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精选12篇)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一
中国信息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召开德育主题班会
本网讯(记者:王新换 孔令楠 摄影:王新换)2011年10月10日晚,基础教育学院召开了十一长假后的第一次德育主题班会。此次德育班会与基础教育学院尖子生表彰大会一同举行,以年级为单位,2010级和2011级班会会场分别设在7号楼210和7号楼110。
德育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2010级德育班会由谢谢老师主持,主题为“做有公民意识的社会人”。谢谢老师从选题意义、该主题与同学们之间的联系以及讨论这一主题对同学们有何帮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帮助同学们树立端正的公民意识和健康积极的社会生存心态。
2011级德育班会由吴立军老师主持,主题为“尊重别人”。吴立军老师强调:18岁意味着不再用拳头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会尊重别人、会换位思考,独立自主。吴老师用了同学们身边一位同学在实习中如何从一名实习生升值到经理的例子告诉大家:只有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才会有回报。吴老师还总结了几条经验送给大家:尊重别人的性格,包容别人的不同,要为他人着想、要懂得换位思考,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开始学会宽容、尊重别人。
在班会的最后,老师向同学们宣布了下学期的预选课和正式选课的时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班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表彰大会让他们找到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习动力,主题班会的内容更让他们收益匪浅。
编辑:33
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二
据调查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已经与网络密切联系,大部分高职在校学生经常上网收发邮件、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时事、使用聊天工具进行交流;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经常关注专业网站的一些信息以及一些相应的电子商务网站;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定期地通过网络接受远程教育。据统计,在美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长。相当多的美国人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大部分企业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因此,通过网络学习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新革命。通过在线学习与网络化学习已是现今教育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二、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或操作人才、是培养知识结构横向拓展而非纵向深化的人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能力要求展开教学。据现行的教学现状来看,本课程的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满足不了大多数高职学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单一
根据课程的要求,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 XP、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懂得计算机的基本使用、会基本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在网络上查阅相关知识等,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及教学内容就是紧紧围绕这一要求进行实施。
2.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形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学习环境的网络化、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与学习方式多样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瓶颈,本课程的教学对象广而杂,只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已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
3.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偏少
本课程的理论体系相对比较松散,知识点比较细,不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它的特点是轻理论重实践,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时的分配一般是1:1,但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受到总课时数的限制,学生进行实践动手的时间相对较少,距离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操作技能的要求远远不够,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一知半解,对所学的操作技能不能及时地掌握并巩固。
4.信息素养培育严重匮乏
信息素养是指有效的确定信息、批判性的评价信息, 以及创造性的利用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教学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原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演变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的主要载体。通过本课程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能,能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本课程是新的要求。通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促使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其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但由于本课程教学模式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素材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分析,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教学沉淀,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等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以培育信息素养为目的开展教学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培育及树立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为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 XP、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
第二阶段: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的学习,设计具有研究意义与讨论价值的开放性课题,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阶段:对学生进行信息理论教育,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收集、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信息,学习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
以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开展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能,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2.将传统课程理论体系融于具体教学案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根据课程的理论体系,先向学生传授必须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得到巩固。由于本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学习特征往往是"容易学,容易忘",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目标,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通过分解知识体系,将知识点融于具体的教学案例中,通过教学案例将各知识点进行贯穿,采用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去寻找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做中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在设计完成优美作品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3.采用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理论体系相对比较松散,知识点比较细,不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它的特点是轻理论重实践,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时的分配一般是1:1,但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受到总课时数的限制,学生进行实践动手的时间相对较少,距离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操作技能的要求远远不够,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一知半解,对所学的操作技能不能及时地掌握并巩固。
采用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实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点,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延伸。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专心地接受理论知识与必要的操作技能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及专业特点,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挑选满足自身需要的相关知识进行在线学习与操作训练,巩固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并在测试系统中进行测试,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进行自主地学习。
4.根据信息技能标准建立过程化评价体系
高职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本课程根据学生的信息技能为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些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操作考核、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在完成任务中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本课程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需求分析与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如下图所示。
知识技能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研究性习题,辅助以学习态度考核、阶段性考核、期末综合性考核等多种形式组合,其中研究性习题可以采用分组、分层次、学生自行设计作品与大家一起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其设计的作品进行考核。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社会不只需要信息的简单传递者与使用者, 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与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处理与加工的人才。信息素养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 不能只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上。通过本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办公软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快速适应信息社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为其就业、创业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康, 陈丽.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5, 6 (上) :25-28
[2]尹俐, 周勤.网络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6 (5) :50-52
[3]袁昱明.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整合利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5, 6 (上) :29-31
[4]王键.信息时代职校生网络生活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5 (25) :49-50
[5]陈雪芳顾定红.信息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提倡"双脑并用"[J].教育与职业.2006 (15) :19-20
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三
摘 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实用的信息化辅助教学方法,达到寓教于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 大学计算机基础 应用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逐渐成为广大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重点必修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可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计算思维,为以后结合本专业领域更好地使用计算机打下坚实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知识量较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传统的单一的“PPT+板书”式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将多种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引入教学环节,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同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多种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以多媒体和网络等为信息手段,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1]。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自身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Flash小动画演示知识点
Flash是美国的MACROMEDIA公司于1999年6月推出的优秀网页动画设计软件。它是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用它可以将音乐、声效、动画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以制作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2]。应用Flash制作的小动画可以形象、动态地演示出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执行指令,执行指令需要了解指令的组成,需要理解控制器、内存、运算器等硬件之间的相互协作过程,这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大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利用Flash动画可以形象生动地把“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这一过程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得这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明了。Flash小动画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需要理解过程的知识点,除了计算机外的多种学科都能加以应用。
(2)多媒体视频扩展知识面
多媒体视频极少被应用于教学辅助,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视频资源日益丰富,使得多媒体视频的内容覆盖了很多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范围。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众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及计算机安全等。如此广博的内容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详细阐述和展开,对于一些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课外自学很有必要。而有别于很多其他学科的特点是计算机学科的复杂性很高,想通过文字资料扩大知识面的学习难度很大,和文字不同,多媒体视频具备一定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往往能很形象地将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用一种简单的容易理解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无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扩展手段。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时,可以给学生推荐观看《电脑组装》视频,使学生对计算机各个硬件部件有更为具体的认知,而且对计算机的组装能进行扩展学习;在学习多媒体技术时,可以推荐观看《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力量》视频,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发展史,感受科技创新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树立目标,引导学生努力进取,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奋斗。一部优秀的多媒体视频或许会影响学生的未来。
(3)利用社交软件进行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
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简单,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QQ、微信等社交软件得到广泛应用,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以QQ群为例,首先可以进行学习交流和答疑解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在群中发布出来,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讨论,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问并加以解答;其次,可以进行资料的上传共享,可以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一些常用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群文件中,如课件、Flash动画、多媒体视频、国家计算机级考试复习资料等相关资源,方便学生下载使用,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共享,互相借鉴和学习;再次,群中的作业管理功能可以提供在线的作业提交和管理,使得课后作业的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化。总之,社交软件的正确使用,对于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好的补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得学习可以无处不在。更为重要的是,在“低头族”日益蔓延的今天,计算机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帮助学生克服陋习,让这些智能设备真正发挥出自身的正面价值。
3.结语
本文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过程,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具体归纳总结出了三点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更要着眼于课外,寓教于乐,让学习无处不在,以兴趣带动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真正会用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有利工具,为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为合理地使用计算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璐.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4(2):45.
