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培养孩子的爱

2024-07-06

从细节培养孩子的爱(共14篇)

1.从细节培养孩子的爱 篇一

教育孩子如何从细节入手?家长一定要知道!

现如今,大多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非常迫切,教育向家庭延伸已形成一种趋势。

俗话说:“孩子的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孩子,我们要知道,他正是处于成长的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塑造性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这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得当的话,那么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中认为孩子的小毛病是不值得教育的,但是不要忘了有这样的一句古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家长们,不要小看孩子的小毛病,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只要在细节方面教育到位的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为家长,教育孩子如何从细节入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家长要言行一致

我们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以为孩子还小,如果自己跟孩子说的话与做的时候有出入的时候,没有关系。比如说,孩子告诉了父母,他的小秘密让爸爸妈妈帮他保密,但是父母有一天把这件事情当做谈资分享出去,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讲信用。以后有什么话也不会跟你说了。

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小看言行一致对孩子的影响,小孩子也是有思想的。

家庭教育要注意一致性

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一致,不要在不同的场合教育的方式不一样。

有些父母在家里的时候,教育孩子是这样的,当着爷爷奶奶的时候,又是另有一番教育方式,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又是一个样,这样会让孩子为所欲为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切记,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教育方式一定要一致。

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不在意孩子某些方面的小事情,他们认为那是无关紧要的。

比如,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认为孩子玩了就玩了,就那样让孩子玩着,到时间了就让孩子停止。其实家长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多加观察,可以适当的赞美孩子,说孩子好聪明。这样的话,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孩子在下一次玩积木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想要放弃,而是保持这积极的心态应对。

所以,父母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鼓励孩子,在不经意处赞美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家长要重视孩子认为的大事

在生活中,作为家长的,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只要孩子不是大吵大闹的话,就不会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比如,孩子平常的时候都是非常乖的,在学习方面可是蛮刻骨的,但是当有一天孩子兴高采烈的跟你说,今天老师奖励了一朵小红花,拿到你面前说的时候,你一定不要不当回事,这时候要表扬孩子一下。

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父母适当的赞美表扬的,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平常好的表现当做是理所当然的。

要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

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爸爸妈妈肯定的,鼓励的,作为家长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比如在生活中,孩子主动提出帮你洗碗,即使洗的不干净,你不要只是让孩子出去,你自己来。在这过程中,你要学会肯定孩子的进步,说宝宝,今天好乖啊,都可以帮爸爸妈妈干活,不错。

这样的话,孩子听了是会非常高兴的,今后还会继续像今天这样子做。

结束语: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始于细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从细节抓起,每一个细节,连在一起就成为孩子的良好习惯了。

所以,家长们,教育孩子从细节上开始入手吧!

2.从细节培养孩子的爱 篇二

一、在家庭生活中寻找细节, 培养学生对父母的孝心与责任

孝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培养学生的孝心, 家庭责无旁贷。古人云:子不教, 父之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的道德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父母虐待老人, 孩子就会一一仿效;父母尊敬老人, 孩子也会关爱长辈。相信很多人都会记得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家后, 给姥姥洗脚、陪姥姥说话, 于是, 他也偷偷打来一盆水, 端到妈妈跟前, 轻轻说了声:“妈妈, 洗脚。”这让疲惫不堪的妈妈感动万分, 也让许多有心的父母感动不已。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人, 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我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心与责任的教育, 让学生明白“爱与责任”是一种关心、理解与尊重, 是一种给予或奉献。在家长会上, 我和各位家长进行了沟通, 请他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好孩子仿效的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来表示对老人的孝敬:饭好后先叫老人吃饭;买东西时不要忘了家里的老人;老人病了要关心;对老人说话要轻言细语, 同时, 也让孩子了解和体验父母的生活、工作情况, 了解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 分享家庭活动, 承担部分家庭义务。如打扫卫生、倒垃圾等。久而久之, 孝心就会在孩子身上扎根。在学校里, 我们也经常开展一些活动, 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孝心。在母亲节、父亲节和重阳节开展“我为妈妈献枝花”, “我为爸爸端杯茶”;“我为爷爷唱首歌”等活动, 使孩子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幸福, 由衷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

二、在成长中寻找细节, 教育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当今社会, 物质日益富足, 科技日新月异, 而人的生命却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原因, 而且青少年自杀明显呈低龄化趋势。因此, 从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1、让孩子懂得生命的宝贵。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 他只知道自己是妈妈生出来的, 至于妈妈在怀孕、养育自己的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困难、会遇到哪些波折, 他可能很少去了解。对孩子进行关爱生命的教育, 首先就得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来之不易, 从而懂得生命的宝贵。一是请父母配合教育, 妈妈向孩子讲述自己在怀孕中身体、心理的变化。如上楼梯的困难、弯腰拾东西很吃力、吃东西呕吐、小腿会肿胀等。让孩子明白, 为了自己的出生, 妈妈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二是让孩子对比不同时期的照片, 留意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这样, 让孩子从一些平常的事件中, 感悟出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 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2、让孩子明白生命的脆弱。

生命是宝贵的, 因为它来之不易, 更因为它仅有一次, 所以拥有了生命后, 我们就应精心爱护它, 对自己负责就是爱自己,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同时, 我们还要教给孩子们一些保护自己的安全知识:如在学校楼道上不要横冲直撞, 上下楼靠右行, 在人多的时候主动退让, 不在马路上做危险的活动, 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不仅是一个人文明礼貌程度的表现, 更是爱护自己生命的安全保障。

3、让孩子关爱他人的生命。

3.从细节培养孩子的爱 篇三

闺蜜走后,看着自己三岁的大女儿和不到一岁的小女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日本读书时,频繁地脱鞋、穿鞋是让我最头疼的一件事。医院的诊室、学校的教室,甚至很多工厂基地,都需要脱鞋入室。

