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幼儿园

2024-06-26

如何发展幼儿园(精选8篇)

1.如何发展幼儿园 篇一

幼儿园如何实施“发展性”教育

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正日益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处于青春期成长中的幼儿,有发展成长中的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如果不能及时予以疏导和帮助,将会对幼儿的成长及适应社会形成不利。因此,“发展性”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刻不容缓。在这里,笔者将就此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发展性”教育的概述

“发展性”教育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把幼儿园教育中若干要素,按照幼儿教育的规律与原理,以及幼儿发展的规律与需要,加以科学合理的组织,并转化为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发展性”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基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人类个体出生后必须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才能走向成熟,在幼儿阶段,这是个体加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幼儿园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应,表现为哭闹、紧张、恐慌与不安,这些都会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何运用“发展性” 教育来改变这一现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发展性”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途径

“发展性”教育在幼儿园实施是势在必行的,实施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在这里,我想先举一个幼儿厌学的案例,看看在“发展性”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究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在苏州某幼儿园,有个叫彬彬的大班幼儿,他是班上很不起眼的幼儿。但以前他上小班和中班的时候,都是教师眼中的乖孩子、好宝宝。可到了大班,由于他父母的离异,他的性格也随之变的内向了,表现在平时寡言少语,对教师和同伴的交往态度也变的很尖刻。不是攻击其他的幼儿,就是对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强烈抵触,不配合。渐渐的,同伴们都疏远他,教师也开始冷落他。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有1个月都借故生病不上幼儿园。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幼儿自卑症,以前他是乖小孩,得到教师的宠爱、同伴的羡慕、家长的呵护。然而进入大班,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他的情绪低落,在家得不到爱,在幼儿园他同样也没有得到。所以他不喜欢幼儿园,不愿意来上课。我认为,这个幼儿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障碍。如何运用“发展性”教育多元化的途径来帮助这位幼儿呢?笔者在这里归纳了几点:

(一)教师与幼儿的交流

教师与幼儿的交流是师幼互动的基础,师幼间如果缺乏交流,那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刚才例子中的幼儿彬彬,在大班出现问题以后,就开始不愿意主动和教师讲话,甚至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这也是导致彬彬自卑的关键因素。因此进行“发展性”教育,关注每一个个体发展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尝试做到如下几点:

1、学会尊重

人是需要被尊重的。幼儿也有被尊重的需要。随意伤害幼儿的感情,扼杀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那么这个幼儿就会失去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发展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尤其不要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师幼间要互尊互爱。

2、学会鼓励

幼儿还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所以情感的冲动性很强。一旦受到批评、冷遇就马上情绪低落、失去积极性。而教师的激励可以成为幼儿的动力。鼓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幼儿的喜怒哀乐,理解幼儿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以鼓励性振奋性的语言来重新唤起幼儿的自信和希望。

刚才幼儿自卑的例子,我们就可以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告诉他其实他是最棒的。老师一直都是最喜欢他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尽可能多的关心和呵护,让幼儿觉得在幼儿园可以得到关爱,可以得到安慰。结果显示当幼儿听了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后,状态日趋的改善,并且在不久之后,他的情绪也恢复了正常,又变回原来那个又乖又聪明的彬彬了。笔者认为,这种“发展性”的教育不光对彬彬现在,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运用尊重和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对激发幼儿的自信和乐观向上的品质有相当好的效果。

(二)幼儿互动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认为,“当两三个人或更多的人相互碰在一起时,迟早某人要说话,或者向其他人出现致意,这叫相互作用刺激。另外的人就会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这种刺激有某种联系的事,那就是相互作用反应。”[1] 幼儿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相似的问题,有很多共同的观点、共同的语言和感受。例子中的幼儿彬彬,从小班到中班,都是教师眼中的乖孩子。同学们都崇拜他,迁就他,以他为榜样。可是到了大班,他性格开始转变,并伴有狂燥的情绪发生。同学为此对他态度也由热转冷,所以他感到孤独、无助、很不适应,这也是导致彬彬自卑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的幼儿互动才是健康的、向上的,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呢?

1、游戏中的互相帮助

幼儿园,游戏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玩游戏这样的交往互动中,幼儿可以得到言语信息的交流、思维火花的撞击和情感体验的传递。[2]在游戏的互动中,幼儿能够不知不觉得到帮助并达到共同发展。

2、人际上的互相关怀

幼儿阶段,归属感已经很强烈了。幼儿中人际交往也是个人归属心理的需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幼儿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幼儿通过集体活动中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得集体规范、伦理道德和各种学习生活能力。

彬彬的自卑,我们可以运用幼儿互动,也就是通过游戏上的互动帮助和良好人际关系,来帮助彬彬摆脱自卑的障碍。教师可以动员全班幼儿,亲近彬彬,并且给他鼓励和帮助。在一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环境里,能够使彬彬体验到归属感以及幼儿园的快乐和温暖,这样,在全班幼儿的互动帮助下,他很快找回了自信,他笑容又回来了。

因此,幼儿之间的互助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每个个体都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笔者认为这是幼儿达到共同进步的捷径。

(三)家长辅导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启蒙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上面例子中的彬彬从小班到中班都是老师眼中的乖小孩,所以家长寄予她很高的期望,给予他的爱也很多。但当家庭发生重大事件,加上他在大班的表现滑坡,家长的心理反差太大,一时无法适应,错误的以为是她主观上的不听话,并且一腔怒火都发泄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出气桶是。如此过重的压力,只上大班的彬彬小小的心灵是很难承受的,这也是导致他自卑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长要配合幼儿园开展 “发展性”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者先受教育

家长应该重视自己文化素质的提高。积极只动地参与各种渠道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如进修自学、家长学校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为子女树立“勤劳好学”的良好榜样。这样,孩子眼中的家长就是有素养讲道理的,他们也会相应的配合家长的努力,使自己健康成长。

