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机遇与挑战论文

2024-08-16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机遇与挑战论文(精选8篇)

1.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一

全球高端管理联盟MAM项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选拔1-3名优秀MBA学生赴耶鲁大学攻读MAM(Master of Advanced Management,高端管理硕士)学位,这对人大商学院(微博)的MBA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作为加入耶鲁管理学院“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唯一一所中国高校,人大商学院MBA学生感到尤为幸运。

2012年3月14日,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Ted Snyder教授走进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为前来参加项目介绍会的近100名师生进行项目宣讲,同时将“全球高端管理联盟”和MAM项目的理念及实施展现在人大师生面前。

共识下的联手合作

2011年底,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推出创新举措,在世界经济强国和新兴经济热点地区联合全球顶尖商学院,正式成立“全球高端管理联盟”。不同于以往商学院之间的一对一合作,该联盟旨在通过强强联手、资源共享,为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联盟成员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搭建一个广泛的合作平台。

说起成立“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初衷,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Ted Snyder教授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 o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全球高端管理联盟―MAM (Master of Advanced Management,高端管理硕士)项目介绍会”上谈到,“毫无疑问,中、美两国是目前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但在未来,许多经济强国将会在多个地方崛起。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发展形式,与全球顶尖商学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未来至关重要,这也正是成立‘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初衷和联盟将起到的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学生、教师以及院长们将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分享经验、交流沟通”。

对于促进耶鲁管理学院与人大商学院达成合作的原因,两院院长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解答。Snyder院长强调,“人大商学院是中国知名的商学院,有着良好的`管理学教育声誉,在诸多领域都保持领先,为社会各界培养了众多管理领袖。与耶鲁管理学院一样,人大商学院同样杰出且有明确目标,两院有很多共性。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邀请人大商学院进‘全球高端管理联盟’中来,共同为两院的不断提升而努力”。

人大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认为,理念上的认同是两院展开积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次合作基于人大商学院和耶鲁管理学院一个共同的理念,即‘商学院怎样培养未来的商业领袖,未来商业领袖又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管理企业’。就中国商学院而言,过去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较为单一,通常是开展短期项目或‘一对一’学位项目,发展深度受到很大限制。到目前为止,国内商学院与国际一流商学院开展深入合作,其实还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所以当‘高端管理联盟’这一概念被提出时,我们觉得与耶鲁管理学院的理念非常契合。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加入该联盟的高校,这次合作对人大商学院来说是很好的契机,为我们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级管理人才提供了更高端、更有效的途径,并分享了全球范围内顶尖商学院的优质资源”。

MAM带来的机遇

2011年11月,Snyder院长一行访问人大商学院,双方进行了友好会谈,深入探讨了未来可能开展的合作。2011年底,耶鲁管理学院MAM项目获得批准,该项目计划每年从“全球高端管理联盟”成员学院各招收1-3名优秀MBA学生赴耶鲁大学攻读MAM学位,提升学生在国际复杂情境下的管理能力并使之成为全球商业领袖。Snyder院长在给伊志宏院长的信中提出,希望人大学生申请MAM项目,耶鲁方将接收一定名额的人大商学院学生,于2012年秋季入学该项目。

随着MAM项目的启动,两院之间的合作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3月14日,Snyder院长在宣讲会中介绍了MAM项目设立的初衷和实施规划,并具体解答了老师、学生提出的关于“全球高端管理联盟”运行模式和MAM项目招生等问题,现场互动积极,气氛热烈。随后,通过对人大商学院提前甄选出的5名优秀MBA学生进行面试,Snyder院长看到了人大商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力,称赞“优秀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使他们的高素质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有可能,我很想把这5位学生都录取,我们甚至考虑今后为人大商学院增加进入MAM项目的学生录取名额”,Snyder院长如是说。

的确,在旨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未来商业领袖”的理念下,能进入MAM项目并非易事。早在面试前,人大商学院便开始在众多申报MAM项目的学生中进行层层筛选。伊志宏院长解释道,“报名的学生太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要求一年级MBA学生需要到2013年才能申请该项目。对学生的初步挑选,我们主要看三个方面,工作经历、管理经历、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请有海外从教经验的老师进行第一轮面试,并最终挑选出5名候选人供耶鲁方考察”。

如果说人大商学院倾向于考量个人所具备的具体能力和经验,那么耶鲁管理学院对录取条件的定位则更依照“打造商业领袖”的目标展开,Snyder谈到,“耶鲁管理学院希望MAM项目学员能理解市场的运行和竞争机制,清楚自身能力并理解个人在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如何找好自己在团队和社会中的定位。同时,在具备高素质的基础上,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具有处理和解决复杂事情的能力,善于倾听,以便有能力应对领导力方面的各种挑战”。

可以说,加入“全球高端管理联盟”和MAM项目,为人大商学院及其学子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扇门,这扇门的背后,将是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供学生接受全球化教育的广阔平台,以及扩大学院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机遇。

未来的合作之路

早在去年11月耶鲁管理学院来访之时,时任人大校长的纪宝成教授便对两院间的合作表示支持。现人大校长陈雨露教授在履职初也对此次合作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在致Snyder院长的信中强调,“具备国际化视野是人民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而两学院之间新的合作关系,将对人民大学的发展有着更深也更为长远的意义”。

