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变革的必要性(10篇)
1.发展观变革的必要性 篇一
伴随着高速增长的势头,“提价”和“结构性调整”促使白酒业的这种增长势头在上半年得以保持,而20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下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白酒行业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新经济环境对白酒业的影响我们早在年7月就开始高度关注。结合当时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远景的判断是:对于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将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不仅让业内对整个20的发展更加忐忑不安,同时也更加证明了远景的判断。
何谓分水岭?我们认为,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后到白酒的膨胀增长时代、至的衰退调整时代,白酒业从开始进入了“高增长时代”,2009年或许是这个阶段的终结、下一个时代的开始!
环境变化导致的两种分化
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即被《糖烟酒周刊》冠为“高增长时代”, 其最大动因是整体经济大环境的持续好转。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仅仅是白酒行业,各种行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在白酒业,从20开始,70%的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开始复苏并高速发展。这种高速发展除了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因素以外,还有企业内部体制的激活,
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改制,但企业领导层进行了调整,比如洋河、宋河、衡水老白干等。调整后的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比如积极借助外脑机构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品牌的升级,注重终端运作和管理等。但是远景认为这种因素促成的增长还是粗放式的,更多的还是依靠于外部持续利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的系统运营、精细化管理、系统营销的推进等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部素贡献相对不足。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海啸下,过去高增长所赖以的宏观环境将不复存在,这会促成白酒企业出现分化。一部分企业将会继续“逆市飞扬”,以洋河、衡水老白干、西风、四特等为代表,这类企业在不利的经济条件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深知“危机=危险+机遇”,面对经济危机反而加大了在媒体的广告投入,同时更加注重内部的精细化管理。早在20,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洋河就及时提出了要学会“增长中的停止”,即在“停止”的过程中下大力气改善内部管理流程、强化组织队伍的建设,同时企业领导层变得更加低调务实。
另外一部分企业将因为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内部体制的僵化、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发展的速度变得缓慢下来。在前几年为什么不少企业能够毫不费力地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价格?更多的还是依赖于整体的宏观环境所带来的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提升。一旦环境恶化,这种局面将不复存在。面对恶化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环境,企业不能有效的进行调整应对,只是在观望等待环境的好转或者一味的抱怨,这样的企业将可能出现发展停滞,甚至是被打回原形。
2.发展观变革的必要性 篇二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产权关系,会计目标
一、关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一直在事业单位性质、职能、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事业单位改革, 但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延续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会计制度变革而来, 它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大体表现为:
第一, 事业单位会计的类型问题。目前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类型是属于“簿记型”而非“管理型”, “簿记型”的会计主要功能在于记录单位的收支活动, 其所处理并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当有限。在强调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市场经济中, “簿记型”的事业单位会计无法满足单位管理当局对信息的需求, 也无法满足其他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需求。因此, “簿记型”会计阻碍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
第二, 会计主体问题。会计主体由记账主体与财务报告主体组成。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记账主体是单位本身。从现代财务报告的定义角度看, 我国事业单位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财务报告主体, 只有财务报表的汇报主体, 且与单位的记账主体是一致的。记账主体的单一化不利于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不同产权性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核算与监督。而缺乏现代财务报告制度与财务报告主体不利于实现“决策有用性”与“受托责任”会计目标, 从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有效管理。
第三, 会计对象、会计科目问题。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是以预算资金活动为核算对象, 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重在对预算资金收支活动的控制, 并不关注成本与效益的核算, 不重视存量资产的反映与控制, 更不重视事业经营风险的控制。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无法提供全面、系统、有效的会计信息满足管理决策与解脱受托责任的需要, 因此它不利于事业活动的发展, 不利于鼓励非公有性质资金进入事业领域。
第四,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方法与技术问题。由于采用“簿记型”的会计,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与技术比较落后, 比如以现金制为主的核算基础、不注重资产保全 (比如不计提折旧, 不购买商业保险并进行会计核算等) 、存货的计价方法简单、不计提减值准备、不采用公允价值等。会计核算方法与技术的落后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合理、不及时、不准确、不公允等, 从而影响决策者的有效管理, 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与运营效益的判断, 最终影响事业单位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五, 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与审计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供给极为稀缺, 即使设置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也存在着制度的不完善、在执行上的不够重视、缺乏可验证性、缺乏明确责任制度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供给的缺失致使事业单位缺少运营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措施, 可能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与财产的损失。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制度包括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地位较为低下,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较为有限。政府审计成为维护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秩序的主要保障, 但由于政府审计资源的有限性, 政府审计在事业单位会计活动中的作用也是相对有限。
二、事业单位的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变革需求
(一) 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简介
据统计, 我国的事业单位多达130多万家, 人员3000多万, 其中, 教育事业单位48万个, 人员1400万, 卫生事业单位10万个, 人员400万, 文化事业单位8万个, 人员150万, 科研单位8000多个, 人员69万 (王澜明, 2010) 。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费全部来自财政资金, 1993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按其经费来源将事业单位分成了自收自支、差额补助、全额拨款三类。这为以后我国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在2003年至2007年间, 我国文化事业单位被做为试点改革对象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文化事业单位试点改革的成功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自2007年至今, 我国着力于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性质、公益性质、经营性质三类进行改革与管理。
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必然对单位会计制度产生各种需求。理论上, 划归为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渐进行企业化运营, 其财务核算与控制可以采用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与制度;划归行政性质的事业单位转为采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划归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对其自身财务活动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营性质类和行政性质类的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不属于这里讨论范围。而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并非如理论分析的简单, 比如学校包括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等。从公共产品理论看, 中小学与特殊教育都属于纯公共产品, 财政拨付资金办中小学与特殊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 基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 政府支持各种非公资金办学。因此, 中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等都出现非公资金的介入。各种性质资金介入事业活动的现象不仅存在教育领域, 还出现在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科研事业等领域。要言之,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 事业单位资产的产权关系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化结构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结构。
(二) 从产权会计理论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产权会计理论认为, 会计是维护产权秩序的重要工具。当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化为混合制 (产权主体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外国经济主体、公司、社会组织、居民等) , 事业单位的管理受到更为复杂的产权法律制度的约束, 为了维护产权法律制度 (即维护产权关系) 相应的更为高级的会计制度 (“管理型”会计) 必须出现。换言之, 如果我国公益类的事业单位要走向繁荣, 那么它必须建立一套先进的制度激励各种经济主体去新办事业, 其中, 包括先进的会计制度。先进的会计制度主要表现为:在会计信息的提供方面它有助于管理决策;它能对各种不同性质资金进行区别核算, 从而有利于吸收各种产权性质的资金进入事业活动领域;它能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从而实现现代会计的“解脱责任”的目标;它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防范管理风险, 等等。然而在我国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之时, 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并未进行相应的变革, 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日益严重化, 问题具体表现为:“簿记型”会计注重对收支的记录, 不能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以供“决策”;记账主体的单一化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各种产权性质、不同用途资金的管理需要;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及制度设计仅限于将预算资金的活动作为反映与控制的对象;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对象过于狭窄, 从而导致会计科目设计显得粗糙而不具体、缺乏内在逻辑性而不科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方法与技术无法有效地实现会计的“决策有用性”与“受托责任”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与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事业单位管理的无效率。
三、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概括性建议
鉴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 事业单位与财政的联系不如计划经济时期紧密, 社会事业活动的资金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投入形式转变为多元化投入的形式, 事业单位管理逐渐追求效率与质量。因此,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变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行政类的与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采用行政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 所以, 这里仅就公益类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提出几条建议:
第一, 转变事业单位会计的类型, 促进事业活动的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型”会计形成于20世纪初, 是在注重对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效率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并完善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新公共管理运动, “管理型”的企业会计理论、方法、制度对政府会计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今天, 我国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变迁, 事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成为事业单位各产权主体关注的核心所在。为了实现管理的效率目标与维护产权秩序, 我国事业单位“簿记型”会计制度必须向“管理型”会计变迁。
第二, 根据需要设置记账主体, 满足各种性质与用途资金的核算与控制需要。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 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且资金用途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根据事业单位需要, 灵活设置记账主体可细化对资金的管理, 可以满足各产权主体对特定资金收支的了解需要。
第三, 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 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与控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包括会计要素概念, 不包括会计对象概念。会计要素概念在会计概念框架下得以严格定义。会计科目是基于会计概念框架, 并围绕着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科目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会计反映与控制的内容, 关系到会计工作最终的直接结果———财务报告。因此, 会计科目是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现行会计科目主要是反映与控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 重新评价并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科目是必要的。
第四, 改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技术与方法,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的管理功能。“管理型”会计的核算技术与方法比“簿记型”会计的要先进,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要改进相应的会计核算技术与方法, 逐步建立“管理型“会计, 比如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采用、成本核算方法的引入、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各类资产的减值损失、引入公允价值概念、存货发出成本的合理化方法的采用等。先进的会计核算技术与方法是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前提, 是会计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的基础。
第五,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条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内控目标、内控的主体、内控的具体机制、内控的责任制度等。内控制度要将事业单位活动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制度不仅要包括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 还要逐步将民间审计引入其中,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活动合法化与规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J].中国行政管理.
