生缺乏自信,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师的科学意识

农村小学开设了科学这门课程,就说明它有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对科学学科产生正确的认识,增强对科学的重视,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使学生参与到科学课堂学习中,对于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通过其他渠道理解这些重点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对于涉及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中正确认识科学知识,教师和学生具备科学意识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缺乏教学设备,但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观察小动物》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观察小动物,农村小动物比较多,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观察活动,得出结论,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正确的认识,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将科学和大自然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在自然中寻求科学的奥秘,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

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质疑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吸引力。例如,在学习《光与色彩》这一个单元的时候,教师打开手电筒,手电筒就会发出光,教师就可以提问“光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看到的光,回答““直线传播”,教师再将手电筒的光对着镜子,这个时候光传递出去的路线就会变弯,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问:“为什么光照射在镜子上传播路线会变弯?”带着问题进行本章学习,在学习教材知识之后,学生会发现光的传播路线变弯是由折射作用决定的,在情境教学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所有学生提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出自己的质疑,就可以提高自信心,这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其他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4.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小学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科学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培训活动中可以学习其他优秀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化为适合本校教学情况的方法,应用于科学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对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后,利用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提高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并将问题提出来,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科学学科的实践性比较强,教师要为学生创作实验的机会,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教学目标。

总之,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科学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具备质疑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这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为什么”的问题进行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质疑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学科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自身知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农村科学学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讨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措施。

1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篇十三

摘要:小学科学作为对学生实施自然科学教育的一门入门学科,其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可谓是基础性的。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关键词:小学 科学 信息技术 教学

一、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在学习什么东西时,拥有兴趣都是首要条件。没有兴趣的话,那么不管学什么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的学好,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对学生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应当首先去激发出他们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其次,才能让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如,某位教师在使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讲授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时,并没有选择死板的讲述课程内容,而是选择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讲述了从世界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到如今我国神舟飞船在航空航天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等一系列载入人类史册的科学事件,并且附有鲜明的文字说明。视频一播放,学生立马就被吸引了过去。而在这段视频播放完了以后,这位教师才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了自然科学的例子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思考,并纷纷踊跃回答,课堂气氛被逐步点燃。之后这位老师又提问了一句:“同学们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结果在活跃的课堂气氛的渲染下,学生纷纷异口同声说道:“成为科学家!”这样,这位老师不仅自然而然的引入了第一单元的《科学是……》和《做一位小科学家》这两个课程的内容,还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几乎每一次巨大的文明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近代人类电脑的诞生,再到如今苹果IPhone5的推出。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在科学教学时,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做到将这种创新意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要让学生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一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小时候就为他们树立好宏远的目标,才能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和钻研的精神,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如,某位教师在使用苏教版的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讲授《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中的《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他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向学生讲授声音是如何传播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传播。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先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演唱会的视频。周杰伦动感的歌声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并成功的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之后这位老师询问学生:“看了刚才的视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周杰伦的歌声可以传到那么多人的耳朵里吗?”老师这个问题刚问完,马上就有

学生抢答说:“因为有麦克风。”于是这位老师又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他说的对吗?”通过这个问题,这位老师将全班学生引入到了思考当中。之后,在让学生带着问题的情况下,这位老师十分自然的引入这次的课程内容。而在讲完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之后,这位老师又让学生根据刚刚学习过的知识内容,举一反三,说出声音还能通过哪些方式传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便思考并讨论起来,最后成功的得出了声音还能在液体以及固体中传播的结论。之后这位老师又布置下作业,让学生自制“短途电话”,并且要充分利用声音的传播方式。在其后的课堂中,学生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制作成果,其中不乏新颖有趣的作品。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科学知识,更锻炼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科学这门学科既然是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那么就不可避免的要讲解到许多自然现象以及开展科学实验。而在现实情况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因素而导致条件上的缺失,无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自然现象或是开展实验活动。因此,善用多媒体课件就显得尤为必要。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现今的很多教学科目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科学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一些自然现象,科学过程,甚至是虚拟实验室,都成为了越来越常用的手段。如,某位教师在使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教授《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时,就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了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了解到这个世界上的水的来去动向,成功的化不见为可见,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小学生的心性和智慧还并不成熟,十分重视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应当注意对学生的个人评价。而且尤为需要注意的是,要表扬大于批评,多表扬集体少表扬个人,多表扬过程少表扬结果,多表扬后进生少表扬尖子生。由于个人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最后表现的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应该多针对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表扬,要让他们懂得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习惯。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对于后进生,则要在课堂上调整步调,照顾大多数学生,课堂下,要多关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从而心声感激,再将这种情绪化为学习的动力。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学生整体的提高才是教育的目的,如果单单教出一个学生,而其他学生最后都没有得到学业上的进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教育是失败的。总结:

开展小学生科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做到善用信息技术教学,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如此,方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为国家培养人才。参考文献:

[1]李军.小学科学教师的好朋友——谈小学科学教师与信息技术[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4)

14.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浅谈 篇十四

大兴学校程海艳

【摘要】科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体儿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依赖于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只有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或者验证的过程才能慢慢形成。很多探究活动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从新课程对探究活动要求的角度来审视当前的科学实验教学,找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问题对策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自然(常识)的学习过程中,实验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新课程后,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实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按部就班的统一的程序化的教学向自主开放的形式发展。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和方法,大力提倡实验中的合作和交流,由注重课堂实验向课外延伸实验活动转变。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尝试着新的方法,可是由于先期经验的缺乏,逐渐暴露出一些教学中的新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发现的主要问题

1、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很高,但是实验的计划性、目的性不明确。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也均来源于此。课前总是有很多同学会向老师询问今天做不做实验的问题,当学生听到有实验活动,总会发出异口同声的欢呼。每当学生走进课堂,那怕是只看到一只烧杯、一盒普通的火柴,也会爱不释手,激动不已。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兴趣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时兴趣就减弱了。表现在开展实验时目的、计划不明确,对为什么做、怎样做的问题不感兴趣。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玩得高兴但真正的收获甚少。在研究“一百毫升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活动中,虽然老师对研究问题和注意点进行了提醒,但学生不感兴趣,他们迫切要做的是人人争着放盐,争着搅拌。实验忙的不亦乐乎,到了最后小组汇报时,有很多同学还不知道研究的问题,正确的操作步骤更是无法表达清楚,实验活动中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2、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与要求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存在矛盾。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确定统一的研究课题,进行实验方法的指导(有些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开展实验。评价实验的标准是能否正确操作实验,实验是否获得成功,在这样统一的指导下,一般学生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能得到基本的保证。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和选择实验的材料,总的说来教和学的方式更为开放。在这样的情景下,就会使教师在实验的指导和材料的准备上产生困难,学生的研究课题的多样性造成方法的多样,需要材料的多样性。面对各种方法,如果不一一指导,学生在按照自我方法的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

3、小组合作存在形式上的倾向,合作实效性难凸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对未来人才在善于合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所以现在就在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尝试。

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以组为单位,分组实验是最多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小学阶段一般提倡组成4至6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在实验时互相交流,互补长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实验活动时很难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有序操作。有的组突出的是个人中心主义,实验由某些外向型性格的同学包办;有的组学生都争着做,学生把能“玩”到这个实验为目标,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实际收效甚微。

4、课外探究不主动,延伸实验完成情况不理想。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多科学实验活动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得以解决,需要课外继续开展。同时,一些和课堂实验相关的探究活动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课外进行操作和实践,可用于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由于受到课堂是学习主阵地的传统意识的影响,学生总是把学习活动印刻在课堂上,因此离开课堂主动开展实验的习惯很难养成。在学习了溶解的知识后,布置学生在课外再去做土块、石粉、面粉、酱油等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实验,虽然是人人能够开展的实验,但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实践。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观察实验的项目,难度就更加高,如对气温的测量、观察一杯水的蒸发、探究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等,很多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而完成不了。

老师提供的实验,即使是很普通,也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可是要他们自己去做的实验,即使是人人能办到,也却完成不了,由此看出学生对实验活动存在有依赖思想。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重视实验目的性教育,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就难以收到成效,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首先让学生清楚科学实验和玩的区别,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和计划的,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玩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其次在活动前要清楚为什么实验,怎么实验,注意些什么等。强化了目的性教育,学生内心对实验活动的认识也就更清晰了。

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要十分明了,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

2、倡导个性化,坚持“说清楚后再做”。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这一理念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一个问题通常有很多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特色。在实施时,教师的指导就要因材施教,要善于对学生的方法进行归类,会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对确定的各种方法一一作指导。学生实验前一定要汇报操作的方法,把实验方法说清楚,明白后再做。

在溶解实验中,学生根据经验提出通过搅拌、加热、磨细的方法可以使食盐溶解得快。这时就让学生对每个方法提出验证的方法,说怎样去实验,说需要注意什

么,说出每个对比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验时要注意的方面,再让学生选择喜欢自己的实验进行操作。这样的过程既保证实验方式的多样,也能为学生实验方法的科学性把好了关。