3月14日,陈雨露教授校长会见Snyder院长,再次提到院校间的合作问题,同时对“全球高端管理联盟”和MAM项目的内容及想法表示赞同。

对两所商学院来说,能得到两所大学校长的鼎力支持,这本身已经是此次合作的一次双赢。而对未来的合作发展之路,两位院长也都有着无限畅想和具体计划。除MAM项目外,合作开发案例、进行实地研究、展开高管培训、使中外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企业参与到“全球高端管理联盟”中等一系列措施都将随着两院的深度合作逐步提上日程。

“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另一创新点,是联盟成员可借助这一平台,分享办学经验、合作案例开发和数据收集、共同研究对商业实践有重大影响的课题、共享教学资料、促进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流,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因此,Snyder院长强调,通过联盟成员院校间的合作,使两校学生加深对对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加强联系、拓展资源,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而这种学生之间及未来校友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会反过来反哺和回馈各自的学校,这对教育者而言也是一种加强和巩固”。

“尽管从历史来看,中国商学院与世界一流大学商学院仍有着巨大差距,但面临全球化挑战,双方思考着同样的问题”,伊志宏院长对两院间的合作以及人大商学院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们的优势在于,依靠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和企业快速发展的肥沃土壤,国内商学院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环境,而这恰恰是发达国家没有的。人大商学院是新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摇篮,一直以先行者的姿态引领着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我们相信,以国内不断优化的教育环境,加以自身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最受尊敬商学院’这一目标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大学网考研频道。

★ 高端日语自我介绍范文

★ 高端婚礼主持词

★ 房地产高端广告词

★ ppt 国外高端

★ 高端唯美婚礼主持词

★ 父亲节祝福语高端简洁

★ 高端婚礼主持词怎么写

★ 家电业高端战略不是救命稻草

★ 教师节礼物高端创意

★ 发朋友圈下雪高端说说

2.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二

在前些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 主要注重计算机做为工具的实用性, 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和网络。不可否认, 计算机作为工具会用即可的提出有它的历史背景,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课程的发展。但是, 现在的形势不同了, 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就一直在学习、使用计算机, 大学的有些内容对他们来说已是重复。同时, 有些基础课教师教学时不注重方法, 一味地照本宣科, 或者只顾埋头操作计算机, 不与学生交流, 造成学生只看不想、只听不说。教学管理部门看到这种情况, 自然会压缩课时, 质疑课程的必要性。在这种形势下, 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计算思维: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0年7月, 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 讨论了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九校联盟 (C9) 为代表的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增强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认真的讨论, 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1]任务的提出, 具有前瞻性地明确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目标,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 同时, 改革的机遇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三、迎接挑战, 憧憬未来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 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以真指出, 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 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 (Reacd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 , 还要学会计算思维。[2]计算思维的提出与日渐深入的研究为计算机基础课带来了挑战,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再一味追求眼前利益, 应该把目标放得长远些, 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1. 改变观念, 积极教改。

作为教师, 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思维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一种科学思维, 不仅学计算机的人要有, 非计算机专业的人也应具有这种思维, 学会这种思维, 其实就是学会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计算机基础课, 不仅仅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要认识到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性, 并且积极地围绕计算思维进行教学改革。

此外, 基础课教师也不能认为计算思维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只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和个别学校的事, 与己无关。计算思维的培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教师要从自己做起, 从自己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把计算思维引入到教学工作中, 并且广为宣传, 积极教改, 从而引起学校的重视, 让改革得到支持, 取得成效。

2. 要循序渐近, 勿急功近利。

计算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千万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首先, 教师要具有计算思维的意识, 加强自身的修养, 才能在将来的教学中把这种科学思维渗透到教学中,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 教师需要从计算思维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内容, 可以先从某一门课的日常教学工作做起, 基于计算思维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的设计, 积累其中的经验。计算思维的培养还处于起步期, 没有现成的经验, 所以任课教师之间要注意交流, 互相启发, 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 归纳出最适合的经验。最后,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教师应整理出一套包括教材在内的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数字化资源。计算思维的培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需要逐步摸索与完善, 并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需要脚踏实地地做好。

3. 探索培养计算思维的多样化形式。

计算思维的培养, 是一个长期的、滴灌式的过程, 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外, 还要拓展多样化的培养形式, 让计算思维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1) 小学期课程。近年来, 很多高校借鉴国外暑期学校的成功案例, 利用春季学期结束后若干周的时间,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开设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创造能力的“小学期”课程。小学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又一次尝试, 可谓给计算思维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小学期倡导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和计算思维的提出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我校, 针对小学期, 开设了文科、理科的课程设计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计算思维的系统问题。如VB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等。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 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是学习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路, 程序设计课的内容也最能够体现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方法, 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另外,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特别注重实践, 要使学生通过实践确实感受和领悟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课程设计的教学, 一方面要突出相应领域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基本技术与方法,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小规模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使学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3] (2) 计算机设计大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可以把中国大学生把计算机设计大赛作为培养计算思维的前沿阵地, 选出一部分计算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 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在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 探索培养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模式。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开阔了眼界, 拓宽了知识面, 知识结构得到了调整和更新, 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说, 通过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 不仅提升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且对教师深度掌握计算思维的培养方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语

由于计算思维教育着眼于一种思维模式的养成和训练, 因此有着与以往教学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这些要求和目标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 摸索经验, 从教学的多方面展开计算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不仅会用计算机, 更要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想思考、解决其他问题, 从而塑造具有计算思维的新一代学生。

摘要: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认识的提升和对学生要求的转变,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计算机做为工具会用即可的观点已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计算思维的提出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带来了机遇, 本文分析了计算思维的含义和国内高校对计算思维的研究, 提出要循序渐进地培养计算思维, 探索了利用算机实践课程、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多样化的形式培养计算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课,机遇

参考文献

[1]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

[2]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7, (3) .

