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共14篇)
1.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一
《民族区域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学感悟
阳城三中 逯小侯
本节课围绕三个目标展开教学,一是民族政策,二是民族制度,三是民族自治的目标。针对目标展开教学,做到了深化目标拓展目标的要求,课件内容丰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人学习和小组交流相结合,课堂练习方面注重当堂知识的落实,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学生记忆上留的时间较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部分学生不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当堂的消化吸收率。要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养成习惯很重要。好的习惯要逐步养成,坏的习惯要马上改掉。课前进入预习状态,上课抽查每节一课记忆内容。落实“一背二查三签字”环节,把每节课落实到实处。
二、科学管理高效率。好的管理是生产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课堂时间的延伸管理,每天一课内容的落实,结合实际情况,每天晚上记忆,第二天中午落实背诵,每组四人,1号、4号,2号、3号互查。检查结果组长汇报课代表,课代表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并上报老师。做到“晚背午查,午查晚背”,及时回顾温习,晚上背诵的内容第二天中午检查,第二天中午检查昨晚背诵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背诵落实,温故知新。
三、兴趣爱好是渊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典型引路树榜样。每次考试前十名作为班级历史学习标兵,带动班级后十名后进生的学习,形成一对一帮扶,起到抓两头促中间的目的,齐抓共关,扎实提升班级整体成绩。
2.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大多数研究是基于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之上的。如我国学者顾小清认为, 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1]。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 是处于变化、动态和有指向的。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动态变化的要求, 相应地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也是动态的, 这种动态性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完善、提升的过程, 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素质、追求新知的过程[2]。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应体现于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从教学准备、实施到教学效果评价一系列环节中。包括教师能够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思想、现代教育技术, 进行传统教育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与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等[3]。
显然, 信息社会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在我国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 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4]。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我国典型的民族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Y市X区的7 所小学的教师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200份, 现场回收有效问卷164 份, 占82.0%, 还进行了一些深度访谈。其中男性教师24 人, 仅占14.6%。参与问卷调查的小学教师中, 在Y市小学工作的有57 人, 占34.8%, 属于乡镇小学的教师有64 人, 占39.0% , 地处农村的小学教师43 人, 占26.2%。问卷涉及了Y市X区城乡小学教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因、难点以及信息技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并对Y市X区的7 所小学的教师在网上进行协作交流的情况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我们将收集到的数据采用Excel 2010及SPSS 22.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在对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效果显著, 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取得的成效
在被调查的小学教师中, 已取得的成效可概括如下几点。
第一, 因教学需要而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者占77.4%。第二, 有89% 者认为信息技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第三, 通过信息化教学过程可获取教学经验者占35.3%, 根据教学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新的信息化教学过程者31.4%, 可借鉴他人成功做法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者占29.6%。第四,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 ( 解决重难点) 、备课 ( 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讨论、课后知识拓展中的教师分别占25.2%, 20.0%, 19.3%, 19.1%;而用于教学管理 ( 如组卷改卷、成绩统计) 的仅占13.8%。说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显著效果普遍能予认同。
然而, 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教育发展仍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 部分偏远地区的小学不仅规模小而且存在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信息化教育资源缺乏、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仍然相对较弱的现象。
2. 存在的问题
(1) 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不足
图1 显示不同教龄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有较大差异。教龄越短的教师越重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而教龄越长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减弱。即大多数年轻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而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仍然保持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习惯。
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知情况如表1 所示。表1 表明无论什么年龄的教师都对教师信息化能力可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达成了共识。
(2)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够
从图2 中不难发现,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除网络速度太慢外, 对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困难和问题, 不同类型的小学的回答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缺乏相应的设备、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
如图3 所示,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者占36%;以教师为中心, 通过口授、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者有30%, 通过口授、板书进行教学者有13%;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借助网络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者有21%。可见,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趋势, 也是值得广大教师借鉴的教学形式。
调查表明, 在教学中已采用过的信息技术授课方式, 被教师广为使用的、名列前4 位的教学方式依次是:创设学习情境、辅助学生自学、实现探究学习、实现协作学习。而这几种授课方式正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效果好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方式 ( 如图4 所示) 。
(3) 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还有待提高
常言道:“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可以成为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催化剂。表2 给出了对学生一般采用的评价方式的频率的统计结果。不难看出, 测验、作业、学生课堂表现是教师评价学生使用频数较高的方式。同时, 也表明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
a:二分法组值为1时进行制表。
(4) 信息技术与网络交流、网络教研结合不够
我们发现很少进行网络教研者占39.2%, 常规教研活动方式占主导, 网络教研为补充的方式者占24.5%, 与常规教研活动方式交叉使用者占19.1%, 教研活动主要是网络教研者仅占17.2%。
位居前三位的交流方式个案数的百分比分别是:面对面交流占58.5%、网络同步交流 ( 如QQ群) 53.7%和网络异步交流 ( 如博客、论坛) 36.0%。可见,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与借助网络交流的教师比率还有较大的差异。
如表3 所示, 硬件条件不支持成为影响教师在网上进行协作交流的主要因素。
a:二分法组值为1时进行制表。
四、大力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对策
1. 注重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和交往的能力及信息传播与发展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从低水平应用到高水平应用、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的培养和发展过程。其关键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 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现代社会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对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设计、组织、协调者, 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为己任的工作者。
(2) 要具有一定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 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并进行多媒体教学。
(3) 强化信息时代教师信息化能力对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影响力。明确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需要一个从积累信息化知识和经验到准备阶段、模仿阶段再到熟练运用、创新信息化教学技能阶段的过程。
2. 多渠道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互联网+”时代, 借助网络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在线学习许多信息化教学相关的知识;可以利用假期委派农村教师到城市或高校参加师资培训;交互的学习环境和多种在线交流工具也成为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新途径。
从培养小学师资的视角还可以通过组建教育集团的方式将城市优质小学教师资源与农村小学教师组成一个新的教育共同体, 从而使偏远地区小学师资与城市优质教师资源在相互支援、轮岗、带动、补充紧缺师资的前提下达到师资优势互补、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目的。应特别强调的是通过抓好教研活动进行校本培训是提高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校本培训的效果不容忽视。
3. 走出信息化教学的误区
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 ( 如:几何画板、手写笔等) , 还提供了大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富于感染力的多媒体资源, 但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一是重校园网建设, 轻教师网络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训、教学资源库使用和建设、校园网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二是重计算机硬件购置、维护, 轻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带动作用。三是重各种教学资源的收集, 轻个性化的教学课件设计和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到教学中。四是重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 轻课程设计和内容需求, 误为不使用多媒体就不能成为一节好课。五是重借鉴他人课件的播放, 轻考虑生源情况和课件的修改、再设计。总之,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只有在课件制作、使用、教学反思、修改、再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提高。如果能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理念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 将对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质的飞跃。
4. 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效果的评价
在小学教师职称的晋升中加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应用效果的评价和要求, 无疑可极大地调动小学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的热情、大力推进和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5. 借助数字化校园网促进教师交流
利用开放的数字化校园网, 推动小学教师进行更为高效、快捷、方便的教育教学活动, 以及未来各种线上、线下的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都将成为教师之间交流和挖掘个人潜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趋势。而教学研究对教师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小清, 祝智庭, 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1) :12-18.