2、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模仿他人就是从模仿家长开始的,家长的言行、思想、品德、作风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有高度的重视,不在孩子面前争吵,不把孩子当“出气桶”,努力创造和睦、向上、公平、爱学习的家庭气氛并坚持正面教育。

3、学会和孩子的沟通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几个生命的碰撞。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表达爱、交流思想感情和增进相互了解的机会。家长要在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帮助他们扫除内心的阴霾。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不要满足于初见成效,而应该学习教育的艺术,不断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这里,我们依然来看彬彬自卑的例子。教师得知彬彬这样的家庭状况,通过家访,希望家长能运用“发展性”教育提供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后来,我们很欣慰的看到,家长态度的转变,从先前的不理解、不耐心、非打则骂的态度,转变为关爱孩子了,并且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彬彬沟通谈话。渐渐的,彬彬的情绪稳定了,又变成一个可爱的乖孩子了,彬彬和他家长的脸上都展现出了灿烂的微笑。

因此,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家长,还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尽量意识到自己应该自觉的把各种教育溶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配合学校开展的“发展性”教育来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在无形中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沟通中掌握孩子的信息,更有效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总之,幼儿时期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了解幼儿心理素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以后,就要对症下药,坚定“发展性”教育在幼儿园开展的必要性,并采取多元化的实施方式来达到“发展性”教育的目的。愿“发展性”教育能真正为幼儿们的成长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吴玉国.教会幼儿向同伴学习.[J].学科教育, 2001(8):61.

[2]周玉荣.浅谈同伴交往互动的语文教育功能.[J].学科教育, (8) .

[3]张玉勤.试析人际交往与教育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4).

[4]沈扬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幼儿心理健康.[J].广西教育, (31).

2.如何发展幼儿园 篇二

课程评价属于教育评价。教育评价萌芽于十九世纪初, 以美国桑代克的心理测量为代表。桑代克认为教育评价就是教育测验, 这有明显的甄别的特点。[1]中国从科举制到现在对教育的评价更有着浓厚的甄别和选拔的特点。影响新课程评价有两大理论:即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2]布卢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提出发展的多样性。加德纳则认为人有着相对独立的几种智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 和独特的智力组合。这些理论昭示着在课程评价中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发展, 而不是甄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 调整和改进工作, 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 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从纲要的规定性可以看出, 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教师和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课程评价的目的有学者归纳为: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 决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形式、指导方式等;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 以及幼儿整体的发展状况, 从而评价课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适合幼儿。[3]对课程评价的目的分析也不难看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和完善幼儿园课程, 而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发展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根本价值所在, 通过课程评价来促进课程的发展完善, 促进幼儿的发展, 是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归宿。

二、树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 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判断可以进一步的理解对幼儿园课程满足需要的程度的评估。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理解幼儿园的课程评价活动即取决于活动本身, 也受评价者主观认识的影响。树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是实施科学的课程评价的基础。冯晓霞教授认为,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基于这种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幼儿园课程的评价即对所有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的评价。

冯晓霞教授吸收多元智能理论关于评价问题的基本观点和评价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建构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原则:以人为本;评价内容与方法多元化;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进行;评价与教学互融互动;评价主体互动;评价过程动态化。[4]王春燕认为新的评价理念包括:从终结性评价到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从单一主体评价到多主体参与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从以外在评价为主到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评价。[5]综合可以看出注重发展的评价的理念点有:多元化、真实性、动态、互动。这些理念同时也可以用作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理念。

评价的多元化。1) 评价主体的多元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是指使教育评价的参与人员尽量来自不同的利益主体, 尽量反映更多人的需要。[6]幼儿园课程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评价, 评价不仅仅是幼儿园中的事情, 也离不开家长、社区、主管部门的支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对课程的评价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评价才能更加的客观。评价的多元化的内隐的要求是多种主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评价结果促进评价对象的作用;2)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沿袭了教育评价定量分析的传统, 要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方法的多元, 对幼儿的发展评价就更加的全面、准确;3) 评价内容、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的多元化意味着评价从单一向多维、从静止走向动态性、发展性, 这种评价方式照顾了幼儿发展的特殊性规律, 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体现课程评价关注生命, 更加人文的部分。[7]

评价的真实性。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幼儿园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这种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现实的幼儿园中被演绎成“形式”、“过场”的现象也是比较多见的, 这就没有体现幼儿园课程的真实性的需要。这种课程评价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评价者的头脑中, 需要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评价课程不等于教学, 幼儿的发展不只在课堂上, 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 对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视角应该更加的广阔, 扩展都一日生活中, 以期对幼儿的评价更加的全面、真实。在评价时, 还应注意教师要深入到具体的情景中, 幼儿的活动是情景中的活动, 只有在情景中才能还原评价的真实性。[8]课程评价具有真实性, 对课程的评价更加的客观, 促进课程发展就更加的容易。

三、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的方法

1) 重视自我评价法。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 把他人评价放到次要地位时, 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社会性就会得到促进。”这表明了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两个群体比较的特殊, 即幼儿教师和幼儿, 他们即使评价的主体, 又时评价的客体。如果能发挥这两个评价主体的作用, 对促进发展则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自我评价区别于他人评价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所能够建立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检测、自我发展的机制, 它有利于提高自评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9]教师在自我评价中可以多写教育反思, 总结自己的成功和不足, 在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同时, 更好的促进发展。王海英、周洁认为:“幼儿自我评价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方面, 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道德品质、行为、社会地位方面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判断, 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体现。”幼儿可以参与到档案袋的评价活动中, 可以让教师从幼儿的角度来了解评价课程, 同时幼儿也在评价中认识、发展了自我。[10]

