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

2024-12-15

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精选9篇)

1.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 篇一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字:协同创新高校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2-

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

一、具有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以及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仍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下进行。因此,在借鉴“研学”协同的柏林大学、“产学研”协同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不断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通过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开发、应用人才队伍培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些纲领性文件都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机构、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4-

府需要GDP增长。

第四、各自为政,难以协同。各个单位之间存在条块分割。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属于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部门甚至归属于不同的地方政府,而且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等都在各自为政的条条块块之内,这使得协调创新中的协调组织工作艰难。

第四章 高效协同创新的一些建议

第一、多方联合。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在许多学科方向上,已汇聚了创新队伍,搭建了一流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联合国内外有关高校、政府部门、有关行业企业,以实质性协同为基础,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重点,探索科技资源高效共享机制。

第二、行业协同联盟。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共享研究资源和平台,共建科技创新及研发基地。对于一些企业集中度很高的行业,比如石油、铁道等行业,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模式。对于虽有一定规模,但集中度相对不太高的行业,比如钢铁行业,高校就有可能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一些的作用,第三、校地合作。高校应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发挥优势,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积极融入国家-5-

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打破学科界限,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和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的重大问题提高服务。

第四,加强深度融合。发挥高校的特色与优势,联合省内外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就相关问题、困境,共同商讨,共同解决,力争突破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不断加强融合。

第五章高效协同创新的前景

综观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协同创新的根本在于利益协调,政府和产学研用各方都必须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并辅以一定风险投资机制。我国2020年的科技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指明了具体方向。

2.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 篇二

一、以顾客价值创造为导向,引入市场运作规则

产学研合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动力和目标,才能最大程度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有效转化科技生产力。以往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往往以计划为导向,遵循“先有成果,再推广”的运作思路,技术与生产、市场脱节现象严重。市场既是企业活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活动的归宿。如果以顾客价值创造为导向进行产学研合作,就可以很好避免科研活动的盲目和资源的浪费。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它的科学内涵,也不取决于它的新颖性和灵活性,而取决于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度。

从市场运作角度来看,我们应从引入市场机制入手,明确市场取向,提高合作效能,架构和重建反映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第一,运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进行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运用市场比较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合作主体的功能优势和专长。市场配置机制具有整合功能,能帮助各主体优势互补,满足各方资源需要,并保证资源的合理流向。产学研结合应按市场规律要求,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与再生,走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利于产学研结合主体的平等竞争,破除市场垄断。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成为高校展开竞争的基础,而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提高高校竞争能力和水平的主要途径。产学研结合的管理机制必须反映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为产学研各主体提高竞争力而有效地运作。

第三,运用市场交易机制,进行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等价交换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作为较特殊的公共服务领域,虽然不能完全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合作的基础,但建立一定的付费制度,通过价格机制部分回收教育成本,既可显示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又体现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实现社会公平,进而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市场等价交换规则,客观上要求产学研结合机制应体现合作各方的利益,公平高效地进行合作管理。

第四,运用市场的选择机制、成本核算机制和奖优罚劣激励机制,进行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证,建立健全社会激励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各要素合理流动,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持续竞争发展能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

第五,运用市场法律调解机制,进行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以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规范全面的合作制度。市场经济是秩序经济,是效率经济,是法治经济。产学研结合管理体制纠纷的法律调解机制对产学研结合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创新———风险投资”为基础,建立产学研创意———生产———营销的市场投资链

企业处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最了解市场变化和需求,也具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如生产设备和市场营销手段。科研单位只有与企业结合,才能检验科技成果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为了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价值最大化,企业可通过公式:价值(V)=功能(F)/费用(C)来分析价值链每个环节的功能与费用,寻求提高价值的方法。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力量,在减少内部价值链中产品开发设计和试验试制等环节的费用的同时,获得更优的功能,从而提高企业价值链的价值,达到增强竞争能力的目的。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把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如调研与预测,投资的前期评估,新产品的设计、试制、检测和改进等业务外包给高校等科研机构。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加快发展“创新———风险投资”体系,形成从创意到生产再到营销的产业(市场)投资链,才能弥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筹资能力、国家财政支持、私人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之间不足。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这个机制应该是以完善的政策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筹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同时金融资本和风险资金积极介入的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机制。

首先,创新———风险投资要有完善的政策引导支持。政府的政策是影响创新———风险投资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投资者从事创新———风险投资。从政府的角度看,需要放松对银行的管制,使利率自由浮动,给银行以更多的自主权,使银行把资金用在最有效率的项目上;完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分散银行信贷的风险,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银行。

其次,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产学研结合的基本特征是高风险和高收益,高风险使得一般的投资者怯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以创新———风险投资为基础,完善资本市场运作。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风险转化的评估体系。金融和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否真正有效结合,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对产学研创新风险(技术、市场、合作、财务等风险)的识别。在投资前或运营中对科技成果特性进行评估,预计风险之所在,并加以有效控制是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关键。衡量一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大小,从技术上应考虑有效性、实用性、可靠性、复杂性、先进性、可替代性和易模仿性;从产品本身应考虑其功能的独立性、质量的可靠性、产品的创新性、顾客对产品特性的识别程度和售后服务的难易程度等;市场方面应考虑潜在的需求量、市场份额、竞争情况、新产品导入频率、市场进入障碍、有关法规对市场的影响等。