一个周末,和日本朋友去一个种植草莓的农场,居然也要脱鞋才能进入,最可恨的是要把脱掉的鞋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好,而且鞋尖朝外。我这个人大条惯了,这些罗里吧嗦的规矩怎么能套住我这匹“小野马”。我抬脚一踢,鞋子飞到哪儿算哪儿。进去的时候很轻松,出来时,同行的日本人几秒钟就穿好了鞋子,而我却要等到所有人都走掉之后,再去寻找自己那不知飞到哪去的鞋子。在大家异样的眼光里,我渐渐地收敛了。

诸如此类的规矩,日本多到不能再多,也让我吃尽了苦头。

我问日本朋友:你们从小就这么做吗?几岁开始学会的啊?日本朋友说:时间太久远了,大约两岁多吧,在幼儿园就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我开始观察日本幼儿园的小孩子。这些三四岁的小孩子,可以很好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大多数孩子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日常料理;过马路时,小孩子们一定会向停车让行的司机们鞠躬……

别说穿衣服穿鞋子这样简单的事情,基本上每天去幼儿园携带的书包都是孩子们自己整理,即使下着大雨撑着伞,他们也都是独立地拎着自己的小行李。

幼儿园里,从盛饭、发餐、发牛奶、切水果,到饭后洗碗、收拾餐具,基本都是孩子们独立完成。分工十分明确,动作也训练有素的样子。

毕业回国后,每每给朋友们说起这些,他们都会咧着大嘴,惊讶万分。

一个朋友说:日本的女人就知道在家里相夫教子,作为一个养女儿的妈妈,我这辈子可不希望女儿将来就会洗衣做饭,像家庭保姆一样,我的女儿长大了让别人伺候才行!

我也没客气,反问:她生活真可以这样吗?当你女儿为人妻为人母以后,几十年的琐碎日子,没有三餐?没有起居?没有日常生活吗?

朋友默默不语。

在日本上学时,认识的一个老乡,他不仅会做家务,会烧一手好菜,还会修理水电,是大家眼中的“万能男”。聊天中,才知道,他从小就帮爸妈做家务。如今,他已结婚生子,他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说,能够很好地打理自己生活的人,长大后成为“妈宝”的可能性很小,相反很有可能成为孩子眼里的“万能爸爸、万能妈妈,妻子眼里柔情的丈夫,丈夫眼里的贤惠妻子。”

说到家务,这无非是一个动手能力的开发。从给孩子布置任务到他能够自己顺利完成,是一个接受任务、执行任务、验收成果的过程,这是和我们趋之若骛的各种热门早教的理念有重大区别的。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幼年阶段都是动手能力极强,愿意花时间去钻研的孩子。他们中很多人可以烹饪披萨、自制红酒,对世界各国料理都深有研究。由此可见,做家务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应该仅仅是会弹钢琴,会奥数,会滑冰。在我看来,能做出一份土豆泥的孩子和能完成一本奥数题的孩子是一样OK的。

我的同桌早川君就是如此的一个人。在日本读大学院(研究生)期间,他所做的课程程序,每一环节都有明确备注,论文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具体追踪方向。我经常笑话他,我都完成三个程序了,他才慢吞吞地完成一个。那时候,导师经常笑而不语,说我是典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思维。

再后来,设计一个大型机械图纸时,我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为了找到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不得不从头开始设计这台机器的图纸。看到忙得焦头烂额的我,早川君主动提出帮忙。我皱着眉头说:我做得快,所以出现了问题,如果像你做得那么慢,我也不会出现问题的。早川君不紧不慢地开始帮我寻找错误的原因。他永远是这个样子。

后来,导师找我深刻地谈了一次话。他说:我之所以说你是典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思维,并不是嘲笑你,相反你身上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头脑的敏捷性,学习新知识的快速性,以及工作上的高效率,这在我们日本孩子的身上已经越来越看不见了。但是,你同时也存在问题,缺乏条理性和缜密性。比如,你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台机器的设计,而这台机器一旦出现错误,你为了找到这个错误必须从头开始,而早川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台机器的设计,但他的机器出现任何错误,他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找到原因,而不需要再从头开始。这就是你和他的区别,我希望你们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导师的一番话,让我铭记于心。在那后来的很多年里,我一直都努力地学习日本同学的这个优点,在每一个环节上倾注认真,训练自己的条理性,像导师说的那样,关键不在于你把对的做得多棒,而是在于当你错的时候,找到这个错误所花的时间有多短。一台机器因为一个细节而毁于一旦,一个人也会因为找不到自己犯的错误而一直迷茫。

我的大女儿今年三岁。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送给她一个大书包,把去幼儿园需要带的东西摆在桌子上,让她自己整理好,装进书包。如今,她整理书包的过程已经相当熟练了。周末外出旅游,大大小小的东西都由她自己悉数整理,分门别类地装进一个个小包,最后统一放进一个大包。我希望,当她长大后,依然保持这个习惯,因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好习惯,会让她受益终身。

愿所有的妈妈和我一样,让我们的孩子走进厨房,让我们的孩子做起家务,让我们的孩子锻炼着自我打理生活吧!在未来,那些不用父母相伴的路上,这些技能会让孩子们交到朋友,赢得尊重,获得爱与幸福,找到乐趣与自我。

4.《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书笔记 篇四

首先,家长们请先纠正一个我们的陈旧观念,画画的标准并不是所画造型究竟像不像。尤其孩子画画时成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者直接插手,更是对孩子的妨碍。游戏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制作造型和玩绘画游戏则是孩子最好的游戏,所以和孩子画画的时候不要正襟危坐,一起快乐的玩起来可能效果更好。人一生的教育是从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开始的,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总是被否定,那么这将不仅仅影响孩子的幼儿时期,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有可能被否定。

画画是一种表达,爸妈要做个好听众:

大人很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无论是在外面玩的时候还是在画画的时候,其实画画和哭笑都是一样的,仅仅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时可以被听被理解,就有了表达的乐趣,所以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了解去感受孩子的画作。

爸妈创造环境,让孩子自由涂鸦:

绘画能力是自然的表现出来的,所以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氛围。比如,可以聚集几个小朋友,在容易照看的位置放上桌子或大的纸箱,让孩子们坐下来,把平日里积攒下来的挂历纸或草稿纸拿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去画。这样一起画画不仅可以引起孩子对绘画的热情,同时满足了孩子和同伴一起游戏的社会性需求,可能最后的场面多少会有些混乱,但如果希望孩子画出活生生的充满感动的画,就要保证让孩子们有那样的生活和体验,我想这就是做父母的责任。

5.从细节培养孩子的爱 篇五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是很少布置作业的。课堂上,语文老师一遍一遍地让我们读课文、写生字、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到了中高年级,就又加上了写日记和写作文;数学老师讲完课本上的例题,让我们在本子上做课后习题,如果全做对了,也就就没什么事了。

因为没有作业,放学后小伙伴们就在一起尽兴地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踢毽子、跳绳、跳皮筋、滚泥蛋儿、捉迷藏,还学着唱大戏、模仿老师上课、做家家……

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挎着篮子去田野薅草、挖野菜,或者在家里把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拎着水桶到邻居家压水井里压水,直到把家里的水缸灌满。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喂羊喂猪喂鸡鸭鹅,我们把薅的草用来喂羊和鸭子。大人们一整天在地里干活,没大人教,也不用大人支使,小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做家务活儿。

每逢农忙时节,小孩子还要到地里拾麦穗、掰玉米,负责烧锅做晚饭,大人们干一天农活,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一般都能吃到孩子做好的现成的简单的饭菜。总之,全家人都忙忙碌碌,没有人顾得上问你的学习,更别说辅导功课了。

因为没有作业,我们几个要好的伙伴也经常在我家模仿老师上课:大家轮流扮老师,其他小伙伴坐在小凳子上当学生,“老师”像模像样地领读课文,提问生字,谁坐不端正就罚她领读……一册书三十来篇课文,大家伙儿基本上在玩中全背熟了。

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大我十岁的小姨到我家,见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模仿老师上课。她就照着生字表提问我和姐姐生字,写完了小姨检查我俩的生字本,她很吃惊,没想到我俩居然全写对了,我和姐姐却习以为常,写错字才不正常呢。平时玩归玩,但我们懂得学习是第一要务,我们从小就默默树立了这样一个信念:和别人不比吃,不比穿,就比学习。

总之,我们小时候虽然老师布置作业不多,甚至没有作业,但我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了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在回忆起来,童年的我们是勤劳的充实的,也是快乐的幸福的,童年的确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回过头来再看现在的孩子,老师应该是和以前一样尽心尽责,家长的重视教育程度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可是为什么完不成作业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呢?

咱们先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和质来分析,如果作业量过大,质量又不高,孩子就很可能完不成。现在我教的是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就以教学生学生字为例,一课的生字一般12个左右,假设老师让孩子一个晚上每个字抄半页或者两三行,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时间。一部分学生很有可能完成不了;即使勉强完成了,字体也可能比较潦草。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学生能保质保量完成。关键是时间长了,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

同样是12个生字,我试着在课堂上让学生比赛学习,看谁记得快。千万不要低估孩子,我做过实验,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分钟记一个字是没有问题的。12分钟后提问他们,全对的只需要认真写一遍,错的用左手写两三遍,再用右手规范地写一遍。家庭作业让家长或伙伴提问一遍就OK了,也就几分钟的事。孩子们既学会了生字,又感觉比较轻松,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背诵课文之类的作业就不一样了,背诵一篇或一段课文,有的学生记忆力超强,读两三遍就会背了;有的记忆力一般,用时可能稍长些;有的估计几天也不能熟练背诵。所以,老师如果要求全体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都会熟练背诵,这本身就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着急,自己也上火。

道理很简单,这就像自然界不同种类的花花期也各不相同,迎春花春天吐露笑脸,荷花夏天亭亭玉立,菊花金秋含苞怒放,腊梅寒冬傲立雪中,而冬青则一年四季常绿。明白了这个道理,老师们在布置背诵任务的时候,就不能一味求同,而是需要因人而异了。

所以,当多数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时候,老师们要先想想自己的问题,是不是自己布置作业存在质或量不当的原因;另外还要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足够的耐心静等花开,即使等不到开花,也要欣赏绿绿的叶子。

如果我们自己确定了学生完不成作业不是因为作业本身存在问题,比如听写或默写12个生字也不能按时完成,问题就一定不在老师身上,我们就要在学生身上追根求源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现在的普遍状态,我长期在农村小学工作,农村的原生家庭现在大多是这样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挣钱,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记得今春开学第二天,班里有一个男生,上课一直哭个不停,我问他原因,他说那天早上他妈妈又去西安打工了,他想让妈妈留在家里陪他。无论我怎样劝,这孩子眼泪却始终停不下来……我很心疼这个孩子,那无助的哭声怕是永远也忘不了了,但我又实在无能为力。没有哪一种爱可以替代母爱。

现在的农村家庭物质生活富足了,但孩子想和父母一起生活却成了奢望,这是不争的事实。爷爷奶奶一般只能尽量给孩子提供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的心灵是孤独的,孩子的幸福指数也相对较低。长期这样的心理状态,无疑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学习积极性也多少会受到影响。

爷爷奶奶一般都十分疼爱甚至溺爱孙子,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有的孩子在家里比较懒惰、任性、自私、没礼貌、缺乏责任心、不懂得感恩。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自然是吵不得打不得,孩子就像一棵荒长的树苗。这一类学生一旦完不成作业,往往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也就显得苍白无力。

近几年,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人人皆知的。平时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面引导,而网络让孩子感觉新鲜又刺激,孩子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就更不在状态了。心不在学习上,作业怎么能按时完成呢?