2) 档案袋评价法。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评价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评价方法。它主要用来搜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 以展现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11]档案袋集中收集了幼儿在某一个时期的主要的作品和发展的成果, 这其中由教师收集的资料也有幼儿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作品。同时档案袋中还有教师对幼儿重点行为的观察记录, 教师、家长对幼儿的评价, 幼儿成长的影响资料等。资料的收集围绕幼儿的发展和课程达成的目标来进行, 这些资料记录了幼儿成长的足迹,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发展和进步, 也为幼儿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的资料。档案袋也是教师、家长交流和了解幼儿的工具。通过档案袋, 能够对幼儿又一个较为真实的了解, 能把握课程实施的效果, 也能够清楚的看到每个幼儿的发展的情况, 为进一步的课程制定提供参考。[12]档案袋中是一个个不同个体的存在, 个体的成长的独特性得到了体现, 这也潜移默化中让教师理解每个幼儿的差异, 是因材施教的宝贵资源。

3) 外貌模式在课程评价中的运用。外貌模式鼓励教育者考察评价的全貌, 认为判断教育现象 (如课程) 的价值, 必须对其进行详尽的描述与适宜的判断。外貌模式要求评价者收集三方面的资料:前提因素、过程因素和结果因素。外貌模式注重对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包括前提和过程, 对整个课程有一个全貌的把握。在幼儿园的课程评价中运用这种整体的评价观点, 有全面的把握, 就有了一个促进发展的好的筹码。[13]外貌模式的评价更加全面的罗列出课程中的各种情景, 评价中有丰富的资源。

4) 表现性评价在课程评价中的运用。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其发展水平。[14]表现性的评价是一种集情境性和观察于一体的评价方法。在表现性评价中还原了幼儿活动的真实场景, 使这种评价也具备了真实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评价的内容真实化, 在真实中对幼儿的发展的评价对幼儿进行评价, 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情景对幼儿抽象的评价, 评价更加接近幼儿的发展水平。评价的内容更加的全面, 在评价中不仅仅是对幼儿知识的评价, 还关注到幼儿的能力、情感、态度、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在表现性评价中应该注重标准的建立, 表现性评价进行之前对评价的内容体系进行建构, 使评价具有条理性。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 在于学习借鉴, 在于不断探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是一种大的趋势, 对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找到更加适合幼儿发展和促进课程发展的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学习的同时要注重使方法和理念本土化、园本化, 评价方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反之, 事倍功半。

摘要:传统的幼儿园课程评价有着明显的甄别的特点, 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本文以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出发点, 从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促进发展的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来探讨通过幼儿园课程评价如何促进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2]孙忠诚.对新课程评价价值取向的思考[J].集宁师专学报, 2007.

[3]柳阳辉.幼儿教育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4]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5]王春燕.树立全新的课程评价理念促使幼儿与教师共同成长[J].教育导刊, 2004.

[6][9]彭俊英.幼儿园教育评价主体的发展趋向[J].教育导刊, 2002.

[7]毛海燕.幼儿园教育多元化评价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8]虞永平.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情景化, 真实化[J].教育导刊, 2009.

[10]王春燕, 刘媚.对幼儿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审思[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 2006.

[11]李海燕.幼儿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 2009.

[12]赵亚, 李立.美国幼儿园课程档案袋评价多我国幼儿园的启示[J].教育导刊, 2011.

[13]李云淑.外貌模式在课程评价中的运用[J].学前课程, 2009.

3.如何促进幼儿德育发展 篇三

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呢?

一、纠正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所以说,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德育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凡事要有一个“度”。力争为自己的孩子营造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健康成长,以致不出现

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园地,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如何处理孩子的无理要求?》、《孩子是父母的缩影》、《幼儿园的玩具能不能带回家》等等,通过这些讲座,使家长在理念上有新的认识和提高,从思想上重视幼儿德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德育方法,使幼儿的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听完讲座后,教师和家长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将自己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遇到的问题讲出来请求共同解决;将自己一些比较理想的德育方式和德育内容向大家推广参考;将一些错误的德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讨论指正,从而使家园及时沟通,形成合力。

三、多种渗透,促幼儿德育发展

幼儿德育内容的确立,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必须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采取随意性、临时性的做法,想到什么就进行什么,而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注意研究幼儿德育的特点进行与幼儿相适应的德育。

1、将德育渗透于“同龄”和“混龄”活动之中

在幼儿园中不难发现同龄儿童中,通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粗暴打人”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劝解指导,而在“混龄”活动中,则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现象,大班的孩子往往会很自然地把中小班的孩子当成弟弟妹妹来护着,和他们共同游戏、玩耍,一般不太会出现矛盾冲突。混龄儿童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对年长的儿童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责任心。对年幼儿童来说,能从社会经验比自己丰富的年长儿童那里学会与人相处的交往技能,从而两者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德育发展的互补。

2、将德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不同的特点,当他们出现无理要求、粗暴打人时,我们的教师都应适时适度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幼儿的行为。而采用一些音乐活动、语言活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最为恰当的方法,因为这些活动内容丰富,新颖活泼,寓教于乐,它不同于陈旧的、说教式的“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存在着形式化、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现象。根据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如给幼儿讲讲《三只蝴蝶》的故事,渗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教育,唱唱《爷爷年纪大》这首欢快的歌曲,使孩子们懂得了尊敬老人的道理......