三、完善产学研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利益共生机制

首先,完善产学研法人治理结构。产学研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产学研结合各方为实现特定的合作目标,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以产权为纽带而紧密结成的一个法人合作实体的运作方式。这种结合方式的显著特点是有一个具有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其拥有的法人财产对外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产学研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各方主体利用各方在资金、人才、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通过对资产的资质信誉及价值评估作价入股而组建独立法人式运行机制。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是该机制运行主体的两个基本形式。这种机制有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明确,其权益分享与责任承担的透明度高且依法进行,有利于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容易实现各方共同的利益追求。这种机制的载体是依法成立的公司法人,《公司法》规定的公司运作方式使该类合作有了规范,易于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优势,加快科技转化的步伐。

这种合作机制的表现形式有:产学研各方按出资比例组建工程研究中心或产学研联合科技开发研究中心;以企业实体形式存在,以市场机制运作的“科技园区”制;产学研官商资一体化的法人或法人集团制。这种合作机制有利于改变产学研组织结构的条块分割,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脱离,研究开发、中试和成果的产业化隔离的状况。

其次,构建协同创新的利益与风险共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的核心是产学研三方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完成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信用和利益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市场经济常用的是合同契约方式,围绕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等各个环节,明确各方责、权、利,保障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科技成果转化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企业可以把高校和科研机构向生产领域和市场方向推进,鼓励他们与自己长期合作,在分配中减少先期技术转让费预付的金额,采取提成、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的分配办法,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得的报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把企业向研究开发的源头方向推进,让企业尽早参与研究开发,分担研究开发费用和风险。

另外,可以由政府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监督机制,统一制定产学研合作中成果所有权和利益的分配原则,减少可能的摩擦,政府可积极利用其组织、管理、协调等职能进行干预,联合行业协会加强企业自律,减少产学研合作中的机会主义和败德行为,并利用监督、强制作用,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合同的监督和保障力度,保障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和高效,使产学研合作在正规、有序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四、构建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的社会支撑体系

为了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构建完善适用的社会支撑体系。

首先,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立法层次。制定一部专门的调整产学研结合的法律,建立以专门的产学研结合法为中心的法律规范体系。目前,我国调整产学研结合关系的法律规范层次较低,一般均为行政法规或规章,没有一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其法律条文数量少,且散见于其它法律文件,必须提升其立法层次,尽快制定相应的基本法律,构筑以产学研结合基本法为中心的产学研结合法律体系。

其次,制定和完善引导激励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信贷利益分配、奖励政策、成果分享、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如国家增加对产学研的投入政策,对产学研的合作利益允许采取一定比例重奖合作科技人员或用期权方式奖励合作有功人员的政策,允许高校人员采取调离、兼职等方式到企业搞开发的政策,对产学研的合作收益给予所得税减免的政策。

再次,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权威网络信息平台。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等职能,有效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一方面,通过收集整理企业的技术难题、攻关项目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让项目及相关专家信息,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人才供求信息,及时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信息沟通、项目中介、咨询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举办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会、成果发布会等,完善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提供更多的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机会,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通过民营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实现其经济价值与市场价值。

3.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 篇三

产学研水产养殖创新性人才培养

我国提出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高校应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建设创新性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国家最近发布的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专业,要造就水产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本文阐述了强化高校与水产企业产学研合作,来培养创新型水产人才。

一、目前水产创新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思想观念,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建设创新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水产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参入实际生产操作能力的锻炼。

2.在学习方式上,主要是课堂教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得能力不够。

3.在操作方法上,以验证实验为主,而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偏少,参入科学研究特别是科研课题的研究较少,缺乏科研创新能力。

4.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先讲解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得出结果。这样做的结果是实验结束后,很多学生不会设计实验,也不会观察、分析问题,创新能力不够。

5.研究形式上,多以个人或小团体的方法运作,强调团队精神、横向合作的不够,缺乏团结协作、相互合作精神。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环境与激励机制的形成,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是搞好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性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其中产学研结合也是培养水产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如下。

1.产学研结合培养的水产人才具广博的知识结构

水产行业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通过产学研结合,高校的科研项目与水产企业紧密结合,成为水产产业创新的孵化器、推动器。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知识时根据社会需要去主动选择,注意其所学知识结构与水产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这种学习方法就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所以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性特点。

2.产学研结合培养的水产人才具创新性思维方法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对包括科研工作方法、过程以及科研工作和环境等有了亲身的经历,就会养成在学习和实践中善于思考,在科研和生产之前一般都有比较详细而周密的设计,思想方法上就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3.产学研结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独立操作能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根据水产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学生较早的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4.产学研合作能培养学生具有求实的科学态度

