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精选14篇)
1.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一
一、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是整个中等教育阶段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在校生的科学素质,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科技创新教育主要类型为科技活动、科普宣传、科技竞赛、科技教育在课程中的整合等四大方面;科技创新教育要素包括教学资源、教师、学生等三个因素;体现在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提升上。
(一)农村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目前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形式包括科普宣传、科技小论文、兴趣小组、讲座、课外科技实践、科技节、科技比赛和游园等,形式多样,科协等部门组织的科技活动丰富,但其中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这种具有较强全员性的实践性活动在农村中学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只有少数开展了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且学校老师反映成效一般,科技小论文、科技创新大赛、学科比赛则大多数属于为了参加上级比赛而开展的选拔性活动,上级科技创新大赛、学科比赛主要是由教师从拔尖学生中直接选拔参加上级的相关比赛。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科教兴国”以来,农村中学掀起了一股开展全员性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潮,但近年来农村中学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科技实践活动逐步减少,教师、领导积极性也普遍不高,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活动则较少。
(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兴趣度极高,但在农村中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很少,一方面学生对科技活动探索欲望强烈,另一方面参与科技活动的机会很少,这两方面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农村中学科技活动的载体和资源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仅存在于市区,农村中学难于得到有效辐射,而乡镇基本没有设立公共科技活动中心、活动室;同时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农村中学特别是初中校的财政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初中校由于实行义务教育,没有收取学费,经费更加紧张,难于投入资金来添置科技活动设备和资源,科技活动载体和资源普遍缺乏,科技活动室只有少量的设备和工具。
二、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管理层对待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
不少农村中学领导对待科技创新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首先学校管理层尤其是校领导对科技活动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不少校领导认为这只是课外活动的一种,没有上升到科技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给予重视。
(二)科技创新教育经费和师资投入不足
当前,虽然政府已经逐步加大教育投入,但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仍然远低于城市中学。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中学即使有资金剩余,用于改造校舍和补充升学科目的教学设备已经不够,更难于把资金用于科技活动设备购买上。而在师资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科技教师队伍。
(三)科技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管理层面看,对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是科协和教育局,但由于科协对中学没有直接领导职能,而对中学的考核则主要由教育局负责,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因此客观上造成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四)社会及家长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视不够
农村中学家长对学校的关注则大多局限于“中考上线率、高考录取率”上,虽然目前教育部门已经取消中考上线率、高考录取率的排名,但事实上各校依然在进行上线率、录取率的竞争并成为社会及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评判依据。
三、解决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困境的策略
(一)加强财政投入,从经费入手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
政府加强财政投入,对农村中学给以适当倾斜,帮助学校采购科技活动需要的设备、仪器、图书。为了防止挪用或挤占,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并在财务上建立检查制度。从资金上给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保障。
(二)改革科技创新教育机制是主要抓手
不少农村中学校领导不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因此有必要从校领导特别是校长重视上抓起,必须在学校的各项评比和领导考核上创新思路,实行“联合考察制”,建立中学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与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由科协进行考核,考核分数由科协做出,最后由教育部门对科技创新教育不合格单位进行问责。
(三)加强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求各科教师特别是理科、技术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科技创新教育的元素,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鼓励学校结合周边农业资源、企业资源开设科技校本课程,改变局限于课本的教育模式。
(四)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是科技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的宣传力度,发挥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引导作用,纠正社会、家长对学生成才观的错误认识、纠正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以“升学率、录取率”为单一标准的观念,才能为农村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四、结束语
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相对落后有其深层次的主客观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和家长等方面对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及其活动的态度对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困境都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必须对制约农村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外因进行梳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革科技创新教育机制,并从源头上、认识上、根本性问题等入手解决农村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黄小莲。论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J].中国教育学刊,.7:39-42.
[2]赵建权。初中科技教育中优化教学策略的探索[J].科技信息,.35:190-196.
[3]科技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中宣部办公厅,中科协办公厅,团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工作的意见[Z].2001-11.
2.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二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教育意义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 这项建设工程对公民, 特别是对儿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成败得失。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 对他们进行教育, 是对国家负责, 对民族负责。
(2) 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近些年来, 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个群体由于年龄尚小, 思想不够成熟, 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 再加上缺少合理、正确的监护和引导, 所以产生各种问题。这些留守儿童也是国家新一代的建设栋梁, 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他们采取教育转变策略, 是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
(3) 改善留守儿童自身状况的迫切需要。对留守儿童问题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可以逐渐改变和消除他们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树立起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与此同时, 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逐渐走出暴躁任性、自闭孤独的心灵桎梏, 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教育转变的策略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的转变教育策略,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研究。
(1) 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首先,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对这些留守儿童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并有一定的教育经费做保证。学校还应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 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校外生活, 为他们提供特色服务。还要增加娱乐设施, 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免费向留守儿童开放, 给孩子更多生活上的乐趣和精神上的慰藉, 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其次, 班主任应保持与家长或监护人的密切联系, 做到及时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 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及心理上的困惑。比如, 对行为不端的留守儿童严加管束, 对缺乏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多加关爱,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让他们了解父母之所以外出的原因, 学会体谅父母, 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再次, 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 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调研发现, 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的父母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少。而父母的言传身教, 对一个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有必要通过学校或者社区的方式, 对外出打工的父母进行提醒, 督促其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如果经济条件允许, 外出的父母可以常回家看看或者在寒暑假时将孩子接到身边。在沟通内容上, 家长不能只谈孩子的学习成绩, 其他方面也要询问, 对孩子要表现出更多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 除了打电话外, 书信交流也是非常好的方式。在调查中发现, 有一些孩子通常通过日记的方式抒写自己内心的秘密和情感。如果父母经常以书信和孩子交往, 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个可倾诉的对象, 并能够更周密地组织自己的思想和表达。
(3)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也是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 社会成员和社区文化的引导和监督, 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和性格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社区可以建立儿童活动中心, 让孩子在这个共同的活动场所中增加了解, 相互支持。妇联、团组织等可以开展一些替代活动, 让有亲和力的成人给予帮助, 让孩子们在社区中也能找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归属感。
(4)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 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十分关心。农村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教育力量, 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辅导员、校外网吧监督员, 并促使他们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教育, 带领孩子参观文化站、民俗馆, 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道德。
三、结束语
总之, 比起城市中的儿童,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的发展状况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比较特殊, 长时间缺失父母的关爱, 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变得干涸。所以, 学校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 联合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力量, 共同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生的改变, 为他们搭建起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参考文献
[1]黄全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J].青海教育, 2013 (Z2) .