3、将德育渗透于“爱”的教育之中

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单纯的严厉训斥,往往不能奏效。相反,采用榜样法和情感陶冶法循循善诱,以爱熏陶,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其彻底领悟悔改。因为“知识”转化为“信念”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情感变化是这种转化的“催化剂”和转折点。对幼儿来说,当然不可能形成什么“信念”,但要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情感同样起着这种作用。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千万不能大声训斥或一顿毒打,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或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应该用事实来说服教育。另外,在德育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情景表演和一些小小的辩论会来进行品德教育,让幼儿说说是与非、对与错,反省一下自己在平时的行为到底对不对,这样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在品德教育上能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一位受社会欢迎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对此,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幼儿园,高度重视幼儿的德育,采用“课堂教学主动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家庭生活熏陶感染,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模式,共同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4.如何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篇四

孙丽梅

导读: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人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在幼儿园怎样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图讲述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

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

2、示范1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2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三)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掌握口语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言语,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惊人的发展,词汇量增加极快。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最终目标。

浅谈小班幼儿的趣味数学教学

唐娇丽

导读: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我想,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根据农村特点丰富农村幼儿园游戏内容

李华华

农村幼儿园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上课多、游戏少,即使有游戏,也莫过于“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几种,显得单调贫乏。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不重视游戏或不善于开展游戏;二是缺少玩具。如果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游戏,仍然可以将游戏开展得丰富多采。

一、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游戏

农村流传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对这类游戏,教师要注意搜集整理。如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民间游戏“追影子”、“剁白菜”、“收鱼网”、“跳皮筋”等等,只要有场地,幼儿随时都能玩起来。这类游戏中有些游戏不安全,如“斗鸡”,有时还有赌博性质,如“大纸板”,教师要注意区分和取舍,不可兼收并蓄。再如,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民间游戏。这类游戏对幼儿的语言表述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计数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比如“接龙”游戏——《什么歌》,要求幼儿顺口说词:“我有一朵花”/“什么花”/“菊花”/“什么菊”/“京剧(菊)”/“什么京”/“北京”······幼儿接龙时,需要反应灵敏,知识丰富。像这一类型的还有“拍手歌”、“跳绳歌”等,而像走“对角棋”、“金木水火土”棋以及猜拳游戏,对幼儿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二、因地制宜地开展其他游戏

幼儿园教师可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的优势开展多种游戏。

结构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有的农村幼儿园缺少大型积木、积塑,但自然条件丰富,如泥、沙、竹木制品等,都是极好的结构游戏材料。可以组织孩子们玩泥,挑选粘性强的泥供幼儿捏动物、植物等形象;玩沙,选土石较少的沙置于沙坑中,幼儿可在此进行筑路、垒山等玩沙游戏,玩沙时要教育幼儿注意保护眼睛;玩拼棒游戏,即用竹筷,小木棒拼构物体的平面图象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幼儿构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很有益处;玩积竹游戏,南方农村竹资源丰富,有竹子做结构玩具很有前途。早在20年代,陈鹤琴先生就曾发明一种“竹圈”玩具,也就是现在的积竹玩具。用积竹构图新颖奇特,栩栩如生,既可立体建造房舍、飞机等,又可以在桌面构造各种花鸟树虫,这对幼儿构图能力的发展、大小肌肉的发育及促进幼儿手眼协调、培养协作精神能艘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活动场地开展各种体育游戏,还可与幼儿一起自制多种体育玩具,如竹高翘、沙包、大竹圈等进行活动。

总之,农村幼儿园的游戏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利用,就能为幼儿组织丰富多采的游戏。

浅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周生柳

导读: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幼儿的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幼儿是好动、好奇、好问的,他们对周围变化万千的世界充满兴趣,同时,幼儿期又是人的一生中智能发展最显著的阶段,也是一生中提问最多的阶段,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提倡“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然要以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为最终落脚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那么幼儿园如何实现幼儿科学教学任务,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精神。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

1、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幼儿好奇心,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解答问题,而且有意表扬爱提问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去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以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兴趣,期望常影响到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参与幼儿的活动,与他们一同寻找,一同探索。

二、创设科学环境、提供充分的材料,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园天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只要为他们创设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导方法,才能保证探索科学活动顺利的进行。

1、自然角

在班上自然角,为幼儿提供小动物,让幼儿亲自饲养,并在饲养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指导幼儿随季节变化,动手栽种多种植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季节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空气、土壤、阳光等。

2、科学壁画

为幼儿提供图片,与幼儿一起布置壁画,如表现神奇大海的《海底世界》,反映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美丽的春天》,《夏天的公园》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

3、科学小实验

为幼儿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在认识溶解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水、盐、糖,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糖和盐放进水里会溶解,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

1、在日常生活中

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2、在学习活动中

常识活动是最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脱毛衣时,会看见“小闪光”,告诉幼儿这就是“摩擦生电”现象等。

3、在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发现科技新信息、新动向,随时捕捉各种现象,抓住、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迪。

四、请家长配合,还幼儿接触,观察大自然。

在节假日,家长应多带孩子到大自然郊游,观察四季的更替,知道各季节的特征。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既发现了自然中事物的奥秘,又有满足幼儿的求智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经验。

总之,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幼儿的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会赏识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王盛英

导读: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而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

绘画活动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然而怎样充分利用绘画活动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呢?传统的幼儿绘画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不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教师的画法步骤临摹,这种模仿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纲要精神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本学期我依据《纲要》的指导要点,为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在指导幼儿绘画过程和评价幼儿作品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指导幼儿的绘画过程

1、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所以我注重创设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去获得很丰富的直接经验。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学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得是不很理想,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懂。相反,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当我让幼儿作意愿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很投入,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因此,我努力使画画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幼儿绘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统一模式的指导会让幼儿画出统一模式的画来,所以我针对性地适当在技能上给予指导。如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赏识——评价幼儿的作品

1、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而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如展览幼儿作品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同时提高了评价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请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奖励幼儿,使幼儿得到满足,产生快感,受到激励。

2、尊重幼儿。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如何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刘 晖

导读: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人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在幼儿园怎样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图讲述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

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

2、示范1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2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三)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5.如何发展幼儿园 篇五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离不开的活动,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幼儿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游戏可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发展,提高技能,同时在游戏中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容易发挥想象、创造奇迹。