3.中餐全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三

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炳生、新加坡同乐餐饮集团董事主席兼总裁周家萌和北京宴董事兼总经理杨秀龙等业内精英,分别就“中国经济状况与餐饮产业发展”“种、产、销一体化,保障食品安全”“中餐要如何蜕变,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走向世界”以及“北京宴,中国服务”等话题发表精彩演讲。

此外,论坛还邀请到全聚德、花家怡园、阿五美食、金百万餐饮等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同美国、法国、荷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外餐饮界人士展开圆桌对话,就“海外中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餐饮业转型升级”“中餐‘走出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共同商讨中餐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和转型之路。

“2013国际中餐发展论坛”是世烹联打造的海内外中餐业对话交流的高端交流,也是世烹联第五届六次理(监)事会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海内外中餐业界人士搭建一个分享经验、共谋发展的平台。

4.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篇四

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冷静对待产业发展中凸显的问题。第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影视动画投资较热,漫画、新媒体动漫、应用动画等方面偏冷;针对低幼群体作品较多,面向成年人作品较少;在生产制作环节较强,创意策划和营销推广能力较弱。

第二,影视动画产量有很大提高,高质量原创作品不多。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产业模式还不成熟,产业基地发展过热。好看的动漫http://

第三,动画播出平台大量增加,制播矛盾比较突出。制作机构难以从播出环节获得合理的成本回收,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的播出补贴生存。好看的动漫

http://

第四,动漫企业大量增加,但“小散弱”问题比较严重,上规模、上水平的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较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效益普遍较差。好看的动漫http://

5.自贸区下航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由南到北形成了四大自贸区的布局,这对我国航运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分析我国四大自贸区的本质、特点,以及我国航运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后,剖析了自贸区格局下,我国航运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对航运企业发展、航运金融市场发展、四大自贸区发展和航运业整体发展四大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字:自贸区;航运业;机遇;挑战

0、引言

2015年4月21日,广东自贸区在广州南沙正式挂牌,同时挂牌的还有天津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连同上海自贸区,我国已形成由南到北四大自贸区的布局。作为对外开放的高地,自贸区发展及其影响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其中,航运业是受自贸区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航运业不仅包括港口基础设施、航运基础贸易,还包括航运信息、航运金融、航运人力资源环境等。自贸区给航运业各个方面不仅带来有利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能忽略的巨大挑战。

在我国,由于上海自贸区成立时间最早,所以,目前关于自贸区对航运业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上海自贸区展开的。张颖杰[1]研究了上海自贸区对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政策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完善基础设施、拓展航运金融等建议。余思勤等[2]专门针对上海建立自贸区对航运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航运金融业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等原因而发展缓慢,因此着重分析我国航运金融业应如何利用自贸区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学者也纷纷发表了自身的见解。郑雷[3]认为,在建立上海自贸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船舶融资租赁业的扶持,以引导中国航运业走向现代化。郑志华[4]则总结了2014年上海航运法治论坛对自贸区航运政策、自贸区航运税收制度、无船承运业务监督等航运法治问题的探讨。从现有的文献可发现,大部分都是围绕上海自贸区对航运业影响而展开的研究,而对其他三个自贸区的分析则相对匮乏。随着其他三个自贸区的挂牌,我们更应该分析各个自贸区不同的特点,从而研究各个自贸区给航运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四大自贸区的本质和特点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GDG)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自由贸易其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签订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互相取消绝大部分货物或者服务的关税及其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鼓励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这是自贸区的广义概念,而我国四大自贸区指的是狭义自贸区的概念,即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划出一定特殊的区域,进入该区域内的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税种而言,属于在关境以外,并免于海关监管。自贸区与保税区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贸区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自贸区与国境线)放开,二线(自贸区与非自贸区)管住”。

我国的自贸区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自贸区。从本质上看,我国自贸区实行的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上的自贸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从位置布局上看,自贸区的建立地点具有战略性意义。两个直辖市(上海、天津),两个早期的经济特区实验省份(广东、福建),覆盖中国三大的经济区域——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及目前正逐步形成的京津翼一体区。

首先,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因而选择上海作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有着对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考虑,而如何才能恢复“大上海”的历史辉煌地位是值得期待的。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上海自贸区,取得了部分的进展,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积累了一些可复制的经验,而负面清单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事后监管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其次,天津,作为直辖市,比邻首都,地位重要。通过天津自贸区试验,对整个北方经济发挥辐射作用,对传统的东北经济区发挥引领作用。在近期,则能对京津翼一体化的进程发挥作用。

广东,一直是改革的前沿阵地,在制度创新层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作为偏离政治中心的广东,有可能在制度创新上发挥先行者角色。但目前,广东也面临着优惠政策越来越少的局面,如何进一步开创新的局面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广东自贸区三个片区的发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其中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被寄予厚望。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在金融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肩负重任,一方面,要发挥香港的国际化平台作用,推动广东丰富的金融资本“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共同创新人民币投资产品,引导离岸人民币资源服务广东经济发展,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珠海横琴片区发展定位于七大产业,即休闲旅游、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中医保健、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等;打造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枢纽和桥梁。而南沙片区的定位是香港企业在广东的落脚点之一,可以发展加工制造业、物流业、贸易、港口、教育、旅游等领域,其中航运物流业将成为南沙发展重头。