4.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四
策
划
书
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网络认证中心
2013.03.1
2一、活动名称:
信息工程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大赛
二、活动时间:
第5(4)周三、活动对象
信息工程系全体学生
四、大赛的目的及意义
进一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配合并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育
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和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兴趣
和热情。
五、活动方案
1、请各班班委通知本班同学积极参加此次技能大赛;
2、总结参加同学名单,汇总上报;
3、通知参赛地点;
4、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答完试题,对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颁发证书。
六、活动注意事项
1、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2、管理好考试会场纪律;
3、组织好改卷问题;
七、组织安排
1、人员安排
总策划———总顾问———负责人员
网络认证中心:负责活动通知及会场布置
宣传部:负责展出宣传
信息工程系部分老师:负责出题及改卷
2、奖品设置:一等奖1名颁发证书(键盘鼠标)
二等奖2名颁发二等奖证书(耳机)
三等奖5名颁发三等奖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鼓励奖(比如鼠标垫)
3、赛场布置:使用学校计算机机房,使用前检查各设备是否完整安全。注意用电安全。
八、竞赛规则及注意事项
1.由全部参赛者在机房进行考试。
2.比赛内容主要为办公软件的使用。如:(word,excell,ppt,由于层次不同还会涉及附加10%左右的PS,及flash等一些内容,以便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
3.参赛者进场后应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就坐,不得大声喧哗。
5、选手须提前10分钟入场,入场时须出示学生证入场后对号入座,考试证或学生证置于台桌左上角备查。迟到10分钟不得入场。
6、参赛选手必须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服从安排。
4、选手在比赛中应注意随时存盘。如确实机器发生故障造成比赛中断必须经评委确认后方能更换机位。
6、本届竞赛严禁冒名顶替弄虚作假。
8、比赛中不允许交头接耳、大声喧哗、作弊、抄袭。否则直接取消比赛资格。
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网络认证中心
2013.03.12
5.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五
1、基本信息:包括客户代码、店铺名称、客户地址、经营范围、零售业态、经营性质、银行帐号、纳税人登记号、纳税类型、订货方式等。
2、网络信息:包括客户性质、注册资金、出样形式、行政区域、营业面积、客户经理、电话订货员、送货员、送货路段、送货线路、订货批次、客户经理拜访批次、订货频次、网点规模等。
3、管理信息:包括专卖证号、许可证类型、守法情况、发证局、专管员、客户分类、诚信等级、监控户、是否示范户、发证日期、有效日期、年审日期等。
4、销售信息:包括销售结构、经营规模、进货数量、进货金额、进货均价、经营品种数、卷烟促销行为、销售对象等。
5、形象信息:包括店面照片、柜台照片、企业法人照片、客户经理照片、电话订货员照片、专管员照片、送货员照片等。
6、个人信息:包括联系人、联系电话、家庭地址、通信地址等。第五条基础信息维护按照信息的维护频度,客户的基础信息可分为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包括季度调整信息、实时调整信息)和系统自动生成信息。
1、静态信息(共66条),是指初次维护之后,不经常发生变动的信息。一般是指零售客户的人、财、物等基础数据信息。如客户代码、店铺名称、经营范围、客户地址等。对于此类信息,必须确保初次维护的客观、公正、准确,每半年系统地进行一次梳理核查。
2、动态信息(共22条),是指随着客户经营情况的变化、公司管理模式、服务措施的调整而定期或实时发生变动的信息,对此类信息要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整理更新,保证客户信息的完整准确。(1)季度调整信息。一般是指公司定期调整或者周期性发生变化的信息,对于此类信息每季度至少要进行一次集中调整。如送货线路、订货周期、拜访周期等。(2)实时调整信息。对于某些与客户经营密切相关的信息,如客户状态、电话号码、结算方式、银行账号等,一旦发生变动,应迅速做出反应,实时调整。
3、系统自动生成信息(共14条),是指经过系统设定的程序直接从数据库中抓取数据计算生成的信息,不需要人工进行维护。如客户守法情况、进货数量、进货金额、进货均价等。三类信息的具体内容及指标解释详见附件。第六条权限与责任客户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关系到客户分类是否准确合理,货源分配是否科学公正、客户服务是否行之有效、客户满意度能否得以提升,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真落实,做到客户基础信息维护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1、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客户基础信息共102条,涵盖面广、信息量大,要组织学习,深刻理解各个指标的概念、统计标准和口径,认真采集,准确填报,确保客户信息维护的真实准确。要避免由于对指标界定不清、个人理解不同而导致统计口径不一的情况。
2、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对于客户信息资料的维护工作,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管理层与操作层的职责定位,明确各个信息字段的维护与变更的权限归属,坚决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现象的发生。操作层(包括专卖管理员、客户经理)要准确采集客户信息,及时维护,管理层(包括专卖管理科长、市场经理、区域营销部经理等)要负责客户信息的审核、确认,指导、督促操作层面工作人员做好客户基础信息维护工作,确保信息维护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对客户申请信息变更的,要仔细审查、严格把关,避免弄虚作假。要确保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传递,营造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良好环境,以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转。坚决避免由于客户信息失真、资料不全、更新不及时等情况,影响客户零售业态评定、货源分配等营销工作的开展,影响管理和服务效率,引发客户不满乃至投诉。第七条信息资料分析
6.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六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8-19 10:11:00 ] 作者:徐少春 编辑:studa20
20世纪末,来自大洋彼岸的互联网风暴席卷中国,它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各行各业,冲击着芸芸众生。人们仿佛从睡梦中惊醒,四处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传说着网上掏金的美丽故事„„
于是,成千上万的人加入了建造网站的行业,种地的,卖菜的,甚至乞丐,摇身一变成了。COM,人们划着小艇,迎着风浪,朝大洋彼岸的海市蜃楼——NASDAQ奔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从NASDAQ传来,什么“跌破了发行价”、“成了垃圾股”、“B2C不如B2B”、“B2B不如ASP”等等,亢奋的人们开始渐渐平静,一场惊心动魄的互联网风暴渐渐退潮„„
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中国企业终于明白“烧银子、挖金子”的互联网战略是注定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脚踏实地发展电子商务才是未来制胜的关键。
一、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从哪里开始
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子商务成了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但是,发展电子商务不是建一个网站那样简单,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能一蹴而就。电子商务不仅涉及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习性、信用关系、物流配送、支付手段等因素,还涉及积极参与商务交易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等方方面面。那么,作为发展 电子商务的主体,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从哪里开始?