3.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导言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提出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自新机制实施以来,给广大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使农村义务教育的辍学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育资源逐渐趋向均衡;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降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基本杜绝了农村教育学校乱收费现象等。[1]但随着新机制在各地更深入的实施,很多细节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国内学者也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新机制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上。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第一类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2]“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重大转折点,但是管理主体与经费投入主体的一致性制约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性。[3]同时,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不健全。[4]第二类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问题。全国性标准的欠缺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配备难以实现均衡;公用经费标准偏低无法满足学校的正常需要;定员定额的拨款模式使得农村中小学校难以正常运转;公用经费管理自主权的缺失抑制了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公用经费支出范围规定欠妥。[5]第三类为义务教育投入机制问题。一些地方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存在“挤出效应”,即由于中央增加了投入而减少原来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现象。[6]第四类为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问题。经费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农村中小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不规范;[7]农村中小学校财会人员素质低下,账务处理不规范;经费开支无预算,列支极不规范;[8]预算指标在执行过程中形同虚设。[7]第五类为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制问题。监督力度不够,造成乡镇拨付资金不到位;[7]学校财务透明度不够,民主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资产账目设置不完整,国有资产失去监督。[8]其中,能否对义务教育经费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是新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指标。
国内对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对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经费预算能力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并尝试用财政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的数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数据为对云南省农村地区某一中学的公用经费预算与支出情况报表;第二部分数据则来自对该县学校校领导和财务人员发放的5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率为92%。
1.理论依据与问题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也称为公共决策理论,是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制度与政府决策程序的关系,以及政府决策与财政收支关系的理论。它是对非市场决策进行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的理论。[9]公共选择研究的是政府决策行为,在不同的决策程序下公共选择的结果往往会有一定差别。这里我们讨论两种代表性的决策程序,即直接民主决策和间接民主决策。[9]
直接民主决策是指全体选民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按照“一人一票制”原则,对重大公共事务进行的选择过程。这是一种由投票者决定某一方案是否通过的决策方式。[9]间接民主决策是指按照某种政治程序,先在全体选民中选举出一定数量的代表,然后由代表行使投票权利,参与公共决策。但决策结果不是取决于选民的偏好,而是取决于投票人与公共管理部门的相互关系。这里的公共管理部门是指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行政部门。[9]
公共管理部门有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面,也有追求权利和部门利益最大化的一面。这是因为根据“经济人”的观点,公共管理部门的领导人既会追求财富的最大化,也会追求自我价值,如社会地位、名誉等,而部门领导人比较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扩大部门规模和追求部门最大利益。要想扩大部门规模就会扩大部门人员编制,增加预算经费;而增加了的财政支出是由全体居民负担的,管理者并不会因此而负担的比别人多,甚至根本不分担。但必须指出,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利和利益扩张的动机是一种客观存在。[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部门和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合理的制度约束下,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以“利己”为起点,“利他”为结果。[9]
然而,公共管理部门(政府各部门)和政府追求的利益存在着不一致的一面。这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会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会考虑特殊的自身利益,而公共部门权利和利益的扩张是从自身部门利益考虑,因此这种利益越多,对社会的损害就越大。所以,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约束,任其泛滥,就会降低全社会的福利水平。[9]故而,在缺乏强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软预算约束”①的情况下,公共管理部门会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和部门权利扩张而损害全社会利益。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各级各相关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缺乏约束和监督,那么中央对地方在义务教育经费上的扶持不仅不会发挥积极作用,反而助长了地方有关部门的腐败之风。
1.1 农村学校对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能力差
1.1.1 公用经费实际支出数超出预算数
该中学2007年和2008年“公用经费支出”的预算数分别超出实际支出数2346元和52965元。其中,2007年“日常公用经费”实际开支超出预算数8288元,2008年超出102965元,而“专款公用”的支出,2007年基本做到了预算数与实际支出相平衡,而2008年的预算数却超出实际支出50000元。由此可见,在“公用经费支出”方面,2007年的预算支出数几乎与实际支出数持平;但2008年“日常公用经费”的实际支出远远超出预算数,而“专款公用”的实际支出却远远小于预算数。而这些超出和不足部分的经费被用在何处,在年度报表中却没有反映,也没有报告说明。
1.1.2 “项目支出”的实际支出数超出项目数,且超出费用的名目不清
该校2007年项目预算支出为6940元,其中“校舍修缮费”为项目支出总费用,没有“其他费用”的支出;而实际支出却为11000元,其中“校舍修缮费”仅为1000元,仅占总费用的9.1%,而“其他费用支出”为10000元,占总费用的90.9%。因此,从2007年报表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项目支出的实际数超出预算数,另一方面,学校真正用于“校舍修缮”的实际费用却少于预算数。至于这个差额和“其他费用支出”具体用在何处却没有说明。通过参照2008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预算和实际支出的报表:项目支出的预算数为42000元,而在实际支出却为0,那么这笔预算经费到底作何用途不得而知。
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学校公用经费的预算支出情况和实际支出情况的对比,说明学校在上报预算经费时对学校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没有根据学校真正的发展需要来制定预算,而是根据中小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的意愿临时改变预算项目而武断的使用预算经费,从而导致了义务教育经费执行的混乱状况,使学校一方面由于没有对经费统筹运转而超出学校经费预算,另一方面由于用在学校基础建设方面的经费被用做其他,而导致学校建设发展缓慢。
1.2 农村学校在制定预算时决策程序有误
由于每年学校得到的义务教育经费有限,学校需要发展的项目建设又不止一个,所以就需要在众多项目中进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优先建设。而应该如何决策,不同的部门为了使部门利益最大化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即学校领导、学校财会人员、教职工、学生都希望制订的预算能够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学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显示:100%的校领导和财务人员认为学校编制预算时的决策应该由学校领导、财务人员和职工代表共同协商决定。但另一方面,需要从义务教育经费中受益的学生却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动向没有任何发言权,同时,在协商过程中学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意见起主导作用,职工代表即使发表了意见也因畏于校领导的权威或代表人数过少而不敢或不能行使代表的权利,左右不了最终决策。这就使貌似民主的决策流于形式,决策的结果并非能够真正满足广大学生们的需求。
2.结论和政策性含义
农村学校在对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学校对自身的发展建设没有长远计划和考虑,预算指标形同虚设,甚至根本无预算可言,从而造成超预算现象,但究其本质,是由于学校在制订预算数时没有采用科学的决策程序,没有从学校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出发来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因此,我们建议:
2.1 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制定出与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相符的各项预算指标
学校在制定经费预算之前,要对学校的发展建设有个整体规划,同时也要制定出学校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根据公共选择理论,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让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也参与到制定预算的过程中来,使校领导及学校财会人员广泛听取意见,从而制定出更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在进行民主决策的过程中,校领导和财会人员可以采用直接民主决策的方式,而教职工和学生采取间接民主决策的方式,从师生中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对学校的规划进行表决,同时还要注意进行最终决策时各个层次的人数比例。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改进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绩效水平的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即“学校发展计划”(School Developing Planning,简称SDP)。其含义概括起来为: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听取社区群众、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意见,总结收集出现在学校发展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从中入手,在学校三年发展展望的长远背景下,把远景目标落实在每年、每月和每一天的工作中,以逐步实现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学校发展计划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英国,其后由于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方面的成功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以推广使用,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被引进我国。
2.2 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建设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在缺乏广泛、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学校师生的利益会严重受损,学校领导很容易滋生腐败,所以为了“管好孩子们的读书钱”务必加强对经费的监管机制建设,使学校的每一笔花费透明、清晰,学生真正得到实惠。因此,除了运用法律手段对义务教育经费进行监督外,还须加强行政监督体系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定期、不定期对学校经费的各项支出进行检查和考评,对经费支出方面出现违规和违法行为的学校要给予严肃处理,对经费支出使用较好的学校应给予奖励,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下一年对该校下达预算数时给予一定倾斜。同时,有效运用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促使学校定时向师生和社会公布学校发展计划和学校重大事件支出明细表,接受各界监督。
注释:
①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37.软预算约束是指政府预算无法对政府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表现形式有以下三方面:政府行为失去控制,即各行政部门不再按政府预算的既定目标行事;财政支出失控,即年度支出计划不再对政府的实际支出具有约束力;预算失控,原来的收支平衡计划被打破,使政府预算失去了严肃性,严重时会形成大量的财政赤字。
参考文献
[1]于相春,徐宣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1):5-9.
[2]王瑞武.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简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4):37-39.
[3]王焕清.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管理体制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02):40-42.
[4]杨昌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8-11.
[5]邬志辉,马青.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科
学,2007,23(6):42-46.
[6]孟庆瑜.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5):41-43.
[7]徐安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工作思考与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93-95.
[8]胡进锋.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8(1):
51-53.
[9]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58-171.