福建,独特的历史和对台区位是设立自贸区的主要原因。在历史上,福建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经济特区的设点省份,同时,福建与台湾隔海相对,被视为对台的窗口,目前被视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福建能否重现当年的风光也受到各方的关注。

各个自贸区的发展各有侧重点,但都肩负重任,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四大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也对其他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我国的航运业。

2、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拥有长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的岛均海岸线和123万公里的内河港口码头。庞大的江河、江海水路运输网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勸海三大枢纽港群,为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4.52亿吨,同比增长5.8%;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5.90亿吨,同比增长6.9%;全国港口完成液体散货吞吐量9.97亿吨,同比增长5.1%;干散货吞吐量72.46亿吨,同比增长4.9%;件杂货吞吐量12.52亿吨,同比增长7.3%;集装箱吞吐量(按重量计算)23.49亿吨,同比增长7.5%;滚装汽车吞吐量(按重量计算)6.09亿吨,同比增长9.4%。

尽管我国航运业发展形势较为良好,但我国航运业仍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航运业存在航运运力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目前的总体航运运力超越了现实的需求量,既表现为总体航运运力超越现实需求量,又显现在中低端航运服务业的相对过剩。此外,由于全球化的脚步逐渐放缓,且国际航运业运力过剩,导致了我国航运市场出现供大于求长期持续,市场低位运行有可能常态化,低位周期性反复波动的特点。

(2)我国航运人才资源缺乏

由于航海事业风险大,工作条件艰苦,人们对于从事航运事业的意愿并不高[5]。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航海事业从业人员总体数量不足。根据交通部科教司组织的“2015年交通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及交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预测,船员求职不计研究生,在最近5年内年均需要航海人才数量为7880,与实际培养能力6450人相比,相差达1400多人[6]。除人员数量不足外,我国航运人才缺乏还体现在高层次航运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等方面。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航道、港口、码头等工程的建设进度却相对滞后。以 2013年1月至8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为例,内河建设和沿海建设合计8810427万元,仅占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9.94%[7]。水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严重羁绊了未来船舶大型化的发展需要。成为了制约我国航运业面向未来发展的一大瓶颈,不利于其快速健康发展。

(4)航运法律、政策滞后

目前我国海洋与航运方面的立法还比较落后,立法数量远不足以调整数量庞大、繁琐的航运行为。航运法律、政策法规不足是目前影响我国航运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一是航运法律法规制定落后,不能全面反映现实生活中纷繁庞杂的事务需求;二是政策法规条文边界模糊,不能明确确定执法部门权限,具体执行时需多部门协同配合处理;三相关航运法律规范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准则契合程度较低;四是航运政策法规制定权责分散,市场经济与政策、法规的要求出入较大。

3、自贸区格局下航运业发展的机遇

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给我国航运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增加转口贸易量

自贸区直接的刺激作用就是转口贸易大量增加,从物流的角度大幅提升相关港口的货运吞吐量,随着我国自贸区贸易自由和金融自由的双层推进,港口吞吐量必将再上台阶,受益的港口包括上港集团、深赤湾、盐田港、珠海港、天津港、重庆港等。

(2)有利于港口产业升级 自贸区建立后,我国的港口产业将发生质的变化。在由创新和转型所带来的港口贸易中,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生产制造的货物将越来越多。而港口产业升级的另一典型表型是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未来港口的业务将转向保险(放心保)、仓储、租赁、航运等。

(3)有利于加快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步伐

通过制定自由贸易区政策以及相关的国际航运融资、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中国国际航运要素回归国内,促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4)为航运企业发展带来的创新效应

一是政策推动下的制度红利效应,如航运指数衍生产品交易、外轮捎带等;二是自贸区创新平台下的聚集效应,如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开放,外商管理负面清单等;三是自贸区内航运创新的溢出效应,创新航运发展制度和模式提供了溢出效应,可将模式推广到区外的企业。

(5)自贸区对航运保险企业的影响 一是有机会提高自身在航运险市场中的竞争力并参与充分竞争。一方面,自贸区将逐步放宽外资准入机制,“负面清单”的内容也将逐渐缩减。未来外资险企有望进驻自贸区与国内保险公司共享开放的成果。这必将增加自贸区内航运保险市场上的竞争主体,促进“水险”市场的竞争。而自贸区相对宽松的市场条件将使竞争更趋自由化。另一方面,竞争也将助益企业自身的改革,包括管理体制改革、营销策略转变和产品创新升级等。而这变革的有效性一旦被证实,便可推广至企业的所有子公司,以提高其在航运险业务上的整体实力。