[2].金希萍.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目标[J].财会通讯.
[3].张国生, 赵建勇.我国政府会计采用基金会计模式的探讨[J].预算管理会计.
[4].天津市财政局国库处.建立政府会计财务报告体系的探讨[J].预算管理会计.
[5].王庆东, 常丽.新公共管理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思考[J].会计研究.
[6].付铁.浅析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策略[J].财经界.
3.发展观变革的必要性 篇三
关键词:企业变革;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
企业文化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尤其是在企业变革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更是重要。民航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现代民航企业正处于改革阶段,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引导,因此,有必要研究企业文化在企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一、西部机场集团企业文化
西部机场集团是西部空港发展的产物,其宗旨是为企业谋发展,为员工谋利益。注重改革创新,强化安全机制,严格管理标准,业务与国际市场标准接轨,在评价管理人员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其工作能力,更关注他们的想法,也十分重视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管理中,采用集团化管理,提倡宏观控制,提倡独立运行,重视自我发展;在机场建设管理上,提倡节约能源,始终将顾客需要放在首位,确保流程合理,采用各种措施强化企业功能;在安全管理上,认为安全是机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任何与安全有关的工作都不能懈怠,并认识到安全工作是具有规律性的,只有正确认识与把握规律才能实现安全,此外,还加强了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强化了安全性的考虑。同时西部机场集团还将做好服务工作纳入企业文化,认为只有满足旅客等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的企业文化才能受到重视,才能拓展空间,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变革中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一定的企业精神与发展理念,是受到企业所有员工认可的价值观。对于企业文化来说,主要有两个层面,首先是物质层面,它主要包括企业规划与格局设计;其次为精神层面,涵盖了企业发展各个规章制度、服务规划与企业核心精神等。总体来说,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能够影响企业变革的各个部分[1]。企业变革中,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企业成功。西部机场集团是民航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的发展,企业进行了变革,西部机场集团与其他企业一样,在变革中一些员工的思想出现了动摇,但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引导下,西部机场集团在变革中并没有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员工依然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企业变革也取得了成功。
第二,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消费者,只有消费者认可企业产品才会购买,但企业产品总体质量如何也与企业文化有一定关系。如海尔企业原本是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但由于该企业文化良好,注重速度制胜,所有海尔人坚信快速反应,立即行动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积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不断为消费者制作优质产品,逐渐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海尔企业也迅速发展为国际大型企业[2]。在企业变革中,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加企业动力,促进企业发展,保证企业转型成功,这点是值得西部机场集团借鉴的。
第三,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企业变革中存在很多变数,有利变数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反之则会制约企业发展,这就需要在确定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组建一支高素质团队,共同研究企业文化设定,且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西部机场集团是大型企业,拥有大量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文化构建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促进企业发展,应让企业文化融入到员工意识中,让员工将企业文化熟记心间。企业也要经常组织员工学习企业文化,由于西部机场集团属于服务业,所以,应要求员工始终将服务放在首位,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培训中多应用现实案例,提高社会对集团服务的认可度[3]。在实际培训中,可以将空姐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吃饭的视频应用进来,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增强所有员工的服务意识,通过全体员工的力量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引导下,不仅企业变革可以顺利完成,企业发展动力也将明显增强。
第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企业变革需要所有员工的参与,如果企业人心不齐,所有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企业变革必然失败,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则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将所有人汇集在一起,真正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变革也会顺利推进,并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西部机场集团刚刚变革完成,还需要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这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引导,只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发展,并取得变革成功。因此,应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变革中的作用。
三、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进步,企业也要与时俱进做出变革,但由于变革变数较多,容易出现失误,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引导,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变革成功,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度,增强企业变革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许齐霞.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有自身特色——从湖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3,01:254+256.
[2]李岩.浅谈企业管理体系中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5:87-88.
4.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篇四
周行健 2011-06-06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对中国银行业的几点认识。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总共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发生的变革;另一部分是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展望。下面我们就开始第一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01年刚突破10万亿元,2010年已经接近4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在两位数以上。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对应,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也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时期,存贷款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经营转型以及管理能力都发生了变革性的变化。
其中,盈利能力可以说发生巨变。200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仅616亿元,2010年达到8991亿元;2003年商业银行ROA和ROE分别为0.1%和3.0%,2010年达到1.03%和17.5%,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3年至2010年,银行业以年均19.5%的资产增长和18.3%的贷款增长,实现了72.9%的利润增长。2010入围英国《银行家》杂志榜单的中资银行一级资本仅占千家大银行总额的8.9%,但税前利润占比却高达25%。分类别来看,像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业银行,不仅改变了连年亏损的局面,而且成为银行业价值创造的主体,为银行业整体利润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你工行2010年税后利润高达1660亿,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同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盈利能力也迅速提高,税后利润实现了大幅跃升。就招行而言,2002年税后利润仅17.3亿元,2010年已经高达257.7亿元,位居股份制银行第1位。
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发生的第二个变革是资产质量显著改善。在本世纪初,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曾经接近30%,被国际同业和媒体评论为中国银行业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到2004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仍然高达13.21%,远高于国际先进银行水平,但至2010年已经降为1.14%,已经显著低于国际先进银行水平。特别是国有银行,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不良率仍高高在上,达到15.57%,但到2010年,已经降至1.31%。同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不良率也都有明显下降。与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的风控一直做得比较好,但2004年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也有4.94%,接近5%,是高于国际同业的,但到2010年已经降至0.70%,远远低于国际同业。像招行的资产质量改善就非常明显,2002年全年平均不良率高达8.10%,到2010年末,不良率已经降至0.68%。
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发生的第三个变革是业务转型取得很大的进展。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还将发生变化,从经济运行到宏观调控,从资本约束到监管政策,从直接融资到利率市场化,从客户需求到同业竞争。为了应对这种环境的变化,各家银行特别是中小股份制银行纷纷进行业务转型,加快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从零售来看,如表2所示,各家银行的零售业务占比均有所提高,其中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占比提升最快,目前占比也最大,2010年高达35.86%,是唯一一家零售业务占比超过30%的银行。
从中间业务来看,由于不消耗资本,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中间业务发展,占比也迅速提高,目前建行、工行、中行中间业务占比都接近20%,招行中间业务占比也达到15%以上,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在第一位。