……

现实既然如此不容乐观,现在当老师的就更加难做。教育是不可以复制,现在的孩子们不可能回到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也就注定我们必定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孩子们完不成作业,咱们不妨先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起。我们小时候在家里做家务感觉是天经地义的事,长大以后自然就养成了爱劳动有担当的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即培养习惯。建议家长朋友让孩子在家里主动承担一定量的劳动,比如晚饭后洗碗,周末自己独立做一次饭、洗衣服等,并形成一种习惯。切记,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持续强化21天。

其次,加强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古语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德育教育包括的内容方方面面,其中孝道和感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家长朋友都明白言传身教上行下效的道理,所以不必对孩子一味说教,你只需要经常和父母和和气气地说话,给他们端一杯水,洗一洗脚,孩子自然就会学会感恩父母,关爱家人。

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子叫耿旭豪,是我们班的班长,学习积极主动,人见人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下课,他都会走到我身边恭恭敬敬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啦!”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据我所知,耿旭豪的父亲也是长年在外打工,但他的家庭教育就是非常成功的。

以上谈到的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需要家长长期通力支持配合,孩子一旦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懂得了感恩,学习就有了动力,就会端正学习态度,学习中的一切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按时完成作业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家长把德育工作做到位了,我们做老师的在学校要教会孩子学会科学合理规划时间,这是学习能力和方法的问题。比如新学期一开学,我提倡学生比赛学习生字,两周后提升为自主学习生字。一个人如果自己愿意去做一件事,就不会觉得辛苦,相反会以苦为乐。我鼓励学生学新课之前先预习,强调以下两点:读熟课文,要求背诵的课文基本会背诵;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家长朋友你想啊,反正早晚都得学会,提前一天预习好,你就知道哪方面是难点,哪方面是弱项,上课时带着问题去学,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与讨论,写作业自然就变得很轻松。最重要的是,孩子懂得了未雨绸缪,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

相反,不预习的孩子,听课没有目的,课堂上的表现往往是东张西望做小动作。一开始写作业题又不会做,这时候想起来去翻书了,写一个词语都需要在书中找半天,作业怎么可能按时完成?长此以往,孩子形了成拖拖拉拉的坏习惯,成绩自然上不去,长大后的工作生活也可能是一团糟。

当然,老师们大可不必给小学生讲这么多,我是这么给学生说的:同学们,生字早晚都要会写,课文早晚都要会背,早学会,成绩好,经常受老师表扬;晚学会,成绩差,注定挨父母批评。选哪个,自己决定!

学生多聪明啊,异口同声选前者。于是,每学新课之前,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听写生字,目的是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一个多月以来,耿旭豪、张嘉琪、杨鑫豪、杨嘉仪、焦奥达、郭亚龙等几位同学就一直坚持得很好。我相信,他们的父母也一定会合理规划生活,是生活中的赢家。现在,我正在想办法让全班学生都能像他们一样,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6.从细节培养孩子的爱 篇六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更加丰富,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有一些父母却因为过于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从而导致孩子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最终使智力毫无用武之地。

1

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种:

1、父母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出事,或者怕孩子将好的东西损坏,所以许多事情都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使孩子失去动手的机会。

2、家庭装饰摆设都是成品,不需要孩子动手。孩子进了家门,因为装饰品比较昂贵,所以父母会让小孩子,这不许动,那不需碰,使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3、孩子动手材料少。父母买的玩具,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若将其弄坏,则要买新的玩具,所以孩子缺乏动手材料。

2

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父母应该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生活自理,让孩子自己去洗漱;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如洗菜、洗碗,可让孩子动手和父母一起参与。

2、父母应当给孩子购买,如橡皮泥、拼图、积木等,让孩子动手拼装,从而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3、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孩子经常进行剪纸、陶艺、穿珠子等活动,在动手的同时的`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7.培养数学智能,从细节做起 篇七

建议一:引导孩子认识数

数实物能帮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在认识数字时,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多练习数数。比如:手指头有几个,镜子看着耳朵有几个?鼻孔几个?牙齿几个?全家共有几口人?餐桌上有几双筷子几个碗?街上的电线杆或路灯有几个?等等。

同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数字的用途,并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当中的数字。比如,父母可以带孩子寻找家里的数字,像时钟、电话、电视、遥控器、日历等,也可以带孩子寻找家外面的数字,比如门牌号、楼号、汽车牌号、信箱号等等。这样可以让孩子清楚知道,原来身边有那么多使用数字的机会。

总的来说,只要培养出一个充满数学启发的环境,将数学生活化,就可以刺激提升孩子的数学智能。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度量

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可以通过度量方面的练习,让孩子明白事物的具体尺寸并学会如何用度量单位表示。下面是一个家庭度量小游戏“量一量房间有多大”,可培养孩子的数学智能,如下:

首先,家长和孩子一起从房间的一头走到房间的另一头,走的过程当中用自己的脚去度量房间的宽度,看看房间有几“脚”宽。同时,问问孩子,妈妈量的“脚”数和宝贝量的“脚”数一样吗?为什么?

接着,家长和孩子换作用手臂度量房间的宽度,并询问孩子这次量出的结果和上次量出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最后,引导孩子得出结论,衡量的单位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建议三:分类和排序训练

其实,数的观念除了数字,还包括了分类、序列、形状、长短、大小等概念。用餐时,请孩子帮忙来分餐具是个很好的练习机会。

对于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按照家中的成员来分配餐具,比如爸爸的、妈妈的、宝宝的……对于较大的孩子则可以让他们练习分筷子、分勺子、分餐巾纸等等。让孩子将桌上的菜分为蔬菜、海鲜、肉类,或是依照盘子的大小形状来分类,都是不错的分类游戏。

建议四: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意味着同孩子交谈并要倾听孩子所讲的,平时多用语言、图表、图画和符号等作为交流工具。

比如,可以给孩子多读有节奏感的、多重复的或含有数字的儿童读物,借由重复有节奏的唱诵,让孩子反复地练习,等到智能发育成熟时,有这些储存记忆做基础,孩子自然就能串起言与义,数学智能发展便会非常迅速。

比如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一只手指头,一只手指头,变啊变啊变成毛毛虫。两只手指头,两只手指头,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

这些有趣的用数学思想与孩子交流的方式能帮助孩子练习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巧。

8.爸爸对孩子的爱 篇八

父亲,永久是孩童时代一个最重要存在!父爱,永久是幼儿不可或缺的元素!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不能缺少的主角!