据统计,美国今年电子商务营业额已超过5400亿美元,而在中国最多只有8亿元人民币,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很显然,美国电子商务有强大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科学的 数字化管理体系作支撑,经过了企业的EDP、MRPⅡ、ERP、EDI等发展阶段,积累了长期而坚实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反问中国企业,我们现在最缺什 么?我想,我们无疑会回答,最缺的仍然是内部管理,需要科学的、可以量化的、精确实施的基础管理,在新的互联网时代,就是利用电脑、互联网技术与先进企业 管理思想良好结合的数字化管理。
因此,中国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和繁 殖内核,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管理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全局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高层管理——实施战略管理,即对企业业务和资源在整体上的一种把握和控制,包括组织架构、资源配置和企业战 略等。中层管理——实施业务管理中的具体设计、组织和协调,决定了企业各种业务是否能有效地开展。基层管理——实施对业务处理的过程管理。我们通常将分布 在基层管理中但又跨越三层管理能够影响企业全局的管理活动和事务称为基础管理,基础管理是企业持续的管理实践。基础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 现,也决定了企业持续发展是否有坚实的繁殖内核。
在企业管理中高层常忧虑这样三个问题:基层上报的数据是否准确及时?基层运作的效率如何?基层是否存在漏洞?这种忧虑不无道理:
某企业总经理为了某一项战略决策需要了解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即最新的应收、应付资料,于是,财务部长、销售部长、供应部长为此组织人员忙了一 周,数据出来了,然而财务部与销售部报出的应收帐款资料、财务部与供应部报出的应付帐款资料大相径庭。总经理不知他的决策应建立在哪份资料基础上?此时若 再花一周,核对清楚半月以前的资料,这个决策还有实际意义吗?!可见,基础管理的薄弱,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
某企业采购主管在谈到基础管理信息化给他带来的效率和效益时说:以前我在做请购审批时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新系统启用后,在一次审批关于“ 维修工具——螺丝刀”的请购时,我通过新系统及时查询了全公司大小库房及车间临时库房,发现我公司的“螺丝刀”的库存储备量足够我们用整整6年时间。平时 我们总在抱怨采购资金不足,影响了生产的有序进行,然而,我们却往往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了盲目采购。在企业中典型的情况是,企业的高库存与缺料并存。可见,基础管理的薄弱,基层管理存在的漏洞,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于是,出现了管理层次“向下错位”的现象:比如CEO,厂长经理被困于基础管理,无足够的时间顾及战略的管理,大部分是在生 产的第一线,或者在询问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他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搞基础管理。再比如首席财务官CFO大部分时间是放在记帐,算帐和报帐,如果建立了数字化的 管理系统,如果说这些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都已经建立好了,那他的重点会进行财务战略的安排,就可以有时间帮助企业是不是要在资本市场融资,是不是要上市。或 者说进行其他的投资等等。以上所描述的,总裁干副总裁的活,副总裁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在干经理的活的现象在企业随处可见。
然而,管理层次“向下错位”后,并没有让管理者的困扰迎刃而解。同时处在这种错位状态上的管理者通常让人觉得这个领导只会和手下抢业绩,没雄才 大略,跟着他干没前途。中国企业3C(CEO、CIO、CFO)管理实际上是到不了位的现象,已普遍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大难题。从高层管理的忧虑到管理 层次“向下错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基础管理的质量,将极大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全局。
三、基础管理的本质
就像网络与电脑紧密相连,管理与经营密不可分。一个企业对于其经营业务的管理是一个企业所有管理的核心,是其所有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业务是企业的命脉,它关系着企业的盈亏生存。
业务管理之下是以人、财、物、产、供、销管理、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企业基础管理的特点根据企业业务管理特点来制定,为业务管理服务。
业务管理之上是由业务管理升华而成的企业文化。如果说业务管理的规范和方法是企业的法律,那么,企业文化更像道德。它为业务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舆论、氛围、精神、士气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充支持,为业务管理服务。
可见,所谓企业基础管理,就是对覆盖产品(服务)价值链的业务的流程进行全面的计划、组织、协调,及对业务的有效处理和有效控制的管理。实施企 业基础管理最本质的是对企业的基本业务实施过程管理。具体地说,主要是对企业销售、供应、生产、库存、质量、成本、财务等主要事务活动的过程管理。
在基础管理中需要特别强调过程管理的特性,是因为它是能真实反映业务处理过程的第一手的、最祥尽的资料,使企业的业务决策和战略决策建立在“理 性”的基础上。尤其是当基础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后,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战略决策速度、精度发生“质”的变化。管理者能明显感到:以前凡需跨部门 处理的业务,就出现“老牛拉破车(又慢又吃力)”的现象,而实现信息化管理后,此类事务变成是高效、轻松、准确工作。
例如,当一个企业实行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后,负责审批应付帐款的业务主管,可以轻松的通过自己的电脑系统,清楚的得知:与此单应付帐款对应的采购 申请单、采购订单、此订单入库情况、入库检验情况、供应商情况、供应商发票等,这样在实施审批处理时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是不言而喻的:使企业的“支付系统 ”得到有效管理。
四、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内部控制设计及实施控制过程管理、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的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状态的第一手资料,是业务处理决策时的依据。规范和科学管理好基础数据,并使之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是企业管理的客观需要。
企业业务管理特点决定了所需建立的基础数据,例如,通常的制造企业具有如下主要基础数据包括:物料基本信息定义,产品结构及工艺路线定义、物料清单数据,物资存放地点定义,客户基本信息定义,供应商基本信息定义,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员工基本信息定义、会计科目设置数据、成本明细参数设置等等。
然而在人工管理系统下,基础数据总是处于分散、孤立、滞后的状态,数据部门私有化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很难在同一数据环境下运营。另外,由于数据处理完全靠人的手工作业,处理环节多,使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受到很大影响。
(二)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
在企业中,基本业务流程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保证了部门内部的信息沟通的顺畅,有了同一基础数据环境,及完整业务事务处理的过程管理和过程处理的记录管理,不仅保证了业务处理在各部门间协同工作的高效,同时保证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和科学性。
企业业务管理特点决定了日常基础业务管理的特点,例如,通常的制造企业具有如下日常基础业务:库存日常作业,合同登入和维护,销售预测,主生产 计划,生产订单处理,采购订单处理,采购入库,车间领料,生产完工报交,成品发运,财务预算,凭证登入与维护,采购发票处理,销售发票处理,收款与付款处 理,银行对帐等等。
没有规范的日常管理的基础,高层的管理不仅难于规范,也容易流于形式。规范的日常管理,是实施更高一层规范化管理的保证和它的组成部分。
(三)内部控制设计及实施控制过程管理
企业管理者需要开放和授权,但同时也需管理和控 制。所谓企业基础管理的内部控制设计,是企业管理者对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策略、制度、政策、法规的具体设计。它体现了管理者对事务处理过程中,应 采用的管理和控制标准。例如:基于职能分割的互相牵制控制(如钱、物、帐分离);对不同客户的消除限额控制、对超限客户的发货限制,不同客户或不同销售方 式下产品的价格体系,不同用途不同金额费用的财务审批权限控制,不同性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用于成本核算时物料的计价方法等等。
然而,在人工管理系统下,控制的标准是用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纸质”文件来体现的,使控制标准和控制过程管理实施处于分离的状态,容易造成管理的“偏差”,甚至错误。
实现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后,内部控制思想和标准,通过对软件系统设置使之固化,并在具体业务处理时自动加以控制,实现了控制标准与业务处理控制 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实现,使企业的基础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起到了规范业务处理、堵住管理漏洞、归避经营风险的作用。
例如:当实现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后,在销售业务员下达某销售订单时,系统会自动检索客户的价格策略信息等,以决定该订单是否有效。而在处理销售发运时,系统会自动检索该客户的应收帐款情况和允许的赊销限额情况,以决定是否可以执行该订单的发运。
(四)人的行为规范管理
规范管理不能只是一套形式上的规范,它更有存在于人性中和业务发展中的内在的根据和逻辑。员工如果不能理解和掌握在管理形式之下的内涵,那么再好的管理制度,也只会流于形式。不断强化和优化日常基础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学会从本质上,而不是简单地从形式上掌握科学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能够有足够的深度和取得实质的效果。它也能够为员工对高层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规范管理的一个目的是约束我们一些“自然”的,但是却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行为。从简单的管理入手,更容易培养员工科学的职业化的工作习惯。
日常基础规范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使一个团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独特氛围和风格。通过基础管理的加强,一个团队的成员,会逐步形成统一的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和语言,从而逐步达成一种默契,建立对集体的认同。