基金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农村教育研究课题”。
4.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四
宦宝玲
吉林省通化市职教中心
【摘要】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已成为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和创新的同时,顺应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使教学管理工作逐步
实现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技术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各类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等职业学校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一、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内涵
(一)教学管理内涵
我国中职学校是面向市场培养职业岗位型人才。其中教学管理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工作,加强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职教育的教学管理内涵是指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依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遵循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整个教学工作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活动,根本目的是保证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1、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内涵。从管理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化教学管理就是指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的管理信息支持和决策系统,并利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与激励机制,协调和控制该组织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充分发挥群体的最大利益所进行的各种协调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与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信息、环境、时间、知识等方面的管理;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由于信息化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特殊范畴,它涉及人员、设施、资金、信息等要素,且各要素之间在不断变化发展,同时表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整个管理过程是以“信息”为教学管理服务而建立的一种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创新模式,其核心是强调信息的高度集中与高度分享,以满足信息化的教学管理需求。在信息化的新环境下,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
2、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特点。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中心环节,并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发挥很大优势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在信息化教学管理中要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目标,重视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促使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信息化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组织和配置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符合中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顺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潮流的基本要求。因此,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意义重大。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适应当今信息时代发展潮流的基本要求和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服务。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的必要途径。信息化教学管理可以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所有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实时共享和科学管理,最终提升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促进教学管理者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管理中每个管理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并利用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灵活和动态交互性等特点,使自己真正掌握现代化教学管理技术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以适应中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可以使中职学校的教学发展呈现出教学管理科学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实验实训动态化、质量监控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
三、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现状
首先,从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第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教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主要和最核心的部分,对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的改变,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这有利于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但是学校的情况不同,对人才的引进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第二,加大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研究,逐渐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训实习环境资源的管理。学校为满足中职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断完善各种教学实训室,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规划,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由于学校的教学经费受限,所以各校的软硬件条件也参差不齐。第三,提倡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管理服务。
其次,从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的实际来看包括:第一,教师重视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的管理。在备课过程中,对不同教材,老师要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思想,还要激励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师生良好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现实状况中,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做出扰乱其他同学的事情,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加大对学生的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共同的责任。第二,比较重视课后作业的效果管理。老师重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批阅和辅导,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重视课程考试、成绩评定和综合分析环节的管理。中职学校的考试形式非常灵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采用合适的考试形式,目的是为了检查整个学期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因为整个过程的教学效果直接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只有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才能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四、目前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缺乏足够认识或重视不够。近年来中职学校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招生数量上,忽视了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导致学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教学设施没法满足教学的需要,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影响了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有的学校领导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传统,没有把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建设放到首要位置,这样不利于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
(二)在信息化教学管理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用率不高,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或者是掌握信息技术能力不够,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直接降低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阻碍了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
(三)教学管理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升级更新不及时。当前由于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没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学管理软硬件设备的更新和建设,无法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基础建设。甚至不能保证已有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使整个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无法及时、准确、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从而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对信息化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由于各校的教学管理一般都是两级管理,但是上下级各个部门间的管理要求不一样,数据搜集、整理、传输格式不同,使得教学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和开放,也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全面建设。
五、中职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创新的策略研究
(一)要以信息化理念为指导,变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思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中职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并运用于教学管理活动,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
(二)切实加大教学管理的软硬件投入,改善现有设施,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应积极引导,为信息化教学管理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采用教学呈现、模拟演示、交互式视频、探索与发现、项目制作等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加上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和教材信息、教师和学生信息、教学档案等在内的教学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系统,促进学校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管理。
(三)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细化分工,明确职责。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能规范教学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发展。还要建立和完善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规定,包括学籍管理、师资管理、考试管理、监督管理、实训实习管理等制度。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并执行其规定,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管理的需要。
(四)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团队凝聚力。同时要加强骨干教学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师的管理,防止流失。信息化教学管理需要一批具备高素质、实践管理经验丰富、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强的教学管理人才。教师应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教学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并运用于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还能极大提高日常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为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加强培养学生现代化学习观念。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或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获取需要的学习信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加大管理的透明度和人性化程度,提升全面信息化教学管理质量。信息化教学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管理的一切程序都要公开化,增大透明度。鼓励学校全员参与教学管理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和全面信息化教学管理质量,以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要。
5.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五
河南省潢川县隆古乡中心学校 张海云