各家银行积极推动业务转型还表现在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招行设立了首家离行式中小企业专营中心,民生针对小微企业推出了商贷通,深发展围绕供应链金融深耕细作,工行这种大行都将中小企业纳入战略视野。就像图2所展示的,2006年招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410亿,与境内贷款占比为39%,到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总额达3,884.18 亿元,占比达到49.72%,接近一半。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第四个变革是管理变革,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公司治理方面,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主要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三会一层”的组织架构。风险管控方面,PD、LGD等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据,VaR、组合管理模型等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了内部评级法系统。资本及资产负债管理方面,EVA、RAROC、FTP、久期等资本及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在银行业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投入产出效率也有大幅提升,五年来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平均下降了5个百分点,人均、网均利润分别提升了340%和125%。
特别是招商银行,继2004年率先在业界提出“一次转型”以来,又在2009年率先提出“二次转型”,通过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提升资本效率;通过改进贷款定价政策、加强贷款定价考核、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等提升风险定价水平;通过加强费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整合、流程改造等提升费用效率和人工效能;通过加强客户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动业务联动与交叉销售,深化客户经营,不断提高高价值客户占比及综合贡献度;并确保银行总体风险控制在容忍度内。我认为,二次转型实质上是促进管理水平的再次提升。这是第一部分,接下来我们开始第二部分,探讨一下接下来几年中国银行业可能的发展趋势。
我觉得从资产负债整体来看,接下来3年存贷款增速都会放缓,但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存款方面,2004-2010年存款增速和波动幅度都较大,整体增速保持在16-29%区间内。我觉得2011-2013年存款增速将会放缓,增速可能落在14.5-18.5%区间内。原因一个是接下来两三年内我国可能都会面临着或大或小的通胀压力,M2增速将由接近30%大幅回落至14-17%左右,由此,企业派生存款增速将显著回落;二是现实中的负利率加上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居民会倾向于把财富转换为存款之外的其它形式,使储蓄存款负债难度进一步加大。贷款方面,信贷增速将显著放缓。近两年,我国信贷急速扩张,增速分别高达33%和21%,未来3年贷款增速将会显著回落至14-17%区间内。原因一是未来3年我国信贷政策调控上将进入信贷收缩期;二是随着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将会进入快速发展周期,比例会有所提高,从而挤压间接融资的空间;三是受资本充足率、贷存比限制,银行自身的信贷扩张也将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盈利方面来看,我认为未来3年我国银行业依然是盈利比较稳定的行业之一,但行业增速难以达到2006-2008年的高增长水平(2007年曾高达到60%,过去7年除了09年金融危机外,其它年份都在28%以上),总体增速很可能回落至15-25%区间内。一般来说,影响银行盈利水平变化的有息差水平、规模增长、非息收入、成本收入比和信贷成本等多种因素,在当前利息收入占主导的盈利模式下,规模和息差是业绩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2003-2005年,利率相对稳定(期间只有一次加息),规模增长是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2006-2008年,央行连续8次加息,息差大幅拓宽,是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2009-2010年,规模增长成为主要驱动因素,我觉得接下来两三年,息差将取代规模成为盈利的主要驱动。
从结构来看,我国银行业盈利结构有望继续改善。一方面,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将会继续提高。未来两三年,股票市场存在向上机会,像银行代理基金、理财、托管等中间业务收入可能继续提升。另一方面,零售业务利润占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为:一是多家银行在2004年左右就已经开始进行战略转型,经过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未来几年厚积薄发开始进入收获期。二是银行现在都将个人房贷利率上浮,定价水平提升。
虽然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很多变革,但旧有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偏好”一直存在,经营中仍然注重业务规模和机构数量的增长,追求业务规模的扩大化、机构规模的大型化和市场广度的拓展。各家银行在规模比拼中,使得信贷扩张对资本补充的“倒逼”时有发生,资本硬约束演变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但未来3年,这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高资本消耗模式将难以为继。
原因一是巴III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标准,我国银监会也分别将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提至11.5%和10.5%。虽然我国银行业在2010年刚经历了一轮融资潮,但令人遗憾的现实是,就像图5所展示的,10年底 14家上市银行中已经有7家总体资本充足率只能徘徊在11.0%附近或不能达到此水平。
第二个原因是资本内生能力不能满足新增信贷的资本索求。虽然未来3年信贷增速将显著放缓,但即便如此仍存在一定的资本缺口。我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进行了一个匡算,在不融资的情况下,到2013年大致有6000-7000亿的资本缺口。第三个原因是银行进一步融资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一方面股权融资空间有限。目前我国上市银行估值水平较低,P/B已经是历史最低水平,部分银行接近1.2倍,很多银行股价接近BVPS,在现有点位上再融资,不但对现有股东价值不大,对银行的长期价值增长也不利。一旦盈利增长受限或者盈利速度跟不上融资速度,过度的股本融资会降低EPS,从而给各商业银行长期估值水平带来压力。花旗银行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经因为估值压力不得不动用自有资本在市场上进行股票回购。另一方面债券融资也受限。银监会在09年时已要求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券或可转换债券要扣除,另外巴塞尔协议III对二级资本的认定标准中包含没有赎回激励的条款,而我国各家银行目前发行的长期次级债券基本都带有“赎回激励”条款,不符合巴塞尔协议III的二级资本资格。
从资产质量角度分析,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依然处于可控范围,但潜在的风险点也需关注。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整体偿贷情况仍然存在重大隐患。融资平台贷款在未来2-3年可能迎来集中还本高峰期,对资产质量的影响很可能是慢性病。像地铁、高铁、机场之类的项目,在竣工后的2-3年都难以有正的现金流,很多项目自身的收益率都在贷款利率之下。二是房地产市场步入高风险区域,按揭贷款存在系统性风险。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部分行业和企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
另外,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背景下,流动性风险也应引起重视。一方面,就像图9所展示的,近年来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同时,存款又呈现不断活期化特征,这种存、贷款期限结构的背离将使期限错配风险加大。另一方面未来两三年,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进入加息通道是定局,随着美元加息,热钱可能会回流,也给流动性带来压力。
5.发展观变革的必要性 篇五
对于许许多多的作家来说,20世纪的小说经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震撼,无论是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川端康成,还是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雷蒙#卡佛的小说,其叙述方式、智慧与智性,尤其文体的变化不断地冲击或者开启作家的表现领域,种种/常规0或既定的小说/规范0和模式逐渐遭到遗弃和改变。人们已深刻地意识到,文体是作家发现世界、解读世界、建构意义的框架,其自身具有挖掘不尽的艺术功能。对作家这一创作主体而言,文体既是一种秩序同时又是一个随时可能被打破的移动的边界、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颠覆文体的既成规则与强调文体的纯粹和自觉,构成两种相对的创作路径。可以说,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当代小说文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作家的生活积累、现实感悟和生命情感体验在变化、发展而丰富的文体形式中获得了更为完美的表现,也就是说,作家的写作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把握正努力达到更理想的审美高度。尤其是近些年,小说的文体变化与发展已成为作家寻求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突破口。作家充分地感觉到,如果想在小说创作中有实质性发展或建树,就无法忽视小说文体艺术创造的本质力量。在这里,我们试图疏理当代小说文体的变化与发展,从文体的角度认识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实质上,文体是一个极富弹性的艺术概念,我们对它应保持一种开放性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将文体理解为作家为更加完美地表达生活与情感而寻找和运用自身体验的合适的艺术方式。有责任感、有艺术追求的作家都会努力突破既有的文体形式,创造独特的新文体。这种文体创造的自觉及作家在表现形式上对独特风格、风貌的追求,具体包括文学语言、意象、情调、话语情境、叙事策略、结构特性等审美选择。也可以说,小说文体具有传达人的经验的功能,/小说绝对由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他自己创造的,是他一个人的心灵景象0[1](P12-13),是作家对现实、历史、文化综合选择的结果呈现,是作家根据内心的要求所选择、创造出的独属自己的风格与形式。任何时代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依托,都会有自己的/言说0方式,有与之相对应的文体形式。那么,作家是如何选择或者说创造文体的?文体是否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生活的隐秘?可以肯定的是,文体的单调、缺少变化必定是思想贫乏、缺少深邃内涵的同义语,因为真正令人震撼的思想和丰富情感必然需要恰如其分的文体来承载。而且,思想、情感的内涵与文体的新颖、创新是互动的。一方面,一定的文体创新可能为独特思想提供完善、和谐的栖居地;另一方面,思想、情感、故事本身也往往会撑破文体的限制和禁锢,寻找到两者共同繁荣的表达的生长点和出发地。作家总是试图通过让自身生存体验与叙述方式的/磨合0而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0文本,这样,作家在文本中实现自身对形而下世界的形而上的感悟,从而达到艺术地、精神地、形象地认识和表现世界的审美层次。对文体的重视、追求和张扬并不仅仅是写作中作家对表现形式的/独钟0,也是对作家关于表现内容的理解程度、处理生活能力的全面考验。因此,文体之新就不仅是形式之新,也是思想、理念、艺术感觉之新。文体的形式感不仅在于体现出一种形式张力,还在于能够体现出艺术创造精神及思维的溢涨。实际上,一个作家所用的文体与形式,是作家与他所处的现实、他在/世界0上的位置感、存在感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隐喻或象征。文体固然受到时代文化、文学总体特征、氛围和趋向的影响,而在一个观念不再闭锁的时期,往往会为作家提供一个符合自己美学趣味和追求的契机。这也会自然导致作家进行文体变革的冲动,真正地解放文学的想像力,增强文学的叙事功能。进一步说,文体变化与发展的特质,就在于叙述方式的转变和审美格调的变迁。对一个作家来说,文体就是因人而异的、个性与成熟表达完美结合的个人写作修辞学。
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文体发展的轨迹并评价其得失? 进人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文体革命虽然不再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却更加深人到了小说本质内部,因而也具有了更深刻的实证意义和实用价值。从大的背景上来说,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是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10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10年虽然仅仅不过是时光隧道中短短的一瞬,却绝对是惊心动魄又耐人寻味的。经济持续行进的景观,为疲惫的世纪末注人了强劲的活力,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既推动了都市化现代化的建设,引发了信息交流所需要的爆炸,提高了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强化了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使政治、经济与文化因处于多边作用的结构关系中而产生了多元新变,更于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趣味、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从而推动整个中国文化进人了一个异常复杂、矛盾,难以预测而又充满生机、活力与希望的特殊转型时期。