[2]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5) :103-109.
[3]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9.
3.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居住地、生活习惯等有较大的差别。为了便于少数民族人民的发展,我国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政策,该政策在保证了少数民族发展自由与生活习惯外,对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便利。而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在我国当前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银行主要的业务为资金的流转。在金融方面的体系尚未健全:大部分的大型商业银行,如民生、浦发、华夏银行等,只在省城设立机构或分行,而在市级、县级地区不设分机构,而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则面对一些建设的问题与障碍;保险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严重缺失,对人寿保险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多,人寿保险业务发展十分落后,并日趋边缘化,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的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缺乏完善的金融立法和法律建设滞后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不良,除了金融发展机构不够健全外,金融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也是关键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务做出了共性的规定,并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上述法律对不同政策下以及区域的金融发展并未做特殊性的解释与实践,造成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金融法律缺乏特殊性;在立法观念上,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立法观念相对落后,对违法案件的处理不够规范,使得法律的效应有所下降,上述三点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金融立法与法律的体系建设。
3.金融创新受限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受限,对上述地区的金融需求较低,无法推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创新主要针对高收入阶层,对中低收入阶层的金融创新业务较少,客户的人群较少;金融服务层次差,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高,层次性差,创新业务的规模很小,无法推动金融业务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动机,现处于抢占市场份额的阶段,其科技含量小,创新处于外在形式的建设阶段。
二、对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建议
1.建立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针对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应积极的进行金融机构的招商引资,对我国较大的商业银行进行政策优惠的辅助与诱导,使得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省级地区的银行机构增加,并在市级、县级设立多个银行的分机构,保证银行在该地区的金融发展中的地位。积极的保证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保险更加完善,特别是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需要彻底建立起来,改变当前空白的状态。而在商业保险方面,则要积极的开展商业保险的引进与发展,保证保险等金融服务的发展与繁荣。
2.积极创建良好的金融法律发展环境
金融法律发展环境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少数民族自治区整体进行发展其中,以政府为主导,其他部门以及社会为辅助的发展方式,是金融法律发展的有效发展途径。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金融法律立法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的问题,政府应用立法观念入手,充分的认识到法律在金融发展中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对法律不健全的部分进行完善,而在法律欠缺的部分,则要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需求与不足,进行具有特殊性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践,避免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法律法规,造成法律不合理的问题。
3.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金融业务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金融创新受到行业发展方向与业务能力较差等多种因素的阻碍,发展十分困难。为此,要充分的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极重要地位,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结合,改变以高收入阶层为主要业务对象的发展模式,将中低收入阶层加入金融业务服务客户当中。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公司进行创新,结合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金融实际,使少数民族的金融资金服务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钟林,权哲男,朴基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问题研究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3,10(10):155-158..
[2]康海媛.民族地区金融结构對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02):127-131+136.
[3]张家寿.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1(19):9-11+6.
作者简介:
4.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四
邵春华 宁阳二十四中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安排了“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和“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两个层次。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二、本课涉及的知识
基础知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是我国的民族政策,又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重点知识: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不仅是建国60年来我国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今后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保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确定为难点。原因是:此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享有的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优越性等,这些问题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政策性强,学生理解这些问题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不仅从理论上准确地阐述,而且还要提供大量真实的资料进行印证。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不是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相同的高度自治权等等,准确地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
四、学习本课知识学生应具备的认知前提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发展状况。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开发和建设。
3、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五、教材呈现的素材
第一层次“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涉及到的知识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呈现的素材有:民族团结宝鼎图片及文字资料、“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人代会”图片及相关数据、百路村材料、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开发和建设等,加深学生对新型民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个层次:“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涉及到的知识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青少年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呈现的素材有:西藏自治区在工作时间和节假日的规定上能够作出与国务院不同的规定、,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图片、拉萨庆祝藏历年活动图片等,加深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并借此督促学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六、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三4.2中有关知道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三4.6中有关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内容而构建的。另外,一定程度地落实了心理和道德的有关内容,如,三1.6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二2.6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中的部分内容。
(二)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2、能力:提高维护民族团结和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能力。培养能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能力。
3、知识: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懂得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学习难点: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学习活动: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
2、生畅所欲言,谈感受,师小结导入:宋祖英的一曲《爱我中华》“56个民族,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带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走进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二、预习交流展示
结合以下预习内容,各小组选代表汇报通过预习自己知道了些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一)预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58—60页“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教材P58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向西藏赠送“民族团结宝鼎”象征着什么?你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2、查资料,了解:我国为维护民族团结采取了哪些措施?准备课上交流。
3、搜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图片,准备课上交流。
4、尝试分析我国为什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
预习小结: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族人民结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②全国各族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建国50多年来我们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
(二)预习任务二:阅读教材P61——62页“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内容,思考问题:
1、在工作时间和节假日的规定上,西藏自治区与国务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能够做出这些不同的规定?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用~标出)
2、查查:我国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3、阅读教材P62最后一段正文,思考:青少年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预习小结:①我国是一个____的_______国家,历史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的民族分布特点,适应这一特点,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________。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____,也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活动一:认识新型民族关系
1、出示课件:“民族团结宝鼎”图片及文字资料。
请思考:中央人民政府向西藏赠送“民族团结宝鼎”象征着什么?
生答师评,指出: “民族团结宝鼎”象征着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鼎盛发展。象征着我们伟大祖国各民族团结友爱、繁荣昌盛,成为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见证。
2、出示课件:“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人代会”图片及相关数据,思考:从材料中少数民族参与政治生活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我们能悟出什么道理?
结合以上图片及教材59页百路村材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师点评。并强调指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事例。
3、出示课件:东西部图片,对比两者可以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答师评,指出:针对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各自的优劣势,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什么举措呢?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资料。
课件出示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部地区的发展变化图片,使学生感受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作用。
4、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呢?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充。
师生共同归纳:①有利于保持边疆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②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④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⑤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⑥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师:从以上的共同探讨我们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答:全国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不仅是建国60年来我国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今后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保证。
活动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
学生结合课文材料回答:在工作时间和节假日的规定上,为什么西藏自治区能够作出与国务院不同的规定?