因此,中一班的家委们群起号召爸爸们用心参与到其中,与孩子们共同成长!于是,在幼儿园读书节期间,结合本园早期阅读特色开展了“阳光爸爸”系列主题活动。爸爸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抽出时间每一天陪伴孩子阅读一到两本的绘本。这并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重要的是:用心对待及坚持下去不间断的21天的.打卡!

有时候,爸爸是故事大王!他们带给孩子们最搞笑纷呈的故事!爸爸们到班级上去给孩子们讲故事,我们把投票权交给了孩子们,评委嘉宾便是台下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他们喜欢的爸爸身上贴满了贴纸!那一身的贴纸更是如同军功勋章一般的存在阿!

有时候,爸爸还是超人,还是运动达人!除了讲故事个性好听,他们还个性会玩!最爱爸爸把我们举得高高的,孩子们就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一样!有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看到的是,更高也更远……

有时候,爸爸还是最厉害的武器!最爱跟爸爸比谁的力气大!爸爸在,就是最强有力的盾牌。

有时候,爸爸还是一个最搞笑的探险家,因此我们以“阳光爸爸伴我行”为主题,让爸爸们带领孩子到青青世界来一场关于树叶的探索!

爸爸带着孩子的秋游,就不再是纯粹的游园观光了,我们这次但是去探险呢!因为我们准备了地图,拿着寻宝图要出发咯……

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沿途观赏,沿着湿地一路爬到热带雨林的山顶,在爸爸的带领下看到了各种恐龙,走过那些惊险的吊桥!并在任务卡上绘制观察到的树叶形状及图案!

果敢,勇气,决断!这些有着父亲传承的气质,因为陪伴而越发醇厚浓郁的迸发!

我们围坐分享自己的任务卡,童言稚语描绘着看到的世界总是新奇搞笑而完美的!而在父亲的带动下更是平添几分刺激的探险感。妈妈平时不让去,不给玩的,在爸爸这都能行!

其后,孩子把与父亲的合影交至班级中分享!孩子们对于此次父亲在百忙之中抽空的陪伴,深怀感恩!

此次倡导父亲与孩子一齐投身大自然,不仅仅仅是开阔视野,亲密亲子感情,密切家园关系,促进家园合作。更是透过父亲与孩子在群体间的活动交流,增进父亲与孩子间的感情,增强了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度。从而更好的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潜力,营造与孩子间的交流交往友好沟通的氛围。促进与孩子健康成长,使孩子长身体,开心智。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篇九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四(10):总结全文。(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 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一、导入: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不能失而复得的也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又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呢?让我们一同走入短文三篇去找寻答案。

二、探究学习新课内容。

1.[探究过程一] 学习《热爱生命》一文(1)审读配图,关注配图中的元素。提示:布满蛛网的钟表盘

失落的钟摆

背对着钟表盘和钟摆的中世纪人

(2)诵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解读配图,思考配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钟表可以对应为“生命”、“时间”,布满蛛网的钟表盘可以对应为“消磨时光”,遗落的钟摆可以看成是“匆匆流逝的光阴”,中世纪人背对钟表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文中所写的哲人习气——尽量回避生命的流逝,无视生命流逝的存在,仿佛度过生命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教师阐述:

全图可以做这样的解读。配图向我们展示了作者所生活的欧洲中世纪时 代的哲人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思想状况,当时的哲人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 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 件贱物似的“。

(3)在作者看来生命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提示: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 比的。

品味下列语句

.“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因为好好享受了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小结:作者面对如此优越、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的生命他准备乐于生,享 受生活。讲究方法,关心生活。

(4)思考:在谈到乐于生,享受生活之前作者先谈到了死,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怎么理解“生之本质在于死”一句。提示:“生之本质在于死。”(有生就有死,没有死 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种形式。).既有其生,必有其死。

生的结局就是死。所有生命都是会死去的,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

生即死,死即生。此刻的你已不是从前的你(细胞不断死去,又不断重生),所以说生的本质是死。

作者在谈到热爱生命之前先说能坦然面对死亡,因为只有将现世生命过得丰

盈饱满的人,在死亡来临时才不会感到遗憾、惋惜,才能坦然。也就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

(5)多媒体展示: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人们的主流思想,认识蒙田思想的伟大和价值。教师阐述: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作为中世纪的一员,能够摆脱人们的主流思想,形成令今天的我们都称赞的伟大思想真的是难能可贵。(6)课内拓展:

古今中外的智者贤人为使生命丰盈饱满他们都做了深入的思考,对于生命的认识是相通的,人性是相通的。他们都告诫我们对待生命要热爱,对待死亡要从坦然镇定。历史上和当下也有一些人他们也懂得珍惜生命、坦然面对死亡请看:(投影展示)

英国渣打银行在对新员工的培训中有关应对抢劫的理论就是“贪生怕死”!国家新颁布了中小学生见义勇为要慎重的规定 司马迁隐忍苟活,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汶川地震中成名的“范跑跑” 恐怖头子本·拉登培训出的“人肉炸弹”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这些人、事的看法和观点。思考这同作者所说的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一致吗?