二是保险企业将享受专业技术配套服务体系带来的红利。首先,在自贸区内筹备设立的海损理算中心、中国第一家航运保险定价中心以及海事仲裁中心将联合保险产品市场构成一整套全面的航运专业技术配套服务体系,以辅助自贸区货物贸易的跃进。这正如给予凋萎了多年的中国“水险”之花养料,使其有了重新绽放的可能。其次,国际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以及法律咨询等服务组织或个人进驻自贸区依法开展相关业务,支持航运保险业务的发展。借自贸区加大开放力度之机,若行业可以结合国情区情对国外优秀经验加以借鉴,探索出适应自贸区发展要求的保险营销模式,必将助于化解中国“水险”难题。最后,此服务体系成立之后,产品的费率厘定将更趋科学合理,航运事故的海损理算成本将明显降低,海事纠纷仲裁的过程也有望缩短,再配合优化的展业模式,市场中航运保险产品的质量应有显著提升,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成本也会下降。

三是区内外汇管制放宽,中国保险或将借航运保险“乘船出海”。多年来,由于我国以航运保险为代表的国际险种并不发达且出于投资谨慎性及外汇管制的考虑,中国保险公司在海外设立分支寥寥,截至2011年底,仅有8家中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大陆外地区设立保险营业机构,6家中资保险公司设立海外代表处。而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为险企提供了一个大步“走出去”的机会。此外,外汇管制的放宽,有利于航运保险的海外再保险。航运保险,尤其是船舶保险通常是大宗财产保险,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措施。开放的渠道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自身的经营风险,也能为投保人提供更稳妥的服务。

4、自贸区格局下航运业发展的挑战

自贸区给我国航运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对我国航运业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航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自贸区的建立和优惠政策的实施,将会有更多的航运企业入驻,便会使航运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货主将会对物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航运企业不得不不断改变经营方式、开展增值业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航运市场风险加大 自贸区的建设,航运业从全球航运市场与国内航运市场收益的同时,也会随时应对随之而来的,例如航运价格剧烈波动等巨大风险。目前我国的航运保险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并且缺乏航运运价衍生品等避险工具,无疑将增大航运企业经营风险。

(3)需要相关产业转型支持

自贸区的建设将会对发展滞后或缺乏竞争力领域的产业产生重大造成冲击,致使经济市场更加敏感,波动性大。

(4)重复建设以及发展担忧

国际航运中心热潮也引发不少人对于重复建设的担忧。因为各地航运中心建设存在一定趋同性。沿海各个航运中心在制定规划、发展目标时,大同小异,定位不够明确。这将影响航运中心的持续发展,导致分散资源,影响航运中心要素的集聚。

5、对策建议

5.1航运企业发展对策

首先,我国航运企业应积极参与到航运制度和运作模式的建立中去,促进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机制,积极发展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航运经纪、航运金融等行业。其次,我国航运业应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积极拓展航运金融保险、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相邻领域业务,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单一业务所带来的盈利风险。然后,在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控制后,我国航运企业应充分利用该项政策的便利,加大引入外资数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最后,由于自贸区建立后,国家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的非五星旗船、先试先行外贸进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那么,我国航运企业应充分利用新的政策红利,努力发展沿海捎带业务,最大限度利用船舶的空间资源,减少空船概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

5.2航运金融市场发展对策

一方面,建议利用成立自贸区的契机,不断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航运金融业结算便捷度。为了提高航运金融结算的便利性,利用自贸区内很可能放开外汇管制的时机,积极筹建大型航运公司的中国资金管理中心和业务结算中心。在人民币结算方面,建议国内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利用自贸区的便利条件,积极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并尽力结合航运企业的行业结算特点,提高结算便捷程度。另一方面,建议深化航运金融改革创新,促进航运金融市场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在海运保险服务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创新。5.3各自贸区发展对策

对于我国四大自贸区定位自身发展,建议四大自贸区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合理补充。这也将是未来航运中心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如果从国土面积来讲,即使中国拥有十多个自贸区也不算多,但关键是每个自贸区要依靠区位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譬如偏重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金融等。5.4航运业整体发展对策

一是提高航运基础贸易,完善航运服务体系。完善的航运基础贸易和服务业不仅有利于上海航运业的发展,还可以扩大就业,提高上海整体经济水平。所以,为推动上海航运基础贸易和服务业发展,需要定制适合的航运经济政策,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航运市场体系。

二是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世界银行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数和过分依赖公路运输的现状都显示出我国航运中心的基础航运设施建设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提升仓储基础设施质量;二是改造内河航道,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三是探索与浦东机场“海空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沿海、内河以及航空等,形成海陆联运、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格局,完善的集疏运网路系统将吸引货源不断汇聚到上海,并在上海销售、加工、存储和加工;同时提高上海港的仓储能力和装卸效率,较低运作成本。

三是全面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航运创新发展。在自贸区的影响下,抓住时机,积极参加有关世界海运规则制定方面的国际会议,加强技术储备,提高新技术的采用率,进而不断提高上海航运信息水平。首先注重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多接口的服务系统和国际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与国际航运中心配套的国际航运信息中心;其次还应加强对世界海运发展规律、法律法规以及航运技术标准的跟踪研究,不断调整相关技术标准,不仅如此,还需要对航运业受到的影响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估,参考国际经验采取正确措施,保障航运业快速发展。

四是重视航运研究与人才培养,海外和本土航运人才共同发展。高素质航运人才的缺乏一直是阻碍航运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一方面根据航运市场需要,通过多层次、多目标、多方式的专业教育,加快培养精通海事法律、金融保险、航运经纪等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仅吸引境外航运高端人才还要稳定已经进驻的航运高端人才,使国际航运中心成为航运高端人才的集聚地。