作为对这种现实变化的回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真实步履始终落在这莽莽苍苍、峻峻切一切的大地上川。蓉观地说,在吸纳了上一个10年甚至上溯整整一个世纪的现代文学的滋养,体味了漫长的中国人的心智历程,阅历了此消彼长的社会历史转型之后,中国小说已经开始以成熟而冷静的姿态面向世界发言了。他们的背景已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土地、民族及浸润肌骨的本土文化传统,而是整个人类经验历史的宽广与博大。它涌动着表达的欲望和倾听的渴念,孕育着陡耸的高峰和深广的海洋仁’」。从文化深层去观察,文学的发展已不再仅仅按政治学社会学规定的路数运作,而是在多维的文化时空间展开;文学的功能已呈现全方位的状态,既是现实的表征,又是精神的消费品;文学的运作既是一种群体的行为,也是个人经验和智性的传达;文学的价值和认知,不再在单向度的泛道德化层面上进行裁决,文化背景和价值选择的不同,构成了多种多样途径、互相冲失乙混沌和合的丰富内涵;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也不再简单地取决于文本和符码,而往往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以“活动”或“传播”的方式,置于历史的、实践的、公共的阐释空间〔’〕。就文体变革而言,20世纪90年代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整个文学领域是最为突出的,它们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叙述话语的多元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共享空间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文坛上从作家到理论批评家大都认识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90年代的中国汉语(文化、文学和语言)语境中,冲突和矛盾依然存在于传统和现代观念之间、本土和外来文化之间、精英和大众之间、先锋和保守之间[‘]。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90年代的小说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官方的、精英的和大众的文学所构成的“共享空间”不仅在理念上给以确认,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做到了身体力行。以“五一个工程”获奖作品为标志的官方文学在高奏主旋律、反映重大题材、传达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乏精心营构的艺术质量上乘之作,如周梅森的《人间正道》、((苍天在上》、《中国制造》,何申、谈歌、关仁山的部分作品等。精英文学在艺术上呕心沥血极尽精致蕴藉的同时,也不乏主旋律文学高昂的精神高度和大众文学的可读性特征,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王安忆的《长恨歌》等。而大众文学的精英化和庙堂化追求则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种共享空间当中,多种文学因素纷然杂陈,以互补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
第二,个人化写作的尝试无限扩展了小说的可能性,使小说的现实形态日趋多元,并不断得以提升就创作实践的维度来看,现代小说理论认为,“一个作家必须具有个人特点,他才能有创造,有新见。在其它类型的写作中,也许需要隐匿作者的个性,但是小说创作过程一开始就硒本现作者的个性,体现作者个人表现其情感的自由,这种自由对小说作家是极其珍贵的。个性的丧失将导致作品的彻底失败”川。正因如此,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的中国才成为可能并迅速蔚为大观。小说家们自身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这种成熟的标志在于:既纠正了艺术的过于前倾而带来的姿态浮躁和虚妄,也放弃了急功
近利所导致的矫饰与猎奇,开始进人一种本真的个
人写作状态—这种状态所调动的是作家本人全部的生命倾注和能动,从而避开了公共话语中非文学性质的词语侵扰,既保持了对传统小说的某种承继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努力,同时也摒弃了叙述方式的浅薄、单一和趋同,开始进人现时的话语情境和个性化的叙述,使小说拥有了一种精致、丰蕴的当代意趣〔’l。这种个人化写作的直接结果,是出现了一大批卓具个性、风格独特,已开始具备某种现代经典意味的小说作品和一批优秀的小说家。贾平凹、张炜、张承志、李佩甫、二月河、刘震云、余华、韩少功的作
品是最典型的例证。而以邱华栋、毕飞宇、徐坤等为代表的一批更年轻的新锐作家的创作,其个人化写作带来的个性化风格同样显著。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女性小说家以纯粹个人经历与体验为指归创作的作品,成了90年代中国小说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个人化写作的日趋成熟与完善,导致了传统小说观念的不断弱化。表现在文体变化上,则是历史表象体系和叙事策略的全面变动。这批作家以个人记忆为基础,质疑经典的历史叙事或者创建新的非历史化的符号体系。在格非的《褐色鸟群》、《青黄》,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朱文的《我爱美元》,唐晋的《夏天的禁忌》、《宋词的覆灭》,李冯的《孔子》等作品中,对经典的历史叙事的质疑与颠覆的意象随处可见。某种意义上,他们对历史的叙述其实就是关于历史的失忆〔4〕。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景观。他们对生活细枝末节的把握和对生活主流的把握一样,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精微和准确,反映在文本外观,则呈现出一种华美、精致、深刻、尖锐、犀利的特征。象征与隐喻成了他们创作的常备手段,而日常生活的神圣化或反讽化则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两极世界。第三,结构和语义的复杂化、多元化,使20世纪90年代小说呈现出一种万花缤纷的审美格局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因素,一种组织和连接关系因素,“结构”对于90年代小说的文体革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抛开结构因素不谈,将无从对90年代小说发言。
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90年代占主流地位的大 批小说作品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为它们创造出 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尤其是作品的组织与结构方式。新颖、繁富的叙事技巧,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编码方 式,对传统小说单一的线性时间和因果律、必然律的 消解和颠覆,是90年代小说结构形式的根本特征。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语境下,少断裂与空缺”“重复 与循环”成了90年代不少小说所经常选用的结构 套路。
结构方式的纷纭变幻直接带来了小说语义的多 元化与复杂化。一部分小说作品不论题材重大或细 碎,篇幅是长是短,不同的读者总能够从中读出不同 的生活意蕴或艺术哲学指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 坛》、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阎连科的《日光流 年》、李佩甫的《羊的门》等作品,你都很难用一个主 题、一个观念对之进行总结与概括,小说表现的可能 性被它们无限地延展了。
总之,新时期小说的文体革命在20年的发展历
6.发展观变革的必要性 篇六
一、单选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00分
1、电阻串并联这样的实验比验证性试验更好的实验方法是(B)。
A、验证试验
B、探究实验
C、探索实验
2、信息化资源,信息化教材。指的是(A)。
A、资源
B、书本
C、课件
D、教材
3、传统教学环境获得知识信息的特定地点是(A)。
A、特定地点
B、特定规则
C、特定教材
4、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惯称“整合”,作为一种(),有文化变革层面的意义。B
A、主观存在 B、客观存在 C、存在
5、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B)。
A、互动性社会形成 B、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C、参考性社会成型
6、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惯称“整合”。C
A、整理
B、管理
C、整合 D、教育
7、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出的(A)。
A、邓小平
B、毛泽东
C、周恩来
D、胡锦涛
一、单选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00分
1、传统教学环境获得知识信息的特定地点是(A)。
A、特定地点
B、特定规则
C、特定教材
2、中国教育电化教育第二次起步是在哪一年(B)。
A、1977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0年
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C)惯称“整合”。
A、整理
B、管理
C、整合 D、教育
4、传统教学环境获得知识信息的特定地点是(B)。
A、特定人物
B、特定时间
C、特定认知
5、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谁说的(A)。
A、胡锦涛
B、江泽民
C、周恩来
D、邓小平
6、学生最大的不平等是获取知识信息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哪两个地区。A
A、发达地区
B、边远地区
C、农村地区
D、城市地区
7、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B)。
A、互动性社会形成 B、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C、参考性社会成型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1、70年代末的两个标志分别是(AB)。
A、电化教育的第二次起步
B、现代视听媒体进入教育领域
C、幻灯片
D、录音机
2、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ABCD
A、背景
B、兴趣
C、发展
D、探索能力
3、学习环境发生的变化也包含(A)与(D)的关系。
A、超量供给
B、等量供给
C、少量供给
D、定量供给
4、在技术哲学领域里,存在(A)和(B)中立说两种说法。
A、价值复合说
B、价值中立说
C、价值言论说
D、复合言论说
5、学会是(),会学是()的问题。AC
A、量的问题
B、方法的问题
C、量与方法
D、量与信息
6、物理概念至少有2个因素分别是()。AB
A、横波的描述
B、质点的抽象
C、质点的描述
D、横波的演化
一、单选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学生最大的不平等是获取知识信息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哪两个地区。正确答案:A.发达地区
1、杨教授开发的卡拉OK软件要有(字幕)。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2、传统教学环境获得知识信息的特定地点是(特定时间)。
3、传统教学环境获得知识信息的特定地点是(特定地点)。
3.基本上的三大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指的是(《电化教育研究》)。3.《电化教育》杂志期刊在电化教育领域里面,全国528种教育类期刊《电化教育研究》排名第几(第4)。
4、技术和网络同是一把(双刃剑)。
5、信息化资源,信息化教材。指的是(资源)。5.杨教授开发的卡拉OK软件要有(古音乐)。
6.中国现在从工业化社会,转到信息话社会这句还是谁说的(江泽民)。
6、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惯称“整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文化变革层面的意义。6.中国教育电化教育第二次起步是在哪一年(1978年)。
6、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7.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谁说的(胡锦涛)。
7、杨教授开发的卡拉OK软件要有(古音乐)。
7、信息技术教育第一想到的是(图片)。
1、信息技术教育第一想到的是()。
B、图片
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惯称“整合”,作为一种(),有文化变革层面的意义。正确答案:B.客观存在
3、传统教学环境获得知识信息的特定地点是()。
A、特定知识
4、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惯称“整合”。
C、整合
5.杨教授开发的卡拉OK软件要有()。正确答案:A.古音乐
6.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正确答案:B.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7.中国现在从工业化社会,转到信息话社会这句还是谁说的()。正确答案:D.江泽民
1.70年代末的两个标志分别是()。
正确答案:A.电化教育的第二次起步 B.现代视听媒体进入教育领域
2.物理概念至少有2个因素分别是()。正确答案:A.横波的描述 B.质点的抽象
3、数学的交流手段是()的话语体系的一种()的交流。
B、特定
C、技术
4.超市出现的最大优势()。
正确答案:A.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人 B.促进商品繁荣