明确:渣打银行的理论是尊重生命的生存权,生存权是第一位的;新颁布的中小学生见义勇为的规定,也是从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的角度考虑的,重视生命、重视生存权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体现。当然有象宁若诚这样的优秀青年我们应该是歌颂和赞扬的。司马迁忍辱偷生,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两人我们现在给予的是赞许和肯定,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信仰。同样范跑跑保全性命,拉登的人肉炸弹放弃生命,他们也是有信仰的,只不过他们的信仰违背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和观点。

所以,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热爱生命,不做无谓牺牲,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有所获,死得其所。

2.[探究过程二] 学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和深邃的历史长河而言,个人的生命微不足道、转瞬即逝。但是思想会赋予生命力量,有思想的生命将会拥有更有意义的生活。(1)自读文章,思考帕斯卡尔认为“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人的特点是能思想、脆弱。

提示:相较整个宇宙而言,人因身体而脆弱,因思想而坚韧。在帕斯卡尔这里,人只是会思想的芦苇。

举出你熟悉的人或者亲历过的事例来证明帕斯卡尔的观点。

明确:霍金的事迹、汶川地震的幸存者们,等等。

(2)文章的结构为片段式,语言形式相对散乱,请用文中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

明确: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人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

我们要努力好好思想。这就是是道德的原则。(3)疑难句解读

教师阐述:本文哲学味道浓厚的句子很多,哪些语句是你不好理解的?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解读: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弱小的,另一方面人又因为思想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因而能驾驭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显示出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来源于人思想的力量。

2.“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解读:教师可以举例解释人与其他生命的区别在于:人知道自己渺小,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抵抗宇宙的力量,但是其他生物对于宇宙的力量却不能正确认识,对于自身的渺小也缺乏认识。因此,正是在人与物思想能力的区别中体现出人的高贵。人从而超越了肉体的渺小,实现了精神的伟大。

3.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尊严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部分的难点。实际上这句话的思想与前几句一脉相承,都体现出正因为客观上人类肉体的渺小无法改变,因此才需要用思想来体现尊严,而保持思考的习惯就是人类道德的原则。

作者把思想看做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有着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思想精神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是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同时在进行道德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就能体现自己的尊严。

4.“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思想之所以囊括宇宙是因为思想没有边际,不受束缚,宇宙可以成为思考的对象(4)结合课文内容,并为本文配上

一幅形象的插图,并从课文中选择一句话作为注释语,并做适当阐释。学生展示:

3.[探究过程三] 学习《信条》一文

(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有思想的生命将会是丰盈饱满的,如何使生命丰盈饱满的问题美国当代作家福尔格姆在《信条》一文中已做过这样的思考。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福尔格姆的人生信条。

明确: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2)具体来讲福尔格姆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生活、做事、为人准则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浏览小字部分并思考文中简单的幼儿园语对应的深广的人生道理是什么?

小结:作者在文中通过浅显的幼儿园语,告诉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当我们拥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态度,遵循了友爱互助的为人准则,那么我们的人生状态将是健康的。

福尔格姆用浅显的幼儿园语告诉我们,要使自己的生命丰盈饱满就要学 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生活。

(3)课内拓展:解读课本P53页配图。提示从构图要素和注释语解读。

提示:全图重点构图要素是两个紧挨在一起的人并排坐在大树下,注释语也强 调了手拉手、紧挨一起。于文中的“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 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这一信条对应。

思考:为什么画者会从众多信条中选取了这样一条强调互助友爱的信条语作 为绘图的对象?互助仁爱的集体精神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 提示:这一信条是作者在文中唯一重复强调的一条信条。绘图者也把这一条作为注释语放在了插图下。绘图者想告诉我们,他更看中在生命的历程中关爱他人的品质。一个人仅仅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只是单纯的关注自身的存在价值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关爱他人,如何关爱集体,因为毕竟只有整个社会的健康才会有个人生命状态的健康。从这一意义上讲,关爱他人,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更为重大。

三、总结归纳

(教师通过板书巧妙地通过图画将三篇文章连为一体。)

师:以上三篇短文从文体上说都是观点鲜明,语言形象,思想深刻的哲理散文,我们通过解读形象的配图,自创形象的配图,了解了文章的主旨。蒙田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帕斯卡尔告诉我们要使生命丰盈饱满、更加有意义,要做一个有思想,会思想的人;富尔格姆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基本的人生信条,并且强调只是关注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是不够的,还有学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板书设计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学会思考

人生

遵守信条

四、作业设置

作业布置:今天,同学们学了三篇文章,相信能够指导同学们更好地面对生命、学会生活,有所启发。设想你是一个心理健康网站的版主主,面对这样的一个帖子,你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投影展示)

我读完初三就没读书啦。读书成绩不上不下。后去在别人店里学习了三个月电脑。又回家又读初三。没读完。又到深圳做了一年。见识了很多。又不想在那干了。回家玩了半年,我妈又托人让我到河南读职高要我学技术。我来这里比叫晚在班级中是插班生上课都听不懂。在这里我没一个人认识,又不懂他们这里的话。我湖南的,想过不想读了但觉的很对不起我爸妈。我现在觉得很迷茫,但又不能不读下去。不用跟我说大道理这方面我不比你们差,外面我见识得多。我原来在深圳做了一年的服务行业。知道很多。

10.从细节培养孩子的爱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数学;细节;思维;习惯

新课程实施已经有些年头了,在一些研究课、示范课以及赛课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学生的学习学习效率并不高,更不用说在平时的真实课堂教学中此种现象的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就是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有效的思维方式、方法,在需要学生解决问题时才会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针对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观察和实践,谈谈以下点滴看法。

一、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训练和习惯培养,需要教师从教学中的点滴细节做起

1.要读懂教材,弄清学生通过学习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2.要收集一些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素材,并思考训练的模式和方法

课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学习材料,以达到激发学生思考值得教师研究;一些观察、思考的方式方法的传授以及交流的模式和平台构建也不容忽视,需要教师精心策划。

3.机智有效地把握教学契机进行有效引导

在这个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善于倾听和辨别每个学生所表达出的观点,来进行有效引导。比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解方程》时,学生在通过观察主题图(人教版P57)后猜想方程100+x=250中未知数x的值等于150时,说到“将天平左边拿掉x克,右边拿掉一个50克和100克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由于老师没有倾听学生的发言,而是直接说出将天平两边同时拿掉相同的100克后天平仍然平衡,从而得出结论天平左边的x克和右边的100克相等,也就是未知数x=100是方程100+x=250的解。如果,此时老师善于倾听,顺便深挖一句“为什么将天平左边拿掉,右边拿掉一个50克和100克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从而过渡到,要想天平左边只剩下天平,左右两边还可以同时拿掉100克的砝码,天平两边仍然平衡,得到天平左边的x克水和右边的120克砝码重量相等。