玩是孩子的天性,缺少游戏的孩子不是快乐的孩子,失去快乐的孩子身心是不健康的。可现在能让孩子真正放松玩开心的游戏并不多。星期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让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就算有时间有的父母也因为担心不安全或者会弄脏了衣服不卫生等理由不让孩子出去玩,让孩子们失去了与小伙伴嬉戏游戏的快乐时光。

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很多老师会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技能,学到什么知识。我觉得游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快乐开心,并在此基础上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游戏才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真正令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是不受大人支配的游戏,让孩子自己做游戏的主导者,他们自己决定游戏内容,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自己分配角色和任务,尽管他们的游戏内容在成人眼里很简单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规则也不是很合理,但关键那是他们感兴趣的、自愿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里面,在游戏中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愉快,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不要给游戏提太多的要求和目标,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玩,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孩子们会发挥出潜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给我们带来惊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放手给孩子自由游戏的机会。

关键词:

游戏 主导者 无拘无束 身心放松 全面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离不开的活动,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幼儿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游戏可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发展,提高技能,同时在游戏中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容易发挥想象、创造奇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对于各领域

教育目标的要求,则强调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充分体现了对”培养幼儿学习情趣,引导幼儿快乐生活“的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游戏化的组织,引导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并愿意、主动进行创新。

玩是孩子的天性,缺少游戏的孩子不是快乐的孩子,失去快乐的孩子身心是不健康的。可现在能让孩子真正放松玩开心的游戏并不多。星期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让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就算有时间有的父母也因为担心不安全或者会弄脏了衣服不卫生等理由不让孩子出去玩,让孩子们失去了与小伙伴嬉戏游戏的快乐时光。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应该可以尽情的游戏尽情的玩了,但很多时候孩子们玩得并不开心、不尽兴,因为各种原因老师会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教育目的的给孩子安排一些游戏,在这样的游戏中,我们的老师往往给孩子们设计好游戏的内容,并且制定出游戏的规则和目标,让孩子们按老师的意愿去“玩”。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是被动的,他们会只是按照老师的规则和要求去做。例如:老师让孩子们做运果子的体育游戏,老师会事先备好课制定出游戏的规则,跟孩子讲清规则后,让孩子们钻过“山洞”走过“小桥”将果子运回来,目的是提高孩子钻的技能和走平衡木的技能。游戏中孩子们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对游戏的兴趣并不大,孩子身心不能放松,不能投入的玩,老师累,孩子烦,当然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成为依赖性强没有主见的孩子,会成为技能高,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很多老师会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技能,学到什么知识。我觉得游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快乐开心,并在此基础上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游戏才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真正令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是不受大人支配的游戏,让孩子自己做游戏的主导者,他们自己决定游戏内容,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自己分配角色和任务,尽管他们的游戏内容在成人眼里很简单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规则也不是很合理,但关键那是他们感兴趣的、自愿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里面,在游戏中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愉快,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不要给游戏提太多的要求和目标,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玩,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孩子们会发挥出潜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给我们带来惊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放手给孩子自由游戏的机会。

当然放开手并不代表老师什么也不做了,老师可以给孩子尽可能地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玩具、道具等。例如在小班的区角中,投放各种搜集来的废旧电话和手机,这样区角活动时自然就有孩子去关注该区域,在孩子们经过一番议论争辩和协商之后,几个孩子就玩

起了打电话的游戏,乐乐小朋友能说会道组织力强,自然用她的能力征服了大家当了活动的“组织者”,她给每个小伙伴安排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确定了“爸爸”、“妈妈”和“孩子”“老师”,按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玩得很开心。在整个游戏当中老师只是提供了道具,孩子们就能自己玩游戏了,老师没有干扰孩子的游戏,他们是游戏真正的主人,但是在游戏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但交往能力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也发挥出了想象力,而且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快乐。

除了材料外,还要给孩子提供宽阔的户外游戏活动场地。例如老师给孩子们准备足够多的呼啦圈,让孩子们在宽阔的户外草地上玩,老师不要限制玩法。经验所得,如果让孩子们自己利用呼啦圈来游戏,孩子们会很活跃的玩,开始孩子们会用腰摇呼啦圈,然后在腿上摇,胳膊上摇,脖子上摇,有的滚着玩,有的孩子套在身上连起来开火车玩,还可以放在地上跳圈玩,还可以摇着当绳跳,拿着圈来做健美操等,孩子们会玩出很多的花样,而且很开心不觉得累,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不仅掌握了技能,还发挥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了给孩子们提供宽阔的场地和丰富的材料外,还要给孩子足够的游戏时间。在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下,我们往往给孩子游戏的时间不太多,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们正在兴奋地玩,可是规定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很不情愿的听从老师的另一个安排。因此,在孩子投入的游戏时我们不要轻易地打断、干扰孩子的游戏,老师可以适当的参与到游戏中去但不要充当指挥者,让孩子玩得尽兴玩得开心。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才能保证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去,孩子在放松的开心的状态下,不仅愉悦了身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发挥。

6.如何办好幼儿园 篇六

一是公办幼儿园,皇帝女儿不愁嫁;

二是以价格竞争的幼儿园,市场准入门槛低;

三是民办特色幼儿园,多数以双语教学为特色,虽然大多数双语教学只不过是一种广告名称形式而已,根本起不了多大效果,但是奇怪的是,很多家长都是冲着这个名称送孩子来的。也不知你的高标准是指那方面,不过最主要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特色学校的涵义与特征

所谓特色学校就是以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区别于其它学校并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和其它学校认可的学校。“特色学校”是一所学校的特殊性或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它表现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师资建设、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方面。

特色学校的独特性是指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先进性是指学校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学校某项工作或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优于其它学校,某一方面的研究也属于领先地位;科学性是指学校办学符合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顺应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有推广价值;稳定性是指办学的个性和成果能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学校的传统,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它标志着教育个性的定型和成熟。