3、明确分工,强化组员的责任意识。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的好处,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一个问题产生后,很多人一时无法回答,这时教师往往是会依靠个别同学的回答来替代全体同学的想法,殊不知其实大部分的同学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避免产生这种现象的方法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实效性的方法,就是要增强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我们的学生在传统“大锅饭”观念的影响下,如果内心没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学习时就会产生一种从众的心理。所以在分组实验时,要给每个组员安排任务,可以首先为每组产生组长,再由组长做合理分工安排,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

教师为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尽量实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密切关注学习弱势群体,通过合理的调配把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个人资源形成共享。

4、强化检查,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提高探索延伸实验的积极性。课外延伸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自主性,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一片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做,我觉得检查评比是关键,检查和评比是促使学生去主动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检查使学生有压力,采用评价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试想,如果只会布置而不闻不问,那只能让学生意识到是教师的一种口头禅,长期下去效果也会越来越差。

对学生课外实验的评价我采用学分制的形式,教师设计好奖励卡,有1分、2分、5分和10分面值的,根据学生课外实验的完成质量发不同的分值,这样也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去努力,同时也可以为期末评价学生提供一个依据。通过积分的形式学生的课外实验积极性大有提高。如在测量气温的实验活动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坚持实验,个别学生还能进行长期的观察实验活动了。

新课程的实施,使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关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去发现,去纠正和改变,从实效性上考虑和审视课堂教学。我们相信,只要能发现问题,总会有相应解决的办法,我们科学课的明天也将更加美好。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浅谈

大兴学校

15.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探讨 篇十五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

现在我们对学生的教课科学课是由一下几个部分所组成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这些都是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要求与准备工作。学生们要进行对科学的学习, 我们就要不断的进行参加不同的研究活动、进行对不同事物的观察、与认识等。在我们要与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我们要去选择一些比较吻合孩子们身边比较实际的实验进行探究。我们在进行研究与探究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实际进行探究, 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让孩子们更了解科学并且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来自与生活, 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的生活, 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

我们要通过对学生们的引导让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我们为了更好的与学生们更好的进行科学与生活当中的联系, 教师们要不断的去发现孩子们周边发生的事情与生活环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要将这些事情转化成一个个不同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探究性的科学研究问题, 并且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生活问题当中可以亲身感觉出科学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科学源自于生活, 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处处都会有科学。

(1) 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 教师们要不段的去挖掘发现学校当中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科学素材, 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 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到处都会有科学只要你用心去发现。

(2) 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 我们还可以通过在和学生家长们进行谈话的过程中采集到与学生生活当真与科学有管的一些实践问题, 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 我们还可以通过在和学生家长们进行谈话的过程中采集到与学生生活当真与科学有管的一些实践问题, 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3、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 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 并且我们允许学生们在科学课上选择一些不同的生活当中与科学问题互相关联的科学生活问题, 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 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 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二、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 并且还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是实践来进行对科学的实践与交流经验的空间,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 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 创设大课堂情境。我们要激励孩子们去平时的生活当中学习并且利用自己的头脑进行使用科学去化解各种不同的生活问题, 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思维能力。

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 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在对小学生们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们一般都会采用一些比价符合生活当中的实践材料, 让孩子们进行实践。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 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我们要利用对孩子们生活经验的想法与思维开拓, 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 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 学习就是学习者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摘要: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我们要将孩子们的科学研究带领到更广泛的生活实践当中。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科学研究, 科学活动贴近生活, 让生活和科学研究相互融合在一起, 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去引导学生们去学习科学的想法, 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可以让学生们使用科学理论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活动,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16.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 篇十六

[关键词]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现状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3-0048-04

一、调研背景

为了缩小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的课改差距,实现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调研农村学校,找出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推动课程改革持续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落脚点也在课堂。老师们都清楚新课改的理念,也都已经能够接受,所以新课改的成败在于课堂教学的成败。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最近深入课堂,对我县已实施课改三年有余的科学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分析,集中听课20节,这些课涉及乡镇中心校、村校各个层面。通过调研,看到了科学课程改革的质的进展,找出了科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了调研的预期目标。