只有将理论研究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将创新精神与求实态度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真实创新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并取得效果。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培育水产创新人才的模式

通过依托高校的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来强化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入到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来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

1.依托科研提升产学研合作内涵,构建水产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水产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和水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纽带,校企、校地联合攻关,在技术研究、成功产业化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培养人才。依托科研应转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的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构建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加强在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产学研结合为本科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入生产,帮助水产企业和用户解决技术难题,为水产企业和用户探索科学的实用方法和實用技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了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产学研结合更新本科教学内容,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产学研结合一方面为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以反映水产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良好的条件,将社会和企业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等及时补充中教学内容中,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让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科学实验和生产实习,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在企业立足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操作中,了解自己在学校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改变了就业不愿下基层、进企业的想法。

4.依托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和企业共同为社会服务功能

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中,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校积极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有利于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成果推广示范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可以带动高校、企业共同为社会创造知识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第三,有利于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需要,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总之,高校应依托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实施培养以科技创新、观念创新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型人才,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路,颜云榕等.产学研结合培养海洋渔业创新型人才[J].渔业经济研究,2008,(3):24-27.

[2]李大胜,江青艳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60-62.

[3]于瑞海,王昭萍等.强化水产创新技能实验,培养水产养殖创新才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9,(12):295-296.

[4]于瑞海,王昭萍等.加强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09,(1):39-42.

[5]孙福全.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国家创新体系[J].发明与创新,2008,(12):8-9.

4.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 篇四

湖南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产学研结合

创新平台建设可行性报告

(编写提纲)

一、平台建设目的、意义

1.国内外本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与产学研结合发展状况 2.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性、共性技术的瓶颈问题 3.平台建设对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

二、平台建设内容(主要阐述项目研发任务与目标)1.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 2.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3.主要功能与任务

4.近期工作目标及中长期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 5.预期取得的技术成果、技术水平以及技术指标

三、平台建设、管理与运行

1.平台组织机构、职责与运行管理机制、规章制度 2.平台首席专家及主要研发人员简介

3.已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及人才培养情况

4.牵头单位与合作单位所能提供的研发及实验的基础条件及管理方式

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及用途 6.技术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7.计划安排与验收时间 8.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附件

1.机构成立的批文/机构章程 2.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

3.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身份证、学历/职称证书 4.专职人员名单及其学历、岗位情况表

5.可共享的仪器设备清单(按价值大小顺序列出)6.有关资质、授牌和获奖证明

5.产学研结合 职校与企业联合打造 篇五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吕诺、王莹)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记者近日在山东、辽宁等地看到,一些职业学校探索出校企结合的办学路子,努力提高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成为技术水平高、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金蓝领”。

数控操作工人紧缺,甚至影响到企业数控设备的销售;很多职业学校无力购置昂贵的数控设备,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与青岛市机电公司想出好办法:共同创建青岛青工数控加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学校投入厂房、教室、理论师资,公司投入300多万元的数控机床、派来了经验丰富的技师,联合对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和大中专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维护、编程培训,并进行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已培训的300多名学员全部被企业高薪聘用。学校还利用数控设备承揽对外加工,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实战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锻炼了教师,而且创造了经济效益。公司培训了员工,引进了人才,而且扩大了销售。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互惠互利。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在多个院系建立了专业系、研究中心、实训中心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机构框架。研究所组织教师进行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对外培训,实训中心的设备、管理与生产一线接轨。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依托研究所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进入实训中心指导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实践环节训练,毕业生以动手能力强著称。

6.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 篇六

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工作,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找准支柱产业和企业需要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组织实施了一批对我市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突出抓好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探索,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推动我市产学研结合工作更加深入地开展,找准关键问题,突破瓶颈约束,破解合作难题,开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对我市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全市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主要特点、基本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学研合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产学研结合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我市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向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方向推进,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我市与中科院签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舟山)海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等创新载体达8家,达成重大转移转化项目20多项;与浙江大学签约合作实施“1181”工程、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组建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等大院名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43家,建成有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0余个,突破了80 项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有29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实现了舟山海洋资源、产业优势与大院名校的科研、人才优势的有效互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涌现出了兴业集团、弘生集团等一批优秀的产学研结合典型。通过产学研结合,特别是通过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办高科技实体,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增强了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市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企业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投入不断加大,产学研结合得到迅速普及。目前我市已有近百家企业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其中一些大中型企业与多所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结盟,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如浙江兴业集团承担的国家863重点计划项目“海洋低值鱼类陆基加工新技术及设备开发”、浙江海氏实业集团的“出口水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弘生集团的“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已成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2、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合作形式更加规范

产学研合作已由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究开发、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化。当前,以资产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建设稳固的产学研联合体,已经被产学研单位广泛接受。如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联合建立了“复旦金鹰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浙江黎明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建立了“浙大-黎明发动机配气系统产品研究中心”;浙江虹达特种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联合建立了“高分子功能材料研发中心”;舟山京洲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建立了“京洲海洋食品研发中心”;舟山三峰电气有限公司与大连海事大学共建独立法人研究机构“江与海航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等。这种稳固的联合,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新生力量。