二、如何创建特色学校

1、校长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校长是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要创建特色学校,关键是校长的办学思想要有特色。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校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办学特色。可以说没有特色的校长,很难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因此,校长要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特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办学主张,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从而扬长避短,创造出学校的特色。

2.要根据本校实际选准“突破口”,确立特色目标,并落实于办学实践。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师资、办学条件、生源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办学特色的确立,要结合本校实际选准“突破口”。如广州市第109中学在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过程中,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确立了“师生精神面貌美、教学方法艺术美、校园环境文化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艺术专长不断发展”的目标。四川绵阳市实验中学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将本校的培养目标确立为“综合素质加特长”,并将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负责、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交际、学会管理等10个方面。确立特色目标后,要对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目标。四川绵阳市实验中学在进行特色建设设计时确立了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

第一步为基础建设阶段,重在规范办学的管理,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人力和物质基础;第二步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初级阶段,以创建特色项目为目标,充分发挥自己一二个优势项目,并把特色项目化为对全校多数学生的素质要求;、第三步创建高层次特色学校,达到办学有多方面的特色且形成独特风格,全体学生各有特长,并且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在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战略制定后,要围绕特色目标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和内部管理。一方面要将学校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重新配置优化组合,使其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发挥最大的功能。另一方面校长要充分调动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将校长的办学思想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同时还要强化学校管理,制定一整套为特色建设服务的规章制度,建立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全校形成一种追求特色目标和为创建特色积极奋斗,勤奋工作的风气。

3、要建设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学校育人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要形成学校特色,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联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必须做到教有所长。创建特色学校没有一批富有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师是难以实现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指学校教师的群体特长,是他们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这是创办特色学校的真正财富。

4、要形成教学特色。

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学特色建设。首先,要建立与特色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行的课程模式。一是改革第一课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设一些诸如计算机、科技、信息及社会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开拓第二课堂。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储以兴趣小组和提高班为骨干、以培养特长生为目的的全方位开展的课外活动体系;三是发展第三课堂。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和布置校园,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加强班集体建设,使之成为团结向上、竞争进取的学习集体,成为学生成才的土壤。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开设社会实践课、军训课,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变社会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开展学科特色建设。学科特色建设是发展学校特色的核心工程,如果一所学校大多数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教坛就会形成特色各异、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为此,要做到教学有创新、教研有理论、学生有特色。

5、要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

7.如何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篇七

一、幼儿偏执心理现象的表现

1. 敏感心理。

幼儿的敏感心理多因家庭的过于溺爱,家庭中的“小太阳”地位,致使家长处处围着小孩转,滋长了孩子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到了幼儿园的群体生活中,定势心理的延续,导致心理上的失落,于是他们稚嫩的心灵里有着太多的疑问,如在幼儿园群体生活中与老师小朋友不能共处,回到家里就变本加厉地胡闹以引起家长的注意和哄劝。对于这种心理现象若家长及幼儿园老师不能及时地给予心理疏导,长期下去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产生多因家长过多地干预孩子的行为方式,言语中习惯性的“你应该……”、“你不应该……”是孩子心理所不愿接受的,于是孩子的言语中也多了“我不……”“为啥呢……”,主要表现为:与家长交流时言语上的和行为上不配合、不听话。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出现偏执心理,影响其判断正误的心理视角,不能健康地发展。

3. 娇纵任性心理。

幼儿的娇纵任性心理,是由于他们在家里受到放纵性教育或以小太阳自居所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娇气十足,说不得,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冒冒失失,多动、任性胡来、霸气,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不能说,一说就眼泪汪汪。

二、幼儿产生偏执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关的研究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孩子身上存在偏执心理现象,长此以往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性格特征。通常表现为不尊重长辈,任性,不合群,不容易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缺乏友爱,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粗暴,依赖性强,对困难、新的环境和陌生人表现出害怕、怯懦,喜欢听表扬,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如果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不能及时得到矫正,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我们认为克服孩子的偏执心理,塑造良好性格应该从小做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虽然幼儿的性格特征还没有定型,但是,这是他们未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幼儿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社会、幼儿园的教育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应该利用各种机会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幼儿的性格进行培养,对其不良性格进行矫正。

现实中,许多家长感慨孩子难教育。其实,从现代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中就不难理解,他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因果关系。父母的心理状态及其素质,在孩子意识的成熟和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地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中,孩子对父母的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是双亲的镜子,双亲是孩子的镜子。当我们对那些古怪、固执、不听话、难以管教的孩子感到头疼时就能从其父母的背景、精神状态及历史中找到具有说服力的原因。”可见,孩子总是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来发展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以后在与社会接触中,就以形成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判断自己对家庭外环境的适合与否。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生活中,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许多家长不是给孩子讲道理,以提高孩子明辨是非、善恶、真伪与美丑的能力,而是常常把晓之以理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毫无意义的争论;不是用真情实意,母爱和父爱去感化和感染孩子,使孩子逐步形成健康、积极和高尚的情感和情操,而是把动之以情变成了溺爱、娇惯甚至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乞求”;不是引导孩子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优秀品质,而是把导之以行变成了简单的强迫命令,强加于人。事实上家长的精神生活和家庭的氛围是孩子们十分重视的,凡是在宽松的环境与和谐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都是比较健康和健全的。

三、克服幼儿偏执心理的对策

专家们提出,21世纪的人应具备如下性格特征,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些特征包括:第一,要善于与他人相处,要有互相合作精神。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接纳别人,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二,能正确地认识现实,接受现实。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第三,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第四,能够经常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能够笑着面对生活。无论遇到高兴的或悲伤的事情,都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根据以上的要求,对于如何克服幼儿的偏执心理现象,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供以讨论。