二、质的进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科学课堂改革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质的进展。第一是树立了正确的科学教学理念。理念决定行为,所以这个进展是最重要的。老师们基本上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构建科学概念,努力实现“三维”目标。20节课中,理念有明显偏差、包办代替行为较为严重的只有一节课,仅占10%。第二是做到了以探究为核心。老师们都能抓住“探究”不放,从内心认可了科学课必须以探究为核心,把探究既作为目标也作为手段,把大段的时间“让”给学生去实践。即或是老师讲课,也能做到竭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让“讲”成为调动学生探究的手段。那种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知识不要情感、三五分钟就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然后就没事干的现象销声匿迹了。第三是对“有效教学”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老师能有意识地“追问”学生的收获。几乎每节课结束之前,都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追问: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体验,有什么遗憾,你们觉得自己(或别人)在探究中的表现怎么样,你对老师有什么评价等等。老师们已经把这种“追问”当作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不仅是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而且是对学生反思品质的有效熏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种反思。一节课下来,教师必须想一想,自己究竟让学生收获了什么,有多少收获,不论是科学品质方面的,还是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能力、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探究不一定要有结论,但一定要有收获。第四是实践论思想的有机渗透。以往的科学课在学生猜想之后,大都是老师说“那我们来做个实验吧”或者“下面看老师做个实验”。现在学生猜想之后,老师这样问学生:“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正不正确,应该怎么办?”学生在稍加思考后都能回答“做实验”。这就是实践论思想的有效渗透,同时也把探究的权利比较“透彻”地交给了学生。这虽然看起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却折射出教师的一种科学教学理念。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思想、实证意识、实践品质,这对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科学”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然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内容及对策如下。

(一)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

1.教学重点的确立问题。教学重点的确定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材本身,二是学生实际。教材的重点必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分析,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如一位老师在讲《磁铁的磁性》时,就把磁铁有磁性(包括磁铁两端的磁力最强)作为了教学重点。单纯从教材的角度分析,该老师对教学重点的确立是没有问题的,对磁铁磁性的研究确实应该是重点;但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则,这个教学重点就有问题。因为大部分学生本身就有“磁铁有磁性”的认知基础,那么再把这个作为探究的重点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了,事实证明,学生也确实对此没有多大的探究兴趣。那么究竟应该把什么确定为教学重点呢?课后我和老师一起研究,决定把重点放在“证明磁铁两端磁力最强的实验设计上”,认为这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地方,是最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地方,是最有利于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的地方,本节课的精彩和探究高潮可能也就在这个地方。不出所料,老师在另外一个班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设计出了很多连老师都无法“预设”的探究方法,而且学生相互质疑,使实验方法不断完善,真的具有“直抵真理”的味道了。于是学生发展了,教师发展了,我也跟着发展了。

2.对“用教材教”的理解问题。一是对教材的“忠贞不二”,照本宣科,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二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误区。这里我想重点说说第二个问题,有的老师过激地、片面地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将教材中很有价值、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的内容也砍掉了。老师的表面理由是“新课程可以变动教材”,其真实的原因是这些颇具探究意义的内容往往“不好讲”,对教师本身的敬业态度和科学素养是一种挑战。其实只要老师们多花些功夫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这些“不好讲”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深入浅出的。新课程认为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其确实可以变动教材,但这种变动应该是对教材的一种优化,而不是一种退化;是根据学生、环境、条件等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提升处理,而绝不是随意乱改,如果改了还不如不改,就是对教材的一种糟蹋。《比较水的多少》这节课中,“量筒的发明”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非常充实而“漫长”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过程,但老师却将这个过程“无情”地砍去了,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直接过渡到“要准确地测量出水的多少就要用到一种仪器,这种仪器就是量筒”。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一次极有意义的探究经历,而且整个课堂教学效益就好比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怎样理解“探究”的内涵

1.探究的实质与形式问题。我们知道,探究的充分程度并不是由时间的长短决定的,也不是由探究问题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探究的深度和“精彩”度决定的。有不少课探究的时间很长,但学生的探究并不充分;也有的课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探究更不充分。在相同的时间内探究的问题越多探究就越不充分,这是一种反比关系。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位老师对《比较水的多少》的处理就非常有助于学生的探究。她把这部分内容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就只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比较水的多少”,她让学生充分地猜想,充分地设计实验,充分地交流问题,充分地质疑其他小组的方法,充分地动手探究。整个课堂十分精彩,探究十分深入,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收获很多。当老师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时,学生说:“猜想不一定正确,还必须用实验来检验。” “听别人发言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问题。”“实验做错了不要紧,怕的是再犯同样的错误。”……我想,如果我们的探究不进入实质,不想尽一切办法消灭形式,那么学生是不可能有这些“无价”收获的。