五、中国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策略
中国企业开展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企业管理及电子商 务应用软件并制定合适的实施策略,这种选择应以解决企业自身管理为目标,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求得平衡。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普遍存在自身的管理水平不 高,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基础管理,并建设一定的电子商务基本应用,将是中国企业开展基础管理信息化,迈向电子商务的基本策 略。
(一)互联网上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框架
将企业的所有信息集成起来,是无数经理人不断追求的梦想。企业系统(Enterprise Systems,简称ES)就是能帮助经理人实现这一梦想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这里给出金蝶公司提供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框架就是其中一类。
在此应用框架中,涉及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VM(价值管理)、KM(知识管理)五大部分。面向市场是整个应用框架的核心思想,现代企 业的任何一个业务,都必须面向市场,而和企业运营休戚相关的主要是资本市场、供应市场、消费市场和知识市场。在金蝶的应用框架中,以CRM管理消费市场的 业务,以SCM管理供应市场的业务,以VM管理资本市场的业务,以KM管理知识市场的业务,以ERP管理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由此可以看出ERP是企业信 息化的核心,没有ERP就没有面向企业外围四个市场的电子商务应用。
(二)紧紧抓住过程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中国企业的管理比国外落后10~20年,主要差距就在于管理手段落后和管理流程混乱,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电脑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先进、适用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因此,一个 以强调对基础管理实施有效过程管理为特征的企业ERP系统是中国企业的普遍需求。
扬州英瑞车材有限公司毛霞总经理,在一篇题为《解决基础管理难题》文章中这样描述他们企业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后的益处(摘自《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8月28日):
成立于1997年的中外合资扬州英瑞车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轿车水箱,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的几大分销商。如今公司 的水箱年产量已由原先的1万台,飞速发展到25万台。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管理人员在数量和工作方式效率上已无法适应,同时由于内部信息流的不 畅通,使得我们许多的精力用于协调和监督。改变企业内部现行的信息流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参与管理势在必行。
去年下半年,我们对国内外近10家管理软件厂商及产品进行了调研,最终选择了金蝶的K/3系统,使用K/3软件8个月后,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公司有较大的帮助:
1.采购、销售、仓存、财务等各种业务资料信息流的畅通,减少了不必要的协调和矛盾。
2.方便生产车间的领料。
3.加强了辅助材料的考核,降低了辅助材料的消耗。
4.加强了生产管理。
5.提高了整个公司的运作速度和工作效率。
(三)遵循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提供一体化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必须具有一系列功能,这类功能我们称之为基本职能。为了完成这些基本职能,企业需要进行一系列活动,为了对这一系列活动进 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就产生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过程。组织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在企业管理中起支撑作用,而管理过程犹如人体的运动,保证企业的健康运 行。企业要以某种方式,动用组织结构中不同部门的不同活动的组合,使系统中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资金流正常流通,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可见,能帮助企业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的软件,首先应能完成企业从采购、生产、销售到财务管理等覆盖产品价值链的,重要业务部门的基本职能的业务过程管理,使之能全面的替代企业管理人员的各类手工业务管理,具有极强的集成性、综合性与智能性管理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与企业业务活动相伴而生的三大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是交织一体不可分割的,其中运用的企业基础数据也有多处重复使用特征。所以,一个合格的企业级管理软件必须是:能使企业数据和信息实现共享性一致性;能体现的是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集成管理需求特征的管理工具。显然,现 在国内以完成企业某些局部业务管理功能或仅做有限扩展的“部门级管理软件”,或将各业务功能简单堆叠起来貌视企业级管理软件的系统,将不能有效解决企业基 础管理问题。
(四)将管理策略和控制制度,融入业务处理流程中,提供管理法制化工具
俗话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传统管理中,中国企业真没少花功夫订立企业管理制度,其中涉及企业基础管理最基本的制度,包括定额制度、标准 制度、财务制度、作业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交接班和考勤制度、安全卫生制度以及班组和车间管理制度等。然而,在传统管理手段 环境下,制度通过学习方式知会各级员工,然后被束之高阁,成为有名无实的东西,造成今天人人都在抱怨说,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差、信息不顺畅、管理效率低等 等。
显然,在基础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应做到,将原有“束之高阁”的管理制度和业务策略“信息化”,且用“程序化”的手段融入业务处理流程之中,成为业 务处理过程中的决策工具,实现业务流程和业务控制策略、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只有在企业“规矩”做到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 化才能跑在规范化、法制化的高速轨道上。
7.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七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但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现行的教学现状来看, 该课程的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也没有达到培养高信息素养人材的目的, 急需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各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块, 没有体现专业岗位需求
目前各学校基本上采用采用第一学期结合省一级计算机考试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五个模块, 第二学期辅导帮助学生通过省一级计算机的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 促进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但是由于要考虑省一级考试的要求, 又受有限课时的限制, 导致各学校不分专业不分层次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块, 没有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结合, 没有考虑学生实际专业岗位的需求。
(二) 、没有与学生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针对全校的公共必修课, 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 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对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同学对部分模块比较熟练, 而对有些模块不熟练甚至没有接触, 而部分来自北方落后地区的农村学生则对有些内容从未学习使用过, 甚至还有同学连键盘操作都不熟悉, 学生原有的基础差距非常大。而目前的教学基本上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采用同一课程体系, 同一进度计划, 这样的统一要求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 、教学内容相对计算机发展和应用比较陈旧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 但是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多年来教学模模式不变, 教学内容不变, 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不变, 没有考虑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更新换代, 没有把学生平时经常使用并急需掌握的新技术及时加入到教学中。
三、基于专业岗位需求进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改革
通过基于专业岗位需求进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 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与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统一规划教学内容, 选定合理的切入点, 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 达到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作为大学新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公共必修课,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涉及面广, 教学内容繁多且相互之间联系松散, 该课程更适合模块化教学, 因此我们把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划分为如表1所示的八个模块。另外, 该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它专业课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三年学习过程, 一般是32个课时或者48个课时, 任务多时间紧。那么怎么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既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又能为以后的专业岗位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支持?所以合理的取舍教学内容就成为关键。经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后期的反馈分析, 并结合各二级学院对学生毕业是否必须具备省一级计算机考试等要求, 将各二级学院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取舍, 具体如表2所示:
(二) 、教学手段的改革
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是计算机理论人员或计算机科研人员, 而是能在本专业领域内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开设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时, 要坚持学以致用、坚持与本专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使用上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 因地制宜, 进一步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课程教学所用的案例、教学任务以及课后的作业, 都力求反映学生专业岗位需求, 从学生熟悉的或将来要面临的场景中提取问题案例, 给学生以熟悉和学以致用的感觉。此外, 接受适当的外包科研或生产任务进行学科、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合作途径。二是课程教学要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方法进行, 善于借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分布式的教学环境。利用这种分布式的教学环境支持教与学的情景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灵活快速的信息获取、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不受地域限制的协作交流等,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创造性学习方式。三是课程教学要基于学生原有基础进行分级教学。承认学生基础差异的前提下,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能力与水平采用合理客观的分级方法, 将每次课的内容、任务、作业等都采取“必做基础+提高创新”的分级模式, 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必做基础”, 掌握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则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有一定创新的“提高创新”, 这样既能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 让其有学习信心, 同时兼顾基础好的学生, 让其有所提高, 不仅有助于教学秩序的维持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 、教学评价的改革
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也就是说既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也注重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还有创新能力。这种形成性的过程评价方式利用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现实表现相结合, 能使学生感到评价能客观反映自己的学习水平, 证实自己的能力, 更加重视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从而发挥评价应有的制约、激励功能。具体的评价方案见表3 (具体评价内容可根据专业和班级作适当的调整) :
(四) 、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从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承担着烦杂琐碎、普通的应用软件教学, 面对的学生人数多、专业杂、课时少, 教学的内容受欢迎程度、受重视程度都较低, 但同时他们又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 有的还有考级的压力。所以, 基于专业岗位需求的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让老师深入学生就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跟班研讨、到对应单位挂职锻炼等, 定期派教师到用人单位了解生产就业单位第一线的用人信息, 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二是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 一方面, 提高理论应用于实际能力, 开阔教师眼界, 领略先进工艺, 以补充教材的滞后不足;另一方面, 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三是让基础老师也做到一专多能, 专门面向一个专业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集中老师的精力, 深入研究一个专业群对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的要求, 加快加深对本课程的改革。
4、结束语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完成各种探索研究任务, 突出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思想。因此, 基于不同专业的专业岗位需求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不仅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岗位问题的能力, 实现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 还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养成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去帮助解决问题, 主动使用计算机开展各种业务的习惯。
摘要:本文对当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以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专业岗位需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9
[2]张森.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J].计算机教育, 2005. (10) :9-11
[3]王政辉.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9. (09) 16-17
8.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八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其最主要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海量数据的输入、管理。从数据源的来看,图形和图像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一个主要来源,分析处理的结果也常用图形的方式来表示。目前在各个行业中,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极为广泛,例如,应用于制作城市电子地图,查询指定路线,输出路线具体信息等,并在地图上标示出相关数据。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的种类繁多,所应用的数据管理方式的也是多样的,这就需要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探究,以便更好的推进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数据信息的管理方式
(一)文件与关系数据库的管理
空间数据的特性较为复杂,关系数据库管理的通用系统一般难以实现其所需的各项服务。当前,许多GIS软件都应用有混合管理模式,即几何图形数据通过文件系统进行管理,而属性数据则通过商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两者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内部连接码或目标标识而实现的。然而,当前管理模式下的属性数据与几何图形数据作为连接关键字段的只有一个标识码,两者都能够进行独立的检索、管理和组织。另外,由于GIS系统的语言编程较为高级,对数据文件的操纵是直接的,所以形成了一体的图形文件与图形用户界面的处理。但作为属性数据,其特性就较为复杂,早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不具备高级编程语言的接口,一般运用的都是数据库操纵语言。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同时对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和GIS图形系统两个系统进行启动,在使用上比较的繁琐。
不过,目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具备有高级编程语言的接口,在C语言环境下可以直接对属性数据进行操纵,同时C语言的列表框与对话框会显示属性数据,也可通过对话框进行SQL语句的输入,再借助数据库的接口和C语言对该语句进行属性数据库的查询,其查询结果可显示于GIS用户界面上。对于这种工作模式,并不需要对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启动,对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调用用户也不得而知,一个界面之下共同完成了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的操纵、维护以及查询。而开放性数据库连接协议得到推出后,GIS与ODBC的接口软件由GIS软件进行开发,对于任何一个支持ODBC协议的图形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属性数据连接的实现非常简单。
(二)对象—关系数据库的管理
运用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工作的效率并不高,但对GIS而言,非结构化空间数据的地位非常的重要,为此,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扩展,空间对象的API函数由定义操纵,使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能够得到直接的管理与存储。形成的这种空间对象管理模块对空间数据的变长记录管理非常有效,其效率较高。不过,由于空间对象的数据结构受到了API函数的预先定义, 必须在其数据结构要求的满足下,用户才能进行使用,而根据GIS 进行再定义同样是不可行的。这样一来,GIS对部分功能的实现就较为困难。
(三)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
该管理系统指:利用现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进行管理。不需对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通过GIS软件进行开发,这样一来,一方面结构化的属性数据可以得到有效管理,另一方面,非结构化的图形数据的管理也较为容易。对于图形数据的管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有两种:即基于关系模型的方式和将图形的变长部分处理成Binary二进制块Block字段的方式。就第一种方式而言,由于涉及了一系列关系联接运算,消耗的时间非常的多,在空间数据的处理效率上就显得比较的低。而第二种方式是将图形坐标数据作为二进制块,借助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管理、存储。但二进制块的读写效率较慢, 如果涉及对象的嵌套,其速度就会更慢。