3、本地校企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推进

与其他兄弟城市相比,在舟山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比较少,但具有较丰富的为地方科技、经济建设服务的资源。浙江海洋学院作为海洋类大学,积极探索并发挥学科优势,与浙江扬帆集团、浙江海力生集团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10余个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基地;与XX区人民政府自7月开展合作以来,共同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0余项,校地合作引进的重大项目实现新增产值1.1亿余元,创利税余万元,并组建了浙江海洋学院定海科技研究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在海员培训、海洋旅游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攻关,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政府支持不断加大,校地合作持续深入

为推动产学研联合的深入开展,我市先后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北京大学、中国海大、大连海事大学、上海船工所、江苏科大等大院名校名所签订了市校全面合作协议。我市与浙江大学实施“1181”工程、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全方位对接调研、规划初步论证、组建浙大舟山海洋中心并已运行,以摘箬山海洋科技岛为建设对象,启动省科技厅“能源岛”项目和科技部“智能电网”项目;与中科院“十二五”期间将共同推进“4321”工程目标的实施,即紧密围绕XX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40个以上重大转移转化项目合作,互派30名以上挂职人员,实现成果转化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形成100亿元以上技术带动产值;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整合了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宁波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等省内外涉海科研院所的有关科技力量,成立3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83项,申请专利82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服务企业2400多家,技术成果推广数量63项,研发新产品162个,技术成果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近1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联合工作的开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5、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产学研模式不断创新

产学研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催生了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联合攻关、成果引进消化、共建创新载体等多元化产学研联合模式。我市成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类产业联盟“中国海洋产品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全国26家企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加入;成立了由扬帆集团牵头组织,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海洋学院等共17家单位参与的“浙江省船舶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产学研联合,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将推动浙江省自主开发、建造的主力船舶达到国际水平,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利税超过10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尽管我市产学研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市工业结构还不够完善、政策法规不太健全,不少企业还存在自主创新意识缺乏、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能力不强等问题,阻碍了我市产学研结合的进一步深入。现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企业的技术需求问题

许多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对新技术的吸收、企业的自主创新,缺乏长远眼光,其主要问题有:企业不注重自身研发团队与创新能力的建设,单纯为了引进而引进,难以应对变幻的市场;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一味要求科研方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并负责全部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工作,将风险不合理地转移给科研方,使转化成本大大增加;企业对于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市场情况的认识不足,对许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不敢加以投资;部分企业由于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不够、不相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等原因,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

2、院校的技术供给问题

体制因素。由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价值”都是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额、发表论文数、参与者学术地位、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来确定。这种评价体系仅体现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结果导致科研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仅是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进行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之下,院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注资能力极为有限,常常难以实现产业化。一些应用型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较紧密,基础研究及高校的研究与企业的联系相对较远。

学术价值取向。高校的学术价值取向,一方面使部分教师漠视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客观上也限制了高校教师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尽管高校重视科研的前期工作如项目申报等,但对科技成果鉴定以后的产业化则重视不够,缺乏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保障制度和措施。

科研成果与实际脱节。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虽是跟踪或者领先国际水平,但因对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如消费者的素质、具备的仪器条件等)缺乏分析与了解而相脱节,阻碍了产学研合作。

3、合作开发的资金问题

产学研合作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于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企业愿意承担部分风险,但不愿或者无力承担全部风险,而希望国家通过有关政策(如补偿)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因此,能否吸纳社会风险投资资金介入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中试、商品化和产业化活动,是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中试阶段资金来源困难,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中试阶段是产学研结合极为关键的一环,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产品市场前景不明朗,所以投资的风险很大。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赢利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会对中试进行投资。中试的资金来源和中试基地成了中试最大的困难。目前中试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而社会的风险基金只愿意投向业已成熟的项目。中试阶段的困难往往使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后期的利益分配处于劣势。

院校科研经费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科研投入和产学研合作企业科研投入。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企业的科研投入力度与其他地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企业科研经费到位往往不及时并经常“缩水”,有时甚至只有承诺经费的50%。

4、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问题

目前我市的科技成果中介服务从无到有,中介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功能单一,机构不健全,提供信息服务不及时或缺乏准确性,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有限。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缺乏新颖之处,运作机制比较僵化、专业化水平低,无法满足客户的综合要求,远远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市产学研结合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部分产学研结合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我市的产学研结合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但在政府推动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支持的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的现象,因此产生了产学研结合形式化的问题。

产学研各方对彼此的定位和分工认识不清。产学研各个主体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有各自的定位和分工,但在实践中常常发生错位。比如,有的研究方一旦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市场价值,就希望自己进行转化,不愿意转让给企业。有的企业在与产学研合作中希望研究方提供“交钥匙”工程(指研究方完成所有研发过程,再把最后的成品的所有权、管理权移交给企业),而实际上研究方一般是做不到的。

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与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需要不相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因投入高、风险大,系统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需要产业技术联盟长期稳定的合作形式,而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形式松散,不能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要。