2.探究中的真实体验问题。《身体的结构》这节课中,在引导学生填写“气泡图”,即填出“跳绳”、“跑步”等动作中参加运动的身体部位时,老师采取的是让学生“仔细回忆”、“再想想”的办法。于是我就纳闷,为什么不让学生现场做一个动作体验呢?即使跳绳、跑步在教室里不好做,换一个其他的动作也可以,再说如果老师只“钟情”于“跳绳”、“跑步”的话,那就干脆让学生去操场亲自体验一下又何妨呢?毕竟现场体验比回忆的效果好得多;毕竟经历真实的探究历程是科学课的生命线;毕竟实践(而不是回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管在这之前学生已有跳绳、跑步的生活经验,但那毕竟还不是探究。

3.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再先进的手段也只是手段,不可能成为目的。我们永远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去追求,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味,就会降低目标的完成度。比如电脑多媒体手段,有少数教师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是“为了使用多媒体”,结果现代化的手段不仅成了形式,而且干扰了学生的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学生在做材料沉浮的实验之前,老师说“等我的音乐声开始你们才能开始”。我在想,为什么一定要等老师的音乐声开始学生才能开始呢?在学生动手探究的过程之中老师悄悄地把音乐打开不是更好吗?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这个地方安排的音乐“手段”究竟是对学生的探究有用,还是对听课的教师有用?课后我问这个老师:你究竟是想让学生探究呢,还是想让学生听音乐?我这么一问,这个老师似乎明白了什么。

4.探究的效率问题。在学生动手之前,一位老师这样问学生:“你们组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我给你们吧。”接着又问第二个小组:“你们组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我给你们吧。”……就这样一组组地问,一组组地发。显然,这样就白白浪费了学生的许多学习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每个小组先自己讨论,在报告单上写好所需的材料,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前各取所需就行了,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效率从何而来,从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严谨而科学的设计中来。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1.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小学科学的主要任务或者说主要时间是让学生观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让他们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摸爬滚打,而不是解释和阐述什么。解释和阐述必须是在学生获取了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进行的,否则,学生的解释和阐述就免不了带有主观的色彩,这不利于对真理的追求。有不少的课在学生还没能占据足够的客观事实的时候,老师就急着问学生“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原因”等,学生的回答当然就“站不稳脚跟”。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要有“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素养,然后才可能将“事实是科学之基”的理念渗透在科学教学的全程。教师要多用“证据呢?”“你的根据是什么?”“你凭什么这么说?”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追问。不要动不动就问“为什么”。即使是科学探究的猜测阶段,也必须要学生养成合理猜测、猜而有据的习惯。尽管这个时候的猜测不免带有主观成分,但却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的。如一位老师请学生猜测条形磁铁的什么地方磁性最强,一学生回答“应该是两端磁力最强”,老师马上追问“你有什么根据”,这对学生就是非常成功的证据意识的培养。

2.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小学生在动手探究之前,如果没有充分而完善的方案设计,那么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探究就会近似于胡乱摆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当然,如果老师是专门训练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方法的能力则另当别论。其实,动手之前的“设计”过程,同样是探究。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课却忽视了这个环节,让人看了总觉得不像是“正宗”的科学课,不是有板有眼的科学课。《溶解的快慢》一课中,在学生做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之前,就必须要引导学生设计这个对比实验的做法。即用什么方法,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特别是必须控制哪些相同的实验条件,更需要引导、启发学生“找”出来。但是老师却急躁地喊“开始实验”,导致学生的实验杂乱,秩序混乱,方法不科学。有的小组两杯水的多少就不一样,又怎么能得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科学结论?即或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也只是表面上的正确。

3.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问题。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一个人非常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们的大部分课还比较忽视这个问题,不能在学生发言(交流)之前做这样一些有效地强调: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看你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发现什么问题,产生什么疑问,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等。因此绝大部分课只要有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基本上无所事事,有的在继续玩实验,有的在说话,有的甚至在无所顾忌地打闹……但是有一位老师的这个环节却做得非常到位,结果学生的质疑状态、质疑能力发挥得可以说是淋漓尽致。这说明,“倾听”是多么的重要,它确实是一个探究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4.“合作”的内涵问题。这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师不知道怎么“训练”学生进行合作,方法上存在问题。只是在学生动手探究之前老师交代一句“下面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或者“请同学们分好工,进行合作探究”,至于怎么探究,怎么分工,怎么合作,却缺乏必要的指导,缺乏有意识地训练。二是合作目的茫然。老师们认为,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有利于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仅限于此。这种理解无疑并没有错,但是缺乏高度和境界。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品质,壮大民族精神。这种理念下的合作才是最有价值、最有前途、最大气的合作。

尽管我们的科学课堂离“成熟”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既然质的进展越来越多,那么问题肯定就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科学课改注定要成功。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教研室

上一篇:第一次挣钱的心情日记下一篇:商场节日节庆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