参考文献

6.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机遇与挑战论文 篇六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银行信贷趋紧或许将成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的新机遇。不过,对于金融租赁公司而言,一方面面临着资金壁垒难题,另一方面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如何在经营性租赁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做得更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是承租对象的问题。与银行信贷相似,目前多数租赁公司仍偏重具备信用保障的高端客户和大型客户。国际上,融资租赁往往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如今在国内却成为垄断企业的超规模融资主渠道。中小企业租赁业务虽有意开展,但很难保证达到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其次,涉及回租方式。回租是融资租赁中唯一能给承租人资金的租赁业务。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做回租业务,相当于变相贷款。但回租业务由于没有购买新设备,在现今需要促进投资拉动消费之时,并不是很有吸引力。再次,关于租赁对象的问题。目前租赁对象多以飞机和船舶租赁为主。由于飞机和船舶租赁都需要长期、低成本可流动资金,而银行资金主要是短期资金,根本不适合这类产业的融资租赁。另外,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如何脱离母行,独立发展成专业融资租赁公司也是问题。从银行系租赁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其应与银行直接开办的融资租赁业务有所区别。政策上应允许开办简单融资租赁以外的租赁业务,如经营租赁等侧重物权处置的融资租赁业务等。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也应发展成为专业的融资租赁公司,而不是银行的附庸体和规避政策的工具。

7.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七

在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高而农业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1]”的战略号召,并将其作为实现“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的重要途径。设施园艺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典型,近15a来在我国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在近年来呈现出大范围加速发展的势头。虽然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自发性和无序性,但其在强生产、保供给、促增收和创就业等方面还是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并逐渐引起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的重视。2008年,农业部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2]”,2009年底召开了首次全国设施农业工作座谈会[3]。除各地设施农业建设规划不断出台外,我国首个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4]也正在制订当中。从这些发展迹象可以预见,我国设施园艺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必将在我国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中肩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在这种形势下,以产业外部支撑环境、发展需求以及内部发展状况为研究重点,以推动设施园艺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从不同侧面科学分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可以更加准确地认清发展形势、判断发展趋势、克服发展障碍、把握发展机会,从而为产业从业者和各级政府制订企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计划与促进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 设施园艺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

这些机遇主要来自于我国现阶段发展与未来一段时期内市场需求变化、产业发展态势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下解决不同问题和矛盾的迫切性等。

1.1 高品质园艺产品的需求增长加快

随着全球消费趋势的变化和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高品质园艺产品的消费量已成为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特别在我国,城市居民作为设施园艺产品的主要目标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已成为其最重要的生活目标。我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包括水果、蔬菜等高营养和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更是大幅度增长[5]。以城市居民“菜篮子”重要内容的设施蔬菜为例,目前已占中国蔬菜产量的25%[6]。在许多城市市场上甚至占据半壁江山,越来越多的人对“安全、适口、鲜活、多样和持续”的温室农产品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7]。当前,许多地方出现的有机蔬菜走红、菜价贵过肉价[8]等现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我国居民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还远低于推荐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相当大差距[9]的现实情况下,高品质园艺产品的需求必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政府引导和消费者追求的双重作用下加快增长。因此,作为保障园艺产品安全和持续供应的最重要手段,这种需求必将成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1.2 发展势头与发展热情在不断增长

虽然,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在2006年底已达到300万hm2,占全世界的85%以上[10],但近几年来在政策推动、投资拉动和需求带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势头。各地设施园艺发展计划纷纷出台,如2010年天津计划建设0.67万hm2[11]、大连市计划到2013年完成建设3.3万hm2[12],内蒙古巴彦淖尔计划到2018年将设施农业从目前的0.106万hm2发展到3.3万hm2[13]等。从目前中央及地方对“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期准备来看[14,15,16,17],今明两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陆续出台,设施农业将迎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时期,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和热情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1.3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求迫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必由之路,其关键就是要在农业发展的驱动力上提升技术、人才和管理的作用,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产品结构、经营方式和可持续性的全面改善。设施园艺依靠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的高度集成,显著提高了种植业的产业化水平、现代化水平、种植效益和竞争力[18],可有力促进种植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目前存量大、增速快的情况下,设施园艺在农业、农村产业中的比重将更大、地位将更重要,因此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将是设施园艺产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和战略选择,也是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这一过程离不开设施园艺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将为产业自身提供空前的机遇。

1.4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19],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从而使我国食品安全成为了社会与政治问题[7]。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国务院成立了以3位副总理和15位部长参加的高规格的食品安全委员会[20],但中国居民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评价依然较低,成为公共安全体系中薄弱环节[21],已明显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而诸如海南毒豇豆等时有发生的农产品安全事件也波及设施园艺产业[22],形成城乡居民同紧张、共受害的局面。这种局面在为设施园艺敲响警钟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即发挥设施园艺可控性好的优势,通过装备、农艺与管理的协调优化与改善,实现少施或不施化肥、农药,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水平和高品质特性,为遏制和扭转这种不良局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赖于设施园艺再上新台阶。

1.5 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需要巩固强化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农民持续增收更是难上之难。从近年来的发展看,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23],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24],设施园艺始终是农民生产创业和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25],从各地区设施园艺发展情况的分析来看。目前,产业在增收方面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26],但总态势良好,因此也成为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农村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只要在不同层面上采取适当措施,并从技术、人才和市场等要素方面提升改善,其就业增收的潜力依然很大。因此,需要选择更好的方式发展设施园艺,以巩固当前基础、强化现代生产要素,努力保证在较长时期内使发展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必然选择,也是正确选择。