1. 注重适时、适地、适人的原则。

幼儿教育“贵在适时”,即能够较适时、较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适时自然地追随孩子的天性。适地就是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居住环境整洁、卫生、高雅会熏陶子女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良好的性格,家庭文化环境的良好气氛、闲暇时间的科学利用,使孩子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中,随处都有学问,到处都是知识。适人就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父母的观点要与幼儿老师的观点吻合。例如:我教过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的生活能力很差,已经5岁了,可是什么都不会:不会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下台阶。上幼儿园还让大人抱。他老实、腼腆,比女孩子还胆小,不敢和大人说话,不敢和小朋友玩,每天到幼儿园,总是默默地呆在一边。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爷爷奶奶就那么一个孙子,整天抱在怀里,整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造成了这种个性。怎样对待这个孩子呢?我分析,这个孩子生活能力虽然不强,但由于家庭长期的“众星捧月”,他的自尊心很强。因此,要耐心、具体、细致地关心他、爱护他,不能用言语刺激他,不能挫伤他的自尊心,要“赦”他,逐步要求他。为了使他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找来他最喜欢的物品和书籍来吸引他,还利用接待幼儿入院的时间和他谈话。除了老师的帮助以外,良好的伙伴,是他进入集体,培养活泼、开朗性格的重要条件。我选择各方面能力强的幼儿和他一起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小明变得活泼开朗了。

2. 爱而勿溺,严而有格。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爱得过度,就失去了理智与分寸,“爱”就转化为“害”。要善于以明智的爱教育孩子,让孩子们不仅会领悟爱、接受爱,更要会理解爱、付出爱;正确对待孩子的需求,家长对孩子的需求应深入了解,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一次教学活动中,我在讲“爱护玩具”时告诉幼儿:“每个人有一个抽屉,是专门放学习用具的。大家要爱护它,保持整洁。”正说着,就看见静静小朋友打开抽屉,把里面的纸屑全倒在地上。当时我想,我话还没说完,没让整理抽屉呢,她就自己行动,真不守纪律。所以就立刻批评了她。只见她用上手捂住耳朵,眼睛不看我,脑袋歪向一边,表示出非常反感的样子。我一看她的表现,知道她对批评还一时接受不了。平时她好胜心强,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都强于其他幼儿,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批评了她,伤了她的自尊心。于是,我立刻改为鼓励的口气:“静静是懂事的好孩子,想把抽屉整理干净,只是应该把纸屑放在什么地方呢?快来!老师和你一起把纸屑捡干净。要不然,别的小朋友要给你提意见了,怎么你只顾自己干净,忘了班集体了。”她虽然没有完全转过弯来,但捂着耳朵的双手却放了下来并慢慢地捡纸屑。在我不断鼓励下,她把地上的纸屑捡干净了。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从她的角度看问题,让她感到我理解她,她和我有共同语言。这样,在她心情愉快的时候,我抓住这个教育机会,让她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并愿意改正。

3. 关注孩子发出的一些信号。

一般而言,有了爱他们的父母与和睦的家庭,大部分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适应幼儿园的环境。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容易发生变化,因此父母及幼儿老师还要经常留意,特别要时常注意那些足以引起麻烦的信号。

“不愿去幼儿园”是一种极值得注意的信号。或许所有的孩子都会说一些幼儿园不好的话,如果说,孩子只是由于偶发的一些不愉快,这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如果他时常有这样表示,而且表示得非常痛苦,那就非常值得家长和老师注意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赶快找出其原因,以求补救。例如,托班幼儿玲玲在入托的开头一个月显得很高兴,回家后经常对父母说,“我今天又和某某小朋友玩”、“今天老师又给我小红花了”、“老师表扬了我”,等等。一个月后,有一次在吃晚饭时候,她突然说:“明天不去幼儿园!”开始的时候,她父母没有在意。可后来发现玲玲几乎每天都会讲一些这类的话,而且对幼儿园的事情明显地表示出不高兴。对此,玲玲的父母不敢怠慢,马上与幼儿园的老师进行联系。通过联系,他们知道了孩子不高兴的原因是老师没有选她去跳舞表演。于是,他们就让玲玲参加跳舞班,她也变得快乐了。

对于老师给家长发出的“犯规通知”,家长必须予以重视,千万不要想理由来原谅自己的孩子,或是偏袒自己的孩子。老师发“犯规通知”,往往包含了孩子何以会如此和如何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的一些信息。例如,小民的老师在家访的时候说:“你家小民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打闹时咬了人家一口。我问他为什么要咬人?他说:‘我妈妈说的,如果有小朋友打我就还打,打不过就咬。’我想这是孩子胡说(这是老师为了照顾家长的面子)。不过,希望家长能够向孩子强调,有事找老师。”现实中,家长和教师易忽略孩子的言语,给孩子心灵上带来了很多阴影,因此,在注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契合。

4. 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许多家长千方百计改善孩子的物质环境,但却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精神环境,错过了孩子一生中最绚丽多彩的“童话”期。因此,运用童话这一艺术形式,是幼儿早期教育一种最行之有效的家教方式。童话,通过幻想创造的情境和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生活,在娱乐中,给儿童以启发和教育。同时,童话适应儿童的智力和心理特点,具有浅显通俗、亲切风趣的特点。可以这样说,任何孩子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童话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的阶段,前者的基础直接影响后者成长的素质。

首先要精心装扮居室,力求体现童话环境。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年轻的父母大都为自己的孩子开辟了小房间,即便居室面积有限的,也为孩子划出了一角,在这片属于孩子的领地里,父母应精心布置它,如墙壁上可张挂些动物图片及幼儿活动图片,多种动植物工艺品。家具样式应具备小巧、别致、活泼、亲切的特点,颜色宜丰富多彩,忌用单调压抑色彩,要根据孩子心理特点,体现大自然欢畅、明丽的风格。孩子的床单、被面、枕头、窗帘、衣裤、鞋帽等生活用品均可伴以童话图案。