(四)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
在空间数据的管理与表达方面,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应用比较广泛。这一管理模式能够支持变长记录,还能够支持信息的聚集、继承以及对象嵌套。该管理系统允许用户对对象进行定义并进行相关操作,为此根据GIS的需求可将空间对象定义出合适的数据结构。而这种数据结构可以不用拓扑关系的面条数据结构,若是拓扑数据结构也是可行的。唯一的缺点在于该管理系统的成本价格较为昂贵,市场份额较小。
二、空间数据的无缝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广泛,空间数据格式多样,要实现多源数据的共享分发,必须实现数据的地理空间、时间、属性等的无缝连接,无缝空间数据库的实现有两个方面:1.地理空间上逻辑无缝与物理无缝: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实现数据逻辑接边的功能,使数据之间得到很好的链接,目前大多数GIS软件都可实现这一功能;在现实中是一整体的目标由于数据采集方式等原因造成目标物被分割,造成物理缝隙存在,可以按照一定的条件、算法分层进行数据接边融合,还原目标物理关系。运用全关系或对象关系数据库,不受图幅或空间区域的限制,可以把空间对象完整的记录下来,实现数据的物理无缝存储。2.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当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几何修改时,属性数据没有进行对应的修改就会造成两者的不一致,两者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处理。运用全关系或对象关系型数据库进行管理,可以将同一目标的各种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关联记录,实现目标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这样两者可以同步实时更行,保证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其数据管理模式也较多,在面对海量空间数据时,如何设计更优的基础数据的管理方式,在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效率,数据更新的复杂性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提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龚健雅.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8,23(4);297—303.
9.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九
____市____县(市、区)______学校年月日
一、学校信息
1、学校属性 ①年份
②所属地市 临汾市
③所属县区 霍州市
④学校类型(无 高级中学 完全中学 初级中学 职业高中 职业初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完全小学 小学教学点)
⑤学校性质(无 公办 民办)
⑥学校所属(无 县直 市直 省直)⑦学校所在地(无 城市 县镇 农村)
2、联系方式 ①学校名称 ②校长姓名 ③联系电话 ④学校地址 ⑤学校邮编
⑥学校主页 http:// ⑦电子邮件
二、基本信息
1、教师数 ①教师总人数 ②小学教师数 ③初中教师数 ④高中教师数
2、学生数 ①学生总人数 ②小学学生数 ③初中学生数 ④高中学生数
3、小学学生数 ①小一学生数 ②小二学生数
③小三学生数 ④小四学生数 ⑤小五学生数 ⑥小六学生数
4、中学学生数 ①初一学生数 ②初二学生数 ③初三学生数 ④高一学生数 ⑤高二学生数 ⑥高三学生数
三、信息技术
1、开展情况
①是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②是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③是否开展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④信息技术教材版本(无 山西经济出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工业出版社)⑤开课时间
⑥开课年级(小一小二 小三 小四小五 小六 初一初二 初三 高一高二 高三)
2、人员情况
①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数
②兼职信息技术教师数
③取得培训证书的教师数
四、网络硬件
1、基础设施
①是否拥有校园网 ②网络接入类型(无 ADSL 光纤 电
话拔号 有线电视 其它)
③是否有卫星接收设备
④计算机教室数 ⑤多媒体教室数 ⑥电子备课室数 ⑦电子阅览室数 ⑧语音实验室数 ⑨校园电视台数 ⑩硬件总投入(万元)
2、教学设备 ①学生计算机数 ②教师计算机数 ③数码摄录设备数 ④数码照像设备数 ⑤录音机数 ⑥电视机数 ⑦光盘播放机数 ⑧实物投影仪数 ⑨光学投影仪数 ⑩液晶投影仪数
五、软件资源
1、磁介质类
①课堂教学类(盘)②教师培训类(盘)③学习辅导类(盘)④专题教育类(盘)
2、光介质类
①课堂教学类(盘)②教师培训类(盘)③学习辅导类(盘)④专题教育类(盘)
3、其它
①其它资源(GB)②教学资源库总量(GB)
③软件总投入(万元)
六、学校电教 ①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级别(无 非
实验校 国级 省级 市级 县级)
②是否承担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③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实验报告数(篇)
④在省级以上评选活动中获奖的优秀课例数(例)⑤获得省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数
⑥获得市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数
⑦获得县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数
10.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十
1、ITSM与ITIL简介
1.1 IT服务管理(ITSM)的背景
IT服务管理(ITSM,是指IT基础设施的运营及维护的全面管理,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组织(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司等等)正日益依赖于IT来提升其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业务目标,这种逐渐加强的对IT的依赖使得组织对获得高质量的IT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如何对IT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已逐渐成为IT部门关注的焦点。
—般来说,—个IT应用系统只有在满足以下两点时才会有助于高效的实现组织的业务目标:第一,该系统可以被用户充分利用;第二,当该系统产生故障或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时,可以得到维护和运营管理部门的有力支持。而在整个IT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运营维护阶段占了整个时间和成本的大约70%至80%,其余的时间和成本花费在产品开发(或采购)上面。通过实践,人们认识到ITSM对于各个组织可以提供诸多益处。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认为他们的IT服务质量不是很好,于是指定中央计算机与通信局CCTA(现为英国政府商务办公室OGC)开发一种方法以指导英国公共行政机构高效和经济地使用lT资源,其结果是促成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即ITIL)的出现,其主要涉及为满足组织IT需求而定制的IT服务的交付和支持。ITIL对全球各IT服务管理部门的管理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了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基本上,这些实践已经被定义为覆盖IT服务管理大部分活动的流程。各类组织可以通过使用ITIL为其自身设定改进目标,并得以成长和完善。
1.2ITIL的基本框架
基于IT基础设施,ITIL为IT部门的所有活动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这些活动被划分为不同的流程,当这些流程协同动作时,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框架从而可以使得组织的IT服务管理更加成熟。这些流程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了一项或多项IT部门的任务,如服务开发、基础设施管理、服务交付和支持等。
1.3 ITIL的简要流程
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被认为是整个ITIL框架的心脏,主要包括十个工作流程和服务台功能。
1.3.1服务交付
主要包括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可用性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五个方面。
1.3.2服务支持
主要包括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等六个方面。
2、初步实施以ITIL为基础的ITSM的基本思路
2.1以各纲信息中心组建为契机,加强组织与人员保障
各级信息中心的组建为全面实施以ITIL为基础的IT服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人员保障,我们应当以此契机,配齐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同时,在信息中心内,针对不同应用系统划分不同管理角色,如系统管理员、应用系统管理员、配置管理员等等,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工作流程,确保IT 服务管理的有序进行。
2.2结合实际,选择性的实施部分ITIL管理流程
2.2.1以CMDB为核心,完善IT基础设施管理
在IT运维中,我们需要对不断变化的IT基础设施进行有效控制,识别基础设施内所有重要的组件,收集、记录和管理这些组件的信息,同时为其他工作提供有关这些组件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该数据库内存储了IT系统所有组件信息及互相之间的关联情况。通过CMDB,可以实时了解掌握IT系统的整体情况,对于分析系统故障、进行系统升级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2.2.2建立运维服务台,统一处理各类事件
运维服务台是业务部门与信息中心的单一联系点,其最大的任务就是记录、解决和监控IT服务运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统一的服务台通过对事件及解决方案的记载,能够建立起详细的知识库,并为所有技术人员共享,从而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加快IT系统故障的判断和解决速度,提升IT系统运维保障能力。
作为IT服务管理流程的起点,通过网上报修、电话报修等手段,将所有故障统一汇总到服务台,并进行记录。对于简易的已经有了解决方案的故障,可由服务台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向报修人员提出解决方法,加快故障处理时间,减少对于二线技术人员的干扰和时间的占用。对于服务台技术人员无法判断解决的故障,在规定时限内提交给二线支持技术人员进行故障处理,并实时跟踪处理过程,将解决方法进行记录,便于今后相同故障的快速解决。通过对服务台故障信息的记录以及分析,可以随时发现同一时间大批量出现的故障,从而判断事件的重要性与紧急性,为处理重大故障隐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2.3建立事件及问题管理流程,解决各类系统故障