1.6 防灾减灾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在全球性气候异常现象频发及对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的实质性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抵御极端气候灾害,保障农产品的及时供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园艺由于摆脱自然条件的约束,可有效抵御气象灾害,减少损失,保障农产品的持续均衡供给,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能力。气候灾害频繁出现的主要罪魁祸源于气候变暖。如何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探寻减排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27],设施园艺作为一个高能源消耗的产业,减排潜力很大。例如,以日光温室为代表设施充分利用了光能,节约了大量能源[28]。另外,设施生产可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但总体来说,目前中国设施园艺的综合生产资料的消耗依然偏大,单位产出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偏低,同时农膜、化肥和农药等对土壤、大气以及地下水的污染水平也较高[29]。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节能减排,需要设施园艺的有力支持。

2 设施园艺发展面临的挑战

影响设施园艺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内部发展质量和产业支撑条件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 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的矛盾突出

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在需求拉动、政策推动和投资带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在规模上达到世界第一。发展速度之快与世界其他国家形成了巨大反差,如世界设施园艺超级大国荷兰在2009年新建温室面积同比降低了90%。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如产业技术、装备、人才和市场等重要生产要素的质量较低,产业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很多地方的发展速度还受到政治需要、长官意志等产业外部因素影响,发展惯性较大,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在规模上,虽然数量巨大,但大都是建立在要素质量较低的基础之上,如进行产业升级则面临着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以北方日光温室为例,近66.7万hm2的规模,仅卷被机一项就需资金500亿~700亿元。面对提高日光温室安全、生态和省力等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的装备改造资金量就更加惊人,因此当前已形成的巨大发展规模已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最大困难和障碍,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严峻。

2.2 产业的复杂性使全面改善的难度加大

设施园艺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30],其技术涵盖了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三大部分[31]。三者相辅相成,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设施园艺的生产效果。而完整的设施园艺产业包括育种、生产和贸易等3个主要环节[32],其涵盖的领域和内容就更为复杂。可以说,从解决技术交叉的问题到协调产业管理都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复杂性。当前,我国设施园艺的生物与环境技术在研究的深度和实用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工程装备效用的发挥。又如设施园艺工程本身就涉及建筑、机械、材料和电子等领域,除技术进步协调难度大以外,在建设资质管理和标准实施等方面同样面临困难,为实现“技术水平先进、装备功能合理、安装质量可靠”的全面改善目标增加了难度。

2.3 提高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效果任重道远

技术创新始终是设施园艺发展最大的动力和最有力的竞争武器,经过近30a的努力,中国设施园艺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正在进行和已完成科研项目与成果数量近700项[33],但受科研体制、创新机制、成果评价与保护方式等影响,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实用性还远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并且在基础理论、装备研发和工程集成等层面上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成为我国产业诸多问题产生的主因。推广体系建设长期缺失、可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较少和标准化建设不完善的现象并存,进一步弱化了技术在产业内推动作用。以温室装备行业为例,我国还缺乏面向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机制保障,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少,权威的持续扩散机制更为薄弱[7]。面对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要求,构建更加有效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可谓任重而道远。

2.4 产业链发展的失衡增加了产业风险

设施园艺产业链是一个从选择符合市场要求的品种(育种)到控制作物生长(生产)、最终形成商品并以合理的价格被消费(物流)的过程。目前,在中国呈现出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并体现在理论构建、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在育种方面,由于我国种业研发创新能力薄弱,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少[34],整个种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特别是与设施园艺直接相关的蔬菜和花卉种子行业基本已被跨国公司稳定控制[35],已经威胁设施园艺的种业安全。在物流商贸方面,虽然国家在诸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中再次明确提出了“以现代物流和信息化为重点,推进市场体系建设[36]”的目标,但在目前设施园艺产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市场协调与预警机制的建立面临许多困难,因季节性和区域性供求失衡所造成的价格波动与经营风险依然很大。

2.5 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设施园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综合协调的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技术推广机构[37]。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产业促进政策,但总体来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还尚未成体系,从而造成了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往往以短期低水平的规模性扩张为主,忽视了区域的适宜性、协调性以及规模的适度性,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另外,由于设施园艺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因此对资金投入和生产人员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远高于传统农业。目前,我国大部分设施园艺生产设施的建设投入基本还是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由于农户自身的资金有限,导致生产设施的技术装备升级困难,从而制约了产品的品质与产量。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严重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和经营维护技术,从而造成了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为提高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急需建立完善以提升整个产业链质量为目标的政策促进机制,以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农产品收益权抵押贷款等为手段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定期技术指导培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等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2.6 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仍较大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不同区域间在自然、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设施园艺上就集中表现在投入、技术、装备、人才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的产生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并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但这些差异会直接造成设施农产品在成本和质量上的较大差别。除了近地消费的品种外,当输出产品处在同一个市场环境和标准下,低质-低价产品会对技术含量、生态水平高的产品造成冲击,容易形成遏制技术进步、质量倒退和恶性竞争的局面,使设施园艺综合发展质量较好的地区陷入不利的竞争局面。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上,这种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大了产业全面调控的难度,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从对现阶段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上来看,新机遇的出现具有需求的刚性、发展的必要性和行动的迫切性。正是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产业的外在发展呈现出了大规模和高速度的特点,而当前面临的挑战中,某些是产业固有的和长期存在的,另外某些是关联的和阶段性的,但通过对机遇的必然性、持久性和挑战的可控性、可逾越性相比较可明显看出,当前中国设施园艺产业正处于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宏观环境转好、基础持续强化的良好条件下,客观上迫切需要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从而顺应发展的需求,尽早发挥其在促进“三农”工作中的战略作用。