1、出示多媒体课件:民族自治新干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出问题:材料说明我国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个特点,我国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资料。
2、出示多媒体课件
相关联接: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下列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等。
学生分组探究分析并回答:让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如此多的自治权有什么好处?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妥善地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3)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
利,使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人(4)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四、反思拓展:
学生观看央视网视频:《今日聚焦-新疆》 辉煌60年 沧桑巨变话新疆 学生分组讨论:新疆发生巨变的原因。选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充。
师生共同归纳: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④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⑤中央政府实施了大力扶持政策;⑥新疆人民群众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⑦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⑧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
五、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假如你们小组有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在平时的交往中你应该注意什么?我们青少年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能为维护民族的团结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应该拥护国家的民族政策,说出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同学平等相处。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1、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
2、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做到一言一行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
3、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4、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六、积累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今后我会„„
七、学习效果诊断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______ 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A、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B、平等、统一、合作 C、平等、自主、团结 D、平等、自主、繁荣 2.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妥善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 ②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 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相逢风雨中,危难见真情„„”这启示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大杂居,小聚居 D.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4、据统计,建国60多年来,中央对西藏建设的投资和财政补贴累计500多亿元,中央国家机关和15个发达省、市援助西藏的建设项目、物质和资金达70多亿元。60多年来,雪域高原的生产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西藏的变化()
①展示了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④反映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给我们启示有()
①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④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5分)
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战场之一,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所在,也是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进一步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于培育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新的增长极,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对于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两年来,19个支援省市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对口援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怎样的基本政治制度?(1分)
5.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五
第二课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导航】
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课前自主预习】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⑴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⑵民族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⑶我国自治机关职权: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⑴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⑵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请选择】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法院 ④人民检察院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
②③④
解析: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答案:B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课堂合作探究】
一、全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情境导入】邓小平说:“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盟的制度,而是民族
区域自治的制度。我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对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这段话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知识归纳】⑴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⑵内容:①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②实行区域自治的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能把“各少数民族”理解成“各民族”,也不能把“聚居”理解成“居住”。
③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我国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④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和其他自治权。
⑤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⑶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要性: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②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重要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6.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六
美丽的白桦林和滚滚北去的额尔齐斯河环抱的哈巴河县阿克齐镇,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这里居住着一代又一代勤劳纯朴的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各民族人民,民族团结的传统观念在这里一直为各民族人民所传唱。史心语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史心语,汉族,9岁,少先队员,哈巴河县第二小学五年级(3)班学生。
因为父亲是一名边防军人,所以从小生长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里,史心语周围有很多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军人叔叔。有喜欢叫她“百灵鸟”的大队长吐根伯伯、有亲热地戏称她为“姐姐”的海纳尔叔叔、有和妈妈一起工作,常常向她请教电脑和拼音问题而叫她“老师”的玛丽亚大妈,还有叫她“小石头”的邻居木拉提叔叔„„而她最喜欢的是爸爸的搭档——维吾尔族所长吐尔洪伯伯,因为他常常教史心语学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中的高难度动作——“前后左右动脖子”史心语就是跟他学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史心语的心里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根深蒂固。
因为上学比较早,又从一年级直接升入三年级的史心语,在学校年龄比同年级的同学都小,但她自信、乐观,不仅勤奋好学,在学习上从没输给其他同学,而且爱好广泛,班里和学校组织手抄报、绘画、作文比赛等活动,总能见到她的名字。她会弹钢琴,喜欢朗诵,还是校园广播站汉语、英语播音员,但她从不骄傲,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爸爸常年驻守在边防线上,不能常常回家,妈妈是警察,节假日
1很少休息。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史心语没有得到父母过多的特殊呵护,但是受军人家庭的熏陶,史心语从小就显得比别的孩子更懂事,坚强、独立。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校,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她更懂得理解、宽容和忍让,常常被街坊邻居长辈们夸奖,以她为孩子们的榜样。
史心语富有爱心,喜欢帮助同学。每次学校组织给地震、洪水等灾区捐款、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去部队欢送军人等活动,别人捐三元、五元,史心语捐的是五十元、一百元;给乡级牧寄校学生捐书,别的同学捐一本,史心语最少捐5本;遇到学校搞勤工俭学,别的同学拿一个纸箱或提一个装废纸片的纸袋,史心语总是认认真真地收集很多废报纸和废塑料瓶,自己拿不动,总是请妈妈帮忙送到学校。
史心语小小年纪,但特别有正义感。四年级的时候,班里转来了一部分原来在乡村小学就读的回族学生,因为学习跟不上,个别同学觉得他们是乡下人,嘲笑他们。当史心语愤愤不平地跟妈妈说起这事时,妈妈问她:“那你是要为这些同学做些什么,还是只想静静地做一个旁观者呢?”受妈妈的启发,史心语开始主动地帮助这些同学。她还把家里的电话留给这些同学,欢迎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打电话到家里来。而每次有同学打电话来请教作业的时候,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一遍遍地讲解。有一次,她和一个问题的同学打电话了一个小时。一次,一个同学单元测验没有考好,遭到了其他同学的嘲笑,史心语勇敢地站出来,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那位同学。事后她还跟老师说:“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需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在班里,史心语最好的朋友是她的同桌——哈萨克族小姑娘阿亚
库孜,虽然民族不同,两个人却像一对小姐妹,总是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办不完的“家务事”。虽然有时候两个人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但一转眼又好得像一个人。每当阿亚库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史心语总是倾心相助,而当史心语去广播站“工作”的时候,阿亚库孜又总是主动帮她记作业和笔记。五年级开学后,阿亚库孜家搬到新区去了,得知同桌有可能要转学到新区的小学就近上学时,史心语心里别提有多不舍。就在她犹豫要不要缠着妈妈把自己也转到第一小学去就读时,得知阿亚库孜决定不转学了,史心语兴奋得不得了,和同桌约好,将来两人毕业后一定要报考同一所中学,还要做同桌。
不说有损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事迹,但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史心语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实践和维护着民族团结这朵美丽的花。
她先后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四好少年”、“读书小明星”等荣誉,但她并没有为此骄傲,也没有由此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一路欣赏着人生的美景,以一颗平常心,更加自信地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努力向前。