4.在及时的练习和新课后的巩固和提升练习,教师也要多花心思

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逐步递进,形式多样。通过练习,对学生进行正向和逆向训练等多项的思维训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保证学习的高效。课后,教师布置的课后实践和练习也要体现前面练习设计的思想,并与生活密切联系,体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二、训练学生思维习惯的教学策略

1.训练学生会看

主要体现在主题图观察和文字的阅读上。在训练学生看图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观察的方法:纵向观察、横向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以及通过对比等一些常用的、按规律的观察方法来帮助学生从图中收集多方面的数学信息,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在阅读文字时,不妨借鉴语文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初读、熟读和精读等方式,训练学生通过思考寻找数学信息中的彼此联系。比如,在让学生解决问题时,要教给学生从条件入手和问题入手两种常用的方式方法。

2.训练学生大胆猜想和敢于尝试

常言道,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很多伟大的发明,总是在人们的大胆猜想和所谓的“异想天开”中通过研究变成现实。大胆的猜想正说明同学们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也才会有人们不断的尝试并不断取得成功和突破。所以,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大胆猜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

3.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中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当自己有了一定的想法后再搭建同桌和小组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才能畅所欲言、取长补短,为后边的实践和探究活动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最后,在集体交流中达到优化方案,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效果。此时,学生的探究才是目标明确、分工合理,高效的合作学习。

4.让学生学会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也要让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经验和形成的表象来充分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推理等思维逻辑活动,以达到对数学规律性知识的概括和揭示。如果做到有序、有层次的操作,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动手能力都将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提升。比如,在教学《三角的内角和》时,学生从测量法—撕下三个角拼的方法—折出平角—又回到平角问题上来,就深刻体现了操作和思维过程的有机结合。

5.训练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过程。会倾听的学生能从伙伴的想法中受到启发,从而激发自己的思考兴趣,并去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如果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对于调动集体的智慧会有很大的作用,也对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和对比、优化方法有很大帮助。

6.训练学生在思考中总结经验揭示规律

此环节重点表现在学生能够说得清,能清晰准确地把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发现的规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除了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训练,更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这里有对知识的一个梳理和筛选过程,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训练和习惯培养,需要教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节做起。需要教师做一个善思者,灵活处理教材,更需要善于倾听机智辨别,有效把握教学契机。通过不同时机,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给予,才能让课堂更生动有趣、真实高效。

参考文献:

[1]荀步章.在操作中思考 在思考中感悟.教学月刊,2011(03).

[2]刘林海.让自由思考像呼吸一样存在于数学课堂,小学教学设计,2012(11).

11.注意细节保护孩子教育随笔 篇十一

小涵说:“妈妈,我为什么这么笨?别人都会的知识,我不会。”“小涵,你在聪明的班上,是显得不聪明,可是你在笨的班级去,你就是聪明的了。”

小涵是我们班上的孩子,他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接受能力有点差,老师教一次,别的小朋友都学会了,但他必须教十次而且是将答案死记硬背的结果,他有些自卑,他很上进,可是结果总差强人意。

小涵的妈妈是一家规模不大的`修车店老板,据说他老家有一排的厂房,那是涵妈妈自己说的,他还说教育局局长是小涵的干爹,有一次在放学时与远远妈妈聊天,大班的孩子能认识多少字,刚巧小涵的妈妈来了,他问远远妈:“你们家远远认识多少字了?”远远妈含蓄的说道:“200多个吧,是包括上下左右,大中小等简单的字。”小涵妈妈:“你们有送去培训学校学吗?我们小涵已经认识多个字了。”远远妈不可思议地说:“这么说,那你儿子很厉害啦!”涵妈得意地说:“那都是花钱买的一块钱一个类,我们学了一个学期2000多块钱呢,别说小涵会2000多个字,他的弟弟没去学过,也认识500多字。”小涵的弟弟现在在小班,作为小涵的老师,他认识多少字,相信比妈妈更清楚。

又一次,关于时钟整点,半点的认识,班上所有的孩子都会了,只有小涵还不会,晚上妈妈来接了。老师与妈妈交流:“小涵,对时间的概念不是很敏感,整点,半点还不认识,你回家让他练习练习。”妈妈惊异地说:“不会吧,我们家里都会的。”老师婉转地说:“那就回家复习一下。”第二天早上,老师又问小涵关于整点,半点的认识,小涵还是打不上来,晚上老师又一次和妈妈交流:“昨天,小涵回家复习时间了吗?怎么还是好像搞不清楚。”妈妈说:“不会吧,复习了,今天早上起床让他认的,他都会了。”老师不好意思地说:“可能早上太匆忙了,他有点搞混,回家再给他复习一下吧。”第三天,小涵的妈妈风风火火地来了,边走边对老师说:“这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怎么教也教不会,笨死了,还是他弟弟聪明。”小涵就在边上。

12.让每个孩子拥有妈妈的爱 篇十二

五0一沙娜

今天,我观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小女孩的妈妈在过马路的时候,因为司机驾驶过程时接听电话,抽烟而高度兴奋,变得忘乎所以,最后因闯红灯而发生了意外,让一个可爱、开朗的小女孩从此失去母爱,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幸福„„看到这里,我哭得很伤心,一个原本应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就这样因为一个意外的车祸给彻底摧毁了„„

消息传来,当小姑娘听到老师说“我的妈妈”好像当时就呆了,眼泪顺着腮帮慢慢往下流,看着别人画作里的妈妈,小姑狼心里有多么酸涩,又有谁真正体会到小姑狼内心的酸楚呢?

美术课上,其他的小朋友都兴高采烈地描绘着自己妈妈,她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暗暗抹着眼泪,一张小脸布满泪痕,渐渐的,其他小朋友画完教给了老师,纷纷走出教室,只有她,好像整个世界遗忘了她,在教室里忍不住哭得撕心裂肺„„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个草„„”随着歌声的走进,深刻感受到小姑娘内心的坚强与无奈!