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我市部分产学研结合中的合作协议对责、权、利界定不清,为日后利益分配留下隐患;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处理利益纠纷问题依据不足;对协议的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管,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人们的履约守约意识需要加强。

政府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引导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国家及省、市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方向,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还有待制定。二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服务于产学研结合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畅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中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政府资源配置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我市对产学研结合的支持主要是通过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专门针对产学研结合的国家及省、市层次的专项科技计划还没有。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舟山实际,把产学研合作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方向,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院大学大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探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性、长期性和广泛性合作机制,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在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1、创新合作模式,拓展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

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为适应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按照自愿互利、职责明确、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港口物流、船舶工业、海洋生物、海洋能源等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组建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完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以自愿平等、权责对等、多方共赢为原则,以重大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升级为重点,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形式,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促进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探索和创新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新机制。

拓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企业与院校联合申报863、973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引进高等院校与我市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鼓励我市企业和地方政府定向支持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项目开发,以投资换成果、以资源换技术。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和企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推进与院校合作,实行校企挂钩,实现优势互补,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作互动。

推动合作成果产业化。结合我市的八大产业集群发展要求,主动与合作院校的国家863、973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对接。定向引进相关领域、相关重大科技成果来我市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转化。根据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争取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商业运作能力的科技成果落户我市。通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延伸企业持续创新链,培育一批在国内同行中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产品规模和制造能力一流的行业排头兵。

2、加快载体建设,构筑产学研合作大平台

拓展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综合平台功能。把海洋科学城五大功能区之一的高教科研区建成“开放共享、集约发展、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符合企业迫切需求的科技创新园区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各类企业获取技术成果、技术信息乃至在其中参与技术研发、成果交易的坚强平台,更多集聚创新资源。高水平建设大学科技园等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使高教科研区成为我市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产学研合作基地。

完善产学研合作载体。以浙江省(舟山)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XX市科技创意研发园等各类园区为重点,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扩大项目与成果来源,把一批专题园区和品牌园区建设成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的窗口和成果转化的基地,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持续创新力和带动力;进一步优化留学生创业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业中心、动漫基地、软件园等各类科技孵化器的承接辐射功能,推动孵化器向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集群。

发挥重点企业主体作用。按照科技创业和企业创新的要求,突出企业在推进产学研联盟中的核心地位;根据企业创新需求与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与途径;对技术创新需求强的企业,要多形式、多渠道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对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合作开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创新基础条件好的重点企业,要集聚利用和引进科研成果,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一般企业,要紧紧抓住技术升级的瓶颈,充分利用成果转让、购买服务和技术外包等形式,引进和利用适用技术、共性技术,加快企业工艺革新、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升企业科技实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各县(区)、乡镇、专业园区产业化基地开展全面合作,鼓励支持我市产业集群、专题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行定向挂钩和多向挂钩;针对特色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重点成果转化等问题,实施联合攻关,合作互动,提升基地化水平;研究制定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认定标准和办法,并集中有关专项扶持政策,择优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3、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信息资源和科技供求信息,建立市产学研联盟信息网站,建立合作院校专家库、科技成果库、信息人才交流预备库等基础数据库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信息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信息的共享。

搭建成果交易服务平台。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通过虚拟市场、网上市场等形式,拓展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发布、成果评估、价值认定、产权转让、融资担保等服务,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活跃技术成果市场交易,构建高效便捷的技术产权转移通道。

完善金融支持平台。各金融机构按照产业扶持方向,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产学研联盟项目的扶持力度;对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条件的实行银企挂钩,定向支持;积极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基金、种子基金以及金融机构等支持产学研联盟的项目合作和研发合作,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4、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

加大政府专项资金引导力度。加大对产学研与技术转移的投入力度,建立产学研和国际技术转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合作研发,引导和扶持各级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科技合作投入力度;加大对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的扶持力度,建立扶持重大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大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创业投资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种子基金规模,建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及其它社会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鼓励各县(区)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用于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要载体建设,市科技专项经费按一定比例给予资助。

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尽快出台促进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意见,强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的监督,切实保护产学研结合中成果完成人和推广人的经济利益,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资源配置引导和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力度,现有的市级科技计划向支持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倾斜,对于面向市场和具有目标产品导向的项目必须由产学研组成的联合体承担;加强对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必要性和有效性的审查,防止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化;对长期的、战略性的产学研合作,市级科技计划给予重点支持。

7.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 篇七

研发体系的创新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近些年天津水泥院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建设。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水泥生产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有效地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 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

1 加强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的合作

2009年, 我国水泥产量为16.4亿t, 约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技术先进的预分解窑水泥产量超过11.8亿t, 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日产l0 000t/d的生产线已有多条投入生产, 这些创新成果, 代表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的最高水平。水泥工业的发展涉及很多基础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课题, 主要有:气固分离理论、燃料的燃烧动力学理论、传热传质规律、有害元素在熟料行程过程中的影响机理, 熟料冷却机及过程的研究, 粉磨过程中料床挤压原理及粉磨设备大型化, 大型窑尾培架结构的风洞试验研究问题等。在这些方面, 天津水泥院与国内著名的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密切配合, 联合攻关, 取得了很大成绩。