7.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自治主体,自治意识,自治权利,功能模式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以及构建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制度, 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 自治权的主体又是其中之重, 而在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对自治主体的误读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却不为少见。对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性的偏颇看法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由此, 对民族区域主体性的尊重、民族区域自治主体自治意识的增强及其功能模式的建构便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的关键和核心。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施中的问题所在
1. 自治主体失真
民族区域自治主体失真首先体现在制度层面上, 那就是对民族区域自治这一行为范式和法律制度的主体存在不同理解和认识。虽然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但这没有明确也并不等于说民族区域自治主体就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 民族法学理论界也要么是对其含义界定不清, 要么是对其外延把握不准, 要么根本不愿提及甚至不承认“民族区域自治主体”这一称谓。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对自治主体欠缺理性的认识, 众多的民族自治地方更多地仅依赖自治机关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而没有更好地让民族自治地方内各个民族的成员, 即民族自治地方的每个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到本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建设上来, 忽视或遗漏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真正主体。
2. 自治权的失落
一是自治权力的失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代表民族自治地方和该地方内的各族人民、各位成员行使自治权, 是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是各族人民群众整体意志的执行者, 有权利也有义务充分有效地行使自治权。然而, 由于自治意识的缺乏以及对自治主体、自治权利、民族区情、发展模式等的模糊认识, 自治机关并不能很好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导致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失落。我国至今还有较多民族自治地方政治上的贫乏、经济上的贫穷、文化上的贫困便是其结果之一。二是自治权利的失落。民族自治地方的各个民族, 特别是非实行自治的民族, 极少有以本民族的名义参与本自治地方各种社会事务管理的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单个个体成员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自治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自治与管理, 特别是对民族地区发展极为重要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以及发展决策权的行使。自治主体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造成自治权利的严重失落。
3. 自治模式失范
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区域自治模式可以说是一种管理型的自治模式, 或者说是行政自治模式。 (2)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立法、行政 (更不用说司法) 方面, 更多地是仅依靠自身的能量 (包括知识、经验、对民族区情的了解等等) , 强化自身的行政职权和管理作用, 而不是很好地汲取蕴涵在民族自治地方每个个体成员当中的丰富的宝贵资源。这种自治模式没有也不可能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性, 不能发挥真正的自治主体的功能, 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没有意义的。
可以说, 以上三个问题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现当代的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所在, 其根本症结在于对民族区域自治主体性的把握, 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 自治主体自治意识的欠缺和对自治主体功能模式的不当定位。要解决这些问题, 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开辟康庄大道, 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性问题, 增强自治主体的自治意识, 构建行之有效的自治主体功能模式。
二、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自治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自治意识, 是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自我意识, 是自治主体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素质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是自治主体自身及其行为意向在主观意识形态上的能动反映。从内容上看, 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自治意识应当包括自治主体意识 (自主意识) 、自治权利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 (自由意识) , 这三个内容是自治主体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素质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的相应体现。
1.自治主体意识, 或者说是自主意识, 指的是自治主体意识到自己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一行为范式和社会制度的主体,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各种关系中, 居于主导和主动地位, 能以自身蕴涵的主体性及独立自主的人格实现真正自治。具体到我国而言, 自治主体意识一方面包括:自治机关能否认清真正的自治主体, 能否在主观上承认多样性、多层次性的各种自治主体, 并在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将他们纳入到自治主体的范围;另一方面是:民族自治地方内各种各样、多层次性的自治主体, 特别是个体成员主体能否意识到自己是真正的自治主体, 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到民族自治地方事务的管理与建设当中, 实现当家作主。
2.自治权利意识, 是自治主体对自治和自治权利的性质、内容、来源、范围、权限以及自身对权利的行使状况等方面的自觉认知意识。自治主体对自治的认知意识是其正确认识并行使自治权利的前提基础, 对自治性质的认知, 将影响权利主体对自治权利的看法, 影响自治主体的自治态度和自治行为。对于自治, 首先必须强调它的主体性特征, 只有这样, 自治的积极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自治绝非只有纯粹的“自己治理自己”的消极意义。“自治”, 其本身就孕育着主体性, 是主体有意识的积极能动的行为。主体性是“自治”的首要意义和内在本质, 只有蕴涵并体现着主体性特征的“自治”才可能是真正的自治。自治的本质含义是自己为自己做主, 其主要内容:首先是自我设权 (自我设定权利和权力) 。其次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最后, 还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目的意义[1]。自己的合法权利的实现才是最重要的自治的价值目标所在。马克思也曾指出过, 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其自我价值。自治主体包括自治体内的每一位成员、每一个个体, 其最终的目的是对实现当家作主这个价值目标的追求。对自治的含义和内容, 我们可以概括为:第一, 自治的前提, 就是对自治主体的认同和承认。这是实现任何自治的先决条件;第二, 自治的要求, 即自治主体的自我设权。这是对自治的主体性的强调。在认同自治的主体性, 即承认自治主体是自治的根本前提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它, 自治主体只有具备为自己设权的能力, 能自我设定权利, 才谈得上自治;第三, 自治的途径, 也就是自治主体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对本自治体内各种事务进行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四, 自治的目标, 即自治主体所最终追求的充分地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
对自治权利的自觉认知一般包括自治权利的性质、内容、范围、权限及权利的行使状况等方面的自觉认知意识[2], 但除此之外, 自治权利的来源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现行法律和学术界几乎都将自治权利的来源归结于国家法律 (主要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 的授权, 而不是将自治权利看作是一种应然、应有的权利。自治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 是自治主体与生俱来的、应有的权利。虽然权利的规范性要求权利获得国家法律的承认才能得以保障, 但权利自身是不断发展的, 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自治主体自治意识的增强, 更多的“自治权”要求会超出法律的规定范围, 人类对这些权利的天生性追求是自治权利的源头。
3.自我实现意识, 也就是主体自我意识中的自由意识。自由意识是主体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 就是通过对客体的客观自觉认知, 克服主客体之间的对立, 来实现主体的自由, 即最高理想和目的。民族区域自治主体自治意识在自我实现意识方面就是自治主体在充分认识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种族情、区情的前提下, 通过自身主体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 选择正确、恰当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以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当家作主的理想。这是对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
自治意识是民族区域自治主体充分行使自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所必备的一种主体素质, 是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需的重要条件。自治主体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素质和主体价值, 才能树立和增强主体自治意识, 更好地发挥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功能。
三、民族区域自治主体功能模式设想
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自治意识, 表现在制度层面上便是自治主体功能模式。自治主体功能模式是自治主体进行自治行为的一种价值取向, 它通过自治主体为达到真正自治而选择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得以体现。传统的理论通常因为自治机关代表自治主体行使自治权, 而将自治机关看作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 进而强调自治机关在行使自治权时的行政职能和管理作用。从主体功能模式上看, 这是管理型主体功能模式、行政主体功能模式, 也可称为权力模式, 其根源在于对自治主体的不同看法。将自治权界定为国家公权[3], 并将自治机关看作是民族区域自治主体, 过于强调自治机关的管理职能, 容易导致民族区域自治主体性的削弱和主体自治意识的丧失。因此, 笔者更趋于从权利角度分析自治主体, 认为民族区域自治主体功能模式应当构建权利型主体功能模式, 或是权利模式。构建以自治权利为核心的主体功能模式, 更有利于保障自治主体实现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权利型功能模式应当包括:
1. 自我认同模式。
自治主体能否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是否具备自治主体的自我认同感, 是民族区域自治主体功能模式建构的关键所在。没有自治主体的自我认同感, 就不会有自治意识的产生以及参与自治事务的热情, 就不会有对自治权利的追求。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不很完善的环境下, 自治主体对主体地位的自我认同感的培育及自我认同模式的建立, 既要来自一种自上而下的、自治机关的积极作为, 又要来自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治主体的自发行为。在代仪制度下,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民族区域自治主体根本利益的代表机关和权利行使的执行机关, 代表民族自治地方和该地方内的各族人民、各位成员行使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和居住在该地方内的各族人民是自治权的真实享有者和行使者。自治机关必须要认识到他们是真正的自治主体, 承认他们的自治主体资格和地位, 在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建设事业中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自治机关自身的组成以及干部的选拔、任用上, 做到能真正代表自治主体的真实意志, 能充分有效地表达自治主体的自治意识;在争取和行使自治权利、参与本地方民族自治事务方面做足对自治主体的宣传、引导工作, 对自治主体在参与本地方、本民族事务的管理与服务时的意见的征求和采纳, 应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尊重。自治机关要有效地用好的自身的职权, 自上而下地制造一种让自治主体有自我认同感的环境。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自我认同感更大程度上要来自于自治主体本身, 形成于自治主体的内心自省。自治主体的自我认同是一种状态表述, 更是一种素质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主体应当提高自身的主体素质, 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和自主性, 这就要求自治主体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 增强法治意识, 加深族情、区情认识, 明确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选择。自治主体自我认同感增强, 通过对本地方民族事务的积极自发参与, 又可促进自治机关对自治主体的主体资格和地位的认可,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自治主体自我认同模式。