电影最后,小姑娘拿起粉笔在地上画出了妈妈的模样,躺在画中妈妈的怀抱之中,小姑娘盘着腿,把头深深埋在双腿之间,蜷缩着身体,就像一个婴儿静静着感受着妈妈的温暖„„此时此刻,我的心好像被谁狠狠地揪了起来,隐隐作痛,当血色弥漫在我眼前时,我真想对那些打电话、抽烟开车的司机叔叔说:“叔叔,当你打电话、抽烟,不认真开车的时候,想过我们这些可怜的孩子了吗?没有妈妈的孩子有多么可怜;想过那些曾经因为车祸丢失生命或者亲人的人们吗?那些人们是有多么的无辜;想过您自己的亲人吗?严重车祸若使你们出了意外,您的孩子可能就丢失了你这位父亲,您的母亲会丢失你这位儿子,你能忍心吗?叔叔们,开车小心,小心开车啊!生命大于天,遵守交规,幸福的第一步啊!„„”

《妈妈,再爱我一次》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感人至深,几次禁不住潸然泪下。心酸之余,发人身省。我想再次对大家说:“每一次接打电话、抽烟、喝酒、超速等等都可能让这个社会丢失两个美满的家庭,让你的家庭陷入痛苦之中,所以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好好想想自己的家人吧„„”

13.怎样向孩子表达您的爱 篇十三

也许每一位家长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许多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认为,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长认为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更注重表达的方式。这样一来,当父母的爱变成一种简单不加修饰的说教时,孩子往往就容易产生对抗的情绪。当然,这种逆反心理的累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那么,怎样正确地向孩子表达爱呢?

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而不是总是居高临下摆出家长作风。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莫尔学院父母中心的指导者哈丽雅特博士说,您应该准备这样一张每日爱的检查表:

1、告诉您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2、通过温和的触觉来传达您对孩子的爱意。3、关心您孩子的行踪,注意到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和什么时候出去。4、告诉您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5、注意到您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6、问孩子对您的意见。7、耐心而且彻底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8、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委以适当的重任。9、因势利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10、尊重孩子的人格。

哈丽雅特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三条规则:

第一,留出时间。每一天要至少留出15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坐在地板上和您初学走路的宝宝一起玩;或和您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或帮助您6-12岁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买一张激光唱碟。

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即使是发现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本着研讨的精神与孩子分辨道理,倾听他们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第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应该知道自己对孩子所说话的分量。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情绪激动地对您说:“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这时候您不要上来就说:“你又犯什么错了?”相反,您应该设法澄清这件事,“老师对你大叫?那一定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这句话将会起到魔术般的奇迹,孩子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现在您能够达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了。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那种令人困窘的情形就会随之消失,您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对您表达一种感受,您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回应。比如孩子跑回家对您说:“我的球队今天赢了!”这时您可不要说:“去把外套先挂起来!”或者“作业做了吗?”相反,应该以一个问题式的回应来说:“你们球队得分多少?”您的问题暗示了“我听到了你所说的事情,我对此感兴趣,想知道得更多一些。”这种沟通技巧是以兴趣向孩子展示了您对他的爱。

14.孩子需要的爱 篇十四

知道孩子成长需要些什么吗?他们需要的的有很多,例如。

一、爱的需要

到底什么是爱呢?爱是容忍、慈祥、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动怒、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最需要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遗弃与遗忘。对孩子来说,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稳定、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产生,这样,人才能勇敢地冒险,不怕艰苦。这种爱的需要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

二、被聆听、被了解的需要

孩子在小时侯,通过父母的爱抚、拥抱、摇动等亲昵举动,很容易体会到被爱。但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有了自己的朋友与世界,有了自己的喜好与语言。这时候嘘寒问暖,也能使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就需要聆听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青少年尤其需要被聆听、被了解,因为他们受到许多压力,但却无处表达、申述;另一方面,由于内分泌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相当不稳定,若父母能了解他们,一定对他们很有帮助。

三、独立自主的需要

一个人的一生有两个性格独立发展期,一个是在两岁时,一个是在十二三岁时。这两个时期的发展如果受到阻碍,则会影响到一生。当然这两个时期对父母、对子女都是最困难的时期,孩子要开始走出父母的安全保证,向外独立去探索,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父母开始体会到孩子渐渐远离自己,也会感到不适应。这个时候父母要有更大的耐心与雅量,要允许他们尝试走出家庭与依赖的小世界,并能随时给予他们关怀、支持与鼓励。这个独立自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两个阶段没有受到鼓励与支持,他的自我感就会发生混淆、困难甚至薄弱的现象。当他长大之后,就会有做决定的困难,很难信赖自己与别人,常常要依别人的意见看法来行事,自己很怕有独立不同的看法。显然,如果真是这样,其内心的冲突会影响到他与外界的来往。

四、成就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成就”一些事情,自信心、自尊心才会由此建立起来。小孩子尤其需要被鼓励与引导,自己独立地完成某些事情。这个成就的需求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有关的心理学理论上,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成就、自信的关键时期。做父母的如何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呢?其实也不难,就是要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不要因为怕他们会失败而代替他们给予太多的指导,“放心”是很重要的方法。

五、游乐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游乐,听音乐、玩游戏、骑马、聊天等,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知识轻松自在而已。现在的许多孩子弹琴、下棋、游泳等都成了功利性的目的,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孩子们的心情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再成功的人,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活起来就像一盘失了味的菜,不只是生活没有意义,心理也会出如自私、没有同情心、古板等倾向,甚至成为有暴力倾向的人。

身为父母,如果过分严厉或是追求完美,往往会忽略与阻碍孩子这方面的需要,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孩子的这几个需要的界线不是分割得非常清楚,她们贯穿在孩子日常生活之中,是孩子成长的几种重要“维生素”,缺一不可。

上一篇:快乐的六一节优秀作文800字下一篇:梦想在路上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