【关键词】学校管理 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主体,而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基础教育。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
随着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逐步实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新课理念不断畅想的今天,农村学校的管理还不能完全顺应时代的需要,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农村学校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学校管理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只有解决这些矛盾,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才会顺利推进,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一、农村学校生源基础差,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农村学校的生源整体上不及城市学校,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周边环境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农村的教师队伍整体上也不及城市学校:他们普遍年龄偏大,大部分是过去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知识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接受新信息新知识缓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更新。农村学校的老师生存环境也较差,遇到恶劣天气或农忙季节,无法及时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农村的学生学习肯吃苦,农村教师更朴实,所以农村学校只要优化管理,把这种后天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文化,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育人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迎头赶上。对此我有以下三方面看法:
首先,坚持依法治校,让学校的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树立校长是教职员工服务员的理念,要真心实意的把教职员工当作学校主人,听取民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凡是校内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制度建设都必须经教代会审议并通过。
其次,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针对学生的基础差的问题,家庭教育跟不上的问题,及农村师资老化,知识陈旧等问题,农村学校的管理必须自始自终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要规范,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坚持课前认真备学生、备教材,课后认真写反思。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要求教师平时认真学习新课理念,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和师与生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狠抓常规教学检查、质量检测,落实校本教研;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各种竞赛活动,使农村的教学活动有生、有色、有序,迎头赶上城市学校的发展。
二、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偏远学校办学困难。
农村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学校,学校的发展靠教师。一个学校的教师资源不足,很难保证有较好稳定的教学质量。甚至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无法维持。当前农村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偏远学 校教师严重不足的状况令人担忧。
如:我乡有所学校七个教学班近三佰名学生,固定教师才6人。乡中学七个教学班,两佰多学生,在编教师陆拾多。这种分配不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如下因素:①乡村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远远不及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②乡村小学的教师生活和工作成本高,他们每天几十里上班,要负担交通费,同时中午他们还要在学校自理生活或在亲友家代伙,生活费高于其他老师。③偏远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家庭教育环境差,因此老师的教学责任大,教学任务重。④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待遇远不及乡镇中学。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善偏远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老师生活条件。其次,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长效的制度。如我乡中心校规定,中心小学老师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分成两组轮流到偏远学校支教。再次,支教人员在评模、评先、职务晋升方面享受优先待遇考虑。最后,中心校给支教人员增加适当的生活补助,新分配老师必须在偏远学校任教两年。
三、加大帮扶力度,促进农村学校均衡发展
1、实施强校带弱校制度。坚持和完善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城区的优秀教师选派到农村的薄弱学校,承担学校管理和教学任务,对口帮扶学校教师进入城区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达到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实施轮岗制度。实行教师和校长在城乡之间的正常性轮岗,积极从政策和机制上促进城市教师下乡轮岗任教,将好的教学方法、办学经验传授到农村薄弱学校,缩小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等差距。如:规定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时,有在农村任教经历的优先,到农村轮岗的在职教师,轮岗期间一切关系、工资待遇不变,并给予发放一定的补贴等。
3、实施对口支援制度。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中小学校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从而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通过上述举措,乡中学老师到偏远乡村学校任教的要有上级的政策作保障,或者全乡镇有统一调配教师的机构,这样偏远学校师资不足的现状有望得到缓解,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大有希望。
三、“留守生”问题日趋突出,需要社会动员综合解决。
随着农村流动人员的逐年增多,留守儿童在校的比例也在年年增加,留守生的问题也在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了农村学校的发展。①生活中缺亲情,学生身心健康令人担心。农民工漂泊在外打工,对在家的孩子都寄托着无限的希望,然而,他们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亲情。每次成绩的不理想,每次盼望父母回家的失落,让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长期的分离使孩子身心成长无法得到父母的教导和关心,与家长的沟通障碍日渐加深。②学习中缺乏家教,学科成绩没有保障。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父母外出了,孩子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没有父母的督促,孩子的学习精力投入不够,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学习态度不能令 人满意。没有父母的辅导,孩子的学习成绩得不到保障。③学校安全责任突显,管理不堪重负。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这些留守儿童部分性格怪僻,不服教育;生活铺张,不讲节俭;情感冷漠,缺乏爱心;遇挫折容易丧失信心,遇事容易激动。这些不好的性格因素,决定了他们多半是问题学生,给学校管理增加难度,甚至有些学校不堪重负。
外出务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必须共同承担,齐抓共管。作为学校方面的管理一定要做到:①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保持与家长或监护人联系。有针对性的施以教育管理。②办好家长学校,利用节假日举办教育讲座,培训监护人,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育人观。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开心健康的成长。
6.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六
2012年5月23日,教育部、中宣部等十五部门以教财〔2012〕2号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分总则、基本要求、人员管理、食品采购、食品贮存、食品加工、食品供应、财务管理、监督检查、附则10章60条,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目 录
1基本信息 2第一章 总 则 3第二章 基本要求 4第三章 人员管理 5第四章 食品采购 6第五章 食品贮存 7第六章 食品加工 8第七章 食品供应 9第八章 财务管理 10第九章 监督检查 11第十章 附 则
1基本信息
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的通知 教财〔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监察厅(局)、财政厅(局)、农业厅(局)、卫生厅(局)、审计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办、团委、妇联、供销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监察局、财务局、农业局、卫生局、审计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办、团委、妇联、供销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为进一步规范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管理,切实有效地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现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1.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略)
2.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略)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
4.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略)5.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信息公开公示暂行办法(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
2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依据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细则、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第三条 地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参与对学校食堂的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要把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作为食堂管理的重点,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责任。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学校食堂,是指为学生(含教职工)提供就餐服务,按要求具有相对独立的原料存放、食品加工操作、食品出售及就餐空间的场所。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地区和学校,其他地区和学校可参照执行。
3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六条 学校食堂应以改善学生营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原则,尊重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建立健全覆盖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
第七条 审批制。学校开办食堂须提出书面申请,经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方可供餐。
第八条 校长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负总责。建立由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和食堂管理人员组成的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食堂管理。重大开支和重要事项,由集体讨论决定。第九条 内部控制制度。针对学校食堂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第十条 岗位责任制。学校应根据学生就餐规模,切实做好定岗、定责、定薪工作,合理配置人员。学校应按照不相容岗位分设的要求,设置采购、加工、保管、会计、出纳、食品安全管理等工作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关键岗位应定期进行轮换。规模较小的学校,部分岗位可以由符合任职要求的其他人员兼任。
第十一条 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学校负责人应轮流陪餐(餐费自理),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第十二条 科学营养供餐。各地应参照有关营养标准,结合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当地饮食习惯和食物实际供应情况,制订成本合理、营养均衡的食谱。
第十三条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学校应防止投毒事故,保障饮水安全,建立完善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细化事故信息报告、人员救治、危害控制、事故调查、善后处理、舆情应对等具体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第十四条 学校食堂应按照《消防法》的规定,提高消防意识,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定期组织消防演练,防止发生火灾。
第十五条 建立膳食委员会。学校应成立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发挥其在配餐食谱、食堂管理和检查评议等方面的作用。第十六条 学校食堂一般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不得对外承包。已承包的,合同期满,立即收回;合同期未满的,给予一定的过渡期,由学校收回管理。由社会投资建设、管理的学校食堂,经当地政府与投资者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后,可由政府购买收回,交学校管理。
4第三章 人员管理
第十七条 地方政府应为学校食堂配备数量足够的合格工作人员并妥善落实人员工资及福利,组织专业培训。从业人员不足的,应优先从富余教师中转岗,也可以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从社会公开招聘。人员招聘按照“省定标准、县级聘用、学校使用”的原则进行。第十八条 食堂从业人员基本要求。
(一)学校应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营养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食堂从业人员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知识、营养配餐、消防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培训。
(二)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含临时工作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