事件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系统发生故障后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恢复系统服务,即使采取的是一些应急措施而不是永久性的解决方案,事件管理是一个被动性的任务,也就是减少或消除存在或可能存在于IT服务中的干扰因素给IT服务带来的影响,以确保用户可以尽快恢复自己的正常工作。事件管理流程可以由信息中心运维服务台负责管理,针对各个事件进行记录并分类,再分配给适当的专业人员来处理;之后监控事件的发展;并在事件得到解决之后将其终止。
当IT系统故障处理完毕,服务恢复正常,受影响用户恢复工作时,就停止对该事件的处理活动。但是这样做意味着事件发生的深层次根源并不一定都锯决了,因而事件还有可能再次发生。这时就应当启动问题管理流程,问题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要查明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并找到解决此事故的根本方法或防止其再次发生的措施。事件管理强调速度,而问题管理则强调质量,把速度放在第二位。
问题管理调查IT基础设施和所有可用信息,包括事件数据库,来分析引起事件发生的真正的潜在原因以及提供的服务中可能存在的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2.2.4严格变更管理,杜绝系统维护的随意性
变更管理主要关注于对IT基础设施变更所进行的审批和控制。该流程的目标是通过对变更进行评估,从而确保能够在对IT服务产生最小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实施这些变更,同时通过在组织内进行有效的协商和沟通,确保所有的变更都具有可追溯性。
在实际工作中,在对IT基础设施进行变更时,应当提出详细的变更请求(RFC),详细记录变更的目标、变更的步骤、有可能对其他IT设施产生影响以及恢复方法。RFC在经过相关人员(包括该系统以及与该系统有关IT基础设施的所有技术支持人员、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的统一审核并同意后,方可实施变更。
3、实施ITIL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3.1抓住精髓,不拘泥于形式
ITIL是理论性、框架性的最佳实践,是IT服务管理实践的合理抽象,它只是告诉了我们“要做什么”,而没有告诉“要如何做”。因此,重要的是要抓住ITIL的思想精髓,并按照这个思想精髓,结合本单位实际特点以及日常实践经验,制定适宜的流程以符合特定的业务需求。
3.2人员的观念转变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IT技术人员或者相关的人员不会主动接受这个改变,而是继续采用原有的流程、做法,甚至会拒绝接受新的工作流程、方式。因此,为了保证实施效果的达成,需要把IT服务管理的实施结果及有益之处及时向技术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并在建设初期,就把涉及到的相关人员纳入整个过程,使他们能够充分理解IT服务管理的实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了解怎么做才能达到IT服务管理的要求。
3.3争取业务部门人员的参与
在IT服务管理中,IT与业务部门的交互比比皆是,从IT服务台、事件管理、到变更管理等等,IT都在不断地挖掘业务的真实需求,提供畅通的渠道,满足业务工作对IT的需求。业务部门人员的参与,会极大的促进IT人员对IT本身,以及对业务的全面了解,不断提升IT价值,满足业务对IT的需求,实现业务目标。
3.4以渐进式的方式实施
1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十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教育;科学管理
一、高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和重难点
(一)高校开展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学生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过程中,要通过课程教育和课外实践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性格差异的情况来进行综合的考虑和分析。在教学管理过程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训方面的效果,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在树立学习的方式,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通过优秀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制度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化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建“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要求广大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注意总结管理经验,善于发现大学教学管理中不符合人性化管理的地方,并且实时地对大学管理中的弊端进行修正,从而摸索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体现科学制度的制度优势,实现广大高等院校的学生与管理制度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强调“情”、“理”、“法”并重的科学管理体系。
(二)高校开展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应该注意保护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和学习权,对于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应该积极对广大的学生群体开放,像学校的图书馆,应该考虑到学生自学的需要,适当提早开馆的时间,延迟闭馆的时间,满足学生自习的需要,不能以“维护图书馆管理安全”为借口,缩短图书馆开放时间,图书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场所,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改革。
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丰富图书馆馆藏书籍和改善图书馆阅读环境的重要性,在周六和周日学生没有课的时候,更应该采用全天候的图书馆值班制度,满足一些考研学生补习的需要。对于学校的体育场馆,应该加大对于学生群体的开放程度,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大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全民体质的平均水平,学校的体育馆不应该随意租用给其他企业和组织机构开展节目摄制、长期招聘或租给商家展开商业活动。实现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尊重学生体育锻炼的权利,不随意设置禁止对学生开放的区域,相反,应该加大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力度,结合国家振兴足球的发展目标,对学校的足球场进行绿化植入,为学生配置专业的足球训练教师,打造我国足球人才的储备基地。
二、以人为本的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对策和建议
(一)对学生展开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承担着带领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任,实行科学的大学教学管理尤为必要。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实现大学教育的优势。
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权利,大学教学管理方法革新应该与当今流行的通讯软件相结合,及时接受学生对于教学管理的信息反馈,第一时间为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保证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开通几个校委服务QQ群和专用的学校服务中心的微博。通过QQ和微博这些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就学校食堂的服务状况、教师专业课的评分情况、学生选修课的设置情况,积极的征求学生的意见,不让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扩大化。
(二)建立弹性制学分管理,实现教改的“宽严并济”
在构建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时,必须坚持弹性、开放和重点原则,宽严相济,对于一些必须要严格的地方一定要加强管理,比如学生上课的到课情况,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在展开教学管理时,一定要重视起来,可以实行学生到课情况指纹打卡制度,减少学生逃课情况的产生。
另一方面,学生如果在听课的过程中,如果感觉听不懂,或者对老师所讲的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应该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允许学生前往图书馆自主查找资料,通过独立思索和自主学习解决心中的疑惑。在学分制度的管理方面,应该实行人性化的弹性管理制度,有些学生在专业课修课期间,前往企业和相应的单位实习,可以根据学生实习的具体情况,适当的折算成学分,帮助学生修满应有的学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不断探索更加符合我国大学教育现状的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对“人”进行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是搞好“以人文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大学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场所,大学精神以“开放”和“兼容”为主要特点,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大学的熔炉里走向成熟,在四年求学的象牙塔里经历蜕变、得到提高。建立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转变传统的大学行政化管理理念,主张教育教学“去行政化”,实现学生管理和学术研究的纯洁与独立。
参考文献
[1]郭冬生.平等与维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新视角[J].江苏高教,2013,(3)
[2]许陆.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当代大学教学管理许陆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J].学园,2014,(31)
[3]刘蒙壮,谭珍媛.谈柔性管理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6)
[4]"以人为本"与"科学精神"理念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
作者简介
郑婉怡(1982.10.3—),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硕士,助教,工作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组织部,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郭飞(1985.04.08—),男,汉族,山西太原,本科,职称:初级,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教育中心萨中学区,主要研究方向:中文。