5.发展远程教育和(),建设全民学习,身学习的()。正确答案:B.职业教育 D.学习型社会
6、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影响()。
A、企业
B、学校
C、个人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教育技术使教育发生的变化(ABCD)。
A、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变化
B、教材的概念和教材的形式发生变化
C、教学环境发生变化
D、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2、学会是(),会学是()的问题。A C
A、量的问题
B、方法的问题
C、量与方法
D、量与信息 3、70年代末的两个标志分别是()。AB
A、电化教育的第二次起步
B、现代视听媒体进入教育领域
C、幻灯片
D、录音机
4、数学的交流手段是()的话语体系的一种()的交流。
BC
A、方式
B、特定
C、技术
D、思想
5、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ABCD
A、背景
B、兴趣
C、发展
D、探索能力
6、现在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接触知识的最初,结实、给予的知识是正确的,而不是()或者()的知识。BC
A、正确
B、错误
C、概念
D、概念性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简短文本说的是(目录、表格、图形、图表)。
1.教育技术使教育发生的变化(A.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变化 B.教材的概念和教材的形式发生变化 C.教学环境发生变化 D.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提高(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2.数学的交流手段是(特定)的话语体系的一种(技术)的交流。1.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影响(企业.学校.个人)。
1、学习环境发生的变化也包含(超量供给)与(定量供给)的关系。
2、超市出现的最大优势(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人、促进商品繁荣)。3.物理概念至少有2个因素分别是(横波的描述.质点的抽象)。
3、卡拉OK最大的(优势)就是(参与)。
4.杨教授开发的卡拉OK软件是(背景画面)与(诗词大意)相接近。4.发展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全民学习,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4、现在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接触知识的最初,结实、给予的知识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或者(概念)的知识。
5、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背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探索能力)。
5.学习环境发生的变化也包含(超量供给)与(定量供给)的关系。
5、在技术哲学领域里,存在(价值复合说)和(价值中立说)中立说两种说法。
6、教育部为什么委托西北师范大学组织全国培训班。因为有两位老先生,这两位分别是(南国农、萧树滋)。
6.教育部委托西北师范大学组织全国培训班的同时建立了两个组织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
三、判断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杨教授开发的卡拉OK软件不朗诵。对
2、传统教学环境最大弊端是信息封闭。对
3、教材和资源的最大区别是在质量上。对4、90年代至今的标志:超越单向传播的新媒体,学习形式的新变化,教育形式的社会化.。
对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目标。对
6、质量表现在传统的文字教材上。对
7、用信息技术只给物理课程带来了教学方法。错
三、判断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封闭环境与开放环境的关系是教学环境的变化。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可持续经构造展。错3、90年代至今的标志:超越单向传播的新媒体,学习形式的新变化,教育形式的社会化。对
4、传统教学环境最大弊端是信息封闭。对5、1980年,《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期刊成立。对
6、黑板的功能是表现出画面的一个媒体。对
7、在技术哲学话语中,在面向社会问题的技术哲学考察中,技术是一个固化的定义。错
三、判断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小麦没有生长周期。(错)
1、一般认为,主体客体化即“客观化”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而客体主体化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错)
1、90年代至今的标志:超越单向传播的新媒体,学习形式的新变化,教育形式的社会化。(对)
2.教材的概念和教材的形式发生变化不是一种文字概念,不是一种书本形式,不是教材的概念,而是资源的概念,不是定量的概念,而是超市的概念。(对)2.质量表现在传统的文字教材上。(对)
2、在技术哲学话语中,在面向社会问题的技术哲学考察中,技术是一个固化的定义。(错)
3、封闭环境与开放环境的关系是教学环境的变化。(对)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可持续经构造展。(错)
4、用信息技术只给物理课程带来了教学方法。(错)
4.传统教学环境最大弊端是信息封闭。
(对)4、1980年,《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期刊成立。(对)
5、电阻串并联这样的实验过去都是做验证性试验。(对)
5、教育电影和教育电视的特性:连续的形式,活动与画面。(对)
5.在技术哲学话语中,在面向社会问题的技术哲学考察中,技术是一个固化的定义。(错)
5.南国农,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著有《电化教育学》。(对)
6、人类文化的建设不受信息技术影响。(错)
7、特定的定量供应,表现最典型的是高中。(错)7.黑板的功能是表现出画面的一个媒体。(对)
7.一般认为,主体客体化即“客观化”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而客体主体化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错)
7.教材和资源的最大区别是在质量上。(对)1、1980年,《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期刊成立。
对
2.一般认为,主体客体化即“客观化”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而客体主体化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
错
3.黑板的功能是表现出画面的一个媒体。
对
4、在技术哲学话语中,在面向社会问题的技术哲学考察中,技术是一个固化的定义。错
5、教材的概念和教材的形式发生变化不是一种文字概念,不是一种书本形式,不是教材的概念,而是资源的概念,不是定量的概念,而是超市的概念。
对
6.封闭环境与开放环境的关系是教学环境的变化。
7.变革——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七
美国管理专家麦可·哈默和詹姆斯·钱匹在其名著——《改造企业》一书中明确指出, 自20世纪末以来, 企业面临的环境已完全改变。二十世纪80年代后, 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行为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及怎样提供, 必须以满足顾客要求和期望为前提, 否则就没有人愿意选择或消费。企业在产品质量、功能、价格等方面的竞争手段一直在变, 层出不穷。除此之外, 随着各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及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 原本风云变幻的市场将会更加扑朔迷离, 未来所有的变化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把握, 不确定性因素会越来越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 一个企业只有以变革去适应变化, 否则将跟不上世界变化的步伐, 甚至会被淘汰出局。
1997年, 在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中, 三星电子也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背负170亿美元的债务。危机关头, 三星电子选择了积极变革。首先, 它建立了结构调整部, 专门负责大规模的结构调整, 借此完成从家电型企业向电子型企业的转变。同时, 在全球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技术研发、品牌形象、监督机制、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 并取得了显著成果。集团首席执行官兼会长李健熙曾说:“要具备世界一流的竞争力, 就必须勇于改变, 除妻子和儿子以外, 其它什么都要变。”变革, 使得三星电子彻底扭亏增盈。1999年到2001年, 赢利高达110亿美元。2002年, 三星电子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内存芯片、纯平显示器、彩电和手机的制造商, 在47个国家设立了89个分支机构, 并宣布要在2010年前成为“数字整合革命的主导者”。
从总体上说, 企业变革可分为人员与文化变革、战略与结构变革、技术变革、产品与服务变革四大类。人员与文化变革, 主要表现在员工价值观、态度、期望、信仰、能力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战略与结构变革, 针对的是公司的行政管理, 包括整个组织的监督和管理, 主要涉及到战略管理、组织机构、报酬系统、劳资关系、合作机制、控制体系以及会计和预算控制等。技术变革的目的是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和效益。产品与服务变革, 指的是开发新产品、改进服务措施, 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这四种变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变革的发生和实施有渐进式的, 也有激进式的。前者代表着保持组织一般的平衡, 追求持续改进, 通常改变的是那些仅会影响组织一部分的东西;后者会打破整个组织的原有框架, 随着组织的转变而创造一个新的平衡。
要想使变革富有成果, 企业必须做出不懈努力。成功的变革不但有赖于非同一般的战略规划力, 而且需要脚踏实地的推动力。变革会触动部分人员的即得利益, 企业必须加强高层与基层的沟通, 以构筑共同愿景来增进理解与信任, 减少内耗。
一些企业规模扩大之后, 发现原有的制度、机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情况, 甚至束缚了企业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 了解行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 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端正变革的动机, 增强变革的决心。
8.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 篇八
摘 要:“2013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以“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为主题,与会代表们就“教师发展制度和机构建设”与“教师及其教学发展研究新进展”两个议题展开交流探讨。通过对当前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进行现状分析与经验总结,代表们认为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应避免趋同化,注重特色发展;教师发展者自身素质有待提升;教师发展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变革;教师个人发展应更受到关注。
关键词:高校教师发展;教学发展;机构建设;国际研讨会
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以“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为主题的2013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本次会议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指导,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协办,共有来自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87个单位的正式代表共181人和中国海洋大学教师代表100余人参会。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目标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对象,与教师一样是教学过程的积极主体。教师发展的目的不仅是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发展来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落脚点。