(三)建立食堂从业人员晨检制度。食堂管理人员应在每天早晨各项饭菜烹饪活动开始之前,对每名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发现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应立即离开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并将有碍食品安全的病症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从业人员有不良思想倾向及行为、精神异常等现象的,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四)食堂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处理食品及分餐前、处理食品原料及使用卫生间后,必须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供应场所内吸烟。
第十九条 学校食堂应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原则上每年应接受累计不少于40小时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培训。5第四章 食品采购
第二十条 建立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制度。食品采购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文件;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工商户、农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等有关凭证,做到源头可控,有据可查。
第二十一条 规范大宗食品采购行为。建立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招标制度,米、面、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要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偏远地区学校或教学点可通过比选质量、价格的办法确定供货对象。
第二十二条 积极推进“农校对接”。建立学校蔬菜和农副产品直供基地,在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农副产品采购和流通环节,降低原材料成本。第二十三条 建立食品查验制度。采购包装食品时应严格查验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确保食品安全;不得采购质量不合格、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得采购有腐败变质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第二十四条 建立双人采购和定期轮换制度。学校应实行双人采购,人员不足的可由教职工陪买,每次采购应做详细的采购记录备查。原则上采购人员每学期应轮换一次。
第二十五条 建立供货商评议制度。学校应定期对食品及原辅材料供货商进行综合评议,对评议不合格、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供货商应列入黑名单,终止供货合同,取消其供货资格。供货商定期与学校进行结算,采购员与供货商之间原则上不得发生现金交易。
6第五章 食品贮存
第二十六条 建立出入库管理制度。食堂物品的入库、出库必须由专人负责,签字确认。规模较大的学校,应由两个以上人员签字验收。严格入库、出库检查验收,核对数量,检验质量,杜绝质次、变质、过期食品的入库与出库。出库食品做到先进先出。
第二十七条 建立库存盘点制度。食堂物品入库、验收、保管、出库应手续齐全,物、据、账、表相符,日清月结。盘点后相关人员均须在盘存单上签字。食堂应根据日常消耗确定合理库存。发现变质和过期的食品应按规定及时清理销毁,并办理监销手续。
第二十八条 食品贮存场所应根据贮存条件分别设置,食品和非食品库房应分设,并配置良好的通风、防潮、防鼠等设施。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摆放,不同区域应有明显标识。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商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盛装食品的容器应符合安全要求。
7第六章 食品加工 第二十九条 食堂加工操作间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最小使用面积不得小于8平方米;
(二)墙壁应有1.5米以上的瓷砖或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
(三)地面应由防水、防滑、无毒、易清洗的材料建造,具有一定坡度,易于清洗与排水;
(四)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排烟装置和有效的防蝇、防尘、防鼠,污水排放和符合卫生要求的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设备;
(五)配备餐饮服务许可证所规定的其他设施设备。
第三十条 食品加工过程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第三十一条 必须采用新鲜安全的原料制作食品,不得加工或使用腐败变质和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原料。不得向学生提供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影响学生健康的食物;不得制售冷荤凉菜、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第三十二条 需要熟制烹饪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其烹饪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烹饪后的熟制品、半成品与食品原料应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第三十三条 建立食品留样制度。每餐次的食品成品必须留样,并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放置于专用冷藏设施中冷藏48小时。每个品种留样量应满足检验需要,不少于100g,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审核人员等信息。
第三十四条 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第三十五条 加工结束后及时清理加工场所,做到地面无污物、残渣;及时清洗各种设备、容器和用具,做到定期消毒,归位摆放。
8第七章 食品供应
第三十六条 学校食堂供餐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包餐制,即全体学生统一伙食费标准,由学校食堂提供统一饭菜;二是自购制,即饭菜品种、数量由学生自由选购,学校食堂凭充值卡或饭菜票结算。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第三十七条 学校食堂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营养需要、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伙食标准和配餐方案,并报教育、卫生、价格管理部门备案。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制订每周带量食谱并提前公布。第三十九条 有清真餐需求的学校应设立清真灶,灶具、炊具使用,原材料采购、贮存、加工等应符合清真饮食的规定。第四十条 就餐场所管理。学生就餐场所应张贴均衡营养、健康饮食行为等宣传资料;应设置洗手池等设备设施,有明确的洗手、消毒及检查等规定;就餐场所及设备设施应定期维护,保持干净整洁,做好地面防滑。第四十一条 就餐秩序管理。学生就餐时,应落实校领导带班、班主任值班制度,加强就餐秩序的管理,做到安全、文明就餐,避免浪费。
第四十二条 餐用具清洗与消毒。按照要求对食品容器、餐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存放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提倡采用热力方法进行消毒。采用化学方法消毒的必须冲洗干净。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用具。9第八章 财务管理
第四十三条 教育、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财务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食堂财会制度,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第四十四条 学校食堂财务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实行专账核算。对营养改善资金收支情况必须设立专门台账,明细核算。第四十五条 严格区分核算主体,由财政经费保障的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费用不得在食堂专账中列支。
第四十六条 学校必须确保营养改善专项补助资金足额用于学生伙食,不得以现金形式直接发给学生个人和家长,不得以保健品、含乳饮料等替代。第四十七条 教职工在食堂就餐应与学生同菜同价,伙食费据实结算,不得挤占营养改善补助资金,不得侵占学生利益。
第四十八条 学校食堂收取伙食费应开具合法票据;支出要取得合法、有效的票据,按规定办理相应报销手续。
第四十九条 食堂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伙食收入、其他收入等。不得将学校的店面承包收入、房租收入、其他非食堂经营服务收入转入食堂收入。不得转移食堂收入。严禁挪用食堂资金或设立“小金库”。第五十条 食堂支出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不得将应在学校事业经费列支的费用等计入食堂支出。食堂成本核算应以食堂的日常经营服务活动所必须的各项料、工、费为基本内容。
第五十一条 食堂的收支结余实施月度结算,食堂的结余款要专项用于改善学生伙食,严禁用于学校教职工福利、奖金、津补贴以及非食堂经营服务方面的支出。第五十二条 学校食堂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学校膳食委员会的监督。学校应定期(每学期至少一次)将食堂收支情况及时向学校师生和家长公开,同时报送教育部门备案。
10第九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三条 教育部门要会同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物价、审计等部门,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学校食堂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对发现的问题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情况严重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追究相应的责任。教育部门在考核学校工作时,应将食堂管理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第五十四条 建立公示制度。学校应定期将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名单、人数(次),学校食堂财务收支情况,物资采购情况,带量食谱、饭菜价格等情况予以公示,接受学校师生和家长的监督。
第五十五条 建立信息反馈渠道。设立校长信箱,食堂工作人员、就餐师生,可以对原材料采购、伙食质量等问题进行投诉或举报。学校应定期公布投诉或举报的处理情况。
第五十六条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疏于管理、玩忽职守,导致学生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应责任人责任;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一)在食堂经费中列支教职工伙食、奖金福利和招待费等费用;
(二)虚报、冒领、套取、挤占、挪用营养改善补助资金;
(三)克扣学生伙食、贪污受贿等。
11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审计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负责解释。
7.论职业学校教育策略的创新 篇七
关键词:创新,职业教育,策略
全社会都在呼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没有生机相活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其中以创新人格的培育最为重要。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是教育的全方位改革, 必须讲究策略。
一、更新职教质量观念, 提高创新意识
职教的特色决定了在质量观上的要点:职业态度、职业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中国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带来的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改革, 课程、教材、方法要提高适应性;素质教育在职教的最集中体现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 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更是人类思维之树的一朵艳丽的花蕾。在瞬息万变的社会, 获取成功的卓越的新观念, 是我们建立和强化成功的动力, 也是实现教学期望的重要保证。因此,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 我们要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转变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 树立教师应“授人以渔”的思想, 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使其成为行动的先导。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是诱发学生动机的理想载体。在现实生活中, 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千差万别的。但是, 当人们面临一项任务而又没有直接的手段去完成时, 便产生了问题。因此, 问题就是你遇到的一个情境, 一个没有直接明显的方法、想法或途径可以遵循的情境。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创新原理,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首先,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传统教育是通过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塑造学生, 使之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内化前人所创造的既有的文明成果。从本质上看, 这种教育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 并无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而创新教育坚持的则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教育价值观, 通过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殊流程, “创造”出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 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其次, 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它所追求的是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异质性的统一。所谓人格发展的和谐性, 就是注重德、智、体、美、心诸方面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有机渗透, 使其各个方面和谐发展, 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信念、崇高纯洁的道德品质、宽广博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技能等;所谓人格发展的异质性, 即其从事未来创造性工作所必备的独特精神品质。创新教育以追求健全人格为目的, 就是要真正能够使个体生命成为宇宙的精华, 成为知识经济大潮中的创造性人才。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策略的根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教学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约占教学活动的70%。学习的目的不是考100分, 而是为了创新和实践, 为了掌握今后就业时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创新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在创新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对学生而言, 创新有四层含义:一是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二是做没有做过的工作;三是做中国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四是做外国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培养创新能力是从最低层次开始, 以最高层次为目标。