天津水泥院在开发日产l0 000t/d水泥生产线工艺及成套装备时, 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合作进行风洞试验, 解决150m高塔架高度变化的综合风压、体型及风压系数的有关规律、指导设计。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 研究不同型式分解炉细微结构变化及集合尺寸变化的流场、温度场、浓度场三维模拟及分析评价, 以此来改进设计;研究NOx煅烧形成机理、开发分级燃烧、低NOx燃烧器及有关降低NOx排放技术。与天津大学合作进行有限元分析, 对钢管柱在恒载荷、事故荷载和风载作用下的内力、位移进行分析, 开发新的结构设计软件。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试验测定, 研究不同燃煤挥发份的燃烧机理。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将纳米级金属陶瓷表面耐磨材质用于设备部件, 加速产业化开发。与武汉理工大学通过理论分析, 建立选粉机工作时框架结构楼盘的动力反应计算方法, 解决楼板震动。与河北理工大学合作通过数字化集成技术, 分析磨机主要部件的受力情况, 进行大型辊式磨设计。

2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天津水泥院每年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课题十多个, 投入的研究经费数百万元。天津水泥院在产学研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例如:

(1) 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 双方共同申报和承担了国家高技术产业计划“863”项目, 企业的横向研究项目。共同培养硕士生、博士生, 建立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

(2) 与天津大学合作优化窑尾塔架结构。使主框架用钢量降低了25%, 仅“天瑞石龙水泥有限公司”2×5 000t/d窑尾塔架工程就节省钢材l98t。

(3) 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使我公司5 000t/d生料辊磨开发在结构计算软件应用方面有了创新。

(4) 与清华大学合作为解决喷煤管材质提供了新途径。

(5) 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解决了辊磨基础抗震的难题。

(6) 与中国航天大学合作解决高温辊式破碎机耐热合金材质。

(7) 与南昌工业大学完成袋收尘器装备设计的数值模拟研究。

(8) 与浙江大学完成钢板筒仓的技术研究。

(9) 与国内一些研究单位合作, 进行机械设计参数化研究, SURPAC三维矿山模型与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水泥厂高边坡处理、燃料燃烧催化剂等研究。

2008年底, 天津水泥院与武汉理工大学签定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以武汉理工大学相关学院和科研基地为基础, 利用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实践经验、资金等优势, 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产业牵引、技术驱动、利益共享”的机制。武汉理工大学以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与智囊团的作用, 及时向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通报和交流行业动态、高新技术信息, 组织专家学者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战略提供咨询。天津水泥院积极为学校战略发展献计献策, 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建设。并重点在前沿性高新技术合作研究, 人才培养与交流, 传播行业技术信息, 开展合作。

天津水泥院还与北京金隅集团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 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方面, 利用天津水泥院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优势以及北京金隅集团在废弃物处置上大量实践经验优势, 开展了工业废物处置、污泥处置工程项目合作和国家标准的制定等, 为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课题。真正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3 成果状况

(1) 2009年天津水泥院在创新工作上是丰收年, 天津水泥院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行业唯一的“水泥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经获得批准组建。这是国家级创新平台, 在建设中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天津水泥院被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制度已经建立, 已招收博士后进站, 开展了研究工作。天津水泥院下属公司中天仕名科技集团拥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运转正常, 天津水泥院及下属6家公司再次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水泥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批准组建后, 即进行创新体系建设, 天津水泥院联合了行业内有实力的装备制造加工企业、水泥产品生产企业、高校、院所等, 以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构筑中心组织架构, 开展技术带头人培养, 人才激励机制制定, 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创新投入制度, 研究实验设施的建设, 上述建设为创新体系建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 2009年天津水泥院承担了一批国家和天津市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项目, 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些项目主要有:国家发改委2007年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多级换热步进式冷却水泥节能关键技术开发”、2008年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水泥窑降低N0x的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项目“节能减排型水泥成套装备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节能型水泥技术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中有3个专题的研究工作、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联合攻关。为项目的如期完成, 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 2009年天津水泥院申请了几十项专利。天津水泥院获建材行业革新奖l0项, 建材行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天仕名科技集团获得2009年度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化工作的先进集体。天津水泥院荣获“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先进集体”。天津水泥院获建材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获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制定国家标准以1项, 编制设计规范2项、技术指南1项。

天津水泥院的技术研发成果在工程上得到了应用, 集成天津水泥院最新技术节能减排生产线于2009年4月在河北燕赵水泥公司投入运行, 该生产线被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认定为节能减排示范线。天津水泥院研发设计的目前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2个示范工程广州越堡水泥公司处置600t/d污泥生产线、北京水泥厂有限公司处置500t/d污泥工程, 在2009年都相继投产。天津水泥院研发设计的亚洲最大规模、技术最先进的白水泥生产线投入运行, 并达到了考核指标。天津水泥院开发设计的重点新产品5 000t/d生产线立磨、第四代篦冷机、大推力燃烧器、新型支撑结构的二档窑、高效低污染的新型预分解系统在工程上大量应用, 新近推出的大型水泥立磨也在国外工程上应用。