1. 把握教育的本真和初衷,面向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兼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钱致榕在题为“返璞归真,重返教育初衷”的报告中指出:大学教育首先应该为学生打下深厚宽广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终身自学的能力及习惯。大学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未来20~50年的人才,其怎样教学、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以确保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尤为重要。其次,大学教育既要培养人的宏观判断能力,也要重视微观的专业知识传授。按照教育的本源,所有学科知识是不应分割开的,只有培养“完整的人”才永远不会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了解问题要从宏观着眼,解决问题要从微观上着手,培养学生博雅的情怀。
2.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当前大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中国院校研究学会副会长赵炬明教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这一主题指出,要想有效地提升大学教学质量,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这一理念是随着20世纪以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次,教学应采用更为有效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他指出多元智力理论揭示了人们的智力特点各不相同,教学活动要注重学生智力特性的差异,因材施教。再次,大学教学改革应以学习科学为基础,培养真正的学习者。学习科学的模型反映了大学教育的目的,旨在将一个认知学徒通过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培养成为一名有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最后,大学教学变革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两个范式,即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证研究范式。
3. 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目标意识的学习者
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总监何淑冰以“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目标意识的学习者”为题,阐释了“具有目标意识的学习者”就是学生要对学习目标或预期学习成果有明确认识,并以此作为自己学习规划的基础。在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对课程总体设计及学科学习目标缺乏理解,极易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目标”,通过首选毕业生清单,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或学科的性质,指出首选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督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排序,并选择能够达成相关目标的方法,找到目标实现的相关证据,进而进行改善。该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毕业后能做什么,也让学生了解除课本知识以外应该学习的东西。同时还表明,明确的评估准则和标准是激励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学习技术和开放教育资源革新成为教师发展的新机遇
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促使教师变革现有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为教师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遇。
日本教育媒体学会会长、熊本大学教授铃木克明以日本高校教师发展历程与现状为例,重点讲述了学习技术和开放教育资源对日本教师发展的影响。首先,教育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垄断。日本大学教育形式经历了由传统教学到空中大学教育,再到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目前,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的结合体,大学在教学管理中积极引入学习管理系统(LMS)。其次,学习技术与大学教育有机结合。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他在数字通信技术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三明治学习模型”,包括数字档案系统、数字化学习系统以及各种学习任务和活动。同时,他主张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进行传授,来改善学生学习效果。
北京大学教育技术中心汪琼教授以“教师发展新挑战:MOOC改变传统教学”为题,指出与传统教育相区别,大规模和开放性是MOOC的突出优势。大规模的教学模式能够快速逼近观点全景,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多的观点,同时也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而开放性则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MOOC的学习环境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与传统教育相比,MOOC不关注学习者的学历,更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发展;参与到MOOC中的学习者大都以学习为兴趣,而不是过多地追求学历的获得。MOOC带来了新的教育生态,它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精细化教学,打破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调和了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使高质量、低成本、大规模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借鉴MOOC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使用MOOC课程改革校内教学两个方面改进教学活动。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姜永玲等人认为MOOC的快速发展对当前各国高校的教学都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秉承有选择性的“拿来主义”,MOOC可以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而传统教学与MOOC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我国教师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
三、制度和机构建设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校教师发展包含了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其在组织发展和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
1. 教师发展制度的新进展
美国杨百翰大学教师中心教学顾问兼中国海洋大学访问学者、教学支持中心顾问Lynn Sonrenson认为,在教师发展中,组织发展的意义在于创造和保证院校有效实现其使命的组织环境。影响院校有效性的因素有教育目标、教育项目、组织结构、政策与过程和目标的评估。这五个因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结、不可或缺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其他四个部分的实现;教育项目和活动保证了教师不断地、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学的活动;而组织结构不仅支持着教育项目和活动有效开展,同时也保障着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政策与过程则主要涉及雇佣好教师和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两个方面;目标的评估主要是对教师素质、学生学习的质量以及教师改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等方面展开的评估活动。
武汉大学刘亚敏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例,介绍了美国高校教师晋升与绩效评价的制度。该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在于发挥学术评议会在学术评价中的中心作用;推进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晋升制度;开展同行评价;增加政策的弹性;完善教师申诉制度。
浙江师范大学刘尧认为,高校教师评价应该由奖惩性评价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模式转变。这一模式的理念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该模式通过发挥评价对教师发展的导向、调控、激励、促进作用,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李志锋通过对美国学术劳动力市场进行研究,指出美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教师流动的原因在于大学所能提供的环境、条件、资源和机会不能满足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或教师不能符合高校资源重新组合而实现价值递增的要求。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自主定价机制体现了外部市场性与内部学术性的统一,并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师发展机构的案例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以该校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为案例,指出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意义在于:首先,建立一个专业化的机构,有助于通过有组织、有针对性、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和激励,帮助大学教师更快更好地胜任角色,全面引领与服务教师发展。其次,建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可以使高校管理部门更专注地承担起服务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职能。在实践过程中,该中心注重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学术能力建设的基本手段,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全面引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形成了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在注重对外开放交流的同时,积极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高捷教授以“我们的实践与体会”为题,同与会者分享了该中心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首先,中心取得成果的关键在于确立了“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并引导和协助教师将教学的视角从“自己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其次,教学发展工作者不仅是教育类学科的学者,还应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指出“亲和力”和“高质量服务”是教师发展工作的生命线。最后,教学发展中心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大环境,而教学发展工作者应该为改善大环境做出独特的贡献。
厦门大学朱乐平、赵莉运用比较的方法分别总结了美国常春藤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经验,指出国内教师发展中心应明确其核心使命,并注重其特色使命的探索。同时,教师发展机构要整合优势资源,细化培训项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
鲁东大学的孙承毅、中国海洋大学的宋文红等分别以“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和“国际教育发展联盟”为例,指出专业协会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同时也积极维护教师群体的合法权益,规范了教师的学术道德。目前,国内教师发展研究者与实践者应积极探索与国外专业协会合作途径,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