1) 创新能力的第一层次含义是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2) 创新能力的第二层次是让学生用所学习的知识做过去没有做过的工作。其主要表现在学生计算机管理软件的编程能力、计算机控制软件的编程能力、设计计算机控制硬件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创新过程中, 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所学习的知识不够用。其解决方法是:根据课题需要, 以学生学习为主, 补充大量的相关知识;教师组织学生有选择的读书、有选择的查阅国内外资料, 教会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查阅所需要资料的方法。通过以上教学活动, 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习方法, 其标志是学生遇到专业技术问题, 不是问教师如何解决, 而是自己看书、查资料、自己动手试验。3) 创新能力的第三层次是培养学生将第二层次的创新课题成果具体应用到产品设计上, 使创新成果转化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 为今后就业打基础, 为体现创新价值打基础。在创新期间, 教师与学生在学术和专业技术方面的关系是平等的, 需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在个别领域中, 学生的技术水平比教师还要高, 这是第三层次创新教育的具体标志。
创新教育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这些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降低教学成本。由于他们采用了最新教学手段, 因此大大的缩短了教学时间,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四、激发学生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陶行知曾说:“唤起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 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治学以兴趣为主, 兴趣愈多, 则从事弥力, 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具体可采用:
(一) 教学内容设计与游戏相结合
教学设计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一个教学设计, 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 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 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 学生不但学的很累, 而且很不愿学。在教学中可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 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样, 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 教学讲解内容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量上少讲, 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 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 发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边框和底纹”时, 只详细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 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
8.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八
一、创新“活动型”小学英语作业
小学生年龄尚小,性格特点较为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和新的知识学习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且秉承《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科学理念,科学地结合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创新设计出新型的“活动型”小学英语作业教学方式来教授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传统的小学英语作业方式主要是书面性作业,这种英语作业的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英语题目练习来锻炼小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效果,然而,大量的机械性书面作业练习很容易给小学生造成枯燥无味、厌烦的感觉,不利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而与传统的小学英语书面作业方式相比,活动型小学英语作业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口味,活动型小学英语作业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天性,并且有效地利用小学生的天性和兴趣爱好来提升小学生对于英语作业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帮助小学生锻炼自身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比如说,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布置给小学生一个游戏式的主题英语活动作业,作业主题可以定为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教科书中unit 5 的教学主题《love》。然后,小学英语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回家围绕《love》主题准备一首歌曲,准备的歌曲可以是歌颂父母的爱(parental love)、亲人的爱(Family love)、朋友的爱(The love of friends)等,然后鼓励小学生进行演唱学习,最后以做游戏演唱的方式来进行作业的提交。通过这种活动型英语作业,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创新“信息采集型”英语作业
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科学理念,小学英语教师创新采用信息采集型小学英语作业方式来辅助教学,信息采集型英语作业方式对小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知识面拓展,以及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帮助作用。而且,与传统的小学英语书面作业练习相比,信息采集型英语作业方式对小学生的语言环境营造、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效果要更加优秀。比如说,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苏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中unit 3单元的“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给小学生布置信息采集型作业,让小学生通过自主查询相关资料,做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关于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有效措施。比如说向植树造林工作者询问“What effect to tree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ir pollution?(什么树木可以起到有效防止空气污染的效果?)”等。通过这样的信息采集型作业方式,小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自身的英语知识积累,锻炼自身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同时还能够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
三、创新“合作型”小学英语作业
合作型小学英语作业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小学生之间的同学合作,集合众人的力量来完成更加完美、更加高效的小学英语作业学习。在课下,教师无法全面地为每一位小学生做好辅导工作,其对小学生的教学和引导效果也无法有效地发挥,而且,由于小学生尚处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其本身的英语掌握能力和英语知识的积累量也不是非常的丰富,因此,在课后英语作业的练习过程中,小学生很容易出现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学习等问题。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小学生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的课后英语作业练习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效果。合作型小学英语作业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的方法来布置小学生的英语作业,让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共同前进,集合众人的力量来有效地完成英语课后作业的练习。比如说,小学英语教师在给小学生布置关于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英语教科书unit 1中关于weather(天气)这一英语短文的理解练习作业时,由于该篇英语短文中生僻的英语词汇较多,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让小学生自行三人组队的方法来进行课后预习作业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了小学生的课后作业学习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还帮助培养了小学生之间的同学感情。
综上所述,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科学理念,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创新采用“活动型”“信息采集型”以及“合作型”等小学英语作业方式,辅助小学英语作业的教学,从而有效地锻炼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提升小学英语作业的教学质量。
9.学校教育管理创新论文 篇九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代表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适应并建构着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从管理的层面讲,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这里,略举两例。
1、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就是服务”已成共识。教育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其次,教育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在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我区教育局就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经济强区的目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及时确定了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教育投入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教育的市场特性已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教育市场会最终开放。教育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市场。从区域空间上看,有国内的教育市场和国外的教育市场之分;从服务功能上看,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市场,为教育教学提供设备、仪器,为考试、升学提供服务的市场,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务的市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市场。培育和抢占教育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对教育市场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把眼光放远一点,打破时间限制,把眼光放宽一点,打破空间限制,去着力开辟新的教育市场。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由“三处一室”(即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总结多年的管理实践后不难发现,这种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激活学校工作、彰显学校活力的效能不够。比如,学校职能部门由于有它自己固有的日常事务,工作方式常常是面向本部门的活动,学校及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考虑。
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一个人、一个部门承担一项工作任务的全部责任,一个部门只负责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形成了责任分割的状态,甚至一些部门会把一些工作当成额外的负担。因此,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系统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应由分工过细的“金字塔式”结构走向“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应由僵硬的“刚性”模式趋向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职责调整的“柔性”模式。 在学校管理中,在现行组织结构规范运行的星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它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讲,项目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没有或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官的官”。项目组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起来,使项目负责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去。在项目式组织结构中,项目的目标是单一的。所以,项目组的成员能够明确理解并集中精力于这一单一目标,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学校工作,如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市场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有关学校经营、形象设计、品牌营造等问题,完全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运作。项目管理的实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又能为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既增加了选技干部和优秀人才的途径,又给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有效体观。
三、教育品牌的创新
当今时代,品牌竞天下。学校在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之后,不能万事大吉,不能坐吃山空。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为竞争大潮所淹没。因此,我们要加强品牌管理,增强危机意识,时刻把握教育市场动态,以品牌经营为中心,走品牌创新之路,创新出更加先进的教育技术,提供更加完美、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满足更高的教育质量需求,使学校品牌拥有其他学校难以复制或者在短期内难于效仿的竞争力,增强品牌的核心优势,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任何一个学校品牌都要经历出生初创、成长发展、成熟拓展等阶段。每个阶段部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来不断把品牌的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实力做强、规模做大。教育品牌创新,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市场再到教育服务,都有很多策略。但是,归根结底,制约教育品牌创新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包括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内的教育资源问题。