2. 自我设权模式。
自治主体在切实地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授予的各项具体的权利用足、用够、用活的基础上, 还可以并且应当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向国家或中央要权。在权利的范围和权限上要改变单纯的国家授权模式, 应当更多地发挥自治主体的能动性, 在特定的范围内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族情、区情自我求权、设权。自治权利是自治主体与生俱来的应有权利, 既是概括性权利,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权利, 又是发展性的权利, 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发展, 自治主体自治意识增强, 对自治权利的要求会逐渐超出现行法律的规定范围, 根据本地方、本民族具体情况向国家适当要权也会逐渐增多, 变得普遍。除行政权、立法权之外, 司法权也就不只是“部分司法自治权”了[4]。
3. 自我实现模式
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是自治权, 自治主体行使自治权的根本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 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自治主体及其代表机关——自治机关之间良性的自治主体认同模式决定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模式不可能采取行政自治模式, 而应当主要依靠各种各样的自治主体、在其代表机关的带领和引导下, 充分有效地行使自治权, 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 确定发展目标, 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制定和实施发展手段和策略,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圣诵.中国自治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3.
[2]杨玉琪.试论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主体意识[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4, (6) .
[3]张文山.论自治权的法理基础[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7) .
8.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档案法规;档案规范性文件;立法特点
1 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立法工作具有不平衡性
根据行政区划,我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密集分布的地区。据调查,截至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档案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共有32部,其中有12部为自治区、州的地方人民政府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实施的档案法规,另外的20部均为各地档案局制定的与当地的档案法规相配套的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
1.1 五个自治区和四个自治州均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档案法规。五个自治区的档案法规都是由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和颁布的。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法规名称以“档案管理条例”命名,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法规名称以“档案条例”命名,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则是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的形式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新疆自治区根据地方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和民族特色又颁布并实施了一部《重大活动档案管理规定》,以保证当地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对档案事业和工作的重视。
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30个自治州中,仅有4个自治州由其州政府及或州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实施了5部档案法规,其余自治州均使用其所属省、行政区的地方档案法规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虽然自治州的法规数量不多,但每部档案法规都凸显了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如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其《档案管理条例》中,提到建立名特档案:“州、县(自治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应当按有关规定收集、征集下列档案资料,建立名特档案:海北籍(黔西南)和在海北(黔西南)工作或者生活过的知名人士、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档案资料;重要的名胜古迹、民族民间文化、历史事件和特殊地质地貌等不同载体档案资料;有保存价值的史志、古籍、家(族)谱、契约等文献材料;其他的珍贵、特色档案资料。”名特档案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少数民族档案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民族特色。
1.2 多数自治州、县存在档案立法空白。在我国共120个自治县中,由地方档案局制定颁布的有关档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共8部。其他112个自治县均实施其所属行政区的地方档案法规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由于所使用的档案法规原则性太强,规定只对档案工作的大方面作出原则性的规范,造成档案工作中的标准不统一,从而给档案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从法规的内容看,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档案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档案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仅仅针对档案的接收与征集、利用与保管、鉴定与开放等常规性的档案工作作出了规定。在档案工作信息化的今天,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重视提出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数字化等相关工作的要求,并将其纳入立法的内容,力求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2 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法规形式具有多样性
法律形式,又称“法律渊源”,指的是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行为规则之所以产生并上升为法律规范,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性, 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法律渊源作为一个法学术语,主要在以下四种语义上使用:历史渊源,即指引起特定法律规范产生的过去的行为、事件和法律。理论渊源,即指特定法律规范(包括法律原则)的理论源泉。本质渊源,即从本质上说法律来源于什么。形式渊源,即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源[1]。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档案法规形式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其理论渊源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法规名称多样化,地方性法规名称主要包括条例、规定、办法等。各自治区档案法规的理论源泉主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各自治州的档案法规的理论来源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外,还包括自治州所在的省所颁布的地方性档案法规,各自治县所制定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理论源泉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各自治县所在的省、州、市所颁布的地方性档案法规或规章。
3 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法律主体和立法机关具有自治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档案法规的自治性主要从法规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立法机关的性质来切入,法律主体的自治性以及立法机关的自治性是少数民族地区档案法规自治性的具体体现。
3.1 法律的主体具有自治性。法律主体是指活跃在法律之中享有权利负有义务和承担责任的人,此处所说的“人”主要是指自然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将法人等“人合组织”类推为法律主体[2]。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档案法规中法律主体则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各级档案馆承担着对地方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管理以及利用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础部门,档案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档案事业的进程。然而档案馆实际工作的好坏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敬业程度密切相关,档案部门,尤其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熟练掌握档案法规的精神内涵,以便在执法的过程中做到适用法律法规合理、科学和适度。
与同级别的其他行政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主体更加具有自治性。例如,针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奖惩措施不尽相同,在5个自治区中,除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2007年)没有涉及罚款措施外,其他几部单行条例均涉及不同的罚款数额,其中对单位及社会团体处以1000元到100000元数额不等的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到3000元数额不等的罚款。
3.2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立法机关的自治性与多层性。根据《宪法》第4条第三款规定:“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民主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种自治权主要表现为立法的自主权,民族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3]。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各自治地区,这些地区则根据当地实际立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国家法律制定相关的档案法规,立法机关均为各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地方政府或人大及其常委会。各自治地区的立法机关依法享有因地制宜的对所辖地区的档案工作进行立法的权利,以保证本地区的档案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目前还没有进行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多数的自治州和自治县,仍采用的是其所在的省或自治区的相关档案条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档案部门虽在宏观上采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或地方性档案条例,但在实际的档案工作中制定了一些实施细则等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来指导档案部门的具体工作,这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立法机关发挥自治性的具体体现。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立法机关多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地方政府或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行政区相比,民族自治区地方立法机关具有多层性的特点,即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权力机关都享有立法权。而一般地区的省、直辖市的国家权力机关以及省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才有立法权。立法机关的多层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及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立法工作,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制定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文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了特殊文字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保管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应该注意的事项,使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王果纯.法律渊源的概念与类型划分[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21(1):12~17.