曾庆涛(1982.05—),女,汉族,黑龙江大庆,硕士,讲师,工作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外语部,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1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 篇十二
关键词:MOOC教学,传统教学,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MOOC教学在国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并迅速发展,随之推动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原有教学体系中的师生关系,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展现出其特有的优势。然而,在随后的MOOC教学实践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逐步体现出来,引起教育部门对这种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反思。国内外教育学者从企业培训过程中运用的混合培训模式中得到启发,并将该模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混合教学模式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探索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
1 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其目的是将MOOC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放大二者在教学方式中的优点长处,相互弥补各自的缺陷不足[1]。例如:MOOC教学虽然具有教学资源丰富、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优势,但也存在学习效率低下、知识获取“碎片化”、“辍学率”高、知识回馈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则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良好把握教学进度,并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然而却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可见,二者相结合既体现教师对教学的主导设计和监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2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实践
2.1 教学前期设计
2.1.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使我校各专业学生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程序,培养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信息获取的能力。为此,学校组建了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平台,构建网络教学MOOC系统,开展网络化试题库建设,编写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教材等,以上教学资源都为顺利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了客观条件上提供了有力保障。
2.1.2 教学对象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各专业学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同学课前已经有过使用电脑的经历,他们需要掌握的是计算机相关的准确基础知识,及常见应用程序的规范性操作。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传统的授课模式过于枯燥和内容僵化,他们对混合教学模式更乐于接受,并充满兴趣和期待。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备实施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的主观条件。
2.1.3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上述定位,教师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各个章节进行分析,并做出目标划分。由于章节内容自身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混合式教学策略。如今应用广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分为以下五种:基于问题、基于专题、基于案例、基于研究性学习和基于任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例如:操作系统概述、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等章节,知识量大,内容抽象更适合采用基于专题的混合教学模式。学生经过MOOC学习对于知识点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之后再由教师课堂进行总结,由此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应用软件还是采用基于任务与案例的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3]。具体形式如表1所示。
2.2 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实施
从2015年9月开始到2015年11月,对本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级61名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必须保证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课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多媒体网络能够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记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由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讨论,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采取学生互助和师生互助的方式完成课堂作业,并为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4]本门课程最终考核方式为通过网络试题库选取考题,学生上机考试,最终成绩由阶段性测试结果(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总结性评价)组成。
3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效果评价
我们主要通过前期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在2015年11月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发放61份,回收问卷61份,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如下。
3.1 前期教学设计效果评价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5个问题对前期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具体问题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采取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前期教学准备过程持肯定态度,调查满意程度均超过95%,表明我们前期教学设计策略是合理有效的。
3.2 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
从问卷调查回馈的信息看,学生对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普遍认同,95.1%(58人)的同学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掌握。86.8%(53人)的同学认为混合模式教学有助于提高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96.7%(59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尽管通过MOOC课程已经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入仍有待传统教学方式完成。另外,学生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必不可少。
3.3 教学效果评价
从2015级临床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结果来看,采取混合式教学的2个班级的上机考试成绩为84.91±3.83,阶段性测试成绩为93.58±1.37,高于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其他班级的成绩(分别为78.20±7.63,90.95±4.20)。
4 结语
在教育教学领域,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认可,并还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入研究,但将这种模式直接运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却为数不多。本文以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混合教学模式为样本,对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上有明显的效果,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本次实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主导教学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混合教学实践,得出以下体会:首先,优质的网络平台,丰富的MOOC课程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础。其次,教师对教学的精心组织和师生之间良好的协作才能使教学顺利开展。最后,教学创新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相应配合,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张丹丹,郑晓薇.基于混合学习的多核技术开放式实验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125-128.
[3]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72-75.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基础】推荐阅读:
武汉大学工商管理课件07-02
武汉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考研科目11-27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09-02
武汉大学稿纸08-18
武汉大学毕业聚会06-15
武汉大学文学考研07-16
武汉大学论文格式09-10
武汉大学开题报告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