站在学校教育主体的角度上讲,学校自身就有一个教育融资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如何有效融入资金?一般意义上讲,主要有几“靠”:如,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依靠政策的教育收费,依靠社会的教育捐赠,依靠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但是,这些举措都是在努力寻求外因的作用。内因才是“根本”。我们在拓宽渠道,确保“外援”的前提下,要以产业运作的教育经管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品牌的资源优势,挖掘和盘活教育自身的资源存量,利用教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校品牌无形资产,既可大量吸收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吸收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教育机构的利益获得性投资。
时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追求。努力让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周鸿;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眭依凡;跨世纪教育新模式评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4]郭思乐;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5]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10.农村初中教育管理实施策略论文 篇十
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对农村初中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教学设施落后、生源压力以及教育质量滑坡等问题,这些不容忽视的教育短板,为农村初中教育管理提出了新挑战。而应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思维,建章立制,构建起农村新型初中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在农村初中教育管理实施工作中,要正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不忽视、不逃避,积极分析并研究对策,这样才能使农村初中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师资力不足
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农村初中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教师流失现象。教师的定向流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在教师队伍的补充扩展中,新力量出现断层现象。对于农村支教教师而言,又存在着专业素质欠缺、专业不配套情况。不但人员数量难以保证,而且教学专业性也难以保证。
2.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激励政策不能全面实施,很多学校在奖励机制的制定上,往往侧重于精神鼓励,难以与绩效工资相挂钩。缺乏实质性的激励制度,造成了教师在工作中的消极倦怠情绪。而由于教育经费问题,也使不少具有激励制度的农村初中学校在执行中有所折扣。从现实情况来看,激励制度的不到位,已经造成了农村初中教育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3.缺乏制度管理的完善性
不少农村初中在教育管理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约束性与激励性之间难以达成平衡,尤其是在教师素质的考核中,一般对绩效考核较为重视,但是对于过程考核却有所忽视,二者难以做到有机结合。在教师晋级制度中,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和参照基础,在成绩考评中难以实施民主评议。在制度实施中,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难以从教师切身角度出发,维护其群体利益。在管理中,重行动而轻理念,上述问题的`根源,均源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二、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对策
1.强化教育师资建设
强化师资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首先,应该对人事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同时也在行政管理方面加强力度。农村教师一部分来源于支教配给,在人才的短期交流利用上,要进一步凸显人才效应,使教师队伍的血液更为鲜活。其次,在教育管理中,还要强化领导层建设,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真正提升,并体现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要不定期开展,调整教师的专业教学结构,不但在教学效率上做出要求,并且要积极构建学习型教职团队。在教学质量上要进行有序监督,并进行规范化的教学成果验收。同时,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式发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人才需求。对于人才编制要做到科学、平衡定编,使教师资源得以优化,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够安于本职工作,敬业乐业。
在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中,要对管理过程提起重视,不能一味地强调管理结果。在管理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拖延或者转嫁责任,以此来提升整体管理的实际效率。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相配套的教学体系,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控,遇到问题要拿出书面方案,并对监督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教师与学校之间要建立垂直绩效管理体系,以此保障师资力量的不断强化和优化。
2.建立有效激励制度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但与自身职业操守有关,而且与学校相关的激励制度也有密切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机制为前提,完善的激励制度应当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以及先进等级相挂钩,这些都是激励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同类班级成绩平衡的前提下,对于分班、学生流转等环节进行公平配置,然后开展同类学科和同类班级的横向评价,利用竞赛、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能力进行测验,同时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测试。此外,班级管理是学校整理管理的基础,所以抓好班级管理对综合系统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强调纪律性管理的同时,还要将初中德育教育列为重点,在安全、卫生、纪律的评价机制上,同时对教学中的综合能力进行考评,并以此作为制定激励政策的基础。教育内涵的丰富,能够与学校的激励制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共生资源,有利于农村初中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实施。
在采用激励制度的同时,不但要重视精神激励,同时也要重视其物质激励。虽然不少农村初中面临经费紧张的困难,但是,通过学校优化管理步骤的实施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才能得到数额更多的教育经费,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学校的凝聚力也将大幅度提升。激励政策的实施,能够使“教、学一体化”管理顺利实施。
3.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教师的教学计划、业绩考评、教案评价、教研细则、素质教育整体评价等,这些都应当建立相配套的监督评价机构。首先,作为农村初中学校的管理者,要以当地的教学实际为基础,掌握教学细节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方案以及评价指标,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找出其问题关键及解决策略,以利于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重视教学管理的同时,也应将终端管理纳入重点范围,不能对终端环节有所忽视,因为学校的终端管理是对全程管理的总结和提炼。其次,还要加强对教师整体队伍的完善和管理,注重教师年龄结构差异,不但在教学中力行“因材施教”,还应当在用人环节掌握“因人而异”。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要搭配利用,使人才的互补性得以充分体现。
在农村初中的教育管理中,要协调好教学、管理、学生三方之间关系。要制定出明确的管理目标,并对各级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使之成为更具参考价值的流动信息。管理目标的确立,要始终以教学管理为核心,并对执行成果进行分类、考评,并对整体管理系统起到优化作用。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初中的教学水平,使教学体系更为科学规范,同时,也能够形成有机教育管理体系,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之间构成开放性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实施农村初中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这也是教育管理中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主题。在不断接受崭教育新管理理念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有当地特色的管理模式,从而构建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空间,教育管理的实施,能够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积极助力,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及社会意义。
11.浅谈农村初中学校管理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 学校管理 敬业奉献
地处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在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教师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新分人员不能安居乐业,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相对低下。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滞约着校的发展,压抑着师生的个性,与当前新课标要求及其不相称。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有谁不盼望着自己的学校是一所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管理者应如何做呢?
一、做表率,奋斗不息
俗话说:“身教甚于言教”,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带出什么样的教师,办出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管理艺术。管理才能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如何使自己置身为一校之魂呢?首先要清醒地认识“领导”的内涵。它不是官职的代名词,亦不是权利的标记,而是“引领”和“指导”的总称,是一种责任,是引导师生怎样工作、学习,教给师生如何做人,让师生健康成长。应是师生的表率、楷模。校长是一种担负社会责任和承载历史责任的职业。为此,校长应将“表率”、“楷模”作为当好一名合格领导者的座右铭,教好学生的遵旨,时时走在前,事事做在前,要求师生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师生讲究卫生,自己首先得当好清洁工;要求教师上好课,自己首先应是教学骨干;要求教师热爱学生,自己首先应切实爱生如子。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其次,要每天警告自己,今天是校长,明天不一定是校长,校长的特殊待遇和权力丝毫要不得。不要依靠权利去号召人,要以宽厚的仁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艺术去影响人,感化人。俯首安当师生耕耘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每个师生。视一身正气为做人标尺,拿两袖清风为生括标准。只有这样,师生方能耳濡目染,同甘共苦,安居乐业,团结协作。
二、引领教师敬业奉献
胡总书记给教师提要求说:“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们满意的教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热爱学校,切实视学校为自己的家,甚至有过于自己家。学校事是自己的事;热爱学生,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娃;热爱教师,视教师为一家人,亲兄妹。要有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事业的精神,要牢固树立为学校的发展着想、服务、出力。一切心血倾注于学校事业的意识。要廉洁奉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能在各种环境中经受得住考验,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永远向前。任人唯贤,无私奉献。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和发展的头脑,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要意识到学校变革的方向。将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创建视为管理目标的追求。第三,要懂得尊重、相信、理解。尊重他人的人格,相信师生的潜能,理解师生个性。第四,要清楚的认识教育需要长期用心来做,当领导每天都要做平凡小事,把平凡普通的小事做深、做精、做细。并坚持数多年如一日,一定会有大气象,成就大事业。
三、学校管理者应该有人格魅力
人格力量是无言的召唤,是渊博的学识,谦恭的为人,幽默睿智的谈吐,健康稳定的心态,丰富独特的思想见解。善良、真诚、宽容、正直、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它给人以启迪、教育、影响。并形成积极的动力,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缄言、任何奖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为此,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有人格魅力,要有较为全面的作人标准。既要为自己创造精彩的人生,还要为师生创造精彩的人生。要学会联合、整合,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来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学会“真爱”和“会爱”,要严爱结合,注意避免空洞说教。善于走进教师的心灵深处,做到真爱如雨,润物无声,关爱无形,育人无痕。
四、实拖人性化管理
人做事情愈投入愈深入,愈深人便愈有发现,愈有发现就愈快乐。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乐趣和幸福感的。真正的教育是有工作幸福感的。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育出幸福的学生。人性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联系起来,让教师在教学中体验一种幸福。校长要以教师为本,服务于学校,服务与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的群体意识不强,自我要求不严。作为学校领导,必须从我做起,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入教学第一线,自己先接受新课标理念,以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去感化教师。对教师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充分了解。时刻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把教师作为教育的最佳资源。多对教师进行培训和锻炼。少一点指责,多一份关心,少一点强制,多一点尊重,少一点限制,多一点人性,少一点强迫,多一点动员。给教师创造一个既轻松愉快又积极工作的环境和平台。用校长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化有形的管理为无形的自律。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形成一个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育音符。形成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千,人人都为学校的事务操心、出力、奉献。