四、教师教学及其能力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教师教学及其能力提升是当前我国教师发展的着力点,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支持中心宋文红以“中国海洋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为题,介绍了该校的教学支持中心的发展。她指出该中心以机构创新和协同模式开展教师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工作,将“营造教师与学校同成长、共发展的氛围,推进大学教学学术及其质量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目标,在传统的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导、院系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新的服务项目制度化和专业化,如教育教学报告会、专题工作坊、学情调研等。其研究提出,要以“多维学术观”为指导,形成一个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理念的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框架系统和模式,包括平台支持模式、培训指导模式、自主发展模式和混合生成模式四类教师发展的路径和操作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及其研究团队以某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教育者教学能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各个教学能力维度发展不均;同时教师教育者存在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其自身应具备的能力不够了解等诸多问题。这是由于教师教育者对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课程发展意识和技术应用意识的匮乏等原因导致的。基于上述问题,我国高校教师教育者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注重教学实践,强化教学能力发展意识。
福建师范大学包正委在董玉琦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发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并在国内某大学的7个学院试点开展了教师教学发展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项目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教师发展应当以教师真实需求为基础,面向实践;同时,组织发展既是教师发展的保障,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
江南大学周萍等人通过对国内某教研型大学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指出教研型大学教师发展工作应在教学观念层面注重创设尊师重教的教学环境,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教学实践层面指导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能力;在教学成长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培养体系,促进不同层次教师发展;在政策制度层面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体系、职称评定制度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五、问题与思考
本次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教师发展研究者和工作者共同分享了当前教师发展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并为今后教师发展活动的开展明确了方向。
一是避免趋同化,注重特色发展。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多是在教育部政策推动下建立的,缺少内生机制,处于探索和跟学阶段;一些教学型大学盲目地以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为模板,没有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依据自身特点定位,在创新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发展中心。
二是教师发展者自身素质有待提升。教师发展者作为教师发展活动的重要指导者,其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向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服务的质量。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教师发展者的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1]。这就使得教师发展者队伍良莠不齐,职业素养整体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教师发展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我国教师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9.发展观变革的必要性 篇九
20092217蒋杰慧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洪流,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人把互联网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但它绝非传统三大媒体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简单翻版,可能会超过传统的大众传媒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更有专家指出互联网的影响可以和蒸汽机的发明相比拟,将使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社会转化为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所引发的不仅仅是一场突飞猛进的信息革命,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
互联网的影响首先是从消费环节开始,进而渗透到生产领域和管理控制的全过程,不论对产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对降低商务成本、提高集约化水平等,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架起了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提高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和行政运转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推动了政府管理模式从管治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有人研究发现,网络的使用时间与人们对公共活动和公民志愿活动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据统计,仅电子政务一项,1992年至1996年美国员工就减少了24万,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简化了3.1万页行政法规。但是在网络时代,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更是一种新的资源,一种科学技术的力量,一个强大的生产力,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影响力,网络正在成为政治的“中枢神经”。网络民主更具直接性、平等性和快速性,网络政治最容易受到全世界的影响,网络空间对抗与争夺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网络影视、网络动画、网络文学等日益受到欢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这一新兴文化形态相对成熟的代表。作为一个开放的全球文化平台,互联网一方面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越来越令人担忧的强势文化入侵。网上消极颓废信息也在大量增加。在网络这个隐蔽性强的世界里,骂语、恶语、丑语、淫语也纷纷登台亮相,成了网络世界的一道奇观,以致这些不文明现象日益成为一种网络文化。
互联网无疑对于拓展交往领域、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效率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交往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有人惊呼“没有了网络,我们该怎么办?”互联网已经从一个神奇的具有魔力的事物变成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同样不可回避的是,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0.发展观变革的必要性 篇十
摘 要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外部关系之间存在在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的,因此企业只有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才能取得长远发展,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变革,可以说企业组织变革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中基于对企业战略和组织变革相关理论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因(包括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存在的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实例论证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性,本文指出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和迫切要求。论文期望能够清晰地绘出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途径及将来的变化态势,深入剖析和发掘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的关系,同是还论证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找到满足企业发展战略需求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发展战略;组织变革;组织结构
引 言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在组织变革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十分注重新型组织结构共性与企业个性的结合,而并不再是简单地复制和模仿。企业战略的执行离不开组织结构体系的支撑,同时在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企业根据需求适宜地调整组织结构能够促使企业的效率不断地提升,一些企业之所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往往要归功于企业不断追求合理化的企业结构。现阶段,我国在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也显得十分的活跃。
一、组织变革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行为影响着企业组织变革,也加深了企业与组织变革的战略关系。通过研究组织变革与企业展开的关系,可以加深对企业组织理论的理。
(一)组织变革相关理论及含义
1.组织变革的理论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组织理论就已经形成,根据不同的发展轨迹,可将组织理论分为以下两类:①古典组织理论,从静态角度,基于横、纵向分工,追求法律化和理性化的层级式组织,以高效组织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包括上世纪初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官僚模型理论等;②现代组织理论,从动态角度,基于古典组织理论考虑人的行为因素,进入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现代管理理论的许多学派,如新组织结构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等等。这些理论相辅相成,都被不同程度地应用于企业组织之中,共同促进组织理论的蓬勃发展。
2.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变革实际上就是以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指的是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结合自身的状况变化,对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不断地完善。从组织变革的含义可以看出,变革在组织实现动态平衡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现有的平衡难以满足形势变化要求,就需要对其进行变革,打破已有的平衡和稳定,而建立满足需要的全新的平衡和稳定,将组织中的“变动”和“稳定”相互结合。国外著名学家卡斯特等人曾表示,足够的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和革新性是一个组织的动态平衡应具备的特性,具体如下:
①足够的稳定性,更有利于实现当前和预设的长期目标; ②足够的持续性,保证能够在目标或方法上进行有序的变革; ③足够的适应性,以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④足够的革新性,促使组织在适宜的条件下具备变革的主动性。
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和革新性等特点表明所有的组织都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内部人员,乃至企业与外部组织或环境之间的行为和关系。组织变革的目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怎样才能让组织与环境相适应,以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②从组织自身的角度而言,怎样通过变革来建立有效的系统,为自身创造竞争优势,进而提升组织的价值。
总体而言,从本质上来看,组织变革的含义是“在经过合理化设计且实施以后,通过调整或修正组织结构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还有可能需要对整个组织进行重构”。