[2]胡玉鸿.法律主体概念及其特性[J].法学研究,2008(3):3~18.
[3]杨立人.论地方档案立法中的地方特色[J].四川档案,2001(4):10~12.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九
汪睿
行政管理
L01214037 联系方式:***(手机)
新疆近年来所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例如:新疆巴楚暴力案、4.30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案、5.22乌鲁木齐爆炸案等。其中2009年的“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是此类事件中持续时间比较长,最恶劣,最典型,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首先,我们来对这起事件做个简单的介绍。
“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是指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爆发,是连续数日的一系列暴力骚乱事件。但是它的事件起因不是那么简单。在此之前,广东省韶关市一家玩具车招收600名左右的新疆员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厂内汉族员工和维吾尔族员工发生斗殴事件,有两名维吾尔族人在斗殴事件中丧命。此外,对于该事件的后续没有处理好,玩具厂直接辞退所有新疆员工。这些引发了维吾尔族人在乌鲁木齐举行街头示威,警方上前与对方对峙,进而使示威升级为骚乱。对于这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不同势力却有着不同的声明。中国的新疆地区政府很快将它定性为“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并认为幕后主使是热比娅·卡德尔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相对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和其议长热比娅否认策划骚乱,指示威者是不满中国对维族人的政策。“因此,乌鲁木齐人民走上街和平抗议,为死者讨回公道。”由此可见,中国的新疆暴力事件,没有那么简单。它不仅仅牵涉到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牵涉到政治、国际等。
“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这方面不需要赘述。直接看数据:截至7月16日,乌鲁木齐“7·5”事件死亡人数为197人,直接经济财产损失达6895万元。除了对街道的公共设施的破坏,由于**的人绝大部分为维吾尔族人,仇视汉族人的思维导致他们对汉族人的私人财产进行破坏,例如轿车、店铺等。其次,从社会层面上,此类事件的出现不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界安全。中国本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只有各个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做到各民族共同发展。然而乌鲁木齐“7·5”事件破坏了汉族和维族的深厚民族感情,不利于新疆地区民族团结。从近年来,新疆多发暴力事件的地区包括喀什、叶城、皮山等地,这些地方多位于新疆与其他国家的交界地带。暴力事件频发,不利于我国的边界安全。再其次,暴力事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破坏国家统一。新疆暴力事件的背后是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等一些新疆分裂分子,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企图煽动维族人民,妄想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这危害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国家统一。
在这里,我们就好疑问:为什么新疆作为我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为什么会频发这类事件呢?
第一,是信仰的不同。新疆的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新疆各少数民族伊斯兰教信仰的政治色彩浓厚。即使现在的新疆伊斯兰教界不再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政治地位,都是他们的影响还是巨大的。于是那些伊斯兰教宗教极端主义者利用这点,任意歪曲篡改事实,煽动宗教狂热,煽动不同信仰之间,汉族和维吾尔族之间的民族仇恨,制造暴力冲突。导致大量无辜群众丧生。其目的是要恢复神权统治,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第二,是人种和文化的不同。新疆的维吾尔等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其长相、文化均与内地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反而与近东的突厥国家。这些都推动了民族分裂主义出现。他们以“民族自决”为借口,妄想分裂中国。所谓的民族自决是指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倡言全世界各大小民族,都可以自己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但是这里那些民族分裂主义歪曲理解“民族自决”的含义,给民族分裂寻找借口。此外,也有少数汉族人信仰“大汉族主义”。他们主张汉族历史、文化、血缘、正统性优越于其他族裔或民族。在政治上认为一切事务以汉族利益为优先、认为汉族重要性高于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
第三,是恐怖势力猖獗。他们蛊惑人心,怂恿民众。在新疆境内,有组织、有纲领、有计划的恐怖主义组织就有40多个,他们以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为目标。其中“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其宗旨是通过恐怖手段分裂中国,在新疆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他们编造了一套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叫嚣“要反对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灭“异教徒”,中国是“东突厥斯坦民族3000年的敌国”。他们通过使用暴力或其他毁灭性手段,制造恐怖,以达到各种政治目的。更可怕的是,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势力以及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三股势力”虽然各自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是根本相同的。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洗脑和暴力事件等手段,来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第四,是国际势力的暗中操纵。西方反华势力在反恐问题上仍然实施双重标准,借机向中国施压。西方媒体将新疆恐怖事件引向民族问题,用心险恶。例如:美联社称,维吾尔族人一直对汉族统治和汉族移民大量涌入新疆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有时演变为暴力事件。除此之外,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每年接受美国国会支持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资助。以此,中国要注意西方的和平演变,前苏联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第五,是新疆的社会问题堆积。新疆地区社会问题严重,地处中国西北边界地区,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比经济落后,文化水平较低,与东部地区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差别大。贫困人口较多,人均收入也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些都导致了中国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和谐发展。
第六,是执法不公引发暴力抗法。在执法过程中,个别执法人员执法随意性大,宽泛行使自由裁量权,同一性质的案件受人情关系、行政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处理结果不同,造成执法不公,加大了执法对象的抵触情绪。这点很是明显,例如“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的起因事件就是韶关市当地执法部门没有处理好,导致被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歪曲事实,最终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七,是法制意识薄弱。参加乌鲁木齐七·五骚乱的人大部分是学历较低的,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学生。他们的法制意识不高,不会理性思考,容易被不法分子蛊惑,参加暴力活动。此外,在“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的后续事件中,约300名维吾尔族妇女上街示威,并与警察发生扭打。很多妇女大声喊叫,要求中国当局释放她们的丈夫或孩子。
那么我们如何防范甚至于解决新疆的暴力问题呢?很多人说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问题,但是作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身是好的,只是制度在具体实际实施中存在着不足。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怎么才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解决民族自治区的暴力事件问题呢?具体来看,分为以下几点:
从经济上,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满足少数民族的物质需求,拉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新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例如:凡是依照国家规定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新疆地区可以利用这些特权,努力发展经济,抓住中国的资助机遇,进行“西部大开发”。
从政治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学习培训。文明执法,礼貌待人,公正执法,一切为民。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抓起,保持队伍良好的仪容举止、行为规范。努力塑造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社会广泛认可的良好队伍形象。减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对政府部门的偏见和不满。
从文化上,提高新疆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传播先进文化、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激发凝聚力。使新疆地区的民众可以理性思考,不容易被不法分子洗脑、蛊惑。例如在城市社区可以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思想;在农村地区为村民提供有益的书籍或者“文艺演出下乡”。
从法制和社会上,可以进行法制宣传,提高民众的法制意识,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同时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完善民族法;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减小贫富差距,优化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最终建设和谐友好的社会。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篇十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五个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那么这些地方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核心问题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问题二: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重点)?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1)含义(重点)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是更好的保障少数民族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吗?