12.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十二
地球成了一个村庄, 东西方文化文明融合已经成为发展大势, 这就注定了各种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 要运用好互联网的优势, 把一些国际化理念、各种崭新的教育模式, 与本土教育有效接轨, 让孩子们得到传统教育精华的同时, 也能充分汲取国际化、信息化的营养。这种融合了中西教育精华的教育, 才是最好的教育公共产品, 也才能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发展现代化、信息化。
比如我们的教育传统因为太注重听话, 它在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同时, 也容易影响孩子的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个性意识, 不少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很低, 年龄越大质疑能力越弱, 这对于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严重的抑制。而这恰恰是西方教育的亮点, 他们鼓励孩子大胆发言, 挑战权威和既定结论。再如我们的教育太注重学校培养, 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公共责任感的发展不足, 不少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后还是懵懵懂懂, 连起码的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而西方国家的教育在注重分数发展的同时, 将社会实践、公共责任感纳入教育评价和考核的范畴, 孩子们经常参加公益活动, 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13.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十三
近年来,九峰镇针对全镇外出77名流动党员大力推行“四制双联”(报告登记制、定期汇报制、目标管理制、民主评议制,县内联建、县外联管)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推进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1年前着眼管实,推行“四制”,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一是推行报告登记制,把外出流向掌握好。要求党员外出及时向所在支部报告,说明外出的原因、时间和去向,支部按照“流动党员登记册”的要求,对外出党员的外出时间、去向、从事行业、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逐项进行登记,建好流动党员档案。
二是推行定期汇报制,把外出状况把握好。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至少与村支部联系一次。为了畅通联系渠道,各村支部为每名流动党员确定了联系责任人,负责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时传达有关精神,并作好登记。
三是推行目标管理制,把党员责任落实好。根据外出党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年度工作目标,通过交任务、压担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
四是推行民主评议制,把党员形象树立好。将流动党员纳入党员民主评议体系,按照“五评两票三公示”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要求,对外出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完成各项任务、“双建双带”活动情况等情况进行实绩公示和认真评议。
2012年后着眼管活,实施“双联”,建立健全组织网络 一是县内联建,形成“三位一体”管理网络。首先,在本县范围内建立起“卡、站、库、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联建联管立体管理网络。村级为每一名外出流动党员建有信息管理卡,乡镇建有流动党员管理站,建有乡镇流动党员流动分布网络图和组织管理网络图。县委组织部建有全县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将全县农村流动党员资料分类输入微机,进行动态管理。其次,建立驻外党组织。突破“单位建党组织”单一模式,对县外流动党员,按照全县流动党员的分布及从业特点,区别情况建立驻外党组织。
二是县外联管,形成“双向互动”管理机制。对分散外出,且外出地党员较少,不便建立党组织的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联合管理。一是对党员单独外出,时间在3个月至6个
月的,或时间在6个月以上,不便转移正式组织关系的,发放《流动党员管理手册》,证明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地或单位党的组织生活;二是对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活动,有固定地点,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使用党组织关系介绍信,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接受外出所在地或单位的教育管理。
关键在于着眼管好,加强服务,扩大教育管理成效
一、营造环境,让流动党员“出得去”。一是鼓励党员走出去。印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将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组织生活、评议监督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支持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二是有组织送出去。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劳务输出。三是为外出党员排忧解难。及时了解外出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外出党员安心在外务工。
二、提供保障,让流动党员“立得住”。以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全面提高党员外出闯市场能力,做到确保外出党员“三有”:一是就业有技术,二是行为有约束,三是外出有依靠。
三、打造平台,让流动党员“回得来”。一是加深乡情亲情,使党员积极回馈家乡。举办乡情恳谈会、老乡联谊会、茶话会等,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乡情观念,激发外出党员回
乡创业的强烈愿望和参与家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仅2012年春节全镇就举办32场座谈会,共提有效建议89条,集捐资达200多万元,为民办实事32项。二是推进观念创新,使党员返乡创业有位。创新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敢于压担子,大胆启用思想好、党性强、有作为的外出党员担任村级主干。2009年以来共有4名外出党员返乡担任村主干。三是出台优惠政策,使党员返乡创业有为。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党员“双建双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外出党员回乡建公司、建基地。
14.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篇十四
管 理 制 度
毕节市教育局 2012年9月
目录
1.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2 2.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监督小组职责………………………3 3.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财务管理制度………………………4 4.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制度……………7 5.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消防管理制度…………………8 6.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9 7.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制度…………………11 8.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品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13 9.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保管制度………………………15 10.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品留样制度………………………16 11.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品粗加工管理制度………………17 12.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烹调间加工管理制度………………18 13.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配餐间管理制度……………………19 14.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餐饮用具清洗消毒管理制度………20 15.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21 16.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26 17.毕节市中小学学生就餐卫生基本要求………………………………………………29
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扎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切实保障学生饮食安全,各中小学成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营养办”)。营养办由分管副校长兼任主任,总务主任或副主任兼任副主任,会计、出纳、食堂管理人员各1人,教师代表1—3人为成员。主要职责如下:
1.负责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做好学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2.按规定负责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验收工作,根据“实名制”管理办法做好资金的核算、管理,按要求将食品采购、资金运行、供餐食谱、就餐人数等定期进行公示和小结;
3.科学、合理地做好供餐食谱的搭配,坚持零利润,确保供餐质量;
4.负责食堂工勤人员的聘用、培训、监督、管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5.检查、督促学校食堂认真落实营养改善计划的各项制度,确保责任落实,管理到位; 6.坚持学校领导自费陪餐制度,随时掌握食堂供餐情况,及时指导整改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学校监督小组职责
为切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各中小学成立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工会主席或纪检干部任副组长,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为成员。主要职责如下:
1.监督学校食堂按相关规定对大宗物品及日常原材料的采购工作;
2.不定期深入食堂检查学生营养餐实施情况;
3.监督学校营养餐经费的管理、使用,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4.监督学校营养餐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5.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和食堂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6.对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7.做好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等各项检查记录,建立台账,并实行问题整改限时责任制和隐患消除“报账制”。
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学校食堂消防管理制度
一、加强食堂全体工作人员的防火、防电安全教育,做到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人人熟知消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技能。
二、保障食堂内各种灭火设施良好,做到定期检查、维护更新,保证设备完好使用率100%,并做好检查记录。
三、爱护学校消防设施,严禁随意移动和损坏。
四、食堂内不得使用耐火等级低的材料进行装修。
五、伙房、库房等重点场所严禁吸烟及使用明火,工作人员下班后关好门窗,切断不使用设备的电源。
六、正确掌握和使用煤(燃)气的方法,做好防漏气、防爆、防火工作,使用完毕要关闭气阀。
七、加强用电安全检查,定期对各种线路、设备、器材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维护,确保安全。食堂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必须使用专线,严禁私拉乱接电线。
八、学校锅炉工人必须按照质监部门要求进行培训,取得相应合格证后才能持证上岗。
九、保持食堂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畅通。
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学校食品粗加工管理制度
一、食品加工人员必须随时做好保洁工作,保持加工操作间地面、操作台清洁卫生。
二、食品加工前,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性状异常的,严禁加工和使用。不准屠宰、加工病死、毒死的家禽(畜)。
三、各种食品原料在加工使用前必须洗净,肉食品、植食品、水产品分别用专用水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必须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
四、食品加工时,蔬菜、肉类分刀、分墩加工,荤素食品盛装容器分开,并有明显标识且保持清洁。
五、食品原料不直接着地存放。冷冻食品解冻后,若有腐败变质的不得加工。严禁重复冷冻。
六、加工好的食品及时送烹调间,防止存放时间过长造成 食品腐败变质;未加工完的食品堆放有序,上架、离地、离墙。
七、严禁在食品洗涤池内洗涤餐饮具和其它不洁物,防止交叉污染,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
八、加工结束后将地面、操作台及加工用具彻底清洗干净,并定期进行消毒。
九、食品加工处理后的废弃物和垃圾必须当日清除,放置于垃圾桶内并加盖。
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学校配餐间管理制度
一、必须配备“三防”设施,保持配餐间的清洁卫生。
二、工作人员进入配餐间必须着工作装,戴一次性工作手套和一次性口罩方能上岗工作。
三、工作人员分发饭菜时,必须先检查盛装饭菜的容器是否清洁、卫生,经过清洗、消毒的容器不能用围裙或抹布擦拭容器。
四、成品饭菜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必须放在操作台或架子上。
五、未经允许,食堂从业人员不能随意换岗,非配餐间的工作人员,在配餐时不得随意出入配餐间。
六、领取饭菜的老师不得进入配餐间,饭菜由配餐间工作人员送出配餐间。
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毕节市中小学学生就餐卫生基本要求
一、饭前便后要洗手;
二、自备的餐具保清洁、保卫生;
三、讲节约,爱惜粮食不浪费;
四、讲卫生,不乱吃零食和“三无”食品;
五、讲文明,不乱倒、乱丢残留食品和废弃物;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推荐阅读: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09-18
关于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08-07
农村信用社业务基础知识信贷管理09-20
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策略研究08-04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08-20
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10-05
上海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管理常识模拟试题09-08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08-09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