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转变设施园艺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内部发展质量是正确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认真克服那些来自于低水平自主发展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从更深层次、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以提升产业要素的质量(科技、人才、资本和信息)为重点,以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宏观管理体制、政策和市场)为保障,坚持长期与持续化解挑战,将机遇切实转化为中国设施园艺产业健康发展的长久动力。

摘要: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在需求、投资和政策等多重积极因素的带动下面临新的发展高潮,为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潮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与条件,重点研究了设施园艺产业外部支撑环境、发展需求以及内部发展状况,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态势等方面分析了产业发展的机遇,从产业发展质量和支撑条件状况等方面分析了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认为,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虽然面临长期和艰巨的挑战,但仍处在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应当以提高产业发展要素的质量为重点,以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为保障,通过切实转变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式,在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内实现产业升级,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8.新时期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八

欧债前景尚不明朗

欧债危机现在已经达到了发酵的程度,虽然欧盟已经给了希腊400亿欧元的债务援助,使欧洲的债务,特别是希腊债务从原来的168降到了124的负债率,但是这不能说明希腊能够完全渡过危机,更何况希腊目前只占到欧盟0.8%的总体份额。而占8%的西班牙,正面临着失业和经济衰退的考验,近日西班牙的失业率达到了25.6%,也就是说在西班牙5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失业,而且失业的大部分是年轻人。

欧债危机其实是一个内在原因,不像美国的债务是外在原因,只要欧盟当初能够团结,在3年前是可以共同克服的,但是欧债危机一发生以后,并没有引起相关的重视,所以导致现在的结果,我个人认为欧债现在已经是债务失控,判断失误,应对失策,信心丧失了。整个欧洲笼罩在丧失信心的情况下,欧洲作为我们最大的经贸合作对象,在2012年11月中旬已经让位给美国,被美国超过。以前跟我们合作的是日本,日本被美国超过,美国被欧盟超过。但是欧盟,早在欧元统一的时候就没有做好,把欧洲的债务欧元统一,仅仅是作为一个货币的政策,财政上面没有制定欧洲统一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一个小国,或者任何一个国家借债它可以任意借,一旦它没有能力偿还的时候,那么这就由央行作为买单的对象。

我认为,2013年2月是欧洲整个危机的关键时刻。如果欧盟能够通过救助机制,或者欧债筹集到接近4千亿~1万亿的社会援助的话,欧债问题可以在3~5年解决。反之,我个人认为可能欧洲经济将会倒退,会对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造成影响。

美国经济复苏缓慢

美国的经济恢复依旧缓慢,虽然奥巴马总统为美国经济的恢复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说3年出口翻番计划,现在已经是第三年了,是否能按照预期完成既定目标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所有的市场出口都是中国,美国出口增长的产品主要面向中国。同时,奥巴马提出产业回归,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美国的产业工人就是中国的农民工,美国的产业基地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现在还有环渤海。所以对于产业回归这一点,奥巴马做出了努力,但是很多国际大公司很难把它做好。

还有关于美国对WTO的看法。实际上这一点我跟美国前商务部长说过,但是他对于美国政府拿出政治意愿来谈判不抱希望,他说美国不会这样做。我问及原因,他说美国发明了好多种东西最受益的是中国,比如WTO。确实如此,加入WTO之前,我国年平均增长10%,加入之后我们可以达到20%~25%,这种速度是罕见的,特别是纺织品。中国的纺织品井喷式的发展有赖于WTO,所以美国不再愿意推动多哈谈判,美国希望能够通过FDI直接谈判达成,WTO只要我跟你谈判达成,那其他没有谈判的都可以享受这种关税优惠的待遇,但是如果FDI谈判其他的成员就不享受同等待遇。美国和欧盟进行谈判,把中国排除在外,所以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新兴市场增速骄人

此外,我们一定要注意周边,包括像日本、韩国、非洲等市场。现在中日贸易的情况不容乐观,日本对华汽车销售量已经减少了49.8%,而且还将持续下降。韩国这次通过中日之间的争端,赢得了商业机会,在旅游、化妆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中韩间先搞FDI呢?

现在整个经济仍然处在低潮,2011年IMF选出的GDP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6个在非洲,平均增长率能达到5%,增速非常快,是以28%的速度增长的。1992年我国在非洲的贸易仅有,8.8亿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达到了100亿美元,2008年又达到了1000亿美元,预计2012年会达到2200亿美元。如果3~5年内非洲均保持这样的速度,那它可能取代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互利共赢是合作模式

2013年将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年。作为中国来讲,没有任何想干扰第一大国、第一经济体的企图,而第一大经济体都是虎视眈眈地看待第二大经济体,我觉得这没有必要。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关系的最重要的核心,处理不好损伤的不仅仅是两国,而是全世界。所以,我想中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衡和互信的。

上一篇:激励与约束下一篇:鲁迅回忆录 感想