前提:国家的统一。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是地方行政区域,与中央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非平行的关系
是不是所有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实行自治呢?为什么?
范围:是各少数民族,不是各民族;只适用于少数民族,不包括汉族。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聚集是指集中居住,不是少数民族居住地,③核心:是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一定自治,不是高度自治也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独立,也不是主权,主权要服从国家主权。
(2)内容 :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72个民族乡(镇),这些民族乡(镇)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吗? 自治地方不是只有少数民族,而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没有民族乡,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它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政治管理形式,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比一般的乡镇有更多的自主权。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是自治机关吗?
(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具有双重性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与其他行政区域的司法机关一样,非自治机关)(4)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含义:自治机关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行使自治权的法律依据,立法自治权自治地方人大有自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事例: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信访条例》《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等
第一,变通执行权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若不适合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事例: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西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以维持。
第二,经济自治权
自主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管理地方财政
事例:在税收方面,全国只有西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在金融方面,西藏一直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
第三,文化管理自治权
自主管理本地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
事例: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第五,其他自治权
事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招收人员时,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
联系学过的“一国两制”内容,比较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异同(设立目的,自治程度,社会制度几个方面比较)
(1)目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合的制度;特别行政区自治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赋予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制度。
(2)适用区域不同。民族区域自治的适用区域是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自治的适用区域是港、澳等地区。
(3)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的自治程度要高于民族区域自治。
(4)法律依据不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自治的依据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港澳是资本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二、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渡:以上我们探究认识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为什么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思考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客观必然性。----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特别是近100多年来,面对着外敌的入侵,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西藏人民抗英抗日武装——回民支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同时,统一成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为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有利条件?(1)、必然选择:
A历史特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匈奴族早在公元前8世纪时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 B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各民族居住地看,各民族分散在各省区市,混合居住,因此叫“大杂居”,但从各省区市看,少数民族聚居在一乡、一县,又是“小聚居”的形式,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区域内又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区内也有少数民族聚居。
C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认同,各民族间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好不好?
(2)、现实意义(显著的优越性)
首先,我们学过地理都知道除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其它几个都位于我国的边沿,在边疆容易出现什么问题?领土纠纷。在西藏地区我国曾和印度发生纠纷。我们设立了自治区能够团结起生活在该区域的各族人民?所以说有利于抵抗外敌,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参加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数量一直在增多,要确保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至少一位人大代表,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代表谁的利益?
生:少数民族。:所以这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师:在西藏自治区,除汉族、藏族外,还居住着其他少数的民族。分布在西藏不同的地区,其中有门巴族、珞巴族、蒙古族、回族、怒族、纳西族、独龙族、僜人、夏尔巴人等。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和睦相处,建立了水乳交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深厚情谊。这些话我们有没有很熟悉?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过去:西藏农奴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工具简陋,主要农业区仍用木犁、木锄,间或有铁铧木犁。收获量仅为种子的4~5倍。畜牧业牛羊的成活率分别约为50%和30%。歌词中唱到: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现在:
1、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
五十年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巨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
2、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迄今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珠峰摩托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
3、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
电力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
4、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
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5、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
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投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农牧民靠天吃饭、养畜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 西藏和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的社会主义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有利于?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教师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如何对待这一制度呢?