4 结束语

8.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 篇八

摘要:企业单位与学校进行产学研结合,不仅贯彻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创举和科学实践,因此对其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一体化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依据企业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实际工作技能的人才;企业单位可以与科研单位共享资源,利用学校的高科技设备,加快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平台则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最佳途径。对本校化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发现,产学研一体化后培养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显示了校企合作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一、引言

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高等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显示,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跟不上当今社会发展的脚步,它不利于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创新及发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就要遵循当今社会的发展模式,作出适当的教育改革,探索新颖高效的教育新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运用起来,并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新思维。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膨胀和更新,仅靠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的反复操作与验证是无法赶上科学发展的脚步的。

对于本科生而言,大多数的课程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现在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简单乏味的理性活,缺乏实际生活应有的生活意义和人文关怀。对于现在推崇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了应有的想象、创造、探索、批判、选择、质疑的学习过程。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只能学习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虽然学校会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课程以及一段时间的教育实习,但这些为学生所营造的实践环境是远远不能满足于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应用于实践。因此,本科期间的实习也便只能使实习者们处于一个初级水平,大学生们很少能从这短短的实习期间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三、校企间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校企合作平台的成功建设,可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与合作校企单位同建共教共赢的新型教育模式与运作机制,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全面发展锻炼的开放式的实践教育环境,从而使教育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得以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在校企单位中的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通过当前学习知识与科研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实际与理论之间的相关联系,同时巩固、加深并拓展了相关专业知识,锻炼并且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仅调动了在校学生对学校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在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而且还培养了在校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克己奉公的劳动思想、团队协作意识与敬业奉献精神。这一切产学研合作优势都是在校学生在课堂和学校里无法替代的。基于产学研集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基础,利用合作教育为方式,学生在企业间的生产成果为载体,改革一体化是途径,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

四、化学学科教育加强校企间产学研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克服传统模式对现在在校学生的不利影响,当下提出了化学学科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化为一体,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能力的全面发展。实习期间在校学生不仅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具体的生产活动,经营或者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同时又可以以在校学生的身份进行知识学习,这是一种将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践中学习化学,是最有效、最直观的手段,具有直观性、教育性、操作性、示范性、启发性等显著特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的直观性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在实践工作中员工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员工的示范性对学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活动中,老员工会对学生进行必要性的启发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拓展开放性思维,提高他们对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经过对理论的抽象理解、到概括、总结和归纳,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启发性思维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实践工作是研究学习化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实践工作本身有着自身的特点,工作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审美教育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在校学生与校企单位合作的一体化,不仅增加了在校学生在校企单位的工作时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在校学生实习时间与校企单位效益的矛盾,而且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实习和实践操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统一,为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全面锻炼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明确的目标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实际工作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的深度,激发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开发创新型的方案以及形成高价值成果的最终目标。因此,产学研一体化一定会克服现有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单位的实际工厂效益,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还有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创造性,满足了当今对学生能力高标准的社会需要。

五、化学学科教育校企间产学研结合教学的改革实践

学校、校企单位和科研机构这三个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本质特征,是一项将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型行为,其出发点是将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活动相结合,利用校企单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产物,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进步。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合作形式,学校、校企单位和科研机构这三个方面能够有效地将现有资源优化处理分配,是把科研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继续推动教育、科学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最有效手段。以培养学生为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合作教育是其进一步的发展结果,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通过在校学习、企业实习、生产劳动相结合,利用产学研这三方面不同的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把在校学习知识通过在校企单位的生产实习进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育过程就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教育形式。

现在学校要想培养能够直接服务社会的科研人才,需要利用产学研三者相结合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投入到实践中,这就是产学研的重要特征。因此,开展学校、校企单位和科研机构这三个方面的深度合作既是贯彻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方针,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加快企业科学成果产业化,快速服务社会的重要措施。基于产学研的生产实习是以产学研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结合实践工作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化学专业加上校企单位的运作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实习工作作为结合点,通过与校企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教育实习生产人才培养基地,将在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合并为一个阶段,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分队,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攻克研究课题。实习期间在校学生与以“生产实习工人”的身份亲身在一个实际岗位,同时还要保持在校学生的身份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研究项目。

六、结语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以产学研一体为结合点,高校教育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化学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通过这种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改革,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以产学研三位一体为基础,与企事业单位同建同教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与运作机制,为在校学生制造一个有利于自身能力全面发展的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加速推进教育教学与实践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通过在校企单位的实际生产劳动与学校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既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单位工作的联系,更加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动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加强了在校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工作思想、和在团队中的团队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产学研一体化给在校学生带来的教育成果是现在高校和课堂上无法带来的。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化,目标是培养人才,载体是实践科学成果,基础是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方式是校企合作,最终途径就是深入改革。这一切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校企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康君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4):7-9.