其次,用童话语言熏陶孩子。一般说,幼儿从三岁起由简单的词汇向句子表述发展,句子结构由短到长,语意表达也由简单到复杂,这段时期,语言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水平成正比。因此,多讲童话语言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最佳方法。一些童话词汇,如“月亮妈妈”、“星星宝宝”、“大风伯伯”、“太阳公公”……婴幼儿容易记、容易念,因为它形象生动,极富趣味性。看到一种景物,多用童话语言表述,然后让孩子跟着复述。如看到牛羊鸡鸭狗之类动物,就不断地鼓励孩子描述它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并推测它家住在哪儿,去干什么,等等。长时期下来,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再次,用童话书籍、童话磁带、动画片启迪孩子。童话对婴幼儿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孩子眼里的一切景、情、事、物均是童话,他们用童话眼光和思维解释眼里的世界。父母应有步骤地购买童话书籍,并在一旁作必要的讲解指导,让孩子头脑里不断积累童话故事。其次,多听童话磁带,既能培养孩子的听力水平,又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耳畔是美妙动听的语言,脑畔展开无尽美丽的想象;动画片内容精彩,更直观,更形象,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也可以安排一些时间听轻音乐,用优美的旋律来培养幼儿一种和谐的精神和愉快的情感。

最后,还要经常带孩子去郊野,去农村,观察各种家禽动物,观赏迷人的自然风光;经常讲一些童话故事,做一些童话游戏,也能逐步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培养良好的意志和道德。实践证明,长期感受“童话氛围”的孩子,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动手创造能力均超越极少接触“童话氛围”的同龄孩子。这就要求年轻的父母们想方设法为孩子成长创造契机,尽可能在家庭环境中创设“童话氛围”,潜移默化地启发熏陶孩子,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心理素质。让孩子把童话当作认识世界的工具,走向生活的阶梯,一步步长大成人。

8.浅析如何进行幼儿个性发展 篇八

一、“三敢”要全面贯彻到教学工作中

幼儿是幼儿教育的主体,要让幼儿成为主体,就是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幼儿至上,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幼儿能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展现个性。

1.敢想。就是让幼儿敢于冲破某种束缚去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现在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多都会溺爱,为了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家长对幼儿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接受教育也一样,教师总是害怕幼儿会出现各种问题,家长和教师就会对幼儿说了太多的不许、不该、不能等。幼儿听到了太多的拒绝,阻碍了他们的想法。本来一些稍微动作大点的运动或者游戏,比如攀爬等,幼儿可以从中体会到勇敢的快乐,但由于听到太多的拒绝,在幼儿的思维中就会形成这些事情不能做,有种惧怕做事情的心理。

2.敢说。是要让幼儿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为幼儿创设“说话”的平台,激发他们在公共场合敢于表达自己意愿的勇气,让幼儿敢于说话。我们应该鼓励幼儿敢说的行为,对于敢说的幼儿应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幼儿做到大胆的表达,只有他们敢说,才能开拓他们的思路,发展其个性。

3.敢做。就是要让幼儿敢于展现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幼儿的想法很难琢磨,我们需要观察、分析、理解与接受,不能因为成人的主观看法,而打消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幼儿是教学的主题,是形成个性的内因,是决定因素,但教师和家长的外因条件也不容忽视,教师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引导者,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幼儿个性的发展服务,教师也要做到“四多四少”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个性。

二、教师全力做到“四多四少”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幼儿发展个性。把100个幼儿教育成一个样子,肯定教学是失败的,把100个幼儿教育成100个样子,才是教学工作的最终归宿。

1.多鼓励、少批评。幼儿是人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一些想法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或者看不惯的,那是因为我们在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应从幼儿的思维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应该对幼儿的行为和做法多宽容多鼓励。中国幼儿与外国幼儿的个性张扬对比,中国幼儿个性明显不如外国幼儿有个性。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幼儿缺少个性培养,这种现象和成人不鼓励幼儿发展个性有关系的。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而不是更多的批评和不理解,这样幼儿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多交流、少冷淡。教师与幼儿的“距离”应该如何掌握?。我们应该与他们多交流,并且给予同伴间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当他们离开父母开始在幼儿园独立生活、学习时,注定占去了他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父母疼爱的时间。他们因为个人适应幼儿园的不同,有的可能表现好,有的表现为烦躁、哭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与幼儿交流,全面走进幼儿的心里,不仅要从学习中走进幼儿,更要从生活中走进幼儿,让他们全面感受到在幼儿园获得的温暖,感觉幼儿园和家没有分别,敢于向教师、小朋友表达内心真实想法。

3.多观察、少教条。幼儿需要观察,只有多观察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教师需要观察了解一些现象为什么发生,自古就有“存在即合理”的哲学名言,既然发生了多拍手现象,教师就应该观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有时你的一句充满希望的话、一个点头微笑、一个亲昵的动作(拉拉小手、拍拍肩膀,摸摸后背等)给予的肯定,就能使幼儿更加自信,这样幼儿就敢于表现个性。

4.多用新眼光、少用老思想。幼儿的想法和做法是根据社会环境与幼儿接受教育的不同而表现的也不同,教师和家长不能用以前的老规矩、老思想看待,应该用发展的新眼光看待幼儿的所作所为。我们对幼儿的所有一切都应该用发展的新眼光看待,不应该用老的旧的思想,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来思考他们的行为,这样他们的想法可以得到理解宽容,他们才能顺其自然地发展个性。

幼儿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希望,只有幼儿个性得到发展,国家的人才才能更全面地发展,人才全面的发展才能有更多的创新、创造,只有国家有许许多多的创新、创造,国家才能不断的发展,才能不断的强大。所以培养幼儿的个性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应创设富有个性的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九幼儿园)

上一篇:2018三八妇女节的优秀演讲稿下一篇:大一新生入学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