11.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9-02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中小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开展这一专项教育应着力研究和必须抓住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其一,民族自治地方往往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的团结是本区域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从少年儿童开始就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可以使基石更加牢固;其二,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很好地形成,判断是非能力较弱,亟需正面教育;其三,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团结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有显见的困难,优势为各民族地区由于多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期开展,正确的观点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困难为多民族的杂居,在不同文化的融合与撞击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错误或偏颇的观点,也极有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只有通过充分的教育,才能去伪存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一、以我们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为例,对这一问题作简要分析
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现有人口约43万人,有汉、蒙古、回、满、朝鲜、壮、彝、锡伯等十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以蒙古族为多,共有8.3万人,占总人口的19.5%。喀左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所以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也有着消极和复杂的一面,这些,构成了具有地域性的鲜明特点。
1.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自治县成立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切实感受到这种浓郁的氛围,可以水到渠成地接受和认同正确观点,增强维护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
2.由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认识有偏颇。例如:①单纯强调民族团结就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②强调克服大汉族主义的观点得到重视,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的观点被淡化;③认为各族群众关系和谐,民族团结教育已无必要;④认为强调团结就是淡化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把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混同于民族融合;⑤认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只是做好那些唱唱歌、跳跳舞之类的表面文章。
3.教育资源丰富,但有待于甄别、开发和使用。喀左县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悠久的各民族发展历史和民族团结历史。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借鉴中繁荣,也在碰撞中融合,升华出和谐的元素,形成了极具地域特点的民族团结的文化。比如,从历史沿革看,这里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特别是清朝中期的“蒙禁”半开放、开放,民国初年的“放垦蒙地”,尽管对原住居民造成冲击,但“阵痛”之后,最终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蒙元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繁荣与融合。比如,自治县成立50年来,各民族群众携手奋斗,喀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再比如,喀左有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很多关于蒙汉群众共同生活、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内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必将会使教学更生动,更有针对性。
二、根据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使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评估作了规范。
2.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①开好民族团结教育课,遵从教育部、国家民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以正面教育、正确引导为主,注重理论与当地民族问题实际、地域文化特点结合。②强调其他学科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之间渗透而不取代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在遵循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渗透,一方面做到各有侧重。如汉语文课,通过精美的篇章,重点渗透各民族的文化繁荣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观点;民族语文(蒙语文课),弘扬蒙古族灿烂文化,重点渗透“三个离不开”教育;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弘扬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关系。思想品德课,主要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历史地理课,从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分析民族现象,渗透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祖国历史的观点和祖国是多民族大家庭,团结则盛、分裂即衰的历史观点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我们积极组织学校参加“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活动;组织了“民族团结杯”征文和师生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以这些活动为载体,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顺利开展。各学校也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作为课程教育的补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因地制宜,建起了以民族英烈“莫德”烈士雕塑、学习室为主体的大城子镇蒙古族小学基地,以“蒙古族文化园”为主题的东哨乡蒙古族小学基地,让学生在基地愉快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5.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氛围的感染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县报、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如开设“喀左民族教育网站”),作为对学校教育的补充,积极普及民族知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为民族团结教育做出贡献的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事迹。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关注民族团结教育的网络。
12.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十二
———体系完备。中国政府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研究民族问题, 制定民族政策, 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部门制定的民族政策组成的完备体系。
———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民族政策, 使之适合国情, 适应民族发展规律, 反映各族人民共同意愿。
———与时俱进。注重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民族政策, 既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又不断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重视执行。强调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政策,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 确保民族政策落到实处。
13.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十三
新中民医药医发„2011‟1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卫生局,各地、州、市卫生局,自治区中医医院,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区2009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医民族医医院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民族医药服务,我局研究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实施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
附件请从自治区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局网站下载。联 系 人:黄 亮
殷学静
联系电话:0991-8565280 8565305 传真号码:0991-8565230 电子邮箱:xjzyjyzc@163.com
附件: 2、2010年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3、2010年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4、2010年三级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5、2010年二级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
细则
细则
表
况汇总表
日
、2010年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2010年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情况汇总表、2010年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情况汇总、2010年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情
二〇一一年一月四6789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中医民族医
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8—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总体安排,为更好地开展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为主题的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结合我区2009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引导和促使我区中医民族医医院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优势,为我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
二、活动主题
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
三、活动范围 全区各级各类中医民族医医院,重点为政府举办的县级以上(含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
四、重点工作
(一)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民族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3、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4、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5、认真组织实施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建设相关项目。
(二)人员配备与培训。
1、严格执行《关于中医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
2、制定中医药民族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积极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临床科室建设。
1、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2、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3、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民族医优势病种的中医民族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民族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
4、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
5、严格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6、中医民族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本科中医民族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含中医民族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民族药方剂应用)。
7、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8、开展中医民族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民族医治疗方法。
9、有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并积极使用;门诊处方中,中药民族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应占60%以上,中药民族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应占30%以上。
(四)重点专科建设。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课题应解决该病种中医民族医治疗难点。
2、制定并实施本专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民族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中医民族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民族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3、按照有关规定,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开展中医民族医诊疗方案和中医民族医临床路径应用推广工作。
4、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民族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
(五)中药民族药药事管理。
1、中药房民族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3、按照要求积极使用小包装中药民族药饮片。
4、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5、严格执行《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6、按照《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开展中药民族药制剂管理相关工作。
(六)中医民族医护理。
1、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开展中医民族医护理工作。
2、执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辨证施护。
3、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民族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民族医护理基本操作,能够提供具有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
1、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
2、医院宗旨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3、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4、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医院制定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措施。
2、按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合理设置和建设“治未病”服务提供平台。
3、按照《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4、积极应用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技术应用符合相关规定。
(二)检查国家和自治区两级对2009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参见附件1)
五、组织实施(2010年9月-2011年8月)
(一)动员部署(2010年9月-2011年1月)
1、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方案》。
2、组织全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人员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视频工作会议。
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4、各级各类中医民族医医院须结合本院实际,根据《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宣传动员。全体员工都要知道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主题、目标、重点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做到全员参与。
(二)自查自纠(2011年2月-2011年5月)
1、各级各类中医民族医医院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附件2-附件7)、《自治区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以及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相关要求制定本单位、本地区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
2、各医院要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对照检查评估细则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并组织落实。3、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督导检查工作结束后,我局对被检查医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的汇总(见附件1),请各单位逐条对照本院实际,将有关整改工作纳入本院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工作计划一并组织落实。
(三)指导督查(2011年6月)
1、各地、州、市卫生局要认真总结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经验,指导辖区各医院开展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
2、各地、州、市卫生局要制定本辖区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指导督查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指导督查工作,确保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在实处。
3、各地、州、市卫生局在指导督查的同时,重点帮助医院梳理问题并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包括中、长期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
(四)检查评估(2011年6月一7月)
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将适时组织专家对自治区级和地、州、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检查工作时间安排另文下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将组织检查评估工作,抽查各级各类医院活动开展情况,并通报检查结果。
六、其他事宜
(一)2010年中医民族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自查自纠和指导督查工作必须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组织实施,维吾尔医医院、哈医医院和蒙医医院参照《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执行。
14.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能力目标: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培养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能力,提高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懂得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难点: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五彩缤纷民族花”(见课件)
提出问题:
1.说出你所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2.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衣食住行等)3.你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吗?
二、共学新知
1.两个地区的同学能否找出大家共同繁荣发展的好办法呢?
2.看了以上图片和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三)情同手足话发展——引领学生认识我国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意义 思考:你从吴登云的事迹中感受到了什么?
(四)民族自治新干线——通过相关材料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小组讨论
1.材料说明我国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2.为了适应这种特点,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3.你知道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吗? 4.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
三、我爱我家见行动——使学生提高认识、落实行动
议一议,说一说
1.你所在班级、学校有少数民族同学吗?
2.你了解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吗? 3.你打算如何与他们友好相处?
四、社会实践
为增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请通过适当方式、途径,开展与其他民族同学间的“我爱我家在行动”活动。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几个09-25
室内灯光设计的五大设计要点08-01
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教学心得08-04
幼儿园中班五大领域教学总结07-15
主持人发型设计的五大依据07-08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17
五大建设简介10-26
五大发展理念是06-15
金色摇篮五大领域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