[2]王勇,杜学元.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5,(01):24-26.

[3]王柏清.基于高职学校权益保护的校企合作法治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5,(31):27-29.

[4]欧光川,张敏.地方本科院校化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5):15-16.

9.产学结合总结材料及主要成果 篇九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加大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力度,实施“校企合作、厂校一体”的“双主体育人”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是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为此,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了岗课对接、课证融合、订单培养、职业素质养成等四个方面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具有海西国际物流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案、新模式。

从2007年开始,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动出击,与招商局漳州港码头有限公司、聚善堂漳州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福建吉马经贸集团、沃尔玛漳州、吉马物流配送中心等10多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专业依托这些企业,推行了“校企合作、厂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寻求订单培养途径,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经过了近两年的努力,我们最终构建了“校企合作、厂校一体”的“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产学合作的实施过程

1、由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专题研讨会,进一步认识专业成立以来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大胆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与招商局漳州港码头有限公司、聚善堂漳州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福建吉马经贸集团、沃尔玛漳州、晋江分公司等10多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专业依托这些企业,推行了“校企合作、厂校一体”的“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2、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同组建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专业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体现物流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3、形成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物流学习领域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都是以完成某个项目(服务)为任务,辅之以必要的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

4、教学模式实现产学结合。由于所有的项目都来自于物流企业真实的生产一线,生产的是真实的产品(或服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实践技能,因此专业建立了“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来实施教学的保障制度。专业一方面要求现有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为此专业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考核条例》,教师每年必须有二个月时间下企业实践;两年内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聘请了15名来自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从事教学,建立“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产学合作的主要成果

1、创新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已经从“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向“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我们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前已完成1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项目载体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我们打破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典型岗位或工作流程为载体而设计的项目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2、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通过采用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以“边学边做”、“先做后学”的方式,由学生进行业务操作入手,由教师归纳得出知识;同时通过反复的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基本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主体、以实训为手段、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营造教学环境的企业化、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项目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仿真化,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3、完善具有产学结合特色的精细化教学管理体系

我们特别重视完善具有工学结合专业特色的精细化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基本文件,确保实践教学时间,强化对实验实训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由知识评价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目标评价为主,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备、可测性强的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提高质量管理模式的灵活性,打破传统的以校内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吸纳行业企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再造管理流程,完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尤其注重强化岗位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关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与完善指导教师跟踪制度、用人单位访问制度,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形成动态的反馈与保障机制,从而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打造“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物流专业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我们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以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为主要内容的名师工程建设。专业教师主要从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实施三方面提升师资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职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两条途径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实践能师”,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物流技师等专业资格考试,取得专业任职资格,二是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物流专家担任物流专业的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此外,对专业教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与考评。对教师的培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就是职业岗位上做什么,培训就练什么。对教师来说,就是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内容,进行训练。突出能力目标就是经过培训,每个教师能够按照新的职教观念,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并从课程是否具有合格的能力目标、是否具有合格的实训项目(任务)、是否具有真实的实训过程等三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以保障能力目标的实现。

5、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三者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我们全力构建具有真实环境的校内外实验实训、顶岗实习基地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保障体系。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我们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主动强化与行业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逐步提高生产性实习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稳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注重实效。积极开展产学合作,与校外的多家企业单位挂钩,为学生和老师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构建一个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校外的实习使学生处于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增强了实习的真实性,较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岗位实训的仿真度有待提升

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工作是有差异的,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企业内部物流单证的差异,工作网络化高的企业与网络化低的企业物流数据归集与传输的差异等,而目前校内实训室只能模拟大众化企业的大众化物流处理工作,不能模拟“个性化”企业的“个性化”物流工作,不利于岗位实训实现“真实化”。我们认为,可以分两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提高大众化岗位实训室的仿真程度,如将生产制造企业、物流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货代企业、报关行单位的工作场景、工作环境移植到校内实训室,按照几方的业务操作的流程设计实训内容和实训步骤,让学生轮流扮演不同岗位的物流人员角色。二是根据学生就业方向细分物流岗位实训室,逐步建立“个性化”岗位实训室,如第三方物流岗位实训室、企业物流岗位实训室、国际物流岗位实训室等。

2、顶岗实习的学生身份有待转变

现代物流工作是与信息和业务打交道的工作,在企业物流部门顶岗实习的学生一般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的操作和单证流转工作,而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和市场业务工作,顶岗实习生是很难接触到的,学生接触不到核心业务,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我们认为,一方面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实习生的责任教育、诚信教育和法纪教育,另一方面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责任书,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才能使实习单位真正授予实习生全员工的身份。

3、证书培训教材与高职教材有待统一

为了防止高职院校办成本科院校的压缩型,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职院校使用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比例不低于80%,并且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专业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导致证书培训与日常教学采用两套教材,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放弃这一规定,允许高职院校与社会考证相关的课程直接采用考证用书,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又能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

4、订单培养的行业主动性有待提高

上一篇:关于读书名言名语下一篇:作文:校园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