(二)企业战略的含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战略便应运而生,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让企业战略具有生存活力。从实质上而言,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状况变化而反应,或者是产生的某种行为,其主要特点体现为长远性、全局性、指导性、稳定性、现实性、阶段性等等。通常,企业战略都要与企业策略、方针、手段等相适应,实施的力量和技巧是成功企业战略必须具备的,否则将难以形成企业的战略优势。
企业战略指的是:企业基于对内外部环境及变化趋势进行的分析,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对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3个重要环节,并且还需要不断地通过战略控制和战略修订来对这3个环节进行循环,以实现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
(三)组织变革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透过本质来看,引发组织变革的根本及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战略的调整和变化,而组织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的关系则是最主要的根源。
1.企业战略对组织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举例说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组织结构也变得越发的复杂,原本简单的直线管理制也由复杂的单位制、混合制等而替代,而在部门机构方面,企业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革。企业的总体战略对企业的组织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战略对现有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是利用式学习的目的,对营销渠道的效率进行提高、对现有服务的范围进行扩大、对现有产品的功能进行扩展、改进现有产品的设计、对现有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扩展等,都是其能力的范围体现;而满足新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则是探索式学习的目的,新的营销渠道开发、新市场的创造、新产品的设计等,都是其能力范围的体现,但是新的知识是它所需要的,或者,背离已有的知识,对知识资源的未来运用效率进行提高。
2.组织变革也制约着企业战略
为总体战略创造实施平台是组织的重要功能之一,组织系统是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而在组织系统与总体战略匹配度很高的情况下就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否则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组织战略和总体战略一定要是相互匹配的,并维持一种良好的平衡关系。两者平衡发展,往往能使企业的组织资源更为有效的支持企业的总体战 略,而当平衡遭到破坏,企业的发展就将面临困难。与此同时,企业总体战略通常都能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寻求更好的发展。
二、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
通常而言,引发组织变革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且这些因素影响组织变革的过程也是较为复杂的,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引发组织变革的因素并非单独作用于组织,而是同时发挥作用,那么就很难明确区分某种因素的影响力;②不同组织对同一种因素的敏感度也有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举个例子,一种会引起A组织变革因素却有可能与B组织变革相关性很小。所以,可将组织变革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两大类: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
(一)外部动因
本文先从知识经济带来的变化因素、顾客的新需求因素、市场竞争的压力因素等方面来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进行分析。
(1)知识经济带来的变化因素。相比传统的经济模式,知识经济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撑、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最新型经济,生命活力长久,并可实现持续性发展。
(2)顾客的新需求因素。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致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顾客需求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应敏锐地察觉到顾客需求及同类企业的发展模式,与顾客密切联系,认真倾听顾客的需求,同时根据顾客的需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提升顾客满意度。不断地提升组织灵活性,增强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响应能力也是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市场竞争的压力因素。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入世以来,市场竞争压力剧增是我国很多企业深有体会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并带来了新的竞争规则,这对我国的企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跨国公司占主导位置、私营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国有企业靠政府支持为主”是当前我国市场大概的一个状况。
(二)内在动因
(1)管理条件因素。除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以外,管理条件还包括一 4
些新型的管理方式,如准时生产制、联合开发、管理外包、虚拟经营等等。物质技术基础是决定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物质技术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组织的变革。
(2)人员因素。组织的生命活力就是“人才”,而人才准备则是实施组织战略的重心,因此组织不仅要设计合理化的组织结构,同时还要配备满足需要的人员团队,做到人岗匹配,使所有人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上都能做到与组织战略相适应。现代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提出“知识型员工”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往往都是组织改革的支持者,这类员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进而能够让企业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3)技术因素。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Alfred D.Chandler,Jr表明,科技进步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变革,科技革命带来了企业组织的飞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所有内外部知识都在改变着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信息技术不断地向企业领域渗透的情况下,有必要重新审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不关注技术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将有可能陷入困境。
三、组织变革与企业战略共同发展之路
在企业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合理、有效的组织也有可能会变成无理、无效的组织。我国学者管益忻表示,企业具体有效的组织、实施是企业竞争力生存、强化且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托。以下列出几条措施,以期望让战略与组织结构能够更好地结合。
(一)设战略管理单位,协调组织工作
企业在确定组织结构时应对于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优缺点进行认真地分析比较,在企业一项核心业务不能由单独某个组织单位完成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设立战略管理单位,协调组织工作。加强分管组织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组织结构类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并统一化管理这些组织单位的业务活动,以保证企业战略的贯彻实
(二)企业要及时反应,平稳改革
在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管理问题,组织绩效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制定新的战略,并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以匹配新的战略,在这个时候,企业应及时反应,平稳改革,采取平稳、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组织结构,尽可能地避免企业组织结变动过大,从而将变革时组织效率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组织结构应与环境、企业战略相匹配
如果企业的一项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核心业务不能够安排在一个组织单位内完成,那么需要加强分管这项业务不同方面的几个组织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比较分析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优势和劣势是企业确定组织结构前期必要的准备工作,而后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特征,选择最合适的组织结构类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应与环境、企业战略相匹配,以在降低组织运作成本的同时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和核心战略能力的培养。
(四)结合价值链分析,确定核心部门
当企业出现经营管理问题,组织绩效下降,需要分析企业的价值链,结合价值链分析,确定核心部门,考虑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能够从企业外部获得,降低组织经营成本,且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更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及企业核心战略能力的培养,应尽量避免企业组织结构剧烈的、过大的变动,而采取一种平稳的、渐进的方式去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以减少变革过程中组织效率的损失。
结 语
企业坚持和遵循原有的生存法则似乎已经很难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传统的竞争规则也难以应对企业所面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恪守陈规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而创新、变革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借助创新思维和变革态度去积极应对竞争才能让企业抢占竞争优势。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变革都能取得理想的成果,成功的变革离不开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完美结合。组织变革既是学术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文中在研究适应发展战略的组织变革的契机下,期望能够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以促进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发展观变革的必要性】推荐阅读:
发展变革思路07-22
18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10-24
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08-26
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09-08
实践科学发展观对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性11-22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11-15
浅谈体育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10-11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06-19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07-1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